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建科及发展规划

2024-10-25

中医科建科及发展规划(精选5篇)

1.中医科建科及发展规划 篇一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1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51-02

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流程,成为中医药综合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护理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辨证施护、个性化强,技术方法灵活多样、易于接受,与现代护理互相补充,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护理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1]。《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出台,标志着中国护理学科迈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在中医护理发展中,如何面临挑战,抓住机遇,取得成效,是中医护理管理者思考的重要命题。

1 发展中医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 由于中医护理专业学生面临岗位选择的压力,而综合性医院就业机会高于中医医院的现实,使更多中医院校护理毕业生与专业不能对口,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甚至严重流失。目前各中医院的护理人员中,大部分是西医护士出生,其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上都明显低于中医护士。同时中医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导致了护理人员不能分层次使用,工资奖金待遇等方面不能体现其知识价值,不能体现其在护理队伍中的地位,使其对职业的忠诚度降低,学术带头人数甚少[1]。

1.2 在职护士的中医知识缺乏 在中医医院的护士中,西医院校毕业生比例大,医院面临着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再培训任务,影响中医临床护理实践中服务能力的提升及中医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1.3 中医护理操作开展受制约 2006年,《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全面修订完成,这标志着中医护理工作向行业标准化管理迈出了新的一步。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也就是说医生不开医嘱,护士就无法开展中医护理操作。

1.4 西医护理对中医护理的冲击 西医护理依靠其自身的优势,对传统的中医护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护,服务对象不仅针对有疾病的人和人群,还关注大众的健康,在治未病、老年病、慢性病、养生保健领域应用广泛。而西医护理理论体系严谨,相对独立,技术操作规范、流程合理,服务对象主要针对有疾病的人群。与西医护理人员相比,中医护理人员除了要学习西医护理知识外,还要系统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所以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更多。

1.5 中医护理人才梯队不完善 中医护理人员就业后的学历教育以西医教育为主,护士没有机会投入中医护理学历培养体系,导致中医护理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与其它医学专业相比,水平有一定差距,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2 发展中医护理的优势

2.1 发展中医护理的政策优势

2.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建立了中医护理行业的国家标准《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2010年对中医护理工作发布了管理性文件《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2013年首次把“中医护理专科”设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2.1.2 在中医护理教育方面,目前也呈现多层次特点。在学历教育中,中医护理专业有中专、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在全国中医院校中,相继成立了护理学院,使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梯队更加合理。

2.1.3 中医护理的学术氛围逐渐浓厚 中华护理学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均成立了中医护理专业委员会,定期举办全国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会,推动了中医护理学科建设,搭建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2.2 发展中医护理的学科优势

2.2.1 中医护理的理论优势 中医护理历来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辨证观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辨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辨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病人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

2.2.2 中医护理的方法优势 中医临床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除药物、针灸疗法外,还有拔罐、刮痧、熏洗、敷药、推拿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中医护理在治未病、老年病和慢性病防治、康复工作中也具有显著的特色优势。

2.2.3 中医护理的操作优势 中医护理技术在中医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医护理人员为病人提供服务的基本手段。它是以臟腑学说为基础,经络学说为核心,通过刺激特定部位,以通经脉、调气血、调整阴阳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3]。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简便易行、直观安全的特点,以无创或微创为优势,已逐渐成为吸引病人入住中医院的良好举措[4]。《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明确了15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为护士提供了技术和法律保障。

2.2.4 中医护理的价格优势 中医护理的方便性、实用性是其它现代护理无法比拟的,因此也就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随着中医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也得到明显关注。如治疗小儿厌食症常用的捏脊疗法;神经衰弱、长期头痛头晕患者应用的药枕治疗;风湿、类风湿性疾病使用的温泉浴、泥沙浴;佝偻病、缺钙用日光浴进行治疗等等,均疗效显著。此外还有火罐、热敷、熏洗、浴足等,均属于中医护理方法。这些疗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适应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中医护理是一门有历史、有传承、有发展、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独立学科。中医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坚持“辨证施护”的中医临床护理原则,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工作[1]。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2号.

[2] 马秋平.中医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2):69.

[3] 王彩霞.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之我见[J].甘肃中医,2005,18(8):35-36.

2.弘扬“国粹” 发展“中医” 篇二

《人民日报》载文《中医药这把“钥匙”不能丢》!只因“很多人觉得中医不科学,不如西医精确,不愿意用这把‘钥匙’,无形中将中医边缘化”。其实,对中医药的挞伐近百年来从未消停过。尽管国家早就提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路线图”,可是在实践过程中总是有些学者专家不以为然。以科普作家方舟子为代表的“讨伐”派,在“中医新世纪大论战”中,抛出《批评中医》的专著,独树一帜,最具代表性。为丛书作序的竟然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兼“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的袁钟先生。“批评”的内容颇有“颠覆”性——“中医学不是科学”、“中医‘神话’剖析”、“中医疗效不稳定”、“中药毒性要当心”……还拉大旗,断章意会用鲁迅、陈寅恪、傅斯年等名人的话作帮衬,看那架势,非“批倒批臭”不罢休也!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和发展,我国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蒋介石先生也曾针对“废止旧医案”的闹剧慷慨陈词——“我对中医中药绝对拥护”……。至于美国财阀洛克菲勒与中医结缘,正是因为老洛克菲勒先生走遍了美、英、法、德等国没能治好眼疾,来到中国抱着“死马只当活马医”的侥幸一试,殊不料只用不值几分钱的草药灌之,妙手回春,重见光明。于是慷慨解囊,建立一个机构,“专门研究中国医药”,这就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今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付梓《批评中医》的大作,咂摸滋味,似嫌有数典忘祖的意味和滑稽幽默。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批评中医》者岂能不知,为何只字不提呢!

无须讳言,今日中医药的处境确实让人忧虑。据经济学家陈胜昌先生披露,业界专家绝非杞人忧天,是有根据的: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乏力,有渐渐沦为“原料药基地”之虞。东邻日本占据了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的80%,韩国占据10%。其所用的中药原材,八成都是从我国进口的。国人卖出“一筐草”,洋人变成“一堆宝”。中医药在神州大地日趋式微之时,却是域外大力发展中医药之日。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设立了2000多个植物药研究机构。不仅筛选中药,取其精华,而且对中药复方药理进行研究,觊觎中医药的知识产权。调查数字显示,“洋中药”侵吞中国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土中药”内忧外困,我国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名骤减至现今不足500名。没有中医药专家,又何谈中医药的复兴!日本有人扬言:在21世纪一定要将“汉医汉药”改为“东方医药”。呜呼!中华民族的中医药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3.中医治疗风湿病发展简述 篇三

娄玉钤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出身中医世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及国家中医管理局确定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娄多峰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以骨、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风湿病。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风湿病医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河南风湿病研究所所长。

中医风湿病是在传统中医学形成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充实起来的,是中华民族长期与肢体关节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回顾中医风湿病的发展历史,有利于帮助我们启开以往文献中深埋的奥秘,了解学科发展规律,更好的继承与创新。

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远古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风湿病有所认识和掌握,在殷墟中发现的甲骨文以及商代甲骨卜辞和器物铭文中发现就有关于风湿病的记载。如“疾手”、“疾肘”、“疾止(趾)”、“疾骨”等,并以骨针治之。《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在周之前,我们的祖先对中医风湿病已有了简单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风湿病基础理论的形成。当时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进步,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思想十分活跃,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左传•昭元年》有“风淫末疾”的记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医书《足痹十一脉灸经》中,有“疾畀”(痹)之称,帛书《导引图》虽仅44个图像,就有“39,引(痹)痛”一图。《黄帝内经》称风湿病为“痹”,《素问》设“痹论”专篇,《灵枢》设“周痹”专篇,其他篇中也散载有关于风湿病的重要论述。对风湿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病位、命名、分类、表现、治疗、预后、治未病等均有系统论述,为后世研究风湿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秦汉时期,《伤寒杂病论》倡用“风湿”一名,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风湿病辨证论治方法,《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为辨证核心诊疗风湿病,张仲景在《内经》论述的基础上,列风湿、历节、血痹、虚劳腰痛、狐惑论治。《中藏经》提出 “暑邪”与“气”(愁忧思喜怒过多)也可致痹。并提出 “痹者闭也”的病机名言,一直影响着后世医家。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医风湿病的临床病证学发展期,《诸病源候论》及《备急千金要方》等问世,推动了中医风湿病临证医学尤其是病候分类和针灸疗法的发展。这一时期风湿病的证候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风湿病的辨证治疗。在治疗上主张汤、熨、针石、补养、宣导等综合疗法,继承了《黄帝内经》“杂合以治”的思想。但遗憾的是,这些证候均被列于风病候、虚劳候等内,未遵《内经》将其设为专病,对风湿病的学科发展不利。直到清代,还有医家将风湿病列入风门讨论。

经过汉唐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方药荟萃,客观上需要给以中医风湿病总结;随着我国造纸、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出现,为风湿病大规模总结及随之引发的争鸣创造了客观条件。此时期个人著作也有很多创新及不同的学术观点,引发更深入的争鸣。至金元,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为代表的医家,从临床实际出发,不拘泥经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再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风湿病学的发展。金元时期,由于受“古方不能尽治今病”的影响,极力提倡辨证,反对机械地套用《局方》,因此对风湿病的辨证论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风湿病的病名诊断被淡化,对《内经》、《圣济总录》奠定的风湿病命名与分类体系继承不够。这种重辨证、轻辨病思想当然不利于风湿病学科建设与发展。当一个事物发展到极致,内部必然会出现革新的力量,此时,辨证论治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延续,另一方面出现了革新的趋势。明代早期,有远见的医学家对不重视风湿病病名诊断及命名混乱、不规范、随意性强等现象提出了批评,如戴思恭《推求师意》曰:“人身体痛,在外有皮肉脉筋骨,由病有不同之邪,亦各欲其正名,名不正将何以施治?”孙一奎《赤水玄珠》更提出命名原则应“庶可因名而循其实”,但响应者寡。明清时期,主流思想仍沿金元,极力提倡辨证,使中医风湿病辨证论治达到了高度成熟阶段。其实,两者殊途同归,都为中医风湿病辨证论治向深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时期中医学术发展处于低潮,中医风湿病仍被列为内科杂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原来不被重视的肢体关节疼痛一类疾病得到了重视。为中医风湿病学的学科建设及快速崛起创造有了良好的机遇。《中国痹病大全》将古今二千余册中医文献中有关痹病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全面对历代医家在痹病方面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等进行了总结。国家高度重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了著书立说。娄多峰认为风湿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虚、邪、瘀”,三者共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治疗的关键在于打破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创立了风湿病虚邪淤学说,风湿病专著有《痹证治验》、《痹证通论》、《痹病论治学》、《中国痹病大全》、《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中医临床研究》、《热痹证治新说》、《中国风湿病学》、《风湿病中医特色治疗》、《痹病古今名家验案全析》等,极大地促进了中医风湿病的学科建设。编写了《中医风湿病学》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随着这些工作的深入开展,积累的共识越来越多,使中医风湿病学科体系趋于成熟,而且还在快速发展。

4.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现状 篇四

在部分国家已获得法律地位

2000年5月9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2000年维多利亚州中医注册法。16日,维州总督正式签署文件,宣布中医在维州立法。这表明中医在澳大利亚维州被正式承认为一门科学,这是中医首次在西方国家得到法律认可,享有与西医同等的法律地位。

中医药在澳大利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19世纪末中国人移居澳洲之始,就将中医药带到了那里。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人大批留学移民澳洲,那些学过中医的人纷纷在澳洲设立中医诊所。但当地人对中医缺乏了解,将之视为“缺乏科学依据”的巫术。

1991年,时任维多利亚州中医药学会会长的林子强教授发起成立了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把全澳洲的中医统一于一个行业组织,制定行医道德规范和治病规章,为中医在澳取得合法地位奠定了基础。

林子强教授又在墨尔本理工大学开设了中医系。这是国外综合性高等学府设立的第一个五年制中医专业。

为了使中医取得法律上的地位,澳全国中医药针灸联合会邀请中国著名中医专家到澳讲学、示范,组织澳联邦政府有关官员到中国参观等,做了大量工作。

中医在维多利亚州的立法得到了澳全国卫生厅长会议的认同,并决定将它作为蓝本向其它州推广。

同样在2000年,加拿大卑诗省政府宣布正式立法确认传统中医的医学法律地位,并将立法管制中医师的执业资格。卑诗省中医针灸管理局注册总监指出,卑诗省是北美第一个肯定中医师资格的地方,同时也是第一个实施中医配方制度,让某些有危险的中草药,必须经由注册中医师开处方才能买到。

2001年4月,南非政府批准了有关承认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医疗法的法案。这表明中医药在南非也有了合法地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华人中医不断向政府提出申请,希望得到政府的合法承认。几十年后,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像南非等一些国家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为中医药在世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东南亚有市场但未被完全接受

东南亚是华人聚居的地区,按常理推测,中医药在那里的发展应该比较顺利,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国情不同,中医药在那里虽容易被人们认可一些,但仍是障碍重重。

以马来西亚为例来看这一问题。

马来西亚全国人口约2300万,华人占25%左右。中药在当地华人社会中被认可不存在什么障碍。北京同仁堂集团在那里开店成功即可印证这个问题。

2002年8月,北京同仁堂集团吉隆坡分店开张,并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中药中心,同仁堂的中成药、药酒、保健品、药材等源源不断地从中国运来。2004年6月,同仁堂槟城分店又开张。

在马来西亚,同仁堂将开店与中医坐诊与售药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专业指导,并提供针灸、推拿按摩、中药配方调剂等医疗服务,很受患者欢迎。由于与当地海鸥集团合作,同仁堂的“北京特制白凤丸”甚至打入当地马来族市场,成为马来西亚各族群女士争相购买的保健与美容产品。

不过,中医药在马来西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由于中国尚未加入国际穆斯林协会,中国的中药制品尚无适合穆斯林消费的标志。马来西亚信奉穆斯林教的民众最多,因此当地多数消费者对中国中药制品心存疑虑。

中医药没有得到马来西亚政府医院及私立医院的完全接受。全国只有很少几家华人经营的私立医院开设中医门诊并经营中药,绝大多数中药是通过中药店与消费者见面。

马来西亚正规医院及很多医院不引入中药,最主要的原因与世界很多国家的情况相同,即中国对传统的中成药不能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报告书。

同仁堂在马来西亚与当地企业采取合资控股的方式经营,并将此看成拓展海外市场很重要的一环,仅白凤丸的年销售量就达到4000箱左右,并且常常供不应求。尽管如此,也不能不看到,若想让中药在当地无障碍地被人们接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医药在欧洲出现良好发展势头

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欧美是最重要的地区,也是发展最难的地区。欧洲国家长期排斥中医药。近年,许多欧洲国家开始允许销售中药制品。有的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欧洲有中医师和针灸师12万多人,每年就诊患者超过500万人次,患者除华裔之外还有欧裔,中药的批发销售量每年达1.5亿美元。欧洲还有中医教学机构300多所,每年向各国输送5000多名中医药专业人员。

欧洲人在接受中医药方面有了相当的进展。这一点从英国即可反映出来。

英国政府及社会曾一度对中医药持歧视和限制的态度,后来,随着民众的需要而适当放开,近几年又因中药疗效显著而改为默许甚至重视。目前,英国政府正在酝酿对中医药立法,当地中医师盼望借立法之机取得与西医平等的地位。但是,通过一次立法就取得与西医完全相同的地位,恐怕也很难。

目前,英国政府放松了对开设中医诊所的限制,使中医药获得了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中医诊所已达到3000多家,更多的英国人了解并接受了中医药。

欧洲中医药的发展,除当地人士的努力,也有其他力量的推动。如有意经营中药产业的李嘉诚,其旗下的和黄集团从2001年开始在欧洲建立零售药店“和黄药业大药房”,收购和开设了1000多家连锁店,在英国就有700家,兼营中西药。2003年,和黄又在英国伦敦推出专业中药店——“森(SEN)”。

中医药在英国乃至欧洲有所发展,但其仍然缺乏法律地位。

在英国,中药目前还只能以食品或健康补充剂的形式出售。它作为英国国家保健体系之外的一种辅助医疗方式,其患者覆盖率仅有3%。英国卫生部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曾告诫民众在选择中医药治疗时要慎重,称“即使持最乐观的态度,中药的安全性也是没有保证的”,可见由于没有法律保障使中医药处在一个怎样的地位上。

2004年4月30日,欧盟公布了《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中医药界有人认为,欧盟对植物药的市场准入条件已大大降低,对中药进入欧洲极为有利。原国家药审中心资深药品审评专家叶祖光研究员对“指令”的解读则是:欧盟将对中药制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

“中医不算医”及其所处的法律怪圈

王守东的案子可以清楚地表明中医药在美国的地位问题。2000年8月,美国华人王守东因涉嫌无照行医遭到逮捕。这个轰动一时的案件却于2003年1月13日悄然结案,王守东除了需对雇佣没有职业资格的人承担一定责任外,没有被判其它罪名。

王守东1995年来美后,在纽约办了一家经营中草药的公司北京中医院。因生意红火,1997年他找几名从中国退休来美的老中医坐堂号脉、开方,1999年增开骨科、妇科、内科等专科门诊,结果王守东因所雇佣的中医师没有行医执照而被捕。

案件开庭后,人们发现中医已陷入了法律怪圈。在美国,中医无法可依,何来行医执照?如果因为用中医方法对病人进行治疗属于无照行医,就等于承认中医与西医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因此王守东无罪获释,案件悄然落幕。

在美国,中医看病只能叫咨询,开处方也是把中草药当作营养补品,建议病人服用。“中药不是药,中医不是医”,就是中医药目前在美国的状态。

1994年,美国通过的法律把草药和维他命归类为饮食补充品之后,中药开始在美国可以自由买卖。目前,中医药虽然没有取得明确的地位,但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华人社区的不断扩大,中药进入美国呈增多之势。中成药只要符合中国的卫生标准,不含有毒成份,不含濒危野生动植物体,不含重金属,即可不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作为营养品或健康食品进行销售。

实际上,中医药在美国等很多发达国家没有取得法律地位,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尚无质量标准体系。

1996年,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以中药国际化为理念的中药现代化口号。8年时间过去,没有一个中药品种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因此有关中药现代化方向争论的声音愈来愈强。有的专家强调:中医药不同于现代医学和现代药学,实践证明不能再将国际上现成的标准规范体系套用到中医药上,中医药需要自己的评价体系。

5.中医科建科及发展规划 篇五

如今,中医养生美容日益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消费者的青睐,并已经从众多的新概念、洋品牌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了稳步发展。从近几年的广州国际美博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参展的中医养生企业数量增长迅猛,从2D02年的26家增至目前的132家,几年时间增加了近20倍。中医养生美容俨然成为美妆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为了更好地宏扬中医养生美容文化,深入探讨中医养生美容的市场潜力及营销战略,2008年9月21~23日,由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社主办的首届中医养生美容发展论坛将在广州拉开帷幕。

传统文化的复兴

5000多年前,世界第一部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己病”,意思就是说高明的医生在人还没有出现病症之前就能治好病,而只能治好已出现症状的病的医生其实水平并不高。该书所说的“治未病”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养生”。类似“养生”的概念在美容行业中并不新鲜,很多国外品牌也曾高举“亚健康”的旗帜,并推出了系列产品和项目。但为什么中医养生美容概念能后来居上呢?

近几年来如火如茶的国学热,开始宣告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不但捧红了易中天、于丹、翟鸿燊等国学专家和曲黎敏等中医养生专家,也使越来越多具有深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品牌在市场中受到追捧。王老吉现象就证明了这一点。其仅凭着一个单一的凉茶品种和一个单调的红色易拉罐包装,竟然在强手如林的饮料市场中傲视群雄,2D07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单一品牌销量超过全球饮料老大可口可乐,被称为“中国第一罐”。王老吉的成功和其自身的营销、策划、渠道策略等密不可分,同时也与整个社会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复兴息息相关。中医养生美容的发展无疑也是传统文化复兴的直接受益者,传统文化复兴对其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医养生美容天生所具有的深厚中医药理论和历史文化内涵,是其持续发展的雄厚根基。与很多仅仅专注于技术的概念相比,中医药所蕴藏的人文内容更是显得与众不同。中医不仅是治病的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像《易经》、《道德经》等众多的人文著作中,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养生理论,连《黄帝内经》这样的典型医学著作中,也始终体现着非常深厚的人文思想。所以养生并不只是保养生理,还保养心理,人的形、气、神共养,才是中医养生的全部内涵。

中医养生成美容院“金矿”

养生是一种综合的、维持健康的行为,它追求的不仅仅是长寿,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活得更健康、快乐。据统计,中国养生产品的销量正在以每年16%的速度递增,2007年销量已近5000亿元。

在很多地方,中医养生也已成为美容院的一大“金矿”。南京一家美容院自2002年起就开始关注中医养生,2006年迁址重新开业时,店名直接改为“中医RPA通络养生馆”。该美容院老板认为,时至今日,对顾客来说,美容已经不仅是“面子”问题了,而关系着整个身体系统的健康。面部是一面镜子,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都会在面部有所表现。中医养生美容就是强调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达到养生和美容的双重功效,治标又治本。所以未来中医养生项目将是美容院竞争的一个焦点。

而另一家美容院老板认为,养生就是“以人疗人,以气养气”,讲究纯天然的人工疗法,调理阴阳,而不辅以任何化学物质等人工合成物。人体衰老多是因为经脉堵塞所致,而结合中草药植物精华元素的人工经络按摩则有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因此,该美容机构除了开展养生经络按摩外,还会对顾客辅以心理治疗,从而让顾客达到身心健康和谐。

另据香港通络养生连锁集团大陆区CEO孙久惠介绍,虽然2006年起美容业一直遭遇多事之秋,一大批美容院在顾客责难、诚信透支、行业整顿中,无奈退款或把多年苦心经营的美容院关门大吉。但其公司旗下中医养生美容品牌“颐美道”(通络养生美疗)、“天养健”(道家养疗)、“伊奈藤”(子午流注经络美胸)的加盟店的销售业绩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一路飙升。如江苏徐州蓝衣天使美容院8天店销40万、南通金夫人俱乐部10天店销50万、广东茂名圣水伊人美容院5天店销20万、山东威海植物秀美容院5天店销10万、山西文水皇后美容院10天店销30万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热浪。

养生论坛引导行业发展

中医养生美容虽然历史悠久,是中国国粹,但在一轮又一轮的洋品牌、新概念的冲击下,被喧哗所遮盖。如何引导中医养生美容这一方兴未艾的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打造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已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难题。而且,目前国内中医养生美容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一是专业的养生品牌数量较少。很多企业虽然也有类似的项目或产品,但大都是零散的,不成体系也不成气候;二是专业的技术人才较为缺乏。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中开设中医美容课程的非常少,而随着市场井喷式的发展,人才问题就显得很紧迫了;三是中医养生文化亟待普及。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了解和参与,但是目前各个企业间都是孤军作战,缺少交流与合作,更缺乏中医养生美容文化的普及与传播,这会对市场持续发展带来阻碍。

针对以上现状,2008年9月21~23日,由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社主办的首届中医养生美容发展论坛,将有以下亮点值得期待:

首先,论坛集“产、研、学”为一体,把中医养生美容的产业发展、技术趋势和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全国30个城市的500家美容院进行调查研究,权威发布《中医养生美容市场调研报告》,为整个中医养生美容市场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和依据。

上一篇:使命在肩奋斗有我心得感想下一篇:金色花教学实录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