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24-07-18

宿迁市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共10篇)

1.宿迁市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宿迁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市发展改革委

近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对加快发展全省新兴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实行政策聚焦。为贯彻落实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精神,全面掌握全市新兴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为下一步研究出台我市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实施意见提供决策依据,由市政府领导带队,我委两次赴各县区、开发区对全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通过观摩现场、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掌握了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并广泛收集国家、省及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情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究思考。

一、全市新兴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对照省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要求,经调查,目前我市共有新兴产业重点企业271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其中新能源企业33家,新材料企业56家,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145家。另外,节能环保企业16家,生物与医药技术21家。2009年新兴产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5.89亿元,利税9.25亿元。今年

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75.45亿元,利税8.99亿元。全市新兴产业发展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各县区、开发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点,通过内培外引,逐步形成了新兴产业集中区域。新能源运用项目—生物质发电企业如宿迁凯迪、中节能(宿迁)、国信(泗阳)等都分布在省级开发区内。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集中泗阳开发区和宿豫开发区。泗阳开发区着力打造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在建项目完工后,预计到2015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近5亿元;宿豫区在开发区规划建设光伏新材料产业园,目前已集聚了江苏秀强玻璃工艺股份有限公司、山亿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良胜太阳能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新材料产业集中规模也很明显,彩塑包装企业主要集中在宿豫区井头镇,形成了聚酯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年销售收入约11亿元。沭阳县、市经济开发区、湖滨新城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在全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二是重点领域初具规模。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发展,我市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已经初具规模,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85亿元,占全市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的17%;新材料实现销售收入18.16亿元,占全市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的24%;软件和服务外包实现销售收入39.28亿元,占全市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的52%。新能源重点分布在光伏发电设备、生物质能利用等

领域;新材料重点分布在聚酯包装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软件和服务外包主要分布在软件开发、动漫游戏、呼叫中心等领域。

三是重点企业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在我市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中,各地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一批重点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稳步增加,有力地带动了全市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产业中,今年上半年沭阳县的天能电池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市经济开发区凯迪绿色能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668万元、利税1200万元,泗阳县的晶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336万元,宿豫区的山亿新能源公司全年预计生产小型单相逆变器4万台、销售达3亿元;在新材料产业中,今年上半年宿豫区的彩塑新材料实现销售收入4.36亿元;在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中,沭阳县的小聪软件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奥蓝德软件实现销售收入1300万元;节能环保产业中,宿豫区强维橡塑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

四是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初见成效。近年来,我市新兴产业企业加大对创新能力的建设,有重点地推进科技项目攻关,走自主创新之路。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的彩塑包装、秀强玻璃、精科智能电器等企业重点围绕环保新材料、光伏玻璃、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进行产学研合作和联合攻关,以技术的率先突破带动新兴产业的领先发展。江苏华达涂层有限公司承担的“无氰碱性电镀锌—涂装耐指纹板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

目。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精科智能电网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高电压输变电产品制造企业,公司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沈阳变压器研究所进行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分别承担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通过项目实施,公司现拥有多项专利及省高新技术产品,公司已成为国内高压互感器制造业的骨干行业之一。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我市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对经济发展贡献份额不高。2009年,在全市20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新兴产业工业企业仅126家,占比6.2%。完成销售收入85.88亿元,占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的0.56%,仅为新兴产业规模最大的苏州市的1.7%、徐州市的22.4%、连云港市的28.3%。由此来看,我市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明显偏低,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强。

二是高级人才缺乏,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不够。从我市新兴产业的现状来看,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带头人和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沟通协调机制,造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虽然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用人机制,造成了很难留住高级人才的局面。

三是创业融资体系脆弱,加快发展后劲不足。由于新兴产业投资风险大,回收期较长,银行惜贷,民间资本直接融资热情不高,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金较少投入到新兴产业

中。同时企业之间项目、资金的有效对接缺少沟通平台和途径,导致双方信息沟通不畅,有项目的企业缺乏资金,有资金的企业找不到项目。

二、全国、全省发展新兴产业情况借鉴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大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将集中推动新能源、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国各地也正在抓紧部署发展新兴产业,其战略重点各有千秋。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2009年全省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20%,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今年上半年,六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实现产值9765亿元,销售收入增长25%以上。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国领先,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55%;节能环保、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今年六月,在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会上,罗志军省长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今年省财政新增安排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加上原有用于扶持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总额超过30亿元。江苏省将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及生物技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等六大产业,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吹响“冲锋号”。目标和路径非常明确,全省各地正按会议部署,大力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从率先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产值已过万亿元的苏南,到亮点纷呈、后发优势明显的苏中、苏北,新兴产业在大江南北已成燎原之势。苏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引领着全省新兴产业的发展。苏南五市已被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分别认定为高新技术城市,去年苏南占全省新兴产业产值比近70%。打造对区域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后危机时期苏州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提出要“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城市、集聚新人才”,并确定全力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四大新兴产业,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的纳米新材料、昆山的光电平板显示等产业,已经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领先优势。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532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444.2亿元,同比增长30.2%,全市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项目数量也比去年增长了

一倍多。沿海开发战略使苏中新兴产业板块异军突起。在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总投资超过1750亿元的408个亿元以上项目在南通沿海集中开工。其中,涉及船舶修造、海洋工程、港口机械、海洋风电等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项目超过7成,成为我省推进沿海开发以来规模最大、声势最壮的一次新兴产业集群“抢滩登陆战役”。泰州市主攻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力点就是引进人才。目前,已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200多人,其中国际领军型人才100多人。同时还引进100多个留学归国人员和创业团队,形成多层次人才集聚、各类人力资本优化配臵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队。苏北五市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且后发优势明显。盐城强势推进科技产业园建设,总投资50亿元的江苏华锐风电产业园成功跻身首批江苏省科技产业园,使该市一举实现重型装备制造业、国家级公共技术平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亿元纳税单体加工制造项目等四大突破。盐城市各级财政全年安排近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

三、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国家、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要求,借鉴外地先进地区经验,结合宿迁实际,我市下一步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国际化,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积极鼓励

支持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发展。“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倍增计划”,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壮大产业规模,建设创新平台和特色载体,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千亿级产业目标。即到2012年,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450亿元,是2010年的3倍,年均增速超过4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20%左右。到2015年,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平均增速超30%。

1.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目标考核体系。新兴产业发展涉及众多方面,必须要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动,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在若干个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分析、协调解决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部门、地方和企业协同机制,共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加大目标考核力度,科学制定实施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分析和发布制度。积极做好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分析研究工作,加强前瞻性研究,及时了解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产业运行规律,引导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把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各地目标管理体系,强化对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重点项目、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等重点内容的考核。

2.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按照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要求,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

光伏发电系统集成设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装备、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装备、新型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产业。新材料产业,发展新型薄膜包装材料、新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绿色化工材料、纳米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材等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农业和生物技术药、化学新药、现代中药、生物肥料等产品。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环保装备及材料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等三类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业,重点发展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电子商务、动漫设计、呼叫中心、电子备份、文化创意等产品和服务。物联网重点发展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等示范工程。规划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达270亿元,新材料产业达450 亿元,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达160亿元,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分别达 60亿元、120 亿元。

全力招引新兴产业大项目,瞄准世界、国内、行业先进企业,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性项目,注重引进投资强度大、税收贡献额大、科技附加值高的项目。围绕要素互补、生产营销环节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实现引来一个、带来一串,辐射一片。重点促成宿城区九州车业新能源汽车、泗阳县明宇电气风力发电机、泗洪县风电集团风力发电机等大项目落户、投产、达效。

3.培育骨干优势企业,建设特色基地载体。促进各类要素向新兴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对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年增长40%以上、建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具有爆发成长力的重点企业,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使其迅速规模化成长。对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年增长30%以上、综合竞争力处于国内同行领先位次的的重点企业,给予政策全面支持,尽快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到2015年,形成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15家,其中超50亿元的企业5家。

按照有主导产品、有发展空间、能辐射带动的要求,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一批重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对泗阳县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宿豫区包装新材料和再生橡胶循环经济产业、宿城区光大静脉环保产业园以及沭阳县、宿迁经济开发区和湖滨新城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等特色产业基地的支持力度,鼓励以上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争取成为国家、省重点新兴产业特色基地。

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科学布局规划。要在争取和落实国家、省相关鼓励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实行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建立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整合原有的市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资金,用于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大土地配臵力度,优先安排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为鼓励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在对各地、各部门招商引资考核中,凡引进新兴产业类项目,加大考核认定系数。

各地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作用,按照本地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有针对性地找准新兴产业培育方向,明确定位,科学布局,加快形成优质资源的集聚效应,避免分散投入,走园区化、基地化发展道路。

5.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依托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快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工程技术研究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研究制定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计划,推动新兴产业专利技术产业化。规划到2015年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在企业授权的专利中,新兴产业专利量比例达到35%以上;新增省、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30家。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各级人才计划要安排一定项目引进新兴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次。围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科技创新、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需求,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着力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通过订单培养、合作培养等方式,确保适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持续增加。

2.宿迁市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二

根据《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市建筑业及在建工程项目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检查的通知》(渝建发[2006]147号),沙区建委关于转发《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开展全市建筑业及在建工程项目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检查的通知》(沙建委发通[2006]第53号)的通知精神,我司在规定时间内,对企业从业

人员持证、在建工程现场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自查清理,逐一登好范文版权所有记,全面汇总,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查情况

《通知》下发当日,公司领导就进行全面工作布署,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人事、工程、质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检查督导小组,集中在8月15至9月2日对公司所属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建造师)、施工员等关键岗位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及施工现场人员的持证情况进行自查,清理了个别无效及人证分离人员。

9月4日至9月10日,公司在各项目部、分支机构自查的基础上,派出检查组,认真检查,逐一核实。截止9月10日,企业具有初、中、高级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共计299人;一级项目经理15人,二级项目经理16人,三级项目经理21人;施工员等关键岗位管理人员378人;技术工人438人(详见附表一、二、五、六)。自查情况与企业所掌握的数据相符。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持证上岗自查,暴露出若干问题。首先是劳务用工班组人员持证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劳务用工仍然在低水平上徘徊,仍然有许多零散用工未纳入有效管理,无法对该群体进行系统教育培训与核查。虽然,公司自2005年起,已对所辖项目采取劳务企业分包责任制,但在此次检查中发现:个别劳务分包企业对劳务人员持证上岗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利,出现了个别无效证、人证分离等情况,特别是劳务班组重使用,轻培训现象较为严重,操作工人特别是农民工持证率低。

二是目前技能培训仅限于技术工人取证式培训鉴定,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所面对的群体也限于已具备一定基础、进入施工现场的务工人员。对操作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先取证后上岗意识淡薄,实现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根本性思想转变难度较大。

三是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失衡,技师类人才严重缺乏,对普工的系统培训教育尚未开展。

四是总包企业对所分包劳务企业项目监管与人事配合力度有待加强。

三、改进措施

(1)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逐步建立和落实企业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制度”。

(2)强化施工现场技术工人持证上岗管理和持证后续管理,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监督与考核机制。

(3)以此次检查为契机,完善企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数据库,限时好范文版权所有修复有关数据,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和培训体系建设,最终实现项目与务工人员的动态管理。

特此报告

附件一重庆市建筑企业从业人员持证情况企业自查统计表

附件二重庆市建筑企业从业人员持证情况企业自查登记名册表

附件五重庆市在建工程现场人员持证情况自查统计表

附件六重庆市在建工程现场人员持证情况自查登记名册表

3.宿迁市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三

一、我县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物流企业21家,多数是以进行货运代办、货物联托运、信息配载,业务以整车配送和零担快运相结合。从事大型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物流企业为主,对我县来说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尤其是现代物流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一定雏形的物流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

1、张庄木材。张庄乡现有从事木材加工厂家760户,在经营过程中他们除利用本地资源外一般从河北、山东、新乡等地进原木,加工成板皮后销往外地。在进货和销售过程中,都是企业自己组织自己的人力、车辆,实行独自经营。

2、范县稻米。我县有稻米加工企业20余家,各自都是分散经营,去年经过入股整合为6家,并且这6家又经过资金、设备入股的方式成立了一家荣合利稻米加工有限公司,实行统一价格收购,统一向外销售,年产值达到8600多万元。

3、高码头羽绒。高码头乡从事羽绒加工的企业共13家,都是从外地如东北、天津、河北购进原毛,然后加工成半成品销往浙江、上海等地,在购销过程中信息都不能互联,基本上独自经营。

4、王楼乡华祥物流有限公司。占地220亩,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已基本为半停产状态。投资XX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共建成大型原油贮油罐两座,可贮原油6000立方米,年运输量达100万吨以上。

5、白衣柳东货运大市场。XX年建成,占地46亩,仓储面积达3000平方米,仓储量7千余吨,主要外运货物有大豆、玉米、小麦、面粉、废旧钢材等,内运货物有化肥、复合肥、煤炭、木材等,辐射台前、南乐、清丰等周边8个县区。该货场年吞吐量3万余吨,营业额达6000万元。

6、白衣祥云复合肥物资配送中心。该中心投资1300万元,占地48.6亩,建成562米的火车专用线一条,高标准仓库4400平方米,可容货物1.2万吨。每月运输量达170个车皮、1万余吨,全年货物吞吐量可达15万吨。

7、濮城君恒集团——军恒化工有限公司。去年开始建设,占地200亩。止目前,已完成投资1000多元,货运仓储面积为1XX平方米,可容货物3万余吨。

从调查的情况看,这些具有雏形的物流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调查了解到,我县这20余家从事运输、装卸搬运、储存等物流企业都没有集装箱式运输。全县营运性车辆85%的在个体运输户中,组织化程度低,并且多数是以配货站的形式存在,而多数配货站又以短途运输和简单装卸、仓储为主要经营方式;其中年运输或仓储能力超3000吨的仅4家,无1家资产超5000万元的企业和经营收入超亿元企业。

二是物流效率低,社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县共计拥有载货车辆10182台,吨位5770吨,这些车辆真正用在物流企业的还不到15%,且隶属不同的系统,有的是企业内部组成的运输公司,有的是邮政、交通系统,有的是个体私营户。业务以整车配送和零担快运相结合,布局比较分散,资源相对不集中,形不成合力,车辆利用率较低。

三是运作层次低、成本高。我县物流企业主要从事运输、储存等粗放式、单一的经营活动,多数为“车队+货场”,处于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的运作阶段,流动独立、单向,不能做到信息共享,现有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规模都比较小,基本处于零散、量小、无序状态,真正具备物流活动六大要素(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为一体的企业没有,第三方物流几近空白,层次较低,物流成本较高。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物流企业虽然得到了发展,但仍属于传统物流阶段,无论是组织结构、运作方式,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离现代物流的要求及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1、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从目前状况上讲,我县物流企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负责人对物流概念模糊,经营观念淡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企业对物流的认识仍然局限于运输、仓储和搬运,没有意识到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车队、仓库,不愿把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运营。如羽绒业、木材业都是自发的组织购销活动,基本上都不符合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特点,只能算是具备现代物流企业的雏形。

2、物流基础设施和硬件薄弱。我县的物流企业运输条件除了公路初具发展雏形外,还没有高速公路,铁路运输设施还不配套,其基础设施和装备的内在质量差,缺乏具有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等方面的条件,如华祥物流公司、军恒化工有限公司在车辆、场地、仓储等配套设施方面,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相对较少,功能单一,运作效率低;物流的硬件技术,如包装、装卸、运输、储运、流通加工等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场站建设以及服务于物流所必需的网络信息设施,制约了物流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3、用于物流流通的货源不足。由于基础条件差,总量小,特别是我县工业集中区战略正在实施阶段,没有形成企业集群效应和产品链式延伸,现有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货源有限,大宗货物少,制约了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

4、政策性支持欠缺。目前我县基本上没有物流企业发展的具体保障措施,现在亟待出台一些相应政策,支持和规范物流业的发展。

5、物流人才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在我县还是空白,目前,我县从事物流企业的人员文化水平基本上为初中、高中毕业生,其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中高级物流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县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

三、几点建议

我县物流企业的发展要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引导等措施整合、改造和提升现有的物流资源,转变为现代物流企业;同时,要求企业有物流效益总成本观念,加强物流成本核算,把物流业务交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运作,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大物流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采取多种宣传形式,使企业认识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能有效地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的技术和效益。通过宣传,争取更多的企业将原材料、成品等的流通从货物自运中剥离出来,交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使我县物流企业依托工业企业进、出货物量大中发展壮大,在行业范围内树立起大购大销的现代物流理念。

2、完善和构建物流企业发展基础设施平台。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积极引导县内物流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推进物流企业的重组、整合,共享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发挥濮台铁路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路中小批量货物中短途运输优势,加快货物综合流转速度,提高货物运输和配载效率。二是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物流信息交换标准体系,整合各企业物流信息资源,实行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储管理职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咨询自动化,提升物流企业管理水平。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一是改变传统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各个环节分割运作的观念,从整体上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推动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尤其是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代理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二是鼓励拥有自己物流车队的企业剥离业务和资产,借鉴现代物流模式,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通过整合物流资源,采取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

4.宿迁市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四

一、我县小微企业发展总体情况和特点

(一)总体情况

据初步统计,截止**年底,远安县共有小微企业xx家,占全部工业企业的x%;小微企业职工人数**人,占全部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完成销售收入xx万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xx%;实现税金占全部工业企业的x%左右。

分行业看,全县xx家小微企业中有:煤炭开采xx家,磷矿开采xx家,铜矿开采x家,煤磷矿开采占小微企业的比重为xx%;磷化工x家,新型建材*家,机械制造x家,塑料制品x家,小水电xx家,农产品加工xx家。

调查情况表明,小微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县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创新、吸纳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为衡量县域经济活力的主要标志。

我县小微企业运行状况总体上是健康有序的,发展势头良好,表现为三个“进一步”: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调查表明,我县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正常、生产线基本全部运行,企业用工满员达到90%以上,只有个别企业生产开工不足,有设备闲置现象,没有停工停产和破产倒闭企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动荡和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冲击。

(二)我县小微企业发展特点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小微企业逐步由小生产走向大生产,从小产业走向大产业,从小市场走向大市场,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

1、依托自然资源,配套、服务支柱企业。我县小微企业既参与资源开发,又服务配套支柱企业发展,与大企业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一方面我县小微企业无一不是发挥比较优势、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90%以上的小微企业都是资源型企业。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都是围绕磷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加工、食品医药等四大支柱产业配套发展,成为支柱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有益补充和重要配套,在服务支柱产业过程中,实现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比如河口木器厂为盼盼安居门业公司提供木方等配套产品,金祥塑料制品公司为全县食用菌产业提供食用菌袋和为东圣集团生产包装袋,一些小磷肥企业利用大企业富余的中低品位的磷矿石生产复合肥料等等,既延伸了产业链,又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2、特色产业优势突出。全县小微企业分布广、市场前景广阔,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比如磷化工,机械加工,新型建材,以食用菌产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张,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形成了较强的产业集聚力和品牌优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成长快、活力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核心战略,推动矿山开采企业“二次创业”,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同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创业,使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大部分小微企业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

二、我县加快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我县始终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坚持“工业立县”核心战略地位不动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支持民营工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远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为我县小微企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二)以全民创业为抓手,激发小微企业活力

一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围绕壮大支柱产业和食用菌、鹿苑茶、冲菜、鸣凤米等地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支持创业者依托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协作配套的加工业、服务业、物流业,形成支柱企业带动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助推支柱企业格局。二是在政府网站、电视台开辟“创业直通车”栏目,开设“全民创业网”,广泛宣传创业模范典型,激发群众创业热情,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创业高潮。三是大力实施“资金回归”工程,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在外投资兴业的远安人回归家乡创业。四是深入开展自主创业培训服务。

(三)抓优化环境,为工业经济发展添活力

一是提高服务效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全面落实服务承诺,严格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二是为企业用工开展定单培训,提供用工供求信息,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三是加强协调,着力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开展银企合作,促使银行和企业成功对接,增加 贷款投放量,同时积极推动财政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增资扩股,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三、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层次低

我县小微企业尽管发展很快,但总体规模偏小,无论是从小微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或产值的绝对额来看,还是从其占全县工业企业的比重来看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尚属“小打小闹”,没有形成铺天盖地的大气候。一是资源型企业比重过大,深加工型和科技创新型企业缺乏,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在市场上缺乏话语权。二是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小,生产粗放,工艺简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三是现有企业转型升级路子不多,对未来发展缺乏清晰的战略思考和战略定位。

(二)生产成本攀升过快,难以控制

去年以来,面临物价轮番上涨的压力,小微企业无力招架,特别是随着汽油涨价后,主要原材料、工人工资、物流运输费用、财务费用等大幅攀升,并且呈现跟涨不跟跌的态势,严重影响小微企业生存发展。很多企业反映,“开工开不起,停产停不起”。小微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和生产成本全面上升的双重压力,陷入两难境地。有的企业虽然能勉强维持生产经营,但实属“赔本赚吆喝”。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企业主要原材料支出平均同比增长30%以上,运输费用支出同比上涨25.4%,生产用煤、水、油等费用支出较去年同期增长27%,而人工成本同比上涨20%以上。生产成本的持续攀升,严重挤压和侵蚀企业利润空间,小微企业几乎无利可图。如金祥塑料制品公司主要原材料聚丙烯**年每吨只有9300元,今年猛涨至每吨11350元,涨幅达22.04%。惠明磷肥公司主要原材料磷矿石和硫酸今年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和14%。人力成本上涨更快,由于汽油涨价和居民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生活成本增加,直接拉升了人力资本,如1家企业反映**年人均工资较**上升了**%,预计今年涨幅不会低于去年。

(三)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

调查显示,目前我县小微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依然是原始资金积累,大约只有15%左右的企业能获得金融机构贷款,大多数小微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严重影响企业设备更新和产业转型。融资难表现在: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没有专业银行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二是融资成本高。在现行融资体系下,即使有一定的额度可以争取,从申请、评估到落实放贷有相当长的程序和路程。而且贷款门槛高,附加条件多,让人望而生畏。银行不仅会“优中选优”,还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附带绑定一些贷款条件,暗中推高小微企业的资金价格。目前,小微企业贷款主要是通过资产抵押来实现,但大多数小微企业并没有足值的资产可供抵押。由于缺乏足够的抵押物,获得银行贷款融资特别困难。更不用说通过发放债券、股票等其他市场化融资手段。

(四)用工难现象突出

随着小微企业快速成长,近年来我县小微企业用工需求不断增加,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招工难现象,而且伴随招工难的同时,员工稳定难现象也十分突出。特别是技术工人、一线工人和重体力劳动者难招。一是年龄结构问题,企业陷入“年轻的招不到、年老的又不愿招”两难境地,特别是矿山开采企业和化工企业在本地基本上招不到人。本地的、年轻的、受过较好职业培训的人员绝大部分都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去了。二是人员流动频繁。好不容易招进来,花钱进行了培训,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走了,人员流动变数很大。三是工资福利上涨过快,影响招工和员工稳定。据远大石材厂反映,现在招收的工人基本上都是50-60岁的工人,并且也不好招。过去1天80元工资,现在低于200元1天,根本找不到人干活。金祥塑料制品公司想利用夜晚电力错峰生产却苦于招不到人。

四、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拓展小微企业成长空间

1、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局面。在思想观念和政策设计层面上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对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主体,包括不同所有制、不同来源、不同规模都应坚持公平公正,不能搞身份歧视或规模歧视。在小微企业发展上坚持“四个并重”,即国有民营并重,规模大小并重,内资外资并重,服务发展并重。尤其在资源配置、生产要素供给、税费负担政策确定上,既不能搞厚此薄彼,又不能搞平衡照顾。

2、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制定小微企业发展规划。从市场准入、要素配置、财税支持、企业信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我县小微企业由资源型、粗放型向加工型、科技型、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梯次推进,推进产业结构的有序升级。一是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税费给予3-5年的减征免征,支持小微企业渡过当前难关,从实际上解决对小微企业关注不够、服务不够,使其自生自灭的问题。既要注重发展大集团,培植龙头企业,也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没有小微企业的充分发展,就谈不上大企业的发展。只有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起来了,才可能有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的“顶天立地”。二是优化服务环境,解决少数执法部门频繁的检查、稽查、罚款以及变相的骚扰和刁难问题。极个别执法部门在执法与服务上本末倒置、“钱”字当头,以罚开道,令小微企业有口难言。优化服务环境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口号和简单地提要求上,要有针对性、敢动真格。坚决查处“拐弯刁难”企业的人和事,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建议结合目前开展的“治庸问责”和机关效能建设,组织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深入开展评议县直部门服务企业活动,解决县直部门服务企业的思想意识问题。真正了解和收集企业服务需求,有针对性解决一个或几个突出问题,让各类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一心一意做大做强,要让全县上下知道服务企业必须全心全意,不能半心半意、三心二意,要一以贯之。

(二)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服务体系

一是明确或成立小微企业发展指导中心等类似机构,专司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与服务,整合相关部门服务职能,加强宏观引导,着重从宏观层面做好小微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产业布局。做好政策、科技、信息、统计分析等服务,推动和促进小微企业联合协作、产业集聚。

二是大力发展各类社会服务组织,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包括各类企业协会和行业商会组织,完善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快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信息交流、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机构及人才市场、法律咨询维权等服务平台,建立有效的企业自律机制和监督机制,保障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

(三)大胆试闯,破解企业融资难

小微企业融资难和用工难,从深层次上反映我国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不发达和不健全,折射出关键生产要素供给不足问题。特别是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成熟的要素市场,小微企业更像没娘没奶的孩子,嗷嗷待哺。在现行政策条件下,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地闯,大胆的试,闯出一条新路来。

1、打破金融垄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制度环境,培育一大批与小微企业“对接”、专门为小微企业发展服务的民营小银行或中小银行,应当支持民营资本参与融资服务机制。在金融体系上要“开闸放水”,从根本上破解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2、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引导民间借贷的阳光化、规范化,允许小微企业以适当高于市场利率的价格进行民间融资;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小微企业开展金融服务,规范和完善小微企业应急周转金运行机制,确保小微企业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促成专业银行,放宽贷款条件,降低门槛,扩大贷款规模。

3、稳步扩充贷款担保公司规模,扩大担保覆盖面。积极支持远安弘信担保公司增资扩股,不仅要为规模内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也要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目前只募集到1700万元股金,与增资扩股1亿元的目标相距甚远,此项工作要加快步伐。与此同时,也要允许远安现有的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提升规模和质量。

4、通过政府搭架,财政贴息等办法为自主创业者解决部分创业资金。

5、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申请新的信贷品种到远安试点,探索创新抵押贷款办法,服务小微企业发展。

(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从政府角度来讲,要培育建设一个规范有序、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做好服务工作。首先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花大气力抓好职业技术教育,有针对性的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供给,同时为每个企业提供个性化培训服务。优化培训创业体系,开展创业辅导、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培训,并经常化、制度化。二是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用工信息发布与共享服务平台,提供就业用工指导。三是协调劳动关系,维护投资者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从企业角度来讲,用人纯粹是企业行为。没有稳定的员工队伍,企业不可能健康发展,更不可能做大做强。要有清晰的企业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良好的发展环境育人,培育关爱员工的企业文化,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

一是重视人才培养。“风物长宜放眼量”,要注重吸引优秀人才进入经营管理层,舍得花钱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二是关爱员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每个员工提供成长空间和发展机遇。

5.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篇五

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及时把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了解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态势与走向,为进一步扶持、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参考,我们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家(具体名单附后),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从事的技术领域涵盖了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新型纺织品、科学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生物技术与新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7大领域。从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看,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分占前两位,分别为13家和4家;从地域分布看,市属企业6家,姜堰镇属企业6家,白米镇3家,蒋垛镇2家,梁徐镇2家,娄庄镇2家,俞垛镇2家,罡杨镇2家,溱潼镇1家,大伦镇1家,沈高镇1家,华港镇1家;从企业规模看,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已走过初创时期,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4家,超亿元的5家。周边地区相比,整体规模不大,缺少销售收入超10亿的大企业、大集团。

2、研发机构及技术研发情况。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企业的技术管理、自主研发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双登和苏中药业还在南京设立了研究院。相对于市内其它企业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比例较高,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32,高于全市10的平均值。2004年开发泰州市级以上新产品195项,占全市的50以上,其中,新增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13项,占全市的85,申请专利124项,占全市的44。

3、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情况。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每个企业都与几家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借助院校的科研力量研制出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2004年,泰州组织的“企业院校行”活动中,高新技术企业与相关院校的会上签约项目5个,占全市的42,全年与相关院校合作的项目有10个,占全市的38。

二、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比较明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规模较小。我市还没有销售收入超10亿元,利税超2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缺少像春兰、扬子江和兴达钢帘线那样的大企业大集团。有些企业在全国整个行业中也许是老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也是最高,但由于这个行业本身的盘子较小,容量不大,因此,企业的规模也上不去。

二是没有形成产业链。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涵盖了7大领域,但并没有真正形成带动一方经济的优势产业集群。我市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是优势产业,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内聚集了9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其产品也仅仅集中在齿轮、曲轴等一些单一的零件上,没有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带动上下游产品的产业链。

三是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困难。虽然很多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整个泰州地区都缺少高等院校和省级以上科研院所的直接支撑,加之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所限,人才问题依然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问题。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大,基础薄弱,融资困难等原因,有些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使新品开发速度不快,也使研发出来的项目不能及时形成产品,不能及时形成规模,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后劲不强。

五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不少人还缺乏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的系统训练。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研究不够。使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扶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要以沿江大开发、长三角大融合、国际产业大转移为契机,以实施科技“五大工程”为撑竿,实现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撑杆跳”式的发展。

1、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的规模企业,如:飞船、双登、曙光、苏中药业等,使之成为拉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加快汽车关键零部件基地建设,将配套领域向中重型卡车、中高档轿车转移。各企业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附加值。充分发挥产业配套优势,把相关项目的引进作为科技招商的重要内容,增强集聚效应,拉长产业链,形成规模较大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2、加强人才建设,构筑技术高地。

必须始终把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放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首位。一是为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课题选择、资金筹措以及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配套服务,促使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二是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发挥其在吸纳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大胆采用“年薪制”、“项目招标制”、“专家组阁制”、“技术岗位薪金制”等形式,构筑企业的专业性人才高地。三是通过高技术研究、课题攻关、项目转化、学术交流、外派培养等渠道,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

3、优化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制定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可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在税前扣除;其中盈利企业该项费用年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的应纳税所得额。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包装上争力度,争取更多科技项目进入省级以上“笼子”,获取各类贴息和专项资金扶持。

4、建立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切实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合理调整投资结构,改进投资方式,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发挥其引导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吸引银行资金,激活民间资金,引进国外资金,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尽快设立科技创业基金,进一步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建立融资担保机构,并逐步建立以创业投资资金、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创新资金、创业孵化资金和担保资金为重要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

5、发展中介机构,创新服务体系。

6.全县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六

一、工业经济运行及中小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形势延续了去年的好转迹象,企业家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转型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全县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出生产经营平稳有序、产业层次不断提升、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推进等特点。

(一)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速回落。

今年以来,受汇宏新材料54万吨违规产能关停影响,全县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增幅回落明显。1-7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累计下降25.2%;实现主营业收入180亿元、利润8.4亿,增幅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虽然工业经济低位运行,但工业动能转换依然呈现出许多亮点。

(二)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截止目前,全县实施过千万元工业项目54个,计划总投资57.58亿元。其中,已完工项目17个、在建项目9个、新开工项目28个。投资12亿元的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阳极炭素项目,基础施工已完成,已完成主要设备招标工作;计划总投资2.4亿元的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冷轧高品质薄板项目基础施工已完成;投资6.7亿元的国创风能年产10万吨大型海上风电高端装备智能化改造项目及投资1.2亿元的康和药包药用中硼硅玻璃管及管制瓶生产项目设备已购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工业领域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技改)项目35个,项目总投资22.17亿元;其中13个项目已完工,计划总投资8925万元,全部达产后可节约人力300余人,年节约电力400万千瓦时,预计新增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

(三)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从调研情况看,传统产业受益于产品价格联动上涨以及去产能成效的逐步显现,行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态势;新兴产业则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引领全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运转正常。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等铝精深加工企业充分发挥现有运行产能的最大潜力,认真组织生产,有效应对54万吨电解铝产能关停的不利影响,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投资12亿元的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阳极碳素项目基建工程已完成,铝精深加工产业规模效益持续释放。建材加工企业致力于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等多元化转型方式,产品逐步向轻质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斯蒙特建材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与行业龙头上海雅仕合作,产品应用拓展到居民楼、家居装饰等领域,利润率水平达到20%左右,今年计划投资2亿元启动二期项目建设,研究开发二代产品;惠博新材料镀铝锌系列产品国外市场需求持续提升,产品产量同比提高60%左右。投资9.6亿元的浩宇重工高端装备用精密铸件项目、投资2.4亿元的万顺新材料冷轧高品质薄板项目加快推进。

---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发力。龙马重科加工铸造产能持续释放,大型海上风电设备生产线的8台进口设备已到达港口,总设备达到200台左右。已成为国内风力发电企业前十位的稳定供货商,占行业龙头金风科技订单量的40%左右。惠宇机械产品覆盖宝马、奔驰、大众等高端市场,计划今年新增4条生产线,产能可增长30%左右,投资5亿元的大型风电高端铸件机加工项目已试生产。富瑞工贸努力抢占国外细分市场份额,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多个国家,产品供销两旺,预计全年产能、产值增幅均在50%左右。

---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始终坚持在提升产业规模和科技创新引领上下功夫,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康和药包3号窑炉投入使用,中硼硅玻璃管生产线达到3炉7线,企业产能逐步释放。同时,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出口订单已占到总销量的80%。蔚蓝生物科技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放在首位,微生态产品扩大到动物用、植物用等多个领域,产品供不应求,预计全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中惠生物科技公司万吨红曲系列产品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可新增产值3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运行平稳。今年以来,原料价格和棉纱价格趋于稳定(目前,地产棉均价在16500元/吨左右,40S棉纱价格在25000元/吨左右),纺织企业略有盈利。但随着人民币升值,国外市场竞争加剧。新疆棉纱低成本优势对内地棉纺织下游企业的冲击,纺织服装企业依然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面对尚未启稳的发展形势,较具规模的企业不再盲目追求产能规模的扩张,而是向精准转调要效益,实施差异化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布鲁科纺织持续在设备改造上下功夫、盛润纺织努力研发高支纱、高密度织物,力求效益最大化。

---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企稳回暖。肉类屠宰企业逐步摆脱前几年投机经营的影响,库存量大幅减少,目前毛鸡利润达到1.8元/只,冻品利润也随之回升。天禧牧业、中天食品、飞佳食品等屠宰企业经营情况略有好转,投资3亿元的玉瑞农牧禽肉制品生产项目预计5月份投产;黄河粮油、龙凤面粉等小麦加工企业通过进口小麦逐步摆脱原料供应的限制;板材加工特别是家具生产企业通过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产能得到持续发挥。

---

化纤绳网产业整体向好。从当前情况看,化纤绳网产业经历市场需求低迷、环保整顿后,行业发展逐步正规,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市场形势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良好态势,尤其是企业在产品性能、成本控制、产品转型等方面的探索更加深刻,绳网产品由单一型向多种类、多性能、多用途的系列化方向发展。同时,得益于国际市场前景广阔、需求范围广、回款及时的特点,金冠网具、金汇网业等30多家出口企业发展形势较好,产值年均增长30%左右。结合绳网产品特性,绳网产业电商发展势头向好,李庄镇“泉宏”绳网销售旗舰店,成为第一家入住“天猫”的绳网类销售店铺,通过积极拓展销售种类,预计2018年销售产值同比增长30%。

(四)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推进。

广大企业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推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深刻内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在思想认识上下联动、在转型发展上持续发力、在创新驱动上激发活力。涌现出一系列传统产业中催生新动能,聚力转型中培育新动能,模式优化中孕育新动能的典型经验。

1.认识提升开辟动能转换新境界。调研中,企业普遍认为,随着宏观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与要素的双重约束愈加严重,过去长期依靠拼资源、拼劳动力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无法为继。当前,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是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适应性的必然选择。对企业来讲是机遇更是责任,为企业充分挖掘创新资源,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战略支点。纷纷表示,要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机遇,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在动能转换重大历史变革中,点燃企业转型发展的“导火索”。

2.产品创新焕发动能转换新活力。各重点企业在坚守主导产品基础上,更加注重适应市场需求与体验,全力做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新精特产品创新文章。龙凤面粉聘请中国第一批国家认可的制粉工程师进行技术指导,产品质量及行业内竞争力大幅提升,同时,积极开发速冻食品、专用粉,提升市场占有份额。华冉工贸适应国外市场需求,取得欧盟CE认证,研发生产橄榄网,利润率逐步提升。斯蒙特建材与山建工、济南大学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广精配式装修服务,有效提升产品知名度。

3.精细管理增强动能转换新实力。企业逐步认识到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以精细化管理促转型的必要性,在降低企业成本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康和药包组建对外贸易营销团队,大大降低营销成本。蔚蓝生物年产5000吨微生态产品智能化车间项目,持续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布鲁科纺织顺应新旧动能转换趋势,投资千万元进行设备改造,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龙丰面粉、富瑞工贸也由机器手替代人工装卸工,降低了用工成本。和美集团注重员工培训,公司建立起分层次的培训机制,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外高端培训,提升管理能力,邀请专家对一线工人进行内训技术指导,增强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技术提升能力。

4.模式优化激发动能转换新动力。李庄镇立足绳网产业集群优势,积极申报山东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面提升我县绳网产业行业内标准制定参与程度。龙马重科计划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强力提升企业科研管理水平。天禧牧业对标国内最先进的畜牧循环养殖模式,规划建设“智能化高效养殖园区”,努力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先进养殖模式。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及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刚性政策约束影响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一是企业组织生产不稳定。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环保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限产等政策要求,企业组织生产波动较大,面对需求面逐步改善的市场,企业为应对生产波动,只能提高备货量,一定程度上形成资金占用。二是缺乏对刚性政策的精准研判,部分企业落实错峰生产、重污染天气限产期间,没有有效调节生产,致使产品生产受限,造成订单延期。龙马重科因延迟发货遭到客户罚息,富瑞工贸盲目增加存货,相应增加了资金占用。二是项目支撑能力不强。项目落地的刚性约束加大影响企业投资热情,根据我们前期统计情况,2018年全县实施的38个过千万元项目中,续建项目达20个,全县共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项目35个,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比例仅为15.5%,反映出企业家整体对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大部分企业进行项目建设实现动能转换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二)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后劲不足。

一是转换能力相对滞后。企业转型还是停留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低水平的升级上。缺乏新旧动能转换政策的研究对接、企业转换目标、方向、路径的清晰认识和做大做强的长远规划。二是科技发明申请力度不够。我县部分绳网企业产品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有些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但由于没有及时申报品牌和专利保护,科技成果无法转换为经济效益,恒顺网业向设备生产厂家提供改造需求,厂家代为生产,无形当中造成改造成果外移。三是优势产业集约度不高。部分绳网企业反映,由于我县没有统一规划的绳网工业园,配套发展程度较低,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平衡,整体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能力不强。

(三)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原材料、劳动力等重点生产要素价格走高已成为常态,特别是部分企业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后,不仅用能成本增长近三倍,能源供给不足与需求扩张的矛盾也更为突出,康和药包、玉瑞农牧均受制于天然气供应不足,产能迟迟得不到有效发挥。二是资金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主要表现为流动资金和技改创新资金不足,前期企业产能扩张、环保设施改造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导致在转型创新方面资金缺口较大,天禧牧业流动资金缺口在5000万左右,康和药包也是因为资金紧张,持续实施技术创新的压力较大。三是人才支撑依然是“短板”。技术工、熟练工、电商运营、网站管理等专业人才紧缺的现象表现比较明显,工人流动性加大、盲目要求提高工人工资的现象在绳网行业表现特别突出。

三、下一步推进工业经济运行及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面振兴实体经济,工业是主力,全面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关键点和发力点也在工业。省市县全面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是实现我县工业经济“破旧立新”的有利时机,更是XX工业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打造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选择。各级各部门要切实主动作为、牢牢抓住省市部署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这一重大机遇,思想认识再提升、思路措施再跟进,真正走出一条新旧动能转换的XX路径。结合此次调研,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突出向上对接,充分借力政策优势。

一是要深刻把握省市县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方案、规划、意见的科学内涵,认真领悟我县在产业发展定位、机制措施保障、工作推进机制与省市方案的切合点,真正成为指导全县新旧动能转换的顶层设计。二是抢抓政策机遇,强化对接争取落实力度,建议发改部门抓好上级政策争取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全县各级力量,积极对接省级层面的“1+3”政策体系和细化健全的各类配套政策、《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管理办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省级政府出资管理办法》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激励办法》中的扶持政策,同时,立足我县实际充分挖掘国家赋予的一系列现行先试、试点示范的改革权利,力争在XX大胆探索并总结推广,实现借势发展。

(二)突出向内挖潜,充分激发内生智慧。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就是提升企业自我变革、自我创新能力。我县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偏弱一直是影响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一是企业要牢固树立“持续创新是生命力”的发展意识,“眼光向内”突破瓶颈制约,依托新旧动能转换衍生的新型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优化技术要素、谋划长远发展规划,切实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风口浪尖”催生企业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二是要强化素养能力的提升,建议各企业主动学习借鉴大企业、大集团重视员工培训的先进做法,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出一批脑力劳动的蓝领阶层,构建完整健康的工业生态。同时,建议县政府在继续推进实施企业家课堂式内训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方案,提高我县企业外向对接水平,开拓企业家眼界,启发企业家探寻发展新路径。

(三)突出对标提升,提升产业集约水平。

签于调研中绳网企业反映的绳网产业整体集约度不高、企业平台化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和镇办借鉴先进地区“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产业园区集群发展规划与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实现统一规划、统筹推进。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强化效益导向,提升企业集约化水平。同时,建议李庄镇、姜楼镇绳网产业较为集聚的镇办,借鉴博兴县兴福镇厨具产业集群平台化管理,设立企业及工人信誉平台的做法,切实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和一线员工整体素质。

7.对辽宁省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篇七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乡镇企业 “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城乡经济市场化改革和以工哺农的先导力量,乡镇企业深刻改变了农村经济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的格局。暑期期间我对辽宁省葫芦岛市乡镇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978 年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7% 左右。到1987 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2008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成为支撑农村经济最坚实的支柱。

关键词: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辽宁省经济

零七年以来辽宁省乡镇企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融资难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二是各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发展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越拉越大。沈阳和大连占全省乡镇企业经济总量的60%,其他十二个市没有超过10%的。三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高问题,不仅没有改观,而且在有些地区尤其是矿产资源比重大的地区越来越严重。四是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乡镇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不足,投入不够。

1、民营企业成长工程实施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根据我省乡镇企业基本是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我省实施了民营企业成长工程。4月省厅召开了全省中小企业局长会议,明确了2007年全省乡镇企业发展的目标和主要措施。印发了《全省民营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按照“扶持重点企业,推动全民创业,促进集群式发展”的要求,在全省启动了“民营企业成长工程”。全省各市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大力推进民营企业成长工程的实施,有效推动了全省重点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的发展。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乡镇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806.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9%;营业收入2911亿元,同比增长58%;出口交货值421亿元,同比增长23.6%;利润154.7亿元,同比增长64.6%;上交税金791亿元,同比增长43.2%。在规模以上企业强有力的拉动下,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乡镇企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增加值358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营业收入15138.7亿元,同比增长20%;出口交货值718.9亿元,同比增长23%;利润915.9亿元,同比增长17%;上交税金271.4亿元,同比增长25%。

2、推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民营经济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参与国台办和省政府主办的“海外台商辽宁行”活动的先期筹备工作,提供了116项招商引资项目(电子文本),组织了40家企业参加“海外台商辽宁行”活动。组织鞍山市重点民营企业参加了2007第二届中国(苏州)国际中小企业交易会。组织企业参加辽宁—巴西合作座谈会,为辽宁万兴达、沈阳华铁集团、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牵线搭桥达成了合作意向。组织110家企业,带着240个项目和800种产品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中小企业暨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博览会,对外签订合资合作项目37项,总金额21亿元,其中合同金额8.97亿元,实现销售额800多万元。

3、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企业活力有了新增强

全面完成了国有中小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工作目标。截止到目前,全省485户国有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据对413户完成改制的中小工业企业调查,通过企1 /

2业重组和国有产权转让盘活存量资产230多亿元,改制后新增项目资金120多亿元。改制企业效益显著提高,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分别比改制前提高97%、210%、63%。110户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了生产,重现了生机和活力。职工合法权益基本上得到了保障,改制后企业安置职工再就业占原在岗职工人数的91%;职工收入比改制前提高45%。基本完成了非工业领域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会同省改革办召开了六个省直部门国有中小非工业企业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工作会议,将省直部门尚未改制的46户企业落实到相关厅局,提出了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推动了非工业企业的改革。全省国有非工业企业已有1512户完成改制,占应改制企业总数的95%。

4、科技创新、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了企业竞争力的新提高 乡镇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企业创新能力有了新提高。为了指导全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工程的实施,省厅印发了《辽宁省中小企业质量名优产品认定办法》(辽中小企发[2007]16号),组织开展了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奖和质量名优产品奖评选活动,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发展“专精特新”产品,创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组织29家企业的百余件产品参加了全国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成果博览会,集中展示了辽宁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成果,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为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和支持,与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1+100”工程实施方案》,召开了全省36所高等院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会议,要求每个高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要与100户中小企业建立紧密型技术合作关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开发、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推动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初步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今年前九个月,全省乡镇企业累计获得技术专利2160项,占全省37.6%;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99项,占全省的73%。

5、破解融资难题,中小企业融资工作取得了新成果

积极促进国外金融机构到“五点一线地区”开展融资和投资业务。4月底,邀请韩国产业银行代表团来我省访问,与韩方共同组织有关部门和民营重点企业召开了投融资洽谈会,韩国产业银行与营口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金融业务、银行业务培训等领域达成了合作意向。邀请韩国产业银行代表团专程考察盘锦船舶修造产业园,并组织盘锦开发区和宏冠、龙德2家造船企业与韩国产业银行进行了投资和融资洽谈。与新加坡大华银行沈阳分行达成为我省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合作意向。

6、不断推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为优化乡镇企业发展环境做出了新的努力

加强了治乱减负和维权投诉工作,努力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与经委联合召开了全省减轻企业负担座谈会议,传达了全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会议精神,对2007年民营企业治乱减负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把全省“五点一线”地区民营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作为减负工作的重点,加大了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力度。今年1-9月份省、市维权投诉中心受理民营企业投诉300件,办结258件,办结率为86%。

参考文献:[l]杨坚白:“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五章,第1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8.宿迁市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八

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历年来,我县紧紧围绕“突破工业”的发展战略,全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现结合我县实际,就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2年上半年,新增民营企业87家、全县民营企业达632家、同比增长26%,实现总产值15.77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加值3.94万元、同比增长8.2%,税金2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民营规模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9.85亿元、同比增长21.3%,增加值2.77亿元、同比增长14.5%,税收4213万元、同比增长27%;全县民营经济安排就业岗位57132个、同比增长7.3%。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我县民营企业总体保持健康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融资困难,税费负担偏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服务体系亟需改进和完善,以及企业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等,主要集中体现在融资难、招工难和用地难上。这些因素叠加,造成企业生存压力大,生产经营困难,亏损面不断扩大,效益下滑。据分析,受多重因素影响,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明显回落,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部分行业(如劳动密集型)利润下降过快。

(一)金融环境的变化和民营企业融资难。当前,融资难、贷款难仍然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尽管金融部门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但民营企业融资难仍未根本解决。当前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主要在七个方面:一是银企信息不对称。目前,我县 1

没有建立银企信贷信息交流平台,银行无法及时掌握企业的贷款需求,企业也不能及时了解银行的金融产品、贷款程序和条件。二是企业信贷意识较差。多数企业主金融信贷意识不强,认为银行贷款程序多、太麻烦,不太愿意跟银行联系沟通,情愿多出利息民间借贷。三是企业自身信贷资质差。不少企业特别是家族式企业,因为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无法通过银行评审定级。四是企业贷款抵押物不足。由于企业自身实力不足,资产较少,缺少有效的房地产等不动产抵押物,而目前银行贷款抵押途径单一,导致企业贷款难度加大。有些企业虽有房产,但由于工程报建手续不全或未按规划建设,导致办证困难,无法抵押贷款。五是企业融资条件不具备。不少企业由于简单式、粗放式生产经营,产品附加值不高,盈利能力不强,自身积累能力和造血功能不足,甚至生产经营不够稳定,难于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六是企业融资环境不理想。企业信贷程序多、时间长、收费高,比如,验资、财务审计、评估等程序收费偏高,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七是银行信贷喜大嫌小。很多银行经营方向是信贷偏好贷“大”贷“集中”,倾向于大企业、大客户,批量信贷成本较低,对民营中小企业信贷量小成本高,所以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二)劳动力供求变化和民营企业招工难。招工难已成困扰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工资待遇与广东沿海城市差距悬殊,到沿海地区务工成为众多青壮年劳力的首选。二是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县内务工环境缺乏吸引力。三是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吸引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四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员工流失率较高。部分企业经营者管理理念存在较大缺陷,采用“雇工式”管理,不够人性化,造成工人与管理者的矛盾,员工流失较为严重。

(三)用地供需矛盾变化和民营企业用地难。近年来,随着我县

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土地问题也日益凸显,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民营企业,普遍遇到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指标不足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用地供需矛盾异常突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偏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不对称。二是我县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占补平衡面临巨大压力。

三、对策和建议

(一)实现两个转变,贯彻落实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帮助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摆脱困境,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接下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并在工作中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抓大放小”向“抓大扶小”转变,要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当前遇到的困难,改变以往只抓大项目、大企业,忽视小项目、小企业的做法,在“抓大”的同时,高度关注、积极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当前面临的诸多困难;二是由“全面扶持”向“重点扶持”转变,要改变“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筛选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将有限的扶持奖励资金、贷款额度等资源用于支持民营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新产品、进行自主创新上来。

(二)多措并举,努力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一是搭建常态化的政银企信息交流平台。政府部门要推动建立政银企信息交流网站,并组织政府和金融部门经常性举办政银企对接会,帮助银行向企业宣传银行信贷条件和程序以及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帮助企业向银行推荐好的项目,切实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做好企业信贷资质培育辅导工作。银行部门对企业推荐的项目,要深入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其成长性和上级授信的可能性,最大限

度的给予支持。对企业存在的资质不足问题,不能甩手不管,要提出解决措施,使企业能够有针对性地整改,更快的走向条件成熟直至拿到贷款。对有潜在信贷需求的企业,要引导企业先行做好信贷准备工作,如规范财务、授信评级等。对暂时不具备信贷条件的企业,政府部门应牵头制定企业信贷资质培育辅导办法,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集中培育辅导,使其尽快达到融资条件。三是简化企业信贷审批程序。金融机构不能死守条条框框,要敢于创新,设立不同形式的企业贷款服务中心,配臵专项信贷规模,定向支持民营企业,要尽量简化贷款手续,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构建企业信贷绿色通道。四是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充分发挥县内担保公司作用,不断充实其注册资本金,通过各级财政拨款、会员企业风险金、社会入股等方式、积极吸纳各路资本,壮大实力,并在完善担保机构运作办法、创新担保方式上做出努力,以提高担保公司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能力。

(三)重视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和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园。县内可供土地日趋紧张,而且要优先确保大项目,这导致小微企业进园区将越来越难。因此,申报和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园是一件关系到今后我县小微企业发展刻不容缓的大事。在今后的平台建设上,我们可以在工业园区内建设“园中园”,这样,大中小微企业均各得其所,就能实现同步和谐发展。

(四)多管齐下,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一是建立各类人力资源信息库,打牢用工服务基础。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和企业用工信息库。二是完善各级服务机制,推进企业用工对接,采取“一家规模企业、一个乡(镇)、多个行政村”挂点招工的模式,高位推动乡、村挂点企业招工。三是创新招工方式方法,实现招工工作常态化。开展赶集式招工,开展定点式招工,开展节日式招工,推动校企

合作,突出“以工引工”。四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立良好的用工环境。提高员工工资待遇,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开展企业稳工工作调查。

(五)以苏区振兴为契机,努力做好项目编报。一是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不断激发和凝聚振兴发展的“精气神”,在国家“输血”的同时,着重提升自身“造血”功能。二是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方向标,积极编制符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大项目、好项目,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扶持资金。

(六)充分发挥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的作用,服务企业做大做强。一是组织企业和企业主参加各类培训,开展企业高层理论研讨,强化企业与国内外协会、各种经济组织的联系,并与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不断提高企业主的综合素质,培育优秀企业家。二是举办培训、讲座、论坛、年会等活动,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三是加强企业与政府各部门的沟通联系,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9.宿迁市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九

吕润航

(河北省辛集市林业局;052360)

摘要:本文从政策、基地、协会、品牌等多方面阐述了培育、引进、做大做强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验做法,分析总结了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优势果品产业的促进作用,启迪了如何提升果品产业化水平、发展壮大农业农村经济的思路。

关键词: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品牌

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辛集市是全国著名的“梨果之乡”,全市现有果树2.67万公顷,其中梨果1.67万公顷,果品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2003年以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来自于果品产业,梨果业的贡献尤为突出。近年来,辛集市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机制和办法谋划发展优势梨果产业,引进、培育、发展壮大了数十家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河北国投中鲁果蔬汁有限公司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北天华实业有限公司、辛集裕隆保鲜食品公司是省级重点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拥有大中型果品加工企业4家,果品贮藏保鲜企业12家,6家企业拥有自营出口权。2006年果品产业化总产值完成12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6.6%。

1主要经验做法

2003年以来,辛集市委市政府认真审视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因素后,把建设“梨果之乡”做为三张城市名片之一提出来,同时出台了促进梨果产业发展的11项优惠政策,带动全市果品产业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同时把 1

实施果品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着力点。并不断从技术创新、完善机制、优化环境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寻求突破,大力扶持、精心打造龙头企业,以此为切入点,推进果品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1.1打造“第一车间”,以产业基地托起龙头 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是发展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依托。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优化结构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品建立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服务果品产业化龙头。一是发展规模经营。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村、专业乡镇,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和具有区域优势的经济产业带,为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稳定的原料来源。如新垒头镇、旧城镇、田庄乡等乡镇依托河北天华公司建设了0.7万公顷无公害梨果基地;位伯镇、张古庄镇等乡镇依托河北爱人果汁有限公司、辛集泰兴果汁有限公司建设了0.35万公顷优质桃果生产基地。规模不断壮大的果品基地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创立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市无公害果品产地环评认定

1.83万公顷,国家级梨果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了验收。2家重点龙头企业的果品通过了国际HACCP认证,“益康”牌黄冠梨被评为国家有机转换食品。“天华”鸭梨被评为绿色食品。“杏园”牌梨果荣获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三是合作组织带动。围绕优势产业梨果组建了6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及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契约订单等形式吸纳农户,借助“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果户2万多户,占全市果农总数的56.6%,如辛集市优质果品产业协会吸纳5000多个农户入社,带动本市及

周边8个县(市)种植梨果0.67万公顷,建起规模较大的优质梨果生产基地。

1.2营造良好环境,以优质服务孕育龙头把扶持果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果品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来抓,着重在三个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一是优惠政策“扶”。出台关于扶持龙头企业、鼓励招商引资、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大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财政、税收、融资、土地使用、项目审批等方面给龙头企业以大力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全力打造适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高地”和投资“洼地”。二是重点项目“扶”。按照“立足本地实际,延伸产业链条,实施重点推进,打造龙型经济”的总体思路,重点围绕梨果龙型经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今年全市谋划并开工建设了4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果品产业化项目,项目总投资2亿元。其中裕隆公司、杏园公司、龙华公司等3家大型果品贮藏加工企业,为适应市场需要和公司发展要求,分别在原有基础上扩建新型果品冷库总贮量达1万吨,成为全市果品产业化发展的亮点。三是优化环境“扶”。立足于“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努力优化发展环境,通过政务公开、部门承诺、行风评议、作风整顿等多种形式,规范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同时,不断加大硬环境建设力度,先后投入巨资完善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创造了“政策优惠、办事快捷、服务到位、环境优美、社会诚信”的环境品牌。

1.3多方借力发展,以良好机制培植龙头按照“集中力量扶持一批、招商引资发展一批、优化体制创新一批、依靠科技提升一批”的总体思路,坚持发展果品加工业,实现果品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龙型”经济格局。一是完善经营机制,壮大一批现有企业。按照抓工业的理念建设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将一批大型的龙头企业建设成为管理科学、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现代企业,使其成为“加工的龙头、市场的中介、服务的中心”。

河北天华实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果品贮藏与销售,产品以出口为主,现拥有固定资产2587万元,建有冷库19栋,库存量9500吨,拥有果品精选车间2000平方米,大型进口选果机4台,果品网套生产线2条、果品薰蒸棚200平方米,气调库容量达到6000吨,产品年出口总量达1.4万吨,出口创汇近千万美元。目前已建立果品基地园152个,其中在国外注册的紧密型果园9个,占全省国外注册果园总数的三分之一,辐射辛集、晋州、深州、河间、肃宁、新河等8个县市,覆盖农户5000个,带动果园0.52万公顷。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发展一批转型企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兴办技术先进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工商企业向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河北佳隆食品有限公司由辛集市凯盛皮业制衣有限公司投资成立,主要生产各类脱水果蔬产品,全部用于出口。年产值2亿多元,出口创汇2700万美元。佳隆公司投资1.8亿元建设的“冻干果蔬”项目,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生产果蔬深加工产品,填补了全省大型果蔬加工业的空白。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外来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各级制定的农业招商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于他人的环境条件,并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鼓励外商创办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多种类型的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总体实力。近两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国投中鲁果汁有限公司,极大提高了果品产业化经营水平。河北国投中鲁果蔬汁有限公司总投资1.2亿元,占地4.7公顷,注册资本5000万元,主要生产浓缩梨汁、浓缩苹果汁、浓缩红薯汁、黄瓜汁等产品,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生产各类果蔬汁1.2万吨,年可加工果品、红薯、蔬菜等10万吨以上。公司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2亿元,上缴税金480万元,新增劳动力120人。2取得的明显成效

迅速崛起的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农业发展呈现出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良好格局。

2.1提高了果品加工能力,扩大了原料市场需求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把众多农民纳入到产业化链条中,使果品生产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果品产得出、卖得了,货畅其流,农民增产增收,市场风险明显降低,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2延长了果品产业化链条,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把大量果品直接转化为工业产品,实现多次转化增值,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市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

2.3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了农民增收空间龙头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就近就地转移农民的主渠道。同时还带动了运输、流通、服务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全市在各果品加工企业务工的农民超过6000人。农民收入中来果品及相关产业的比重占到35%以上。

2.4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促进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3几点启示

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推动辛集市果品产业的重要引擎,为辛集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依托龙头企业强力推进果品产业化的做法,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几点有益的启示:

3.1始终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是龙头企业成功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加工品种。辛集市的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之所以能有较快的发展速度,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外,主要是因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市场对各果品加工品种的强劲需求。

3.2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是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只

有定位在把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产品优势上,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国投中鲁、天华公司、加隆公司等都是利用本市丰富果品资源,生产加工市场所需的产品,使企业获得了成功发展。这些大型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充分发挥了带动农户实现共同致富的作用,而且进一步推动了果品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3.3依托自然条件培育原材料基地,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的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专用的加工原料品种和固定的原料基地。辛集市的果品产业化龙头企业正是因为坚持了“一手抓产品加工,一手抓基地建设”,通过工业带动农业,通过建立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把广大农村变成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实现了公司和农户“双赢”。

10.非公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

根据××镇党委“三查三进三解”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由组长带队,兵分两路,采取座谈了解、实地走访等形式,对辖区非公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走访调研。走访调研期间,我们先后深入各企业,对全镇非公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总体感到县、镇两级党委、政府一系列“保增长、保稳定、保就业、促发展”的措施正在见效,全镇非公企业经济正在逐步回升态势明显。目前,正处于巩固阶段。但是,整体发展形势不容盲目乐观。

一、形势与现状

调研中发现,全镇非公企业仅管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是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实力的热情始终不减。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虽然有一些亮点,但尚未形成发展的支撑能力。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利润还不高,发展还相对较缓慢。

二是企业管理手段滞后,成为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在管理体制上,基本沿用传统的家族制和业主制经营管理模式,投资主体单一化和产权结构一元化。规模不经济,经营管理粗放,附加值低,人才缺以及各方面服务跟不上,虽然,企业家对发展壮大企业实力有热情,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和精神还显不足,总的情况非公企业经济正在走向好转。

二、困难和问题

非公企业逐步走向好转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制约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有些是长期积累或长期存在的,有些是客观环境、政策因素造成的,有些是企业自身素质低产生的。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制约非公企业发展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有:

1、发展环境仍不宽松。近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到位。突出表现在:一是政策落实还不十分到位;二是相关部门在融资、税收、环保、土地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存在事实上的岐视和不公平现象,抑制了企业发展的信心;三是用地难问题十分突出。随着国家对土地政策的不断调控,相关建设用地审批的程序和要求也更加严格,且多用于城市建设、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项目发展,中小企业用地普遍较为困难,“用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2、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非公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企业经营不稳定,难融到资金;二是企业用地属于集体性质或租赁用地,不能作为银行抵押资产,贷款困难;三是金融部门支持与企业的需求仍有差距。

3、技术创新能力弱。非公企业人才严重缺乏,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人才流动性大,企业受资金、人才局限,技术研发能力弱。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1、切实转变职能,改善经营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非公中小企业发展的观念性障碍,强调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一系列文件精神,发挥政策效力。第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从宏观上及时向中小企业提供行业和地区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第四,以开展“三查三进三解”主题教育为契机,充分发挥镇企业办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改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对企业反映的问题限时解决,铁腕治乱,对破坏发展经营环境的人和事坚决予以处理,努力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政治平等、社会尊重、政策支持、法律保护、服务到位的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做强做大。

2、加快企业发展,搭建发展平台。当地政府应给予非公中小企业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为辖区的非公中小企业打造一个高效、生态、环保、节能的发展平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从而促进企业产品更新,使特色经济再上新台阶。

3、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一是要探索尽快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及时有效地支撑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贷担保和融

资难的问题。二是要搭建银企交流平台,每年举办2-3个银企联系会,积极热情地为企业与银行牵线搭桥,不断增进银企间的相互了解,消除隔阂,坦诚合作,缓解非公中小企业资金制约问题,增强非公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三是要争取政策性资金。围绕争取政策性资金,有的放矢,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项目包装,纳入县政府向上级政府申报项目的总盘子,促进企业发展。

4、加强自主创新,提高非公企业竞争优势。非公企业要经久不衰,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建议镇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引导帮助非公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支持非公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和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全面提高非公企业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镇政府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习、培训,使非公企业家不断提高文化知识、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增强企业家求高、求强、求大的意识和魄力;二是有计划地组织非公企业管理人员学习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知识及现代化管理知识,使其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提高其预测市场趋势及规避风险的能力;三是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取代家族式、经验型等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非公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四是帮助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进行产业升级,调整和优化非公企业产业、产品结构,提高非公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五是为非公企业提供信息,开拓产品市场

等方面的服务。

【宿迁市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宿迁学院校园06-28

宿迁民营医院效果评估06-24

宿迁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数学普通参考答案06-11

上一篇:八年级物理电能教学设计下一篇:青年志愿者年度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