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

2024-11-20

第3课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精选10篇)

1.第3课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 篇一

《第3节 组成地壳的岩石》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到岩石组成地球外壳,覆盖在地球表面;

2、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程度及遇酸后的不同特征;

3、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并初步了解起形成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4、会用感官(看、摸)、工具及化学药品认识常见岩石,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征;能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对岩石分类;能查阅有关岩石的相关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用的岩浆石:(花岗岩)、沉积岩:(灰岩、砂岩)、变质岩:(大理石、片麻岩)

(2)水槽、烧杯、滴管(3)录像资料

活动学具准备(学生部分)

(1)自己采集的各种岩标本;(2)查阅的有关岩石资料;(3)放大镜、锤子、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播放关于石头的影像。

提问:关于石头,你都知道些什么?

了解学生对岩石情况的已有经验,目的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牵引过来,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因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并不是线性的,新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2、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石头。(教者根据学生的回答:注意概括:这些石头来自在自然界中,它们有些裸露在表面,来自高山,而有的是被覆盖着,如在水里、土壤下等等。)

师:这么多石头哪些是岩石,你们分得清么?(展示图片,学生判断是否是岩石)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岩石来自大自然,是在自然中形成的,像砂岩、砾岩,而不是人为加工后的混合物,像砖头、水泥块、玻璃块,也不是地质变化后的矿产,像煤。

3、总结:地球外壳主要由岩石组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岩石。(揭示课题)二,探究:研究各种岩石的特征。

1、提问:关于岩石你们想了解什么?

2、归纳学生提问,确定今天研究的问题:岩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方法。

提问:了解岩石的特征,你打算用哪些方法? 引导说出:观察、敲击、浸水。

4、学生分组研究桌上的岩石标本,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要进行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

5、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6、介绍新的认识岩石特征的方法:用化学药品认识――盐酸认识岩石的特征。发展: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

1、归纳总结。(注意既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岩石的特征,又总结研究岩石的观察方法――利用感官、工具及其它物质如化学药品,三方面的结合才全面了解一个物体特征。)

2、提问:大家觉得这么多岩石,各有特点,你能把它们分一下类么? 学生自己分类

小组汇报自己的分类方法。

(汇报过程中,教师注意进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评价)

3、讲述:我们就来看一看科学家们对这些岩石又是怎样分类的。播放录像或课件介绍三种岩石的形成过程及特征。介绍岩浆岩,提问:花岗岩为什么那么坚硬?

播放水成岩,提问:在沉积过程中你觉得会形成怎样的层次? 学生说说,教师补充 水成岩中不仅有化石还会形成一些矿产,如煤、石油。播放煤形成视频。师:你能说说煤是怎么形成的么? 播放石油形成视频。

师: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你认为它的形成容易么?如果地球上的石油用完了会怎样? 介绍变质岩。课件展示

学生用橡皮泥模拟。

三、认识岩石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问:岩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展示视频

四、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还想了解什么问题?请你们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

反思:

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运用感官从多方面了解岩石,形成自己的认识,做到动手动脑两不误,如果加强课前课外知识的补充和收集,将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第3课 精品教案 篇二

【课程标准】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了解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本课历史背景的了解。

通过运用材料,分析汉初到武帝时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原因,培养概括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汉初到武帝时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原因的分析,认识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课标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学习应当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从其提出的背景、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进行分析。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原因。

运用教材中“解析与探究”的两则材料,进行对比分析,突破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教学要点:①兴起的时间及原因

②内容(特点)

③作用及地位的丧失

第二目:“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儒学获得独尊地位。教学要点: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②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⑴ 创设情景:选取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片断,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导入新课。

⑵ 复习导入:围绕儒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从产生到发展的演变这条单元主线,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儒学从春秋时期产生到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的史实,导入新课。

2、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⑴ 兴起的时间及原因

阅读教材中“解析与探究”材料一,概述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探讨黄老之学兴起的原因。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⑵内容(特点)

阅读教材,说一说黄老学说的内容及特点。(注意对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与汉初黄老之学的异同。认识汉初黄老之学是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融合其它各家学派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⑶ 作用及地位的丧失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解析与探究”的两则材料,比较汉初到武帝时社会经济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概括出黄老之学所起作用)。

阅读教材小字部分有关景、武帝时期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的争论,反映武帝时期黄老之学衰落为新儒学所取代。导入下一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学生搜集材料,结合教材小字简介历史人物董仲舒(可插述董仲舒专心学业“三年不窥园的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设问:新儒学“新”在哪里?(与先秦儒学比较,体现其发展变化)

主要内容:“天人感应”——是新儒学的基础

2、影响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失火,董仲舒认为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许多重臣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结合新儒学的内容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赦免董仲舒?(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五、教学资源建议 1.历史专业书籍:

(1)《秦汉史》、《汉书》、《中华文明史》、《中国历史十五讲》等。(2)《中国哲学简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2.网络资源:历史课程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风云网等。

3.影视资源:《汉武大帝》、《中华上下五千年》、《国学天空》、《百家讲坛》等。

六、学习评价建议

1.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程度、精神面貌。2.交流表达、提取信息、思考质疑的能力。

3.选择本课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汉武帝、董仲舒进行简单评论。

方案二(示范校)

【课标要求】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比较孔孟儒家思想与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图片的展示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提高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讨论儒家思想为什么会成为正统思想,认识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

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家的独尊地位。难点:汉代思想演变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目“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教学要点:①黄老之学的内容;②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③汉初实施黄老之学的作用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要点:①董仲舒的新儒学②汉武帝为什么采纳董仲舒的主张③儒学独尊地位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课前学生资料收集整理:汉武帝、董仲舒的相关资料 2.导入新课:(任选其一)

(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军事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子百家学说在不同时期被后世所继承、发展和改造,今天我们来学习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成语“萧规曹随”导入。3.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

什么是黄老之学?

“黄”:黄帝的学说,“老”:老子的学说,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所以它应该属于道家学派。图片:黄帝、老子

回忆老子思想的主要主张。

讲解概括归纳黄老之学的内容: 内容:治身(养生)、治国。

基础:早期道家理论,结合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黄老之学的什么特点?

核心:“无为而无不为”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2)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汉初为什么实施黄老政治? 材料: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或直接看解析与探究的材料1)

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到: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需要与民休息,需要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黄老思想以道家“清净无为”“无为而治”思想为主体,因此,黄老思想成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汉初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3)黄老之学实施的作用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材料: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后汉书.食货志》(或直接看解析与探究的材料2)通过学生分析得出西汉初由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过渡]: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敞,当务之急是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经济和稳定统治秩序。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但是,汉初的无为政治,使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及诸候王的权力膨胀,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皇权。

提问:汉朝地方与中央的主要矛盾产生了什么问题?(回忆必修1内容)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已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统治,他们必然要求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于是,强调以“贵清静”而达到“民自定”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此同时,政治上的宽松使得儒家思想在西汉初期得以有机会逐渐复苏。所以,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这样黄老之学由盛转衰,被新儒学取代。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回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到汉代,儒家思想已不完全是孔子儒家思想的主张,已被发展为新儒学。请同学们看书,探讨董仲舒新儒学新在哪儿?

(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图片:董仲舒

简介

新儒学的核心——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汉武帝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资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

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为什么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新儒学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适应西汉中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

(3)影响 —— 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影响深远。拓展:图片:孔子、孟子、董仲舒 设问: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怎样的贡献?儒家思想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联系现实,儒家思想对今天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五、教学资源建议 1.历史专业书籍:

(1)《秦汉史》、《汉书》、《中华文明史》、《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2)《中国哲学简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2.网络资源:历史课程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风云网等。

3.影视资源:《汉武大帝》、《中华上下五千年》、《国学天空》、《百家讲坛》等。

六、学习评价建议

1.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程度、精神面貌。2.交流表达、提取信息、思考质疑的能力。

3.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前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手工业技术的提髙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

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和掌握唐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

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唐诗。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从唐太宗的“自古皆

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能够认识到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唐朝相关多媒体、曲辕梨和筒车图等 【教学过程】 —、复习

二、导入新课 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

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三、讲授新课(一)经济的繁荣

1.总述唐初的经济发展。

2.讲农业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1)讲农业工具的改进时,可做如下安排: ① 制作“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比如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如果能制作模型教具让学生进行演示,则直观效果会更好。

② 讲述筒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制作实物模型教具,或利用电脑制作有动画效果的筒车模型,以便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学习纺织业、陶瓷业的发展时,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讲长安城时,一定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对长安城的布局有一定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加工一下插图,如可以利用电脑制成可变化的长安城平面图)。(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学习过程中,注意以下内容:①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②7世纪吐蕃的杰出的政治家松赞干布做了赞普,他统一了青藏髙

原;③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④8世纪初,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

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和同为一家。⑤唐朝时汉族与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⑥唐太宗被尊奉为

各族的“天可汗”。(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学习过程中,注意概括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及原因:①特点:开放、充满活力,昂扬进取、积极向上;刚健豪迈。②原因:唐朝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开明,社会的开放包容。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1.唐诗

(1)唐诗的黄金时期: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气象万千,名家辈出。(2)最著名的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列表归纳: 诗人 生活时代 称誉 诗歌特色 代表作 李白 盛唐 “诗仙” 豪迈奔放,又清新 飘逸,想象丰富,语 言轻快 《早发白帝城》、《萄道难》

杜甫 盛唐转衰 “诗圣” 气魄雄浑,语言精 练凝重 “三吏”“三别”

白居易 中唐 一 通俗易懂 《秦中吟》《新乐 府》

(3)选读几首唐诗,加深对著名诗人及其诗歌特点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国诗歌文化的丰富与灿烂。

从“人、时、事”三个角度分别选择唐诗组织互动研讨:诗歌勾勒出的是由盛唐的繁荣到中唐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再到中晚唐的社会阶层贫富分化和矛盾尖锐,昭示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同时也看出不同创作者因为所处时期不同,视角不同,态度不同都会对文学作品产生不同

影响。

诗中有人:青年狂放不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年失意离开长安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晚年流放自省:“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也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波折,诗中勾勒出他心境的变化。

诗中有时:有“诗圣”之称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中看中唐安史之乱前后的变化:755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分化;759年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战乱场景;764年回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的盛世追忆,从宏观视角呈现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局。

诗中有事:新乐府诗人A居易《卖炭翁》节选:“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其中的人、故事;

“牛、车、骑、红绡、绫”等从微观展现历史细节。2.其他

(1)书法:颜真卿、欧阳询;

(2)绘画:阎立本、吴道子(画圣);

(3)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也成就斐然。

四、课堂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4.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掌握

能力训练过程

方法

讨论探索

爱党爱国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辩证唯物

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成概念 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整理资料形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了解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 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

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学生阅读“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 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 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提问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 历史意义。

5.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2.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3.品味学习本文朴实无华而又情感深挚的语言。

第1课时

一.诗歌导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不是他的全部。鲁迅活着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感受鲁迅。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萧红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但她在散文的创作上也有十分突出的成就。以细腻的笔触,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新、明朗、自然、直率、坦白地吐露出来,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在本文中,由于作者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崇敬缅怀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显得真实感人。

三.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

鉴赏、筵(yán)会、窘(jiǒng)、旷代、听子、踌(chóu)躇(chú)、抹(mǒ)杀、紊(wěn)乱。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读完本文,从整体阅读的思路出发,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详略如何安排的?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按自然空行,共有十八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

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穿衣裳的评论(详写);不游公园;看电影的路上;纸烟;休息;工作时间(详写);踢鬼、谈鬼(详写);吃鱼丸(详写);病中(详写);海婴的夸耀;明朝会(详写);病好起来了(详写);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他“休息”了。

五、概括主旨。

(通过对鲁迅先生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的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六、测评反馈:

1、混zhuó()解pōu()堵塞()倘若()有点窘()鉴赏()阖眼睛()chóu躇()qián诚()祈祷()浊剖sâtǎngjiǒngjiànhã踌虔qí

2、你能听出下面对话的言外之意吗?

(1)大学生:“我常常梦见自己当了教授。有什么办法让梦想实现呢?” 教授:“少睡点觉。” 教授的言外之意是:

(2)一小孩问父亲:爸爸总是比儿子知道的多吗?父亲:是的。儿子接着问:谁发明了蒸汽机?父亲:瓦特。儿子:那为什么瓦特的父亲没有发明呢?”

儿子的言外之意是:

1有付出行动,才有可能让梦想成真。2爸爸不总是比儿子知道得多。

第2课时

一.问题探究

1、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这十八件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爽朗、平易近人;

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穿衣裳的评论(详写):突出“全智者”,表现鲁迅先生独到的审美观; 不游公园:暗示鲁迅先生工作的繁忙;

看电影的路上: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等等。

2、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①人之父的鲁迅——一个舐犊情深的好父亲 ②人之夫的鲁迅——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③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扶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辛劳工作、不卑不亢的学者 一个和蔼宽厚、平易近人的老人

④生活之主的鲁迅——潇洒、幽默、风趣 二.品味细节。

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如:鲁迅的笑声。本文中有多处,文章开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三、写作特色:

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写法。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有以下几个好处:更真实、更直观、更真挚、更有趣味、更有表现力。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她的坚强,有力地衬托出鲁迅的坚强。

(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零碎的细节,随意点染;但感情真挚而又深厚,文笔散漫而又统一,展现出鲁迅先生丰富的性格特征。)

6.第3课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 篇六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3.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后面的回答问题:

材料1:汉初,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据而财匮,自天子出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臧盖……米石值万钱,马一匹值百金。-----《史记*平淮书》 材料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1)结合材料思考探索: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有哪些?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的凋敝;吸取没有分封是秦朝灭亡原因的教训;

(2)实施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答:目的: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反而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危机中央集权。

解决: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3: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赵普对曰:“此非他故,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3).结合材料思考: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了怎样的“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具体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地方收权后又出现了什么问题/ 答:赵普认为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君弱臣强”。

措施: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北宋统治者采取了:①: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地方的精兵强将充实到禁军,由皇帝直接统领;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的全部由中央掌握,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作用:改变了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导致出现官僚队伍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局面。买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讨论探究:从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到唐末五代时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你认为出现分裂割据的原因有哪些?其根源是什么?

地方势力过强,中央政府相对削弱。根源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目的是使学生懂得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材料4:分别参阅教材P5《西周分封示意图》、P8《秦朝疆域图》、P13《元朝行省图》,在对比的基础上分析这三种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不同点。

答: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地方和权力可以世袭;郡县制中的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通过对比分析增强学生辨别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概念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皇帝个人专制独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阅读教材,归纳从秦到元时期,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

答:(1)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九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具体的职能部门(注:约相当于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职能)。

(2)西汉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又称内外朝制度)。

(3)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中,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4)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宰相的财权,削弱相权,强化了皇权。

(5)元朝设立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条理性,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

问题设计: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谁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说明什么问题?

①从汉到元,相权在不断地分散和削弱;②皇权在不断加强;③这正是君主专制的本质。

(三)、选官任人制度(1)阅读教材归纳从汉至宋元时期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制度?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依据分别是什么?

汉代(察举制)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品行和声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门第的高低)隋唐宋元时期(科举制)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才能)

(2)阅读以下两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讨论: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

材料1: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材料2:唐太宗在金殿瑞们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我縠中矣。”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近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既要看到科举制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还要这是统治者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严重的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出来的是消极作用。

六、课堂小结:

从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七、课堂检测:

1..贞观二年,唐政府要修缮皇宫,政府的办事程序应该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戌边

D.投做官僚幕僚

八、板书设计: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九、教学反思:

7.八年级上历史第3课教案 篇七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还具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些特点我作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时目标和历史教学的任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确立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又要认识到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依据: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依据:初二学生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难以理解。

五、教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依据: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启发点拨法,可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学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我将本课设计为“为拍摄电影做准备工作”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设计:

1、导入新课(3分钟):以“电影”为话题,直接导入新课。

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灯光师、化妆师、制片人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四组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依据: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2、我的课堂我作主(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讨论、比较然后归纳出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

依据: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

3、你讲我讲大家讲(15分钟):学生讨论归纳后再由每组派两名学生就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说明,其余学生作纠正和补充,教师适时展示多媒体图片。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并回答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

第二组:通讯工具

近代之前:击鼓传声、烽火台、信号旗、信鸽、灯塔等。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第三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在此,我以《申报》为例,请学生讲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在介绍近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这样,通过《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介绍以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四组: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历史纵向比较的学习方法;多媒体展示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学生的分析回答、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多媒体展示,以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

4、我分析,我思考(6分钟):

为了使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我通过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思考、教师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最后,教师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5、忆一忆,练一练(5分钟):学生填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第3课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身边浪费纸张、令纸张伤心的现象”,让了解自己哪些行为造成了纸张的浪费,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2.了解造纸的过程、使用资源状况和产生的污染物,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3.初步认识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并且懂得要去珍惜。

4.了解再生纸的定义和环保性,提倡使用再生纸。

5.了解生活中节约用纸的具体措施,体验参与节约用纸、保护环境实践活动的乐趣。

6.培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纸张的生产过程和原料

教学难点:

节约用纸的措施

教学准备:

1.搜集用纸和造纸的资料、图片和视频等等。

2.设计调查表格,为“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纸张的自述”,导入新课,使初步了解纸张的一生,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开动脑筋:

1、引导从身边出发,寻找浪费纸张、令纸张伤心的现象,在同伴交流的教程中,对自己一些不以为然的浪费行为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2、展示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制品,给提供一些参考,让了解自己哪些行为造成了纸张的浪费,便于以后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探究园地:

展示造纸的过程,并引导阅读课本文字,了解造纸的全过程,进而引导思考:造纸的哪些环节需要利用资源,哪些环节会污染环境?让讨论交流。

四、齐心协力:

阅读课本中一段很重要的文字,了解什么是再生纸,并通过再生纸与普通纸的对比,使深刻体会到再生纸的环保性。通过之间互相回忆,讨论在学校和自己家中发现过的再生纸有哪些。

五、走出校园:

9.第3课 计算机的组成教案 篇九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想象的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想象,感受荷花的美丽和语言文字的优美。学习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美的事物,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一幅活的画”指的是什么?理解描写荷花美的词句及“我”看着荷花展开的美妙想象。【教学时数】两学时 【教学具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师生共同介绍荷花。

2、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3、教学生字新词,掌握、记生字。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词语:挨挨挤挤 翩翩起舞 莲蓬

仿佛

蜻蜓

荷花 碧绿

舞蹈

清香

衣裳

破裂

饱胀

随风飘动

二、品读语句,感受“赏花美”

1、师:同学们,请回想一下上节课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荷花的?我们知道作者“一进门就闻到了荷花的清香,他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这么急切地想看到荷花,那么他眼中的荷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这池荷花美得像一幅活的画?

2、学生悟读,体会。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A、“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抓住“不少”体会荷花开得数量很多,也是作者一进门就闻到荷花香的根本原因。

B、“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1)、你能和同桌合作表演一下怎样是“挨”怎样是“挤”吗?从“挨挨挤挤”这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体会出荷叶一个靠着一个,密密层层、互不相让,像一群调皮的孩子似的。体现了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2、“碧绿的大圆盘”指的是谁?(荷叶)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这句话是从哪些方面写荷叶的?(颜色和形状)

作者除了写碧绿的荷叶,还重点写了什么?

C、他是怎样描写荷花的?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1)、师:同学们,作者观察得多么认真,细致,描写得多么美,请大家再仔细读这几句话,想想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能用“有的 有的 有的”说一句话吗?这几句话写出了荷花的几种姿态,都是哪几种?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2)、学生体会读。谈体会。重点抓住三种形态的不同;结合课件体会。“露”字体会小莲蓬的可爱。“饱胀”体会花骨朵儿即将开放的美丽。3)、体会读。指名读,有选择地读,全班齐读。

D、在描写荷花从荷叶中生长出来时,作者运用了一个很巧妙的字,你知道是什么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重点体会“冒”字的巧妙之处。1)、师:同学们,“冒”用得好,好在哪呢?美的词要用心去琢磨才能体会其美妙之处。请大家自由读这一句话,想想,如果我们要把“冒”字换掉,你们觉得可以换成哪些字?2)、师:那为什么作者不用这些字呢,是他没想到吗。学习文章除了要在句子中学习,还要把文章联系起来学习。请大家读一读整段话,好好体会,白荷花从这些挨挨挤挤的荷叶中怎样地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3)、学生汇报,体会白荷花长出来时的迫不及待、勃勃生机等。对于一些学生好的回答,让他们把词语带入中读一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课件出示引导读)4)、师: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长”、不用“伸”、不用“钻”,就用了“冒”这个字眼。为什么?因为,“冒”让我们嚼出了荷花的急切、荷花的激动、荷花的争先恐后、荷花的迫不及待、荷花的心花怒放。你们想不想赞美赞美这些美丽可爱的荷花呢。一起来读一读。

7、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8、师: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重点描写了荷花的三种姿态,这一池的荷花真的只有这三种吗?显然不是,所以作者说“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是什么?(千姿百态)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不知看那一朵才好呢!难怪作者会说,如果把这一池的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可真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到底是谁呀?(大自然)

师小结:的确,不用纸,不用笔,大自然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就给我们带来如此美的享受,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让我们好好地把这一段读一读,夸一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启发想像,感受“想花舞”。

1、师:多美的荷花啊,我们不禁沉醉了。作者也被这一池的荷花吸引住了,他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同学们,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朵荷花,你会怎么样呢?请大家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抓住你喜欢的语句反复地读,看谁读得美。边读还要边想像:这时,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

2、学生读书,体会。

3、汇报朗读。师采访:1)、翩翩起舞的荷花们,你们的心情怎样?2)、停止舞蹈的荷花们,你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3)、蜻蜓飞过来告诉飞行中有什么快乐呀?小鱼告诉你昨夜做了什么好梦了?4)、省略号省略了什么?除了小鱼和蜻蜓,还有谁会过来告诉你什么呢?(真是快乐的荷花,看大家多喜欢你呀,大家都想把快乐与你分享呢。)

4、师:同学们,作者明明是在看荷花,他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5、师:是啊,这一池的荷花多像一幅活的画,多么美丽,多么引人入胜,令人陶醉啊。请大家再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话。

四、总结,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叶圣陶爷爷的的带领下,一起欣赏了一池美丽、生机勃勃的荷花。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请大家也回家欣赏一下自己喜欢的花,学着作者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写一写你喜欢的花。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执教:渔溪中心小学

云 指导:渔溪中心小学

翁道诚

【教学目标】

1、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的进行表述。

2、通过探索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探索发现规律,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教学具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引入新课

1、男女生计算比赛(男生完成题①女生完成题 ②)①20×8+105×8 ②(20+105)×8 ①(40+4)×25 ②40×25+4×25

2、第一轮比赛 汇报计算结果,每组算式用“=”连接。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3、第二轮比赛宣布比赛结果,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例题,指名读题。

(1)师:“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3)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两种算式。

(4)师:比较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否具有这样特点的2个算式结果都相等呢?

(5)师:你们能举个例子进行验证吗?学生举例后进行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6)学生汇报自己所举的例子,观察板书。

(7)师:左边的算式都有什么特点,右边的算式呢?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8)师:“那么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呢?小组内互相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

2.课件出示乘法分配律,学生齐读,找出关键字词,加深理解。

3.师:你能用更简洁的方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学生写在本子上,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字母表示法.(a+b)×c=a×c+b×c

师:如果老师是这样表示的a×(b+c)= 你们会填吗?

三、拓展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12+40)×3=____×3+____×3(2)15×(40+8)=15×____+15×____(3)78×20+22×20=(____+____)×20 2.连线

3×17+5×17(22+44)×30(18+4)×6 18×6+4×6 22×30+44×30 60×20+60×30 60×(20+30)(3+5)×17 3.判断:

2×(6+5)=2×6+5()(25+7)×4=25×4×7×4()35×9+35=35×(9+1)()66×(5+3+2)=66×5+66×3+66×2()

四、本课总结

1.师:“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出示上课时的比赛题,问:“这两组算式运用了什么知识呢?”

说明:根据数字的特点可以灵活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能更简便一些。我们在下节课继续研究。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想

执教:渔溪中心小学

云 指导:渔溪中心小学

翁道诚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以后的速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年龄特点,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比赛激趣,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一上课就组织男女生进行两轮计算比赛,既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组算式的特点,为下面乘法分配律的探讨奠定基础。

2、在注重规律探讨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速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数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速算。乘法分配律是学生继续学习速算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还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本课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融入教学,把重点放在探索,表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更简便。

3、以观察、分析、比较、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并归纳规律。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观察、分析、比较,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教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4、重视学生间的评价,渗透猜测到验证的数学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初步感知两个算式的特点后,引发学生思考:是否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算式结果一定会相等?进而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并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从而得出规律。

5、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学生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逐步归纳出乘法分配律。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表述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评论他人的观点,从而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力。

美术《石头说话》教案

执教:虞阳小学 陈新英 指导:渔溪中心小学综合科

【教学目的】

1、通过石头的独立成型或组合造型、彩绘,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训练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想象与表现能力,利用石头的形状、特征,大胆拼摆,想象添画。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美化生活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利用石头间的平面拼摆或立体组合进行想象组合造型。【教学难点】

利用石头的形状、特征来合理想象,掌握彩绘的基本着色技巧。【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水粉颜料、石子、AB胶、毛笔、调色盘、小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

1、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片,课件出示《仙桃石》、《猴子观海》

2、揭示课题:《石头说话》

二、联想造型

1、课件出示: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想象。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面前的石头并想象。

小结:可以根据石头本身的色彩、形状加以想象,形成各种造型。3.课件出示“一只鞋”,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单块石头作品的制作方法。

4.课件出示:单块石头作品与多块石头作品,并通过比较了解多块石头的平面组合造型和立体造型。

5、教师讲解组合的制作方法(课件出示)

(1)随意组合

(2)从各个角度进行想象,确定造型后用AB胶粘牢石头(3)添画,装饰完成

6、制作步骤.A、学生讨论并回答。B、教师小结并板书

第一步:构思 第二步:添画 第三步:装饰

7、作品欣赏.课件展示,组织学生欣赏不同材料和方法创作的石头作品.三、动手制作

(1)作业要求:选择合适的石头,根据石头的特点进行添画或拼摆成一个有趣的形象。(2)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根据石头的特征,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进行石头造型设计制作。

四、作业展评.1、在这些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件?你能说说理由吗?

2、教师启发:你做的作品是什么?你能帮他说句心里的话吗?

3、师小结:其实,“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只要我们关注生活,仔细留心身边的事物,相信从自然界中就能不断的发现美,甚至创造美。

五、拓展知识

教师课件出示: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也可以收集一些树枝、铁丝、小块的石头,装饰身边的事物,如做项链的坠子、发夹的装饰造型等等希望大家回去也去尝试制作。

《石头说话》教学设计

执教:虞阳小学 陈新英 指导:渔溪中心小学综合科

按照省级课题“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研究”的实验要求,在美术课《石头说话》教学中,我运用了现代农远教育研究“模式二”的教学尝试,充分发挥教学课件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师生、生生互相评价,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尽情地发挥想象,努力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本课内容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十册第八课的《石头说话》。这堂课是“手工制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石头的造型作品,让学生了解单块石头独立成型的制作方法与组合造型的比较,鼓励学生动手制件出各种事物等作品的造型,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感兴趣而且全身放松的时候,才会尽情的发挥想象力,才会体会到创造带来的成功感觉。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出示两幅图片,并强调大自然里有一种很不起眼的东西,路旁、河边、山上随处可见。但是,如果你留心过,你会发现,这些东西里藏着很多秘密。例如我国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位于安徽省南部,景色秀丽神奇,尤其那千奇百怪的石头,像《猴子观海》、《仙桃石》„„,并分别出示图片课件,提出问题:这块石头它像什么?它们好像在说什么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带着问题仔细地观察图片。通过观察,找出图片中石头的开关,使学生对不起眼的石头另眼相看。在此基础上,我提出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是一起来学习“石头说话”。

“石头说话”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即如何在保留石头作品原样的基础上进行添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作品。所以,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是先要启发学生想象,想象的前提是发现。在课堂中,教师结合了黄山奇石,给学生看其中两张石头的照片,让他们说说像什么,然后公布石头的其名。因为介绍的石头具有明显的特性,学生进行想象没有多大的困难。初尝想象乐趣的学生这时一定会对着自己的石头进行联想,课的进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术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最忌讳学生作业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风格。解决好想象的问题后,就要解决好如何绘画的问题。在课堂中,通过教学课件我主要选择了欣赏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展示单块石头画与多块石头组合造型的认识和制作步骤,让学生自主发现,引领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思考创作,从添画、涂色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为了使这节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首先出示一块形态普通的石头及从这块石头制作成的不同作品。通过石头摆放的角度不同,让学生明白,要使石头更像自己所联想到的事物,就必须着眼于一个“巧”字。即巧妙利用石头的形状、色彩,进行想象,为创作时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石头的形状看一看、摸一摸,说说自己对石头认识,并讲一讲自己会如何处理,怎样来设计制作,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开阔学生的创作思维。接着我通过单块石头和多块石头组合的作品的课件让学生了解单块石头独立成型的制作方法与组合造型的比较,引导学生了解利用石头造型的方法,可以独立成型也可以组合造型,包括可以平面拼摆,也可以立体组合。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想像,鼓励学生用多种造型和装饰的手法来塑造所表现的物象,使其物体的形象更具个性和创造的特色。在小结石头作品的制作方法和步骤的同时,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训练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学生动手制作前,我又出示了课件让学生欣赏一组石头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造型欣赏来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学生寻找创作的灵感增添催化剂。

在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完成作品时,我着重强调要根据石头的特点进行添画或拼摆,使作品更具有趣味性。学生在合作制作过程中,互相指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这样培养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迸发创作热情,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10.第3课交往有艺术教案 篇十

主编:赵同敏

审核:政治编写组

第三课

交往有艺术

课题:交往有艺术

课型:新课

授课教师:

课时:

课时

授课时间:2017年春期第 周星期

日 第 节

总第 节

一、交往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会运用哪些方法和技巧与他人交往?

二、第三课

交往有艺术 礼貌歌:假如你帮助了我 我就说一声谢谢你 假如你得罪了他 你就说一声对不起 一声谢谢你 话少重情谊 一声对不起 消了心中气 你和我和他呀 他和我和你 相逢纵然不相识 大家都要彬彬有礼

假如你向我致谢 我就说一声别客气 假如他向你道歉 你就说一声没关系 一声别客气 相互赠友谊 一声没关系 彼此通情礼 你和我和他呀 他和我和你

生活在文明社会里 大家都要彬彬有礼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讲究文明礼貌,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

【能力目标】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初步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与技能。【知识目标】认识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了解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

四、速读教材,了解文意

1.文明礼貌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成功交往的艺术有哪些?

五、文明礼貌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文明礼貌是人们在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一种美德规范。

2.讲究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教养,还反映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3.讲究文明礼貌既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切、和睦的关系,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讲究文明礼貌,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对我们的成长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人与人之间需 柳湖中学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主编:赵同敏

审核:政治编写组

要尊重,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

六、中国谚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七、八、九、十、这些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在交往中它

十一、能否缺少?它有什么样的作用?

柳湖中学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主编:赵同敏

审核:政治编写组

十二、事例导航

(一)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十三、(二)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走下著名的“空军一号”飞机,与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亲切握手,这一场景被定格为中美领导人冰释前嫌的经典镜头

尼克松总统是美国有史以来边的工作人员周总理是否穿了大衣。反馈回来的消息是周总理穿了大衣,所以我父亲也穿了大衣走出飞机,这可能也是为了体现平等吧!”尼克松总统走下舷梯,他还没有踏上中国的土地手臂就伸了出来,总理马上迎上去,尼克松总统当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

同样是美国人,为什么那名美国记者不受欢迎,而总统尼克松受到欢迎?

十四、古时有个人叫刘大,不善于说话,无端地得罪了许多人。他过生日那一天。请了朋友张

三、李

四、王

五、赵六来吃酒。张

三、李

四、王五陆陆续续来了。可是快到开席时,赵六还没有来。刘大站在门口懊恼地说“该来的还不来!”张三正好站在他身旁,听了这话,袖子一甩就走了。李四从客厅里赶出来问刘大:“这是怎么回事?”刘大也感到莫名其妙,着急地说“哎呀,不该走的又走了。”李四一听,也不辞而别。刘大不明究竟,摊开双手对王五说:“你看,我又不是讲他的。”王五听了,气呼呼地拔腿就跑。刘大更糊涂了,望望满桌酒菜和空空的客厅,沮丧及了。这时赵六来了,刘大说:“你来得真不是时候!”赵六一听,转身而去。刘大呆呆地站着,不明白这些客人为什么都走了。

十五、倾听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要保持专心、尊重与体谅的态度,切忌一些不良行为,如三心二意、东张西望、翻看书报、随意打断对方、乱插话以及妄加评论、表情冷漠等。

十六、成功交往还有哪些其它方面的技巧?

1、积极参与他人的活动,努力让别人接受和接受别人。•

2、学会赞美与批评、劝告与安慰、协商与协调。•

3、学会化解冲突和矛盾。

十七、阳光提示

真诚坦率的人最容易受到信任 正直勇敢的人会赢得尊重 谦逊宽容的人总是广受欢迎

善于聆听的人,朋友将为你敞开心扉 柳湖中学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主编:赵同敏

审核:政治编写组

热情开朗的人缩短了与他人的距离 乐观幽默的人能为朋友带来快乐 细心体贴的人会收获朋友的感激

彬彬有礼的人会在新的环境中畅通无阻 坚持原则的人会令人佩服

在社会交往中要懂得拒绝诱惑,保护自己

①语言文明②行为文明③学会表达④学会倾听:注意事项十八、十九、当堂检测 1.成功交往的艺术有哪些?

2.文明礼貌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3.在倾听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二十、成功交往的艺术有哪些?

• 1.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 2.学会宽容,理解他人; • 3.关心他人,互相帮助;

• 4.礼貌待人,举止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 • 5.学会倾听,善于表达; • 6.谦虚恭敬,与人为善。

• 7.积极参与他人的活动,努力让别人接受和接受别人。• 8.学会赞美与批评、劝告与安慰、协商与协调。• 9.学会化解冲突和矛盾。

二十一、文明礼貌在社会交往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文明礼貌是人们在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一种美德规范。

2.讲究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教养,还反映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3.讲究文明礼貌既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切、和睦的关系,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讲究文明礼貌,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对我们的成长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⑤其他…… 柳湖中学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主编:赵同敏

审核:政治编写组

二十二、在倾听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要保持专心、尊重与体谅的态度,切忌一些不良行为,如三心二意、东张西望、翻看书报、随意打断对方、乱插话以及妄加评论、表情冷漠等。

上一篇:幼儿园音乐老师教学计划下一篇:classic的用法和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