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梳理

2024-12-28

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梳理(精选10篇)

1.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梳理 篇一

1. whether VS if 的用法

2. tell sb to do sth/ ask sb not to dosth 告诉某人干某事/告诉某人别干某事

3. be + doing 表将来

4. 定语从句:

只用that 的情况 …… 只用who 的情况……只用which的情况…… as VS which the same … as / that… such… as as … as 介词+ which/ whom which 引导一个句子的用法……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which 引导一个句子的用法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插入语 I think I believe I guessI thought 间隔式定语从句

例句 :Is this car the one he bought lastyear? Is this the car he bought last year? What 的用法

5. will be done be about to be done beto be done be going to be done

6. has/ have been done 已经做某事

7. be always doing( 加always) 表示一种厌烦等语气 老是……

8. 强调句 it is + 被强调部分 + that 从句It is not until + 时间 + that 从句 特殊疑问词 + is it that 从句

9. 倒装句 部分否定,含有否定词的 hardly never little onlyseldom 等, 把情态动词,be 动词, 助动词提到主语 的前面

10. as if , insist suggest request command ,从句用虚拟语气, 用(should) do 。

2.高一英语必修1知识点梳理 篇二

break off 断绝,结束

break out 突发,爆发

break through 突破

break up 终止,结束,打碎

catch one‘s breath 屏息

out of breath 喘不过气来,上气不接下气

in brief 简儿言之

bring about 带来,造成

bring down _挫伤

bring forth 产生,提出

bring forward 提出

bring out使出现,公布

bring to 使恢复知觉

bring up 教育,培养,使成长

build up 积累,树立,逐步建立

in bulk 散装,大批

burn out 烧掉

burn up 烧完,烧尽

call for 邀请,要求

call forth 唤起,引起

call off 放弃,取消

call on/upon 访问,拜访

call up 召集,动员

care for 照顾,关心

take care 小心,当心

and so forth 等等

3.高一化学必修一考试知识点梳理 篇三

①氯水呈浅黄绿色②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③滴加AgNO3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④加入石灰石粉末逐渐溶解,并放出气体⑤往含有Fe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水后呈红色。

(1)日常生活生活中,你打开自来水龙头时是否会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2)氯气有毒,氯气溶于水后是靠它的毒性来杀菌消毒的吗?

(3)试解释用自来水养金鱼前,必须把水在阳光下曝晒一段时间的原因。

(1)由于很多自来水厂是用氯气来杀菌消毒的,打开水龙头后我们偶尔闻到的刺激性气味是自来水中散发出来的余氯的气味。

(2)尽管氯气有毒,但它不能直接用来给自来水杀菌消毒,而是靠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具有强氧化性的HClO所致。

4.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梳理 篇四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5.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梳理 篇五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识别的关键信息: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从??中得到经验或总结教训,指导实践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识别的关键信息:强调意识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在??路线、政策的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贯彻??科学理论或??重要思想,如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毛泽东思想、生态价值观)/抵制、批判??错误思想或理论/弘扬??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坚持??方针

3.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识别的关键信息:在处理人与规律的关系时,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了规律(或自然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做事遭遇??/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用??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面对??决定、预测/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的精神

4.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识别的关键信息:办事情,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神/某事取得成功/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6.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梳理 篇六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或师焉,或不焉。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学习

名词作动词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从师学习

名词作动词4、或师焉,或不焉

师,从师学习

名词作动词5、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

名词作动词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8、顺流而东。(东进)

9、卧而梦。(做梦)

10、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11、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7、群聚而笑之。

群,成群地

名词作状语8、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箕,像箕一样

名词作状语(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小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大,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圣人

愚,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1、舞幽壑之潜蛟。

2、泣孤舟之嫠妇。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2、而耻学于师。

3、孔子师郯子。

4、侣鱼虾而友糜鹿。

5、始指异之。

6、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7、今之众人

8、小学而大遗

9、徘徊于斗牛之间

10、白露横江

11、凌万顷之茫然

12、于是饮酒乐甚

1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14、颓然就醉

15、游于是乎始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每句话各属哪种句式)(一)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是岁,元和四年也。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省略句

1、輮以为轮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吾从而师之

5、始指异之

6、故为之文以志。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三)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学于余。

3、而耻学于师

4、师不必贤于弟子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7、吾与子渔樵与江渚之上。

8、相与枕藉乎舟中

9、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四)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客有吹洞箫者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4、凌万顷之茫然

(五)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而今安在哉?

3、何为其然也

4、而又何羡乎

(六)谓语前置

1、渺渺兮予怀

2、甚矣,汝之不惠

(七)被动句

1、不拘于时,学于余。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八)固定句式

1、无以至千里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五、一词多义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六、

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7.高一语文知识点精选梳理整合 篇七

1(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其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

?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是寡人之过也(的)

8.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篇八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______)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8.诸郎中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12.约为婚姻(古义:________________)

....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14.将军战河北(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

5朝济而夕设版焉()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函封之()8 又前而为歌曰()..9 乃朝服,设九宾()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12 箕踞以骂曰()...13 其人居远()14 皆白衣冠以送之()...15 进兵北略地()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18范增数目项王()

..19刑人如恐不胜()20道芷阳间行()

..21沛公欲王关中()

于是项伯复夜去()

..23 吾得兄事之()24 日夜望将军至()...25 常以身翼蔽沛公()

头发上指()..27 项伯杀人,臣活之()28从百余骑()

..29 素善留侯张良().四.一词多义

1、鄙 :① 越国以鄙远()② 蜀之鄙有二僧()③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④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⑤孔子鄙其小器()⑥敢竭鄙诚,恭疏短引()⑦北蛮夷之鄙人()

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②敝人()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敝帚自珍()

3、兵:①不得持尺兵()②不及召下兵()③秦兵旦暮渡易水()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⑤弃甲曳兵而走()⑥故上兵伐谋()

4、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③王粲长于辞赋()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⑤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⑥一言半辞()

5、顾 :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荆轲顾笑武阳()③三顾臣与草庐之中()④大行不顾细谨()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⑥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⑦终已不顾()

6、见 :①秦王必喜而见臣()②而燕见陵之耻除矣()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④图穷而匕首见()⑤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⑦汝真女子之见()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⑨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7、举 :①愿举国为内臣()②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③杀人如不能举()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⑤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促()⑥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⑦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⑧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⑨ 举首蹙頞而相告曰()

8、穷:①图穷而匕首见()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③穷则独善其身()④复前行,欲穷其林()⑤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9、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③仿佛若有光()④若入前为寿()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彼与彼年相若也()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⑧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援木而求鱼也()

10、胜:①沛公不胜杯杓()②刑人如恐不胜()③何可胜道也哉()④此时无声胜有声()⑤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1、说 :①说尽心中无限事()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③范增说项羽曰()④秦王必说见臣()⑤《师说》()⑥诣太守,说如此()

12、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④味苦而微辛()⑤其文约,其词微()⑥微服私访()⑦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13.许 :①许之()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③时人莫之许也()④潭中与可百许头()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五.重点实词、虚词(解释加点字)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郑既知亡矣()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4.朝济而夕设版焉()5.唯()君图之 6.进兵北略地()...7.愿足下更虑之()8.以试人,血濡缕()9.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10.比....诸侯之列()11.愿大王少()假借之1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3.旦...日飨()士卒1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5.君安()与项伯有....故1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17.披()帷西向立18.卮酒安足()辞19.窃....()为大王不取也20.会()其怒,不敢献 ..六.特殊句式(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乱易整,不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此亡秦之续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倒装句

1、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省略句

1、晋军函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不敢与忤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荆轲有所待,欲与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9、加彘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燕见陵之耻除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 1.(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通“供”)3.(说,通“悦”)4.(知,通“智”)5.(“反”通“返”,返回)6.(“振”通“震”)7.(“还”通“环”,绕)8.(“卒”通“猝”,突然)

9.(“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10.(“要”通“邀”,邀请)12.(“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3.(“蚤”通“早”)

14.(“郤”通“隙”,隔阂、嫌怨)二.古今异义

1.(古义:出行的人)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古义:那人)4.(古义)眼泪5.(古义)礼品6.(古义)走投无路7.(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古义)宫廷的侍卫9.投击10.(古义)大腿11.古义:崤山以东 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5(“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前:名词当动词,上前)9(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13(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7(造户籍册或登记)18(使眼色)19(用刀割刺)20(取道)21(称王)(连夜)23(象对待兄长那样)24(每日每夜)25(像翅膀那样)26(向上)27(使„„活)28(使„„跟从)29(交好)四、一词多义

1、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边远的村邑 ③鄙陋 鄙俗 ④轻贱 ⑤鄙薄 轻视 ⑥自谦之词 ⑦鄙陋 鄙俗

2、敝 :①损害,衰败

②谦词

③疲惫④坏,破旧

3、兵 :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兵器 武器 ⑤兵器 武器⑥用兵的策略

4、辞 :①推辞②告辞③古代的一种文体④辞别告别 离开⑤审讯审问 ⑥言词、话

5、顾 :①但,只是,不过②回头③探望,拜访 ④考虑 ⑤反而,却⑥顾念⑦回头

6、见 :①召见②表被动③会见④现,露⑤引见,使„„见⑥看见的东西⑦见识,见解⑧表被动 ⑨偏指动作一方,我

7、举 :①全②举起③尽④举行 发动⑤推荐 推举⑥ 攻下,占领⑦ 拿⑧举起 抬起⑨全 都

8、穷:①(尽,完)②(穷尽,完结)③(困窘,处境困难)④(穷尽)⑤(尽头)

9、若 : ①(如果)②(及、比得上)③(好像)④(你)⑤(你们)⑥(相似)⑦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⑧这、这样

10、胜:①(禁得起,受得住)②(尽、完)③(尽、完)④(胜过、超过)⑤(优美、美好)

11、说 :①(讲述,谈说)②(言论,说法,主张)③(劝说,说服)④(喜欢,高兴)⑤(古代一种文体)⑥(陈述)

12、微:①(如果没有)②(身份低微)③(暗暗地)④(略微)⑤(微妙,深奥)⑥(隐蔽,不显露)⑦(偷偷地,暗暗地)

13.许 :①(答应)②(处所、地方)③(赞成、同意)④(表示约数)⑤(这样、这么)

五、重点实词、虚词

1.还2.已经3.况且4.(渡河)5.希望6.(夺取)7.(改变)8.(沾湿)9.(赠送)10.(并排)11.(稍微)12.(举起)13.(犒劳)14.(估计)(抵挡)15.(怎么)16.(料想)17.(分开)18.(值得)19.(私下)也20.(正赶上,恰巧)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这是我的过错。

2、用散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

4、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5、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却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义的。

6、(他)是沛公的护卫樊哙。

7、这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啊。

8、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9、之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的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

(二)倒装句——

1、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2、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

3、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4、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5、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

6、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了项王。

7、能够在这里又见到您。

8、我怎么会这样!

9、大王来的时候带什么?

10、沛公在哪里?

(三)省略句——

1、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

2、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

3、如果放弃进攻郑国而把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

5、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6、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

同他一起去。

7、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

8、为我打败沛公的部队!

9、把猪肘放在(盾的)上面。

(四)被动句——

1、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2、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去了。

9.高一政治必修四易错易混知识点 篇九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4.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6.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7.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提醒:识的能动作用包括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9.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10.高一语文必修四知识点梳理 篇十

【考点一】了解二战后出现“冷战”出现的原因

原因:①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②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根本原因);③苏联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考点二】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的建立

1、政治:(美)杜鲁门主义——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冷战开始的标志)

2、经济:(美)马歇尔计划 —————— (苏)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

目的:帮助西欧经济恢复。(直接) 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根本)

3、军事:(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苏)华约(1955)(冷战最终确立的标志)。 性质:政治军事集团

影响:在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考点三】了解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约的建立

1、苏联的反击措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2、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考点四】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

1、德国 (1949年——1990年统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2、朝鲜 1948年 大韩民国(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

【考点五】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

1、背景①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 ①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②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统一的欧洲共同体。

③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考点六】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原因表现

原因:(1).把经济发展作为立国之本,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

(3).重视教育。

(4).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

②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③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④90年代出现“泡沫经济”,但日本作为经济强国地位没有动摇

【考点七】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相获独立。

②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2、概况

①倡导者: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

②形成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③政策:非集团、不结盟

④作用: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⑤(政治)斗争任务: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⑥(经济)行动纲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

⑦目的: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考点八】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矛盾。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2、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国家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两极格局瓦解。

上一篇:甘肃省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公告(第二期)下一篇:积极乐观心态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