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掌声的教学反思(共17篇)
1.课文掌声的教学反思 篇一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小朋友,有人给过你掌声吗?因为什么为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么样?你为别人鼓掌吗?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愿意写的同学请伸出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两个字。
3、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二读课文,读通句子:
3、三读课文,读出不理解的词:
①默读,不理解的词划下来。
②全班交流:
A、骤然间:
说明快、突然响起的掌声。
B、经久不息:
找句说词意热烈持久、渐渐平息、掌声里走下;不息是指什么?
C、身处困境:
联系生活如缺钱、犯错误、生病、文中谁身处什么困境?
D、残疾:
文中指生病落下不方便走路的缺陷。
E、犹豫:
拿不定主意,她在想什么?
F、忧郁:
找个近义词来替代,反义词呢?体会孤寂引读1段。
三、感知大意,切入掌声
1、掌声对小英有什么作用?
2、设疑:
掌声的作用真不小,竟然使一个忧郁自卑的姑娘变得活泼开朗,我们下堂课再去走进这充满掌声的演讲课。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
二、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三、引导说话,读背作者感想
1、学到这儿,相信你对于掌声或对于这篇课文一定想说些什么?
2、师深情地读第七自然段。同时出示:第七自然段的内容。
3、(齐读)请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里。
4、老师搜集到了一首关于掌声的诗歌,送给大家,师感情朗诵。
5、有一首歌的名字叫《掌声响起来》,这首歌非常好听,也非常有意义,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播放音乐)
6、同学们今天上课表现多好呀,我想把感谢的掌声送给你们,感谢的掌声你还想送给谁?
伴着悠扬的歌声,让我们美妙的读书声也响起来,让我们在歌声与读书声的美好交汇中结束今天的课!
2.课文掌声的教学反思 篇二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上课文《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笔者认为,全篇一气呵成,行文流畅。该文层次清楚,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步步递进地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顺序如下:
先记长廊的景色,抓住长廊“长”的特点总体介绍,然后写廊内横槛上五彩的画,最后写廊外的宜人风景。
再描万寿山上的景色,写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
结尾昆明湖,重点介绍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总之,课文由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拉开序幕,结尾和开头呼应,流露出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练习表达的好文章,也是学生学写游记的一篇非常好的范文。
二、传统教法:找景点、游画面、用动词,讲体会。
在传统授课模式里,设计的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第一步,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提到的景点,用括号标出来。
第二步,教师借助音乐画面,让学生在颐和园的画面中游览这些景点,增加感性认识。
第三步,学生在感受了颐和园景点的美后,让学生找作者游览颐和园顺序的句子,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发现这些句子的特点:他们是过渡句、景点与景点间用了连接动词。
第四步,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练习具体游览长廊,抓住词句学习长廊这一段,体会长廊的美。
三、问题反思:时间不足,学用不一,缺乏共鸣。
依据以往传统教学的相关经验,教师遇到的问题大致如下:
首先是时间不够。学生找出的景点比较分散,不够集中。较多景点的出现,学生不易把握。由此颐和园的整个面貌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感性认识,整个游览的顺序只流于学生对文字较浅的理解。
其次是移步换景这种写作手法也并不能深入到学生实际的运用中。授完课,有老师反映孩子并未真正理解移步换景的概念。虽然老师在授课时,文字表达上清晰明确地指出了移步换景就是边走边游,真正要学生实际运用时,学生还是难操作。
最后是整个课下来,这有着悠久历史的颐和园并未带给学生有情有味的美,教学目标也未落实。课堂缺少生气,教师也没有在课堂上教授出贴近学生心灵的语文味。
四、教改浅探:品读导入,认知把握,学以致用,善于想象。
依据新课程教改的主旨精神,通过教改课题的行动研究,本文得出以下问题解决方案。相关教学深受学生欢迎,达到了教改的预期目的。
教改步骤一:导入“美得有味”的品读基调。
颐和园历史悠久,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在授课《颐和园》时,如何将颐和园放入历史背景中,能让学生从颐和园的历史遗韵中生发出对美的整体的感知,是教改与传统教学的分水岭。
教改方案重点强化了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特别在设计导入时对颐和两字进行了释义。学生从“颐养天年、和平、和谐”中了解到了改名颐和园的历史意义及其美好期望。
重点阐明颐和园的前世今生后,鼓励学生带着美好理解去有情有味地读课题。笔者发现,相比传统教学认知,教改后的导入可以在更宽广的意境中为整堂课奠定一种品读的基调,突出了“美得有味”。
教改步骤二:把找景点标出来的忙乱改为游览顺序的认知把握。
教改后把传统教学初读课文要完成的找景点,标出来改成: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颐和园的。这不仅对应了课后思考题的要义,还使得原先分散无序的景点有了清晰的先后顺序。
具体提问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到的景点有的放矢加以引导:课文里哪句话告诉你的?从而直接引出了表达游览顺序的这些关键句。从这一句的提示中找到其他带景点的关键句。
当学生正确地给出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等游览顺序时:教师应该以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上板书,有字有图。要让颐和园的景点非常直观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当抽象的游览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颐和园景观图时,游览的顺序也立刻变得柳暗花明,清晰明朗了。
教改步骤三:用上合适的动词走颐和园,实现学以致用。
传统教案也有让学生从关键句中找句子特点的做法。有些学生能说出是过渡句、景与景之间的连接用了动词。但是,学生对写游记时的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仍然茫然无知。学生的相关理解也如空中楼阁。
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运用这种写作手法?这是本文教改的重中之重。笔者先给出一个便于操作的填补方式:隐去句子中的连接动词,让学生用合适的动词也来走一走颐和园。借助这种方式加上黑板上的简图提示,学生从文字与画面中迅速得出清晰的游览思路,
指着黑板游览简图。学生由此理解并学会了边走边游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变得简单了。有了这样的铺垫,教师就可以隐去所有文字,在一张空白幻灯片上,让学生通过简图,用说话的方式顺利地游览颐和园的景点。同时,还用上了过渡句、连接动词。这样设计使得课堂教学不只流于知识性层面上的阐释和传授,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改步骤四:唯美画面配置浓郁音乐,有意想象美不胜收。
在学生清晰了游览线路,并知道了颐和园的整体方位后,新教案保留了原设计中的图片欣赏,将音乐改成了《庭院深深》的背景音乐。通过对文字进行了完整及抒情化的修改,图片及解说内容均按照游览的顺序得以逐一呈现。学生在浓郁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为后续的长廊教学做好了情感铺垫。
走进长廊的教学要找美的句子,抓住句词进行品读鉴赏。在品读廊内横檻上的画面这一句时,设计的小练笔及播放图片等环节应予以适当调整。为了排除廊内的画产生的无意想象,笔者特地向学生介绍乾隆皇帝下江南留恋江南景致让画工在长廊作画的一个历史典故。该故事引出了两千幅画,都来自各地锦绣风光、花鸟山水,或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学生可以由此写出了符合颐和园特色的人物、花草、风景画。
之后,再推进图片的欣赏,让学生豁然开朗,帮助他们依据的合理想象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五、教改体验:目标设定明了,学习事半功倍。
通过教改实验和行动研究,笔者体会到不仅游览颐和园的教学要强调写作顺序,由此以点带面,就是教其中的一个景点———长廊,也要它的顺序,从长廊外写到长廊内,由此纲举目张。
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的绩效评估来看,随着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深入。基于传统教学的问题提出和教改步骤的行动研究,教改推进使得整个课堂的版块和教学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
对问题再次反思时,相关教学目标尤其凸显,在授课中,师生顺利完成了(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学写“廊”字。(2)通过找过渡句及句子中的动词,体会句子的作用,从而知道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3)学习第二自然段,抓住词句品读颐和园长廊的美等相关任务。
参考文献
3.课文掌声的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爱心的作用 笑声 掌声的运用
教学的基本环节都离不开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查和考试等。但在教学中,同讲授一个内容,为何有些教师的传授很受学生欢迎,知识易被吸收呢?这就关系到教学的技巧问题了。笔者担任体育教师三十几年,深深体会到要上好每节课,除了要认真做到上面几个环节外,还在传授过程中,要巧妙运用师生之间爱的心声,做到心心相印,课堂中的笑声与掌声相辅相成。
一、“心声”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心声”也就是爱的心声。由于体育教学区别其他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练习紧密相结合,师生的频繁接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教师与学生都处于野外作业,师生情感之间就显得更关键。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带上爱心去上课,把感情落实到行动上就显得更重要。首先,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真心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做他们的表帅。如,在强光下上课,要让学生背向太阳,冷天上课要想到学生的服装如何,学生情绪不好要考虑各种原因等,使学生在这些小理上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有一次,我正在授课,突然刮起大风,风沙、尘土直向同学们吹来。在这种情况下,我马上下了向后转的命令,让学生背着风,而自己却顶风站在学生面前讲课。这虽然是件小事,但这行动却使同学们觉得老师对他们太关心爱护了,从而增加了教学气氛。其二,要有耐心和挚心。在教学中,不是每个动作都是一下子就被吸收掌握的,电不可能一个动作同学们同时掌握,对于个别掌握动作较慢的同学不能过于急躁,要耐心主动地帮助指导他们,使他们逐步形成一个掌握动作的过程,有一次,我在教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时,有位同学拿着球总是打不着。急得她在原地乱跳,埋怨自己说:我笨;学不会了,不打了,便想离开场地。这时,我马上过去安慰、鼓励她说:“不要急,来,老师再教你一下,等下你就可以打过网去了。”这时我先耐心重新给她讲解动作要领,指出她为何打不到球的原因,要求她在下一步练习中应注意些什么,然后将球按在她的持球手上,让击球手向后边摆动向前击球,体会怎样才能打到球。经过反复练习,终于将球打过了网,当时我笑着问她:怎么样?难吗?她高兴地笑着说:“老师我可以把球发过去了”。这样一来,不仅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带动了那些差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三,要注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易出现的缺点,及偶而发生的事情,教师应端正态度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困难,纠正错误,不能偏之过急。总之在上课中只要付出你真挚的爱心,你就会取得事半功信的收获。马克思说得好:“只有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心来交换信心”。教师让你爱的心声在同学们心中回传吧。
二、笑声在体育课中的作用
笑是一种很好的体育放松活动。一场激烈的体育运动后,放松活动就显得很重要,好的放松能使学生迅速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体重新进入运 动状态。而笑不仅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还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体育课中我经常用“笑”作为运动后的,放松运动方式,常用的方法有:语言法、拟声法、滑稽法和游戏法等。如,在一节大运动量的中长跑课以后,同学们的肌肉正处于全身紧张的情况下,老师可用语言的巧妙作用,使学生得到好的放松。如,老师可对学生说:下面还有点时间,大家来一个好笑的运动,这运动就是笑,笑的形式有很多,如,干笑、冷笑、皮笑肉不笑、咪咪笑、放声大笑等。下面我们一起来对上面几种笑表演一下,看谁笑的最好,于是,让大家开始笑。这样一来,全班同学各种情态的笑声都出采了,原来不想笑的同学因笑的感染也大笑起来,达到了放松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用模仿其它声音的动作带动大家笑起来,如,学狗叫、羊叫等。在一些单调、模仿动作比较强的教学中,教师应用滑稽的动作,使学生在笑中理解动作,掌握动作。如,在武术学生学到“虚步亮掌”时,动作不舒展;象个猴子,教师这时可用滑稽的模仿猴子的动作让学生笑,然后提醒大家正确的动作,从而增加同学们的理解能力。游戏在体育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游戏能使学生在笑声中自然轻松地放松身心,恢复体力,,总之一节课之后,笑的放松是不可少的。
三、掌声在体育课中的效用
运用掌声来组织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常见方法,适当地利用掌声可起到集中、引导、激励和赞许的作用。由于体育课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与学生要在野外进行讲解和练习,故此受外因影响较大,在受到干扰的时候,学生注意力会分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几声掌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师身上来。同时,在练习中教师可用掌声作为动作引导,使练习整齐、节奏协调,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奋性,也便于掌握动作。在一场中长跑的练习中,有利于提高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成功往往在坚持一下之中,为了这一目的,老师在教学中遇上一些体弱、耐力较差的同学,眼看难以坚持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用掌声可激励他们坚持到最后,达到练习的目的。同时当他们取得成绩或完成任务时,教师用掌声表示赞许和祝贺,这都可使学生获得心理的体验,精神上产生愉快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只要我们带着爱心去教学,关心爱护学生,以心相处,同时巧妙地利用笑声与掌声的作用,学生对体育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和锻炼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掌声》第二课时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四
这篇课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内容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要很好地体会其中文蕴涵的感情,特别是通过小英的情感变化来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促进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也许就有一定难度了。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引导,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合理运用语境理解词意。
本文出现的一些意思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忧郁、犹豫等。我在教学中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如学习忧郁,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思考小英原本是个怎样的人。找出课文中的词语说说对忧郁的理解。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既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同时也领悟了词语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2、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状态。
文章中小英的思想变化是巨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掌声对于小英思想变化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一、自读思考,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
二、指名读,听读思考,画出描写小英的神态、动作的词语。
三、默读,想一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四、个别读,读出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来。
五、评价,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你能读得更好吗?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始终是运用了朗读的手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体会情感,同时也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融入角色,体验情感。
阅读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和文本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小英,你走上讲台前心里会想什么?当你听到掌声以后心里又会怎样想?假如你是台上的同学,你想对小英说什么?,这样问题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融入了课文的意境,和课文中的人物共呼吸,从而更好地使学生产生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
5.《掌声》 教学反思 篇五
一、扎扎实实地进行初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精神。整堂课,我以读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内心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
1、读得有目的、有层次。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且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
第一次朗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词,并给生字注音;把课文中的句子读通顺。我带着学生默读静思,勾画批注。在学生完成朗读要求后,则出示生词,采用自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竞赛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词语的字音,为通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第二次朗读课文,要求: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在读完两遍后,我就采取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我针对难读的长句子进行重点指导;个别词语如“骤然间”、“经久不息”等则采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语言,努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第三次齐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经过之前的反复朗读,学生读得越来越好,基本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读的形式多样化。
为激发孩子们读文的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我采用了自由读、评读、齐读、交流读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各种朗读形式激发孩子们朗读的兴趣,使他们以较高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
二、注重激励性评价语言
教师的激励语言能给学生很大的鼓励。因此,在课堂上我适时发现学生细微亮点,激励他们。比如指名朗读课文时,一位女同学读得很好,我说:“读得真好,一个字都没错,真不简单。”另有一位同学课文读得不熟练,我又说:“你读得很努力,如果课后再练习读几遍,相信你会读得越来越好。”学生齐读后我又说:“短短十几分钟,你们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真了不起!”在我的激励和激情引导下,学生读文的兴趣不断提高,读文的效果自然也很好。
三、游戏强化理解词意
在学生读文后,为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我又安排了一个知识竞赛环节,问题都与本课词语有关。当一个问题出来,学生的小手林立,气氛活跃。简单的游戏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反思中,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诸多不足之处:
1、课堂节奏掌握得不够好,在交流词语意思时浪费了一些时间,致使最后的写字教学匆匆结束。
6.《掌声》教学反思 篇六
(一)成功:
1、在本次教学环节设计上,我抓起两句话写掌声,从第一次掌声开始,探究英姿的自卑情结及原因,从第二次掌声开始,猜测英姿在第二次掌声前后的心态和性格变化,感受到了掌声对英姿灵魂的震撼,理解了两次掌声的含义,明白了人需要关心鼓励人,要主动关心和鼓励他人,珍惜自己的关心和鼓励。
2、我采取了“读而不说,换主角”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在爱和进入的地方多次阅读,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静静地进入文本,发现自己,感受英姿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声调的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英姿的不同个性,对英姿表示同情,感受英姿蜕变后的快乐心情。真正感受和品味阅读。在课堂上,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懂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实现阅读技能。
(二)缺点:
1、预览时间不够,没有检查。当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预习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及时核对。
2、无整体读数。虽然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阅读,如普通阅读、自由阅读、姓名阅读等,但学生的阅读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平时需要在课堂上多练习。
3、本单元的目标要求学生在默读中学习理解故事材料。当我确定阅读形式时,我只准备了教材,而忽略了单元的目标。当学生们体验到英姿掌声前后的情绪变化时,让他们带着问题默读第二段和第三段自然段落,我相信应该达到“此时沉默胜于声音”的效果。
7.课文掌声的教学反思 篇七
一个偶然的教学情景, 使我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转换语言, 进行创造性阅读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
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掌声》这篇课文时的一个片段:
出示文字投影: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 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 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 小英感到得流下了眼泪。掌声渐渐平息, 小英也镇定了情绪, 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故事十分动人, 她的普通话也很好。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 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然后, 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师:默读有利于思考, 请大家拿起笔来, 把你们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生默读
师:当你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如果有问题, 有想法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 他可以帮助你, 你可能从她的发言中受到启发。
学生读完后开始小声交流。
师:从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第一次掌声是鼓励, 第二次是赞扬。
生:第一次掌声说明同学们没有嘲笑她, 第二次掌声是对她的鼓励, 使她战胜了自卑心理。
生:小英终于鼓起勇气, 战胜了内心的缺点。
师:这不是普通的掌声, 这掌声里有同学们的爱心。爱心不仅仅是掌声, 在我们的生活中, 爱有很多, 请大家读这首小诗。
配乐朗诵: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一杯温热的茶
爱是瓢泼大雨中一把小花伞
……
师:在你们的生活中, 爱还是什么呢?
生:爱是父母下班时的一句问候。
生:爱是给爷爷奶奶端茶送水。
生:爱是同学间的团结友爱。
生:爱是信任与关怀。
……
师:同学们对“爱”都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
投影出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生齐读。
……
本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抓住了语言转换的枢纽, 激发了学生创造性阅读和表达的兴趣, 使学生在与教师、同伴、文本的对话中, 进行创造性阅读, 灵活自主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在语言转换训练时, 既要注意训练内容与课文内容、学生生活的整合, 也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间的整合, 力求达到一举多得的理想效果。在本课例中, 我以文本为范例, 以《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目标为导向, 以情与境的交融点为语言转换枢纽,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让学生通过语言完成对语言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 并激发了情感, 提高了活用语言的能力。
8.《掌声》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10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和鼓励,愿意给身处困境的人掌声和帮助。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是什么令英子掌声前后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爱是什么?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因为得到爱改变了自己的小女孩,这个爱是什么?是掌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掌声》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歌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扣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朗读、初步了解课文
1.小组比赛朗读课文。(读完进行评价,给获胜的小组掌声。)
2.同桌讨论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师总结:《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4.师介绍小儿麻痹症。(出示课件中小儿麻痹症的图片)
5.师过渡句:得过小儿麻痹症的人不仅在身体上受到伤害,落下残疾,在心灵上也受到极大伤害。英子就是这样一个受到小儿麻痹症伤害的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子的故事。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小组比赛朗读中扫除阅读中的障碍,梳理思路,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为后面的精读品悟蓄积情感。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出示课件上的问题)
(1)想一想英子以前是什么样的?(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出来,注意语气)
A: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这时英子内心怎么样?(自卑、痛苦、孤独、忧郁)(板书:自卑)
(2)后来英子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出来,注意语气。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这时英子内心怎么样?(快乐、高兴)(板书:快乐)
(3)同学们是什么使自卑、忧郁的英子变得坚强、快乐?(板书:掌声)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忌讳对文本语言过多的分析、支离破碎的讲解,而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本环节我围绕英子情感变化设计问题、组织教学。把学生放置到情境之中,与人物同欢笑、共悲戚。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采用多种方法感悟、体验、拓展。
2.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1)小组长安排组员朗读这个自然段。(2)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要发言回答问题。(3)每个学习小组选代表回答。(课件出示小组讨论的问题)
A.英子得到了同学们几次掌声?B.英子在什么情况下得到掌声?C.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有什么不同?D.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变化?
教师小结:是掌声、是爱、是同学之间的爱。(板书:爱)
设计意图:《新课标》在修订时特意强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学生与伙伴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会相互启发,有效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的方式。
3.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爱的力量有多大?我们一起来看英子的来信。(出示课件上英子的来信,请女生读)
师问:看了英子的来信你感受到了什么?(师:爱使忧郁的英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使她自信起来,能微笑着面对生活。)
(三)拓展延伸,升华本课主题
师:爱的力量是伟大的,那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需要得到大家的爱呢?
(1)让我们在《爱的奉献》这首歌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3)师结束语:孩子们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英子那么自卑的小朋友,让我们人人献出一点爱,这样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请同学们起立,手拉手,看大屏幕大声的读出来: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本课板书是依据课文线索,将文中作者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三线合一。将学生的认知引导到英子从“自卑、忧郁”到“活泼、开朗”都是掌声的力量这条线上来,设计了词语、爱心式的板书。
[课后反思]
(一)情境导入
我先以《掌声响起来》这首歌引入课文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情趣。
(二)加强朗读教学,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学本课时,我多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这样,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英子得到几次掌声、有哪些变化时,我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与人合作的积极性,解决小组合作的问题。
(三)拓展延伸,升华本课主题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采用媒体直观展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行之有效又契合语文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本堂课生动、有效而又亮点不断。
9.优秀《掌声》教学反思 篇九
今天在多媒体教室讲完了《掌声》这篇课文,评课老师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给学生读的时间,说的时间不多,但对于我自己在于本堂课的表现,并不如预想般令人满意,现下将自我感觉的几点不足之处加以总结,以便在今后的讲课中能汲取经验教训,更加完善课堂教学。
其次,语言的匮乏是语文课堂中的一个大的缺陷。之前一直在教数学,渐渐淡忘了读书,导致语言的严重不足,翻来覆去总是那几个教案上有的词语,而且语言描述不准确,不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精彩,不能使学生通过语言的描述达到老师想要传达的思想(这几句话其实也不准确,并没有表达出我的明确意思)。需要多读书,读专业书,继续学习语文教学技巧,虽说不能达到出口成章,但也应该在有准备的前提下,能够精确的表达想要传递的思想。
第三,对于整篇课文掌握不够精准,内容还不够熟悉 ,流程太形式化,并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要想讲好一篇课文,最起码对于课文内容要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达到最终要传达给学生的情感,知识等等的目的。现在反而是强行让学生跟着老师提前写的稿子走,一旦偏离就生拉硬拽的拽回来,这样只是一场老师的表演而已。
第四,由于用的是自己的学生,他们拼命地想要迎合老师,反而把自己的思路给堵塞了。因提前几天就通知他们预习,而我们班的学生又太懂事,课堂上极尽可能的配合老师,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说,感觉好像学生比老师还要紧张。课后我们班的班长问我“老师,我好像看见讲台前的横幅上最后几个字是比赛,你的多少分?是第几啊?”弄得我又是感动于学生的关心又是觉的哭笑不得。
总之,这堂课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使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的不足或许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必须要随时学习,随时提高,最重要的是多读书,读好书,并且将书中的知识加以充分利用,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取得进步。
二、《掌声》教学反思
一、倾听
课堂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个性,有喜好。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原有的知识储备不等,课外的阅读量不均,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上。
成绩平平的学生,还有少数的学困生,他们也爱动脑筋,也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往往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不合老师心意,老师就不满地让他坐下了。当学生发现教师无心倾听自己的看法、感受,甚至给予打击时,他们的学习热情被浇灭了。
在提出问题时,某学生手举得很高,一叫到他站起来,他就愣在那儿,并且是脸红脖子粗的,显然他是很少回答问题,心里特别紧张。如果就这样叫他坐下去,责怪他不懂装懂,显然是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别紧张,再想一想”,实在不行用手势、表情等科学地、巧妙地向他提个醒。这样,你会发现他们接下去能把课文背得很流利,把问题回答得很有见解。
学会倾听,多给学困生一些时间,尊重他们的理解,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以肯定和赞扬,在他们享受到学习的权利,体验到参与的喜悦时拾回了学好功课的自信。
二、激励
积极的教师期望和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良性发展的有效刺激 。实施积极评价,应以促进每个学生主体良性发展为根本目标。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征、学习习惯都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正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学生,将会使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挫。因此,评价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分层评价。对优等生见解独到的,运用“标新式”评价,表扬他“解答有创意”;对中等生见解一般的运用“肯定式”评价,鼓励他“解答正确”;对学困生见解有误的,运用“移情式”评价, “你能行!”“老师相信你!”等等,一句句简单激励性的评价,像一股春风滋润了学困生(《黄河颂》教学反思)的心田。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 宽容的微笑,赞许的目光,夸奖的手势,信任的眼神……传递着“你有进步”的信息,张扬着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三 启发
10.小学语文《掌声》教学反思 篇十
“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关爱。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其原因,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这两节课的定位不是很高,就是普通的常态课,但是要在60多位老师面前上好常态课,就不那么简单了。反思这两节课,问题很多,但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才让我收获更多。
一、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第一课时好于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中10分钟自读课文,20分钟指导朗读,10分钟巩固生字词,课堂指导写字。时间安排比较合理。第二课时在备课时就没有分配好时间,之前预想时间是不够用的,所以第二课时刚开始就急于完成预设的几个环节,老师讲的太多,让学生关注文本太少,朗读太少,体会不深,老师又急于说出感悟,导致课堂节奏前紧后松。
收获:备课时一定预设课堂环节的大概时间,同时,还要根据课堂反馈做出及时调整。
二、在指导朗读方面,第一课时多一些,方式多样,以前会认为朗读的方式越多越好,现在反观课堂,并非如此。朗读,保底也是重点就是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适当的有感情的朗读,他想怎么读都可以,朗读,是个性化的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情,而非老师强加给学生必须带着XX感情来读。
收获:朗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播,把阅读教学简单化,从繁琐的阅读牵引中解放出来。
三、语文教材的内容,尽可能在课堂完成,不要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语文要想有成效(语文素养提高,考试成绩不落后),必须两条路走路,一是课堂:追求高效率的课堂;二是课外阅读,抓好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不让学生预习,把所有教学任务放在课堂中完成,这是第一次尝试,效果还不错。第二课时中的课外阅读拓展,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一种新的探索。
收获:语文素养的提升不能只依靠教材,更多的是靠课外阅读的积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四、课堂评价不容忽视。评价的目的,不是评优劣,而是促进发展与提高;优点:激发自信,不足:明确改进方向。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及时给予鼓励。这一点正是我的弱项。在平时课堂训练中,学生习惯性地指出朗读时出现的问题,只强调了知识性,忽视了人文性。
11.《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设计理念
《掌声》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的小英,在一次偶然的演讲课上,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无奈地走上讲台并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令小英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就因为这掌声,从此改变了小英面对人生的态度,由内向、自卑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纵观全文,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生动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心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读来十分感人。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掌声》一文是一篇很好的教育题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掌声》一文的大体内容,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与动作,下面,谁来说一说这些神态与动作?(如:“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慢慢地站了起来”、“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等)通过这些句子的叙述,进一步深入课文理解小英感情的变化。
二、细读课文,体验小英感情的变化,感悟“掌声”的内涵
1.让学生自读第1~4自然段,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当老师请小英上讲台时,猜想此时小英的心情怎样?她又是怎样做的?
(2)小英走上讲台时,同学们为什么热烈鼓掌?这时小英心里又会怎样想?
(3)在小英演讲完后,同学们的掌声表示什么?此时心里又会产生哪些想法?
2.师生共同探讨。(要求: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第(1)个小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文中写道,“轮到小英演讲时她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从这里不难看出,小英既紧张又害怕,另外,她平时“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说明她很少发言,现在要站在讲台上,所以很紧张,更担心、更害怕的是怕新来的老师及同学们看到她走路的样子,而现在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她,不知道同学们会怎样看待她,心里难受的滋味表现在“她眼含泪水,眼圈都红了”,另外,在文中这样写道:“但小英犹豫一下后,还是慢吞吞地,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从这里看出小英还是很有勇气的,还是很自信的。当小英走上讲台刚站定的那一刻,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勇敢、自信走上讲台的赞扬和鼓励,是同学们自发的掌声,由此可进一步往下深入讨论第(2)个小问题,在同学们的鼓励和赞扬下,小英感到同学们不但没有取笑她,反而给以热烈、持久的掌声,所以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而在小英镇定情绪、讲完童年的故事后,同学们是怎样做的?从而进入第(3)个小问题的思考,此时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演讲成功的肯定和能战胜自我的那种自信的鼓励,面对这种情境,小英也非常感动,为表示谢意,她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她看到同学们这样热情地鼓励自己,同时也为自己的演讲成功而感到高兴,所以她微笑着走下了讲台。通过此次成功的体验,小英在未来的生活有了什么样的转变?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精读5~6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5~6自然段
思考:自那次演讲完后,小英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提示:在文中勾画出关键句子加以理解)在此,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验与感受。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与5~6自然段,对比小英前后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英在信中说的话,是掌声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使她了解了同学、战胜了自我,克服了自卑,开始了新的生活。
小结:总之,“人人都需要掌声”,这里的掌声,不仅仅是“掌声”,还包含有鼓励、帮助、关心、支持,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困境,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想想自己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为此,我们应该做到,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英变化的原因,即“掌声改变了她的生活”。(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教学)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加深“人人都需要掌声”的理解。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未来自己将怎样面对自己与他人。
12.小学语文《掌声》教学反思 篇十二
《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残疾小女孩英子因为同学们给她的两次掌声,从一个自卑的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应对生活”的故事。课文经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课文资料极具有感染力,但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却是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英子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让他们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是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
课文以“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两次掌声来展开教学。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推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总是”、“默默”来体会英子的自卑及孤独,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创设了情景引读,“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时,英子总是------”,“课下,同学们在操场上欢乐地玩耍时,英子总是-----”。学生在反复的想象朗读中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时来谈谈自我的体会,再把这种体会带入朗读中,自然就读出了感情。在教学“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经过抓关键词“犹豫”、“慢吞吞”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再创设情境“假如你是英子,此时,你在想些什么?”然后随机采访“英子”的感受,让学生真正把自我当作英子,感受到英子的内心活动。之后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展开,揣摩英子前后心境、性格的变化,感受掌声带给英子的鼓励,并由此明白两次掌声的含义,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和鼓励。我们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同时也要主动地学会去关心、鼓励他人。
之后让学生说说,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得到过别人的鼓励和关心?我点了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是他没有回答出来,此时,还不待我讲话,教室里就想起了一片掌声。我想,这掌声远比我这节课上得要精彩得多,同时也说明孩子们已经懂得了掌声的意义。
13.三年级语文掌声教学反思 篇十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本课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教学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我认为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两方面:
一、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读悟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从而提高读书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让学生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如: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句子,交流感悟后,再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读出英子以前的自卑和现在的开朗,读出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这样反复品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懂得文中词句的意思,并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从而生成个性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品读中积累,在品读中感悟,丰富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真正做到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二、与文本对话,走进人物内心
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绽放智慧的花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出描写小英的神态、动作的句子来品读。品读中,我不断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如:在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呢?”让学生走入文本,体会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和关爱,感悟两次掌声的内涵。再如:体会英子被同学们的掌声感动时,我又创设情境:“无数话语在心头涌动,此时的英子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身临其境地说,体会英子的感激之情。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体会到大家的爱。我努力让学生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本节课后我觉得教学中还有不少环节值得认真推敲,如:体会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英子这一部分时,我只抓住了英子低下头这一举动来引导学生体会英子的内心感受,而忽略了同学们目光中的含义,没有引导学生理解得足够清晰。再如:从整节课来看,显得前松后紧,后面留给学生拓展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这些方面都还有待改进。
掌声教学反思2《掌声》这篇课文写的是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子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从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间的鼓励和关爱。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如第一课时重点指导两次次掌声,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
这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在感悟掌声的内涵教学中,通过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3.在体味中升华。
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最后,在理解课文后,边播放音乐边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掌声,大多数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体会,文章内容得到升华。
掌声教学反思3《掌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首篇精读课文,本课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引领学生从阅读出发,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蕴藏的情感,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亲历情感体验。基于上述理念,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在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
在教学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复习旧知识。
(1)语文就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字词是根基,根基不稳语文就不可能学习好,所以第二课时上课时,我以复习字词导入。
(2)新课标第二学段的“阅读”第四条中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课时要做的事,但在第二课时,还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
2.注重积累词语。
学习语文贵在积累,而积累词语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学生在写作中词语才不会贫乏,而且会正确运用。本节课中,我通过四种方法让孩子们积累了十个词语。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静”、“犹豫”、“骤然间”、“歧视”。
联系补充的图文资料理解“小儿麻痹症”、“残疾”。
通过和“说笑”作对比理解“忧郁”。
我还联系课文内容补充理解了“自卑”、“开朗”“自信”。
3.注重说话训练。
英子是个怎样的姑娘?
后来英子变成什么样了?
两次掌声,大家想对英子说什么?
以此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得体。
4.注重朗读训练。
新课标三个学段对朗读都提出了一条相同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稍有不同的是,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个学段培养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一课时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第二课时要做到有感情。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理解词语;读出层次(例如第一自然段);以情激情(冷血动物不适合当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对词语很敏感,读文本会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联系看到的、听到的,从而融进文本,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教朗读方法。
5.注重情感熏陶。
感同身受激起同情(第一段、掌声前);英子变化为她高兴;同学掌声激起关爱他人之情;英子变化激起感激之情;新鲜事例激起勇敢面对之情。这些美好的情感会让孩子们受益终生。
总之,所有的注重都是为了落实课程的两条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掌声教学反思4《掌声》一课写的是残疾女孩小英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改变了小英的生活态度,从此微笑着面对生活。全文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在这一课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这样一个情感主题。
智障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不强,情感表达不畅,如何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通过小英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语文本体,凸显语文课程审美特点,让智障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学过程,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关键词理解文本,指导读感悟文本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
语言文字的美有时往往需要通过读来体会,智障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不强,他们往往无法正确理解文字意思,从而无法理解文字的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要求:能借助关键词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课堂上,我通过抓住本课关键词“掌声”,让学生找到两次掌声、掌声前后小英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将目光缩小到一个句子、几个词、一个词去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理。
二、挖掘教材空白点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要让智障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就要引导他们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落到实处。
在教学中,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启迪学生去想象,引学生入情入境,适当设计导语,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我穿插点缀,试图激起学生情感的源头。如讲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我说:“孩子们,看到小英站在讲台上,你会怎样做呢?”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是一种鼓励,一种支持,一种同情,一种与文本交融的体验。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产生了共鸣。
综上所述:“披文以入情”,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良好途径。
三、抓住揭示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反复诵读
本文最后一段,通过小英的来信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精髓。在教学中,我始终将这部分内容贯穿整节课,多次出示、诵读。这一段话,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反复诵读,让孩子们知道自身的缺陷并不能打倒一个人,要坚强;面对别人的缺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献出掌声,鼓励他,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然,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没有瑕疵的,这节课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通过圈划重点字词、批注等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如何更有效阅读。
2.还要给每个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都有发展。
掌声教学反思5《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又设计了给课文补白。
一。扣牢“变化”产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1小节与第5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然后我说:“同学们,面对孤独的小英,面对忧郁的小英,面对自卑的小英,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生自由说)你们的愿望实现了,请同学们看这段文字——(文字投影):
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自然引入到第5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小英的忧郁,自卑和开朗,快乐之后,我问:“是什么使小英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精心设计,用浓浓爱意打动学生的心灵。
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自读,检查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读书方法。我还特别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如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你在这些同学中间,你的掌声想表达些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的生动情境帮助孩子体会人物心理,通过这次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14.课文掌声的教学反思 篇十四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体。新课程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提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教学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新课导入和指导学生阅读两个方面来比较,借鉴语文课文教学的可取之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指的是以教师为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巧妙的导入。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的最初呈现,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 。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语文课文教学中导入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情境创设法、悬念设置法、知识迁移法、歌曲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时尚话题导入法等。
这些导入方法,我都尝试过。其中我最喜欢使用的方法是图片导入法结合问题导入法。科学研究表明,图片是大脑接收信息的最直观的方式。在我所教的大多数课文中,我都使用了这样的方法。例如,在教Star signs这一课时,我会播放西方国家12星座的图片,不是简单的图片,而是真正的星座图。我想学生会对这个更感兴趣的,在学生兴致勃勃讨论时,可以提出类似问题What is your star sign?然后自然过渡到课文。这样就使得课文内容成为学生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效果自然不错。
课文导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时,进行读前活动,为正式阅读做准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针对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类型较多的特点,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设计恰当精炼的导入语进行课文的导入。新课导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运用启发手段,如问答、讨论、听有关材料,看有关插图或片段并提问等引入本课话题。
2.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获得信息的多少,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训练不仅仅是让学生看懂文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等。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常常有些课文片段需要精读。对于这些片段,他们往往从以下几步进行教学。首先,精心设计教学导语。精彩的教学导语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使教学过程严谨而不紊乱。学生能更好地集中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然后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读的训练。对课文精读段落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学中所欠缺的。早读课,学生只是背诵单词、词组,根本就不读课文。这些学生缺乏必要的朗读训练。学生即使读了课文也像小和尚念经,读好了课文,但却不知道读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在英语的课文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要读懂课文。
3.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演一演(演演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我们主要在对话里经常会用到)、辩一辩(阐述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看法,有些课文联系实际,学生往往有很多话要说)、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比如,在 Trailwalker 这一课,我就把这一课当作一篇精读课文来讲。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能够表现毅行者们“毅”的词汇,并且要求他们说一说他们的感受,辩一辩他们的不同看法等等。总之,学生们都有很多话要说,教学效果也很好。
通过比较我知道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灵活处理教材,仔细寻求文章内容与学生思维相关的切合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展各种思维活动,如预测、想象、推论、判断、归纳、总结等,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延伸知识。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5.三年级语文掌声教学反思 篇十五
智障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不强,情感表达不畅,如何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通过小英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语文本体,凸显语文课程审美特点,让智障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学过程,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关键词理解文本,指导读感悟文本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
语言文字的美有时往往需要通过读来体会,智障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不强,他们往往无法正确理解文字意思,从而无法理解文字的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版)》中要求:能借助关键词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课堂上,我通过抓住本课关键词“掌声”,让学生找到两次掌声、掌声前后小英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将目光缩小到一个句子、几个词、一个词去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理。
二、挖掘教材空白点
“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要让智障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就要引导他们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落到实处。
在教学中,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启迪学生去想象,引学生入情入境,适当设计导语,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我穿插点缀,试图激起学生情感的源头。如讲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我说:“孩子们,看到小英站在讲台上,你会怎样做呢?”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是一种鼓励,一种支持,一种同情,一种与文本交融的体验。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产生了共鸣。
综上所述:“披文以入情”,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良好途径。
三、抓住揭示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反复诵读
本文最后一段,通过小英的来信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精髓。在教学中,我始终将这部分内容贯穿整节课,多次出示、诵读。这一段话,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反复诵读,让孩子们知道自身的缺陷并不能打倒一个人,要坚强;面对别人的缺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献出掌声,鼓励他,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然,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没有瑕疵的,这节课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通过圈划重点字词、批注等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如何更有效阅读。
16.《掌声》教学反思 篇十六
《掌声》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和动作,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小英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在寻找,感悟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小英的情感变化,而小英的这一系列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为了能让学生逐渐领悟掌声的内涵,我先让学生找找文中共有几次掌声?第一次为什么鼓掌?是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第二次为什么鼓掌?又想对小英说些什么?接着在让学生说说在那次演讲后,她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领会小英信中说的话:是掌声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在学生逐步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身,说说身边的人和事,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人人都需要掌声”的内涵也就迎刃而解了。
17.略读课文教学的“四要”策略 篇十七
一要给足自学时间,训练概括能力。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编者在教材中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个体自读、同伴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只需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指导即可,从而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和鹿》这篇略读课文为例,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四次读书。一读:谈话引入之后,给学生5分钟时间去初读,想办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是能力最弱的学生,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完。二读:因为这篇课文注音的生字大部分集中在第3、第4、第6自然段中,所以初读之后,可要求学生再次去读读这三个段落,为同桌互读做好准备。三读: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四读:再次默读,划出特别有感触的句子,练习朗读,说说体会。就是在这样一次次有充裕时间的读书活动中,学生才有可能自己去读懂课文,阅读能力才有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二要用足“阅读提示”,简化教学环节。人教版教材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同时也提示了学习的要求和方法。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展开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教学环节的繁琐复杂,使整个教学结构粗线条化。
我在教学《永生的眼睛》这篇略读课文时,就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进行了教学设计,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请看《永生的眼睛》两个板块的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针对“阅读提示”中的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设计了两个环节:1.当琳达得知父亲要把母亲的眼角膜捐给别人,是怎样表现的?2. 当琳达的女儿温迪知道外公要捐眼角膜时,又是怎样表现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由此引出文中最后一句话“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并由此引出下面的问题。
第二板块:针对“阅读提示”中的第二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设计了两个环节:1. 找出文中含有“骄傲”的句子,读一读,想想是谁为谁感到骄傲。2. 你从他们的做法和语言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写下来。
三要选准“感悟点”,做到“粗中有细”。人教版教材的略读课文中有不少文章和精读课文一样,文质兼美,情趣突出,如果深入文字,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几个“感悟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我们必须明白,略读课文有着自身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不能够面面俱到。但是略读教学讲究“简”、“略”,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有“精”、“细”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让学生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方面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略读课文《万年牢》通过发生在父亲身上的两个小故事,体现了父亲为人、做事的真诚。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父亲的语言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1. 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2. 找出父亲的语言,有感情的读一读。理解在这两句话中,“万年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3. 父亲对我的教导是什么?这句话中的“万年牢”是什么意思?
4. 文中三处出现“万年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要找准“练笔处”,讲究读写结合。叶老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指出:“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阅读和写作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以阅读引路,实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略读课文有的故事性强,可读性佳;有的离学生生活很近,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的情感特别强烈,对学生心灵有很大震动。学生对这些略读课文的阅读兴趣一般都比较浓厚,教师应该借助学生的学习热情,趁机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一样,每一篇都能寻找到“练笔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找准“练笔处”,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在练笔中达到统一,使三维目标在练笔中达到整合。如《妈妈的账单》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写写依偎在妈妈怀中的彼得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在学完《慈母情深》之后,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写心里话;《珍珠鸟》上完后,可以让学生写人与动物怎样和谐相处……
略读课文虽然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但只要我们注意“取舍”,关心教学的质量,相信我们同样可以在略读课文中找到值得写的点,同样可以在课堂上腾出让学生练笔的时间,让略读课文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掌声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掌声》的课文内容08-01
课文《掌声》片断赏析12-27
掌声教学反思06-28
小学语文《掌声》教学反思12-14
《掌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10-12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学反思10-19
《掌声》反思08-25
课文雨点的教学反思12-11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反思10-10
《动物的卵》课文教学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