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发展历程(精选11篇)
1.农产品加工发展历程 篇一
大力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建议区政协经济委员会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本会经济委员会根据《汉南区政协二00四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八至九月份,就“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问题,深入部分农场、街、镇及部分企业和部门分“振兴传统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曾经兴盛的粮、棉、油的加工业等)、“培育新兴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正在兴起的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等)、“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三个专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和意见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目前,全区与农业产业化相关联企业共有37家,其中畜牧类3家,水产类6家,生鲜蔬菜类6家,粮食制品类4家,油脂类2家,发酵及生物技术类3家,饲料类1家,林木果品9家,其它类3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三农”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中心,优化农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了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促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带动基地,不断加大带动作用,实现了企业、农户的“双赢”。二是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巩固原有市场份额的同时,与全国各大新型业态公司合作,形成了各自的市场网络。三是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实现了带基地,订单生产。四是企业的品牌效应日渐增强。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共注册商标20个,企业品牌的科技含量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渐增强。
二、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存在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缺乏强大的动力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管理体制和产业主体的制约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属农业局、经贸委、农场街镇等多个部门管理。在现实的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部门分散,多重管理,只能在低层次运行,而且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环节脱节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造成种养业、加工业,流通环节之间信息不协调,不对称。同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的产权制度不健全,相当部分还是“作坊”式运营,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资金严重短缺的现象。这大大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的综合开发、规模经营和有序竞争,造成规模效益和积聚效益低,产品附加值小,产品的生产成本高,质量不优。
(二)原料供给的制约我区现有的农业是一家一户的自主种植生产,生产户数多,规模小,经营分散,这种生产和供给方式难以适应生产加工业集中,稳定的原料需求,加之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交易方式传统,种养方式落后,信息屏蔽,使这种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农产品品质的制约我区的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结构主要是与过去的那种初级产品的直接消费方式相应。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开发研究处于空白,使得农产品品质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并且没有固定的基地。
(四)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也偏低。
(五)发展环境的制约由于历史上欠账过多,政府的政策扶持难以到位,税收政策也是内外有别,企业缺乏强力支撑,加之融资瓶颈难以突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有的部门服务意识淡薄,依然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严重挫伤了企业的感情。
三、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对策工业立区,开放强区是汉南经济发展的主题。如何通过城乡工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既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更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区域经济”,十分清楚的表明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全区上下一定要正视差距,统一认识,振奋精神,面对困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把农产品加工业放到重要的位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建议:(一)、立足区情,明晰思路,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区情,是加快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实现推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战略,必须正确认识汉南,了解区位条件,把握区情。众所周知,我区是武汉的一个远城区,基础差,底子薄,资源总量匮乏,加上资源供给的不充足、不均衡,农产品的供给量远远达不到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更不用说农产品品质对农产品加工的制约,这是我们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因此,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正确的认识和面对我区的这种客观条件,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明晰科学的发展思路, 规划好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1.合理控制生产规模,适度发展针对我区的区情和目前的现状,“规模效益”应是我们追求的首要目标。如果一味讲究扩大生产规模,盲目加大生产投入,势必造成生产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以史为鉴,可知兴衰。80年代初,我区农场乡镇都办有一个粮油加工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料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突出显现,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现都相继停产,衰败不堪。假如当时我们正确认识到了我区客观存在的这种资源条件,不是一窝蜂的盲目上马,而是整合生产企业,改变布局分散、零星作业、零敲碎打的生产状况,收拢五指,选择食品行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拳头,那么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绝不会丧失那么好的历史机遇,造成目前这种举步艰难的现实。历史的教
训是惨痛的,历史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仔细思考,认真吸取。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客观公正的看待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不可忽略的历史作用:在带动一个乡,一个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科学和智慧,正确分析我区的区情,适度控制生产规模,在追求“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目前要做好“米”“鱼”加工这二篇文章。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应立足解决银莲湖、汉南的稻米资源,名舰、阿卜应立足全区的淡水鱼资源,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努力做优做好,从而形成拳头,形成品牌,形成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鱼”“米”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辐射周边地区,不断做大做强.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力发展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区,开放强区”的发展战略,推动全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必须围绕这个战略来实施。随着“全面加快武汉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努力走在中西部前列”战略的提出,“放权、放活、促进区级经济快速发展”措施的实施,我区的发展战略要适时跟进全市的这种战略调整,要主动迎接武汉城市圈的外延,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借力发展。全区要集中土地、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力量,结合全区现有的农业资源,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养殖传统、加工品质等各因素上综合考虑,进行科学论证,进而形成科学决策,确定一至二个能够拉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我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重点项目,实行项目招商。主动出击到相关地区寻找“同类项”或“互补项”,以优惠的引资条件和有效的招商方式,吸引外商、客商到汉南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省、市乃至国家投资项目在汉南布点,竭诚欢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研发机构在我区建立科研基地和试验、实习基地,使我区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农产品加工业更具扩张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项目引进,一手抓引导管理,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重引进、轻引导,重扶持、轻管理的现状。曾几何时,我区某一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其较大的发展规模,以其较好的发展条件跻身于我市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的行列。省、市领导多次莅临指导,我区也把该企业作为全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窗口大力宣传,资金、贷款、补贴投入了许多,但是忽视了对其生产的引导,对其经营的管理。如今,这家曾经积极带动了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被广大农民接受和欢迎的企业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每一个热爱汉南,每一个期盼汉南加快发展的人无不痛心,无不焦急。从中我们要吸取深刻的教训:对于引进的企业,服务和管理要并举,引入和引导要并重,环境和机制要共创。
(二)、把握机遇,狠抓落实,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是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这种方针的指引下,随着“三农”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作为传统农业区的汉南,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在艰难中摸索,在复苏中探求,在曲折中前进,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水产品加工业已确定了一定的优势。这为农产品加工业赢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周边城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奋起直追的干劲。区域间这种竞相发展的竞争态势,也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先发制人,抢战先机,发展好这种优势。如果不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不真抓实干,将这些企业做优做好,那么我们将重蹈历史覆辙,再丧历史机遇。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切实在服务管理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坚持企业优先、项目优先、纳税人优先,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要落实各项政策,要全面落实上级有关减免的税费和专项扶持经费,规范服务等政策措施,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办[2004]123号)下发后,我区相应制定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汉政办[2004]5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全区特色水产业发展。一是从支农资金、科技专项经费中划拨部分资金用于特色水产业的发展;二是对有一定规模、能带动农户的加工企业,实行贷款贴息;三是对争取到市政府项目资金的企业、项目、基地实行配套政策(按市10区1的比例配套)。”这些明文规定的政策要切实到位,让基层和企业切实感受到区委、区政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心和支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价值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区委、区政府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发展。要带头树立诚信形象,做到承诺的事项就要坚决按时兑现。在调查中,我们认为代表我区特色的“米”加工企业——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鱼”加工企业——阿卜沃德食品公司,由于有些部门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产权不明晰,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建议:一是要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的方针,将这些企业和引进的企业同等对待,对他们同样实施优惠的政策,低价提供厂房、土地,并加以多项优惠扶持措施。二是区委、区政府对此类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杜绝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强化优质服务。农产品加工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管理单位要充分认
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落实“三农”政策的重要意义,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要切实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切实从行动上做好服务,克服有的职能部门行政执法中的一些陋习和痼疾,杜绝在收费、办证等方面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三)、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有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围绕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工作中仍然存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屏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口号多、行动少、施行难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运营要通过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来推进发展。一是要切实搭建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双向互动的畅通平台,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双方能通过信息,加强产销合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加工三环节之间的增值,通过市场信息媒介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目标。二是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紧密联系,构建农户、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重点是要扶持和培育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能把市场信息、适用新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技能传递给农户,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户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连接,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政府要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之成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和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拓宽增收渠道的组织依托。通过搭建畅通的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强化订单生产,合同经营,农户自然而然就会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取得了的效益中转变种养方式和种养习惯。如此互动的过程,如此双赢的效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的推进也自然落到了实处。
(四)、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落后,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和技术含量较低,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通过了国家质量标准认证。在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今天,工艺水平不高、质量标准不严、食品安全不强的企业是永远长不大的。我们要直面这种现实,采取切实措施改变这种现状。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区委、区政府及主要职能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着力实施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要推进科技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研究和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良传统农产品品种和品质;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品牌化营销,大力推广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发展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要解决农业产后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支持农产品及加工业各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科学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和保证,也是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借鉴先进的经验,尽快形成和完善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形成既符合实际又与先进水平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做到用标准组织生产,规范市场,保障销售,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使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第3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农产品加工发展历程 篇二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 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饲料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工业以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我国的统计标准, 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行业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等。本文将就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瓶颈进行分析, 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与对策[1]。
1. 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各省区应充分发挥各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特色优势, 农产品加工业在探索中不断提高, 在提高中不断发展, 无论是加工规模、加工技术还是结构层次, 都有了较快的进步, 基本上形成了以粮食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林特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区域农产品加工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提升加工业档次和发展精深加工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并且在提高区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繁荣, 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中国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较低, 损失浪费十分严重, 年折合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 相当于全国年浪费1.4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势在必行。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可以保持年均13%以上的增长速度, 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
2.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瓶颈
2.1 农产品安全问题将长期处于高压态势
我国人多地少, 资源有限, 城市化加快了土地流失和环境压力, 保障农产品的数量供给将是一项长期任务。而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 以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 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 特别是食品安全管理的要求[2]。
2.2 农产品的质量不能满足现代加工业的需求
长期以来, 我国由于人口压力大, 土地资源少, 农业生产一直强调高产稳产, 对农产品的质量重视不够, 特别是对食品工业用途及加工质量性状研究不够, 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对质量性状的要求。
2.3 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缺少系统技术支撑
我国对农产品加工业在工程技术领域的特殊性、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产业链的全过程研究不够, 使整个产业的发展缺少总体战略考虑和系统技术支撑。
2.4 农产品加工科技投资和项目设置缺少长期战略规划
我国对农产品加工从部门、行业、技术或眼前需求的角度考虑得多, 从产业链、产业发展、高新技术需求方面系统考虑得少。
2.5 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基础薄弱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技术集成、技术消化能力不足。在国家科学研究体系中缺少专门的研究机构, 缺少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工程的核心研究队伍。
3. 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 调整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即在现有产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 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 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 加强加工业的管理与规划。
3.1 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支持与倾斜。建议出台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政策、土地优惠使用等政策, 开展政策落实大检查, 建立一整套支持加工企业建立、生存、发展、扩张的政策体系, 从产业链、产业发展、高新技术需求方面系统考虑战略规划, 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能真正变成惠民政策[3]。
3.2 加强部门协调
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成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联合会, 协调部门关系, 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 通过“超部门”的协调组织, 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引导和调控, 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 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立一个稳定和开放的宏观经济环境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3 支持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 确实保护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经理人人才库, 完善经理人监管措施;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人员培训, 提高管理技能。从而使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自觉推行现代管理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盘明英.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探索[J].江汉论坛, 2006.11
[2]刘巽浩编著.农业概论[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5
3.农产品加工发展历程 篇三
一、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東南村地处和龙市西北部山区,已有六十多年种植马铃薯的历史,村民的种薯经验较丰富,但多年的传统的耕地观念较深,习惯于按老方法、老品种种植。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为改变这种状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马铃薯新品种和新技术。请进来,就是请州农科院脱毒马铃薯专家和省、州、市农业科技部门的技术人员入村为农民传授科学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马铃薯贮藏技术及加工技术等。走出去就是带领典型户、村两委班子成员到省内外参观学习,2007年组织村民参加了长春农副产品博览会,2009年村里领导还参加了汪清县召开的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暨马铃薯储藏技术推广会议。通过这些活动,使更多村民转变了传统的耕种观念,改变了按老办法、老品种种植。2009年,大面积推广应用淀粉含量高的延薯4号和延薯5号脱毒马铃薯,不但增加了产量,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2009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特别遭受低温冷害影响,粮豆严重减产,三大作物平均减产幅度50%。但是,东南村种植的脱毒马铃薯每公顷产量达到4.2万公斤,比常年增产45%,淀粉含量均高于当地品种四个百分点。
二、大力发展个体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东南村地处偏僻山区,无霜期短,山坡地较多,退耕还林面积多,村民耕地逐年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村民单靠种地收入不能温饱。基于这个问题,几年来东南村两委班子把村民就业、创业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办好村办加工厂。2008年,积极争取国家扶持“三农”资金100万元,村集体创办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厂,于同年8月份开工建设。2009年5月份设备安装完毕,现已投产加工2500吨马铃薯;支持更多村民创办农产品加工厂。为了开办马铃薯淀粉加工厂,村两委班子成员帮助村民跑贷款、跑工商办照,解决销路等。通过村民自己的努力和村上的帮助,当年创办,当年盈利。现村内有马铃薯淀粉加工及粉条加工厂9家,从业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的30%以上,马铃薯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便利农民储存、销售。
三、依靠产地品牌,狠抓产品质量,开拓国内市场
4.农产品加工发展历程 篇四
石泉县经济贸易局 晏午 2014年10月28日
近几年来,石泉县委、县政府依托本地特色中药材、蚕桑、畜牧、粮油、茶叶等农产品资源优势,紧密围绕“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把农产品深加工做为我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
一、石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3年底,全县有106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数2556人,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5亿元,实现利润1.05亿元,上交税金4705万元。
(一)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以江兴医化为重点的皂素医药加工,以天成丝业、天新丝业为重点的缫丝及丝织加工,以鬼谷腊肉、丰标牛肉为重点的肉制品加工,以鹏飞大米、良田粮油为重点的富硒粮油加工,以博硒农业、梁颂富硒食品为重点的果酒加工,以六台山茶叶、灵雀山茶叶为重点的精制茶加工,以嘉禾食品、正康富硒食品为重点的特色蔬菜加工,以都得利为重点的木材加工等八大产业链,涉及黄姜、蚕桑、畜禽、粮油、茶叶、蔬菜、竹木等近20个农产品。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基础差、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的状况,我县坚持把培育和引进发展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工作重点,选择一些市场广、规
企业生产资金有限,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上的研发投入甚微,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二)原料紧缺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由于农产品比较效益下降,加之大量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农产品原料紧缺。我县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蚕桑、黄姜、畜牧产业发展的推进措施,但因农村劳动力短缺等原因,收效并不明显。县内涉农原料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原料需求,企业需要大量外调原材料,增加了企业成本。天成丝业、天新丝业、江兴医化、丰标牛肉等企业因原材料缺乏原因生产能力放空,不能满负荷生产。
(三)流动资金紧缺是企业普遍存在问题。农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企业必须在农产品收获季节购进大量原料,需要集中收购的流动资金量大。且农产品加工业属微利行业,企业自身积累少,资金来源渠道主要靠银行贷款,而银行信贷权限上收和现行的信用评级制度,加上一些企业诚信度较低的影响和金融机构营销意识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很难得到贷款的支持。如天成丝业、鹏飞大米、博硒农业等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导致企业原料收购困难,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四)技改升级是企业面临的巨大考验。因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及南水北调一期供水开始,导致我县沿汉江流域工业企业环境保护要求更为严格。如污染较大的皂素制药企业江兴医化,因环保要求不达标,基本处于停产状态,现企业正在考虑迁址。永宏丝业、天成丝业、天新丝业等缫丝企业,按照二级水质保护区要求,必须进行零排放,这就要求企业对环保方面的投入要加大,严格落实蚕茧最低收购价制度,稳定企业与养蚕大户建立的订单生产合同,引导蚕农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对从县外调运蚕茧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确保正常生产需要。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扶持茶叶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结合扶贫开发和农民增收,大力扶持畜牧发展,为肉制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同时,要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直接建设经营自己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三)采取多种方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是通过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集团企业等措施,筹措扩改资金和技术创新资金,有效地吸引民间投资,加快企业发展。二是是积极引进外资兴办加工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之一,通过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优势,新建、改造我县的加工龙头企业。三是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强化企业主信用意识,争取银行及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扶持。
5.长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篇五
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将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发展的动力,扩大工业经济发展总量,提高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的优势带动作用和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效应,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纲要。
一、基础和形势
(一)基础条件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培育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农业产品由初级加工逐步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延伸,由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向国际市场拓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不断加大,支柱作用明显增强,并呈现出较强的产业升级扩张态势。
1.资源基础
雄厚农业物质基础为农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市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的松辽平原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是国家重点商品粮食基地。全市耕地面积135万公顷,粮食商品量、粮食商品率、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出口量四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85亿斤。其中玉米729万吨,肉类总产量193.3万吨。大量的农业富余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2.产业基础
农产品加工业支柱作用日益增强,具备了一定国际竞争力。一是产值高速增长。“十一五”以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在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位,2008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产值544.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15.51%,增速达到40.3%。二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2000户,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6户,龙头企业带动功能增强。其中,大成集团是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皓月集团是全国最大的肉牛深加工企业之一,华正集团是全国最大的肉猪加工企业之一,德大集团是全国最大的肉鸡深加工企业,德莱公司将建成全国最大的鹅产品深加工企业,广泽乳业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三是产业链条不断拉伸。农产品加工业有效地拉动了种养殖业的发展,其中,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26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达到63万亩,肉鸡、肉牛、奶牛、生猪等标准化牧业小区439个。四是出口创汇能力增强。2008年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额达到9300万美元,占全市工业出口总额的8.1%,其中,皓月集团、德大集团等100多种产品打入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3.技术基础
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名牌产品比例不断扩大。我市现有科研院所100多个,国家重点开放试验室19个。其中,与农产品加工密切相关的科研单位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东北师大,吉林农大、省农科院、市农科院等单位,聚集了一批优秀研发人才,成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智力资源。同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加大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推行名牌发展战略。目前,肉类加工、精制米、玉米淀粉、烟草、乳制品等行业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其中,大成公司淀粉生产湿磨工艺、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谷氨酸(赖氨酸)生产工艺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全行业共有20个产品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其中,玉米淀粉、皓月肉牛、德大肉鸡等一批名、优、新、特产品有效地拓展了市场空间。
4.区位基础
我市地处东北平原腹地,是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四省的经济地理中心,道路基础设
施完备,辐射能力较强,传统的农业产业优势,构成了广阔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圈,已成为全国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同时,对日、韩、俄、朝等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农产品出口优势和市场辐射优势。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已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化转变,产业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已处于产能积累到产能释放的关键阶段。但是,与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求相比,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总量不大、整体科技含量不高、大企业集团偏少、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等问题。因此,依托已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跨越发展,是实现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工业强市转变的历史要求。
(二)面临形势
1.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
今后几十年,我国将进入农产品加工业高速发展期。一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需求阶段。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对农产品的需求层次进一步提高,正向营养、多样、便捷、安全转变。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潜力和空间巨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为70%以上,而我国仅有25%左右。三是国家把农产品加工业列为重要发展产业,今后五至十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将会持续高速增长,并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四是随着农业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扩展,世界农业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加工农产品消费持续增长、食品消费多样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国家政策引导作用将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和相关政策将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3.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正向安全性、营养性、健康性转变
一是由于近年来连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国内外及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极为关注,因此,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进出口环节上将采取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二是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营养性、健康性将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因此,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大。三是各类功能性食品将得到较快发展并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四是方便快捷性食品将日益走俏,有向主流食品发展的趋势。五是各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应用于食品工业。
当前,国际市场处于调整时期,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们恰逢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难得机遇,今日的发展速度和推进力度,决定明日的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提质增速,促进我市农业优势与产业优势的融合,抢占产业发展的至高点和战略主动权,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二、目标和任务
总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新型工业道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科学规划,重视创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力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工业产业优势转化,坚持总量扩张和优化结构、传统加工和现代加工、原料生产和集中加工、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相结合,面向两个市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积极发展以高科技为特征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实现农产品加工优质化、终端化、品牌化、基地化、安全化,切实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提升县域经济,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总体目标
1.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350亿元,年均增长25。5%。其中:玉米工业产值达到700亿元;牧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40亿元;粮食、蔬菜、饮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10亿元。把我市建成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成“中国食品工业名城”。
2.努力打造龙头企业,实现集群发展。基本实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其中,培育产值100亿级企业:大成实业集团、皓月集团。培育产值10亿级企业:金锣、德大、德莱鹅业、中粮、正业集团、吉粮、华润、成达、达利、天景、松源、成昌隆、鸿大牧业、广泽、四海、阿满、德翔牧业、隆源、百事、金源、上禾、汉德、新高、东旭、霞光、北康、维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及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延伸产业链条。一是以大成玉米为突破口,建立以化工醇为源头的化工产业集群,吸引下游产业和企业来长投资,构筑长春玉米工业城。二是突破传统屠宰加工领域,大力推进畜禽产业向下游延伸,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重点任务
1.玉米精深加工业。依托资源优势,以大成集团、中粮集团、天裕公司、大连松源公司、长春成昌隆新能源公司为主体,规划建设长春市玉米工业园区,形成玉米加工业集约式发展,年加工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大力开发生产以玉米为原料的下游精细化产品。重点是差别化聚脂、化工醇、赖氨酸、有机酸、淀粉糖醇、聚乳酸等深加工系列产品,同时,发展羟基丙酸和琥珀酸系列产品,逐步建成以玉米为原料的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和生态塑料的生产和加工中心。
2.畜牧产品深加工业。以皓月公司、金锣集团、鸿达公司、吉发集团为重点,提高肉鸡、肉牛、生猪、肉鹅、鹿产品加工能力,突出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实现畜产品“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废为宝”。推进梅花鹿产业园区、集中养殖区和科研园区建设,打造国家鹿产品加工基地。
3.乳制品加工业。重点发展酸奶、乳粉和功能性乳制品等。
4.饮料制品制造业。按照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的方向,稳步发展啤酒和优质白酒,大力发展玉米饮料、果蔬汁饮料、天然矿泉水等产品。重点开发低热、低醇、功能、滋补、保健饮料。
5.油料加工业。以大豆、花生为重点,大力开发优质植物蛋白、多肽、异黄酮等深加工产品。实施高效、低耗、绿色生产,促进油料作物转化增值和深度开发,保障食用植物油供应安全。
6.饲料加工业。加快发展浓缩饲料和配合饲料,推动饲料品种系列化、结构多样化和饲料产品升级换代。
7.烟草制品业。充分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降焦减害新技术,重点发展低焦油、低烟碱、低一氧化碳的新产品,提升产品结构,逐步扩大一、二类产品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其中一类产品比重要由目前不到2%提高到10%。
8.稻米、蔬菜加工。以吉粮、长粮、榆树禾丰、九台大禾、德惠上禾等稻米加工企业为重点,调整产品结构,培育扩大品牌产品,重点发展精制米、免淘米、绿色米、有机米和方便米饭;依托高榕、金源淀粉等企业,进行保鲜菜、速冻菜、腌渍菜、酱菜、脱水菜、果汁果酱和马铃薯制品的系列开发。
9.加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乳制品可控奶源建设,督促粮油、肉及肉制品、乳制品、食品添加剂、饮料、酿酒、发酵、焙烤等行业重点企业,增加原料检验、生产过程动态监测、产品出厂检测等先进检验设备,特别是快速检验和在线检测设备。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和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普遍按照GMP要求组织生
产。
10.提高带动农户和增强安置就业的能力。到2012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就业岗位75万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覆盖85%农户,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元。
(三)重点工程
1.大成实业:年加工225万吨玉米,生产100万吨化工醇和100万吨差别化聚酯项目。
2.皓月集团:100万张皮革及现代肉牛综合加工项目。
3.吉林德大公司:肉鸡屠宰加工项目。
4.金锣集团有限公司:300万头生猪和4500万只鸡加工项目。
5.中粮集团:淀粉、L—乳酸、聚乳酸项目。
6.吉林天景公司:30万吨鲜玉米加工项目。
7.广泽乳业:乳制品综合加工项目。
8.吉粮天裕公司:20万吨化工醇项目。
9.农安松源玉米公司:6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
10.吉林达利食品公司:方便面及饮料项目。
11.长春成昌隆公司:50万吨淀粉糖项目。
12.吉林修正公司:双阳梅花鹿系列产品。
13.吉发实业集团:鹅产品综合加工及氨基酸项目。
14.大连成达公司:1.5亿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
15.长春东旭肉食品公司: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
16.榆树四海实业公司:15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
17.长春汉德食品公司: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
18.吉林鸿大牧业公司:1亿只鸡屠宰加工项目。
19.长春新高食品公司:10万吨乳制品和50万吨玉米乳项目。
20.吉林阿满食品公司:4万吨熟食加工项目。
21.吉林上禾公司:30万吨绿色有机稻谷精加工项目。
22.吉林德翔牧业公司:5000万只肉鸡生产、加工项目。
23.吉林霞光乳业公司:5万吨乳制品加工项目。
24.北康酿造食品公司:20万吨调味品加工项目。
25.德惠维维食品项目:5亿元食品饮料项目。
三、总体部署
(一)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加工龙头企业
大力实施特色品牌战略,制定鼓励品牌政策。分行业确定重点打造、重点培育对象,实行重点支持。对众多分散的品牌进行整合,抓好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牌的国内外注册,促进产品向名牌转化。将做大品牌的战略和做强龙头企业的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一批大中型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有规模、有市场前景、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企业,实行重点培育、扶持和推进,打造行业旗舰。积极推进同行业龙头企业之间的联合、并购、重组和参股;积极推进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境投资布点;积极推进龙头企业的集团化、连锁化运作;积极推进优势加工企业向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集聚,培育示范型加工企业和加工产业集群,构筑区域加工和行业加工优势。
(二)加大对外开放与合作,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1.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外招商。精心筛选、包装、推出一批重大项目,面向国内外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提供软硬环境皆优的招商引资平台,吸引大批中外优质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进驻我市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领域。
2.扩大农产品加工品对外出口。扶持重点出口企业、出口基地的发展,加快农产品出口企
业与国际相关农业标准的对接,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空间,积极开拓欧洲、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出口市场。
3.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省外国外投资。支持有实力、有品牌、有技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跨省、跨国经营,到域外布点建厂,发展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网络。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南资北扩北资南下的历史机遇,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的大交流,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格局。
(三)推进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加工产业优质化程度
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一是建设农产品原料基地,主要加强良种畜禽培育基地、规模化养殖场和牧业小区建设,推进牧业标准化生产。二是构筑从“地头—车间—餐桌”的全程化质量和安全监控体系。以优质特色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打造“龙头企业+基地+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的质量安全链条。三是大力推进重点龙头企业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标准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协调机制
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农委、畜牧局、科技局等单位共同建立多方联动、协调促进的产业发展综合协调机制,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加大产业组织协调力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共同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科技研发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整合科技资源,组建高水平的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引进国际研发力量,推进科研中试基地建设,设立农产品加工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强化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努力攻克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一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技队伍,造就一批既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三)加强中介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
1.积极发展农民合作服务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组织。鼓励农民合作服务组织,打破区域界限建会设点,推动服务组织之间的联合和合作。
2.积极发展民间农产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制定行业规划、规范经营行为、进行价格协调、化解利益纠纷、保护知名品牌、应对外部壁垒、促进行业销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维护好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加大企业改革力度,进一步创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
6.农产品加工发展历程 篇六
目前,**县业已形成面粉、花生、香油三大特色产业和养殖主导产业“三特一主”产业群,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和持续动力。
——面粉产业成为全国最大面粉加工基地。全县有较大面粉企业43家,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日加工小麦200吨以上企业有16家,亿元以上面粉企业2家,全县日加工小麦能力10000吨,从业人员4000人,年产值31亿元,利税2.7亿元,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县。“龙头”企业五得利集团拥有5个分公司,18条生产线,日处理小麦6200多吨,是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国家标准化试点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五得利”牌面粉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五得利集团总裁丹志国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花生产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花生年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15万吨。南李庄、张集、金滩镇三大花生市场年交易量达25万吨以上,交易额10亿多元,市场辐射冀、鲁、豫、辽、蒙等11个省市,带动3000多农民群众从事花生加工和流通,是长江以北最大花生集散地。全县有总投资500万元以上花生深加工企业9家,其中千万元以上企业2家,名福植物油、名龙花生、名威花生、康宏食品等一批深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花生4万吨以上,已形成食品、油脂、饮料三大系列、十几个品种,创出花生油、烤花生、分级筛选花生米等一批名牌产品。花生龙型产业年利税1.9亿元,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花生之乡”。
——香油产业香遍全国。**小磨香油“油香磨小名大”。全县拥有小磨香油专业村40多个,7500多个香油专业户遍布全国,年生产小磨香油4.5万吨,占全国香油总量四分之一,从业人员3万人,年产值13.5亿元,年利润3.6亿元。2004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小磨香油之乡”。县内投资百万元以上香油加工企业4个,亿元以上加工企业1个。去年以来,新建了总投资1.2亿元的中国**香油城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后,**香油产业将实现由分户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的跨越,**将成为全国香油名气最大、销售量最多、销售范围最广、从业人员最多的小磨香油加工县。
——养殖产业成为增收富民第一主导产业。目前,全县重点养殖乡镇12个,养殖专业村78个,养殖龙头企业投资百万元以上的有14家,千万元以上2家。冀南牛业、京华养殖、亚基饲料、正大饲料等一批养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示范带动了全县养殖业发展。全县养殖业总产值突破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多“龙”腾飞从壮大龙头开始
**县委、县政府以工业化思路抓农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县域工业化,围绕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主攻产业化龙头项目,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
1、在龙头企业项目选向上围绕特色做文章。围绕打造“三大基地”(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最大的花生集散地、最大的小磨香油加工销售基地),育壮扶强产业龙头,着力做大做强做长面粉、花生、香油三条龙型经济。面粉产业,投资2.3亿元的得利城面粉深加工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一期工程年底可完成主体工程,投资6000万元的美佳香馍食品项目已竣工投产;花生产业,投资5000万元的名福植物油项目已竣工投产,名威、名龙花生深加工扩建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香油产业,成立了中国**小磨香油协会,投资1.2亿元的中国**香油城项目即将竣工。
7.农产品加工发展历程 篇七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 梅河口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了以大米、果仁、酒精为代表的规模化和分散加工为主要形式的产业结构,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不断增加、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 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食用酒精生产基地、果仁加工集散地和全国最大的鹅肥肝生产地, 农产品加工产业现已成为梅河口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1.1 农产品加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位置突出
农产品加工产业是梅河口市的传统优势产业, 2015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22户, 实现工业总产值191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7%;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9%;实现增加值38.4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9%;实现税金8.5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4%。无论是从工业总产值, 还是销售收入、税金等方面来看, 农产品加工产业在梅河口市的产业结构中都占据了比较突出的位置。
1.2 农产品加工产业引领了产业的集聚发展
梅河口市的果仁和大米加工业起步较早, 1999年, 梅河口市被国际树生果仁协会确认为“亚洲最大的果仁加工集散地”;2004年, 被中国土畜食品进出口商会认定为“中国松籽仁加工集散中心”。2006年, 梅河口市成立了果仁食品工业园区, 是梅河口市第一个产业工业园区。园区内现有果仁加工企业65户、粮食加工企业20户、大型批发市场4个、物流中心1个。
1.3 农产品加工产业中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
酒类企业, 以阜康酒精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 年转化玉米140万t, 生产优级食用酒精45万t, 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优级食用酒精生产基地。2012年公司纳税3.1亿元, 创历史新高, 成为梅河口市农产品加工业纳税超亿元的领军企业。果仁加工企业, 以吉林中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 公司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畜禽产品加工企业, 以吉林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 年产肥肝2000t, 占全国产量的1/3, 是全国最大的肥肝生产加工基地。
2 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梅河口市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起步早、发展快、贡献率高, 但这只是在相对落后基础上的发展, 是纵向比较的结果, 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 还存在着阶段性差距, 还有许多急需破解的突出问题。
2.1 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梅河口市的农产品加工产业, 大多以资源初加工、劳动密集型为主, 浅层次加工产品多、深层次加工产品少, 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 传统低效益产品多、现代高效产品少。以大米加工为例, 美国和日本稻米深加工产品已经超过350种, 加工业对稻谷资源的增值率已达1∶4, 而目前梅河口市大米加工企业还不具备稻米深加工能力, 稻谷资源的增值率仅为1∶1左右。
2.2 主体分散、整体竞争力弱
梅河口市现有果仁加工企业130户, 粮食收储、加工企业72户, 从总体上看已形成一定规模, 但从经营主体分布上看却多为分散经营。以果仁加工企业为例, 梅河口市130户果仁加工企业分布在25个乡镇 (街) , 年实际加工量在千吨以上的企业仅有9户。同时, 由于企业规模小、不具备深加工能力、产品结构单一, 企业间形成了同质化竞争、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 市场松散、没有形成核心, 缺乏控制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行业整体竞争力明显不足。
2.3 发展滞后、品牌推介不够
梅河口市的果仁和大米业经过30a的发展, “梅河大米”品牌已经颇具名声, 但知名企业却很少, 现有的37家大米生产企业注册了38个大米商标, 品牌多而乱, 难以形成合力, 品牌推广效应被严重稀释, 影响了梅河口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品牌战略的实施。以大米为例, 市场上“五常大米”比其他地方的大米多卖4毛/kg左右, 因拥有“五常大米”品牌, 就为五常农民增加了可观的收入。
2.4 资金短缺、企业发展受限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是秋季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用于购进原料, 其他季节主要是销售产品, 回笼资金, 因此季节性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金融机构贷款条件苛刻、审批程序繁锁, 即使抵押贷款也只能贷给抵押物价值60%的资金, 因此企业规模较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资金不足, 仅能维持现有生产。
3 对做大做强梅河口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几点建议
3.1 整合产业资源
扩大土地集约化经营面积, 建立标准化大米生产基地, 从源头上抓好品种统一、耕作统一和品牌统一。推动果仁企业兼并、重组、合作, 做大企业规模。加强与中科院、中关村的交流合作, 深化产学研联合, 延伸产业链, 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2 打造地域名牌
制定农产品加工产业商标战略规划, 积极推进“梅河大米”等特色品牌的挖掘培育、运用与保护。把发展品牌经济纳入政府整体规划,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共同出资、联合宣传、统一使用广告用语, 保持宣传的一致性, 让消费者认知其唯一性,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3 拓展融资渠道
设立产业发展基金, 推动企业上市融资, 引导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特色金融服务, 解决企业因季节性资金需求以及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所需的资金, 推动企业扩大规模、优化升级。
3.4 建设服务平台
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推进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体系建设, 在产品研发、质量检测和信息化服务、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3.5 健全监管体系
8.农产品加工发展历程 篇八
摘 要 近年来,京山县紧紧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通过采取政策引导、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拓展市场空间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
关键词 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对策;湖北省京山县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0-2
1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1 企业发展速度加快
到2014年11月底,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35家,其中纳入县经济主管部门调度的规模企业116家,亿元企业78家,新增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7家,新增5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40家。总体来讲,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转变。
1.2 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2010-2013年,京山县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县称号。2013年,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37.4亿元,同比增长22.4%,与农业产值比达到了4.2:1,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县市中排名第5位。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81.9亿元,同比增长14.6%。
1.3 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全县共申报并有效使用“三品”品牌216个,其中有机食品8个、绿色食品28个、无公害食品180个。通过ISO9000系列认证58个,通过HACCP体系认证37个。“京山桥米”“仁和白花菜”先后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使用“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宝牌大米2007年被评为“中国名牌”,2009年“国宝”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还有7个产品被评为“湖北名牌”,11个被评为“湖北著名商标”。大米、茶叶等一批产品先后在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南六省农产品博览会等全国性会展上获金银奖项60多个,有效地扩大了京山农产品的影响力。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分别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一批全国知名学府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常年开展校企合作,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1.4 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订单为主要形式,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等经营模式,带动了京山县优势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企“双赢”。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安置农民就近就业和季节性务工9 000多人,农民每年可从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可增收1.3亿元左右,并带动了交通、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虽然农产品加工业总量较大,但小型初级加工企业过多,具有很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太少。从单个企业销售收入上看,虽然京山县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78家,但像稻花香、福娃这样自身发展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太少,大部分企业处于农产品初级加工阶段。
其二,虽然农产品加工业基本涉及到了农业相关产业,但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严重不足。从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13类来看,京山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结构很不合理,116家规模企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有80家,占69%,且以大米加工企业居多。而食品制造企业仅有2家,充分说明京山县农产品加工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粗加工方面,精深加工及下游产品深度开发上严重不足。
其三,虽然企业进入门槛较低,但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发展壮大缺乏活力。近年来,全县新上各类加工企业很多,但做大做强的却很少。一方面是受资金“瓶颈”制约,大多数业主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再加上难以争取信贷投入,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和扩规升级;另一方面,企业缺乏有效的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导致企业经营、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取得更高层次发展。
其四,虽然创造了省级、国家级品牌,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全县创品牌的企业不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问题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产品的销售半径过小,主要市场还集中在省内甚至周边县市,真正出省乃至走出国门的产品不多。
其五,虽然探索了订单生产等连接机制,但利益连接不紧,约束力不强,产业化经营的机制尚未建立。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理应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但目前,京山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大多是一种自由买卖关系,没有形成有约束力的利益机制。一方面龙头企业实力不够,一旦遇到市场风险,企业无力抵挡,无法与农户兑现承诺;另一方面,农民合同意识淡薄,诚信度较差,农产品上市后,价格上有好处就找市场,有难处就找企业,合同缺乏约束力。
3 发展对策
3.1 切实理顺管理体制
目前,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管理机构过多,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建设由县农办负责、规模以上加工企业由县工信局负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县农业局负责,加上京山县农产品加工园区设在开发区,以京山经济开发区负责为主。建议成立由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挂帅,县直相关部门和相关镇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行统一协调管理。要定期召开会议,集中听取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3.2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对涉及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各项财政资金、项目,县委、县政府要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例如,深加工企业贴息项目、粮油大县奖励项目、畜禽养殖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多经项目、低产林改造项目、低丘岗地改造等项目、国土整理项目、水利项目等,主要用于支持企业原料基地配套建设。在税收政策、金融信贷政策、用地政策等方面,对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企业创建品牌、申请专利、引进高素质人才等,给予奖励支持。加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企业原料、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给予支持。
3.3 加快企业自身发展
从企业自身讲,一要注重循环发展,在运用新设备、新工艺、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提升产业精细化程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要突出生态原则,高度重视规模化、高品质原料基地建设,做到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两结合、两促进;三要加强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品牌创建,加强自身自主研发力度和相关产权保护,加强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企业软竞争实力。
3.4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
要按照原料基地绿色化、有机化的要求,确定县内一批目前运作相对规范、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培养,要求合作社严格按“五统一”模式规范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合作社直接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原料供销合同,既避免企业与农民直接签订合同的不确定性,也确保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稳定、安全的原料基地。
9.农产品加工发展历程 篇九
农产品加工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湖南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产品品质较差、加工企业不适应市场需要等问题,发挥原料优势和增加产品加工内容,创造名牌产品,才能提高湖南农产品加工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作 者:黄志乾 向阳 作者单位:黄志乾(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湖南,怀化,418000)
向阳(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湖南,怀化,418000;湖南省科技厅)
10.农产品加工发展历程 篇十
2018年,是实施突破辽西北发展三年攻坚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为保证攻坚任务的顺利实现和“十三五”规划的稳步进行,抓好今年的工作,对推动攻坚计划的顺利实施行动和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特制定2018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施乡村发展战略,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增长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创新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全面落实《突破辽西北**市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攻坚计划(2018-2020年)》(辽委办发[2017]**号)的文件精神,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变,成为全市工业的支柱性产业。
二、计划目标
(一)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到达 50户,比2017年增加4户。工业实现产值88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35%,实现增加值16.6亿元,同比增长13.7%,利税实现3.3亿元,同比增长10%。
(二)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要紧紧抓住南方产业北移,京、津、冀项目外转,与江苏对口等机遇招商,重新论证包装固定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30个,为招商引资奠定基础。全年计划,新开工固投2000万以上的项目15项,续建项目12项,计划投资3亿元,竣工投产项目9个。
(三)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加快园区扩建扩容,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强化服务功能,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和彰武东六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要加大建设力度,争取进入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行列。**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重点以乳品、花生、杂粮、果蔬等加工为主;彰武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以肉类、饮品、粮食等加工为主。逐步形成两个园区即有互补又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彰武新城农产品加工园、太平功能食品园和新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启动规划和环评工作。
(四)实施品牌建设。2018年,争取引进和培育省级以上名牌产品、驰名商标4个。
三、重点工作
(一)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突破发展的意见》要求,立足**的气候区位、资源等优势,编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强化规划引领发展科学。各县区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做好规划工作。
(二)强化招商工作。发挥**的资源禀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市要将招商工作做为加快发展的金钥匙,切实做 2 好招商引资引智工作。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客商投资发展。计划于上半年召开**市农产品加工业高峰论坛暨农产品加工招商大会,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客商到**投资发展。
(三)盘活停产、半停产企业。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分类排队、因企施策,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四)强化运行调度工作。对现有规上企业实行月调度、季分析办法,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企业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选择20户重点企业重点培育,使其成为领军型企业。强化对已开工建设项目的服务力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倒排时间表,促进项目早日投产达效。
四、工作要求
(一)各县区要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摆在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议程,列入全年重点工作之中。
(二)市直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为农产品加工业服务的措施和手段,及时解决企业运行和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11.农产品加工发展历程 篇十一
【关键词】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新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已成为启动内需的重大制约因素,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業,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加工业加工的大都是一些土特产品或优势农产品,原料分散,资金技术含量要求较低,所需劳动量大,工艺相对简单,因此适合于乡镇中小企业生产,从而非常有利于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据文献资料报道,在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中小企业在全国出口特别是农产品出口中都占有重要地位。1952年和1958年日本中小企业的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87.9%和84.1%。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会带动商业、运输、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集中,这些产业又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该产业,反过来又加快了小城镇的发展。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缓解农产品卖难问题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供求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体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由于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组织程度的松散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使他们难以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使农民在走向市场过程中,尤其是在应对“入世”挑战,表现出无奈和困惑,习惯于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搞订单农业,则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按照国际惯例,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户的关系应日趋紧密。在国内很多地方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已经形成。一些龙头企业把基地和农户作为“第一生产车间”,通过公司(企业)加农户、契约加服务、服务加农户、科农工贸一体化等经营模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衔接起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龙头与基地、基地与农户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 各地的实践表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力的大小决定着结构调整的规模和成效,也决定着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哪里有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哪里的结构调整就顺利,农产品就销路畅、价钱好,农民的收入也就高一些。农民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收入也就有保障。 从另一方面来讲,围绕加工来种,围绕加工来养,引导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接机制,让农民的种养成果有销路,让加工企业有原料,实现“双赢”。发挥好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的链条作用,不仅会推动产业化向新的发展空间迈进,而且可确保农产品有一条进入市场的稳定渠道,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日趋紧密。总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 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农业增值最大的环节在加工转化,如:美国的农产品总价值构成中,产前部门转移价值占21%,农业生产创造的价值占17%,而产后部门创造的附加值占62%,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增值是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3.6倍。一般来说,由初级农产品加工向深度加工和精度加工发展,经过加工转化后,可以几倍、几十倍乃至成百倍地多层次增值。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企业。据统计,全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5653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年产值4176万元,其中31259家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平均产值3006万元,其中像三元、伊利、蒙牛、双汇、华农、旺旺、夏进、汇源、德大、华龙、鲁花等一大批企业不仅规模大、效益好、有品牌,而且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 目前,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专业化程度低,农民文化技术水平低,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少,尤其是后者,是制约我国农业综合素质和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加快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可以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都纳入农业的全部内容,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抓住当前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更大规模地实行农产品加工转化,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将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7:1,而我国只有0.43:1。没有经过加工的农产品,由于其需求性小,科技含量低,因而形成价值低和竞争能力不强。当今世界各国的农业竞争,已不仅表现为初级农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更表现为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利于保持和扩大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原料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相对降低某些初级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从而使比较劣势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比较优势。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5.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开拓农产品的新市场
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的营养,吃的健康。高档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尤受人们喜爱。国外专家预测,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在今后10年内将从现在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许多国家绿色食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达到20%至30%甚至50%。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家庭在外就餐趋势增强,城镇居民在外用餐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已达到11.8%,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10年中将有1亿农村居民转移到小城镇。
6.结束语
总之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小城镇的发展,将为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机遇。我国农产品的加工及其综合利用将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突破口和潜力之所在,农产品加工业将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放在首要工作目标去抓。因此说,农民要增收,出路是产业结构调整,而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途径是农产品加工,只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力发展,才会有新农村建设的繁荣。
【农产品加工发展历程】推荐阅读:
我市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范文06-09
对全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11-14
农产品生产加工07-28
农产品加工平台打造10-21
《农产品贮藏加工》模拟试题10-24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11-26
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综合加工项目12-03
关于加快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的建议10-29
农产品发展趋势07-04
农产品电商发展趋势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