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案例分析

2024-07-16

现代教育理论案例分析(精选8篇)

1.现代教育理论案例分析 篇一

1对现代园林设计理念的理解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园林工程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园林设计,并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各种园林工程项目,包括很多内容,无论水景设计、道路设计、绿色种植,必须专注于完成后的景观效果,以创造良好的景观。随着绿化项目规范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功能,并成为主要的园林项目的一部分。对现在的园林设计一般要求:

(1)营造的结果具有艺术性。

园林的设计是一种艺术,它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使人舒适和美丽的享受。因此,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关键在于植物配置、景观、建筑的古典园林等,之间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2)综合性比较强。

绿化是整体是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工程的指导下开展总体设计意图,其设计和建造应结合地形、水系统、园路、广场、花园建设,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想法,确保总体设计意图的实现。

2如何在园林设计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

2.1比例合适的设计绿地和树木

园林绿化时,绿地和树木要做到比例合适的原则,以此来体现现代园林区域性的特点,如果选择的树种具有良好的特性,树木将有较强的抗病性和抗逆性,为以后的日常养护减少麻烦,从而减少养护的次数,正确选择种植合适的品种,培育针阔叶混交林,营造一个相互结合的乔冠绿草地,为后期的绿化工作提供帮助,这是因为错综复杂的混交林,形成复杂的群落,会形成一道天然的防御系统,减小病虫害的发生,对病虫害的扩散起到很好的防止作用。

2.2施工设计中加强结合实际环境

结合施工现场的调查,需要确定准备相应的计划,以及工程和施工组织的需求,必须按照建设工程进度实施,相关情况按照施工进度进行调整,使设计能够有助于施工有序的进行,这样可以保证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设计要尽量使工期能够缩小,取得好的效果。

2.3设计理念能够更加优化的符合园林生态配置

园林造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环境的特点,需要选择适合环境的植物,做到乔冠草相结搭配的组合,只有使植物之间具有相互配合的稳定性生长环境,才能够建造出一个符合人们需要的环境,例如在栽种树木时要在树下留一块空地,可以用来种植一些比草坪成活率较高的植物。

2.4设计理念以绿色为主

园林环境应该是鲜花盛开,满目苍翠,绿色相呼应,这是最令人愉快的风景,也是最让人感到轻松,舒适的景观。要创造一个优美的绿化景观,需要进行设计,特别是景观的合理配置,在园林里基本上都是休闲绿色环保为主导色,但在此基础上,还体现出不同的艺术之美和自然之美来。例如,在鲜花盛开的春天,夏天浓荫覆盖,在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是傲雪寒梅在景观设计也可以添加一些精神内涵。

2.5要具有时代特色

现代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努力达到清新、优雅的效果,同时要恰当把握尺度。在园林里设计绿色休闲场所,需要满足人们使用一些基本功能,色彩的运用需简洁明快,构思巧妙,引起人们的兴趣。资金投入方面,要尽量降低成本。

3结论

园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力求设计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人性化园林,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入,使得所设计的园林更符合大自然的法则,设计一个具有高标准的合格的现代化园林,使得设计出的园林符合现代人的需要,并且能够展示出某种理念,使得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现代教育理论案例分析 篇二

一、现代高水平篮球比赛的发展趋势

1. 现代篮球运动对抗激烈, 促进了进攻防守技术、战术的更新。

在进攻防守技术上主要表现为抢步空切、内插、迎前接球、强行突破、内线强攻、贴近对手、挤抗投篮、冲抢扣篮、补篮、冲抢篮板球等方式, 而战术上则表现为潮水般的梯次进攻、机动抢攻、不停顿穿插、换位、人球不断转移并结合移动进攻等方式。与此同时, 激烈对抗也推动了防守技术、战术的创新和发展。

2. 强对抗是篮球运动发展的动力。

现代篮球运动比赛中的攻、守双方对抗方式的发展, 促使篮球运动向更高级方向发展。篮球比赛自始至终都是在攻守对抗中进行。而且, 技术在强对抗中发挥, 战术在强对抗中体现;队员在激战中显示水平, 教练的才华也在交战中得到展现;进攻在强对抗中得到改进, 防守在强对抗中也得到发展。可谓比赛不止, 对抗不息。

二、篮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1. 维系进攻和防守的基础动力。

篮球是“巨人的运动”, 当今篮球发展状态是高、快、准、全、变和女篮男篮化, 进攻是呈立体化的, 对抗异常激烈。进攻和防守是矛盾化的较量, 力量是关系胜负的重要因素。

2. 从进攻的角度。

进攻技术可归纳为移动、传接球、运球、投篮、抢篮板以及身体对抗。足弓的关节力量和踝关节的韧带力量是进攻的重要支点。

3. 从防守的角度。

防守技术可归纳为移动、抢断、封盖、抢篮板以及对抗。相对进攻的积极主动而言, 防守显得相对被动。

三、篮球力量训练的重点

篮球运动的动作结构和用力特点表明, 篮球最需要的是弹跳力、躯干肌力、上肢力 (包括手腕等小肌肉群的力量) , 此外, 还需要一定的耐力。应以加强以上力量的训练为训练重点。

四、篮球力量训练原则

1. 技术性练习在先, 力量性练习在后;大重量练习在先, 轻重量练习在后;大肌肉群的练习在先, 小肌肉群练习在后。

2. 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和专项动作应紧密结合, 侧重于动力性练习。

3. 进行负重练习时, 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 注意运动员性别、年龄和训练程度的差异, 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力量训练的负荷。

4. 在力量训练的全过程中, 运动员的关节要充分伸展, 其肌肉训练要符合要求。

5. 在最大力量训练中要把大小肌肉群的练习结合起来。

6. 力量训练要避免手段模式化、顺序单一化, 训练的方法要多样化, 要与专项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7. 篮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要进行长期系统的安排, 不能无故中断。

五、篮球力量训练方法

1. 发展上肢力量的方法。

主要有:俯卧撑训练 (应逐渐增加次数) , 负重传球、投篮动作练习, 用杠铃做各种举重练习, 在双杠上做支撑前进, 快速连续传接球练习, 颈后弯举、双杠双臂屈伸、单杠引体向上练习和各种哑铃练习。

2. 发展躯干和腰腹力量的方法。

主要有:仰卧起坐和仰卧折体 (主要收腹) , 肩负杠铃体前屈, 快速高翻挺举、前步抓举, 负重转体和负重回环, 展腹跳 (爆发起跳) 。

3. 发展腿部力量的方法。

主要有:负重提踵练习, 负重深蹲、半蹲练习, 助跑摸高和连续摸篮练习, 蛙跳、立定跳远练习, 多级跳、跳绳、跳台阶练习, 跳深或负重跳深练习。

篮球运动员最需要的力量就是下肢力量、躯干力量和上肢力量, 这三部分力量的关系是“腿为根, 腰为帅, 臂为果”。负重练习是发展力量素质最有效的方法, 其训练过程是刺激→反应→适应→加大刺激→增长力量。安排力量训练时, 要准确地选择训练手段;训练手段确定后, 要合理地安排练习的重量、次数和组数。在进行力量练习时, 由于力量训练中重量、次数和组数这三要素的不同, 力量发展的效果也不相同。不同要素下力量练习效果见表1。

六、结论

1. 力量素质训练要系统、科学、全面, 这样才能使篮球运动员拥有良好的状态, 在赛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2. 在篮球运动的力量素质训练中, 要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的运动员和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群, 采用不同的力量素质训练方法。

3. 篮球运动力量素质训练要结合篮球战术特点和赛场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训练。

3.现代教育理论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心理学 比较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下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是在我国历经千年的教育哲学思想中就孕育了较为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从 20 世纪80 年代至今,通过整理有代表性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离不开:个体差异、品德心理、发展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学习心理、教学评价与测量。孔子的教育思想同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大体相同,大致可以分为教学观、学习观、发展观、个体差异观、德育观及教师观几大模块。

孔子的教学观

孔子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教学下的基本主张。在此主张下,能够延伸到学生在地域、出身、地位、智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不会阻碍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从而达到“学在四夷”的目的。此观点,是孔子对教育平等思想与民主的初步体验。

在孔子丰富的教学经验下,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教学的方法及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教育。例如在阐述思考及学习的关联时,表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及到“学、思、行”的重要性,发扬“学而时习之”和“学以致用”的观念,这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对于认知规律的陈述。“时”在“时习之”中的理解应为一定情况下的某一合适时期,不能理解为日日夜夜、无时无刻。

世上最先提倡启发式教育教学的是孔子,他表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同时,他也是世上最早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来实施教学的教育家,因材施教的案例在《论语》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因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是孔子教育思想下的核心内容。

孔子的学习观

孔子提倡“学而知之”,明确指出后天的培养很重要。即使孔子没有明确划分学习的阶段,若我们把《中庸》和《论语》的阐述结合起来,就能够将“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当作是孔子对学习阶段的规划。通常,现代教育心理学会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应用、理解、动机、巩固、感知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同孔子的学习阶段论基本一致。与“立志”相对的是学习的“动机”,与“慎思、审问、明辨、博学”相对的是“理解和感知”,与“时习”相对的知识技能是“巩固”,并含有深入理解的意思,与“笃行”相对的是“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孔子表明“士”必须具备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并用心去追求“道”,同时要激励学生“各言尔志”,还提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一些与学习相关的理念,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都同这些理念较为相近。在教学实践中孔子就体会到了意志、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表明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有深远影响。

孔子的发展观

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差异观、性习论、发展观和学知论。孔子既表明了人的心理发展因素,也表明了终生发展的规律,认识到人的心理发展具备阶段性和连续性,进而指出心理发展阶段和年龄特征理论,也就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孔子表明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性习观。“性”阐述了人的一些先天因素,“习”指人的后天培养,体现在社会环境及教育下。孔子不仅洞察到人的自然本性,而且还洞察到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先天因素在人性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而最关键的是后天因素,即环境及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要原因。在通常情况下,人的先天素质没有什么区别,导致个体发展存在差异的因素是个人主观的努力程度以及后天环境和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孔子的个体差异观

通常,现代教育心理学会从认知差异、人格差异、智力差异及性别差异等方面来评估个体心理发展的不同。孔子在多年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系统性的论述和评估。从智力水平的角度出发,孔子将学生划分为“中人”、“下愚”和“上智”三种类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依靠《论语》叙述,孔子对其学生的个性特征十分了解,他认为:“由也果(果敢)”“赐也达(通达事理)”“求也艺(多才多艺)”,“师也过,商也不及”“求也退(退缩),由也兼人(好勇过人)”,因此孔子早就人识到了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在教学中就会遵循其差异特征采用个性化的施教措施,从而达到长善救失的效果。

孔子的德育观

品德发展与社会规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至今为止,对于品德发展心理构造还没有形成大体一致的结论。然而常见的品德发展理论有“三位一体说”中的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四要素说”中的意、情、知、行。由此可见,孔子是最先提出发展思想以及品德结构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将道德品质划分为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四种部分,并将这一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道德实践阶段、道德认识阶段、道德意志阶段和道德情感阶段。

在探讨《论语》时,孔子德育观就涵盖了两方面内容,即“仁”和“礼”。“仁者,爱人”中的“仁”是对他人价值及生命的关心和爱护,体现的是道德的内在情感;“礼”则是社会的一种规范性的行为,体现的是道德的外在行为。站在“仁”的角度,主要提倡人们“爱人”的情感,一直围绕着以身作则的思路,引导人们从内心的体悟到道德的本质,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是透过内心来维持的一条蕴含着道德及修养路线,即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从“礼”的角度,表明人需要接受外在社会行为规范的制约,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等。在此道德修养路线中阐释的是意志和道德行为。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修身育德的方法,即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力行:“力行近乎仁”“言必信,行必果”——中庸:“过犹不及”——内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改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的教师观

孔子是举世闻名的教育家,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孔子有着独到而卓越的见解。他认为,教师要尤其注重自身的学习内涵,要见多识广,拥有较高的品德,这是教育学生的基本和前提。孔子一生都很喜欢学习,甚至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他提倡教师必须树立“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把教育教学作为自身的乐趣。中国教育史上的教师典范也是孔子,他指出的以身作则、学而不厌、教学相长、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爱护学生等学习的方法,既是他自身长期以来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对教育界提出的要求。在此要求下,此素质标准已经是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与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心理学,引导我们要建立起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同及意识。直到现在,我国对杰出的思想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还不太重视。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去“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不仅要从国外汲取到一些先进科研成果,而且要稳固好国家的教育及传统文化,从而使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越来越圆满。

参考文献:

[1]宋文香,孙友德.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之比较[J].科技资讯,2011(30).

[2]秦晓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3]司月秀.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

[4]邱士伟.孔子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作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现代教育理论案例分析 篇四

有史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管理日益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并且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人类“群居”的社会性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从一开始就赋予了管理的必然性与能动性,从而也就决定了管理学的科学性与适合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研究辛亥革命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管理行为、活动、观念、理论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既属于现代管理学的学术范畴,又与一般管理学不同,有着自身必要与明显的学科特征。

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特征的客观性

所谓管理,即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基本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既定目标的活动与过程。就管理的实质内容看,理论层面可主要概括为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基本职能,实践层面则可以通过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等管理传导作用而体现为一系列具体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与过程。一方面,管理是相对于组织的目标性与绩效性;另一方面,也是相对于组织由于分工的存在而需要合作、协作以及相应的划分与组合。马克思曾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①这种职能就是管理。例如,单独的演奏者是自己指挥自己,而合奏的乐队则需要统一指挥。这里,指挥对于乐队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具体形式的管理,他的行为与方式就是确保乐队的合奏能够协调进行并实现预期目标的必要条件。一个没有指挥的宏大乐团很难合奏出优美和谐的乐曲。同理,很难想象在没有管理的情况下会产生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和秦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古希腊的城邦制度等。历史到了今天,管理越来越体现为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然,同时,也越来越成为生产关系时代化的内涵。管理不但是科学、是艺术、是素质、是能力,而且是软实力(基础国力、国民素质)、是软环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第三配置方式(另有市场方式与计划方为、是更重要的生产力。

管理活动是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受到若干因素(包括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是,管理又有自身的规律与特征。认识管理的规律性和把握管理的特征,正是管理学的任务,是管理者的基本功,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管理行为与活动的规律性及其特征,实际上就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特征的客观依据。

(一)管理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深刻指出:“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与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问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两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那么,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②可见,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基本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与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相联系,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人们的共同劳动决定了管理的必要性,是生产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也就越重要。第二,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只有通过特定的管理才能具体实现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的配置以及各种关系的协调,使实现组织目标必需的各种要素优化组合,有效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与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另一方面,管理实质上又体现着特定的人际关系,说到底是人们之问的利益关系。

管理的两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基本制度,有内容而无形式。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孤立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单独存在,有形式而无内容。另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相应的自然属性产生影响并发生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具体的管理行为与活动包括与之相联系的管理理论是特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产物,必然与一定的生产力及相应的生产关系密切相关,因而具有地域或国别特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自然与中国特定生产力的状况、特征、水平以及生产关系的性质、特征、体现相联系,从而必然具有自身的学科特征。

(二)管理是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统一

一般而言,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共同的活动,二是一致的目标,体现为多样性与目的性的结合。也就是说,管理相对于共同活动具有社会性,相对于一致目标具有文化性。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既是组织的灵魂,也是管理的精神支柱。社会性与文化性是管理活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由此,对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而言,其社会性直接、具体体现为相应的生产关系;其文化性直接、具体体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必然深化其学科特征。

(三)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意味着任何管理都有其内在逻辑性,管理是科学,并且具有普遍性。客观存在着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一整套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反映客观管理过程一般的条件、内容、特征、演变以及规律性的理论体系,即管理科学。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的普适性与有效性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从总体而言,管理是有逻辑性、程序性、目的性的活动;管理的艺术性意味着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相对于管理客体的权变性与灵活性,强调管理者必须适应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管理的相应原则与方法,形成有个性的管理技能、技巧,从而在管理的大舞台上不断演出一幕幕既生动又活泼的“好戏”来!可以说,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技巧;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当今社会,管理越来越注重人性、关系、环境、伦理以及多样化、自主化、具体化,实践与悟性是把握管理真谛的钥匙。由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不言而喻。

(四)管理是目的性与绩效性的统一

所有的管理都具有目的性,所有的管理也都讲求绩效性。没有目的性的管理必然无所适从,不讲求绩效性的管理自然一派混乱。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也特别讲求绩效性的管理,才是现代管理,也是科学管理。现代科学管理不仅管理者具有明确、切实、可行的目的性,而且这种目的性也被组织成员所认同;不仅管理者实实在在抓绩效,而且成为组织的全员行为。只有组织的目的性与绩效性统一的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管理。由此,这正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所在。

(五)管理是配置与环境的统一

现代管理是与现代化大生产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资源与要素的配置不能不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方面与内容。与此同时,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又与环境密不可分,管理的一系列特征、原则与规律既是客观环境的反映,又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而发展与变化的。这里,环境是自变量,管理是因变量,既尊重、注重客观环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又有管理的动态性与灵活性,综合性与创造性。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权变管理”就是管理这一基本特征的理论概括,其基本要义与理论基础就是把握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唯心主义,讲求唯物性、逻辑性、发展性、辩证性。简言之,环境是配置的约束,管理是环境的函数。由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特征的客观性得到理论支持。

社会存在的管理及其管理理论有多种形式,各种管理与管理理论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西方管理理论、企业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既存在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特征,把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对于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属性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正在拓展中的新研究领域,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最大不同点在于:一是关于中国的,以现代化和谐社会为要旨,不是普适性的;二是关于现代的,以辛亥革命为开端,不是全程性的。从学科属性考虑,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相对独立学科

区别不同学科的关键在于各自研究对象的不同。如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实现“最小、最大”,亦即稀缺资源的效率与利益问题;而管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则是如何把握“用人、分钱”,亦即组织资源的配置与绩效问题。可见,经济学与管理学各自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与专门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有特色的理论主线,有一系列涵义明确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范畴,以及有经过实践验证其正确的系统性原理与原则。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对该学科的需要及其对于人们社会活动的指导意义。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如客观性、实践性、真理性、发展性、系统性、指导性等。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与时问跨度远远小于一般管理学,限定在中国的范围内以及辛亥革命后。由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在研究对象方面有共性,因而同属于管理理论;也由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在研究对象方面的差异性,因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又不属于同一学科,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综合性学科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目的在于归纳、概括、总结并指导我国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管理行为与活动。管理行为与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多面性及多层次性决定了管理理论内容的综合性,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关乎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及其各种不同内容与方式的社会活动,也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逻辑学、法学、文学、心理学、生理学、统计学、会计学、运筹学、信息学、数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这种综合性包含着很强的概括性、科学性与应用性,因而既是多个学科的综合化,又是多种学科的边缘化。

(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应用性学科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存在的意义首先在于实践,在于应用。如果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付诸于实践与应用,就是空中楼阁。我们说管理理论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本意就在于:科学是相对于实践而言,艺术是相对于应用而言。没有实践,无所谓科学;没有应用,也就无所谓艺术。在这里,科学的含义是指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艺术的含义是指管理者能够熟练地运用管理理论,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素质、能力、方法、技巧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倍加效应往往是通过管理的科学与艺术实现的。说管理是环境的函数,就是在强调管理理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我国现代化的实践与应用中大有文章、大有空问、大有作为。

(四)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软科学

软科学(社会科学)是相对于硬科学(自然科学)而言的。所谓管理理论是软科学,一方面是指管理在现实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精确化、定量化,也就是说,在给定条件下有时不一定能够得到确定或预期的结果。因为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太多,而且许多因素又是无法事先预知的,或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管理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在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管理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包括心理因素既不可忽略又难以精确测量,诸如人的思想、情绪、个性、作风、特点、习惯等,以及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管理方式、领导作风等都是影响管理绩效的重要因素,但又都是模糊量,我们只能尽力使其确切或精确。另一方面,是指管理还有类似于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与效果的涵义,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同样存在着“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前者主要是指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后者主要是指权力、信息、行为、过程以及管理活动所引发的效应、变化等无形因素。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属于软科学,并不意味着其科学性与实践性就可以打折扣,也不意味着其缺乏理论性与原则性,而是其具有较大的能动性、灵活性与弹性特征。

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一门新学科,不言而喻也有自己的学科特征。

(一)特定性与限定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特定性是指其研究对象的环境与条件,即其研究对象的空间性仅为中国,而不是泛指世界各国或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因而不同于一般管理学或其他的国别管理学;限定性是指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从时问性考虑仅以辛亥革命为上限与开端,之前的中国近代管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研究过程中可能涉及,但以辛亥革命之后管理理论的研究为转移,因而也不同于中国管理思想通史以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和中国近代管理思想史。也就是说,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因而其研究对象的环境与条件是特定的,研究的起点与范围是限定的。

(二)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从实践中来、为实践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各国管理实践与理论成果,借助于相关知识与方法,不断提炼、概括、总结现代管理的规律性并通过理论化的形态加以体现,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总体上属于应用学科,紧密联系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实际,以服务现实、指导实践为学科取向是其重要特点。考察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确实是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以及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应用学科,它以现实的政治与经济体制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中国富民强国过程中的管理经验与教训,解决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是其最重要的学科目标。正是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使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能不断地从现实实践与理论发展中丰富、完善自身,从而获得内在的强劲动力。

(三)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另一方面,管理是特定历史环境与条件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特殊性。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把现代管理的方式与方法归纳概括为两个层次,即实质方法与技术方法。实质方法是由于社会属性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的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必然体现该社会的特定生产关系,包括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思想政治手段等,如战略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技术方法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但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相关性不大,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共同采用,如计算机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普遍应用。对于管理实质方法,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必须充分注意国情的不同和把握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体现为管理的特殊性;对于管理技术方法,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其属于管理的一般性。也就是说,由于管理的二重性,某些管理方法、技术乃至理念也是可以超越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具有普适性的。

(四)综合性与专门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社会发展史、中国经济史、中国管理思想史、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非营利组织管理学以及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等基础上,借鉴管理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与体系设计,同时吸收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财政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具有明显的借鉴、交叉、嫁接、融合等特点,具有综合性;与此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创建与创新过程中,又有自身明确、独立的研究对象;有相对必要、稳定的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有自己确切、系统的概念链条与基本内容;并且有在研究规范、逻辑结构、核心概念、理论主线等若干方面独到的特点与风格,具有专门性。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主张积极借鉴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决不能脱离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由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开展起来的,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积累,易于出现纯学术化的“管理主义”倾向,即仅仅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看作是一种特定的管理学,而切断或割裂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还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不仅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也要解决“为谁做”的问题;不仅要回答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管理事务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的“管理”问题,同时更要回答“为何做”和“为谁做”的“公共”问题。

(五)规范性与实证性的统一

作为以实际应用为主要学科取向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突出强调经验、概念与认识的说明与证实,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事实、过程、经验的分析与归纳,提出相应的假设或有待验证的判断、命题或理论,并由事实、过程、经验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假设、命题或理论,这实际上包含着研究的规范性与实证性;在客观反映、描述与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解释相关现象及其规律,并运用经过证实的`概念或理论对相关的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进行预测,从而回答管理活动与过程中提出的“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这又是一个规范性与实证性统一的过程。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规范性与实证性统一的科学。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与广大人民群众、现代化事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理论,必然涉及模式选择、价值判断等问题,所以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仅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实证问题,还要提出“应当如何”“必须如何”的规范性问题,把价值分析与判断作为研究的重要方面。

(六)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仅包括组织、企业等各类微观管理,也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国家的制度设计、治理模式、政府职能等直接影响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内容与水平;在微观管理层面,则更多地强调管理的技术因素(当然,环境条件以及组织文化会对管理的风格与方式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及权变原则。当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也具备一般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容与要求。

四、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无管理的组织,也没有无组织的管理,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学习、掌握、改进和完善管理的理论、模式、内容、方法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利益,管理是科学,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要掌握并提升管理技能及管理理论,就要学习、认识和深化现代管理的理念、内容、特征、原则等,培养管理素质,增强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这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分不开。

(一)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

中国古人很早就显现出杰出的治国智慧,古语云:“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其精辟之处,在于高度概括出了管理的意义与精髓,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伦理道德。古往今来,在治国理论和社会管理实践中,以德服人是最高境界的协调艺术,也是最有实效的管理经验。中国人讲求修身、齐家而达到治国安邦,平治天下,实质是强调国家与社会的治理与和谐。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等都在相当程度上推崇以德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实际上是肯定法在管理中的作用。虽然,诸子百家各家各派各有各的主张和提倡,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经过时问与历史检验的、方方面面的管理知识与理念,都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密切相关。同样,西方国家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管理学有价值、有意义的理念与经验也是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密切相关,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有利于履行职责与提高绩效

组织管理是在有确定目标的、具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功能的有机系统内,并且是在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特定社会实体中进行的,是同组织成员一起,并通过一系列相关者使组织活动完成得更好、更有效的行为与过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细化和具体化,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日趋提高,管理就更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管理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履行职责。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实际上就是要制定目标与方针,通过相应的传导与配置,实施既定的战略与决策,从而达到最佳绩效并充分达成组织目标。换言之,管理就是依据组织目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层级、按部门、按职能分解落实,及时有效配置资源和协调关系,并促使各方面、各环节同心协力履行职责和义务,以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过程本身既是一个履行职责、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强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绩效的过程。完整、准确、适当地把握与落实管理技能与管理理论,既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

(三)有利于培育素质与增强效能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竞争和斗争。也就是说,凡是存在竞争和斗争的场所,就会有谋略、有智慧,有配置、有协调。从组织的角度看,讲究思路,讲究战略,讲究技术,讲究方法,其实就是管理理论或管理艺术的体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学习这些已成理论体系的经验和知识,也就是学习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范畴与原理,使人开窍、使人聪明、使人领先一步、高人一筹,从而增强效能,把握胜算。特别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只是阐释一般管理学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重要内容,而且增加了传导层次,引进了配置理念,强化了对于战略与决策的研究与说明,从而更加中国化、可操作化。在今天复杂而又险恶的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条件下,认真学习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培育自身的基本素质,增强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能力,处险不惊、处难不乱,泰然有度,大道致远.

五、结语

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来说,不再像传统管理学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组织内部或企业管理范围内,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宏观领域,包括政府职能和社会治理方面;在内容结构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由“两个层次”发展为“三个层次”,即增加了传导层次,并且把配置概念引入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研究重点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从以往管理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环境、战略、传导、配置与项目、绩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重视规范研究,注重量化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政策分析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概而言之,既要从西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内容之中吸取经验、教训与营养,更要充分吸纳国内多种意见、看法与争鸣,从而把整个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发展,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面而充分的学术交流、讨论与创新的基础上,使其理论成果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服务。

5.现代教育理论案例分析 篇五

(中共桂东县委组织部黄仲)

郴州市桂东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自2003年开展试点工作至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已覆盖全县19个乡(镇、场)145个村支部和11个社区党支部,覆盖率达100%,全面实现了省委、市委要求村村通远程教育的目标。其中,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在无校村建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81个(包括今年上半年正在建的47个站点),由县教育局在全县农村中小学校建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100个(其中村小模式二的站点70个,中心小学以上模式三的站点30个)。

一、我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运行情况

1.无校村站点建设日趋完善,“一三九”学用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各乡(镇、场)党委认真贯彻了县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要求,成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专人负责抓好此项工作,加强了各个站点“三簿一台帐”(集中化学习登记簿、个性化学习登记簿、教学需求登记簿和设备管理台帐)的管理,实行了“五防一配套”(即落实防火、防盗、防雷、防尘、防潮措施,配齐学习用的桌椅,完善好远程教育工作制度并上墙)的措施。今年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一三九”学用示范工程以来,我县各个乡(镇、场)党委及时推选了站点,经县委组织部部务会研究确定了建立一条以106国道为主线的示范带,建立清泉镇下丹村等九个示范村、罗艳雄等9个示范户和下丹茶叶基地等9个示范基地,目前示范村的集中活动开展活动形式多、效果好,参与人数相比往年有了较大的增加,整个示范带的远程教育工作

进展非常顺利。

2.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丰硕。近年来我县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总结挖掘了党员中的典型事迹,制作了一批本土的教学资源,完成了市委组织部下达的专题任务。2005年完成专题片《贴心局长—黄守钊》的拍摄和制作,2006年完成了《夕阳路上暖心人—记桂东县光荣院职工黄常明》的制作,2007年完成了《泥脚支书—记湖南省桂东县徐洞村党支部书记邓耀明》、《铁山之歌—记湖南省桂东县金兰村共产党员李本春》和《养猪大王有了“千里眼”—记湖南省桂东县马坊村农民王建奇》三个专题。

3.学用典型带动明显。我县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自开展以来,逐渐得到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并涌现出一批学用示范的先进典型,带动效果逐渐显现。增口乡马坊村王建奇是县里的养猪专业户,自2004年村里远程教育站点建起来以后,从未接触过电脑的他主动要求担任站点管理员,为了在网上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他经常在远程站点学习到深夜。有了网上的资源后,他的理论水平提高了,致富能力也提高了,胆量和气魄也大了,养猪经验也越来越足,规模越来越大,2007年出栏牲猪800多头,获利30余万元,现在他的“猪-沼-菜”和“猪-沼-果”立体发展模式带动着周边村民,使规模养殖户逐年增多。流源乡砂坑村站点管理员方正中今年已经46岁,两年前被村里选为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在经过县里的管理员培训以后,从一个电脑文盲成为了熟悉了操作的管理员。为了使村里广大党员和群众了解这一新生事物,他处处留心,边学边教,只要看到村口有几个人坐着闲聊,便会把他们“拉”进教室给他们放关于沼气池建设、养殖等方面的技术光碟,村里每开一次会议,他会认真准备好集中学习的内容,利用会议前的“缝隙”时间进行技术传播和信息交流,就这样,在他的感染下,砂坑村村民慢慢接受了这一新生事物,村里远程教育活动开展不但成了平常事,这两年来还带动了甜玉米、药材和沼气池建设

等产业的发展,为村里做了很大的贡献,使砂坑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沼气“百池村”,方正中也被评为县委远程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二、目前还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其他地方一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站点操作员素质低,整体学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远程教育是一项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教育培训的工作,要求管理员有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由于我县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目前现有无校村站点的站点管理员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只有4个,大专以上学历2个,其中参加过培训的也只有少数。村级站点管理员的资源少,整体素质偏低,造成了对电脑操作和天网的资源下载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理解慢,整体上操作水平不高,学用的效果也一般。同时由于我县19个乡(镇、场)机关普遍没有配置远教设备,组织干事参加县里举办的集中培训后,因没有操作场所,使一些知识点不能得到及时消化和运用,村一级的站点管理员培训也难以很好的集中开展,影响了村级站点管理员的操作技术和教学水平。

2.运作经费难以保证,活动开展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我县的远程教育学用开展经费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我县财力紧张,站点配套维护费、教学资源开发经费、办公经费以及站点管理员的误工工资等很难足额到位。由于远程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活动的开展所需的运行维护经费将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越来越大,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教大的挑战。一方面由于我县农村大部分村以往开会、学习都有发误工补助的惯例,而今要党员干部和农民来参加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须有一个时间过程。另一方面,目前我县的远教设备多的已经运行四年,设备的自然损坏率也将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大部分设备超出了保修期后,维修所需的经费将逐年增加。第三是村级远教点的操作管理员按要求既要组织集中学习,在个性化学习时也要现场指导操作,需要大量精力,加上目前大部分村

集体经济困难,站点管理员的报酬待遇低,有的甚至是义务投劳,没有一定的误工补贴,难以留住他们的“心”,导致站点操作员队伍不稳定。

3.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设备闲置现象有待进一步杜绝。由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新生事物,是一种依靠网络支撑的新型教育模式,对此有部分乡镇领导和大部分农村基层干部都认为目前开展这项工作太超前,大部分农村党员和群众的素质跟不上,担心成为形式主义,有的更是害怕弄毁设备,从而出现一些站点把设备闲置在一边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县的“无校”村站点普遍在“偏、远、穷”的地方,大部分农民学的意识不强,平时除了忙于农业生产,闲时大部分在家农民(包括一些党员干部)不是闲聊就是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者坐在家里看电视,认为坐在远教站点看不出什么效果,倒不如坐在家里看电视舒服,所以组织党员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群众进行远教集中学习难度大,设备闲置现象时有发生,从形式上阻碍了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

4.“村校结合”难以实现,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据了解,我县农民对党的方针政策、致富信息、技能培训、卫生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愿望还是比较强烈,对一些致富信息还是比较感兴趣。但是由于目前我县的有校村站点占了全县总村数的一半多,由于学校管理制度的约束,平时都是实行全封闭管理,老师也和当地村、支两委干部很少打交道,学校站点的设备也主要是供本校学生学习使用。这些有校村表面上看拥有远程教育设备,但真正能够让村里的站点管理员接触到学校远教设备的村很少,学校站点操作员也不会主动下载有关农民致富方面的资料和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从而使这些村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成为空白。同时由于我县的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天网”和光盘两大块,信息内容单一(只有中央教育频道三套节目),播放时间又短(基本上是在上班时间),而且信息针对性强,信息量也较小,下载速度慢,有用的教学资源少。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更好的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做好,根据我县的具体情况,最主要的要从提高认识、规范制度、提高水平、加大投入和整合资源等方面着手。

1、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思想认识。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各乡(镇、场)党委、各村要重视远程教育的开展工作,形成乡(镇、场)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组织工作的党委委员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各(镇、场)党委要把远程教育的开展工作作为转变农民思想意识的民心工程来抓,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工程来抓,作为提高组织工作地位贯彻县委组织工作精神的重点工作来抓,要作为提高乡镇组工干部业务素质的重要举措来抓。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县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开辟专栏、张贴标语、外出实地参观考察、召开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对远程教育工作进行多方位的宣传报道,使基层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知道远程教育是新时期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为农村学习实用技术提供方便快捷的重要平台,进而自觉地把远程教育上升到政治高度上,高看一等,厚爱一层。

2、完善规章制度,确保规范管理。在制度建设上,要进一步规范《远程教育管理员职责》、《远程教育设备管理维护制度》、《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办法》、《远程教育站点学习制度》等规章制度,落实《桂东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评分细则》,细化站点管理、信息管理、学习任务、队伍建设等内容,用制度来管人管事,使远教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在教学组织上,要注重挑选年纪轻、文化程度高、有进取心的党员群众、种养植专业户参加学习,增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对象分时段、分层次、分类别组织学习,尽量组织“适时、适农、适用”的教学内容,定期组织教学交流。在站点运行上,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负总责,保证站点运行的人员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分管的党委委员要理清远教工作思路,负责制定好适合本地的实施方案,具体抓落实,一

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每个站点正常运行。

3、狠抓业务培训,提高操作水平。要严格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培训原则和市委组织部关于远程教育工作要做好“大培训、大宣传、大服务”的要求,狠抓县乡两级技术骨干的培训,各乡(镇、场)党委要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资源,多角度、全方位的做好乡村远程教育专干和站点管理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乡村两级操作员队伍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4.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活动开展。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讲话精神,要加大资金投入,县远教办下乡督查、指导、管理、维护需要的工作经费、及站点的运行维护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专账,实行专款专用专人负责,要加大乡镇远程教专干和村一级站点管理员的待遇,确保远程教育站点建得起、用得起,保证远教设备能正常运转、学用活动有序开展。同时重点打造一批有示范带动意义的站点,完善“地网”互联网和其他基础设施,加强站点的管理,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的效果,从而全面推进我县的远程教育工作。

6.现代教育理论案例分析 篇六

开放课题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

为鼓励本实验室与校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及本校较高水平研究组的交流合作,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科学基金,对在本室中进行的科研课题提供资助,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单独或合作研究工作,同时也欢迎校内外科研单位自带项目与资金。本室科学基金主要来自国家教育部与学校拨款,并尽力通过其他途径筹集。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现有研究基础和积累的基础上,确定近期重点研究方向为光谱和质谱的分析科学问题。作为近期研究目标,拟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原子发射/质谱分析

* 开展原子光谱/质谱分析的高效进样方法的基础研究和相关装置的构建 * 研制新型原子光谱/质谱仪器或重要部件

* 建立多维分离与原子光谱/质谱联用的分离检测平台

着力发展海洋环境和生命复杂体系中关键痕量元素和化合物的多维分离、含量测定和结构鉴定方法学,丰富元素/金属组学研究;为阐明痕量元素和化合物在环境和生命过程中迁移转化/代谢规律、致毒/营养机制提供准确信息。

2.分子发射光谱分析新原理和新技术

* 发展高灵敏、高选择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新型分子荧光探针和传感体系,探索传感机理,研究探针的固定化和再生化的方法,以期能实际应用于生化体系的表征、测定、相互作用研究以及环境分析

* 发展时间分辨荧光分析、单分子荧光检测、荧光成像和空间分辨荧光分析以及基于液相生物芯片技术的荧光检测

* 探索新型荧光检测模式以及发光检测与高效分离手段的联用技术

* 功能化纳米材料修饰电极上电致化学发光性质、纳米ECL器件的功能化

3.新分离介质和技术

开展新型分离介质与技术的基础研究,提高现有分离介质和技术的选择性和效率,强化与光谱/质谱检测技术的集成,实现复杂体系中目标分析物的高分辨、高灵敏度的准确测定。

申请范围及对象:

国内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部门和其它单位的有关科研工作者,均可根据“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科学基金课题申请指南”向本室提出科学基金申请。

申请时间:

本实验室每两年公布一次项目指南,研究年限一般不超过2年,重大课题可分阶段申请。研究工作为当年七月一日到次年六月三十日,获准项目自当每年七月一日起开始执行。

申请程序:

(1)申请者首先与本实验室取得联系,索取项目申请书。根据本指南要求认真填写。申请书一式四份,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盖章后寄送本实验室,同时将电子版本文件发送至实验室信箱。(2)申请书提请相关专家取得评审意见,经本实验室主任审查批准,同时报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确定资助项目。

(3)评审意见回馈,通知申请者。申请者根据评审意见填报课题计划任务书,与实验室签订合同,正式列为本室科研课题。基金课题负责人义务:

(1)在我室开展研究工作的有关论文要标注本实验室名称,具体如下:

中文: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5 英文:Key Laboratory of Analytical Scienc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2)课题负责人在课题期间至少来室工作一次,并做有关学术报告。

(3)课题开始执行的头年内若无人来室工作,须说明特殊原因,否则课题予以取消中止。(4)研究课题如有特殊原因,需延期完成或更换课题,应提前半年申请,并经学术委员会或室委会审查批准。

(5)重点课题负责人在结题时须来室做有关结题汇报。

成果归属:

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为实验室所有。成果申报和论文发表时的单位署名须为本实验室中/英文全称,作者原隶属单位可在附标中注明。

基金课题负责人责任:

基金课题负责人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以便完成原定的科研内容,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课题负责人应按实验室管理条例的规定,做好阶段性研究工作情况的填报、课题的总结、科技档案的管理、成果的汇总和财务结算等工作。

实验室优先支持的研究领域如下:

(01)原子光谱分析样品引入技术和联用技术的研究。(02)生物样品中的形态分析。

(03)生物质谱分析新接口、新技术的研究。(04)嗅觉传感器和智能嗅觉识别。

(05)超分子光化学荧光传感与分子识别。(06)新荧光探针与标记物研究。(07)生物荧光分析。

(08)天然药物和合成药物的荧光分析新方法研究。(09)现代化中的分析科学问题。

(10)生态环境化学/生物传感监测技术。(11)新型分离介质。

欢迎国内外的单位和个人以本实验室提供资助,开展合作研究。本室将为自带经费前来工作的人员提供工作和生活条件。

附:本实验室通讯联系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厦门大学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吴玲玲 老师

7.传统与现代英语教育的差异分析 篇七

一、传统英语教育与现代英语教育

与其它教学形式相比, 英语教学具有一些新特点。在实践中, 实现这项教学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其中, 语言环境的营造以及实践训练的开展是两项必不可少的条件, 也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

现代英语教学与传统英语教学与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传统英语教学中, 教材大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要内容, 既费时费力又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在现实中后,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也作了很多积极的努力, 但是不论怎样, 总是不能离开教材的限制。总之, 传统教学方法关系可以描述如下:教材引导老师, 老师引导学生, 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简单地说, 现代英语教学就是先进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现代英语教学中, 课件包含了丰富的多媒体信息, 学生可以形象、生动地感知这些信息, 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实践证明, 现代英语教学是对传统英语教学的一种有效变革。它既实现了传统英语教学由集中化向个体化的转变, 又实现了教学环境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在现代英语教学环境下,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 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有重点、有计划地学习各类英语知识。

二、应用现代技术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

随着大规模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研究人员研制出了了多种多样的应用于英语教学的软件, 如《BBC英语》、《开天辟地背单词》、《翰林汇学习软件》、《金太阳学习软件》、《“一点通”学习软件》等等。这些英语教学软件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技能。对一个学生而言, 记单词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在以前, 学生背单词都靠死记硬背, 每天不停的重复记, 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他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但是有了这些软件以后, 学生背单词的形式变动多样化, 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记忆深刻、持久, 做到开开心心记单词。

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作用下, 传统英语教学的格局逐渐发生改变。具体而言, 英语教学逐渐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全方位的英语教学环境。在现实中, 英语课程与其它课程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英语课程课时的增多就必然会导致其它课程课时的减少;相反, 其它课程课时的增多就必然会导致英语课程课时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 英语教学必然会面临着课时不足的问题。而实践证明, 现代教育技术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它通过课件的形式, 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 这无形中增加了英语学习的时间, 有效地弥补了英语课时的不足。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方面, 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给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另一方面, 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也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概括起来讲,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仍处在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网络技术, 很多地方受条件限制不能上网或者即使能上网但是网络传输速度慢, 这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其次, 现代教育方法对硬件设施要求较高, 没有电脑就不能进行教学, 因此现代教育方法的应用需要足够的机器设备, 这对教学经费紧张的高校提出了挑战。最后, 这种新方法需要学生的配合以及较强的学习自觉性, 多媒体教学上课人数多, 教师不能对每个学生关注到, 因此不能保证学生是否在认真学习本课程。

现代教育方式, 对英语教师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挑战, 且对教师自身素质也要求的更高。这些挑战和影响可概括为两方面。首先, 面对现代教育方式, 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能够熟练操作电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英语教师很难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用计算机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对计算机知之甚少, 不能熟练操作电脑。但是若要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应用现代技术, 英语教师必须使自己努力学习, 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自己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知识, 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综上所述, 在新时期, 加强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我们必须积极地应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参考文献

[1]赵文辉.让因特网走入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2000 (1) .[1]赵文辉.让因特网走入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2000 (1) .

[2]王守仁, 等.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研究[J].外语界, 2010 (2) .[2]王守仁, 等.网络环境下的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研究[J].外语界, 2010 (2) .

8.现代教育理论案例分析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獻标识码】A

所谓现代教育手段,是教学依赖于现代科技技术,将教学信息传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使用板书和实物模型的手段不同,现代教育手段是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并进行信息的传播。现代教育手段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技术、幻灯片和影视资料等。在语文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手段的使用,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现代教育手段应用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板书或是图片等向学生讲授语文知识。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信息的了解途径也越来越广,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足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来源。为了能使教学的知识信息满足学生的需求,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迫切地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这不仅增加了知识的直观性,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学校教育是为社会输送和培养优秀的人才,现代的科学技术理应为教育服务,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社会也正需要这样在素质教育下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将现代教育手段应用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是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需要。

一、现代教育手段对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影响

现代教育手段不仅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还能让教材以丰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将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突破了教材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教材更直观、生动地表现给学生,增加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对初中语文教学来讲,是一种巨大的革新和突破,对语文教育教学有着深远影响。

(一)促进学生对语文的认知

现代教育手段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丰富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在教学实践上的应用。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及的。有科学研究显示:人从视觉所获得的知识,能通过大脑记忆的有1/4,而通过听觉所获得的知识,能记忆的不足1/4,但如果通过视听同步而获取知识,能够通过大脑记忆的竟然能达到3/4左右。所以,现代教育手段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

(二)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教材的内容有声有形地表现给学生,不仅直观,而且生动,为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向学生所传递的知识信息,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还是从知识的传递速度上都起到了推动作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语言的音、形和义统一,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完整地将语言表现出来,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理解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提供有效途径

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学生语言的学习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还为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现代化教育手段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解开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使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的情境再现,可以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对课文讲解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课文的情境表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语文学习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与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更加贴近,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对《苏州园林》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要重视学习情境的打造。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到学生面前,还可以结合历史,让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历史有所了解,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交融的学习情境下,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会让学生对每一堂语文课都有所期待。因为对学生来讲,每一堂课都会有精彩的内容呈现在他们面前,每一堂课都会在知识的学习中获得审美的享受,这正符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所以,教师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熟练应用,使每一深堂课都能为学生表现出新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们越来越热爱语文学习。

(三)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利用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上的浪费。由于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对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设计,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并省去了用粉笔传递信息的环节,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结束语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适合的现代教育手段,从而使其有效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在重视语文教学的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可利用的教学手段,这样不仅能促进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对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也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朱清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1).

[2] 姜馨.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之我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3] 徐桂芬,罗兴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下教师角色定位[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4] 侯庆来,王太昌.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J].教育探索,2004(12).

上一篇:水务局2021年半年工作总结参考下一篇:陈建康的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