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2024-07-05

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精选11篇)

1.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篇一

本文从语言媒介、教材方面、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手段的提高分析了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优势,通过笔者对近三年的<统计>课程双语教学经历和一次去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访问学习的感受探讨了未来双语教学的改革实践与思考.

作 者:林彤 LIN Tong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理学院,吉林,吉林,13 刊 名: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DIANLI UI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xx 29(3)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双语教学 优势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bilingual teaching advantag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2.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篇二

一、树立正确的声乐观念

近几年来,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考入大学音乐教育方面的学生专业程度不太一样, 学生声乐素质参差不齐, 甚至有的学生几乎就是一张白纸, 毫无声乐基础, 仅仅是在高考前夕进行过短期的声乐速成练习。只能勉强模仿演唱一、二首歌曲。怎么让这些学生尽快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一些力所能及的声乐作品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是学生学习歌唱的第一步。所谓正确的声音观念, 其基本要素应包括呼吸、发声、共鸣、语言四个部分。

1. 呼吸与发声。

很多初学声乐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 就是总觉得唱歌的气息不够用, 一遇到长音就唱不够拍子, “肚子”里没气。不可否认有的学生确实身体虚弱或天生肺扩量较小, 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气方法不恰当所致。歌唱呼吸训练是学生建立正确歌唱方法的基础。针对初进大学的声乐学生, 进行专门的歌唱呼吸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要教给学生歌唱呼吸的技术要领, 强调呼吸的规范性, 体会腰腹部对抗的感觉, 把握气息的支持点。当然, 也可以结合叹气的生理动作, 体会深呼吸、快吸和慢吸的感觉。同时, 还要注意把抽象化的教学转化为形象化和启发式的教学, 如让学生用“闻花香”“搬重物”等动作来体验深呼吸感觉。通过对生活中能够感觉到的事物进行想象, 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训练目的。然后, 教师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呼吸基础上, 循序渐进地开始发声练习。我相信, 只有坚持科学的歌唱呼吸训练, 才能使声乐教学事半功倍, 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会呼吸目的在于发出美妙的声音。在初学声乐的学生中, 特别应该进行稳定喉头的训练, 这是学习声乐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正确的喉头位置, 能使歌唱变得容易, 发声轻松而流畅。然而, 喉头正确放下的动作是与呼吸密切相关的, 如果有很舒服的呼吸, 喉头也就会自然放下, 同时也就会发出轻松的声音来。否则, 就会出现声音发白、摇晃喊叫甚至破声。

2. 歌唱共鸣与语言。

共鸣的应用是声乐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声带发出的声音要靠共鸣把它扩大和美化, 通过共鸣腔作用才能成为真正歌唱的声音。在歌唱发声过程中, 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起作用。根据人声发音的高低不同, 可分成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三种类型。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应用, 我们称之为“混合共鸣”。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应用比例, 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 从而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 是练习发声练习的目的。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多用一些;唱中音时, 口腔共鸣应多用一些;唱低音时, 胸腔共鸣应用的多一些。应提醒的是, 在唱中低声区也不应丢掉唱高声区的感觉, 这样在换声区往高声区走时真假转换的痕迹就不会那么明显或不自然。这就是我们常常称之为“真假声的混合”运用。总之, 在歌唱发声中, 只有正确地及时地调节好各共鸣腔体才能使声音通畅, 音色优美, 色彩丰富。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 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的咬字和吐字, 是声乐表现的极其重要的手段。作为一个民族声乐学习者, 必须掌握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和特点。汉语字音分成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三者都是区别不同汉字字意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 有所谓“五音” (即唇、舌、齿、牙、喉) ;“四呼” (即开、齐、撮、合) ;还有“四声”“归韵”“收声”等等, 因此, 我们在声乐教学中, 更要注意汉语特有的发音吐字规律, 独等的声调、节奏与韵味, 把吐字、咬字同我们的歌唱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只有通过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 才能充分体现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绪。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1. 理解声乐作品内涵。

所谓内涵, 主要是指声乐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 是演唱的基础。对声乐作品理解越深, 在歌唱时就越容易把握歌曲要的情感, 越能用自己的真情来打动人心。蒙古族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 被人们称为“草原上的夜莺”。从她圆润柔美, 热情奔放的歌声中, 我们可以领略到内蒙古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天和白云。而这种对草原歌曲准确深刻的表达, 正是来源于德德玛对草原的热爱, 对草原声乐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

由此可见, 声乐作品内涵的理解, 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谁能更好地理解声乐作品的内在含义, 将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饱满的展现在听众面前, 谁就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

一个歌唱者文学修养的功底如何, 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少学习声乐演唱的人, 往往只是单纯从声乐技巧上来表现, 不重视声乐作品内涵的理解, 如果平时的接触面比较窄, 视野不够开阔, 知识不够丰富, 靠简单的模仿是唱不出真情实感的。只有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 才有可能准确地演唱出作品真正的内涵。

三、提高学生把握和处理好声乐作品的能力

1. 重视歌词的理解。

拿到一首声乐作品, 先不要急于唱谱, 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 以便从中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时代背景, 作品反应出的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一首声乐作品的歌词或长或短, 但每字每句都凝聚着词作家的强烈感情, 蕴藏着词作家的深情厚意, 这就需要歌唱者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对歌词的理解越深, 感受越深, 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

2. 分析声乐作品。

在理解了歌词的后, 还应从演唱作品的曲式、曲调、旋律和节奏等方面把握歌曲的音乐美, 使学生从优美的旋律中领悟其艺术魅力。帮助学生把握好作品的艺术风格特点, 才能更好地表现好作品的深刻内涵。

3. 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经过几年的声乐学习, 学生要能把真挚美好的情感与娴熟的声乐技巧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演唱技巧而没有内在情感表现, 只能机械地进行人工合成来代替真正的情感。例如演唱《黄河怨》, 演唱者就要认真理解它所表现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 文化背景是当时延安解放区的革命文化。在演唱时, 可以联想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历史, 还可以用一种扩大了的民族意识去演唱它, 这可以说是一种更高的理解。往往也能使它产生新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正确发声观念, 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以致较好地把握和演唱好声乐作品, 就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 使学生不断产生歌唱的兴趣和欲望, 在反复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声乐技巧和歌唱能力。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7.

3.教学反思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审视和评判,揭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进一步提升。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要使教学反思更有实效,使教师在反思中精于业务,就要“勤”——勤思、勤学、勤写和勤行。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勤思、勤学、勤写和勤行,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课后反思是教师上完一节课后的心得体会,它给教师课后的经验总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这里可以进行教学后的自我评价,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出现的新奇的思维方式保留记录。这些日积月累的第一手材料,是教师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

二、教学反思什么

1. 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 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在今后的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 教学创新。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 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5. “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1)关于目标的反思:本课目标是什么?本课的目标是否全面?本课的目标是否突出重点?上课的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目标。

(2)关于学生的反思:学生是否会学物理?是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否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开展学习活动?

(3)关于教师的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与学生互动?教师是否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4)关于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堂中是否有良好情感过程?课堂中是否有良好认知过程?教师是否关注了因材施教?

6. 学生们的普遍错例。在新课改下,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去掌握已有的经验或现成的结论,而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怎样学习。鉴于当今提倡的教育思想,所以在这种看似并不复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也是允许的。学生出现错误,特别是普遍存在的典型错误时,为师者不是忙于纠错,而是要去思考与总结错例发生的根本原因,去积极地思考与制定再教时如何消除错例发生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反思的基本途径

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更新其固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有:

1. 记教学日记。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之后,对自己教学得失可以进行总结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教学参与者看,可以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学方法的反思,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概念、原理等)是否采用了相应的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适合性,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失,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教学进行的步骤看,可以反思教学的导入,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从教学内容看,可以反思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性,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等。

2. 说课。说课就是对备课的口头说明,但它不同于备课。说课讲备课的过程及其理由,而备课主要是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说课在教学反思方面具体体现在:教师在备完课乃至讲完课之后,对自己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与理由作出说明,讲出这些过程,就是讲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这种策略的说明,也正是教师对自己处理教材方式方法的反思。事实上,说课总是讲给同行听的,同行听后要提出建议与评比,这是一个很好且有效的教学反思途径,并能形成反思群体,共同提高。

3. 听课与评课。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之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教师讲课时并不总是能注意到自己教学上的得失,但若课后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特别是与同行、专家教师一起,边看边评,则更能看出自己在教学中的长短。

4. 征求学生意见。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5. 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规范化的教学应在单元教学结束时,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不论检查什么内容,都包含着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学生学习中的得失表现,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倾向,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6. 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任何事件的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冲破经验的束缚便不代表不需要积累成功的经验。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能说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不能说没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一个教材反复的教,一块黑板不停地写,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若不及时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即便来年再上这一课,不一定能教出当初的水平,不见得能达到当时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来,灵感不复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的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才能长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

四、教学反思的启示

良好教学需要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又是与其反思性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只有当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为具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教师时,他才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才可能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

4.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篇四

袁津生

本人所讲授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是2005年在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四年级本科生中实施的。教材的选取是本课程教学的关键,但是要挑选适合学生学习的英文教材确实不容易。为此,课题组的成员跑遍了北京的主要新华书店,购买了7,8种英文版的教材。最后确定使用 William Stallings 编写的 NETWORK SECURITY ESSENTIALS applications and standards(second edition)教材。

经过这一轮的双语教学,本人认为按照目前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科阶段第二年即完成了基本英语技能的学习,因此在三年级开始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是较为适宜的;同时有下面一些体会。

1双语教学应具备一定的基础

第一、双语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都具备一定的第二语言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双语教学不同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即第二语言教学的学习,可以从零起点开始,双语教学则不能。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实行双语教学也并非每个学生都可以轻松接受。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同时,也应对学生进行特殊的培训,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这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实践双语教学需要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强烈的需求。学习动机有两种:工具型的学习动机和融合型的学习动机。前者是指学生希望通过外语学习得到社会承认进而获得某些利益。后者则是指能象目的语言社团成员一样,通过掌握其语言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与知识系统,并成为该语言社团的一员。强烈的学习动机必然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到本课程是采用英语,目前我校包括其他高校学生都有着对英语强烈的学习动机。

第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双语人才的紧迫需求是实施双语教学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被纳入全球经济发展轨道,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因此,双语人才的培养是现阶段中国教育发展迫切要求。

第四、实施双语教学需要学校提供系列现代化办学设备和条件。双语教学是一种情景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双语教学提供虚拟的环境。如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双语教学创造一个远程的语言氛围,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双语教学创造一个教与学互动的教学平台。1双语教学应有准确的目标定位

双语教学可以在本科阶段中使用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之一应当是通过使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增添学生运用外语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用外语进行交流。学科是实施双语教学的有效载体,获取学科知识是双语教学的又一重要目标。双语教学目标是双重性的,实践的难点在于如何选择学科知识进行双语教学。为此,我们首先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语言教学与教学语言的关系双语教学不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指通过学校教育体系学习语言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和训练学生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双语教学是把两种不同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向学生传道授业,让学生在领会学科知识的同时平衡地学习并掌握这两种语言。

第二、学生语言和教学语言之间的关系双语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学生语言和教学语言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科教育中对两种教学语言不是平衡使用的话,主要教学语言也就是学生语言;如果学科教育中对两种教学语言平衡使用,就要考虑学生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

第三、母语和第二语言在学科教学中使用度的关系在学科教育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这里有一个使用度的问题。可以有三个层级:

1、母语是主要教学语言,另一语言为第二教学语言。这种使用度可以用于启蒙教学阶段或学科教学的早期阶段。这是“过渡型双语教学”

2、平衡使用两种教学语言。这种使用度可以用于中级教学阶段或学科教学的中期阶段,用“保持型双语教学”。

3、第二语言是重要教学语言,母语是次要教学语言。这种使用度可以用于第二语言能力的中级阶段或学科教学的后期阶段,这是“浸入型双语教学”。3 双语教学急需对师资进行培训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师资,否则就会有名无实。双语教学实际上由来已久,许多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实践,可惜效益不明显。其原因除了对双语教学科学认识不足外,主要是缺乏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也就是说,中国目前培养的教师因为知识单一,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不具备用外语进行各种学科教学的能力。英语教师容易将学科教学视作语言教学,而学科教师常因英语功底不深,造成师生交流上的困难。针对这种师资状态,我们必须实行教师专、兼职结合,校际流动,盘活教师资源。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倒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科学地选用教材和设置课程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而针对中国不同地区学生水准,选择什么样的原版教材就应该慎重。英语课上,学生有限的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双语教学,容易形成思维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差距,其它学科英语教材匮乏,各校自编自选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如果要求我们的教师通过备课,将统编教材翻译成英语,查询英语专业用语,再用英语授课,这对教师来说实在难于做到的,也是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我们除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还应该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采取多种方式使用外文教材授课,如外文版教材,外语授课,或汉语授课,或用作辅助教材指导阅读,以及有条件的专业向学生推荐1~2门课程的外语教材,配合教学,指导阅读等。开展双语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语言学习兴趣和习惯,开展“逆向”教学,从听说抓起,使学生在没有考试过级压力的情况下,迅速养成享受英语信息接收渠道的习惯。鉴于现阶段专业老师达不到语言要求和语言老师达不到专业要求的问题普遍存在,建议在专业基础课上配双语教师并延长学时。将这样的课程分成预备课和正课,在预备课阶段由英语老师教学,使学生能在易理解的环境中熟悉术语,减少对专业英语交流的恐惧感,并首先做到笔头作业的英语化;然后再由专业教师上正课。保证学生顺利理解原文教材,乐于接受英语背景下的专业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应用上加强要求。让学生摆脱过级考试的压力,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而是使学生服从于专业指挥棒。我们要求学生主干课程书面文字完全英语化,课堂教学、发言和报告基本英语化,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做到四年不断线,而且避免了许多专业课教师抱怨学生将精力放到英语考试上的不良倾向。学生经过这个过程,基本能掌握专业知识交流的语言规范,专业上的高要求很自然就转化为英语上的高要求。做好教学反馈

5.班级动态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五

2、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集体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班集体观念、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班级合力形成。过去跳一跳可摘的“桃子”只有一个,怕争第一,甘居中游,不要挨批评就行,实现动态管理后每个班级只要做好工作,达到一定要求都可以同时获得这个“桃子”,出现了班主任、班级全体同学齐心协力摘“桃子”的新局面。一旦班级被扣了分,全班认真总结经验,寻求对策,争取下个月获奖。95年下半年实行班级动态管理以来,52.3%的班级被评为文明班级,26.7%的寝室被评为文明寝室,96.4%的学生被评为文明学生。

3、学风、班风、校风日新月异,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班级动态管理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调动了班主任及班级全体同学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促进了班级管理的整体水平的提高。而班级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促使学校职能部门实施管理水平的提高。而职能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进一步促进了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因而通过班级动态管理,学生的学风、班级的班风、学校的校风都有了新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等各种素质的养成,学校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学风、班风、校风的变化带来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12月,中学生行为规范通过市级验收合格达标。近几年来,全校基本上杜绝了违规违纪事件,违法犯罪率为零。高考1994年至,连续四年创上线总人数、上重点线人数的新纪录。

四、班级动态管理的理论思考

1、实施班级动态管理,充分运用了激励的原则。班级动态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激励管理。激励即激发鼓励之意,它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他所体验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而人的需要和目标又是多方面的,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总是由其全部需要中的优势需要引发的,并朝着这种优势需要的目标努力的。这种努力的结果,又作为新的刺激反馈回来,调整人的需要结构,指导人的下一个新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激励过程,也称动机――行为过程。班级动态管理,就是从需要出发,不断引发动机、动机指导人的行为,行为促使目标实现,目标实现又引发了新的需要和动机的不断循环反复,从而把班级管理推向纵深发展,实现班级管理目标。在班级动态管理中,一是改变了过去一个年级一年只评一个先进班级的传统做法,而现在每个班级只要完成任务好,达到一定的标准,都可以成为先进班级,为每个班创造了存在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激发了班主任及班级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二是由过去的年终终端考核改为现在的每月过程考核,即每月考核评选一次,可不断地引发需要→动机→行为→目标之间的不断循环,每个月做了工作之后,能及时得到评价,时效性明显增强,推动班级管理任务的完成。

2、实施班级动态管理,强化了目标管理原则。人的行为的重要特点就是其目的性,人的行为总是有目的的,都是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的。目标是引发行为的最直接动机,设置合适的目标会使人产生达到该目标的成就需要,因而对人有强烈的激励作用。班级动态管理中,每个月初召开会议,布置工作,提出要求,确定目标,分步实施,分步考核,分步达标,现时评价,使每个班级每个人都有达标的机会,每个班级每个月都有达标的可能,调动了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总目标的实现。在实施班级动态管理中,一是设置目标科学可行,根据客观条件设置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目标。二是形成目标体系,根据学校的管理目标,各班都制定每月的班级目标,使学校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班级及其成员身上。三是制订必要措施,使各班级及每一成员为达到个人执行目标、班级目标及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工作。四是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及时反馈调节,建立可调控体系,同时对实施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予以帮助解决。五是做好目标的终结考核工作,为下一个阶段的更高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3、实施班级动态管理,运用了系统理论,强调自主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系统理论要求根据客观事物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关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从而在运动与变化中及时地、正确地解决问题。实施班级动态管理就是根据系统论要求,从学校整体出发,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系统特征,正确处理好班级及学生与学校管理的关系。强调自主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为班级每一成员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其自主管理或执行各自任务的责任感,提高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增强整个学校的活力,提供可靠的保证。如实施班级动态管理后,实行值周班制度,就是为值周班学生在学校的一切集体活动中,如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早晚自修;午睡、晚寝;学校集队、学校卫生等方面的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真正实行自主管理,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从而增强了整个学校的活力,使班级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6.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六

一、对非居民企业的再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并专门在第五章就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作规定。

(一)非居民企业的概念及纳税义务

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一国税法规定不符合居民企业标准的企业。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法规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网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

非居民企业只负有限的纳税义务,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例如:在我国注册成立的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就是我国的居民企业,美国船级社没有在我国注册成立或者只是在我国设立外国公司的代表处及其他分支机构就是非居民企业。美国船级社派人来为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提供船板检验服务,就其取得网的这部分检验费在我国负有纳税义务,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源泉扣缴所得税的概述

源泉扣缴,是企业所得税的一种征收方式,它是指以所得支付者为扣缴义务人,在每次向纳税人支付有关所得款项时,代为扣缴税款的做法。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是指未在我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来源于我国所得的非居民企业,主要是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以及财产转让所得,以境内支付人作为扣缴义务人。

又例如:praxairinternationalfinance(非居民企业)向广东普莱克斯韶钢实用气体有限公司(居民企业)提供贷款业务,非居民企业就其取得来源于我国的利息收入,在我国负有纳税义务,缴纳预提所得税,扣缴义务人为广东普莱克斯韶钢实用气体有限公司。

二、非居民税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我市非居民税收管理现状的调研,发现非居民税收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非居民税收管理认识不足,没引起足够重视

在我市,许多单位并不了解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对非居民企业缺乏认识,极个别单位甚至对市局转发的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相关文件根本没有过目,拿到文件就摆放在一边,重视程度不够。一提起“如何开展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这类问题,得到的答案都是:我们这里并没有非居民企业。而实际上,非居民企业的无形之手早已伸到了我们的地盘。曾经有基层国税机关咨询过这样一个问题:非居民企业来我市进行权益性或债权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分配收入(包括:股息、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等),作为主管税务机关该如何判定是否征税?很明显该基层国税对非居民税收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

(二)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税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对税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要求,既要懂得专业性很强的国际税收业务知识、熟悉外语、掌握国内外财务会计,又要懂合同、外汇、贸易和法律知识。目前,我市暂没有专职负责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的税务人员,大多数是兼职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税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不高,达不到对非居民企业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对非居民企业管理工作停留在有税就征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入开展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这样致使对非居民企业监控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非居民税收管理的作用。

(三)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缺少行之有效的软件

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除了总局征管软件ctais2.0外,对非居民税收的管理基本是通过税务人员手工进行分析和管理,科学化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一方面,总局征管软件ctais2.0提供给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的功能,仅仅是非居民企业的身份认定,申报和征收,对非居民企业申报数据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分析,对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地困难;另一方面,非居民税收管理工作没有向居民企业管理工作拥有自己一套强大的汇算清缴系统软件。

7.作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七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指在班级授课制不变的条件下,在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着眼于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为几个层次,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提出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促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分层教学除应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统一等教学原则外,还应坚持: (1) 自主性原则。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才能爱我所选,乐我所学,学有所得。 (2) 流动性原则。层次的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可随时根据自己的水平在不同层次之间流动,这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正感受到分层教学是对每个学生负责,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3) 整体性原则。由于分层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分层不分班,因此要把握班级整体,把握每个学生是分层教学的核心,教师与学生都要把自己看成是分层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达到整体效应。作为语文教师,我发现在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能力、语言水平、思想深度、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造成他们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的作文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而个别学生却辞不达意、语不成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生硬地按统一、唯一的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实施作文分层递进教学,因材施教,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发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一、分层依据

学生的分层依据是以写作差异水平为主,即作文成绩为主,但不忽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先天因素、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据此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思想认识较为深刻,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能够举一反三的学生;B层学生作文谋篇布局的能力尚可,但选材一般,语言平淡,内容不够生动;C层学生作文水平相对较差,选材能力较低,语句不通,错别字较多,字数达不到写作要求。

在分层过程中,为了避免产生“标签效应”,抑制其负面影响,教师应该事先在课下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可以先采用隐性分层法,即在教师心目中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通过教学活动逐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分层教学的优势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老师进行交流,自主选择层次。

二、教学实践

1. 目标分层。

它指的是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作文教学要求确定为基础目标,只要求学生做到语句通顺,意思表达完整,不偏离题目,不出现错别字,这就是“近纲靠本”,适用于低层学生;将教学大纲中所有教学要求和升学要求确定为层次目标,要求学生的作文达到中心明确,布局合理,言之有物,更高层次的要达到构思新颖,语言流畅优美,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这就是“达纲拓本”,适用于中层和上层学生。前者是共同性目标,具有普适性,低层次学生由此减少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后者是选择目标,具有挑战性,扩大了中上层学生的作文空间,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2. 教学分层。

分层递进教学是在班级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实施的,因此施教时应首先用足够的时间保证基础目标的落实,重在以低起点步子的形式让下层学生掌握作文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低层次学生推荐几篇范文,让他们认真揣摩、仿写,中上层学生则自己构思作文。作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仅仅依靠短短的九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利用课外时间对每一层次的学生进行面批面改,面对面地交流。

3. 练习分层。

作文教学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写作练习,这也是作文分层教学付诸实践的重要一环。在每次作文练习当中,我没有局限于单一、固定题目的框框,而是采用了作文题目分层布置、作文练习分层完成的方法。同一体裁、不同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充分发挥。

4. 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坚持鼓励性原则,具有总结、反馈、提高的功能。抓好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对低成就学生以表扬为主,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以鼓励为主,增强其竞争意识;在作文评价时,不以作文成绩论优劣,而是以递进幅度为标准进行评价,即使幅度微小,也不能吝啬表扬的微笑、赞许的目光。

在实施作文分层教学时,要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对学生采用分层而不定层,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因层而异,因人而异,以教适应学生的学,以教促进学生的学,不拘泥于层,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教师还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成功—愉悦—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环的心理效应,畅通师生的双向交流,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三、体会与收获

教学实践证明,作文分层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提高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氛围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与自信,而新的成功与自信又将成为他们学习的驱动力,使之争取更大的成功,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使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真知识,掌握真本领。

8.初一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八

新的学期开始了,对新初一的学生来说,学习环境、同学、老师都是陌生的;对担任初一语文课的老师来说,学生是陌生的,学生的语文知识是陌生的,学生的写作现状也是陌生的。如何尽快的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写作现状,并有计划有目的指导写作,提高作文水平呢?我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做法:

一.依托课本,在语文活动中彰显特点

新学期开始,我没有按常规先学课文,而是从语文活动开始了初一的语文课。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是“这就是我”,共有三项活动可选择,第一项是“自我介绍”,要求“用你的笑语,你的歌声,你的幽默,你的智慧,真诚的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参加班里的自我介绍活动,让大家了解你。”同学们经过简单的准备,我们开始了活动。通过活动我发现,这个年龄这个年级的学生热情开朗,诚实可爱,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可塑性大,有利于培养他(她)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作文习惯。

活动后,我又让学生以“这就是我”为题,写了一篇文体、字数都不限制的作文,并及时的阅读。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语言比较流畅,作文结构比较完整,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方法。但在观察事物时不够细心,观察角度单一,写出来自然干干巴巴;不知道或不会在文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写作文给人一种“模子”的感觉,没有个人特色。

二.激发兴趣,作文评改多加旁批

以前在写作文评语时,一是因为习惯,二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我常在学生作文的末尾写评语,内容多是从结构到语言,千篇一律,且费时颇多。真发到学生手中,学生除了对分数或等级很关注外,对你花费心思写的评语仅用眼睛瞟瞟而已,能费他(她)几秒钟,实在不敢计算。其实那样大而空的评语到底指文中的哪一段或哪一句,学生确实摸不着头脑,经常的摸不着头脑,自然产生莫可名状的轻视了。而写旁批,或为一字一词或为一个修辞一个写法,清楚明了;优劣得失,一目了然,当然能使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尽快的明白得失并在下次写作中扬长避短了。且旁批写多了,表明文中的优点(多评优点)多,你很欣赏他(她)的劳动。一种被重视被尊重的情感会激励学生继续努力,激发出写作的极大兴趣,而兴趣可是学生写作最好的老师啊!

三.激励个性,作文评讲课学生唱主角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在作文评讲中同样要遵循。老师批改出的作文,不一定由老师一人唱主角一评到底。我通常在作文课开始的课前30分钟(作文课往往安排在30分钟的大休息后),在各组的小黑板(每四人小组有一块属于他们的小黑板)上,写出作文课上要讲评的作文题目、作者姓名,目的是激励作者、激励更多的学生喜欢写作文、写好作文,写特色作文。其实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学生内心的喜悦是掩饰不住的,因为有很多同学在羡慕他(她)。初一的学生就是这样纯真可爱。课上,被选的作者要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从字、词、句,从标题到结构,从修辞到手法进行评点。老师根据点评情况和学生性格做或直率或含蓄的总评。

这样,一篇文章的众多优点被大家一一指出,作者心里美,评的同学也得到了锻炼。重要的是同学们齐心协力探究了一篇好作文好在哪里,,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为个性培养提供了平台,为个性作文提供了平台。

总之,一个学年以来,了解了学生性格特点、写作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写作方法指导,在作文评改中多写旁批和评讲中多让学生参与,慢慢地激发写作兴趣,稳稳地培养、激励个性,一点点,一步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感觉顺畅,充实,提高。

一学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给我留下深刻的思考:在作文教学之前,首先要准确理解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只有在新课标正确精神的指引下,才能保证作文教学的方向不偏移。课程标准说:写作要感情真挚,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告诉我们,作文要“感情真挚”,做人就要真诚坦率。作文的“真”与作人的“真”是一致的,只有“真”才能使作文更有个性特色。作文要真实,做人要真诚,说自己想说的真话,写实实在在的真事,表达自己独有的真真切切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多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如多角度的观察,抓住事物特征,有创意的表达——这些技巧将使真话说得更准确,真事写得更生动,真情抒得更感人,作文也更有个性特色,作文与做人也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其次,面对初一的学生,你得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写作现状。只有在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及写作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实事求是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文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正确把握作文教学的精神,了解学生的心理、知识特点,经过长期努力,我们一定能让作文反映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因作文而变的丰富多彩!

9.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九

2009-08-03 来源:盐都区教育局 作者:袁德林 [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小学班主任论文: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到位,尤其是寄宿制或半膳制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问题愈来愈凸显,亟须重视、加强和规范。对此,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把农村小学午间管理与拓展素质教育新时空,塑创区域教育新特色有机结合起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农村小学午间管理的现状分析

1.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新情况。盐都区总面积1045平方公里,人口73万,在校生7万人。布局调整前村村有小学,调整后仅保留19所中心小学、48所村小,学校数为原来的十分之一。江苏省实施“六有”工程后,每所学校都新建了食堂、宿舍,中午在校就餐学生剧增,有的高达80%以上;大多数走读生饭一吃就上学校,占走读生的80%以上。两个80%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客观的服务需求。是通过规定中午到校时间,将学生拒之于门外,抑或放任自流,还是加以有效管理。我们选择了后者。

2.农村留守儿童引发的新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的44.7%,有的地区高达70%.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队伍存在着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和监护缺失带来的各方面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矫正代价,必须建立起全天候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新机制。

3.学校安全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最近,国务院、省政府多次召开加强中小学安全管理的电视电话会议,十分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文件。但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和教学点面广量大,午间管理存在明显“真空”,亟待加强。

4.教育资源配置提出的新要求。近几年来,江苏省围绕合格学校建设,先后实施了布局调整、危房改造、“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和“四项配套”等六大工程,广大农村学校增添了大量教育教学设备以及图书、微机、艺体设施。如何通过加强学校管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这些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另一方面,农村教师普遍超编富余,如何通过强化师德教育,增强奉献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午间管理为富余教师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舞台。

10.高中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篇十

摘要: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实施十年来,固然因“依托阅读专题,构建多重对话平台,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构成写作实践板块”受到赞誉,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摆在大家面前:忽视学生的思维特点构建的“教学序列”,过分强调人文性的追求,其结果难以实现以人为本、生活作文的新理念。所以,在实施苏教版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性地重组、细化、拓展教材,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苏教版 高中作文 重组 细化 拓展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使用十年来,因“推广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新课改理念,模块设计突出语文课程学法指导”受到广泛好评。但是,面对后课改时代的新形势,一线教师不仅要考虑怎么用教材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才更有效的问题。教材内容只有“教学化”,即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对教材内容进行方法化处理(有人称为“二次加工”),才能使教学活动具体而高效。

一、现实的困惑

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标必修教材,依托阅读专题,构建多重对话平台,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构成写作实践板块。它重视写作情境的创设,用“写作观”引领学生的写作方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生活作文的新理念。它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把写作当成一种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视为一个“发现”的动态发展过程。五个模块的“写作观”所体现出来的序列强调人的写作能力的动态发展,体现了编者理解的人的写作能力逐步提高的五个阶段中最重要的五个方面,从而实现教材的教育功能。

仔细研究,我们发现苏教版的写作序列其实是一种写作的内容上“内在序列”,而不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构建的“教学序列”,它是一种人文性的追求。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习得语言文字运用,人文性必须凝聚并体现在语文的工具性当中,这种“更高的更有人文性的更有情怀的追求”,如果不遵循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常识,其结果只能是空中楼阁,凌空蹈虚。教材显示,这些写作内容分散于五册教材中,从教学角度而言,时间跨度较大,“序位”繁杂不清,“阶梯”层级不明,难以形成写作指导的系统性与连续性。例如,同为议论文训练,必修一“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与必修三“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两个密切相关的专题,居然相隔一学期之久。另外,从升学的角度来说,苏教版必修课本的写作指向与《考纲》写作目标指向也不完全一致。教材写作训练的设计着力于写作观念,注重于写作综合素养的提升,与《考纲》文体上偏向于记叙与议论,内容上倾向于能力是不对称的。苏教版教材将写作能力训练单列于每个主题单元后的“积累与应用”中的“写作实践”中,本身也有轻视写作教学的嫌疑。

二、优化的策略

钟启泉教授在《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丛书》序言中说:“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或者用更专门的术语来说,是一种相对于‘形式学科’而言的‘内容学科’,从逻辑上说,所谓‘内容学科’是以理解、创造或表达思想与意涵为课题的‘实质训练’的学科。”语文既然是“‘实质训练’的学科”,就必须追求训练的科学性,如果作文内容编排的序列是混乱的、断续的,导致无序可循、无法可依,就难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一线教师也总是期望教材能有一种既包含隐性人文,又具有显性序列的呈现方式。教材编排的序列,既要尊重学生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客观规律,也必须考虑教师指导写作的适用性。当然,在教材暂时还没有做较大修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绝不能无所作为,怨天尤人,而应该灵活处理,化短为长。深刻认识苏教版教材主题化与序列化的根本价值,两相结合,不断优化与完善,是作文教学的必然选择。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教教材”,教材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凭借。语文教师要深刻领悟“用教材教语文”的新课程理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主动改进和优化教材,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调整顺序,形成梯度

现行苏教版高中作文内容的编排是对“在技术化道路上渐行渐远的作文教学”的反拨,但是简单地把序列性视为作文教学弊病的.重要根源,并将它驱逐出作文教学是值得商榷的。仅仅依靠主题化的“写作观”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勉为其难。事实上,教学的序列性是客观的,没有序列性的教学更容易混乱,学生也更不容易掌握。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这可能是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作文教学的关键,不仅在于让学生写出一篇作文,更在于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把握写作要领,从而达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因此,不难理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旗帜鲜明地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必须突出过程与方法。对于写作的过程,古今中外学者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

在遵循苏教版作文教学“写作观”的前提下,笔者依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观察→思考→表达)对“写作指导”作了如下调整:

写作能力

写作观

写作指导

观察

你的生活很重要

激活我们的诗情(记叙),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记叙),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记叙),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记叙),生成诗歌的意象(文学)

思考

独立思考,

善于发现

要有描写意识(记叙),夹叙夹议枝繁叶茂(记叙),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论述),学会分析(论述),看好处说门道(文学)

表达

写作,也是对话

写出你的真实情感(记叙),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记叙),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论述),文学短评的写作(应用:评论),准确、及时与便捷(应用:通讯)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让说理更令人信服(论述),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说明)

人文情怀

与公民意识

演讲稿写给听众(应用:演讲),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论述)

2.循序渐进,细化分解

写作离不开训练,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师都经过严格的训练。个性自由当然是需要的,章法训练也不可或缺。当前很多高中生毕业后还写不出规范的记叙文、议论文,到了大学还不知道论文的写作,就是因为我们的写作教学还没有交给学生规范。作文教学首先要给学生以规范的框架,然后才可以谈个性。早在1922年,梁启超就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提出了“教以作文理法”的主张。1963年张志公先生在《说工具》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作和使用语文工具。”教材应将写作的方法指导完整地体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写作的“规定动作”“分解动作”,逐渐逼近写作方法。面对教材“写作指导”大而化之的现状,下面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例,根据高考基础等级、发展等级的相关要求对苏教版必修教材的“写作指导”作一细化分解:

文体

高考

等级

写作指导

细化分解

记叙文

基础

等级

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激活我们的诗情,

观察细致,情景交融

掌握叙事的方法

描摹人物的肖像

刻画人物的动作

锤炼人物的语言

揣摩人物的心理

表现人物的性格

发展

等级

要有描写意识,

夹叙夹议枝繁叶茂,

写出你的真实情感,

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

情由景生,以景衬情

记叙文的短篇小说化

写出事件的波澜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志”“趣”相生

画龙点睛生光彩

议论文

基础

等级

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学会分析,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议论文要论据充分

议论要有条有理

议论要讲究论证方法

发展

等级

让说理更令人信服,

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立意高远,深刻透彻

逆向思维,标新立异

辩证分析,体现哲理

3.以本为源,读中悟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读与写的关系向来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典范,这些优秀的文本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写作资源,通过读写结合,最大化利用文本的价值:可资借鉴的方面既有素材积累的,也有写作技巧的。以苏教版必修二为例,第一专题后面的“写作指导”是“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将其细化为三个写作目标后,在实施“抓描写,添细节”这一教学目标时,将课本原来的三个栏目(写作观―写作指导―写作实践)中的“写作指导”加以调整,变为:

(一)课文示范(以鲁迅《祝福》(必修二课文)中祥林嫂二次进鲁家的肖像描写和孙犁《荷花淀》(必修二读本)中水生嫂月下编席子的细节描写片段为范例),

(二)写作指津(对细节描写的作用与方法进行解析),

(三)佳作展台(通过鲜活的学生优秀习作片段来引导指路)。

除了对课文的直接借鉴外,还可以通过扩写、仿写、改写、续写等方式,使学生在更深层面理解文本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写作修养与技能。从丰富精神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灵活化用语言、把握文意思路和掌握写作技巧角度入手,开发课本写作资源(这也是补救苏教版重人文轻工具的一个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元化的写作实践活动,完善读写教学的新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充分体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育理念。

4.活用教材,拓展思维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课文选材、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外阅读知识的拓展以及教材编写的结构规划上面都体现了淡化工具性、强化人文性的特征,这既是他的长处,也是常常为人所诟病的地方。教材提供了许多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为教师引导学生与这些文本进行多重对话,实现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写作欲望和写作方法提供了便利。思维质量往往决定了议论文的质量,这些经过作者千锤百炼、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作品,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来看,为我们培养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提供了典范。

如在学习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时,引导学生就“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与“有志者事竟成”进行辩论,高下之别,越辩越明,对学生养成全面深刻地看问题有极大的启发。学习苏轼的《留侯论》,发现本文一反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定论,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历史人物,创造性地提出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成就了张良和刘邦的观点,由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只有敢于质疑,不盲从权威,才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5.以专题为支点,拓展写作空间

新课标把写作视为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学校与社会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这种写作理念可以使学生有更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宽广的文化视野,从而避免学生写作时闭门造车的窘迫。我们看到,近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也在努力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编写思想,追求学和考的和谐统一。如,江苏卷作文“拒绝平庸”,江苏卷作文“忧与爱”,江苏卷作文材料“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分别呼应了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必修五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苏教版“必修部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立人’;选修部分横向为五个系列,纵向则兼顾文学、文化发展的流脉,都有助于体现立体感”。编者的表述非常明确:注重知识面的拓展,文化的熏陶和人格的培养塑造。如必修一第一个专题选入的相关教学内容都与“青春年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编者取名为“向青春举杯”,意在激励青年学生感受青春,激扬青春,让青春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该专题由三首诗歌和四篇散文组成,既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又都以青春为“圆心”,从不同角度启发正值韶光的年轻人,步伐稳健、充满信心地踏上青春之路,扬帆驶向未来的征程。但是,这三首诗歌和四篇散文与高中生写作实践之间尚有一定距离,因为学生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却难以直接转化为写作资源,教师必须为二者搭建衔接的桥梁。为此,我们开发出相关子话题(梦想、修养、责任、信仰等),编写贴近生活的相关阅读材料(体例为:经典素材、内涵挖掘、三维解读等),既是对课本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也为学生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把学与考较好地结合起来。

教材内容“教学化”,是以适合教学,即适合学生学习为要旨的。教材是教学的一个支点,一线教师必须深刻领悟教材编写旨意,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将教语文变为学语文,创造性地重组、细化、拓展教材,把握好“教与考”“用与练”关系,才能收到显著成效。

11.“梳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梳理探究 教学 实践 思考 具体方法 效果呈现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两部分,其中“名著导读”让学生课外自主安排,而“梳理探究”则要纳入课内学习计划。

“梳理探究”共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这些专题,前7个侧重梳理,梳理是在积累基础上的梳理;后8个侧重探究,探究的目的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梳理侧重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探究则侧重文学和文化现象。

在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史上,“梳理探究”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一样,是一项全新的内容,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那么,“梳理探究”部分到底该如何进行教学?怎样组织学生?学生怎样梳理怎样探究?具体该如何操作?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认识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个方面是“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取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根据课程目标的这两个方面,我们的新教材设计了“梳理探究”这一体现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内容。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这些专题,可以增加他们的文化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教材研究所专家温立三老师就这部分教学提出六点建议,第一点就是“完成任务,不可不理。”他要求教师“要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科书提出的要求,认真完成梳理探究的教学内容,切不可略去不讲。因为梳理探究是着眼于21世纪的语文教育而设计的全新内容,它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而设计的,如果对这部分内容置之不理,那就是没有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仍然是在走老路。”

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我们的教学又必须进行。我们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因此,我决定大胆尝试,自己摸索。

二、实践篇

(一)一个原则

人人参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分工合作,交流探讨,共享双赢。

(二)两种形式

以学期为单位,两本书六个梳理探究专题,根据不同内容选用小组合作形式或个人完成作业形式进行。对于侧重语文知识积累和语言现象、文化现象梳理的专题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对于侧重个人能力习惯的培养和文学个性化解读的专题内容,则采用个人完成作业形式。

(三)具体方法及效果呈现

1.小组合作形式:(以高一上学期为例)

根据必修一、必修二梳理探究的六个专题,将学生分成六组,同时展开梳理探究。

(1)选择课题,成立小组

学生用两周时间阅读完六个专题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专题。选同一个专题的学生编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安排分工,组织讨论探究方案,收集组员资料,组织讨论汇总资料,并且负责上交各个环节的书面材料。

这一步由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学生们表现出了高涨的积极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2)制定方案,具体分工

小组长组织大家根据专题内容及要求,讨论制定出本组专题的梳理探究计划,并安排好成员的分工。从各组上交的分工安排和探究方案来看,学生的分工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如两个班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小组的活动分工和探究方案如下:

高一(1)班第六小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1.姓氏源流

①每个成员研究自己的姓氏来源与自己姓氏家族背后的故事。(共八个姓:宋、周、王、刘、叶、罗、张和杨。)

②选择3-4个有价值,更详细,更具体的内容向全班汇报。

2.年节风俗

①由5位同学研究中国的传统节日的风俗、来源和有关的名句名篇,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②由4位同学研究西方的节日风俗、来源及有关的传说。

③将两部分内容汇总后向全班汇报。

3.民族探源

①由3位同学研究自己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及风俗文化。

②由3位同学研究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多和人口稀少的民族历史和民族风俗。

③由3位同学研究历史上出现过的鲜为人知的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主要研究其矛盾与纠纷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及结果。

④将各组内容汇总浓缩后向全班交流。

从学生上交的书面材料上,我们能想象出他们小组活动时的情景,他们在自学了教材后,讨论着先进行哪一方面,讨论着谁负责哪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与人合作,懂得了如何协调安排。

从两份书面材料上也可看出,两个小组学生安排分工的思路是不同的,一班是每一环节人人都参与,而二班学生前两个环节是分工合作完成,最后一环节人人参与。无论什么形式,只要他们按照计划的方法认真去做了,就会有收获。

(4)搜集资料,整理总结

组员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字词典等多种渠道,经过收集、筛选、摘抄、整理等多个步骤,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梳理探究任务,形成书面材料上交组长。组长组织组员,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整理总结出本小组梳理探究成果。

“搜集资料”是整个梳理探究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学生们是否认真对待,搜集到的资料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梳理探究活动的效果。因此,我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六个小组之间是要评比的,而且成绩要记入成长记录袋,所以,学生们都比较认真,保证了资料的质量。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发现,筛选整理知识的过程;而小组讨论,汇总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的过程。在这些实践中,学生不仅仅是积累梳理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自主和与人合作的习惯及能力。这些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真正的合作性学习。

(5)课堂展示,交流共享

当学生们完成了前面的实践活动后,抽出两到三节课,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梳理探究成果。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小组及优秀组员。

温立三老师还说过,“梳理探究”的专题学习主要靠课外,而不能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真是这样的,这个环节是整个过程中最精彩的,学生们展现了以下的几个亮点:

一是同一专题,不同的精彩。两个班的学生在“奇妙的对联”成果展示中,各有精彩之处。一个班的学生整理出了34个方面的对对联的口诀,如天文方面,“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文史方面,“经对史,赋对诗,传记对歌辞。典谟对风雅,赞语与箴规。萤窗励志穷经日,凤陛成名射册时。”草木方面,“松对柏,柳对花。紫萼对红葩。葡萄对橄榄,石竹对山茶。翠麦摇风千顷浪,红桃映日万川霞。”等等;另一个班的学生整理出的对联知识全面丰富,名联赏析精彩。对联知识包括:起源,发展,类型,形式,特点。每一个知识点也都详尽具体。名联赏析有谢觉哉同志的挽联:红星入怀,盖世勋名光子舍;白云在望,漫天晴澹陨慈辉。还有一幅对联是: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立,志求三乐;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羡四君。此联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妙在涵盖了文学、历史、古代汉语等方面的十个知识点。经过鉴赏同学的解说,学生们在愉快新颖的方式中,记住了丰富的知识。

二是整个展示过程,有极强的趣味性,学生沉浸其中。新词新语时而让他们捧腹大笑,时而又让他们争论不休;成语专题中的典故故事使他们唏嘘感叹;文字起源发展中的书法家及代表作让他们兴趣盎然;姓氏源流中的世界各国三大姓更让他们大开眼界。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汇报的学生讲得神采飞扬,听的学生手下疾书,激情满怀。交流共享知识或资源是愉悦的,一节课下来,课堂效率极高,学生们都反应收获很大。

三是独特的汇报形式。由于各组汇报时间的限制(每组不得超过20分种),成语组同学为了将大量的梳理成果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来,他们同时四个人上讲台汇报,其中两个为主持人,通过情景表演串起了他们组有关成语接龙,成语来源,成语故事等主要内容,另外两位同学则同时在黑板上奋笔疾书相关的成语来源及易错成语含义等,全班同学既欣赏了表演,又将关键知识作了笔记。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令人惊叹!

这个环节中,学生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在短时间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两三节课的收获,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是全班学生既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又交流共享的结果,是全班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又都享受到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学生们真正地做到了“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达到了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这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必修三“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专题,我也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把学生分成“尊称”、“谦称”、“其它称谓语”、“委婉语”、“禁忌语”五个小组进行梳理探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突出的亮点是新颖独特的切入角度实现了全面的知识梳理。在称谓语的梳理中,学生用“令”字一族,“贵”字一族,“高”字一族,“华”字一族……这种形式整理出二十六种尊称;用“舍”字一族,“犬”字一族,“拙”字一族,“愚”字一族……这种形式整理出十二组谦称。这种切入角度,既清晰明了,又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敬谦词。新颖的思维,新鲜的方法解决了以前高三总复习时这部分知识繁杂不清的问题。

必修五的前两个专题是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梳理,对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我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将学生分为“实词组”、“虚词组”、“句式组”、“古代文化常识组”四大组,要求结合五个必修模块中的文言文,先搜集课文中各类典型文句,再分类归纳,发现规律。完成后,交老师审阅,确保正确后,全班交流。

学生交上来的成果使人惊叹:两个班的通假字整理分别是75个和76个,古今异义词分别是83个和64个;名词作动词35个,名词作状语24个;“与”的实词用法两种,虚词用法两种,共有52个例句;虚词“所”的用法分了三种,共有32个例句;宾语前置句分了六种,共有40个例句……每个项目都有例句并注明出自哪篇课文,看到这出乎意料的结果,我真的很激动,学生的认真,学生的付出,让我感动。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情况,我们没有在课堂上交流,我逐一检查正误后,让负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给全班学生展示在黑板上,这样每位学生都整理了一份文言文系统知识,他们统一反映文言知识一下子清晰系统了,以前不清楚的知识,通过交流探讨,弄清楚了。学生们的喜悦也溢于言表!我相信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也在这次活动中提升了许多,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练。

(四)个人完成作业形式

高一下学期必修三四的专题,侧重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和个人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这个专题,新学期一开学我便采用作业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完成。其中包括“学习途径”、“学习计划与习惯”、“学习内容”、“学习个性”这四个部分的个人得分,以及对自己的语文学习的反思和总结。

这四个方面中,“学习的计划与习惯”,学生的得分最低,存在问题最大。其它三项也都程度不同的存在问题,正像一位同学在作业中所说:“学习途径少而狭窄,不注意留心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没有一个好的计划与习惯,对语文学习内容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学习个性不明显,大众化,没有自主的学习个性和创新能力,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她对自己的反思总结,也正是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学生们反应这个专题对指导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做过这个专题后,自己的语文学习不再盲目,有了清晰的努力方向。二班的一位同学写道:“通过这个自我评价表,我才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途径、计划、习惯、内容等有很多,虽然有的我平时也做到了,但从未考虑过它到底属于哪一种。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语文学习的不足还有很多。……这个自我评价表的意义太大了,我今后应多拿出此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提高语文素养。”

我自己也深深地感到,这个评价表很及时,它使学生建立了大语文观,懂得了学习方法,让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更科学,更有效。如果在初中、高中的学习中反复让学生用此表对照自己的学习,也许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会普遍提升。

必修三“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与必修四的“走近文学大师”以及每本书的“名著导读”结合,我们开展了“一月一本好书”的课外阅读活动,学生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在讲评中给予评点及指导。

每个月的读书笔记讲评,都会有许多学生的个性化的解读被全班学生欣赏或传阅,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乐此不疲。

三、启迪篇

1.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形式深受学生喜爱,整个过程中学生激情高,乐于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强,思维活跃不受拘束的特征展露无遗。我深深感到,学生潜能无限!

2.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关键,每一个环节要求越具体,操作性越强越好。

3.教师整体把握各个专题,会更有利于灵活的确定活动方法。

4.每个专题如果先上一节辅导课,利用教学参考或有关资料上的训练题目,激发学生兴趣;或对稍有难度的专题,给学生提供几个典型例子,展开课堂讨论,也许就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这个专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先讲讲中国的“龙文化”、“茶文化”或“节日文化”,帮学生理解“文化寻根”的概念,这个专题效果可能会更好。先上一节辅导课,也有利于扎扎实实地安排整个梳理探究过程。

5.加强方法指导,适时将探究引向深入。如,进行“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专题时,可要求学生对搜集到的新词语进行分类,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生活的变化的,它们与流行文化有何关系。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6.加强专题学习评价,对整个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醒其将研究过程记入个人成长记录袋,以示激励并永久保存。条件允许时,可给予物质奖励。在学分认定中,可给在梳理探究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加2-5分。

四、反思篇

1.各个专题有关知识方面,梳理丰富充分,但由于深入探究不充分,致使其中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如,对优美汉字的梳理中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发展等知识具体详尽,而对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研究不够。成语专题中成语的相关知识梳理到位,但题目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专题中,搜集到了大量的新词新语,但对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与流行文化的关系缺乏理性的深入的分析。

2.学生对待有些知识,浅尝辄止,尤其是个别学生还未认真对待,有应付照抄现象。

3.我对学生的科学指导,适时深化,还不够,没有跟上。

4.我深感自身有些方面知识的欠缺,还要再深入学习,与新课标,与学生一起成长。

5.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基本未开展,如必修四的“影视文化”专题和必修五的“有趣的语言翻译”专题,我布置的是选作专题,感兴趣或有特长的学生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共享,但由于时间紧和学生重视不够等问题,基本未开展。

第一轮课改的“梳理探究”教学已全部结束,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学生身上蕴藏的极大的潜能,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及开阔,充分认识到只要老师方法得当,敢于放手,学生会让我们惊叹!但也有很多遗憾,下一轮教学,我还将保持这一轮摸索出的好的方法,纠正不妥之处,继续探索、思考与总结,尽力寻找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新课改让我们语文教学充满了活力与惊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行走在新课改中的同仁们,让我们共勉!

上一篇:美国的面积英语作文下一篇:有关足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