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 危机中的利器
1.危机?契机?英特尔瞄准未来 篇一
然而,曾在2006年缩减开支10亿美元、且不得不重组的英特尔公司此次却显得异常乐观。在不久前举行的IT两会上,英特尔副总裁、中国销售大区总经理杨叙呼吁:“在这个经济危机时刻,待在全球任何国家都没有在中国安全。IT企业只有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才能共同渡过难关迎来曙光”。英特尔总裁兼CEO保罗·欧德宁2008年10月底到中国访问时则反复强调,越是低谷的时候越要为未来进行投资,创新的步伐决不能放缓和停滞。这一系列举动不仅鼓舞了英特尔员工的士气,也为IT产业注射了一剂强心针。
与中国“芯”心相印
2008年10月20日,英特尔宣布未来10年将在全球教育领域投资1.2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数学和科学领域的两项国际赛事: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和英特尔科学人才探索奖,这是英特尔基金会有史以来的最大一笔投资。
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十年间直接参与决策了英特尔诸多在华投资项目,他说,在最困难的时候加大投入是英特尔经营理念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好转的时候抢在竞争对手之前步入上升轨道。
英特尔第四任CEO克瑞格·贝瑞特执掌帅印时,就曾在美国经济和英特尔的双重萧条期拒绝了华尔街压缩成本的提议,投资280亿美元在全世界建起多家芯片工厂,使英特尔走出萧条后,在芯片制造工艺和产能上迅速领先对手。
当然,在金融危机下继续投资的前提条件是,目前英特尔在中国及欧洲等市场上仍然保持强势地位。在不久前发布的英特尔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当季营收创下102亿美元的历史记录,同比增长1%,其中在亚太地区的营收为53.89亿美元,净利润同比上涨了12%。
戈峻透露,英特尔会继续加大在创新领域和人才培养上的投资,以提高产业链的创新能力。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已经在中国培养了110万具备互联网信息教学素质的中小学教师,2009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70万。“英特尔投资中国技术基金”也启动了二期工程,以5亿美元在国内的互联网通信、数字医疗、新能源、节能减排领域寻找更多的投资目标。
此外,英特尔也会加大新技术的投资,继续履行在大连25亿元建厂的承诺,因为产品创新是走出困境最有效的方式。目前大连工厂的主体建筑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进行生产线的测试安装,预计2010年上半年会投产。戈峻称,在大连的芯片厂已经吸引了诸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效应将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作为一家植根中国20年的跨国企业,英特尔始终强调与中国共同成长,特别是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面前,IT企业加强合作、共度时艰更显必要。杨叙指出,整个IT产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英特尔要加深和上、下游厂商的精诚合作、携手创新,共同寻找新的“奶酪”。英特尔深信,一个产业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比单个企业要强大得多。危机当前,英特尔仍然不惜重金开展各种新投资计划,正表达了其要与中国“芯”心相印、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偏执狂”的哲学
2008年10月28日至29日,英特尔总裁兼CEO保罗·欧德宁访华时高调表示:“英特尔处于非常好的状态,能够抵御这场金融风暴。”两年前为摆脱利润率下滑的不利局面,并力争从老对手AMD手中夺回更多市场份额而启动的大规模重组,成为英特尔对抗此次金融危机的一记重拳。
欧德宁坦言,2005年和2006年,AMD的产品做得确实比英特尔好。他指出:“当时英特尔出售了一部分非核心的亏损业务部门,并做了人员削减,使公司重新获得了竞争力。这样做不是因为预见到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是认识到整个产业在发生变革。”
美国雷曼兄弟的倒台让众多企业懂得了一条真理:要牢牢把握现金流。然而英特尔的“偏执狂”做法似乎大相径庭。对此,欧德宁认为,“英特尔公司的产品是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在经济下滑阶段,更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投资”。他表示,“现阶段,金融机构的IT采购可能会受到一些干扰。但对他们来说,IT正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只有通过IT系统,他们才能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更轻松把握住套利的机会。所以在经济危机情况下,对于金融行业企业来说,只有投资更多更好的IT工具,生存的机会才会更大。”
“这些对我们来讲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欧德宁说,虽然金融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实体经济,但英特尔仍会坚持每年投入100亿美元进行研发。“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需要我们每年进行大量的投资保持竞争力。”营收与利润的同步大幅增长,也为英特尔带来了充裕的现金流。欧德宁列举了一组数字证明了英特尔的抗危机能力:每年400亿美元的收入,110亿美元的现金流,15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
就在欧德宁来华期间,英特尔投资宣布注资深圳创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0万美元——完成了英特尔在我国环保科技领域的第一笔投资。创益科技是我国领先的太阳能光伏研发制造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欧德宁以此践行了“英特尔在中国各地的投资也将按计划进行”的誓言。
此外,欧德宁表示,英特尔正斥资1.5亿美元投资67个项目,包括大学合作计划、合作实验室,以及由本土企业牵头进行的创新研发项目。英特尔目前共资助了90多个大学合作项目,并帮助102所大学建立了实验室。“英特尔承诺与中国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本土企业携手,共同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并应
对环境挑战。这些新的投资和技术合作项目正是这一承诺的具体体现。”欧德宁信心满满。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是英特尔的生存法则,也是英特尔在过去的40年里屡创奇迹的本源。当众多企业在危机中无所适从时,英特尔却在努力地抓住更多机遇。
撬动发展的支点
欧德宁的到访为英特尔中国市场带来了持续增长的信心,而这份信心则来自流动在每一个英特尔人血液中的创新DNA。英特尔自己总结出了“钟摆”的产品研发模式——每隔两年的奇数年,英特尔会推出一个更先进的制程技术;每隔两年的偶数年,英特尔则会推出新的处理器架构:2004年Intel公司推出64位至强处理器,2005年推出65纳米制程技术,2006年推出“酷睿”处理器架构,2007年则推出了45纳米制程技术,到2009年英特尔将会推出32纳米制程技术。
从40年前的一家小小的初创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企业,英特尔品牌部的员工如此解析英特尔的成功奥秘:构成英特尔DNA的,不是生物学家们熟悉的核苷酸序列,而是对创新永恒不变的追求和深入的理解,对市场和产业趋势独到、前瞻的洞察,以及让自己的创新能够成功转化为现实中的产品和技术。无论是核心技术、业务经营、品牌营销还是商业模式与管理制度,英特尔的创新足迹无所不在。
“英特尔的天性就是创新。因为我们无旧可守;只要我们稍稍停滞,就将被超越。”在英特尔打拼多年的英特尔副总裁、中国销售大区总经理杨叙感受颇深。然而,和苹果、微软、谷歌相比,英特尔的创新模式显得更加“中庸”。“英特尔也曾经有过很多失败的项目,但如同凤凰涅磐,失败也是一种本钱,英特尔研究院的资深院士乃至公司副总裁都是从失败的项目中锻炼出来的。”
英特尔董事会主席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于2008年6月来到中国四川省,开展支持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的“英特尔i世界计划”,在接受采访时,他的一席话令人记忆尤深:“英特尔并不仅仅是一家技术公司,更是世界上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英特尔能保持40年领先得益于通过最好的人才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贝瑞特眼中,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实力不可小觑,是英特尔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他指出:“一个伟大的公司最大的劲敌不是其他公司,而是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创新成果,这就是为何投资大学基础研究对于英特尔会如此重要。中国企业目前缺乏的不是研发基金,而是孵化思想的环境。”
一年前,当全球金融风暴初露端倪时,中国企业似乎已经在运筹帷幄、枕戈待旦了;然而当风暴真正降临时,却发现手中的武器还远远不够精良。从英特尔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面对危机,中国制造如果能用技术研发、品牌创新来应对,危机可能会变成机遇。只有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入到产业链上游的竞争,中国企业才可以改变自己低成本、低价格的形象,在全球化的环境中走得更远、行得更好。
【英特尔 危机中的利器】推荐阅读:
英特尔未来教育校本培训总结10-29
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培训教案08-27
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学习心得07-01
《英特尔未来教育课程培训》学习体会09-12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教师培训实施方案10-19
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