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2024-12-02

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精选6篇)

1.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篇一

2014最新时政热点:怎样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中公教育清远分校 2月26日《决定》明确提出了关于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要求。落实这一要求,需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同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新期待相比,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主要的不适应表现在:一是统筹协调困难,顶层设计不足。生态环境保护是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强化部门协调、增强环保综合决策能力尤为紧迫。目前体制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他四大建设的新要求,很有必要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二是部门职责分散交叉、权责脱节,影响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等问题突出,既增加管理对象负担,也浪费有限的行政资源。三是保障体系不完善,难以为环境监管提供有力支撑。由于职能交叉,造成执法主体和监测力量分散,多头执法、“数”出多门、重复建设问题突出。总的看,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现行体制难以适应中央对环境保护监管提出的任务和要求,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

第二,必须明确改革原则。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整合国家管理资源,优化机构设置,避免机构重叠和职责交叉,促进职责体系和机构设置的有机统一,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坚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综合管理,实现要素综合、职能综合、手段综合,将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贯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分离。

第三,必须明确改革目标。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污染防治监管体制。对所有污染物,以及所有污染源,所有污染介质的污染防治实施监管,实现环境污染的全防全控。二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生态保护监管体制。对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生物物种、生物安全、外来物种、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以及所有保护区域进行整合,实施监管。三是建立统一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制。统一监管民用核设施、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建立统一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及应急响应体系,形成独立、权威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制,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四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体制。需要将战略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等层面,以及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水土保持等领域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的环评进行管理,避免多头负责、重复审批。五是建立权威的环境执法体制。将环境执法力量进行整合,明确环境执法地位,强化环境执法权威,建立有力高效的环境执法体制。六是完善国家环境监察制度。加强对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监督,纠正其执行不到位行为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对环保不当干预行为。七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环境监测预警体制。将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等环境监测资源进行整合,建立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环境监测预警体制,为环境管理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清远中公教育http://qingyuan.offcn.com/搜一下微信号“qingyuanoffcn ”每天都有好礼等着你

2.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篇二

周生贤说,坚决向污染宣战是破解我国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有力宣示。

周生贤要求,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研究构建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体系,统筹协调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

周生贤指出,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要用好环境执法和信息公开两个手段,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保持执法检查高压态势,全面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及时公开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违法案件及查处等方面的环境信息。

周生贤强调,通过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逐步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看到政府的决心,看到环境问题解决的希望。

同时还要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等法律的制修订,健全环境保护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监测、监察、应急、宣教、信息等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3.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篇三

周生贤部长在环境保护部2012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致辞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2012年1月16日

同志们:

日月开新篇,天地又一春。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送走满载收获的兔年,迎来充满希望的龙年。借此机会,我代表部领导班子向大家致以新春的祝福和亲切的慰问,向部机关、派出机构、直属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全国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环保事业的社会各界朋友拜年,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环保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初步实现“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国务院召开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这是我国环保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又一次盛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是第七次环保大会的标志性成果,成为新时期全面推进环保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会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

“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环保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

今年是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年。我们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基本定位,把节约环保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领域各环节,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改善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福祉,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4.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篇四

[关键词]双语教学;课程改革;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19-02

一、课程特点

环境生态毒理学是一门借助多个学科成长起来的科学,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研究领域、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目前使用的教材虽然基本知识涵盖比较广,但教材的更新速度很慢,一般是三至五年甚至更长。在课堂授课中补充最新内容,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使学生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才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内容与深度紧跟学科发展潮流。考虑到环境毒理学专业代表性很强,兼有基础和应用两方面的性质,因此,应将双语教学引进课堂,把课程内容和实际的研究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中英文研究文献,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该领域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课题的结合。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研究兴趣,增加学、用英语的机会,丰富专业词汇量,为以后文献的查阅奠定扎实基础;另一方面,将单调的理论知识联系当前的研究进展,亦能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吸纳国际最新理念和技术信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1]

二、教学理念与课程目标结合

环境生态毒理学为我校水产学院研究生新开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与外语特长,对提高研究生的外语知识,查阅、分析外文专业文献,学习和比较国内外同行科学实验研究、科研论文行文思路异同点,跟踪国际前沿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明确教学目标,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前提。因此,在双语教学课程改革前,专业主讲教师与专业首席负责教师等在制定研究生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中,要共同细化教学目标。该课程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明确为:坚持环境生态毒理学为主体,以学生为导向,强调语言工具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成效,促进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其科研实践能力。本课程教学目标为:学科专业知识与语言运用兼顾,学科专业知识讲授优先;以课程教学大纲内容为纲,语言内容为学科内容服务,语言使用比例取决于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水平。

三、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变机械被动灌输为启发式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使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探索精神的同时,做到教学相长。[2] [3]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

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以问题为中心”,创造情景,提出问题,从一个问题的产生原因、研究起步阶段、研究进展阶段、现行发展趋势和研究难点与重点等角度综合性、深入地进行专题讲解,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只是做一个倾听者。例如,在讲授新知识点前,教师可针对拟讲授的主要内容,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和一些公害事件引出本章的问题或概念;另外,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积极思考问题,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课堂上可邀请学生向全班总结、讲述课程重点难点以及在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或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中由知识的传递者过渡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二)课堂研讨中的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内涵,发掘学生的创新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研究型教学中所强调的关键。在贯彻研究型教学的思想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推动下[4],让学生组成几个课堂研讨小组,选取实验动物等方面的专题,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促进了学生之间合作和交流,以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研讨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与课本相关内容的科研论文,通过对相关科研论文的阅读和教师的讲解,加深对一些抽象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系统归纳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更为今后知识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体现研究型教学特色

(一)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环境生态毒理学的教学内容多,有些知识点讲解起来很抽象,并且存在较多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机制等理论研究,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其编写成文字简洁、图表线路清晰的教学文件脚本或模拟动画,这样既便于教师讲授,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将多媒体引入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之余,可以利用一些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毒理学的学习扩大到生活中,从而提高了学科的实践性。例如,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质,如甲醛等装修污染和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以及近期出现的一些地方性疾病如癌症村等。通过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毒理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构建师生双语教学交流平台

环境毒理学课堂教学的课时有限,仅通过课堂教学很难保证学生对环境毒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对一些问题的深入理解,也会使研究型教学的效果大大缩水。因此,我们还在主讲教师的办公室为学生设定了固定的答疑、研讨的时间,并通过电话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

此外,我们建立了该课程的公用教学邮箱,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研究动态发到该公用邮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来补充、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公用邮箱的启用,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公共信息的交流,为学生兴趣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建立的环境毒理学网站为该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将网络信息和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融入教学中,把环境毒理学的教学课件、录像视频,以及国内外环境毒理学的进展、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热点放到该网络平台上,有利于学生随时上网巩固学习并加深理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摄取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及个性特点得以充分发挥。

五、教学实践中改进,双语教学初见成效

(一)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型教学并非是纯粹的科学研究,而是一个教学过程,需要在日常教学的点滴实践中渗透、体现并运用科学研究的思想观点、过程以及方法。一方面,结合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学更具有新意、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另一方面,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学中,能使研究富有灵感、活力和动力。同时,还要把自己的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参与课题组的研究项目。

(二)学生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参加课题组,提高科研兴趣

鼓励学生加入课题组,并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开放实验室创新项目”等各种创新型实验,亲身进行科学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设计探索性实验,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完善双语教学法在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本双语教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加强了双语教学研究课程的应用实践研究,提高了教学课件制作、考核方法、教学讨论等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水平,并就如何将研究生课程内容与讲授与科学研究有机会整合进行探讨,以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苏德.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个案[D].中央民族大学,2005.

[2] 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主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0-51,49.

[3] 成晓毅.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党报,2005(3):89-91.

[4] 顾永琦,董连忠.香港双语教学尝试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现代外语,2005(1):43-52.

5.周生贤: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篇五

实施生态战略是当今城乡建设的重大使命

绿色中国:任老师,您好!您一直关注我国生态与环境问题,您认为造成我国目前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任玉岭:环保意识的滞后和管理措施不力是首要因素。35年前,我国出席世界环保大会的代表团在回国后的汇报中说:“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这一方面说明当时我国环境状态的良好,还没有感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在35年前,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着对环境保护的麻痹性。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导致我国后来环境污染的严重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大发展的情况下,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环境污染之严重,已为世界之少见。如今我们的农药污染、二氧化硫污染、汞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已经严重地影响着城乡人民的正常生活及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现在党和国家已经将生态与环境的建设和经济建设摆到同样重要位置。因此,实施生态战略,不仅有改善当今城镇污染的现实性、紧迫性,而且还有很强的战略性和长期性,是保证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使命。

城乡生态与环境面临的挑战十分严重

绿色中国:目前各级政府都很重视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您认为当前我国最紧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任玉岭:近年来,中央提出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后,农村情况发生了较大改变,走进城市农民数量迅速增多,城镇人口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要把农民实行向市民转变,就必须扩大城市规模、增多城市数量。这样,就必须迎接环境被污染与生态被破坏的严峻挑战。

根据我的调研,除少数山区和边远地区外,几乎是“有水必污”。城镇的污染中,有些是自身的发展和管理不善所导致,也有一些则是外源污染的传播、扩散所造成。

绿色中国:恶劣的生态与环境对当地人正常生活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呢?

任玉岭:这种不良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湖北南水北调水源处的将军河,四年前还清澈见底,但因河的上游建起了黄姜皂素加工厂,造成河水变黑,鱼虾绝代,腥臭难闻,河两岸3万多人无水吃,肝炎、肺病发病率提高40%。

很多农村和小城镇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大城市环境的改善正在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大城市的环境改善了,周边农村环境恶化了。另外,我国还是世界三大酸雨国家之一。以上林林总总,表明了中国广大城乡面临的生态卫生问题十分突出,面对的污染挑战十分严重。

建设六个体系与实施四个工程意义深远

绿色中国:那么针对现状您有什么好的具体建议吗?

任玉岭:我主张建设六个体系。首先是财政保障体系。为了从根本上搞好环保监督,一定要下决心铲除自收自支和多收多支,尽快建立环保管理的财政保障体系,把环保作为公益事业,用财政拨款确保环保工作的运转。

其次是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在推进生态建设、保护环境的时候,却有很多政策与此相“顶牛”。例如土地“占补平衡”政策引发的填坑塘、占湿地,造成对环境的很大破坏。因此,我们必须要改革不利于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并出台政策,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象进行必要的约束。

第三是要建设绿色GDP核算体系。现行的GDP核算没有涵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GDP的核算中,一定要把环境恶化、水质污染、财富报废等,作出价格从GDP中扣除。通过完善评估、监督及统计工作程序,将其落到实处。

第四是建设环保工作的群众监督体系。支持媒体对环保工作加大监督力度,发展民间生态和环境保护组织。它们都是对我们环保工作的群众监督。

第五是要解决环保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环保部门不应承担环保工程项目,以免工程缺乏应有的监督,造成质量问题和资金流失发生。

第六是建设环保补偿制度体系。以前补偿制度没建立,对企业来说,污染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建立环保补偿制度后,污染发生时,所造成损失就能够得到正确评估,排污单位就应无条件进行补偿,这样就能有效起到警示作用。

绿色中国:在具体措施上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任玉岭:通过这些年的深入研究,我提出实施四大工程的建议。第一是城市生活垃圾利用工程。这一工程需从源头开始将生活垃圾分类。比如抽水马桶的排出物,可以泵入堆肥加工厂,技术处理以后,通过高温发酵,除去病菌,提高肥效,再经包装后,向农村推销。

第二是生态农业工程。农村因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以及畜牧家禽的大规模发展,所带来的面源污染,不仅造成了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而且引发了COD和重金属的严重污染。为防止面源污染的不断升级,有必要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要在政策和科技投入上,大力发展有机肥和微生物农肥的开发利用,推广生物防治和微生物除臭,并利用微生物制剂,清除和降解土壤中的化学毒物,使土壤得到净化,彻底消除和堵塞面源污染水资源。

第三是节约用水工程。我国是水体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秦淮以北地区拥有全国65.5%的土地,水资源仅占全国19%。因此,要把水作为战略资源,加大宣传力度重视水安全。建议利用市场机制、通过水权转换和水价的级差调控等,减水少资源的浪费,确保水资源的供应。

第四是循环经济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把作为垃圾的各种资源再度资源化,使其得以重复再利用。不久前我考察的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化工厂就做的很好,该厂以当地的煤、盐和石灰石、煤矸石为原料,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使废渣全部变成水泥,废气回收作为PVC原料,废水经处理循环再利用,展示出了循环经济的巨大威力和美好前景。

6.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 篇六

关键词:矿区 生态环境 修复与管理 政策

1 我国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

在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时,土地生态系统会受到严重破坏,相应矿区的大气、水和土壤都会受到污染。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因开采矿产而受到破坏的土地面积量逐年递增。超采地下水和采空的行为也会引起地面沉降、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矿山开采时排放的固体废弃物以及固体废矿渣都是加剧土地资源损失的原因。

环境污染指的是在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时,产生的废弃物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有害物质,不仅严重污染了矿区及其周边的空气、水源和土壤,还会危及到矿区动植物的正常生长,更可能影响到该矿区的工作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由于我国地区大面积遭受矿产开采时的破坏,有可能会因风蚀、雨蚀等灾害更深程度地破坏大气和水系。

由此可见,在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工作时,不仅要注重土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大气和水系也应及时修复治理。根据开采矿区的特点,运用合理的科学手段,因地制宜地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工作,时刻确保在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2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管理的必要性

矿产资源是确保社会经济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是社会财富重要来源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矿区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就土地生态环境而言,平原逐渐变成高低不平,易发生塌陷的地区;肥沃的农田也因矿产开采变成了沼泽地;土壤受到污染,土地的沙漠化问题加剧,这些都是由于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时对原有环境景观严重破坏多引起的。矿产资源的开采除了对矿区的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外,甚至还会影响到该矿区动植物的生长以及人类的健康。因为,矿区的废弃物大多是有害的,其中有的是酸性,有的是碱性,还有的甚至有毒性,而且矿区里开采的矿石等一般都带有重金属成分,它们不仅能够通过径流这种方式污染土壤和水系,还能通过大气的扩散逐渐污染大气、水源、土壤以及该矿区的生物环境。如果,我们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抱着不关心的态度,那么生态系统不仅会退化,生物的多样性也会随之减少,矿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性是相当巨大的,且这种破坏有许多都是不可逆的,矿业开采持续破坏生态环境,矿区以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务必会受到影响,造成生物物种数量锐减以及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现象产生。因此,及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工作是能够有效缓解以上问题的。只有对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及时的修复,才能使矿源的开采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确保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矿产开采,同时获得经济收益。

3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方法与管理技术

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主要会对土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的现象产生。因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管理的主要对象则为土壤和植被。对土壤和植被的及时修理与管理能够有效地缓解土地沙漠化以及扬尘污染等问题。

3.1 土壤的治理与改良 土壤的修复与治理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环节,它是确保植被修复的必要前提。若想做好植被的修复与管理工作,土壤的治理和改良必须确保取得良好成效,否则,将会给矿区植被的修复和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3.1.1 化学方法 矿山尾矿及废气矿中含有的有机质以及含氮、磷、钾的物质用于农业生产,能够增强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力的生产。这就需要通过化学手段的辅助,将矿源开采时的废弃物变成土壤的添加剂,不仅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同时还可降低废弃物中有毒物质的毒性。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有机肥时,要根据不同土壤的科学研究结果,加以实践,挑选出合适的肥料。除了有机物,矿产废弃物中的无机添加剂也能适当改良土壤,如煤灰、氯化钙、硫酸以及石膏等物质。

3.1.2 物理方法 用物理法治理土壤指的是在治理和改良土壤的过程中,土壤物质的各成分并没有收到改动,改动的只是土壤中各组分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通过优化土壤结构使其逐渐朝其原有结构恢复,从而达到改良土壤物理特性的目的。土壤矿区的表土容易流失,因此物理法能够通过覆盖、培育并维持表土,有效控制减少表土流失,优化土壤结构。

3.1.3 生物方法 生物法治理土壤指的是通过种植植物或者培养微生物以及放养动物,改变土壤结构和组分,从而达到修复改良土壤的目的。因此,生物法又分为植物修复改良、微生物修复改良和动物修复改良。在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中,生物法不仅效果好,而且还经济环保。尤其是微生物修复改良土壤,这种方式以获得多个成功实例,深受研究人员的关注。

3.2 植被的修复与治理 植被恢复与治理中,树种的选择最为关键。因为选择树种不仅要考虑其具有的功能和效益,还要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优先选择优良的树种。良好的树种应具备生长快、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以及能够固氮的树种。当然,在挑选和种植树木前,对土壤进行pH值、温度以及含水量等条件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只有在植被得到修复后,才能逐渐恢复矿区原有的景观。

参考文献:

[1]胡振琪,杨秀红,鲍艳,高向军,罗明,王军,龙花楼.论矿区生态环境修复[J].科技导报,2005(1).

[2]白中科,赵景逵,朱荫湄.试论矿区生态重建[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

上一篇:道路路灯设施移交协议下一篇:2015上半年北京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