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同步训练

2024-08-16

双基同步训练(精选12篇)

1.双基同步训练 篇一

一、准确理解课标的实质

1、认清形势,明确方向。现在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花大力气却总是收效小,原因就是不重视学生在课内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把必要的语言训练推向课外。崔峦老师指出:训练语言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各年级都要重视词和句的教学。他还强调,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这当中的“弄清楚”“走出来”“进一步理解”,靠的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因此,在语文实践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2、划清界线,明辨是非。有人说抓双基训练就会把课堂搞得“支离破碎”,然而发展需要能力,而能力从实践中来。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得加强双基训练。“课标”中的“语言实践”提出了“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就是在要求语言文字训练。课标还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应该牢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很显然,语文实践离不开双基训练。

3、联系实际,深入课改。现在有人谈“双基”色变,绕“能力训练”而行,整节课只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与体会思想感情上,认为稍抓双基就不符合课改的精神。这是一种误解。课改的精神,在于把旧有的加以改进,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只有抓好双基训练,积厚工具性的底子,才有人文感悟的落实。

二、有效落实“双基”教学

1、认清目标的阶段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语文教育就应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课程目标”部分,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出了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小学阶段第一学段是1~2年级,即低年级,重点是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词语。第二学段是3~4年级,即中年级,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感情,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第三学段是5~6年级,即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的用意,领悟表达方法,学习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

2、区别练习的层次性。练习要有层次性,不要“一锅煮”。“双基”即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字词句段篇是基础知识,听说读写书是基本训练。语文课堂的练习要有层次性,才能获得成效。练习的第一个层次应是“复习性练习”,第二个层次应是“理解性练习”,第三个层次应是“巩固性练习”,其中“巩固性练习”包括“积累练习”和“归纳练习”。如此层层把关,双基教学才得以落实。

3、加强训练的针对性。训练要有针对性,不要无的放矢。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练习,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达到加强双基训练的目的。

4、重视方法的灵活性。训练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的最佳方式,生动活泼的高效的语文教学只能是生动活泼的高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结果。因此,双基训练的方法要有灵活性和趣味性,不要简单重复,要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训练的同时不感到过重的负担,在愉快的过程中掌握到扎实的语文知识,练就过硬的语文能力。

三、坚持简简单单教语文

教育部关于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重点,削枝强干,重视积累、感悟和语感,强化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简简单单教语文,真正落实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1、头绪简化。语文教学头绪多、方法多。记叙方法,议论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大法小法,一抓满把。方法太多,不知所措;繁玄而难,不可捉摸。为数不少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不能有效地把方法化为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们要简化头绪,帮助学生把所学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2、情境稳定。语文教学通常要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3、堂上训练。能力从练中来,而堂上有计划的训练,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总说语文教学效果不佳,其中原因就是把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解课文内容,把必要的语言训练推向课外。这样做,一是教师无法及时指导,二是放到课外,往往是有量无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堂上训练,才能落实双基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4、层层把关。简简单单教语文,我们常常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开头、过程、结尾”,都要不辞劳苦地层层把关,甚至局部的语言,教师都要提供范例,循循诱导。

2.双基同步训练 篇二

江苏2008新高考中计算总分的学科剩下语、数、外3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是数学学科.高考历来以能力立意,而新课程改革又要求教学回归基础,作为一线的教师就不禁要问:在增加教学内容、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双基训练和能力培养孰轻孰重?怎样处理好两者关系?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些试题,即便是为了考查简单概念、基本方法的题,学生都可能屡做屡错,既然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那能力又该如何培养?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往往把扳子打在学生身上.我觉得以上现象的出现,其中有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思维过于僵化、不能因势而变等方面的原因,也应该有教师的教学太注重灌输而忽视学法指导、忽视对课本文本信息的充分利用方面的原因.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趁新高考机遇,谋求数学教与学的共同发展.为此,教师应该要“注重双基传授、落实能力培养,把握好学法指导与双基传授的平衡”.

1 数学教育应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学习数学公认的规律是解题,而解题必须以双基为依据

波利亚认为:“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的重要资源.”就知识的具体内涵而言,不仅指通常所谓的“陈述性知识”,而且还包括相应的“程序性知识”.所以,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面对考试的压力,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把侧重点放在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上,他们认为惟有掌握了技能、技巧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用来指导解题.这样,学生的数学观、数学学习观及其对于自己解题能力的认识等“观念”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正是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发展起了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信念、态度等,而这些反过来又对其进一步的学习活动、解题活动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并进一步强化了原先的错误观念.所以有人说除了双基之外我们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基本能力、基本观念态度的教学(俗称四基),以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解决活动都是以他们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这种知识和经验要作广义的理解,即除了基础知识以外还包括思维方法、观念(信念)等各种成分.现在学生面临的问题就是解题活动所依赖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应对考试的基本观念态度缺失.由此可知,我们教给学生的解题方法就好像是一座虚幻的空中楼阁,缺少了奠基,这些方法可能在短期内对学生的学习有显著的效果,但从长远的学习过程来看,明显的缺乏发展潜力,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技巧也只是“花拳绣腿”,因为学生可能对于解题方法包括它的名称、适用范围等了如指掌,但到具体的操作时不是缺这就是缺那,归根结底就是这些方法缺少赖以生根发芽的成长土壤.话又说回来,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是要他们放弃技能,而是要求他们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等重视.另外,重基础知识,也要重获得这些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有些学生似乎掌握了一些概念,但是不能很好的实现“具体化”,特别是未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他们对于有关概念的掌握只是表面的.波利亚的一句话可以说明问题,那就是“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

2 在解题时除了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数学能力

“解一道题就象建造一座房子,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材料,但光是收集材料还不够,一堆石头毕竟不是房子.要构造起房子或构造解,我们还必须把收集到的各个部分组织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因此,在解题时除了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解题方法,这些方法从何而来?由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不是教师所教的(或者说不是教师所希望掌握的),他们的知识完全是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主动的、创造性的“理解”,因而学生的解题方法的获得可以认为是他们主动学习的结果.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授人以鱼”,而且要“授人以渔”,在教学中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具体说来如下:

1)影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状况而教,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我们相信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都可能重新创造出对自己有意义的数学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公式、定理、公理等,学生如果能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就能够更长久的记住某个数学概念,这样我们就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问题,要他们自己承担责任,因此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既然学生的学习这么依赖于“先行组织者”,因此,教师要在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之前引导和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经验和先备知识.

2)一个人有了知识量的积累以后,并不能说明他就是一个好的学习者,良好的知识组织较之数量尤显重要.关于知识的良好组织,波利亚提出我们要把一些关键性的知识(关键问题、关键定理等)放在记忆库的“最前方”,以便随时可以取用,还应当把过去解过的具有相同类型的未知量的问题,以及过去证明过的具有相同结论的定理设法“存放在一起”.“模式的识别”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知识组织方法,它有利于学生在看到某个题目时能够将它迅速地归到某个模式当中去,即使不能归类,也能够从相类似的模式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但当学生面临问题时常常会忽视对数学问题深层次结构的分析,忽视其内在的数学结构,而仅仅根据问题所包括的“事实内容”进行求解,所以出现“非标准问题”时,学生就表现出较大的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罗增儒提出“要把类型、方法和范例作为一个整体来积累,类型是模式的骨架,范例是模式的血肉,方法是模式的灵魂,三者缺一不可.”

3)“观念”对数学学习有着很大的作用,除非有十分强烈的愿望,否则要解出一个真正难题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此,光了解问题是不够的,只有当你愿意去解它,下决心要去做它,它才真正变成了你的问题,你才有可能成功的解决它.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避重就轻,表现出极大的畏难情绪.体现在试卷上就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当面临繁琐的计算时就轻言放弃,我们在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4)锲而不舍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灵活多变.解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调整的过程,但绝不是“一股劲往前走,直至最终陷入僵局”的过程.E.Silver指出“任何关于解决问题过程的模型如果没有充分地反映调控和信念的作用就不可能是完备的”.由此可见,“元认知提示语”及“调控”在解题过程中起着极大的作用,学生只有在对自己的解题过程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对解题过程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估而进行有效调整.在以上所举例中,学生在无法进行计算以后就缺少了对目前处境的正确评估,以及对下一步打算的规划,这完全表现出学生的调控能力的低下.可以推断学生在平时的解题活动中缺少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和反思,因而才出现了不灵活的情形,这有待于师生的共同努力.

3 新高考要求我们注重研读、充分利用数学课本的教学资源,以便使得两者统一

其实,新高考要求教师和学生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他提倡学习过程和学习渠道的多样化、强调学习方法的合理化、注重知识的生成即要求学生学会轻松学习,另外在这些合理因素下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因此,双基训练和能力培养就不矛盾了,我们应当注重双基传授、落实学法指导,把握好学法指导与双基传授的平衡.很多高考试题完全源于课本,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向书本要“能力”.例如,2005年江苏高考第17题就是对高二课本上册“直线和圆”部分复习参考题中一道例题的适当改变而已.许多老师很惊讶它来源于课本,这说明不仅学生而且包括一些老师都没有充分学习和利用课本上的信息.课本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课本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提供了基本材料,所以说如果把课本抛之脑后就未免有点反其道而行之.高中数学新课标教材很重视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几乎在每个章节都有一些相关知识的阅读材料,如“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收集数据并建立函数模型”等,这就提醒师生要研读课本.课本上的信息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解题的范式.对课本上的例、习题的牢固掌握是我们每个学生的天职,无论在哪个年级,我们都必须以课本为纲,多对课本上的例、习题进行变式练习,多进行联想、类比、拓展,充分发挥课本上知识点的作用,以期望做到简单性和统一性相融合的方法论层面.北大附中的一个特级教师就强调学生在高考前花专门的时间并分阶段来阅读课本,这无疑是对重视课本文本信息的充分肯定.应该说我们掌握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也就有了良好的先备知识,就更利于进行新的学习.

至此,我们才释然,原来新高考对双基训练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是辨证统一的,在讲授知识时强调知识的生成性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以解题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的课堂教学中不放松对双基的挖掘、利用、再升华,努力将能力的教学本原化。因此,双基训练和能力培养还完全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也在于师生共同维系这种动态的平衡.

3.双基同步训练 篇三

关键词:“双基”训练;新课程;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1-0051-03

新课程的顺利推进,部分教师数学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似乎变淡,整堂课充斥着空洞的说教、漫无边际的讨论、花样翻新的演示、不切实际的合作、眼花缭乱的课件……似乎数学课少了合作学习,学生就不能探究;少了教学课件(有时甚至代替了必要的板书),教学就体现不了教学的现代化;少了生活化的演示,学生的学习就会背离实际,甚至脱离生活。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数学课堂淡化了“双基”训练,对传统的数学教学特色采取的是完全否定的态度,这是对《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理解与实践出现了偏颇。如果长期下去,势必严重影响数学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双基”训练,传统数学教学的经验传承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首次提出了“双基”训练的概念,指出中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去,我国学生注重“双基”训练,追求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因而我国学生的数学学习普遍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教育部基础教育司1997年调查报告显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目标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身上体现得最好的目标(选择的人数分别达到50%和35%)。[1]国际数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的数学教学“看重基础,强调熟练,要求严谨”,[2]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重视知识的梳理和系统训练,强调精讲多练,对提高教育质量起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双基”训练是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成绩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亮点。

当然,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小学数学教育走的是一条落实“双基”、应付各种考试的“英才选拔”和“差生淘汰”路线。虽然也提倡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也进行了从局部单个的教学方法改革到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整体优化改革,但这都是以升学为最终目的的传统教育思想作为先导的。[3]在大力推进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今天,这种以培养数学精英和升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思想是不能接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些都说明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的“双基”训练并不过时,更不能抛弃,而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小学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其基础性决定了“双基”的地位不能动摇。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就必须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相对连贯稳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我们要重新审视数学教学中的“双基”训练,要真正看到“双基”训练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整合“双基”训练与新课程实施理念,做到合理“扬弃”,与时俱进。

二、“双基”训练,落实数学课标的有力保障

“双基”训练是体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标准》对数学课程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对学生实施了三个层面的教育。第一是知识教育层面,从“数和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块数学知识,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第二是数学素养与能力培养层面。通过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发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统计观念以及合情推理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第三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主的非智力品质教育的层面。新课程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由此可知这三个层面都属于“双基”训练的范畴,是落实数学课标的基本保障。

“双基”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生活性、应用性的特点,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内容标准上,“双基”训练属于最基本的,同时新课程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素养和能力以及思想品质教育等方面,结合课程目标体系作了必要的调整。如计算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较大幅度地降低了对繁杂运算的要求(如较大数目、多位数、带分数和繁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时提出了加强估算、验算和算法多样化灵活计算能力的培养,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加强培养学生生活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课程内容上看,把“双基”训练有机地融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数学课程之中,更显示了为人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的必要性。

“双基”训练是对课程标准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再认识。《标准》描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可见,数学知识不仅是人们定性和定量地描述、刻画客观现实的一些现成结果,而且还包括形成这些“结果”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地说,数学知识不仅包括数学法则、公式、性质等客观性知识,而且还包括学生个体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观性知识。如对数学作用的认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数学学习的习惯性方法等,都比以前的数学知识的界定作了进一步的扩充。总之,数学基础知识不再只是局限于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而且由此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也从属于基础知识,它是显性知识中蕴涵着的隐性知识。在构建人的学习发展基础中,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显得比数学知识更为重要。

对于小学数学能力,也扩充了原来的提法。新课程观念在原来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如空间观念、想象能力,收集、整理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交流能力,问题意识,以及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数学教学要注重强调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数学探究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和创新意识,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地对客观事件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做出思考的判断并建立起思想方法。

三、“双基”训练,促进数学课改的基本策略

1.注重目标整合:三维目标,齐头并进。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统一。数学课堂教学要三维目标整体推进,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同时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双基”训练的目标可以通过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来落实,又生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事实上,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只有树立了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历科学的数学探究过程,学生的“双基”训练才有效。

2.注重生活实践:学用结合,培养能力。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素材,都可成为学生研究的数学问题。 “双基”训练离不开生活实践,“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形式,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数学问题,形成一定的技能。例如:调查一定时间内通过某个路口的汽车情况,想哪些数学问题;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分配、租车费用、物品购买与行程路线等;估计并设计实验验证一个土豆的体积。所有这些都需要“双基”的支撑,同时通过数学生活实践也促进了“双基”训练,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自主创新:凸显个性,讲究实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公民的核心素质之一,也是时代发展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今天,小学数学教育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双基”训练在继承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创新的内涵,有责任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实施符合时代精神的训练策略。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训练,在策略上要重实践更重创新。一是要拓展“双基”训练的方式。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双基”,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数感”是《标准》明确提出并十分强调和重视的一个概念。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过去的计算教学过多地强调了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现在的“双基”训练就要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算法,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如21个人要过河,每条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要几条船?怎样乘船才合理?通过计算可以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一种,答案也不唯一。学生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了数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要将“双基”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注重开放训练:主动建构,积极参与。

小学数学“双基”开放训练一是指训练环境的开放。传统的教学将学生限制在狭隘的教室里,反复从事着机械的训练。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今天的“双基”训练,教师要打破学生学习环境的限制,图书馆(室)、活动课、校园网等都可以进行“双基”训练,教师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用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二是开放训练内容,主动联系学生的实际。三是训练方式的开放。数学开放训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双基”训练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5.注重数学文化:感悟文化,提升境界。

数学“双基”训练教学,主要在逻辑演绎的形式化的层面上进行。但是,数学是社会的、时代的、人文的。“双基”训练要消除传统的机械训练的弊端,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适时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学习数学家探究的精神,挖掘数学的人文背景和文化价值,使得数学变得更亲近。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中,提炼、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美学的眼光欣赏数学,接受数学文化的浸润和熏染,领会数学中的美和数学思想,让学生的心田浸润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因为数学知识及技能是引领和理解数学文化的桥梁,数学思想、方法和及其文化哲学将使学生受用终生。

6.注重动态生成:精心设计,合理生成。

“双基”训练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加强训练的计划性、科学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余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虽然说课堂教学有许多情形是无法预料的,但还是有章可循的。教师应洞察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教学中蕴含着无限精彩的非预设生成性因素,如学生崭新的创意、与众不同的思路、精彩绝伦的发言,甚至令人发笑的错误,教师都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将它们把握好,并及时地予以点拨,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变成触手可及的美丽呈现在学生面前。“双基”训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应该以课程预先设计和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为最高境界。

“双基”训练是我国传统数学教学的精华,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力保障,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同时也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石。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时代发展、课标的精神、数学课程的特点,科学地审视和反思“双基”训练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理论与实践,精选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生差异,关注动态生成,不断地优化“双基”训练的实施策略,不断地提高“双基”训练的质量,让“双基”训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高翔.21世纪小学教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探微[J].小学教学研究,1998,7.

4.《荷叶》同步训练习题 篇四

一、预习内容:

1、根据课文天空:

荷叶( ),( )。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 ).”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 )。”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 ) 。”

小鱼说:“荷叶是( )。”

2、给下面字注上拼音: 荷 珠 摇 篮 晶 停 坪 透 翅 膀 蹲嘻

3、全文分成段,这篇主要讲了( )

4、找出文中的三字的形容词( )( )( )( )( )( )

5、写笔画

是: 朵:

美: 我:

叶: 机:

二、小组合作: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3小组比赛读生字

三、 学习探究:

发挥想象对于荷花有什么样的描述 ?自主探究,主动讨论

四、检测与巩固: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生字的`拼读:荷 珠 摇 篮 晶 停 坪 透 翅 膀 蹲 嘻

3、生字组词:荷( ) 珠( ) 摇 ( ) 停( ) 坪( )翅( ) 蹲( )

4、写笔画: 我:

美:

是:

5、写偏旁:叶( ) 机( ) 是( ) 朵( )

我们还学过哪些偏旁?并举例说明。

6、( )的夏夜 ( )的球赛 ( )的翅膀 ( )的问题 ( )的眼睛 ( )的荷叶

五、口语交际:

5.《香菱学诗》同步训练 篇五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腻烦( ) 颦儿( ) 缚住( )

抠土( ) 画缯( ) 沁芳亭(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⑴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起承转合: 。

⑵ 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地灵人杰: 。

⑶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

兴兴头头: 。

3、你能说出下列诗人的名字吗?

⑴ 陆放翁( )

⑵ 李青莲( )

⑶ 老杜( )

⑷ 小杜( )

⑸ 王摩诘( )

⑹ 陶潜(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她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竞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

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4、香菱写的前两首诗都存在一些不足,黛玉是如何评价的?请从文中找出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你能指出文中香菱的两首诗的一些不足吗?

6、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香菱的痴迷。

7、选文主要写了香菱苦心写诗获得成功,说明了什么?你觉得香菱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8、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的性格也具有复杂性。根据选文内容,谈谈你对她性格的理解。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①雨村听了也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上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路头,若果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且不要议论他人,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听见老爷补升此任,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说的大丈夫相时而动,又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②雨村低了头,半日说道:依你怎么着?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个很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凶犯自然是拿不来的,原告固是不依,只用将薛家族人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合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老爷只说善能扶鸾请仙,堂上设了乩坛,令军民人等只管来看,老爷便说: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系夙孽,今狭路相遇,原因了结。今薛蟠已得了无名之病,被冯渊的魂魄追索而死。其祸皆由拐子而起,除将拐子按法处治外,余不累及等语。小人暗中嘱咐拐子,令其实招;众人见乩仙批语与拐子相符,自然不疑了。薛家有的是钱,老爷断一千也可,五百也可,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有了银子,也就无话了。──老爷细想,此计如何?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二人计议已定。

③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9、第①段中贾雨村说的第一段话主要包含哪两层意思?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为什么?

10、第①段中门子听了冷笑道,这里的冷笑表达了门子怎样的态度?从门子冷笑后的话中可见人物怎样的性格?

11、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贾雨村说这番话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12、概括第①段文字的段意。(不超过20个字)

13、第②段中写道:雨村低了头,半日说道:依你怎么着?在这里雨村向门子讨主意,雨村果真没有主意吗?他为什么向门子讨主意?

14、第③段中,雨村为什么对一干有名人犯详加审问?

15、各用不超过8个字分别概括出第③段中贾雨村办的三件事,并分别说出这三件事突出地表现了贾雨村什么性格特征?

16、第③段文字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哪个部分?它是从哪个方面来表现人物的?

三、写作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都是从我国古典名著中节选的名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感人至深,文中人物栩栩如生,请你结合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下你的理解和感受。

要求:结合人物或事件,要写出真情实感;适当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手法;书写认真,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nì pín fù kōu zēng qìn

2、⑴ 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结束语。

⑵ 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⑶ 兴冲冲的样子。

3、⑴ 陆游

⑵ 李白

⑶ 杜甫

⑷ 杜牧

⑸ 王维

⑹ 陶渊明

4、第一首诗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第二首是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5、香菱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的词语堆砌起来,凑成一首诗,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第二首诗有所进步,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全诗是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只要写出自己的认识或体会即可)

6、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7、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启发:①做有心人,提高兴趣;②多学习,多效仿,不耻下问;③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8、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使香菱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她热情,富于同情心,不虚伪,不做作。

9、一层意思是说英莲的遭遇是孽障遭遇,不是偶然事件,是应得的报应;另一层意思是雨村问门子如何剖断目今这官司。表现人物忘恩负义的性格。英莲的父母是贾雨村的恩人,而面对英莲的不幸遭遇,贾雨村竟用封建迷信的鬼话,说英莲的遭遇是孽障遭遇,对遭遇悲惨、重入火坑的英莲,贾雨村全然不顾,由此可见贾雨村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10、这里的冷笑是门子对贾雨村在自己面前卖关子表示不满,既是嘲笑,又含有警告的意味。表现门子精通吏道,诡计多端。

11、门子的话正中下怀,但要故作姿态。

12、贾雨村与门子就薛蟠人命案秘密谋划。

13、贾雨村早有主意。他向门子讨主意是因为:他既想枉法,又要不露破绽,要诱导门子拿出主意。

14、为了虚张声势,掩人耳目。

15、枉法断案,修书表功,充发门子。老奸巨猾,善于谄媚奉迎,手辣心狠。

16、故事的结局。人物的行动和心理。

6.春雨的色彩同步训练题 篇六

nǐmenhónɡhuālǜcǎo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_____,轻轻地落到地上。

2.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_____了,春雨_____在柳树上,柳枝也_____了。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_____了,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_____了,春雨落到蒲公英上,蒲公英也_____了。

3.课文里、和在争论春雨的颜色。

三、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填空。

黄绿白红蓝彩色

7.信客课后同步训练题 篇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诘(jí)问 吊唁(yàn) 猝(cù)然

B、伎(zhī)俩 噩(è)耗 号(háo)啕

C、焦灼(zhuó) 接济(jì) 戚(qī)容

D、稀罕(han) 末梢(xiāo) 昏厥(jué)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感叹 xī xū( )

⑵ 连声 nuò nuò( )

⑶ 长途 bá shè( )

⑷ 满纸 yōu( )怨

⑸ 文 zhōu zhōu( )

⑹ fù( )闲在家

3、从下面备选词组中选择恰当的项填入这段文字的空缺处。

三十年信客生涯,( ),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 ),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 ),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 )。四乡敬重,( ),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备选词语:a、众口传颂 b、桃李芬芳 c、风尘苦旅 d、艰辛备尝

e、任劳任怨

(一)语段点将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所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

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1、为什么信客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

答: 。

2、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答: 。

3、信客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从外地特地赶来,这说明了什么?

答: 。

(二)迁移过关

① 两年前的6月,我即将参加高考,而那时为学业、感情、前途所深深苦恼的我却常要寻找发泄,于是那个下午,十多个同学聚在朋友的小房里看电视、听歌曲、甩扑克,穷聊闲侃。

② 正说得热闹,传来一声声微弱的音阶错位似的声音:“卖韭菜”不是那种简短有力的吆喝,而更像一种不抱任何奢望的乞讨,在那众多有韵有板的专职小贩的叫卖声中显得那么生涩,那么不和谐。正甩扑克的.小弟不耐烦了,“这卖韭菜的,没吃饭,绵羊似的。”众人一片哄笑。哄笑中我看见了从窗前像那颤颤的声音一样缓缓行过的四十多岁的一位妇女,我清晰地看见了她花白的头发,流着汗水的脸,那干裂的嘴唇。我的心一阵撕扯,我怎么能够相信,那是我的母亲!

③ 母亲没有看见我,我走到窗前,望着母亲佝偻远去的背影,泪潸然而下。母亲不会骑车,就推着自行车在后架上带着一筐韭菜,在那样毒烈的阳光下,用她微弱的声音乞讨着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而在那片哄笑中,在同学的不解中,我没有勇气承认那卑微的劳动者、那憔悴的老妇人是我的母亲。

④ 从此我沉默了,奋发了,考学了,然而我始终不能忘记那个下午,我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在那个午后的阳光下所流的汗水。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⑴ 闲侃( )________

⑵ 生涩( )________

⑶ 乞讨( )________

⑷ 潸然( )________

⑸ 佝偻( )________

⑹ 憔悴( )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错位:________________

⑵ 奢望:________________

⑶ 卑微:________________

⑷ 穷聊: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波浪线的一句“卖韭菜”要如何标上标点符号才能表现出“微弱的音阶错位似的声音”?请选择你认为最准确的一项( )

A、“卖……韭……菜──”

B、“卖韭菜!”

C、“卖──韭──菜──”

D、“卖、韭、菜……”

4、母亲为什么要在毒烈的阳光下卖韭菜?(请用原文回答)

答: 。

5、文中第②段的划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6、第③段的划线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选择理解恰当的一项( )

A、“我”对同学的“哄笑”的强烈不满。

B、“我”没有勇气承认老妇人是自己的母亲。

C、“我”对自己没有勇气承认母亲感到自责和羞愧。

7、“我”沉默、奋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 。

【参考答案】

1、C A、诘—jié B、伎—jì D、梢—shāo

2、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 唏嘘

⑵ 诺诺

⑶ 跋涉

⑷ 幽

⑸ 绉绉

⑹ 赋

3、c d e b a

(一)

1、那是因为信客的阅历让他增长才干,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

2、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3、这说明社会总体还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重与怀念。

(二)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⑴ kǎn 在这里是随意地说话、聊天的意思。

⑵ sè 不流畅。

⑶ qǐ 向人讨。

⑷ shān 形容流泪。

⑸ gōu lóu 脊背向前弯曲。

⑹ 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2、解释下列词语:

⑴ 这里指前后音高不连续、变调。

⑵ 过高的希望。

⑶ 地位低下,渺小。

⑷ 闲谈。

3、A

4、乞讨着我的学费、杂费、生活费

5、震惊、难过,万万没想到卖韭菜的妇女竟是自己的母亲

6、C

8.一年级经典同步训练题 篇八

1.哥哥4个苹果,姐姐有3个苹果,弟弟有8个苹果,哥哥给弟弟1个后,弟弟吃了3个,这时谁的.苹果多?

2.小明今年6岁,小强今年4岁,2年后,小明比小强大几岁?

3.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4个人,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4.有一本书,小华第一天看了2页,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看2页,第4天看了多少页?

5.同学们排队做操,从前面数,小明排第4,从后面数,小明排第5,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6.有8个皮球,如果男生每人发一个,就多2个,如果女生每人发一个,就少2个,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7.老师给9个三好生每人发一朵花,还多出1朵红花,老师共有多少朵红花?

8.有5个同学投沙包,老师如果发给每人2个沙包就差1个,老师共有多少个沙包?

9.刚刚有9本书,爸爸又给他买了5本,小明借去2本,刚刚还有几本书?

10.一队小学生,李平前面有8个学生比他高竺嬗?个学生比他矮,这队小学生共有多少人?

11.小林吃了8块饼干后,小林现在有4块饼干,小林原来有多少块饼干?

12.哥哥送给弟弟5支铅笔后,还剩6支,哥哥原来有几支铅笔?

13.第二中队有8名男同学,女同学的人数跟男同学同样多,第二中队共有多少名同学?

14.大华和小刚每人有10张画片,大华给小刚2张后,小刚比大华多几张?

15.猫妈妈给小白5条鱼,给小花4条鱼,小白和小花共吃了6条,它们还有几条?

16.同学们到体育馆借球,一班借了9只,二班借了6只。体育馆的球共减少了几只?

17.明明从布袋里拿出5个白皮球和5个花皮球后,白皮球剩下10个,花皮球剩下5个。布袋里原来有多少个白皮球,多少个花皮球?

18.芳芳做了14朵花,晶晶做了8朵花,芳芳给晶晶几朵花,两人的花就一样多?

19.妈妈买回一些鸭蛋和12个鸡蛋,吃了8个鸡蛋后,剩下的鸡蛋和鸭蛋同样多,问妈妈一共买回几个蛋?

20.草地上有10只羊,跑走了3只白山羊,又来了7只黑山羊,现在共有几只羊?

21.冬冬有5支铅笔,南南有9支铅笔,冬冬再买几支就和南南的一样多?

22.小平家距学校2千米,一次他上学走了1千米,想起忘带铅笔盒,又回家去取。这次他到学校共走了多少千米?

23.马戏团有1只老虎,3只猴子,黑熊和老虎一样多,问马戏团有几只动物?

24.春天来了,小明小冬和小强到郊外捉蝴蝶,小明捉了3只,小冬捉了5只,他们一共捉了12只,小强捉了几只?

9.五年级上册数学同步训练题 篇九

一、1、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早上我和同学们一起乘车前往游乐园。车上有男同学b人,女同学c人,一共有人。

2、游乐园可真漂亮!门口摆着五颜六色的花,其中红花最多,有50盆,黄花有n盆,红花比黄花多()盆。

3、游乐园成人门票每张s元,儿童门票的价钱是成人门票的一半。买一张儿童门票需要()元。

二、判断题:

1.x×1=x()

2.4+a=4a()

3.10×2=102()

4.8×2=82()

三、选择题:

a2表示()

A.2个a相加B.2个a相除C.2个a相减D.2个a相乘

四、说一说:一本字典e元,一本笔记本f元

2e表示()

10f表示()

10.维护正义遵守规则同步训练试题 篇十

1.下列属于正义行为的是?

A.张某在公共汽车上看见有人偷钱包,怕报复不闻不问?

B.李某认为用自己的房间开餐馆可以不缴纳营业税?

C.15岁的八年级学生王某代替外出打工的父亲投票选举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D.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拨打110电话求救?

2.青少年遇到非正义的事情,既要勇敢,又要机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不管怎样,都要挺身而出,与不法分子拼到底?

B.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的相貌,巧妙借助社会力量将歹徒抓获?

C.及时拨打110电话,配合警方制服不法分子?

D.在不利的情况下,更要讲究智斗?

3.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正义因制度而有保证。以下属于正义制度的是()

①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②失业保险制度

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④法律援助制度?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D.①②③④?

4.田锋在足球比赛场上曾多次犯规,被裁判用红牌罚下场,这表明()?

A.所谓的公平与正义都是假的?

B.公平的制度是为少数人制定的?

C.公平需要用正义的制度来维护?

D.正义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的?

5.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①非正义行为的盛行会摧毁我们的社会,只有正义的人、正直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稳定、更和谐②一个人可以没有浩然正气,但必须具备某种能力,否则,没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能够明辨是非,不做非正义的事,就可以了?④我?们既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要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做到见义巧为,维护正义?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下列属于正义行为的是()?

①主持公道,不畏邪恶②讲哥们儿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③敢于批评,制止不良行为④平等对待班内每一位同学?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7.某校一名九年级学生熊某,为了帮助朋友出气,带着水果刀与校外的青年打群架,混乱中他用水果刀扎伤了对方一名青年,并伤及内脏。由于及时送往医院抢救,受伤的青年得以脱离危险。熊某则被公安机关拘留,并赔偿了十五万余元的医疗费用。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该同学重友情,讲义气,其行为是正义行为,不应该受惩罚?

B.朋友受欺负,就应该帮忙讨回公道?

C.只要是正义之举,就可以不顾一切?

D.维护正义需要采取正当方式来进行?

8.小光与同学在乘公共汽车时,发现一青年正在偷一位乘客的钱包。此时小光应该()①视而不见,别管闲事②设法提醒被偷的乘客③和同学一起将该青年痛打一顿④及时拨打110电话报警?

A.①B.②③④?

C.③④D.②④?

9.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作为社会成员,我们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

A.维护正义?

B.捍卫公平?

C.反对歧视?

D.不允许有特权存在?

10.有位年轻人在外资企业当经理,被炒了鱿鱼,因为他试图漏缴个人所得税。公司的外籍老板说:在我们国家,偷税和偷东西是一样的,如果某人有偷税的记录,他在法庭上都没有资格当证人。可见()?

①每个人都受正义制度的约束②正义能够维护社会的秩序③正确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维护正义④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1.苏丹红一号是一种工业专用色素,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广东某地一家食品企业竟然用苏丹红一号作为生产辣椒酱的食用色素,产品说明书也未做任何说明。3月,国家有关部门查封了该企业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其产品进行了清查。这说明了()①市场有自己的制度和规则②社会的公平,必须有正义的制度来支撑③对苏丹红一号的查封,杜绝了不良经济行为④富贵险中求,只要产品不会吃死人就可以?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①③?

12.张晓婷同学早上上学迟到,受到班主任老师的批评,当班主任老师得知张晓婷是因为护送一位盲人老太婆回家而迟到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了自我批评,并且在班上大力表扬了张晓婷同学,同学们的掌声经久不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班主任进行自我批评是很丢面子的事?

B.张晓婷应该按时上学,不应该送盲人回家?

C.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会对正义的行为表现出赞赏和崇敬之情,会乐于把对正义的崇尚之情付诸行动?

D.张晓婷是一位不遵守校纪的人?

13.中华民族具有崇尚正义的传统。下列能反映出中华民族这一优良传统的名言是()①头可断、腰不可屈②达士如弦直,小人似钩曲③不为五斗米折腰④正直者不可屈曲⑤阿顺以取客,迎合以求悦?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14.做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是()?

A.诚信B.遵纪守法?

C.爱岗敬业D.有正义感?

15.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

①如果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方式,奋起抗争②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够见义勇为、匡扶正义③能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④身为未成年人,要做到见义巧为,尽量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有正义感的人,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②面对非正义的行为不闻不问最终损害的仅仅是受害者的权益③正义和正义的制度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它要求每个人自觉守纪、守规、守法④没有正义的制度就不会有真正的公平?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7.有正义感,为人正直,这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德。一个人可以没有某种能力,但()?

A.不能没有知识,不能没有文化?

B.不能没有社会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C.不能没有正直的骨气,不能没有浩然的正气?

D.不能没有进取心,不能不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18.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要()?

A.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B.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C.把宪法作为根本行为准则?

D.尊重人的生命权,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19.当有人利用公款大吃大喝时,当有人利用特权为自己牟取私利时,遇见这些事,你的`态度是()?

A.视而不见?

B.积极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C.向他们学习,为获得特权而努力?

D.羡慕他们真有本事?

20.204月16日,山西省长治医学院成教部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袁小平为保护同学生命财产与歹徒英勇搏斗,不幸被刺身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用发自本能的举动,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用他年轻的生命呼唤着正义,谱写出一曲壮丽高亢的大学生之歌。对此,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袁小平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正义感和高尚品德的人?

B.袁小平的正义行为值得全社会广泛学习?

C.当遇到非正义行为时,大学生都能够做到伸张正义?

D.袁小平的正义行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如何理解正义制度(12分)

22.初中生郑方和李东在上学的路上,发现有两名小青年在向一名学生诈钱,于是郑方和李东灵机一动,去转弯处拨打了110报警电话。两分钟之后,公安人员就到了现场,两名小青年被当场抓获。

(1)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定义是什么(6分)

(2)材料中哪些是正义的行为,哪些是非正义的行为(8分)

23.一天下午,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学生刘浩正在家中写作业,忽然楼道传来邻居的尖叫声。刘浩侧耳细听,一个男人用低沉的声音说:别出声,把钱拿出来。刘浩意识到邻居家可能出事了,他打开房门,看到邻居家门开着,往里一瞧,只见一个男青年正拿一把尖刀逼着邻居家的阿姨。见此情景,刘浩快速跑到楼下,大声喊道:快抓坏人!

男青年企图夺门而逃,但被闻讯赶来的群众制服,被扭送到派出所。

(1)根据以上事例分析,哪些行为符合正义的要求哪些行为不符合正义的要求(8分)

(2)正义的基本要求是什么(6分)

24.在我国,有很多企业都生产同一种产品,但为了占领市场,企业之间相互倾轧,作虚假广告,无节制地压价。

(1)你认为这些行为属于什么行为(6分)

(2)请你猜想: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其结果会怎么样这说明什么(8分)

(3)为了制止这种行为,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请你列举两部相关法律名称。(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D

4.C点拨此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正义制度。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正义制度是建立在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故A、B、D的说法错误。

5.B6.C7.D

8.D

9.A10.C

11.B

12.C

13.B14.D15.A16.D17.C18.D19.B20.C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正义制度是建立在广大社会成员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2)社会的合作与竞争,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的实现,都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和保证;(3)制度的正义包括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和程序的正义。

22.答案(1)一切维护社会公益和他人正当权益,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一切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阻碍社会进步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2)正义的行为:郑方和李东拨打110电话,公安人员将诈钱者抓获;非正义的行为:两名小青年向学生诈钱。

点拨此题考查同学对正义与非正义行为的辨别能力。

23.答案(1)符合正义要求的行为:刘浩发现歹徒用刀逼着邻居阿姨时,快速跑到楼下,大声喊道:快抓坏人!赶来的群众制服歹徒。不符合正义要求的行为:歹徒用刀逼着邻居家阿姨拿钱。(2)正义的基本要求:首先是不伤害他人,其次是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

11.我与地坛教学指导与同步训练 篇十一

【课文背景知识】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3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7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为北京作协合同制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这篇散文凝聚着作者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验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字词综合运用】 生字

恪kâ 谨慎而恭敬、恪遵。易读错音与luò音混淆。

猝cù 突然,出乎意料,如猝然。本字与萃(出类拔萃)粹(纯粹)碎(碎石)易混淆。

隽juàn(言语、诗文)意味深长:语颇隽永,耐人寻味。隽又读jùn同“俊”相貌清秀好看如隽秀。

窥kuī ①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②暗中察看。生词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改变。熨贴:yù tiē贴切,妥贴。坍圮:tān pǐ毁坏、倒塌。灼烈:火烧、火烫般的。

【重点难点讲解】 重难点

1.作者以对生命理解。

2.母亲给作者生存的启发。

本文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生死的深切感受与超脱。作者在文中叙述了自己两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甚至“什么都找不到了”的迷茫和苦恼。正是这种迷茫和苦恼,促使作者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地坛的“荒芜但并不衰败”使作者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在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这个事实的最终结果就是死,因此死就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这样作者的感情也由痛苦转而超脱了。

【知识延伸检索】

关于“九坛八庙”的说法

老北京有“九坛八庙”的说法。所谓“九坛”是指天、地、祈谷、朝日、夕月、太岁、先农、先蚕和社稷诸坛,都是明清的帝后进行各种祭祀的地方。社稷坛建立最早,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人非土不生,非谷不食”,社稷成了旧时国家的代称,所以皇帝在皇城的西边北侧建起此坛,于每年春秋第二个月第一个戊日,到这里祭祀社神和稷神。

永乐十八年,在正阳门南侧建起天地坛,配有日月、星辰、云雨、风雷四从坛,当时是天地日月第一起祭礼的。到了嘉靖九年,在天地坛的大祀殿南建起圜丘坛(天坛),于冬至日祭天;在安定门外建起方泽坛(地坛),于夏至日祭地;在朝阳门外建起朝日坛,于春分日祭日;在阜成门外建成夕月坛,于秋分日祭月;并把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于每年正月第一个辛日“恭祀上帝,以祈年谷”,因此又称祈谷坛。清乾隆十六年改称祈年殿。

先农坛与天坛相对,是明永乐中建的,祭祀神农氏。自清雍正二年起,每年春季第二个月的亥日吉日,皇帝到这里,“躬行祀礼,亲御耒耒吕 ”。

太岁坛在先农坛东北,明嘉靖十一年建。因太岁是值岁之神,皇帝不仅每年正月上旬吉日和腊月末祭礼两次,而且在先农坛行躬耕礼后,也要到这里拈香。

先蚕坛为明嘉靖年间建,原在安定门外,后迁西苑东北角(今北海公园内)。每年春季的第二个月的已日吉日,皇后亲来祭祀并躬行桑礼,有时遣妃代行礼。

【课文阅读指导】

本文是作者生命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忠实的记录。不仅如此,在这里,作者还融入了对人生的大量的独特的思索和体验。巨痛之后归于沉静,躁急之后趋于成熟,一切都看得那么透亮、澄彻。无意作高深,却句句是禅悟是玄机;只想展示自己的卑微、脆弱,却让人感到生命的韧性和伟大;不为夸饰、炫耀(像是只讲给自己听),完全专注于坦剖和自责。舒缓的拾掇,把你带入一个感情世界,不经意中便跟你交流了他的悲哀、遗憾、追悔„„

作为人生絮谈,本文写得尤其沉静、真切、朴实、细腻。始终以他那不紧不慢的语气述说他对生命的冥想,哪怕是说到最痛楚的时候,也不流露情绪上的起伏,让你看到成熟的稳重。直如自语的交谈,显示出他毫无保留地坦荡和诚挚。

通篇没有什么惊世之语,但往往在拙朴的细诉中,却能不时涌出一个个隽永深长、意味无穷的语句:“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课文结构分析】 1.课文思路

《我与地坛》实际由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前一个部分(1~7段)主要说“我与地坛”,后一个部分(8~17段)则主要是说“我与母亲”,但仍与地坛保持着一种远远的呼应关系。“我与地坛”作者一路款款道来,似乎不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只着意于故事所引发的思考。故往往是在每段的开头才有那么隐约的寥寥的交待:“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的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尽管一笔带过,却提示了文章的思路顺序,同时,又成为之后大片意绪发散的出发点,使得散漫的意蕴拢了起来,叙述上获得了“边叙边议”的效果。在这种方式下,作者的议论汩汩而出。后半部分的“我与母亲”则像是一种“意识的流动”,疏落的结构,“触发点”成为串连的线索,反复穿插、切换在回忆与现实之间,由一个意绪带出另一个意绪,但所有的意绪都始终指向母亲,从而把一些看似琐碎的思想片段贯穿成一个浑然的整体。作者几乎是以一种遥想的方式寄予他的心境。

2.课文结构示意图

【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散文凝聚着作者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作者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体验传达给读者,他用他的苦难提高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本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阐释出哲理,赋予“地坛”这一古老事物以新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这一深邃命题的理解。

【课文写作特色】

本文言辞恳切、准确,感情真挚、深沉,立意新颖独到。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差chā

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 B.强xiáng 强攻 倔强 勉强 强迫 C.宿sù 宿命 宿敌 一宿 星宿 D.隽juàn 隽永 隽语 隽秀 隽俏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荒芜

琉璃

炫耀

荒藤 B.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弥漫

捋着 C.窸窸窣窣

肆意雕琢

蝉蜕

哀败 D.祭坛

瞬间

落寞

慰帖

3.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上,填进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连贯最恰当的一句是()只有到了这时候,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切。

A.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 B.我眼前才清晰幻现出纷纭往事 C.我眼前才幻现出清晰的纷纭往事 D.纷纭的往事清晰地幻现在我眼前

4.下面一段话的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A.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B.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C.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D.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

5.选出下段话中加横线的句子的含义正确的项(多项选择)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A.是母亲自我安慰;

B.是母亲暗自对“我”祷告; C.是母亲给“我”的提示;

D.是母亲对“我”的恳求和嘱咐;

E.是母亲对“我”无可奈何的心理表现; F.是母亲对“我”赞扬。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生命的暗示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驶过——

②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意味吗?

③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吗?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④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⑤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⑥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⑦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 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并存。

⑧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利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⑨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的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生命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有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⑩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以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生命,这种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含有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正确的一项是()A.点明段意 B.引领下文 C.抒发感情 D.揭示主旨

2.依次填入第⑦自然段空格处的一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A.龌龊、虚伪、黑暗、卑鄙 B.黑暗、龌龊、卑鄙、虚伪 C.虚伪、卑鄙、龌龊、黑暗 D.卑鄙、黑暗、虚伪、龌龊

3.请用简洁的句子把第⑩自然段第2句“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这句话的意思准确地写出来。(不超过15字)

4.下面所列各项,不属于生命的暗示的几项是()A.生命暗示秋虫要昼夜而鸣,以示其存在和价值。

B.生命随着钟声,一分一秒地消失,生命是有限的,应当珍惜生命。C.生命交织着痛苦与欢乐,应当有正确的苦乐观。

D.生命的存在既有渺小的时候,也有伟大的时候,应当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别人。

E.钟声不是衡量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价值。F.生命是宝贵的,应当珍惜,但在必要时应不惜牺牲生命以维护它的神圣,应有正确的生命观。

5.第自然段中“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这句话,下文有一句和它呼应,请找出来,并把它写在下面。

【学科渗透训练】

你可知道Macau不是我真姓,我已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他们掳走了我的肉体,你依旧保管我内心的灵魂„„母亲啊,我要回来了。

1.这是著名爱国诗人 写的《澳门》诗里的一句,诗人为什么这样深情地倾诉?《澳门》是组诗 中的一首。

2.这首诗说明了()A.澳门人盼望回归的心情

B.民族心理素质是维系民族的牢固纽带 C.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D.澳门回归是祖国和平统一的又一盛事

3.回归后的澳门有优越的政治制度,加上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美丽的自然风光,舒适宜人的气候和中西合壁的文化史迹,澳门的前途将更辉煌,请简述澳门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A 2.C 3.A 4.C 5.ABCD

【创新能力训练】

1.B 2.B 3.生命的价值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4.AB 5.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学科渗透训练】

12.六年级语文作文同步训练 篇十二

记叙事情或活动,必须将事情或活动写具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动笔时,要把材料准备充足,对要写的事情作认真的回忆。其次,要重点写好一些重要的场面或过程。把它写得具体形象,整个事情就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不要停留在一般现象的记叙上。

练一练

1.下面是《一次拔河比赛》的开头段和结尾段。读后,把比赛过程具体地补写出来,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开头段)哨子嘟的一响,拔河比赛开始了。

(结尾段)体育老师猛挥一下红旗,比赛结束了。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小伙伴跳啊笑呀,沉浸在欢乐之中。

2.我爸爸是一位有名的外科医生。每当我看到那些患者对他十分尊敬和感激的时候,我想长大以后也要当一名医生。请你接着写一段话,要求展开丰富的联想具体地写出自己怎样热情地为病人解除痛苦和病人对你的感激之情。

3.这篇《送书》的短文写得具体吗?根据提供的情节,请你将它补充修改,要求写得具体而生动。

上一篇: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中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春天―小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