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发展史

2024-09-12

近现代发展史(精选10篇)

1.近现代发展史 篇一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a{g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1905-1963)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1894-1965)是从小生长在中俄边境华人聚居小镇上的俄罗斯犹太人,出身苏黎世音乐学院,在广泛搜集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以传说故事和传统戏曲音调创作歌剧「观音」及音乐剧「孟姜女」等,是中国歌剧发展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华民族化乐剧乐曲创作、音乐教育、管弦乐队组织、音乐社团组成、中国音乐的国际交流及通俗音乐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贡献,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热心中国音乐的齐尔品

齐尔品(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曾根据中国民间故事谱写歌剧「蚌壳」(后更名为「农夫与仙女」)。

齐尔品深为贾宝玉、林黛玉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所吸引,认为是谱写歌剧的好题材,有把「红楼梦」编成歌剧演出的构想,可惜答应编写剧本的鲁迅逝世,这部歌剧也就没了下文。

发展探索过程中较成功的实践

而后,张曙曾以昆曲曲调创作小型歌剧「王昭君」;陈田鹤写过歌剧「荆轲」(未完成)和「桃花源」;王义平曾依陈田鹤的「荆轲」原作重新配器;钱仁康为陈田鹤的「桃花源」配过乐,也为蔡冰白的小歌剧「江村三拍」作曲,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歌剧「大地之歌」;黄源洛写过「秋子」;陆华柏写过「牛郎织女」,沙梅写过古典歌舞剧「红梅阁」;郑志声创作歌剧「郑成功」,其它还有「岳飞」、「苏武」、「西厢记」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歌剧的发展过程中,是较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2.近现代发展史 篇二

运输与物流的关系

运输是物流活动的重要环节。运输连接仓储、包装、装卸等其他物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物流环节、乃至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例如,作为物流中另一项重要服务功能的仓储活动,与运输存在“效益悖反”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其合理的进(补)出货计划和合理库存的确定,只有与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及运输计划的合理制定统筹考虑后,才能实现;在包装活动中,除面向销售的商品包装外,主要是保障商品运输安全的包装;装卸搬运是在实现运输的发送、到达、中转及实现运输与仓储、仓储与配送等活动的相互衔接过程中产生的配套物流活动;配送实质上也是一种运输活动,是一种运距较短、覆盖范围较小、客户多而分散、小批量、高频度、时效性强、交通管制严格的特殊性运输活动;物流信息服务及物流解决方案策划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交通运输过程的实时化信息服务和运输解决方案的合理制定。因此在物流系统的所有环节中,运输处于非常突出的位置。运输成本是物流总成本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运输成本占全社会物流总成本的比例达55.3%,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方式。

从不同类型的运载客体看, 运输包括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两项内容。如果将运输和物流分别视作两个集合,那么二者的交集就是货物运输。运输和物流的关系如图1所示。

将图中运输和物流的交集关系按照二者的内部构成要素以及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细分,可得到表1。该表格运用不同色彩之间的配色原理,直观并鲜明地表达了运输与物流的交集关系。

运输与物流的交集关系

以下从货物运输着手,从其内部构成要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对表1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1. 内部构成要素

①基础要素

基础要素是指运输和物流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装备工具两大类。

基础设施:物流活动是依托运输线路进行的,公路、航道、铁路、民航航线、管道等运输通道组合形成了物流网络的线路设施。物流节点活动主要是由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等不同层次的物流节点设施完成的,而这些物流节点设施大都是以既有的公路及铁路货运站场、港口、码头、集装箱中转站为基础,经改扩建和功能拓展、转型升级发展起来的。因此,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也是物流网络最基本的设施载体。

装备工具:承担货物运输的车辆、船舶以及飞机等运输装备是物流活动中的基础承运装备。此外,在货物运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载运工具还有托盘、叉车、传送带等,也是物流活动中的基本工具。

②决定要素

决定要素是指对物流和运输的效率与成本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组织方式、信息化以及标准化四个方面。

企业:物流的运作主体是企业,其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满足客户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从事货物运输的企业包括公路货运企业、内河航运企业、海运企业、航空公司、货代企业、物流企业等。虽然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我国物流业的市场主体,但居于主导地位的还是拓展转型后的交通运输企业。近年来,中远、中外运、中海、中邮、中铁集装箱、中铁快运、中铁特货等大型传统运输企业及诸多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拓展转型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交通运输企业是现代物流业的企业主体。

组织方式:不同运输方式的选择及不同的运输组织方案的实施,使运输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交通运输过程的优化管理和成本控制对物流活动总成本的有效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采用一些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例如甩挂运输、滚装运输、厢式运输等已成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信息化:信息化是提高物流和运输效率的决定要素之一,也是企业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关货物运输的信息化体现在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系统、信息平台等方面。

标准化:对物流实施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标准化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效益,即:稳定物流生产和物流服务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流管理费用,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物流运输的标准化主要包括货运用语和货运计量的标准化、货运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标准化、货运作业的标准化以及货运服务的标准化等。

2.外部影响要素

任何一个行业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都受到外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①政策环境

在外部政策环境中,管理的体制机制是对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影响最大的因素。物流业是涉及经济社会中多个行业、多种领域的复合型行业,是一种混合型业态,从生产制造到批发零售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物流活动参与,这使得物流业的发展关联到发改委、交通部门、商务部门、工商部门、公安部门等多个部门,受这些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只有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共同推动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反之,体制机制的不顺畅,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以及权责矛盾等问题也将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此外,国家发布的宏观政策对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引导、鼓励、支持的政策促进其发展。二是通过调控手段规范管理,使其保持健康发展。此外,物流业或交通运输业自身的政策法规以及标准规范等相互影响。

②经济环境

物流是需求引导型的行业,因此物流业的发展必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影响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所在的经济区位等。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可分为农业经济阶段、工业经济阶段等,后者又可以划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超工业化(工业现代化)时期四个阶段,处于不同经济社会阶段中的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也会相应地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

③市场环境

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主要是指道路货运市场、水路货运市场以及航空货运市场。无论是整体的物流服务,还是单纯的运输服务,服务的供给与需求都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并在供需平衡时形成统一的服务价格。完善的市场制度、合理的市场组织以及良好的市场秩序,能够使从事货物运输的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成长,进而促进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与发展现代物流的关系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新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新战略。交通部李盛霖部长在2009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加快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转型。主要是,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交通运输,提高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这四方面内容都与发展现代物流密切相关。

1.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

综合运输体系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一方面,综合运输体系为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提供一体化集约高效运作的运输服务创造了条件,而这种一体化运输正是支撑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枢纽的集聚效应,依托枢纽构建功能完善、层次清晰的物流节点体系,是最大限度发挥现代物流优化整合功能的重要载体。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关键是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通过加强运输通道资源整合与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充分发挥出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这将为一体化、集约化、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服务创造基础条件。因此,现代物流的发展紧密依托综合运输体系,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

2. 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业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代物流特别强调多式联运,它需要把传统运输方式下相互独立的公、铁、水、航空等各种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组织起来,形成统筹利用运输资源的运输服务体系,更着眼于供应链流程的管理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运输更有利于适应生产的节奏和产品销售的计划。因此,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方式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高级阶段。作为基础和载体的交通运输设施与装备总体水平的提高,必将对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业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

3. 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直接体现

交通运输业既包括了传统运输业,也具有向现代服务业拓展的空间。现代服务业与交通运输直接相关的就是现代物流,其对交通运输的运输网络、运输时间、运输成本、运输效率、运输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推动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举措,是交通运输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体现。

4.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与现代物流的共同要求

随着我国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交通运输对资源的占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交通的负外部性快速增加是当前交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进程中,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重视交通安全和社会公平,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全行业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提高社会对交通发展的满意程度。

3.近现代体育的发展逻辑 篇三

关键词:近现代体育;资本;精英;文化权力

中图分类号:G8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1-0001-04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 analysi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hidden logic of modern sports developm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modern sports, developed from European regional folk sports to sports culture all over the world, and enveloping the world into the oneness of competitive sports culture, has its historic opportunity and combined effect of numerous social institu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 is dependent on the top design of the elite and the fully pushing of various forces such as political, cultural, capital, and military. It reflects that capital, elite, culture power had already constituted the development logic and the only development way of modern sports.

Key words: modern sports; capital; elite; culture power

收稿日期:2015-09-20

作者简介:谢惠蓉(1965- ),四川乐山人,女,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历史与文化。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齐鲁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2

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由德国体操、瑞典体操和英国户外运动组成的近代体育作为近现代战争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手段,在对外殖民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帮助欧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把整个世界纳入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而走上了历史前台,并借助于成为近现代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契机,开启了体育全球化进程,通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引领世界体育文化潮流。二战后,这些从欧洲兴起的近代体育以其学校体育、职业运动、大众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模式风靡全球,发展成为现代体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力量和机制使欧洲体育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内从一种地域性的民间体育发展成风靡世界的体育文化,并把世界裹挟进了这种单一性的竞技体育文化中?探寻这种历史发展中的逻辑,对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 精英示范和引领体育的发展

近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最早提出了以培养上流社会精英为目标的资产阶级“绅士教育”理想。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1693年发表的《教育漫话》使这种身心和谐发展的“绅士教育”理念得到广泛肯定,“文雅的风度”“勇敢的精神”“健康的体魄”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年轻绅士追求的目标,身心并重的绅士教育模式遂成为英国和后来欧洲各国贵族教育的主流和范本,这些贵族绅士将骑马、打猎、击剑、跳舞、网球等作为他们沙龙聚会时的必备修养,显示上流的、成功的、有品位的绅士生活方式。从历史发展的结果来审视,受绅士教育影响的欧洲资产阶级新贵族组成了资本主义成长时期的精英阶层。精英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受过良好教育,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具有话语权,引领时尚、创新生活方式的阶层,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他们“继承和发展了由历史筛选下来的人类共通的美德、格调、风度、趣味、情操等,……最后形成了一种超越门第血统,甚至超越贵族阶级的人类共同认可的文化精神境界”,成为一种人类共同创造的、并由历史积淀而成的一种精神传统和优秀文化遗产。欧洲贵族绅士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对欧洲资本主义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文化、生活方式、教育、体育等方面引领世界潮流,确立了近现代世界文明的基本方向和格调。

由近代欧洲精英阶层发起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法国的启蒙运动,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原则,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肯定了人的自由和价值以及平等观念,开启了普及教育的大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等著作中论证了体育作为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必要性。随后,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斯宾塞等著名教育家的学说掀起了欧洲的教育改革运动,培养适应近现代城市生活和资本主义大生产所需要的具有现代意识、开拓海外市场的“新人”成为近现代教育和体育的首要目标,体育作为培养个性、协调动作、优雅气质、强健体魄的有效手段而受到推崇。从此,体育与教育结成了不可分割No.1 201619世纪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电力、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通过殖民掠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获取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刺激了绅士们追求精神享受的欲望,他们将“户外运动”塑造成一种新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在精英们的示范和引领下,健康和娱乐的需求空前增长,以英国户外体育活动为代表的现代竞技运动逐渐取代了德国体操和瑞典体操,成为现代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并随着世界其他地区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带来的文化全球化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其他民族的地域性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巨大冲击。

在这个过程中,英国绅士最先发起成立的运动俱乐部对现代竞技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成为以后体育组织的雏形。由于英国绅士热衷于赌博,这些运动俱乐部为防止比赛时因赌博和舞弊引发的骚乱,保证公平公正,开始制定双方所共同遵守的运动规则,规定了业余原则,制定了运动场地和器材的标准,使竞技运动走向规范化,并使欧洲和其他一些地区的民间竞技性传统体育通过制定规则得到创新发展,被纳入竞技比赛的轨道,完成了向现代竞技运动项目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确立了现代竞技运动的公平原则和规则精神,就是公平竞争,遵守游戏规则、游戏原则,在尊重自己的时候又尊重他人,维系社会的共同契约。规则精神和公平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也是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前提条件,并最初在绅士运动俱乐部得到实施,从此,竞技比赛成为现代体育运动的主要方式。在竞技运动突破欧洲扩展到北美等地区后,在比赛中建立的“运动员——运动俱乐部——观众”的商业模式也被复制到足球、篮球等更多的运动项目上,构成了以后欧美各国运动俱乐部发展的范本,促进了国际体育组织的发展和现代职业运动的兴起。绅士们对运动时尚和品味的追求,不仅促使一些高端项目如高尔夫、台球、马术、击剑等运动项目日益流行,而且刺激了与“户外运动”相关的体育建筑、运动服装、运动装备等各种相关产业的兴起,形成了现代体育产业的雏形。因此,英国的绅士体育和运动俱乐部成为近现代职业运动、体育博彩业、体育产业的发源地,英国户外运动构成了近现代竞技运动的基础内容。

随着学校体育、职业运动、大众体育的兴起和全球传播,在近现代实验科学的基础上,体育自然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管理营销学也发展起来,近现代体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现象,促进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可见,由于历史的机缘和欧洲精英阶层别具匠心的艺术性谋划,近现代体育最终从欧洲的地域性民间体育文化成长为依托教育、经济、军事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文化。在学校体育、职业运动、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学体系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精英阶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其中的占位不是外在的批判者而是方向的引领者,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建构了近现代体育的内在秩序,确立了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2 资本是推动体育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力量

资本在城市的高度集中带来全球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城市生活的高效性、时尚性、节约性是农业社会无法比拟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丰富物质财富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为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即保持健全的精神、健康的肉体、快乐的生命创造了条件,体育就是达成这一目标,享受健康快乐生活不可缺少的手段。二战后,以计算机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核能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结构,带来了全球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工作时间大大缩短,体力劳动大幅减少,人均收入水平大幅上升,有钱有闲使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肥胖、心理疾病等文明病的蔓延更极大地凸显了体育的价值,运动休闲开始成为大众时尚的休闲方式。城市消费主义将体育、生活置于同一视线,观赏高水平的体育比赛、亲自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已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家庭健身消费构成了重要的生活支出部分,高品质的运动服装、运动器材走入寻常百姓家,掀起了以网球、高尔夫、舞蹈、马拉松、有氧运动等为代表的大众健身热潮,资本则把这种模式扩散到全球,创造出了空前的全民参与运动的大众娱乐休闲产业,成为左右着现代体育全球化效应的强大力量。

职业运动也从欧洲扩展到北美、澳大利亚、南美等地,到20世纪九十年代末,形成了欧洲以足球、汽车、高尔夫、网球等项目为主,美国以篮球、橄榄球、棒球、冰球、拳击等项目为中心的世界职业运动体系,并逐步蔓延至世界各地,标志着以大众健身休闲娱乐产业和职业运动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已上升为重要的新兴产业门类。尤其是在有着悠久娱乐文化传统和市场经济发达的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产值在20世纪末就已超越了传统的汽车、石油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模式,为世界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效仿的模板。体育全球化使资本可以在全球配置体育资源,操纵体育比赛,垄断比赛的转播权,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运动俱乐部聚集了大量全球顶尖的体育明星,频繁举办各种顶级赛事,在现代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观赏精彩绝伦的顶级赛事成为全球狂欢的盛宴。

资本为现代竞技比赛创造了无穷的机会,现代职业运动和大众体育都以竞技比赛为主要内容,重复着资本生产和增值的现代主题,即以资本的运作为前提,高投入高产出,不惜重金包装明星运动员,打造体育赛事品牌,以高水平赛事和明星运动员来吸引眼球,最终完成资本的增值,体育明星和赛事也为企业产品带来了最佳的广告效应,实现了双赢,由此更使体育与资本结成了相互依赖的紧密关系。现代竞技比赛的特点就是以比赛为手段,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力量、速度、技巧等潜力,用定性或定量的标准来判断比赛结果,以获得胜利、荣誉、金钱为最终目的,这就天然地需要建立“比赛——观众”的密切联系,必须通过观众的欢呼来刺激运动员的激情和技能的发挥,并需要以观众的数量和激情来形成“场域”的规模效应,体育明星和赛事的影响力越大,这种规模效应就越大。现代媒体把这种模式推到顶峰,它把观众的范围扩展和放大无穷倍,创造出空前庞大的全球性球迷群体和规模巨大的跨国性广告市场,造成全球效应,因而现代媒体与现代体育结成了相互赖以为生的密切关系,于是就构成了资本增值和现代体育(包括职业运动和大众体育)的固定模式:品牌——明星——赛事——观众,胜利——荣誉——金钱,只有那些最能吸引大量观众眼球的竞技比赛才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只有超级体育明星和高水平赛事才能提升国际影响力,也才能带来巨额的资本回报,资本就在高水平体育比赛的狂欢中得到不断的增值,这也使高水平运动员越来越向资本雄厚的俱乐部集中,形成了极大的垄断。这种单纯便捷的方式直接掀起了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世界性体育商业化浪潮和体育产业革命,带来了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为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现代职业体育和大众体育都已经陷入了这个资本的漩涡,所有不服从这个规律或跟不上这个潮流的体育项目和体育形式都被抛入不入流之列,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发展前景。非竞技性和消耗低的体育活动则因难以吸引眼球和媒体,难以获得资本的回报而被边缘化,只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现代职业运动和大众体育的发展都必须要依赖资本运作的品牌营销才能发展壮大,这是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游戏规则。如我国近年刚刚兴起的马拉松赛事就因蕴含着巨大的商机而迅速发展起来。由各界明星与企业家等精英阶层参与的马拉松比赛能极大地提高赛事的知名度,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成为举办地的城市名片,并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规模效应和产值。据报道,北京马拉松的品牌价值2013年评估就达2.5亿人民币,单日营销收入接近3 000万,厦门马拉松三天比赛进账2.26亿。在这种示范效应下,马拉松赛事就像热源的波辐射一样,迅速遍及全国,使以往职业运动员才参与的枯燥长跑演变为普通大众踊跃参与的时尚体育活动,显示出大众体育中资本与体育的结合带来的魔力。

3 现代体育的发展逻辑

现代体育已成为时尚性的大众消费文化,由大众休闲娱乐、职业运动和相关产业组成的体育文化产业已经建立起了日益成熟的适应消费时代的机制,获得了空前的影响力和发展机会。资本统摄了对体育文化产业的“文化领导权”的整合力量,这种文化领导权不完全是显性的体制权力,不是依靠制度的力量在权力秩序中建立的,而是依靠精英力量进行资本运作的隐性文化权力。

在现代消费主义影响下,现代竞技运动中的价值观念(公平、竞争、效率、规则、团队、合作),高度社会化形态(群体竞赛、体育组织、体育规则、大众传播媒介),外在审美取向(形体、肌肉、力量、速度、技巧)以及蕴含于其中的思维方式、实验科学基础等,凭借着惊险刺激的娱乐活动过程就完成了对这些文化观念的宣导,立足于“人性本能”,体现出“普世价值”,几乎隐去了所有的“引导”痕迹,构成了文化影响的“软实力”。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旗帜下,“更高、更快、更强”,“参与比获胜更重要”,使竞技运动成为探索人体潜能、体验生命活力和人生乐趣的一种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现代竞技性运动就是以其外在的、能马上体会到的永不枯竭的创新性、酣畅淋漓的娱乐性、切实有效的健身性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时尚性来吸引大众,依靠资本的支撑和运作,完成对人的快乐原则和人生完整性的畅亮表达,最终打破了政治制度、地域、语言、信仰、种族等藩篱的隔离,成为一种被世界广泛认可和享有的现代文化,并随着体育的全球化转化为能被世人普遍接受和效法的现代社会观念。

综上所述,近现代体育发展的逻辑,就是精英们以时尚性的文化权力来塑造高效便捷的现代生活方式的样板,资本则将这种文化领导的权力关系植入大众日常生活中,体育产业的勃兴为人们提供了体育活动的便利,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成为体育活动的热情参与者。这种模式凭借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已经在现代社会中取得了霸权地位,任何国家和地区,只要是想接受工业文明,想成为现代世界的一部分,想创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都必须接受这种市场经济主宰下的体育文化发展模式。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过程中,竞技运动组成了现代体育文化的单一内容,破坏了前工业时代世界各地体育文化多元化的固有模式,并最终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强势文化覆盖全球。

4 研究结论和建议

西方体育之所以在近代欧洲迅速崛起,并演化为风靡世界的体育文化,是依赖于精英阶层的顶层设计和政治、文化、教育、资本、军事等各路力量的全力推动,资本、精英、文化权力构成了推动近现代体育的发展逻辑,任何体育的现代发展都需要借助这种形式。我国传统体育具有与竞技运动完全不同的特质,它更重视对生命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内心情感体验的需要,在现代社会追求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实用价值,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借鉴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式,借助资本的力量和精英的引领,从顶层上设计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式,因此必须大力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吸引社会精英和资本的加入、融入教育中,使传统体育成为普及性的带有时尚色彩的活动形式,才能为传统体育拓展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近现代发展史 篇四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先进科技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载体。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我市农业机械化既具备发展基础,又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努力实现由农机大市向农机强市的转变。

1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快速增长,在农机购置补贴的拉动下,农民购机用机热情空前高涨,农机服务业日趋壮大,农机事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农机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明显优化。全市农机总值达到5.32亿元,农机总动力首次突破百万千瓦大关;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46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2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80台,同比增长50,主要农机拥有量继续位居济南市第一、全省前列。二是农机作业领域逐步拓宽,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30万亩、115万亩90万亩。其中,小麦机械化率均达95以上,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21.4,同比增长41。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大葱生产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农机服务业持续发展,农机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全市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达到73个,专业农户5146个,农机销售、修配网点273个;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2.8万人,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突破5亿元,农机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2我市农机化事业经过近几年的加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拖拉机多,大型拖拉机少;小型农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玉米机械化虽然有较大突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经济作物、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起步,南部丘陵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农机化水平仍然较低。二是农机研发力度和有效供给不足。农机具的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有效供给不足,存在着许多农机作业的薄弱环节。三是地方财政对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市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主要以国家政策性资金和农机化项目资金为主,我市缺少对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等农民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的启动和引导资金投入。四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不稳定。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站全部取消事业编制,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无法得到财政支持,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全无保障,农机站原有的作业机械老化、损坏严重,平调、挤占、挪用乡镇农机站资

3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乡镇农机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无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由于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得不到推广普及,制约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立足全市实际,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机化发展总的思路是:全面贯彻中央四个一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为重点,努力推动农机化结构实现四个转变,在全市初步建立起农机化发展的四大保障体系,为现代农业都市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机械物质保障。

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重点:一是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机耕道路建设要与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村村通公路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板块基地建设中,纳入土地整理建设中,同规划,同建设,同使用,不断完善农村机耕道路,搞好管理维护。二是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长期性、基地性、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高质量、高品位的保护性耕作一条龙作业、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使农机示范园区成为融农机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基地。三是加强农业特色板块建设。一家一户几亩地分散经营是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板块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统筹考虑,便于农机作业。特色产业的种植要尽可能做到规模化,形成一块一种,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发展布局。农艺要符合农机作业要求,同种同播,同期成熟有利于农机开展规模作业。要鼓励土地有偿使用,有序流转,适度集中。

农机化结构四个转变:一是由抓粮食作物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巩固提高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以及与其配套的复式多功能机械。着力实施好国家优质粮农机装备推进、省秸秆机械化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三个项目,力争玉米机收及还田面积达到20万亩,秋季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4万亩。二是由抓粮食作物生

5.现代重工 发展历程 篇五

-船舶1号机

1975年同时完成了2艘万吨油轮和现代船厂 1977年发动机事业部成立

1979年全球最大船舶发动机工厂竣工

-公司名称改名为[现代重工业株式会社] 1980年设立了现代工业研发中心(韩国第一个非国有制技术研发中心)

-发动机生产量突破100万马力

1985年设立了现代海洋研发中心

-完成了世界最大滚装船

1987年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矿石运输船(365,000dwt)

-累计完成船舶建造1千万GT(累计355艘)

1989年船舶建造突破2千万(DWT)(389艘)

-液压油缸工厂竣工

1991年英国查尔斯王子访问现代重工

-发动机生产量突破1千万马力北朝鲜国务院副总理访问现代重工

1993年完成了韩国第一个液化天然气船

-中国前总理-李鹏访问现代重工中国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现代重工

-中国前任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乔石访问现代重工世界最大排灌工厂竣工

1996年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常州现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竣工船舶制造累计生产总量达到了5千万载重吨。

-成立了现代机电研究所

1998年委内瑞拉总统-Chavez访问现代重工

-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柴油发电所(印度GMR社)在韩国股票市场上市

-约翰·肯尼迪二世访问现代重工

2000年连续19年被评为“世界最优秀船舶”

-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浮式生产储油船

-完成了世界最大发动机(9.336万马力,12K98MC)连续20年被评为“世界优秀船舶”

-成功收购三湖重工

-完成了第1000艘船,生产总量达到了8千万载重吨。现代重工业集团成立

2003年成功地研制了4千万马力的船用发动机完成了第1500个螺旋桨推进器连续22年被评为“世界优秀船舶”

-完成了全球第一艘,完全利用平地造船方式完工的船舶完成了世界最大的螺旋桨推进器(直径9.1m)大型发动机,月生产量打破世界纪录(89万马力)

-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FPSO)被选为“世界一流产品”完成了第2000个螺旋桨推进器

系列挖掘机被评为“世界最优秀建设装备”(美国Constrction Equipment社)

2006年工程机械配件服务中心竣工

-建成了排水量1,800吨的常规动力潜艇世界最大21.6万立方米超大型LNG船建造

-工程机械印度工厂设备开工韩国陰城太阳光设备工厂竣工

-世界最大电子制御式大型发动机(10.9千万马力)制作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液化气运输船建设了韩国的第一个宙斯盾级驱逐舰

2008年世界最大容量电动机发货(电气系统)

-世界3大造船及海运专刊选定为“2008世界优秀船舶”世界首次远程控制阀研发成功

-被选定福布斯【2008世界500强企业】群山造船厂奠基仪式KCC与Polysilicon 合资法人成立工程机械,成功研发21吨级高性能轮式挖掘机(Robex 210w)

-收购现代集团(现代综合商社)股份

-Himsen发动机,荣获“国际论坛设计大赛”的“iF产品设计奖”世界首次累计完成9千万马力的船用发动机世界首个T字形船坞竣工

2010年德国北弗里斯兰2.2MW太阳光发电所项目竣工在美建造变压器工厂(年生产量1万4千MVA)船用发动机产量全球率先突破一亿马力

-造船行业首次构建船舶寿命周期管理(PLM)系统在中国山东启动装载机工厂奠基仪式6种新型装载机产品上市成功研发环保型船舶发动机

-中型发动机生产累计突破2000万马力全球钻探船订单第一,共7艘

-叉车新产品Order Picker 问市

-世界最大规模沙特MARAFIQ发电所项目竣工

6.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篇六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发展一天比一天活跃。物流作为当今最为迅速的转移物品的空间位置,从而来分配社会资源,也因社会的发展而需要提到另一个高度,这就离不开与电子商务的相互结合。以网络来优化传统物流业,使物流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和电子商务的结合,目前可以通过建设新型、虚拟的电子商务平台,解决传统物流中的很多困难。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电子工具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使交易的各方的时空间隔几乎为零,有利的促进了物流的发展。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现代 物流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整体上表现为缺乏协调发展,尚未形成成熟同一的规划布局与高效的综合运输网络,很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和出路》中,作者通过对国内外物流市场、物流企业的现状和特点的了解,具体的叙述了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题目,“弱小、疏松、速度慢”以及在宏观治理上的不协调。企业经营范围不大,市场拓展能力不强,以及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都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国外先进物流的研究,找出我国物流现状的出路,通过加强对迅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的宏观治理,积极引导,从而促使新兴物流业在我国蓬勃发展。

物流企业市场化运营的核心是客户服务。在客户服务中企业应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题目 :第一,把握好客户满足程度。第二,本钱与收益的权衡。第三,正确利用帕罗托定律。帕罗托定律指出 :样本总体中的大多数事件的发生源于为数未几的几个关键因素。第四,客户服务审计。客户服务审计是评估企业顾客服务水平的一种方法。也是企业对其顾客服务策略作调整时产生影响的标尺。从而确保企业在市场中有效地运行。

目前一些企业不根据我国国情,只是盲目的跟从外国先进发达的物流技术,从而导致我国新生物流业的混乱。基于目前物流在我国的兴起以及飞速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顺利解决物流业在我国所面临的题目,才能使物流一步一步走向正轨。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物流的发展与信息息息相关。在《信息化改善企业内部物流治理》中,作者指出企业内部物流治理是企业至关重要的一项治理工作,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物料品种繁多,库存量大,配套性强,治理要求高。治理信息化不仅是治理方式的变革,也是治理理念的变革。目前传统企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工程已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规模。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是加速企业战略转移的重要方面,对于大多数传统企业,借助因特网开展电子商务,改变传统商务模式,完成企业网络培养和挖掘新经济人才,全面提升企业网络文化与企业时代精神,使传统产业企业加快融进新经济,提升企业科技,增强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在《浅谈物流运输治理与信息技术》中,作者指出我国物流运输企业在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和跟踪方面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但尽大多数运输企业在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方面存在的题目严重地影响着企业业务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进步。物流运输是一个传统行业,其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可以千差万别,软件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产品化经营将是向物流运输产业的发展方向。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将业务流程做精,将系统做简单。产品化经营有利于降低系统推广的本钱,才能使广大的客户接受,实现产业化推广。

随着计算机业的发展成熟,物流与计算机的结合也愈发的重要,在《智能物流运输系统》中,作者提出了当前物流企业计算机治理系统向智能物流系统发展的重点。将智能运输技术与物流治理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提升物流的服务水平。现代物流与智能运输的结合点是交通运输信息的采集与提供。以信息为纽带,构筑智能物流系统的框架结构。将智能运输技术与物流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智能运输为物流治理创造了一个快捷、可靠的运输网络,降低了物流本钱 ;反过来物流治理也为智能运输产品与服务开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可促进智能运输的发展。

在另外一篇《信息融合技术在智能物流运输系统中的应用》中,作者提到信息融合是多源信息综合处理的有效工具,在智能运输、信息处理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远景。信息融合技术通过与关联系统之间的信息接口整合多源异构数据,使各种数据以一种标准的、符合数据挖掘要求的格式存储,信息融合技术的上风在于它能公道协调多源数据,综合有用信息,进步在多变环境中正确决策的能力。信息融合技术是一种新的信息处理模式,它以其多信息、多手段的交叉融合,为复杂大系统的智能控制提供各种有用的信息。智能物流运输中应用信息融合技术,通过系统化、集成化的智能运输信息平台,有效运用各种运输信息,实现运输链整体的最优治理目标。

二、存在题目

1、物流运输的运输决策

运输决策在物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运输本钱的巨大,所以运输线路的选择及优化成了运输决策中最为关注的题目。在各种运输方式中,如何选择运输方式是物流公道化的重要题目。可以在考虑具体条件的基础上决定运输方式。根据下述5项具体项目作出大致的判定:货物品种、运输期限、运输本钱、运输间隔、运输批量。所以运输决策要根据这些项目做出最正确的判定和最正确路线选择,才能以最低的本钱获得最高的价值,运输线路的选择影响到运输设备和职员的利用,正确公道的运输路线可以降低运输本钱,因此,运输路线的选择是运输决策的一个重要领域。

2、物流治理的不完善

物流治理就是尽可能用最低的本钱实现最好的效益,并尽量减少本钱和环境的负担。目前,国内物流企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物流治理的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低下,所以,如何进一步加强治理力度,降低本钱,进步客户服务质量是当前最大的题目。而国外的物流治理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批判的吸收西方国家的物流经验对国内物流来说,无疑是一条捷径,但不可以盲从。国内现在物流业所需要的功能较为简单、有针对性的治理软件,相之于西方国家,我们还只是起步阶段。针对运输企业的特征,要格外夸大以下内容,增强企业对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以便在低本钱的运营模式下快速成长;加强时常拓展能力,尽快获得客户资源并且保存这些资源。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标准,企业是推动物流治理发展的最主要构架。仅仅以理论推动发展,很轻易出现题目,只有在企业的实际推动下,物流治理才能更加的贴近现代物流的发展。学习西方先进的物流治理经验,务必要以务实为条件。

3、物流运输的不公道

物流改变了物品的空间场所,在不同的场所,物品就有不同的价值,怎样以最小的本钱获得最大的价值是物流业最为关心的事。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进步了投进产出比。物流运输做为物流系统最主要的支柱,是物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通过装卸,搬运,配送等活动的配合,成为改变物品空间场所最主要的手段。物流运输靠大量的动力消耗来完成物品的空间转移,这种消耗往往时间长,间隔大,是物流用度中耗费最大的一个环节。从运输用度上看,根据一般综合分析社会物流用度,运输用度要占60%的比例。很显然,物流中运输用度将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然而,其节约的潜力也是不可限量的。物流运输与运输速度以及时间是密不可分的,加快运输速度,就可以减少运输中的存货,利润空间将得到很大的改善。从整个物流供给链来看,加快速度可以降低本钱。

三、物流的发展趋势

7.近现代发展史 篇七

一、近现代数学文化制度发展概述

近代数学主要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且基本上是依托国外留学的留学生回国后将先进的数学思想引入国内. 著名的人物主要有在美国留学的赵元任、姜立夫、胡明复以及在日本留学的苏步青,法国留学的何鲁等,这些人都是伟大的数学家或者是教育家,都为该时期中国的数学制度发展尽了一份力. 20世纪初,随着留学生的归来,北京大学诞生了数学系. 数学专业后来逐渐发展至全国,比如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也相继建立了近代数学专业. 在19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与数学相关的杂志报纸问世,中国掀起一股数学之风. 当时国外的数学家也来中国进行交流讲学,非常著名的罗素、伯克霍夫都曾来访,中国的数学制度逐渐开始成型.

二、近现代数学教育制度发展

中国的教育在近代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数学学科在这个时间段也得到了发展. 由于当时有很多留学者都学成归来,并将西方国家先进的数学思想以及数学系创办的一些模式引进到了中国,因此,在当时的著名大学之中创办了数学系,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各所大学各自形成了特有的数学制度.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高等学府代表,是我国数学专业最早出现的院校. 当时北京大学的数学系本着“重基础,重教学”的理念发展我国的数学制度. 数学系在最开始建立之初主要是完全地借鉴国外的一些理念来发展. 但是在中后期北京大学的传统思想发挥作用,一再要求对学生的教育要打好基础. 这是因为数学本身便是重视基础教育的学科,没有基础更是无法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当时北大开设的课程也非常的全面,例如几何学、实用类型的天文学、微分几何学、方程式等都设有. 北大的数学系对于今天中国数学制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三、近现代数学社团制度发展

中国数学制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时期,即早期、中期以及晚期. 在早期时期,较为出名的同时也非常具有价值的便是“知新算社”. 它的改革起源于中国近代数学发展停滞,我国学者前往日本学习先进知识,回国后便创办了该社来研究数学理论. 其中的平面解析几何以及变分法等相关术语都是该社引入中国.

在中期的时候具有代表性的是全国的数理学会. 理论上,社团的产生是科学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该社团同时也会促进科学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在当时,分布在各大高校数学系的人才纷纷意识到应当组织一定的团体来对数学理论进行研究,因此这些人才私底下便成立了各大高校自己的数学的研讨会. 到了后来,几乎拥有数学系的高校都有自己的研究会. 其不仅为学者们更好地研究数学制度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还能让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外,在私下的沟通中同样学习到数学知识,开阔眼界. 虽然是以社团的形式存在,并非官方的科研机构,但正是这些团体不断推进了中国数学发展的历程. 比如武昌高等师范学习数理研究会成立较早,也具有很大贡献.

四、近现代数学科研制度发展

在1929年之后的时间里,众多著名大学纷纷设立了关于数学的研究机构,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这些研究所所培养的研究生都是中国数学发展的推动力,对于数学的理论研究将数学制度的发展推上了另一个新的台阶. 其中清华大学的算学研究部、中央数学的研究所等非常的著名,对于数学研究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尤其是中央的数学研究所,当时的研究所对于数学分析的研究、几何研究、数理研究都有所涉及,还出版了相关的研究著作,向中国学者们传达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此外还引进了国外数学理论界的经典著作,为中国学术界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 中央研究院最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几何学、微分几何、函数、拓扑学、代数、理论数学、应用数学、微积分等. 当时的研究人员大多是从国外留学回来. 中央数学的研究所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产生了很多数学理论至今仍被沿用,这些研究人员是中国数学研究制度发展以及理论制度发展上的重要推动力,使中国数学制度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结束语

8.近现代发展史 篇八

关键词:贵州 古琴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

中图分类号:16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2-107-109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从古琴艺术的地理分布上看,自古以来主要以江浙、中原、巴蜀(四川盆地)地区最为集中,而这些地区均为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地区。而贵州作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其中世居民族达17个,境内各民族能歌善舞。贵州本土民族乐器品种繁多,而古琴作为汉文化音乐中的重要符号,在这片多元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土壤中,自然显得凤毛麟角。可以说相对于古琴艺术底蕴深厚的其他省份而言,贵州仍处于古琴艺术的荒漠地带。尽管如此,在贵州近百年的历史中,本地琴人为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自古在古琴艺术兴盛的地区,当地琴人队伍都具规模,各个时期都能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琴家。对于贵州而言,历史上的琴人琴事资料甚少。有确切琴事史料可查,对现今古琴界有影响的,要追溯到晚晴时期的身为贵州遵义人氏的黎庶昌。其在任中国驻日本国公使期间,以外交官的身份,在日本皇室秘阁搜尽我国散逸经籍借阅,并在民间收集这些古代典籍,后将其成果与其随员杨守敬编印成册陆续刊行,名日《古逸丛书》。丛书中收录的古琴曲《碣石调·幽兰》在琴坛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此曲琴谱原件为唐人手抄卷子谱,存于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为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此谱在中国大陆曾一度失传于唐代至晚清的一千多年中。尽管黎庶昌二人不是琴人,但出于学者的眼光与学术的敏感,将《碣石调·幽兰》带回中土并公诸于世,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其贡献自然不可估量。

琴人作为传承古琴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贵州近代历史中依然可以寻找到古琴活动的踪迹,比如保存下来的民国时期贵州当地文人雅士聚会时的旧照片中,可以零星地看到琴人活动的踪影。有据可查的琴史资料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古琴家刘含章在贵阳组织成立贵州近代第一个古琴社团“贵州琴社”,成员有著名琴家桂百铸、杨葆元、于世明。

刘含章生于1880年,民国时期曾任贵州高等法院院长等职,曾先后受聘于贵州大学等高校,担任法学教授,一生贡献于中国司法,培养了很多司法人才。除此之外,刘含章还善书画、诗词、操琴,常与书画界、古琴界名人集会。

杨葆元为九嶷派古琴创始人杨时百之子,现代九嶷派琴家。杨葆元继承家学,琴风凝重苍劲,清洁流畅,吟猱有度,节奏分明,为九嶷派代表人物之一。

刘含章和杨葆元作为非贵州本土琴家来到贵州,与当时受抗战影响、时局动荡有密切关系。当时,为了民族的生存,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为了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大批文化教育、科技、艺术等方面的著名专家、教授、名人、学者、企业家、技术员、熟练工人以及充满爱国激情壮志的大学生等,随着北方和沿海一带各大城市的著名高等院校、文化学术机构及部分工商企业纷纷南迁。

在20世纪初期,贵州本土琴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桂百铸。除担任行政职务外,还擅长书画和古琴。在古琴方面,曾向古琴专家黄勉之学琴法,得黄氏秘传《水仙操》一曲。从师承关系以及其后人的演奏风格上看,可谓得广陵之真传,又有九嶷之遗风。1956年古琴协会查阜西先生在全国古琴普查中,将其所弹《水仙操》录制并送京保存。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音乐家代表团访问贵阳,桂百铸与洞箫专家谢根梅作琴箫合奏,声韵悠扬,回旋空际,为中外嘉宾所赞赏。

新中国成立后,因国家支援西南建设的需要,大批知识分子和转业军人从外省来到贵州,这当中不乏古琴演奏家及斫制家。古琴演奏及教学方面,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卫家理和关崇煌两位先生。

卫家理,四川乐山人,1956年2月从部队转业至贵州,辗转于多个单位,最后调入贵州遵义地区文工团。先生于1955年得战友四川古琴名家俞伯荪先生相助,购买古琴并借阅琴谱始自学演奏古琴。当时正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古琴乐曲,方才知道国内有吴景略、查阜西、管平湖、张子谦等先生当代大师,遂不揣冒昧,奉书吴、查二位先生,聊表习琴的志向。二先生甚喜,随即寄来琴弦、学习资料。从此,常以书信向二位先生求教,直至二先生仙逝。其间主要研习曲目以吴景略先生传谱为主。从演奏风格上看,主要为虞山吴派。除此之外,还创作有现代琴曲《四月八》和《怀念引》,在业内尤以《四月八》最为人津津乐道。1986年,先生在遵义组织成立播州古琴研究会,并担任会长至今。

关崇煌,清末驻藏大臣枯雅尔·讷钦嫡曾孙,祖籍河北临榆。先生生于北京的一个音乐世家,其父关仲航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九嶷派主要传人之一。关先生自幼随父亲学琴,在父亲的亲自教导下,得其真传。他勤学苦练,继承了九嶷派的风格,深得九嶷派的精髓。研习古琴之余,关先生还分别师从琵琶大师李廷松先生和著名古筝演奏家周西文先生,系统地学习琵琶和古筝演奏。1956年,抱着建设祖国,支援西南的理想,先生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贵州,成为贵州省花灯剧团的琵琶演奏员。除完成本职工作外,先生坚持从事古琴演奏和教学工作,培养了近百名学生。

除外来琴家外,在本地琴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刘汉昌先生。先生自小跟随舅父桂百铸先生习琴,沿袭了桂老广陵派的演奏风格。

正是由于卫家理和关崇煌两位先生定居贵州,为本地带来了外部琴学资源的补给。因此,虞山吴派、九嶷派和广陵派三种古琴艺术风格汇集于贵州,造就了贵州省内古琴艺术风格的多样化特点,形成了南北交融的局面,为今后本地琴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古琴斫制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来自于上海的李光宇先生。先生早年因解决家庭生计问题,经人介绍跟随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位古琴斫琴师学习古琴制作。经过8年的学徒生涯,先生终于成为古琴斫制能手。后因家庭原因,来到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定居至今,并一直以古琴斫制为生。其斫制作品曾作为中日文化交流见证,被赠与日本明仁天皇夫妇所收藏。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古琴艺术同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一样,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巨变。尤其是近一个世纪,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传统文化经历了急剧的动荡冲击,古琴的生存状况曾一度不容乐观。由于古琴使用古代独特的减字谱记谱法,只能直接反映出音高而无节奏,教学上需要老师的“口传心授”配合。加之古琴不适合与其它乐器合奏,造成古琴的社会受众面极为狭小。因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古琴艺术几乎处于濒临灭绝的危机之中。为抢救和保护这门传统民族艺术的精粹,经过许多艺术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积极奔走和不懈努力,中国古琴艺术于2003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贵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除了对本土的文化进行保护外,在古琴这项中华民族的古老艺术进行的保护和发展上,有关工作者和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努力和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近年来国家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使得古琴艺术的宣传力度加大,让更多的人来认知并学习这门古老的艺术。古琴艺术“入遗”的十年里,一部分年轻人开始了解并学习古琴。同时,当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古琴的报导逐年增多,使得大多数市民投身到古琴艺术的欣赏和学习中。省内琴家卫家理、关崇煌、刘汉昌三位先生,多年来坚持对古琴艺术的研究和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培养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大批古琴爱好者,成为本省古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新生力量。这当中包括有公务员、大学教授、美术师、会计师、工程师、宗教人士等,其中部分人已投入到古琴的研究和传播中。另外在古琴斫制方面也不乏爱好者,他们不仅精于古琴的制作工艺,还涉及传统丝弦的制作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第二,成立相关古琴学术团体和机构,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加强本省与外界同行的交流。除1986年成立的播州古琴研究会外,又有部分相关团体相继成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贵阳九嶷琴社、春草堂琴社。琴社定期会举办小规模琴事活动,如雅集、讲座等。除社团内成员互相学习外,不同的社团之间交往也频繁。规模较大的琴事活动方面,影响较大的是2012年10月在贵阳举办了“首届中国贵阳古琴艺术节暨2013年全国古琴打谱会预案研讨会”,让国内业界精英充分领略到了贵州本土古琴文化风采。在不远的将来,贵州省古琴学会也将正式成立,继续为普及古琴文化艺术,使之面向全省、面向全国,为繁荣和发展古琴文化艺术而努力。

第三,让古琴艺术走进校园,建立学生古琴社团,使校园成为古琴艺术重要传播驿站。目前,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老牌音乐专业院校已设立古琴专业。另外,其他普通院校已聚拢了一些古琴的拥趸,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平台就是古琴社团。就以贵州周边省份来看,四川、重庆、云南、湖南、广西当地高校都已建立古琴社团,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四川大学古琴社、云南大学古琴社、湘潭大学古琴社、桂林师专古琴社等。这些琴社规模不一,定期都有相关活动开展,为所在学校甚至当地古琴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省内高校中,贵州大学合一琴社作为省内唯一一家高校古琴社团于2010年春成立。除此之外,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医学院等高校中,部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师生开始学习和研究古琴,这为我省高校将来开展古琴专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易存国著 中国古琴艺术[M].北京市: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1

[2]李小戈,王小龙,刘彦等著.江南文化中的古琴艺术一江苏地区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M].南京市: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

[3]姚晖.贵州民族民间吹管乐器的传承与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2013(9),166—168

[4]王洪珍.学校古琴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2(s2),197—198

[5]李松兰.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地方古琴艺术研究:以蜀派古琴为个案[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4),30-36

9.现代农业发展方案 篇九

为贯彻落实“三化同步”,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加快我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

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三化同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等历史机遇,紧紧围绕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和加快体制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扎实推进“野马川农业加工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目标:到2015年,农牧业生产总值达到2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63%;粮食总产量达28万吨,年均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93元以上,年均增长10%;特色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比重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左右。马铃薯、特色经果林、蔬菜、茶叶、中药材、草地生态畜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分别达到65万亩、20万亩、30万亩、5万亩、100万亩和存栏羊100万只;培育认证地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以上,引进或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以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以上;农村能源沼气建设达4.5万口以上,农村沼气普及率达70%以上;完成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个、有机食品1个、地理标识认证1个,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示范面积30万亩。

二、产业发展布局

——以威奢、古达、兴发、松林坡、可乐、朱明、财神、白果、河镇、结构、双坪、罗州、安乐等乡镇为主的肉牛、肉羊等草食牲畜生产区域; ——以城关、可乐、白果、野马川、平山、辅处、财神、朱明、六曲河等11个乡镇为主的可乐猪养殖区域;

——以河镇、德卓、安乐、朱明、财神、野马川、平山等乡镇为主的中药材发展区域;

——以城关、可乐、古达、野马川、平山、达依、白果等海拔相对较低的乡镇为主的樱桃、蔬菜生产区域;

——以安乐、威奢、六曲河、古基、辅处、铁匠、哲庄等乡镇为主的苦丁茶生产区域;

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在野马川建设农特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引进和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搞活农特产品市场,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三、基础设施建设

1、生产保障工程。继续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启动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和省级土地出让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等工程项目,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等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

2、条件建设工程。继续完善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植保体系、动物防疫体系、渔业支撑体系等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是改善硬件设离、技术装备和配套条件,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提高支撑保障与公共服务能力。

3、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大力发展农民培训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

4、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工程。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清洁工程、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工程项目建设,主要是建设户用沼气池、大中型沼气工程、清洁工程示范村、生物资源保护区等,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改善人居环父境,保护农业资源生态,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5、产业发展项目。大力抓好高产创建、粮食增产工程、马铃薯扩繁、养殖小区建设、科技扶贫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三万”农业示范工程等项目,主要是加强良种良法推广,建设商品化生产基地,提高生产和供给能力,兼顾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6、农产品加工提升项目。以野马川农特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银泉淀粉厂、县屠宰场、利民食品加工厂、苦荞胡加工厂、核桃乳厂等企业为基础,着重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等农牧深加工企业。支持企业扩大生产、技术改造、研发产品、开拓市场、创建品牌,推进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规模、质量效益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7、观光农业示范项目。主要是在相关旅游景区点配套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示范点,拓展农业功能,丰富旅游内涵,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农民增收渠道。、四、保障措施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是积极向省农委、发改委、财政厅、科技厅争取项目,根据赫章县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储备一批项目、申报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十二五”期间,紧抓毕节地区建设实验园区的机遇,重点推出“三个百万工程”的项目。二是实施科技带动活动,每个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争取每年至少参加或主持一个农业试验、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应用新品种,普及新技术。

2、积极做好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方位、多渠道的招商方式。有的放矢的组织项目推介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农业产品的竞争力。

3、增加财政投入。政府新增财力向“三农”倾斜,以提高农业综合收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对重点农业项目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的落实。

4、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大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努力使赫章县

农业科技和生产力有一个大的发展。切实保护好赫章县的耕地,确保耕地保有量,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突出赫章县粮食产区的重要地位,重点发展特色生态畜牧业,让农民通过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获得更多的收益。

5、落实政策,建立法制保障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立符合县情的农业支持维护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全面推进农村改革,落实种粮直补、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切身利惠。

6、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以完善制度、规范程序、科学管理、强化监督为重点,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加强监督、规范市场、整顿秩序等方面有新的举措,特别要以种子市场监管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加大种子、农药、农膜、化肥等农资市场的管理和专项整治力度。积极配合财政部门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制,重点加强农村经营服务收费的监管工作,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强化涉农收费监督管理,坚决查办增加农民负担的案件,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积极推进化解乡村债务试点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监管机制。

7、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集约化水平。在家庭联产承包的基础上,通过转租、转包、转让、合作的形式加快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使资源向能手集中,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产销对接,提高农业一体化水平。

8、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各种“学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自我服务。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鼓励和引导政府、企业、供销社、农民及其他服

务组织创办或领办粮食、蔬菜、畜牧等农牧产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行业中的自律、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方面的作用。

10.近现代发展史 篇十

摘要:中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传统积淀是乡村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代乡村工业在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经营观念等各方面无不体现着历史积淀的影响。传统与现代在时序上是延续的,这不仅意味着传统在某种程度上的保留,也意味着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被替代。但传统与现代之间并非只是一种替代或冲突的关系,两者之间不仅在时序上存在着延续或继承的关系,而且在空间上具有并存和互补的关系。

关键词:乡村工业;历史传统;现代社会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8)09―0051―04

中国乡村工业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模式,它使中国形成了城乡两大推动工业化的主导力量,使中国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相结合的道路。本文从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乡村工业,追溯其发展源头的历史积淀,探索传统与现代耦合的渊源。

一、历史积淀与当代乡村工业的发展

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天然的延续或继承关系。大量事实证明,乡村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过程。从明清时期的原始工业化,到近代乡村的半工业化,再到计划经济时期的社队工业,最后发展为当代乡村工业化的实践,每一进程都不会脱离前期的历史轨迹而凭空产生,每一进程也为后期的进步准备着历史条件,并形成所谓的“路径依赖”,影响着后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尽管当今乡村工业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与近代或明清时期已有天渊之别,但仍能发现传统与现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生产技术方面看,当代的乡村工业基本以传统的手工劳动技术为起点,其产业模式主要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技术要求低的纺织、服装、小商品、鞋帽、食品和土特产加工等行业,这与明清时期乃至近代乡村工业的“超轻结构”一脉相承。许多地区的农村工业正是在直接继承了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江苏盐城市龙岗镇储巷村,村里人善于编制柳器的历史已有数百年,上辈乐教,子孙乐学,一代传一代,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家户户重操旧业,靠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用柳条编织富裕之路,全村352户,有1 050人加工柳制器具,仅1994年就实现产值450万元,一部分产品还通过外贸渠道,飘洋过海创造外汇。从生产组织形式看,当今乡村工业的“夫妻店”、“父子联营”、“兄弟合伙”等各种家族式经营模式与明清时期乃至近代乡村工业的家庭规模生产组织形式一脉相承。尤其在温州地区,在乡村工业发展的初期,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家族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尽管许多以家庭工业为主要形式的生产组织朝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演进与变迁,仅温州地区就拥有3万多个股份合作企业,以及在私营、股份合作企业基础上组建的为数不少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许多企业集团,但其内部至今仍难以抹去夫妻工厂、父子公司或亲属集团的痕迹,家庭化和家族化的色彩依然相当浓重。在市场经营意识和思想文化观念方面,当年的“浙商”、“徽商”、“闽商”和“南洋侨商”的后世子孙们,秉承先人的理念和智慧,继承工商皆本的文化传统,发扬吃苦耐劳和勤奋务实的人文精神,善于捕捉商机,敢于冒险进取,勇于开拓市场。正是这些千百年历史积淀下来的特殊文化基因的发扬,推动了当代中国乡村工业化进程。

当代中国乡村工业从传统积淀的土壤中吸取着得天独厚的丰富营养,从而迅速而茁壮成长。在短短的三十年中,不靠城市资本,不靠国家投资,靠农民自己劳动成果的积累,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创造了辉煌的乡村工业化奇迹。以苏南、温州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农村地区已成功走过从家庭手工业到半工业化再到工业化的历程。如,温州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用自有资金、传统技术和家庭场所创办家庭副业,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家庭生产经营为单位,以专业市场为纽带的“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经济格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家庭工业通过联产、联营、合资、合股等多种形式,逐步演变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从而取代个体、家庭工业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农村工业在发展中逐渐由家庭作坊、手工劳动转向大工厂和机械化、自动化,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化经营,从前店后厂的小作坊转向店厂分设的专业化经营,从家庭成员个人所有转向合伙、股份制经营,从家族血缘信任关系为主转向现代契约和法制关系为主,从国内集市贸易和区域市场走上国际市场。如今,20世纪80年代的温州农民已从手工劳动、家庭作坊的起点走上了现代工业化的大舞台,他们创造了“中国鞋都”、“中国电气之都”、“中国制笔之都”、“中国锁都”、“中国塑编之都”、“中国印刷之都”、“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等区域性的集群经济。这种集群经济具有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形成了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及品牌的集聚优势,由此形成了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传统与现代的延续和并存

传统与现代在时序上的延续,既意味着传统在某种程度上的保留,也意味着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被替代。从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看,现代的机器大工业取代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并非只是一种替代或冲突关系,在两者之间不仅时序上存在着延续或继承的关系,而且在空间上具有并存和互补的关系。从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发展的情况看,机器棉纺业是以纺纱来供应乡村手工织布为起点的,然后才转向用机器织布。近代机器棉纺织业的发展之所以比较顺利,实际上得力于华北等广阔乡村半工业化手织业的兴起,城市的机器纺纱为乡村的手工织布解决了原料供应的“瓶颈”问题,而乡村的手工织布又为城市的机器织布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很强。再从当代乡村工业的发展状况看,蓬勃兴起的乡村工业,不仅以其轻型产业特征矫正了计划经济时期造成的产业结构扭曲,形成了乡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平行发展的格局,而且优化了乡村工业与农业之间资源的配置。乡村工业以农业剩余投资起步并发展,而其利润的一部分又流回农业,用于支农、补农、养农。从而使中国传统的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相辅的小农自然经济,逐渐过渡到一村一乡甚至一县的农副工业综合发展,使农工相辅的历史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上升到更高的平台,乡村工业和农业与城市现代大工业相互提供产品和市场,形成城市现代化企业与乡村传统经济互补,农业与工业相辅,城乡共同发展的局面。更具现实意义的是,乡村工业的发展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使农民收入与城

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缩小,这对缓解城乡收入差别、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从发展趋势看,传统社会迟早要进入现代社会,这在逻辑上是无误的。然而,这种发展趋势最终会是怎样的结局?以往的研究成果似乎形成了这样的逻辑线索,好像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过程中,传统因素会逐渐减少直至消亡,而现代的因素会一点点增多,直至完全取代传统。这种看法在理论上具有片面性,在实践上也缺乏经验的支持。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难在已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找到例证。如,日本不仅在社会生活方面可以显现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和谐,而且在生产组织形式上,时至今日仍保留着大量传统的家庭或家族企业模式。可见,即使已完成了现代化的国家,其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也不可能将传统完全取代。中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不仅不可能在工业化进程中将传统的历史遗产丢失殆尽,相反,会将其精华传承并发扬光大,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三、工业化道路的多样性与曲折性

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发展过程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各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面临的初始条件不同,因而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也不同。随着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不断增多,为人们展示了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形式的多样性。这种现实使长期以来一直占支配地位的达尔文单线进化发展观发生了动摇。20世纪70年代后,在有关发展研究的文献中,发展道路和形式具有多样性的观点上升到主导地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形式。如,杉原薰从资源禀赋优势的角度,通过对西欧和东亚的研究,将全球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和两条道路,第一阶段大致在1500~1820年间,这一期间的两条道路,一条是起源于西欧的工业革命的道路,另一条是东亚所开创的勤劳革命的道路,两条道路各自发展,互不影响,发展成就也相去不远。第二阶段始于英国的工业化,尤其是19世纪上半期,这一时期一条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和资源密集型的技术发展之路,另一条是以东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发展道路。第三阶段则是从20世纪的后半期后,日本实现了重化工业化,达到了与西方同样的技术水平,但仍旧保留了东亚传统的体制特色,实现了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此外,还有许多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工业化的不同道路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杉原薰关于东亚地区劳动密集型道路的结论与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不谋而合,显然他们的研究都注重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本质特征。而且杉原薰的研究是以日本和中国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乡村纺织工业发展为证据的。在杉原薰的工业化道路分类中,中国与日本同属于一个类型。然而,社会经济发展道路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各不同国家发展道路的差别,各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特有的发达程度、自然条件、文化禀赋及历史传统等,都会使这些国家或地区具有自己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原始工业化进程的过密化特征,而且在于它从近代开始的双重道路的并行。这种双轨并行的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由政府主导,以晚清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南京政府对国家资本主义的提倡为表象,从国外直接引进先进技术,直接创办大型机器企业,这是一条自上而下的“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它的起点高、规模大,能够产生示范效应和先导功能,但却要受到国家财力和外国技术转让的制约。另一条是由民间自发的,以乡村传统手工纺织业的蓬勃兴起和市场拓展为表象,在传统手工业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渐进式地走上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自下而上的“嫁接型”的工业化道路,它的起点低、规模小,数量多,可以调动亿万民众的创造性,因而富于活力,能够产生“功到自然成”的效果,但其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并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际上走的依然是城市工业化与乡村工业化双轨发展的道路,只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过度偏重于城市工业化,乡村工业因得不到足够的资源而难于发展,结果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和工业化进程的缓慢。

在我们回顾计划经济时期追随西方国家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化道路的历程、总结违反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教训时,不应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性,忽视要素禀赋结构提升的重要性。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社会再生产的两大部类中,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在现实经济中,这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表现为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平衡。尽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三次产业分类的理论框架已被人们广为接受,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基础地位及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当然,重视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走计划经济时期靠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老路,而是要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建立起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型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同时,中国不能仅仅满足于利用劳动密集的资源优势,而忽视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与自身的资源禀赋相匹配,必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来选择适合本国的产业和技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技术创新方面的后发优势,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时,可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使自身技术不断改进,从而实现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

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就一些主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来说,距离工业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中国农业就业人口占社会就业总人口的比例高达近50%,按照一般工业化20%以下的要求,需要从农业就业人数中转移出2亿多人到非农产业中就业。在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乡村工业继续发展并吸收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尽管30年来的改革开放极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经济总量在30年间获得奇迹般的增长,但中国的人均收入距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已明显出现经济周期波动、金融体系脆弱、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潜在的危机。可见,中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纵观中国乡村工业发展史,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乡村工业的蓬勃发展,是明清时期原始工业化以及近代乡村半工业化的逻辑延伸,是深藏于民间的以数亿农民为主体的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不仅蕴涵着传统与现代的延续和继承,而且蕴涵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互补,传统不会被现代完全替代,即使在未来它的精华也将会继续发扬光大,而且其历史越是久远也就越是珍贵。正因为历史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耦合,使中国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同于欧美,也不同于亚洲其他国家,这是一条充分发挥中国资源禀赋优势的道路,是一条政府主导的城市工业化和民间兴起的乡村工业化双翼腾飞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华民族将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不远的将来,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梦想变为现实。

上一篇:公务员党员报告范文下一篇:事故练习题(调度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