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设

2024-07-11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设(10篇)

1.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设 篇一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摘要:为了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提出打造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即智慧课堂要引导学生“智慧”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智慧课堂氛围;增强教学艺术性,丰富智慧课堂手段;提升专业素养,实现语文课堂智慧教学;突出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挥学习智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智慧课堂情感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智慧课堂;课堂教学

智慧型课堂是对学生其他智慧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智慧型课堂氛围的创设。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技术营造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智慧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将“智慧教育”“智慧培养”“智慧发展”的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具智慧性。

一、智慧课堂要引导学生“智慧”学习

(一)智慧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智慧”思考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都是以“灌输”的方式教学,学生不需要深入思考,只需要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即可,导致学生思想僵化。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从传统教学方式走向智慧型教学。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教学中,笔者在教完生字、词语等基础知识后,就提出了若干个带有“智慧”特征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如“星星像什么”“星星的存在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等。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并普及相关知识,让智慧教学惠及每个学生。

(二)智慧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智慧”创造

小学生各项能力暂时处于启蒙阶段,教师应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智慧”创造。例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用双眼去观察各种鸟类,通过观察在心中想象一幅“鸟的天堂”的画面,让他们学会联想与创造。

(三)智慧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会“智慧”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是智慧课堂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引导学生智慧理解,就要引导学生运用智慧的方法,开动脑筋,结合生活、思想实际,通过想象、对比、联想等方法,对文本中字词句进行理解。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课时,笔者播放了天门山风景区的影像资料,并配有解说,用智慧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智慧课堂氛围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讲故事、活动、实践等形式,创设有效且丰富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才会以更好的状态融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处在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增强教学艺术性,丰富智慧课堂手段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艺术的接受能力要高于对枯燥知识的接受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将知识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艺术课堂,同时也能提升专业能力,最重要的是知识的转化及被接受。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课文《火烧云》时,笔者就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云的各种姿态、色彩进行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时云的各种形态变化,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提升专业素养,实现语文课堂智慧教学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知识、技能,不断加强教学责任感、使命感与教学综合能力,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把握现代教学观、学生观、教材观的实质内涵,并将这些理念灵活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为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氛围、创造互动的教学形式、构建智慧型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突出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挥学习智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过于关注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习地位。实践证明,对学生的关注度提高有利于改变枯燥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所讲的内容中,通过思考、消化课堂上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价值。学生和教师都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智慧。

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智慧课堂的情感基础

以往的师生关系已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真诚、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又是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智慧课堂的重要前提。综上所述,创造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明确构建的目标,营造教学情境,提升自身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智慧课堂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万锋.师生互动激发小学语文课堂开满智慧之花[J].学周刊,2014(2)221:227.[2]费秋林.浅议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J].上海教育科研,2015,4(3):92-93.

2.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设 篇二

一、 凸显语文教学的 “情境性”, 营造课堂的生活氛围

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语文直接映射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 因此具有较强的 “情境性”。 语文教学的 “情境性”要求学生理清课文语句、 结构等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领悟课文要旨, 将生硬冰冷的文字转化成头脑中鲜活生动的情境, 并以此联系生活经验, 生成丰富翔实、 意蕴悠长的情境内容。 目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创设情境方面主要有丰富课文情景和构建真实情境两种。

一是丰富课文情境, 以多元感官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会。 例如, 在讲授四年级课文 《山和海的书信》 时, 教师借助幻灯片呈现 “晴空万里时” 大海的景象, 并为学生的欣赏和品味留有少许时间。 之后, 教师再将课文对应的语段展示出来, 使学生结合图片体会大海的温和, 并将这种内隐的心灵感受带入朗读, 以轻柔的朗读声营造氛围。对 “大风吹来时”“太阳西下时” 和 “月亮升起时” 大海景象的学习, 都可采取这种方法。 通过图片呈现、 句段分析、 语气引导和情境比较, 学生可以实现与主人公的情感共鸣,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课文景象、 升华情境体验。

二是构建真实情境, 以鲜活的生活事例促进学生的自察与反省。 例如, 在讲授六年级课文 《匆匆》 时, 为了使学生意识到时间宝贵、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摆放沙漏进行计时,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问题, 使学生产生真实的紧迫感, 懂得 “时间一去不复返” 的道理。 此外, 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时间利用的权威数据, 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同时辅以教师的适时追问、 同伴的观点补充, 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要抓紧时间、 珍惜时间, 更要提高效率, 有所作为。

教学情境的选择并非随意而为的。 对感觉冲击力强或情景交融的内容, 以图文并茂、 音乐渲染的形式再现课文, 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作者情感, 明确文章要领; 对富有哲理的问题或普遍的生活现象, 以生活实际案例或实践体验设置情景,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经验的联系, 引起学生的生活反思。

凸显语文教学的 “情境性” 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基础, 是从知识传授转向情境感知, 丰富课堂活动、 增添教学趣味的基本条件。 以凸显语文教学的 “情境性” 为前提, 可以为课堂营造自然真实的生活氛围, 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高低” 的变化恰好缩小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达到其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的通融。“情境性” 是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从书本接纳到生活悦纳的有效媒介。

二、 透悟语文教学的 “生成性”, 凝炼教材的问题要点

语文不仅直接映射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 还是反思社会生活、 生成群体智慧的结果。 因此, 语文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底蕴和强烈的艺术色彩, 具有强大的生成潜力。 透悟语文教学的 “生成性”, 就要明确教材的艺术内容, 使之在师生的头脑认知中得以延续与深化。 教师把握语文的艺术, 从中提炼问题要点, 才能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课文要旨, 在领悟教材的基础上反思生活、 生成思想。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彰显教学语言的艺术。

一是巧设问题之锚, 引导学生挖掘细节、 品味情感。例如, 在讲五年级 《快乐王子》 时, 教师围绕 “快乐王子看到了哪些丑恶和穷苦” 这一核心问题, 引导学生以 “女裁缝” 段的内容为例, 捕捉重要细节, 从字里行间深刻体会主人公的思想与情感。

师: 请同学们按照课文顺序来回答。 快乐王子看到了哪些丑恶和穷苦呢?

( 学生朗读 “ 女裁缝” 段, 教师通过PPT展示该段内容。)

师: 同学们, 课文里哪些内容体现了女裁缝的穷苦呢?

生1: 女裁缝手指尽是针眼, 这说明她一直劳动, 很辛苦。

生2: 孩子发烧想吃橙子, 但是女裁缝没钱买, 只能给孩子喝凉水。

师: 试想一下, 一个发烧的孩子嘴里没味儿, 想吃橙子, 但是他的母亲却只能给他喝凉水。“只能” 这个词体现了什么?

生: 说明女裁缝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师: 嗯, 女裁缝已经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了。 那么, 还有哪些内容体现女裁缝的穷苦呢?

生1: 女裁缝面带病容, 这说明她的身体也不太好, 但是她还在做衣服。

生2: 女裁缝很瘦, 这说明她经常忍饥挨饿。

师: 很好! 这说明大家都注意抓住课文的重点了。 瘦、病、 尽、 只能, 这些词都体现了城市的丑恶与穷苦。

通过讨论, 学生逐渐意识到描写 “女裁缝” 这段是如何体现城市的丑恶和穷苦的, 也更加理解王子为何 “泪汪汪”。 在理解课文情境、 深入挖掘语段以后, 学生不仅对课文的逻辑线索更加明晰, 还培养了细心观察、 找准重点的能力。 巧妙的问题设计和灵活的问题操作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情境的理解, 还使之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和想象, 有利于激起学生的生活智慧。

二是细品字词之妙, 促使学生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例如, 在学习 《快乐王子》 中 “献眼睛” 语段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王子失去眼睛后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通过想象失去眼睛的后果, 直观地感受到王子的牺牲。 教师借此紧密围绕 “啄” 字的内涵展开讨论, 使学生体会取眼睛这一过程的痛苦。

师:让我们走进“献眼睛”的语段, 体会王子的伟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 同学们想象一下取眼睛的后果? 取眼睛时王子会有什么感觉呢?

生1:取眼睛以后, 王子就看不到东西了。

生2:疼, 撕心裂肺的疼。

师: 为了帮助别人, 王子宁愿做瞎子。 这时, “燕子哭了起来, 不肯啄他的眼睛。” 怎么理解 “啄” 呢?

生3: 光失去眼睛, 就很疼了。 燕子嘴很尖, 刺在王子眼睛里, 像把眼睛挖出来一样。

师: 啄, 在字典里的意思是鸟类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 这说明王子要忍受很大的痛苦, 所以燕子不忍心, 王子只能再三央求。

生1 和生2 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感受到失去眼睛的后果和痛苦。 在此基础上, 教师凭借巧妙的问题引导,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 “取眼睛” 的结果转移到 “取眼睛” 的过程上, 使生3 的回答从自身想象延伸到生活经验中, 实现了从 “旁观者” 到 “参与者” 的情感转换, 体现出更加强烈的生成色彩。

透悟语文教学的 “生成性”, 是构建智慧课堂的转折, 是从情境感知转向省悟学习, 激发学生潜力、 实现有效学习的过渡阶段。 以透悟语文教学的 “生成性” 为前提, 可以加强教师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从中找到课文要点。 恰到好处的设疑, 在学习教材与生成思想之间架起联结的桥梁, 使学生通过情境认知扩展活动经验、 充实生活意义, 实现从情境体验到生活感悟的升华。

三、 把握语文教学的 “交往性”, 激活师生的对话互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 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 体验和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 共享、 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学的 “情境性” 和 “生成性” 是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生成思想和领悟生活的关键, “交往性” 则是激发生命潜力、 启迪学生智慧的必然。 课堂交往是教师经常使用且效果明显的教学艺术。 个体交往、 双向交往、 集体交往等方法的运用, 使教学情境倍加和谐亲切。 语文教学的交往效果往往通过渗透其 “情境性” 和 “生成性” 加以体现。 只有经过 “交往性” 的调剂, 语文的 “情境性” 和 “生成性”才能在学生那里得到延伸。

在交往类型方面, 实现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双向对话, 使其围绕语文教材中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深刻认识, 进而扩展生活经验、 充实生活内涵。 由于 “情境性” 和 “生成性” 的铺垫, 其他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们虽然处于单向对话的状态, 但是仍然可以消化、 吸收师生对话的结果, 为自己的学习与思考提供借鉴。

在交往程度方面, 教师还可以运用鼓励性语言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 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活跃课堂教学的交往气氛。 在交往活动之前, 教师或对学生表扬鼓励, 提高其自信心; 或对学生提出挑战, 激起其参与意识。 如在讲授 《匆匆》 时, 为了鼓励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满含期待地问:“聪明的你, 能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在讲三年级课文 《山茶花》 时, 教师说:“刚才男生读得很好, 下面我们看看女生读得怎么样吧?” 在交往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 实现对症下药。 例如, 在讲授 《山和海的书信》 时, 学生对 “情” 字的发音掌握不准, 老师用温和得体的语言及时纠错, 并轻轻鼓励学生:“不用紧张, 再来一次。” 当学生回答准确、能够联系生活时, 教师或使用 “很好”“不错”“你真棒”等词句加以鼓励, 或运用班级的激励口号进行表扬, 或选出同学进行课堂示范。 当学生认真参与课堂活动时, 教师可以点名表扬。

把握语文教学的 “交往性”, 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关键, 是从省悟学习转向智慧生成, 打造智慧课堂、 启迪学生智慧的重要途径。 以把握语文的 “交往性” 为前提, 可以在课堂上建立持续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因此, 师生拥有共同的价值观, 能够在共同的学习愿景中互依、 互惠、 合作、协同, 最终实现共同成长与进步。“交往性” 促使语文教学的 “情境性” 和 “生成性” 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内涵, 是学生实现从生活感悟到精神觉醒的关键。

摘要:小学阶段, 语文智慧课堂具有“情境性”“生成性”和“交往性”三个特点。只有实现三者的融合, 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凸显语文教学的“情境性”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基础, 是从知识传授转向情境感知, 丰富课堂活动、增添教学趣味的基本条件;透悟语文教学的“生成性”, 是构建智慧课堂的转折, 是从情境感知转向省悟学习, 激发学生潜力、实现有效学习的过渡阶段;把握语文教学的“交往性”, 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关键, 是从省悟学习转向智慧生成, 打造智慧课堂、启迪学生智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智慧课堂,情境性,生成性,交往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5-116.

[2]陈焕廷.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J].语文教学通讯, 1995 (1) :12.

3.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分析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有效教学;智慧型;课堂分析

对于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创设来说,它不仅需要老师与学生对智慧型课堂的内含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还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技术来营造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这是因为,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运行初期,部分老师对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存在一定的误解,他们认为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智慧”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智慧型课堂氛围的创设,而实际上,这样的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无疑是失败的。因此,为了使得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发挥其作用,老师应该明确的是课堂的教学目的以及培养观念,积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营造出“智慧课堂”的氛围,并真正的将“智慧教育、智慧培养、智慧发展”的理念贯彻与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从而使得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拥有“大智慧”。因此,本文从多个方面,对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进行分析与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爱上思考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亮点之一。在我国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1]。也就是说,在小学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而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上的僵化,从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不懂得变通的“机械人”,而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是非常失败的。因此,为了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实现传统到智慧型的转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思考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比如说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告别童年》教学中老师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如生字、词语等等)之后,可以听出若干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和思考,如“什么是童年”、“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的”、“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自己领悟到了什么”、“自己在童年中成长什么”、“应该如何告别童年”、“在告别童年的过程中自己会失去什么又会收获什么”等等。当然,其中有一部分问题对于小学六年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如“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难免会感到有些吃力,并且学生所能提供的回答都会较为稚嫩,此时,老师不应为了避免教学的麻烦而放弃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应该因为学生回答的不到位而阻止学生思考。相反,老师应该通过例举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让学生一点一点的对“童年”与“告别童年”进行深入的思考[2]。

二、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创造也是老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时代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变换,而目前时代与社会最为需要的人才就是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造、愿意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3]。当然,许多老师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是较不实际的想法,因为小学生各项能力均处于启蒙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那么其教学的效果必定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较大误区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小孩并不小。你若再说小孩小,变比小孩还要小”[6]。而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话可以得知,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潜力往往是老师无法想象的,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能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与此同时,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知,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是能够行之有效的[4]。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用自己的双眼去看一看海底世界,老师还可以组织展示小课堂,让学生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去创造出自己心目中海底世界里可能存在的生物,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原因。

三、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理解

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而言,只有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有较好的理解,才可能使得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记忆,而只有学生能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有更好的记忆,才更可能使得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当然,在让学生学会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同样应该注意对其的引导工作[5]。比如说在小学五年级下《枫桥夜泊》的学习中,老师不仅应该让学生更对始终所创设的情景有一定的了解,还需要帮助学生对古诗中使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从而实现对学生古诗词文化素养的积累。当然,在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情感的过程中,因为在《枫桥夜泊》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泊舟枫桥之夜心绪不宁,倍感凄清寂寥之情,但是因为学生个人经历与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往往不能对书中的情感有较好的体会,此时,如果老师对古诗中的情感进行平铺直叙,那么学生必定会对知识理解不到位,而如果老师能够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技术对学生进行理解的引导,那么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可以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将智慧型课堂的理念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使得学生能够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熊滔. 优化教学目标,构建智慧型课堂——基于初中语文《丑小鸭》的课例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No.26701:155-156.

[2]陈艳华. 智慧课堂 情趣无限——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魅力[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No.34515:83-84.

[3]王万锋. 师生互动激发小学语文课堂开满智慧之花[J]. 学周刊,2014,No.22521:227.

[4]胡宇. 智慧与策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调节的价值回归[J]. 江苏教育研究,2014,No.24731:76-79.

[5]邱云菊. 丰富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堂“智慧行”[J]. 华夏教师,2013,No.02210:56-57.

4.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篇四

评论发布者:禹秋生 发布时间:2014-10-29 16:18:31 美丽的花园需要别具匠心的园丁,绚丽的课堂需要个性飞扬的教师。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不是留声机,教师也不是传话筒。我凭着“牛”一般的倔劲,不断创新,不断钻研,始终走在语文课改潮头!

总结二十几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一直是这样做的:

一、让课堂充满情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独创了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模式。我把《开心辞典》的答题技巧引入了课堂,经常会问:“你确定吗?”“真的不改了?”“我最后再给你五秒钟,五、四„„”当学生回答正确后,我还会说:“恭喜你,答对了!” „„学生在课堂上异常活跃,增强了兴趣,课堂效率提高了许多。

我把《幸运52》游戏移植到了语文课堂。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体裁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它是什么体裁?它不是平实的叙述,它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华丽的辞藻,有„„” 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轻松掌握了。作者简介、历史故事、成语寓言„„当然,迎刃而解了,教师也轻松,不亦乐乎?

除此之外,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中学生是否应该读课外名著》、《中学生应不应该过生日》、《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诸如此类,让学生在辩论中,了解名著知识,懂得铺张浪费是可耻的,以及电脑游戏的危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另外,我还开展了一天一言的活动,学生每天轮流抄一句自己喜欢的,内容涉及名著、对联、仿句、广告、标语„„引导学生走进语文,走进中考。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开展了课堂小作文片段训练。有想象类,如《新的---------》;有回忆篇,如《初三的苦与乐》;有幻想《假如我是校长》„„随堂练习五分钟思考,十分钟后发言。写作要求由我规定,第一次我会要求学生必须有小标题;第二次我会强制作文中引用歌词或诗句或名言;第三次会加“题记”等。以后训练次数多了,反而不强加要求了,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作文得高分的技巧了。评出优秀的作文,制作手抄报,在校橱窗里向全校学生展览,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初三教师研究出一套适合学生备用中考的《通用宝典》,内容涉及各类型文体的答题技巧,以及中考考点,应对措施。如说明方法的作用,议论文语言的特点,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小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等,这一系列为学生阅读答题,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二、让课堂充满赏识

“你真棒”“你能行”“精彩极了”“别着急,你能站起来,就是一大成功 ”......课堂上,我用“翘起大拇指”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是谁让我的学生十三、四变老了三分?是什么使我们的学生忧郁?太残酷了!他们幼小的心灵过早的背负着犹如大山压顶般的压力!„„

在我的课堂上,人人称“差”的学生反而倍受宠爱,让人羡慕:我会让他们的“亮点”耀眼到遮住他们的久经努力却不见起色的成绩,常把“你真棒!”“别怕,相信自己!”“你的朗诵听起来是一种美妙的音乐。”“老师因为有你而骄傲!”„„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决不允许有“优”欺“差”的现象存在。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打击!

譬如:从教以来,我一直坚持写教后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预案,寻求改进的措施,采取积极的行动,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那是一次公开课,当范康龙被我点名发言时,他说话语无伦次,翻来覆去,用一句话可以表达清楚的意思,他居然用了几十秒还未说清。而且,一直低着头,似乎在默哀!我很无奈,很着急„„该生终于说完,我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在他的耳边轻轻地说:“没关系的,以后记得慢慢说!你一定能说好的。老师相信你。”!就这一句悄悄话,一个“翘起大拇指”的做法,改变了范康龙的学习。在以后的课堂上,他总是举手争着发言,且对答如流。我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因为公开课,时间紧,打击他的积极性,我无意间的一个小小举动做对了!我的努力让我的学生彼此尊重,品德高尚,关系和谐,相互欣赏,都深切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与快乐!“翘起大拇指”一个小小的动作,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请翘起我们的大拇指,夸夸可怜的孩子吧!

三、我是学生的“加油站”。

我们的学生就是一辆辆汽车,我们是“加油站”。要让“汽车”跑得快,就得加足“油”——给他们自信和力量,鼓励和推动他们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行!

我一直都坚信:我们的学生都能行!所以我们一定做好“加油站”,让孩子们找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无畏无惧、无遮无拦自由驰骋的感觉。

四、相信每个孩子能行,微笑面对每一分钟。

学生最大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赏识!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如果一味地“揭”孩子的短处,小题大作,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我是笨蛋!”“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自暴自弃。因此,课堂上我始终smile每一分钟,就连生气也是幽默的,让孩子看到我的微笑,在笑中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对于“优生”,去找“闪光点”,去鼓励,去引导!对于“差生”,去找“亮点”,去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在“我是好样的”的心态中觉悟,不断向前!我从不吝啬自己的微笑,从不要求学生正襟危坐,我的课堂允许“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回答问题坐着也可以呀!我从不讲究学生表面上的遵规守矩,只要他们愿意学,乐于学!我的smile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我是朋友、伙伴,我愿意分担他们的烦恼、青春的忧愁、长大的忧虑!

5.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设 篇五

摘要: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鲜活的个性。两者之间,教师的教学个性又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充满智慧的个性化教师,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好地表现出创意和魅力,才能营造个性课堂。怎样才能彰显教师智慧营造初中语文个性课堂呢?博览群书,个性课堂需要“有思想”的教师;假借教辅书,个性课堂需要有特色的解读;立足学生,个性课堂需要多角度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考 个性 解读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鲜活的个性。两者之间,教师的教学个性又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充满智慧的个性化教师,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好地表现出创意和魅力,才能营造个性课堂。

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有时去听公开课,听后只觉得大同小异;有些课名为同课异构,细细品味却发觉几乎为同课同构,不是哪些环节的设置是相同的,就是有些语言也会在不同的课中不期而遇了。其实,反思自身,大多数的教学也常常是在“踩着别人的影子”。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是语文教学缺乏思考所致,是广大语文教师缺乏个性所致。

一、为什么彰显教师智慧

一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引导,是教给学生解读文本的方法,而不是把各种资料、各种论述转述给学生。如今学生手头的各种参考资料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教师对文本如果没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从谈起,也就谈不到学生能力的提高了。因此,一个优秀的、能得到学生广泛认可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能自觉跳出“同构”的樊篱,自己独立思考解读文本的教师,是在教学中闪烁着自身智慧、营造个性课堂的教师。

二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需要。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规定:“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字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感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儿连用了五个“自己的”,都重在强调阅读是自我的、个性化的。试想,如果教师教学毫无个性,学生又有何个性而言?

二、如何彰显教师智慧,营造个性课堂

1.博览群书,个性课堂需要“有思想”的教师

你的思想是你的个性的最好彰显。有思想的教师应该是具备现代教学理念,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策略,具有善于学习、积累、研究、反思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语文是最接近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教师是与学生的思想有着最直接交流的教师。因此,语文教师自身的思想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有思想”,应该是以广泛的终身的阅读为基础的,这是对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最重要的要求。没有博览群书,见识势必浅陋,思想势必贫乏,语言势必枯燥,教学中就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能就课文讲课文,就字词讲字词,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用语文教师一辈子的阅读来积淀的。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谈到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其实,语文课就应该如此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位教师,但肯定会有这样两类教师:一类是充满思想的,一类是思想的奴隶。

初讲《威尼斯商人(节选)》,有一位教师怀着对莎士比亚这位大文豪无比的崇敬之情,亦步亦趋地按照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讨论夏洛克、安东尼奥等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个性化的语言这三方面来讲。再教《威尼斯商人》,他开始了思考:仅仅这样就够了吗?这是一部著名喜剧,堪称艺术典范,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领略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大师高度的戏剧才能?百思之后,他在《威尼斯商人》原文中找到了答案。

从两次《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中,让他尝到了阅读所带来的全新的视野。一次有个性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阅读的,而且阅读不应该局限在教学参考用书,应向作者作品更深更广的层面,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找到不同于他人的教学切入口。

2.假借教辅书,个性课堂需要有特色的解读

很多教师把教参、教案等各类教辅书当作教学的拐杖,殊不知,用这根拐杖是能走路,但只有丢掉这根拐杖才能真正跑起来。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对每篇课文都有解读,但是它就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范本吗?回答是否定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固然可以起到参考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独到的思考后的解读,才能展现出教学的智慧。例如,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能告诉学生说这是表示作者对腐朽的封建思想的批判吗?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思想还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吗?解读《范进中举》,范进仅仅是一个热衷功名、喜极而疯的疯癫者吗?这样单一的解读方式,是无法营造个性课堂的。个性课堂应该突出地表现为在教学中有自己的创见。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文本,应用心去钻研,建设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甚至能引导学生生成更有价值的新问题、新思路。目前我们所拥有的教学参考用书比较丰富,对于一个问题有相同的见解也有不同的见解。其实,语文教师如果凭着一股怀疑和钻研的态度,把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同时加入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利用就不再是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了。

3.立足学生,个性课堂需要多角度的思考

语文教师应本着培养有胆识、有灵魂、有头脑、有思想的人的宗旨,所以要把课堂构建成生命课堂、真善美的课堂。那么老师在课前更应该认真地钻研原汁原味的教材,倾听文本,多角度解读,个性化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学生。

《我的叔叔于勒》被选在小说单元的教学中。小说的教学就等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吗?就等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吗?就等于告诉学生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路吗?否!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划分情节、说说描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通过文本的描写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了解菲利普所生活的社会的世态人情,了解到作品的思想意义,了解作家内心的痛苦。因此,笔者把这课的教学定位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情节之后,提出问题:“这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中,谁最可怜?谁最值得同情?”抛出主问题后,要求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中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回答问题并讲清原因,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参考文献:

6.小学智慧课堂教学总结 篇六

一、谈心的智慧在师生交往中,运用最多的大概要数“谈心”教育了,只是谈什么,怎么谈,需要我们思考。在谈话过程中,由于师生的心理需求截然不同,所以才会事与愿违。教师呢,常常是喋喋不休地把大道理向学生灌输一通了事,地位上处于主动与强势。而学生呢,对交往有着正常的需求,他们需要一个优秀的听众,更需要谈话双方地位平等。在赢得心理安全、心灵自由的前提下,谈话才能顺利进行,也才能收到实效。师生间的交往决不能仅是学习和成绩,所以,在运用“谈心”教育时,我们不妨把耳朵唤醒,少说多听,让孩子多多表露自己,聊聊家庭琐事,谈谈同学趣闻,叙叙生活烦恼。教师呢,适时地插上几句话,或抛出话题,或简单评论,或幽他一默,调节气氛,于不露声色中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悄悄暗示、影响学生,从而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批评的智慧学生来到学校就是为接受教育的,有问题很正常,智慧的教师总是润物细无声地唤醒,而不是秋风扫落叶般的无情。一厢情愿的批评、训斥,甚至体罚,除了留给学生心灵的伤害,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还有什么呢?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学生在纸条上写了一句脏话揉成团在教室里随意抛着,捡到的同学个个都很生气,因为纸条上写着:谁看到纸条谁是笨猪!班主任知道了,也写了一张字条,亲自交给了那个学生。等那个学生惶惶不安地打开纸条,却发现上面写着:看到字条的孩子是讲文明的孩子,顿时羞惭万分,当即向老师承认了错误。每一次读到这个案例,我都会为老师的智慧暗暗喝彩。试想,如果教师当时对学生劈头盖脸一顿批评,会收到这样好的效果吗?

三、鼓励的智慧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每个孩子都渴望获得成就感。因此,即使心中对孩子感到失望时,仍然不忘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爱的语言还有很多,有时甚至可以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因为只要有爱,善意的“谎言”也会美丽,它能唤醒心灵,开启心智,让孩子绽放自信的笑颜,让生命充满活力。有一位老师在上课时向学生提问,发现班里一个学习最差的学生也跟其他孩子一样举起了左手。然而,当他站起来回答时却一个字也答不上来。下课后,老师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他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深感歉疚与感慨,于是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以后,每看到这个学生举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在班里学习最差的学生变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还悄悄告诉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不会时请高举右手。结果,他发现整个班都变了。有播种必有收获,这个班级出现的可喜变化,自然是这位老师辛勤而又充满爱心的耕耘的.结果。

7.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设 篇七

一、打造细节,在文本的意蕴丰富处

【案例】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紧紧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大处落笔、整体勾勒,引领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感受诸葛亮的惊人智慧。而在教学行将结束时,王老师的“回马枪”则更是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师:大家看,诸葛亮在事先竟然想得如此周到、如此成熟,简直可说是滴水不漏。同学们,你们说诸葛亮他神不神?

生:(齐答)神!

师:妙不妙?

生:(齐答)妙!

师:更神更妙的还在后面呢。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是个“笑”字,先找到再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笑”?

(学生搜索文本,后在文章第七自然段中将“笑”字定格)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妒忌自己,大战还没开始就先设圈套陷害,结果却落空。

诸葛亮对周瑜一方面感到挺遗憾,另一方面也会想周瑜真是自不量力。

师:嗯,说得有道理。那,诸葛亮对周瑜,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呢?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曹操胆小如鼠,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师:那么,鲁肃既借船给他,又没有向周瑜“告密”,可算是帮了大忙了,诸葛亮会不会笑他?

生:我想,诸葛亮也会笑鲁肃吧,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就只能说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了。

师:嗯,诸葛亮对鲁肃的“笑”跟对周瑜、曹操他们的“笑”可就不一样了。

生:诸葛亮还在笑自己的妙计即将获得成功,这不但是自己学问的一种价值体现,也是对周瑜的最好回击,同时还有利于不久将开始的抗曹作战。

师:说得真好啊!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草船借箭》无论是从主题、人物看,还是从语言、风格看,都极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解读、立体感悟的能力。在学生整体把握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后,王老师并未浅尝辄止,而是慧眼独具地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使课堂风云再起,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对文本内涵的感悟也更透彻。正是在这一细节上的追索咀嚼,才让学生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做整合思考,因此发现了“笑笑”背后的丰富意蕴。才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诸葛亮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本色。

二、优化细节,在课堂的人文气息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从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的细微处对学生实施的人文关怀,是对学生人格修养、学习兴趣、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照和呵护。

新课程教学受“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因而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语文课堂成为了师生之间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立体交际空间,细节关怀恰以它小而巧的方式跻身于这个交际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人情的温暖、人性的善良和精神的激励,于不经意间搭建起语文“人文性”的平台。

【案例】曾听过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第一个环节是生字复习阶段,老师采取的是开火车的学习方式。一开始,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读的准,一个比一个声音响。

轮到一位文文静静的女生了,只见她猛地站起来,张开小嘴,刚要读,却又停住了。老师不断地鼓励她,可她却涨红了小脸,还是读不出来。教室里出现了难堪的沉默。

“那你会别的字吗?”忽然,年轻教师发话了。她面带微笑,显得十分亲切。“会!”小女孩果断地点了点头,大声地读出了后面的一个生字。读完后,她高兴地坐了下去。教学,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着。

案例中年轻教师的这个细节处理让我感动,她用轻轻的一句“你会别的字吗?”保护了一个天真孩童的自尊。她的宽容,她的细心,使一个天真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在这方面,也许我差点,但是,在别的方面,我能行!所以,在语文课堂里,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应该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三、捕捉细节,在学生的奇思妙想处

教学细节就是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就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闪现。它美丽极致,瞬间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让人遗憾不已。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这一个个教学细节,就会不断地给课堂生成智慧。

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对于成人来说,孩子总爱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反映了孩子的探究心理、创造性思维,这就是课堂的“亮点”。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这些“亮点”,巧妙引导,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也将生成课堂中新的亮点。

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是一种资源,细节是一种智慧,因为有了教学细节,课堂才充满思辨与灵性。关注教学细节,不仅是关注精彩细节的教学方法,更是关注课堂上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关注我们习以为常了的一句评价、一声激励,关注真实状态下即时生成的一种引导、一种点拨……在关注中反思,在反思中重建。陈建先老师曾经这样说:“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节处见功夫。”

8.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设 篇八

笔者从教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做过一番的思考和实践,深深感到小学生语文学习必须发挥其智慧,课堂才会活力四射。如何形成这样的生动局面?窃以为必须首先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成学生课堂智慧需确立小学生“能行”的理念

平时的语文教学,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诸多表现,让我感到小学生语文阅读乃至于创新性阅读,总能给我们教师以一定的喜悦感,现在的小学生实在是太能干了。我也曾听过许多大师的语文课,大师课堂上的那些学生简直是太伟大了,是什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得那样惟妙惟肖且表达得那样淋漓尽致?首先执教老师应充分相信那课堂上熟悉与不熟悉的但活生生的面孔,他们都有一颗十分发达的大脑,他们的脑子里都储存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在我们当今学习渠道十分广阔的时代里,小学生创新且创造性的阅读鉴赏能力有潜力可挖。不是有学生这样去创造性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吗?冰雪融化了变成了春天。这回答令我们啧啧称赞还是让我们感到啼笑皆非?应当是前者。所以,在平时的语文阅读鉴赏中,我过多的是相信小学生,他们虽然年龄小、见识短,但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本内容感悟的诸多问题,他们还是独立或者互动予以解决的。事实上,我并非是什么名师级,有可能也许永远也成不了名师级的人物,但当有了信任小学生就有了能够探究的念头,那课堂上还真能够呈现出诸多学生探究的精彩。如果能够比较好地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探究的天赋,那么整个课堂将永远不会是苍白无力的,小学生的眼神肯定都是炯炯的,面容也应当是十分灿烂的。

二、生成学生课堂智慧需保证小学生“努力”的行为

人都是有惰性的,何况我们的小学生?平时我们总会感到一些同仁会怨天尤人,不是这堂课上得不成功就是我们班级学生底子薄、习惯差等等。语文阅读鉴赏的课堂教学中从自身寻找原因的可谓少矣。从我平时语文教学的得失看,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引诱学生创新阅读鉴赏的办法,并努力注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予以逐步的完善,那么我们所有的学生都会去努力的。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尤其需要保证诸多问题学生的“努力”行为的高度到位。我曾看过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教学《全神贯注》的光盘录像,那么多的学生全是优秀生?不可能。但那么多的学生却全部发挥得那样好,真令人汗颜。是先生有什么十分厉害的绝招,依我看来也不尽然,但有一点是不可以否认的,要说什么绝招那就是,先生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尤其十分欣赏那一张张如饥似渴地求知的面孔。这不得不引起我回忆起这样一个说不出名字的人物,说是台湾有一教师来大陆讲学,当然外乎不了要上课了,授课前她与一个班级的老师互动,了解了该班有多少学生时,她感到十分的内疚,其原因是她所设计的提问比该班学生数少了个“一”,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些怎样的老师?由此,我们小学语文的阅读鉴赏同样必须把著名爱国人士宋庆龄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名言拿来自勉。

三、生成学生课堂智慧需形成小学生“成功”的喜悦

大家都知道,也许就是我们所不可予以否认的,小学生应当说在语文阅读鉴赏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幼稚无知,他们的表述就有着许多的信口开河。如学生所说冰雪融化变成春天,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根本就不知道那就是一种创新和创造,如果我们给学生随即贴上标签,让学生乃至所有学生都去知道那就是一种创造,对那学生以及全体学生将会形成一个引动学生阅读鉴赏的创新创造的极大磁场。所以,在平时的语文阅读鉴赏的一系列活动中,我坚持蹲下来并戴上扩大镜去看我们的每一个学生,譬如我们现在的语文学习十分提倡小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尤其是让学生去写些小论文之类的东西,我们的阅读鉴赏当然也完全不会例外。学生在写探究古诗词小论文时,不少学生凭着自己的胆量竟敢与不少的文豪宣战,虽然有些让我们感到有无知之嫌,但有一点是需要我们去认可的,这就是我们小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的创新和创造的表现。如果所有的人都说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没人敢说李白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胡话的话,那未来还谈得上什么创新创造?这就是我们小学生的创新创造,当然也就是我们小学生智慧得到有效发挥的体现。这从一定意义上告诉我们:小学生阅读鉴赏中的自我感悟,不可能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的成功,也不可能就获取完美意义上的成功,我们给学生的都应当是喜悦,即使算不上什么成功,我们也必须让其能够产生这样的感觉“我是成功的”,只有这样,小学生才有可能利用自己的课堂去发挥自己无穷的智慧。

9.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设 篇九

学生提问质疑,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方法。朱熹早就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孔老夫子的教学很多时候就是学生提问质疑,孔子特别欣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文子。语文发展性阅读课题真正体现新课标原则,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原色。学,学生之想学;教,学生之想教。因为“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言文学的教育,人们都讲究一个“悟”字,从“疑”的角度去“悟”,亦不失为好方法,朱熹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可是我们在前期的实践中,第一环节“初读置疑”(或者“带疑初读”)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1.学生没有问题,即无问题状态;2.抓不住关键,支离破碎,不得要领,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3只能提一些如“……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或只关于思想内容的“为什么……?”等片面单一的问题;4.提一些偏怪甚至背道而驰的问题。从而导致我们在学了一篇课文之后,其感觉就像在模特大赛时看到的不是一个个衣着时尚的风格各异的美女和英俊潇洒的帅哥,而是一个个游走的只有魂魄毫无血肉的幽灵。

为此,我仔细的分析了他们提问无质量不全面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了依赖老师的习惯;

2.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没有深入其中达到透读的程度;

3. 学生不知道发问的角度和方法;

4. 不知道如何表述所要提的问题。

因此,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改变这种状态。

一、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打破学生的依赖思想,“逼迫”学生提问。

有人曾提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学生放学回家的时候,中国的家长总要问:“今天你答对了几个老师的问题?”而西方的家长则问:“今天你给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晶”。现在要“逼”他们提问,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扫除心理障碍。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在分组讨论时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学生质疑,帮助学生多提问,帮助学生找好学习的突破口,必然有助于消释他们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形成和谐、平等的氛围。其次,创造一种全面、和谐、宽松发展的条件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间自由地交流探讨时,让组长多给那些不积极主动或比较内向的学生表达的机会,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哪怕非常浅显的问题,只要学生敢于提出,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每一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记员用纸条写上来时必须附上提问者的姓名,这样老师在遇到是平时无问题的学生提的问题时更要及时地表扬,表扬对于优生而言是锦上添花,而对于差生来说则是雪中送炭。特别要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发问切中要害,角度新颖的同学,给其他学生以发问思路和思维方法的正确导向。

二、必须转变学生的阅读习惯,丢掉一切可依赖“拐杖”,进行原汁原味的生态阅读,吃透文本。

首先,对于一切课本以外的教辅资料的运用利弊,我和学生一起作了这样的讨论:我们本来是想借助它们进行更高质量更深度的学习,就像人走崎岖溜滑的道路时想借助的那跟拐杖一样,可我们一把它带在身上,就让它每时每刻都“发挥作用”--预习不用翻查字典了、写作背景讲清了、文学常识写明了、课文层次段落主题归纳好了、各种问题的答案在提出之前就了然于胸了、更有甚者字句段落的赏析都如此的“独到”和一致了……就这样我们理所当然地闲置起了本该发挥作用的大脑,日久天长--考试了,要检查我们的能力和思维了,试卷中的阅读文章不是我们课文上的,没有配套的“辅导资料”了。可我们已经习惯拄着拐杖走路了,现在一个趔趄让拐杖掉下了万丈深渊,可眼前确是更崎岖更溜滑的山道啊,没有了拐杖的我们竟然发现自己连路也不会走了--这才发现那根拐杖早已让我们变成了一个“瘸子”,一个能力和思维的瘸子!最后我们一致决定:丢掉这根拐杖!没上完课文决不去翻阅,为保险起见,我就让语文科代表做好辅导资料的收发工作。

此外在进行文本阅读前要做好环境清理工作:外部环境清理--关闭教室前后门,室内更要保持安静;内部环境(即心理环境)--凝神静气、心无旁骛,让自己全身心地置身于文本中。这样就可以进行准生态的阅读了。

在阅读时最好采用两遍读法:即第一遍通读全文,速度较快,旨在了解文章内容,整体感知全文,要能达到一种阅读的快感;第二遍,分析性阅读,要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用“十注法”符号尽量简化),较长或较难的段落读完后可停顿下来思考一会儿,在其后写下本段的大意,再接着读下去,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悟与思考、问题与困惑……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轨迹清晰地留在书上。此外还可以进行重点段落的攻关精读。

通过这样的全文透读,你想他们没有问题都难。如我在上《航天女英雄--女教师克里斯塔 麦考利夫追记》一文时,让他们按上述要求去做,结果小组提问讨论时,很多学生至少提出了两三个问题,有的多达四五个,而且问题的质量也还可以。

三、必须给以方法上的指导。叶圣陶说:“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二是提问思路和内容。总结整理如下:

盯住“眼睛”问题目,了望全文;      摄取“灵魂”问中心,突出主题;      拎起“骨架”问思路,训练思维;      诊断疑难问困惑,突破难点;      找准口子问文眼,提高速度;      抓住词语问语意,培养语感;      注意“陷阱”问“不疑”,挖掘深度;      放眼课外问阅读,迁移能力。

此外,提问还要根据问题特点,记叙文 要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注意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辨析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等写作特点。记人找准人物的性格,写人的外貌、动作、心理等。小说要抓三要素,语言特色,塑造人物的方法。说明文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辨析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议论文要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对论据类型的认识,对论证方法的辨识和理解;对论证结构的清理、划分;对文或段的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对词、句含义的体会和理解。

四、启发学生如何表述问题。表述问题的原则是具体准确,并且要说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问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简单使用疑问词,如一味简单使用“为什么”、“怎么样”来发问。二是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一方面问题的表述得益于阅读的程度。只有在认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才会问得有物、有据、有序。缺乏了阅读的认真细致必然导致发问的简单化和笼统。当然,另一方面提问的表述实际上是一个思维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和强化的过程。一开始,学生只能提一些诸如“……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等简单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到现在,有的学生已经能提出一些让你吃惊的问题了。如,我在教他们课外阅读《风筝》一文时,有学生问“本来一般人做错了事巴不得别人忘记才好,但鲁迅的弟弟忘记了鲁迅小时侯做的错事,他的心情却更加沉重和悲哀了,为什么会这样?”还有学生问“如果鲁迅的弟弟一直记着这件事,岂不是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兄弟感情吗?”问题之犀利,角度的现代感之强,问题表达之清晰,怎能不让老师喜出望外?

至此我才真正地发现那些被我们平时所忽略的美丽的智慧之花,对学生而言那更是一种价值被认可的莫大的喜悦和快乐。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让我们携智慧与快乐漫步在充满阳光的语文阅读课堂吧。

10.小学语文智慧课堂建设 篇十

(2018-2022年)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我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教育信息化开始进入2.0时代,由此将掀起智慧学校建设的浪潮。

智慧学校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升级阶段,是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1.0提升到2.0的重要举措。智慧学校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学校的主要业务和教育教学关键环节深度融合,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促进教学、学习、管理、生活和文化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逐步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

为全面深入推进我省中小学智慧学校工作,根据《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安徽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智慧教育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稳步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完善优

化教育供给侧服务,为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全省所有中小学校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所有中小学生都享有智慧学校带来的便利学习生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普遍具有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初步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智慧学校发展模式,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2018年,全省普通高中结合新课改新高考的要求同步进行智慧学校建设,遴选300多所示范高中学校、各地市条件具备的中小学校以及开设在线课堂的乡镇中心学校(含教学点)达到首批智慧学校示范学校或实验学校标准;到2020年,全省50%的中小学校进入智慧学校建设阶段。

三、建设原则

(一)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面加强智慧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和有序推进,努力形成省、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校共同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的良好局面。省级层面制定整体推进指导意见;各地根据实际做好规划;学校制定适合自身的智慧学校实施方案。

(二)分步实施,示范引领。省级建设以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为龙头的省市县校四级教育云服务体系。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自身财力和教育教学需求,按照统一目标、任务、标准,加强智慧学校建设过程的统筹、论证、监管与评估,尤其将信息化环境设施、重点项目、运维等经费列入预算并指导实施。学校主抓建设应用。创设一批示范校、实

验校,引领带动全省智慧学校建设,由点及面推动智慧学校的整体提升。

(三)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师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智能化教育环境,探索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促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四、建设内容

智慧学校以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突破口,以基础环境建设和人才队伍为支撑,构架“5项基本业务+2项支撑条件”的智慧学校结构,形成智慧学校生态体系。

(一)智慧教学

智慧教学是指教师在智慧学校建设环境支撑下,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全程智能化。依托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云端优质资源到书到课与智能推送,助力精准备课和有效导学;以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为载体,促进数据支撑的针对性教和个性化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互动、即时化评价反馈,着力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基于线上线下作业测评系统,实现对学生作业和测试的自动批改与分析。利用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大数据分析工具,完成科学的学习诊断和教学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依托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等各种新型教学环境,利用智能移动终端、3D打印机、机器人、VR、AR、人工智能(AI)等新型教学设备,探索跨学科学习(STEAM)、创客教育等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实现教研方式网络化。创设融合备课教研、数据采集分析、设施设备应用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教研环境,利用备课教研系统,结合区域教研数据,实现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评课与议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教研模式,即时提出、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常态化的动力支持。鼓励教师利用现有平台注册的教师空间,积极参与网络协同教研。

实现教育资源特色化。充分利用国家、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各级优质课评选、微课大赛等教学教研活动的生成性资源以及丰富多样的校本化资源,汇聚融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库。紧密结合“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加强学校间的网络交流合作,促进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智慧学习

智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新方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学习者高度自主的学习活动。

实现学习方式灵活化。通过现有空间、资源、平台、各种智能终端,积极开展翻转学习、移动学习、协作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通过自动测评和及时反馈,智能主动推送适合学生学习能力、兴趣、进度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主动提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助服务的自适应学习能力。

实现学习活动自主化。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优势,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活动的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自主选择,学习过程的自主调控,学习活动的自主反思,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学习品质,促进自主学习的充分落实。

实现学习评价智能化。建立智能化学习分析系统,形成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动态评测数据,改变以考试为主要手段和教师为单一评价者的“结果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生成学生个性化成长记录,实现动态、持续、隐形的过程化数据采集,全面感知和记录教与学的“大数据”并进行分析,设置数据分析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精准评估学习绩效。

实现学习成果呈现多样化。通过新型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成果呈现和分享的多样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线下线上展示,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多元主体的互动分享,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再学习、延伸拓展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智能化。建立学生档案,收集学生日常行为数据,帮助学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跟踪学生成长,支持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记录和存储。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三)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的服务于学校管理全流程的综合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学校校务、教务、师生发展等管理的高效化、智能化、精细化,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整合多平台的校务管理。提供综合办公自动化管理服务,高效开展公文流转、知识共享、信息发布、公文审批等校务办公活动。提供人事管理服务,支持学校管理全体学生及教职工信息,帮助学校管理者及时、迅速、准确了解师生的出勤及人员信息情况。提供财务管理服务,支持学校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监督和控制。提供设备资产管理服务,完善固定资产的信息内容,实现高效管理各类设备和资产。

实现智能化的教务管理。支持学校开展选课、排课、评课、成绩采集等教务活动,对课程选修、班级选定、学生对教师评价进度、教师对学生评价进度等提供清晰、直观的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尤其是通过智慧学校平台,实现中心校与教学点的一体化管理,优化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的教学教研、学习、评价、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开展教师专业成长智能管理。支持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新模式,对教师参加专业发展活动、日常教学行为进行记录和数据统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电子档案袋,实现档案管理的智能化,为制定教师培养策略提供支撑依据。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引导教师在提升师德素养、落实教书育人的同时,开展积极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主动取长补短,促进终身学习。

开展学校发展规划与督导评价智能管理。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学校特色个性化的业务系统,形成全面整合、集中一致的教育管理和决策基础数据库,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多元化、生成性、发展性”的诊断评价,进行数据驱动的学校发展性评价与科学决策,支持基于校情的学校发展性指标要素的动态督导评估和综合分析,为教育教学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四)智慧生活

智慧生活是指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学校生活新方式,为日常生活构建便捷的感知体系。

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生活环境。利用校园一卡通、手机芯片等智能化设施方便师生的校园生活,将其融合到师生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实现师生食、住、行的舒适与便捷化,包括校园门禁、考勤记录、食堂就餐、超市消费、图书借阅等;实现校内各种学习、生活、视频安防平台系统的互联互通,能够实现对师生线上线下行为进行数字化记录与大数据分析,提供及时的校园生活指导建议。

引导健康绿色的智慧生活方式。树立环保、节约的生活理念,利用智能化设备实现校园节能控制;养成健康、绿色的学习、生活习惯,利用智能化装备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学习、锻炼、睡眠、饮食等实时状态,及时进行健康提醒,通过数据指导生活,优化日常作息规律;开展积极、安全的网络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网络学习,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完善智能高效的校园安防机制。利用视频监控、智能传

感器和入侵报警系统等实现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测与管理的全覆盖;利用智能感知设备进行车牌识别等,实现对进出校园车辆、人员的全程监控;借助心理测量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关注特殊群体,提供实时服务支持;提供家校互通服务,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在校表现,加强家长与教师、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家校共育。

(五)智慧文化

智慧文化是指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学校文化建设新形态。

整合智慧化的学校环境文化。完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建立各类信息发布平台,逐步配置包括电子班牌在内的各类公共交互式终端、户外大屏、电子屏幕文化墙等设施,整合利用学校校园网络、综合办公平台、微信微博、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等载体,实现学校信息发布和校务公开渠道多样化,提供各类信息资讯服务,反映丰富多彩的师生校园生活,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学校发展正能量。

构建智慧化的学校制度文化。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实现既有传统制度规范动画、视频、图文并茂的可视化处理,和多平台、多终端灵活呈现,提高师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效果,进一步发挥学校制度规范的激情、明理、导行教育。适应信息时代数字化公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建设新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建立完善与智慧校园建设发展相匹配的学校新制度规范。

催生智慧化的学校行为文化。利用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

和智能感知终端,掌握学生特定区域的活动轨迹,实现校园行为全纪录,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日常行为管理,强化美德行为,促进数据支撑下的不良行为的自我矫正。实现网络实名认证和多平台互通互联,强化学生线上行为记录管理,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开展积极的网络活动;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疏导教育和针对性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凝练智慧化的学校精神文化。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新要求的学校主流价值观。坚持寓教育于活动,充分利用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和丰富多彩学校校本资源,科学获取使用网络资源,线上线下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化主题教育,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建设优势,开展具有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健康、向上、创新、发展的学校主流价值观,逐步形成既植根于学校发展传统又呼应智慧学校建设需要的学校精神和学校特色文化。

(六)完善基础环境支撑

完善基础环境支撑是指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舒适便捷、绿色节能的学校环境。

物理教学环境。通过升级改造学校网络环境,提升学校宽带接入水平,实现有线和无线网络在教学、办公及主要公

共活动场所的全覆盖。改善物理教学环境,建设智慧教室和移动学习终端教室等,拥有支撑教学的智能终端及配套设备,在学校主要公共区域配备信息服务终端,满足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教研、学习活动、生活服务等需求。建设校园智能安防预警系统,实现校园视频监控、紧急呼叫求助报警、访客管理等智能化安防管理,避免学生出现校园安全事故。

虚拟教学环境。依托国家省、区域教育云平台、学科辅助工具以及在线学习社区等,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化。促进学校个性化应用系统与省、区域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建立电子身份统一认证系统以及一卡通系统,建设由校园卡、传感设备、安防监控、能耗监测、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组成的学校智能感知环境。使物理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全面衔接,实现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智能感知环境的全面融合。

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完善基于用户、数据、资源统一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按照国家教育行业标准,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统一桌面呈现的智慧学校基础服务平台,提供全局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认证服务,支持用户安全、便捷地应用各种信息服务。提供单点登录服务,支持用户一次登录即可在有效期内访问任何已经授权的应用系统;提供综合信息门户服务,支持用户个性化设置各种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

(七)加强人才队伍支撑

加强人才队伍支撑是指通过开展智慧学校人才培训,提升智慧学校领导者、教师和技术人员水平。

信息化领导力。设立由校领导或专职人员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通过国培计划等,提升领导力,使CIO具有信息化规划组织、管理和评价能力,结合本校实际,前瞻性、创新性地谋划工作并持之以恒予以推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校各项管理,有效推进教育决策和绩效评价。

考评奖励机制。通过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系统,对参加智慧学校应用能力培训的人员进行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考核,强化对项目实施人员的动态评估,作为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教师师德考核,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注重发挥先贤名师与师德楷模的模范引领作用。开展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水平竞赛和研究活动等,积极鼓励中小学参赛,并对优秀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并组织教师开展智慧学校课题研究。

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工作机构体系,针对中小学教师、技术管理人员分别开展智慧学校应用培训和技术管理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分组自学、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等多种方式,提升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的支撑服务能力,确保技术管理维护到位、智慧教学应用到位。各级教研员和名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名师课堂培养适应智慧教学环境的教师。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将智慧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且覆盖所有教师教育专业,提升师范生和新入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全省智慧学校建设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智慧学校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完善政策保障和建设标准,制定智慧学校建设规划,召开会议专题部署,保障智慧学校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智慧学校经费多方投入机制 统筹建立资金多元筹措机制,统筹整合各类相关项目资金,按照分级建设、分级负担的原则,明确省和市、县财政分担办法,省级财政主要保障智慧学校全省平台建设和技术支持及奖补等,研究引入社会资本投入措施。“智慧学校”建设经费应纳入各级财政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体系。

(三)加强安全管理,积极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建设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方案,按需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提高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智能化。

(四)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智慧学校建设长效保障机制 按照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原则,形成多级统筹、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智慧学校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级联动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体系,建立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保障的长效机制,促进智慧学校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推进督导评估,确保智慧学校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开展智慧学校建设专项督导,逐步建立智慧学校教育信

息化督导评估体系。开展面向市县智慧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和第三方评测,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核查工作进展、推动工作落实的依据,以推动各市县、各学校落实智慧学校建设各项任务。

附件:13

上一篇:小学落成启用典礼主持词下一篇:团结的名言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