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2024-10-25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儿童的视角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走近鲁迅真的不容易。回归作者的立场, 我们不妨先放下敬畏, 轻松地读读文字。因为在作者的眼里, 鲁迅首先是“伯父”, 然后才是“先生”。然后, 再从学习语言运用的角度去发现文本中的教学资源。

一、那些“空行”里的实践空间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 脉络清晰, 叙事清楚。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 “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 分别叙述了四件事:“教育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呼应开头, 点明主题。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们的爱戴, 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 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

文中的事例以自然分行成段的结构, 这在小学阶段是屈指可数的。根据这一行文特点, 就可以请学生自主浏览课文, 概括小标题, 并交流如何拟小标题。然后, 再设计一个概括小标题的实践环节:通过提供阅读材料《晏子使楚》等, 检测学生学拟小标题的应用情况以及浏览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

二、那些事例里的内在逻辑

文本中的事例以空行为标志, 自然分开。笔者自揣:之所以分行, 是因为这几件事例看起来似乎关联度并不大。文本在讲述每一件事情的时候, 从时间上看, 找不到必然联系, 从事件上看, 似乎也没有彼此间的“藕断丝连”。每件事都能说明鲁迅先生某一方面的品质, 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几件事都指向并反映着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格。

那么,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是这几件事?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篇选文的中心句———“的确, 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确”, 说明前面的几个事例有着全面性、代表性。“就是这样”是进一步强化这样的观点。如此看来, 这几件事的叙述就一定不是随意拼加的, 而是有着其内在逻辑性。先从“别人”的角度来看, 有哪些“别人”:“教育读书”里自己的侄女;“笑谈碰壁”里隐含着的社会;“救助车夫”中的拉黄包车的;“阿三的回忆”中的女佣。这里的“别人”从自己的家人 (侄女) , 到身边的人 (阿三) , 再到周围的人 (陌生的拉车人, 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 , 乃至整个社会, 每一个“别人”都是这样的不可或缺。

再看, “教育读书”“笑谈碰壁”, 语调轻松, 气氛活跃, 人物的细节描写也和蔼可亲, 一个幽默、慈爱的伯父形象跃然纸上。而后面两个故事, 笔调就似乎变得沉重、压抑了许多。读罢, 一个满怀忧思的“先生”站立在面前。

从伯父慈祥、 愉快的“笑”, 到伯父严肃的“叹气”与难受的“咳嗽”;从和蔼可亲, 到肃然起敬, 作者对于伯父的认知也是这样从“伯父”走向“先生”, 逐渐深入。可见, 事例的选取与安排都有着其内在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三、那些需要关注的词句

无论是作品中具有隐喻指向的“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以及“你想, 四周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 还是描写“救助车夫”中让作者感到深奥的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情怀, 都需要结合具体语言材料以及相关背景材料的“占有”, 才能对关键语句进行揣摩感悟。

但是, 这些关于语句揣摩理解的读书要求, 在每一篇文本中似乎都可以作为一项教学目标, 所以也要根据学情进行取舍。比如“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是这篇文章写的内容, 是“人人看得见的”, 因此可以不作为理解方面的重点去加深或延伸。从学情来看, “抓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四年级就已经开始重点训练。所以, 文中抓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品格, 就可以不作为本课的重点。而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 因此“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作为一个训练点, 并在言语实践中落实“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这一目标。

四、那些容易忽视的细节

这篇课文还有一些易被忽视的细节, 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感悟人物, 走近鲁迅, 同时感受作者表达的用心。如:关于《表》和《小约翰》的提及:“那天临走的时候, 伯父送我两本书, 一本是《表》, 一本是 《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 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为什么是这两本书, 有何深意?

《小约翰》 是荷兰作家拂来特力克·望·蔼覃的长篇童话, 是鲁迅先生1926 年的译作。这篇童话用简单的语言, 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大自然的天堂, 揭示的却是有关人生理想、意义、价值和责任的重大主题, 对启发孩子的心智、培养他们对生活和自身的思考来说, 的确是一本好书。《表》是前苏联L·班台莱耶夫的一篇童话, 鲁迅译于1935年。它生动地记述了有偷窃行为的流浪儿彼蒂加在教养院里转变为一个好孩子的故事。

从对这两本书内容的聚焦,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儿童成长教育的信念与努力, 让我们不由得想起“救救孩子”的那一声“呐喊”。

【教学设计】

一、检查文本预习, 学习释疑存疑

1. 导入新课, 检查对文本中词语的理解。出示本课含有成语的句段, 如饱经风霜、恍然大悟、张冠李戴、囫囵吞枣, 指导学生先读一读, 然后联系上下句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2.学生交流自己画出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这些“存疑”, 在后面的课文学习中看能否自己有所发现和感悟。

二、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提炼归纳

1. 叩问伯父其人, 大体把握行文。作者说不知道鲁迅是谁, 以为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那么作者的伯父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阅读第1 自然段感悟, 然后联系全文交流:伯父不同之处在于受到人们的爱戴。作者后面用了几个事例来说明伯父为什么受到爱戴, 也回答了伯父是什么样的人。

根据学生交流, 总结文本结构。

2.学习把握文意, 提炼概括标题。引导学生把阅读的目光从开头、结尾移到课文事例中。课文写了几件事?给每件事拟小标题。每件事之间在写作格式上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体会空行的作用。

三、聚焦重点语句, 从“伯父”走向“先生”

把课始提出的不理解的句子拿出来, 看看现在理解了没有。

①伯父摸着胡子, 笑了笑, 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②“你想, 四周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

③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 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 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 半天没动, 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 然后在班上交流, 相机补充时代背景和有关资料给予指导。如关于《表》和《小约翰》这两本书的介绍, 关于鲁迅, 关于社会现状等, 并相机点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四、体会表达旨趣, 注重学习运用

1. 回归事例, 让学生从怎样写的角度, 去发现表达的秘密。如:为什么选择了这几个事例来写?故事中的“别人”都指谁?

通过阅读, 发现、交流、分享, 感悟、学习本文事例选择的全面性、典型性, 并通过作业将学到的方法进一步运用。

2.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二

一、思索寻觅

手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有越读越清楚的感觉,作者是饱含泪水在倾诉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颂扬鲁迅这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真实可感的光辉人生。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近鲁迅,在课堂情境中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使学生初步感受鲁迅那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从而在走近鲁迅,亲近鲁迅的同时,完成语言训练呢?

1.从故事内容入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认识鲁迅的经典文章之一。阅读时,必须注重故事细节,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鲁迅的光辉形象。这种做法,从了解鲁迅的个人魅力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学生学习课文,首先是语文目标的达成,即“认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所以,教师只能在语文意义下,进行故事细节的挖掘,这样,才会对深化教学主旨产生成效。

2.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入手。语文学习就是语言的学习。抓住课文描写鲁迅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品味、咀嚼、积累、运用,这似乎是顺应大潮流的明智之举。但是,高质量的语文课留下的应该是“语言”“形象”和“情感”的。我们敬重鲁迅,不光是因为他的崇高,更因为他拥有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本真人性。此文是作者对自己9岁时触景生情的回忆,文章更多的是怀念生活化的、真实可感的伯父。所以,从语言入手时,要关注从字里行间中凸显出的人性光辉,只有让学生从具体语境与人性解读中体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才能有效地为写人作文提供更好的范例。

二、突发灵感

教学到底该从哪方面入手好呢?我再次捧起课本,品读这篇文章。突然想,我的小学老师是怎么教这篇课文的,自己早已记不清了,但是,每一次,当我思索《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时,脑海中总出现一个画面: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阴暗。一个身着长衫的先生半跪着,为黄包车夫洗伤口……要知道鲁迅先生当时是一个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教授,被他救扶的是一个陌生的、贫穷的车夫。两个人的地位、身份悬殊,又非亲非故,从不相识。可是,鲁迅在给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精心,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样寒冷的环境里,怎么不会给人留下浓重而深刻的印记呢?想到这,我的心不禁一动,这经典的场面描写正是我从孩童直至今日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呀!我何不从这个场面的描写入手,以中心句为感知主线,链接那几个故事,让鲁迅的形象根植于学生的心田。这样,人物就可感又形象,还利于实现长文短教。

三、教学预设

1.整体感知。(1)课文写了几件事?请用最简单的几个字给这五件事概括个小标题。(2)初读课文后,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在这五件事中,哪一件事作者写得最详细,也最感人?(救助车夫)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主要完成对课文两个方面的整体感知,一是对文章结构的整体认知;二是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高度概括地从整体上来认识鲁迅,会减缓学生在精读课文,完成对课文多元解读时的坡度。

2.变序精读。(1)轻声朗读“救助车夫”这个故事,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同桌交流朗读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神态的语段,并批注初步感受。(2)联系上下文和课文插图,圈出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词语。(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说一说从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你的想法批注在课文空白处。这里准确的动作描写重点突出了鲁迅的什么精神?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课文直接表明这一看法的句子。(3)默读第22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你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这里,鲁迅先生为什么叹息?(他在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叹息,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4)作者“清清楚楚看到”“清清楚楚记得”,永远清清楚楚不能忘怀的仅仅是先生那严肃的表情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课件出示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引导学生齐读。)(5)教师引导:鲁迅对黄包车车夫的帮助真是雪中送炭啊!刚才同学们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黄包车夫在当时的社会是受人鄙视的,而在鲁迅眼里的黄包车夫与他是一样的。他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在鲁迅心目中,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可是,现实让他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哭泣,正在流血。面对这些,一生寻求民族解放道路,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都在为民众呐喊、都在执着追求光明的鲁迅先生,此时,他的内心思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他能不深深地叹息吗?(6)作者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还写了哪些事来明确说明鲁迅先生是如中心句说的那样一个人?(关心女佣、深切怀念)(7)“关心女佣”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人的心弦为之撼动?鲁迅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这是为了什么?引导齐读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想得多。”(8)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学生朗读并思考:这句话光光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吗?设想,如果车夫和女佣到了吊唁现场,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再引导学生齐读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想得多。”(9)教师导读: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礼堂里,上海上万名各界人士,自发地前来吊唁,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的,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大家都想送送鲁迅先生最后一程!(10)引导读书并批注。以后我们读写人文章或自己写人时,都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内心活动这些细节,这样写出的人物形象才深刻、可感。

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优化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打破课文顺序组织教学,不但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过程,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长文短教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以中心句为主线,让学生在品析重点词句中,在感悟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情”与“泪”中,使鲁迅先生为黄包车夫“半跪着”处理伤口这一视像永远地镌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3.回归品悟。(1)从其他二件事的细节描写,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并画出难理解的语句。(2)“评论水浒”有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鲁迅先生真是在自夸自己记性好吗?这说明了什么,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鲁迅在这里实际上是婉转地批评了作者读书囫囵吞枣,借自嘲既达到教育目的,还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为孩子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教师导读补充: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儿童读物,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是他自己拿钱出版的一本书;一本是《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葛覃著,鲁迅与另一译者合译和印刷。鲁迅先生时刻想着“救救孩子,帮助孩子”,才翻译了这两本书的。(3)“谈论碰壁”中,你理解困难的是哪一句话?课件出示:“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请默读这句话,结合预习中你了解的社会背景和鲁迅的为人,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语言描写凸显了鲁迅什么样的个性?批注你的看法。(从表面上看,因为四周围黑洞洞的,走路就很容易碰墙壁。实际上鲁迅是在述说当时自己处处受到限制、受迫害。国民政府曾查封了他的书店,禁止报刊发表他的文章。还有一点,就是谁都不知道自己身边什么人会陷害自己,谁都不知道前面有什么突然灾难,在等待着自己去面对呢。)(4)教师导读:鲁迅先生曾经两次被国民政府通缉过。他的生活处处不顺利,但是这种不顺利在鲁迅看来并不可怕,当局可以根据他任何一句话,一个行为迫害他,可他却以此事和小孩子开玩笑。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他的一首诗写的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晔用这样一个例子,赞扬了伯父不向权贵低头,为了大众的利益敢说真话的品德。同时,这也反衬出鲁迅先生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出示中心句,引导齐读)“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四周围黑洞洞的”对鲁迅来说就无所畏惧了。

3.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鲁迅先生,学习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中理解课文的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1、重点:练习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中理解课文的思想。

2、难点:练习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中理解课文的思想。

【教具】

投影、挂图。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理解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继续学习课文内容

研读讨论第二部分(谈《水浒传》):

1、齐读第二部分课文。

2、动手批注勾画出四个字组成的成语。

3、讨论:

“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书中哪些句子写出作者是囫囵吞枣地读书,结果说得张冠李戴?

4、鲁迅是怎样教育作者的?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听了这句话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5、小组汇报:

⑴ 从谈《水浒传》到送两本书给作者的这件小事中,能体会到鲁迅先生是什么样的人?

(关心下一代。)

⑵ 教师小结:

整理学生质疑,引导体会“伯父”通过一件小事对“我”的关心、爱抚。

三、研读讨论第三部分(谈“碰壁”)

1、请勾画出“伯父”和“我”的对话。

2、鲁迅先生说“碰壁”的原因是什么?“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当时真的明白了鲁迅的话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我”领会错了?

4、分角色读课文(表演),指导读。

5、小组汇报:

⑴ 分角色朗读(全体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⑵ 谈谈你对“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理解。

研读讨论第四、五部分(救助车夫)(略)。

四、学习迁移

1、学生根据本组讨论的内容谈体会,理解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学生汇报总结:

学会了什么?还想学什么?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⑴ 受爱戴

⑵ 谈“水浒”──关心下一代

⑶ 讲“碰壁”──抨击旧社会

⑷ 救护车夫──关心劳动人民。

4.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四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爱。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一年的除夕,我们全家都到伯父家里去了。伯父买了许多爆竹和花筒给我们。我们都胆小得很,没有一个人敢放,伯父和爸爸就替我们放。他们每人捧了一大堆,走到天井里去。我们掩着耳朵,躲在玻璃门后面,睁大了研究望着他们。四扇玻璃门,我们三个和海婴一人占一扇。伯母和妈妈站在我们旁边。

爸爸放的爆竹,声音真大,可怕极了,虽然关紧了门,掩住了耳朵,也照样听得见。我们紧张极了,气都不敢透一口。

爸爸放完爆竹,轮到伯父放花筒了。火花在我们眼前飞舞,艳丽的色彩映照在伯父的脸上。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那时候,他的脸上充满了自然而和谐的美,是我从来没看见过的。

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我们走过去,看见他两只手捧着脚,脚上没穿鞋,地上淌了一摊血。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怎么了?”爸爸问他。

“先生,”他那灰白的抽动着的嘴唇里发出低微的声音,“没留心,踩在碎玻璃上,玻璃片插进脚底了。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啦!”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拉车的感激地说:“我家离这儿不远,这就可以支持着回去了。两位好心的先生,我真不知道怎么谢你们!”

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拥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五

和硕县第一小学 马桂芬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第一课时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词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我认为有两点比较成功:

一、通过过关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效地检查了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二、抓住中心句,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体会到伯父的人格魅力,还激发了他们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但是在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教师的点拨过于直接,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忽略了对“叹了一口气”的教学,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因此,造成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许多孩子的思维没有得到激发而呆坐在那的情况出现。今后,我要在设计上多下功夫,拓宽学生多样化思维,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里去。

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六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又是运用多个小故事表现人物的。若教师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只是引导学生对小故事逐个地进行分析,势必将课文的内容弄得支离破碎,学生难以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针对课文布局谋篇的这一特点,我在教授此篇课文时,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板书,姣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篇板书的图形是一个大大的“人”字,从表面看去无特意之处,但确是我钻研教材后精心设计的。我将板书的图形勾画成一个“人”字,就是暗示学生课文所写的是一个“人”。这样板书图形与课文末尾的点题句“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前后呼应,这样,就在学生的大脑中强化了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的印象。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因此,我将“受爱戴”板书在“人”字的头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人”字的左右两边,左边按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列出各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右边与左边一一对应,是对各个小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概括。整个板书言简意赅,条理清楚,并具有对称美。

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七

教学时先以“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入,因为学生们读了课文,而且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初步感知,对于鲁迅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们很愿意把自己的自学收获通过这一问题展示出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中的“谈碰壁”“救助车夫”两部分充分表现了伯父鲁迅爱憎分明以及幽默、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这两部分,再抓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我多次让学生通过默读,小声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体会人物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

一、如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40分钟学生们应学到什么?

讲了这节课,再结合平时上课的情况,自己感觉这堂课中学生所学到的东西肤浅,不深入,再结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相差深远。而且,我上课教学节奏很慢,总完不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

二、如何做到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乐于学,想办法学?

一堂课上,只有半数学生能够注意听讲,积极发言,而其他的则只做旁观者,坐在那里默不作声,是积极思考而不愿表现自己,还是根本不动脑坐在那里只顾自己呢?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顾忌不过来,于是课堂效果总是不理想。一直以来,总在想办法如何使学生在积极思考、活跃气氛中学习,而且一直努力去做。

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八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概括能力,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抓不住要点,要么罗里罗嗦,泛泛而谈,要么照本宣科,不能概括和归纳。中高段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是我校的一个校本课题研究。作为六年级学生,训练学生提炼小标题更是归纳概括能力的集中体现。针对本班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薄弱的情况,我的教学思路是:在理解中学习概括。先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概括,然后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己概括,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逐步让学生掌握概括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鲁迅写的《少年闰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学习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鲁迅做进一步的了解。

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解题

1、知道“伯父”的意思吗?也就是说你管谁叫伯父?

2、根据题目,知道作者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3、简介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的关系。

4、称鲁迅就是了,为什么在后面加“先生”二字?

5、过渡:其实,不但是他的侄女称他先生,当时,全中国所有正直的人都称他为先生,连毛主席也这么称呼他。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同学们会有所明白。

四、生自渎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并勾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1、读完课文后,不知细心的同学是否发现,这篇课文在格式上有一个什么特点?(自然空行)

2、数一数,空了几次行,把课文分为几部分?

3、过渡:每部分写的是什么?

五、学习“第一部分”,在理解中指导学生概括小标题

1、抽生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2、在理解中指导拟小标题

(1)知道小标题的意思吗?简介小标题

(2)怎样概括小标题呢?课件出示概括小标题的方法(3)看看这段话主要围绕哪个词来写。(追悼)

(4)理解“追悼”的意思:文中哪些句子是对“追悼”的解释?(5)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伯父去世后,人们心情怎样?这叫什么“追悼”?(沉痛追悼)

(6)小结:“沉痛追悼”,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短语作为小标题

(7)“追悼”可以换成哪个词?(悼念)怎样悼念?(沉痛悼念)小结:“沉痛悼念”也可以作为小标题。

(8)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沉痛悼念,表达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什么感情?(怀念)怎样的怀念?(深切的怀念)小结:“深切怀念”也可以作为小标题。

(9)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抓能表达主要内容的重点词句概括出了三个小标题,看看你最喜欢哪一个,选一个写下来。

(10)理解“吊唁”的意思,齐读最后一句话。

3、过渡:伯父是怎样爱抚我呢?

六、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读,用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概括段意、小标题

2、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1)哪些句子是对“囫囵吞枣”的解释?

(2)“囫囵吞枣”本来的意思是什么?比喻读书的时候怎样?(3)哪句话是对“张冠李戴”的解释?“张冠李戴”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冠”是什么意思?

3、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的含义

(1)假如你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我就是你们的伯父鲁迅先生,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我可没说你们半个不字啊,我只是夸我的记性好,你怎么说比挨打挨骂还难受呢?

(2)小结:俗话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看来我的侄女真聪明,一听就听出了我的话外之音。

(3)齐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伯父这个人说话怎样?

(4)小结:伯父说话确实含蓄、幽默、风趣,表面上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意味深长地批评我读书马马虎虎。伯父笑着夸自己记性好,其实就好像在语重心长地对周晔说:“——”(板书:语重心长)

(5)我觉得很奇怪,鲁迅先生为什么不直接批评周晔,而要用这么委婉的话来说呢?

(6)小结:这就是鲁迅先生对周晔的爱抚。相机理解“爱抚”

(7)过渡:是的,鲁迅先生确实非常关心和关爱他的侄女。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引读)

(8)小结:《表》是苏联作家写的童话,《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他一些儿童读物,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帮帮孩子”“救救孩子”“能为孩子做点什么”。他把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伯父送我这两本书,就是希望我以后认真读书,真是“语重心长育后人”啊!(板书:育后人)

(9)齐读:语重心长育后人

(10)难怪伯父去世后,我是那么伤心、难过。回读:我呆呆地——(出示课件)

七、学习第三部分

1、分角色读

2、用学习一、二部分的方法概括段意、小标题

3、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含义(1)这里说的碰壁,真的是指碰墙壁吗?那指的是什么?(2)出示时代背景,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答案吗?(3)“四周黑洞洞的”是什么意思?

(4)鲁迅先生是用什么语气说这件事的?(板书:笑)从这个“笑”字你体会到什么?

(5)小周晔说到鼻子,鲁迅先生就把话题转到什么上?(社会)这叫什么?(借题发挥,板书:借题)借说鼻子来说社会,说社会怎样?(板书:世道昏)其实,鲁迅先生这是在含沙射影地骂(板书:骂),骂谁?(国民党)对,骂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黑暗,骂他们不给人民一点民主和自由,骂他们残酷地迫害我们的革命人士。

(6)齐读:借题笑骂世道昏

(7)小结: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爱憎分明、富有正义感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文章,在文章中通过嬉笑怒骂的形式,痛骂国民党反动派,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

(8)所以我们的资料袋这样介绍鲁迅:(多媒体出示80页资料袋最后一段话)

(9)所以——(多媒体出示:伯父去世了......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10)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节课接着学习。全文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切怀念

谈水浒——语重心长育后人 说碰壁——借题笑骂世道昏 救车夫——多少爱心多少恨 劝女佣——关心他人忘自身

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篇九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和敬仰之情。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

学情分析

通过《少年闰土》一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学习本文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继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的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练习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继续学习描写 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 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3、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题

1、导入。2、学生读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并生产问题。

二、进口课题,质疑问难

1、学生出示问题,教师补充问题

2、梳理问题。

根据课前的预习,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再次快速浏览课文,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读书释疑

默读课文,在小组里谈谈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选择最感性趣的一件,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并出示学习建议:

(1) 画出重点的词和印象最深的句子,在组内交流体会。

(2) 有感情地朗读你所画出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

四、集体交流,突破难点

1、交流“谈《水浒传》”

2、交流“碰壁”

3、交流“救助车夫”

4、交流“关心女佣阿三”

五、总结全文,探究写法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案设计 篇十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十一

本次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调动各种课堂资源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感情,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堪称纪念鲁迅先生文章的经典。它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的品格,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怎么让学生能读懂课文,领会文章中心,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呢?这无疑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它,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办法。首先是结构的安排。在课文的结构上,我跨越时空整合文本,首先在第一课时通过学习第一段创设了吊唁鲁迅先生的场景,并以此为轴心,通过回忆引出四件事的学习,感受鲁迅先生对少年儿童及劳动人民的关怀和热爱。每学完一个故事,再辅以描写吊唁人们表现的资料,铺设“周晔的泪——小孩的泪——车夫的泪——青年的泪——佣人的泪——老人的泪”情感主线,现实与回忆交织,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在往昔幸福与今日悲哀之间穿行。爱之深,痛之切,自然而然激发起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其次是相关资料的引入。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和鲁迅先生名言诗句的引入,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本课运用了图片及音乐艺术手段创设情境,在渲染气氛上、入境悟情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三段配乐朗读令学生在忧伤的乐曲声中一次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

二是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开掘,构建人物形象,并渗透写作方法指导。

在第三个故事中有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场面描写,我在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进入画面后,抓住“跪”字深入开掘,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位受人景仰的伟人为救助低层劳动人民的长时间的一跪,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关怀和热爱,构建起闪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伟大形象。在感受语言文字内涵的同时,我还适时地渗透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让阅读习得的技巧在写作中得到迁移。

上一篇:千年一叹读书感悟与心得下一篇:科技创新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