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微生物教学设计

2024-09-04

寻找微生物教学设计(16篇)

1.寻找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一

蓝色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每一种生物的家园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生物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姿、奥妙无穷的世界。生物圈中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典型的如森林、灌木、草原、湿地和海洋等,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不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着独特的生存和繁衍的条件。生物之间既存在着为生存而进行着的竞争和搏斗,又存在着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才形成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生命形式。本课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依赖于环境生存的。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生物和它们栖息的环境;第二部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第三部分,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搜集资料讨论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能够观察周围熟悉的环境和图片来记录生物及其环境的关系;

●能够列举事例解释生物伙伴的关系和敌对关系。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生物环境和生物的关系;

●知道生物栖息地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感受生物生存世界的神奇;

●体会到生物生存方式的多样性;

●感受生物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存在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生物和环境的图片,教师准备相关的影像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一段优美的地球各个生态环境的画面,结合影像讲述:蓝色的地球是生物共同的家园,每一种生物的家园分布在地球的不同地方。

2.朗诵小诗:树林是小鸟的家,草原是牛羊的家,池塘是鱼虾的家,泥土是植物的家……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家,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它。

3.谈话: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寻找生物的家园。(板书课题)

【评析】这是单元页上的小诗,它揭示的是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以小诗配合优美的画面导入新课,既陶冶了情操,又很自然地充满感情地进入下阶段的学习。

二、了解生物和它们的栖息环境

1.出示企鹅、狮子、小鸟和海龟等动物,以及它们生存环境的图片,提问:这些动物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里?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活动——帮动物找家园。

2.活动:学生分组做游戏。

3.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通过游戏活动我们知道了,这里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但是,在同一个环境中,除了我们图片中出示的动物以外,还有其他的动物存在呢。

【评析】在此环节放入游戏,我觉得可以活跃研究的氛围,使学生又能感悟到我们必须关爱动物的情感,因为我们是在帮他们找家。

二、了解生物和他们的生存环境

1.提问:在这些环境中应该还有什么样的生物?

2.思考:它们为什么生活在这里呢?

3.教师提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观察。

4.选择其中的一张图片,让学生认识上面各种生物和非生物

5.学生讨论:图片上的生物生存是如何依赖自然环境的?

6.教师小结: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评析】学生对什么叫“栖息地”是陌生的概念,我们有必要科学规范地帮助他们理解。结合书本,我们可以让他们朗读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三、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学生观看相关录像资料。

2.提问:画面中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小组讨论并在表格中作好记录。

4.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5.谈话:你还能举出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吗?

6.教师小结: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为很好的伙伴,有些却可能成为敌人。不管是伙伴还是敌人,他们的存在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评析】利用多媒体手段是学生的信息量最大可能增加,从书本扩大到书外更广阔的自然世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课后拓展活动

谈话:一棵树可以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找一棵树观察一下,把其中的动、植物栖息情况做个记录。要想看一看树上有多少昆虫,可把撑开的伞倒挂在树枝上,然后摇树。把摇下来的生物仔细辨认一遍,然后放回树上,不要伤害它们。要是有更好的方法也可以介绍给其他小组。

【评析】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外出调查,让学生受到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和平共处。

教学片断赏析

“了解同一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教学片断

师:画面中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每天小丑鱼会带来食物和海葵共享,当小丑鱼遇到危险时,海葵会用自己的身体把它包裹起来,保护小丑鱼。

生:鳄鱼和鳄鸟是好朋友。鳄鱼那么凶残却不吃鳄鸟,因为他们互相帮助。真是奇怪啊!不知道鳄鱼很饿的时候会不会吃鳄鸟?

生:我看见很多动物都喜欢在他喜欢吃的食物周围生活。

师:那么动物和他们的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生:肯定是吃和被吃的关系啊。

师:是的,这是一种敌对关系,但是也是自然平衡的需要。我们不能破坏这种关系,一旦破坏了,后果会很严重的呀。

【片断评析】动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和敌对关系,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我们人类不要随意去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多地认识大自然,和与我们生活在同一家园的动植物们,保护他们,保护我们的家园,与他们和谐共处。

2.寻找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二

一、导入的原则

1. 针对性原则

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伊始的导语,一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2. 启发性原则

导入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导入的启发性要与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式有机结合。

3. 趣味性原则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部分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4. 科学性原则

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也不足以取。

二、导入的方法

1. 通过课本中的设问导入

通过设问可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根的结构与功能”这节内容中,教材开头有这样的设问:“有人曾专门做过实验,发现一棵小小的黑麦可以长出近1400万条根,这些根如果连在一起,可长达600km。如此众多的根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2. 通过课本中的古诗词导入

例如在讲“传粉与受精”时,引用下面的诗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甜?”教师进一步说明:“蜜蜂采花酿蜜的奉献精神令人赞颂,但更重要的是,蜜蜂在百花丛中辛勤劳作的同时,还为绿色开花植物的传宗接代帮了一个大忙。现在我们共同研究第二节———传粉和受精。”这样的引入起点低,又有趣。学生参与性强,积极性高。

3. 利用课本中的探究活动导入

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例如在讲“人类染色体和性别决定”时,可先引导学生做“探究生男生女的比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总结出生男生女是随机的,而且机会是均等的。由此引入新课。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4. 利用课本中的课外阅读进行导入

课本中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要求以外的内容,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人类优生与基因组计划”时,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展示“DNA指纹法”断案这段课外阅读资料,让学生明确学习生物技术的的重要性,由此引入新课。

5. 利用课本中的分析与讨论进行导入

分析与讨论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学生们通过共同分析问题,相互讨论,得出较为信服的道理。例如在讲“计划生育”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析“我国部分资源状况表”,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多,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由此导入新课。

6. 利用课本中的相关链接进行导入

例如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时,可先让学生了解“世界预防艾滋病日”这段相关链接内容。通过对艾滋病的有关了解,使学生产生对传染病学习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入正题:“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一下传染病及其预防。”

7. 利用课本中的实验进行导入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时,首先让学生做“观察膝跳反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小腿突然跳起的现象是反射。教师进一步引导,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8. 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进行导入

新教材中,从总体设计到具体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的特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简明化的图形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就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例如在讲“生物的基本特征”时,让学生观察形态各异的生物图。然后教师引导:“同学们认识这些生物吗?你能说出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吗?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生物的基本特征。”

9. 利用思考与练习进行导入

思考与练习中的题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课本中出现的思考与练习进行导入。例如讲“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可提出思考与练习的第1题。有这样一个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教师提问:“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各指花生的果实和种子的哪一部分?花生的果实和种子是由花的哪些部分发育来的?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3.寻找地底的另一个生物圈 篇三

尚未开拓的巨大生物圈

地下的温度随着靠近地球内部的热地幔而升高,每距地表深1000米,地温约上升20℃至30℃。我们知道现阶段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记录是113℃,所以乐观地估计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值是120℃至150℃,由此认为在距地下5000米左右地方仍是微生物可能生息的环境。如果估算这样的地下微生物的生物量,有可能是远远超过迄今为止所知道的陆上或海上的生物量总和。地下生物圈是地球最大的生物圈,这是地球上留下的至今尚未开拓的巨大生物圈。

地底的微生物研究室

日本岐阜县的东浓地质中心为研究地下生命,在东浓矿山的地下坑道成立了地球化学实验室,这是日本第一个正式进行地下微生物研究的设施。地球化学实验室是大小仅有12平方米的小屋,研究室里侧露出岩盘的部分有采样地下水的钻孔,从这个孔随时能采集不与大气接触的、不同深度的地下水。采水点有3处,上面2个是在沉积岩,下面1个是在花岗岩的部分。海底或湖底的泥等堆积构成的沉积岩得到某种程度太阳能量的恩惠,包含由光合成制造的有机物,但是由岩浆缓慢凝固的花岗岩完全是无机的世界,通过这个花岗岩的小缝隙的地下水中每毫升栖息着10万~100万个微生物。这样的微生物是无氧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厌氧性微生物)。为了在无氧状态下采集包含这样微生物的地下水,实验室设置了充氮的无氧球形容器。此外,还有在无菌状态下处理试样的净化台,保存试样的冰箱,以及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器具灭菌的高压釜等装置。被采集的水照样在无氧状态下被送到其他微生物研究室进行培养。

地下微生物的住处

地表附近的水,例如在农田中,每毫升有100万~1000万个微生物。据该研究室的调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值几乎到地下840米不变。甚至在近1000米的地下,生存着几乎与地上同样数量的微生物。地下微生物的住处是在地下的岩石等缝隙空间。因微生物的尺寸是1微米左右,所以只要有此尺寸大的缝隙、裂缝和水,微生物就有存在的可能性。

不同的生活方式

那么,在地底的大量生命是怎样维持生命的呢?其方法是靠地底的岩石营养为生。所谓岩石营养是从无机物(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生存在无太阳和氧的地底的岩石营养生物将氢或甲烷、硫化氧等氧化获得化学能量。氧化剂使用尽可能有的二氧化碳和硫酸、硝酸、铁、锰等一切物质代替氧。将这样获得化学能量的生活方式称之为“靠地球为生”的生活方式。

地下是高温、高压,既无氧又无光的严酷环境。在讨论地下生物圈的物理量同时,还应想到地下生物是地球诞生的原始生命的直系子孙,而非地上生物。不仅如此,作为地球生物圈角落的地底那样的极限地带,也是与外星世界的交接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怎么回事?要了解这个,知道极限环境下的生物是重要的。地球内部的巨大生物圈为我们探索生命起源乃至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线索,也是留在地球上尚未开拓的广阔边界。

4.寻找幸运花瓣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寻找、发现中的快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中释疑,以读促思,以思促读,从而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者寻找幸运花瓣这一过程的快乐。

(2)引导学生懂得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懂得从生活中的寻觅中感受快乐。

重难点、关键

1.体会“发现”的快乐。

2.感悟生活的真谛在于懂得热爱、珍惜生活,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合作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一起读课题。

2.指名说说“幸运”的意思。(称心如意;运气好)

3.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归纳。

(1)这幸运花瓣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寻找幸运花瓣?

(3)怎么寻找幸运花瓣?

(4)找到幸运花瓣了吗?

4.教师导入:是呀,世界真是太神奇了,还有幸运花瓣。作者能找到吗?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发挥小组的力量,一起读课文,共同解答刚才提出来的问题。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答疑难)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思考刚才提出的四个问题。

(3)读一读课文,体会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

2.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进行再强调。

字音:“诧”是卷舌音;“瓣”是前鼻音;“茫”是后鼻音;“若”的声母是“r”.字形:“瓣”是左中右结构,注意与“辩”“辨”“辫”区别;“茫”是上下结构的字,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十足。

悻悻:失落的样子。

诧异:惊异,惊奇。表示非常的出乎意料。

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4)指名用这些词语造句,在造句中积累词语,并学会正确地运用词语。

2.指名反馈: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幸运花瓣具体指的是什么?(五瓣儿的丁香)

3.教师追问:为什么把五瓣儿的丁香称为幸运花瓣呢?(指名反馈:因为文中的“你”说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

4.教师小结:也正是因为谁若能找到五个花瓣的丁香,谁就会得到幸运,作者开始在生活中寻找这五个花瓣的丁香。作者找到了吗?(找到了)然而要找出这五个花瓣的丁香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作者在寻找幸运花瓣的这一过程中情感不断地发生变化,谁能说一说。、失落→怀疑→兴奋→惊喜→茫然→快乐

5.引导学生用上面的感情线索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在读中探究解答。在初步集体反馈中,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为深入地探究文本奠定基础)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作者寻找幸运花瓣的原因和结果。下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作者寻找幸运花瓣的征程,看作者除了找到了幸运花瓣,还找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按照课文的感情线索,说说“我”寻找幸运花瓣的过程。

4.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寻找花瓣的句子,体验这一过程,感悟其中收获的快乐,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道理。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珍惜、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喜欢的句子。

教具准备

灿烂的丁香花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灿烂的丁香花图片,指名用话形容这一丛的丁香花。

2.教师导入:同学们,丁香花很常见,但很多人和作者一样,很少去认真观察它的花瓣,以至于丁香花有几个花瓣都不知道。现在,你们知道丁香花有几个花瓣了吗?(四个)

3.教师:不,确切地说,丁香花大多数有四个花瓣,有时也会有五个花瓣。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这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文中的老师找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文中的“我”也找到了。他是怎么找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寻找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过程。

二、品读句子,体验快乐。

1.学生再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寻找五瓣丁香花的语句。

2.指名反馈,教师适当地引导体会,并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夕阳西下,借着落日余晖,我仔细寻找。”

(2)“我必须直视着张开的花瓣,这样才能看清。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3)“我不理会他,只管专心致志地寻找。”

3.引导学生反馈: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寻找幸运花瓣很认真、很仔细、很专注、很用心„„)

4.教师导:是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这五个花瓣的丁香花。同学们,你能想象一下“我”当时的表现吗?(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演一演)

5.教师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我”的惊喜。

“忽然,我发现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不是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花?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6.教师:同学们,“我”找到了丁香花,得到了幸运了吗?如果得到了,你觉得他的幸运是什么?(得到了,他所得到的幸运就是他在寻找丁香花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

7.教师小结:是呀,作者回味着这几天乐此不疲的寻找,又回味着找到的时候的惊喜,这些都是他从未体验过的快乐。快乐源于一个发现。你们有过这种快乐经历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寻找的认真和专注,从中体验作者找寻过程中的快乐。同时在体验快乐的过程中,感悟出认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总会有收获的人生道理。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源自发现的快乐经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三、总结全文,拓展感悟

1.教师:同学们,作者在找寻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的源泉,那就是发现以及找寻的这一过程。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你有过快乐的感受?(学生自由说一说)

2.教师小结:其实,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关键是你要时刻拥有一颗感悟生活、体验快乐的心。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用心体验生活,用心去感受快乐,做一个快乐的人。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5.5、《寻找幸运花瓣》教学设计 篇五

执教 汤明江

教学目标:

1.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悻悻、诳”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说说自己对“幸运”的理解。品读描写寻找花瓣的句子,体验这一过程,感悟其中收获的快乐。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这快乐是源于一个新的发现?幸运也许是一种心灵感受?”的含义。激发学生珍惜、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品读描写寻找花瓣的句子,体验这一过程,感悟其中收获的快乐。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快乐是源于一个新的发现?幸运也许是一种心灵感受?”的含义。激发学生珍惜、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词组导入

1、出示词语“寻找”,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都会寻找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花瓣”。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与别的花不同的花瓣,那就是“幸运花瓣”相机补充“幸运”。

3、齐读课题。指名说说“幸运”的意思?

二、追寻过程 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文的5——23小节,说一说作者几次寻找五瓣幸运花瓣,2、小组互助,从三次寻找幸运瓣的语段中找出“我”寻找幸运瓣的语句,并用“——”划出来;找出“我”寻找幸运瓣时心情的语句,并用“~~~”划出来;

3、全班根据表格交流

(1)研读前两次寻花的过程,抓住重点语句、词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抓住“兴致勃勃”体会“我”的情感,相机理解词义。

通过理解“悻悻、诳”体会“我”一种失望的心情。

(2)重点研读第三次寻花的过程,抓住重点语句、词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a.过渡:第二次寻找失败了,我怀着一种失望的心情走进教室,刚迈进教室,看到同学手中的五瓣幸运瓣,此时我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我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兴奋不已。)理解“兴奋不已”的意思。

b.于是我又燃起了重新寻找幸运瓣的愿望,第三次我是怎样寻找幸运瓣的呢? 学生找出语句

c.在第三次寻找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读出相关的语句。(我不理会他,只管专心致志地寻找着。)专心致志是什么意思?

d.(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这样,才能看得清它长着几个花瓣儿。于是,我侧着头,一会儿从左边看看,一会儿又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来,从下边往

上看。)

(一片盛开的紫丁香,在我眼前一朵一朵地划过: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淡淡的花香,我没闻到;蜜蜂的嘤嗡声,我也没听到。我只是在寻找着五瓣儿的丁香。)仿照句式说话。

我没我只是在寻找着五瓣儿的丁香。

e.体会找到时的惊喜

过渡:我找了无数朵花,却总也找不到五瓣丁香,谁能用文中一句话回答我此时的心情?我几乎要认定自己是一个找不到幸运的人了。

①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我此时的心情?

从“几乎”一词可以看出我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失落、沮丧)

②正当我找不到幸运瓣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生读相关语句

出示:忽然„„啊,五瓣儿丁香!

作者的苦苦寻觅终于有了结果,谁能把这种心情给读出来?

指导朗读。(让我们读出作者万分高兴)

三、总结结感悟体会哲理

1.我终于找到了幸运瓣,回味着这几天寻找的过程,我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用其中的一个词概括我的心情。

6.寻找秋天教学反思 篇六

上课之前,我认真地把每一句话都记在脑子里,把每个环节要干什么都在脑子中过了一遍又一遍!总是担心自己的课讲不完,把每个环节所用时间都算好了。

课按照计划顺利上,自己觉得上的很顺利。所有的环节都是一步一步来的,学生的表现也很好,能把我要讲的表现出来。我用一封信的形式开头,引出课文标题,同时以一封信的形式结尾,前后呼应,而且还能引出要讲的生字,使讲课的内容连贯起来。自己的朗读水平不高,这是我知道的,所以范读是我的需要重点练习的。课下,我也是反复的练习,但还是有点放不开,效果不太好。今天上课,面对一群可爱孩子,我完全放松了,加上和学生默契配合,自己的范读效果很好,学生模仿的也很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教学难点,通过精美的图片和老师的范读,学生已经有了模仿的意识了,而且读得越来越有进步。毕竟是刚刚开学一个多月,接触课文还是第一次,所以读书不可能像高年级一样,绘声绘色,但是同学们能面带微笑,有高有低的朗读课文已经很不容易了。以后每次读课文,我都悉心指导,慢慢的就会有提高有进步了。

主任和同组的老师都去听课了,也给我提了很多建议,感受最大的就是我的口语问题!自己生活的环境,儿化音特别重,所以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前教高年级,也没有人提出过,这次讲完课,有两个老师提醒我要注意这个问题。这对我来讲,确是是个警钟!真的,我从来没注意过。不管叫那个年级,这都是要改正的`。尤其是教一年级,他们这是学习语言要规范的时候,我就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上课总是很重的儿化音,这对学生以不好,以后上课一定好注意!

自己在备课时可能总是注意设计好的环节,没有自己向自己提出质疑,总觉得自己的课设计的不错了,没有改的必要了,就开始一门心思的背环节背语言。今天别人评课,才发现自己原来还有很多考虑不成熟不到位的环节,比如过渡的语言,出示问题的时效性,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设计是自己教学理念的问题,没有注意到以学生为主体,要从学生的需要去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就是细节的处理,比如月亮在生活中的实际颜色和美术上绘画的颜色是不一样的,个别课件出示了容易影响学生的思维等等。这些被自己忽略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再深入的钻研教材,更细致的研究教案,什么事都不能忽视和轻心,否则就会在教学中出险问题。

7.寻找阅读教学中“支点” 篇七

【关键词】阅读 教学 支点 发展思维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句话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启示,对于我们语文教学同样适用。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找准了“支点”,我们的阅读课不仅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可以让阅读课变得更有实效。

一、把握支点

我们要“撬动”的对象是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是什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要想让学生学会阅读,除了孩子自身的积累之外,阅读教学也尤为重要。

阅读教学又是什么呢?《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既不是人独立的阅读行为,也不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文章,或讲解阅读知识和方法的单向信息传递过程,而是要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要深化阅读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重新认识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角色地位与功能价值,有效地建立学生、教师、课文之间的相似联系,组织安排好各自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的过程。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优化组合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过程,也就是保证三方能够配合默契地进行心灵碰撞、精神沟通,形成一种以指导读书内化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机制

那么阅读教学中的支点又是什么?就是指向文章中心或思路,在文章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部分,犹如球的“球心”。对一篇文章而言,支点就是文章的“题眼”、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检验一个人阅读水平的高低,能否抓中文章中的支点也是标准之一。

二、寻找支点

教学需要“预设”,没有“预设”便没有课堂的有序和高效;教学更需要“生成”,没有“生成”便没有课堂的灵动与活力。“生成性”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它不仅关注“教”的过程,更关注“学”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有主动性,首先得表现为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平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的习惯,然后让学生把预习中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这些问题的提出往往是杂乱的,教师要对这些问题快速地做出筛选和整合,梳理出有价值、关键性的“支点”,这样就不会被学生杂乱的问题牵着走,课堂就不会出现“放羊”式的热闹。这一动态的经过就是教师在充分备课的预设轨迹下生成了一个“感点”,围绕这个点而滋生的问题就是有质量的主问题。为什么说有质量?它是经过师生的碰撞;是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最能解决学习障碍的问题;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一或几个主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思考,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完成。教师不可以自己的思考、教参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思考,但在学生不成熟的发言中教师可做一个认识的引导和提升。

经过以上的阐述,相信支点的好处已经浮现于纸面上了,能否找到支点,并将其撬起,这就需要艺术了。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小小的尝试,可以供大家参考:

1.使用文章中的中心句作为支点

什么是文章的中心句?可以这么解释,既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体现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这样的句子通常是比较精练,比较概括的,而且在一些课文中,中心句在理解上还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使用中心句入手,是老师们常用的法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对中心句进行设问,还可以将中心句中的关键词提出来对学生进行深一层次的设问和引导,这样阅读教学可以进行得更顺利,更有实效。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军神》一课为例,文中有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一句话“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不管是文章的题目,还是文章中的每一处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都是紧紧地围绕着这一句话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直接拿出了这句话,让孩子们首先通过阅读全文,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什么是“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说刘伯承堪称军神?学生在未深入读懂全文的时候是很难理解到“真正的男子汉”——“会说话的钢板”——“军神”之间的关联。在学生初步地谈自己的感知之后,我再利用中心句,引导学生继续和文本对话,学生自然会感兴趣地去勾画句子,深入地读课文了。

2.利用课题作为支点

课文中存在明显的中心句的毕竟是少数,因为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从原著中节选的,因此中心句并不存在,只有片段的存在。因此在这一类课文中,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找的支点,多数是课题。课题也叫题眼,也是文章中心的所在,只不过它更为含蓄、凝练一些。

以第九册中的《可爱的草塘》为例,可以利用它的题目,紧紧地抓住“可爱”一词,让学生初读课文,概括出草塘如何可爱?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出文章主要从草躺的景色优美和物产丰富两大方面来叙述草塘的可爱。然后在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课文,哪些句子具体地体现出了草塘的可爱,哪些句子体现出草塘的物产丰富。最后再回到课题——可爱的草塘。

3. 可以利用预习和课后习题中的内容找支点

还有的时候,一些文章的题目和中心句都不太适合作支点。这是时候可以找课前的预习提示和课后的习题。许多时候,教材的编辑和专家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文章中的中心问题都暗示在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习题中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这两个位置中找出一个句子或问题作为支点,让阅读教学有价值可言。

三、注重理解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该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从文本阅读的角度来返照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对文本意义的重新建构,是重写教育文本,塑造人生的过程。

强调学生解读文本过程中的动态、建构的重要性,实质上是文本敞开性的生成与教师权威性的瓦解。文本虽以实体形式出现,可它是关系范畴,它的本质不是文本,而是人,因而它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在文本与作者、文本作者与阅读者即学生、阅读者之间等建构着多重关系。文本的存在就是使阅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并不是为了了解文本,而是造就自身,把文本的意思变成阅读者自身体验,这才是文本存在的意义。

首先,有效的“独特体验”应使学生在学习文本时获得对该文本的积极体验和情感。学生在学习某一文本时,总是带有一定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文本过程中所获得的独特体验密切相关。而学生学习该文本的情感,是基于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之中的。

其次,在学习方式上,应力求使学生在解读文本时,通过对话形式形成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動态生成。知识不是主观对客观的镜像摹写,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静态反映,而是主体即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客体的动态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的理性的把握。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潜心内化,即通过“对话”方式,与文本通过不断地视界融合,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这样,文本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渗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扩大了原来的视界,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个新的自我。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出“文本至上”,把文本也视作活的生命体,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与课文直接“对话”。

古人云:文以载道。在此基础上,我们所要追求的,应当是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同在互存。以此,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带来一阵扑面的新风,给我们的阅读教学一个崭新的亮点,更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带来一个经久的、永固的支点!

四、撬动阅读

首先我们来看看阅读教学的任务,阅读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顺利地进行阅读的能力,是完成复杂阅读任务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阅读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能力:认读书面语言的能力、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语言结构的能力、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初步的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记忆书面语言的能力、一定的阅读速度。试想这些能力如果要在一篇篇课文中训练这些能力, 在短短的40——80分钟内是很难保障的,但是如果找到了文章的支点就好办多了。

找到支点可以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有效率。通常我们教学一篇文章会把学生对生字和生词的认识放在第一课时,让学生们充分地把文章读通顺、把字音咬准。然后再把阅读的核心——理解,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才更稳妥,学生学的更扎实。因此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如果语文教师将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或者是重点问题设为阅读教学的核心,让孩子们围绕着重点来读,来议。整堂课圍绕着一个重点来,在时间上得到了保证,会使阅读教学来得更有实效。

找到支点可以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有层次。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从支点开始进行教学,撬动文章这个地球。学生利用支点进行阅读,围绕重点问题和重点句子展开,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研究,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要着眼于重点词上。如此学习,自然地就形成了篇到段,段到句,句到词的训练。训练的层次,有易到难,层次分明。

综上所述,阿基米德可以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也要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将阅读教学变得更有效率,更有价值。当然不止我可以,所有的老师也都可以。但前提是,请找到你教学的支点。

参考资料:

1、《教育通论》——郑金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教育原理》——孙喜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谈中学阅读方法创新》——傅永曙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8.寻找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八

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使大家进一步积累描写春天的语句,提高写作水平。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一、以小组为单位,在1分钟之内,小组成员依次说出(或一人执笔写出)描写春天的词语,说出(写出)一个给一分。

二、各小组说说描写春天的优美句子,并说说描写的是什么景色,美在哪里?(三至五句)说得好者为优胜。

三、填四字词。

四 春 新 春

季 风 春 夏

如 得 大 秋

春 意 吉 冬

四、填诗句。

1、野火烧不尽, 。

2、不知细叶谁裁出, 。

3、篱落疏疏一径深, 。

4、夜来风雨声, 。

五、请根据以下动植物的名称,写三句描写春天的句子。

1、燕子

2、小草

3、细雨

4、杨柳

9.小说教学要寻找眼睛2 篇九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是结构上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清人刘熙载有个形象的说法,叫“眼乃神光所聚”。民国时刘坡公在《学诗百法》中也说过:“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小说的“眼睛”指的就是“文眼”,而小说教学的“眼睛”,则是指要在教学中用“文眼”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寻找小说教学的“眼睛”,主要指寻找情感的错位处、情节的跌宕处以及见精神的细微处等。W 1.寻找情感的错位处

一般来说,“诗与散文大体在常态心理结构中表现人物心灵,而小说却能打破常态心理结构,把潜在的意识、人格挖掘出来,在情感的失衡与恢复平衡的过程中,揭示人性的奥秘。”〔1〕所谓“打破常态心理结构”“情感的失衡”指的就是人物情感的错位。小说中人物情感的错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物关系越近,情感的心理距离往往越远,或是人物关系较远心理距离却很近,这样的人物形象才生动,才能揭示人性的奥秘;二是人物的禀赋和命运形成反差,人物的命运和读者的希望形成反差,这样的作品就有吸引力,人性的揭示往往也比较深刻。小说教学对人物情感的分析,应尽可能从人物情感的多元错位着手,这样才能使学生发现矛盾,产生兴趣,并进入对复杂人性的深层思考,避免出现人物分析的简单化。《守财奴》中葛朗台和女儿、妻子的关系,按照社会常态,是非常亲近的,但在小说中他们的心理距离却非常遥远,以致经常形成情感错位。葛朗台看到金匣子时,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金匣子是查理留下的唯一的东西,是欧也妮与查理爱的见证,但作为父亲的葛朗台对此却不能理解,只是认为自己的女儿作了一笔划算的交易。太太因为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事晕过去后,葛朗台“到密室去拿了一把路易来摔在床上。‘喂,欧也妮,喂,太太,这是给你们的,’他一边说一边把钱拈着玩,‘哎哎,太太,你开开心,快快好起来吧,你要什么有什么,欧也妮也是的。瞧,这一百金路易是给她的。你不会把这些再送人了吧,欧也妮,是不是?’”葛朗台认为只要拿出钱来,这些争端都是可以解决的。但“葛朗台太太和女儿面面相觑,莫名其妙。‘父亲,把钱收起来吧;我们只需要你的感情’”,这时,葛朗台说了句很精彩的话:“对啦,这才对啦。”在葛朗台的心中,“不要钱”才是真正的“对啦”,因为钱才是他的命。双方的心理错位相当明显,这种情感错位的背后则是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和人类对人性的固守。类似的错位在《守财奴》中比比皆是,因此,这篇小说的教学可以人物的现实关系和心理距离为“眼睛”来组织教学。《项链》开篇有一段话:“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透过这个“也”,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假如命运没有出现差错,玛蒂尔德应该会有“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可以过一种“高雅和奢华的生活”,这就是人物的禀赋和命运之间的反差。放过了这个“也”,我们往往会简单地批判玛蒂尔德的虚荣,而看不到虚荣背后的复杂人性。在情节推进中,我们期待通过舞会,玛蒂尔德的命运会出现转机,但玛蒂尔德却遗失了项链。小说最后,读者往往期待玛蒂尔德把真的项链拿回换钱,从此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但作者却戛然而止,不置可否。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预期去想象玛蒂尔德的命运,而作家却总在不断地和我们开玩笑,作家的匠心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以人物禀赋和命运的反差、人物命运和读者希望的反差为“眼睛”来教学《项链》,就能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复杂的人性和作家的匠心。2.探讨情节的跌宕处

小说的创作规律决定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艺术空间和艺术时间都受到一定限制,某些静止的艺术手段并不适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在情节的流动过程中完成,情节对塑造人物形象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所说的要重视人物形象的赏析,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重视对情节的赏析。因为情节总是和人物浑然一体的,特别是那些跌宕的情节,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小说中的人物,震撼了读者的心灵。情节的跌宕,是指情节由逆而顺,或由顺而逆,或由乐转悲,或由悲转乐。凡是优秀的作品,总是善于以出人意料的情节,以突然变换的场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由此形成跌宕美。《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别里科夫被柯瓦连科一推、华连卡一笑,“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人间生活”。“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以致人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这样的别里科夫的命运为何还会发生逆转?柯瓦连科、华连卡兄妹为什么敢推搡、嘲讽别里科夫?别里科夫又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全城的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惧怕这样一个不堪一击的古希腊语教师?跌宕情节的背后,是小说的情节精华和作家别具的深意。我们如果扣住这些情节来组织教学,就容易由表及里,触及小说的灵魂。3.发现见精神的细微处

小说教学的“眼睛”,既可以是易为人关注的关节,也可以是一些易被忽视却“神光所聚”的见精神的细微处。发现并以这些见精神的细微处来组织教学,能让学生直抵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出场顺序,《祝福》中的“大家仍叫她祥林嫂”,《项链》“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句中的“也”,《促织》“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一句中的“独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一句中的“恶了”及“高太尉”等,都可以说是见精神的细微处。W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有一个非常有意味的“细微处”,即小说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对杜十粮的称谓。李甲私下对杜十娘的称呼始为“芳卿”后为“恩卿”,在孙富面前却称杜十娘为“北京名姬”“小妾”,孙富则称杜十娘为“丽人”“名姝”“尊宠”。称呼事小,意义却大。“芳卿”到“恩卿”的背后,是杜十娘一次又一次地给路费、安家费;“名姬”“小妾”的背后,是李甲在“卖弄在行”:十娘由公众玩物变成了他个人的宠物,他因此而喜形于色,炫耀之情溢于言表。这种价值取向,直接毁灭了杜十娘的希望。孙富的“丽人”“名姝”“尊宠”,不仅告诉我们他与李甲是一丘之貉,而且揭示了当时社会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从而昭示了杜十娘沉箱投水的不可避免。以称谓这个细微处来组织教学,既使小说情节落到实处,又凸现了杜十娘的悲剧命运,可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说教学要寻找

五莲县潮河镇初级中学

10.寻找语文教学的根 篇十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根。

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我国社会在向外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而且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很少了解自已的民族传统文化,造成用方块砖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

作为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学习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仁不让的使命。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增色。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

(一)古诗词,不可忽略的财富

中国是诗的国度、文的国度。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

1.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如果读不好就会把诗歌的韵味全部抹杀掉。因而,要求学生诵读之前,老师做好详细的范读准备工作,或自已根据诗的音韵节奏、主旨情感,进行抑扬顿挫的范读。同时教授学生最基本古诗文音韵节奏知识,引导学生吟诵古诗文,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美。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静谧幽远,“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记忆共鸣等等,都能带给孩子独特的审美和情感体验。孩子们能通过他们的诗跨越千年与古人对话:山水田园,边塞高歌;解读人生的起起落落,品味人生的悲欢离合。

(二)阅读,润泽学生生命的营养品

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的热闹,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

1.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在备课时,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子。比如《散步》一文故事情节简单,但经作者的思考升华,却蕴含着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浓浓亲情寄寓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安塞腰鼓》《社戏》等课文可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2.品味作品文化意蕴。首先品味语言美。如指导学生用“江水”喻“愁绪”来领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让学生多品语言,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其次品味形象美。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心地善良,英姿飒爽,她的故事有着浓浓的中国情调。在教学时,我深入讲解木兰身上的传统美德,如英勇无畏的胆识,替父从军的孝心。最后品味情感美。语文课程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如《斑羚飞渡》对可贵的种族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热情赞扬;《土地的誓言》对故鄉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这些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性情、高洁情操、美丽心灵的实践。

二、多彩的活动,长效的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激发古诗文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使活动的内容向着纵深拓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定期举办各种古诗文竞赛活动,或班级内竞赛。如:赛诗会、诗词默写竞赛、诗词仿写竞赛、诗文片段表演竞赛、古诗演唱竞赛、古诗绘画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为学生更好地积淀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打下基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更是语文教学的根。让学生接受传统优良文化熏陶和教育,趁他们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培养其品德,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明的碎片[M].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133.

11.阅读教学寻找最佳切入点 篇十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感悟理解语言的重要途径,因此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课堂上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很关键。阅读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把握教材及学生特点,寻找最佳切入点,以有效的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课文为例,切入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玩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课如能配合课文内容,从玩入手,可以很快唤起学生热烈、高昂的情绪,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让孩子们戴上头饰按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让学生表演每个动物当大王时的情景,在轻松的玩乐中把语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情形,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体会强迫别人做事给人带来的不便,懂得要尊重他人。学生通过动作和语言的表演,理解了内容,懂得了道理。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可以多设计这样让学生做动作,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形式,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从课题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奇妙的解题,通常可以引人入胜,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整堂课带来积极情绪。如讲《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可计划这样题目:①这课主要围绕标题的哪一个字写的?②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③它向谁借尾巴,借到了没有?这样围绕一个“借”字,层层深入追问,用意奇妙,恰到好处。

再如《我为你骄傲》一课,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什么是骄傲?谁感到骄傲?为什么骄傲?一系列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

3.从奇入手寻找到最佳切入点。稀罕的事物容易激起学生的求和欲望,孕育浓厚的探求兴趣。从教学内容出发,提出让人感到奇特的问题,可以使课堂教

学增加情趣。如讲《蓝树叶》一课,出示课题后问学生:①树叶本来是绿色的,怎么会有蓝树叶呢?②这些树叶是怎么成为蓝色的呢?这时学生好奇心理促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造成蓝树叶的原由,从而引发了阅读的欲望。

4.从趣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趣”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致,这无疑会唤起学习的积极情绪。如讲《小猫种鱼》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看了这个标题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说:“菜是可以种出来,鱼怎么可以种呢?”有的说:“庄稼是种得长起来,鱼怎么种得起来?我觉得很滑稽。”教师顺势引导:“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就好好读读《小猫种鱼》这篇课文吧?”教师短短的几句话,就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疑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念书须有疑,有疑才会有探求真知的意愿。如讲《三个儿子》一文中,老爷爷说了这样一句话:“三个儿子?我只看到一个儿子。”课文明明讲到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可是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因为只有一个儿子帮妈妈提水,用实际行动关心妈妈,是真正孝顺妈妈的好儿子。这样从使人感到疑惑的地方入手,不仅能激发兴趣,而且有助于理解。

6.从中心入手寻找最佳切入点。提出能够揭示文章中心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理解感悟。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向学生提问: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没有了?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感悟到美丽的小村庄带给人们幸福的生活,人们的乱砍乱伐造成了小村庄的毁灭,同时也摧毁了自己的家园,从而理解人们破坏环境造成了小村庄的毁灭。

12.寻找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十二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实物投影 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 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板书:

附表:

名 称 蚱蜢 蚯蚓 ……

地 点 草丛 泥土 ……

13.寻找有效方法改善阅读教学 篇十三

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统一起来,不再把阅读教学的范围缩小在课本所局限的文章内。因此,我们阅读教学的理念要更新,方法与手段也要相应的作出调整。究竟哪些有效策略可以真正改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和收获。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并不重视学生个体思维的差异性和创造性,只是强调记住会答题,对孩子的阅读体验并不重视,学生没什么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自然也难以得到提高。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于漪语)。为此,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坚持阅读的开放原则,鼓励他们阅读感兴趣的材料。有的孩子喜欢武侠小说,我并不会像家长那样全面否定,而是推荐他们读一读经典的武侠作品,比如古龙、金庸的作品,并主动和他们交流自己曾经的阅读体会,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有的孩子喜欢读体育或军事类的报刊,也常被家长斥责,而在我这儿却能得到赞许和鼓励。我的宗旨是,无论你读什么,只要不是有害内容,只要你懂得安排好时间,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都可以。而且我还积极地与家长们沟通,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样一来,学生们课外读书的积极性大增。改变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答案同一性的弊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在考试阅卷过程中保护孩子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这样也就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再一味用答题模式去思考阅读作品,表达个人感受。此外,平时在进行阅读理解方面的测试时,多出一些具有发散性答案的阅读试题,注重题目的思考空间和思考价值,让孩子们感受到答题也是一种快乐的思考和表达过程。

二、习惯是最大的收获

怎样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觉得首先,要从课堂阅读做起。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我会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而琐碎的分析,以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分析、理解和感悟作品,将更多的时间用来提供材料、比较阅读和互相讨论。其次,我用一定的课时去指导课外阅读,有计划地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周抽出一节课,把学生带入阅览室上阅读课,指导学生选择与近期教学内容相关的读物,督促他们高效阅读并重新反思课堂所学。由于要求明确,检查到位,学生们在以下方面渐渐形成习惯:阅读时能根据目的确定是精读还是略读;阅读中会使用参考书籍、工具书来辅助阅读;阅读中时刻注意思辨和质疑;不动笔不读书,勤做读书笔记勤写读书心得。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坚持定期检察学生的阅读笔记,定期举办读书讨论会,这对那些意志力薄弱,行动较为懒惰的同学尤为重要。

三、 捕捉信息,及时反馈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迅速捕获有用信息的能力和及时反馈的能力。概括阅读材料内容的能力;感悟作品主旨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把握作品情感的能力;学会为自己选择的研究课题查找相应的资料、筛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布置合适的阅读任务,设置清晰的阅读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们在阅读《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时,规定用两周时间读完,然后用一周时间写出三篇读后感并解决3个问题:作者写此小说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你对这篇小说讽刺手法的理解和感受;阅读这篇小说对于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因为时间安排得当,目标设置合理,监督检查及时,结果这次阅读训练非常成功。从学生们反馈的作品来看,很多学生不光读了原著,还有目的性地读了许多对于当今社会问题分析等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并写出了相当深刻的评析。最后,我们又组织了一次阅读交流会,不仅开心地分享了彼此的阅读体会,而且还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我觉得如果我们每次在布置阅读任务时都能找到训练重点,设置明确目标,安排好阅读步骤,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很自然地培养出学生捕获有用信息,反馈阅读感受的能力。

以上内容是我个人在改善阅读教学方面的一点小小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总之,高效的阅读教学能否落到实处,将决定着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我们应不断探索更加高效实用的教学手段,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4.寻找微生物教学设计 篇十四

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如果问有生命的物体是什么样的,他们会说是“活的”。这是他们以往对有生命物体的认识积累。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探求学生对有生命的的已有认知,另一方面把学生带到某一具体环境中去寻找他们认为有生命的物体,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寻找过程中,“有生命的物体”成为任务驱动,这种认知上“是与不是”的冲突会有利于后续正确概念的形成。

在活动前,我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在校园里找到的有生命的物体,填到教科书第12页的表格中。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够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杨树、竹子、悬铃木、兰花、茄子、辣椒、丝瓜、蚂蚁、蝴蝶、麻雀、鸽子、蜗牛……校园里的生命体被同学们一一发现。惊呼声、笑声、交流的悄悄话,此起彼伏,气氛甚是热烈。

带着寻找到的结果回到课堂进行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这实际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本质的东西。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因此,教材中依据生物的`本质特征、对于有生命的物体基本特征的表述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哪几个最基本的特征。这个活动与寻找活动是一体的,有了前面的“实地作战”,这里才不会“纸上谈兵”。

我最后安排学生对第13页列举的一些物体进行辨析: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这是前面活动的延续。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只有明确了有生命物体的基本特征,才能够说出它们有没有生命的理由。总的来说,在这个环节,同学们表现得相当不错。

15.寻找身边的科技教学设计 文档 篇十五

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赵美玲

【教材分析】

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我们的周围都已经成为科技的世界,可以说科技无处不在。人们创造了科技,科技又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与科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身边的科技”是由“我家买了洗衣机”和“寻找身边的科技”两个部分组成。“寻找身边的科技”是“身边的科技”的第二个活动主题。教科书47页与48页,出示了学校、家庭、工厂、农业生产中的部分科技产物,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寻找科技产品,体会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到科技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而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要热爱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2.能力: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感受到科技进步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信息及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

本节课共分五步教学:

第一步:谈话导入。从上一节课《我家买了洗衣机》谈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进入到新课中去,进一步感受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第二步:寻找身边的科技。课前已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场所,从衣、食、住、行等生活领域寻找科技产品,课上进行交流学习,展示汇报。通过调查研究、整理信息、交流共享,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科技存在的普遍性,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第三步:科技发明小故事

通过教师介绍“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学生自己讲科技发明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家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通过教师播放视频“小学生发明窗帘”的事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科技并不遥远,科技就在身边,只要悉心观察,肯动脑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科学家,激发学生对发明创造的欲望。

第四步:小小发明家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一些物品存在的某些不足,寻找解决办法,进行创造设计,可以写、画,或用其他办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让学生关注生活,改善生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第五步:拓展延伸

搜集我国四大发明的故事。设计目的: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3.更广泛的了解科技发明的信息,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课前准备】

学生:

1.小组协商设计调查记录表,寻找身边的科技。2.搜集了解科技发明小故事。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

同学们,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上节课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洗衣机让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摆脱出来,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这就是科技发展的结果,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科技,这一节我们就来一起寻找身边的科技。(板书:寻找身边的科技)

出示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到科技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而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要热爱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2.能力: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人类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寻找身边的科技 1.小组交流学习

上节课我们经过小组共同协商,设计了寻找身边科技调查表,现在就把你们的调查内容先在小组内交流、梳理一下,在整理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同学的说法有错误,小组中的同学一定要一起把它改过来。推举代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给孩子们充分的分析、整理的时间,老师进行适当指导。)

2.小组汇报展示

整理好后小组代表进行展示讲解,要求第一小组以后的小组展示全部内容但只进行补充讲解。

(请同学们对小组的调查整理情况进行评价。老师根据具体情况肯定优点,进行一些具体指导。)

3.教师补充 4.谈谈感受

谈谈你在“寻找身边的科技”这个活动中的感受,好吗?

(让孩子们充分发言,引导他们感受科技产品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着我们 生活质量。)

三、科技发明小故事 1.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出示图片(锯子),问:谁发明的,回顾故事内容(视频)看看从中学习到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2.小学生发明

这些伟大的发明家们有许多的科技发明,我们的小学生也不甘示弱(视频),从小学生的发明创造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生活用品中的某些不足,开动脑筋、加以改进,也会成为小小发明家的。想试试吗?现在就可以。咱们下面进行“小小发明家”活动。

四、小小发明家 1.引导想象

(1)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一些物品存在着某些不足。(2)寻找解决办法。

(3)进行创造设计,可以写、画,或用其他办法。2.进行设计(教师巡视,给予指导)3.汇报展示

与孩子们共同点评设计出来的作品,并且共同想一些办法。4.评选出“小小发明家”。

五、课后延伸

搜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知识。下节课我们交流学习。

【板书设计】

寻找身边的科技

16.设计的乐趣在于寻找的过程 篇十六

陈波:2000年入行,03年进入嘉禾到09年,今年开始着手做山河旗下的这个工作室。

《读本》:刚入行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陈波:有,比如说02年,当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九,为了赶在三十之前把房子交给业主,我自己拿着滚筒刷漆,而且还买了50个煤炉,500个煤球给人家烤,把油漆烤干。

《读本》:顾泰旗曾经不止一次的对媒体说“武汉是一个缺乏时尚感的城市”,作为同行您怎么看待?

陈波:同意。我来武汉大概有12年,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就是市场化程度不高,“设计消费”的消费观念还未成形。比如说很多人会觉得,我买一个杯子,那么我只需要付这个杯子的钱,这个想法是根深蒂固的,他不会说因为你设计了,而给你付这个设计费。

《读本》:觉得家居设计的艺术性重要,还是实用性重要?

陈波:两者没有绝对的矛盾,应该说是在舒适的基础上美化。因为只有当在家中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才会有时间,有精力去欣赏美的东西。

《读本》:在设计中,对于顾客的要求和自己的想法是如何权衡取舍的?

陈波:其实说实话顾客对我的要求不多,因为都比较信任我,放手让我去做。当然我会根据自己对这个人的了解,做出符合他个人气质的设计方案。曾经有一个业主对中国传统东西很感兴趣,我们一起去了一趟宜昌的农村,淘了很多那种老家具和石磨,后来都摆在他家里。我个人也很喜欢这种感觉,比钢筋混凝土要有生命的多。

《读本》:现在家居设计中出现的那种手绘壁画挺有意思的。

陈波:嗯,手绘壁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东西,相比于壁纸,它的自由度和独创性都要高一些,而且在颜色的选择上更为丰富。现在我的很多设计当中都开始慢慢在融入壁画,比如说那种比较抽象的油画。

《读本》:在帮业主设计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好玩的事情?

陈波:很多。比如说我在08年帮一个住在武汉的美国老太太设计过房子,之前交流起来她没有告诉我她原来是做什么的,只是感觉这个老太太很有想法,后来我才知道她实质上自己在美国也是做这个的。我记得她家有根下水管,老太太自己跑去楼下的废品站找了一堆麻绳,自己缠,做出来的成品很有意思。

《读本》:在您看来,家居设计中有没有什么禁忌?

陈波: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对设计的理解和要求还是比较西化的,没有什么禁忌,适合就行。比如说现在很多材料都是互通的,你可以把地板贴在墙上,也可以把床单钉到天花板上。所以现在来说没有什么不能做的,只是你敢不敢做,别人接不接受的问题。

《读本》:您家里是个什么风格?

陈波:没有风格,我家里是混搭的。

《读本》:有没有哪一个角落是自己最得意的?

陈波:我家里好多东西都是淘回来的,比如说茶几就是从乌镇农村淘的。还有金鱼池,是原来乡下用来喂猪的石头槽。

《读本》:做这一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波:让我更懂得生活,设计的乐趣在于寻找的过程。

《读本》:预测一下今年家居设计的一个流行趋势。

上一篇:医学院大学生学生会竞选演讲稿下一篇:微信朋友圈周末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