抗菌药物应用整改措施

2024-08-28

抗菌药物应用整改措施(精选15篇)

1.抗菌药物应用整改措施 篇一

儿科11月份使用抗菌药物超标整改措施 11月儿科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入院44人,使用抗菌药物44人,儿科抗菌药物比例为100%,抗菌药物使用送检例数为1,送检率2%,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30例,送检1例,送检率3%。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为14,使用率为32%。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例数为0,送检率0。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为109.08ddds。

存在的问题:

儿科病房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100%超标,送检率未达标,使用强度高。认真分析,总结我科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如下: 1.无细菌感染依据如血常规化验白血病计数高,中性粒细胞也用抗菌药物。

2.对药物抗菌谱不熟悉,同时使用几种抗菌谱相近的药物 3.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4.未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5.药物联用不当

6.未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7.越线使用抗菌药物

8.配制抗菌药物的溶媒选用不合理

9.未及时调整药物,单次剂量超量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会导致疗效不佳,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医疗费用,产生耐药菌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特别是儿科临床治疗中的迫切问题。

整改措施:加强学习抗菌药物规范化使用知识,严格遵守抗菌药物的分级化管理,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住院医师只能开非限制性药物,主治医生以上资格的医师能开限制性抗菌药物。

整改措施:

1、严格的掌握适应症;确定细菌感染时候才能用,不能经验型也不能预防性用药。

2、选择合适的剂量:必须按药品说明书体重计算给药。

3、选择合适剂型及给予途径:原则上能口服给予就不要静脉点滴。4,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据此指导临床用药,结合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临床药理学资料;

5、注意用药频率及疗程,考虑病情和患者的整体情况综合治疗感染,避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对一般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一线抗菌药物治疗;对严重感染、免疫力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直接使用二线以上药物治疗。

2.抗菌药物应用整改措施 篇二

资料与方法

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老年感染患者280例, 并将其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40例, 所有患者经临床证明患有不同程度的感染。试验组男79例, 女61例;平均年龄 (61.9±8.3) 岁;呼吸系统感染79例, 消化系统感染25例, 泌尿系统感染29例;所有患者仅使用单一抗菌药物。对照组男71例, 女69例, 平均年龄 (63.8±7.8) 岁;呼吸系统感染83例, 消化系统感染26例, 泌尿系统感染21例;所有患者采用两种及以上的联合抗菌药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情况、感染类别等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方法:用药过程中, 每日观察并记录下两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的身体状况及各项身体指标, 记录2周。

统计学处理:试验所得数据采用Stata 13.0进行统计和分析, 采取Z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老年患者的感染主要具有3大特点:①老年感染患者病情复杂, 并发症多;②老年感染患者病程长, 死亡率高;③老年感染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大。

根据调查研究所得数据并结合Stata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 试验组疗效显著110例 (78.57%) , 疗效一般21例, 基本无效9例。对照组疗效显著61例 (43.75%) , 疗效一般54例, 基本无效25例 (17.87%) 。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试验组出现严重不良反应12例, 轻微不良反应41例, 无不良反应87例 (62%) 。对照组出现严重不良反应71例, 轻微不良反应54例, 无不良反应15例, 出现不良反应患者高达89.29%。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讨论

老年感染患者感染源多且复杂, 因此, 为治愈老年感染患者, 应准确找出老年患者的感染源, 并将患者与感染源隔绝开, 从而从源头上保护老年感染患者。

不同感染是由不同的感染源引起的, 不同的感染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服用不同的抗菌药物[2]。老年感染患者的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 确定使用某种抗菌药物前最好先行病理调查和研究, 找出患者的感染类型, 从而对症下药。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头孢呋辛酯等。

临床经验表明, 多数感染采用一种抗菌药物即可得到控制, 一般无联合用药的必要性。因此, 治疗老年感染患者时必须按照不同的感染类型选择某一种抗菌药物,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掌握患者病情,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而不是重复地选取多种不同的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 老年患者的感染主要具有3大特点:①老年感染患者病情复杂, 并发症多;②老年感染患者病程长, 死亡率高;③老年感染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大等。因此, 对于老年感染患者, 治疗时要找准感染源, 从源头上保护老年感染患者;要对症下药, 不同感染类型使用不同的抗菌药物;针对性强, 降低交叉使用不同抗菌药物的可能性。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感染的特点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措施。方法:收治老年感染患者280例, 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单一抗菌药物, 对照组给予两种及以上的联合抗菌药物。结果: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老年感染患者症状复杂, 并发症多, 死亡率高。找到感染源、选取合适的抗菌药物可提高老年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感染,抗菌药物,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国艳.护理沟通在老年高血压护理过程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16) :182-183.

3.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 篇三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05年门诊、住院三季度全部25 010张处方(其中门诊处方11 844张,住院处方13 166张),然后统计每天处方中患者年龄、每种抗菌药的用量及使用天数。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限定日剂量和药物利用指数为指标进行分析。

方法:经门诊住院处方统计,患者平均年龄35.87岁,以此年龄的患者为参照对象,根据流行病统计方法推荐的限日剂量(DDD)及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评价医院用药是否合理的依据。本组DDD值以《新编药物学》第15版或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日剂量为准,以其计算用药频度(DDDS)。DDDS=总用药量/DDD·DUI=总用药天数,判断标准:DUI≤1.0,用药基本合理。

结果

联合用药情况,在统计抽取的有效处方25 010张中,使用抗菌药处方为9177张,占总处方数的36.7%,联合用药2151张,占抗菌药处方数的23.43%,其中二联2125例(2315%)、三联26例(0.28%)。

用药频率和利用指数,统计所抽取处方中排名前14位抗菌物药的用药频率和药物利用指数。DDDS排序,头孢曲松钠在DDDS序中居首位。DUI指标:DUI≤1的抗菌药有12种,占85.71%;DUI>1的抗菌药有2种,占14.29%。

讨论

联合用药情况,我院有床位150多张,每天门诊、住院处方达300张左右,抗菌药占总处方36.7%,未超过40%,基本合理。以甲硝唑(或替硝唑)+抗需氧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为主,就诊患者多是病情较重,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药混合感染。医生多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联用。值得重视的是,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另外在统计中发现,个别处方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青霉素)为速效杀菌剂,阿奇霉素为速效抗菌剂,两者联用可能出现疗效拮抗作用,属不合理用药。

如果联合用药不当,会使机体微生态平衡失调,二重感染几率增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DDDS排序:头孢曲松钠在DDDS序中居首位,头孢曲松钠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是繁殖期杀菌剂,抗菌谱广。对重症感染、全身感染患者,初始治疗给予静脉给药,能确保疗效;待病情好转时,应及时调整为口服给药。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DUI指标:DUI≤1的抗菌药有12种,占85.71%;DUI>1的抗菌药有2种,占14.29%,说明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DUI>1说明用药频度偏高,药物剂量过大,容易出现不良反應,应引起临床重视。

本次调查表明,个别医生没有严格按抗菌药物分线管理原则开具处方。

今后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应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诊疗,明确诊断,选用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选择最优的给药途径;提高药物在体内生物利用度,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遵循抗菌药物分线管理原则,避免频繁地更换或中断抗菌药物,减轻细菌的耐药性,降低医药费用,加大有效监督指导力度,开展药敏试验工作的可靠性依据,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安全、有效、合理。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50.

2 汤光,李大魁.现代临床药物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0.

4.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奖惩措施 篇四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奖惩办法

1、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科主任为科室合理用药第一责任人。

2、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的合理性由医政科负责组织专家进行点评,并将结果报给药事管理委员会,对确认存在不合理用药或超常规用药行为的个人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口头警告、通报批评、扣除医师当月奖金、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等处理,对于严重违反《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的医师,给予延缓技术职称晋升。

3、临床用药量化数据由信息科负责监控,每月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医政科,每月对全院医师个人使用药品的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超过医院下达给科室的控制指标的进行通报。

4、对严重违反规定的,给予相关处理:

(1)、对超过抗占比的临床医师进行全院通报;对于违反规定超抗占比用药的前3名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并扣除该医师的当月奖金;(2)、临床医师每年用药一般缺陷超过六次(含六次)或严重缺陷超过三次(含三次),降低该医师的技术职称半年至一年。(3)、对于违反规定一年内三次以上的前3名人员,给予降低技术职称1~3月聘用或暂缓该医师职称的次年晋升资格。

5、临床科室科主任对控制抗菌药物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不达标的,其科主任负管理责任,科主任及科室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对于违反规定受经济处罚的医师,个人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工作。

6、信息科必须加强临床用药信息管理,严防数据失密和“统方”发生,如发生“统方”行为,一经查实,将对当事人和管理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直至给予开除。

7、因临床不合理用药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及事故的,按医院相关规定处理。

8、临床科室全年抗菌药物应用各项指标达标者,奖励科室2000元。医师全年使用抗菌药物指标达标者奖励个人500元。

9、临床医师的用药缺陷分为一般缺陷和严重缺陷,一般缺陷为违背药物使用原则、管理规定,尚未造成不良后果的用药缺陷。严重缺陷为下列情况之一者:A、严重违反《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诊断为单纯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B、不合理用药引起医疗事故的;C、不合理用药引起严重并发症的;D、不合理用药引起医疗纠纷导致赔偿的;E、不合理用药导致医保拒付费用的;F、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者。

光山县人民医院

5.抗菌药物应用整改措施 篇五

一、细菌如何出现耐药

细菌生活在我们的周围,饮水、食物、土壤、植物、动物、粪便和人体中。大多数细菌对人体无害,而且有些细菌非常有用,能帮助我们消化食物。但许多致病菌能够引起严重感染。

60年前,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面市后,抗菌药物曾被誉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灵丹妙药。但是近年来,多种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一些原来用抗菌药物能治好的感染,现在变成难治的病。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说,世界上重大感染,实际上都变得对选用的抗菌药物耐药。

科学家们发现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通过突变。突变是发生在细菌基因上的变化。这类变化让细菌获得对抗抗菌药物的能力,使抗菌药物活性减弱,甚至失活。耐药菌能够通过繁殖,把耐药基因由同种细菌传播给其它细菌,使多种细菌对不同类的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

二、抗击抗菌药物耐药的复杂性

影响细菌耐药性的因素很多,例如:医疗上滥用抗菌药物;畜牧业用抗菌药物防病、治病或用抗菌药物促进生长;食用植物、农作物喷洒抗菌药物治病、杀虫等等。都能令细菌产生耐药。这些肉兽、肉禽经过屠宰、加工和包装等程序,成为商品。蔬菜、果品及一些农产品,经过一定加工程序也进入市场。它们进入家庭后,有的经过烹饪,供人食用。有的经过洗涤、消毒,供人食用。但是,难免有残留耐药微生物存在。通过这种过程,可把肉禽、食用植物、果品或农产品携带的耐药微生物,传播到人。但出现感染再用同种抗菌药物治疗时,则出现耐药。况且,生禽肉、生畜肉、生鱼、尚未洗涤消毒的蔬菜、果品、农产品难免与其它食品接触,通过交叉污染传播耐药菌。

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遏制抗菌药物耐药必然要从医疗卫生、医药工业、农业生产加工诸多行业着手。

三、美国抗击抗菌药物耐药的两个目标

虽然避免细菌耐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要达到目标却比较简单,只有两个: 第一是维持现有药品和新药的有用性。亦即保持现有抗菌药物和新开发抗菌药物的疗效不减弱或不消失。特别要保持“最后手段抗菌药物的有用性,要保持剩下1-2种有效的抗生素。

第二是鼓励开发新的抗微生物药,简化、加速抗菌药物的审批程序。有微生物就有抗生素耐药。随着时间的转移,原来有效的抗菌药物,有朝一日可能变成不再有效。而且不能排除将出现对抗菌药物治疗均无效的感染。因此,在遏制细菌耐药的同时,必须开发新抗菌药物,为应对这类感染准备新的武器。

四、美国避免抗菌药物耐药的一些措施 1.FDA抗微生物药耐药特别工作组

1999年,在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HHS)的牵头下,由10个联邦局和部组成了一个处理抗微生物药耐药的特别工作组。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FDA和国立卫生研究生研究所共同主持。该工作组认为,美国有责任并有潜力从以下4个方面改进公共卫生:(1)迅速而有效地应对来自耐药的威胁;

(2)简化并鼓励开发及妥善使用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产品;

(3)帮助提高消费者和卫生工作者可获得的、有关抗生素耐药和妥当使用原则等信息的质与量,方便产品的安全有效使用,并延长产品的寿命;(4)重视并协调FDA解决抗生素耐药所需要的科学研究。

工作组还制订了一份行动计划于2001年公布计划,名位防止微生物药耐药公共卫生行动计划。此计划的成功将取决于许多实体的合作,例如:州和地方的各个卫生局、各个大学、专业学会、制药公司、卫生保健人员、农业生产厂、和公共的合作。2.维持抗菌药物的有用性

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有效,但对病毒感染无效。美国存在着用抗菌药物治疗病毒感染的问题,如感冒、流感、喉痛、咳嗽、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多半是病毒感染,但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不少。据美国CDC的估计,如果这类病不用抗菌药物,美国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能减低30%,而对病人的健康没有影响。

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医生和科学家们的事,也是公众的事。使他们懂得感冒、流感、喉痛、支气管炎等多半是病毒感染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这类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不仅无效,而且使抗菌药物耐药的产生机会增加。

为此FDA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起了遏制抗菌药物耐药的运动,对象是保健从业者和公众。FDA的疾病评价和研究中心也开展过全国性运动,向卫生保健人员强调慎用抗菌药物,并为他们提供发给病人的小册子。FDA也公布了药品说明书管理规定,要求在抗菌药物说明书上,用明确的语言鼓励医生,只有在真正需要时才开抗菌药物处方。3.鼓励抗菌药物的开发

美国FDA鼓励开发新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新类别和其他抗微生物药。FDA利用专利保护、审批程序等手段鼓励新抗菌药物的开发。例如:对治疗严重威胁生命感染的抗菌药物优先批准、从速批准。在简化审批程序方面,FDA也正在研究”如何加速审查程序,而不损伤抗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试验方面,”如何在临床研究中用质量取代数量"。4.农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1)建立国家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系统(NARMS)为了解抗菌药物耐药的产生、其威胁程度和耐药随时间转移的趋势等信息,美国于1996年成立了国家抗微生物药耐药监测系统。它是在FDA的兽药中心、美国农业部和疾病控制中心合作下成立的。开始的任务是监测17中抗微生物药对人、畜肠道细菌敏感性的变化。后来,抗菌药物的品种和细菌分离株的数量和供应样品的部门都有扩大。

NARMS的项目分两部分:畜类组和人类组。人类组细菌分离株样品由美国17个洲及地方卫生部门提供,由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国家传染病中心检验。畜类组的肠道分离株的敏感性由位于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农业研究服务社的Russell研究中心检验。目前提供菌株样品的部门已经扩大。

每年的工作由CDC/NCID和USDA/ARS提供年度NARMS总结报告。另外,定期召开公众会议,报告NARMS监测结果,并为其它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提供讲台。(2)畜、禽用药的管理

为了减少由于禽牧业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人用抗菌药物的耐药,FDA正在采取措施。主要是FDA的肉禽、肉禽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要达到的目标为:①保证肉禽使用抗菌药物,不干扰或不丧失人用抗菌药物的疗效。②为肉禽安全使用抗微生物药做准备,因为这类药是肉类生产和保证食品供应安全的有价值的工具。为此,FDA的兽药中心提出肉禽用药的管理办法。并根据反馈的意见,起草指南,帮助厂家执行。5.研究

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顿 篇六

通讯

我院根据卫生部及眉县卫生局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顿活动》的通知,于6月14日召开全院医护人员参加的眉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顿活动启动大会。大会由业务院长孙凤云主持,大会上全院医护人员共同学习了相关文件精神,各临床科室主任与院领导签署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责任书,明确了科主任在此次整顿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最后眉县人民医院院长辛建勋作为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已经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通报了眉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现状,要求通过“学习教育”、“自查自纠”、“整改规范”、“检查验收”四方面四阶段的整顿过程,使眉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达到卫生部要求,并形成长效机制,为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做出应尽的义务。大会在热烈、严肃的气氛中进行,与会的医师及护士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顿活动均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外科、内科、急诊科医生代表在大会上做了发言,表示在临床药物使用中按《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加强业务学习,为医改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2011年6月16日

7.抗菌药物应用整改措施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数据, 包括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同时, 抽取整治活动前后涉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的出院病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整治前后的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整治活动前后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63.07%下降至整治后的22.69% (P>0.05) ;Ⅰ类切口预防使用率由整治前的8.7%下降至整治后的2.11% (P>0.05) 。

2.2 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整治活动前后, 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见表2。由表2可见, 与整治前相比, 无病程记录、无副高以上医师查房记录、无选药依据、无联合用药依据、无换药依据、无会诊意见等不合理现象构成明显下降 (P>0.05) 。

2.3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整治活动前后,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见表3。由表3可见, 在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品种选择、用法用量、术前2h内给药、用药天数限定等方面的合理率均较整治前有明显提高 (P>0.05) 。

3 讨论

物的合理性方面不合格率较高。但是本次专项整治过程中, 医院以培训考核、分级授予处方权、派驻临床药师进科室为推进手段, 动态监管、及时反馈、绩效跟进, 同时通过培训、教育、质控、干预四个手段增强临床科室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使临床医师真正认识到开展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面有了大幅提高。

抗菌药物的管理已初见成效, 在以后的工作中, 医院还将着力促进该项工作, 将不合理的预防用药降到最低。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继续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的管理, 逐步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体系, 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4];充分发挥药事委员会及临床药师的作用, 绩效考核及时跟进, 建立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科主任问责制。通过专业监管、绩效跟进和行政介入, 以巩固取得的成绩。

某院在开展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中, 从完善制度、健全组织, 建立信息平台入手, 成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明确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2];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控制指标, 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措施, 某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整治前的2.48%降至整治后的

表1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表2整治前后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表3整治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参考文献

[1]庞家莲, 蒙光义.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的思考[J].中国药房, 2011, 22 (30) :2785-2787

[2]王天元.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促进合理用药[J].医药监管, 2012, 2 (8) :128-129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 [2009]8号

8.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调查与干预 篇八

關键词 抗菌药 合理应用 使用频度

资料与方法

2006年7~12月间我院临床药学合理用药查房记录中不合理用药资料110份,住院药房电脑储存数据。

方法:按照《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检查原则》的不合理用药因素分项列表,统计各种不合理因素,按住院药房电脑提供的2006年7~12月间的各种抗菌药物的消耗数量,以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药物利用情况的分析判断指标。DDD参照药物使用说明书、《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及临床实际情况而定。将统计时间段内的不同药品消耗剂量(根据同一品种的不同规格、剂型、厂家折算计算其总剂量,除以相对应的DDD,即得该药的DDDs用药频度)并进行排序,进行不合理用药评价。

结 果

不合理用药情况:按《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检查原则》的不合理用药因素分析,可见我院住院病例不合理用药突出表现在给药剂量及间隔时间不合理(占61.8%),用药档次高(占19.1%),疗程时间不明确(占10.0%)等三个方面。

各种抗菌药物的DDDs及住院用药排序:头孢米诺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纳DDDs明显高于其他抗菌药物,同时DUI分别为1.65和1.80,基本与不合理用药检查中的普遍高档次、大剂量用药相吻合。头孢克圬片DUI达3.0,估计与口服药的出院带药有关。

讨 论

用药剂量与间隔时间的不合理:调查结果中发现头孢米诺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纳普遍存在用药剂量偏大的问题。头孢米诺为半合成头孢类,活性与三代头孢相似,特点是对β-内酰胺酶稳定,能抑制细菌胞壁中肽聚糖成生G-菌所特有的脂蛋白,并能与G-菌特有的外膜脂蛋白的二氨基庚二酸结合,在短时间内显示很强的双重杀菌作用,对G-菌的杀菌作用较其他同类药物强。根据药品说明书及《新编药物损害》中提供的治疗方案为每次1g,每日2次静注或静脉滴注,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时,成人1日可用到6g,分3~4次给予。合理用药检查中发现,呼吸内科及腹部外科使用头孢米诺频度最高,常规剂量用到每次2g,每日2次静滴。检查中发现结肠癌术前预防用药,头孢米诺3.0g静滴;青光眼术后预防感染用每次2g,每日2次静滴。临床认为是保证用药效果而采用的冲击疗法。

在用药方案的制订上,应考虑到其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特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PK、PD特性,将抗菌药物分为两类,即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两类。如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球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林可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等,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其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用T>MIC表示。动物实验表明:头孢菌素的T>MIC占两次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比分别为35%~40%和60%~70%才显现其抑菌和最大的杀菌活性。曾经认为β-内酰胺类多采用1日大剂量冲击疗法。目前观点认为要增加其疗效,持续延长给药,或日剂量分次给药,缩短给药间隔才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临床调查中也发现,对一些浓度依赖性药物(由于考虑其不良反应)却仍然采取日剂量分次给药的方式,氨基糖苷类是浓度依赖性的代表药物,其杀菌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提高峰浓度(Cmax)与MIC的比值能最大限度地根除细菌。有报道Cmax/MTC>8的患者91%达到临床治愈,而Cmax/MTC≤4的患者,只有12.5%达到临床治愈。多数氨基糖苷类药应改为日剂量单次给药,依据是:除了获得大的Cmax/MTC外,氨基糖苷具有确切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日剂量单次给药,提高峰浓度,又显著降低谷浓度,减少体内的蓄积。大量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这种给药方案可提高疗效,且减轻耳、肾毒性。另外,传统的给药方案第2次间隔8~12小时给药,正值细菌耐药性增加,而间隔时间延长后,细菌敏感性已大部分恢复,给药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氟喹诺酮也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日剂量单次给药可提高疗效,但神经毒性的浓度依赖更加显著,因此不建议单次给药。是否选择延长用药间隔的高剂量治疗方案,还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盲目提高用药档次:我院使用抗菌药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用药档次高。DDDs最高的是头孢类衍生物头孢米诺,其DDDs为12723;而排名第2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纳,其DDDs为9849;而青霉素G的DDDs仅为251;庆大霉素DDDs为1143;红霉素DDDs为799。6个月中,二代头孢类头孢呋辛钠的DDDs为1200,而一代头孢已从临床上销声匿迹。进一步统计出一线用药仅占27%,二线用药为60%,三线用药为7%,在手术预防用药和临床用药中都有体现。治疗药物选择高档次抗菌药,缺乏用药的依据,以β-酰胺类为例,多选择新的价格较高的药物或三代头孢及其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作为首选。

抗菌药物选择应根据感染部分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的因素综合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应首选针对病原菌的敏感药物,对于G+而言,一代头孢的作用优于二代及三代头孢,三代头孢对G-作用较强,研究证实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限制使用可以减少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产生。对重症感染可以首选抗菌力强和抗菌谱广的二线药物,治疗一段时间(24~27小时)后,可根据病原学培养和细菌敏感试验结果,改用针对性强的窄谱抗菌药物。此降阶梯使用可以抓住治疗时机,保证治疗效果,又可避免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快速产生的菌群失调和引发耐性药等不良后果。

用药时间控制不合理:关于合理用药的疗程,一般宜用到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感染用药,应根据术后体温、引流的情况和性质决定是否用药和术后停药时间,一般手术后3天停药。如治疗特别困难且后果严重,可将预防用药的时间延长到5天。长期用药可引发毒性和耐药的产生,甚至可以引发二重感染,使治疗复杂化。如果疗程较长或治疗效果不理想,可以采取联合用药或交替用药的方式。

联合用药可通过其协同作用达到控制严重感染的目的,可避免增加剂量或延长治疗时间或提高用药档次带来的毒性反应、二重感染或产生耐药的弊端。繁殖杀菌剂如β-内酰胺和禁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合用,可获得协同杀菌效果,但不宜将两种药在同一瓶中静滴,不主张两种β-内酰胺的联合应用,以防止一种诱导的β-内酰胺酶破坏另一种β-内酰胺药物或者发生竞争性拮抗。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合用,过去认为有拮抗作用,但目前认为可以联用,可增加抗菌覆盖面,尤其是怀疑合并感染时,另外也提高了对支原体的抗菌活性。我的观点认为:多数G-杆菌可以形成“生物膜”,使用大剂量大环内酯可抑制生物膜的形成,使抗菌药物在组织中充分发挥杀菌作用,联合用药最好是先用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后用快速抑菌剂大环内酯类。

9.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管理试题 篇九

单选题50题(每题2分,共100分)1.下列哪项不是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A.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 B.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 C.价格相对较低

D.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 E.A+B+C 2.下列哪项不属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A.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B.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C.新上市不足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 D.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E.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3.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B.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C.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D.门诊医师可以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E.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4.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天用量。A.1 B.2 C.3 D.4 E.5 5.具有适应证的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小时。A.24 B.48 C.72 D.96 E.1周

6.医疗机构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A.20% B.30% C.40% D.50% E.60% 7.医疗机构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A.未建立抗菌药物管理组织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混乱的

B.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管理,未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

C.将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情况与个人或者科室经济利益或者奖金分配挂钩的,或者在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D.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E.以上均是 8.小儿用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四环素类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B.喹诺酮类可用于8岁以上小儿 C.小儿应尽量避免应用磺胺类药物 D.氯霉素用于新生儿可导致灰婴综合症

E.儿童肾脏处于发育阶段,其血药半衰期延长,因此应监测血药浓度 9.医师出现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A.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的;

B.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C.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D.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E.以上均是

10.医疗机构应当对哪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A.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B.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C.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D.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E.以上均是

11.医疗机构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四十八条的规定,一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5000 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A.使用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B.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从未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生产、经营企业购入抗菌药物的 C.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一十四条和第二十三的规定,非药学部门从事抗菌药物购销、调剂活动的

D.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适宜性审核,给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的 E.以上均是

12.医师出现以下哪些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 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后仍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B.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C.使用未经批准的抗菌药物;

D.索取、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财物或者通过开具抗菌药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E.以上均是

13.头孢哌酮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与()合用可预防 A.维生素B B.维生素C C.维生素A D.维生素K E.维生素D 14.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患者的症状、体征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若考虑有病毒感染,也可应用抗菌药物。C.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D.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E.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15.正确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考虑()。A.病原菌种类

B.感染部位与感染严重程度 C.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 D.抗菌药物特点 E.以上都是

16.轻症感染的患者应首选()给药途径。A.口服 B.皮下注射 C.肌肉注射 D.静脉推注 E.静脉滴注

17.下列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A.眼科感染 B.皮肤表层感染

C.口腔、阴道等粘膜表面的感染 D.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给药 E.重要脏器感染

18.关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下列哪项说法正确()A.青霉素可用于鞘内注射 B.青霉素钾盐可快速静脉内注射 C.青霉素在酸性溶液中易失活

D.大剂量可引起腱反射亢进,肌肉痉挛,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E.用青霉素类药物无需皮试

19.抗菌药物需使用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的情况不包括()。A.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B.感染性心内膜炎 C.急性支气管炎 D.肺脓肿 E.骨髓炎

20.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据其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原则,应一日多次给药的是(A.庆大霉素。)B.莫西沙星 C.青霉素 D.依替米星 E.头孢曲松

21.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指征不包括()。A.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B.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C.明确的单一敏感致病菌引起的轻度感染。

D.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脓毒症等重症感染。

E.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22.关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B.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以上药物联合仅用于个别情况。C.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D.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可先经验用药,但不宜联合用药。

E.单一药物治疗有效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23.关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表述,错误的是()。A.用于防止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B.预防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C.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应尽量采用预防性用药。D.普通感冒者、病毒性疾病患者不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E.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24.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不包括()A.医护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B.对所有病人使用抗生素 C.标准化和规范性的操作 D.严格管理与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 E.加强手卫生管理

25.下列不属于清洁手术需考虑预防用药的情况是()。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B.上、下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手术。C.异物植入手术。

D.高龄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

E.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如头颅手术、眼内手术等。26.下列不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是()A.氨基糖苷类 B.喹诺酮类 C.林可霉素 D.替考拉宁 E.两性霉素B 27.关于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洁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可考虑预防用药。B.清洁-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C.I类即清洁切口大多需使用抗生素。

D.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接受清洁手术时需预防用药。

E.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28.接受清洁手术者,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时给药。A.术前48小时 B.术前24小时 C.术前16小时 D.术前6小时

E.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 29.厌氧菌感染不可以选用()

A.亚胺培南 B.氨基糖苷类 C.甲硝唑 D.克林霉素 E.替硝唑 30.外科清洁手术需预防用药时,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A.整个手术过程。

B.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2小时。C.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D.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6小时。E.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8小时。

31.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不包括()。

A.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B.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

C.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及抗菌药物在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与方法。

D.主要通过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必须减量。E.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32.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表述错误的是()。

A.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B.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药物。

C.肝功能减退患者使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时不需要监测肝功能。D.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

E.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33.严重肝病时可按原治疗量使用的抗菌药物是()。A.克林霉素 B.头孢曲松 C.左氧氟沙星 D.伊曲康唑 E.磺胺药

34.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不宜使用的抗菌药物是()。A.庆大霉素 B.氟康唑 C.吡嗪酰胺 D.青霉素 E.甲硝唑

35.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A.3/4-2/3 B.3/4-1/2 C.2/3-1/2 D.2/3-1/3 E.1/2-1/3 36.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岁以下。A.8 B.10 C.12 D.14 E.16 37.下列关于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新生儿肝酶不足,氯霉素结合减少,肾排泄功能差,使血游离氯霉素浓度增高,导致灰婴综合症。B.新生儿可调整剂量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C.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使用磺胺药及呋喃类可导致溶血性贫血。D.磺胺药可替代胆红素与蛋白的结合位置,导致脑性核黄疸。E.四环素类与钙络合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中,导致发育不良,牙齿黄染。38.下列关于万古霉素说法错误的是()A.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对肠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

B.与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 C.与呋塞米等利尿剂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耳、肾毒性 D.与考来烯胺同时口服,可使药效增加

E.与麻醉药同用时可增加与输液有关的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39.以下不属于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如PAE)较长的抗菌药物的是()A.头孢哌酮 B.亚胺培南 C.万古霉素 D.两性霉素B E.伏立康唑

40.以下哪种情况不宜使用万古霉素()A.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菌感染

B.经甲硝唑治疗无效的艰难梭菌所致假膜性肠炎 C.MRSA带菌者

D.粒细胞缺乏症高度怀疑革兰阳性菌感染 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感染

41.以下抗菌药物中乳汁中分泌量较低的药物是()。A.四环素类 B.喹诺酮类 C.大环内酯类 D.甲硝唑 E.青霉素类

42.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A.青霉素 B.头孢拉定 C.头孢哌酮

D.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E.头孢曲松

43.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不包括()A.肠道感染

B.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 C.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 D.18岁以下未成年患者

E.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44.以下哪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无作用()。A.链霉素 B.庆大霉素 C.妥布霉素 D.阿米卡星 E.依替米星 45.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以与以下哪一类药物同时使用()。A.肾毒性药物 B.耳毒性药物 C.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D.强利尿剂 E.神经肌肉阻滞剂

46.以下哪种病人可考虑使用氯霉素()A.骨髓抑制 B.肝功能减退者 C.伤寒 D.早产儿 E.新生儿

47.以下关于抗菌药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虽有肾毒性,但与注射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合用可减少不良反应 B.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不可用于眼内或结膜下给药,因可能会引起黄斑坏死 C.妊娠期和8岁以下患者可以使用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D.四环素类用药不会加重氮质血症 E.妊娠期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氯霉素

48.以下关于林可霉素类药物哪些是正确的()A.应注意假膜性肠炎发生 B.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C.静脉制剂不可推注 D.以上均正确 E.以上都不正确

49.利福平用药注意事项不包括()A.与乙胺丁醇合用有加强视力损害的可能 B.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减量 C.胆道阻塞者禁用 D.3个月以内的孕妇禁用

E.本药可增加卡马西平血药浓度水平

50.克林霉素与林可霉素哪个体外抗菌活性强()

1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篇十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用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微生物病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病原体所致疾病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给予针对性目标治疗。临床无感染表现而病原检查获阳性结果时,应注意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定植菌的可能。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强、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选择抗菌药物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和感染情况,尽量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感染部位药物浓度高的品种,并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等)、药物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三)参考各医疗机构及病区细菌耐药状况,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

(四)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病情较重者可采用注射剂。

(五)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抗菌作用强、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

(六)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情况等。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 小时(重症感染48 小时)后,可根据疗效或临床病原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 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七、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综合治疗。有局部病灶者需同时进行局部引流等治疗。

八、应尽量避免将全身用抗菌药物作为皮肤粘膜局部用药,以防产生耐药菌株。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一般不用于气道预防给药。

九、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11.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预防应用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非常普遍,这样抗菌药物滥用引发细菌耐药性的日趋严重[1],产生耐药菌株,患者预防用药的有效性受到,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进行调分析,目的是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Ⅰ、Ⅱ类手术切口外科手术患者560例,以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病例进行筛选并登记,项目包括年龄、科室、性别、切口分类、手术名称、麻醉诱导期及手术后用药类型、时间及联合用药情况,560例患者均来自胸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和骨科等科室。其中男102例,女80例;年龄1~75岁,平均405岁,手术切口Ⅰ、Ⅱ类,全部560例患者手术前无感染征,同时患者术前1周之内未用过抗菌药物。

方法:①切口感染诊断标准:严格按卫生部医政司制定诊断标准,患者拆线后局部有脓液渗出,切口局部红、肿、热、痛,有脓性渗出物者,认为切口感染。②用药方案:对照组按照习惯用药,试验组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方案用药。

结 果

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抗菌药物单用比例74%,二联用药比例215%,三联及以上用药比例55%;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约713%。抗菌药物选用主要以经验为主,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涉及6大类l5个品种,应用频率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绝大多数病例用药持续时间过长。

讨 论

《抗菌藥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中明确规定,需要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我们发现有的外科医生认为药敏试验周期较长,药敏试验结果出来患者可能已经出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要针对性有效用药,严格根据感染部位取相应的标本进行药敏试验,不应靠经验用药,根据试验结果有效选择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己视预防目的而定,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选用,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用药时间,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时间为术前30分钟,1次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如果手术>4小时,术中可追加1次。术后再用1~2天,最多不超过3天。静脉推注优于静滴。静脉推注后1小时,切口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即与血液中相等,在以后数小时内,切口组织中浓度比血液中高,一般要采用静脉用药,一般认为术后48小时未感染的切口,再继续使用抗生素已属无效,而且只会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而静滴抗菌药物后切口中浓度将在6小时后才与血液中相等,且以后数小时内始终低于血液中抗菌药物水平[3]。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一般需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价格低,不良反应少,易于给药,通常选用第1、2代头孢类为主,临床上发现很多外科医生抗菌药物的选择上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选择了第3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广谱抗生素。

联合用药需要有明显指征,大多无联合用药。调查发现本院二联用药比例215%,三联及以上用药比例55%;多用于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多病原菌严重感染,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只有涉及口腔、下消化道、阴道的手术容易发生厌氧菌污染,可选用覆盖肠道杆菌和厌氧菌的药物,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用药时机和用药疗程等方面亟待规范。

参考文献

1 李宏光,李淑芬.临床抗生素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2):130-131.

2 卫生部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1-21.

12.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十二

抗菌药物应用是否正确、合理, 基于两方面:有无指佂应用, 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①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 方有指佂应用;②尽早查明感染病原, 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③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用药物: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和人体药动学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 特点不同, 各有不同的适应证;④抗菌药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制订治疗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及药敏结果选用;②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③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 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者初始治疗应给予静脉给药, 以确保药效, 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尽量避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物不可局部耳滴;④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 杀灭感染灶病原菌, 应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⑤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 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 h, 对特殊情况, 应妥善处理;⑥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佂:单一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效治疗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由于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 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

2药物的选择

2.1 明确诊断

确定是否需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选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 但病毒感染时选用抗菌药物就没有必要。咽炎、喉痛及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为病毒引起, 应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可是普通感冒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比比皆是。

2.2 明确治病菌

同一种细菌可引起几种疾病, 如葡萄球菌可引起阑尾炎、蜂窝组织炎、气管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等。而同一种疾病也可由几种细菌引起, 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由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因此, 有抗葡萄球菌作用的青霉素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和明确的致病菌, 选用药物就有了可靠的依据。

2.3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

选择药物时应将用药的安全性放在首位, 选择具有合适抗菌谱的药物的同时应了解该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癫痫患者或有癫痫史者应慎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因可能诱发癫痫) , 孕妇禁用有胎毒性药物。

3用药的疗程

应用抗菌药物时疗程要足, 以免感染复发。一般认为, 抗菌药物最短疗程是5~7 d, 对一般急性感染, 在体温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3 d。

4联合用药原则

4.1 没有明确的指佂不宜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伤寒或副伤寒单独选用氯霉素, 肺炎双球菌感染单用青霉素G等都会收到好的疗效。

4.2 协同药物的选用 联合用药时要符合用药适应证, 选用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 一般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即可,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没有必要。治疗细菌感染,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最普遍, 该联合具有最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 可提高疗效。

5严格控制预防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符合利大于弊的基本原则, 应有明确的指佂。应用时, 应选用杀菌药物且疗程要短 (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慢性病例除外) 。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应针对所要预防的感染菌而选择药物, 做到有的放矢;最佳预防给药时机是在麻醉诱导期或作切口前半小时 (静脉给药) , 使在组织受细菌感染时, 患者血中及组织内药物浓度已达高峰。因此最适当的给药方法是手术切口前30 min静脉给药。预防性用药一般≤24 h。预防性用药一般只需一种药物, 多数不需联合用药。

6合理用药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6.1 氨基糖苷类的给药方案

氨基糖苷类1日1次用药已日益被广泛采用, 其依据为: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与药物在肾组织中的积聚量成正比, 每日给药剂量同时, 1次给予较大剂量者其肾组织和内耳组织内药物浓度较分次给药者低, 提示减少给药次数适当加大单次给药量可能减少药物在上述组织内的积聚量, 从而减低耳、肾毒性。②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 (PAE) , 故可延长给药间期。③细菌对该类药物的适应性耐药。

6.2 β-内酰胺类给药方案

β-内酰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时间, 其抗菌原则是适当缩短用药间隔时间, 而不必增大每次剂量, 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每日用药总量分3~4次给药。

6.3 氟喹诺酮类在儿童中的合理应用

本类药物在幼龄动物中引起的软骨损害限制了儿童患者使用。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类药物不宜用于18岁以下骨骼生长发育尚未完全的患儿。

6.4 药理拮抗

头孢唑啉纳静脉滴注同时口服罗红霉素片, 两者合用疗效可能下降。原因是前者是针对微生物繁殖期的杀菌药, 后者是速效抑菌药, 两者合用罗红霉素可降低头孢唑啉的效价产生拮抗作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同时口服克林霉素胶囊, 作用机制相试, 均竞争细菌同一靶位, 而拮抗同类药物。

6.5 注意特殊病理, 生理状况患者的应用

①肾功能减退患者,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②肝功能减退者应避免使用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

13.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篇十三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正确预防性应用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

一、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 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一)SS I的定义

SS 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等。SS 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 ~40%。SS I的概念比“伤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发生在手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二)SS I的诊断标准

1.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 d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将切口开放;(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SS I。2.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 d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2)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 38℃,局部疼痛或压痛;(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 d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 1 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二、手术切口的分类

SS 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 Ⅰ类清洁切口、Ⅱ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Ⅲ类污染切口。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 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2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严重污染2感染切口为40%。确切分类一般在手术后做出,但外科医生在术前应进行预测,作为决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三、SS I的细菌学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SS 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黏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 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四、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抗生素对SS I的预防作用无可置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一般的Ⅰ类即清洁切口手术, 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预防应用抗生素主要适用于Ⅱ类即清洁2污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Ⅲ类切口手术。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切口及Ⅳ类切口手术(如陈旧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以及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例如化脓性腹膜炎、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应根据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具体适应证是:(1)Ⅱ类(清洁2污染)切口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手术, 主要是进入胃肠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2)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腹壁切口疝大块人工材料修补术;(3)清洁大手术, 手术时间长, 创伤较大, 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眼内手术等;(4)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 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SS 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

五、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

选择抗生素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患者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黏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 须同时覆盖厌氧菌。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肝、胆系统手术,可选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哌拉西林。表2所列药物可供选药时参考,但不同地区和医院SS I 3 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存在差异,选择预防药物时应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

患者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 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大多二者联合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不是理想的预防药物。但因其价廉易得,在我国耐药情况不严重的基层医院,在密切监控防止不良反应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万古霉素一般不作预防用药,除非有特殊适应证,例如已证明有MRSA所致的SS I流行时。喹诺酮类由于其在国内的滥用,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高,一般不宜用作预防,除非药物敏感试验证明有效。

下消化道手术除术中预防用药外,术前一日要分次口服不被吸收或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不主张术前连用数日。

六、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方法

1.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 应在切开皮肤(黏膜)前30min(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 IC 90)。不应在病房给药而应在手术室给药。

2.应静脉给药, 30 m in内滴完, 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缓慢滴入,否则达不到有效浓度。

3.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 h,因此,如手术延长到3 h以上, 或失血量超过1500 m l , 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 h的头孢曲松,则无须追加剂量。

4.一般应短程使用,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性创伤)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到24 h,特殊情况可以延长到48 h。连续用药多日甚至用到拆线是没有必要的,并不能进一步降低SS I发生率。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七、预防SS I的其他措施

尚有较多因素能影响SS I发生率,须采取以下综合预防措施。

1.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医院内固有致病菌定植于患者的机会。2.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 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 如控制糖尿病、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等。

3.传统的术前1 d剃毛已被证明是外科领域中的一个误区。剃毛后细菌会在表皮创面上定植,成倍地增加SS I的机会。在毛发稀疏部位无需剃毛。在毛发稠密区可以剪毛或用电动剃刀去毛。必须用剃刀剃毛时(如开颅手术), 应在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室即时剃毛。

4.严格遵守手术中的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止血。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腔等关系密切。

5.可放可不放的引流物尽量不放,能用密闭式引流的不用开放式引流,不起作用的引流物尽早拔除。长时间放置引流物不是持续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指征。

14.抗菌药物应用整改措施 篇十四

201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院积极落实县卫生局相关工作要求,严格执行院内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制度,现将一年来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制定了《 **镇卫生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责任和小组各成员的职责分工。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镇卫生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临床医师责任状》并与临床医师层层签订,落实责任制。

2、结合《基本药物制度》严格筛选现有抗菌药物的品种数量,制定了《2014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并上报卫生局备案,使全院抗菌药物控制在24个品种以内,做到既可满足临床日常工作需求,又优化了抗菌药物供给结构。

3、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了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医院医务人员对此次活动的思想认识,切实认清该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还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等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

4、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我院抗菌药物应用逐步规范,各项主要评价指标均达到规定范围内。

二、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意义的认识,逐步改变医师用药习惯。定期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全员培训,使临床医师熟悉并掌握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等,在实际工作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2、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制度。每月对全院临床医师的处方及病历进行抽查、点评,并将点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抗菌药物超常使用采取预警制度。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对存在不合理用药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对多次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予以院内通报,并计入考核。

3、建立和推行长效机制,不断发现和改进工作中的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持之以恒的深入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使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逐步达到规定要求。

4、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总之,医务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意义和现实要求,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才能达到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今后我院亦将围绕这些不足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将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镇卫生院

15.小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十五

1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

1.1 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1.2 不对症滥用抗菌药物。

1.3 超剂量滥用抗菌药物。

1.4 盲目随意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1.5 一些被淘汰的、儿童禁用以及慎用的抗菌药被误用于儿童疾病的治疗。

2 滥用抗菌药的后果

滥用抗菌药物会引起细耐药株的产生, 而大量细菌耐药株的产生, 会引起小儿体内菌群失调甚至造成二重感染或内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 。据统计, 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率已达30%~50%, 且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文献报道显示, 对青霉素有耐药性的肺炎链球菌, 在过去对青霉素、磺胺、红霉素等抗菌药都非常敏感, 然而, 现在肺炎链球菌几乎是“刀枪不入”[2]。滥用抗菌药物的过程就是培养耐药性细菌的过程,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不断增加, 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特别是小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

必须掌握适应证并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3.1 诊断为细菌感染者, 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3.2 尽早查明感染源, 根据病源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3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3.4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儿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作用特点制定。对被细菌感染的患儿, 首先是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并确定患儿的使用剂量与时间间隔, 同时必须采取多种综合措施综合治疗。 (1) 给药途径: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 首先要以药物动力学特征和感染程度来决定如何给药。对于轻症患儿, 以口服药物为首选;而对于重症患儿、全身性感染者初始治疗应与静脉给药, 以确保药效, 待患儿病情有所好转, 则改为口服的给药方式。同时, 在抗菌药物的选择方面, 应首选抗菌谱较窄且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 (2) 抗菌药物的更换:在一般情况下, 在抗菌药使用超过72h后, 若有效则继续服用2~3d, 若效果不明显, 或者无效, 则应根据疗效, 决定是否需要更换。应该遵循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的原则。

3.5 尽量避免对于皮肤黏膜的局部用药, 特别是新生儿, 由于其体表面积相对较成人大, 皮肤角化层薄, 局部用药透皮吸收快而多。尤其在皮肤黏膜破损时, 局部用药过多可致中毒。

3.6 对于预防性用药, 儿科医生在患儿出于以下状况时可以考虑给予预防给药措施: (1) 密切接触开放性结核患者的儿童用异烟肼3个月; (2) 烧伤患儿, 在手术前可用抗菌药2~3 d; (3) 外科手术:于麻醉时用一种抗菌药物静脉注入, 可预防患儿手术后的细菌感染并发症; (4) 婴儿室中出现细菌感染流行, 按病原菌的种类用药预防。 (5) 预防用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 长期预防用药, 常不能达到目的。

4 常见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小儿腹泻是抗菌药物最容易滥用的地方, 长期用抗菌药会引起患儿胃肠道菌群的紊乱, 引起患儿腹泻的发生, 且很难治愈。然而, 婴儿腹泻主要是喂养不当、轮状病毒的传播感染引起的。若对症治疗, 则可有效缓解腹泻的症状[3]。

5 小儿不宜使用的抗菌药

5.1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此类药物均具有肾毒性和耳毒性, 耳毒性较大的药物很可能引起耳聋, 故虽然毒性轻重不一, 小儿也应尽量避免使用。

5.2 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能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 还能与患儿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 俗称“四环素牙”, 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

5.3 氯霉素类抗菌药物, 由于新生儿、早产儿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不能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无活性的代谢物, 导致“灰婴综合征”。

5.4 磺胺类抗菌药物, 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粒细胞减少等, 早产儿和新生儿应慎用。

总之, 小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能够有效控制感染,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才能取得良好疗效。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李小容, 吴涛.浅谈儿童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健康必读:下半月, 2011 (9) :41.

[2] 陈捷, 胡琴, 李健平, 等.浅谈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J].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 (2) :363-364.

上一篇:二年级篮球兴趣课教案下一篇:医生面试试题:医患关系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