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人教版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相似三角形人教版的教学设计 篇一
《相似三角形》教学设计
教者:廖德虎
一、知识结构
本节首先给出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比的概念,并利用探究法得出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二、重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相似三角形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图形,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全等形是相似形的特殊情况,研究相似三角形比研究全等三角形更具有一般性.对应边和对应角子相似三角形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找对应边及对应角时常常出现错误。
三、教法分析
1.从知识的逻辑体系出发,在知识的引入时可考虑先给出相似形的概念,在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在知识的引入上,可以从生活实例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中找几个相似三角形的例子,在此基础上给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还可以从知识的建构模式入手,给出几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几组图形都是相似三角形,由学生研究这些图形的边角关系,从而得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本质认识。
4.在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巩固中,应注意反例的作用,要适当给出或由学生举出不是相似三角形的例子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在概念的理解过程中,要注意给出不同层次的图形,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似三角形,既增加学生的参与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相似比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预备定理,并了解它的承上启下的作用.3.通过预备定理的条件所构成的图形的三种情况,教给学生对一致性问题的思考方法.4.通过学习,培养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四)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它在形状上、大小上有何特征?
2.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也和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讲解新课】
1.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相同形状”,它们的大小不一定相等,这是和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区别.为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的认识,教学时可预先准备几对相似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或测量对应元素的关系,然后直观地得出:两个三角形形状相同,就是他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符号“∽”,读作:“相似于”,记作: ∽,如图所示.∴ ∽
反之亦然.即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性质).
∵
∴ ∽
,另外,相似三角形具有传递性(性质).
注:在证两个三角形相似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
思考问题:(l)所有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
(2)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吗?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
2.相似比的概念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K,叫做相似比(或相似系数).
注:①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具有顺序性.
如果 与
那么 的相似比是K,与
的相似比是
.②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这也说明了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殊情形.
3.预备定理:平行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如图所示.
教材通过探讨的方法,根据题设中有平行线的条件,结合5.2节例6定理的结论,再根据三角形的定义,从而得出了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结论,这里要强调的是:
(1)本定理的导出不仅让学生复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而且为后面的证明打下了基础,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由本定理的题设所构成的三角形有三种可能,除教材中两种情况外还有如左图所示的情形,它可以看成 BC截,本质上与右图是一致的.
两边所得,其中
(3)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而比的后项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它们的位置不能写错,作题时务必要认真仔细,如本定理的比例式,防止出现
的错误,如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
(4)根据两个三角形相似写对应边的比例式时,还应给学生强调,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就是对应边,对应边应写在对应位置.
(5)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形象性语言,如:有平行就有成比例线段,有平行就有相似三角形.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相似比的概念,为以后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打下基础.
3.重点学习了预备定理及注意的问题.
【布置作业】
教材课后练习题中2,3.【板书设计】
2.相似三角形人教版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也研究了几种图形的变换。全等是相似的一种特殊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相似比研究全等更具有一般性,所以这一章研究的问题实际上是在前面研究图形的全等和一些全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
在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锐角三角函数”和“投影与视图”的知识,在物理中,学习力学、光学等,也要用到相似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建筑设计、测量、绘图等许多方面,也都要用到相似的有关知识。因此这一章内容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各种实际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能力目标: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经历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过程,分析归纳结论的过程;在定理论证中,体会转化思想的应用。
情感价值目标:从认识上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思维;通过画图、观察猜想、度量验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3.教学重点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及其应用。
4.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引导什么,与学生如何合作?这就是我这节课处理教学设计时的指导思想。
1.教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教学素养结合起来。
我将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用探索、发现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技能。
2.学法
由于学生都渴望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可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和团队的精神力量,增强集体意识,所以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馈——实践”的主线进行学习。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逐步训练学生由“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
三、说学情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意突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变“教学”为“导学”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尽量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播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亲自动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等是相似的一种特殊情况。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四、说教学理念
1.本结课的基本理念是本着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面向全体学生。
2.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亲生参与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按照“知识回顾”——“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类比联想、探索交流” “应用新知”——“运用提高”——“归纳小结”的流程展开.
1.情境导入
我们常常会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几何图形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特意为学生展示了优秀的美术作品及经典的建筑图片。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并由此引入本课。
2.知识回顾
由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首先通过知识回顾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
3.探索交流
采用用化归方法,证明猜想形成定理。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做静态探究与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做动态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验证的主线进行学习,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将预备定理基本图形中的小三角形移出、移进,通过图形变换揭示应用预备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可行途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作辅助线,探求证明方法。
4.应用新知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二,我设置了相应的习题,习题中既有考察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题,又有考察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题。
5.运用提高
在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环节上,我们设置的意图在于从认识上培养学生从一般到特殊的发放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思维。
6.归纳小结
让学生思考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师生归纳:
在小结本结课的同时,教师送给学生这样富有哲理而又意义深远的几句话。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让我们以爱迪生的精神、
比尔盖茨的头脑,争雄龙虎榜,夺冠凤凰台!
7.说课件设计
我们所用的课件是以POWERPOINT为模板插入相应的图片以及FLASH设计简单易操作,充分体现了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
六、说板书设计
我们板书设计的意图在于体现本结课的重点知识,突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二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教学设计说明及自我评价在提高
本结课我们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操作交流中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展示获得成功的快乐。
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94-01
【设计意图】:
本课是华师大版九年级上“相似形”一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特性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全面研究,它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在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也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虑到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将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作为本节重点而将探究推导性质作为本节难点。本课通过学生动手作图,探究发现结论,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尝到学习几何的乐趣,体会到实验几何,快乐几何。同时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自主地感受新知,将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有效的知识。
【教学目标】:
(1)探索、归纳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比、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之间的关系,掌握定理的证明方法;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2)对性质定理的探究学生经历类比――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态度,并在其中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数学品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体验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及推导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温故而知新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回忆以下内容:
(1).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关系;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已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利用已有的全等三角形性质,你能推出全等三角形还有哪些性质。
2.实践交流,探索新知
问题1:类比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想一想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继续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从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周长及面积继续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你是怎么想到这几个方面?主要是类比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问题2:猜一猜,相似三角形还有哪些性质(分别用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表示,用符号语言表达时,要画图形)。
性质一:相似三角形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以及它们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也可能有学生会提出其他错误的结论(如对应高、角平分线、中线相等;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等),教师暂时不点破,由学生自己去证明后推翻原有的错误结论。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这几方面性质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猜想有类比猜想、归纳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及逻辑推理等。
问题3:小组成员分工论证你们得到的猜想(每个同学至少证明其中一个命题);或推翻、修正猜想,再论证。
这一阶段是本课的重点,主要是先由学生小组分工完成,可能是证明了正确的结论,也可能是推翻了之前的错误,教师主要是展示学生的成果,并给出适当的点评。
归纳出证明步骤:画图、写已知求证,证明
归纳出证明方法:大三角形相似小三角形相似结论
完成了以上两个探索三个问题之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出:
性质一:相似三角形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以及它们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性质二: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3.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3.1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一对对应中线的长分别是2cm和5cm,那么它们的相似比为________,对应高的比为_______,如果一对对应角平分线中较短的为3.6cm,则较长的为________。
3.2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为7:5。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70cm,则另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若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490,则另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3.3已知:如图,DE∥BC,AB=30m,BD=18m,△ABC的周长为80m,面积为100m2,求△ADE的周长和面积?过E作EF∥AB交BC于F,其他条件不变,则△EFC的面积等于多少?平行四边形BDEF的面积为多少?(写出解答过程)
4.回顾反思,畅谈心得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及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2)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3)对性质定理的探究我们经历:猜想――论证――归纳的过程,其中猜想包括:类比猜想、归纳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及逻辑推理。
论证的过程包括:画图,写已知求证,证明等步骤。
5.学以致用,作业布置
必做题:
(1)书本P81:习题第2题
(2)先画出一个边长分别为1、2、3的三角形,然后作出一个面积是它4倍的三角形。
选做题:同步练习P31
【板书合计】:
4.相似三角形复习教学反思 篇四
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这节课的过程描述及课后反思。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课前学生自己对比例线段的运用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复习了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反思、总结,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索方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课后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挖掘题目资源,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形异实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赞扬。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是学生学法的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三次恰到好处的电脑演示,向学生展示了电脑的省时、高效以及对数学实验的巨大帮助,推荐给他们运用电脑技术的学习研究方法。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
3、提升学生课堂关注点
5.李吉琴《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 篇五
四道河子镇中心学校李吉琴
九年级“相似形”这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也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与函数知识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历年中考的压轴题都以相似形与其他重要知识的结合形式出现。因而,这章的知识在整个初中数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反思这一章内容的教学,我觉得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章涉及很多概念,在教学时紧扣概念进行教学,如比例中项、第四比例项、基本的比例性质、黄金分割、重心定理等;又如进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时,一定要紧扣“对应线段”,“相似三角形”教学时,也要紧扣“对应顶点”,这样才能写出正确的比例式。因为这章中,如比例线段写错,那就意味着全部解题的错误。
二、渗透数形结合和方程的数学思想。
这章的内容,几乎每题都要有相对应的图形,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图形进行解题,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而很多的计算,利用方程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又要体现方程的思想,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
三、传授解题方法,拓宽学生解题的思路。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章内容,很多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例如:这章中的计算,一般用方程会有很好效果;而证明题中的比例式或等积式的证明,更是有规律:一般是把等积式化比例式,然后从比例式寻找基本图形“X”型或“A”字形,或寻找相似三角形或基本的相似图形,如不能一下找出,则考虑题目所给的条件是否有相等线段替换比例式中的某线段后再寻找,再找不出,那就考虑添加辅助线(平行线)来完成寻找。教学时要把这一般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在教学时就具体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解题。
四、注意知识梳理,熟悉基本图形和基本结论。
相似形一章,很多知识的应用是在基本的图形中进行的,因此,要经常进行知识的梳理,在反复中加强记忆,并让学生熟悉基本图形,例如基本图形“X”型或“A”字形,再有直角三角形的相似中,对于添加斜边上高的直角三角形中的相似,更要让学生熟悉图中隐含的比例线段,并且要明白这些比例线段的来龙去脉,以方便自己学习。
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6.相似三角形的分类讨论(教学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 2. 3. 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你能画出几种常见的相似三角形吗?
(二)新授
A 由于对应边不确定,需要分类讨论。
例1 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是4、6、8,△DEF的一条边为24,要使△DEF与△ABC相似,则另两边的长分别是
B 由于对应角不确定,需要分类讨论。
例2 均有一个角为84°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
均有一个角为104°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
C 三角形的形状不确定,需要分类讨论。
例3 在△ABC中∠B=25°,AD是BC边上的高,并且AD=BD×DC,则∠BCA=
2D 由于位置的不确定,需要分类讨论。
例4 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4,0),B(0,2),如果点C在x轴上(C与A不重合),当点C的坐标为
时,使得由点B、O、C组成的三角形与△AOB相似。
y54321BA-5-4-3-2-1o-1-2-3-412345x
例5 已知:如图,P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内一点,且PB=3,BF⊥BP,垂足为B,请在射线BF上找一点M,使以B、M、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P相似。AD
P
B C
F 例6 已知BD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AB=30cm,BC=40cm,点P、Q同时从A点出发,分别以2cm/s,4cm/ s的速度由A→B→C→D→A的方向在矩形边上运动,在点Q回到点A的整个运动过程中:① PQ能否与BD平行?② PQ能否与BD垂直?请分别作出判断。如果存在,请分别求出时间t,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E 计数中进行分类讨论。
ADPBQC例7 如图,在有边长为1的25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网格上有一个△ABC,在网格上画出与△ABC相似的三角形(全等的只需画一个,与△ABC全等的不再画),使它的3个顶点都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这样的三角形能画几个,最短的边长分别是多少?
y87BC6543PBA-121o-1123456Ax
(三)课堂小结:
分类讨论、有序思考的回顾。
7.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 篇七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在学生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课时首先利用“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探究得到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继而引导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通过类比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成功方面:
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2、通过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通过对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及推论的观察-探索-猜测-证明,部分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及推论;
5、通过学习,部分学生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证明;
6、本节课基本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少数学生不理解相似比具有顺序性,在写相似三角形时不注意字母的对应关系,在找对应边时很容易出错;
2、少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知如何观察,如何验证;
3、少数学生在探究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时,不会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证明;
4、学生做练习时不细心,出现常规错误,做题的正确率较低;
8.相似三角形人教版的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会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高度测量问题.2.培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4.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高度测量问题.2.难点:探索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高度测量问题.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从初一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图形的知识,我们学过相交线平行线,我们学过三角形四边形,我们学过圆,这些天我们又学了相似三角形.这些关于图形的知识是怎么形成的呢?(稍停)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埃及的尼罗河水每年都会泛滥,两岸的田地就被淹没,水退后人们要重新划定田界,这便促使人们学会了计算简单图形边长、面积的方法,逐步形成了图形的知识.可见,图形知识是由于测量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本节课我们要学的也与测量有关,我们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一个测量问题,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际问题.问: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位于哪个国家,叫什么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原高146.59米,但由于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顶端被风化吹蚀,所以高度有所降低.
在古希腊,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泰勒斯.一天,希腊国王阿马西斯对他说:“听说你什么都知道,那就请你测量一下埃及金字塔的高度吧!”,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个大难题,因为是很难爬到塔顶的.你知道泰勒斯是怎样测量大金字塔的高度的吗?
(二)、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9例3——测量金字塔高度问题)
分析:根据太阳光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特点,可知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竖直的两个物体的影子互相平行,从而构造相似三角形,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求出金字塔的高度.
解:略(见教材P49)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如用身高等)
解法二:用镜面反射(如图,点A是个小镜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由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例2(教材P50例4——测量河宽问题)
分析:设河宽PQ长为x m,由于此种测量方法构造了三角形中的平行截线,故可得到相似三角形,因此有PQQRx60,即.再解x的方程可求出河宽.
PSSTx4590解:略(见教材P50)
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河的宽度? 解法二:如图构造相似三角形(解法略).
(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
(师出示下图)
师:(指图)这是旗杆,旗杆很高,怎么测量出旗杆的高度?请大家想出一个可行的测量办法.(让生思考一会儿,等到有一部分学生举手)
师:有些同学已经有了办法,大家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生小组交流,师巡视倾听)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情况?
生:……(让几名同学说,师作适当评价,譬如有些想法只是一种想法不具有可行性)师:测量旗杆的高度有很多办法,其中有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是利用相似三角形来测量,怎么利用相似三角形来测量?
师:旗杆在地上会有影子,假如这条线是旗杆的影子(边讲边画图).我们在旗杆影子的顶端立一根木杆(边讲边画图),木杆在地上也会影子,这条线是木杆的影子(边讲边画图).现在连结这两条线段(边讲边连结),就构成了两个三角形,我们把三角形的顶点都标上字母(标字母,画好的图如下所示).B
E
DAC 师:(指准图)△ABC与△DEA相似吗? 生:(齐答)相似.师:为什么相似?(让生思考一会儿再叫学生)生:……(让一两名学生回答)师:(指准图)因为旗杆和木杆都垂直立在地上,所以∠C、∠DAE都是直角(边讲边在图中作直角符号).师:(指准图)而DE∥AB,为什么?(稍停)因为DE是太阳光线,AB也是太阳光线,太阳光线是平行的,所以DE∥AB.师:(指准图)因为DE∥AB,所以∠BAC=∠D(边讲边在图中作角的符号),所以△ABC∽△DEA.师:假如我们量出旗杆影子AC的长度为8米(边讲边在图中标:8m),木杆的高度为2米(边讲边在图中标:2m),木杆影子的长度为1.6米(边讲边在图中标:1.6m),那么旗杆高度是多少米?(边讲边在图中标:?)大家算一算.(生计算)师:旗杆的高度是多少米? 生:(齐答)10米.师:好了,下面我们把求旗杆高度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以下师边讲解边板书,解答过程如下)
解:∵DE,AB是太阳光线,∴DE∥AB.∴∠BAC=∠D.而∠C=∠DAE=90°,∴△ABC∽△DEA.∴BCACBC8==,即.EADA21.6 ∴BC=10(米).因此,旗杆的高度为10米.(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1.填空:
如图,在某一时刻,测得一根高为1.8m的竹竿的影长为3m,同时测得一栋高楼的影长为90m,则这栋高楼的高度是 m.1.8m
3m90m
2.填空:
如图,测得BD=120m,DC=60m,EC=50m,则河宽AB= m.(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师:本节课我们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了测量旗杆高度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其实测量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可以直接测量的,譬如,我们的身高,教室的长度,马路的宽度,这些都可以直接测量.另一种是不能直接测量的,譬如,旗杆的高度,珠峰的高度,地球和月亮的距离,这些都不能直接测量.不能直接测量的问题怎么解决?(稍停)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的问题,实质上是把不能直接测量的问题转化为可以直接测量的问题.(指准图)譬如,旗杆的高度是不能直接测量的,但它的影子,还有木杆及影子的长度都是可以直接测量,利用相似三角形可以求出旗杆的高度.师:不能直接测量就利用相似三角形间接地测量,这种想法很巧妙很高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看到数学的价值,看到人的聪明才智.(作业:P55习题10.11.)
9.相似三角形教案 篇九
【基础知识精讲】
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意义,会利用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能掌握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关系.
2.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难点解析】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定理.
【典型热点考题】
例1 如图4-21,□ABCD中,M是AD延长线上一点,BM交AC于点F,交DC于G,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图4-21 A.△ABM∽△DGM B.△CGB∽△DGM C.△ABM∽△CGB D.△AMF∽△BAF
点悟:用本节概念和定理直接判断. 解:应选D.
例2 如图4-22,已知MN∥BC,且与△ABC的边CA、BA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M、N,点P、Q分别在边AB、AC上,且AP∶PB=AQ∶QC.
图4-22 求证:△APQ∽△ANM. 证明:∵ AP∶PB=AQ∶QC,∴ PQ∥BC,又MN∥BC,∴ MN∥PQ ∴ △APQ∽△ANM.
例3 写出下列各组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例式.
(1)如图4-23(1),已知:△ADE∽△ABC,且AD与AB是对应边.(2)如图4-23(2),已知:△ABC∽△AED,∠B=∠AED.
图4-23 点悟:要写出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例式,首先要确定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因为相似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的推广,所以要确定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各组的对应边,可以参照确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的方法,从确定这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的顶点出发.
解:(1)已知△ADE∽△ABC,且AD和AB是对应边,它们所对的顶点E和C为对应顶点,而A是两三角形的公共顶点,∠BAC为公共角,所以两三角形另两组对
ADDEBCEACA应边为DE和BC,EA和CA,得AB.
(2)已知△ABC∽△AED,且∠ABC=∠AED,A为公共顶点,另一对应顶点为D和C,三组对应边分别是AD和AC,AE和AB,DE和CB.
ADAEABDECB得AC.
本题两类相似三角形的图形是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 第一类为平行线型.
平行线型是由两条平行线和其他直线配合构成的两个相似三角形,它的对应元素比较明显,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有同样的顺序性,对应边平行或重合.基本图形有两种(图4-24):
图4-24 第二类是相交线型.
这一类型的对应元素不十分明显,对应顺序也不一致,对应边相交.它的基本图形,也有两种,一种是有一个公共角,另一种是一组对顶角(图4-25).
图4-25 其他类型的相似形多可以分解成这两种基本类型或转化为这两种基本类型. 例4 如图4-26,已知:△ABC的边AB上有一点D,边BC的延长线上有一点E,且AD=CE,DE交AC于F.求证:AB·DF=BC·EF.
图4-26 点悟:如果我们把条件和结论涉及的线段AD,CE,AB,DF,BC,EF在图中都描成红线,可以发现一个完全由红线构成的三角形,即△DBE,还有一条线AC,是△DBE的截线,分别截△DBE的三边DB,BE,DE(或它们的延长线)于A,C,F.这类问题添辅助线的方法至少有三种,即过红线三角形任一顶点作对边的平行线,并与该三角形的截线或其延长线相交(如图4-27),在每一种图形中,虽然只有一对平行线,但与这对平行线有关的基本图形都能找到两对,根据每一个基本图形都可以写出包含辅助线段在内的一个比例式.
图4-27
ADDFBHEFCEBC以(2)为例,可以写出ABBHABDFAD,又可以写出BH.前两式均有BH,于是
BC可得,及
BHBCEF,所以,有
ABDFEF.又因为ADCEADCE=CE,于是有AB·DF=BC·EF.(证略)利用比例线段也可以证明两直线平行或两线段相等.
例5 如图4-28,已知: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AD,BC的中点,AF与BE相交于G,CE和DF相交于H,求证:GH∥AD.
图4-28 点悟:条件中的AD∥BC,给出了两个基本图形,而AE=ED,BF=FC,又使从两
AGDHHF个基本图形中给出的比例式有一个公共的比值,从中可以得到GF.所以GH∥AD.
证明:∵ AD∥BC,AEAGGFEDDHHF∴ BF,FC.
∵ AE=ED,BF=FC,AGDHHF∴ GF,∴ GH∥AD.
例6 如图4-29,已知:AD平分∠BAC,DE∥AC,EF∥BC,AB=15cm,AF=4cm. 求:BE和DE的长.
图4-29 点悟:题设中的两对平行线起着不同的作用.由DE∥AC,AD平分∠BAC,可以得到AE=DE.这样已知及欲求的线段BE,AE,AB,AF都在AB和AC这两条边上,利用EF∥BC,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比例线段.求得答案. 解:∵ DE∥AC,∴ ∠3=∠2,又AD平分∠BAC,∴ ∠1=∠2,∴ ∠1=∠3,∴ ED=AE. ∵ EF∥BC,ED∥CF,∴ EDCF为平行四边形,∴ ED=CF=AE.
设AE=x,则 CF=x,BE=15-x. ∵ EF∥BC,AEAFCFx4x∴ BE,即15x,2∴ x4x600
解得,x110(舍),x26. ∴ DE=6cm,BE=9cm.
例7 如图4-30,已知:在△ABC中,AD和BE相交于G,BD∶DC=3∶1,AG=GD. 求BG∶GE.
图4-30 点悟:按照例4的分析,过点G作GM∥AC,根据平行线截得比例线段定理,得BG∶GE=BM∶MC,于是只要求出BM∶MC的值即可. 解:作GM∥AC交BC于M,则 BG∶GE=BM∶MC. ∵ AG=GD,DMMC12DC∴ .
BD∵ DCBD131,61BD即2DC,MC61161.
71BDMCMCBM,即MC,∴ BG∶GE=7∶1.
点拨:以上四例中,我们复习了线段成比例和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有关知识.
【易错例题分析】
例1 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P是BC上的点,且BP=3PC,Q是CD的中点. 求证:△ADQ∽△QCP. 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 Q是CD的中点,AD2∴ QCBP,3BC4DQ∵ PC,∴ PC.又∵ BC=2DQ,∴ PCDQPC,∠C=∠D=90°,2.
AD在△ADQ和△QCP中,QC∴ △ADQ∽△QCP. 警示:证此类题应避免没有目标而乱推理的情况.
例2 一块直角三角形木板的一条直角边AB长为1.5米,面积为1.5平方米,要把它加工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桌面,甲、乙两位同学的加工方法分别如图4-31(1)、(2)所示,请你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哪位同学的加工方法符合要求(加工损耗忽略不计,计算结果中的分数可保留).
解:由AB=1.5米,SΔABC1.5平方米,得BC=2米.设甲加工的桌面边长为x米,∵DE∥AB,Rt△CDE∽Rt△CBA,CDDEAB672xx1.5∴ CB,即2.
解得 x,过点B作Rt△ABC斜边AC上的高BH,交DE于P,交AC于H.
由AB=1.5米,BC=2米,SΔABC1.5平方米得AC=2.5米,BH=1.2米. 设乙加工的桌面边长为y米,∵ DE∥AC,∴ Rt△BDE∽Rt△BAC.
BPDEAC1.2yy2.5∴ BHy,即1.2
3037303722即x>y,xy,解得,6因为7所以甲同学的加工方法符合要求. 警示:解此类要避免看不出相似直角三角形而无法解的情况,更要避免看不出对应线段造成的比值写错而形成的计算错误.
例3 如图4-32,AD是直角△ABC斜边上的高,DE⊥DF,且DE和DF分别交AB、AFBEBDAC于E、F.求证:AD.
图4-32(2002年,安徽)正解:∵ BA⊥AC,AD⊥BC,∴ ∠B+∠BAD=∠BAD+∠DAC=90°,∴ ∠B=∠DAC.又∵ ED⊥DF,∴ ∠BDE+∠EDA=∠EDA+∠ADF=90°,∴ ∠BDE=∠ADF,∴ △BDE∽△ADF.
BDBEAFAFBEBD∴ AD,即 AD.
警示:本例常见的错误是不证三角形相似,直接进行线段的比,这是规范的一种情况.
【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4-33,在△ABC中,AB=AC,AD是高,EF∥BC,则图中与△ADC相似的三角形共有()
A.1个 B.2个 C.3个 D.多于3个
2.某班在布置新年联欢晚会会场时,需要将直角三角形彩纸裁成长度不等的矩形彩条,如图4-34在Rt△ABC中,∠C=90°,AC=30cm,AB=50cm,依次裁下宽为1cm的矩形纸条a1、a2、a3…若使裁得的矩形纸条的长都不小于5cm,则每张直角三角形彩纸能裁成的矩形纸条的总数是()
A.24 B.25 C.26 D.27
图4-33 图4-34
二、填空题
3.如图4-35,△AED∽△ABC,其中∠1=∠B,则AD∶________=________∶BC=________∶AB.
图4-35 图4-36 4.如图4-36,D、E、F分别是△ABC的边AB、BC、CA的中点,则图中与△ABC相似的三角形共有________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__.
5.阳光通过窗口照到室内,在地面上留下2.7m宽的亮区,已知亮区到窗下的墙脚最远距离是8.7m,窗口高1.8m,那么窗口底边离地面的高等于________.
三、解答题
6.如图4-37,在△ABC中,AB=AC,AD是中线,P是AD上一点,过C作CF∥AB,延长BP交AC于E,交CF于F.求证:BP2PEPF.
7.已知:如图4-38,等腰△ABC中,AB=AC,∠BAC=36°,AE是△ABC的外角平分线,BF是∠ABC的平分线,BF的延长线交AE于E.求证:(1)AF=BF=BC;(2)EF∶BF=BC∶FC.
图4-37 图4-38 8.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E在边BA的延长线上,CE交AD于F,∠ECA=∠D.求证:AC·BE=AD·CE.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C 2.C 3.AC,ED,AE 4.4,△ADF、△DBE、△FEC、△EFD
5.4m 6.连结PC,先证明△ABP≌△ACP,∴PB=PC,再证明△PCF∽△PEC,∴PC∶PE=PF∶PC.∴PC2PEPF,∴PB2PEPF
7.(1)由已知可求得∠ABF=∠BAC=36°,∠C=∠BFC=72°,∴BC=BF=AF
(2)∵△EAF、△BCF都是底角为72°的等腰三角形,∴△EAF∽△BCF,∴EF∶BF=AF∶CF,又AF=BC,∴EF∶BF=BC∶FC
10.相似三角形人教版的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及应用。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利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
(3)德育渗透:学生通过交流、归纳,总结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体会知识迁移、温故知新的好处;应用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面积比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重点:(1)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的推导及运用。(2)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相似多边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及对“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性质的理解,特别是对它的反向应用的理解,即对“面积比求相似比”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几何课上得有趣、生动和高效,教学中从简单到复杂,也就是从三角形到多边形的一个过程。教材并没有对结论进行严格的证明,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结论的证明方法,引导好学生从直观发现向逻辑推理过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启发、诱导应贯穿于始终。
三、学法指导。
采用类比、转化的方法,以多种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才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1、引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以下问题: 已知ΔABC∽ΔA B C ,且AB=3,BC=4,CA=5, A B =6.求ΔABC 与ΔA B C 的相似比,周长比,面积比?
说明:本节课通过相似的计算问题入手,既复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又使学生直接感受周长,面积问题与相似图形的关系,学生不一定能完成周长比面积比,问题可以先放置。但可以让学生清楚本节课所研究的问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预习:
自学:课本149页至151页 自学指导:(1)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利用等比性质推三角形周长比和相似比的关系。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推相似三角形面积比和相似比的关系。
(3)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解决有关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和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
3、合作解疑:(1)已知ΔABC∽ΔA B C,相似比为。① 请你写出图中所有成比例的线段。② ΔABC与ΔA B C 的周长比是多少?你是怎样做的? ③ ΔABC的面积如何表示?ΔA B C 的面积呢?ΔABC与ΔA B C 的面积比是多少?与同伴交流。说明:该问题是上节课的引例,学生比较熟悉,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旧知问题进行联系,不断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学说明: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将边长与周长联系,如何求面积。计算的基本方法:利用等比性质通过边长比求面积比,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作出高求面积,突出转化思想。这些思想方法的教学既是为题目本身服务的,又是必须向学生渗透的。(2)课本中议一议
说明:进一步研究相似四边形的情况。利用这种方法将四边形换成五边形、六边形等其他多边形,那么也有相同的结论。
由此可知: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教学说明:本例的证明过程比较复杂,通过前面的铺垫学生对证明步骤应该不陌生,特别是利用等比性质将边长统一成周长的证明步骤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教学时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知道如何得到的就行了。
4、反馈检测:
(1)课本随堂练习1,知识技能1题,2题。
(2)如图所示是某城市地图的一部分,比例尺为1:100000.①设法求出图上环形路的总长度,并由此求出环形快速路的实际长度。②估计环形快速路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
解:①量出图上距离约为20cm,则实际长度约为20千米。②图上区域围成的面积约为23.7 cm ².根据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1:100000的平方,则实际区域的面积约为23.7平方千米。
5、作业设计:
课本习题4.11 必作题:知识技能3,4题 选择题:153页6题
6、回顾反思:
(1)总结归纳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在学习相似形的性质时我们运用过哪些数学方法? 说明:两个问题概括了与相似形性质有关的大部分内容,教学的落脚点就是使学生会合理准确地使用这些性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知识的变化过程非常清楚、同时对每部分的关系心中有数。
五、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节课,我们主要在如何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了些尝试,具体地说,表现在:
(1)针对初中数学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2)相似多边形的性质重点强调“用”,它是为计算和探究其它知识服务的,本课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思想,简单地说就是使学生明确什么时候用相似比,什么时候用边之比,什么时候用角相等。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三角形人教版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27.2 相似三角形 教学设计 教案11-29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反思08-17
相似三角形导学案06-13
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思路11-29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复习》评课稿07-07
人教版初中数学三角形说课标说教材06-11
初中关于相似说课稿09-18
相似词语辨析across和cross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