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北师大版)(共9篇)
1.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北师大版) 篇一
(新北师大版)2015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
检测题
一.选择题(24分)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ABC≌△DEF的是()A.AB=DE,BC=EF,ang;A=ang;D B.ang;A=ang;D,ang;B=ang;E,ang;C=ang;F C.AC=DF,ang;B=ang;F,AB=DE D.ang;B=ang;E,ang;C=ang;F,AC=DF 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有两条边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B.两腰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D.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3.已知,如图,在△ABC中,OB和OC分别平分ang;ABC和ang;ACB,过O作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若BD+CE=5,则线段DE的长为()A.5 B.6 C.7 D.8 4.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 5.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的不等式kx+bgt;0的解集为().A.xgt;0 B.xlt;0 C.xlt;2 D.xgt;2 6.已知,则下列不等式不成立的是().A.B.C.D.7.将不等式组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应是().8.如图所示,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与正比例函数y=ax(a为常数,且a0)相交于点P,则不等式kx+bgt;ax的解集是()A.xgt;1 B.xlt;1 C.xgt;2 D.xlt;2 二.填空题(18分)1.在△ABC中,AB=AC,ang;A=44deg;,则ang;B= 度.2.“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逆定理是.3.不等式的非负整数解是.4.如图,AB=AD,只需添加一个条件,就可以判定△ABC≌△ADE.5.如图,在△ABC中,ang;C=90deg;,D为BC上的一点,且DA=DB,DC=AC.则ang;B = 度.(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6.如图,△ABC中,ang;ACB=90deg;,CDperp;AB于点D,ang;A=30deg;,BD=1.5cm,则 AB= cm.三.解答题(58分)1.(8分)解下列不等式(组),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1)(2)2.(6分)甲、乙两家超市以相同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为了吸引顾客,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在甲超市累计购买商品超出300元之后,超出部分按原价8折优惠;在乙超市累计购买商品超出200元之后,超出部分按原价8.5折优惠.设顾客预计累计购物x元(xgt;300).(1)请用含x的代数式分别表示顾客在两家超市购物所付的费用;(2)顾客到哪家超市购物更优惠?说明你的理由.3.(6分)有一个长方形足球场的长为x m,宽为70m.如果它的周长大于350m,面积小于7560m2,求x的取值范围,并判断这个球场是否可以用作国际足球比赛.(注:用于国际比赛的足球场的长在100m到110m之间,宽在64m到75m之间)4.(6分)已知:如图,点D是△ABC内一点,AB=AC,ang;1=ang;2.求证:AD平分ang;BAC.5.(6分)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的交点到底边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6.(6分)已知: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C=BC,ang;ACB=90deg;,直线l经过点C(点A、B都在直线l的同侧),ADperp;l,BEperp;l,垂足分别为D、E.求证:△ADC≌△CEB.7.(6分)如图,在△ABC中,ang;ACB=90deg;,BC=15,AC=20,CD是高.(1)求AB的长;(2)求△ABC的面积;(3)求CD的长.8.(6分)已知:如图,在Rt△ABC中,ang;C=90deg;,沿过B点的一条直线BE折叠这个三角形,使C点与AB边上的一点D重合.(1)当ang;A满足什么条件时,点D恰为AB的中点?写出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并利用此条件证明D为AB的中点;(2)在(1)的条件下,若DE=1,求△ABC的面积.9.(8分)已知A、B两个海港相距180海里.如图表示一艘轮船和一艘快艇沿相同路线从A港出发到B港航行过程中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别是正比例函数图象和一次函数图象)。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求出表示轮船和快艇行驶过程的函数表达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快艇出发多长时间后能超过轮船?(3)快艇和轮船哪一艘先到达 B港?.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2015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加油哦!
(华师大版)2015八年级数学下册考试题 2015年八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卷精品
2.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北师大版) 篇二
授课课题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21~22页的例8,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5~8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比较体积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突出:可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作
业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3、完成练习五第6题
4、成练习五第7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3.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北师大版) 篇三
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9-19
周次 4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整理与复习(1)
教学基本
内容
P33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的反思和罗列知识内容,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梳理和巩固本单元所学的最基础的知识。
有条理的罗列知识和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讨论、梳理、练习
学法指导 通过四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整理”,自主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然后在基本练习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努力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布置学生预习书P33问题:
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2.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或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4.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与它有什么联系?
一、整理完善。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选择最优小组汇报:学了哪些知识?经过怎样过程?解决怎样问题?
相机归纳展示知识图表。(略)
二、反馈练习。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1)出示书P33T1.
问:上面各个形体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你是怎样判断的?
教学环节设计 (2)问:长方体有些什么特征呢?教师直观演示:出示一个长方体,上下面(红色)、前后面(蓝色)、左右面(黄色),并使画面上下、前后、左右移动,接着微机显示12条棱、8个顶点,使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
(3)把这个长方体怎样变化可以得到正方体?教师演示正方体特征。
(4)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1)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直观图最多可以擦去几条棱而不影响形体大小的确定?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2)(书P33T1)先估计哪个形体的体积最大?再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怎样表示长方体、正方体的大小?
3.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单位。
(1)书P33T2。学生说出图意,观察放入左、右两边的量杯里有多少毫升水?思考这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书P33T3先说出要转化单位之间的进率,再确定转化方法。
三、针对练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1.判断。(对打“√”,错打“×”)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必须是正方形。()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选择正确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做一个长方体的铁皮桶,要用多少铁皮,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能装多少水是求()
A.体积B.底面积C.容积D.表面积
(2)做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鱼缸,需要()平方分米玻璃。
A.4×4×4B.4×4×6C.4×4×5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倍。
A.2B.4C.8D.9
(4)一块长方体木板,长2米,宽5分米,厚8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A.2×5×8B.20×5×0.8C.(2O×5+5×8+20×8)×2
四、评价总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1.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2.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或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4.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与它有什么联系?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4.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北师大版) 篇四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其中11~12小题每小题2分,计26分)
1.(2分)如图所示是我国首批女飞行员驾驶国产教练机进行2009年国庆飞行表演训练时的情景.当她们驾机俯冲时,看到地面向自己扑来,这是因为她们选择了 _________ 作为参照物.飞机水平盘旋时,主要靠 _________ 力与重力平衡.第1题图 第2题图
2.(2分)如图(a)、(b)所示,跳橡筋和打陀螺是孩子们喜欢玩的游戏,其中图 _________ 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以上均选填(a)或(b)]由于具有 _________,陀螺可以在地面长时间旋转.3.(2分)为了探究小球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自动拍照一次,拍下小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可以看出小球在做 _________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_________.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第6题图
4.(2分)为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小明在障碍物上固定了弹簧测力计拉住木块,用手拉着小车向左运动(如图).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 _________(填左或右),用这种方法测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优点是拉动小车少许时间后,测力计相对地面 _________(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指针稳定,容易准确读数.5.(2分)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强值实验如图所示,当时的大气压强等于 _________ 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某地大气压强为1105Pa,作用在0.02m2面积的大气压力为 _________ N.6.(2分)如图所示,杨华在滑冰场上与同学进行快速滑行比赛,她和冰刀的总质量为45kg,已知每只冰刀与冰面的接触面积为15cm2.则她对冰面的压力大小为 _________,她在单脚滑行时对冰面的压强是 _________ Pa.7.(2分)如图所示是水坝的截面图,水坝筑成下宽、上窄的形状,是考虑到水对坝体侧面有 _________,并且随深度的增加而 _________(选填增加、不变、减小)
第7题图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8.(2分)我们常用成语冰山一角形容事物显露出来的仅仅是其很小的一部分.事实上,冰山浮在海水中的确只露出一角,更多的部分还浸没在海面之下,那么,浸没在海面之下的部分约占冰山总体积的 _________(用小数表示),若某冰山的质量为500t,则它受到海水的浮力为 _________.(海水=1.0103kg/m3,冰=0.9103kg/m3).9.(2分)新烧制的瓷器,可以仿古董的外形,但其中的碳的含量极少,容易被专家检测到,不法分子,常用高温高压的办法,在古董中渗碳,这说明温度越高,_________;同时也说明分子间有 _________.10.(3分)如图所示,AOB为一机械设备的简化示意图,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杠杆(自重不计),已知AO=2OB、固定O点,使OB处于水平位置,此时B端挂一重为40N的物体,要使杠杆不发生转动,至少需在A端施加F= _________ N的力.11.(3分)如图为手拉重为3N的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示意图,请在图中画出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二、选择题(每题3分,计24分)
12.(3分)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排斥力
B.用鼻子嗅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表明分子在运动
C.在水分子、氢原子和电子中,尺度最小的是氢原子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13.(3分)下列是与打排球有关的物理问题,其中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发球后,球在运动过程中,仍受重力作用
B.扣球时,手感觉有点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传球后,球在上升到最高点时,处于平衡状态
D.拦网时,球被弹回,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4.(3分)如图所示,下列器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A.坩埚钳 B.剪刀 C.筷子 D.镊子
15.(3分)如图所示,在用滑轮将同一物体沿相同水平地面匀速移动时,拉力分别为F甲、F乙、F丙、F丁,比较它们的大小(不计滑轮重及滑轮与细绳间的摩擦),正确的是()
A.F甲F乙 B.F乙=F丙 C.F丙
16.(3分)公共汽车转弯时,汽车中的乘客之所以向一侧倾倒,是因为()
A.汽车具有惯性 B.乘客具有惯性
C.汽车和乘客都具有惯性 D.汽车的惯性比乘客大
17.(3分)为了探究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老师准备了如图所示的器材:
①用钉子做腿的小桌;②海绵;③砝码;④木板;
⑤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⑥装有沙的容器等供同学们选择.同学所选的四组器材中,不能达到探究目的是()
A.①③⑥ B.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8.(3分)将同一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现象如图所示.这两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是()
A.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B.甲液体的密度一定等于乙液体的密度
C.甲液体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D.无法判断
19.(3分)将一块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时如图所示.若将该物体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仍然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则()
A.大块沉入杯底,小块飘在水面上 B.大块、小块都沉入杯底
C.大块、小块都飘在水面上 D.大块、小块都悬浮在水中
三、实验题(26分)
20.(8分)如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过程.(1)根据图中情景可以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A.①是假设,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B.①②③④都是实验事实
C.①②是实验事实,③④是实验推论
D.①②③是实验事实,④是实验推论
(2)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 _________.其中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 _________(选填平衡力、非平衡力或不受力).(3)若用木块代替小车再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还需要添加的器材是长方体木块、钩码和 _________.21.(8分)我们都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若杠杆左端下倾,则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这一调节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这时杠杆重力的力臂为 _________.(2)实验中,用如图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水平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因为该种方式 _________.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
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3)图中,不改变支点O右侧所挂的两个钩码及其位置,保持左侧第 _________ 格的钩码不动,将左侧另外两个钩码改挂到它的下方,杠杆仍可以水平平衡.四、计算题(23题11分,24题13分,计24分)
22.(16分)(1)有些轿车的尾部安装了导流板,如图所示.它的作用主要是在轿车高速行驶时,增加对地面的压力,提高车轮的抓地性能.则导流板横截面的形状是 _________
(2)某轿车空车质量为1900kg,它停放在水平路面上时,某同学测得该轿车轮胎,宽0.2m,与地面接触的长度约为50毫米(沿车长的方向).则此时该轿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约为多大?
(3)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多少小时.23.(18分)小明学习了浮力的知识后,找来一个量程足够大的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铁块.他猜想:若用弹簧测力计悬挂起这个铁块,再将铁块浸没在密度不同的液体中,弹簧测力计就会有不同的读数,在测力计上可对应标出液体的密度值,这样就可以利用他手中的弹簧测力计和铁块制作一个测定液体密度的密度计.(铁=7.9103kg/m3).(1)如图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吊着铁块在空中静止不动,推证弹簧测力计所受拉力等于铁块的重力.(2)他在空气中称得此铁块的重力为7.9N,则该铁块的体积是多大?
5.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北师大版) 篇五
五年级共有两个班,本学期共有56位学生,本学期插入两位女生。接任本年级已有一个学期.本学期是第二学期,在上学期的共同努力下,本年级的数学在全区来比较,虽有些进步,与本区其他学校相比较而言,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学生方面,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如计算方面,好多学生整数乘除就没有学好,计算错误率高,以至全班平均分不高,优生不多,差生不少。学生的作业习惯不好,上学期开学初有近20位学生作业经常没有按时做,到期末还有几位习惯不好,要班主任齐抓共管,按时完成还成问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利用中午时间,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同时辅导好优生,使本班更多学生争取考到90分以上。
二、本册教材内容及前后联系:
在“数与代数”领域教学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图形的变换和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学习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来教学,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和技能:
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⑦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解决问题和方法
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堂、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⑤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4课时)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1课时左右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第四单元、粉刷都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4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4课时左右
5、通分……………………………………………………………4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左右
第六单元、统计(3课时)
打电话………………………………………………………………1课时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2课时)
6.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北师大版) 篇六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参照物的选取与判断问题。
教学难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飞机、鸟儿在空中飞翔,船只在江河湖海里航行,车辆行驶,行人再陆地上行走......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运动,宇宙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我们要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运动与静止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1.参照物
提出问题:我(教师)在教室中从前向后走,让学生判断我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思考你
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总结:以课桌为标准,我是运动的。
介绍参照物的概念:在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时选择的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提出问题:观看图片,司机说乘客没动,而路边的小红说乘客运动的真快,到底谁说得对? 学生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两个人说得都对,因为他们选择的参考物不同。交流讨论:观察书上的图片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火车窗外的树木等景物真的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这些现象怎样解释呢?怎样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样准确地 描述这些运动呢? ①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的列车窗口而言的。
②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
交流讨论:参考物是否可以任意选取?你把选取的参考物看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参考物能选物体自身吗?
归纳总结:参考物的特点:可以任意选取;参考物假定是静止的;参考物不能选研究物体本
身。
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位置发生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物,描
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2.机械运动分类
物体的运动按照经过的路径可以分成哪几类?
运动的物体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提出问题:在哪些运动中,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直线运动 学生总结:百米赛跑;飞机起落等
运动的物体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提出问题:哪些运动中是直线运动?
学生总结:跑早操;地球转动;放学骑自行车回家等。交流讨论:法国飞行员的故事(见课本)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三、小结
①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
一、参照物
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二、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三、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例题 评讲 例题1.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说他是运动的,这是以 为参照物;说他是静止的,这是以
为参照物。
例题2.夜晚抬头望星空时看到:“月亮在云里穿行”,这是以
为参照物;“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 为参照物。
例题3.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下列有关它们 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于地面来说,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选卡车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C.相对于联合收割机来说,卡车在运动
7.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北师大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2)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定理,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
1、情感与态度目标
对比过去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定理证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添加辅助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用折纸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实验1:先将纸片三角形一角折向其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折线与对边平行(图6-38(1))然后把另外两角相向对折,使其顶点与已折角的顶点相嵌合(图(2)、(3)),最后得图(4)所示的结果
(1)(2)(3)(4)
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想一想,还有其它折法吗?(2)实验2:将纸片三角形三顶角剪下,随意将它们拼凑在一起。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
① 用严谨的证明来论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② 看哪个同学想的方法最多?
A D A
E
E B B C
C
D
方法一:过A点作DE∥BC ∵DE∥BC ∴∠DAB=∠B,∠EAC=∠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AB+∠BAC+∠EAC=180° ∴∠BAC+∠B+∠C=180°(等量代换)方法二: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BA.
∵CE∥BA ∴∠B=∠EC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AC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CA+∠ACE+∠ECD=180° ∴∠A+∠B+∠ACB=180°(等量代换)第三环节:反馈练习活动内容:
(1)△ABC中可以有3个锐角吗? 3个直角呢? 2个直角呢?若有1个直角另外两角有什么特点?
(2)△ABC中,∠C=90°,∠A=30°,∠B=?(3)∠A=50°,∠B=∠C,则△ABC中∠B=?
(4)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只能有____个直角或____个钝角.(5)任何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____个锐角;至多有____个锐角.(6)三角形中三角之比为1∶2∶3,则三个角各为多少度?(7)已知:△ABC中,∠C=∠B=2∠A。
(a)求∠B的度数;
(b)若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的度数?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①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哪几种方法? ② 辅助线的作法技巧.③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简单应用.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第239页随堂练习;第241页习题6.6第1,2,3题
8.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篇八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数学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各层次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还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认真学习课标和考试说明
认真学习课标和考试说明,梳理清楚知识点,把握准应知应会。哪些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哪些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教师对要复习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心,这样就能驾驭复习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复习的质量。
三、复习思路(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以中考说明为主线,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
第一轮复习要“过三关”:
(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
(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过基本技能关。如,数形结合的题目,学生能画图能做出,说明他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夯实基础。今年中考试题按易:较易:中:难=4:3:2:1的比例,因此使每个学生对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说明上的原题或改造,必须深钻教材与说明,绝不能好高骛远。
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要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教师可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即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不再以节、章、单元为单位,而是以专题为单位,以教学案为主。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集中、归类,重点难点热点突出复习,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第二轮复习可对学生共性的难点、误点设立专题。
(2)专题的划分要合理,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围绕热点、难点、重点,重要处要狠下功夫,不惜“浪费”时间,舍得投入精力。
以题代知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可适当穿插过去的小知识点,以引起记忆。
(3)专题复习可适当拔高。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一个度。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不能急于赶进度,要善于总结规律性的东西给学生,免得学生产生“糊涂阵”现象。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
1、第三轮复习的形式是模拟中考的综合演练,查漏补缺,俗称考前练兵。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9.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北师大版) 篇九
一、说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探索与发现
(一)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角的度量等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探索新知。本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为后面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本节课意在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力图遵循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学位立足点的理念。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我为本课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能灵活的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魅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此课标指导下,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和启发探究等教法。数学的课堂应该是生动充满活力的、所以我还将采用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于过程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活动的参与中。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激发兴趣点 导入课题
(教师播放电脑课件)通过课件演示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识这些三角形吗?每个三角形有几个角?然后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及“内角和”的概念,为学生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做基础。其中有一个大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三个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吗?”
师:同学们,请你们给评评理:是这样吗? 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时会有不同的答案,引发矛盾。从而教师趁此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探究问题 经历过第一环节,学生已经感觉到哪个三角形说的对,取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从而安排此环节。第一步,量角猜想
让学生任意画三角形,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完成小组活动记录表。例如:
三角形 ∠1 ∠2 ∠3 内角和 30° 40° 110° 70° 80° 30° 90° 75° 15°
通过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学生就能在充足的数据基础上,有目的地互相辩驳、互相的吸纳,完善自己的猜想从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对于没有量出是180°的同学,要求再次测量,找到误差的原因。不仅让新知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更培养了学生对待测量精益求精的思想。第二步,剪拼验证 然后鼓励他们:“你发现的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呢?你能不能想办法验证?” 恰当的提问放飞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小组合作,操作验证。此时我会参与到学生小组探究中去。如果发现学生在验证过程中有困难,老师进行适当的提醒。如“180°是一个什么样的角呢?(平角)根据平角的特点,我们可不可以再想出其他的验证方法呢?”在小组探究后,请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探究结果。此时无论学生的回答如何,我都会对其乐于参与活动勤于思考给予积极的肯定。
可能出现的情况:
A、分别撕下三角形三个角拼成平角的 B、分别剪下三角形三个角拼成平角的 C、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成平角的
D、通过沿长方形对角线对折得到两个三角形,推理得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这些方法都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第三步,演示结论 课件演示剪拼过程。第四步,联系强化
师:现在回到开始的问题。那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比小三角形大吗?
可以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三角板和老师手中的大三角板进行比较来理解和探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都没有关系。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 灵活应用
此环节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并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来完成。
1、基本练习
运用新知解决课前游戏中的问题: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猜一猜小动物背后藏着的角的度数吗?
2、变式练习
教材29页 练一练的第二题。3.灵活练习
本题答案不唯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来猜测,说明可能是什么三角形。4.探索提高
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内角和是360°,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第四个环节 师生小结 聚焦课堂
师生互动:小结本堂课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有知识、情感、学习方法等等方面的体会与感受。请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我只进行补充和完善。
五、说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测——验证——结论——应用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总之,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经历一个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数学、会学数学、爱学数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空间,而课堂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段时间,当这个空间和这个时间相遇时,便有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世界。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能灵活的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魅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和启发探究法。学法: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教师播放电脑课件)通过课件演示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识这些三角形吗?每个三角形有几个角?然后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及“内角和”的概念,为学生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做基础。
其中有一个大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三个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吗?”
师:同学们,请你们给评评理:是这样吗? 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时会有不同的答案,引发矛盾。从而教师趁此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动手操作,探究问题
1、量角猜想
让学生任意画三角形,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完成小组活动记录表。例如:
三角形 ∠1 ∠2 ∠3 内角和 30° 40° 110° 70° 80° 30° 90° 75° 15°
通过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学生就能在充足的数据基础上,有目的地互相辩驳、互相的吸纳,完善自己的猜想从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对于没有量出是180°的同学,要求再次测量,找到误差的原因。不仅让新知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更培养了学生对待测量精益求精的思想。
2、剪拼验证
师问:你发现的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呢?你能不能想办法验证?” 学生小组合作,操作验证。
在小组探究后,请各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探究结果。可能出现的情况:
A、分别撕下三角形三个角拼成平角的 B、分别剪下三角形三个角拼成平角的 C、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成平角的
D、通过沿长方形对角线对折得到两个三角形,推理得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这些方法都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演示结论 课件演示剪拼过程。
2、联系强化
师:现在回到开始的问题。那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比小三角形大吗?
三、巩固新知,灵活应用
1、基本练习
运用新知解决课前游戏中的问题: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猜一猜小动物背后藏着的角的度数吗?
2、变式练习练一练的第二题。3.灵活练习
本题答案不唯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来猜测,说明可能是什么三角形。4.探索提高
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内角和是360°,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四、师生小结,聚焦课堂
师生互动:小结本堂课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有知识、情感、学习方法等等方面的体会与感受。请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我只进行补充和完善。
五、作业设计 完成同步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测——验证——结论——应用
【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北师大版)】推荐阅读:
八年级北师大版下册物理知识点11-30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进度计划09-16
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教学总结10-01
2022年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教学总结10-06
八年级沪粤版物理下册11-09
2023年八年级寒假作业答案初二上册物理07-12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08-20
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08-28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10-13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