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

2024-07-15

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共17篇)

1.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 篇一

诗画一体,中职语文古诗词情境情感教学模式实践分析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精髓之一,古诗词鉴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人格情操,实现综合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时,运用情境教学法往往能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就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简要分析情境情感教学的模式。关键词:中职 古诗词 情境情感 鉴赏

一、以景融情,激发学生兴趣

陈新璋先生曾说过:“诗词鉴赏属于艺术欣赏的范畴。”艺术欣赏,强调的是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在我国古典以及近现代的许多诗词当中,不乏那些美不胜收的诗歌语句,如《沁园春·长沙》中的上阕,作者着重写景,可谓是磅礴大气,只用寥寥数语就描述出了一副壮丽宏伟的山河秋景。然而在传统的诗词鉴赏教学中,即使教师再怎么强调诗词中所描述的景色有多么壮丽优美,学生始终难以在反复的吟咏当中产生出亲临其近的即视感,反而有可能心生厌烦情绪因此失去学习诗词鉴赏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以景融情,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某位教师在教学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时,别出心裁,在教学之前,先给学生放映了一段讲述从1911年到1925年间的一些历史性事件的视频资料,诸如“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教师沉稳严肃的解说,整个教室里的学生都感受到了那时的社会带给人的压迫感和一种历史使命感。随后教师话锋一转:“但是,就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却在1925年深秋写出了这首磅礴大气,信心十足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屏幕上缓缓放映出了长沙橘子洲头的航拍镜头,并附上了饱含深情实感的《沁园春·雪》男声朗诵。悠扬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诵围绕在教室里,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见识了深秋时分长沙橘子洲头的美丽壮阔的景色,不禁精神纷纷为之一振。这时教师又站出来带领学生深情朗诵了一遍《沁园春·雪》,在朗诵中进一步深化了诗词中的情感。之后教师提问学生:“《沁园春·雪》的上阕除了写景,还蕴含了什么?”学生都十分轻松就回答出了“融情于景,表达诗人雄心壮志、满腔热血的豪情”。之后这位教师又接着提问:“为何在那样的年代,作者还能有那样的情怀?”学生们又从下阕中找到了正确答案。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这位教师成功的丰富了诗词鉴赏的教学方式。在直观的体验中,这位教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以精美的情景设计帮助学生轻松并完全得掌握了诗词的主旨,体会到了其中的意境。教学的效果可谓得到了最大化。

二、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诗词鉴赏时,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共鸣是最有利于领悟诗词的主旨和意境的。然而,传统的吟咏法教学方式,除非学生具备敏锐的审美感觉以及高度的艺术修养,或者拥有和作者相似的情感经历,否则难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而情感是打通理解的桥梁,缺乏情感上的触摸,无疑会阻碍到学生对于诗词中心的把握。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雄伟,是宋代文豪苏轼的豪放派代表之作,在如惊涛骇浪的雄浑气势中却抒发了作者年过半百功业无成的感慨。不少学生在初读这首词时,都能很从语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豪放气势,可是却极少有学生能抓住最后那两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主旨。最后问他们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往往都只能答出“借景抒情,咏史抒情”。可是抒的是什么情?却没有几个学生能够说出来。

某位教师在进行这首词的教学时,先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了两段历史人物事迹的视频。一是周瑜的,讲述他年轻时英姿勃发,风流帅气的历史事迹,同时还配上了激昂的音乐。另一个则是苏轼的,讲述他胸怀抱负却屡遭挫折的经历,并给配上了低沉的音乐。在这样的氛围渲染中,学生自然而然将情感更多的转向了年少有为的周瑜身上,而对于苏轼的经历则抱以无奈的情绪。教师通过这两人生平的对比,突显了苏轼的人生不如意。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情境,对苏轼的遭遇产生了同情,这就引发出了一定的感情共鸣。而当教师再度问道最后两句的主旨时,不少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苏轼羡慕周瑜”这样的答案。虽然这样的答案还不是很完美,但无疑已经足够说明学生在把握诗词的主旨上进了一大步。

三、发展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的构建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情景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固然和教师的设计密不可分,但是也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古诗词中往往不乏对于当时情景的描写。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自己的主旨和意境融入其中,才有了传诵至今的这些优美诗词。而学生在鉴赏时,如果不能以丰富的想象和灵巧的思维去加以体会,就难以真正做到对古诗词的理解。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开篇第一句先是简单描写了长江壮丽的景色,紧接着第二句便穿越历史,写到了“三国周郎赤壁”。诗人的想象力在此可见一斑。学生在鉴赏诗句时,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难以在内心中构建出当时诗人所处的情景,也就无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绪。因此,没有想象力,没有灵活的思维能力,鉴赏古诗词就无从说起。总 结:

情境情感教学模式不仅能以景激情,唤出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能取得真正的成效。参考文献:

[1]潘蓓.经典古诗词教学与中职生道德情感教育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8(02)

[2]徐健林.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意识和文学情趣的培养[J].论点,2011(05)[3]尹玉玲.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教资料(下旬刊),2012(03)

2.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 篇二

一、课前预习认识作者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 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 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 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 学习《过故人庄》, 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询获得有关信息, 初步认识到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 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 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 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 杜甫也称赞“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 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 他的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 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介绍背景理解诗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用老师介绍的旧模式, 而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 效果更好。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 解读诗题要前后延伸和拓展, 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例如, 学习《泊秦淮》, 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解答如下问题: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 (夜泊) 当时环境怎样? (夜色迷茫, “笼”) 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 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同时,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 教师再有所侧重的进行补充, 内容可以涉及介绍诗人的诗风, 和对诗人的相关评价, 以及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 等等。例如, 对《泊秦淮》时代背景的介绍,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 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 风雨飘摇, 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 仍然在花天酒地, 醉生梦死。杜牧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 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 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 大唐必亡! 这样, 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到具体, 认识过程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三、朗读质疑明确诗意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 语言凝炼, 音韵优美, 含义深刻, 朗读时要讲究节奏, 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 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 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 委婉含蓄、缠绵悱恻的情诗《无题》, 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 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等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 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 引起他们的共鸣, 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同时, 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评议, 能够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 从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在这个过程中, 整首诗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 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 作为教师只是发挥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有活力的学生, 需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四、赏析想象体悟诗情

诗歌美, 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 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 因此,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 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 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 针对不同的诗歌可以采用散文描述法、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等创设情境, 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例如, 在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时, 可以采用散文描述法, 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意境, 也可以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 让音乐走进古诗, 用音乐来诠释古诗, 烘托气氛, 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 引入意境, “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在学习《观沧海》时, 可以制作多媒体投影图画创设情境, 演绎古诗。在图画中, 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 配以登山远眺, 雄心勃勃的诗人, 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 使人身临其境, 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五、迁移运用背诵诗文

课后作业体现自主性, 拓展学生古诗学习的范围。例如, 在学习了《相见欢》和《清平乐 村居》这两首词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首先, 出示了两个材料其一, 在描写香港、澳门回归, 全国人民热烈欢庆的心情时, 不妨引用“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这样作品所需的喜庆气氛便顿时产生了。其二, 在形容同学们在教室里, 听到本班代表队在紧张激烈的全市竞赛中取得第一名的欢乐场景时, 可以引用“却看方才愁何在, 漫卷课本喜欲狂”, 这里对原诗稍作改动, 更能突出作者的聪颖和才华。然后, 让学生仿照材料, 用上这两首词中的名句:“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和“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或者稍加改动, 使之成为文章中的点睛之笔。这样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 应留出时间, 在充分朗读领悟的基础上力争当堂背诵, 积累丰富的知识。

总之, 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 “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 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使学生真正成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对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必然趋势。文章介绍了对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 提出了具体的步骤和方法, 实践证明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新璋.诗词鉴赏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

3.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 ; 小学语文 ; 古诗词 ; 教学模式 ;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32-01

古诗文教育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有着极大的辅助作用。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有重要意义。新课标中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促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焕发生机,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乐于学习古诗词,最终实现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标准不断升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注重局部字詞、忽略诗文整体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注重古诗词中个别词和个别句子的教学,忽略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先对个别的字词进行解释,然后再逐次释句、释文,我们不能说种做法完全错误。但是将过多精力放在这上边,而忽略对诗文整体意义的教学,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2.注重诗文翻译、忽略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还存在注重翻译,忽略让学生体会诗文感情的情况。诗文情感才是作者写作这篇诗文的初衷,是诗文的生命所在。只有了解古诗词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古诗词,才能准确地翻译古诗词、记忆古诗词。注重古诗词翻译、忽略体会古诗词情感的做法,降低了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小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3.释义缺乏联系,教学不成系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我们的语文教师很重视对古诗词的翻译,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古诗词翻译的系统,在古诗词教学中缺少联系和积累,虽然每次遇到每次都会解释,但仅限于解释这个词在正在学着的古诗词中的意思,导致小学生把一词多义的知识点都混淆了,多次重复也难有效果。

二、新课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学会根据教材注释,通过使用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大意。还要求小学生要熟读、背诵古诗词。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即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学习古诗词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在新形式下,我们必须革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三、革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策略

1.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把握古诗词整体

教材中设置的古诗文都是根据小学生的能力水平、成长需要设置的,是他们目前不具备、但通过努力可以理解的内容。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把握教材中的不会字词。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应该拘泥于翻译古诗文,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手头的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这些字词,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古诗词的大意。

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诗人在首句中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其中“潋滟”对于学生而言一开始可能不理解,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或者通过查阅字典弄懂这个词的意思。因此,我们在讲课时就不要总是去讲这些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了,避免宝贵的教学时间的浪费。我们要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诗人在饮酒西湖之上时看到的西湖美景,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西湖的风景,让学生去领略西湖堪比西施的美丽,体会诗人的愉悦感情。

2.在古诗词教学中,侧重体会古诗词语言艺术

古诗词历经千古,经久不衰。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古诗词语言蕴含的艺术性。

3.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领略古诗词情感色彩

诗文情感才是作者写作这篇诗文的初衷,富有人文色彩,是诗文的生命所在。只有了解古诗词的情感,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古诗词,才能准确地翻译古诗词、记忆古诗词。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背诵古诗词体验古诗词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学习古诗词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让学生领略古诗词所表达情感色彩。

4.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多读多写

古诗词教学中必须侧重学生对诗文的阅读、背诵,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的理解。而让学生试着去写古体诗文,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更灵活地运用古词。

我在古诗词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阅读古诗词,不仅让他们熟读背诵课内的诗文,还让他们在掌握课内诗文的基础上,读一些课外的诗词。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涉及的诗人、词人都是有限的一些人。所以在教学以外也让学生读一些他们其他的诗文,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学生理解诗人、词人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学生理解他们诗文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多写,可以给学生规定一个主题,给出一篇古诗词的范例,让学生进行仿写,以此来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古字词,同时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更是我国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未来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当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侧重古诗词整体教学,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艺术、感情色彩,进而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更好的满足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丽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3

[2]秦晓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3

[3]周翠华.新课标下小学古诗词教学艺术探究[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

[4]张秀菊.如何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J].学园,2013

[5]李丹.小学高年级古诗词“读悟拓”教学模式解读[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

4.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 篇四

——自主学习探究的五步教学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支奇葩,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且还在后面附录了70首小学阶段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此可见古诗词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鉴于以上要求,我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于是采用自主学习探究的“五步教学法”,构建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自主学习探究的“五步教学法”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彻底打破以往“教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的传统教学方法,树立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深切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的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即构建“课前预习,查询资料---------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诗词,质疑讨论---------反复吟诵,悟意明理---------拓展延伸,巩固提高”的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课前预习,查询资料

新授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查询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古诗词写作时代久远,寄寓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有的还有典故,与今日学生的视域和生活经验落差大;加上古诗词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的课前预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利用工具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和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第二,利用学生现有的图书资料或到学校图书室借阅相关图书资料了解相关写作背景;第三,利用网络资源或向大人们询问;第四,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卡片资料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词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并且古诗的内容短小精悍,题目的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统领全诗。因此,我以为,大多古诗教学都应从破题入手,即: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弄清题目的意思。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应紧紧抓住题眼“题”: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这首诗。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题诗?在怎样的情形下题诗?这就是时代背景:作者在去扬州探望因自己流放而受株连被贬官的弟弟,途经庐山,在山下的西林寺墙壁上题写该诗。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既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效果会更佳,这样的教学将为高效的课堂奠定基础。

三、初读诗词,质疑讨论

小学古诗词教学应以读为本,我们教学每一首古诗词都应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读准字音没有,把诗歌读成什么样了?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看插图、问别人„„总之通过由学生质疑讨论达到初步理解古诗词之目的。

四、反复吟诵,悟意明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荡起“诵读和感悟”的双桨,尽情遨游在诗海中,必将拾到许多美丽的珍珠。

1、学习诗歌,诵读是关键,更是感悟的基础。我们为了提高诵读效益,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可以听读、范读、领读,也可以齐读,但都要读准诗词的节奏,就是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因此每教习一首新学习的古诗词,一般都先让学生自己读读,感觉出它的停顿应该是在哪里。学生们掌握了正确的节奏,再加上古诗本身原有的那些押韵,反复地读,让这些节奏感极强的诗词,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潜移默化,制造出浓郁的诵读的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古诗词的原有音乐境界。他们进入了诗词的境界,就对古诗词越读越感兴趣,觉得怎么这么好听,这么有韵味,也就能较快地进入到赏析古诗的角色中。

2、在朗读中体验情感。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如在教学《别董大》时,应抓住一个“别”字,诗人给谁送别?你看到了怎样的送别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的动人场面。

3、在情境中加深情感。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理解古诗词首先要“入境”。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描述、插图、音乐、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营造便于正确把握古诗词基调的“生活新境”。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又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

总之,古诗词的朗读要有一个过程,首先知其意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动之以情朗读之,其次要感受诗词形象,学习文化精髓,晓之以理朗读之。这样朗读就不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洋溢于古诗词中的思想情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蕴含于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实践传承下来。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有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如何在诵读、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还原历史,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到诗词的美感呢?因此我们在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学完高适的《别董大》,你是否还知道其他送别的古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另外也可把学习过了古诗中的内容通过语言、图画、音像等描述出来,如教《登鹳雀楼》后,就采用一边口述一边画画的方法,让场景重现,教师言语不多,学生马上就能明白,也能感

受到这首诗表达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课后拓展延伸,一定起到巩固提高之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终究有一天将进入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5.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分析 篇五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古诗词一直被学生看作是难点内容,学不好,不愿意学。其实古诗词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成果,也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古诗词就是用精炼的句子来表达复杂的情感,蕴含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韵律。但是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泱泱学子却不喜欢学习,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广大教师应当深思熟虑: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一、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在最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了解到:学习古诗词可以通过诵读、积累古文字义、感悟古诗的感情和韵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古诗词年代都较为久远,当时的生活环境与现在的生活环境差异较大,再加上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想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就比较困难。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学生,既具备了小学生的记忆力优良的特点,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些特点,多读多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背诵记忆,是要建立在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死记硬背当然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有大致了解,就需要进行多次诵读,诵读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理解古诗词的大意,也可以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作者的情感倾向就好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仅对后续的背诵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翻译。当学生能够理解记忆的古诗词越多,积累的知识就越多,想要学好古诗词,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古诗词中还蕴含了节奏感,古诗词中的平仄对仗和抑扬顿挫,都是精华,有的诗词缠绵悱恻,有的诗词慷慨激昂,有的诗词节奏明快,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所以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专业解题技能之外,还应当带领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美感。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生机盎然的喜爱之情。话锋一转:“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是因为看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结合作者本身的经历,最后又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无奈之情。初读时学生基本上是感知不到这种情感,只有通过多次诵读,加上作者的身世背景,这个深层意思才能浮出水面。

二、拓展思维,感知诗词意境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出高分,使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认为背的越多越好。虽然这种教学模式确实在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高了成绩,但是也影响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有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很痛苦,不能理解意思,还要死记硬背,这更是难上加难。

在笔者看来,古诗词中最精炼之处就是在于古人用简单的词语抒发复杂的情感,专业术语就是“含蓄隽永”。比如:在教授温庭筠的《望江南》时,整首词主要是描述了一个深闺女子对于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但是学生基本上只能看到女子清晨起来梳洗远眺的`样子。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抛出橄榄枝,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女子在梳洗时要远眺,再结合她的处境,处于深闺之中的女子,远眺,不是思乡就是思念心爱之人。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然后教师再说出正确答案,规范学生的语言组织。

三、结合生活鉴赏诗词

有少数教师非常认真地讲解了古诗词的意思,但是因为只是从传授知识的途径来讲课,所以学生只能对古诗词的大意有所了解,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艺术特点。在考试过程中,碰到古诗词鉴赏的题目,依旧是不会做,不理解,学习成绩不能提升。

古诗词虽然是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但是古诗词却都是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让学生设身处地,将自己置于诗词的环境中。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情感,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古诗词鉴赏中,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不能理解的窘境。比如:在教授李白《将进酒》时,先让学生诵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然后将李白写文章时的背景际遇告诉学生,让学生主动融入到作者写作的环境之中,了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胸襟。

6.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篇六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有一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的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塔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生:我看到了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拔起。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

上述案例成功的把“胡尘”两字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同样,在教学《示儿》时,可以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诗人老泪纵横,诗人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独的心态,意境高远清丽。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构思独特,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令读者如临其境,美不可言。

策略三: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策略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笔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些积累主题,有春色迷人,夏日风情,诗人咏秋、踏雪寻梅、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短短一首28字的小诗,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

7.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 篇七

一、诵读全文, 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在最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了解到:学习古诗词可以通过诵读、积累古文字义、感悟古诗的感情和韵律。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古诗词年代都较为久远, 当时的生活环境与现在的生活环境差异较大, 再加上初中生的生活阅历有限, 想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就比较困难。对于初中生来说, 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 这个时期的学生, 既具备了小学生的记忆力优良的特点, 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些特点, 多读多背。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背诵记忆, 是要建立在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 死记硬背当然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有大致了解, 就需要进行多次诵读, 诵读的次数越多, 就越容易理解古诗词的大意, 也可以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作者的情感倾向就好比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不仅对后续的背诵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翻译。当学生能够理解记忆的古诗词越多, 积累的知识就越多, 想要学好古诗词, 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 古诗词中还蕴含了节奏感, 古诗词中的平仄对仗和抑扬顿挫, 都是精华, 有的诗词缠绵悱恻, 有的诗词慷慨激昂, 有的诗词节奏明快, 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所以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专业解题技能之外, 还应当带领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美感。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生机盎然的喜爱之情。话锋一转:“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正是因为看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结合作者本身的经历, 最后又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无奈之情。初读时学生基本上是感知不到这种情感, 只有通过多次诵读, 加上作者的身世背景, 这个深层意思才能浮出水面。

二、拓展思维, 感知诗词意境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 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考出高分, 使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认为背的越多越好。虽然这种教学模式确实在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高了成绩, 但是也影响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 有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很痛苦, 不能理解意思, 还要死记硬背, 这更是难上加难。

在笔者看来, 古诗词中最精炼之处就是在于古人用简单的词语抒发复杂的情感, 专业术语就是“含蓄隽永”。比如:在教授温庭筠的《望江南》时, 整首词主要是描述了一个深闺女子对于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 但是学生基本上只能看到女子清晨起来梳洗远眺的样子。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 抛出橄榄枝, 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女子在梳洗时要远眺, 再结合她的处境, 处于深闺之中的女子, 远眺, 不是思乡就是思念心爱之人。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然后教师再说出正确答案, 规范学生的语言组织。

三、结合生活鉴赏诗词

有少数教师非常认真地讲解了古诗词的意思, 但是因为只是从传授知识的途径来讲课, 所以学生只能对古诗词的大意有所了解,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艺术特点。在考试过程中, 碰到古诗词鉴赏的题目, 依旧是不会做, 不理解, 学习成绩不能提升。

古诗词虽然是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 但是古诗词却都是源于生活,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让学生设身处地, 将自己置于诗词的环境中。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情感,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古诗词鉴赏中, 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不能理解的窘境。比如:在教授李白《将进酒》时, 先让学生诵读全文, 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 然后将李白写文章时的背景际遇告诉学生, 让学生主动融入到作者写作的环境之中, 了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胸襟。

总之, 要解决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简而言之, 需要从三个方面对症下药, 不仅要细讲也要精讲;要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技能;禁止死记硬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 虽然古诗词鉴赏一直是学生的重难点, 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的兴趣度一直不高, 在考试中得分率也普遍偏低。但是古诗词是我国上下五千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 我国学子应当努力去了解和学习古诗词,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体会、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桂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2, (1) :56-57.

[2]陶中平.读·品·拓——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1, (10) :61-62.

[3]张学勤.走进诗情画意:浅谈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J].科学导报, 2013, (14) :135-135.

8.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 篇八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小学生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学习古诗的一种教学方式。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对小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将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既能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强调学生对于古文词汇以及语法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严重忽视了对小学生世纪预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挫伤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语言教学应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因而有必要将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古诗的寓意。

2.探究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2.1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古诗题目

小学阶段的古诗内容短小经验,而题目通常具有高度的概括作用,能够起到统领全诗的作用。因此,在对小学语文古诗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应该先从解读古诗的题目入手,具体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各年级以及古诗题目的难易程度有区别的进行选择。

例如,在讲解“小儿垂钓”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好“垂”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可能是古诗中的哪个字,小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就是古诗题目中的一个字。接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一个字的理解,在学生发完言之后,教师可以先简单的介绍“垂”这一字其实是东西的一头向下的姿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寻找图中哪些东西是“垂”这的?孩子们发现杨柳是垂着得,那可以成为“垂柳”。接着教师将向下低,引导学生说这是“垂头”,而图中小孩钓鱼的线垂在水面上,那么他是在“垂钓”。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小儿垂钓”的理解。这时,学生一下子就明白题目的意思就是小孩在钓鱼。在解读这一题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解”字引入,结合插图让学生明白题目的真正含义。

2.2阐明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对于语言学习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多去“接触”,而文化教养最为直接的方法则是“熏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古诗的含义除了十分诗词七分读之外,还应该教给学生解读古诗的具体方法。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让他们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先让学生朗读全诗,在此基础上划出诗中不理解的字或者词,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在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以及评议,先是对整首诗的重点字词进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再对全诗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解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搜集个别学生或者学习小组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看课后的注释、看插图等多种方法解决疑惑,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在小组讨论之后进行统一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全诗。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句学生可能在讨论时可能觉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为学生解读:诗句的表层信息是说羌笛何必吹着哀怨的《折杨柳》曲调,玉门关外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而“杨柳”具体是指《折杨柳》这一歌曲的名称。“春风”则是指大自然中的风。但是这两句诗的深层信息在于“杨柳”又比喻边塞将士的离愁,“春风”比喻君恩。所以,在这两句诗中,“楊柳”既是《折杨柳》这一歌曲名,又比喻离愁;“春风”既是指大自然中的风,又比喻“君恩”。既有基本义,又有比喻义,传递的信息是多层的。在探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加深入的理解这首诗。

2.3引导学生正确的品味诗情

古诗的灵魂在于“诗情画意”,因此,在学习及诵读古诗时一定要尽可能的去想象古诗文所描绘的场景。在想象之中,古诗将会变成一副更加情趣化的水墨画或是一首奔放或是婉转的乐曲,一个意境悠远的场景……而品味古诗的方法有多种:引导小学生大胆的想象或者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渲染古诗所描绘的场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借助想象等多种方式对诗文进行再次创作等。

例如,在讲解“使至塞上”这一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对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画成一幅画,将自己的体会将给其他同学听,认真去感悟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3.结语

在进行小学生的古诗中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只有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只有心热,才能点燃学生们的智慧火花,教师只有意远,才能在学生面前真正开拓其思路,儿童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这些感官接触客观事物,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表象。同时,小学语文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净化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以及陶冶学生情操等多个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可以使得学生的思维和观念向全面的方向发展,小学阶段的教育倡导通过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将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古诗情境教学,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将是小学教学的一项有利的途径。

9.浅议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九

摘 要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的璀璨明珠。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167-01

在小学各学段教学目标中提出专门的教学要求,在推荐背诵的120篇(首)优秀诗文中古诗词占104首。加大古诗词教学研究的力度,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滋养小学生的心灵会发挥重要作用。

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词教学,我尝试了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循序渐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遇到这样的问题:老是觉得不容易给学生把古诗给讲明白,学生可能又觉得如坠雾里云里,小学生身知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重点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因此,不必强求每篇古诗都字字明了句句领会。每学完一篇古诗后我们就会布置这样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如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符合作者的意图,把意思说清楚了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在文字、字?怠⑼ㄋ臣氨泶锓绞缴鲜挛蘧尴福?要求过严。比如叶绍翁,《夜书所见》的诗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只能理解到看到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到孩子们在捉蟋蟀,而没有上升到作者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的生活,进而表现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此时,老师不能简单的评判学生的对与错,要引导学生再读文再看图,再体会进而加一点拨,小学生也能慢慢地在自己原先理解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作者内心感受也了解得更深一些。诗词中隐含的意思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文学修养的提高而逐步领悟。

二、熟读成诵

千百年来的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印证了:人的语言能力的形成,依靠的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模仿,因此背诵在古诗词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是用古汉语写下来的诗词作品,因此,学习古诗最有效的方法是背诵古诗词,要在小学生大体读懂的基础上,把越来越多的名作背诵下来,才能进一步融会贯通。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况且,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小学生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犹如蜜蜂采蜜采得百花最终酿成甘甜的花蜜。同时,我们给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新奇点,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三、课外延伸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加之性情不够稳定,仅仅靠课内的教学不足以巩固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因此,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字活动对巩固课内的教学成果会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例如我结合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了诗配画创作,开展了配乐诵读,扩写古诗诗意,自办了“春天的歌”为主题的班报和手抄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读、悟、学的基础上打开思维的窗户,让他们在创作中从内心感受学习古诗词的妙处,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消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四、把握诗词时代背景

小学语文古诗选材范围非常广,从时间来看,有宋代的,有唐代的,有清代的;从空间来看,有现实生活的,也有不曾经历的;从内容来看,更是天文地理人情风俗无所不包。也就是说教材的内容大多都不是小学生阅历中的,因此,学诗词仅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就成了学生理解诗意的一扇窗户。诗是诗人喜怒哀乐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这些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境遇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适时地让学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比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前后发生的大事件,这些为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都会有帮助。不过这样的介绍应力求言简意赅,避免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小小的、简单的介绍反而引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古诗教学要靠教师不断加强自身文学修养,以此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神圣殿堂,让学生领悟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展现古诗词教学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让古诗教学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精讲一篇古诗,而会让学生运用精讲古诗所积累的方法更自主地学习同一类型的另一首古诗。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诗词的兴趣,就定会将诗词课上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展现古诗词教学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思考,呼唤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创新!

参考文献:

10.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 篇十

课题研究结题总报告

(学科组转摘)

“高中语文新课程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于2008年8月确立,并于2009 年 5月经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评审委员会批准立项,周期二年,研究工作于2011年3月完成,研究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现将课题研究的总结汇报于下:

一、课题预定计划执行情况:

第一阶段:课题论证和申报阶段 1、2008年12月以前完成课题的初步构想。2、2009年3月前挑选人员,双向沟通,把既有才干又想做事的人吸收到课题组,确定课题方向和人员分工,2009年3月向省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评审会提出申请立项报告,2009年 5月获得批准并立项。

3、第二阶段:课题开题启动阶段(2009年6月至9月)

课题组在丁艳萍老师组织下经过多次集体研讨,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由赵九斤老师主持实施了“高中生古诗词学习现状问卷调查”并写出了具体的分析报告,由丁艳萍老师上了古诗词《声声慢》探索课,整理出了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从而初步确立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方向。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09、10—2011、1)

1、课题组各成员全面实施研究方案,初步构建了“诵读涵咏—合作探究-创造分享”的教学模式。把教学

模式的设计理念宏观阐述清楚后,再对各实验班进行实验教学,收集实验材料,完善课题的改革方案和模式的一般过程,详细地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并进行及时小结。必修一至必修五几乎所有的古诗词都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典型案例把上课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了教学光盘,整理成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并请专家点评。

2、建立李清照诗词专题学习网。网址:。

李清照诗词专题学习网分为9个板块:⑴易安诗词⑵易安图片(包括易安肖像、易安故居、易安作品书法图)⑶名家眼中的易安⑷精讲课程《声声慢》(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学课件、教学实录、教学视频等)⑸我心中的易安(学生的鉴赏作品)⑹诗词格律(包括词的分类、词牌专题研究、词谱介绍、填词技巧介绍等)⑺创作分享(师生发表的填词作品)⑻诵读吟唱(包括诵读吟唱的方法和作品)⑼相关网站链接

第四阶段:完善总结阶段(2011、2—2011、3)

完善、展示、交流课题成果,写出总结报告,结题。

正式完善确立了“诵读涵咏—合作探究-创造分享”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丁艳萍老师的《积累 点击 绽放》对实验班进行了古诗词教学效果的课堂展示,受到教研组的一致首肯,特级教师葛德根作了精彩点评。丁艳萍老师应邀在井冈山大学上了堂高中古诗词示范课,展示了模式的魅力,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钟家莲教授进行了点评,井冈山大学网站进行了报道。

完成课题的全面总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整理资料;②理论论证;③工作总结;④向省课题研究与实验基地提交课题研究结项报告。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是:

1、构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诵读涵咏—合作探究-创造分享。由建模理念、模式

流程、模式的运用构成。模式的运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习方式、教学录象和课堂实录五部分。

作为汉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古诗词教学应该让学生打牢“文化的底子”,并需要考虑言语教学的特殊性,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吸取营养,注重涵咏、诵读等感性途径的方法。

诵读就是运用声音,运用有声解读方法,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学习古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韵律和节奏不单纯是语言技巧问题,是和诗歌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请感,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律。所以,诵读诗词,能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习惯。

诵读能激发想象、联觉和情绪,让诵读者自己和听赏者因声入境,随着诵读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徐疾变化、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充分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诵读本身就是古典诗词音乐美的享受。古诗词由于讲究声音的高下、长短、徐疾、抑扬、顿挫及其变化,所以原本就有一定的音乐性。苏东坡早就看出诵诗时的有声语言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曾说如果诗歌是“十分”的话,“三分诗,七分读”。只有通过反复诵读,不断刺激大脑,才能神奇地记住古典诗词,形成良好的语感,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所谓涵咏,就是悉心揣摩与反复咀嚼,是种无声解读的方法,也能帮助学生进入古诗的艺术境界。涵咏就是要突出欣赏者细腻感受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学习时充分发挥小组优势,发挥网络优势,集中群体智慧,提出有个性的鉴赏意见。

创造分享是学生的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是指合作探究文本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解读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再现文本,或者是学生按谱填词、评改词作等活动完成后,用各种方式把作品展现在师生面前。

2、建立李清照专题互动学习网站,完善学生的学习古诗词方式,探寻适合自己的合作、探究、创造分享的选修专题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对现实课堂进行的必要的补充

在现实课堂按模式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不少,但我们也发现,仅凭老师的一张嘴,一只粉笔分析鉴赏诗歌,信息量小,学生有时意犹未尽。学习的欲望得不得满足。为了完善现实课堂,我们想到了虚拟课堂。我们利用网络多元化的特点建立了李清照专题学习网站。

李清照专题学习网,是在网络环境下,在将信息技术与专题鉴赏整合的过程中,以专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学生的学习手段增多了,学习容量更大了,单位时间的信息密度更合理了,信息交换的节奏更快了。学生接受了多媒体的熏陶,获得了充分讨论的机会,并且拥有了活动和创造的空间,经过师生互动、生生协作,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满足了个体需要,促使了学习个性化的发展,提高了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应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这样一种教学实践,也丰富了校本教研的的内容,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促进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通过全面的涉及、详细的讲解和多媒体的熏陶,我们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专题学习,对诗词的兴趣明显的提高了,并且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究诗词,现实课堂合作探究的劲头更足了,创造分享的热情更高了

三、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2009年6月,我们在高二年级对2个实践班和2个对照班进行了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测试。测试题目类似高考诗词鉴赏题,赏析4首诗词,总分32分。测试结果统计如下表,可以直观地看出“高中语文新课程古诗词教学模式”应用的成效。

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测试成绩统计

研究班

对照班

总人数

120人

120人平均分

28.32

20.45 前30名分布

22人

10人 后30名分布

6人

25人

在李清照专题学习网“我心中的易安”专题板块中,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文章,如《细数着你的悲凉》《慧心兰质谱华章》。还有很多同学创作了许多填词作品。如《水调歌头

国庆》《江城子 观龙舟赛》等。学生的填词写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2.学生的诵读涵咏、合作探究能力显著提高,分享意识显著加强。

古诗词教学模式中的课堂上学生的诵读得到强化,教师的范读、名家的赏读、学生的群体和个体的朗读,形式多样。专题的诵读知识讲座,各种形式的古诗词朗读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历练的舞台。许多学生因此走到了播音专业的道路。

运用此教学模式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真正放手让学生集合全组智慧探究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地借助阅读、上网、相互探讨等各种力量深入文本,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得到很多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创造分享这个环节能当堂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让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全班同学都是大众评委,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展示自己和评价他人的热情。

3、构建了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促进了新课程理念的本土化,填补了一些空白,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技能提供强有力的借鉴,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新课标颁布后,运用新课标的理念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还处在理论探讨起步阶段,大家都摸着石子过河,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成果甚少。教育理论专家做了很多努力,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宏观阐释上,操作性不强。实验省份的各个学校,也在尝试重建各种模式,但大多只是从微观的层面,拘泥于感性的描述,没有推广的价值。

本模式是在新课标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长期感性积累的自觉理性提炼的基础上,对现行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发和设计。采用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是新课程先进理念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它不仅能促进新课程理念的本土化,而且能够启发我们的思维,为我们古诗词教学思想的创新提供必要的土壤,从而为有序高效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在批判继承语文古诗词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在创新语文古诗词教学形式上作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的语文教师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技能提供强有力的借鉴。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系统研究新课标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成果,为此,开展新课标环境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非常迫切,可以填补一些空白,带动一个学科的发展,具

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4、.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的全体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得到更新,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提高,成为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教师群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方式得到优化,教学素养显著提高。

(1)撰写了与课题有关论文10余篇,其中8篇获省市级以上荣誉获,解决了实验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对于实践研究中如何互动教学实验进行了示范和总结。

(2)发表论文:„„

(3)典型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和教学视频,为教师实施古诗词模式提供了样板。„„

(4)辅导学生竞赛获奖„„

(5)增强了老师之间的凝聚力

通过课题的研究,不仅增强了组内同事间的凝聚力,也加强了组外教师的联系,合作精神也大大加强,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很多老师跟同学交上了朋友,他们之间不仅是探讨古诗词的问题,生活上,思想上的问题也经常在一起交流。

四、讨论: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

1、专题学习网有专题学习网的优势,平面媒体有平面媒体的优势,网站不可取代书本的作用。古诗词作品需要时间诵读涵咏,诗词知识需要随时翻阅,而学生在校不可随时上网,这就存在需要与供求的矛盾。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想把 “李清照专题学习网”的文字脚本编印成书——校本教材《易安,怎一个“愁”字了得》,以供学生课外品读文本,但书毕竟有局限,一是媒体单

一、内容单薄,二是不能反映学生

学习的进度和学习结果,再就是印出来需要成本,会不会造成资源重复浪费的现象。怎样把两者完美地结合,我们现在还需探索。

2、现行高考制度只考察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默写能力,不考察诵读能力,作文也不考填词,所以有些任课教师担心学生吟诗填词会影响高考,不太支持,担心学生时间不够。

1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朗诵;意境

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中,可能还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在教学时往往就仅仅是采用教学生诵读所学的诗歌,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对诗歌的诵读上,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甚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要求学生会读以及会背诵古诗词,而古诗词的句子和小学生平时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些古诗词所营造的意境,所以理解起来就又多了一份困难。导致学生在长时间不能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被要求背诵,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古诗词产生恐惧的心理。低年级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育的时候,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习生字,进行诗歌背诵。这样学生理解不到诗歌的意境,而古诗歌最重要的就是意境了,那么具体要怎样对小学生进行诗歌教学呢?

在上诗歌课程之前,可以要学生提前预习,更好的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古诗歌朗诵和理解上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之前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前预习,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大致风格,大致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有所提高。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现在语言的表达方式时有很大的区别的,是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的。若不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好古诗词的内容,那么学生很容易产生偏差以及错误。所以教师就必须重视对古诗词的预习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让小学生能够了解到诗歌作者的相关背景,让学生能够重视下面的备注,再加上课堂上教师的的讲解,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找到诗人想要在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在帮助学生预习的时候,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出现的生字、难字,保证学生对于古诗词有完整充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基础认识和感知。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状态。这个状态的学生的记忆力也是最强的。所以说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要好好的抓住的这点。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背诵的训练,但是这样的背诵训练部仅仅只是普通的训练,需要的是教师在朗诵的时候注入很强的情感,以及作者在写作的时候的心态。这不仅仅只是对诗歌的简单背诵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诗歌的内容,真正了解到诗歌的文化魅力,也能够真正的学好诗歌。

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对诗歌的积累,小学生阶段对于诗歌的积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多的朗诵和和背诵。小学阶段的古诗歌,一般是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这些诗歌在首联,颔联、尾联应该怎样读,应该怎样短句,读的时候需要代入的情感是怎样的,就要在学生背诵之前给学生讲解清楚来,让学生能够更爱清楚的明白具体的每首诗词的具体含义和意境。教师的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在古诗词中,朗读也是很重要的学习部分,是学习的根本所在。古诗词都有很好的很严格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对于帮助学生背诵积累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但是现在很多的诗歌教学就存在在注重背诵部分了,往往就是忽视了诗歌中真正的意境美。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积累诗歌,背诵诗歌的时候就一定要在学生背诵之前把诗歌中的意境帮组学生理解清楚来,让学生能够在背诵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所讲的意境和诗歌的含义,达到以一个真正的能够理解诗歌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够让背诵的诗歌积累的诗歌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点。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却又有意蕴丰富的内涵。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韵味。学生要充分的理解诗歌中的意境,不仅仅对于诗歌中的字面有所理解,还要有充分的想象力。而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想象力比较丰富,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在进行语文诗歌教学的时候是简单的实字教学,忽视了意境的部分,慢慢的反而让学生磨灭了自己的想象力,学习不到诗歌中的精华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比较注重的一个部分。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想象力上的培养。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出诗歌中有意境的画面。让学生能够领悟到诗歌中的意境,学习到诗歌中的真正精华部分。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古诗词能够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都很好的融入为一体,用简短的几句话,几段文字,体会复杂多样的情感,有着非常特殊的审美功能。小学生刚接触古诗词,可以再古诗词的熏陶下,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如小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有接触到的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小学生在唐诗巨匠李白的营造下去感受那个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2.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读

(一) 初读诗文, 读准字音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古诗词教学同样如此。多读, 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节奏,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要想让学生读出实效, 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正确理解其意。比如, 杜牧《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 其中的“斜”应读xia, 如果学生不加思考地按照汉语拼音读xié, 那么不仅不能押韵, 更无法体会到古诗的韵律美。又如, 《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 其中的“衰”应读cui。由此可见, 现代文和古文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只有让学生多读、读准, 才能使其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二) 研读诗文, 体会情感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 因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 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如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 作者以长江之水比喻朋友之间绵绵不绝的感情, 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江上渔者》描述的是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 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鲈鱼的情景, 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这些情感都需要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深入了解其写作背景, 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再现古诗的画面。只有这样, 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 感受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释

(一) 看注释, 解诗意

在学习古 诗的过程 中 , 注释至关重要,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首古诗的大意, 更为学生的日后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 一定要强调注释的作用, 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 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首诗总体来看比较浅显易懂, 学习时教师只要指导学生按照课文后对“安仁”“篙”“棹”“怪生”等词的注释, 便可让学生轻松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二) 抓字眼, 明诗意

一般来讲, 古诗的语言都是高度凝练的, 且包含很多的省略、倒置、古今异义等现象, 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帮助学生抓字眼, 明诗意。首先, 对古今通用的词语及人名、地名、物名等进行总结和归纳。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黄鹤楼”“三月”“扬州”“长江”等名词和“孤帆”“唯”等古今通用的词语至今仍在使用, 且意义不变, 学生在学习时应将其整理出来, 便于记忆。其次, 将古今异义词重点记忆。如“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古今意思差别较大, 在诗中的意思为“原野云烟缭绕, 百花盛开的景象”, 而现在则指花炮、烟火、焰火等, 学习时学生应重点记忆, 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再次, 将各句中的已有单独解释的词语, 按现代语法翻译成通顺、连贯的语句。如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可连接成“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做到了这几点, 学生必然会对此古诗产生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探

(一) 主动探究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很多教师已经渐渐抛弃以往落后的教学观念, 开始“以学生为中心”, 全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那么, 具体应如何做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 思想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可见, 要想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教师可在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之后, 引导学生借助这些重点字词领悟诗中的意境。接着,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诵读几首其他关于送别的诗:《别董大》《送别》《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等。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在整个小学阶段学到更多的古诗词, 增强自身的语文底蕴。

(二) 开放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获得的新知识, 并不是单纯依靠教师及书本知识的输出, 是学生依靠自身原有知识经验以及群体协作, 通过同化、顺应过程, 自主建构知识意义而得到的。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能够真正发挥出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分组, 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发挥。这样, 不仅可以达到以新带新、拓展诗词量的效果, 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展示自己的才能。

总之,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教学中, 教师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探究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对古诗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积极投入到古诗词的学习中去。只有这样, 才能让古典文学的精华, 渗融于学生的血液中, 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千百年来一直是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古诗词在语文教学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因此, 如何更好地开展古诗词教学, 提升教学效率成为了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中笔者立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精神财富,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向春.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大学学报, 2005 (4) .

[2]金妍.让古诗词的魅力之光在心灵闪耀——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0 (1) .

[3]佟慧珠.浅谈小学古诗词的教法[J].考试周刊, 2014 (13) .

[4]孙芳芳, 安晶.论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5]李慧.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 2010 (12) .

13.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要点 篇十三

摘 要: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阅读情感和观察能力,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古诗词学习停留在了解的层面,没有达到鉴赏的程度,也就难以实现学习的价值。本文明确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指出了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古诗词教学要点,给教师以借鉴,以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语文教育中最宝贵、最丰厚的资源。古诗词描绘我国的大好河山,寄托着作者爱国思乡的情感,歌颂着世间万物的美。学习古诗词,带领学生体会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师要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高度重视。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1.学习古诗词有利于品德教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很多文化就寄托于古诗词之中。古诗词不仅体现出诗人的才华,也蕴含着诗人的远大抱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爱国思乡等情怀,为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基础,提升思想道德。

2.学习古诗词有利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古诗词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的韵律使学生在朗诵中更加注意断句及情感,在情景再现时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3.符合国学教育的要求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古诗词作为国学经典,能够加强中小学生的学习与认识,培养他们树立牢固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能够启迪智慧、陶冶品格,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追求高效的学习进度,以熟读背诵为教学要点,即使在当前教改的要求下,仍有教师无法从传统教学中脱离出来,枯燥的背诵使学生逐渐失去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第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教师对诗词内容进行讲解,而忽视了诗词意境的构建和带入,造成诗词美学极大的浪费,学生更加认为诗词学习没有实际意义。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重点设置为文字翻译、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的介绍,而忽略了诗文的美学价值,诗词学习的美学提升价值难以实现。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点

1.应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情境教学法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通过创设与诗词有关的情境,能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作者情感进行深刻感悟。学生在特定情境下,深刻地感知诗词所描绘的意向及情境,从而更好地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将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详细地介绍给学生,介绍创作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W生从中领悟作者的心境。其次,联系生活实际,将现代的事物嵌入古诗词中,拉近古今距离,为体悟情感搭建桥梁。再次,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情景创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2.进行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朗读是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基础,也是感悟作者情感、作品内涵的最佳手段,通过朗读能够使学生感悟诗词的韵律,体会诗词意境,加深对诗词的领悟。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带领学生识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情感、有韵味地朗诵,使学生感悟情感朗读的方法及技巧。教师在领读中重点强调古诗字词的标准发音,同时也要突出诗词的短句、层次。通过朗读的抑扬顿挫,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为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诗词蕴含着多种韵味。在其以精简且整齐的文字,对作者的情感进行了充分体现,语言精炼成了古诗词的特色。教师应以体会情感为基础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对诗人所表达的内容进行联想,将审美能力转化为审美意向,使学生拥有更为深刻的领悟。

4.进行知识拓展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课外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升,从而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拓展方法可以采用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以增强学生对语言风格的鉴赏力。

5.提升审美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感,不少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对自然事物的美感进行了描写记录。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

6.归类阅读法的学习及应用

归类阅读法是指将诗词进行不同体裁、主题的归类,集中学习某一体裁,将体裁按照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进行划分,也可以按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等进行分类,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进行课程安排。

古诗词是教育中的重点资源,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情操,通过朗诵提升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怀,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突出教学要点,带领学生感悟诗词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4.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十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本文作者认为古诗教学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对诗意情感艺术的理解: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强其文化底蕴.

作 者:冯家纯 作者单位:射洪县太乙镇光荣初级中学校,四川,射洪,62921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意境美 音乐美 语言美

15.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 篇十五

一、古诗词诵读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人创作了许许多多的诗词,其中的经典古诗词犹如星河般璀璨,其凝聚了前人们的睿语哲思,且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精髓,熏陶、感染了无数的中华儿女。由最初的《诗经》到《楚辞》,再由汉乐府至建安风骨,再由陶渊明的诗词到唐诗宋词,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名家,且给后世留下大量精彩绝伦的诗词。这是前人们留给后世的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加强对古诗词的学习与诵读,对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古诗词诵读有助于学生对诗词中情感的体会

众所周知,诵读是一种包含丰富情感与想象的朗读方式,通过诵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得到诗歌的美感。古诗词当中所使用的语言极为精炼且优美,学生在不断对其进行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无形之中调动其想象,进而依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对诗词的意境进行创设,且在想象之中体会古诗词中所隐含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形成犹如身临其境的体会。例如,在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其内容进行不断地诵读,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学生就可以想象诗人当时所处时期北京边境地区具有的异域风景,即:在秋季,边塞的大雁早早地飞去衡阳,且没有任何逗留的意思;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孤城,在夕阳西下、暮霭形成之际,便已经将城门紧紧关闭;在这时,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马嘶声、风吼声以及起伏不断的号角声。由此可见,边塞的寒冷、荒凉,以及紧张的战事。在学生理解上片意境之后,再对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进行诵读,就不难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悲凉、慷慨之意,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与将士们的报国之情。学生在不断对诗词进行诵读的过程中,能够渐渐地沉浸在诗词所营造的意境当中,进而得到内心情感的体会。

三、古诗词诵读有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诵读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古诗词的诵读对其审美趣味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作用。诗歌犹如美的化身,其中所隐含的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学生在不断、反复地诵读古诗词时,会渐渐地对诗歌产生兴趣,且在此过程中其审美能力也将发生一定的转变,即由最初的粗俗、低级逐渐迈向高雅。因此,对初中生而言,加强古诗词的诵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其审美水平。

(2)诵读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古诗词的语句精炼,韵律协调,且节奏鲜明,可以说古诗词就是一门语言艺术。古诗词拥有优美整齐的语言,多种多样的修辞,以及丰富的内涵,在对古诗词进行诵读时,往往给人以朗朗上口的感觉。初中生不断对这些古诗词进行诵读,就能够对其中的词句进行推敲,了解并感受其中的佳句、妙语,从而逐渐提升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诵读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提升。诗歌与想象是密切相连的,古诗词反映了现实的生活,但是并不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而是一种结合诗人想象的描写。诗人们在对诗词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似乎永远都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进而创作出精彩绝伦、激情澎湃的诗歌。例如,在李白的《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学生在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会不断想象诗人所描述的情景,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其想象力的培养与锻炼。

16.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十六

一、学生兴趣单薄

客观地说,目前的古诗词教学比过去有一定的改观:教师更注意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学生作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篇目也在不断的增多……但有一点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仍缺乏兴趣,学生读诗歌注意的是其故事性,说明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还只停留在粗糙、肤浅的程度,也就是缺乏阅读的趣味。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动机需求,去做一件毫无兴趣的事情,是很难做出持久努力的。

二、理解诗词有困难

古典诗词离我们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小学生学习的障碍比较多,古典诗词文字又存在不确定性。其次,古典诗词具有诗词意境的含蓄性。诗词的意境始终和诗人的情感是一致的,鉴赏诗词的意境同时也是在体味诗人的心境。而诗词蕴含的情感无论是旷世济民的抱负、怀才不遇的苦闷,还有江山胜迹不再的感慨,都需要鉴赏者直接或间接地感受过生活的酸甜苦辣,对照自己的人生去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而小学生没有太多的人生经历,而且古诗词积累比较少,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古人“断肠人在天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情怀。

三、应付考试是主要动机

学习诗歌的目的是为了鉴赏美,是为了更好的体验人生和社会,然而大多数同学阅读诗歌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来源于考试的压力,这种动机当属于外部动机。它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旦考试中不再出现诗歌阅读,很多同学可能不会去读古诗词更谈不上鉴赏了。以这种态度对待诗歌阅读,是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的。

那么,怎样的教和学才符合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理念和要求呢?近几年,我在这方面作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究,并总结出如下方法:

一、读诗

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例如读孟浩然的《春晓》诗,让学生尽情地读,把诗中的所写的情景看成是一幅幅新鲜的画面,让它笼罩他们的全部意识,使学生聚精会神的观赏它。学习作者“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当然“读诗”的方式要多样化,如教师示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存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二、诵诗

古人對“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等等。这里的诵就是背诵,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读”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滋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所以要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诵诗”,当然感受诗意,特别对于格律诗,更要注重激发学生在诵读中的直觉感受。完美的诗歌吟诵是建立在对诗歌精神的把握上的,而有效的“诵诗”又能促进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可见,诵读是学生积累故事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三、写诗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我在教学了十一册《草原》一文后,我让学生将本文的第一小节改成诗歌,学生的作品远远高于我的意料。如:唐桂森同学的《草原图》:天空清又明,原上青青草。望眼翠色流,羊群如百花。绽放绿地毯,骏马醉其中。大牛立四望,回味乐无穷。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精湛的语言,流传的佳句,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上它,且能够更好地去咀嚼、品味这一精神食粮呢?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教师好好地思考。

参考文献

[1].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

[2].向晓红,《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17.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 篇十七

摘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它们以丰富多彩的意象、深邃优美的意境、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美育资源,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中的意象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寓审美教育于古诗词教学之中,以美的形象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育

绪论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教”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在总结《诗经》的作用时说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对诗歌价值的这一界定,形成了我国诗歌教学的一大传统,对我们后来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一度边缘化,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篇目也不断减少。但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人们也重新开始认识到了“诗教”的意义以及古诗词的美育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忠,必须落实其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诗词中的美,加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尽管广大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并且也身体力行地进行着古诗词的美育教学。然而,目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现状却不容乐观,其美育效应也并未凸显出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语文教师对美育功能认识的不足,目前中学语文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仍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学重点放在背景介绍、句子翻译和写作特色上。轻视了学生的感性体验,普遍忽视了古诗词审美功能的实现,造成学生基本的审美和想象力的缺失,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本文通过探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分析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必要性以及论述中学[2][1]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美育的内容及方法。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并在此基础上受到古诗词之美的感染和熏陶。

一、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理论基础

(一)美育及其功能

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与审美活动来激发与提高人的创造美的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是丰富的情感、健全人格、提升人的境界的一种教育活动。”

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正如王国维所说:“美育者一方面使人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方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美育的实质就是情感教育,美育中又包含着德育与智育,而且将智育与德育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和方向,智育是各育的前提和基础,美育是各育的内在动力,三者相互渗透。

但具体来说,美育功能的实现需要从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审美想象力的激发、审美情感世界的丰富出发。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精华,无论从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的好素材。[4]

[3]

(二)美育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地位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到:“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还应通过对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也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些规定说明了美育任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越来越占据明显的位置,也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综合价值。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审美教育的规定,无论是出于低级阶段的初中生,还是心智趋于成熟的高中生,都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语文课肩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中的古诗词蕴含着大量的美育资源,与其他的文学作品相比,更具形象意境美、风格气韵美和语言音韵美,是给学生进行美育的珍贵资源。

[6]

[5]

(三)古诗词教学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

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这些审美因素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都有生动鲜明的反映和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脍炙人口,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所勾画的种种意境,无不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使人们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获得美的享受。如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再到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些诗句无不给我们展示了劳动生产之美,劳动人民的淳朴之美,田园生活的和谐之美。中国古代诗词或为五言律诗,或为七言绝句,或为乐府歌行,或为长慢小令等,其格式结构都有相对固定的要求,无论是讲求音律追求对仗,还是参差错落寓于变化,都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之美。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词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自然流畅,无形中在舌齿音交切中传达出浓浓的吞愁忍恨的艰涩,同时又富有层次的展现了女词人“寻而不得”的绝望和战栗,在字字浓愁句句含泪中唤起读者无限的惆怅伤感之情。我国古诗词短小精悍,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形象生动,寓意深远,节奏分明。同时又孕育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是给学生展开审美教育的极佳教材。

二、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美育的必要性

(一)中学语文古诗词 教学的现状分析

新课标的要求和美育功能的重新认识,使得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也越来越备受关注。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古诗词篇目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但是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并没有充分的挖掘这些美育资源。无论是在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首先,从教师教的方法方面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只是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引导;过于重视理性分析,而将诗歌的意境鉴赏却抛之不提;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

其次,从学生学的困境来看。一方面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疏远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大量网络信息和网络娱乐已经另他们应接不暇。中学生很难去品味古诗词的优美的文字,感受古诗词中深邃的意境,体会古诗词中丰富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来自中高考的压力,使得所学的古诗词不能学以致用,抑制了学生的审美追求。

这样一来,不仅是导致无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且连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也是大大下降,进而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二)古诗词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语文教育中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一环,它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开展中学生全面教育的重要指标,它包括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因此在教学送要重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力就是指审美主体调动多种因素,对审美对象展开全面而深刻品评与感悟的能力,这是一种融入多元素的综合能力。在古诗词的学习鉴赏中,要先引导学生从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万千的诗歌语言着手,审美鉴赏的重点在于“披文以入情”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建构出新的艺术形象,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创造力就是指审美主体在充分调动审美感知、想象和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手或口创造性地表现美、展示美的能力。古诗词以其高度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带给学生无限的审美遐想,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兴趣。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诵或对仿写,体验古诗词的审美情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古诗词教学可以完善中学生的健全人格

现在美育的功能非常明确地定位在完善人格上,“审美教育要求将审美的诸种价值的选择集中于人格塑造上来,以人格的丰富完善——不妨称其为审美的人格。”中学生正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中学语文所选的古诗词中充满着终极关怀,读这些诗词,可以净化学生们的心灵,升华他们世俗的情感,完善其人格。在学习这些古诗词中,他们可以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获得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悟;可以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境遇中释放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悲情;可以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中寻找一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慰藉。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在李白的浪漫主义情怀,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豁达胸襟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是心灵变得圣洁而美好,精神自由而开阔,理想伟大而崇高。这样一种健全的人格,为未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三、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美育的内容及方法

(一)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音乐之美

诗歌是文学的一大体裁,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都是作者对现实感悟的基础上有感而发,都是用来反映和认识生活的。但由于反映生活和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它又有着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古诗词在中国古代都是可以入乐的,因此又有很强的音乐性。正如朱光潜所说:“论性质,在诸艺术之中,诗与乐也是最近。它们都是时间艺术,与图画、雕刻只借空间见形象者不同。节奏在时间连绵中最易见出,所以在其他艺术中不如在诗与音乐中的重要。诗与乐所用的媒介有一部分是相同的。音乐只用声音,诗用语言,声音也是语言的一个重要成分。声音在音乐中借节奏与音调的‘和谐’而显其功用,在诗中也是如此。”诗歌艺术美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具有韵律,也就是音乐中的节奏和音调。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特点反复吟咏,要求声情并茂的节奏、韵律等更好地、直观地再现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比如《诗经》章法、句法和韵法变化多端,[8]音节低徊往复、一唱三叹,音乐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诗经》二首词就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把握其节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朗读时,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吟诵朗读,如示范朗读、分角色朗读、个人朗读、全班齐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会美读古诗词,做到字正腔圆、节奏切合、音调和谐、感情起伏以便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诗词内容,品味诗词意蕴,感受诗情之美,体会不同的诗词风格。如苏轼《定**》这首词中,上片表现出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过片“山头斜照却相迎”既为上片所写的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的人生感慨作铺垫,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反复美读才能把握词中的“风雨”一语双关,才能把握全词,词人所表现的那种醒醉全无、无悲无喜、胜败两忘得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二)在联想想象中赏析古诗词的画面美

古诗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并且诗词以它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一幅幅神奇多彩的画面。有《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春景图;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夏景图;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的三峡秋景图;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江乡雪景图等等。每一首诗都是一副瑰丽的图画。诗人很多都是画家,他们能用平凡无奇字句却写出饱含诗情的诗句,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情感都寄寓在诗句之中,将看似毫无关联的景物用自己的情感为引线联系在一起。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几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景象却绘制出一副和谐统一、相互融合的画卷。

古诗词是诗人词人内心的真情流露,是情到深处的自然宣泄。所以,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必须发挥想象,读懂诗人的感情,才能看到那些美丽的画面。

在诗歌中绘制画面,在绘画中融入诗意,我们不得不提王维。“他通晓音乐,又擅长绘画,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在我们中学所选的《山居秋暝》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初秋的傍晚,空旷的的群山刚沐浴完一场新雨,皎皎的明月从松隙中洒下青光,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淙淙流淌,竹林处响起浣纱归来的姑娘们的欢笑之声,莲叶轻轻摇荡,原来一条渔舟穿过。着景象是多么的静谧、优美!在教读这首诗时,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透过这优美的诗句去品味其生动鲜活的画面。

古诗词中大都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因此古诗词中都描绘了形象生动的画面。教师作为指导者,在教古诗词时应遵循古诗词的这些特点。引导学生从古诗词的画面着手,让学生走进想象的广阔空间。在想象中与诗人进行心灵交流,感受其诗词中的表达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其审美兴趣,完善学生的完美人格。

[9]

(三)在整体感之中领略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作者的审美体验、内心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古诗词艺术存在的灵魂,是作者主观情致和客观景物的统一。“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10]作者截取一个或几个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因此,评定诗词是否出彩也应该从诗词的意境着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11]

意境是诗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因此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古诗词的情深意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在分析古诗词时,要把握诗词中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统一。如: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要引导学生把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洋溢着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情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描绘了恬静优美、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这些意境都表达了诗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悦之情。

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要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美感体验,引导他们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进行补充和丰富。学生只有在用心品味古诗词中的意境,如临其境时才能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审美体验。

结论

综上所述,美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培养人的感知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健全人格的功能。中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对处在中学阶段的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中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实现其自我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视语文的审美教育,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地位,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没有美育的语文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古诗词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但是由于中高考的压力,中学生对古诗词兴趣的下降和语文老师对美育功能认识的局限,导致了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的价值挖掘不够。本文通过对古诗词中的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这三个因素的深入挖掘,旨在希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古诗词的审美因素着手进行教学,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这样才能使语文美育不至落空。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下一篇:广告文案写作32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