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2024-10-01

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精选16篇)

1.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一

从雾霾成因的三北防护林的防护作用和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指出了近几年雾霾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冬季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之一,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了雾霾的形成,其中三北防护林对雾霾形成也有一些影响。在详述了雾霾形成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雾霾的主要成分以及雾霾形成的物理条件,说明了雾霾的形成与三北防护林的关系相关性不大,减少机动车和燃煤锅炉等的大气排放,增加植被减少温室效应是减少雾霾的有效途徑,并由此提出了雾霾防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雾霾;三北防护林;微颗粒悬浮物;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5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19019903

1引言

雾霾是近几年北方地区冬季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已不单单是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1]。

当气温接近0℃,相对湿度达到100%,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而由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大气现象被称为霾,世界气象组织对灰霾的定义是能见度小于5km,当霾和雾相互结合形成一种胶合体,就形成了雾霾。霾中的各类微粒,极易侵入人体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2]。因此人们谈霾色变。对于雾霾的产生和危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刘太刚等认为房地产大跃进是导致我国雾霾常态化趋势的诸凶之首,提出了房地产的省市际合作限产的解决方案;张罡等指出了雾霾污染产生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推进下的粗放式管理,据此提出了防治雾霾污染的一些有效措施;王西洋等从分析雾霾形成的空间和时间的条件方面,提出了防治雾霾的几项措施;辛悦指出近地面风速的下降是产生雾霾的原因,大气环流、城市化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是近地面平均风速减小的可能原因,于是网络上流行着三北防护林是造成今天雾霾的的原因,由于网络的影响,这一观点严重地影响到大众的心理及意识,为此国家林业局回应该观点无科学依据。如何理解三北防护林与雾霾形成原因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讨论三北防护林与雾霾的关系,最后制定能够防治雾霾的方案。

2雾霾产生的原因

雾霾是雾和霾的胶合体,当空气中的微颗粒悬浮物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天气比较潮湿的情况下,和空气中的水分(雾)相互作用形成胶体,这就是常说的雾霾,由于是胶体,这种物质很难扩散。由此雾霾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微颗粒物,是形成雾霾的充分条件;二是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悬浮物积聚成一定浓度,并且要有雾的产生,是形成雾霾的必要条件。

2.1微颗粒悬浮物

微颗粒悬浮物是雾霾的主要成分,构成微颗粒悬浮物的主要成分是PM2.5,从微粒的.几何特性上说其直径一般不超过2.5μm,其化学成分一般为工业排放的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一般来源于汽车尾气的排放,燃煤工业锅炉的排放等。

环保部发布了《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公布20全国机动车污染排放状况。年报显示,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初步核算为4472.5万t,其中,一氧化碳3419.3万t、碳氢化合物422.0万t、氮氧化物577.8万t、颗粒物53.4万t,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

根据《燃煤锅炉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核定技术方法—物料衡算法》燃烧1t煤,产生大约16kgSO2,1万m3废气,产生200kg烟尘,冬季北方地区的采暖也是产生微颗粒悬浮物的主要因素。

2.2微颗粒悬浮物集聚的原因

一般有了微颗粒悬浮物还不足以形成雾霾,只有当微悬浮物积聚到一定浓度,才具备了形成雾霾的必要条件。造成微颗粒悬浮物聚集的主要有如下因素。

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大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搅动空气中的悬浮物流动,不易形成集聚,但在冬天由于地面温度低而空气中的温度高造成的逆温效应使得空气不再向高空中流动,使得地表面空气相对静止,空气污染物不能排出,使得微颗粒悬浮物的浓度越来越大。

2.3地表一定的湿度

在悬浮微颗粒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湿度,微颗粒物和水相互混合,形成了胶体状物质,雾霾才得以产生。

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节昼夜温差比较大,白天空气的温度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多,夜里温度降低空气中所含水分变少,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当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于是就形成了胶体状的雾霾。

随着温室效应的出现,全球气温变暖增加了地表水的蒸发力度,使得空气中的水分增多,增加了雾霾产生的机率。

3三北防护林对雾霾的影响

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使得“三北”地区森林植被有了较好的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其防治沙尘暴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减弱动力。虽然大气环流形成的大风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但是通过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可以减弱地表风速,达到减轻沙尘暴的效果。通过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发展农牧业生产力,减轻对沙质土地的经营压力,反过来促进植被恢复和发展,达到减弱动力源和物质源的双重效果。

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气压冷热不均造成。我国的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西北季风。我国北方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区冬季非常寒冷,蕴藏了大量的冷空气。在西北风的作用下冷空气强势南下,将停留在我国东南部的暖空气挤走,并补充进来大量干燥而寒冷的冷空气,减少了空气中的湿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雾霾的形成,这也许是有些人认为三北防护林是产生雾霾的原因,但是西北风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比如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暖,天气越是寒冷冬季供暖需要的能量就越多,燃烧的煤炭就越多,排到大气中的微颗粒就越多,造成的大气污染源就越大;天气越是寒冷,人们外出乘坐汽车的欲望就越大,汽车的尾气排放就越多,这些又增加雾霾产生的倾向。

前述雾霾产生的原因中大气中的微颗粒悬浮物是雾霾产生的充分条件,冬季的逆温效应以及地表大雾的产生是雾霾产生的必要条件,而这些原因和三北防护林不存在必然的联系,间接地,由于三北防护林减缓了冷空气的入侵速度,改变了人们的冬季生活习惯,有着减少增加天然气等颗粒悬浮物的趨势,从这方面分析三北防护林对减少雾霾还有着一定的作用。

三北防护林防砂、固沙,增加了地表植被,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长远意义上减轻了温室效应,对防治雾霾起着积极的作用。

考察三北防护林对雾霾的影响应该全面、辩证地进行,不要凭直觉简单地下结论,从以上分析可知三北防护林对于防止雾霾有着积极的意义。

4雾霾的防治措施

在分析了雾霾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从雾霾产生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条件入手,制定防止雾霾的措施。雾霾的防治包括两层含义,即预防与治理。

4.1雾霾的预防

雾霾的预防就是从根本上减少雾霾形成的因素,使得雾霾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不能形成,减少雾霾的形成机率。

4.1.1减少大气中的微颗粒悬浮物

减少大气中微颗粒悬浮物是一种釜底抽薪的办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冬季大气污染集中在汽车尾气和燃煤锅炉方面,主要从这两方面着手制定措施。

(1)从政府层面上要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优先发展新能源技术,减少煤炭燃烧的规模,增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例,基本消除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2)减少汽车尾气的排量带来的危害,提高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对于普通个体,提倡绿色出行,如建议每周少开一天车。

4.1.2增加地表植被

提倡植树造林活动,增加地表植被,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也是预防雾霾的一个措施。

4.2雾霾的治理

雾霾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此时需要对雾霾进行治理,本质上是对具有胶体特性雾霾进行收集和分解,最简单的办法是在室内设置空气进化器,在室外设置雾霾净化塔,也有学者提出建立城市雾霾净化系统,即将高处的雾霾空气后输送到地表,形成一个循环,也是治理雾霾的一个方法。

可见,雾霾的防治重在防,只有从源头上减小或消除产生雾霾的条件,才能打赢治理雾霾攻坚战,近期由于我国能源结构处于转型期,产生一定的雾霾也是不可避免的,公众不必谈霾色变,要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积极利用各种治理雾霾的手段,来减少雾霾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5结语

雾霾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既是一个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对雾霾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剖析了三北防护林对雾霾的影响关系,提出了雾霾的防治措施,得出了如下结论。

(1)大气中的微颗粒悬浮物是形成雾霾的充分条件,冬季大气中的逆温现象以及多雾的气象条件是形成雾霾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具备时才能形成雾霾。

(2)三北防护林虽然减缓了冬季季风的强度,但综合考虑三北防护林的作用,它不是雾霾产生的根本原因,从长远意义上三北防护林对雾霾的防治有着积极的意义。

(3)从源头上减少微颗粒悬浮物的排放量才是治理雾霾的根本原因,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提倡绿色出行是减少微颗粒悬浮物的重要措施。

(4)全球变暖加大了雾霾的产生的机率,呼吁人们行动起来认真履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同时要增加地表植被,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助于减少温室效应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李永祥.雾霾灾害环境人类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7(4):95~103.

[2]胡大源.从沙尘暴到雾霾-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观察与反思[J].企业家日报,2015(4).

[3]刘太刚,龚志文.华北雾霾区域合作治理的治本之策:房地产的省市际合作限产[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3):37~43.

[4]张 罡.雾霾污染的成因与防治对策[J].绿色科技,(14):111~112.

[5]吕聪聪.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对雾霾污染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6(6):56~57.

[6]王西洋.雾霾产生的机理租防治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2~13

[7]辛 悦.大规模风电建设与近地面风速降低及雾霾天气成因关系之浅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5):75~76.

[8]佚 名.林业局回应雾霾与三北防护林有关:无科学依据[EB/OL].[2015-12-29]新民网.

[9]林德荣,支 玲,隋鹏飞.洪家宜风沙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社会影响评价研究[J].林业经济,(2):34~38.

[10]刘德嘉.植物在防治雾霾中的作用探析[J].绿色科技,2017(4):56~57.

2.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二

雾霾的产生与现代工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具体来说, 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城市有毒颗粒物

城市中产生的大量有毒细微颗粒物是雾霾构成的主要成分。这些有毒颗粒物来源主要有:汽车尾气。大量柴油汽车的使用, 导致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细微颗粒物, 即便是汽油车辆, 在排放出的氮氧化物与雾天接触时, 就会产生二次颗粒污染物, 会进一步加重雾霾。

1.2 建筑、交通等产生的扬尘

城市里大多是高楼林立, 风的流速在城区里明显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 城市里的建筑施工, 以及交通产生的大量扬尘就会悬浮于空中, 静风现象的增多使得这些悬浮于空中的扬尘难以向周围扩散稀释, 极易在城区周边累积而产生雾霾现象。

1.3 工业产生的废气

排放的废气都是雾霾产生的一大诱因。2012年, 全世界燃烧的70×108tce中, 中国就燃烧使用了36×108t, 占到了世界的51%, 这些工业用煤燃烧后排放出的废气可想而知[1]。

2 雾霾的危害分析

2.1 危害人体健康

雾霾的成分十分复杂, 据不完全统计, 雾霾包含有数百种大气颗粒物, 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是直径小于10μm的气溶胶粒子, 这种粒子可以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的呼吸道以及肺部, 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 甚至会诱发心脏病和癌症。此外, 雾霾还会对增加婴幼儿的患病风险。

2.2 影响交通畅通

雾霾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能见度降低, 对交通产生较大影响。班机延误、火车晚点、高速封闭、汽车行驶缓慢等, 这些都对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较大影响。据交通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地方上报的公路阻断事件中, 有1/4~1/3是因为雾霾天气导致的。

2.3 影响农作物收成

雾霾中的污染物颗粒悬浮在空中, 会吸收、反射一定的太阳热量, 使绿色植物缺少了所需要的光照, 光合作用就会减少, 影响其正常的生长。此外, 持续的雾霾天气, 还会导致日照不足, 气温下降, 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3 应对雾霾的具体措施

3.1 减少污染物排放

雾霾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大量污染物的排放所致, 因此, 减少雾霾排放是应对雾霾频发的主要措施之一:积极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 加大对污染较重的企业坚决治理;推动火力发电等重污染企业深化脱硫、脱硝工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减少城市中的汽车保有量, 呼吁民众多搭乘公共交通出行;提倡使用水电、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严禁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等等。黑龙江为了力争到2017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 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加大了热电联供, 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同时, 对大锅炉加装除尘设备, 在农村地区用高效节能型锅炉替代散烧供暖煤炉;淘汰黄标车, 提高油品品质等措施。

3.2 注意自我防护

公众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外出遇到雾霾时要戴上口罩, 及时洗脸、洗手、漱口。对于老年人、儿童等抵抗力较弱的群体, 应多吃豆腐、牛奶、黄花鱼、动物肝脏、蛋黄、瘦肉、坚果等, 这些食物中富有维生素D, 对补钙非常有利。另外, 还可以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清肺化痰的水果。雾霾天气时, 机动车驾驶员更要增强安全意识, 行车时注意放慢速度, 随时注意周围情况[2]。

3.3 建立长效机制

抓紧建立和完善符合当前防治雾霾的具体法律法规或相关的政策, 政府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要督促相关部门和企业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标准落实。环境监测部门要适时发布主要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 分步骤地采取措施予以应对。例如, 把重污染天气应急响纳入到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加强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合作, 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 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趋势分析, 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

综上, 由细颗粒物导致的严重灰霾成为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 也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社会各界携起手来, 群策群力, 共同解决雾霾问题, 还子孙一个碧水蓝天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摘要:雾霾是雾与霾的组合词, 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也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其中, 霾主要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以及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雾霾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发生。2014年黑龙江省的达标天数平均比例为89.7%, PM10浓度均值为68μg/m3, 较2013年下降了1.4%, 取得了积极成就。但进入冬季供暖季节后, 包括哈尔滨在内多地出现了严重雾霾天气, 多地PM2.5达到爆表 (超过1000) , 对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雾霾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发生。雾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 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需要采取长效机制, 减少污染物排放, 降低雾霾的危害。

关键词:雾霾成因,危害,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鲁朝旭.雾霾的成因和治理[J].大众科技, 2013, 15 (12) :92-94.

3.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三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5-0134-02

随着工程项目的逐年增多,各种资源开发的力度逐渐加大,地球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虽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是面对频繁的地质工程建设,各种的自然资源也逐渐地呈现出匮乏的趋势,而且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变化。

1 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是一个土木工程中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有岩石和土地的研究和利用,以及对其进行科学性地整治或者合理地改造。在二十世纪末期,我国开设地质工程学学科,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地质勘探已经进入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展开研究。这一学科主要是针对地质工程的建设而展开的。从矿山工程的规划、实施,以至工程的竣工,包括工程运行的后期影响等等,整个的过程都会对于施工现场的地质现状产生各种影响。地质工程学所研究的,就是其中涉及与地质有关的问题,研究范畴涵盖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两个方面。

地质灾害,简称为“地灾”,即为由于地质环境的变化以及地质活动的异常而形成的不良地质现象。一旦地质灾害来临,其所发生的地质现象,爆发的威力,不仅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作用,而且还危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其中形成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当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而引起的,使地质环境发生了变化,即为“第一环境问题”;如果由于是人类的活动而引起的地质环境破坏,则属于是人为灾害,即为“第二环境问题”。

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环境是赖以维持生命的载体。对于自然因素所引发的灾害,人类是无法抗拒的,那么就需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将灾害再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而由于人类的活动而给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引发的自然灾害,则需要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并付诸实际。中国关于地质灾害的防治条例已经于2003年11月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并且在2004年3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在“条例”中,对于地质灾害以明确的界定,即所谓的“地质灾害”,是一些在地质活动的影响下,而引发的诸如泥石流、滑坡以及地面出现裂缝或者是山体崩塌等的各种地质变化,这些地质作用主要是在自然因素或者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其直接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些年来,中国的自然灾害频发。在各种的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的威力之大,其所造成的损失已经达到了20%~30%。着重研究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采取必要的防止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 我国地质灾害的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在很多地区呈现出地质构造复杂多变的状况。加之全球生态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作为一个农民大国,中国在近些年来虽然社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处于自然灾害易发地的经济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泥石流的破坏等等,使这样的地区成为了灾情严重的地区,并因此而导致越加贫困。

2.1 自然因素的存在

以四川省绵竹市为例,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了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①地形地貌特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绵竹市处于四川盆地的西北部,这里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作为一个水系丰富的地方,也成为了山洪暴发的危险之地。从地形特点上来看,绵竹市的地貌形态高差悬殊,西北部为山地区,山区的河谷的落差很大,非常的陡峭。山地区的支流也发源于这里,呈现出树枝状的分布特点。从地貌特点来看,这里呈现出高山、中山和低山,而且东南侧位平原。在平原的斜坡处的平原,都呈现出一级阶地冲洪积扇状。

②水文气候特点。在四川盆地中,绵竹市属于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春天赶海,消极多暴雨,洪涝贫乏,冬季连绵阴雨不断。

③地质环境特点。地质环境特点在西北部的山区体现得较为明显。断裂发育,褶皱多表现为方向多变的推覆体内部的次级褶皱,而且陡倾和平缓性并存,这里岩体破裂,而且各种裂隙已经呈现出来。

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一旦有外界条件的刺激,就很容易形成自然灾害。

2.2 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所有的地质灾害中,超过一半以上都与人为因素有关。乱砍乱伐、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等,都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在山区地带,如果大面积毁林,并且大量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就会在进行大量的开发利用之后,特别是矿山的开采,不但使植被遭到了破坏,而且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产生出来的大量矿渣和废土被倾倒与河流当中,一旦造成河道的淤积,那么,如果气候变化导致河水流量猛增,泥石流灾害就很有可能会形成。

山区地带出现地震,是造成滑坡的重要因素。随着地震的发生,各种地质灾害都会出现,而且多处频发。经历了地震之后,也会留下灾害的隐患。加之外界因素的刺激,一些较为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带成为了灾害多发地。而这些地方,也成为了做好防止措施的重点地区。

3 地质灾害的防治

发生地质灾害,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具有受灾体,也要具有灾害体。那么,灾害多发地进行灾害防治,也要首先从这两个方面考虑。为了将灾害的活动降到最低的程度,要将可能性的灾害源消除,或者采取必要的措施,将灾害体活动的能量降低,以使灾害活动所发挥的能力减弱。我们都知道,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是不可抗拒的。那么,如果有受灾体存在,就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使受灾体提高防御能力,尽量避免遭到破坏。

①地质灾害勘察。鉴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状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就需要对灾害多发地的地质勘测工作加大力度。成立专门的勘察小组和调查小组,对于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进行调查,请有关专家进行分析,从地质的特点到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程度,都要进行评估,并定期地深入现场进行观察。

②保护和治理区域自然环境。对于灾害频发地,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调动各种力量进行自然保护。将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得以改善,在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就会将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降低。

③建立灾害预警系统。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灾害预警系统,更为有利于灾害的防止。将跟踪技术应用到其中,建立灾情档案以及防止数据库,一旦有相关的异常状况发生,就会迅速地将信息发布出去,从而得到多方的支持。灾情预警系统作为动态的系统平台,可以为有关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从而提高了灾情防治水平。

4 结 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理环境、地质构造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都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工程类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并利用高科技手段,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入了新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 彭小建,程伟,陈小丽.谈谈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以四川省绵竹市为例[J].城市建设,2013,(4).

[2] 安东哲,张立军.试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5).

[3] 李扬.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建筑知识,2012,(8).

4.雾霾的成因与防治 阅读答案 篇四

雾霾的成因与防治雾霾,雾和霾的组合,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春季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会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时间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连续雾霾,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而人为因素一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北方在冬季取暖时,大部分地区燃煤量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二是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三是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雾霾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的不良影响,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雾霾天气时,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使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毒性,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冬季遇雾、霾天气时,若空气污染严重,这样可能形成烟尘或黑色烟雾等毒雾,严重威胁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国家可以修改《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环保法律。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为此,国家一定要加大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加大对燃料燃烧废气的加工和处理,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我国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高耗能的钢铁工业的比重过高,而且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能耗高。所以,必须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从而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以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汽车废气是污染的一大主要原因,而三效催化剂(TWC)法是净化汽车尾气的有效手段。添加适当的贵金属助剂,如镧、铈、钡等,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三种污染物。其中铂、钯对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氧化脱除具有高活性,而镧具有对一氧化氮优良的催化还原作用,它能选择地将一氧化氮还原为氮气而抑制氨气的生成。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以政府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力治理,相信雾霾天气终将成为历史,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1.下列对于雾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口密度超出常规,经济和社会活动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会导致雾霾。B.PM 2.5排放如果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而浓度积聚,加之其它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雾霾。C.我国中东部地区是雾霾的高发地,京津地区连续雾霾尤为严重,而其他地区少有出现雾霾。D.雾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必然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霾的组成成分复杂,包括几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有害健康的物质直径极小。B.稳定的天气形势下,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浅层积聚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C.人为因素导致雾霾的原因较多,但相对来讲,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更加突出。D.雾霾天气产生,必然使空气中带有细菌和病毒,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3分)A.既然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那么,国家就应该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首要条件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B.完善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修改相关环保法律,加大政府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C.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就一定能减少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含量,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D.添加适当的贵金属助剂,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各种化合物。各种物质的助剂,功效不同,但应该都能行之有效。参考答案1.C 其他地区少有出现出现雾霾,原文未说,属无中生有。2.D 必然使空气中带有细菌和病毒错误,第四段中为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3.C 就一定能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等说法错误,第六段中为减少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含量。

5.雾霾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的探讨 篇五

【摘要】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不少地区频繁出现,尤其是在京津等大城市,雾霾天气在冬季节几乎成为常态,雾霾发生的频率及其严重程度远远高于欧美城市以及城郊地区,因此,雾霾也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本文综合阐述公众热议的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危害,并根据中国国情,为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提出防治对策。【关键词】雾霾 成因 危害 治理对策

1.雾霾的概念以及雾霾的成因

1.1 雾霾的概念

雾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悬浮在贴近地面的大气中的大量微细水滴或水昆的水气凝结物[1]。霾又称灰霾(烟霞),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由空气中的灰尘、标硒麦、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雾和霾的混合物引起的恶劣天气被称为雾霾天气[2-3]。

1.2 我国雾霾天气的成因

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 其源头多种多样,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其根源是烧煤和燃油。以北京为例,2003-2004 年 PM2.5 主要来源为土壤尘、煤燃烧、汽车尾气排放、海洋气溶胶及钢铁工业生产污染等[4]。2013 年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新研究显示,PM2.5主要有 6 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5]。下面探讨我国城市产生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1.2.1 自然因素

当大气活动偏弱,风速小甚至静风,风力弱,大气层比较稳定时,极易使空气中的灰尘、硫氧及碳氢化合物等和水汽颗粒大量积聚,导致冬季雾霾天气尤其严重;在此特别提出的是大气稳定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的热量使地面为上升,由于温度的作用,靠近地面的空气密度比上空的小,轻的空气在下,重的空气在上,在温度和重力的作用,形成空气对流,是大气处于一种对流的不稳定状态,此时,污染物会在短时间内得到稀释。但是,当对流层总出现逆温现象时,大气变得极为稳定,使得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无法形成对流或者对流能力减弱,低空 污染加剧。另一方面,部分季节水汽溶胶背景浓度高,空气相对湿度大,干细颗粒迅速膨胀,也催生了雾霾天气。

1.2.2 社会因素

能源结构

目前我国虽然大力推广天然气和沼气等清洁能源,但其相对比例仍然较低,一次能源结构仍以燃煤为主。同时由于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城市周边农村并未实现集中供热,低于15m的排放源形成了低矮的面源,与静风,逆温等共同作用,形成叠加污染物排放高峰;加之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人口密集,冬季很多家庭仍用煤炉进行取暖,加重了入环境空气的污染程度。

工业废气

煤燃烧时产生大量的CO2、SO2、NOX、烟尘、粉尘,不完全燃烧时还可能产生有毒的CO。大量的的气体和水汽混合后,笼罩在城市的上空,使这些污染气体不能扩散,就形成严严重的雾霾。近年来,我国重工业仍在高速发展,而且工业能耗高的局面迟迟得不到改进,因而,工业企业能源消耗和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废气和粉尘等对雾霾天气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机动车的增加

汽车尾气污染是由汽车排放的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气温降低,大量的尾气排放更易聚集加剧污染。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苯丙芘及固体颗粒物等,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主要为细颗粒物,是PM2.5的一个主要来源。

扬尘污染

由于地域和气候原因,为提高施工进度,城市建设在临近冬季时仍在进行。取暖、道路改造、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仍在进行,施工场地和部分车辆未采取有效的防尘和渣土散落防治措施,此外,还有部分地区由于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分布有大面积的裸露地面,各种途径造成的大量地面尘导致严重的扬尘污染,而且显示尚无好转迹象,大气颗粒物种的扬尘比重很大,如上海市研究结果,在总悬浮颗粒物中,扬尘的分担率达到60%以上[6]。

秸秆焚烧

目前,我国的秸秆综合利用率仍然较低,仍以初级焚烧为主,由于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农民使用收割机收割完毕后,秸秆被粉碎,由于设备的初期投入高、使用率低和资金回收慢等因素,农民不愿意购买相应的技术设备对废弃秸秆进行打捆后出售或综合利用,只能对秸秆进行焚烧处理,既浪费了资源也产生了大量的烟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气质量的恶化[7]。

2.雾霾的危害

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 10 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等,它们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和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雾霾主要引发的是人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但从国内研究来看,可信论据较少,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 2013 年 10 月 17 日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8]。

其次,雾霾对天气与气候有着极大的影响。由于雾霾覆盖在近地面,是太阳的辐射量降低,导致城市的光照不住;排放到空气中的卫衣,具有凝结核的左右,当有降水条件与之配合时,就会促使酸雨的形成;此外,持续的雾霾天汇会严重影响交通。如地方航班延误甚至取消,高速公路封闭,交通事故增多,海上交通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雾霾引起的“雾闪”导致铁路临时停车或者延误时间频发。

3.雾霾天气的控制对策

3.1 对于政府

要推进环保改革,建立完善严格的监管体制,制定国家空气质量战略,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违反规定的企业和个人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者,依法处置重度污染企业。制定保护绿地的对策,减少我国的裸地面积。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需要摆脱以GDP论英雄的观念,加大投入,鼓励发展我国的绿色产业和技术,提高农村地区的秸秆综合利用率;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降低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度;另外我国还需要引进更先进的技术,积极的向国外借鉴经验,对空气质量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测,让老百姓能够得到最新最详细的天气状况。同时提醒市民如何应对雾霾天气,避免因雾霾天气的加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尤其是身体健康。

3.2 对于工厂、企业、建筑工地

工厂、企业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环保生产,节能减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积极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开发高效的脱硫、除尘等污染物处理技术,减少或者降低CO、CO2、粉尘、烟尘、SO2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从而降低对空气的污染危害,以防雾霾天气加重。建筑工地必须全封闭施工,场地内主要道路进行硬化,裸露场地应该采取绿化措施。施工现场要排至洒水设备,专人洒水降尘。施工建筑垃圾清运必须密闭运输。加强对建筑垃圾堆放的科学管理,进一步规范运行机制,做到科学规划,合法倾倒,安全处理,真正从源头上降低建筑垃圾对城市大气的污染,防治扬尘、灰尘等颗粒悬浮物在空气中沉积,加剧雾霾天气。

3.3 对于民众

民众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响应国家和社会的号召,积极减排,少开车、多步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购买节能车,真正实现绿色出行。

4.结语 近两年,城市雾霾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治理雾霾一项需要尝试坚持的工作。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简单分析了城市雾霾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同时根据我过的国情,从政府、工厂工地和民众三方面对城市雾霾的治理进行简单分析,关于城市雾霾其他方面的研究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城市雾霾的发生会越来越少,城市空气质量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6.农村雷电灾害分析及防雷措施探讨 篇六

摘要:雷电灾害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雷电的形成及危害,然后分析了农村雷电防御现状及原因分析,最后从合理选址、加大宣传、安装住宅内外防雷设施、加强规划等八个方面提出了防雷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供参考。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分析;防雷措施

雷电危害,一是财产损失;二是人员伤亡。雷电灾害已成为联合国公布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据国家气象局统计,雷击造成的财产损失80%在城市,而人员伤亡90%以上在农村,最近10年,全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其中死亡人数90%发生在农村。农村成为雷击事件的高发区,农民成为最易受雷电伤害的高危群体。因此,农村防雷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高度重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依法加强管理工作,采取多方措施,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雷电的形成及危害

雷电时众多大气现象中的一种,发生在云际、云地、云空之间迅猛的脉冲放电。大气中总是含有大量的气体正、负离子,使大气具有微弱的导电性。这些带电离子的不断生成、运动、和不同带电离子的分离和聚集,使大气显示带电性,产生大气电场、大气电流,导致大气中雷电的产生。一般雷电都是产生于雷暴中,雷暴中的云对地和云对云之间产生大量的电荷,聚集成强大的电流,产生发电现象。

雷电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云层间或云和大地之间以及云和空气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25kV/cm~30kV/cm)时,所发生的猛烈放电现象;通常雷击主要是有两种形式,直击雷、感应雷(雷击电磁脉冲)。

(1)直击雷的危害。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在雷云对地放电时,强大的雷电流从雷击点被击中物体上,称之为直接雷击。由于雷电流幅值高达数十至数百千安,它的破坏力十分巨大。防护不当,将导致被击中建筑物、电子设备遭受严重的破坏或损害,对人员造成伤亡。

(2)雷击电磁脉冲的危害。雷电的静电感应与电磁感应作用属于雷电的间接破坏作用。雷电的静电感应与电磁感应产生的暂态过电压比直接破坏作用具有更大的危害范围。它能够损坏建筑物中的信息系统和电器设备,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2农村雷电防御现状及原因分析 2.1地形及气候因素影响

广大农村地势空旷,地广人稀,农村住宅一般愿意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坡地、空旷开阔或近水体的地方建设,这些地方是雷电频发的地方。根据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般来讲村民建房为了冬暖夏凉,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客观居住环境。每年雷电高发期的6—8月是我国西南季风频发时期,坐北朝南的房子是迎风向,此时正是雷云运动的主方向,包括山区里的住宅都是在山的南面,气流迂回流动遇到地形的阻挡雷云运动就会有提升作用,在拐弯曲力最大的地方正好是雷击最严重之处,因此山区成为雷击概率最高的地方。雷电频发地区往往降水多,空气湿度大,防雷设施容易被锈蚀。由于缺少定期检查和更换,已经安装的防雷设施有可能发生短路、断接、损坏,其结果是失去了有效防雷的效用。

2.2农民防雷科普知识匮乏

由于农民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对打雷闪电的原因没有科学认识,大多数农民对雷电现象还存在着封建的迷信思想,缺乏雷电科学知识教育,农民对一些简单的防雷常识也不了解,也不知道用科学的手段去保护自己。

2.3农村建筑物没有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

一是农村早期建筑物由于是年代久远的老房子,没有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二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部分都建起了新楼,但却由于农民缺乏防雷安全意识,防雷设施建设成本高等原因,大部分楼房也没有安装必要的避雷带和避雷网防雷设施。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电视天线等也没有做接地处理,存在严重的雷击安全事故隐患。

2.4线路架线不当

农村的电力线路、通讯广播、有线网络线路等几乎都为架空敷设,这些设施毫无防雷装置保护,甚至连最基本的接地(PE)措施都没有。雷电波在空旷的田野闪击后很容易通过这些输电线路、信号线路进入农房室内,给电器设备、人员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如变压器、家用电表、电话、电脑、有线电视系统被雷击坏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在配电箱内就引起火灾。农村的电视接收天线普遍架设在屋顶上方,高于屋顶5~10 m的位置,村民习惯在屋顶上安装金属蓄水箱、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室外机,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一旦发生雷电,极易与金属接闪引感应雷进入住宅室内造成其他设施受损和人员伤亡。

2.5防雷设施无防雷专业资质施工

一些单位和个人雇请无专业防雷技术的建筑队甚至个人,安装不合格的防雷设施,留下先天性雷灾隐患。

3农村雷电防御的措施 3.1住宅建设合理选址

住宅建设尽量避开“易受雷击区”,例如地形位置较高,突出于周围地貌;邻近潮湿和水面的位置;处于上升气流的迎风面;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常常遭受雷击的地区。选择建在空阔地带或地势较高位置的住宅、人员比较密集或面积较大的建筑、有纪念意义或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都应设置防雷措施。

3.2加大防雷科学宣传

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对雷电科学知识了解少,不会用科学的防雷措施保护自己。需要防雷知识科普部门加强雷电传尤其是野外防雷和自救的常识。

3.3安装住宅外部防雷设施 农村住宅的外部防雷措施:在住宅的顶端安装避雷针或避雷带,以结构体内的金属导体作为引下线,建筑基础作为自然接地装置。将避雷针或避雷带与接地装置之间用引下线进行可靠连接,并将住宅屋面上的各类金属支架、金属物体(例如室外天线、太阳能热水器、空调机箱等)与屋顶避雷针或避雷带做可靠连接以防直击雷灾害。

3.4住宅内部雷电防护

农村住宅的内部防雷措施:主要是对住宅室内的配电系统及网络通信设备终端安装电涌保护器(SPD)进行防护。对各种电力、通讯、广播、网络线路定期检查及时维修,防止这些线路遇雷击时将感应雷引入室内。实施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防止各类防雷设施出现短路、断接、锈蚀、损坏而失去有效防雷的效用。

3.5加强对农村新建改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审核 将防雷设计审核纳入到农村建筑物建设许可中,对于农村企业和个人新建建筑物,在设计审核时必须要求其按照防雷技术规范进行避雷设计,在建设施工时做好防雷施工定期和竣工验收检测,对于不合格和存在问题的,要求其整改到合格为止。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对农村避雷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从而在源头上减少雷电伤亡事故的发生。

3.6把防雷设施建设纳入到农村的线网改造工程规划中

在工程规划中增加必要避雷器和电涌抑制器件保护措施,采用地下铺设电线、电缆、有线电视线路的方式,减少感应雷击事故的发生。

3.7避免在雷雨天气在野外活动

有雷雨天气时,呆在室内,避免外出活动。在农田干活的农民应撤回到安全地带,尽量避免雷雨天气在野外活动。正在农田干活或空旷地方来不及回家的农民应将干活的金属工具丢弃,双腿并拢蹲下,不要迈大步跑,防止迈步太大产生跨步电压太大,造成击伤。如遇雷雨大风时,不要快骑自行车、摩托车,不要冒雨狂奔。

3.8发生雷击事故后要查明原因落实整改措施

雷击事故发生后,气象主管机构应请相关专家调查、鉴定,找出雷击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当地雷击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防雷整改方案,落实防雷整改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预防雷电安全常识的教育,避免类似雷击事故再次发生。

结束语

由于农村生产生活的环境空旷,雷雨天气容易遭受雷击。农民防雷知识匮乏,不能科学应对,农村防雷设施不全,导致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加大对农村防雷安全的管理,齐抓共管,采取多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以预防为主,排除防雷隐患,使农村雷电灾害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7.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七

天祝县境内群山起伏, 沟谷纵横,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气候多变, 旱、涝、雹、风雪、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长期以来, 受严酷的自然条件限制, 种植业结构单一、经营粗放、农产品质量差, 致使大部分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徘徊不前, 尤其干旱对天祝经济危害最大。近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人们对干旱问题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加强, 通过各种抗旱减灾措施的推广应用, 大大减轻了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干旱灾害的发生特点

据史料记载, 解放后至今天祝县无旱年份19年, 轻旱年份20年, 重旱和特旱年份20年, 平均1.5年发生一次旱灾, 3年发生一次重旱。截至目前天祝县共发生12次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 对全县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多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不断增加,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和区域性水资源减少的影响, 干旱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 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加快、范围扩大和损失加重的趋势, 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 由农业、畜牧业向林业、生态和工业等领域扩展, 干旱形势日趋严峻。由于受地形及气候影响, 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干旱有明显的季节性、持续性、区域性, 春旱、春末夏初旱和伏旱是天祝县旱情发生的总体特点, 而且旱情持续时间长, 春夏旱和冬春夏三季连旱常常发生, 一般性区域干旱几乎每年发生, 有“十年九旱”之说, 并且特大干旱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二、旱灾的主要成因

㈠气候因素

天祝属大陆性高原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0.2℃~4℃, 昼夜温差大, 无霜期109天~175天。年均降雨量在411毫米, 平均蒸发量在1559.6毫米, 蒸发量约为降雨量的4倍。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影响, 降水量存在着明显地区间的不均匀性、时间上的不平衡性和年际间的不稳定性, 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且与作物生育需水规律很不协调, 春夏季节干旱少雨, 夏末秋初降水丰沛, 7月~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70%左右, 秋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21%~27%, 冬季降水稀少, 大部分地区不到3毫米。这就是该地区冬春旱、春夏旱、伏旱发生的主要原因。

㈡水资源因素

天祝县水资源充足, 有10条内外陆河流, 是石羊河流域6条内陆河 (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靖河、西营河) 和黄河流域2条外流河 (大通河、金强河) 的源头, 仅石羊河流域年径流量达10.24亿立方米, 是黄河、石羊河两大流域名副其实的源头生态大县。按流域水系分为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水系, 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0.58亿立方米 (不含过境水资源量28.13亿立方米) , 其中地表水10.24亿立方米, 人均4788立方米, 平均水资源19950立方米/公顷。水资源的分布大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趋势, 其中西北、西南部为高山峡谷区, 海拔3000米~4447米之间, 这里雪山、冰川终年不化, 茂密的森林, 降雨充沛, 是重要的牧业区, 约占水资源总量的70%, 是石羊河流域的主要水源涵养区;中部中山区和东南部低山丘陵区, 海拔2400米~3000米, 主要分布集中在乌鞘岭、毛毛山一带, 比较干旱, 降雨稀少, 平均只有265.5毫米, 但土地宽广, 为旱作农业区和灌溉农业区, 耕地面积约占80%以上, 是主要的粮油生产基地, 但水资源相对较少, 约占水资源总量的30%, 骨干调蓄设施简陋, 并得不到有效地充分利用, 从而形成典型的区域资源性缺水, 成为干旱重灾区。

㈢地形因素

天祝县山地和高原占总面积的70%以上, 大多山形为垂直分布, 梁卯起伏, 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 土壤结构疏松, 水土流失严重, 高原植被稀疏, 草场“三化”趋势加重, 加之地下水资源匮乏, 可利用水源较少, 也是天祝县易形成旱灾的重要原因。

㈣人为因素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增加, 使农业和其它方面的用水量大幅度增加,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紧张, 同时人们盲目地毁林开荒, 过度放牧, 破坏自然植被或陡坡垦植, 使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 草场荒漠化。另外大量施用化肥, 耕作层易于板结, 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 蓄水保墒及保肥性能衰退, 这也是加剧干旱灾害发生的因素之一。

三、干旱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干旱对天祝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尤为突出, 在旱农耕作区, 由于干旱少雨土壤墒情差, 常常会影响农作物的播种、出苗和生长, 而且会造成大面积绝收。在灌溉农业区, 由于干旱造成泉溪水干涸, 河道来水量减小甚至断流, 水库蓄水减少, 灌溉水量不足, 特别是在农作物需水关键期不能适时灌溉, 导致大幅减产。干旱还造成山区人畜饮水困难, 人工和天然草场大范围减产和枯死, 甚至绝收, 天然灌木林退化,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给畜牧业、林业、生态等带来严重损失, 农牧民群众因灾致贫、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 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四、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㈠抗旱管理体制不健全, 抗旱设备和经费匮乏

天祝抗旱工作量大面广, 任务艰巨, 自1996年成立抗旱服务组织以来, 先后配置各类抗旱机泵设备70余台套, 大力开展了抗旱水源建设、打井、租赁销售和维修抗旱设备等服务工作, 但由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加之抗旱设备及经费严重不足,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抗旱减灾能力, 使抗旱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完全不能满足抗旱和防灾减灾的需求。

㈡旱情信息监测机构不健全, 干旱信息不能及时扑捉和发布

缺乏科学严密的旱情监测信息机构, 旱灾评估手段落后, 不能为抗旱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依据。

㈢水利工程的抗旱减灾能力有限, 水利用率低

2006年总用水量11582.78万立方米, 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0.11。农业灌溉用水量为9667.94万立方米, 占总用水量的83.5%, 渠系水利用率仅为0.4。至2008年, 国家、地方和农牧民群众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82亿元, 建成各类工程设施252处, 共发展灌溉面积0.91万公顷,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1.4平方公里, 解决了农牧区8.45万人、9万多头 (只) 畜的饮水困难,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3.7%。这一大批水利工程有效地提高了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安全性, 增强了抗旱减灾能力, 但仍存在着无骨干调蓄工程、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工程不配套、水资源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等问题, 特别是农田节水工程投入不足, 严重制约着抗旱工作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

㈣先进、适用的抗旱节水技术和措施没有广泛推广应用

天祝县旱农耕作区农民文化程度低, 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 大部分农户养成了“靠天吃饭”的依赖思想, 对一些先进、适用的抗旱节水技术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特别是雨水集流灌溉、高垄作、全膜垄侧、日光温室等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均受人员、经费、技术、效益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无法扩大旱作农业发展规模。

五、防治措施

㈠非工程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抗旱管理机制和县、乡、村三级抗旱服务网络体系。切实落实抗旱目标责任制和抗旱工作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负责制, 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 相互协作, 密切配合。同时, 进一步完善抗旱服务组织公益性服务经费的财政保障机制, 加大抗旱经费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 真正做到抗旱资金到位、技术人员到位、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坚持预防为主, 防抗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专业的旱情监测机构, 一方面根据气象、水文、耕地土壤墒情等情况, 对旱灾发生的时间、成因、受旱范围、程度、影响人口以及对农牧业、农村饮水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监测、评估, 提高旱情信息测报系统的覆盖范围和精度, 为抗旱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抗旱是一项涉及水利、水保、农业、林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工程, 需要从长远角度制定抗旱规划和预案, 把预防和抗旱有机结合起来, 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 逐步使抗旱工作步入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轨道, 达到防灾减灾目的。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抗旱, 努力实现两个转变。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 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 城乡兼顾, 突出重点, 首先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安全, 其次保证农业安全用水展开抗旱自救, 不断加强专业化抗旱组织的服务功能, 切实为受旱农牧民提供人畜饮水、流动灌溉、抗旱机具和物资、科技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同时组织动员社会公众力量投入抗旱救灾工作, 支持和鼓励兴办各种形式的抗旱社会化服务实体, 努力实现由单一的专业抗旱向专群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抗旱转变;由单一的农业抗旱向生活、生产、生态全面抗旱转变, 努力提高防旱抗旱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建立健全农业风险管理机制。推广发展农业灾害保险, 使干旱灾害的损失从农业保险中得到补偿, 减小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㈡工程措施

第一, 灌溉农业区。以灌区改造和综合节水为重点, 以水资源科学调度和计量管理为手段, 全面推行节约用水,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高效利用地表水。一是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水源, 加大小塘坝、小截引、小提灌等抗旱水源工程的建设与配套力度, 千方百计扩大灌溉面积, 并抓好水利工程设施的维修管护及抗旱应急工程修复, 为抗旱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应急水源。二是加强用水管理。及时了解掌握雨情、水情、旱情和长短期气象分析预报, 加大对涝池、塘坝、水库等水利工程蓄水量和河道来水的变化情况的监测力度, 做好水资源合理配置、科学调度、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 严格实行总量控制和“死比例、硬轮期、保重点、不调剂”的用水原则, 推广“二八闭口、三七收沟”的灌溉管理办法, 优化灌溉制度, 扩大实灌面积, 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三是推广先进节水技术。首先全面落实畦灌、沟灌、小块灌等常规节水技术, 减少水的深层渗漏。其次, 注重发展经济型高效设施农业, 大力发展喷灌、滴灌、微灌、覆膜沟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提高灌溉效益。四是根据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调整产业结构, 缩减农业高耗水农作物在种植结构中的比重, 以水定植, 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压劣扩优,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五是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采取堵、截、引、抽的办法, 提取河道、山泉、小溪水及河床地下水, 充分利用地表水及地下水作为抗旱补充水源。六是注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农田节水工程投入的长效机制, 提高水的利用率, 增强灌区的抗旱保水能力。

第二, 旱作农业区。开展兴修“三田”、综合集雨、调整结构、日光温室、地膜覆盖、科技抗旱、退耕还林 (草) 、人工增雨“八位一体”等抗旱措施, 充分利用天上水。一是以“三田”建设为载体, 推广全膜覆盖、垄侧种植, 春膜冬覆等保护地栽培技术, 增强抗旱保墒能力。二是充分利用有效降水, 兴修雨水集流工程和配套蓄水工程, 利用雨水抗旱保苗, 增加灌溉面积。三是遵循自然规律, 因地制宜, 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大力推广种植耐旱、低耗水农作物新品种, 也可退耕还林 (草) , 扶持和鼓励发展暖棚养殖, 积极发展畜牧业。四是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 配套实施集雨水窖、滴渗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和旱地龙、磷酸二青钾、叶面宝等抗旱保水产品的应用, 提高科技含量。五是发展淤地坝, 实施点浇点灌, 包括座水种、包衣种及注水种等方法, 确保及时播种及出苗率的提高。六是实施人工增雨, 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干旱监测、预报等气象信息, 抓住有利天气, 不失时机地开展大规模、大剂量的包括飞机增雨和高炮增雨的人工增雨作业, 促成局部降水或增加降雨量。

六、结束语

干旱虽然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它的形成和发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只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旱灾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从实际出发, 科学调度, 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多措并举来解决抗旱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就能够全面提升抗旱减灾能力, 最大程度的减少旱灾损失,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摘要:天祝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型气候特征,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旱灾频发地区。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造成干旱灾害的原因, 提出了防治措施。

8.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八

关键词:贵州;滑坡地质灾害;勘察;治理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东南部,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贵州省的地貌结构为高原峡谷型,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西部的高原面地形相对平坦,东、南、北的山地峡谷区地势起伏较大,高原山地居多,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的地形特点导致滑坡灾害发生频繁,区内坡体目前仍受着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坡体形态还在不断演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危害巨大。因此,加强地质灾害勘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对预防滑坡灾害的发生,对减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滑坡灾害概况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其发生机制是斜坡岩土体受到流水侵蚀、物理化学风化、大气降水、人类过度开垦等因素影响,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改变了坡度、坡脚、自身重量,加快了斜坡体的破碎速度,使得斜坡岩土体顺坡向下滑动。因此,滑坡的发生是斜坡体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滑坡按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滑坡和工程滑坡;按滑体物质组成可分为堆积层滑坡、粘性土滑坡和岩层滑坡;按滑动面可分为顺层滑坡、切层滑坡和堆积面滑坡。贵州地处喀斯特东亚岩溶区的中心地带,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我国滑坡灾害发生最频发的地区之一。由于发生的次数较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与危害。

2滑坡的引发因素

2.1气候特点

贵州地区的气候和水文特点都利于推动或触发滑坡的发生与发展。据统计,贵州大多数滑坡灾害都是在雨季特别是暴雨时发生的。在旱季,物理风化对软质岩石及高收缩性的红粘土的影响较大,使得滑坡灾害不易发生;但到了雨季,各种水的作用促使大量滑坡重新发展,并产生新的滑坡。贵州省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年变化量不大,河流众多且落差大,流速大,降水量比较充沛,再加上当地地形破碎,水的溶蚀作用较强,地层受造山运动影响较大,使得贵州地区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大气降水渗入滑坡体后,不仅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使得滑坡向下滑动的推力加剧,同时还软化滑带土,减少了滑坡的抗滑阻力。斜坡岩土体被风化、浸湿软化,或坡体侵蚀等都会推动斜坡的演变,甚至触发滑坡等斜坡破坏的产生。

2.2人为活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省城市化建设快速增长,频繁的大规模城镇建设等工程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地表形态、山体的坡度,再加上省内矿种开采的工程建设,不仅破坏了地表形态,甚至还破坏了地下岩层的构造。同时当地频繁的农业活动和地下水开采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改变了当地地形地貌和坡体水土状况。近年来贵州矿区过度开采,造成地下大面积采空区,而当地城市的基础设施的修建又需要削坡填平、开挖坡脚,再加上技术限制和防灾意识淡薄,以及降雨、地震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极易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3防治措施

3.1预防措施

预防是治理的前提。通过对不同特性的地质灾害体采用不同的预防技术手段,可有效改善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为保护当地地表形态的稳定和生态环境,应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的相关程序和规章制度,制定土地资源开发整治规划的相关论证,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对潜在发生区进行一定的补救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加大绿化山坡,营造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通过建立不同行政级别的监测网络和快速、全面的应急系统,对地质灾害体实施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监测,为后续的及时救援和安置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采取有效排水措施,引走地表水,疏干地下水;限制采矿的强度及其它强烈的人为活动,对近期无力防治的地质灾害点应采取避让搬迁措施。通过不同媒介进行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防治手段,不断提高全民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和防灾能力。

3.2治理性措施

通常情况下,对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成本和治理难度都很大。为了利用最少的工程和资金进行治理,达到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减轻滑坡造成的灾害的防治目标,对贵州地区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应贯彻“综合处理,及时治理”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规模、强度,考虑行政界限,结合全省整体的规划布局,对该区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分区防治。根据各区域的不同,进行地质灾害的专项防治规划。对于规模较大,避让难度较大,投入少量工程可以挽救经济损失的灾害点,可以通过抗滑支档、崩塌治理、拦档、清除危岩体、防护网等滑坡治理工程措施。通过以往的经验,采用排水或支挡或排水、减重与支挡三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都取得了成功。对特大型成群分布的滑坡区原则上以避开为主,对不易避开者则摸清病害性质和原因,针对主要病因采取防治措施,对中小型滑坡予以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对于治理工程浩大,避让难度非常大,短期内又不会造成严重危害者,采取分散治理的办法;对于无法避让的灾害点,应采取整体搬迁避让的措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是我国西南的资源、能源大省,随着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上独特的气候和地形情况,导致的滑坡灾害的发生频率、规模逐年增加,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该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通过采取预防及治理措施,对该区滑坡灾害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这些处理措施种类很多,各有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每一类又可细分为十几种具体防治措施,因此在实际防治滑坡灾害的过程中,可因地、因工程制宜地选用,达到最优的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林.贵州山区两种常见地质灾害识别(崩塌、滑坡)与防治[J].低碳世界,2014,09期:119-120.

[2]孙全福,葛霖. 喀斯特高原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治理[J].农业工程,2015,01期:44-47.

[3]孫善济,高午. 贵州省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特征及致灾模式研究[J]. 中国煤炭地质, 2013, 06期:51-53.

9.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九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心为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地震发生后,国内外各大媒体第一时间对地震做出了报道,尤其是对震中的汶川县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一时间,各类救援和救灾物资涌向汶川县。灾情与汶川同样严重的北川县虽然后来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地理位置不处在震中,第一时间的关注度不够。极重灾区绵竹市在地震发生后,汉旺镇由于东方汽轮机厂的缘故受到媒体关注,但清平镇两万多人被困,在地震两天多后没有食品、药品、医护人员和搜救人员的出现。极重灾区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地理方位上属一个“死角”,地震发生后几日,青川县通讯仍是全部中断,交通瘫痪,在震后却犹如“石沉大海”,万青川同胞与外界失去联系,青川未得到及时的报道和足够的关注.5.12汶川地震中信息报道不平衡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出现映秀北川捐款资金过剩,青川资金严重匮乏;北川未争取到最佳救援时间;绵竹、青川等极重灾区在灾后几日内物资短缺.

地震灾害救援中会出现信息流动失衡的现象,信息水平总是随着与震中距离的增加而迅速下降。震中容易受到关注,信息的流入和流出都更为容易,成为“信息富集地”,而距离震中较远的受灾地区,即便是灾情比震中更加严重,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关注,成为“信息贫乏地”,这种信息不公平的现象就是灾害信息贫富效应。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信息富集地”和“信息贫乏地”之间的信息差距将会不断加大。

★ 地震灾害捐款倡议书

★ 地震应急救援方案

★ 民间救援组织规章制度

★ 浅析我国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组织与实施

★ 组织生活会现场观摩

★ 现场实施工程师的职责

★ 公务员考试面试的组织与实施

★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的实施计划

★ 我国农村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御对策探讨

10.辽宁省海城市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篇十

辽宁省海城市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辽宁省海城市位于辽宁省辽东半岛东南部,市区位于辽河下游,隶属于鞍山市管辖.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受地形地貌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区内各部位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总体上共有三种类型的地质灾害,一是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采矿引起的`系列矿山地质灾害即崩塌、滑坡、采空塌陷;二是自然条件下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泥石流;三是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地裂缝(砂土液化)、岩溶塌陷.本区以矿山开采引发的矿山地质灾害为主.

作 者:娄新刚  作者单位: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辽宁鞍山,114000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9) 分类号:P694 关键词:地质灾害   影响因素   发展特征  

11.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公路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条公路的修建常常需要跨越不同的地貌单元,会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地质问题,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特殊的地质灾害。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对于公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及时预防各类地质灾害有助于减少损失。

1.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

1.1滑坡。主要在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这种地质灾害在公路工程中容易出现,比较容易产生,主要是因为其地质原因形成的。

1.2崩塌。发生在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如果在公路中出现崩塌,其实是很难处理的,会造成人员伤亡。

1.3地面塌陷是在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主要是由外在原因造成的,并不能减轻其对公路造成的伤害,而且其伤害较大。

1.4泥石流在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主要在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也是公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是由于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分析

(1)公路的地质灾害有很多,影响也较大,在公路工程中长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一般常用监测方法主要有:埋桩法。埋桩法在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最适合进行对地质的观测。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此方法便于测试地质灾害的来临。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在地质灾害来临的时候,我们常用以上方法来进行测试,来预防地质灾害的来临。

(2)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因为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应建立危险性评估: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根据历史经验来进行判断。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根据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根据以上的活动来进行预测,降低其危险性。

3.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及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地质灾害影响和防治

3.1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及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施工材料不规范、进度管理不科学、制度不完善。在我国公路建设存在施工材料不规范等许多问题,在很多高速公路使用的碎石仍然是(特别在赶工期时)从多个不同的小沙石场收集来的,很不规范。需多公路的建设因质量问题高速公路出现路基路面的早期损坏,使高速公路达不到其应有使用性能。那些碎石往往是适应房屋及其他建筑方面的需要或一般等级公路需要,用在高速公路上会产生潜在质量隐患。因为其偷工减料,质量根本没法保证。赶进度,搞献礼,粗制滥造;或是层层承包,克扣经费,偷工减料,没有合理工期。导致工期进度缓慢,质量不能保证等一些原因的出现。

3.1.2缺乏安全生产教育。安全意识是安全隐患的关键,许多灾害都来自于安全意识的缺乏。而当前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教育方式非常单一,并没有形成立体交叉的安全生产教育渠道。导致许多人的生产意识下降,生产能力低。

3.1.3监督机构落实不完善。全生产机构制度不健全已成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的一个弱点,许多地方无法形成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也无法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导致安全生产降低。

3.2如何降低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如何对自然灾害进行防治是现在我们所要做的,主要是将公路的地质灾害的几率降到最低。

3.2.1先要将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应加强对公路边坡及后山斜坡的巡查和监测。可采取悬挂“警示牌”、布置监控等措施,作一定程度的预警预报。对即将到来的灾害,要有完善的措施,对待即将到来的灾害。

3.2.2对即将到来的灾害,要有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预防。“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天气以及即将到来的强对流天气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应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堆乱倒等不良行为;多种植树木,降低地质灾害的侵袭。

3.2.3对即将实施的公路,我们要建立有效的系统,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的地形,充分的考虑其施工地形中愿意出现的地质灾害,最大可能的降低其危害性。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以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凤明.地质灾害及工程治理实践[J].科学技术,2001(3).

[2]张东.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分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8(6).

12.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十二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成因,影响因素,形成条件,治理措施

1. 滑坡、泥石流基本概念

1.1 滑坡:

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沿坡内软弱结构面产生的整体滑动。滑坡通常以深层破坏形式出现, 其滑动面往往深入坡体内部, 甚至延伸至坡脚以下。当滑动面通过塑性较强的土体时, 滑速一般比较缓慢;当滑动面通过脆性较强的岩石或者滑面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时, 可以积聚较大的下滑势能, 滑动具有突发性。

1.2 泥石流:

含有大量固体物质 (泥沙石块) 的特殊洪流。由于大气降水渗入第四纪堆积物内使土体饱和, 形成悬浮而快速流动的泥沙石块等堆积物或尾矿库溃坝后等含有大量水的流动物质, 在短时间内固体堆积物混杂在水中沿斜坡、沟谷向下快速流动, 冲向村庄、农田、工厂、公路桥梁, 造成人类生命财产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秩序。

2.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因素

滑坡形成受其特定的地质条件 (斜坡固有的因素, 即内因) 控制, 在受到施加于坡体、并可能发生稳定性降低的非斜坡体固有的自然或人为因素 (外因) 以及诱发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生变形、失稳以致滑动。

2.1 地质条件 (内因)

2.1.1 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的重要控制因素和物质基础。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 结构松软, 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 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发生变化的岩、土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易滑地层如:1粘性土、黄土、堆积土、红粘土、人工填土;2砂泥 (页) 岩组、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组、构造破碎岩组, 尤其是软硬岩层或硬岩加软弱岩层的岩组;3遇水软化的软弱岩层:泥岩、页岩, 煤系地层、凝灰岩软硬相间的岩层。

2.1.2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对岩土体的完整性起到了破坏作用, 为此在岩土体的内部, 形成了各类不连续的结构面, 增强了不稳定因素, 是斜坡岩土体具备了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大气降水及各类地表水等水流通过构造进入斜坡岩土体, 构成了坡体内的易滑面层和软弱结构面。

2.1.3 岩土体结构

岩土体的结构面是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结构控制因素, 滑面的空间位置及滑坡范围受其控制。易滑结构面倾向坡外, 倾角小于坡脚的岩层面、断层面、不整合接触面、节理面、风化带接触面等常常发育成滑坡的滑动面。

2.1.4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控制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 具备一定坡度和临空条件的斜坡才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常见的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形地貌有:老滑坡区, 汇水面积较大的山区河谷地段, 且发育顺坡向软岩层 (带) 的斜坡区, 上陡下缓、基岩面外倾的斜坡地段, 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016年7月19日20∶28石太客专井陉北—阳泉北段部分山体滑坡, 掩埋线路, 中断行车, 造成多趟次列车停运。

2.1.5 水文地质

地下水是极为活跃的因素, 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气候变迁都可以引起地下水变化, 因此必须慎重考虑水文地质条件且必需认真对待。地下水在岩土体里常以孔隙水、裂隙水、管道水形式存在, 地下水对边坡稳定的主要影响有:使岩石发生溶蚀、软化, 降低滑面岩体的力学强度;地下水的静水压力降低了滑面的有效法向应力, 从而降低了滑面的抗滑力;产生渗透压力 (动水压力) 作用于边坡, 使岩层裂隙间的摩擦力减小, 其稳定性降低;在边坡岩土体的孔隙和裂隙内运动着的地下水使土体容重增加, 增加了坡体下滑力, 使边坡稳定条件恶化。地表水对边坡的影响主要是冲刷、夹带作用对边坡造成侵蚀, 形成陡峭山崖或冲洪积层, 引发牵引式滑坡。

2.1.6 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 (外因)

(1) 自然因素。气候与气象:在具有渗水性的岩土层中, 雨水下渗浸润岩土体内, 加大土、石容重, 降低其凝聚力和内摩擦角, 使边坡变形。此外, 风的吹蚀, 雨雪的侵袭、冻融等, 使边坡岩体发生膨胀、崩解、收缩, 改变边坡岩土体性质, 影响边坡的稳定;地震:地震力使边坡作水平、垂直和扭转运动触发滑坡。

(2) 人为因素。1切坡开挖, 不合理的坡脚开挖, 破坏斜坡的连续性, 造成软弱结构面临空;2坡体加载和建设, 破坏荷载平衡条件、工程和生活用水排放加剧水的不良作用;3砍伐植被和开垦耕种, 破坏水系平衡, 加剧水的动、静水压力等不利作用, 引发滑坡;4水利工程建设, 矿山开采、爆破等。

2.2 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及形成条件

2.2.1泥石流成因一般分为水动力成因和重力成因泥石流。大量松散的固体物料堆积在汇水面积大的山谷地带, 在动水冲刷作用西安沿陡坡地形急速流动, 及水动力成因泥石流。这种成因泥石流主要受发达地表水系的影响。重力成因泥石流是吸水岩土遇水软化, 当含水量达一定时, 即转化为黏稠状流体。此外, 也有可能有坍塌、滑坡体直接转变为泥石流。黏滞流体中的固体颗粒在动能作用下, 彼此撞击频繁, 使颗粒及相邻滑移层间动量转换, 进而流体中的固体颗粒具有弥散压力, 被水软化成似液态的泥化母岩 (如黏土、风化岩) 与岩土块及水混合成浆体 (液固相) 在滑坡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作用下, 促使滑体向流动转化, 从而酿成泥石流灾害。

2.2.2形成泥石流有3个基本条件:①地形陡峻和较大的沟床纵坡;②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岩土物质;③泥石流区的上中游有较大的汇水面积, 并且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一些矿山开采的剥离土和废石堆积在山谷或沟谷中, 为泥石流储备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当遇到大量降雨时, 便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

2.2.3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2010年8月7日,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 县城北部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 由北向南冲向县城, 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 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有关人员披露, 由于舟曲地区长时间乱砍滥伐使得山上植被覆盖率降低, 以及采矿、挖沙等活动造成河床上充满了乱石, 最终导致了大灾难。2016年7月19日17时10分左右, 青兰高速涉县段台坡隧道口 (K711-K712) 、井沟岭隧道口 (K707-K710) 、马鞍山隧道口 (K702-K706) 、鼓山隧道口 (K663-K666) 附近路段发生泥石流, 影响车辆正常通行。

3. 滑坡、泥石流防治措施

3.1 主动防治。

工程防治措施一经完成并施加生效, 就可主动发挥作用, 起到增强岩土体稳定性的作用。1消除不利水文条件:地表、地下排水工程和防渗工程;2改变不合理边坡形态:填方压脚、消方减荷措施;3增大抗滑力措施:灌浆工程、高压注浆和锚固 (锚杆、锚索) 等工程措施。4泥石流的防治:清理物源物质、进行植被恢复。

3.2 被动防治。

在岩土体继续变形或突然发生的情况下工程措施被动受力, 发挥阻止或拦挡作用, 从而达到防治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目的。这些措施有:挡土墙、抗滑桩、竖井桩、抗滑键、格栅坝、谷坊坝、拦挡坝、排导槽、柔性被动防护网以及坡面格构护坡等。

3.3 复合型防治。

联合使用主动与被动型工程措施, 实现兼取优点, 相互补充不足的效果。由于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体发育环境、自身规模和发生特点等因素, 在采用单一的主动或被动工程措施不能实现防治目标, 甚至暴露单一工程措施的固有缺陷时, 多采用两类工程措施联合使用, 比如抗滑桩不能快速发生效果, 则首先实施锚索工程;在很多情况下, 滑坡体的滑面埋深大, 单一的抗滑桩自由端太长, 造成悬臂效应太大而影响工程效果甚至破坏抗滑桩, 采取在桩上端设计锚索, 从而形成联合受力的锚拉桩或墙等以及泥石流的拦挡与排导结合, 并进行相应水土植被恢复治理等。

3.4 滑坡工程监测预警。

主要进行地表变形、裂缝监测、滑动面位移监测、地下水位和水量、降雨量、地表水监测, 孔隙水压力监测;应力监测等。

3.5 泥石流监测预警降雨是触发泥石流的重要因子, 重点监测降雨情况, 监测泥石流的频率、流速以及泥石流流量的变化于河水流量、降雨量的关系。

结语

总之, 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地质灾害我们要做好地质调查与评价, 了解其成因、危害, 因地制宜, 做到预测预报, 动态管理, 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采取一定措施预防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魏义亮, 汪家林, 袁和中.西部某山体滑坡机理及应急治理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 (2) :36+40.

[2]孟国武.工程建设中山体滑坡成因分析及防治[J].青海科技, 2007, 14 (2) :56.

13.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十三

台风带来的暴雨或特大暴雨等灾害性气候每年都对滨海的山城乐清造成严重影响,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尤其对公路边坡造成很大破坏,导致道路损毁严重.通过对具体工程的`滑坡成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支挡加固、坡面防护和监测预报此类滑坡的技术经验.

作 者:连乐珍 卢松桂 蔡旺杰 LIAN Lezhen LU Songgui CAI Wangjie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交通规划设计院,乐清分院,浙江,乐清,325600 刊 名:资源环境与工程 英文刊名: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年,卷(期): 23(3) 分类号:P642.22 U461.1? 关键词:公路滑坡   成因分析   支挡加固   坡面防护   监测预报  

14.浅谈雾霾天气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篇十四

浅谈雾霾天气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城市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多。文章通过分析雾霾天气的主要特征,让人们了解这种天气带来的危害,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御雾霾天气。 [关键词]雾霾天气;特征危害;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03-130-01 一、雾霾天气的特征 在气象学上,雾和霾是两个气象概念,两种天气现象。雾的气象学定义为: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雾的存在使能见度恶化,降低空气透明度,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因能见度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能见度小于10.0km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的浮游在空中造成的。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 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一种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在相对湿度为60%-90%的条件下,雾和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 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受阻导致近地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烟尘以及水汽等,只能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无法向上向外扩散,有利于云雾的形成,导致能见度降低,甚至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向大气中扩散,造成大气污染加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及交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三、雾霾天气的危害 (一)影响身体健康 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有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并沉积在上面,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还有可能引发肺癌。 (二)影响心理健康 雾霾天气容易让人心情灰暗压抑,产生悲观情绪,如不及时调节,很容易失控。 (三)影响交通安全 雾霾天气造成了近空气层中的能见度急剧降低,可见度恶化,严重的影响着交通行驶,造成交通阻塞,事故频发。若雾霾天气丛生,会影响区域海陆空等交通运输工具的正常运营,造成地区经济发展障碍。 (四)影响区域气候 雾霾天气严重影响着区域大气气候,甚至造成极端气候条件的发生,引起气象季节性灾害,使得整个地区的区域气候恶化,自然灾害丛生,甚至改变了地区的季节性气候规律。 (五)其他危害 雾霾天气促使颗粒活跃,携带病菌增多,诱发传染病等疫情的发生,同时雾霾天气会造成近地面层紫外线的削弱,增强了病菌的存活几率。更令人担忧的是,雾霾还加快了城市遭受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提前到来。 四、防御措施 1.做好个人卫生。外出归来时,应立即清洗面部、手部以及裸露在外的肌肤,最好用棉签蘸取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洗鼻腔。 2.尽量少开车,以减少汽车尾气对身体的损害。在开车时,遇到堵车应将汽车熄火,避免发动机空转 3.在灰霾天气里应少开窗,禁止在室内吸烟,并远离二手烟。要注意净化室内的空气,比如可以养一些花草,或悬挂竹炭类的装饰品。 4.在大雾或大风天气里,老年人、儿童以及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外出,正常人群也应减少户外活动。若必须外出时,最好戴上口罩。由于早晨雾霾较重,有晨练习惯的老人最好把锻炼时间改至下午或晚上。 5,在雾霾天气里,人们经常会出现嗓子干燥、声音沙哑、咳嗽咳痰等症状,此时可以通过服用润喉茶来缓解症状。 6.平时多饮水,饮食清淡,多吃鸡肉、鱼肉、豆腐、牛奶等优质蛋白食品,保证睡眠充足,必要时要补充维生素D。 五、结束语 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多,首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科普工作。其次,应采取严厉措施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工业气体排放,以消除或减轻雾霾对城市的危害。最重要的是,在城市规划中,要注意研究城区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的距离,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要充分考虑大气的扩散条件,预留空气通道。增加城市绿地,让城市绿地发挥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及美化环境等环境效益,从而净化城市大气,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同时城市群之间应统筹考虑雾霾的防治工作。作为地区性的气候灾害现象,治理时也要地区联手,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15.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十五

1 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野外调查结果表明, 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常见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季节性冻土、洪水、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其中, 洪水、泥石流、滑坡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次数较多, 且危害较大。季节性冻土在整个区域内都存在, 主要是山前冲积平原, 对铁路、公路以及地下输油管线会造成破坏;沟口多数地段、背斜沟谷容易发生洪水和泥石流, 并且主要是坡面水石流, 具有流量小、流程短的特点, 依靠暴雨的冲刷作用而形成。山前冲积平原和丘陵交汇处的坡度较小, 容易发生泥石流堆积, 且泥石流堆积的体积会越来越大。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发生的滑坡一般都是小型滑坡, 发生地段以山区和丘陵为主。崩塌一般都发生在容易受到水流冲刷的沟谷陡坡地段或者低山丘陵区的陡崖处[1]。

2 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季节性冻土、洪水、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和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主要包括地表植被发育、地质构造、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等, 并且, 垦荒、植被破坏、采矿、筑路等都会引发地质灾害。

2.1 季节性冻土

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的冬季非常漫长, 几乎长达5个月, 冬季寒潮的入侵会导致冻土的形成, 山区冻土的深度可以超过300mm, 平原区域的冻土深度可以超过250mm, 会直接影响油气管道、铁路、公路工程的顺利进行, 尤其是在水埋深较浅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 季节性冻土更为明显。

2.2 洪水和泥石流

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的泥石流类型以暴雨型泥石流为主。虽然新疆气候偏向干旱, 雨水较少, 但是暴雨较多, 泥石流爆发突然并且每次爆发的规模都比较大。如:1988年, 天山阿拉沟突然发生暴雨, 每分钟降雨量达到10.5mm, 最后爆发了大型的泥石流, 导致交通中断。暴雨型泥石流是因为暴雨激发而形成, 其规模大小一方面受到暴雨强度和暴雨总量的影响, 另一方面, 也和流域植被覆盖度、下垫面状况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 风化剥蚀严重、岩石裸露、植被稀少, 并且经常发生滑坡、崩塌的地段, 很容易发生泥石流, 因为这些特点给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很多固体物质。并且, 虽然新疆偏向干旱少雨, 但是降水季节一般都集中在6月份, 几次暴雨或者大型降雨就组成了全年的降水量, 为暴雨型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暴雨型泥石流不仅会对山区造成破坏, 对山前设施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2]。

一般情况下, 暴雨型泥石流发生时都伴随着洪水, 大型、集中降雨势必会导致洪水灾害。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3月以后, 气温开始上升, 积雪开始融化。如果温度上升过快, 冻土还没有融化, 积雪融化的水无法渗入地面, 此时一旦遇到降雨, 雨水更促进了积雪的融化, 就会引发洪水, 严重时会破坏铁路、公路等公用设施。

2.3 滑坡

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发生的滑坡以堆积体滑坡为主, 堆积物主要是因坍塌、崩塌、滑坡形成的堆积体或者个别冲积层。堆积体沿着下伏基岩顶面或者不同堆积层滑动, 从而形成了滑坡, 究其原因, 是因为堆积体不均匀。堆积体中不同成因的堆积层之间黏性土集中处存在隔水情况, 所以堆积体上层滞水发育。在隔水层的顶部, 也就是含水层的底部, 很容易发生滑带。通常情况下, 堆积层的结构较为松弛, 前部滑动时, 会使滑坡向两侧、后部发展, 堆积体在沉陷不均匀下松弛向下发展, 地下水不断渗入, 导致滑面不断向下, 沿着堆积层次发展到基岩顶层。堆积层滑动的性质和组成滑带岩土的岩性、滑床的倾斜度、滑带的含水程度等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果滑带岩土是由黏粒为主组成的包裹粗粒, 根据水浸湿的强度会滑动的更加剧烈。如果滑带岩土是由岩屑等断层带粗粒组成, 在水压没有突然变化的情况下会越加缓慢[3]。

2.4 崩塌

低山丘陵区域的陡崖处很容易发生崩塌, 原因主要是坡度过陡、风化不均匀且强烈、泥岩比砂岩抗风化能力弱, 节理裂隙发育、相对高差较大, 很容易导致边坡失稳, 从而发生崩塌。如图1所示。调查结果表明, 迪那河阶地沟谷、牙肯背斜、天山南坡东却勒塔格背斜地段经常发生滑坡。迪那河河谷案坡岩性以砂岩为主, 河谷深切, 高度最高处超过50m, 坡度几乎达到了90°, 坡脚水流侵蚀使得多数地段属于负角度, 河床中有很多崩塌落石。牙肯背斜、天山南坡东却勒塔格背斜地段发生的崩塌以软硬夹层岩体崩塌为主, 地层岩性主要是砂岩泥岩互层。相对于砂岩而言, 泥岩风化更为强烈, 在产状比较陡的地段, 容易形成犬牙交错状, 背斜核部附近发生的崩塌更加严重[4]。

3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通过对几种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 表明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质灾害特点, 地质灾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进行综合治理, 以保护生态为基本原则, 在各种工程建设之前, 要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 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季节性冻土、洪水、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如表1所示。

4 结语

随着西部建设的进展, 人类的活动由过去的平原区域逐渐转向为低山丘陵区, 采矿、地质勘探、勘察、石油钻探等工程已经涉及了中高山区, 这些活动必然会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 甚至会间接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再加上近年来气候环境变化非常明显, 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高山积雪融化和山区地带降水量的增加, 尤其是春季和夏季, 滑坡、泥石流、崩塌、山洪等地质灾害都有更加严重的趋势。所以, 新疆南天山迪那河流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必须要根据当地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 探讨有效的防治对策。与此同时, 建设各项工程时, 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严禁破坏植被, 施工线路尽量绕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尽量减少地质灾害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郭芳芳, 等.基于GIS的滑坡地质灾害地貌因素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 2008, 01:87-96.

[2]程维明, 等.基于水资源分区和地貌特征的新疆耕地资源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12, 11:9-22.

[3]罗晓玲, 等.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4:31-34+52.

16.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篇十六

(1)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在建筑物设计时应当尽量将所有构件都处于保温层包裹中,这样就能够有效减少使用过程中温度裂缝的产生。

(2)收缩裂缝的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而且混凝土强度越高越容易出现收缩裂缝,因此,在建筑物设计中尽量避免选用高强度混凝土。对于建筑物容易出现裂缝的地方,应按照构造要求配置钢筋。

(3)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非承重性裂缝的产生;对于容易出现裂缝的地方,应尽量使温度作用与收缩作用同时出现,这样有助于建筑物变形的协调性。如尽量降低建筑物的平面体量,墙体和楼面不应当支撑在刚度相差较大的支座上,避免建筑物出现局部较大的消弱现象。

2.2施工过程中预防裂缝的产生

(1)在进行混凝土拌制时,在确保混凝土强度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绝对用水量以及水泥的用量。在混凝土中的水泥石凝结硬化时容易出现大量的水分蒸发,降低混凝土拌合时的用水量,就可以降低混凝土的的水分蒸发量,进而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拌合混凝土的用水量,条件允许时可以添加高效减水剂。

(2)通过有效的安排施工顺序,可以降低建筑物各构件之间的应力作用,进而避免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产生。如可以先进行建筑物墙板的施工,然后再进行底板的施工,这样可以避免因底板对墙板的约束而引起墙板出现裂缝。

(3)注重混凝土的养护;有关研究指出,若普通混凝土是在水中进行养护则可以有效避免收缩裂缝的产生,因此,在混凝土浇注结束以后,要尽快用草帘等进行覆盖并进行浇水养护,这样就能够降低混凝土的收缩量,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当不少于14d。

(4)混凝土浇注、养护过程中所用的模板起到支撑混凝土自重、保证混凝土形状的作用,因而在进行模板拆除时应当确保混凝土自身的强度能够承受外部荷载作用。混凝土模板的拆除时间应当依据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过程、养护条件等确定,避免拆模过早而导致荷载裂缝的产生。

3结语

上一篇:音乐教案-剪羊毛-教学教案下一篇:描写油菜花的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