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2024-10-15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共13篇)

1.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篇一

工程力学专业培养计划

一、学科概况

工程力学学科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学科,已成为土木、水利、机械、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矿山、交通、环境保护、材料与加工、自动化技术、农业、生物、海洋、船舶、石油化工、航空与航天及国防建设等工程科学的基础。工程力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的基础性和必不可少的作用。

工程力学以复杂工程结构、工程材料等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复杂载荷、温度等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在工程结构力学、振动冲击与噪声、爆炸理论与应用、材料工艺力学和环境工程力学等方面进行系统探索,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更好地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

二、培养目标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工程力学学科上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工程力学的某研究方向具有较深的造诣。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力学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从事工程力学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工矿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三、培养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为2.5年,在职生为3年。

四、研究方向

1、工程结构力学

研究在复杂环境和外载作用下结构或结构体系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力学响应,以及结构与热、电、磁等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控制和寿命估计等。

2、振动、冲击与噪声

研究非线性振动理论,复杂系统动力学建模,动力学优化设计和阻尼机理,噪声控制等。

3、爆炸理论及应用

研究爆炸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及爆炸的力学效应的利用与防护。

4、材料工艺力学

研究先进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中的基本力学问题、加工工艺-材料组织结构-力学性能三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材料的强韧化技术和新型制备方法。

5、环境工程力学

研究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引起的人类生存环境,诸如气候、生态、灾害等的动力演化过程,环境质量的控制与改造。

2.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篇二

关键词:物流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校特色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备受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 设置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仅仅有72所[1]。由于各高校依托的基础千差万别, 对物流工程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并且当前教学计划的制订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课程的设置有很大的重复性和零散性, 因此有必要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持续进行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1 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高校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

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中课程孤立, 未形成课程群, 缺乏系统;课程与教材不匹配;实践环节独立零散, 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1.1 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成立于2005年12月, 简称高校物流教指委) 多次组织和指导有关专家学者对国内各高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改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然而, 目前部分高校物流类专业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 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及外在环境制定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方向不明确, 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欠缺, 导致学生毕业后岗位适应性差。

1.2 课程体系中课程孤立, 未形成课程群

物流工程高校教学计划大都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组成。物流工程类设置课程门类较多, 系统性欠缺[2]。没有紧紧根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来确定其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往往按照知识点→知识单元→课程→课程群→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路线图逐步构建的。这样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过分注意了专业的知识点, 而缺乏系统的整合, 导致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

随着设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高校数目的迅速增加, 物流类教材建设步伐尤为加大, 各出版社、各层次的学校、各层次的编著者、各相关专业均竞相制定不同名目的系列丛书, 虽一时缓解了教学燃眉之急, 繁荣了图书市场, 但另一方面也造成良莠不齐, 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3]。

1.3 实践环节独立零散, 不利于能力的综合提升

虽然多数高校院校对物流教育越来越重视, 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实验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手段落后、实验室投入不足, 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 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过去, 在相关的物流专业培养方案中, 大多把实验环节设置在具体的专业课内。例如, 物流信息系统、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第三方物流、运输管理等课程, 每门课均设有6-8课时不等的实验课, 实验教学显得很分散、不系统, 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实验教学体系, 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升[4,5]。

2 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上海市教委对我校物流工程专业进行了检查, 为了促进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 加强本科生的培养, 利于学生就业, 我们根据物流行业人才需求要求, 集中调研、明晰定位, 对“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完善。在修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总结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 结合其他院校成功的经验, 本着体现本校特色的原则, 通过多次开会讨论, 听取专家意见, 制定了新的2012级物流工程专业新的培养方案。

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比较相关院校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确定明确的培养方向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物流业的服务能力, 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2010年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 现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要推动制造业物流需求社会化, 鼓励制造企业整合优化业务流程, 分离物流业务, 创新物流管理模式。可见, 加强制造业领域中物流的研究与发展对降低物流成本, 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根据2008年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试行) 》的指导性文件中, 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培养目标的要求, 同时调研了物流工程专业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同济大学 (定位:轨道交通物流) 、上海海事大学 (定位:港口物流) 、西南交通大学 (定位:铁路物流) 、大连海事大学 (定位:港口物流) 以及大连理工大学 (定位:制造业物流) 。本着错位发展的原则, 并结合学校定位和食品学科优势, 明确了我校物流工程专业的定位:培养面向制造业、食品行业所需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使之具备从事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以及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三大能力。

2.2 课程体系中课程融会贯通, 形成课程群

依据2008年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中有关课程的设置要求, 以及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定位, 在对有关高校调研的基础上, 我校把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梳理分类整合为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三大能力培养的课程群。

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这一路线图逐步构建, 具体操作逆向进行。由此所构建的课程体系, 完全可以消除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 也必将是一种比较优化的课程体系, 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整体的优化。

根据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及我校培养计划中三大能力培养的要求, 按照三大能力培养模块分别进行了梳理和调整。

(1) 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能力培养:

调整后, 新培养方案中支撑物流系统装备设计与应用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为:“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物流机械制造技术”、“人因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物流装备”以及“自动化仓储设计与运营”、“液压与气动技术”、“计算机绘图”、“食品包装技术”。学分:28, 学时:448。

(2) 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能力培养:

调整后的方案中, 支撑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数据库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现代自动识别技术”、“控制理论基础”、“物流自动化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自动化仓储设计与运营”、“冷链物流”。学分:29学时:464。

(3) 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能力培养:

新的培养方案中, 支撑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能力培养的主干课程为:“管理学概论”、“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管理”、“物流服务与运作管理”、“现代流通学”、“国际物流学”、“物流法律法规”、“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工程项目管理”、“交通运输工程”、“运筹学与系统工程”、“运输经济学”、“食品仓储与配送”。学分:29, 学时:464。

结合三个能力的培养, 调整后的培养计划中, 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情况与教指委课程设置指导意见的对应情况, 学科专业课程的调整也较好地满足了物流教指委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 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匹配度好。

在物流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基础上, 本着“体现特色”并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错位培养”的原则, 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原则, 依托学校在“食品科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对现行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 体现“食品冷链物流”学科发展特色, 力求满足食品行业物流人才培养的需求。直接体现专业特色的主干课为:“食品仓储与配送”、“食品包装技术”以及“食品物流管理”, “冷链物流”。学分:6学时:96。

2.3 综合实验的开展能力的提升

物流是实务性和工程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专业, 因此学校的物流教育不仅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发展的脉搏, 更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才能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物流人才。物流实验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科学地设定物流实验课程体系, 并建设满足培养目标的物流实验室是其中的关键。新的培养方案中除了158学时的独立课程实验外, 还有集中实践环节, 包括“物流工程认知实习” (1周) 、“金工实习” (2周) 、“物流机械与技术课程设计” (2周)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设计实践” (2周) 、“物流系统仿真” (2周) 、“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 (2周) 以及“物流工程毕业实习” (3周) , “毕业论文” (20周) 等实践教学内容, 满足了三大能力的培养要求, 同时满足了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对物流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要求。

同时加强建立实习基地, 直接和专业相关的4个企业签约学生实习基地, 加强了教学与实践部门的联系, 在学生实习环节的过程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将进一步提高, 切实达到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

3 结语

目前, 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受物流教指委2012年基金课题 (JZW2012083) 的资助, 上海海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全体教师对物流工程培养计划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和鼓励, 但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绝不是一劳永逸, 应当根据时代市场的需要, 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实践, 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慧.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 (8) :80-81.

[2]王忠伟, 庞燕.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 :146-148.

[3]马建, 李晓霞, 胡大伟, 王来军.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2) :111-113.

[4]谢如鹤, 陈宝星, 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4) :177-179.

3.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篇三

关键词:卓越计划 专业人才 职业培养

“卓越计划”是我国在2010年6月启动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旨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型人才,丰富我国人才资源。在符合学校自身教学特色及特长的基础上,改革传统的教育培养方式,并发挥出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努力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坚持多层次多方面立体的培养模式,还要坚持付诸于实践,与企业进行互相合作,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1.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基本思想

“卓越计划”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新模式,在加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提升对知识实践应用的技能。而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模式往往偏向于注重实践,经常会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基础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卓越计划”便起到了补偏盖全的良好的完善作用,并且对实践的部分也给予了更高的重视程度。

1.1卓越计划实施的目的

“卓越计划”是为国家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模式,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使技术人才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备能够独立自主的意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创新,最终成为国家的高级技术工程师。

1.2卓越计划的培养理念

“卓越计划”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培养方式,它是以实践、创新和技术设计为核心,再结合学校不同职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优势,营造积极的培养环境,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能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因为只有在扎实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地发挥实践的功效。还要在培养中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还要引导学生们对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的良好的养成。一个优秀的职业工程师是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与严谨的职业道德的,因此要提高法律意识,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在职业与法律的规章制度下完成工作。另外,培养专业的职业技术型人才也需提升个人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机械性的,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学习实践。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这需要教师队伍的大力配合。教师们要培养学生们勇于探索、发现、创新的热情,营造轻松、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们拥有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能够探究发现的问题并勇于解决。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实践,可以选择与企业联合定向培养的方式。不让理论与实践脱轨,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 卓越计划的培养人才模式

要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大工程观”为指导,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国家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学校专业标准,在学校领导小组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制订“卓越计划”各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挑选资质合格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教学,还可以使学生到岗位上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们会对行业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学生可以在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结合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增加工作经验,增长才干,对日后的工作选择有着良好的作用,实习中企业还可以对适合的学生进行签约,聘用人才,也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3. 建立卓越计划培养体系

3.1施行分层教育培养模式

由于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与个人素质不同,因此可以选择从不同层次来更好地进行培养教育。例如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有的学生偏向于设计图纸,而不熟悉现场实际的环境和注意事项等,就可以采用增大实践比例而减少理论的强化培养模式,使学生在职业技巧的掌握上是均衡地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则继续强化基础,不过也不能够荒废对实践的运用。两者均能够很好掌握的学生则強化创新方面,综合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

3.2实践不能脱离于实际

许多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实践培养都是在校园内或者是实验室内进行,这就使实践脱离了实际。开放性实验能够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方面,选择有需求的企业对学生一同进行培养也是可取的,在实践过程中能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并且可以让学生们建成队伍,来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更加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豪感,在解决过程中还能够体验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一举多得。甚至可以选择令学生们的毕业设计成为解决企业问题的形式,做出报告,真正地使实现站在实际的肩膀上。

3.3实现职业技术工程化

围绕工程任务来教学,将工程任务细化到每门课程甚至每个章节,将章节通过工程任务串联起来,创造一种与“企业生产”相一致的教学模式,在实践“工程任务课程化”的进程中,借助工程来促进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在企业学习阶段,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实现完全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进行训练,突出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结合,大大缩短学生从学校学习到适应社会生活的过渡期。

4.结语

“卓越计划”是国家逐步走向新型教育模式的转折,由于没有过经验,对此种教育培养模式仍是在一步一步地探索中进行。在教学上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水平,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并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付诸于实践,才能真正达到培养专业高素质型人才的目的,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马寅秋,苏晓云.地方高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石油教育(双月刊),2011年五月.

[2]王乐鹏,李春丽,潘华.“卓越计划”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现代商贸工业(Mor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11年第18期.

4.地质学专业培养计划 篇四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现代化建设需要,能运用现代地质学理论和先进勘探方法技术,从事固体和能源矿产的资源勘查与评价、开发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以从事煤田及油气地质、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地质等地质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等工作,也可从事矿产资源管理等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质工程等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业务培养要求如下:

1、系统掌握基础地质及矿产地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对矿产地质、矿产形成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的基本能力;掌握现代化地球物理勘探原理及方法,具有物探资料解释分析的初步能力;具有对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和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掌握矿山地质基本工作方法,具备解决矿山生产地质问题的基本能力。

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一门计算机语言,具备应用计算机解决常见地质问题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并具备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用外文撰写地质论文摘要。

4、具备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与保护自然地质环境的初步能力和经济管理基础知识。

5、掌握文献检索和其他获取信息的方法,具有获取和追踪新知识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前缘和发展趋势。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油气地质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资源信息工程、资源综合勘查技术、勘探方法。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普通地质学教学实习(2周)

2.测量教学实习(2周)

3.地层学教学实习(2周)

4.构造地质课程设计(2周)

5.地质填图实习(生产实习)(6周)

6.地球物理勘探教学实习(1周)

7.专业课程设计(2周)

8.生产实习(2周)

9.毕业实习(4周)

10.毕业设计(12周)

五、修业年限:

四年

六、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七、课程体系的构成以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

本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校定选修课、院定选修课、实践环节等六部分组成。

5.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最终版) 篇五

(2009年3月修订)

为了提高我院专业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我院主体专业的建设步伐,提升我院的办学能力,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中级技能型人才,经学院研究决定,从现在起,切实加强学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校级专业带头人,以促进各专业健康发展。

一、培养背景

1、院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促进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我院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近几年来,我院承担的教育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新生的数量成倍增长,迫切需要加速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从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院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加速我院重点专业建设,提升我院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的需要。目前,我院重点专业教师队伍总体来说,年青教师多,虽然学历较高,但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在重点专业培养一批能起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的专业带头人,是我院目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指导思想 按照“敬业奉献、理论扎实、技能突出、锐意创新、钻研市场”的要求,建设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的专业带头人队伍,推动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我院办学水平。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按照个人申报,专业组推荐,学校审批的原则,从今年开始,在重点专业和主体专业确定2—3名、一般专业确定1—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力争通过3—5年培训,达到市级专业带头人培养标准。

(二)培养任务

1、通过培养培训,使专业带头人具备较高思想政治觉悟,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职业教育,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奉献精神强。

2、提高专业带头人的学历层次,并使其获得相应的职称和专业技术证书。要求院级专业带头人通过学历培训,获得同类专业本科文凭,鼓励已获得本科学历的培养对象攻读研究生学历;所有培养对象在培训期内必须获得中级职称,必须获得所教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3、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操作能力。要求培养对象较系统掌握任教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熟悉任教专业技能操作,对任教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技能体系有较强的把握能力;准确把握任教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主干课程的课程目标以及在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校本教材开发等方面起到规划和把关作用;由学校统一组织,有计划分安排培养对象下到专业对口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实践累计时间要求达到一年以上。

4、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水平。要求培养对象从事本专业教学三年以上,能胜任本专业2门以上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效果好;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学习态度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并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外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所教学生在校内外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要求校级专业带头人主持1-2项校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每年公开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篇以上。

5、具有一定的应用技术研究推广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培养对象要能不断吸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掌握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由学校组织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技能水平;要求培养对象有较强的市场就业、职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调研、分析能力,每年要开展市场调研1次,并根据就业市场和职业岗位要求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6、能够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要求校级专业带头人能对本专业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每学年为校内外本专业教师开展专业教学、教研教改、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本专业最新成果专题辅导报告、讲座4次以上;每学年为校内外本专业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2-3次,教案要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实现资源共享。

四、培养措施

(一)加强领导

1、成立培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卢次之 副组长:邬继金

成员:金义淼 皮业书 周乾静 宋 智 杨 硕 周奇志

王承松 杨绍华 黎正云

2、成立培养工作班子。工作班子名单如下: 组长:金义淼 副组长:周乾静

成员:廖可山 胡定松 文继志 毛彩东 胡 军 张愈忠

肖世菊 宋贤宏 唐玉莲 肖世菊 陈莹燕 周平谭 云 曹 谦 李和清 汤忠平张 华 唐志莲 杨进军 戴述栋 陈晓波

(二)具体措施

1、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的监督与评估。对照专业带头人培养的具体目标要求,由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对工作班子的工作实绩分、分阶段逐项检查与评估,切实加强对各专业带头人培养工作的督促、考核。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加大行政管理力度。

2、加强密切协作,推动培养工程顺利实施。校级专业带头人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处室通力合作,围绕培养目标,共同协助教研教改课题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推广,市场调研情况的分析,确保集体项目如期完成。

3、强化队伍管理。学校将对培养对象进行严格的管理,培养对象要制定个人受训计划,签定目标责任书。

4、开展带教活动。加强校内“传、帮、带”活动,以课堂为载体,切实提高培养对象的专业水平。专业带头人不能等、靠、要,教师的成长主阵地在校内。为此,在校内坚持“结对子”的活动,切实抓好带教,让培养对象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为体现校内的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成果,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的赛课活动。

5、建立专业带头人培养基金。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多方筹措经费,将建立专业带头人培养基金,用于学科建设、教师培训、改善各专业组所工作条件等方面的需要,为专业带头人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

6、改进对专业带头人绩效的考核。工作班子要认真总结以往教师业务考评当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人为本,研究和完善考核的指标体系,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彰显爱岗敬业精神,改进专业带头人绩效发放办法,兼顾公平和效率,明确导向,鼓励先进。

7、校内创设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工作班子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善于发现人才,有计划地加以培养。创造条件让想学、肯学、会学的教师多一些学习机会,让想干、肯干、能干的人多一些实践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平台,让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

8、强化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培养对象的理论水平。人的意识、观念的更新比行为更重要。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着重从学习,尤其是教育、教学理念,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入手,及时把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的宣传,从而增强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要求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每人自订一份报刊杂志,每月交一份读书心得体会,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交1篇较高质量的论文。

9、“压担子”,促使培养对象迅速成长。学校对培养对象适时加压工作担子,如各级各类公开课、评优课、技能竞赛等要让他们当主角,促使其沿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轨迹发展。

10、建立奖励机制。对按期达到专业带头人标准的实行奖励:一是适当提高经济待遇;二是在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

11、学校建立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档案,跟踪培养对象的发展情况。

(三)经费保障

切实落实培养经费。学校将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确保经费到位。2008年起,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10万元,用于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工作。

附:《澧县职业中专学校首批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名单》 附:

澧县职业中专学校首批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名单

周乾静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带头人 毛彩东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带头人 王本为陈莹燕唐玉莲肖世菊戴述东 黄晓明 郭凤玲 胡 军张愈忠宋贤宏周平谭 云曹 谦李和清汤忠平张 华唐志莲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带头人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带头人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带头人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带头人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带头人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带头人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带头人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带头人 养殖专业带头人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带头人 文秘专业带头人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带头人 商务英语专业带头人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科带头人 会计专业带头人

6.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 篇六

撰稿人:王有伟

审核人:王正兵

校稿人:效文娥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

为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促进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我校中高水平教师的数量,在总结以往培养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学校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遵循职业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用国家与省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教育部三年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武装学员思想,采取全方位、多途径的培养措施,科学设置课程,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提升,强化专业职业能力的训练,严格过程管理,突出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

通过理论学习,专家指导、教学实践、教育科学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等形式,使培养对象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广泛的企业体验,熟练的职业技能、高超的教学艺术、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定的促进派和积极的推动者、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在我省乃至全国的专业教学领域,具有知名度,能够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专业技能课程教师获得高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

三、人员选拔

(一)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

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的教师,应当是已经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校、市两级的中青年教科研骨干,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教学方法成熟,教学效果优秀,承担过教科研的课题研究并取得成果。本人在专业发展上具有刻苦与进取的精神,积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层次的发展目标。男、女教师年龄一般分别不超过50周岁与45周岁。本人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省级技能竞赛获三等奖(市级技能竞赛获得二等奖及以上)

者,应当优先选送。

(二)专业带头人培养措施

1.进一步深化我校骨干教师评选及管理办法,充分挖掘人才,将符合校级骨干教师评选条件的教师积极选拔出来。学校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每年选拔、评选、培养中青年教师充实校级专业带头人教师队伍。同时积极为其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术研究、课题开发提供时间和经费保障。

2.创造条件优先安排到国内外高校和实践单位参加进修与实践顶岗锻炼。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要立足高层次。力争在一个培养期内,使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较大改善,专业技能与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3.学校设立专业带头人学术专项经费,为其进一步发展搭建更多的平台。

4.进一步从生产一线和其他学校引进技术名师、教学名师及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充实我校专业带头人队伍。

(三)专业教师培养建设

1.培养目标

在实现我校各专业教师职称、学历、“双师”素质达到培养规划总体目标的比例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其教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

2.培养措施

(1)以各专业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组长为负责人,负责安排、启动和落实对每一位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建立教学导师制度,以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2)大力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我校讲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

(3)鼓励教师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和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提升班、技能提高班,倡导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学校将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报销。

(4)深化校企合作,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分批次选送专业教师下厂顶

岗实践,并以完成企业生产工作量计入教师考核体系,坚决不走过场。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技能。使所有专业教师均具有从事企业生产实践活动的经历。

(5)有计划分批次选送专业教师参加省、市级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教学培训,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

7.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篇七

一、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毕节学院作为一所教学型的地方性综合本科院校, 是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型, 一方面, 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不能得到企事业单位的认同。因此,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 我们经过多次讨论, 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满足当今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修订教学计划的基本思路

(一) 加强通识教育, 拓宽人才培养口径

通识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针对专业教育的局限性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模式的结合体。现代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 又专又全, 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全面人才。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质量和实施效果对人才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为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 一方面, 毕节学院从师资选拔、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加大考核评估力度等几个方面促进通识课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有力地保证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等活动, 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重视专业课程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根据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才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新的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新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五部分组成, 四年总学时控制在2304个学时。新计划增加了大量新课程。另外, 在《毕节学院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 各专业要重视专业课程建设, 凝练专业主干课程, 构建由5~6门课程组成的主干课程群。在专业核心课方面, 形成了以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招聘与人才测评、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分析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同时, 鼓励教师紧跟学科前沿和实际需要, 结合科学研究, 多开设专业选修课程, 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体现专业精、新、活的特点。

(三) 整体优化课程提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新教学计划更注重知识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避免“因人设课”和“因人不设课”的现象出现。主要是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处理好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新教学计划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大胆改革, 将通识教育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一学年学习, 改变了旧的教学计划中通识教育过于分散的情况。二是加大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 突出专业核心和特色。首先, 凝练专业主干课程。经过讨论, 要彻底改变了旧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偏行政管理内容, 轻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不合理状况。其次, 调整专业课学时。通过调整, 新的教学计划充分考虑了该专业的知识结构, 体现了专业课少而精的特点。三是课程安排应当循序渐进, 前后衔接, 避免简单拼凑和随意安排的状况。

(四)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型学科, 人才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因此,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性质要求突出实践, 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目前毕节学院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 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一是逐年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用于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综合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实践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以及教师进修学习等软实力的提升。二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开展案例教学, 参加社会实践调查, 聆听专家讲座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三是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 得到更加充分的实际锻炼, 强化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提高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结束语

教学计划的修订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 决定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与否。既是学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和特色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 又是学校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的修订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 新订的教学计划中肯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 仍有待在今后认认真真地研究本校的实际, 制定出具有培养本校特色的高等人才的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左崇良, 刘愈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实践的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4) :40.

[2]董天策.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奠定人才培养基础[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22) :151.

8.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篇八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树立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意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3、按照科学的人才质量观,实行人才培养多目标、多模式,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人才培养的经验,结合学校和本专业的实际,科学定位,体现和创造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不断总结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并应用于新的培养计划中,力争在课程整合优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使人才培养质量有新的提高。

二、基本原则

10级培养计划如表1、表2所示。培养计划体现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

要适度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培养复合型人才。10级培养计划总学分为184.5,其中必修学分116.5,选修学分68,占总学分的36.9%。共开设选修课程(包括实践)44门。

根据医疗器械行业管理科学化和法规化的发展趋势,可增加有关行业管理的选修课程。在10培养计划中我们新增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院设备管理”、“医疗器械注册师资格训练”“医学仪器风险分析与安全标准”四门管理课程。另外,考虑到医学影像设备在临床医学诊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重点加强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内容。除开设“医学成像原理”理论课外,还开设了“B超实验”、“X线CT实验”、“X线机实验”、“磁共振成像系列实验”实践选修课,“磁共振成像技术前沿讲座”、“X线成像新技术前沿讲座”专业前沿选修课,为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设备科或影像科、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或从事医疗器械注册工作创造条件。

根据目前的生源状况,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一种实用的电子学技能的扎实训练,使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择业范围不仅限于医疗器械行业,可从事电子行业的工作,同时扩大就业渠道,减小学生的就业压力。因此我们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以仪器为主,一个方向以信号处理为主。仪器方向的学生减少信号处理课程以接受嵌入式系统的技能训练;信号处理方向的学生减少仪器课程以接受DSP系统的技能训练。采用分专业方向可使学生集中精力扎实地学好一门实用技术。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要明确实践教学功能和价值,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结合,拓宽实践教学范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设选修项目供学生选修,鼓励教师让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研究。

实践学分共45分(必修27分,选修18分),占总学分的24.4%。大多数课程都设有课内实验,还有较多的课程设计,以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应用型人才。由表2可见,选择信号方向或仪器方向的学生各有4周从事DSP或嵌入式系统设计,加上毕业设计15周,能够为学生提供DSP或嵌入式系统方面系统的训练,使其具备DSP或嵌入式系统的初步开发能力。

于2006年开设暑期研究班。教师结合科研项目给出了10个大小合适、难度适中的课题,12名学生得到了科研锻炼。通过做实际项目,解决具体问题,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培养了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们深刻理解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并通过这12名学生增进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让这一实践活动能持续下去,我们在10级培养计划中增设了“科研基础训练”实践项目,让一部分同学能得到科研训练;其余同学可选择“专业实习”实践项目,以鼓励学生去公司实习。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接触社会,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学习更有目的和动力;二来能够方便今后就业。

3、坚持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要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努力形成适合新时期要求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地调整总体的课程设置,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注意培养计划中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减少课内学时,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活动形成有机整体。

我们将原有的四门专业课《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传感器》《医用电子仪器》《医学仪器微机应用》并为两门《生物医学电子仪器(1)》和《生物医学电子仪器(2)》,避免了各门课中的重复内容,节省出来的课时用于加强实践环节;学生可以从整台医学仪器的角度去理解传感器、单片机系统、生物医学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从而建立系统观、全局观,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要按照专业方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尽量使课程模块化、小型化、多样化。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2门小学时必修课程——“生物医学工程前沿”和“电子信息技术新进展”以及2门小学时选修课程——“磁共振成像技术前沿讲座”和“X线成像新技术前沿讲座”,聘请校外知名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利用双休日或短学期集中讲授,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及产业最新动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需要的人才。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拓宽了专业口径,突出了原有课程的电子信息特色。

三、几点思考

1、导师制

美国的本科教育早已采取了导师制[1]。学生在二年级选定专业后,系学生事务办公室会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取向、个人兴趣及系所属教师的研究方向为其指派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其研究领域知识体系的要求,指导学生选课,辅导学生自学,并带领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科研实践。一些国内高校,如浙江大学等,也已实行了导师制[2]。我校目前实行辅导员制,辅导员由年轻教师担任,一个辅导员要管几个班上百名学生,管不过来,只能处理一些日常事物。因此,可考虑在11级培养计划中引入导师制,以适应时代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

2、重视自学,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认为,培养自学和独立工作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方面,要求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不少于6学分,并使学生认识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1]。可以考虑在11级培养计划中设置自学学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章节作为自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与公司合作,为学生实践提供机会

国外一些名校与很多世界著名公司签有联合培养合同,学生可在公司人员的指导下,从事如设计分析、生产、测试等工作,与公司的实习合作,让学生进行符合行业技术需要的实践训练,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此外,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研究方向[2]。目前我们与公司的合作还不多,今后应积极拓展各方面的渠道,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邹慧玲 董秀珍 王松俊 等 美国优秀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特点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5:59-61。

9.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篇九

学制:三年

全日制授课

总学分要求:要求最低修满62个学分,含法学基础课和研究生公共课(36学分)、专业必选课程(13学分)、专业高级课程(7学分)、专业实习(3学分)和其他限选课程(3学分)。

一、法学基础课程和研究生公共课程(必修 共计35学分。适用于所有法律硕士研究生)

1.政治 30810310

48学时

3学分 2.英语 30810010

64学时

4学分 3.法理学 02980019

48学时

3学分 4.民法总论 02910112

64学时

4学分 5.刑法总论 02911440

64学时

4学分 6.民事诉讼法 02980014

48学时

3学分 7.刑事诉讼法 02910151

48学时

3学分 8.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02980029

48学时

3学分 9.国际法 02910153

32学时

2学分 10.经济法总论02910113

32学时

2学分

11.宪法02980021

32学时

2学分

12.国际私法02980031

48学时

3学分

二、专业方向必选课程(课程类别为限选

共计13学分)

1.民法分论 02910122

64课时

4学分

2.财税法学 02916370

48课时

3学分

3.企业法与公司法02912670

48课时

3学分

4.金融法与证券法 02912720

48课时

3学分

三、专业高级课程(必修 共计7学分)

1.税法专题(与法学硕士合02917730)

48课时

3学分 2.国际税收法专题(与法学硕士合02916950)

32课时

2学分 3.财税法成案研究(与法学硕士合02917720)

32课时

2学分

四、限制性选修课程(要求选修3学分)

1.国际经济法 02912660

48课时

3学分 2.知识产权法 02910022

48课时

3学分 3.民法分论 02910122

64课时

4学分 4.刑法分论 02910133

48课时

3学分

5.商事法律制度 02910163

48课时

3学分

6.企业法与公司法 02912670

48课时

3学分 7.金融法与证券法 02912720

48课时

3学分 8.财税法学 02916370

48课时

3学分 9.法律实务类课程:要求修满3学分

(1)司法实务与前沿02911471

32课时

2学分(2)民事执行法理论与实务02911460

32课时

2学分(3)合同法实务02911480

32课时

2学分(4)北大评案 法律思维02911490

48课时

4学分 10.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32课时

2学分

除此之外,还可适当选修本院其他课程或其他院系的课程,计任选课学分。

五、专业实习(3学分)

10.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篇十

一、学制与学位

计划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很强的实践能力,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受到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专业课程设计、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与系统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能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工矿企业等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网络设计与维护、计算机控制与管理、计算机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科基础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4、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5、了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

6、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专业主干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与电子技术、离散数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概论、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面向对象编程技术。

六、特色课程

双语教学课程: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

1、毕业标准: 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三方面完成培养计划要求,取得相应学分,其中:

(1)必修课学分≥133+29.5;

(2)学科基础选修课学分≥10.5;

(3)专业方向选修课学分≥12;

(4)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学分≥6(其中经管文类学分≥4);

(5)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学分≥2;

(6)创新教育学分≥2;

(7)达到素质拓展学分要求。

11.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篇十一

摘 要:随着社会健身产业的不断兴起,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不断上升,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也逐渐成熟,培养目标也逐渐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虽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相似,但是全国不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水平各有不同,因此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实践等方面发现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使立足于市场需求的社体专业培养计划还需要继续改革,不断深化,以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计划

1 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培养目标确定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和要求,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1]由于每个学校都有自身发展的优势,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都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对象,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受市场需求和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影响,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1.1 培养目标“照抄照搬” 专业培养计划在高校各专业的发展中具有指导作用,它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确定决定了人才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对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务必要根据本校的实际特点来制定。但是,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不少院校的该专业也才刚刚开展起来,因此,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容易忽略了自身的发展优势以及市场需求,只是对培养计划的“照抄照搬”。

1.2 培养目标过大、过广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介绍》中,指出该专业“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各高校在教育部所指出的专业介绍的基础上,从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出发,制定培养目标。除此之外,存在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扩大、扩广,因为大多数高校将“厚基础、宽口径”作为共同追求的培养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拓宽就业渠道。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容易出现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细化处理,模糊专业方向之间的关系,使得同一个专业却有多个有关联或者相似的发展方向,“方向过多不利于专业核心目标的形成,无所不包会导致专业‘空心化”。[2]

2 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2.1 与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相似 社会体育专业起步较迟,关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教材的制定的经验还十分缺乏,因此需要通过对相近专业的教材的选择,逐渐形成自身的优势。而体育教育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长,也不断地为中小学输送专业的体育教师,其课程设置是值得社会体育专业借鉴和思考的。梁旭鹏指出现如今的社会体育专业在对课程进行设置时,“拼盘式的课程体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厚基础、宽口径理念的导向下,对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经营管理专业、体育社会学专业等课程进行‘杂烩式的简单组合,形成‘面面俱到、面面都不到的‘四不像课程设置。”[3]使得好多课程看似脱离了体育教育专业,实际又还在体育教育专业的范围内。因此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则课程设置无法凸显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该专业也就得不到长远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教学资源的限制也对开设的课程产生阻碍,如无法开设专业方向特色的项目和传统的运动项目或者户外健身项目等。

2.2 专业实践课程条件不完善 从总体看,实践环节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中,还未受到完全重视,“社会体育专业没有规范的实习内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实习缺乏目的性,目标模糊等等。这些严重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土壤,就很难生根、开花、结果,学校也就缺乏社会对这个专业的人才标准、规格、培养目标的有效信息反馈,使学校对这个专业的办学缺乏针对性。”[4]因此,就目前针对高校实践环节的实践基地、实践实践、实践指导教师等各个方面都会限制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

3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也不断的发生更替,就业的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呈现多层次。蒋钢强认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包括“指导能力、组织能力、服务能力、营销能力”。[5]夏贵霞认为基于社会需求,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6],社会体育课程设置围绕“体育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课程,但是这三者之间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选修课、必修课、公共课,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7]如倾向于社会体育管理方向的,偏向由专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使得社体专业的学生失去了自身的优势。此外,由于专业课程的限制,导致的就业压力,不少学生转型,偏向于教师、政府部门的工作,长此以往,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4 对策

4.1 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在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教学特点以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8]从中不断发掘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对于课程设置,专业结构要合理,突出专业发展的重点。

4.2 突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重点规划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发展的重点要突出,[9]重视对休闲、健身方向知识的学习。根据培养目标,在三大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在选修与必修课程、专业方向和公共课程的内容安排之间充分做好调整,课程安排上对相似或者相关的课程精简,增设通识课程的学习。

4.3 完善实践条件,指导就业方向 在实习的安排、实习基地的选择上,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就业意向,积累学生的经验。目的习惯明确的实习经历才是使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对于学生的就业,建议院校组织专门的培训以及指导,正确引导学生进入适合的就业单位。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2]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7:38-41.

[3]梁旭鹏.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4]尹国昌,戴国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5.

[5]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年7月底30卷第4期:103-106+14.

[6]夏贵霞,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4:95-98.

[7]李启迪,邵伟德.体育教学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8]李启迪,邵伟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育课程理念的意义与实施策略[J].体育科学,2014(3):15-23.

[9]邵伟德,施鑫,李启迪.蒋南翔体育教育观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6):102-108.

12.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篇十二

现阶段, 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电子制造的大国, 要成为电子制造的强国, 需要更多创新型、国际化的专业应用人才, 这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形成了一对矛盾体, 而社会在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 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 对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培养新一代应用型创新人才成为目前教育领域的新方向。对于电子封装专业来说, 面对的是社会需求, 这就要求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来构建新时期电子封装专业教学任务, 创新教学方法, 实现新时期的教学改革目标。

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 为本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程师, 也为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工程师培养有一套有效的工程教育认证模式 (ABET) 以及工程师注册标准, 同时企业与大学结成联盟,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工程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1]。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 (FH) 培养工程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培养目标的制定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的, 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确定培养毕业生的岗位和目标;并且聘任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工厂、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入校前要有实习经历, 在校期间有一到两学期的实训[2]。日本对于工程人才教育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设工程基础课程, 培养具有科学态度、工程背景、开拓创新精神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人才[3];对工程技术教育专业有JABEE评估认证机制[4]。英国、澳大利亚以能力为基础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它强化一些重要概念如学习、行为目标、绩效评估和反馈等, 根据绩效标准来评估工程师的学习成果[5]。法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具有与德国等欧洲国家相似的特点:学习科学理论基础和工程技术;与工业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且有工程师文凭委员会 (CTI) 的审核、评估和认定机构[6]。综观国外高校工程人才培养, 都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交际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等知识为支撑点, 培养出工程与管理等学科交叉复合型的工程创新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封装制造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掌握封装布线设计、电磁性能分析与设计、传热设计、封装材料和封装结构、封装工艺、互连技术、封装制造与质量、封装的可靠性理论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电子封装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一) 教学体系的构建。结合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现有教学条件, 建立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教学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二) 构建科学有机体系。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出发, 从改革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制度保障、组织管理、资源建设、质量监控、企业合作、政策支持等各个方面, 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三) 完善机制体制。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封装测试能力, 建立一种有效的实践运行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 完善培养相配套的机制。

(四)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到电子封装企业参加实践, 进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实习期间聘请高级工程师为指导教师;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封装相关的企业工作三年以上, 并具有一定的集成电路制造经验;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要求是具有较深的工程实践背景的企业工程师, 且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是基于电子封装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体系设计方法, 分解目标然后具体化为任务, 分解任务然后具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电子封装专业教学内容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操作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二是通过与行业、高校、企业密切合作,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验证、总结、完善新的电子封装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分析对比上海、南京高校的培养电子封装技术人才的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引以为鉴。同时借鉴国外发达高等教育工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制度, 对比分析电子封装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提出改进的措施、明确目标。

四、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从社会对新型电子封装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 探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问题。主要从电子封装技术人才的标准和内涵问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比例调整问题;实践性教学途径以及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问题等。解决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的人才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二) 课程设置探索。解决电子封装技术专业面窄的问题, 专业划分较细, 学生知识面狭窄, 对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提出改革。并实施有效、切合实际需要的新课程。

(三) 工程实践教育探索。在培养卓越工程过程中, 工程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方法上将有很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学校教育转变为校企联合教学, 让学生到工程实践中去学习,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技能、提升素质。在工程实践教育过程中, 需要完善相关制度, 明确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期间的活动掌握的技能。

(四) 双师型教师培养。分析电子封装技术双师型教师的现状与问题, 解决双师型认定标准不统一、缺少企业实习锻炼机会, 完善激励政策、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体系。建立双师型培养基地, 实施校企合作及柔性教授博士进入企业等活动, 组织教师参加封装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等方面。

五、结语

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是一个新方向专业, 开展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建设与改革, 将有助于电子封装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引导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工程素质。有助于电子封装专业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双师型队伍。

摘要:本文研究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提出适合实际情况的工程师培养模式, 对于相关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电子封装,教学教改,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罗尧, 马立红.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趋势、特色及启示[J].继续教育, 2011, 12:32~34

[2]张庆久.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8:31~33

[3]张云辉, 沈滢.谈工程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8, 10 (2) :235~237

[4]蒲彧, 杨连生, 邹积岩.中日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3:39~42

[5]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10) :119~120

13.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篇十三

(初稿)创建背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教育大众化的弊端随之凸现,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随着我校向“教学科研”型高校转型,招生范围由本省转向全国,招生生源的整体质量较以往也有所下降,我校品牌专业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也面临着方方面面的严峻考验。人才培养这一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新形式下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优秀精英人才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诚然,学校已经设置了初阳学院这一我校的精英学院,我们为何还要在数理信息学院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优秀本科生设置新的深层次的培养方案?初阳学院以通才与专才、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善创新”为培养方针,实施特殊培养方案。近年来,初阳学院在考研、就业等方面一直走在其他学院的前列,为我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但是除初阳学院数学类学生以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每年招收近140余人,他们来自全国各个省份,有着不同民族的背景,他们中间也有许许多多优秀学生,我们也要为他们的就业与升学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他们走向社会制作一张属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己的特殊“名片”--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优秀本科生深层次培养计划。目标

实施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优秀本科生深层次培养计划的达成目标: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分析、代数、几何;

2)拓展的学科知识:现代分析基础、组合学等;

3)过硬的师范技能:说课、演讲、解题等

4)就业与深造:知名中学的教师、名牌院校的研究生、出国等。3 培养方式与计划时间

组建一个由20人左右形成的“数学创新班”,该班为一个非行政班,在正常的本科教学任务外,培养期内的每周增加二个单位的教学、研讨时间。其他学生 1

可以以非正式学员的身份参加这个班级的教学活动。“数学创新班”学员实现动态管理,评价成绩为E的学员将被淘汰出培养计划,同时参加“数学创新班”的综合性考试成绩优异的非正式学员将被吸收进“数学创新班”。

培养时间为本科第一学年至第四学年的9月份。培养计划详细方案

一.在每年的9月份组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优秀本科生深层次培养计划领导管理团队与教师团队。管理团队与教师团队构成:

专业负责人:由数学与应用数学系主任与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主任担任,由两系系主任负责在数学学科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中公开选拔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的教师担任培养计划中相关课程和讲座的实施。负责教学时间、场地、以及课表的制定。

学科竞赛负责人:由学院竞赛部负责相关专业的老师负责入选培养计划的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相关工作,为其配备指导教师。

学生工作负责人: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负责入选培养计划的学生的思想工作、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团活动的组织与落实。

导师工作负责人:由负责研究生工作的专职领导安排入选培养计划的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术指导教师。

年级虚拟班级班主任:由学科内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其班主任,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

教师团队:教学力量主要由数学学科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构成,并辅以与数学学科有交叉研究领域的专家教授。

二.培养计划的学员选拔

每年的9月中下旬,对本年度新入学的全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进行培养计划的动员,从报名的学生中以对本专业的兴趣、意志品质与交流沟通能力为评价因素进行选拔,录取20人左右形成一个“数学创新班”,其他学生可以以非正式学员的身份参加这个班级的一些教学活动。具体操作如下:

1.专业知识方面:由数学与应用数学系主任与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主任负责数学专业知识的考查工作,考查工作主要分为专业知识笔试与专业素养面试两部

分。笔试部分由两系主任安排组成命题和面试小组,考查内容为中学阶段的数学基本功。

2.综合素质方面: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负责负责面试学生的意志品质与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培养计划的实施

本培养计划整个培养过程为3年,分为4个阶段。

第一期培养计划学习开始于每年的11月,培养过程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础训练阶段,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为基础知识的深入,这一阶段为第一学年及短学期,共持续一个学年,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专业学习习惯,为了使学生扎实深入的掌握分析、代数、几何等专业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计划开设课程为现代分析基础

(一)、(二),几何基础、代数学

(一)。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将避免与日常教学内容相冲突,所有课程均为巩固提高课程。该阶段具体安排为:

教学内容:以日常教学中的学习内容为基础,前期以习题课为主,逐渐过渡到教学内容的超前和加深。在后期,将结合学科专业前沿讲座,对学生学习兴趣加以引导。

教学时间:每周利用晚上或周末共二个时间段(每一时间段为3课时)进行授课。

培养计划考核方式:培养计划内考试以三门提高课程的综合性试卷来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辅以平时成绩、课堂考勤等作为阶段学习的考核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合格)、E(不合格)。同时引入淘汰机制,评价成绩为E的学员将被淘汰出培养计划,同时参加提高课程的综合性考试成绩优异的非培训计划学员将被吸收进培养计划,同时认定学员该阶段的学习综合评价为B。

第二阶段,基础加深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及短学期,共持续一个学年,学习内容在正常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增设现代分析基础

(三),代数学

(二),实分析基础,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

(一)。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参加数模、挑战杯等,在师范技能培养上下功夫。

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加深,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后续课程延伸

性。在整个阶段,将结合学科专业前沿讲座,对学生学习兴趣加以引导。加强实践训练,掌握良好的师范技能。

教学时间:每周利用晚上或周末共二个时间段(每一时间段为3课时)进行授课。

培养计划考核方式:培养计划内考试以三门提高课程的综合性试卷来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辅以平时成绩、课堂考勤等作为阶段学习的考核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合格)、E(不合格)。同时引入淘汰机制,评价成绩为E的学员将被淘汰出培养计划,同时参加提高课程的综合性考试成绩优异的非培训计划学员将被吸收进培养计划,同时认定学员该阶段的学习综合评价为B。

第三阶段,素质拓展阶段,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及短学期,共持续一个学年,开设现代数学选讲,组合学、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

(二)等综合性课程。学习内容涉及微分流形、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图论、拓扑学、规划论等。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专题化的学习模式,切实提高专业素养。同时开设中学数学教学相关的专题课程,如初等数学研究、教材分析等相关的专题研究。

教学内容:重视数学素养的拓展,关注当今数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初步接触数学研究方法、技巧。在整个阶段,将结合专业前沿讲座,对学生学习兴趣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参加考研。加强实践训练,掌握良好的师范技能,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各方面以一名优秀中学教师的要求来培养入选学员。

教学时间:每周利用晚上或周末共二个时间段(每一时间段为3课时)进行授课,实践等。

培养计划考核方式:培养计划内考试以提高课程的综合性试卷来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辅以平时成绩、课堂考勤等作为阶段学习的考核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合格)、E(不合格)。同时引入淘汰机制,评价成绩为E的学员将被淘汰出培养计划,同时参加提高课程的综合性考试成绩优异的非培训计划学员将被吸收进培养计划,同时认定学员该阶段的学习综合评价为B。

第四阶段,精进延伸阶段,第四阶段为第四学年的9月上旬。在这一阶段,学员要求要求参加培养计划的学员完成考核、答辩环节。同时根据前三个阶段的训练、学习提前确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选题要求达到一定的难度,并在相关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对于三年来表现优良的学员颁发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数学创新班”学员荣誉称号,同时在免试保研、就业等各方面配以优惠政策,专业将优先推荐他们保研或到意向单位实习、就业。取得的成果

学生已经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得到了深入、专业的数学训练,具备了考取知名院校研究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掌握了过硬的师范技能,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素质。进一步推广

上一篇:共青团中央办公厅下一篇:广告学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