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共13篇)(共13篇)
1.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一
外语教学法是研究外语教学规律的科学。学习外语教学法并在教学中努力实践和探索是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本文想就“听说法”和“交际法”作一番比较。
一、理论依据
1.语言学基础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美国。它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语言学( Structural Linguistics), 也称描写语言学( Descriptive Linguistics)。代表人物有: 布龙菲尔德( L. Bloomfield), 弗里斯( C. Fries)。结构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学的任务就是严格地按照科学原则去观察和描写人类的语言, 并弄清楚这些语言在结构上的特征。他们认为语言首先是说的话( speech), 所有的人在学会阅读之前都是先学会说话的, 文字是话语的表现形式。
交际法于七十年代初期产生于西欧共同体国家, 它的语言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 Social Linguistics ),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费斯曼 (J.A.Fishman) 和海姆斯 ( D.H.Hymes)。费斯曼认为社会语言学应研究“谁在什么地方, 什么时候, 用什么样的语言变体, 带着什么样的个人目的, 就什么题目, 对谁说什么话, 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Who speaks what variety of language to whom, where, when, about what topic and with what individual intent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
2.心理学理论基础
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派( Behaviorism), 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 和华生 (J.B.Waston)。他们通过试验、观察和分析, 提出刺激──反应的理论, 把学习看成是刺激──反应的机械过程否认了人脑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交际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心理主义学派(Mentalistic)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他认为: 人类的语言行为比动物的行为要复杂得多, 语言行为只能用人的天生能力(innate ability) 才能解释得通。从心理学的角度说, 要学生的学习产生效果, 必须使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与学生的交际需要和他们的经验相联系, 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对掌握知识和技能最为重要。
二、特点
听说法强调语音和口语训练, 主张先听说, 后读写的教学顺序, 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在听说训练上,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控制下开展链式操练活动或在对话中担任角色, 要求用于理解和活动的时间约占15%和85%。它强调教语言本身而不是教有关语言的知识, 主张用对话来呈现新的词汇和结构, 用模仿和重复来学习对话, 用对话中的句型来组织操练; 要求在句型教学的基础上讲授语法知识, 通过大量机械, 重复的言语实践活动从正面强化学生的正确反应, 以培养一整套正确的语言习惯,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它主张限制母语和翻译的运用, 提倡利用直观手段、情景和上下文, 以及用英语直接释义。它重视母语和英语的对比分析, 以此作为确定教学难点的手段, 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同时也重视英语内部的对比练习, 如长元音和短元音, 单数和复数及各种时态之间的对比, 它要求教师通过预见难点和严格控制教学内容来努力防止学和犯错误。
听说法的局限是: 忽视人脑的认识和思维能力, 片面强调机械模仿和记忆, 既脱离语言的意义和交际, 又容易使学生厌倦; 忽视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忽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交际法主张以具体的交际功能项目如问候、邀请、作客、看病等为主要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 而不是以语言形式来安排内容, 并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面。它认为学习外语是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当地使用真实的语言, 因而力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适合不同阶段的各种方式进行交际活动, 使学生具备创造性地组合和运用所学的外语知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设立交际情景, 学生是交际者, 积极参与题材的选定, 他们通常以小组形式活动, 可以选择说什么和如何说。老师发起学生间的活动, 有时自己也参加进去,而学生间的活动是大量的。教学以语段为基本单位, 学生从一开始就学习听、说、读、写, 先学习用于每种功能的简单形式, 然后再学复杂形式, 始终把重点放在选定的题材上, 学生的母语通常不起作用, 忽略学生在形式上的错误, 此外, 交际法还强调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交际法的教学过程: 1.接触: 在逼真的情景中接触含多种语言形式的对话。2.模拟范例练习: 从对话中选取个别语法内容进行模拟练习, 不断重复, 并根据语言规则创造出大量的句子来, 通常使用自然的问答对话方式。3.自由表达思想: 提供情景, 让学生用所学的语言形式自由表达思想。
交际法的局限性: 在同一功能项目的教学中容易同时出现不同难易的语言结构, 往往给学生带来困难; 不强调随时纠正错误, 恐不利于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精确性。
三、启示
由于这两种教学法所依据的是截然不同的理论, 它们的特点也正好相反。听说法在句型结构规则的教学方面是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的进步, 而交际法在培养交际能力、注重语言的文化特点和社会功能方面见长。两者又各有局限性, 用听说法训练出来的学生能熟练的运用句型结构, 却不一定能进行有效的交际, 而以交际法学习为主的学生又因忽视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而影响交际, 在功能的选择上亦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作为实践在教学第一线的英语教师,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不存在着一种能适应各种情况的万能教学法。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风格、经验和能力, 随时准备使用各种方法中最有效的方面, 来适应教学中的各种可变因素, 如学生的年龄, 原有的基础、班级的大小、课时和进度的安排、其他学科和活动的影响等。学习外语教学法的必由之路, 只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事求是。一方面, 认真学习外语教学法理论, 比较不同的教学法和过程, 掌握多种多样的措施和手段。另一方面, 坚持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各种情况进行尝试和验证, 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只有这样, 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教学效果才能不断改善。
(福州八中 陈瑞榕)
2.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二
1 文化交际融入外语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和英语交际结合起来, 努力做到英语课堂教学交际化。如在教学牛津英语Module 1 unit 1 Word power School facilities时, 学习一些有关学校设施的词汇和表达, 并通过复习问路和答语的表达进一步巩固新知。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内实地走一圈, 学生分小组用英语对话, 询问各个设施的表达。同时, 让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寓教于乐。
我们还应结合课文内容, 介绍一些外国节日、宗教习俗、餐桌礼仪、问候语、忌语、手势语等等。使学生经常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Module 6时我们可以先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及西方人是如何欢庆圣诞节, 然后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圣诞节的物品如圣诞树, 各个国家不同的圣诞老人表达等等。然后让学生学唱歌曲“Merry Christmas”, 并在歌声中互赠礼物或相互问好, 最后让学生再来模拟表演这部分内容。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交际能力。
2 多种方式进行英语课堂训练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长期的实践训练。形式多样化、内容题材多元化、课堂气氛交际化的实现有助于保证英语交际能力训练的有效性。英语课堂训练方式主要包括:asking&answering questions、making dialogues、talking about pictures、story-telling&retelling等。我们还可以从学习者交际需要以及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的角度, 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 如pair activities、group activity、simulation&role-play、interview、discussion&debate等。
3 发挥现化化教学设备的优势, 创设语言文化大环境
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 它不仅使一些比较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易懂, 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语言交际情景,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牛津英语Module 9Unit 3 Task时, 我就用多媒体放了一段奥巴马竞选总统的演讲实况, 场面非常有感染力, 学生兴致高昂, 踊跃发言。这样就达到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目的。
4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
只有当语言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即略高于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时, 才能促成习得 (Krashen, 1981)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外, 还应通过各种渠道, 拓展学生课外接触英语国家文化信息的渠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英文小故事、英语报纸, 如《英语周报》、《21世纪报》等, 从中吸取文化知识, 增加文化素养, 拓宽西方文化视野,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 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 让学生直接与其交流, 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 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一位西方教育家所说:“Tellme, I will forget;Show me,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
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会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增长智慧、弘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兴趣的过程。让我们老师来做一个文化的传播者, 文明的弘扬者。
摘要: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表达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有很多不同。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差异, 将跨文化交际融入外语教学中,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中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105-107.
[2]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3.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三
【关键词】高校英语翻译;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任何一种语言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背景,而文化的传播与表达也离不开语言的应用,所以,语言的表达通常受到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依据不同的民族、时代的特征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语言作为一种能够正确发声的载体,将需要传递的声音在其文化背景下正确的表达。由此可见,想要做好语言翻译工作,就要对不同文化进行了解,树立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真正通过不同语境作出不同表达,传递出正确的声音。
1 跨文化交际意识内涵
跨文化交际,本意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互动交际,也可以表示在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下具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沟。其中包含几个要点:
1.1 背景的差异
文化差异意义宽泛,既可以指不同文化圈内背景上的不同,同样也可以指在同样的文化圈内亚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英语翻译教学来说,跨文化交际中的背景差异主要是指不同文化圈的差异,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我们在用英语与其交流时更要注意英语国家的交际规律和交流方式,翻译工作者在交际规范上有许多应注意的地方,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1.2 交际双方的统一性
对于英语翻译工作者来说,跨文化交际还包含两个特性,首先交际双方在沟通时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也就是将自己的母语翻译成英语与对方交流,跨越了自己本身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其次,交际双方是实时口语交际,翻译过程不是运用符号、字母,而是人与人之间实时的交流沟通,跨越自己本身的语言习惯和风格。
2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作用
跨文化意识就是在充分了解其内涵后,主动培养起的一种翻译观念,对于英语翻译学习者来说,即除了对英语本身所蕴含的知识、技巧充分学习,更要能够掌握英语的文化背景,了解英语者与英语国家不同环境下的表达习惯,让自己能够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和英语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英语思维进行沟通。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英语翻译学习过程中更加受到深层次文化的洗礼,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在不同思维与文化的碰撞下找到更够架起正确沟通的桥梁,让翻译者切实感受到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密切相关,树立起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够让学生具有更强的英语综合素质,摆脱汉语语言思维的桎梏,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因不了解而出现误会,引发争端。
3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措施
在当前英语综合人才急需的环境下,高校对于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如何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普及这种观念,让学生真正树立起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通过学习成为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英语翻译人才满足国家需要,是英语教学工作者和各高校为当下发展中值得探讨的议题。
3.1 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高校英语翻译课程通常是在课堂中实现的教学模式,教学工作者通过课标要求备课,将英语翻译知识在课堂中进行灌输,主要是进行英语单词、语法的联系,然后再通过词、句、段的翻译联系完成该教学内容。当前,我们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将教学观念进行转变,让英语工作者树立这种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让其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这一趋势,切实感受到文化与语言学习的必然联系。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不仅是专业知识上的进一步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于英语文化与实际应用上的再学习,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将英语文化融入进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真正在课堂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树立起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转变固有的枯燥学习方法,让英语翻译变得生动起来。
3.2 教学方法与内容的转变
在树立起跨文化交际意识后,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课堂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转变自身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融入这种观念。首先,我们要注重对于英语国家文化差异的比较。中西文化在文化与价值观方面有着很大不同,我们在进行英语翻译的学习时应当以其文化作为大的背景条件。其次,我们要转变固有的语言风格。中文与英文在沟通时有着很大差异,例如打招呼、问候、搭讪等等,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英语语言风格与汉语的不同,转变固有的沟通方式。例如,我们通过播放英语电影、英语新闻、知名英语脱口秀节目等,从各个层面的英语表达了解到英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应用。
3.3 教学过程的转变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想要实现突破,就应将传统的英语翻译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跨文化的过程,让学生在首先了解自身英语学习状况的前提下,更多的接触到英语文明先关内容,让学生正视文化的差异性,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与不同语境下的表达表现出宽容性,在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中学会彼此适应甚至是互相欣赏,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具备敏感性,让学生具备客观评价跨文化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应当将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过程转变为“英语实践练习”过程,让学生在真正交流中感受真实的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显著,这就对于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高校培养、发展翻译人才也提出了难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在英语交流中更能适应环境需要,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翻译人才,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翻译机器,翻译工作者自身的文化底蕴、随机应变能力更显真章。因此,高校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起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虽然目前我们在这个方面仍有很大不足,但通过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在英语翻译教学上会实现更大突破,也只有向这个方向不断不努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翻译的专业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应冬兰,王裕芳.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 (01).
作者简介
孙倩(1987-),女,河南省郑州市人。曾经获得郑州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作者单位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 451464
4.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四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日语教学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重视与研究的课题。而将有关日本语言特征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融入日语教学中,则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许多人都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文同种,这其实是中日两国国民基于对文化母体国与文化接受国这种定型化思维模式的误区。从历史上看,日本从中国吸取了大量的文化营养,表现出许多与中国相近的东方特色。但是,中国与日本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毕竟不同,日本文化是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收了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又将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产物。因此,在语言表达上,在行为方式上,均表现出典型的异质文化的差异。所以,仅仅依靠语言本身来研究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考察日语,才能把握丑语的本质和规律。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
1日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日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以词、旬、语法为主的教学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将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从而导致学生对听读材料的接收往往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不够正确,说写的内容和方式也会因此而不够得体。跨文化交际不能顺利完成。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日语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日语教学较多采用传统的语法翻泽法和结构分析法,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日语知识的传授上,过分强调对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掌握,大量精力投入在日语句型、语法的讲解与替换练习、文章阅读与应试能力等方面。仅把语言作为符号进行传授,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中日文化背景知识对比方面资料匮乏;学生学习日语的环境主要是课堂,而能够与他们交流的是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老师和同学,这就使学生无法经历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震动与挫折,自然意识不到了解跨文化的重要性;学生课外自学能力差。所以,如果不在教学中更多融入文化因素,跨文化教学永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2日本文化对日语教学的重要性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久远,但是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给学生跨文化交流造成了一种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的进行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隋唐时期开始,汉字文献大量地进入日本。这使日本人逐渐认识到汉字的用途以及先进的中国的文化,从而激起了日本人强烈的学习和创造的欲望。他们利用汉字的草体和偏旁部首创造了平假名、片假名,从而改写了日本只能口头交流而无法书写本国的文字的这一历史。单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当时的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日本人是一个不断积极进取向上的民族。近代,日本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这给日本的文化又带来了大量的新汉字词汇,贴切恰当地把各种全新的概念表达出来。他们还在学习欧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同时,在语言方面也获取了大量的外来语。后来日本人把外来语全部由汉字书写改用片假名书写,方便了外来语的获取。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其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并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风土民俗内涵。认识这种背景和内涵,对于理解掌握一种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3日本语言的文化特征
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日语的表达方式和词语的选择,其语言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寒喧问候语丰富、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敬语的广泛使用以及词汇伴随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1)寒喧问候语丰富。日本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勤于日常问候是营造和睦气氛最基本最重要的礼节。因此,日语中的日常问候寒暄用语种类繁多,表达形式多样。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时除了互道一声“你早”“你好”之外,还喜欢围绕季节、天气寒暄一番。
(2)语言表达委婉模糊语言表达委婉模糊是日语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受“和”意识及“以心传心”意识的影响所致。日本人在与周围人相处时,强烈地希望与人保持协调、和谐的心理,使他们在使用语言时处处考虑到如何让自己的话语给对方好感,即使说不合对方心意的事也要做到不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委婉地谢绝、似是而非地回答、留有余地地断定与承诺、巧妙地迂回暗示等模糊表达方法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3)敬语的广泛使用。敬语是日本人在交际活动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以及话题提及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等方面的各种差异,说话人为表示自己的敬意而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敬语在目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的典型表现,最能体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交际艺术。同时也是日本传统纵向型社会结构一上下关系在日本人语言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正确地使用敬语被视为一个日本人必备的教养,同时也是社会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人们普遍将能正确地使用敬语看作是高雅、有教养的表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物的成败,El语的敬语有着复杂的体系。传统上一般把日语的敬语分为三大类,即尊敬语、自谦语和郑重礼貌语。尊敬语是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受尊敬的人或其动作、状态及相关事物表示敬意时所使用的语言。
4日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的主要途径
5.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家第惠斯多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评价语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的实施评价的策略,引导学生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用殷切的鼓励去开启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在激励中成长、在激励中进步。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发现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形成性评价
学生经过口语交际训练之后,交际能力达到何种程度最终还需要一定的评价反馈。评价的目的不是要给学生排个高低上下,而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有一个真实的认识,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以利于下一阶段的进行。
教学反馈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考察学生的语言是否连贯,思维是否思维是否有逻辑,手势、姿态是否恰到好处,听众的反映如何等等。反馈的信息要有针对性,这样学生才会明白,自己在交际过程中到底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应该怎样改善提高。反馈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了学生。让他们在今后的口语交际中不断改进提高,从而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注意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及时评价反馈,而是把评价放在学期末,单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当然,这种总结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从效果来看,形成性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有效。
二、激励性评价
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赞美可以让平凡的生活变得美丽,赞美可以激发人的自豪感和上进心。在语文教学课上提倡赞美,几乎对所有的孩子都产生正效应。小学生语言能力及性格的发展都处于高增长阶段,自信心是增强学习兴趣,形成强大的学习后续力的前提条件。
就拿识字与写字教学来说吧:识字与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功。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恰当的实施评价策略是至关重要的。我现在正在进行三年级语文教学,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开始学写钢笔字。初学钢笔字,从执笔的姿势与运笔的方法,我都严格要求,对学生进行指点,一丝不苟地教学。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已有良好的写字习惯,我相信学生的钢笔字一定很优美!然而让我大失所望,后来我引导他们进行评价,把学生写的字进行展览,让学生评选出最优美的钢笔字,交给老师老师审查,老师也觉得是最美的字,就给以鼓励和奖励。学生的字慢慢有了好转,看起来也顺眼多了。后来我又采用小组评,让各位小组长带着组员评出本小组中非常满意的,满意的,不怎么满意的,不满意的字来,同时指出不怎么满意、不满意的原因,让学生今后注意改进。最后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写的字,给自己一个评价。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我意识也增强了,大家都用心写字,现在班上学生写字也整体进步了。
语文阅读教学评价得好会收到最好的效果。“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该尽量多变,而且要及时运用一些评价语,来激励学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进入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五彩池》描写了四川松潘藏龙山上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水和池的壮美。文中的句子非常优美,适合美美地赏读。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对学生及时鼓励评价指导水池这个自然段学习的。师:同学们像瑶池那样神奇美丽的五彩池究竟是什么样子?生:水池多,大小不一,形状很美。师:你是从那个自然段感受到的?请你读给大家听听。生:我是从二自然段感受到的。生读这段。师:你真会根据老师的问题找答案,读得也很有感情。师:从哪些词语看出水池多?生:漫山遍野、都是、无数。师:你找得真准确!不愧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请大家感情朗读这几个词语。师:写在阳光照耀下的无数水池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水池比作了宝石。师:你真会动脑筋。请你美美地读一遍,其他同学再读,全班读。师:哪些句子又写出了水池的大小不一?生:“水池大的„„;小的像个„...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水底。”师:你很会读书,很准确!抽生朗读,全班有感情朗读。师:哪些句子写出了水池的形状美?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池边是金黄色的„„有的像莲花的„„”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水池的形状分别比作了葫芦,月牙儿,盘子,莲花。师:同学们学得更认真了,脑袋越来越灵活了。请多生美读,全班感受读。就这样学生跃跃欲试,经过这样的朗读训练,班里大部分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朗读技巧,朗读时流畅动听,还学会了欣赏别人的朗读。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最佳效果。
三、容错策略。
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如果老师只着眼于指出学生的失误,并要求立即改正,那么大量的时间就会花费在“出错——改错”上,不但使课堂上流失大量宝贵的时间,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久而久之,不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敢开口,也会影响教学进程。可以采取容错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对主要目标以外的失误应当暂时放过,以免分散注意力而影响主要目标的实现。暂时放过绝非不管。例如,在孩子们为说什么而犯难时,就不要纠缠语音的问题;可以在另一节课或另外的环节解决语音的问题。这样,各个击破,一课一得,积累起来,学生的进步大矣。学生存在的失误会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减少。
四、使用个性化语言评价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是一个不平衡的人。学生有智力的差异,有性格的差异,有品行的差异,有语言水平的差异等。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口语训练。较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组内都有参与讨论发言的机会,也有倾听的机会,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提高。教师在评价时也同样选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评价每个学生,这样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心里有一种愉悦感,从而会更有创造性地进行口语交际。
6.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六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内容、目的和意义,以及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原因。笔者还阐述
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小学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使许多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 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 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 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 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 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新教材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这就要求广大小学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笔者认为现行的九年义务小学英语新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 而且还具有趣味性,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容易引起学生的 共鸣。对于这样的好教材, 应打破传统意义上每节课只教单词、发音、语法等应付考试的教学法。打好英语的基础, 这些自然很重要。但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是现代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为此, 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教学法。语言交际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它把语言看作是交际。既然语言是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 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例如: 教材中, 打招呼的表达方式(Greetings)就有不少。“Nice to meet you!”“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等等。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它们的使用对象, 以及使用时的时空意境。
目前小学英语教学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缺陷:
1.回答模式化。小学生在英语对话中,显得问答一点都没有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如“How are you?”问候时学生的回答肯定是“Fine, thank you.And you?”不管他今天是郁闷也好,开心也好,无聊也好,都是同样的回答。“Nice to meet you!”的回答则肯定是“Nice to meet you too!”,这使得交际陷入公式化,毫无交际的趣味可言。
2.文化背景不理解。交流时存在着障碍,容易陷入僵局。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特别是学生在上课对话交流时,无话 可讲。在我国,熟人之间或初次相识的人之间发问很随便, 可以毫无顾忌地直接询问对方的“隐私”,如年龄、工资、婚事、体重等, 但在欧美, 这样发问令人反感。他们觉得自己的年龄、婚否、收入情况、宗教信仰等是他们的私事, 对别人的私事不应乱打听,随便询问个人隐私问题会让对方反感和不愉快。而对于天气、工作、业余爱好、地方和全国性事件等方面, 可以让人们随便谈论。
3.说与读都显得中国化。其实外语的语调是很丰富的,而我们的学生则把对话和课文读得一顿一顿的,而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其实语言都是一样的有很大的情感起伏和语调区别。而学生全然不顾,也没有轻重音。让人听得不知所然。中文讲究“字正腔圆”,而外语则讲究“点到为止”。
4.实际运用能力和开口能力极差。外语的学习是需要语言环境的,小学生缺少一个运用所学的语境,加上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缺少发散性思维,内容单一,导致语言组织困难,开不了口,甚至学了三四年的学生连最起码的交谈都有困难。
5.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但发出信息的能力很差,就连获取 信息的能力也很差,综合交际能力低下。
6.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影响,学习外语也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往往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外语故事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录像;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 鼓励学生与外教面对面交谈, 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又丰富了学习形式, 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4.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英语学习氛围。语言是用来交际的,有人说“掌握了一门语言,就是打开了又一个世界。” 语言是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 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 人情和生活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同时也是新世纪小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引起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视。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 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同时也是跨世纪小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引起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视。参考文献:
①杨平泽: 《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 国外外语教学 1995(1)
②张效民,禹明: 《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
③刘绍忠: 《语境与语用能力》 外国语 1997(3)
7.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七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社会现象, 主要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言语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行为方式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它无所不包, 文化具有社会和民族属性, 每种文化都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而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伴随因素。社会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使语言更加丰富、细密。文化具有导入的特征, 即不同的文化是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传授的。但交际文化的导入需要通过语言来做中介, 这就要求在外语教学中重视文化的介绍与诠释,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和人文历史。此外, 文化也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学习。例如外国人很难懂“警察叔叔”的涵义, 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 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造成的误译也屡见不鲜。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常被按字面翻译成“幸运狗”, 这与我们不了解西方人视狗为家庭成员有很大的关系。“狗”一词, 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 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东西”等等, 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正如西方人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 就无法深刻理解林黛玉之美与白雪公主的美有何区别。可见,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交际的语言能力, 外语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以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
二、语言教学必须融入语言的文化背景
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了解文化就要了解对象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等知识。只有把握了文化背景, 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 本族人对于他们语音和语法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 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人们认为交际错误有语法和语用两种错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面对面的言语交际时, 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被称为语用错误”。语法错误只会让人觉得语言学习者的水平不够, 而语用的错误常会被人误会为对对方风俗习惯的不尊重从而产生严重的麻烦。所以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而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 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 语法知识也很好, 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有时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因此, 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 应该重视语言使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 帮助学生提高深层次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呢?初中英语用的教材是新目标Go For It, 这套教材涉及的话题很多, 文化知识面很广。教材在反映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 也注意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外文化交织在一起, 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有效信息, 再适当地拓宽,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下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 介绍一些渗透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
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 学生将带着从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 投入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具体而言, 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下方法:
(1)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初中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短小的对话, 像Greetings, Telephone talk等等。通过角色扮演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不同, 体验英语国家文化, 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口语的机会。对于英语初学者, 这种方法是很受欢迎的。如在教授Book 7 (B) Unit 8 Order food时, 笔者将教室假设为西方面馆店,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同时, 告诉学生英语国家的人是如何进行餐桌服务、如何点菜、如何付款等等。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 通过模拟表演, 教师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学生学得如何, 而且这也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 对比法
利用对比法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思维的发展。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 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风俗习惯等, 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如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又如,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 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再有如中西方对待老人的态度不同, 中国认为“老”是成熟、资深, 而在西方“老”则意味着无用、孤独。
再例如:在回答别人的称赞时, 中国人往往过于谦虚。例如:当人家称赞说:“你的外语说得很好!”中国人往往回答“哪里, 哪里, 说得不好。”或者说“不敢当, 还差得很远!”而英美人则会用“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saying so.”等来回答。有人打了个喷嚏, 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 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 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 bless you” (上帝保佑你) 。
(3) 讨论法
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由言论。比如通过活动来讨论两种文化的寒暄方式、时间观念、购物习惯等, 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 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2. 利用课外活动, 渗透跨文化意识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因此还必需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 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例如, 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 英语话剧表演, 创办英语角, 定期开展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 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按照目的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中外文学名著, 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 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 从而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总而言之,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因此, 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注重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那些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因为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的交际。当然, 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 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 培养文化意识, 并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 从多侧面传授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3]戴焱.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版, 2009.
[4]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8.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八
事例一:在某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如下一段对话:
(A: an old lady B: a girl aged 12)
A: Hello! What’s your name?
B: My name is Mary.
A: How old are you?
B: I’m twelve. How old are you?
A: Ah, it’s a secret!
在当时的英语教学背景下,许多学生对上述对话有些不解:老太太问及Mary的年龄,Mary如实相告,但为何反之则不行呢?
事例二:多年前美国Kentucky州一所友好学校的教师代表来太湖格致中学参观访问,在与学校学生互动过程中,一男生询问一年轻女教师: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这一举动令这位年轻女教师十分尴尬,只能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幸好有一位华裔女教师对她作了解释才化解尴尬。
由上述事例可知,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更应包括文化内涵的教学。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由此可见,只知语言不懂文化,后果很严重。值得庆幸的是,教育部颁发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已把“文化意识”作为独立的内容纳入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把它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有益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也有益于其加深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既有益于学生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也有益于其培养国际意识。从而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一、“跨文化”的概念
“跨文化”是指对不同民族、国家及群体之间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
在外语教学中,应适时、适当地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实现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跨文化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所以,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教学的目的绝不只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也非简单地认同和接受异国文化,更应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诚然,不可能所有学英语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或具有运用英语的机会,但日新月异的时代需要具有开放的跨文化意识的人才,以杜绝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及过分崇洋媚外。
二、跨文化教学的现状
虽然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被人们逐渐认识,但在目前教育教学实践中,跨文化意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
1.惯用语的误解。在英语中“black tea”意为“红茶”,却常被学生误解为“黑茶”;“a lucky dog”(幸运儿)等许多用“狗”作为喻体的短语和句子,也常被误解为相差甚远的意义,以致词不达意,出现褒词贬译的现象。
2.数字的误用。由于学生缺乏英美文化知识,所以常出现误用数字的现象。英美人最忌讳的数字是13,通常每月的13日不组织活动、不出远门、生意不开张,房屋编号、剧院编座、汽车牌号均不用数字13,于他们而言最吉利的数字是7、8、11。
3.忌讳话题的忽视。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使气氛更融洽,常会找些话题闲聊,英美国家中人们把年龄、收入、财产、婚姻家庭、行动去向等作为个人隐私,一般不会公开询问或谈论;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如今国人对上述话题也会有礼貌地回避,但不如在西方文化中那么敏感、不可触及。中国人见面常问“吃了吗”“要去哪儿啊”等,而英美国家人们却多以天气、旅游、新闻、体育运动等作为见面谈论的话题。
4.礼貌不得体。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热情及诚意,常主动伸手与别人握手。殊不知在英美国家,施礼时必须等上级、女士或长辈先伸出手来,否则不能贸然出手。另外,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往往会表现内敛的谦虚,而西方人却是表达衷心的喜悦,用“Thanks”回答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或赞美。
5.称呼的不当使用。由于中西方姓名构成的不同方式及顺序,我们在称呼英美人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错误:不加任何称谓直呼对方的姓,不加姓直接称呼Mr/Mrs或Miss/Ms,在表示职务和身份的名词(如teacher、director等)后加姓当称呼使用,错把名当姓(如称John Brown为Mr John)……这些称呼方式都不符合英美的习俗文化。
中国民族文化已根深蒂固,很难一下了解英美国家的生活习俗和文体特征,此外高考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育的手脚,使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文化内涵的熏陶。
三、跨文化教学的策略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遵循实用性、阶段性、适合性原则,系统地、有目的地渗透西方文化,尽可能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以便学生学得更有成效。
实用性原则要求所渗透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有密切关联,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与语言交际相结合,既可使学生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结合文化内容学习语言可使语言更加具体、形象,易理解,也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难。
适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恰当。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主流文化和具广泛性的内容应详细讲解,并举一反三。鉴于文化内容本身的广而杂,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累积。
nlc202309081643
四、跨文化教学的做法
基于以上原则,笔者就怎样结合中学英语教材,初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谈谈自己的做法。
1.深化教材内容,增强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了解称呼方式、电话用语、道谢、赞扬、告别、致歉等方面的交际规则,从而学会得体地交际。
(1)词汇教学渗透文化。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名著,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a cat’s paw(猫爪子),源自这样一则寓言:一只狡猾聪明的猴子想吃火里的栗子,却又怕烫伤自己,就哄骗单纯的猫从火里取栗子,并答应取出后二人平分。结果猫把栗子取出来,猫爪子却被烫烂了,当它转身想分吃栗子时,栗子已被猴子吃光。因此英语中用“cat’s paw”来比喻“作他人工具者”或“被人利用和愚弄者”。
(2)语篇教学了解文化。语篇主要是围绕交际活动来展开,这些内容可以体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内涵。例如,中国人常说:“他游泳很棒,像蛟龙一样。”习惯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He swims like a dragon.”殊不知,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在西方却是一种凶猛、残暴、不祥的动物。此外,在语篇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到某些语法结构,这时会需要介绍其功能和意义。例如,反义疑问句:“Lovely day,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罢了;“Why don’t you do...?/Why not do...?”形式是疑问句,实际却是表示礼貌的建议。
(3)语法教学渗透文化。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可把英美国家的文化对英语语法的影响融入教学中,若学生能注意并理解语法现象中的文化特点,语法教学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learn English well.”和“I find it difficult for us to learn English grammar.”句中分别含有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it”,此类句式表示客观性,且充分表现了英美人注重形式思维的特征。
(4)阅读教学感受文化。为学生们提供的原著或根据原著改编的简写读物,都离不开相关的文化语境和文化知识。“...Well,I’ll tell you.The first time I went to church they threw water in my face, and the second time they tied me to a woman I’ve had to keep ever since.”“Yes, said the minister, and the next time you go they’ll throw dirt on you.”(若要准确理解语篇,学生必须知道:第一次“他们把水泼在我脸上”指的是父母将新生婴儿抱到教堂接受洗礼时,牧师将水泼在小孩脸上;第二次“他们把我和一个女人系在一起,从那以后,我一直得照顾她”指的是在教堂中举行了婚礼;第三次“他们要向你身上撩土”指西方人死后由牧师做最后祈祷并向棺木撩土再讲述埋葬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读者不熟悉英美国家的宗教文化及背景知识,就会导致理解受阻,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幽默。可见,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不仅在于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文化因素的干扰也十分明显。
2.开发学习渠道,拓宽学习空间。在对文化的认知及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外,还可通过其他渠道开发文化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可侧重开发与英美国家的生活习俗、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历史旅游、价值观念等有关的文化内容及交际文体,还要注意开发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趣味性浓的网络。这些渠道能拓宽学习空间,渗透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欲望。
3.创新教学方式,悦纳他国文化。为了从浓烈的文化氛围中习得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在教学方式上多做创新尝试,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并接纳他国文化。
教师可依托课本,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如购物、问路、祝贺、介绍等),用角色分配的方式,积极开展课堂交际活动。教师也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组织各种活动(如节日主题活动、课本剧表演、经典歌曲传唱等),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知识,还可借助各种形式的活动渲染文化气氛,开拓学生视野,减少课堂学习的被动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熟悉英美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适当的语言文化环境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使他们充分运用语言技能,学到独特、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真正做到准确、流畅地运用语言。
9.试论商务英语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篇九
【关键词】商务英语 跨文化交际
一、商务英语与跨文化交际
1.商务英语直观的理解就是商务场景下所应用到的英语,事实上它跟我们理解的英语口语、写作有本质上的区别。它是以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要求为目的,内容涉及到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
2.跨文化交际指的则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也可以说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由于交际不是在真空地带进行,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具体包括如,礼节的不同,喜怒哀乐表达方式的差异,谦虚方式的差别,不一样的文化氛围造就的习惯及及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差异等。这些跨文化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商务交际必须面对跨文化的问题。因此,跨文化交际是商务英语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商务英语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1.商务英语中处处体现着跨文化交际。
(1)思维层面上。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中国人常常习惯用辩证思维;而西方人偏好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通常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事物原因的归纳上有所不同: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和他人和环境的作用。在商务活动中,中国人一般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西方文化不同,他们喜欢直截了当,习惯从具体事物入手,认为细节才是问题的本质。
(2)价值观层面上。首先是时间观念不同。西方国家时间观念很强,而中东和拉美文化的时间观念较弱,日本人的谈判只要能达到目的,时间可以相对次要,而中国人时间观念相对淡薄,在商务活动中,为了建立长久稳固的合作关系,会把大量时间用在建立友谊,增进感情上,为此,时间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就比较强。其次是平等观念不一样。西方国家的平等观念,是把买卖双方都置于平等地位,认为双方都要获得相应利润,因此在对于分配问题上相对更为公平。而东方人受等级意识的影响较深,卖方往往会尽可能顺从买方意愿,对利润的分配较有利于买方。再次是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差异。中国人强调群体意识,提倡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应该置于国家和集体利益之下,注重个人利益就是自私的表现;而西方文化崇尚自我意识和个人奋斗,如果将国家、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会被视为人权的丧失。
(3)语言层面上。语言层面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层特征,如语音、词汇、语法、语速等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因素。因此在进行商务交际时,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更要懂得语境在交际中的作用。
(4)非言层面上。这主要是指身体语言。例如一个“okey”手势,在美国表示很好,而在法国表示“零”或者“毫无意义”,因此在商务活动中,必须了解慎用。
2.商务英语受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交流方式不同影响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言交流通常可以通过语境来判断。中国的语言是一种高语境文化,而英语则属于一种低语境文化。中国人在表达中,出于面子或者是别的因素考虑,一般都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对于对方的要求也不会直接拒绝,而是通过间接委婉的方式,在尽量对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含蓄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交流的双方对于“言外之意”有更深的理解。而西方低语境文化则注重语言的直接性,少了中国人的含蓄、委宛。这样,在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中,必然会对语境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也必然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2)思维方式不同影响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的不同文化,使双方的思维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中国较为注重形象思维,而西方国家则注重抽象思维;中国文化注重综合思维,西方文化则注重分析思维;中国人认为世间万物之间都具有紧密的联系,应注重事物的整体性。而西方国家则注重事物的个体性,讲究天人分离,他们认为人才是世界的主体,而世界则是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独立存在的。因此,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下,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商务活动中使跨文化交际受到影响。
(3)道德法律观不同影响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认为打官司是有损形象的,能不打就尽量避免,即使是牺牲一定的利益。但是在西方文化观念中,通过诉求维护自己的权益是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是与道德水准无关的。正是这种道德及法律观念差异的存在,也影响到了商务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因此说,商务英语中道德标准以及法律意识的差异,都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
3.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中起着重要作用。英语作为世界性的语言,在许多场合都起着交际桥梁的重要作用。在商务英语活动中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能够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感和包容性,进而拉近双方距离,增进彼此的沟通效果,提高办事效率。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活动中必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0.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十
2010年,常压四班在班组建设工作中,以班组管理工作重点为指导,按照我厂职代会精神及工会班组建设管理中实施的“班组标准化建设”活动部署为方针。以推行创建样板班组活动为载体,本着健全制度、务实创新、细化管理、整体推进的思路,落实班组基础管理。不断促进班组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班组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全年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将班组2010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管理,提升技能,团结协作,成绩突出。
2010年初,班组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设备管理、班组建设。从班长至每位班员,职责明确,分工到人。定期开展技术学习、安全教育、民主生活会、班组例会、消防器材及各种事故演练;为弘扬企业文化,让每位员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关怀,班组制定员工生日薄,在员工生日的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班组精心为员工举办生日聚会,对员工长期以来的辛勤工作给予了肯定和感谢,也表达班组对员工的点滴关怀;为丰富员工业余生活,班组举行踏青、野营、爬山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不断熏陶员工的工作精神及个人情操,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进一步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员工坦诚友好团结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为强化班组建设,树立班组形象,班组三月份在电脱盐区马路旁建立了班组园地牌,改变了以往信息封闭,关门造车的弊病,成为班组管理的宣传窗口,较好的提高班组整体形象;为实现创建“省级先进班组”这一目标,再结合厂工会班组建设的要求,不断改进班组管理制度、培训制度、三检制、tnpm、6s及五型班组等管理方案。在职工培训方面大胆创新出适合班组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及流动大等情况下的培训模式,即“车轮式培训模式”,试用这种模式培养出几位多能人才,现以调配在其他班组任职主要岗位。这些事实证明了b常压四班全体成员能立足岗位、克服困难、勇于创新,坚决地完成了年初班组与车间签署的责任目标各项指标,并在班组建设上不断创新。
二、安全工作与政治学习方面
重视安全教育,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将安全工作做为每天工作前的必修课程,提前组织学习常压装置八月份大修方案和检修工作中能遇的各种事故预案,每项工作都有安全要求和安全记录,并按照先进班组的安全标准,坚持每周进行1次安全学习,以提高班组全体成员安全意识,加深了班员对事故原因的理解。班组还建立了班组安全员安全监督岗,杜绝了各类不安全现象的发生,确保了生命财产和生产设备的安全。
另外,班组每月还进行一次思想政治学习活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我厂“十一五”规划和企业文化的具体措施,加强班员职业道德教育,贯彻“人民点业为人民”的宗旨,从而在班员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加强班员的爱岗敬业精神,促进了班组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班组软实力。
三、工作中的不足与今后的努力方向
11.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 高中英语课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H319
全球一体化发展加剧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英语教学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思路,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升人才英语素质结构,全面发展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意义
(一)推动文化与语言互相促进
文化与语言存在密切的关系,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语言是实现文化有效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文化则是语言的基本内涵,离开文化语言将失去存在的价值。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将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必将推动文化建设,实现文化与语言的互相促进。
(二)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将凸显语言载体作用,通过语言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发展。学生由于跨文化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较为全面地掌握了不同语域的文化,有效消除了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这将避免人们交流中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大大推动世界一体化发展进程,促进世界的融合。
(三)推动本土文化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语言交际不是单向的语言交流,也是一个双向语言互动的过程,在跨文化交际中,无形中也促进了本土文化的传播。学生通过语言的载体,将使语言输出方无形中受到本土文化的感染;同样,不同的交流对象也只有基于熟练掌握二语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语言交际。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
(一)探究单词的文化内涵
在语言要素构成中,词汇是最基础的要素。词汇含义的探究与解释体现着不同民族与文化问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对词汇意义的解释,更要注意其文化内涵的介绍。
例如:在英语语言国家,人们以单数作为吉利数字,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一分感谢),不过“13”却被视为凶数,楼房的第13层,常用“12A',代替。与之相反,中国傳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正所谓“好事成双”。
"dragon"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这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 (二)课外活动中的文化意识教育 文化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课外活动在文化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课外活动的设计应该用来服务于课堂教学和扩大学生知识面。例如,邀请有关专家以及曾经在英语言国家工作学习过的人士开展文化专题讲座,或是请学生自主搜集材料,挖掘自己曾经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在小组或班级内做文化交流、讨论。其次,通过观看英语原声电影,使他们了解英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通过视听手段提高理解能力。最后,可以将一些浅显易懂,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完成阅读任务,并写出读后感,逐步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基于比较视角,实现跨语域文化渗透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离不开语用文化知识作为支持。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重视英语教学中跨语域文化知识渗透,为了有效强化学生二语语用文化意识,可以基于比较的视角,突出二语语用文化比较教学。 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固有语用文化惯性影响。高中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英语语域的文化渗透,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语用文化知识,避免学生语用文化缺失导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弱化现象。同时,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汉语语言文化惯性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在英语语用文化渗透过程中,要基于比较的视角,将英语语用文化与汉语语用文化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不仅掌握汉语与英语语用文化的差异,还要善于发现汉语与英语语用文化的相通之处,实现学生二语语用文化的互补与互相提升。 (四)搭建交际平台,推动跨文化交际实践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需要实践加以运用,这需要高中英语教师为学生搭建交际平台,利用现实与虚拟两种交际平台,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 首先,教师要运用现实交际平台。高中在日常教学中,会结合一些传统的节日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高中英语教师要善于借助实践活动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例如中外校际学生交流与互动,推动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此外,学生社团、英语角等都是有效的交际渠道,将有助于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 其次,教师要借助虚拟平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生基于网络的虚拟交际活动,教师要积极开拓虚拟交际渠道,利用QQ、微信、Line等,推动不同地域的学生之间的英语跨文化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等。 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高中英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积极探索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培养具有国际社交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钟洁.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1(7):64-65 [2]彭春菊;黄宝燕;林娜.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海外英语,2015 ,(01):45-46 英语作为与世界沟通的语言,其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新课标改革浪潮袭来,对初中生的能力培养要求更高了。而初中是英语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普遍忽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因此,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和语言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的趋势。 一、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价值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没有语言这一载体,文化就不能一直流传下来,人类文明也不可能延续到今天。英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风俗,在全球化背景下拓展文化视野。本文提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者,共同使用一种语言工具来进行口语交流。其中主体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交际工具是同一种语言。两个互相不了解彼此文化背景的交流者,无法进行交流,而如果两位交流者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沟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一种当人们进行不同文化交流时运用语言或其他手段实现正常交际目的的能力。 初中生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新课标改革之后,教学目标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还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英语教学也不能只看最后的成绩,而应该注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达到英语本身作为交流工具的实际目标。其次,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反感情绪,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而且,学生在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不自觉中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问题 教师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常常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虽然教师知道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巨大的升学压力和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的背景下,必须把英语应试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来抓,而对于文化和交际能力培养过于宽泛,短时期内难以取得很大的效果,教师如果分出时间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英语成绩,那么学生的家长也会产生强烈的不满。 除了这些外部因素之外,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水平有限,本身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不够,自身的交际能力可能也不强,更别说对学生进行文化和交际能力培养了。而且,目前教师年龄老龄化十分严重,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可能会比较落后,不愿接受新鲜事物,不能理解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学生在初中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纵然内心对外国文化很感兴趣也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关注这些暂时“没用”的东西。学生家长也不会允许孩子过于沉迷于和考试无关的事情上面,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面临着许多阻碍。 三、初中英语跨文化交际培养措施 为了培养初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从教材、教师、学校几方面来采取措施。 首先,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指南。如果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加入众多与外国文化和交际能力相关的内容,从各国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出发,在教师参考用书内也加入外国文化的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能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准备课程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挖掘出教材内容中涉及跨文化知识的相关部分,然后在课堂中将其与教学活动巧妙结合,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学习的积极性,逐渐促使学生养成英语思维方式。例如,教师多教给学生一些谚语,以此增进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成语“左右为难”其翻译为“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等。这样的文化差异很容易造成不同文化背景交流者之间的误会和冲突。因此英语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很重要,不仅体现在谚语上面,还体现在词汇文化方面。例如,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红色代表危险、暴力;但是在中国却代表喜庆、欢快。黄色在中国代表皇族、尊贵,而在外国却是忧郁、病态的含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对此类教材要多加研究。 其次,教师在课余时间要抓紧给自己充电,通过互联网资源或者由学校出资继续深造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素养,保证教学质量。 最后,学校也要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定期组织英语口语比赛,招聘高质量外教开设外教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给学生开口说英语和外国人交流的实践机会,减少哑巴英语现象。例如,在见到外国人后不要只会说:“How are you?”回答也不要总说:“I am fine,thank you,and you?”只有开口和外教交流后,学生们才能够了解真正的外国人是如何交流的。 颖东区袁寨镇临颍小学:张 芳 摘 要: 目前,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新时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然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信息传递的落后,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却相对很匮乏。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本文将从农村小学的学生入手,展开口语交际教学问题与策略的探讨。首先,应让农村的教育者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再者,展现当前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环境因素、学生自身发展因素等方面分析相关原因。最后,根据农村特有的环境提出一些建设性的策略,以帮助农村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形成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农村; 口语交际; 策略 21世纪是个崭新的时代,时代的发展对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下的合格公民,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广博的文化知识,更要具备高超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灵活、幽默的听说和为人处事的综合性的能力,是人们交流信息和情感最直接、最感性的方式和手段。目前,我国已意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小学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发现“说”的能力在四种能力中还是最差,尤其反映在我国农村小学语文的口语教学中。下面将结合自己的体会及所见所闻来分析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来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 “文本于语”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的祖先是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这“复杂的声音”据估计便是最初的口头语言,而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发表意见”便是最初的口语交际。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进化,人类以一颗智慧的大脑创造了文字,能把口语记录下来,才有了书面语言及其交际。同样,每个人的言语发展过程也是“文本于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随后便跟着他人咿呀学语,以后随着入学识字才逐渐学会了书面语言。因此,我们总结出,口语交际教学在语文学习的整体系统中处于一种先导的奠基地位。 当前,《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仅包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还包括适应实际生活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过程、方法,落实知识和能力的三维目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必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才能提升语文的整体功能。可见,口语交际教学既显性地独立存在,又隐性的渗透与其他类型的教学之中,与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作用 口语交际能力处理的是主体与语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处理主体与语言关系的能力,我们将之称为语言能力;处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能力,我们将之称为口头语境适应能力。大而细之,语言能力又包括语音能力、词汇能力、语法能力;口头语境适应能力包括口头语篇能力、体态语能力、策略能力。口语交际教学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一种教学方式。 口语交际教学对学生学习口语交际,并形成相关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概括如下: 1、激发作用 即创设逼真的情境,引出诱人的话题,激发学生的交际情趣。言为心声,学生就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发表心声必然饱含着他们的真情实感和兴趣,必然能引起其他小朋友的共鸣。这样为了能让别人入耳、动心,自然会激发学生乐于交际,增加口语交际的兴趣。 2、细化作用 即通过具体化的方式再现场景、再现口语交际过程,使得学生口语交际的学习生活化、情境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导着口语教学,而口语教学又通过细化,形象地体现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导向作用 即借用情境、话题等折射特定的内容,突出关注的焦点,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进行思维定向。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思维的反映。同时,内容、焦点又规范和引导着言语和思维。口语交际教学的导向作用为学生提供了特定的交际背景与话题,使交际的双方心灵互动、畅所欲言。 二、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缺乏真实性 虽然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编排图文并茂、自成一体,预存空间大,便于因地制宜。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内容对生活在农村的儿童来说是可想而不可及的,他们无法就这些内容去交际、无话可说。怎么办呢?作为教育者若拘泥于教材,就教材静态的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必然使口语交际走入死胡同。现实中似乎农村的教师也明白这一点,于是他们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一些口语交际的内容,但是往往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只注重趣味性而忽视了真实性和实用性。 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有的老师喜欢以动物为话题来展开口语交际训练。可是农村的小学生对有些动物并不熟悉,特别是珍稀动物,他们连见都没见过怎么可能去进行正常的口语交际呢?这样,口语交际则演变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成为了听众。再者,多媒体如今在广大农村小学中是个新奇的事物,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上口语交际课的兴趣而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可是,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没有足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很难在虚拟的情境中发表真情实感,而往往只是看图说话,缺乏真实性。 口语交际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发展于生活。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口语交际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说话情境,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口语交际教学。 (二)课堂教学处于单向活动,缺乏互动性 口语交际绝非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其核心是交际,其特点是活动。只有实现了互动,口语交际的交际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在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中才能形成。然而,口语交际在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课堂中却成了一项单向活动。 1、教师的单向活动 小学的儿童生活经验积累少,正是处于积极吸收、习得地初级阶段,内部言语不足,使他们不能自由畅通的表达,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再加上农村的生活环境,大多数农村孩子都较内向,不善表达。因此,有些教师缺乏耐心,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权利,把口语交际课变成了教师的单向演说课,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 2、学生的单向活动 农村小学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则似乎意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常把口语交际教学看成学生的单向活动,甚至把整个课堂都教给学生,而教师自己则成为了观众。例如,一节说植物口语交际课,其教师的教学设计操作程序分为如下阶段:①让学生收及相关植物的图片或卡片②学生拿着卡片进行口语表达③抢答植物名称竞赛④学生相互评价[4]。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都以学生个体的单向交流为主,即使有一些表面看似双向的交流,例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由于学生的语言都没有内在的联系,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互。没有互动和合作,也就不存在口语交际。 (三)口语交际局限于少数人,缺乏整体性 口语交际活动应是全班每位学生的事,可是在真正的交流过程中却呈现了几个学生撑场面,大多数学生当陪客的现象,使得口语交际变得似乎专为善于或勇于交际的学生开设的训练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传统教学长期注重书面语言能力,而忽视了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得许多学生只会写而不会表达②某些学生不愿说,或想说而由于不自信而不敢说③教师缺乏口语交际教学的专业技能,让部分学生牵着走,影响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口语交际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农村,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口语交际往往只局限于专门开设的口语交际教学的课堂上,而缺乏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例如,课堂上仅仅是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按照教学计划去操作教学程序,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有些教师则把口语交际教学看成一门独立的课,缺乏与其他相关教学及活动的联系、渗透。例如,口语交际教学缺乏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课外语文活动的渗透。 三、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分析 自古以来,从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到今天的高考、硕士生、博士生考试等等都采取应试考试而很少涉及到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考察。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农村的经济、文化等发展明显的远远落后于城市,呈现“城乡分化”的现象,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农村这种现象非常险峻。长期以来,农村这种发展的落后使人们的见识受到严重阻碍。因此,在农村的小学,即使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一切教育政策依然围着“考试”转。社会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仍以学生的成绩,参加各项竞赛的获奖情况为硬指标,这一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身有体会。大学是个言语自由、张扬个性、展示风采的地方,我们发现大多数来自城市的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大多都能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能,而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却很难施展,原因在于他们某方面的天分从刚踏进学校大门时就被农村的教育所扼杀掉了。农村孩子较城市孩子相比显得内向、不爱说话或显得有些自卑。目前。随着素质教育大旗的挥展,城市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改变,基本能与时俱进,然而农村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教育理念仍处更新的萌芽阶段。 2、家庭环境的分析 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小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平均家庭的收入也都较低,再加上子女较多,农村家庭很难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然而家长们自己饱受没知识、没文化的痛苦,他们强烈的意识到受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想方设法的挣钱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在此情况下,有些父母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甚至有些父母则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而自己外出打工„„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很少,甚至有的孩子与父母一年才能相聚一次。幼小的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和保护,这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可能因此了形成他们内向、胆小、不爱说话的性格。另外,他们平时与外界的交流也相对较少,缺少了口语表达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使他们缺乏口语表达的勇气和信心,这必然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3、学校环境的分析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较大,学校的教学目标、学校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方法等等都影响着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利开展。2000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我国中小学纷纷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将原小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初中大纲中的“听话训练、说话训练”,高中大纲中的“说话能力”统一改为“口语交际”。注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这不仅是提法的改变,更是认识的变化。可是,对于落后的农村,由于经济的落后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即使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也很难在实践中做出新的行动。 ⑴学校管理方式的分析 农村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管理方式很难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即使采取了新的名词,但由于长时期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管理方式依旧是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农村学校的管理方式非常死板,政治色彩很浓,校长、管理人员具有绝对的权威,学校很难形成民主、公平、平等的和谐环境,这种过分严肃的环境不利于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很难在这种环境中大胆、自由地开展口语交际训练,甚至出现有些孩子怕上学、怕见到校长和学校领导的现象。 ⑵教师因素的分析 小学,教师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最大。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世界一片空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启蒙老师对他们来说就是开启他们人生大门的第一人,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常言道“三岁定八岁,八岁定终身”说的就是早期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①教师的思想认识。作为初等教育的师范生,我分别在城市和农村小学实习过,一句教师的评语充分说明了认识的差异:同样的小学三年级教师,城市的教师在报告单上写到“你平时虽然好动、调皮,但我发现你的口语表达能力很强,希望你发扬优点,改进缺点。”而农村的教师写到“能说善道不是坏事,但希望你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努力提高学习成绩”。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的大多数教师并没有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意培养,甚至把它看成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有时为了应付考试还将口语交际课挪为它用。②教师的教学技巧。口语交际教学是一门新兴的课,要想让学生敢于交际、乐于交际,必修掌握一定的技巧。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资金的缺乏,教师很难有机会接受专门的职业培训,很难把握新课改下口语交际教学的真谛,很难协调口语教学的各个环节,结果搞得农村的口语交际教学似是而非,学生、教师双方都失去了伤口语交际课的兴趣。与此同时,城市中的教师由于受到先进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培养人才的多元智力理论上。再者,城市中的师资力量很强大,这使得教师们有条件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专业训练。 同时,农村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师道尊严”、“一言堂”等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只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还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存在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据调查:80%—90%的青年学生对上台讲话感到困扰和恐惧。 (二)学生自身因素的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语言能力学习和形成的初级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这一阶段是培养他们良好语言习惯和兴趣的黄金阶段,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性别或性格的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着差异。例如,一般女孩子发育比男孩子早,女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性格开朗、外向的孩子乐于开口说话,而性格内向、胆小的孩子则无法主动与别人交际,也不善于与别人交际。这些先天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口语交际教学顺利开展。 四、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口语交际兴趣 可以说一切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兴趣,而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则离不开一定的情境。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是打开语言闸门的一把金钥匙。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展开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活动若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从进行。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该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语言来自生活,生活又离不开语言,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力,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自然会加强。 1、通过教师语言创设情境 言语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特别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言语。因此,在硬件设施很匮乏的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二年级的口语交际《秋游》教学,教师先展示多幅秋景图片,再用语言描绘图中的场景“秋天到了,果子成熟了,田野里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多美的秋天啊!你们想去秋游吗?(想)我们到哪儿去,去干什么呢?”这种语言描述既能快速建学生带入情境中,又能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2、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望,让学生参与故事的表演,既能创设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又能让学生直接的进行换位思考,揣摩自己在充当角色后应当说什么?怎么说?例如,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小动物,而且在农村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养过动物,因此,学生在口语交际教学课堂上就可让学生扮演他们所喜欢的或熟悉的动物,让他们融入角色中去创设性的进行动物间的口语交际,发散思维,丰富语言。 3、通过活动创设情境 我们可以创设性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模拟或实际的活动,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时间把一些社会交际情境搬入校园。比如,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学校或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的模拟活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活情景,易于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口语表达的兴趣。 口语交际教学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这对组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既不能讲讲知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也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互相说说就完事了。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努力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 (二)注重双向互动,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和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它是听与说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听和说的相加。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力求实现口语交际教学的“课堂双向互动”。互动的方式很多,其中较为基本的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外互动。 1、师生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决不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互动,也不是只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范围内。师生互动应重在引导、规范语言,对学生的言语加以合理指导、修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师生之间应平等互动,积极主动地展开口语交际,让教师成为口语交际活动的指导者,让学生成为口语交际活动的真正主体。 例如《买橡皮》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扮演营业员阿姨角色,学生当小顾客,让学生亲身感受买东西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以及应使用的文明礼貌用语。 2、生生互动 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教学形式。生生互动,让学生在问、说、评、议等的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教师可以组织同桌或小组之间互议,然后全班再说再议。例如,“小猴借笔”这个话题,材料中有明确的文字提示:小猴是怎样向熊猫借笔的?小熊猫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教学时,教师分别让学生扮演小猴和小熊猫,形成生生互动的口语交流氛围。同时,教师应在互动的过程中关注那些不善言谈交流的学生,并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口语交际教学的课堂应争取做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开口说话,不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 3、课外互动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迅速达到,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只为学生口语交际提供一个平台,而生活才是口语交际的大舞台。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互动,联系生活、触发互动,拓展体验、延伸互动;应让学生与家长、伙伴、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开展口语交际训练。生活是个大课堂,口语交际教学应扩大互动的范围,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中,有些话题的互动性不够明显或看上去并不能够双向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特别留意、认真钻研、精心设计,让学生在交际中互动起来。同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有信心、有勇气、有主见、谈吐文雅等文明态度、语言修养及心理素质。 (三)开发农村课程资源,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新课改之后,对“口语交际”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培养进行了合理、系统的编排,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一些城市化、成人化的话题。这些话题在农村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根本无法开展。比如,《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字吗》农村低年级的大多数学生对电脑并不了解,根本无从谈起,这样的话题无疑让学生无话可说,甚至会丧失对口语交际的兴趣。 1、活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的资源 新的口语交际教材中,每单元都编排了专门的口语交际话题,如《有趣的游戏》《我该怎们办》《我的伙伴》等等贴近儿童生活的话题。同时,教材中也涉及到一些农村儿童无法谈起的话题。《标准》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丰富的语言课程资源,引诱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身处农村的学校可以立足于农村生活,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结合起来。例如,三年级的口语交际教材中有《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的话题,这对农村孩子来说很难身临其境的谈起。农村孩子一般没有经济条件过生日,即使有条件也没有过生日的习惯,所以更别提请同学吃饭了。我们可根据农村的当地资源把话题转变一下,比如,让学生讨论农村的封建迷信好不好或就一些婚庆、丧事大办宴席现象展开讨论。 2、积极主动,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是一项特殊的言语活动,一个单独个体是无法交际的,它要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交流。然而,一节口语交际教学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单靠这定时教学是达不到《标准》的要求的。2000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关于“口语交际”的条目如下: (1)认真听别人说话,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 (2)学说普通话,能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鉴于大纲的要求,农村小学的教师在合理开发农村特有课程资源的同时,应调动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引导小学生在课内、课外积极参与口语交际训练,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加强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古人说得好“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口语交际教学课是农村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渠道,但是课程时间有限,仅靠短短的40分钟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这就要求教师必修以课堂教学为主,加强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灵活合理的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利用课间活动 对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说话方式,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在学校最多的空余时间就是课间,教师应重视这种教学资源,记得毕业实习期间,因学院临时通知要毕业电子摄像,所以我们在事先没向学生交待的情况下一整天没去实习学校,结果第二天早读课一下,我们班的学生便向我围了过来。他们叽叽喳喳的说开了,其中有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女学生说:“管老师,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呀?我们还以为你不教我们了呢!我一天都在想你。”又一个学生问:“管老师电子摄像是什么啊?好玩吗?”„„一个个都那么热情,我不禁意识到课间活动也是练习口语的好时机。 引导课间交际,教师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在交际时尽量做到流利、有条理、基本准确,从而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长此以往,学生便在不自觉中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质量。 2、利用学校活动 学校里经常会组织一些有意义活动,例如:演讲比赛、艺术节活动、班队活动、运动会„„小学生都乐于参加这些活动,并且活动之后都有“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教师可趁此佳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印象最深刻的事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时自然兴趣盎然,并且有话可说。同时,教师应加以合理指导,让学生对自己的表达能力充满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敢说、爱说了,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3、利用日常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习和锻炼。真实的生活内容最能激起学生的口语交际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与社会生活中的人接触交流,吸取他们的多彩语言以丰富学生自己内在的交际语言。同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布置口语交际作业,例如,请小朋友把今天的故事回家后说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哥哥、姐姐听,让他们学以致用,在社会、家庭中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研究,认清其实质,才能把农村口语教学落到实处,才能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推荐阅读: 英语跨文化交际论文10-03 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06-15 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08-15 浅谈中学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07-15 英语教育中的文化交际能力培养09-16 跨文化交际讲稿06-27 跨文化交际实用12-17 跨文化交际中论文07-20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08-02 跨文化交际英文案例08-0412.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十二
13.浅谈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 篇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