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项限时练

2024-10-23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项限时练(7篇)

1.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项限时练 篇一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组一 对点练

1.(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中的意象。联系诗中前三联表达了对韦曲的喜爱之情,再联系题干对“小乌巾”的解释,可知最后两句“何时”“小乌巾”传达出了归隐之意。

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2.(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5分)

秋夜纪怀 〔宋〕陆 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注] 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理解诗人情感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陆游一生都在想着报效国家,即使年老体病,即使在半夜无眠时,诗人都在想着自己年轻时的英勇,想着杀敌报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3.(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②②①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前三联通过所见所闻营造出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尾联“樊笼累”与“松桂心”对比,写出了对仕途凡尘生活的厌倦,“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桂”更以其脱俗之香被历代文人寄寓了高洁幽隐的人格特征。所以,作者借“松”“桂”的意象表达了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的情感和志向。

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 藉 余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 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①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②不同:王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题组二 综合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2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周 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 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D.“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江南的人谁会念及我呢?词人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

E.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分析不当,词人描绘出的是郊野送行的壮阔场面。D项。“江南谁念方回”的意思应是自己隐居江南,又有谁会念及我。由后面的“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可以看出词人隐居江南。

答案:AD(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①“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设想友人远去北国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②“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不仅包含了年老力衰、无人念及的伤感,还有国家沦亡的伤痛。③“东风渐绿西湖柳”至结尾,借对江南早春之景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与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仕元的不满。(每点2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

①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 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B.上阕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下阕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2)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阕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

答案:BD(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案: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2分)“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4分)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 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2)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潞府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答案:AE(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每点2分)8.(2017·广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吴中书事 杨 乘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蠢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 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鑫五湖上”指的是范暴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③①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1)解析:C项,颈联描写的是眼前实景,而不是“想象之景”,诗人由眼前的衰落景象而追忆起昔日吴国的繁华盛景。D项,“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表述错误。“谁与同”是没有人同自己一般“多暇”和“尽日愁吟”,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和不被重用的无奈,“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的说法于文无据。

答案:CD(选对1项2分,选对2项5分。多选,不给分。)(2)答案: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表现: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

②运用典故。通过范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即可)

2.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项限时练 篇二

陆游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突兀.(wù)

潦缩.(suō)祠宇.(yǔ)

干.细胞(ɡān)B.罗络.(luò)

澎湃.(bài)营葺.(qì)

绍.兴酒(sháo)C.模拟.(nǐ)

葭.

苇(jiā)栖鹘.(hú)

抟.水禽(tuán)D.云涌.(yǒnɡ)

湓浦.(fǔ)澄.清(chénɡ)

彭蠡.

口(lǐ)解析 A.宇yú,干ɡàn;B.湃pài,绍shào;D.浦pǔ。

答案 C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杰然特.起

公车特.征拜郎中 B.上干.云霄

北适中山以干.仕 C.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无丝竹之乱.耳 D.大孤状类.西梁

佛印绝类.弥勒 解析 A.前:独自,后:特地;B.前:冲、插,后:求取;前:混淆,后:扰乱;D.均为“像”。

答案 D 3.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可饮过夕乃.A. 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楼观亭榭若稍饰以.B. 盖以此得名也.一也此山当是其.C. 罗络其上.而归徙倚久之.D. 然小孤之旁.

解析 A.均为副词“才”;B.前:介词“用”,后:介词“因”;C.前:其中的,后:它的;D.前:语助词,后:的。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极登临之胜——“极”是“享尽”的意思,与“不得极夫游.之乐”中的“极”意思相同。

B.信造化之尤物也——“造化”这里指大自然,与“造化弄..人”不同,“造化弄人”的“造化”指创造、化育万物的主宰。

C.盖江西路也——这里的“路”是宋代的区划单位,与“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同。

D.张魏公自湖湘还——“张魏公”指南宋抗金名将张浚,因其...谥号为魏国公所以这样称呼他。

解析 D项“魏国公”是封号。答案 D

二、课内赏析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5~8题。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

名:出名,闻名 .B.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戍:把守 .C.三面临江,倒影水中 影:通“映”,映在 .D.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徘徊、不忍离开 ..解析 C项的“影”就是“影子,山影”。答案 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类如金山、焦山、落星之.A.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事有碑载其.B.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小艇游庙中复以.C.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归徙倚久之而.D. 吾尝跂而望矣.

解析 A.均为近代“这”;B.前:那,后:语助词;C.前:凭,后:把;D.前:表顺承,后:表修饰。

答案 A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出了鲜明独特的形象。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

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答案 D 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信造化之尤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2)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一下,与山光水色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

三、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游 东 山 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

①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

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注 ①丘:坟墓。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项中“谢”应是“推辞”的意思。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坐遂扫石而.A.

弃甲曳兵而走.无已乎乐其.C.

其孰能讥之乎.

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李及道士别遂与.D. 今君与廉颇同列.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中“而”:连词,表顺承,两个动作先后进行;表修饰,形容逃跑时的情形。B项中“焉”:代词,那里;兼词,于此。C项中“其”:副

词,都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D项中“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同”“跟”;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

答案 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C项中作者写作此游记的时间不对。根据第7段内容,应是隐溪先生去世后不久开始动笔写,后来又耽误了,最后才勉强写完。此题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错误的,其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选文。

答案 C 1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1)中“识”“无用”“怀”,(2)中“窍”“作”,(3)中“已而”“揖”“奈何”“与”,这些地方要着重翻译。句子整体翻译得准确、通顺,也是重点。

答案(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作诗呢?”

参考译文

洪武乙亥年,我客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已八十多岁了,爱读道家书。他的儿子立恭诗写得很好。(父子二人)都心胸豁达。但是平日深居简出,隐居韬晦,不轻易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破晓时分,往东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北拐,走小路约十里,穿松林,涉溪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有一块圆石,能坐十几个人。松柏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袭人,百鸟争鸣。于是清扫石面坐下。

坐了许久,听到一阵鸡犬之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往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一望无际,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素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有光泽,好像刚喝过酒。招呼我们两人坐下。窗下陈列着几卷古书,立恭拿起一册《列子》,我找到一部《白虎通》,都十分想要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盛上肉。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酒过数巡。立恭作七言近体诗一首,我和了一首。酒至半酣,有人骑马经过,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十分惊讶,相视一笑,没有下马,径直驱马而去。很快,备办了丰富的酒菜,与一道士结伴而来,于是一同入座,举杯共酌。道士拿出一幅《太乙真人图》请我们作诗。我作了一首五言古诗,并题写上。立恭不写,只是不停地向道士敬酒。道士酒力不胜,躬身告饶,引得众人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隐溪老先生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作诗呢?”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奇绝,于是再饮,我和立恭对饮,不一会就都有些醉意了。

不久太阳西下,眼看距西峰只剩一丈了,隐溪先生招呼我回去,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及道士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便是我为自己选择的坟地。”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应该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未及动笔。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去世了,我痛哭哀悼。与立恭相约来年寒食去给老人家扫墓。等到了约定时间,我又生病了,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拜访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还没写完,立恭拿起观看,痛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然而转念一想,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况且在武昌逗留期间,虽然经常外出郊游,可是哪一次都不如东山之

游畅快,便勉强把游记写完。亲手誊录,寄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四、语言表达

13.下面是梁启超评价陆游的诗,顺序打乱了,请重新排序,只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兵魂销尽国魂空;②诗界千年靡靡风,③亘古男儿一放翁;④篇中什九从军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②①④③

14.下面是苏轼咏小孤山大孤山的著名的题画诗,学习《过小孤山大孤山》的写法,把这首诗改写成写景的散文片段,不少于300字。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3.高一语文期末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篇三

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4分)

答案:春花美,秋月亮,但丝毫也唤不回亡国之君欣赏的兴趣;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之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内容大体正确就可得分)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请用一句话说出这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含蓄地显示出郁结已久的愁绪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并且将要达到迸发奔放,纵横恣肆的程度。(内容大体正确就可得分)

⑶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4分)

答案:改(2分);过去所拥的欢乐、尊严、自由等,那一切美好的事物(2分)⑷请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妙在何处。(4分)

答案:将抽象的愁具体化(比喻/化虚为实)(2分),写出了愁之多,愁之深,愁之绵延不绝(2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8分)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中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4分)

答案:不能。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不符合诗歌意境。(2分)“自”和“空”表现了诗人见满院萋萋碧草,闻叶间数声黄鹂,感叹昔人不再,倍感寂寞和悲凉的情感。(2分)2.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4分)答案: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2分)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深沉的叹惋和感伤。(2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①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②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4分)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五.读陆游的《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1.谈谈这两首诗表现重点上的差异。答案:《书愤》一诗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临安春雨初霁》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2.说说这两首诗歌风格上的差异。答案:《书愤》一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风格近似杜甫;《临安春雨初霁》写得优美动人,富有情趣,风格近似苏轼。

六.读《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回答下列问题:

夜归鹿门歌 归嵩山作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夜归鹿门歌》按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江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

答案:江边场景重在写世俗生活,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写诗人隐居生活,与世隔绝,孤独寂寞。

2.说说这两首诗歌的诗境有何异同?

答案:共同之处: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的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不同之处: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七.读杜甫的《阁夜》和《旅夜书怀》,回答下列问题:

阁夜 旅夜书怀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阁夜》这首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答案:“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对老病孤舟、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

2.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答案:《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书怀》的意境高朗壮阔。《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但终究是悲凉和萧瑟。《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等意象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广阔的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悲慨之气无《阁夜》浓。

章法上的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予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书怀》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

八.读李煜的《虞美人》和《浪淘沙》,回答下列问题: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这两首诗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

答案:《虞美人》主要抒发词人对屈辱的囚徒生活的无比厌烦和满腔愁绪;《浪淘沙》主要抒发词人对故国江山的无比眷恋和对国破家亡的千古憾恨。2.这两首诗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同的体验? 答案:“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表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的绵绵不绝的愁绪,“梦里不知身是客”表达的梦醒之间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的离别之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表达的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无奈,都是人生的共同体验。

九.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 词的上阕写景,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举例分析并说明其作用。(4分)一句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2.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这首词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答案:王国维认为这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此言不虚。这两句诗不事雕琢,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茶叶以及茶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几何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第二,这两句炼字功夫了得!“一一”把茶叶在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把微风吹过荷塘,茶叶随风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则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弄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这首词的三、四句写主人公的梳洗过程,你以为“懒”“迟”两字好在哪里? 答:“懒”“迟”两字写出了女主人起床时懒散迟缓的精神状态,传神地表达出女主人公空虚(怅惘)、百无聊赖却又满腹愁怨的心情。

2.简要分析最后一句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5分)

4.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篇四

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源自 饶水知音做题方法:

1.读懂诗歌 看标题,揣测诗歌内容;读诗句,准确翻译,前后贯通;

重注释,把握背景,知人论世;明感情,把握诗歌主题; 思方法,考虑诗歌艺术技巧。

2.仔细审题 明确答题范围,是一句,是一联,还是整首诗?明确答题方向,是鉴赏,还是评价?

● 注意命题者这样的问题“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本诗(词)体现了作者哪些情感?”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 命题者考修辞手法,你的答案一定要是修辞范围——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一定不能写白描、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 命题者考全诗或者全词用了什么主要的手法,往往是大手法,这时要先考虑是不是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命题者考“哪种”,那你就只能答一种。命题者考“哪些”,可以稍多一点,但不宜超过3个。3.规范答题 掌握好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分条作答,步骤完整

常见问题与考场自救

① 难以读懂诗歌 ①一定要按照读懂诗歌的步骤来阅读诗歌,如果仍然读不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或者做过的诗歌,对应找出相似情感类型的诗歌。

②答非所问或看错答题范围

② 仔细审题,确定好范围再作答

③答题不规范,要点淹没,语言罗嗦

③动笔前先想好答题思路,把要点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组织语言时注意避免重复或者自相矛盾。

友情提示

1.答题时不要让自己的主观意愿凌驾于诗歌之上,添加诗歌中本来没有的感情。

2.明确各答题术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不要乱用错用。如“年老体衰”与“年老色衰”适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情怀”和“情感”的区别。

3.注意组织答案一定要要点先行,分条回答,不让分析的话淹没要点。

4.审题时注意不同题型的要求不同,如概括情感类型和分析情感在结合诗句的要求上是不同的;要分清楚简答题与分析题。

5、回看已经做过的题目

答题模式表格归纳设问角 度

设问示例

答题步骤

答题范式

考题直击

答案解析

修辞手法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描写手法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抒情方式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思想感情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观点品评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比较鉴赏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

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意象赏析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意境品味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字词推敲

1.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2.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问:颔联与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一下。

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出塞后的孤寂。诗眼赏析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问: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① “空” 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语言风格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相关知识链接: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3、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恻 猿猴:哀伤、凄厉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飘泊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欢愉、光明

5、器物类

玉:高洁、旧地重游、脱俗 珍珠:美丽、无瑕 簪缨(冠):官位、名望

6、颜色类

白:纯洁、无暇、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7、其它类

古人: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时段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扑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妙洁净、忘尘厌俗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或对人的摧残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

举例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 隐者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抱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爱恨情长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三)古典诗歌中主要的思想感情

(1)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孤独寂寞)、思念亲友、渴望团聚、闺中怀人、边关思乡、归家无期等。如杜甫《月夜》、李商隐《夜雨寄北》等。

(2)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念、离别的痛苦惆怅、别后的孤独寂寞、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如柳永《雨霖铃》、高适《别董大》等。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醉情山水、感景物凋零萧瑟,惜春伤秋,悲身世时事多艰、叹节物变迁、年华流逝等。如王维《山居秋瞑》、杜甫《登高》等。

(4)咏史怀古: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针砭揭露;自比自况、仰慕英雄、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等。如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等。如陆游《书愤》、辛弃 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满江红》(6)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生活喜悦、安享宁静、归隐闲居等。如李白《独坐静亭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四)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用典、化用、双关、互文

2、表现手法

比兴、铺陈、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3、表达方式

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

(1)抒情手法:这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情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2)描写技巧

①渲染与烘托 ②衬托与对比 ③虚实结合 ④动静结合 ⑤正侧结合 ⑥点面结合 ⑦细节描写 ⑧白描 工笔

4、结构技巧

(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

(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3)照应: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4)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5)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奔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要实现理想的豁达。(6)画龙点睛:诗歌末尾点明主旨、亮明观点,让读者豁然开朗。

(五)常见的语言风格

①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淡(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④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李商隐的诗如:《锦瑟》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⑦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⑧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醒: 诗歌风格是诗歌整体风貌,可以是诗人的一贯风格特色上,也可以是一首诗的风格特点上,包括形式上的特色,包括用词用句,意象选择,意境创设;也包括思想感情的特点,甚至包括表现思想情感的方式方法。

静悟自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2年全国大纲卷)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11年安徽卷)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13年山东卷)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 河 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静悟自测参考答案

(一)1、第一、三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趣。

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二)1、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意对即可)

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景,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意对即可)

(三)(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5.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项限时练 篇五

一、(安徽省合肥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别吴仲俊

吴锡畴

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缸次第空。宿霭未干桑叶雨,薄罗初试棘花风。诗联锻炼微吟里,豪气施行半醉中。

此去相逢堪几度,别怀作恶老来同。

[注]①春事:春意,春天的景象。②作恶:指忧郁不快。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从离别之时的自然景象人笔,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B.颔联中“未于”既指桑叶上的雨水未干,也指诗中的人物因为离别而整夜流泪、此时泪水未于的情景。

C.颈联从前两联对景物的描写中跳出,侧重写人,“微吟”“半醉”等词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情态。

D.尾联虚实结合,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景渲染得真切动人,同时最后一句中的“老来同”也暗示了诗人的年龄。

E.全诗在结构安排上富有章法,“起”“承”“转”“合”四部分层次清晰,其中第三联成功实现由景到人的转换。

15.“背人春事水趋东,浅紫深红次第空”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D 15.①构思巧妙。由“春去”引出“人去”,渲染了友人间离别的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②手法精妙。“背人”使用比拟手法,借春天的离去形象表达诗人的感伤。“浅紫”“深红”使用借代的手法,以“次第空”写出繁花的凋零,营造了暮春时节感伤的氛围。③用词精妙。“空”字使用精妙,形象写出春天离去的空寂之感。

① 1

二、(安徽省蚌埠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巫山高

王融

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②曲。烟霞乍舒卷,猿鸟时断续。彼美如可期,寤③言纷在瞩。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注】①王融:南齐文学家,东晋宰相王导的六世孙,少有大志,然家道中衰。②阳台:传说中巫出神女所居之处。③寤:醒。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此篇首句即以“想象”二字点明下文所写巫山景象,均为诗人心之所想,而非目之所及。下文的想象就集中围绕“阳台曲”这个美丽的传说展开。

B.三四两句具体想象阳台的美好景象,从视觉角度着笔,动静结合,这种貌似绘景,实为暗示象征的写法,暗寓想望、期待之意,自然引出下两句诗。

C.诗人热望化梦为真,醒来产生了神女宛在眼前的幻觉。这是由热烈想望、殷切期待而产生的心理。“纷在瞩”真切而生动地描绘出神女显现于眼前之情状。

D.尽管诗人希望神女“寤言纷在瞩”,但毕竟只是一种虚无飘渺的愿望,诗人将赋中最富诗意的描写想象加工,创造出极富文采之美的诗境,化赋为诗。

E.全诗通过想象与对眼前景的幻觉式感受,写出诗人那种歆慕、期待而又怅惘的心理,也烘托出神女缥缈的身姿面影。整个境界,迷离惝恍,空灵飘忽。

15.诗歌以“秋风下庭绿”作结,有何好处,请结合全诗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C

① 2 15.尾句以景结情,意味深长,含蓄隽永(手法答“虚实结合”也可)。诗人在怅然失意中独坐相思,但见秋风飘然而至,吹动庭院中的绿枝。那“下庭绿”的秋风,宛若神女飘然而至的身影,实则不过是一时的错觉而已。诗写到“秋风下庭绿”,悠然而止,极富韵外之致。

15.依据试题要求,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以“秋风下庭绿”作结有何好处,注意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诗人在怅然失意中独坐相思,但见秋风飘然而至,吹动庭院中的绿枝。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

三、(安徽省黄山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野 望 杜甫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②。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注释】①此诗作于大历四年,作者乘船行于湘中一带。②三苗:古代南方部落民族。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行行”有作者乘舟不停地前行之意,同时也暗示了湘中一带水途漫长。

B.“五岭”“三苗”写出了空间之广,“云山”、“风壤”写出了南方的环境风貌。C.颈联上句是说江边的野树覆盖了宽阔的江面,“侵”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作者在写景时,既有概括,又有细描,颈联由远及近地对江边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E.诗歌前三联紧扣标题“野望”来写,写所见之景,尾联则在此基础上抒情。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CD 15.(1)对时光流逝、年华空老的伤感,作者的感情主要是通过尾联表现出来的,“扁舟空老去”是说时光流逝,自己已经老去,“空”表现出一种无奈和伤感;(2)于国无补、壮志难酬的无奈和遗憾,“无补圣明朝”是说作者想要报国而不能,透露出一种于国无补的遗憾。

① 3

四、(安徽宣城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秋 来 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秩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注释】①桐风:指吹过梧桐叶的秋风。壮士:诗人自称。②衰灯:暗淡的灯光。络纬:虫名,俗称纺织娘,因秋天天气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③青简:青竹简。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④不遣:不让。花虫:蛀蚀器物、书籍的虫子。蠹(dù):蛀蚀。⑤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⑥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⑦“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14.下列对本词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以桐风、衰灯、寒索、冷香、秋坟、恨血等意象构成一幅冷凄悲凉的画面,不是为了抒发悲秋之情,而为感叹命运不济、报国无门。

B.首句中的“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强烈。第二句“啼寒索”的“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到络纬啼声时的心寒。

C.首句中的“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

三、四句写诗人面对衰灯,耳听秋声,感慨万端,发出所作诗篇又有谁来赏识的一声叹息。

D.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怀:前句说愁思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用语平白;后句又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奋笔直呼。

E.全诗寄情于物,用浪漫主义以幻写真的独特手法,在深远的悲愤和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体现了李贺诗歌诡谲凄异的风格。15.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的写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AD

⑦⑤

②15.尾联诗人借用典故通过奇谲的想象,说仿佛隐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长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实际上是借古抒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来抒发自己命运不济、报国无门的绵绵悲恨。

五、(安徽池州市2017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应召赴京道上有作 [明]方孝孺

摇落秋冬季,苍茫鄞越问。青山欹枕过,白乌背人还。问俗乡音异.消愁酒价悭。虚名果何物,不使病夫闲。

【注】本诗作于洪武十五年(1382).为作者第二次奉诏入京时所作。十年前,方孝孺曾被荐召赴京师,“太祖喜其举止端整”,然嫌其年轻,遣还。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点明写作时间、环境,草木零落的秋冬季节,野色苍茫的秋冬风物,为全诗定下了低沉的基调。

B.颔联描写旅途景色。诗人坐在车上,目送两岸如枕般的青山在窗外向后移动,天边的白鸟渐行渐远。C.颈联中“问俗”与“沽酒”是旅途中极其平常而典型的细节,出门之人几乎都经历过,非常富有表现力。

D.尾联照应标题“应召赴京”,“虚名”二字耐人寻味,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此次赴京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E.这首诗展现了诗人进京的全部过程,语言精工,风格淳雅,结构严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诗学造诣。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项限时练 篇六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宋]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解析:这首词是词人被贬为信州(今江西上饶)酒税后所作,表现了他厌弃官场而向往故里的思想感情。“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这两句无一字虚下,先交代了全词的政治背景,并为全词定下基调。“江城”点明信州,“无屋买”是夸大之词,表明信州的偏僻荒凉,这样便自然地引出“残僧野寺”一句。这里“残僧”画出了僧人的年迈衰老;“野寺”画出了寺庙的荒僻陋小。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参考答案: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2)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具体分析。

解析:“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两句,巧妙地抓住一个“幽禽”悲啼的意象来抒写自己的心曲:词人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为什么事,一个幽禽(杜鹃)又在醉酒之时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苦来醉耳边啼”应作“醉来耳边苦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紧承“苦来醉耳边啼”而来,写词人对于“幽禽”啼声的感觉。这“幽禽”的啼叫已不仅是“苦啼”,而且愈啼愈悲。“月斜”即月影西沉,表明时间已晚;时间既晚,则啼叫之久可知。“愈声悲”以见鸟之情切。仔细品味词意,这里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

参考答案:幽禽(杜鹃)。词人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 戍①

[明]刘基②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③。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注:①古戍(shù):古老的戍楼。②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③笳:一种管乐器,古代流行于塞北及西域一带;号角。(1)首联景物描写有何特色?试作分析。

解析:首联借助视觉与听觉描写了激战后的战场情景,表明元军虽遭失败,但元气未伤,仍在激烈反扑。

参考答案:调动人的视觉与听觉,让人仿佛看到激战后的战场情景,古老的戍楼连接着遍野的山火,新攻占的城池传来阵阵胡笳声,诗中虽运用侧面描写,但透过山火、胡笳声,自可让人想象刚发生的激烈战争,写出了雄浑悲壮的气势。(2)尾联景物描写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写诗人看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悲凉,但诗人并没有失去信心。尾联写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暗含着春天的脚步不可阻挡之意,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欲重整山河的壮志豪情。

参考答案:尾联借景抒情,写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暗含着春天的脚步不可阻挡之意,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欲重整山河的壮志豪情。3.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宋]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1)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天气。“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寂苦;“柳眼桃腮领略春”句又联想到腊尽春来、春回大

地的旖旎风光。“柳眼”指初生的柳叶,“桃腮”指桃花,从岁末欲雪到春光明媚,在时间上有一个大的跨度,但诗人却用对偶的手法,把不同时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比来增加境界之美,从而表达了他在长期贬谪之后,终于盼来了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对这次临安之行充满了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他可以尽情领略“桃红柳绿”的春色,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雪意正浓、晚来天欲雪)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地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漂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柳眼桃腮”则用旖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2)这首诗的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 解析:除夕夜本该是合家团圆的时刻,但这时诗人客居他乡,只好到梦境中去寻求与家人团聚的欢乐,却被爆竹声惊醒了。在漫漫的长夜中,诗人独自伴着昏暗欲灭、摇曳不定的灯光,听着窗外传来的辞旧岁的爆竹声,更觉得旅况的孤单寂寞,叫人心碎,又添新愁。在诗句中,“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从中我们不难悟出诗人旧愁添新愁的内涵。诗的结尾展开想象,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着自己,这比直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要生动深切。

参考答案:颔联以景衬情,“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表现了诗人长夜难眠的孤单寂寞和浓浓乡愁。(或答“用爆竹声声的热闹反衬自己独守残灯、长夜难眠的孤独寂寞”)尾联展开想象(或答“从对方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 秋 兴

[明]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注:程馞(bó):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结合上片词句,简要分析词人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解析:结合上片词句可知,词人是一个有着生活情趣、恬然自得的人物。

参考答案:①从“治圃”、“寻泉”、一“招”一“笑”,可见山翁是一个有生活情趣、恬然自得的人。

②词人通过“山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自己向往山水田园的思想情感。(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试举两个简要分析。

解析:可以从叠词、对偶、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等角度分析,注意结合诗句词语分析。参考答案:①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②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之美。③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近景,更显景物的参差有致。④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动静结合。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 过洞庭①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③经年④,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⑤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⑥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1166),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湖名,与洞庭湖相连,在湖南岳阳西南,总称洞庭湖。③岭表:即岭南,两广之地。④经年:年复一年,几年。⑤萧疏:萧条稀少。⑥尽吸:舀尽。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的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解析:范文“衔远山”等句描写了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

参考答案:范文“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渺的壮观景象。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鉴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

(2)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解析:概括词人的形象特点应扣住词句分析,如大江澄澈昭示着词人高洁的性格;身处逆境从容沉稳,身心与宇宙融为一体显示其境界高远。

参考答案: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②胸怀坦荡,忠肝义胆,如

同晶莹的冰雪;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唐]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1)这是一首游记诗,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描写的。

解析:首二句写晨景,三、四两句写白昼的景色,可见诗人是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描写的,结合诗句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朝径”“长茸湿夜烟”点明是清晨,柳花飞舞、麦田水涨则是白天所见,“钟声”“悬月”已是黄昏,尾联则写渔家劳作到深夜。

(2)请对诗歌颈联进行赏析。

解析:应抓住“疏钟”“破月”“度”“悬”等词语赏析。

参考答案:①古庙里远远传来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营造了一种浑厚深远的意境。②“疏钟”“破月”,一声一色,视听结合,自然真切。③“度”写出了钟声由远及近的传递感,化虚为实;“悬”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形象生动。④表现了作者宁静、淡雅的心绪。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 鹰①

[唐]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扌双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堪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本诗为杜甫早期作品。②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胡,这里指猢狲。一说指胡人。③绦镟:系鹰用的丝绳铜环。④轩楹:堂前廊柱。(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苍鹰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解析:诗人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

妙”,从而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个动作敏捷、眼神锐利、身手矫健、勇敢搏击、气势不凡的苍鹰形象。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疾恶如仇、英勇豪迈、奋发向上之志。(2)颔联、颈联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鹰的形象?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解析:颔联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好像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诗人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参考答案:①想象。由画面上鹰“耸身”的情态想象到鹰想搏击狡兔时的心理状态;由画面上鹰“侧目”联想到鹰搏击前像发怒的猢狲的眼睛一样锐利。②动作细节。颔联以“耸身”“侧目”两个细节描写了鹰的动作神情。③侧面烘托。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鹰的气势。④虚实结合。实写鹰的情态,虚写鹰的心理。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宋]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1)上片是怎样塑造一位美丽的弹筝女子形象的?请结合词句分析。

解析:词人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词人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来塑造,前三句用美丽的湖光山色来衬托人之美,接着用荷花作比,极言其风姿绰约。后三句用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2)下片画线句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

数峰青”,是那样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参考答案: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以景结情,以宁静之景侧面烘托音乐的效果。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石滩

[唐]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1)这首诗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主要突出月色之皎洁,请举例分析前面两句是怎样突出表现这一点的。

(2)从这些景物的特点中,你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追求或态度? 解析:题目已经指明是写“月色之皎洁”,所以解答第(1)题就是要在理解前面两句描绘了哪些景物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月明”之间有何关联。这些景物及其特点是水清、石白、蒲草绿,如果不是月明,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不能显示出来的。回答第(2)题,需要对全诗的内容作总体把握。前面两句写景,月光皎洁、水清、石白、蒲草绿;后面两句写人,人是自由自在、闲适的。在总体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景物美固然是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但更有人的主观感受的融入。据此推断,此处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美,就在于诗人对这种生活环境的喜爱和追求。

答案示例:(1)前两句诗通过描写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

(2)这首诗所写景物,清新、纯洁,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也寄托着诗人对这种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 坐

[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2)本诗写梧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使用了什么手法?(3)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的一句印证你的观点。解析:回答第(1)题要读懂诗句,第一句写了明月,第二句写了夜霜,三、四两句写了梧桐,在语言上稍作提炼加工即可。解答第(2)题抓住“不甘衰谢”“迎风”便可品味出梧桐的一种精神,或对待秋天的态度。然后进一步思考,文学作品中,写景往往是为写情服务的,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就这首诗来说应该理解为后者;据此可得出写梧桐就是写诗人自己的结论。回答第(3)题则需要回顾总结关于描写梧桐、秋天的古典诗词,此题侧重于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运用。答案示例:(1)明月高照,夜气清冷,梧桐振叶有声。

(2)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7.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项限时练 篇七

(时间:45分钟 满分: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为现代美学境界理论的形态之一,有我之境是以一种原发的生命之情去真切地感受这个世界,以贴切的艺术语言去呈现切身的所感所想。

从对生命之“我”的认知上,有我之境立足于古代的气性论人性哲学。相比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与道禅心性论,气性论哲学虽非中国人性论正统,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从未缺席过。

在先秦,从《性自命出》的“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到告子的“生之谓性”,再到荀子的“性者,本始材朴也”,其皆以人生而具有的客观材质或本然素质为人性内涵。除了作为历代文人骚客隐在的创作动机,这种人性论观念在两汉、魏晋与晚明还一度成为显学而风靡一时。以感性解放与生命自由的现代视角回望中国文化,不难发现,所谓汉魏、两晋、晚明以及王国维推崇的五代北宋词阶段等美学发展高峰期,都是与这种气性论哲学紧密相关的。不同于儒释道以心灵的理性精神来看待生命的本质之性,气性论人性哲学对生命的认知是一种经验的生理主义、材质主义。它直接将个体生命视为生理材质的聚合。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与气质,加上各自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世界的方式,因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艺术面貌。这正是刘勰所说的:“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相比于儒释道主流哲学对“有我”的拒斥,气性论哲学虽然缺乏精神的深度,但更具有生命的温度。在孟子那里,虽然主张要对大体之心与小体之身“兼爱兼养”,但最终只将仁义礼智之大端视为人性本质,而要求以大制小,以贵制贱。在庄子那里,“吾丧我”之心性工夫是对有情经验之“我”的堕离,而呈现一片空灵的精神境界。在禅宗那里,则以善知识,开真正法,去掉情识迷妄而明心见性。可见,主流的儒释道哲学凸显的是生命最值得珍视的理想与超越层面,开启的是中国文化安身立命的生命精神。但是,正由于生命气性论的互补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才显得如此色彩纷呈,波澜壮阔。生命的气性论哲学使得中国人不只是行进在理想的朝圣之路,还在世俗的生活之中感受着真情实爱,嗟叹蹉跎。有我之境就是不理想但却真实的生命所浇灌出来的美学之花。气性的生命不以高悬的道德理想与心性提撕为生命的主宰,故最易直呈生命的原发感性精神并创造出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艺术作品。(摘编自余开亮《至情与美学有我之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现代美学境界理论的一种形态,“有我之境”强调以真性情感受世界,以艺术语言表达感想。

B.“有我之境”所立足的气性论哲学虽非中国人性论正统,但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它的身影。

C.在看待个体生命上,儒释道依靠理性,而气性论则靠感性,将个体生命视为生理材质的聚合。

D.气性论哲学让中国人在世俗生活中感受着真性情,从而也让他们行进在理想的朝圣之路上。

解析:选D D项,“从而也让他们行进在理想的朝圣之路上”强加因果,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生命的气性论哲学使得中国人不只是行进在理想的朝圣之路,还在世俗的生活之中感受着真情实爱,嗟叹蹉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三、四段通过对“气性论”与“儒释道人性论”的比较分析,突显了“气性论”的内涵和意义。

B.文章多处引用古代典籍,既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文章的文化内涵,也丰富了论证语言。

C.文章以“气性论”作为“有我之境”的理论基础,深入论述了“有我之境”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D.文章最后一段采用总分式结构,着重论述儒释道主流哲学的深度以及对“有我”的拒斥。

解析:选D D项,“着重论述儒释道主流哲学的深度以及对‘有我’的拒斥”错误,从文中来看,最后一段开头说“相比于儒释道主流哲学对‘有我’的拒斥,气性论哲学虽然缺乏精神的深度,但更具有生命的温度”,这是一个过渡句,起着承接上文、领起下文的作用,由此可知,最后一段着重论述的是气性论哲学更具有生命的温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历代文人不尊重个体生命的不同,就不会造就千姿百态的艺术面貌。

B.在王国维推崇的五代北宋词阶段,所创作的诗词都是与气性论哲学紧密相关的。

C.气性论哲学正因为缺乏精神深度而增加了生命温度,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色彩纷呈。

D.“有我之境”是真实的生命观照下的美学境界,拥有“有我之境”的作品才具有感染力。

解析:选A B项,“所创作的诗词都是与气性论哲学紧密相关的”错误,从文章第三段来看,美学发展高峰期与气性论哲学紧密相关。C项,“正因为缺乏精神深度而增加了生命温度”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气性论哲学虽然缺乏精神的深度,但更具有生命的温度”。D项,“拥有‘有我之境’的作品才具有感染力”说法绝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的必备条件,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更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选择,正逐步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国一体系、资源体系通、一人一空间、应用促教学”。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编自《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

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材料二:

材料三:

在线教育行业不仅是极具潜力的领域,也是一个年轻、尚未成熟的行业。在线教育企业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已经切实显示出其作为教育系统组织形态改变者的潜力。如果将实体学校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那么在线教育公司在“怎么提供服务”方面与实体学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在促使实体学校自身发生改变。实体学校往往有固定的校址、提供综合性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接受政府规制下的生源分配,按照班级、年级组织学生。而在线教育企业往往针对特定的教育项目,对教育过程进行更加精细的拆解和专业化分工。由于这些企业按照资源、教、学、练、测、评、管理、招生等各个环节进行业务布局,传统的教育已经被解构,在这个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教育产业链。

虽然在线教育类企业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和初步的商业成功,但在与政府、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合作中步履维艰。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若要成功与在线教育企业合作,需要具备一些基础性的条件。为了实现对教育信息化产品“从买到用”的转化,学校应该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教师发展和激励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在宏观层面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统性的部署。另外,教育产品服务的使用者和购买者相分离,导致购买的产品无法满足需求。教育信息化产品的购买者往往是政府教育信息中心,而使用者是学校和教师。这种购买者与使用者的分离导致进入学校的产品往往不是学校和教师希望购买的产品。此外,不同学校的需求差异大,很难通过同一款产品或者服务得到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问题最好通过分散决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政府的统一采购。

[摘编自《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新业态

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新时代,若想推进教育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B.推进“互联网+教育”有利于为社会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令人民满意的教育。

C.在线教育行业虽然年轻、尚未成熟,但已经取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D.在线教育企业具备改变教育系统组织形态的潜力,它引发了传统教育的解构。

解析:选C “已经取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曲解文意,材料三中说“在线教育类企业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和初步的商业成功”,这句话强调在线教育行业在某些领域取得了认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体学校与在线教育公司虽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二者也存在着合作的可能。

B.在线教育类企业与实体学校进行合作存在障碍,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原因。

C.数字化时代,在线教育信息化产品日渐丰富,但依然很难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

D.在线教育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能是其用户规模逐年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析:选C 材料三最后一段说“教育产品服务的使用者和购买者相分离,导致购买的产品无法满足需求”“不同学校的需求差异大,很难通过同一款产品或者服务得到满足”,意在强调购买与使用应当系统部署,面对差异化需求时分散决策,可以购买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不能简单理解为在线教育信息化产品“很难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

6.有人认为“在线教育势必会取代线下实体教育成为主流”。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阐述理由。(6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需要考生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阐述理由。注意观点要明确,阐述理由时要围绕观点,立足文本。原文的三则材料对在线教育进行了详细阐述,无论持什么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如果同意题干的观点,就要从在线教育的自身优点及发展前景等出发,论述在线教育能成为主流的理由。比如材料一论述了我国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材料二预测了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展现了在线教育用户使用在线教育平台的主要原因,材料三说明了“在线教育类企业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和初步的商业成功”,基于这些内容,梳理出理由即可。如果不同意题干的观点,可考虑在线教育与政府、学校合作的困难及自身的缺点等。

参考答案:(示例一)同意。理由:①政策支持:政府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性,将会对在线教育给予支持。②自身优势:灵活便捷、资源丰富,有利于资源共享,弥补实体学校的不足。③受众欢迎: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已取得了广泛认可;拥有逐年增多的用户群体。

(示例二)不同意。理由:①体制障碍:在线教育与政府、实体学校的合作步履维艰,难以动摇线下实体教育的牢固地位。②自身不足:在线教育相对于实体教育,主要是技术层面上有所创新,这决定了它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取代实体教育成为主流。③受众原因:对有接受长期、系统规范教育需求的广大群体来说,在线教育的碎片化学习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理由具体且能自圆其说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心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她的齐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漠。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干,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

秦山像胡杨树一样,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喊: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0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表现了一个战斗英雄坚定、乐观的情怀。

B.翻过祁连山,“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了歌”,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难以言说的默契。

C.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方歌的动作和语言,既表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又产生一种令人动容的感染力。

D.文章结尾看似闲笔,但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同时通过写后人难以忘怀的追忆,表达了对前辈的崇敬。

解析:选A “坚定、乐观”错。这个细节描写只是表现了秦山内心受到歌声的感染。

8.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从情节上,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从形象上,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③从主旨上,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主旨。④从效果上,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具有可读性。

9.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参考答案:①英雄主义:不惧牺牲,战争时期,用双脚跑过汽车,五次受伤;勇于奉献,新中国建设时期,垦荒中不畏恶劣条件,独自深入沙漠。

②浪漫主义:歌声换回生命,秦山受重伤时,方歌用歌声唤醒了他;歌声催生爱情,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中,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

现代文阅读板块限时练(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对于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X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被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

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丰富,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则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

B.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极、正确与否。

C.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

D.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解析:选D D项,“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说法不正确。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由此可知,应是“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开门见山,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

B.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

C.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解析:选D D项,“从主到次,层层深入”的说法不正确。从结构上看,文中“传”和“承”应为并列关系;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承”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能更加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X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B.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D.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得到发展丰富,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解析:选C A项,“只要……后人就能……”充分条件不成立。B项,“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于文无据,且农民贫穷时没有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这是在不自觉、无意识的情况下保存了传统文化。D项,“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不正确。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在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并未吸收外来民族语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我国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知。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目前,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取得积极进展,新区规划编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材料二: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

000平方公里。

材料三: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打造具有相当规模、发展环境更优的集中承载地,一方面,将吸引部分功能在集中承载地集聚发展,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促使北京实现“瘦身健体”;另一方面,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可以避免零打碎敲、盲目布局,提升疏解效率。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举措。通过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可以集聚京津冀乃至全国以及国际创新要素和资源,能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国内领先的科技新城,培育经济发展新亮点。通过推进简政放权、管放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全国其他地区做出表率和示范。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主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及与之相配套的部分优质公共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强化要素资源的空间集聚,打造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优化整合现有城镇体系,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河北省与北京市、天津市发展悬殊,公共服务水平落差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也是全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典型缩影。规划建设雄安新区,通过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提升产业层次、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提升河北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和质量效益,缩小与京津两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在促进三省市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上探索新路子。

材料四:

雄安新区在全域组织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把与老百姓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承载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和非物质文化记忆列为普查和保护对象,分门别类建档“存根”。截至目前,共登记不可移动类遗存592处,可移动类遗存345件(套)。

2018年初,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全域组织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这是一次全方位的乡土文化调查登记和传承活动。老房子、老井、老树、老磨盘、供销社、乡村卫生院、影院、戏台、桥梁、水闸、水塔、雄县佐各庄烈士墓、安新端村惨案遗址、圈头音乐会、鹰爪翻子拳、雄州黑陶制作技艺、郭村狮子会、雁翎大刀、大田庄村苇编字花席等,承载着雄安人民共同历史记忆的遗存陆续被建档“存根”。

据援助新区工作的河北省文物局调研员刘洁介绍,从调查成果看,三县大部分村庄均有遗存分布,这些遗存是新区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对于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对于京津冀地区的优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B.雄安新区的建设,分为起步、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由起步区到中期发展区再到远期控制区,区域面积将不断扩大。

C.雄安新区规划范围包括河北雄县、容城、安新3县,这三地虽然具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着现有开发程度较低的不足。

D.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那些能够承载集体记忆的遗存,它们对于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解析:选C “存在着现有开发程度较低的不足”理解错误。由材料二中“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可知,“现有开发程度较低”意味着其发展空间大,有利于开发建设,这并非“不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主要意义不仅在于当下,更是立足于未来,所以它是千年大计。

B.雄安新区位于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这应该是设立新区选址的考虑因素之一。

C.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一方面会减轻北京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北京作为首都的重要意义将逐步削弱。

D.文化建设是雄安新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体现了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长远目光。

解析:选C “意味着北京作为首都的重要意义将逐步削弱”理解错误。由材料三可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为了“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雄安新区集中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任务,不是要转移北京的首都功能。

6.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意义。(6分)

答:

解析:本题属意义影响类探究题。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三概括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意义,因此考生要明白本题答案区间在材料三。材料三共四段,从不同角度讲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意义,因此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即可得出本题的答案。第一段,讲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可以使北京实现“瘦身健体”,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第二段,讲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可以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国内领先的科技新城,培育经济发展新亮点。第三段,指出设立雄安新区可以打造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第四段,强调设立雄安新区可以提升河北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其与京津的差距,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在促进三省市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上探索新路子。拟写答案时,注意分条列点。

参考答案:①促使北京实现“瘦身健体”,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②打造科技新城,培育经济发展新亮点;③打造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④实现区域良性互动,探索京津冀协同、协调、共同发展的新路子。(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关 系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我妻子认识了一位给部长女儿修剪指甲的姑娘的母亲。是脚指甲。我们家现在沸沸扬扬,乱成一团:过去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如今我们可有了关系,了不起的关系!我妻子向这个姑娘的母亲赠送鲜花和糖果,她尽管冷淡,但却是感谢地接受了。

自从认识这个女人以后,我们冥思苦想,等到我们认识这个姑娘本人时应当为我谋求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至今没有见到她,她很少待在家里,当然只同政府官员交往。她在波恩有一套漂亮的住宅:两间住房,外带厨房、浴室、阳台。我有些迫不及待,急于同她见面。

我们和政界人士有关系一事传开以后,我们的身价便提高了。我听见一个女人在大街上对另一个女人说:“B先生来了,他同A有关系。”她的声音很轻,但故意让我能听见。过去我们的杂货铺老板只是勉强同意赊账,脸上露出不信任的神情。如今我们一去,他就满面春风,向我们推荐我们早已不知其味的美味食品:黄油、奶酪和咖啡。他会说:“啊,您就尽管拿吧。”不管怎样,我们吃上面包抹黄油加干酪,喝上优质咖啡了。与此同时,我们忐忑不安地等待那位给部长女儿修剪指甲的姑娘出现。是脚指甲。姑娘还未露面,我已急不可待,因为我们赊欠的越来越多了。

由这位年轻小姐负责修剪脚指甲的女儿是部长的掌上明珠,听说部长女儿对部长的影响和修脚工对这位千金的影响非常之大。我查阅百科词典和手头所有的生物教科书,了解脚指甲的自然生长情况,发现它长得很慢。看来不可能仅仅是这位部长女儿,很有可能,年轻的修脚工把波恩上流社会的脚趾一个接着一个捏在她可爱的手中,消除坏死细胞可能损害尼龙丝袜和部长短袜的麻烦。

修脚工的母亲拐弯抹角地说,她的女儿曾给她认识的一个年轻男人搞到一个位置,给某一位政府部门的科长当文书。科长这个词提示了我,这对我挺合适。

在此期间,年轻小姐的母亲以同样亲切的态度接受鲜花和糖果。我们心甘情愿,同时又提心吊胆,因为我们欠的账越来越多。而且人们在窃窃私语,说我是A的私生子。

我们终于接到通知:波恩的年轻小姐来了!她真的来了!她是乘一位国务秘书的汽车来的,据说她曾给这位国务秘书挖掉过一只乌黑的鸡眼。那么瞧:她出现了!

星期日下午,年轻小姐邀请我们喝咖啡,作为对十二束鲜花和五盒糖果的回报。她母亲向我们保证,我至少会有八分钟时间跟她单独待在一起。八分钟。我买了二十四株肥硕的玫瑰红丁香——每分钟三株:上等丁香,娇艳欲滴,肥硕红润,看上去像是一群漂亮女士。我还买了一盒令人心醉的糖果。

年轻小姐风度迷人,落落大方,一副政府修脚工的派头,不过倒也和蔼可亲,虽然有点冷淡。她正襟危坐在桌子中间。使我吃惊的是,桌旁有七人,三个年轻浑蛋和他们的妻子,还有一位人很正派的老先生。介绍时我听到母亲对女儿说:“B先生和太太。”年轻小姐向我送来意味深长的一瞥,点一点头,莞尔一笑,我感到自己脸色变白了,我感觉到自己是个红人!

聚会的气氛很拘束,一直到年轻小姐开始抽烟。她抽的是十芬尼的香烟,我们五个男人一跃而起,给她点火,但她只让我给她点火。我得意扬扬,开始在脑海中描绘我在波恩的办公室的样子:红皮沙发,肉桂色窗帘,漂亮的文件柜……

年轻小姐的母亲示意我出去,年轻小姐在客厅里接见我,看了看手表,我就明白那八分钟早就开始了——大概已过去一半。为小心起见,我以“对不起”开始,讲得有点语无伦次。尽管如此,她仍面露笑容,接过我送上的厚厚的一沓纸币,最后说:“请不要过高估计我的影响——我只是试试看,因为我深信您的能力。大约三个月后给您回音。”她又看了看手表,这表示我得走了。我极其恭顺地轻声表达了感激之情,踉踉跄跄走出来。

我回到咖啡间,看见那三个年轻浑蛋的脸上流露出妒忌的神色。一会儿,年轻小姐的母亲向我们宣告,波恩来电话召她女儿去为部长除掉脚上的老茧。他的高尔夫球赛在九点开始,现在已是五点钟,而带着老茧是打不好球的。年轻小姐拎着一个漂亮的小箱子和一个公文包走了。

回到家里,仔细观察了全过程的妻子告诉我,我是唯一同“她”单独在一起的人。我们商量如何继续对她献殷勤。我们决定寄给她一辆轻便摩托车,她本人能带着她那漂亮的小箱子,从一家骑到另一家去,这对她是很实惠的。她要是能治好部长的脚病,我那难熬的三个月等待时间也许就会缩短了。我可等不了三个月,我们不可能赊欠这么长的时间——我希望我将用期票去购买的轻便摩托车成为画龙点睛的一笔,一个月后我就能坐上红皮沙发。

(选自《伯尔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所谓的“关系”只是“我”妻子结识了一位给部长女儿修脚指甲的姑娘的母亲,小说以此为标题,其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B.小说通过一位做修脚工的年轻小姐受到世人众星捧月般的追捧,从侧面揭露了以部长为代表的波恩上流社会的腐化和贪婪。

C.在得知“我们”和政界人士有关系后,杂货铺老板对“我们”的态度与从前大不一样,小说中这类情节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势利和投机心理。

D.在年轻小姐家里,“我”受到她的另眼相看,是唯一同她单独在一起谈话的人,这是因为年轻小姐深信“我”的能力。

解析:选D “年轻小姐深信‘我’的能力”错误,由原文可知,“年轻小姐”说“我深信您的能力”只是客套话。

8.小说多次通过“是脚指甲”“挖掉过一只乌黑的鸡眼”等细节强调年轻小姐修脚工的职业特征,有何作用?(6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可从内容上、人物形象塑造上、主题上理解小说这一细节。内容上,小说多次强调年轻小姐的职业表明修脚指甲的工作很普通,说明年轻小姐身份普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人物形象塑造上,“我”攀附年轻小姐企图让她帮忙介绍好工作的行为很滑稽,凸显了“我”的形象。从小说主题看,一个普通的年轻小姐因为给部长女儿修剪脚指甲,就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可见社会对“关系”的看重,批判了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

参考答案:①意在强调年轻小姐的身份的普通和社会地位的低下,表明她也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②“我”追捧攀附年轻小姐的行为令人啼笑皆非,借此揭示“我”可怜可悲的命运,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③一位身份普通的年轻小姐如此被追捧,表明整个社会对“关系”的畸形看重,讽刺和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势利和投机心理,深化了主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小说语言以讽刺和幽默见长,这一特点常常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请从文中找出三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作答本题,可从文中找出三处具有讽刺和幽默效果的语句,并分析其幽默之处。如“我”为了跟年轻小姐攀上关系,去查阅资料了解脚指甲的自然生长情况,讽刺意味明显。“把波恩上流社会的脚趾一个接着一个捏在她可爱的手中”一句,可见“我”对地位的看重,讽刺了“我”的投机心理。

上一篇:小学生端午节手抄报简单又好画下一篇: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