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认识为话题的作文-认识自己

2024-10-01

以认识为话题的作文-认识自己(共20篇)

1.以认识为话题的作文-认识自己 篇一

人一生的财富有许多许多,但是这些都只是片刻的财富。挥霍一空,也是要一无所有的。每个人都拥有一笔巨大的财富。

古时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总愁眉苦脸。一天到晚都在埋怨自己没钱。一天,一位老人问他“孩子,怎么了?”“我没有钱,上天真不公平!”他说。

“你将你的眼睛卖给我行吗?50两黄金!”老人说。

“不!少了它我怎么看东西!”那人回答道。

“那你把手卖给我,好吗?我给你100两黄金!”老人问道。

“不!少了它我怎么挣钱!”那人答道。

“呵呵!年轻人,你怎么会想到用双手赚钱呢?”老人问道。

“这……”年轻人不知回答什么,“老人,我……”

年轻人一看,老人已经走了。年轻人似乎明白了什么。之后,他努力赚钱,成了当地的大富翁。

是的,人一生总会埋怨自己没钱,这不可否认。但是只要认识到,每个人的双手就是无限财富,那么他就真的有财富了。因为他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

人,一生是有限的。但是他所能创造的财富是用之不尽的。

每个人所能拥有的是其实只有健全的身体,但有的人为什么的发大财?那是应为他们都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富翁。

人生的财富何止身体健康,还有亲情,友情……

这一切一切都会促使人们奋发向上,为自己国家出一份力,做对得起自己的事。人生无冲不破的巨浪,亦无推不倒的隔墙不要害怕失败而不去有所作为。

同学们,人一生其实可短暂了。眨一下眼,或许你已懊悔当初没干点什么。

财富要用得妙,为人民谋利益,那你将获得又一份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用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吧。


2.以认识为话题的作文-认识自己 篇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孕伏算法

谈话引入, 提问口答:6里面有几个3?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来?10里面有几个2? 15里面有几个5?

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除法计算)

二、引入新知, 理解概念

1.创设情境。 (课件显示)

讲述:春暖花开, 同学们来到学校花坛。花坛里开满了鲜花。图 (见教材) 中有哪几种颜色的花? 你能分别数数有几朵吗?

提问:根据这些已知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1) 蓝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

(2) 蓝花和红花一共有多少朵?

(3) 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

(4) 三种花一共有多少朵?

(5) 黄花比蓝花多几朵?

(6) 蓝花比红花少几朵?

讲述: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 不少同学提出了比较两种花多少的问题, 也就是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其实, 比较两个数量除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求相差多少, 还有另一种方法———倍。 (揭示课题: 倍的认识)

2.初步感知。 (教具演示)

(教师根据学生数出的花朵 , 先把2朵蓝花排在一起并画上集合圈) 我们把2朵蓝花看作1份。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讲述:黄花有3个2朵, 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3.动手操作。 (圈画图形)

提出:刚才我们比较了黄花朵数和蓝花朵数之间的倍数关系。那么红花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教师带领学生在教材上圈一圈, 填一填。 ) 提问:蓝花有2朵, 红花有8朵, 8里面有几个2? 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 :8÷2=4) 在这里8表示什么? 2表示什么? 4表示什么?

4.变 式训练 。 (课件分别动态显 示)

(1) 变化红花的数量。

讲述:我们刚才已经比较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现在老师适当改变红花的朵数, 你还能比较吗?

(2) 变化两种花的数量。

讲述:刚才我们已经知道, 蓝花2朵, 黄花6朵。现在蓝花增加1朵变成3朵, 如果依旧要使黄花朵数是蓝花的3倍, 可以怎么办? 如果蓝花变成1朵呢?

5.归纳小结。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 你对倍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活动探索, 内化新知

1.拍手游戏。

×××

×××××××××

(师先拍三下, 要求学生拍的次数是老师的3倍。 )

(学生首先同桌进行拍手游戏 , 然后指名两个学生演示拍手游戏, 其余同学根据拍手情况列式计算。 )

2.操作小棒。 (学具活动)

第一排摆:

第一排摆:

6里面有 ( ) 个3, 第二排小棒的 根数是第一排的 () 倍。

如果第二排摆15根, 15里面有 () 个3, 第二排小棒的根数是第一排的 () 倍。

3.观察图形。 (课件动态演示)

讲述: 这里有两种颜色的带子, 你能看出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吗? (1倍)

提问: 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1倍, 其实两根带子的长度是什么关系?

观察提问:变化后的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为什么?

当带子变细了, 这时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当带子继续变化, 成了两条线段, 第二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一条的几倍?

4.测量线段。 (学生操作)

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

( 学生在课本上测量并列式计算, 然后交流反馈。 )

5.连线填空。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

(1)

10里面有 ( ) 个2, 个数是的 ( ) 倍。

(2)

12里面有 ( ) 个4, 的个数是的 () 倍。

6.口答倍数。 (卡片选择)

教师出示几张数字卡片, 让学生选择两个数, 说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卡片上的数有1、2、3、4、5、6、7、8、9、10。 )

四、应用拓展, 积累经验

课堂总结后进行涂色游戏。 (要求先涂色, 然后算出空白圆的个数是涂色圆的几倍。 )

【教学思考】

“倍的认识”这节课属于概念教学。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比起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来说, 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概念的世界里。”概念是数学学科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念教学历来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因为数学概念通常比较抽象, 而儿童的思维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来说, 本课主要抓住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点。

一、了解概念的来源

小学数学的大多概念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同时也常常能从学生的已有知识中发展而来, 倍的概念就是如此。一方面, 学生生活经验中经常遇到两个量成倍数关系的现象, 也经常听到有关倍的比较性说法, 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说法;另一方面, 学生认知结构中已经积累了对一些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方法, 尤其是比较多少的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倍”,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同时在比较多少的方法基础上引出“倍”, 有利于实现从“差比”到“倍比”的自然过渡。

课始, 教者组织相关旧知的复习, 突出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和除法运算, 为本课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必要铺垫。而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搜集数学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 比较数量多少, 再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新知。这样的设计, 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 以旧引新, 以新促旧, 新旧比较, 使学生了解“倍”概念产生的来龙去脉, 为深入理解倍的本质打下重要基础。

二、突出概念的本质

“倍”的本质其实就是几个几, 是乘法和除法意义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乘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倍”的本质, 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在新知教学过程中, 通过五步展开:第一步, 初建倍的概念。用教具直观演示讲解, 使学生在具体形象中了解6朵是2朵的3倍。第二步, 引入除法运算。让学生在动手圈画图形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 同时联系求8里面有几个2可以用除法计算。第三步, 变化几份数。通过8朵红花变为10朵、12朵、4朵、2朵, 蓝花朵数不变, 使学生在变式中理解倍的含义与算法。第四步, 变化一份数。通过把蓝花由2朵变为3朵、4朵、1朵, 使黄花朵数依然是蓝花的3倍, 这要怎么做, 让学生在变和不变中深入理解倍的意义。第五步, 归纳概括。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比较过程, 归纳有关倍的含义, 初步概括倍的本质特征。

新课程改革以来, 数学概念的教学倡导“淡化形式, 注重本质”, 因此, 概念的教学, 不像过去过早采用抽象的繁琐的文字来完整叙述, 而是注重让学生不断积累感知经验, 在具体形象中逐步感悟概念的含义, 并逐步对相关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归纳和提升, 以达到对概念本质的丰富性理解。

三、沟通概念的联系

孤立的概念容易被遗忘, 而单一的概念也不成体系。倍的概念虽然本课是首次学习, 但是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偶尔也会听说。更重要的是, 倍的概念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间存在着很多的内在联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加强沟通和比较, 使新建的概念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从而加深对概念的深度理解。

在引入倍的概念时, 从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比较, 过渡到用“倍”来进行比较, 体现从“差比”到“倍比”的发展需要;新知学习时, 首先从乘法的基本含义“几个几”出发, 并通过“1份”和“几份”的比较, 初步建立倍的认知模型;接着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 联系除法的含义, 通过运算再次形成倍的思维模型;然后通过变式练习活动, 分别改变几份数和改变一份数, 让学生巩固对倍的概念的理解;在“1倍”这一特例的处理上, 结合数量的变化过程, 直观地沟通起“1倍”与“同样多”的联系, 并进一步沟通“1倍”和“几倍”的关系。

四、体现概念的应用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 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启示我们, 只有设计目标多层、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应用练习, 才能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数学学科的本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一般说来, 儿童是依靠颜色、声音、动作等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从概念应用的目标来看, 本课的应用体现为基础性应用、对比性应用和发散性应用三方面;从概念应用的内容来看, 本课主要体现为数学应用 (应用倍的知识判断两数关系和列式计算倍数) 、生活应用 (判断白球和彩球的倍数关系、红萝卜和白萝卜的倍数关系等) 和拓展应用 (从12个圆圈中灵活寻找空白和涂色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三方面;从概念应用的形式来看, 则有操作应用 (包括摆小棒和测量) 、运算应用 (包括列式计算和选择卡片) 、游戏应用 (包括拍手游戏和涂色游戏) 三方面。

3.以认识为话题的作文-认识自己 篇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 实践 实践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的认识论,是基于现实生活实践的认识论。它强调在实践基础上,发挥认识主体即人的能动性,以全面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改造现实世界。在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注重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就是实践创新。

一、实践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人类活动总的来说,不过两大类:一是认识活动,一是实践活动。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所处理的都是思想和存在的关系。因此,作为指导人类活动的科学的认识论的最高问题,不能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旧唯物主义在理论上并没有完全战胜唯心主义,其原因是旧唯物主义自身没有把唯物主义路线贯彻到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没有抓住决定思维和存在对立统一运动的关键——实践。只有科学的实践观才能彻底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有实践才是彻底战胜一切唯心主义神秘理论的最强有力的武器。早在1845年马克思就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因而,实践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说,是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逻辑看,也可看到实践观点自始至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为了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而研究哲学的。1845年马克思写了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指出哲学必须服务于实践的观点。他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共同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两篇都突出了实践的决定作用,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物质和精神矛盾双方达到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实践的观点超越了一切旧唯物主义,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的非难。因此,肯定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不仅能反映功能,能认识主体对客体的如实反映,更重要的是认识须以实践为基础,主体在对对客体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即具有能动作用。在人的认识中,主体起着积极能动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主体是认识的发动者,使认识的产生由可能变成现实。马克思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一个能动的存在物,是自然界一个特殊部分,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是在自己的意识指导下创造性地来改变自然,使之适合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改变自身来适应环境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的特殊本质是积极主动的,是主体对世界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客观世界进入认识,观察领域,才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离开了主体的实践活动,离开了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就无法反映世界,就无所谓认识。

第二,主体的能动性贯穿于人类认识的始终。在认识过程中,主体首先根据客观的具体条件,按照自身的需求意识、现有的经验知识,以及情感意志等来选择一定对象作为客体,为了获取客体的知识,主体便展开了征服和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而人的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说是能动自觉的。在实践活动中,为了实现认识的目的,主体必须创造相应的认识工具,并运用认识工具去主动地改造自然,改造客观存在物的形式,在自然界中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正因为人的认识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和“按照人的需求来认识”的统一,人类的认识活动就必须主体合目的性和客体合规律性的原因。

第三,主体的实践制约着认识的范围,成为认识的推动者。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多样、纷繁复杂的层次和体系,所以主体可以按照自己需要的目的和本质力量,选择不同的层次和系统作为自己对象性活动的客体。主体的知识水平、它所操纵的技术手段和所驾驭的自然力决定着对客体认识和发行的深度及广度。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同时本身也得到了改造,从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认识论的本质是实践创新

马克思把实践作为整个哲学的基础,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从而创立了崭新的科学世界观和认识论。在认识论中,强调能动的反映,不仅把整个认识论置于新的实践的基础之上,而且划清了科学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强调创造是人类认识的深刻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合乎逻辑的深入创造观。

首先,创造(或实践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本质。马克思主义早就指出,作为存在物,人同动物及一切其他存在物不同。人既是存在物的同类,又是他们的异类;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在“自由和自觉的活动”中进行的,这种自由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都是创新。实践的本质就是创造和创新。人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生存和发展,日益成为自身,成为主体,发扬人的本性,形成为真正的人。

其次,认识只有以创新作为自身的深刻本质,才能实际地指导实践,向实践转化。在人类活动中,认识和实践是主要的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人的活动本质上就是实践活动。这个意义上,认识是实践的一部分。认识的意义全在于向实践转化。认识中人有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实现自己。不断向实践转化,是认识的内在趋向和本质要求。可是,认识并不可能简单地、自发地向实践转化,只有通过创新、且不断地创新,才能实现认识向实践的转化。

再次,创新是人作为认识主体的本质特征,是认识主体能动性的本质表现。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表现,也是两者统一的手段、机理和过程。主体既有把握和超越客体的能动性,又有受制于客体(包括作为客体的主体)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仅是时代的、社会的、物理的,而且是生理的、心理的和其它诸方面的。人的主体能动性以创新作为自身的集中体现,而人的局限性也要求以不断地创新来克服自身、超越自身的局限。在不断的创新中,人也得以不断地提高认识能力。

创新作为能动反映的本质,渗透了整个能动反映的认识。感性认识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就已包含着主体所独有的独创的因素。理性认识就更是这样了。主体不仅提供了思维和表述的逻辑形式与其他形式,而且在揭示客体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理论,包含假说,而且根据理论的要求,预见事物的多方面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不仅如此,主体还在实际认识的基础之上,得以设计创造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大量对象,而且不断进行再认识,再创造,再发明。

总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是科学的认识论。重视实践在认识中的根本地位。在认识改造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强调发挥主体即现实的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实践论活动中的创新,这对现实的实践活动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选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以自己为话题的作文 篇四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看见比我们更加优秀的人,他们有些长得非常漂亮,讨人喜欢。他们有的非常的有才艺,让人不禁把目光都集中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有的成绩非常好,让人不知不觉就把他当成自己的目标。他们有的非常温柔,让人感觉到非常的舒服。他们有的管理能力非常强,让自己情不自禁的都想服从他们。他们有的能掌握全局,控制局面让人想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光从这些方方面面,我们就可以看出,生活中比我们优秀的人许许多多他们有的从这个方面超过我们,有的从那个方面超过我们。但是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我们也很优秀,自己也很好。

当我们看到那些优秀的人时,我们就会想模仿他们,就会想朝他们靠近。但是我们大多数都忽略了自己,都忽略了一个优秀的自己,其实做自己最好。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有的人他们勇敢自信,大胆把他们的特点发挥出来。但是有的人却有些内敛含蓄,所以他们的优点不容易被别人发现,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所以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做自己就好啦!

5.以自己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篇五

中世纪的欧洲,巴黎卢昂附近的克罗瓦塞别墅里,居斯塔夫·福楼拜正伏在安静的书桌上奋笔疾书,除偶尔到巴黎拜会一下文艺界的朋友外,在那里独身终其一生。正如福楼拜在给女友的信中写到:“我不看报纸,不接受采访,按时看日出……”他不为浮名夸耀所扰,把握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得以让他创作出《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经典之作,也得到了“西方现代小说之父”这一称谓;同样,在“文革”之后声名大振的钱钟书也是不接待来客,拒绝采访,杨绛说:“他只想安安心心的做学问。”钱钟书把握住了自己,才有了至今无人能及的《管锥编》。

想起前段时间看的《蜗居》,其中的主人公海藻与海萍本都是收入不高且梦想着有所大房子的人。海萍把握住了自己,她知道所有的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就这样,她不仅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也创办了一所中文学校。然而,海藻的妹妹海萍却贪图一时利益,没有把握住自己,背叛了自己的男朋友,做了一个贪。污官员的二奶,到最后钱财散尽,自己也丢掉了子宫,得到了惩罚。

现代心理学上也正有那么一种疾病,名曰:“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种人极强的优越感与脆弱的自尊使之不能把握自己,可想而知它们的生活众叛亲离。因而医学上用两个字概括之——有病。

简·爱把握住了自己,放弃自卑,获得了幸福;卡秋莎把握住了自己,放弃堕落,获得了重生;安吉尔·克莱把握住了自己,放弃自傲,获得了苔丝;裴迪南把握住了自己,放弃富贵,获得了爱情……

把握自己是什么?是电影《海上钢琴师》中一生从未下船的1900扔在海里的帽子。是的,这位一生与钢琴相伴的孤独钢琴师从未上岸。因为他知道岸上无尽的街道与人群不会给他什么,一架钢琴,足以使他把握自己。

6.以战胜自己为话题的作文900字 篇六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小学的一次期中考试在我心中至关重要,不仅是因为我付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得到满分,更因为我战胜了自己。

那天,考试成绩如期下来了,我也听到了我期盼已久的消息:我取得了全年级唯一的满分!我简直如上天堂般高兴。卷子发下来了,我如获至宝,没错!一个鲜红的“100”在卷子上朝我微笑!正当我美滋滋地欣赏卷子时,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有道题我明明写错了,可卷子上打的是对钩,按理说,应该扣掉2分。我的心情立刻从高空跌到了谷底,这一发现来得太突然了,令我有些措手不及。

晚上,我的心乱作一团:该怎么办呢?这100分可是我梦寐以求的分数呀!如果我去找老师改分,那么这些天的努力、辛苦不就白费了吗!混过去吧,反正除了我谁都不知道。于是,我熄了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内心更是忐忑不安。心灵的谴责困扰着我:这是不光彩的100分呀,不去改分,会使我内心充满不安和自责呀!难道我能为了2分丢掉最可贵的东西?

经过我再三考虑,我最终决定去找老师改分。

第二天,我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走向老师的办公室。到了门口,却又有些踌躇。但最终我还是强迫自己走进去,向老师说明情况,改了分。改完分后,老师高兴地为我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棒,很诚实!”

蓦地,心里一阵坦然,昨日的烦恼和不安顿时荡然无存。我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而高兴。

我们不要做诚实的叛徒,这小小的2分让我换回了可贵的诚实,战胜了自我。我忘不了这件事,更忘不了这可贵的2分!

7.以认识为话题的作文-认识自己 篇七

如何在教学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让我们的课堂显得更美丽、更深邃、更人文?笔者在教学省级公开课《圆的认识》这一课时,从“体验”“亲历”“解决”三个方面引导孩子步入了数学文化的殿堂,用数学文化点亮他们心中那盏发展的明灯。

一、“心灵体验”,感受圆蕴涵的数学之美

圆是数学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图形,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试图通过一些充满哲理的话来引领整个课堂,使学生在领略古人智慧文明的同时,充分体验到圆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深入理解圆的本质特征。

师:(出示圆形纸片)认识它吗?(生答:认识,是圆形)在哪见到过圆形物体?

生:瓶盖、钟面、碗……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生答:见过)如果从上往下扔一颗石子下去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圆形的水波。(师出示图片)

师:像这样的现象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各种图片:向日葵、月球环形山、星球轨道、星系云团)找到圆了吗?感觉怎么样?

生:太美了!

师:是啊,真美!正是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神奇,所以在2000多年前,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

师:你们有这样的感觉吗?(有)那它美在哪儿呢?和其他图形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没有角,线是弯曲的。

师:我们把这样由曲线组成的图形称为曲线图形,而另一些由直线组成的图形称为直线图形。(出示各种图形)那这两个图形也是曲线图形(师手指图形),与它们比,又有什么特别?

生:没有凹凸不平,各个地方都很平整、光滑、饱满。

师:是啊,正是因为如此特别,才显得美丽无比!

我选择了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引发学生感受圆无处不在的神奇魅力,又通过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使他们认识到原来圆如此神奇,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圆强烈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奇妙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受到深刻的感染。数学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数学课堂的文化教育,必须突出学生内心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本身的内在美。而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时,要调适好自己的数学观、数学文化观、数学价值观,廓清自己对数学的文化的理解,涉猎一些关于数学历史典故、趣闻轶事等,必要时,还可以了解一些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思想、方法,以打开自己的数学视野,用文化润泽数学课堂。

二、“亲历动手”,实践圆蕴涵的现实之美

要真正领悟与体验圆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必须要经历实践探索,要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甚至滚动、碰撞等动作,感受圆在现实情境中的不同表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师:古人对圆的了解可远不止这些,关于圆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还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想不想知道?(生答:想)

师:(课件出示“圆,一中同长也”)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一中是什么?

生:就是指一个中心点。

师:一中指的是一个中心点,圆的中心点称为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

师:同长呢?

生:就是一样长。

师:那什么一样长呢?

生:半径。

生:直径。

师:有人说半径,也有人说直径,这两个都是新词语。那半径指哪条线段?会画吗?(请学生到黑板上画)

师:所以半径指怎样的一条线段?

生: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线段。

师:是的,我们把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称为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上画一条半径,标上字母)

……

师:那我们能把这完美的圆画下来吗?用什么画?(圆规)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圆规和一个硬币,当然你也可以用自己准备的材料画出一个圆,会吗?(学生独自画圆,交流方法)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用圆规画好,因为画的圆更标准,而且可以画大小不同的圆。

师:谁能来介绍一下怎样用圆规画圆?

生:先把针尖固定,然后转动把手轻轻一转,注意画的时候针尖和笔尖的距离不能变。(教师示范画,然后学生画)

师:其实用圆规画圆这个方法我国古人早就知道了,从一句俗话中就能看出来。(课件出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就是指圆规,而矩指的是一种带直角的尺,意思是只有用规矩来画方圆,才能画得最好。

师:比一比你们画的圆,看看它们的大小、形状等各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认识圆的一般特征并积极主动地去画圆。在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之后教师出示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水到渠成之事,数学文化中也体现了人文哲理。而在比较后,教师还让学生列举与观察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并引导学生分析圆形物体的特点,这对于加深学生对圆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起到了强化作用。

以上案例反映出,数学文化教育必须让学生感受与亲历实践过程,学生只有在动手、动脑与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对数学本体的认识才会趋于理性与深入。而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引领学生参与互动、创新发现。

三、“问题解决”,探究圆蕴涵的现实应用

数学文化教育最后的归宿,是引导学生走向数学应用,即从理论概括与艺术化走向现实情境,从而去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不断创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构建科学的数学问题解决思维模式。学生只有经历了数学问题的应用解决,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对数学学习提出新的挑战,构成螺旋式发展。

师:墨子说的同长既指同一圆内的半径相等,也指直径相等,同意他说的话吗?(生答:同意)是啊,我们刚才都验证过了,所以圆是一中同长的图形,但难道只有它是吗?比如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就不是吗?

生:不是,因为中心点到角上的距离和到边上的距离是不相等的。

师:所以只有圆是一中同长的图形。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就越接近于圆。

师:难怪有人说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现在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圆太奇妙了!

生:越深入了解,越觉得圆美!

师:是啊,圆真的是太奇妙了,而我们的古人也真是了不起,短短6个字竟蕴藏了这么多圆的知识,而且我国的这一发现比西方国家早了1000多年呢!

师:现在让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好吗?(出示图片)为什么石子扔下去会形成圆形的水波?

生:石子投下去的地方就是圆心,力量均匀向四周散开的波纹就是圆。

师:篮球比赛开始时,两队队员要争球,球在哪?队员在哪?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这样就非常公平。

生:就是一中同长嘛!

师: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自然地围着火坐成了圆形,为什么?

生:每个人到火的距离相等,可以感受到同样的温暖。

师:中国人吃饭喜欢用圆桌,为什么?

生:坐的人多。

生:每个人都能夹到每一样菜,公平。

生:大圆桌和小圆桌的圆心应该在同一位置上。

师:这个图认识吗?(出示阴阳太极图)知道是怎样构成的吗?

生:一个大圆和两个小圆。

师:如果告诉你小圆半径是3厘米,你还能知道什么?

生:小圆直径6厘米。

生:大圆半径等于小圆直径。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已验证了古人的话,但这时学生对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教师又提出疑问:难道只有圆是一中同长,其他正多边形就不是吗?得出圆是正无数边形。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才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圆的本质特征,同时又渗透了极限思想。教师再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圆、画太极图等活动,对知识进行巩固应用和提升,激发学生用心去关注生活中的圆。

以上案例表明,数学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低层次的知识学习到高层次的问题解决,要通过不同层次的发展与目标要求,不断引导学生更新知识结构,构建完善的数学思想体系,丰富数学体验与数学情感,让数学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

8.认识真正的自己 篇八

透过别人,

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自己。

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

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在发掘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于是发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觉、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们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

如果你觉得伴侣对你失去热情,可能是因为你也对他失去热情;就像一位婚姻专家说的:“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

事实上,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他帮助你了解自己,让你发觉你的阴暗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跟一个人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厌恶,因为他让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则二: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

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就会怀疑别人的品德;一个对别人不忠诚的人,也会怀疑别人对他的忠诚;一个不正直的、不正经的人,就会把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想歪”,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一个对别的女人有非份之想的人,自然而然地,也会猜疑自己的女人。老遇到讨厌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讨厌的人。喜欢挑人毛病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有毛病: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不三不四。

如果你很爱发脾气,你就会认为别人常惹你生气,每一件事都可能变成你愤怒的理由。

并不是说每一样东西都是错的,而是你会投射,你会把隐藏在自己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你会谴责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你有太多的怒气,所以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同样,别人对你说什么,也反映了他们是谁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批评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不满,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他们所批评的“那种人”。

当你内心走向良善时,你将停止批评别人和对别人的批评产生反弹。

如果你对一颗长满苹果的树木丢石头,掉下来的就只会是苹果,不管谁丢都一样。一个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对他怎么样,他显现出来的就只会是平和、良善,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法则三:

你内在是什么,就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

一般而言,那些我们相处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们喜欢且接受的内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也反映我们不愉快且不接受内在的自我。

教双方和谐相处,不如教他们让自己内心和谐,那样双方自然会和谐;教他们如伺增进彼此感情,还不如教他们增进自我成长,那样彼此关系自然会成长。

当有人问我要如何改善关系,我总会告诉他们:

“首先你要深入内在,除非你内在的问题先解决,否则你不但无法改善,而且会制造更多问题。”

一个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内在的空虚得到填补,否则就不可能放下别人,也难以解放自己;一个满怀怨恨的人,除非内在愤懑的情绪得到纾解,否则就不可能停止怨怼(不认识这个字去查字典,呵呵);一个爱嫉妒的人,除非内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较,否则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都是内在思想的呈现。你如果无法信任自己,就很难信任别人:你如果无法尊重自己,就很难尊重别人;你如果无法肯定自己,就很难肯定别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别人。

当伴侣们没有了爱而彼此伤害,我不会告诉他们要如何努力爱对方,而是要求他们先学会爱自己,因为伤害对方其实就是伤害到自己。

你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反唤出你与自己的关系。如果你不断与自己的内在>中突,那么你也会不断地与别人冲突;如果你自己内在的情感挣扎,那么你也会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挣扎。

我们在感情中所遭遇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在的问题。

我们吸引的关系,都反映出我们拥有的特质,以及呈现我们的内在自我。所以,关系出问题的人,不仅要检讨你跟别人的关系,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关系。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检视的问题:

“当我观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诸如愤怒、恐惧、失控_______、困惑之类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个自我?”

“外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

法则四:

你约束别人,自己也会被约束。

当你掌控别人时,你同时也被掌控;如果你绑住别人,别人也会绑住你。你想想看,当你控制别人,不准他们做这做那,那如果他们不照你说的话去做呢?你会怎么样?你就会不高兴,对吗?你的喜怒哀乐是由别人来决定,你认为他们是被你掌控的吗?不,其实你才是被掌控的。

以眼还眼,结果是大家都瞎了。

如果你不断在记忆中反刍旧伤痛,你就是给了最初导致伤痛的人、事一再伤害你的力量。那就是我为什么说,当你怨恨别人时,表示某种程度上,你也怨恨自己。

要怎样彻底消灭敌人?把敌人变成你的朋友!

你会发现,那些最难得到原谅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谅的人;最难放手的人,正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

法则五:

如果你很排斥,它就是你必须学习的课题。

我们主要的人际关系,不断地反映该学习的课题是什么。

无论是你的老板、同事、朋友、情人、配偶或小孩皆然,这些人所拥有的你所不喜欢的个性、想法和行为,往往都是你需要学习的部分。他们会显露你的阴影,会一再地重复你所厌恶的言行来让你学习。

当有人指出你的错误,你很气那个人,但这是他的错吗?不,他只是帮你把“发霉的阴影”拿出来晒晒太阳。

你不会因为别人说你想偷窃海洋馆里的一只鲸鲨而冒火,因为那是你连想都不会想做的事。但是,如果你太太说你旅游出差是想借机去“偷腥”,你可能就会辩驳,甚至发火。为什么?因为这种事有可能发生,或曾经甚至已经发生了。没错,一般而言,越接近事实的指控,你越有可能奋起辩护和发火。

所以,以后当别人指责你的时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样,立刻去攻击或反击,你要开始反问自己,因为他们说的很可能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么“当真”,对吗?

他们之所以会安排在你身边,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不要说不喜欢就排斥或试图逃避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天赐的良缘”,你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缘来蜕变自己。

去爱一个喜欢的人,没什么了不起。

去爱一个爱你的人,你什么分数也得不到。

去爱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你一定会在生命中学到一些东西。

去爱一个无缘无故责备你的人,你就学到了生命的艺术。

爱是什么?爱就是欣赏你不喜欢和不爱的。如果在你生活周遭有太多你讨厌或不爱的人事物,那是因为你一直在排斥,所以他们才会一再出现,你必须学会生活的艺术——将它们蜕变成爱。

(编辑:唐棣)

9.以成就自己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篇九

人们常说立志要早,只有确立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当你还是个小孩的时候一定不会有复杂的思考,你会有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你会想要当宇航员当科学家想要飞,那时大人会摸着你的头对你说:“好,只要你努力一切都会实现。”可是十年后这个世界会把你打磨的不再敢立大志,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可是我会相信我自己,路是自己选的,奇迹一定会发生,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潜能。

为了创造自己生命中的奇迹,一定要放弃一些东西。我可以努力的去放弃睡懒觉,因为我可以用睡懒觉的时间去背诗背单词,语文英语学科的学习大多在于零碎的时间。我也可以努力的去放弃玩电脑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的时间用来学习理科真的不错。我也可以努力的去放弃无所事事的机会,使自己每天都充实忙碌。我们哪怕超不过时间,但我们可以追赶着时间,把每一样东西提前,时间就挤出来了。理科的课程是要预习的,光靠课上45分钟是不够的,所以提前学习是很重要的。我想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所以要像电脑一样,把对高考无益的东西拉进回收站,把好的记忆存档,如果不能一次放下所有不好的事情,就想起一次操作一次。

10.以战胜自己为话题高中作文 篇十

把“置死地而后生”的事情先放一放。我暑假的开篇就是《重生》。这本书可不是讲主角死了复活的“精彩小说”。大作家史蒂芬产物,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这么一句话:“出事了!”

暑假开始的几天我在晨跑。在晨间天色灰蒙的时候跑步。对我来说撑了很多天,腿脚一天天僵硬,一天天滋生的还有困倦和疲惫。在树林间,没有鸟儿的啼啭,没有新土带草香。脚步中,我只在意树的高低起伏和路的遥远。我烦透了。困倦和疲惫似乎为我助燃,让我跑得更急了,踏着单调的步点仿佛睡去。下一秒就让人看见了一个胖子在热烈拥抱大地。所谓的痛苦啊,带着点温热的持续出现。回到家无所事事一个月就康复了。

毒辣的太阳把鱼儿毒死了。三年前两条鱼,一条可能不堪忍受自刎了。鱼缸还在阳光触及到的地方,栽着一盆吊兰。或说这本来就是用来栽吊兰的小盆子。我有时看着他游转,在水波中变大变小。三年,他们看到了我依旧胆怯,因为他们的七秒记忆。希望他们能忘记这些年对他们的烟熏和辐射,在天上游着,张开嘴吐着珍珠般的气泡,我只有闭口不言的愧疚罢了。

三日之后,几位亲戚也住院了。我的脚又不幸中招。拔了指甲又生湿疹。刺眼的浮肿,突起的毛孔上,仿佛有什么毒性在扩散。让我感受到了窒息时的压迫感。有一句话,一个尖细的声音在我脑海里回响:“出事了!出事了!”

8月31日,才是同学们有事可出的时候。开学又给他们一种窒息的感觉。报完名我回到了家,妹妹在房子里东奔西走,拉着我走到阳台。指着窗外那棵我喜欢的树的树叶和树干,说:“绿色,棕色”我放眼看去棕色,绿色,鹅黄……色彩就是世界,曾经怎么样?我忘了吧。

11.内衣,重新认识自己的美丽密码 篇十一

内衣,让女人远离了灰色调和不自信的生活。因为内衣,女人开始用不同的色彩演绎青春,诠释心情。诱惑的黑,夺目的金,宁静的蓝,温馨的粉,青春的橙,神秘的紫,时尚的宝蓝,让女人摇身一变,化身美丽曼妙的都市公主,千姿百态,赢得万千宠爱,静静等待生命中的白马王子,牵手演绎一生的浪漫,不再谢幕……

还记得美国影片中《穿普拉达的女王》里那个灰姑娘吗?从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到变成让人羡慕的大家闺秀,是什么让她改变的,除了她的努力之外,更多的则是服饰。俗话说,人靠衣妆马靠鞍。正因如此,她重新找回自信,打开了自己的美丽。

为自己挑选合适的内衣吧,它会让你从灰姑娘变成自信的女王。

内衣,可以令你感受到东西方文化,西方的浪漫奔放、东方的神秘内敛,内衣为成就青春、时尚、浪漫于一身,它柔软的丝、体贴的棉、浪漫的蕾丝,诠释女人的心情语言柔美的线条、随意的情调、自由的组合,张扬都市时尚女人个性内涵,让你感受无可挑剔的完美。

内衣是女人的刻骨铭心。《圣经》中说,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如果事实真如神话所说,那么内衣一定就是女人的一根肋骨。正如男人不能离开女人,女人,同样离不开内衣。

内衣是女人的日记。你大概还记得中学时代母亲送给你的第一件Bra吧,那时的你欣喜若狂,因为这件小小的礼物意义重大:它宣告你不再是一个小丫头,而是一个成熟的女人了。也许你的衣橱中还保留着自己买的第一套内衣吧,记得当时去商场的时候鼓足了勇气逛到内衣区,然而当你告诉店员你的Size之后就已经满面通红,甚至没有试穿就匆匆买下,直到在家里激动地穿上的时候,才失望地发现根本不适合自己。每一件内衣都有一段回忆、一段成长,就像是结绳记事,记下了某个时候的心情。一件件内衣同女人的缘分,缠缠绵绵的,说不清滋味。就如同女人体验过的一段段感情,有的青涩但是甜蜜,有的让你清醒了头脑,有的伴随你的一生。

内衣是女人爱自己的表现。女人要先爱自己,方能被别人爱。女人选择性感的内衣,首先是为了自己的满足。试穿内衣时发掘自己千姿百态的性感,或是在衣橱的内衣中仔细挑选与自己的心情合拍的那一件的愉悦,都是女人为了自己而做的,闲来无事,数着自己的内衣,用手指轻轻摩挲那细腻的触感,脑中虚拟出穿上时的千娇百媚,也是一种享受。女人,是需要学会自我陶醉的。

内衣是女人的生活态度,真我的体现 正当时尚的女人们都在热衷往衣橱中塞满名牌的套装、礼服时,可曾想过内衣才是最真实的自我。内衣最能体现女人的性格,当你的名牌套装在他面前滑落 而展露出的漫不经心的内衣和耀眼的外套形成鲜明的对比时,相信你处在他的位置上也会落荒而逃吧。

内衣是女人对爱情的表达。内衣正是“容”的精华。穿着千娇百媚的内衣向所爱的人展示自己的婉丽和柔情,得到他衷心的赞美,是女人最幸福的事。女人可以只穿T恤、牛仔裤,因为这是给外人看的但是绝对不能不注重内衣,因为内衣是给最爱的人看的。

内衣是女人最体贴的情人,最亲密的朋友。内衣最大的价值,正在于能帮助女人变得更加性感。女人的性感是天生的,然而更需要衬托,内衣正如女人最体贴的闺中密友,为她们的美丽性感增加筹码。没有内衣的暗中相助,迷人的身材、合身的服饰都将大打折扣。一套体贴而美丽的内衣,保护女人的身体的同时,也撑起了女人的自信,让女人拥有了甜美、温柔、狂野,给女人以千姿百态的性感。自内衣的前身——紧身胸衣出现,内衣进入历史以来,就有无数男人为内衣帮女人制造的完美性感颠倒迷醉,纷纷拜倒在她们的石榴裙下。当然有一点不同的是,以前的内衣是限制女性自由的工具,而现在的内衣则是社会对女人的体贴入微的表现。

内衣是“性感”的最佳代言,它超越历史而永存,却又呈现得千姿百态。柔媚、火辣、妖娆、恬静,每一个女人都因其心情的不同而每天都有独特的性感,内衣自然也是一样。内衣店铺中的内衣成百上千,每一种都有设计师的独特设计,内衣林林总总的姿态正适合了女人不同的心情。当秋日的脚步悄悄来临,你,又是哪一种的性感P

内衣是女人最动人的语言,娓娓道来,欲说还休。不同颜色的内衣则诠释了她们不同的自我,看看它们都在对你说些什么肉色,最爱体贴不失温柔,与肤色相融合,给你最原始的性感最真实的我;白色、简单、自然、向你诉说一个纯洁的我:紫色,撩人的性感令人充满神秘幻想:黑色,冷艳魅力,无法抵挡的诱惑:红色,最浪漫的颜色,向你透漏着热情的讯息。

内衣是女人最俏皮的体现,不同质地的内衣会让女人穿出风情万种,形象万千,谁说善变不是一种美?选择蕾丝的女人最懂浪漫,柔软细腻,纤薄通透,美丽的曲线加之蕾丝花纹的修饰将女人心中的浪漫温情娓娓道来。莱卡、纯棉,则是一种简约的性感,它最懂得体贴,将女人最柔软的每一寸肌肤小心呵护,既透气又贴身,懂得关心自己的女人是不会错过它的。而丝绢、刺绣面料则无疑象征着一种古典的美,配之旗袍或是长裙,江南女子的娟秀气质尽显无疑。

内衣更是“完美女人”的最好体现,初秋,做个会搭配内衣的女人才能真正算是聪颖可人。贴身的薄衫最需要2/3罩杯的体贴关怀;低胸的套装最宜性感的1/2罩杯的衬托:紧身的小衫是内收型文胸的最佳搭档:一字型领的衣服最配一字型的相应文胸:而朴素大方的职业套装用原型内衣是再合适不过了。会搭配内衣的女人才能穿出最高分的衣服,美丽与聪颖,一个都不能少哦!

12.以认识为话题的作文-认识自己 篇十二

隐喻 (метафора) 是人类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手段。古希腊的一些学者最早注意到隐喻这种修辞法的力量:人们通过联想的媒介, 将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 取其相似之处进行类比, 以熟悉比生疏、具体比抽象、浅近比深奥, 使生疏的事物、抽象的道理、深奥的知识描述得生动形象, 通俗易懂, 从而使人们获得感悟。所以, 隐喻也就成了使用范围最广, 频率最高, 能给言语带来无数新颖奇巧、绚丽多彩的表达法的辞格之一。无怪乎有人把隐喻称为“诗的语言”, 它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1]。由于人体本身的构造及其对外部世界的体验, 人类把由自身产生的一些基本认知结构投射到其他事物上, 由此隐喻性地构筑抽象范畴。由于温度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它被用来构筑人类生活中许多抽象的范畴, 由此衍生出众多的概念隐喻。俄汉语形容词的概念隐喻主要与以下范畴有关:色彩、人的性格、情感和人与事物的活跃程度。

1 色彩

色彩是通过温度构筑的一个重要范畴。俄语中把各种色彩分为тёплыйсвет (暖色) 和холодныйсвет (冷色) 两个范畴, 但是绝对不能说горячийсвет (热色) 。俄语的光线 (свет) 从语言角度而言是冷的物体, 可能这与光线的颜色有关, 白—蓝色属于冷色。在俄语的语言世界图景中, 天体, 如月亮和星星, 也是寒冷的 (太阳例外, 它首先被看做是热源, 而不是光源) 。如:

Онбылпохожнаотцавысокимростом, медвежьимиухваткамиихолоднымвзглядомзеленоватыхглаз. (Янчев., Чингиз-хан)

他像他的父亲, 身材魁梧, 熊一般的举止, 一双带绿色的眼睛寒光逼人。

汉语中对色彩范畴的分类与俄语略有不同。汉语中色彩范畴分为热范畴、暖范畴和冷范畴。色彩本身并不存在温度上的区分, 因此所谓热、暖和冷的色彩并非独立于人类认知的客观范畴, 它们完全是人体验的结果, 其基础是各种色彩对于人类心理产生的不同感受。在日常生活中, 与火的色彩比较接近的颜色或类似的鲜红的颜色会使人们产生热的感觉, 而暖色会使人们感觉温暖舒适、轻松, 冷色则使人们产生寒冷的感觉。

2 人的性格

各种温度范畴可以用于描述人的品性。热范畴形容词通常表示性格冲动, 情绪容易发生强烈的变化, 尤其是愤怒;暖范畴形容词通常表示性格平和, 不会出现狂暴的行为;冷范畴形容词通常指人们性格过于平和, 不容易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如:

Неходабылспокойнейтебя, атыслишкомгоряч. (Перв., Честьсмолоду)

涅霍达就比你冷静得多, 你太冲动。

Оннебылтакойхолодныйиаккуратный, какстарший, инетакойотчаянный, какменьшой. (Л.Толс., СмертьИванаИльича)

他既不像他哥哥那样不通人情、一板一眼, 也不像他的弟弟那样冒失莽撞。

汉语中用温度概念来表达人的性格通常称“温和”、“温厚”, 如:只一放了学, 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 其温厚和平, 聪敏文雅, 竟又变了一个。 (《红楼梦》第二回) 终温且惠, 淑慎其身。—— (《诗经·邶风·燕燕》) 一则, 自然是因为无聊赖;二则, 因为听人说, 他倒很亲近失意的人的, 虽然素性这么冷。 (鲁迅《孤独者》)

3 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 对于各种事物我们常常产生不同的情感, 或者喜爱, 或者讨厌, 或者没有明显的态度偏差, 情感一般会通过言谈举止来传递, 而温度所衍生的概念隐喻在构造不同的情感范畴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其中, 热范畴通常表示感情深厚、热情的, 如:горячаялюбовь (热恋) , горячийприём (热情的招待) ;暖范畴的隐喻意义与热范畴大体一致, 也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友好或喜爱的态度。Тёплый首先意味着因为不同的原因“使人感到愉快”, 这种愉快是本人真诚的反应。如:тёплыечувства (温暖的感觉) , тёплыйвзгляд (温暖的目光) , тёплоеписьмо (暖意洋洋的信) , тёплыеслова (温暖的话语) , тёплые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温馨的回忆) , тёплыйприём (热情的招待) , тёплаявстреча (热情的接待) 等。Тёплоеотношение (友好的关系) , тёплаядружба (令人感到温暖的友谊) 说明真诚和愉快的关系, 它们使人心里感到温暖。在这里俄汉语的用法是相通的, 这一隐喻的表达方式在汉语中体现得很普遍, 如:温馨提示;热情迎圣火, 激情办盛会。

与热、暖两个范畴相反, 冷范畴通常隐喻对他人的漠不关心, 没有感情, 但可能具有理智和冷静。俄语“холодный” (冷的) 首先喻指人及其行为, 这与холодный的直义“缺乏人的热量的来源”有关, 指没有心肠 (душаисердце) 的。在语言的朴素的世界图景中, душа和сердце负责人的情感, 所以холодный隐喻地表示бездушный (冷酷的) 、бессердечный (无情的) , 具有反面评价。例如холодныйчеловек指冷漠无情的人。类似搭配还有:холодныйвзгляд (冷冷的眼光) , холодныеслова (冰冷的话语) , холодныйголос (冰冷的声音) 等。汉语中“冷的”在隐喻上也具有接近的表达, 反映了俄汉语言世界图景在“冷”的温度语义的隐喻使用上的接近甚至交叉。汉语里类似的隐喻表达有:冷心肠、冰冷的话语、冷静、冷酷、冷清清、冷眼、冷战等。如:门子听了, 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 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 (《红楼梦》第四回)

4 人与事物的活跃程度

俄语中温度形容词的另一个概念隐喻与人或事物的活跃程度有关。当一个情境涉及大量的人或事物, 并且他们 (它们) 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之时, 用于描述的语言形式会体现热的范畴。反之, 当一个情境涉及很少的人或事物, 或者没有人或事物, 而且人或事物处于平静的状态之时, 语言形式则体现为冷范畴。如:горячаялиния (热线) , горячийбой (激烈的战斗) 等。Звездыждалиеёвыхода, холоднопоблескиваливхолодномнебе. (Айтм., Прощай, Гульсары!) 群星在等待着月亮的升起, 在冷冷清清的天空中, 凄凄惨惨地闪烁着。

汉语的热范畴中, 火处于认知上的突显地位, 因此与火有关的事物通常表示一个实体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 或者处于紧急状态, 需要马上处理, 如报刊中常出现的“热点问题”、“热门”、“热销”。与热范畴正好相反, 冷范畴中处于认知突显地位的是冰。许多处于不活跃状态的人或事物被隐喻为与冰有关的事物。如: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 要不来一个也不来, 今儿他来了, 明儿我再来, 如此间错开了来着, 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 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红楼梦》第八回)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俄汉语温度形容词概念隐喻为概念隐喻的普遍性研究提供佐证。同时, 本文通过例句说明俄汉语中几种抽象范畴是怎样通过隐喻而产生, 这些分析可以应用于两种语言对外教学中, 使学习者认识到各种范畴之间的温度形容词系统的有理据的联系, 更好地掌握这些词汇。

摘要:隐喻是人类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手段。俄汉两种语言都有隐喻这一辞格。温度是自然界最常见的一种现象, 是人体最基本的感觉之一。本文通过对比俄汉两种语言中温度形容词的隐喻来浅谈对隐喻的认识。

关键词:表温度的形容词,隐喻

参考文献

13.以绽放自己为话题的中学生作文 篇十三

最近嗓子有些痛,妈妈给我买了一些菊花茶,妈妈说菊花茶可以清火、明目,让我按时喝。

我打开盒子,里面是二十几朵菊花。这些菊花是淡黄色的,干枯的,花瓣儿将花心包裹着,黄黄的花瓣好像是菊花的裙子。我拿来一个干净的杯子,把菊花放进杯子里,菊花就像一个个小精灵一样,高高兴兴的跳进了杯子里。杯底的菊花形态各异,有的在杯边四处张望,好像走入了迷宫一样;有的躺在杯底懒洋洋的晒着太阳,;还有的紧紧的贴在杯边呼呼大睡。我拿了一壶热水轻轻倒入杯中,小菊花们像被受到惊吓的孩子一样,在水杯里上蹦下跳。过了一会儿,它们好像跑累了,停在杯中休息。渐渐地,菊花的黄裙子绽放开,好美呀!好像可爱的孩子展开了自己的笑脸。我原来以为,菊花被摘下来的那一瞬间它的生命就意味着结束了,从来没想过菊花还会有生命的第二次绽放,而就在此时我发现了它又重新绽放了自己。过了七八分钟,菊花颜色变浅了,开始发淡淡的白色了,我知道菊花茶泡好了。打开杯盖儿,一股清香向我扑过来。我轻轻地捧起杯子,凑到嘴边,抿了一小口,那清香的气味在我的喉咙和肺腑之间回荡着,让我深深陶醉在这清香中。仿佛自己也是一朵菊花穿上漂亮的裙子,在水中跳起美丽的舞蹈。

品味着手中的这杯菊花,从菊花茶想到了我们的人生。菊花如人,水如态度,当我们用冷水去冲泡它时,就如同你用冷冰冰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变得枯燥;反之,当我们用热水去冲泡它时,那么茶与水必将完美融合,散发那沁人心脾的清香,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绽放,就如同无论你的生活有多少失意,多少苦楚,只要你用热情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克服一切的艰难险阻,你的人生也会像菊花一样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14.以认识为话题的作文-认识自己 篇十四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孩童的时候买到心爱的玩具吃到可口的糖果就已经是幸福了。学生时期,考到自己满意的成绩,得到家长的表扬是幸福。工作之后,得到具有挑战性的职位满意的薪水,就可以说很幸福。如果再拥有心爱的人,过着甜蜜的日子就是幸福的极致了。

只是,幸福是有成长期的。它随着欲望的增长不断的衍生。有的时候是幸福,有的时候会演变成奢望。于是,你会感受到幸,也会感受到不幸。

有个朋友曾经对我说提醒幸福,就是培养乐观主义。人就是生活在矛盾统一的世界里。天有阴晴,事分好坏,祸福相依,爱恨交加。虽然我们一时没法改变自己的性格和左右自己的情绪,但人又是凭着记忆感受生活的,乐观的时候多,留下的美好就会多,生活自然就是美好的,反之亦然。生活有苦难和残忍的一面,但不能影响自己感受它的温馨和快乐。

朋友说的这番话我想了很久很久。最赞成的就是“人是凭着记忆感受生活的”。仔细想一想你就明白这句话的美妙之处。那些似曾熟悉的生活场景,那些熟悉的旋律给你的感触,无不都是记忆的味道。

让自己幸福许是一种本能吧,本能的提醒,也本能的感受。每一个看似无所关联的幸福片段连接起来,不就是你未来温馨的幸福人生么?

作者|桂美美

15.以认识为话题的作文-认识自己 篇十五

中法《黄埔条约》后,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商人纷纷来华, 宗教性报纸、外文报纸、商业报纸在华创办。鸦片战争后的50 年中, 西方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期刊达到170 种, 约是同时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 , 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新闻事业。西方人创办的报纸为列强入侵制造舆论。随着西方侵略加深, 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报纸的诸多好处, 但中国报纸的舆论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中国人需要自己的舆论声音。国人最早办的报纸是《中外新报》, 由伍廷芳在1858 年创刊于香港, 是中国第一家近代中文日刊报纸, 也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近代化的日报, 从此拉开了国人办报的序幕。

维新派活跃于甲午战争后, 以1895 年公车上书为标志。此时, 中国新败, 全国士人群情激愤;而外国人办的报纸宣传的西方现代政治制度逐渐引起知识份子憧憬; 先进知识份子对报纸功能也有了新的认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深知救亡图存, 需要政治改革, 但是作为下层士人, 只有通过办报来以言论报国。在这种情况下, 国人办报高潮到来。

《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1895 年创刊于北京, 康有为提供资金, 梁启超编辑, 麦孟华发行。“报开两月, 舆论渐明, 初则骇之, 继亦渐知新法之益。”1895 年12 月, 康有为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作为11 月成立的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 共出版三期。《强学报》是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5 年10 月, 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受到顽固派的攻击, 康有为在上海创办上海强学会。康有为在上海强学会章程上说: 强学会“专为中国自强而立”, 以“通生气、聚图书、讲专门、成人才”而成“圣教”, 提出刊布报刊是该会要做的四件事之一。《中外纪闻》停刊后, 1896 年8 月, 《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是维新派的机关报。《时务报》由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三人合办。在北京强学会被解散和《中外纪闻》停刊后, 维新派运动到了低潮。但《时务报》创办后, 维新派找到自己的舆论阵地, 公开宣扬变法主张, “风行海内, 自是谈变法自强者, 成为风气”, 维新运动又开始高涨。

1897 年10 月, 严复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 1897 年11 月创办旬刊《国闻汇编》。1897 年, 唐才常等人在长沙创办《湘学新报》、《湘报》等维新派报纸。《湘报》内容丰富, 言辞激越, 后来成为维新派发行量第二的大报。1897 年, 徐勤、麦孟华在澳门创办《知新报》。

1898 年7 月26 日, 光绪帝就孙家鼐《奏遵议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一折发布上谕,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主要内容是, 一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 二公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法地位, 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 不必意存忌讳”, 并对办报给予“免税”奖励。至此, 第一次办报高潮达到顶峰。

二、近代报人对于报刊新闻功能的认识模式

报纸具有六大功能: 信息传播功能、宣传教育功能、指导工作功能、知识传播功能、娱乐休闲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在这六大功能中, 信息传播是报纸最核心、最基本的功能, 是报纸本质的体现。鉴于早期维新报纸的特殊性, 本文从新闻功能、政治宣传功能、知识传播功能和舆论监督功能这四个方面, 看维新报人对报刊的认识。

( 一) 维新派报人对对报纸信息传播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的认识

王韬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中说, 报纸可以“通上下”。“国之大患, 莫若民情壅于上。”, 而报纸可以使“民隐达于上, 君惠得以下逮”。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说: “宜令直省要郡各开报馆, …稗百僚咸通悉敌情, 皇上可周知四海”。梁启超在《时务报》创刊号上刊登《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来宣扬报纸“去塞求通”的作用, 即梁启超的“耳目喉舌论”: “无耳目, 无喉舌, 是曰废疾。”……“血脉不通则病…惟国亦然。上下不通, 则无宣德达情之效, 而舞文之吏夤缘为奸; 内外不通, 故无知己知彼之能, 而守旧之儒鼓其舌。中国受诲数十年, 坐此焉耳”。严复在《〈国闻报〉缘起》一文中阐述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他说: “《国闻报》何为而设也? 曰: 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 一曰通中外之故。为一国自立之国, 则以通下情为要义; 塞其下情, 则有利而不知兴, 有弊而不知去, 若是者国必弱”。

《国闻报》“尤以通外情为要务”办报原则, 反映了严复要以报纸为媒介, 向社会大众传播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 并以此来为未来社会变革做好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的思想。“阅兹报者, 观于一国之事, 则足以通上下之情; 观于各国之事, 则足以通内外之情。上下之情通, 则后人不专私其利; 中外之情通, 则后国不专私其治。人不专私其利, 则积一人之智力以为一群之智力, 而吾群为之强; 国不专私其治, 则取各国之政教以为一国之政教, 而吾国为之强。”

这时候的中国报人都认识到信息传播的两大作用是上情下达和开启民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就是官员欺上瞒下。清朝后期, 时弊导致中国战争惨败, 信息闭塞不通使中国与西方列强交往步步受挫。所以, 这时的报人特别注重报纸去塞求通的功能, 不过侧重点略有不同: 王韬是站在百姓的角度, 要“达民隐”。康有为站在制度设计者的角度, 要“除舞弊”, 要让官员和皇帝了解西方。梁启超从受辱角度看“通上下”和”通内外”, 向民众阐述了中弱外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论述最深刻的是严复, 他站在教育家的立场, 通过办报“启发民智”希望报纸能培养一批善于合作的高级人才来提高国家国力, 使国家富强。

( 二) 维新派报人对报纸政治宣传功能的认识

报纸的宣传功能涉及宣传的内容、宣传的作用两个方面。

在宣传内容上, 维新派报纸深入的介绍西方, 阐述维新变法思想。严复是维新政论的开启者。1895 年, 严复在《直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救亡的政论。在《论世变之亟》中, 严复指出“尝谓中西之理, 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 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 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在《原强》中, 严复说, “是以今日要政, 统于三端: 一曰, 鼓民力; 二曰, 开民智; 三曰, 新民德。”具体措施就是禁止吸食鸦片, 传播西方知识, 废除科举制度, 开办国议院。《辟韩》是严复批判封建制度、鼓吹变法最激烈的文章, 甚至提出“尊民叛君, 尊今叛古”。梁启超是维新政论的集大成者, 《时务报》是其主要阵地, 著名的《变法通议》就刊于《时务报》上。除了变法主张, 梁启超还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一批宣传改革的文章, 如《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

在宣传作用的表述上, 维新报人重视报纸启发民众、进行变革的作用。王韬是最早宣传变法的报人, 他说: “英国之泰晤士, 人仰之见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 皆视其所言, 以为准则, 盖主笔之所持衡, 人心之所趋向也”。康有为在《开设报馆议》中提出了《强学报》的办报宗旨: “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刊登了大量的变法文章, 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各个方面阐述了变法主张, 产生很大社会效应, 使维新变法思想深入人心。《湘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 梁启超后来说, 《湘报》“虽发行未匝岁, 而见全国于清政府, 然湖南人至此昭苏。后此奇才蔚起, 以缔造我中华民国, 《湘报》之赐也。”

通过报纸对巨大的宣传功能的认识和利用, 维新派宣传资产阶级政治主张, 产生巨大社会效应。康有为的《开设报馆议》则阐述了如何通过办报培养维新人才、整顿吏治, 为维新变法做准备。梁启超在《时务报》上直接阐述维新派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上变革的主张, 有些变法措施在百日维新中得到了实施。

( 三) 维新派报人对报纸舆论监督功能的认识

中国传统社会中并不存在近现代意义上的通过社会舆论来影响国家权力运作的舆论监督体制。随着在华外报的发展和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传入, 国人开始对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及其舆论监督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

较早提出言论自由的是王韬, 他呼吁朝廷放宽严禁, 允许民间办报纸, 允许报纸指陈时事, 无所忌讳, 希望官方对报纸的言论要本着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戒的态度去对待。他认为言论自由是国家兴盛发达的标征。在维新变法中, 康梁并没有对报纸舆论监督功能做出更多的陈述。但1902 年,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617 期上发表了《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 明确指出报刊的两大天职:“一曰, 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 二曰, 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是也。所谓监督政府, 旨在免于政府滥职权, 除立法、司法两权独立, 政党对峙之外, 犹虑其力之薄弱也, 于是必以舆论为之后援。梁启超在《五本说》中第一次论及了舆论的正负效应问题, 并强调议论的发出者和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要求以国家利益为重。”

三、维新派报人办报活动的影响与局限

( 一) 维新派报人办报活动的影响

1.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进步作用。康梁的变法文章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 使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的思潮。

2. 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首先, 维新派人士办报冲破封建言禁, 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之前, 中国人办报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但维新派的报纸使资产阶级思想在封建中心开始传播, 国人办报高潮出现。

其次, 这是中国政治家办报的开始, 并且对中国影响深远。由于中国从康梁开始的政治家办报传统, 使中国的报纸有了宣传新思想、传播知识的自觉, 此后近代中国的报纸格调一直比较高, 以影响社会、讨论国家出路为己任, 少有媚俗的报纸。

最后, 维新派改进了报章文体。明清时期,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反映在文学方面就是八股文和文字狱的兴起。由于八股的形式古板, 导致明清时学子埋首八股, 言语古板。文字狱兴起, 则使得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派遭到严重打击, 文人埋首故纸堆, 以考据和宣传程朱理学的桐城派兴起, 桐城文风一统文坛。中国出现报纸后, 报纸上流行的是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一种文体。

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写的报章文体, 不同于八股的刻意模仿古人、句句对仗, 也不同于桐城派“清新雅正”、简明达意的古文, 而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的通俗文体, 而且笔锋常带感情, 有时文章中还带口语和外来语。后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继承和发展了王韬的报章文体, 史称“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与此前报纸上流行的文体的不同处有: 内容上, “时务文体”针砭时政; 文体上, 文体自由, 自成一家; 用词通俗, 注重吸收外来词汇; 文章感情丰富, 振聋发聩。

( 二) 近代报人对于新闻功能认识的局限性

首先是对新闻功能定位的局限性。新闻具有六大功能, 但中国报人只重视报纸的政治宣传功能, 轻视舆论监督功能, 这是由康梁的政治家办报开始的。政治家代表一个政党或者社会阶级, 它的一切言论的出发点是自己群体的利益。于己有益的就大声疾呼, 积极倡导; 于己无意的或视而不见, 或大声批驳。但是, 报纸是社会公器, 它应该承担监督政党, 为人民的利益呐喊的功能。中国在民国和共和国时期, 重视党报而相应的轻视服务社会、监督舆论的报纸, 这种思想就是从康梁政治家办报的滥觞。

其次是受众定位的局限性。各种资料表明, 虽然维新派在办报思想中积极倡导开民智, 但是维新派报人的读者定位一直是有文化的士绅。康有为在他的《康南海自编年谱》中记录: “变法本原非自京师始, 非自王公大臣始不可”, 于是《万国公报》“每日刊送千份于朝中士大夫”。在那时, 普通百姓识字者甚少, 严复就说过, 普通百姓对报纸“或病其文字之艰深”。

再次是题材选取的局限性。维新派报纸在对题材选取上, 着眼上层社会, 重视朝廷的奏折等, 对民间消息刊登较少。如《时务报》《中外纪闻》都重视对皇帝上谕的刊登; 严复则在《国闻汇报》上“尤详外国之事”, “以供士大夫读书之人”参考使用。

最后是报纸发行量过小, 报纸资金不足, 不少报纸仅出几期就夭折。出现这些问题, 主要是政治家办报相对轻视报纸广告经营等业务, 一心依靠言论打开销路。但当时中国识字人少, 读者群体少, 兼之社会风气未开, 使得报纸经营举步维艰。

摘要:报纸在我国出现很早, 在唐代就有邸报出现。但这时报纸的作用是为地方政府传达中央的消息, 与西方近代意义上源于民间, 服务民众的报纸根本不同。鸦片战争后, 国门被打开, 报纸跟形形色色的西方事物一起来到中国, 被国人接受, 并且在半个多世纪后产生了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无论是提高新闻功能认识还是改进报纸业务, 这次办报高潮都对近代中国新闻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新闻史,办报高潮,新闻功能

参考文献

16.认识你自己 篇十六

第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大约是箴言本来的意思,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

希腊人大抵也是这样理解的。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看来苏格拉底领会了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为此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作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第二种理解是,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

在希腊哲学家中,好像只有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接近了这个意思。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还说,他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不说认识世界,至少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在自己身上的确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可惜大多被浪费掉了。事实上,自古至今,一切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无情地把自己当作标本,藉之反而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

第三种理解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这种理解最流行,我以前也常采用。但未必符合作为城邦动物的希腊人的实情,恐怕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引申和发挥了。

然而,最内在的自我必定也是最隐蔽的,怎样才能认识它呢?各种宗教有静修内观的功夫,对于一般人来说,那毕竟玄了一点。而且,内观的对象其实不是上述意义的自我,而是这自我背后的东西,例如,在佛教是空,在基督教是神。

我觉得找到了一个认识自我的方便路径。事实上,我们平时做事和与人相处,那个最内在的自我始终是在表态的,只是往往不被我们留意罢了。那么,让我们留意,做什么事,与什么人相处,我们发自内心深处感到喜悦,或者相反,感到厌恶,那便是最内在的自我在表态。就此而论,知道自己最深刻的好恶就是认识自我,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倘若有了自己真正钟爱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实现自我了。

17.对自己的认识作文 篇十七

认识你自己对解决莫名其妙忧愁,有一定帮助,但问题是怎样认识自己呢?凭感觉凭经验当然可以起一定作用。有时自己明明很高兴,但突然一下子就变得很烦了,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在哪里。“乐极生悲”也许可对这现象进行解释。哦,记得上次心情不好去池塘边使劲地扔石头,对着山峰大喊,拼命地跑步,自己心情变好了。这次我又效仿上次方法,又收到了同样效果。这关键在于你对自己行为是否总结过。如果你经常地想、深入地了解自己,你会发现有时你心理会出现周期性现象。一般心情不好时候我会写日记,滔滔不绝,有时会写上十页。我再自己翻一下日期,太多是星期日,后来发现星期日下午我呆在教室里会非常地闷,有一种窒息感觉,只要走出教室,这种感觉全没了。还有我精神也处于一种周期性,一段时间精力特别旺盛,一段时间特别萎靡,昏昏入睡。大多第一节课想睡,如果让我开口我睡意就没了,处于半睡眠转台,我心情就开始烦。这能说明什么呢?研究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心理非常重要,同时你还必须分析出现了不正常现象,你怎样才能缓解这一现象使自己恢复正常。

认识你自己对学习也有一定帮助,“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你了解对方情况下,你要做是充分了解自己。就拿考试来说吧,内容大体上你知道了,下一步该分析是自己,自己哪里不懂,自己不懂是知识性问题还是技巧性问题。这类题我是怎样思考,思考在哪里,我就卡壳了,卡壳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别人是怎样解答,下次我该不该也这样思考……充分了解自己后,你就有了明确目标了,这就为成功打下了基础。

认识自己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正确地认识自己,一是错误地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使自己更快更好地走向成功。反之,错误认识自己会使自己走向相反路。因此,自己应该辩证地看待自己,认识自己,找出自己优点和缺点,发扬自己优点,克服自己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8.以相信自己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篇十八

又是一个静谧的夜,又是一弯深邃的月,但是今天却是悲催的一天。

考试考砸了,心中荆棘丛生。在昏暗的灯光下,我埋头扎进书本,苦苦寻觅,却始终找不到一条通向罗马的大道。

百无聊懒,望向广袤的夜空。突然,我发现了那漆黑的夜幕上有一颗星星,它默默地守在皎洁的明月旁边,不仔细寻找,还真看不出!

那颗星,它发出幽幽的淡蓝的光,虽然几乎被月亮的光芒所覆盖,却还是傻傻的发出那道不知何年何月才会被忙碌的世人看到的极淡的光。那道微光,纯净极了,清亮透明。

不知不觉我深深地陷了进去,它就像一条深不可测的隧道。我突然看到一个我,一个全新的自我,我惊讶极了,因为发现那个我的背上有一双明亮洁白而又透明的翅膀。那个我慢慢地走着,一次只走那么一小步,那个我要干什么呢?突然,眼前射出一道光,那光刺眼极了,却又令人向往!啊!出口,我终于知道了,他要走到出口。

可是,用翅膀不是更快吗?那个我真傻!这时,那个我突然展开了翅膀,以极快的速度飞出了隧道。我急速后退,又是那道淡蓝的光,那颗淡蓝的星,那弯皎洁的月……

我愣住了,只是盯着那颗散发着微弱光芒的星。

恍惚间,我懂了。

这颗星,不是傻,它是执着的,而支撑它的便是信念。它相信,终究有一天,它发出的光会被一个不关注于月光的人发现,尽管希望渺茫,却还是执着地坚持,傻傻地相信。

那个我,便是真正的我。我就像背着壳的蜗牛,只会笨笨地小步走,遇到挫折就会自怨自艾。却全然不知自己一双纯白、透亮的翅膀。那个我,振翅高飞了!对,总有一天,我会振翅高飞的,即使它很遥远。我要像那颗星一样,执着地坚持,傻傻地相信。因为我相信,只要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终有一天,一定会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又哼起那首歌:“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

还是一个静谧的夜,还是一晚深邃的月,却是全新的一天,因为,我相信!

相信自己

进入了中学,我又迈出了人生道路上新的一步,在这里,什么都是新的。初中是我人生的另一个新起点,在适应的过程中,总会遇倒一些困难与挫折,从而战胜自己,相信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记得那一次,我们上体育课时,老师让我们进行了800米耐力跑步,可以这样说,一般人跑800米都会气喘吁吁,更何况我那天弄伤了脚,如果执意要跑800米,岂不是加重脚的负担,得不偿失吗?但我有这样想:我已经是个中学生了,怎么能如此胆小呢?我应该勇敢去面对,于是,我经过一轮思想挣扎后,最后告诉老师,我坚持跑800米。同学与老师听见了这个消息后,既兴奋,又担忧,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又怕我的脚再次弄伤,又在默默为我加油,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轻松自如地跑下去,到了跑到米的时候,脚开始疼了,老师似乎看到了我不太妥当,于是,他跑来问我:“你坚持得住吗?”正当我想放弃的时候,耳边响起妈妈告诫我的话:“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努力战胜困难,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作风,永不放弃,我永远以你为骄傲。”然而,我犹豫了一会儿后,告诉了老师:“我能行!我相信自己是行的!”最终,我没有放弃,而且,以骄人的成绩跑完全程。

直到现在,我不断告诫自己,我是行的,我相信自己我能行,回忆第二课的课文——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想起父亲在岩石边跟我说的话,我便能应付一切。其实,当你遇到困难时,只要无时无刻想着我能行,那么你便能解决一切困难,要知道,想真正战胜困难,摆脱烦恼,必须相信自己,才会事半功倍。

信心是人的最大推动力,我们要有自信,才能战胜困难,自己不给信心自己,没有人能帮到你,因此,当你感到十分迷茫时,先不要轻易放弃,要不断努力,时常提醒自己:相信自己吧!我能行!那么,你便能轻而易举地应付一切,不要过于自卑、自负,应该有自信心,相信自己。只有从失败中成长过来,你才会是最棒的!

相信自己,没错的!

自信是求学者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如果连这都做不到,那成才从何说起呢?自信是成功的导火线,只有相信自己、鼓励自己、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在生命的调色盘上,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名一流的画家,能调出世界上最美的色彩,但是很多人连拿笔的勇气都没有,生怕自己力不能及招人耻笑,这样还怎么调色呢?其实,我自己曾经也是一个不敢“拿笔”的人,不过幸运的是发生了一件事情,使现在的我自信起来了。

那时,我参加了素描、水粉画兴趣班。一天,老师带领着我们到绣球公园写生,要画的是迎客松和围栏,还有蔚蓝的天空。一切准备就绪,大家开始动笔画了。唯独我一个人呆呆地望着老师的画板。这时,站在身边的妈妈急了,她推了我一把催着我说:“快画呀!不管画的好不好,先要行动起来呀!”。“以前没有写生过,我不知道怎么画,万一画糟了,别人会笑话我的”。我带着哭腔小声的说。这时美术老师走过来,和蔼的对我说:“来!你站在我身边和我一起画,我相信你能行。”我低着头怯怯的走到老师身边,开始按照老师的画一步一步认真绘画起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已经沉浸在绘画的乐趣中了,这线条、这色彩,多么美妙的感觉呀!刚画完,耳边传来一位老奶奶的声音:“这小姑娘画得可真不错啊”!旁边一位同学的妈妈听见了,同另外一个阿姨走过来,仔细地看了看说:“是啊,画得挺不错的,刚才她妈妈都担心她不会画,画不好而着急呢,这不是蛮好的吗,比我家小姑娘画的好多了。”

听了这些赞美的话语,我心里暖洋洋的。心想:连其他人都相信我,我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从此,我渐渐变得自信了,因为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19.以认识为话题的作文-认识自己 篇十九

一、概念教学的策略

在三角形教学中, 我将“引入、形成、巩固、 深化”的教学策略贯穿于教学过程, 从概念教学的“维度、广度、效度、深度”直面概念教学本质。

1.引入——直面现实, 深入概念维度

课开始我直接出示三角形, “它们是什么图形, 为什么它们叫三角形?”学生都有说到“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他们的发言始终停留在对三角形的属性的描述上, 并没有对三角形的定义进行表述, 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一环节旨在提取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 从学生的现实出发, 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2.形成——挖掘内涵, 理解概念广度

概念教学具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 从概念的本质出发, 从它的具体一面入手, 我设计了“你能用手画一个三角形吗?”“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等问题,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直的”“线段”“封闭或封口”等。显然, 学生已经触摸到了概念的本质, 脑海不仅只有表象, 而且把感性材料在脑子里来回往复, 从模糊到逐渐分明, 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 初步分出三角形主要的本质特征, 形成概念的基础, 进一步拓宽其广度。

3.巩固——辨析测评, 关注概念效度

紧接着我安排了判断题, 辨析是否为三角形, 为什么?我注重了正反例证的辨析, 又通过变换本质属性的叙述或表达方式, 再次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逐步引导得出必须有三条线段, 而且必须是首尾相连的。概念的理解不再是浅显的, 而是有成效的, 是在逐步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同时也显示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 是灵活的。

4.深化——讨论深化, 提炼概念深度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当我再次提问“什么是三角形?”学生回答“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 通过提问“组成能不能用另外一个更好的词来代替”, 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叫做三角形。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 在观察、判断、归纳、分析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多层次、多角度剖析概念, 深化概念本质, 理解概念的深度。

二、对教学的再思考

关于三角形的概念教学, 着重对“三条线段”“围成”这基本概念中关键性语言进行理解, 关注所谓的概念的本质。但是, 对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遵循数学规律, 不能仅停留在文本的思索上。

1.把握概念教学的本质, 处理好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 这里对三角形的认识的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的过程中, 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由原来的直观的感性认识, 提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但是, 我们是否追寻形的本质——是关于对点、线、形的思索, 是否以点进行联想, 引出线段, 不仅丰富概念的内涵, 还为挖掘概念的外延铺下垫石, 以进一步发展、完善概念教学。

2.注重正反例证的辨析, 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本节课中我尝试着辨析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在对这些反例的辨析过程中提炼出三角形概念的一些必要条件, 用肯定例证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 同时及时运用否定例证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辨析, 重点突破难点“围成”。但是, 在概念揭示后是否要针对教学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练习, 对于后面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高的研究如何在之前予以渗透, 这都将是要探讨并且要延续处理的事情。

3.正确处理概念教学中的“五多五少”

概念教学中经常存在着“引导过多, 自主探究少;直观过多, 抽象较少;静态过多, 动态较少;以书为本过多, 深入挖掘过少;零敲碎打过多, 系统把握过少”的现状, 课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三根小棒的操作, 感知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通过拼三角形这一过程, 感知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而组成的;通过与拼不成的三角形的对比辨析, 又感知到三角形必须是一个封闭图形, 还对今后要学习的“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这一内容进行初步感知, 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丰富概念本质, 促进学生融会贯通, 真正地完善概念, 深化概念, 应用概念。

20.认识我们自己 篇二十

10年过去了,预想中的医疗革命并未到来,人们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预期与效用,似乎都过于乐观了。然而,对危险疾病探索与攻关的步伐,一直也没有放慢。就拿北京市来说吧,早在2007年,北京市科委就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筛选出心血管和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宫颈癌和乳腺癌等“十大危险疾病”作为当前科技工作重点:今年2月9日,北京市政府又发布了《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

本期“特稿”《北京确定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路线图》,选择了几个常见危险疾病,请相关专家做了详细解读;同时刊出对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杨伟光的专访文章,介绍相关情况。

要真正能够强身健体,营养保障、体育锻炼和心理平衡,恐怕一个都不能少!

试问:最近半个月,在世界范围内最牵动人心的是什么,答曰:南非世界杯!如果世界上近1/6的人会观看足球比赛,那么就有理由推测:这项运动反映了人心深处的某种东西,人们会忍不住把它当作人生和国民性的反映。套用一位社会学家的解释,所有的运动,尤其是足球,“都具有一种社会联系性……它能够触及我们的敏感点,激发我们的热情,让人们很容易找到共同点”。而阅读本期“心理人生”《球场上的心理学》,您还可以看到不同的解读视点。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有一些用哲理警句写成的铭文,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它作为自己思想的主要部分,要求他的学生用毕生精力研读它。但要真正做到其实并不容易。本期“科幻时空”《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向您描述了马克·吐温笔下的《亚瑟王朝中的康涅狄格美国佬》。这部具有荒诞色彩的时间旅行小说,被公认是马克·吐温对无知、专制和贫穷及其原因进行抨击的佳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提供了人类认识自己的一个路径。

本期“李皓看环保”《让废品回收者有尊严地工作》,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让我们见识了另外一种人及其生存的价值,同时提出了一个常常为大家所忽略但却发人深省的问题。本期“诗意散步”《“流浪汉”和他的“离经叛道”》则借展览话题,以一个新颖的视角,引领我们去认识一个“真实、完整”并且不是那么“神圣”的爱因斯坦,也值得一读。

上一篇:端午节主题演讲稿3分钟下一篇:迷惘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