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山水画教学体会

2024-10-15

水墨山水画教学体会(精选11篇)

1.水墨山水画教学体会 篇一

国画山水:感受水墨之美

孙鸿庚

孙鸿庚 ,1970年生于河北邢台,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水墨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古人云:“乱世黄金,盛世古玩字画”,有人家居装饰求奢华,满堂金玉,显俗,而且给客人以压迫感,有失亲切,有人装饰则求俭,空洞无物,太寂。

孙鸿庚的山水画《山水六》,整幅作品气势恢宏,空灵飘逸,画面里群山屹立,山脉绵延,被云雾点缀的虚无缥缈好似仙境一般,一条河流缓缓流淌在群山中,安谧的屋宅隐现草木间,悠然自得,风情独具,引人想象万千,颇富艺术感染力。

他的《山水二》,敷色清逸,线条细腻,绘潺潺小溪流经山下,岸边草木葱郁,一间凉亭若隐若现,更添人文气息,整幅作品不难看出他对笔墨与自然的理解,将水墨运用得自如灵活,体现到画面上有着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之感,是透射着造化自然气息的美术精品。

孙鸿庚《山水》,构图和谐,色彩清新,通过对草木,山峰,溪水、雾气的点染描摹,带给人气势恢宏的大自然美感,画中被云雾缭绕的高山上,几棵绿色的树木,随风舞动着,让人禁不住赞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显得整个画面格外地立体生动,也让人得到了艺术的熏陶,十分难得,值得收藏。《山水五》,是山水画的精品。画中,是水流幽谷的场景,远山连绵起伏,呈现苍黑i色,山外和山内都是草原,碧绿,中间有河水流过。一座座房屋建在大山怀抱,房前有着一方清秀山水,美化了主人的生活环境。山顶有积雪,山间有瀑布,树木有的苍翠,有的灰黑,这里的风景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画面多色块交织使用,涂抹了太多的美丽色彩,站在这里,一定感受到山水风韵。拥有这般景致的住宅主人,一定是个幸福的人。来到这里的人,也会深受感染。画作真实自然,表现出诗情画意,给人雄浑辽阔的美感。

《山水一》,画家以极深的功力,展现了国画山水的无穷魅力。画中,山峰陡峭,地形复杂,云彩荡漾,遮住了大山。沧桑的树木,显露大山的幽静,体现了对话——树与山的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黑白淡墨的变幻,笔墨细腻至极。纷杂的树木,穿插在山间,使得山间生机勃发。这缤纷的云,容纳和承载了太多的景致,且具有极强的立体感。特别是,多重色彩的交替使用,整体与局部的细致磨合,都赋予了山所独具的神秘感。

2.水墨印象——杨家永的山水画 篇二

杨家永1962年出生于安徽,1983—1987年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他早年爱好油画,1985年5月他的油画作品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术界突破了“文革”时期文化封闭的禁区,从法国印象派到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作品纷纷来华展出。1978年“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中就有莫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画家的作品。1985年“法国近代艺术展(1870—1920)”更集中展出了马奈、莫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等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莫奈的油画名作《睡莲》。1980年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西方美术史家吴甲丰的《印象派的再认识》,详尽分析了印象派绘画的来龙去脉和光色变化,并批驳了各种否定印象派的极左谬论,当时在中国美术界影响很大。我不能肯定杨家永是否专门研究过印象派绘画,但根据他后来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来判断,可以肯定的是他对印象派绘画有所接触、了解和借鉴。后来他曾经多次出国考察,有更多观摩印象派绘画原作的机会。

1985年,杨家永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张仃的工作室,学习中国画,直到198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张仃不仅是现代中国漫画、装饰和壁画艺术的代表,而且是中国山水画革新的大家。早在1954年他就与李可染、罗铭一起到江南进行水墨写生。杨家永在张仃工作室学习期间,也正是张仃创作焦墨山水的成熟期。不过,杨家永后来创作的山水画并没有刻意模仿张仃的焦墨山水,而是主要传承了张仃的写生观念和笔墨精神。尤其20世纪末中国画坛的“笔墨之争”,张仃关于“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笔墨的呼吁,更使杨家永时刻把笔墨铭记在心。因此,杨家永的山水画一直在写生的基础上注意发挥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印象派的光色表现,把中国画的水墨与印象派的光色融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一种“水墨印象”风格。

水墨画属于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笔墨韵味,印象派属于西方写实绘画,强调光色表现,二者画法不同,显然难以融合。吴甲丰在《印象派的再认识》中引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一段论画残文。曹雪芹画过一幅《乌金翅蜻蛉图》,又撰文论画说:“且看蜻蛉中乌金翅者,四翼虽墨,日光辉映,则诸色毕显。金碧之中,黄绿青紫,闪耀变化,信难状写。若背光视之,则乌褐而已,不见颜色矣。他如春燕之背,雄鸡之尾,墨蝶之翅,皆以受光闪动而呈奇彩。试问执写生之笔者,又将何以传其神妙耶?”他还说:“至于敷彩之要,光居其首。明则显,暗则晦。有形必有影,作画者岂可略而弃之耶?每见前人作画,似不知有光始能显象,无光何以现形者。明暗成于光,彩色别于光,远近浓淡,莫不因光而辨其殊异也……诚然,光之难以状写也。譬如一人一物,面光视之,则显明朗润;背光视之,则晦暗失泽。备阴阳于一体之间,非善观察于微末者,不能窥自然之奥秘也。”吴甲丰惊叹“他的一番话竟完全是印象派的口吻”。曹雪芹的因光敷彩与印象派的光色原理确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中国画的水墨与印象派的光色并非不能融合。只要懂得明暗色彩因光而生成、变化的道理,“善观察于微末”,就能“窥自然之奥秘”。何况杨家永原来就接受过西式写实绘画的训练,他从油画转入中国画创作领域,对于理解和接受印象派的光色原理毫无困难。难点在于如何把中国画的水墨与印象派的光色自然地融合起来,而又不失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经过多年艰辛的探索,2005年至2008年,杨家永山水画的“水墨印象”风格渐趋成熟。他这种“水墨印象”风格首先从墨色交融人手,在中国画水墨的氤氲与印象派光色的蒙眬方面找到了融合的交点。墨色交融的代表作有他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2005年的《牧》《斑斓时节》《丹叶青山》、2006年的《山林石屋》《绿重烟村》《山水系列》、2007年的《郊野秋艳》《清溪濯足》、2008年的《秋浓心淡》《山涧小溪》等作品。《牧》中的树林和山峰分别以淡墨淡色或浓墨渲染,树林与山峰交接处留出洇湿的空白,与下方的平野溪水呼应,造成了水墨氤氲、光色蒙眬的空间层次。《斑斓时节》和《丹叶青山》中秋天的树林,“皆以受光闪动而呈奇彩”,明暗光色变化更加丰富,色调接近油画效果。《山林石屋》《绿重烟村》《山水系列》把中国画水墨的氤氲与印象派光色的蒙眬融合得更为自然,《山林石屋》那种墨色交融、光影迷离的感觉尤其自然微妙。《郊野秋艳》令人联想起林风眠的彩墨画《秋艳》。与林风眠的作品相比,杨家永的作品更具有写实绘画因素,更倾向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与印象派的光色表现的自然融合。《郊野秋艳》的树木枝干是以墨线勾画,而树叶则是以黄绿色彩皴擦点染,在淡墨背景衬托下异常鲜艳。林间溪水的反光和渐远渐虚的山野,增加了画面的光感和深度。《清溪濯足》《秋浓心淡》《山涧小溪》等作品中墨色交融的手法也类似《郊野秋艳》。

杨家永山水画的“水墨印象”风格在探索墨色交融的同时,也在探索以墨代色的墨光交融。正如曹雪芹所说:“敷彩之要,光居其首。”“明暗成于光,彩色别于光,远近浓淡,莫不因光而辨其殊异也。”光学也是印象派绘画光色原理的首要基础。也许是为了凸显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与接近油画效果的色调拉开距离,杨家永的山水画逐渐尝试增强水墨,减弱色彩,或者以墨韵代替色彩,但始终没有放弃光的表现,只不过以墨代色,把墨色交融变成了墨光交融。例如,他2006年的作品《积雨空林》,树林是一片浓淡的水墨晕染,间有笔墨皴擦的明暗肌理,罩以极淡的浅绛色,与近景淡墨的水石和远景清虚的山影配合,组成了雨意凄迷、光影空蒙的画面。2008年的《山村烟雾》更几乎是纯水墨晕染,墨分五色,浓淡黑白之间,山岚烟雾浮动,光影变幻,墨光交融。杨家永这种墨光交融的手法,似乎比他的墨色交融手法更适宜描绘他钟爱的江南水乡题材,更便于营造幽深、宁静、清雅、空灵的意境,诸如他2008年的《凉月淡孤舟》《小桥人家》《风静小舟平》《清风》,2009年的《树拥水抱而居》《水村烟树》《绿浸小石桥》《翠霭烟湿》《水静舟闲》,2011年的《梦里水乡四五家》《水曲山隈四五家》《水巷小桥多》《水淡烟轻》等作品,都属于墨光交融的水乡诗意画,那些淡墨扫出的水光倒影更显得意境空灵。

杨家永并非墨守成规的画家,而是锐意创新的勇士,他的山水画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大概因为久居京华,经常在北方山水间徜徉写生,江南水乡的记忆在他的梦中虽未消退,北方山水的雄姿却排闼直入他的宽快斋画室,唤起了他内向性格中的阳刚意识和豪放激情,促使他的画风向刚健雄强的北派山水转变。近年来他创作的山水画,中国画传统的笔墨韵味越来越浓,用笔越来越粗,用墨越来越重,但仍然没有放弃光的表现,或者墨色交融,或者墨光交融,无论画北方山水、江南水乡、三峡还是侗乡,都是一片墨韵浑厚、光影交织的神妙景象。代表作有2011年的《塔影静侵衣》《侗乡即景》《山歌》,2013年的《秋满西山》《溪山烟岚》《千叠云山》《溪谷山邨》《气清千嶂》《红阳伞》《微风和煦》《云峰飞瀑》《野水》,2014年的《深谷幽居》《烟浮远岫》《峡江行舟》等作品。他这些山水画作品(及以前的大部分作品)在山石皴法上大体继承了中国画传统的石法(“石分三面”,本来就有阴阳变化),云法和水法基本上留白或加淡墨渲染,树法多取自写生,树叶则不用传统程式化的双勾画法,只用笔墨或色彩随意皴擦点染,因为程式化的双勾树叶难以表现自由闪耀变化的光感。

3.水墨动物教学反思 篇三

第一,对构课的认识不够深入。比如课前的互动没有更好地为上课内容服务,把提高学生自信的内容换成让学生做做动物的动作,回忆并表演个别动物的特点。这样既通过肢体语言以及口头表达来达到激发学生绘画动物的兴趣,调节了课堂氛围,又为之后更好地想象创作埋下了尤为重要的伏笔。

第二,对欣赏的内容把握不够侧重。在欣赏作品的时候,很宽泛地提到了很多的水墨画元素,比如留白、写意、想象,仅仅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讲授。倘若就深入结合运笔和用墨两方面的知识内容展开学习,并且尊重孩子的视角,倾听孩子的观点,关注孩子的理解。从学会欣赏作品变为“我”会欣赏作品,既深入落实了教学内容,到达教学目标,又提升了学生的欣赏判断能力。

第三,对展评的解析不够多元。在最后的作品展评环节,设计了墨色最丰富,构图最和谐,运笔最轻松三方面进行学生点评。尽管在点评的方向是给予了具象地引导,是否可以在这基础上来调动学生的情感感受。,评价时还需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引导学生,在肯定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通过评价活动使学生掌握对作品的欣赏与评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启发学生情感创造为突破口,力争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情感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这是本课最值得我欣慰 地思考课本身,使其挖掘得更深入,让课平常但不平凡。

4.水墨徽州教学设计 篇四

1.了解徽州有关的知识。

2.通过解读课文内容,感受徽州的独特风韵。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徽州的独特风韵。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古代,人们按着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小将人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其中,商人处在最末端,地位较低,不被人看重。可是,在我国的南方有这样一处地方,那里涌现出许多不一样的商人,他们行走四方,苦心经营,积累财富后,返回故乡,建立学堂,教育后代,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别具特色的地方——徽州,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光。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课前都预习了,那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出示

生机盎然 雾霭飘渺 起起伏伏 隐隐约约 山影朦胧 人影绰绰 葱茏迷蒙 粉墙黛瓦 轻轻浅浅 疏树寒村

2.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徽州的哪些景色?板书

(晨光中的徽州 徽州的街巷 雪中的徽州)3.真不愧是五年级的学生,借助预习就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晨光中的徽州。

二、晨光中的徽州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晨光中的徽州有什么特点,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1.生答 生机盎然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个特点的?生读 谈谈你的理解? 在这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他为什么只写这些景物?(典型 代表性)对,描写风景的文章一定要抓住典型的景物 板书 典型

老师这里也对这些景物进行了描写,你们来读一读。出示 什么感觉?剪影式的 起起伏伏 好在哪?请你带着你的理解来为我们读一读。

2„2 生答 山影朦胧(雾霭飘渺)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个特点的?生读 谈谈你的理解?请读出你的这种感觉。

3.说得真好,是啊,晨光中的徽州既有着生机盎然的练江又有着隐隐约约朦胧的山影。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放音乐)用心地来感受,你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老师范读,生谈画面

4.是啊,剪影式的乌篷船,起伏的水鸟,绰绰的人影,视野内,山影朦胧 往下游看,街市隐隐约约,无论近看还是远观,(板书近远)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难怪作者感慨道一时间,仿佛置身于画中。

5..出示图片,此时,你的脑中出现了哪些词语 6.让我们一起用声音来感受一下这如画的风景。

三、徽州的街巷

1.晨光中的徽州如此的美丽,让人不由的想进一步了解它,于是作者便走进了徽州的大街小巷。自由的朗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里为我们描写了哪些景物,勾画出让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过一会,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交流反馈。

3.师:眼前的美景让作者觉得那随处可见的粉墙黛瓦与潺潺流水都仿佛是画家勾勒出的水墨画。出示图片,谁来为我们美美的读一读,谁来试着用自己的声音为我们表现出这幅水墨丹青的特点。

四、雪中的徽州

1.雪中的徽州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认真的找一找。(优美纯净)

2.师:在这一段中,作者还为我们描写了一种特殊的建筑。是什么呢?找找那句话。(牌坊)3.出示 句子 指名读文 “在通体洁白的世界里,它们。。。给人们讲述着存在的理由。”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板书 拟人徽商的叮咛是什么? 它们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介绍徽商。徽商就是刚上课时我们提到的那些不一样 的商人,他们行走四方,苦心经营,不仅仅是为了财富,他们更重视的是做人的准则即“讲道义、重诚信”,并且在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慈善事业。徽州牌坊多是徽商捐巨款行善后,被朝廷旌表赐予,牌坊象征着“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做人经商原则。出示图片 那么你觉得,徽商的叮咛是告诉后人什么?(不能背离这个原则,不能做见利忘义的事情)

4.徽商们不仅用自身的行动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还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徽州文化,留下了许多意味浓郁的建筑,(出示图片房子)站在历史的角度,回顾整个徽州,或睡或醒,或卧或走的村庄,民居,老树,行人,共同走进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山水画中,来,读“那么多意味浓郁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五、拓展练笔

1.如果说前边是作者眼中所见到的景色,那么这里就是作者心中所想到的,板书,眼中景 心中景

同学们,一篇好的文章就是这样的,不仅要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更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景类的文章更是应该抓住典型的景物,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全方位的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2.下面,请同学们调动起你的全部感官,眼,耳,鼻,心,用心的感受,你进入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中呢?放音乐,出示图片

3.拿出你的本,运用刚才写景的方法,把你感受到的画面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4.学生练笔,朗读,师点评。

5..很高兴,你们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了美丽的风景,用文字记录下了你当时的感动,这样,大家就成为了生活的有心人。最后送给大家几句话 出示 “行遍天下路,赏完世间景,阅尽古今书,我笔写我心。”愿同学们能用手中的笔随时记录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下课。

六、板书设计 28 水墨徽州 晨光中的徽州 徽州的街巷 雪中的徽州 1.典型 2.近远

眼中景 心中景 3.拟人

导入:在中国建筑史上,徽派建筑

很有特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徽州,领略徽州的独特风韵。播放媒体资源库中的徽州影像《水墨徽州》(不要全屏播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徽州的?(晨光中的徽州、徽州的街巷、雪中徽州)出示相关课件

导入:这些描写与“水墨徽州”这个题目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看课文。

三、自读自悟,重点品味

(一)自读课文。阅读提示:课件出示

文章为什么以“水墨徽州”为题?

(二)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1.一时间,仿佛置身于画中。

作者是看到了哪些景物后产生了置身画中的感觉?勾画出描写的景物。课件出示

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会作者的这种心情,读相关的句子。课件出示图片晨光中的徽州。了解水墨画特点。

徽州的黑、白、灰的基调,正好与

中国水墨画的精神相契合,所以作者将古徽州的首府——歙县,称作“水墨徽州”。2.眼睛的每一次定格,都是一幅写意的风物水墨丹青。出示相关课件 定格是什么意思?眼睛的每一次定格是指什么?

请想象一下,你来到了徽州的大街小巷,你的眼睛会被什么景象吸引? 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画一幅什么样的画呢?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徽州的街巷。指导朗读。

3.寂寥的夜里,在灯光的映射下,大片大片的雪花飞扬,悄无声息地装扮着古老的徽州,描绘着一幅优美纯净的冬日画卷。出示相关课件

雪夜中的徽州与白天相比有哪些不同?用“„„不见了,出现在画卷中的是„„”的句式说一说。

课件出示雪中的徽州。指导朗读。

四、补充材料,升华理解

(一)课件出示句子早上起来,我踏雪去看牌坊。在通体洁白的世界里,它们兀自平静地立在那里,像一个个忠实的朋友从古老的时光隧道走来,牢记着远去的徽商的叮咛,从容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给人们讲述着存在的理由。

1.指名读。

2.教师补充材料:牌坊的来历、徽商的义举、徽州历史上的文化巨匠等。出示相关课件

3.“徽商的叮咛”指什么?

(二)课件出示句子那么多意味浓郁的民居、廊桥、祠堂,无声地挺立在这方土地的怀抱里,无论沉睡或苏醒,都曲线玲珑,绵绵不绝地把一段历史、一段辉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1.这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

不仅仅是一部商业繁荣的历史,也是一部文化兴衰的历史。2.辉煌指的是什么?

不仅仅是财富的聚拢,更是指徽商人格的提升,徽学的兴盛。3.指导朗读。

(三)课件出示句子这就是古老又美丽的徽州。欣赏若干幅徽州风光

五、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一)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教师推荐相关网站。课件出示

5.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五

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悟诗歌的意境。教学中,聚焦诗歌中的情境意象,凸显诗歌本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诗’之不幸,就在于语文老师漠视‘诗’作为一种完型的存在,其毁灭之道,即在于将‘诗’置换成另一种样式的言语存在。”这里所谓的“将‘诗’置换成另一种样式的言语存在”,其实就是指我们当前的诗词教学中将诗词肢解、拆卸,逐字逐句地探求其现在的意思,用教参、教师的单一解读堵塞学生的思维和言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意会和诵读,凭着直觉、想象去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索的深远意境,这才是对“诗性”最起码的尊重和维护。本课中的三首小诗都以一种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件件趣事,就如课文题目一样,如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一样。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让学生自然顺畅地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想象与表达的融合,不仅是言语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思维的自由奔放和无拘无束,体现的是学生对诗歌的自主体验与感悟,因此课堂也变得更为灵动与欢畅。在尊重诗歌本质的基础上,本课教学也立足学生语感培养这一使命,遵循语感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特别是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不断地强化语感图式。同时通过童诗创作,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和引子功能,激发学生创作童诗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6.张登堂和他的水墨山水 篇六

《雄峙》:

中南海里的泰山风光

中南海,自1949年丰泽园的毛泽东居所挂起张大千《荷花图》以来,近百幅国画精品陆续流入红墙。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场所勤政殿,一幅以泰山为创作题材的雄浑国画常与最高决策层一道出现在公众面前。这就是张登堂于2001年创作的国画作品《雄峙》,由书法家欧阳中石题款。

“张登堂在创作《雄峙》图时,一反传统山水画刻意表现山势壁立峭拔的构图模式,继承创新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架构方法。他用高度概括和成熟凝练的手法重点描绘出‘中天门’以上至岱顶的无限风光。”美术评论家、原济南市文联主席邹卫平如此评论。大山大水,大树大风,有异峰突起的崎崛,波涛拍岸的激荡,也有山重水复的蕴藉,风入松壑的婉转。作为中国当代北派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张登堂的绘画作品从生活中来,同时又根植于传统的沃土。

事实上,从传统山水画到今天的水墨画,近现代的中国山水画历经众多变革。从认为“中国画已穷途末路”到实验水墨,风格迥异的水墨探索虽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水墨在现当代语境下的演绎和延伸,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山水画的精神。对此,张登堂认为首先要找好对传统的定位。在他看来,传统是“革新派”,不是“保守派”,山水画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在进步,每个时期画家所面临的命题都是如何在继承传统中体现出时代风貌。

张登堂的作品大多视野壮阔,大气恢弘,但他最擅长用的却是淡墨,他的作品画面局部墨色干净、淡雅、清丽,整体上却给人以厚重深邃之感。大自然的开合气象,天地间的运行变幻,在张登堂笔下无不呈现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意境和浪漫色彩,其创造的“山河之美”已印在世人脑海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张登堂式”水墨山水语言。

画作里的“黄河万里行”

悟墨斋,是张登堂画室的斋号,由国画家许麟庐题写。画室墙上悬挂着李可染30多年前为他写的“天道酬勤”,以及李苦禅赠予他的“良工苦心”。这些并非巧合,它寄托的是老一辈画家们当年对这个画坛年轻人的赞许和期望。

1944年,张登堂出生于山东聊城。

这座黄河文明和运河文明融合的历史名城,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自明清以来,先后走出过3名状元,99名进士,放眼当代,更是人才辈出,傅斯年、季羡林、李苦禅都是从这里走出,最终登上学术的巅峰。

张登堂自幼痴迷绘画。在中学,黑伯龙是他的美术老师,让他对传统绘画产生了全新认识。“在那时才知道国画到底该怎么画”,多年后的今天,张登堂回忆。读高中期间,张登堂极其活跃,他抓住一切机会参加各类美术活动,有幸得到关友声等山东画坛大家们的点评与提携。

1960年,张登堂考入济南市艺校,系统完整的学习奠定了他坚实的绘画基础,也欣赏到徐悲鸿、齐白石等大手笔的国画。艺校毕业时,父亲早逝,张登堂放弃了深造机会,在济南市文物店挣钱补贴家用,这给了他研究和临摹文物店藏古今名人字画真迹的机会。1971年,在济南市美术界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的美术创作学习班上,张登堂等结合时代背景,选择沿黄河写生,徒步跋涉一万多里,历时两个月。此后,他们将此次的百余幅写生作品做了集中展示,轰动中国美术界,当时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的领导极为激动地说:“年轻人有画这么好的,马上调来。”

1977年,文化部成立了中国画创作组,由著名画家华君武担任组长,从全国抽调了百余名中老年画家赴京,为人民大会堂等作画。34岁的张登堂作为黄河画派的主将应邀参加。这对张登堂来讲是一次深造的机会。他与其他画家为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做巨幅《黄河》图,把“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汹涌澎湃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画面打动了画坛名宿李可染。李老称赞道:“我画不了这么新,年青人画不了这么好!”

在京期间,除李可染多次点评指导外,张登堂还得到李苦禅、黄胄等大师的教诲和鼓励。同时,结识了金陵画派的钱松岩,岭南画派的关山月及长安画派的赵振川。也是这阶段,他又先后为30多个我国驻外大使馆作画,国家领导人将他的作品馈赠给国外友人,为山东画坛带来了荣誉,也成为其个人艺途的耀眼亮点。

李苦禅的“良苦用心”

读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在谈话。读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就是去追寻作者的高尚人格和对社会生活的高度认识。从《大漠孤烟》到《泰岱旭日》,从《黄河纤夫》到《春江饮马》,从《千年胡杨》到《大漠金秋》……每每接触这些画作,总忍不住自问:这些画的作者张登堂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性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对画家的评价,向来有“风格即人”、“画品即人品”的说法,我们从张登堂的作品中或许能窥见其单纯而不简单、真率而不粗俗、热烈而不痴狂、鲜明而不华艳的心灵,从而加深对其性格的理解。

事实上,张登堂的人品、画品,在中国美术界有口皆碑。在本刊记者拜访张登堂之前,多位与其有过交往的友人一再提示:“张登堂是个好人,就是有点不善言谈,你一定要做足功课。”

“我第一次拜访李苦禅是1963年,他给我看画、批改,给我指导,临走又给我画了两张画、写两张字,第二天见面又拿出钱来资助我学习,买绘画用品。像这样的事,他帮助了好多有困难的学生,所以对他的人品我特别敬重。”多年后的今天,张登堂依旧清楚地记得向李苦禅学习的过程,“我学习李苦禅先生的人品,李苦禅先生的为人、人品人格对我影响最大。他特别乐意帮助人,有求必应。”

早在1963年,张登堂携作品赴京恳求李苦禅为其作品评点,李老望着眼前这个朴实与谦恭的青年,好生感动,便不厌其烦地从习画要点给以指导,希望他在习画上下苦功夫,不要急功近利,更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正直、诚实、热爱祖国的人。李老为此还亲笔书写下“良工苦心”赠予张登堂以表达对新一代画家的心愿。30多年来,张登堂始终把此教诲当作座右铭,把横幅挂在墙上,记在心里,并付诸实践。

“广收弟子,授业解惑……特别是他于2001年应中央电视台之邀设山水画讲座、出版《山水画技法》教学画册。他以自身的实践融会古今中外的精要,总结出树木、山石、烟云、湖水、海水、瀑布以及点景的绘画理论与技巧,毫无保留地加以推广,为爱好山水画的大众提供了简明实用的学艺平台。”中央电视台资深评论人何云海如此评价,“我深深地喜欢这位山东籍画家,向张老师学画,我觉得首先应该从他的人品学起,从他学画的经历中去寻找方法……品读他的作品,真让人心动,让人生情,让人愉悦。”

的确,张登堂对老前辈的画家始终敬仰、尊敬,对同辈画友则是谦和、尊重,对年青画家,他给予更多的则是帮助和鼓励。“有人指导可以让人少走弯路”,张登堂一再强调,“多报道我的学生,他们年轻人需要宣传,需要一步步走出去。”

7.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 篇七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篇一

在《水墨画动物》这一节课的开头,我用了一个动画视频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都爱看动画片,而我为孩子们选择的这个动画片是上海美术制片厂出厂的动画片《淘气的金丝猴》,这部动画片使用水墨画的方法绘制的。由此,孩子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欣赏一幅幅动态的水墨画,孩子们在观看的时候专心致志,时不时的跟着情节发出笑声,这是真正的寓教于乐。孩子们在观赏影片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情节的跌宕起伏,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还感受到了水墨画意境的美妙。

看完影片,孩子们学画水墨画的兴致更高了,很多小孩都迫不及待的要拿起笔来作画,我没有允许他们这么做,因为如果任由他们自己作画,作品就会近乎于涂鸦,完全没有章法,还会因为使用工具不得法,而弄翻水墨。因此,我一直等到示范讲解结束,讲完要求之后才让他们动笔,防患于未然,能够省却不少麻烦。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篇二

在游戏式练习中让学生,逐步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技巧。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的形式特色,而这些特色是因为使用各具特色的材料而产生的。对儿童的辅导要强调掌握水墨画的技法精神,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但在水墨画最基本的用笔、掭墨、蘸水、调色等基本方法,要认真对待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要多进行身教示范,设计好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激发起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1.让儿童体验线条之流畅美。初学水墨画,让学生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等,可以增强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宣纸上画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可以利用线条构成一些图形,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

2.让儿童体验笔墨之层次美。儿童对浓淡变化的墨色充满了好奇心,老师适时引导点播,用小魔术等方法,鼓励他们自己试一试,调一调,边涂抹边体会,边练习边掌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水和墨的调和方法。

3.让儿童体验用笔之变化美。中侧锋、顺逆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师可将毛笔从中锋到侧锋依次示范,让学生观察线条的变化并尝试练习。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装饰画来调动儿童的练习兴趣。就是要求学生在四个小三角形内用不同的图形来装饰,如动物的脚印、皮毛的斑纹、树干的纹理等,在轻松的游戏中领会用笔的变化之美。

水墨画动物教学反思篇三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也是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中国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学生临摹一直成为中国画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示范。因为相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接触中国水墨画已有几次经历,但还没有了解、掌握水墨画的特性。

我在上第一节课时演示每一种题材的具体的绘画方法和步骤,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临摹,自己可以进行尝试性的变化和创作。效果不是很满意,我就想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另外一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中,我讲解最基本的技巧和绘画步骤,但是不给学生演示绘画方法和步骤,学生自己分析书上的作品,然后用自己的方法临摹、创作作品。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发现有些学生入门很快,很快就掌握了水墨画最基本的蘸墨、行笔技法,虽然造型不太准确,有些幼稚,但是能表现出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情趣,能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变化。而有些同学完全是靠着自己的直觉摸索练习,除了几个基础较好的同学,其余同学所创作的作品,并不能表现出中国画的笔墨浓淡变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圈涂出来的,但是有些作品表现的很大胆。

8.水墨人物画教学反思 篇八

二十世纪初开始学院的教学形式逐渐代替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方式,各地教学因人而异,人相径庭,不成系统。课堂上都不停的挥笔连一个角落都不放过的要求“三面五调”,由此带来了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曝露出了一些弊端,首先,作画时准确无误的确定了所描述对象的明暗关系,像机器一样被动的复制对象,使得学生的思维完全封闭;其次,完成一件素描作品的时间往往很长,每个指甲都要细到面面俱到,使得学生很难跳出画面,反映迟钝,对画面本身缺少了应有的灵感,使得感受僵化;其三,很难把所谓的基础训练应用到所学的专业上去。尤其是水墨人物画,中国人物画注重的是以线造型。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审美方式也随之不断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取向也随之不断的拓展和创新了,可以说坚持原有的素描基础训练的方式无论在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会不断的完善,极近完美的状态。但是美术和社会其他学科一样,都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和创新,如果单一强调传统素描的基础教学,将会产生近似于标准的权威认定,这样就禁锢了素描教学多样化的方针,也不利于水墨人物的发展。

3.2水墨人物画基础教学的探索思考

3.2.1增设理论课程

学习水墨人物画的学生应该重点加强理论修养并不断补充新鲜信息,学习理论知识是关键,学生首先要了解水墨人物画的的审美追求,愿意和喜欢学习;其次,要懂得学习水墨人物画的道路,要清楚水墨人物画的构图布势,风格意韵,最后,要对与水墨人物画学习有帮助的所有人物画的画理做充分的整理,使之成为适合个人需要,对指导绘画有帮助的理论性材料。教师作为先行者,应该适当地把自己求学经历和所拥有的理论材料梳理加工,分享给每位学生供他们交流学习,让整个班级理论的学习氛围逐渐形成。

3.2.2课堂转移

水墨人物画教学能够将以往的室内写生搬向室外,让学生能够接近自然,受大自然的熏陶,受写生当地民风民情的感染,这样会使我们的画面情感能够上升一个层次。也避免将以往的临摹死搬硬套到课堂模特的身上,室外写生也能有效的从临摹过度到创作。外出写生时,教尽量与学生同吃同住,保持亲近,在指导时,要密切关注一个学生的进步规律,随时挽救一些转瞬即失的好想法好观念,这样才真正起到教师的点拨作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的用自己良好的修养,熟练的技巧影响和感召学生,并作到与学生一起画画,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探索道路是安全正确和良性的。

4综述

9.《水墨画──动物》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也是学生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并大胆运用水墨画技法,表现与众不同的动物形象,感受水墨画的独特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水墨表现技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和健康心智的形成。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均以动物为表现主题,由平面的写生、图案向半立体的浮雕、立体的圆雕或模型有机过渡,呈现出明显的阶梯性。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以独特的水墨画视角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纵观湘教版水墨画教学内容体系,本课承上启下,是从随意表现的水墨游戏向明确的主题性水墨画创作过渡的必经之路,对不断提高学生的水墨画表现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进行水墨画创作的欲望,体验水墨画创作的快乐,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2)认知目标:观察、把握动物的主要特征,学习并初步掌握点虱法的水墨画技法的小窍门。

(3)技能目标: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点虱法等水墨画技法来创作一幅动物水墨画,能展现生命活力,体现水墨情趣,提高学生的水墨画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4、教学重点:通过动物水墨画的创作,让学生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魅力,提高水墨表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努力使创作的水墨画动物神形兼备,体现笔墨情趣,发展学生独特的水墨画创作语言。

5、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发挥教为学服务的积极作用,本课将采用以下主要教法,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欣赏分析法(2)演示讲解法(3)观察交流法(4)评价激励法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1)六年级学生对动物有一定的亲近感,对动物的主要特征已有所了解。(2)对水墨画工具和材料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已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3)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好奇心强、爱表现自己,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表现画面,但耐挫折能力和学习持久力不强。

2、学法指导:

想要完成一件水墨画动物作品,需要具备动物和水墨画等方面的知识和水墨画表现技能。因此,本课就充分利用学生带来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分析交流,加深学生对动物主要特征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爱表现自己的内在需要等作为动力,引导学生赏析范作,引起学生对原有水墨技法体系中点虱法:不勾边线,直接用浓淡变化的墨或颜色来画物体的一种中国画技法。(以前感受过大块面墨色的丰富变化,但同样不知道这种笔墨技法的专业术语名称)等的特别关注,并结合教师演示,大胆操练,自由创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收获学习水墨画动物的新体验和新惊喜,丰富每一个学生的水墨画视觉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收集动物(陆生、水生和禽鸟等)图片,水墨画动物经典作品和师生优秀作品,多媒体课件,水墨画工具、材料等;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含水墨画动物),铅笔、水墨画工具、材料等。

(二)教学流程

1、引导阶段(2~3分钟)

教师出示2幅动物画作品《虎》(工笔,写意),启发学生 欣赏思考:你能看出这两幅画分别是用什么笔来画的?画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这两幅画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讨论:(粗粗细细的墨线随意勾出形体,大大小小的墨色自由挥洒,表现错落有致的斑纹,墨色有浓有淡,变化十分丰富,富有情趣韵味,给人轻松自由、落落大方的美感;而油画棒勾线填色,色彩丰富,给人一种鲜艳华丽之感)

师:(总结)水墨画富有情趣韵味,给人以落落大方的美感,彩笔画色彩丰富,给人以艳丽之感。

从而让学生突出感受水墨画动物的独特魅力。由此导入课题并板书。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主题相同、表现手法和风格不同的作品,在比较中感受水墨画的写意性和灵动性,激发学生对水墨画动物的浓厚兴趣。】

2、发展阶段(30~33分钟)

(1)欣赏·探究(6~7分钟)

欣赏出示一组水墨画动物作品(课本内外均有),启发学生进行欣赏、探究。(大屏幕展示)

如①指导赏析《快乐的小猴》等作品时,着重让学生关注外形等方面的表现技法。教师演示讲解点虱法[1] 的表现要领及用处(墨色的深浅,笔触的大小),并指导学生大胆操练、理解掌握。

②指导学生赏析《奔马》等作品时,感受水墨淋漓的画面效 《奔马》:(徐悲鸿)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虾》:(齐白石)用淡墨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

《芦雁图》

【教师采取有效策略,整合资源,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水墨画墨色丰富变化的基础上,局部解构水墨技法,让学生直观地建立水墨画技法与具体的表现内容的某种联系,真切感受到水墨画的规律性、写意性,知识性与技能性并重,突出了本课的重点,为后续创作作了知识技能上的准备,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2)观察·预想(6~7分钟)

①教师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观察自己带来的动物图片,相互讲讲自己对动物的形体、姿态、神情和皮毛等特征的认识。在师生交流时,强调观察的有序性(让学生明白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展开,可以先看身体各部位,后看姿态神情,反之亦可)和有效性(既然看了,就要有看的成果。让学生说说观察动物主要特征的新发现、新认识,还可对动物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说说动物与动物之间如体形、结构和姿态等方面的明显区别)。(板书要点)

②畅谈水墨画表现设想,即准备用怎样的笔墨技法在宣纸上画出可爱的动物形象。可提出以下问题:你准备用水墨技法表现哪种姿态的动物?它的头部皮毛用渴笔还是用泼墨、五官用什么方法表现?身体及身上的斑纹用什么笔法、什么墨色来表现会更美?为了突出它很神气,又该用什么样的笔墨来表现有力的四肢和细长的尾巴呢?(这里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启发,完善预想方案)

③教师演示水墨画动物的表现过程,讲解要领。(建议老师在示范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可跟老师随机临摹学习小部分的用笔、用墨方法)以画水牛为例[3],a、用淡墨侧锋画出三角形的牛头,画出一大一小的牛耳,以体现透视关系;b、用浓墨中锋画出弯月形的牛角,点眼、画嘴;c、用泼墨大笔画出起伏的牛背;d、根据需要,可在牛周围淡墨添画水纹,一侧画出倒挂的柳枝,使构图完整饱满。

【明确观察目的,指导学生学会进行有效的观察。通过谈水墨画表现设想和观看教师的完整演示,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水墨画技法与动物的主要特征相对应,培养学生意在笔先的创作观念和习惯,提高对水墨画创作流程和技法运用的认识与把握。】

(3)创作·评议(17~19分钟)

①大屏幕出示作业要求:大胆运用渴笔法、泼墨法等水墨画技法创作一幅动物水墨画,努力做到形象生动有趣,墨色变化丰富,构图饱满。临摹可以,创作更好。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调整、完善后的创作预想进行自主创作,允许学生用辅助方法(如先用铅笔画出动物的大体形态、主要结构,再用水墨画技法表现)介入创作。

②学生自主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从动物形象、水墨技法以及学生参与创作的态度、心得体会等方面,展开评议交流和小结。(a、评画要点:选出水墨表现的最棒的动物形象,并说出理由。哪些小作者的水墨技法运用让你佩服?你有什么好建议?b、交流心得:在水墨画创作中你是怎么对待遇到的困难的、需要老师提供怎样的帮助?c、小结:可以对同桌说说,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如可以说学会了某种具体的笔墨技法、完成了一件满意的水墨画动物作品、画水墨画动物很好玩很快乐„„)

【作业要求明确具体,教师巡视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评议交流,都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持久力,能在突出本课重点的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使学生创作的水墨画动物神形兼备,充满笔情墨趣,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个体独特的水墨画创作语言,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长足发展。】

3、拓展阶段(2~3分钟)

(1)欣赏·拓展

大屏幕显示一组风格不同的古今水墨画动物名作,教师作补充性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水墨画的博大精深与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五牛图》 ↑《双狮图》 ↑《白猿》田世光(1916~1999)

唐·韩滉(公元723~787年)刘继卣(1918~1983)

(2)课后作业(可以任选其中一项完成,塑钢窗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完成两项作业)

①鼓励学生课后再选择其他自己喜欢的动物,用学到的水墨画技法进行创作活动。教师将挑选优秀作品在学校的橱窗里展出。

②课后辩论:针对“捕杀野生动物”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两种不同的观点,要求学生与家人展开“关于如何正确对待野生动物”的话题辩论。辩论情况可以短文形式上交。

10.《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十

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使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11.水墨画教学反思 篇十一

4月24日,执教《童年的水墨画》,参加宜秀区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前谈话,以一首《秋千歌》引入,在朗朗的诗歌声中开始了我的教学,此暖场环节,因为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后来听徐老师说是第一次来这里上课,(其实他们在这样陌生的环境是很有压力的),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了,两年前执教《瑞雪图》,学生也是非常紧张,也和这个有关!接下来,就经历了初读、认读生字、练读句子,最后品读诗句,总结学法!总体感觉:1.课堂偏冷,互动性不够!2.在细读文本时,象很多老师说的那样,还是稍微碎了一些,应该采取整体把握的策略。3.课堂上讲得过多,把握好要讲什么,怎么讲!4.心理素质,急待改进,学生回答问题时,急于讲出正确答案,缺乏等待!

上好一节课,其实真的不简单,好好总结原因,为了下一次的出发!

上一篇:学校正风肃纪发言下一篇:七年级军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