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2024-09-14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共12篇)

1.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篇一

中美小学教育的差异

10级小语2班

罗洋

20100516283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培养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在一个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生涯中,小学,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教育理念,中国和美国由于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教育发展水平也有着根本的不同,尤其是在作为初等教育阶段的小学来看,最为明显。

教师、学生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影响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和桥梁。对于中美两国小学教育的差异所在,首先,从构成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的教师来进行探讨。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教师作为教育的承担者,其根本人物是教书育人。广义上而言,教师和教育者是等同的,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成长和发展。而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

两个国家教育的社会背景不同,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但是就专业知识而言,中美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还是有一致之处,都是需要取得大学学士学位及其以上的学位,进行严格的教师资格测试,得到教师资格证书进而入校执教。在中国,一张教师资格证书可以保障你的教书生涯,但是美国大部分州有两类教师证书,即临时或初级证和永久或专业证书。在美国,做教师的前提是至少获得临时证书,如果想要永久的做一名教师,除了任教的经验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获得硕士学位。高学位意味着一种保障,相信学位较高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也有所长处。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教师整体的专业知识水平是逊于美国的。

在中美小学老师对于《灰姑娘》这一课的讲解上,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差距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我们在佩服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反思本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同一个故事,美国老师是在不干扰学生的是非观念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以不同的人物立场来看待和判断故事中每一位人物的行为的正确性。而中国的小学老师在引导学生判断故事中人物行为正确与否,常常将自己主观的思维方式或传统的对错观加注在学生的身上,更直接的便是直接指出某个人的行为是错误或者正确。就像灰姑娘这个教案中,灰姑娘受到后母的不公正对待,学生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第一时间来判断后妈是坏人,也许中国的小学教师点到这里即可,而美国的小学教师虽然赞同,可是这并不是他们认同的唯一看法,他们想让学生理解的是更深层次的一面:“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这样的想法是在中国同样学习《灰姑娘》这一课的学生无法自主体会到的,当然教师也不会让自己的学生企及到这样深奥的道理。在这些方面,中国小学教师交给学生们的是比较肤浅的思想和知识,而美国的教师便是循循善诱,将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更深的一面,这种区别是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的。

教师的专业情感即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真情实感,这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良好的专业情感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而也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教师职业情感由对职业的认识、热爱学生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业贡献的情感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教师是对于专业情感差异还是不明显的,教师之于学生亦师亦友,但是从《灰姑娘》教案来看,对于学生而言,美国的教师更像是一个朋友,上课气氛轻松活跃,就像是朋友之间的寻常交流。但是在中国,教师是为学生所尊重的,教学课堂是严谨的,少有这样轻松对话式的课堂交流,甚至有些学生会对教师的语言行为盲从,这种现象在中国小学里最为常见。除此外,在美国的学校中,同一个班的学生中学习差距很大。但是,所见到得每一位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样尊重,没有给人三六九等的感觉。当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老师在充分吸取学生的意见后,修正自己原来的看法。为了规范在校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出了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六项超越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道德标准。可是中国便不是,教师们常常将成绩作为一种衡量尺度,对学生的喜爱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常常存在一种优生差生的不公正待遇。

再说说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

对比中美两国的教学过程,差异巨大,为什么同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会给人完全不同的层次感。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套固定的模式,一篇文章的教学,往往会根据年段的不同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一片阅读的教学,固定的模式:标自然段—分段—归纳段意,然后针对一些重要的句子进行提问解答,点明中心思想和情感体会。教师照本宣科的引导学生做完这些步骤,那么就算完成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然而,在美国的灰姑娘教案中,教师根本不会让学生分段落,写段意,而是以一种平易近人诙谐幽默的谈话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其中,一些看似偏离了课文主题的话语都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那一个关于午夜十二点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的后果的假设,教师这个问题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告诫同学们守时的重要性,这么轻描淡写的一个问题却会在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比起在中国那种一字一句劝告学生守时的重要性真是事半功倍。此外,美国教师提出的这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走进课文体会中心思想,又联系实际从课文引入学生的自身,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观察两个教案,其实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从三个维度来制定的,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由这个灰姑娘的教案,可以看出中国的小学教师侧重于知识与技能,以书本为先,学生的思想认识不能偏离课本。所以,中国小学教师在总结一堂阅读教学时,启发学生所用的提问都有一个前缀:“根据这篇课文„”或者“由这篇文章得到了„”即使学生有所心得体会,也缺乏自主性和新意。然而,美国教师借课文中的内容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诱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到启示,教师再加以复述总结,可以说这些体会是属于学生自己的。

过程与方法的不同直接会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教育总是按部就班,有着严格的教学方案,因此形成了了一套学习课文的模式,而美国则是相对活跃许多,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创新,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向上发展,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美国教师便予以尊重,争取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而中国的小学生常常将思想局限在书本上,高度的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少有遇上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即使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脱离教师原本的教学秩序也常常被驳回。

如果说中国的小学教师注重的是对书本的知识和情感的认识活动,那么美国的小学教师就是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审美和情感的认识活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孩子缺少自主创新的精神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是我就中美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比较中美两国小学教育的差异。美国可能是制定教师专业标准最早的国家之一了,其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公立学校运动及地方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确立,美国政府通过不断审定、完善和提高教师的入职标准来保证教师的质量,因此美国的教育体系是较为完整的,而中国虽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在近代才发展的教育制度体系则还有许多欠缺之处,这些差距在小学教育中最为明显。希望我国可以充分吸收美国小学教育的长处,弥补教育体系的不足之处。

2.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篇二

一、教学理念

当今, 中美两国都意识到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都制定了科学教育目标及实施标准。美国于1989年2月发表了《2061计划》, 其中第一份报告的标题就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 报告对学生经过从幼儿园直到高中毕业 (K-12) 这13年的学习之后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质作了全面的描述。为使这些目标不至于落空, 有关人士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 花4年多的时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 即《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atndads, NSES) 。标准所规定的学校科学教育目标强调了让学生因熟悉自然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恰当运用科学方法和原理”“具有良好科学素质”。标准制定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不问其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或族裔背景, 不论他们有何残疾、有何志向, 也不管他们对学科学怀有什么喜好、受到了什么激励, 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科学教育, 以使自己具有高度民主的科学素养”。1994年, 美国出版的一部教科书———《中小学科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指出,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如下机会摘要:批判性的思索和探究性的实践能力;发展有助于理解生物的和物质环境的概念;发展作为民主社会公民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技能;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有很多机会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并以他们感兴趣的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究。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 对于儿童时期的教育, 美国小学基础教育总给人一种太过轻松的错觉, 美国人普遍认为应侧重于儿童智力的开发, 美国的小学教育有目的地采取各种手段启发儿童的好奇性思维, 从而发掘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以便在教育中因材施教。因此在美国的小学课堂气氛活跃, 没有固定的上课模式, 老师学生不仅在心理上相对轻松, 连穿着也很随意, 有的学生甚至可以穿睡衣来上课。中国小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 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 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 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在礼仪之邦的中国, 穿睡衣拖鞋出入公共场合是极为少见的, 传统的中国风俗认为这是一种不雅观的表现, 我们的学校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穿着整洁、得体。

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美国的教育注重广与博, 中国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 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美国小学教育较中国教育显得丰富多彩, 但就知识的系统性、能力训练的条理性方面显得尤其不足。而中国小学教育, 应该借鉴美国不拘一格的学习活动和要求学生具有探索发现的精神。

二、办学特色

美国的小学中, 分配固定的老师带某一个年级, 每班人数控制在二十人左右, 每升一个年级, 就会有新的老师代课。而且每次升级就意味着相同年级的同学所在的班级会完全重新排列依次, 所以每位同学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班主任, 与不同的人成为同学, 到了升学毕业时, 几乎每个班的孩子都会互相认识, 并成为朋友。另外的一个特色是美国小学的每个班都设有一个班级妈妈。班级妈妈一般由班上的一位同学的母亲来担任, 其职责包括联系全班同学的家长组织各种活动, 比如通知各位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邀请家长参加的读书会、联欢会等, 让他们带不同的食物或饮料来等。由于国情的限制, 我国的小学教育无法达到西方国家的“小班制”教学, 大部分地区都是采用的“大班制”。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较多, 而且我国的教学通常是被动的, 即所有的学习任务均由教师安排, 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 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本人际关系, 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快的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 它有利于学生健康情绪的培养、智能的培养以及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中国小学的老师对其自我形象的设定, 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知道他是最全知、最有权威且不可侵犯的。学校中最不能允许的是学生不同意老师, 若老师对学生的问题不能即刻回答的话, 就会很尴尬。而美国老师最喜欢听到的回答是, “我的想法不同……”如果学生提问, 老师答不上来, 他的回答常常是, “你把我问倒了, 我们回去各自查查资料, 明天看谁有一个比较好的答案。”而且小孩真的会问一些老师不一定答得上来的问题。结果是, 美国学生对老师不但非常尊重, 而且真的很爱。

中国式与美国式的教育, 不能讲哪一个好, 哪一个不好, 要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中国学生, 应该让他们多创新, 对于美国学生, 应该让他们打好基础, 这样互相弥补, 是最恰当的。换一种说法, 对天资高的人, 美国教育会好一些, 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 基本上讲, 中国的教育哲学是比较好的。

四、实践教学

我国曾有访美学者说摘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中美两国学校里的重要新问题。”然而, 焦点是不同的。在我国的科学课堂上, 过分强调理论的学习、演示和实验活动却经常被忽视。正如我国一位学者所说:“中国科学教师只要能够用语言把新问题解释清楚, 他们就不会去动手, 而美国学校则更加强调实践。”就对待实验和动手操作的目的而言, 中美两国中小学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一位访美学者作了如下的比较:“在中国, 动手操作实践是为了证实课本上的理论和结果。学生只需要用相同的方法和仪器, 做相同的实验, 并期望得出相同的结果。然而, 在美国, 动手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发现课本上以及课本外的理论和结果。因此, 学生受到鼓励进行不同的实验, 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 并得出不同的解决新问题的方案和结论。”美国的科学教师注重动手操作, 只要能够通过动手操作阐明的理论, 教师就不会用语言去解说。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演示和实验活动有三个特征摘要: (1) 所用的设备和材料并不奢侈、昂贵, 大多是一些简单而又便宜的;许多仪器是教师自己利用日常家庭用品制作的。 (2) 由于动手操作和日常生活情境相联系, 既生动活泼又切合实际。 (3) 大量使用计算机。

一位访美学者这样描述了他所观摩的一堂高中化学课摘要:“在学习新课时, 教师并不像中国教师那样先讲授, 而是把学生分成小组, 带领他们进行实验活动。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并作出分析。做完实验后, 学生再阅读教科书, 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他们各自得出自己的初步结论, 然后和小组的其他同学分享彼此的实验结果。最后, 教师花一点时间总结实验并提出理论。这样, 学生的独立思索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另一位访美学者对生物实验课作了如下的比较摘要:“中国的生物实验课总是在教师讲课之后进行。首先, 教师具体地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和设备。然后, 学生像照着烹饪书做菜一样做实验。他们不知道实验的所以然。而在美国的生物教学中, 实验经常是在教师讲课之前进行的。在实验手册上, 没有关实验的具体解释, 而是一系列新问题。教师促使学生理解这些新问题, 然后, 学生自己独立地做实验。他们必须积极地思索、阅读、设计、观察、记录, 并得出结论。显然,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比较中美两国中小学的科学实验课, 访美学者发现, “中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试验性的, 而美国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探索性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五、评价方式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及考试制度的束缚, 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 (全班按分数排队, 比较强弱胜败) 。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这种评价方式, 只有少数学生能得到好名次, 并取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 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这不利于大多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结果是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过重, 考试的压力过大, 致使许多学生精疲力竭, 丧失了学习的喜好。所谓“高分低能”现象主要就是由这种被动、封闭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造成的。而美国对学生科学课程的评价主要看重创新能力。我国有些高才生到美国去读大学或探究生, 学习很努力、认真, 若老师讲了六个要点, 考试时他们决不会改变一个。在我国这样的试卷自然得满分, 可在美国一般只能得C等, 而有些学生只写了一两个要点就能得A等。我们的学生不理解, 老师的回答是值得回味的, “你答的六个要点都是我讲过的, 我讲过了你还说它干什么?我讲过的六点, 那是我思索的, 是已经有的六种可能性或解决新问题的六种方法。有的学生虽然只写了一两个要点, 但那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或通过其他资料获得的, 有创建性。我讲课的目的, 就在于启发大家通过我讲的六个要点形成你们自己的思索, 得出你们自己的答案。”

由此可见, 多年来, 造成我国学生高分低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以上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观念亟待更新。首先, 要更新我国科学课程中的不足摘要:科学课程过分注重学科的逻辑性, 忽视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我国科学课程带有精英主义的性质, 不利于科学的普及。其次, 科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加强科研过程和方法的练习, 确立探究式的科学教学模式;突出动手操作, 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等等。这都是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 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教育决定人民素养的高低, 更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强弱, 这既是发达国家经过多年实践获得的宝贵经验, 又是各国学者、政要乃至普通民众们的普遍共识。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小学教育, 探讨了在不同制度下中美两国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办学特色、师生关系、实践教学环节的差异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以达到完善和促进我国小学基础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教育,差异,办学特色,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3.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篇三

关键词: 中美家庭文化    亲子关系    差异

一、引言

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家庭生活中极其重要。它可以在亲子交流和孩子的成长问题上起到帮助作用。中国和美国由于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因此有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中国家庭注重孝道而美国家庭强调家庭中的友爱关系。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国家,它被封建文化统治了几千年,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家庭主义色彩,非常尊敬长者,所以中国的父母在家里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必须对父母尽孝心。美国的历史比中国短,并且很早就脱离了封建束缚,所以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平等的国家,它强调个人主义,并且在生活中把年轻人放在首要地位,父母和子女的地位平等、自由,就像是朋友一样。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不会依赖另一方。尽管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亲子关系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但它们都各有优点。中国的亲子关系在尊老和保护孩子远离暴力和犯罪方面做得很好,美国的亲子关系可以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并且美国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

二、亲子关系

所谓亲子关系就是以家庭生活为基础,存在于代际,主要表现为抚养、教养、赡养等基本内容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家庭生活中至关重要。处理好亲子关系这个问题对于年轻一代的教育培养和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有重大意义。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融洽,交流密切,子女就能在父母的指导下更好地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和谐稳定的家庭生活也为社会的安定发展提供了基础。相反,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冷漠,缺乏交流,则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无人倾诉,变得十分压抑。由于缺乏家长的正确指导,因此他们可能养成一些坏习惯,走弯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父母与子女之间冲突增多,会导致代沟越来越深,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整个社会会因为青少年问题和不和谐的家庭生活受到影响。历史背景、社会的文化不同,呈现出的亲子关系也不尽相同。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典型的东西方国家代表,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和信仰。希望人们在处理亲子关系问题时,发扬自身原有的优秀传统,同时学习其他国家的合理因素,加强中西方在此问题上的了解和交流,共同建设和谐家庭关系,把社会变成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

三、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1.“家庭主义”和“个人主义”

中国的“家庭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是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时最先提出的,他认为中国是基于家庭这个单位的,而美国是基于个人的。中国社会是宗族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统治者看重的是保护家庭的团结和稳定,不仅是因为稳定的家庭是稳定的国家的基础,还因为国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大家庭,和谐的家庭可以使得国家强大而繁荣。但是一个大家庭里有几代人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孝道”就是中国宗族社会下家族主义的产物,它对于家族的团结稳定有重大意义,是中国亲子关系的准则。西方文明由于地理、政治、社会等因素,相对于东方文明更加多元化,因此家族主义在西方并不盛行。西方家庭多是以夫妻为中心的小家庭,孩子在成年后会搬出去独立生活,父母和孩子在经济上也是各自独立的。家庭对于个人的约束力很小,家庭观念相对于东方国家也没有那么根深蒂固。例外,多元化的文明使得人的思想更加向往自由和平等,所以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思想对其亲子关系的影响较大,父母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相处,也不对孩子的隐私、意志及约定过多地干涉。

2.“尊老”为先和“爱幼”为先

“年长”有两层含义:一是身体的衰老和能力的下降,二是经验和阅历的丰富。在中国,“年长”侧重于第二个含义,而且受家庭主义的影响,老年人在中国社会可以享受更多特权,中国社会是一个更加“尊老”的社会。年长的人在一个大家庭中有领导地位,是后代学习的榜样,可以决定后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婚姻;年长的人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支撑者和掌控者。在中国古代,即使是帝王也要对长者表示尊重,因为他们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智慧、经验和文化。而美国则被称为“孩子们的天堂”,“年长”更侧重于第一个含义,老年人不愿意被称作老人,因为年老意味着没有用处。美国社会比起老年人的“经验”,更希望拥有年轻人的“创新”。这种思想就使得美国社会成为一个以“爱幼”为先的社会。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生活节奏较快,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孩子比老年人有更大潜力,更能为他们的未来作出贡献,所以他们尊重孩子的看法和选择,也为他们的亲子关系打下了“平等”的基础。

四、中国和美国的亲子关系的特点

中国的亲子关系以“孝”为主,《孝经》在中国古代被奉为家庭伦理经典,人们从小就被植入孝道思想,侍奉父母、尊敬长辈是最基本的伦理观念。中国有很多研究亲子关系的理论学说,其中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刘文瑞,2001)。孔子在继承西周的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给予孝道思想新的诠释。从物质层面、观念层面、情感层面三个层次,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对“孝”进行了详细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物质层面上,孔子沿袭传统的孝道,认为“孝”的基本内容就是奉养父母,祭祀祖先。观念层面上,孔子赋予了“孝”更多精神内涵,认为“孝”更重要在于“敬”,即子女对父母要怀有一颗真挚的敬心,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情感层面上,孔子探讨了“孝”的情感动因,指出所有孝行孝道都源于子女对父母真挚的爱,点明“孝”的本质所在。中国现代学者肖群忠认为“孝”与“友爱”是中西方文化在处理亲子关系上的重要差异。“孝道”有上下级别之分,其中的“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下级对上级的爱戴和上级对下级的喜爱。

而西方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则是一种平等关系,父母和子女在一定程度上享有相同的权利和自由,并且趋向于平等的交流。美国人阿瑟·亨得森在《中国人的性格》中提出:“说到中国人的性格,不能不提到孝,西方文化中的确没有孝,甚至有与孝相反的东西。”西方文化起源于爱琴海地区,由于生存环境限制,这里的居民很早就致力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氏族社会的影响在流动和迁移中摆脱得比较彻底,思想上没有染上家族主义的色彩,因此西方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得多,西方人一般不以家庭名义而是以个人名义参与社会活动,他们的伦理与文化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强调仁爱与服从,而美国则注重公正与自由。

五、结语

本文认为中美亲子关系确实存在“孝”与“友爱”的不同,但它们各有优点。另外,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进展,各国都受其他文化的影响较大,传统的亲子关系也在向着多元化发展。人们可以充分认识这两种不同的亲子关系,在保留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学习他人长处,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阿瑟·亨德森·史密斯,著.吴湘川,王清维,译.中国人的性格[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

[2]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新青年,1916(4):33.

[3]刘文瑞.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151-153.

4.涂子沛:中美家庭教育的细节差异 篇四

涂子沛:中美家庭教育的细节差异

最近,公司的华人同事聊天,谈到了中美两国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其中一位资深母亲分享了她的经验。 她的第一个孩子是爷爷奶奶在中国带大的。她回忆说,电视的画面上一出现金银财宝的镜头,他的爷爷奶奶常常会说:“大宝,快去,快去抓一把出来!”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在美国,由于工作忙,从小就送幼儿园。她说美国的幼儿教育中,她印象最深的有一句话:“Don’ttouch”(不要碰)。看到喜欢的东西,孩子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伸手去抓,但美国的家长和老师常常在孩子出手之前,蹦出一句严肃的“不要碰!”她的第二个孩子就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她总结说: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细节的潜移默化,细节不一样,孩子的性格品质就会不一样,她家的老大就是要自私一些。 当然,孩子性格品质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仅凭一例难下定论,但她观察到的细节还是获得了在场同事的认同。我在中国长大,对长辈看电视时调侃“快去抓一把出来”这样的场景,颇有似曾相识之感。如今,我在异国他乡生儿育女,经常要和美国的老师、父母打交道,确实发现“不要碰”是他们的一句口头禅,耳闻目濡,我自己也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乍听之下,“不要碰”是事关礼貌,但一细想,这是教育孩子尊重别人的财物所有权。不是自己的东西,即使喜欢,只要没有经过相应的允许,就不能碰,当然更不能去抢、去损坏或占为己有。在这样的日常教育和提醒之下,尊重他人及其物品,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再往深想,这种家庭教育和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法律意识是不是也有关系?现代社会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尊重所有权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础。 这次讨论也令我联想到另外一次和华人朋友的对话。他们感到,关于诚实的重要性,在中美两国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也明显不同。中国家庭对于诚实的`教育,容易流于口头和形式,而美国家庭对于诚实往往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还常常和宗教信仰挂钩。我的一位朋友,他的孩子出生在中国,七八岁时随他移民到美国。几年前,年轻人跃跃欲试,想去上海工作,被他一口否决。这位朋友最后跟我解释说:我是过来人,中国的情况还不知道吗?这边长大的孩子更实诚,不会撒谎,回去了,肯定吃亏。 这些观察和结论都是个人的经验,上升到群体和民族的层面是否成立,当然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社会,如果大家都更诚实、对他人的财物更加尊重,对不公正的现象敢于质疑甚至挺身而出,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运行成本会更低、效率会更高。 对于两种文化之间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林语堂也有过类似的观察。他在《吾国与吾民》中写道,布朗的母亲在他临行时嘱咐他要“抬头挺胸,坦率回答别人的问题”,然而中**亲与儿子分别时最多的嘱咐却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 这是70多年前的记录和观察,但时过境不迁,中国的家庭教育似乎还停留在老地方。现在是不是时候、应不应该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呢?我们现在正在建设市民社会,家庭是一个人社会化最早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成长和全社会的健康。有理由相信,有了更好、更健康的家庭教育,就会有更好的公民,有了更好的公民,就可以期待更好的政府和国家。

5.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篇五

作者:靖

美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角色?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不是好人,对别人都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倒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需要朋友的,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认识和爱上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中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学生,老师进教室。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这还要预习?老得掉渣了。

老师:灰姑娘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他的作者是谁?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迹如何?

学生:......书上不都写了吗?不会自己看啊?

老师: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得,这肯定要考的了。

老师:好,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学生: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总分总.......老师:开始讲课了,大家认真听讲。

学生:已经开始好久了

..........................老师:说到这里,大家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是明喻还是暗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注意这个词,我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学生: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如果和那段话位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我又不是你,我怎么会注意到啊?又有n人开始睡觉....老师:怎么这么多人睡觉啊?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

注:灰姑娘的时钟(初中教材)教案示例

一、导入新课

“记住,半夜12点,决不能超过一秒钟!要是过了12点你还在舞会上,哪怕只过一点儿,一切也都将会变回到老样子:马车变回到玩具,马变回到鼷鼠,侍从变回到蜥蜴,身上穿的也将变回到原来的旧衣服!”文章用仙女的再三叮嘱作为开篇,向灰姑娘警示过时的后果。这说明本文的论题是什么,先不要着急回答。先让我们一起研读《灰姑娘的时钟》。

二、指导预习

①提示预习的要点(可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A、体会本文中童话语言和推理语言的特点。

B、分析作者怎么样从故事中提出问题,逐步推论,进而最后得出结论的写作特色。C、识记文中自己认为生疏的词语和“自读提示”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

②学生各自默读(朗读)课文并完成作业(教师指导完成,并及时修正)

A、边读边标示自然段和生疏的词语。B、认读并理解下列词语

a祈祷:一种宗教形式。“祈”就是向神求祈,“祷”义同于“祈”。b无暇顾及:没有空注意到。“暇”空闲;“顾”注意、照管;“及”达到。c修道院:天主教和东正教等教徒出家修道的机构。也指天方教会中神甫的机构。

d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C、本文《灰姑娘的时钟》所记叙的“灰姑娘”的故事是属于哪一种主要情节的故事?请用一句话简明概括。(“以约定时间为主要情节的故事”,这句话在第13段中。)

三、研读课文

①朗读全文并思考怎样划分段落(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朗读课文可以请若干个同学进入角色,逐段连续读完;也可以组为单位朗读并分析文章的结构。)

②学生回答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学生各学习小组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并修正后概括板书。)

③组织学生分析归纳本文的论点。(论点是“时间等于金钱”,这话在末段的首句中。)

四、研讨问题(问题与答案分别用投影打出来)

①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本文的论题是“遵守时间”的话题。标题“灰姑娘的时钟”是一偏正短语,“时钟”是中心语,“时钟”就意味着时间。)②根据课文,比较理解“定时法则”和“不定时法则”。(答案见“能力训练”)

③课文第13段中有这样两句话:“还有一点引起我的注意的,是与仙女约定的严守时间问题。这其中包含着耽误了约定时间魔法便会失效这一极为严厉的惩罚手段”。那么,怎样理解灰姑娘因失约而受到的严厉惩罚这一问题?(答案见“能力训练”)

五、课后作业

①阅读课文,体会所涉及到的本文的重点难点。②复习并修正课上“研讨问题”中的三个问题。③归纳并概括出本文的结构层次。

美国青少年的政治读物

有一次我到一位美国朋友家去,见他上初中的孩子正在读一本像是卡通的书,题目是《那你也想当总统啦?》(下称《当总统》)。见这题目有些调侃,我拿起来翻了一翻,正好翻到这样一页,上面只有几行字:“人们会对总统发火。有人向总统威廉·H·塔夫脱(1909-1913年任总统)投掷一颗卷心菜。这并没有惹恼塔夫脱。他开玩笑道:‘我看我的反对者有一个丢失了他的脑袋。’”配这几行字的图画上,塔夫脱总统站在讲台上,脸带微笑地高举着一颗人头模样的卷心菜。

英语中的“丢了脑袋”是个双关语,也指“昏了头”。在公共场合使用暴力是一种昏了头的行为,而卷心菜又恰恰像是一颗人头。这件往事令人想起布什总统在伊拉克讲话时被人投掷鞋子的事。当时,布什也是用一句玩笑话应付了自己的窘境:“我看这是一只10码的鞋。”

总统故事编成青少年读物,在美国起着青少年政治教育的作用。塔夫脱的这个故事告诉读者的是,总统只不过是经由民主选举程序产生的政府首脑而已,并不一定是一个全国人民必须共同爱戴、敬仰的人物。既然如此,当然会有人反对,甚至朝他丢东西。而总统呢?他不能跟冲动过头的反对者一般见识,他必须从容面对可能的敌意行为,对这种行为泰然处之。遭到侮辱,而不动用生杀大权,予以报复,这才是总统应有的风度。

这样的政治教育并不涉及政党、政府或意识形态的内容,而是把政治融入青少年已经耳濡目染的美国生活方式和公共政治价值之中。美国价值的核心之一就是“美国梦”,也就是,每个人无论出身、教育、职业背景如何,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连当总统也不例外。《当总统》中有一页上画着一个正在学写英文字母的半大小伙子,配图的文字是:“尽管大多数总统都上过大学,但也有九位总统没有上过。他们是乔治·华盛顿(1789-1797)、安德鲁·杰克逊(1829-1837)、马丁·范布伦(1837-1841)、扎卡里·泰勒(1949-1850)、米勒德·菲尔莫尔(1850-1853)、亚伯拉罕·林肯(1861-1865)、安德鲁·约翰逊(1865-1869)、格罗弗·克利夫兰(1893-1897)、哈里·S·杜鲁门(1945-1953)。安德鲁·约翰逊直到14岁才学认字,直到结了婚以后才学会写东西。”原来插图中那个半大小子就是美国的这第17位总统。

梦想当总统,学历的高低不是障碍,职业的差别也不是问题。美国总统并不是职业政治家的专门职务。农夫、水手、教师、工程师、律师等等都有当总统的。杜鲁门开过男子用品店,安德鲁·约翰逊当过裁缝,里根当过演员。奥巴马在竞选时,有人说他缺乏治国经验,其实他的学历和政治经验(参议员)肯定不算是最差的,所以美国选民根本就没有把这当一回事。奥巴马的胜选证明了,在美国当总统,连肤色的差别也不是障碍。

在美国,总统是下面的选民选举出来的,所以,当总统只能是一个在职学习的过程。《当总统》告诉小读者,总统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但有一点是不变的,“你要当总统,就得诚实”。诚实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也是当总统的基本原则。“杜鲁门寄信都是自己买邮票。克利夫兰的口头禅是‘说真话。’”也有不诚实的总统,他们成为历史的反面教员:“克林顿由于作伪证而遭弹劾。尼克松的幕僚到民主党总部偷窃竞选机密,还掩盖罪行,尼克松说谎,终于因此而完蛋。”

美国中小学里没有政治思想课,但学生在历史课上有学习美国民主政治原则和公民价值的机会。总统故事便是一种配合这种政治教育的课外读物。总统故事不同于帝王将相故事,它讲述的不是不凡的天子、英雄、奸雄,而是一般读者可以认同的平凡人。平凡人的总统故事才既有趣,又有做人和当公民的教育作用。总统故事寓教于故事,这就像在其他的传统社会中,普通人的德性教育往往由通俗戏文、童蒙书、善书、家训、儒佛故事来进行。在美国,谁当总统,当总统应当具有哪些素质和能力条件,没有明文规定,但却并不是没有政治和道德的标准。总统故事是传达这些标准的通俗形式,因为通俗易懂而受到青少年读者的喜爱。

6.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篇六

从企业的形成历史和运行机制看,中国与美国存在很大的不同。由此而产生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方面,差异性更大。以下是几点很显著的差异:

(一)企业文化是一个层面,如果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两国的民族文化差异是首当其冲的。我们从霍夫斯坦德的理论来看,中国是权力距离大、集体主义为特点,美国正好相反。这意味着,美国更容易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个性更为张扬;中国则更容易建立一种等级规范的文化氛围,个人要服从集体。所以美国不喜欢集权,它是没有中央银行,美国的每个州都有一个行使央行职能的金融机构;而中国的组织架构则都是金字塔式设计,我们的很多央企的架构都是总部---省--市,甚至细化到县、村。这种民族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企业文化方面,最突出的差别就是美国人的企业更容易建立人性化为主体的文化,而中国的企业则更容易建立规范控制型的文化。

(二)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应用存在差异。美国的企业建设文化,一般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到文化后期,即文化的描述都非常的简单,也很清晰。关键就是怎么去让员工按照公司文化倡导去做。而且美国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每当面临需要变革的时候,他们发现唯有通过文化去引领变革,其他的管理变革才会取得成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则表明,我们往往将精力放在文化建设的前期,比如我们的理念怎么描述才能彰显企业的文化品位、企业个性,而后期文化的应用则是通过培训、宣贯加一般性企业活动就万事大吉。至于企业有意识地通过企业文化的变革去引领企业的管理变革,更是少之又少。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不同。在美国,企业文化从开始形成到逐步的完善调整,基本都是由公司高层带头去做,他们一般将自身定位为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而且他们很少就文化而谈文化,比如确定了文化的调整方向和内涵后,从高层到管理者、员工一般更多地思考我们如何在工作中去做,如何去调整?所以在美国,很少有专门的部门去负责企业文化,他们更多的是全员的参与。每次的文化变革,都会有一个专门的文化临时机构来引领。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所致,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重担,大都落到了政工部门手中。而企业高层则只是过问或者适当关注一下文化建设进程进行。政工部门对文化的理解可能很到位,但由于他们一般缺少经营管理经验,所以在文化与管理的融合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7.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篇七

关键词:中国教育,美国教育,差异,问题

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中国现在虽然是教育大国, 但远远不是教育强国。美国作为教育强国, 其教育模式、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改革的实践等方面都较中国更先进。为了从整体上促进我国教学的发展, 我们有必要探讨美国教育领先的原因并吸取其优势, 以促进我国成为教育强国。

一、中美教育存在的差异比较

1. 培养观念与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以及对考试的应付。教师的任务自然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美国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非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课程、学制设置都较为灵活, 校外活动、社会活动较多, 使得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不但可以培养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而且可以培养出与人合作的精神。

2. 教育改革的实现程度。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教育改革也具有同样的功能。本文拿中国21世纪课改同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国防教育法》的改革力度以及实现程度进行比较。

美国的《国防教育法》是在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之后美国为了将教育提高到保卫国家的国防高度所进行的改革。美国在该法案中所提出的一些改革措施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奠定和保障的作用, 引起了人们对课程设置等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对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教育机会与资源获取上平等性问题。

中国教育中在城乡差异、东西差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他们在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

在美国, 由于其强大经济实力的影响, 其公共教育事业建设远远在中国之上。近些年来, 美国又将社会教育机会平等提上日程, 不仅从教育的投入来考察其效果还从教育的结果来考察。学生们自然都获得较为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4. 将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方面差异巨大。

在中国, 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正在对教育的跨越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计算机普及率和网络带宽都偏低, 阻碍了远程教育发展的进程。

美国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采取了卫星电视双向传递和英特耐特网服务于远程教育两种方式。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供了保障, 终身学习也得以实现。

二、关于中美教育比较的思考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 笔者认为, 我们必须对我国教育做以下几点思考。

1. 古往今来的考试制度对教育产生着负面的影响。

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导致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以应付考试, 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2. 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 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多被忽略, 他们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当前知识, 教学方式也只是简单的填鸭式灌输, 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不用说形成学习的动机与促进学习迁移了。

3. 我国教育中所采用的统一的编班、统一的课程、统

一的教学进度不能够重视个体与个性的发展, 这种普及教育一方面不利于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所以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 这种传统的“整齐划一”教育观念必须要改变。

4. 在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 走过场、形式主义层出不穷, 改革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应试教育的本质。

此外, 我国教育改革的力度和实现程度远远不及美国。这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5. 我国综合国力较弱,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还较

落后, 教育技术的应用多集中在多媒体教学, 然而教育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普及公众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手段。所以, 必须要在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同时, 加大教育投资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改革教育体制, 使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 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结论

本文较全面的对中美教育现状进行了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落后与美国不但有其教育观念上、形式上、实践上的原因, 也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的投资有很大的关系。教育乃是立国之本、强国之策。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慎重我国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 方可成为一个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薛燕华.中美教育比较及我国教育发展之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 (6) .

[2]王禄荣.从中美教育比较看新课程[J].天津教育, 2007, (8) .

[3]杨柳.由中美教育之比较看国内大学英语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8.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启示 篇八

关键词:中国;美国;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大、最深刻的。所以家庭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了一个人性格、人生观等很多综合素质。在家庭教育上,受文化差异地域不同,各个国家的区别也特别明显。在2015年6月到7月我得到了去美国学习交流的机会,我非常珍惜,认为这也可以促成一次难得的社会实践活动,去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请教老师、查中英文字典、收集有关资料,短时间内做好了中英文版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和思考的问卷调查报告表》,在美国期间发给了包括寄宿家庭在内的美国部分人士。在美国我们融入纯正的美语环境,参观了美国哈佛、斯坦福和波士顿等大学、全面了解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面对与美国的教育差异,我有很多,<省略〉深刻,<省略〉体会,在此,我想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

1、不同之一——方式不同。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大都继承古代传统的“棍棒教育”方式,家长在家庭里面处于“家族式”领导地位,家长大多对孩子的态度比较强硬,必须听话,不容商量。导致很多中国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美国学生相比都差很多。

我感受到的美国家庭教育,相比之下就宽松平等的多,美国的平时和孩子相处也大都以朋友的身份相称,充分的尊重孩子,没有家长式的压迫感。

2、不同之二——目的不同。我们中国大多数家长的心愿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出息,为家族争光。所以我国家长都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就很少。

我发现美国的家庭教育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为各方面能力都很独立的人。美国家长从小就放手去锻炼孩子,不怕孩子经历挫折,也不怕孩子受苦,特别注重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3、不同之三——内容不同。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家长都只是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单纯注重智力、智商方面的培养,对其他体育、情操方面的重视程度很低。而且在生活细节上,都极力为孩子多“分担”,就导致了很多中国孩子依赖性强。

而我周围同学的美国家长注重孩子各方面情趣的培养,比如运动、艺术、交际等等。他们会鼓励孩子参加很多富有创意的比赛。美国家长还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酬劳,从而从小养成自食其力的习惯。在这种鼓励和表扬下,美国孩子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都很强,自信心也强很多。美国学生在团队协作方面和共同交往方面都要强很多。

通过以上分析,我总结出来中国和美国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很大差异。中国的学生不乏出现学霸,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但是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独立面对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而美国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灵感很多,創新能力很强,自主意识强烈,应变力和适应性都非常强。

二、浅谈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我们中国家长应该在对孩子的态度上做改变,与孩子之间的相处要做到尊重、平等,不以强压式的态度硬性要求孩子,一味的要求孩子听话、懂事,“父母之命重于山”这样的观点要摒弃。要充分尊重孩子,关心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做到平等的交流和沟通,不用严格的口吻命令孩子,不用泰山式的态度强压孩子,这样才能减少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我们中国家长不能事事都为孩子代劳,要创造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不能只是单纯注在意质方面的给予,更要注意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家庭劳动、体育锻炼、社会交际、适应能力等等。锻炼孩子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培养体力好、审美能力强、与人相处热情、自我照料能力强等多方面均衡发展的孩子。

我在美国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美国人对别人都非常热情,马路上的车也不会随意按喇叭,社会秩序非常好。这就是因为他们在共同相处的情況下,特别在意其他人的感受。此外,受西方教育积极一面的影响,回国以后,我不忘初心,在学业繁忙之际坚持在周六或周日校外打点 “小工”,湖南省图书馆、长沙市雨花区嘉盛华庭、芙蓉区王府花园、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等地留下了我做义工的足迹。特别是2016年5月,回株洲和义工叔叔一起组织策划了“垃圾废物再利用活动”为主题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活动受到株洲南湖塘等社区孩子们普遍欢迎。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把这些课本上没有的经历感想写成文字。我们中国家长要延续祖国传统文化有益的部分,取西方国家教育的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壁”,才能培养出更加出色的中国孩子!

9.中美学生经济来源差异英语作文 篇九

中美学生经济来源差异英语作文

these two pie charts show the difference in the sources of incom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ents. we can see that chinese students get 90 percent of their income from their parents, however, american students get only 50 percent from their parents. besides, chinese students get only 5 percent of their income from doing part time jobs and another 5 percent from scholarships while money from part time jobs and scholarships for american students amount to 35 and 15 percent respectively.

from the above analysis, we can easily come to the following three conclusions. the first conclusion is that chinese parents like to take more care of their children. they'd rather work harder and live thriftil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ir children with everything they need. american parents, on the other hand, lik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children's ability to be independent. they'd rather encourage their children to support themselves. the second conclusion is that chinese students are more dependent on their parents whereas american students are more dependent on themselves. lastly, there are fewer people in america, so it is easier for students to findapart time job. however, in china, such chances are rare since we have so many people looking for jobs.

10.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篇十

【关键词】迁居 文化 传统 生活方式 家庭观 差异

一、前言

中国人不喜欢迁居,不仅因为迁居劳心费力,异常麻烦,还因为他们有根深蒂固的故上难离、叶落归根的恋乡情结。即使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或实际的需求需要迁居,他们也会尽量找寻其他可替代的办法,采取折中的方式,努力避免背井离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人不仅喜欢搬家,而且他们往往会千方百计地主动寻觅迁居的理由和机会,让自己能够“四海为家”。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从1982年到1987年的5年间,中国只有2.8%的人迁往他乡,平均每年只有0.56%的人跨市镇流动。同一时期,美国每年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家庭迁居,其中从一个州迁徙至另一个州的人数多达1000万,而在州内、市内作短途搬迁者则多达4000多萬。美国人口普查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人是全球最爱搬家的群体:美国人一生平均搬家11.7次(女性平均会在一个区域居住5.6年,男性则只有4.9年)。

中国和美国在家庭迁居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固然与两国是否存在户籍制度有关。中国的户籍制度历史悠久,截至目前,严格的户籍制度依然存在,并对中国人的迁居起着规范管理和制约的作用。在美国,没有户籍制度,迁居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批准,所以迁居非常便利和简单。然而,户籍制度存在与否只是反映了迁居的便利程度,绝非导致中美两国家庭迁居迥异的根本原因。如若想真正了解两国家庭迁居差异的根源,就只能从文化层面找寻答案。

二、导致中国和美国家庭迁居差异的文化因素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但是表象背后起主导作用的是人们的意识和价值观,而且所有的文化式样都经由人们的行为加以体现。由此可见,从中美两国的文化传统、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入手,两国家庭迁居方面的差异就能得到深入的解读。

1.迥异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根植于农耕文明,表现为安土重迁。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农耕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决定着汉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汉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产生于农民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农耕文化中,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滥觞于种植的中国农耕文化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相对稳定,因此人们易于产生自满、保守以及浓厚的血缘与地缘意识,从而对异地他乡不感兴趣,甚至感到畏惧。在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影响下,中国人认为家即是“根”,所以一般很少迁居,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

美国文化源于工业社会,根植于工商业文明,表现为见异思迁。工商业文明起源于古希腊,之后扩展到古罗马和西欧。北美最早的殖民者是来自英格兰信奉新教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奠定了美国文化的基础。美国文化所具有的进取和拓展的特性在美国人的频繁迁居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从根本上讲,美国人的高迁移率与几百年来美国作为一个外来移民的民族与国家有关。从17世纪初以来的400多年间,从世界各地向北美的移民潮持续不断,而且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为世界罕见。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张,以及100多年来不断西进开发,美国还成为一个国内居民频繁迁徙的王国。最早从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信奉“哪里有面包,哪里就是祖国”。现在,白人占比约78%的美国人继承了这种理念,他们在自己国家广袤的土地上自由迁居,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园。

2.不同的家庭观念。在家庭观念方面,中国人和美国人都非常注重亲情,重视子女的教育,也都相信家庭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过出于文化的原因,两者的表现形式差异很大。其中,在核心家庭成员(夫、妻以及未成年子女)的非自愿分居方面存在的不同观念和行为导致了中美家庭迁居方面的差异。这里所说的家庭成员分居是指夫妻之间的分居、夫或妻与另一方和未成年子女的分居以及夫妻双方与未成年子女的分居。

在中国,因为夫妻一方工作调动或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人们能够接受、也非常习惯家庭成员的分居。人们普遍认为为了家庭利益(更多关注的是物质利益),夫妻中的一方(以男方居多)只身远赴他乡打拼是值得的,而且是备受称道的,因为一个人成功之后,整个家庭、甚至家族都能从中获益。在城市,为了工作或赚钱,夫妻分居两地的情况随处可见。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中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另外,为了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大量存在的“陪读妈妈”现象,不仅限于国内,现在也扩展到了国外很多国家。而在美国,面对上述问题,大多数人通常会选择迁居,以确保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当家庭和事业发生冲突时,家庭基本是美国人的首选。如果想“鱼和熊掌兼得”,那么人到哪里,家就必须迁到哪里,房子可以换,家可以搬,夫妻不能分居。另外,美国人认为照顾未成年的子女是父母要履行的职责,除非父母身体和精神出现严重问题,否则都不应该把孩子交由他人照顾,即使是孩子的祖父母。毋庸置疑,中美家庭迁居差异确有社会现实层面的原因,但两国家庭观念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人迁居不多而美国人迁居频繁的重要原因。

3.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价值观则是指导人们生活的具有规范作用的共同认识和是非标准。在家庭迁居方面,中美两国的差异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观,反映了迥异的生活方式。

虽然中国逐步城市化,走向市场经济,工商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但工商业文明还没有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以致很多人的价值观仍然停留在农耕文明的阶段。因此,人们依然希望过安定的生活,“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不喜欢、甚至害怕去探索外部的世界,更不愿意冒险。对许多中国人而言,在哪里买了房子就预示着在哪里扎了根,不遇到太重要的事一般不搬家,而会在一个地方居至终老。很多家族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形成了对土地和环境的眷恋。比如有媒体报道,西北有的地方干旱缺水,农民们宁可去20里外的地方背水,也不想把家搬到离水近一点的地方,甚至当地政府提供的优厚补贴资金也难以吸引和说服他们搬迁。这足以反映出诸如“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等俗语所包含的价值观在中国很大的群体中的影响和作用。

美国人从移民祖先那里继承了不安分、喜变化的基因。他们从不安于现状,不习惯过平淡無奇的生活;他们追求新奇,乐于冒险;他们渴望看到新的地方,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获得新成功。于是,从生活差的地方向生活好的地方流动,从收入低的地区向收入高的地区迁徙,从生活成本高的州向成本低的州搬家,从教育条件差的社区向条件好的社区迁居成了美国社会常态化的社会现象,因而美国人不会在某一个地方落地生根、一劳永逸地住上一辈子,而是会频繁迁居。有一个有趣却又发人深思的故事,是关乎中美两国学生对中国古老寓言《愚公移山》的不同解读:中国学生认为愚公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而美国学生则认为愚公果真“愚”,明明可以搬家,为什么一定要移山?可见,文化不同,价值观便相左,因而生活方式就天差地别。

三、结语

中国和美国的文化迥然不同,因而两国在家庭迁居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也正是各自文化传统、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反映。必须指出的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较,的确会存在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不存在哪个先进、哪个落后的问题。中国人迁居少,美国人迁居多,是各自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所以也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美两国家庭迁居差异带给人们的反思,从中获得的启示,将有助于人们在现实生活实践中扬长避短, 得到裨益。

参考文献:

[1]刘俊.从深层到表层的中美文化差异[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5).

[2]郭英剑.全球化语境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

[2]谢屏,王鉴棋.中西文化的深层次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02(4).

11.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篇十一

1. 中美学校公民教育差异

1.1 教育概念理解偏差

公民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种, 从某种程度来说, 公民教育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这就决定了学校公民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和政治色彩。中美两国在性质、政治意识形态上都有所不同, 这就决定了两国在学校公民教育上必然会存在理解差别。如美国教育界普遍认为, 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 理想的公民应该是具有交流能力和改造社会能力的公民, 学校公民教育应以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公德为根本, 以民主、自由、责任为核心。因此, 美国学校公民教育带有鲜明的自由主义倾向, 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美国意识的合格公民。我国学校公民教育是由政治教育发展而来的, 在21世纪之前, 我国的公民教育基本上等同于政治教育。直到2002年中宣部发起“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后, 我国学校公民教育核心理念和内容才不断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我国公民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发展成果为指导, 与美国公民教育相比, 它更多的关注的是公民的服务能力, 具有浓烈的普世价值, 政治色彩也不是那么强烈。

1.2 目标和内容不同

中美学校公民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都有显著差异:受教育体制分权性影响, 美国学校国民教育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教育目标, 但是, 通过国民教育, “不断增强对美国宪政民主及其基本原则、价值的认识;提高作为有效和负责任的公民的参与技能;服从决策和解决冲突的民主程序”是美国教育界的一致共识。从教育内容来看, 美国早期公民教育强调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灌输, 对政治常识教育则不够重视。进入20世纪后, 美国公民教育内容延伸至品格教育、民主原则、政治常识教育等范围, 多元文化、价值观教育和能源教育也成为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内容。我国的公民教育目标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 如在五四时期,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公民教育的目标;改革开放后, 培养“四有”新人成为公民教育的新目标:当前的公民教育目标则逐渐向道德领域靠拢, 公民教育的道德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就教育内容来看, 我国公民教育内容始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 不过在最近几年, 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的比重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1.3 教育途径不同

公民教育的途径有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两种。美国政府的公民教育方式较为隐蔽, 公民教育主要渗透在学科教学和科学活动中。其中, 学科教学中的公民教育途径有直接教学法、讨论法和社会学习法等, 课外活动式的公民教育途径有模拟政治选举活动参与、学校管理、社会服务等。比较而言, 美国学校更愿意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教育实践感悟公民精神、提高公民意识。为了提高公民教育质量, 在政府的积极倡导下, 不同学校、不同州还建立了公民学习、交流平台, 许多无党派、非营利性独立组织都在政府号召下, 积极投身于公民教育活动中去。我国的公民教育途径以课堂讲授和实践锻炼为主, 公民教育途径较为狭窄, 尚未形成公民教育大教育格局。

2. 中美学校公民教育差异的启示

2.1 正确解读公民教育内涵

美国学校公民教育对我们来说, 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社会政治经济一体化与思想多元化的今天, 我们必须把握社会和人们精神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重视公民教育的实施与开展, 并且在公民教育中将公民的合理权益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坚持教育的多样性, 科学界定公民教育的内涵及其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解读公民教育, 并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为公民教育理论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 消除社会各阶层对公民教育的疑惑, 揭露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进行围剿的目的, 提高民众对中国特色的公民教育的认同度。与此同时, 教育界要充分认识到公民教育的意义, 加强公民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突破文化阻滞与思想禁锢, 构建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为主体、各科渗透的公民教育体系, 重视和加强国民教育。

2.2 明确学校公民教育目标

由上述可知, 虽然中美两国学校公民教育目标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都是以培养符合国家统治需要的公民为目的, 但是, 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目标的阶级性更加鲜明, 指向也更加宽泛, 这就使得美国学校公民教育带有综合性课程的性质。这对学生品格、行为、能力培养和国家未来发展来说, 都是有益的。因此, 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在坚持“四有新人”这一根本目标的同时, 还要进一步拓宽教学目标所指范围, 明确各阶段学校公民教育教学重点。如在小学阶段, 学校公民教育要重视学生道德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品德教育;在初中公民教育中, 以具备政治、经济、行为能力的社会人培养为目标, 重视学生的法律意识、能力和责任意识培养;高中公民教育要重视学生公民技能、品行和政治意识培养, 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政治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

2.3 重构学校公民教育内容

学校是公民教育的主要阵地, 在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我们一方面要汇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公民教育研究, 挖掘公民教育资源, 还要重构学校公民教育内容, 以提高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体来说, 我们要在尊重人类共同伦理的基础上, 加强中外文化沟通, 在民族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宣传具有全球普遍价值的理念, 同时借鉴国内外公民教育成果, 遵守我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理念, 重新构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目标和内容。其次, 学校还要在完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体系的同时, 提高公民教育阶段性教育的合理性, 用渗透的方式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进行公民价值观、技能和行为维度教育,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公民教育知识, 提高公民意识。

2.4 创新公民教育方法, 拓宽公民教育途径

公民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在我国还没有像美国一样形成完善的公民教育体系的情况下, 学校应创新公民教育方法、拓宽公民教育途径, 以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性。这就要求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 明确学生公民教育的方向,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为公民教育的发展目标, 以传承与发扬民主精神、提高学生思想和政治意识为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公民教育的主渠道, 同时联手家庭、社会教育机构等, 开展形式多样的公民实践活动, 如校内勤工俭学、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学生座谈会等, 积极组织社会调查、下乡体验等校外实践活动, 为学生公民实践提供机会和平台, 使学生在成熟的公民教育环境中塑造良好的品质。

摘要:公民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的不断推动下, 突出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有素质的公民, 成为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公民教育为主题, 探讨了中美学校公民教育存在的差异, 并总结了美国学校公民教育对中国公民教育的借鉴意义, 希望能对我国学校公民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美,学校,公民教育,差异,启示

参考文献

[1]陈兰兰.美国公民教育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山西师范大学, 2014.

[2]吴田田.中美初中社会科公民教育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3.

12.中美两国招聘广告的差异 篇十二

美国招聘广告

1)商业公文写作能力强;熟悉各类电脑办公软件

2)擅长沟通和应对公众媒体;具有协调部门关系的能力

3)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同等职位工作经验3年以上

4)能够经常出差(一年1/5的时间)

中国招聘广告

1)年龄28岁以下;身高1.62以上,五官端正,气质好

2)英文六级以上,语言表达能力强,擅长沟通等

3)学历本科及以上

B: 银行职员

美国招聘广告

1)高中毕业。有现金收付经验优先

2)性格细心,注意细节;耐心,友好

3)能够意识到销售机会,主动向客户介绍银行产品

4)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重庆去年一家商业银行的招聘广告

1)本科学历;英语四级以上,电脑2级以上

2)身高1.60 以上,五官端正

3)口头,写作能力良好,长于沟通

4)附5寸的生活照片

C:大学教师--非教授级别:

美国(心理学)招聘广告

1)博士学历(已完成)

2)具有心理学方面成功的教学经验

3)愿致力于本科教学和心理科学的研究

4)请表明你的教学理念,研究兴趣等

中国招聘广告

1)硕士,年龄28以下,博士可适当放宽条件

2)语言表达能力强,英语六级;本科、研究生专业一致

3)发表论文2篇

上一篇:生产企业出口退税账务处理及计算下一篇:安全工作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