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赋》原文及翻译

2024-12-27

《月赋》原文及翻译(精选11篇)

1.《月赋》原文及翻译 篇一

公输原文及翻译原文翻译

原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释:

1.公输盘:鲁国人,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做公输班。能造奇巧的器械,有人说他就是鲁班。

2.云梯:古代战争中攻城用的器械,因其高而称为云梯。

3. 将以攻宋:准备用来攻打宋国。以,用来。将,准备。

4.子墨子:指墨翟(此字念dí,;姓中念作zhái)。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学生对墨子的尊称。后一个是当时对男子的称呼。

5.闻之:闻,听说。之,代指攻宋这件事。

6.起于鲁:起,起身,出发。于,从。

7.而:表顺承。

8.至于郢:至于,到达。郢,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在今天的湖北江陵。

9.夫子:先生,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是公输盘对墨子的尊称。

10.何命焉为:有什么见教呢?命,教导,告诫。焉为,两个字都是表达疑问语气的句末助词。

11.侮:欺侮。

12.臣:墨子的自我谦称(秦汉以前对一般人也可自称臣)。

13.愿借子杀之:希望借助你的力量去杀了他。愿,希望。借,凭借,依靠。

14.说:通悦,高兴,愉快。

15.请献十金:请允许我奉送(你)十金(作为杀人的酬)。请,和下文请说之的请,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请允许我。金:量词,先秦以二十两(银子)为一金。

16.义:坚守道义。

17.固:坚决,从来。

18.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的礼节。再:第二次。

19.请说之: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说:解说。之:代词,代墨子下面要说的话。

20.吾从北方闻子为梯:我在北方听说您制造了云梯。为:做,造。

21.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之:提宾标志。

2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荆国有的是土地而没有足够的人民。荆国:楚国的别称。有余于地:在土地方面有多。于:在方面。

23.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意思是牺牲百姓的生命去争夺土地。而,表转折,却。

24.不可谓智:不可以说是聪明。

25.仁:对人亲善,友爱。

26.知而不争(zhèng):知道这道理却不对楚王进行劝谏。

27.不得:不能达到目的。

28.知类:明白类推的道理。类:对事物作类比进而明白它的事理。

29.服:信服。

30.然胡不已乎: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的计划)呢? 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31.胡不见我于王: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见:引见。于王:状语后置语。王:指楚惠王。

32.诺:好,表示同意。

33.文轩:装饰华美的车。文:彩饰。轩:有篷的车。

34.敝舆:破车。

35.褐:粗布衣服。

36.粱肉:好饭好菜。

37.何若:什么样的。

38.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固定用法。

39.云梦:楚国的大泽,跨长江南北,也包括今天的洞庭湖、洪湖和白鹭湖等湖沼。

40.犀:雄性的犀牛。

41.兕:雌性的犀牛。

42.鼍:鳄鱼。

43.鲋鱼:一种像鲫鱼的小鱼。

44.文梓:梓树。文理明显细密,所以叫文梓。楩:黄楩木。豫章:樟树。这些都是名贵的木材。

45.长木:多余的木材。

46.王吏:指楚王所派攻宋的官吏。

47.善哉:好呀。

48.虽然:虽然如此。

49.见:召见。

50.牒:木片。

51.九:表示次数多,古代三、九常有这种用法。

52.机变:巧妙的方式。

53.距:通拒,抵御。

54.尽:完。

55.守圉:守卫。圉:通御,抵挡。

56.诎:通屈,意思是理屈,(办法)穷尽。

57.所以:用来的方法。和现代汉语利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

58.莫:没有谁。

59.禽滑厘:人名,魏国人。墨子学生。

60.已:已经。

61.寇:入侵。

62.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 ,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虽:即使。绝:尽。

翻译:

公输盘替楚国造云梯这类攻城的器械,造成后,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墨子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从鲁国出发,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郢都,见到了公输盘。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先生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

公输盘很不高兴。

墨子先生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

墨子先生起身,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进行劝阻,不能说是忠君的;劝阻却没有成功,这不能称作坚持;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墨子先生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停止计划呢?

公输盘说:不行,我已经向楚王说了这件事了。

墨子先生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公输盘说:好吧。

墨子先生拜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自己装饰华美的车,邻居有破车,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华美的衣服,邻居有件粗布衣服,却想要去偷;舍弃自己的好饭好菜,邻居只有粗劣饭食,却想要去偷。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楚王回答说:这个人一定是患有偷盗的毛病了。

墨子先生说:楚国的土地,方圆大小足有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大小不过五百里,这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同破车相比。楚国有云梦泽,里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鳄鱼多得天下无比;宋国却像人们所说的一样,是一个连野鸡、兔子、小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好像美食佳肴同糠糟相比。荆国有巨松、梓树、黄楩木、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是一个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的国家,这就像华丽的衣服与粗布短衣相比。我认为大王派官吏进攻宋国,是和这个患偷窃病的人的行为是一样的。

楚王说:好啊!虽然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在这种情况下(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先生解下衣带,用衣带当作城墙,用木片当作守城器械。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先生多次抵御他。公输盘的攻城的方法用尽了,墨子先生的抵御器械还绰绰有余。

公输盘理屈,却说:我知道用来抵御你的方法,可我不说。

墨子先生说:我知道你要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也不说。

楚王问其中的缘故。

墨子先生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掉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守城,就可以攻取了。可是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多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御者)啊。

楚王说:好,我不攻打宋国了。

墨子从楚国归来,经过宋国,天下着雨,他到闾门去避雨,守闾门的人却不接纳他。所以说:运用神机的人,众人不知道他的功劳;而于明处争辩不休的人,众人却知道他。

2.《月赋》原文及翻译 篇二

1 报刊经济类文章翻译的要求和策略

季羡林先生说:“翻译要的不仅是中外文语言功底, 更是经验、学养、见识、悟性和人品。” (柴晚锁、陈晓颖, 2011) 经济类文章博大精深, 翻译好此类文章, 译者不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还要对翻译策略熟练掌握。译者在不断探索语言规律、积累词汇、熟悉翻译套路的同时, 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经济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

1.1 翻译标准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鲁迅先生对翻译标准的观点是:“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两面, 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对于经济类文章来说, 翻译标准除“忠实、通顺”外, 还应该“地道”。

所谓忠实, 首先指忠实于原作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内容完全而准确地表达出来, 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恣意删改的现象。忠实还指原作的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言风格等。译者不能对原作的风格任意破坏, 不能以译者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尽可能还其本来面目 (王恩冕, 2005) 。

所谓通顺, 指译文必须通顺易懂, 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 没有逐字死译、硬译、语言晦涩、诘屈聱牙的现象, 也没有文理不通, 结构混乱, 逻辑不清的想象。 (王恩冕, 2005)

所谓地道, 是译文应体现出经济英语的特色, 遣词造句都经济界专业术语。

忠实、通顺、地道相辅相成。忠实而不通顺, 读者看不懂, 也就谈不上忠实;通顺而不忠实, 脱离原作的内容与风格, 通顺也就失去了基础, 使译文成为编纂的东西;忠实、通顺而不地道, 译文就不符合经济用语的表达习惯, 也就失去了经济文章的特色, 无论译文多么忠实、通顺, 都不能称得上是一篇好译文。因此, 在翻译此类文章的时候, 我们也要把地道作为翻译经济类文章的重要标准。

1.2 译者素养

报刊文章内容新、形式活、范围广。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和丰富的翻译经验, 还要具备渊博的背景知识, 天文地理、历史风俗、方言俚语、风土人情、商品知识、金融、经济、商务、时事及文学艺术都要略懂一二。 (贾毓玲, 2011)

经济类报刊有很多“行话”, 因此译者须采用经济界的习惯表达术语。若要地道地翻译这些经济术语, 译者就要平时多积累, 多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原文的内容背景, 尤其是最新的评述。

简言之, 要做好经济类文章的翻译, 译者就要是“万事通” (Jack of all trade) 。这个要求虽然很高, 但非高不可攀。只要孜孜不倦地学习, 持之以恒, 定能融会贯通 (涂和平, 2008) 。以下将从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原文分析如何做好英语报刊经济类文章的翻译。

2 从“韩素音翻译竞赛”原文浅析报刊经济类文章的翻译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规格最高的翻译竞赛, 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原文是从美国Economists杂志上摘录的一篇经济类文章。以下是对原文所做的详细分析和解读。

2.1 文章标题的翻译

报刊文章的标题有两大特点, 一是简明扼要, 一针见血;二是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原文标题是Are we there yet?从语法结构分析, 标题是“we are there yet”的疑问句。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 加以强调, 虽是反问句, 但是说话者对所问问题了如指掌, 这样的好处:可给人传达一种坎坷到达目的地的情感。根据实际情况可推断Are We There Yet表达的是美国摆脱金融危机的艰辛与不易, 以及国人为其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民主党和共和党为挽救美国经济纷纷献计献策。所以, 此处的there就是指美国彻底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如果我们把标题译为“我们抵达目的地了吗?”或者“我们离目标还有多远?”虽然译出了标题的字面意思, 但“目标”是指什么, 读者无从知晓。因此, 文章题目可译为:“漫漫复苏之路, 我们是否走完?”不仅把标题的字面意思译了出来, 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出美国人急于摆脱金融危机的迫切心情。

2.2“行话”的翻译

经济类报刊文章属于专业性文章, 因此, 其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使用专业术语。经济类文章中有很多“行话”, 其中不但包括专业术语, 还包括许多具有特定含义的普通词语, 同一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意思, 在经济行业中, 就是另一种说法。翻译此类词语时, 要注意普通词语的特定含义 (王恩冕, 2005) 。例如, weak为“经济疲软”;slump为“大幅走低, 下跌”;crawl along with growth为“缓慢增长”;tight monetary policy为“货币紧缩政策”;balance-sheets rebuilt为“重建资产负债表”;debt reduction为“债务减持”;fiscal boost为“财政刺激”;the mid-terms为“中期选举”;stall speed为“失速速度或最小速度”;economy is stronger为“经济走强”;mortgage debt为“按揭”等。

2.3 把握原文的语境

翻译要注意语境, 对于报刊文章的翻译, 更是如此。所谓语境,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某个词语、句子乃至段落所在的“上下文”;二是指与整篇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果不参照语境来理解词句, 那么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无法准确把握其真正含义 (王恩冕, 2005) 。英语名言曰:“No context, no text.” (没有语境就没有文本) , 进而没有语境就没有翻译。只有在语境中理解原文, 才能排除各种可能产生的歧义, 从而再现原文风采。笔者试从以下例子来分析语境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实例1]America’s biggest problem is that its politicians have yet to acknowledge that the economy is in for such a long, slow haul, let alone prepare for the consequences.译为“美国最大的问题在于, 执政者们还没有意识到美国经济已注定无法绕开这段漫长、迟缓的发展历程, 遑论为其后果未雨绸缪了”。如果只是照搬字典意思, yet在肯定句中译为“现在、到目前为止”等意思, 因为yet一般是用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 这里却是肯定句。根据上下文语境, 肯定的意思是说不通的, yet应译为“还没有”。若yet译成肯定, 何来“最大的问题?”

[实例2]In fact, most of the growth in government to date has been temporary and unavoidable;译为“事实上, 政府迄今为止的扩张, 大部分都是临时性的、不可避免的”。其中“growth in government”译为“政府规模扩大”而不是“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单从这一句话是看不出“政府规模的扩大”之意。奥巴马政府改变态度, 转而认为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是美国政府机构的臃肿与庞大。所以此句的“”应译为“政府规模扩大”而非“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

人们常说“功夫在诗外”, 其实翻译要考虑的方面也早已超出了语言本身, 只有把握好特定的语境, 对文本既作宏观掌握又作微观分析, 字斟句酌, 翻译才能正确无误, 优美得体。

3 结束语

翻译报刊经济类文章往往会困难重重。新闻报刊不仅是报道新闻的媒介, 而且是使用新词的庞大机器和产生新词的巨大工厂。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背景知识, 还要能够熟练运用经济术语。若译者不懂经济类专业术语, 那么译文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无法再现原文的神韵和风格。若要译文忠实、通顺、地道, 那么译者首先必须对原文透彻理解, 然后将理解的东西用专业口吻加以确切表达。透彻把握原文精神实质, 产出形神兼得的高质量译文。透彻的理解和确切的表达虽非易事, 但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经济类文体的译者, 译出高水准的译文, 译者必须专心致志, 锲而不舍,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不断实践、总结经验, 这个目标终究是可以达到的, 译出的文章也会忠实、通顺、地道, 这个目标是所有从事经济类翻译的人员所要力争达到的目标。经济类翻译虽然是座看似高不可攀的山峰, 但只要我们有攀登高峰的勇气和信心, 终会到达山顶, 一睹经济翻译的风光。

参考文献

[1]柴晚锁, 陈晓颖.心解文泉涌意至笔云行——第22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参考译文讨论[J].中国翻译, 2011 (2) :82-84.

[2]贾毓玲.对中央文献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 2011 (1) :78-81.

[3]涂和平.外事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4]王恩冕.如何翻译英语报刊经济文章[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5]伍锋.应用问题翻译: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3.《鹿柴》原文及翻译 篇三

《鹿柴》原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翻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鹿柴》注释

①鹿柴(zha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②但:只。闻:听见。

③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之影,古时同“影”。

④照:照耀。

《鹿柴》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4.论语原文及翻译 篇四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 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饮酒》原文及翻译 篇五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是指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是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指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指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指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创作背景

6.短文原文及翻译 篇六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赏析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 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 ,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 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 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这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的高明手法,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变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7.孟子原文及翻译 篇七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据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⑴:‘经始灵台⑵,经之营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经史勿亟⑸,庶民子来⑹。王在灵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⑼,白鸟鹤鹤⑽。王在灵沼⑾,於轫⑿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⒀曰:‘时日害丧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⑴《诗》云:下面所引的是《诗经.大雅.灵台》,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 ⑵ 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⑶攻:建造。⑷不日:不几天。⑸亟:急 ⑹庶民子来: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⑺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⑻幽鹿:母鹿;攸:同“所”。 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⑽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⑾灵沼:池名。 ⑿於(wu):赞叹词;轫(ren),满。⒀《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是的誓师词。 ⒁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日,太阳;害,何,何时;丧,毁灭。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次为乐吗?”

8.唐诗原文及翻译 篇八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注解】:

1、子:长脚蜘蛛,也作喜子。

2、铅华:指粉。

3、莫是:莫不是。

【韵译】:

昨晚我裙带忽然松弛解开,

早晨又看见子双双飞来。

要赶紧描眉擦粉梳妆打扮,

莫非是我的丈夫快要回来。

【评析】:

9.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九

作者: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翻译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独特,独具风格,是韩愈小诗中的代表作。

前两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里没有芬芳的鲜花盛放,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十分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内心的感情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神。“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入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感。

10.九歌原文及翻译 篇十

楚辞·九歌

作者:刘向

东皇太一

【原文】

吉日兮辰良,

东皇太一穆将愉兮上皇①。

抚长剑兮玉珥②,

缪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

盍将把兮琼芳③。

蕙肴蒸兮兰藉,

奠桂酒兮椒浆④。

扬枹兮拊鼓,

疏缓节兮安歌⑤,

陈竽瑟兮浩倡⑥。

灵偃蹇兮姣服,

芳菲菲兮满堂⑦。

五音纷兮繁会⑧,

君欣欣兮乐康。

【注释】

①辰良:即良辰的倒文。穆:肃穆恭敬的样子。

②抚:抚摸。珥:耳饰,此指古代剑柄的顶端部分,又称剑镡、剑鼻子。

③瑶:美玉名,这里形容坐席质地精美。一说“瑶”,“营”的假借字,香草名。“营席”,用营草编织的坐席。玉瑱(zhèn):压席的玉器。瑱:通“镇”。盍(hé):发语词。将:举。把:持。将把:指摆设的动作。琼:美玉名。琼芳:形容花色鲜美如玉。

④肴蒸:祭祀用的肉。藉:衬垫。奠:祭奠。“桂酒”、“椒浆”,指浸泡香料的美酒。

⑤枹(fú):鼓槌。拊:击。节:音乐的节拍。安歌:安详地歌唱。

⑥陈:列。竽:笙类吹奏乐器,有三十六簧。瑟:琴类弹奏乐器,有二十五弦。

⑦灵:楚辞中“灵”或指神,或指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谓巫曰灵,谓神亦曰灵。盖群巫之中必有像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而视为神之所凭依,故谓之灵,或谓之灵保。”这里指女巫。偃蹇(yǎn jiǎn):舞貌,谓舞姿袅娜。姣服:美丽的衣服。芳菲菲:香气浓郁。

⑧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繁会:音调繁多,交响合奏。

【译文】

吉祥的日子,良好的时光,

恭恭敬敬娱乐天神东皇。

手抚着镶玉的长剑剑柄,

身上的佩玉和鸣响叮当。

精美的瑶席玉瑱压四方,

摆设好祭品鲜花散芳香。

蕙草包祭肉兰叶做衬垫,

献上桂椒酿制的.美酒浆。

举鼓槌敲得鼓声咚咚响,

疏节奏缓拍节声调安详,

又吹竽又鼓瑟放声歌唱。

巫女舞姿美服装更漂亮,

芬芳的香气溢满大厅堂。

宫商角徵羽五音齐合奏,

衷心祝神君快乐又健康。

【赏析】

11.《狼》原文及翻译 篇十一

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户身上;那么屠户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

作者简介:

上一篇:转型跨越发展下一篇:春季学校工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