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奢侈品文献(11篇)
1.大学生消费奢侈品文献 篇一
关于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状况的调查
报告
姓名:黄钇澍
学号:2008031286
专业:中药营销
关于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在大众传媒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更为直接的受到名人、影视作品等的影响,而随着小康家庭及富裕阶层的兴起,成为社会消费主力,身为“小皇帝小公主”的大学生们拥有较大的消费潜力。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成为广大商家以及当代校园文明建设者们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大学生倾向价格观念
为了对大学生消费状况有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我开展了研究。并对广州中医药大学进行了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2份(男生38份,女生34份)。调查问题包括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涉及自身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对奢侈品的认识、消费的经济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最深刻感受等。基于以上三方面情况的把握,结合其他院校的学生消费状况,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以及对奢侈品所持的态度有了新的认识与把握。
一、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情况
1.大学生的消费多元化倾向
首先,从调查取得的结论表明:消费多元化,除了食物以及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通讯、应酬、旅游等费用激增。有九成以上同学选择了“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需品”,有7成以上的同学选择了旅行,4成以上同学选择了通讯及电子产品。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他们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惟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调查中,当问及“您平时的生活费主要用于哪些方面?”时,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与自然、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2.对待奢侈品,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钱相对固定的,大约在4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5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
3.追求时尚是年轻人的心态
20岁左右的青年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他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当问到“条件允许,对于自己喜欢的奢侈品,您会购买?”时,67%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4.男性与女性观念的分歧
当被问及“对于自己喜欢的奢侈品,您会购买?”以及有关购买奢侈品的态度时,有六成以上女性持支持的态度,仅有三成男性持中立或者肯定的态度,体现了男性及女性在奢侈品的消费上的观念有着较大的分歧。
5.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
有些同学在“您对奢侈品的态度”、“您觉得大家追求奢侈品的原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选择上。有近八成的同学认为购买奢侈品都意味着“与众不同”,追求标新立异,存在较大的攀比心理。有些女同学为了购买奢侈品,在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仍然想方设法购买,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二、当前大学生对待奢侈品消费观念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在奢侈品消费的错误观念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不无关系。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做出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甚至法律的行为。
其二,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其三,大学生深受社会影响。对于不少奢侈品的了解及认知都来源于富二以及名人,例如从“郭美美事件”了解了玛莎拉蒂、爱玛仕等奢侈品,并对开始其建立起错误的消费观念。
其四,大部分的大学生消费属理性。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绝大部分人不追求奢侈品,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虽然社会经济与以往比较已经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放眼世界,我们离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遥远。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
在当前国情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时下热点问题,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调研,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及存在的问题。
2.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提高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学校应该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创造条件,在课内外,通过课堂以及学生社团进行有益的引导。
3.对社会风气的净化
大学生对于奢侈品上的消费误区主要来源于舆论的错误导向。因此,有必要规范舆论对于大学生的引导、促使公众对于奢侈品等的消费的有正确的认识。
关于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状况的调查问卷
第一题:您的性别
1.男2.女
第二题:您所在的年级
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
第三题:您的家庭所在地
1.城市2.城镇3.农村
第四题:您每月的生活费
1.400元以下2.400—800元(含800元)
3.800—1500元(含1500元)4.1500元以上
第五题:您主要的生活费用来源
1.父母2.兼职
3.父母及奖学金4.奖学金及助学金
第六题:您喜欢名牌吗(在不考虑能不能支付得起的情况下)
1.喜欢2.无所谓3.不喜欢
第七题:条件允许,对于自己喜欢的奢侈品,您会购买?
1.会2.会看自己当时的荷包再考虑3.不会
第八题:什么让你认为某个名牌的服饰就是所谓的名牌
1.时尚的,与众不同的2.知名度高的,广告做得好
3.价格比一般的贵4.质量比一般的好
第九题:自己大概有多少名牌服饰
1.基本没有2.3件以内3.3—5件4.5件以
上
第十题:您一般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奢侈品
1.同学之间得知2.电视广告3.家长
4.报纸杂志5.其他()
第十一题:您购买时会比较有意识的去选择奢侈品
1.会2.不会3.不一定
第十二题:您对奢侈品的态度
1.没什么喜不喜欢的,有名就买来了2.我不追求奢侈品
3.奢侈品在周围人中显得与众不同4.质量好的消费品用起来舒服 第十三题:如果一件名牌产品与一件非名牌产品质量差不多,您会选择
1.名牌2.非名牌3.不一定
第十四题:您的家长对于您买奢侈品有何看法
1.不赞成2.我不买3.支持
4.想要就给你买5.坚决反对
第十五题:如果家长不同意你买奢侈品,你会
1.不买就算了,无所谓2.坚持要买3.和他们商量,说服他们 第十六题:您觉得大家追求奢侈品的原因是什么
1.奢侈品代表时尚2.名牌的质量好3.同学之间的攀比造成的 第十七题:您对大学生追求奢侈品有何看法
1.大学生追求自己的个性,是正常的2.无所谓,没有影响
3.不太好,大学生应该养成简朴的习惯,不应刻意追求
第十八题:以下十个品牌,您了解的品牌个数有多少(爱玛仕、香奈儿、迪奥、宝马、欧米茄、拉斐、卡地亚、古驰、LV、阿玛尼)
1.都不认识2.1~3个3.3~7个4.7~10个
第十九题:以下十个品牌,您使用过的品牌个数有多少(爱玛仕、香奈儿、迪奥、宝马、欧米茄、拉斐、卡地亚、古驰、LV、阿玛尼)
1.都没使用过2.1~3个3.3~7个4.7~10个
第二十题:您平时的生活费主要用于哪些方面?(多选)
1.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需品2.电子产品3.旅行4.奢侈品
5.通讯6.书籍7.其他
第二十一题:请问您如何看待当下富二代对于奢侈品的使用状况?
2.大学生消费奢侈品文献 篇二
中国奢侈品销售额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在这种消费潮流下, 奢侈品消费也出现一些非理性消费现象, 如奢侈品消费出现低龄化趋势还有一些购买和消费行为表现出有损于社会风尚的不文明和丑恶现象。如有女子买不起奢侈品, 竟在网上购买奢侈品大牌包装袋, 假装自己买过很多名牌;奢侈品代购也存有隐患、黑幕, 网红推荐购买的有人被骗160多万;更有一部分年轻消费者“卖肾”“卖身”, 只为获得一部苹果手机。这些不文明奢侈品消费行为引起国内广泛关注, 年轻人的奢侈品消费观并未成熟, 容易非理性消费, 如何在现阶段引导人们理性消费奢侈品, 培养他们形成科学、理性、文明的消费理念, 正确认知奢侈品文化成了现今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 这也使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奢侈品非理性消费综述
(一) 奢侈品及奢侈品消费
在牛津辞典中将Luxury定义为a thing that is expensive and enjoyable but not essential, 即奢侈品是一种昂贵且令人愉悦并非必需的东西。《新牛津美语词典》 (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这样定义奢侈:极其舒适和铺张的生活状态;一种并非必需的、渴望得到的物品, 它非常昂贵或者难以获得。维尔纳?桑巴特 (2000) 在其传世经典之作《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 并没有给奢侈品下确切的定义, 他的重点是奢侈生活方式及其产生的作用, 因此对奢侈品的界定显得模糊而过于简单, 不能反映奢侈品的内在实质。在营销学范畴中 (凡勃伦, 2004) 奢侈品的范围不能单单从质量和功能上加以定义, 而是将其摆到奢侈品在社会和经济背景上的价值角度上来看。在新奢侈品的概念中, 在迈克尔·西尔弗斯坦 (2005) 看来:奢侈品消费为一种“趋优消费”, 主要由中档消费者消费, 产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现成的超优质产品类。第二类是传统奢侈品的延伸类, 第三类是大众品牌他们在“大众”和“品牌”之间的市场上占据着一个最有效的击球点:质量优于传统产品, 但是定价却低于超高价或传统奢侈品。
(二) 奢侈品非理性消费及其动机分析
探究奢侈品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形成过程, 重要的是分析其消费动机, 因何消费, 为何需求。过度的消费欲望及较少的资本积累, 使得年轻群体更易在奢侈品消费上发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因此, 追溯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更能从根本上规正消费者的非理性消费问题。所有的行为都代表着对环境的适应倾向。需要引起行为的观点已经不再被接受, 当前的观点是需要引起的是行为的倾向, 而这些倾向是否导致行为依赖于环境因素 (Robert Franken, 2005) 。一书中也提到从众对人类从众是一个人因为群体或个人的真实或想象的压力而产生的信念或行为的改变。正如任何经历过这种情境的人所知道的那样, 与团体“保持一致”的动机是相当强烈的 (Herbert Petri, 2005) 。一般公民大概满足了85%的生理需要, 70%的安全需要, 50%的爱的需要, 40%的自尊需要, 10%的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 1987) 。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最根本的后果是这个需要被平息, 一个更高需要出现。享乐主义是一种自我实现, 以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愉悦价值;完美主义则是为了获得高品质的保证, 以获得质量价值 (Dubois;Laurent, 2001) 。任意性消费的主要驱动力, 是消费者的内在生活和他们的需求与渴望。我们发现是否被奢侈品刺激而产生的消费动机有两种骄傲性, 一是真实的骄傲, 另一种是傲慢的骄傲。消费者由两种不同的骄傲支配去选择是否购买消费品, 而不是被曾经的购物经历所影响。理论上来讲, 我们发现的两种骄傲从其他领域上讲都是相互独立的, 但是事实上是相关联的, 那就是我们真实的骄傲感可以在购物中产生傲慢的骄傲感。奢侈品, 介于其沉迷和势力的双重性联系, 展示出两种骄傲感的最新的关联形式。尽管刺激购买奢侈品的是真实骄傲感, 但别人会认为买奢侈品的人其实会能感到自己有些许傲慢骄傲感存在。奢侈品牌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与市场营销相关的产品, 它们或多或少能影响或被不同骄傲感影响 (Brent Me Ferran;Karl Aquino;Jessica L, 2014) 。不同的个人态度功能也会影响不同的年龄层购买奢侈品。例如, 享乐态度与功利心会影响所有年龄的人, 而社会适应性功能会影响青少年的奢侈品消费行为, 价值表现性功能只会影响较为年轻的成年人奢侈品消费行为, 而社会功能是不会影响中年人去购买奢侈品的 (Michael Sehade;Sabrina Hegner, 2016) 。为追求良好表现的情感的成就动机;对其他个人、群体或世界进行控制和施加影响的权利动机;使自己看起来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动力, 消费者能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种方法就是显现出其独特的特征的与众不同动机;许多消费者急于找到一种方式来克服分离, 单个隔离的感觉, 希望和他们在一起的一致性动机。对自己保持一种积极评价的需求, 或叫做自我尊重的需求的自我尊重动机 (Eric Arnould Linda Price;George Zinkhan, 2004) 。从拥有人家没有的东西出发, 渐渐地发展出更高级的领导思维———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需要独一无二的设计、困难的制造加工、昂贵的价格, 当然还必须有一点点实际功能, 必须具有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朱军, 2012) 。炫耀是目前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动因。奢侈品的消费, 与其说是为了获得高品质的消费品, 倒不如说是自我满足炫耀的心理。目前我国奢侈品被视为财富与身份的直接象征。特别是社会新富阶层, 更需要通过奢侈品消费来现实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获得社会认同, 并需要通过炫耀式消费来维系和创造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网络。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奢侈品消费的炫耀心理非常严重 (赵萍, 2012) 。
(三) 奢侈品的非理性消费影响因素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非理性现象, 尤其在不确定的转型时期, 这种现象更多。如股市的暴涨和暴跌, 深圳房市的暴涨和暴跌, 自杀人数的增多等。在Dan Ariely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rp Our Decisions的书中用许多现实中的事例及实验展现了行为经济学中的可预测的非理性现象。例如:
1. 相对论怪圈
为了更好地理解相对论如何运作, 后面附上图解 (见图1) :
左边的图中我们看到两种选择, 每一种都在不同属性上优于另一种。选择A在属性1 (我们假定是质量) 方向较优。选择B在属性2 (假定是价格) 方向较优。这两种选择让人感到为难, 不容易做出取舍。我们再考虑另一种选择, -A见右图会怎样。这一选择明显要比选择A差, 但它同时与A相似, 两者容易比较, 让我们以为A不仅比-A好, 同时也比B好。说到底把-A (诱饵) 放进来, 建构出与A的一种简单、直观的比较关系, 由此使A看起来较优, 不仅相对于-A, 相对于B也是如此, 因此更愿意选择A。
2. 锚定价格也会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
其实就是所谓的“任意的一致”。首次的价格大都是“任意”的, 并可能受到任意问题答案的影响;可是一旦这些价格在我们的大脑中得到确立, 他便不仅是我们对某一产品的出价意愿, 还包括我们对其他有关产品的出价意愿。
3.“羊群效应”也会左右我们消费行为
一种“羊群效应”是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 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另一种是“自我羊群效应”, 这发生在我们基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事物好或不好。这主要是说, 如果我们在餐馆排队, 有了第一次的体验, 在以后我们会在自己后面排起队来。因此, 似乎不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市场价格, 而是市场价格本身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换言之, 我们对于价格的变化的敏感度, 事实上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 和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 根本不是我们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的反映。
心理因素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作用:认识的影响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意志上, 在抵御外界诱惑时意志不坚定。家庭情况, 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这些大环境也在后天影响着年轻群体消费观的树立 (罗仕健2007) , (胡萍2008) , (王莉芬2014) 。高传路 (2012) 就网络团购的社会现象具体分析了非理性消费的原因:消费者自身对商品的无知;经营者的机会主义, 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欺瞒消费者;政府尴尬角色:要保护到消费者和企业的共同利益;团购网站的不规范管理;诚信问题。Philip Kotler和Kevin Lane Keller (2009) 在分析消费者市场中提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因素影响。其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最为深刻的, 例如:与其他国家相比, 美国消费者过度支出, 这是由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女性经济实力增加、富裕人口增加及生育高峰出生者老化。而社会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体现在消费者的参考家庭和社会角色地位。至于个人特征则包括年龄、生命周期阶段、职业和经济情况、个性和自我概念、生活形态和价值观。
(四) 对奢侈品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建议
赵萍 (2012) 提出三个层次来引导奢侈品消费:一是认识阶段特征, 促进理性回归。二是提倡节俭文化, 防止早熟消费。三是鼓励科学消费, 促进代际平衡。赵彦雷 (2012) 认为要积极引导中国奢侈品的合理消费:一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创立中国自己的品牌, 树立品牌消费意识, 形成中国的奢侈品文化。三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税制改革、提高本国奢侈品质量。主体方面要调整人的价值观念, 审视认得本质以及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客体方面是指对消费环境的调节, 其次要调节社会文化环境 (王丹2013) 。打牢理性消费的基础, 及时调整分配制度, 引导居民合理投资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李福敏, 2010) 。曹海鹰 (2010) 则以发挥大众媒体以及政府的力量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给了我们一个新鲜的视角。通过传统的孝道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中国的传统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精神和理性精神, 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孝道认知教育入手, 在培养孝道情感的同时, 加强孝道的实践教育 (罗丽榕, 2011) 。
三、结论及发展趋势
在研究非理性消费方面, 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通常是着力于研究影响非理性消费的因素, 主要有客观大环境的诱导因素, 例如:地域、家庭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学校教育环境和国际市场差异等和研究主观心理因素, 其次, 根据影响因素推出引导理性消费行为的对策, 主要有4个层次:一是站在消费者自身角度如何引导,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二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上, 保证盈利的同时并宣传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理性消费, 借此树立企业的正面积极的社会形象;三是借助大众媒介, 在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双重影响力下, 对广大消费者灌输理性消费观, 营造社会良好的风气;最后, 突出政府的领导扶持作用, 制定一些有关引导市民理性消费的政策。而国外的研究多是侧重研究消费动机和因素分析。对于奢侈品消费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较为成熟、系统。主要侧重点是奢侈品的定性, 概念及对奢侈品的分类, 例如轻奢和高奢之分。不同阶级对奢侈品的消费动机也有差别。多数是站在奢侈品品牌的推广角度, 即企业的立场推进奢侈品的消费。国内的专家研究较多的则是在奢侈品的认知上, 不能完全否定奢侈品消费, 最后又回归到如何引导奢侈品消费。
3.奢侈品:消费的象征与象征的消费 篇三
据有关部门统计,斯沃琪和路易·威登—轩尼斯将是中国强劲的奢侈品需求增长中受益最多的两大品牌。斯沃琪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就进入了中国市场,拥有三大手表品牌:欧米茄、浪琴和雷达。路易·威登作为皮革制品的行业领袖登陆中国市场已经超过12年,拥有先行者的优势。
一个经济尚不达的国家奢侈品消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空间?这与现阶段中国文化和国人的炫耀性消费心理分不开。
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consumption)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凡勃伦在其于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凡勃伦认为,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炫耀性消费就是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以获得并保持尊荣的消费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学和营销学学者借鉴了上述有关研究,并引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对炫耀性消费尤其是奢侈品消费与营销的研究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奢侈品消费,现在在西方的营销理论中更多地倾向于用象征性消费行为理论加以解释。所谓象征性消费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消费的象征”,即借助消费者消费表达和传递某种意义和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和认同。消费过程不仅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而且也是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过程。其二,是“象征的消费”,即消费者不仅消费商品本身,而且消费这些商品所象征的某种社会文化意义,包括消费时的心情、美感、氛围、气派和情调。由于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与消费心理,使得国人所追求的象征性消费更多地接近于炫耀性消费。
海外奢侈品消费是中国人炫耀性消费的重要方面。近几年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大为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奢侈品销售额的增长。自2004年9月起,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成为中国公民海外旅游的目的国。赴海外旅游的同时也让以前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奢侈品品牌的中国游客得以更多地认识并购买这些品牌,因为自2005年起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允许携带的现金足以前的两倍。
从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心理角度来说,到国外旅游也将大大增强消费者的品牌意识。许多品牌的商品,只有到当地旅游后才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如今到欧洲旅游一方面得益于其地理优势和颇具吸引力的价格,另一方面也能让消费者零距离接触到世界级著名品牌。特别是法国和意大利,将很快吸引大批中国旅游者,实际上是购物者。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人在国外旅游时的购物支出要比他们在国内旅游时的购物支出至少多一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外奢侈品颇具吸引力的价格。中国消费者一般对价格比较敏感,通常情况下,如果容易获得最低价格,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特别热衷于去找到该品牌的最低价格。同时国外奢侈品又是送礼的最佳选择,而馈赠礼物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他们往往会带回一些他们游览过的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礼物,特别是那些在中国买不到的品牌产品送给国内的人,以显示自己到过那些发达国家。
从消费者心理体验的角度讲,奢侈品消费能反映他们从购物中获得了具有更大价值的体验。如消费者拥有一辆哈雷摩托,并不仅仅是拥有一辆摩托,还意味着他们超脱了日常生活的束缚;拥有一台苹果电脑不仅仅意味着运算,更重要地是它能帮助他们轻松涉足未知领域。消费者购买的并不是纯粹的产品和服务,而足自由、冒险和健康。这些无形的体验因素不能被计量、量化,或表现为具体的特征和效用,而只能为消费者所体验,并引领产品和服务提升到卓越。以上事例说明,未来成功的奢侈品营销一定要为消费者创造一种他们渴望得到的经历、体验,而企业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让消费者拥有这种体验。
4.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文献综述 篇四
摘要:当代大学生消费是我国青年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价值取向。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巨大变迁和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其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的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顺应国家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转型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文献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状况及研究方法
经过笔者统计,在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63%。其中,一手实证数据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1%;二手实证数据占全部研究文献的 9%;非数据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 3%。非实证研究的论文占全部研究文献 37%。
通过实证研究采取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问卷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并且辅以对部分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或文献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补充,也可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或其他论文的调查数据。通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对大学生消费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一般性研究的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 49.0%,主要涉及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大学生消费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问题误区等方面的研究。关于大学生消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占全部研究文献数量的 40.1%。以上文献基本是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6.8%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群体展开研究的,以女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3%,以贫困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1%,以 90 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有2%。根据对文献内容的初步统计,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特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大学生不同消费领域”和“大学生群体消费”这四大研究领域的文献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梳理。
二、研究的主要方向及结论
A.大学生消费特点分析
纵观知网的论文数据库,大多的知名论文在大学生消费这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消费特点分析,笔者对其中5篇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总结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也在上升。父母“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2010 年,禹小英对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对回收的 504 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得出结论: 2010 年与 2006 年相比,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以相对中等的 501 ~1000 元这一区间最为普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
2004 年,由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承担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额约为四百元,但最高月消费额已达到 1450元,最低的尚不足九十元,前者是后者的十六倍多。
笔者调查得出,现在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内容不再是购买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电脑消费、手机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体育消费、服装消费等已经构成了大学生消费的新内容。大学生除满足基本生活外,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渴望拥有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的想法。
许多学者指出,大学生在消费中具有追逐时尚、张扬个性的特点更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
在当代大学校园里,价格低廉、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成为许多大学生消费方式的首选。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发布的《2005 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30活形态研究》显示,有 57.3%的大学生宣称“我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4.5% 的大学生认为“科技可以帮助我实现对生活的梦想”;61.4%的大学生承认“手机、Email、ICQ”是我生活中重要的通讯工具”15.6%的大学生过去一年中在网络上购买过商品,而使用银行卡在线支付率高达29.1%。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林江指出: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亦有不同。大一学生主要侧重于娱乐休闲消费、旅游和体育文艺活动等;大二学生逐渐转向以学习方面的消费为主;大三学生的消费主要集中于为就业加砝码或准备考研,许多同学热衷于“考证”、出国及公务员考试等;大四学生主要是就业消费,找工作先要包装自己,然后到不同地方去应聘。
笔者根据上述几位学者的著作进行比较与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大学生消费特点
①大学生消费总体水平上升、差距增大 ②消费结构多元化 ③追逐时尚化、个性化 ④消费方式网络化、电子化 ⑤大学生消费具有阶段性
B.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文献,一种是系统地研究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各方面因素;另一种是专门研究某一方面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如家庭、媒体等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在对大学生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周丽在温州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中主要考虑了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家庭类型、恋爱状态、消费观念这 6 个定性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其结论是: 第一,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有显著差异。第三,家庭类型对学生的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影响作用显著。第四,恋爱状态对大学生的月总消费和月通讯费有显著影响。第五,不同消费观念的学生月总消费存在着显著差异。
梁前德对武汉地区 2,662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分析了家庭住地类型、家庭居住环境与大学生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学生消费水平与其家庭住地类型以及居住环境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大学生的高消费层上,来自地级市市区的大学生比重最大,在低消费层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重最大;一般而言,来自地级市市区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低。
程磊等人对徐州市 4 所高校共 1,200 名本科生的调查显示: 家人的消费行为以及家庭理财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就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周春霞、彭光芒对华中农业大学的近二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消费观趋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大众传媒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观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主要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消费方面信息的大学生们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消费文化。同时大众传媒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娱乐类信息的传播使大学生对高消费、盲目消费产生向往。
宋逸成指出,当代大学生接触最为广泛的媒体就是网络,网络适应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来自网络的各种时尚风潮,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具体到网络购物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他认为有 4 点: 网络提供了数量繁多的商品;网络购物具有便捷性;网络购物的价格相对便宜,符合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当前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时尚,成为大学生快节奏生活的一部分。
笔者根据以上几位专家学者的调查可得出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总的来讲有以下5个方面:性别、在校年级、家庭类型、恋爱状态、不同的消费观念。
而从具体的影响因素来讲的话,可总结为以下3个方面: 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尽管大学生离开家庭走入校园,但家乡生活的风俗习惯以及家庭的理财教育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
②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产生的主要是积极影响。
③网络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网络消费作为一种“符号行为”成为当代大学生取得群体认同的一种标志。
C.大学生消费的不同领域研究
除了大学生消费的综合性研究文献之外,还有许多研究着眼于大学生的不同消费领域。如大学生文化消费、网络信息消费、体育消费、旅游消费、奢侈品消费等。
李俊、蔡涛指出,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有: 大学生用于精神文化消费的开支不断增多;大学生具有个性化和时尚化的化消费需求;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时效性;网络文化消费占很大比重。同时,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大学生文化消费缺乏理性,消费结构不合理;“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所占的比例偏大,而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却表现不足”;存在着低档、庸俗的消费倾向。
2003 年,韩湘平、陈玉清抽取湖南省 5 所高校的男女大学生各 500 名进行了体育消费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当时 80%以上的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总体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类型主要有实物型、运动型、观赏型和阅读型,男女生在体育消费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随后,对各地区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大都采取了类似的调查方式。
张红明、李庆梅研究了大学生在具体的网络消费中的行为选择类别,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快速聚类法制定聚成:学习提升型、自我表达型、娱乐休闲型、交易创业型、沟通交流型,这5 种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细分类型特征。
冯建栋指出,“大学生旅游市场是旅游市场中一个特殊的细分市场,它具有较明显的消费群体特征,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特征”。他对郑州市高校的调查显示,当地大学生旅游欲望强烈,其中 96% 的大学生都外出旅游过。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如下: 旅游时间较为集中(多为假期);旅游方式多样(集体、少数人结伴、单独出游等);旅游目的以休闲娱乐、开阔视野为主。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不同的消费领域主要体现在这几个层面: ①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 ②大学生体育消费 ③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 ④大学生旅游消费 ⑤大学生奢侈性消费
D.大学生群体消费研究
当今社会的大学生仍分为多个不同的群体,而每一个群体的具体消费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研究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对我们研究大学生消费是非常有帮助的、更是非常必要的。
欧定余经过调查论证指出:“贫困大学生占大学生的比例高达 20%左右,这是一个较大而且特殊的消费群体。”
宋卫民认为贫困大学生家庭收入低、消费压力大、非理性消费行为日趋增加、负债消费或自己打工赚钱消费现象普遍、隐蔽性消费支出拮据。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有来自家长的过分资助助长了大学生的消费能力,贫困大学生受到同学中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影响。
笔者经调查与分析对大学生消费群体的研究如下: ①男女大学生的消费偏好差异问题
男性和女性在消费需求上存在天然的偏好差异。笔者认为,男女生之间消费结构不同,女大学生用于食品、娱乐方面的支出少于男大学生,用于衣着方面的支出多于男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支出男女差异不显著;而在总支出方面,女大学生略低。
②贫困大学生消费问题
来自城乡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一直是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贫困大学生家庭收入低、消费压力大、非理性消费行为日趋增加、负债消费或自己打工赚钱消费现象普遍、隐蔽性消费支出拮据。
③90后大学生消费问题
2009年以来,大学校园里的90 后越来越多。与 80 后相比,90 后青少年成长时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更为优越,他们的个性、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以及消费习惯都具有鲜明特点。笔者对 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征进行了总结: 首先,90 后大学生消费主流是合理的。多数学生的消费行为与其自身家庭的经济能力基本适应,只有少部分学生出现了盲目的攀比性消费,甚至奢侈性消费现象。其次,90 后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享受型消费偏多,发展型消费偏少。用于休闲娱乐、人际交往、通讯上网等方面的花费支出比重过高。最后,消费缺乏规划。乱花钱和盲目消费的现象较为严重。
三、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1.在研究的主题上,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结构分析仍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课题。
2.在研究对象上,90后在校大学生为主,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特点。3.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文献都通过实证分析法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从而得出科学与合理的结论。
四、结语
大学生消费作为热点话题,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问世。其研究方法逐步趋于成熟,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然而,也的确有部分文献存在实证分析简单、理论分析空洞以及说教意味浓重等不足。在以调查问卷获得数据的过程中,不少文献存在问卷题目设计相似、有效问卷数量偏少、样本选取随意性大等问题。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有许多文献能够运用消费行为学的理论去展开实证研究。但大部分统计分析也还仅仅是停留在对少数几个变量相关性分析或显著性分析的层面上,能够运用消费行为学理论对数据进行充分梳理或借助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的文献不多。目前,无论是从研究方法还是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深度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禹小英: 《当前大学生消费的新特点与高校消费教育研究———基于对长沙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载《消费经济》,2010 年第 5 期。[2]马芙玲: 《浅析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载《商场现代化》,2006 年第 27 期。
[3]周丽: 《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载《统计与决策》,2007 年第 36 期。[4]梁前德: 《家庭居住环境与大学生消费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地区 2662 名大学生消费调查数据为例》,载《统计与决策》,2009 年第 19 期。[5]程磊李彦宾等: 《家庭理财教育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性分析》,载《会计之友》,2011 年第 6 期。[6]周春霞彭光芒: 《大学生消费观的大众传媒影响因素分析》,载《统计与决策》,2003 年第 6 期。[7]宋晓欣: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心理动因分析》,载《商业时代》,2010 年第 36 期。
[8]宋逸成: 《网络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载《中国商贸》,2011 年第 28 期。[9]李俊蔡涛: 《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载《中国商贸》,2010 年第 18 期。
5.国内奢侈品消费人群研究 篇五
专门做消费者行为研究的南开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教授李东进认为,奢侈品的消费群体,在东西方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欧美国家的奢侈品消费主力是40岁至60岁的中产阶级,而在东方这个群体要年轻10多岁,以30岁左右的年轻新贵为主。在中国,平均月收入5000元至5万元之间,年龄在25岁~40岁的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要力量。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个人财富的4%左右,而中国的一些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却用40%甚至更大的比例去追求奢侈品。
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有五大特征:
一、相对于西方消费者注重个人取向的消费价值,中国消费者更注重炫耀性价值;
二、相对于西方消费者注重拥有物的个人含义,中国消费者注重拥有物的公众意义;
三、相对于西方消费者,中国消费者倾向于用产品或品牌的象征性,以及消费来表达自己在社会中的阶层和地位;
四、相对于西方消费者注重奢侈品的领先特性,中国消费者在选择和消费奢侈品时,更多了从众的动机,以规避消费风险和迎合大众口味;
6.中国应该限制奢侈品消费 辩论稿 篇六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观点是中国应该限制奢侈品消费。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发展范围的、质量价格都是最高档次的非必需商品,特点是高利润性,独特性。在我国消费者主要是以国内进口、境外购买的形式得到。放眼当下,奢侈品如今是已不是一把辛酸泪的孤独过客,中国奢侈品消费量增速极快,已赫然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但随之引发的价值观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却不断升级增多,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到了该限制奢侈品消费的时候。我方观点如下:
第一,奢侈品消费的横飞使得价值观扭曲,社会问题突兀,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未富先奢。在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在资产上多为中产阶级、年龄上多在25-40岁之间。从社会的财富占有规律讲,40-60岁中老年人才是社会主要财富占有者是奢侈品消费者主体。而中国却呈现着年轻化和不正常的发展特点,年轻人购买奢侈品急于证明自己和其心智的不成熟性以及中国独有的富二代模式等,都使得奢侈品消费飞跃前行,若不限制,此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里及行为会更加猖狂。另一方面,奢侈品本身价格极高,为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这点燃了中国人传统价值观脆弱的一面,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表示尽管他们支付不起也渴望购买奢侈品,并认为因此而拥有高社会地位和品味无论是送礼还是享乐都很有面子。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又使得奢侈品消费不断增大以此带来更大的工作生活心里压力甚至加之我国贫富差距极大地现状,使他人产生仇富心理,社会矛盾激化。这样,难道我们不应该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价值观,限制他们对于奢侈品盲目的从众和崇拜形式的消费吗。
第二,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财富的回流与积累。如今为奢侈品消费额贡献如此之多的富人,大多是顺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先富带动后富“的口号而上升到如今的地位,可现在先富的人却把资产的20%用于购买奢侈品。无论国内境外,这上百亿的资产花费在只能看不能带来循环性的废品,怎么如期有效的带动后富、有力的将资产回归到中国市场上呢。我们说限制奢侈品消费,是一种经济的回流,恢复实体经济资产的稳固状态,从而促进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建设。综上所述,出于对中国社会良好风气和文明价值观的倡导和市场经济的科学持续发展,我方坚持认为中国应该限制奢侈品消费。
7.谁在消费奢侈品 篇七
这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市场。一些人购买奢侈品是为了证明自己拥有“奢侈品”,而不在乎奢侈品本身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一些人选择品牌最重要的标准,是这个品牌是否昂贵且知名,至于这件商品的设计理念,似乎无关紧要。
对一些在欧洲已经被人们自然淘汰出奢侈品行列的品牌来说,这里是品牌生存延续的希望所在。
这里,就是中国正火爆的奢侈品市场。
有钱人和年轻人
《世界奢侈品协会2010- 2011中国奢侈行为心理趋向报告》说,中国内地主流奢侈品消费人群已达总人口的16%,约2亿人,并且还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这些人主要生活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月收入在2万元到5万元之间。
奢侈品行业内部,整体上,中国奢侈品消费群被划分为:有钱人和年轻人。
这是一个全球独一无二的划分,在欧美市场,奢侈品的消费人群,是1%甚至更少的人。他们年龄基本在40岁以上。但在中国,如果这样划分,可能是一个错误。因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分布于18岁到50岁之间。
《世界奢侈品协会2010- 2011年度官方报告》预测说,未来3到5年,25岁到30岁的消费者将成为中国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年轻化正成为中国奢侈品消费群最重要的特色。
2007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35~45岁之间。2008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32~45岁之间,平均年龄趋向年轻3岁。2009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29~45岁之间,平均年龄又趋向年轻3岁。2010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25~45岁之间,平均年龄再趋向年轻4岁。2011年,城市奢侈品主流消费群在22~45岁之间,平均年龄进一步趋向年轻3岁。
“你只要看到北京、上海满城尽是LV,就能理解这一趋势。”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执行官欧阳坤对《望东方周刊》说,年龄层次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消费方式的不同。中国年轻人追逐奢侈品的心理动机实际并不难理解:“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不能说不大,他们想摆脱现状,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这时候,一些人会发现,几万块的奢侈品服饰、箱包正好能满足他们表现‘与众不同’的要求。”
二三线城市的爆发
“以北京星光天地的LV专卖店为例,其固定客户的流失率,每年达5%到10%。”欧阳坤说,但LV在中国的销量总体增长却很快,这几乎是所有在中国的奢侈品牌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的增长中约有67%来自新增消费者。数据反映了两大趋势,一是成熟消费群继续向国外市场流失,二是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剧增。
“奢侈品的新品最早出现在巴黎、米兰这样的时尚之都,3个月之后,新品才会进入亚洲,先是日本,然后是中国。进入中国之后,也是先一线城市,再到二三线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的新鲜感、产品线的丰富程度,都在不断衰减。”欧阳坤说,在一些奢侈品牌二三线城市的专卖店,还经常可以看到欧美市场一两年前的旧款产品,有的在欧洲已经被当作库存进入折扣商城打折销售了,在中国却还被宣传为“新品”。
“成熟消费者对奢侈品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只要贵就好,所以,越来越多的成熟消费者,开始每年定期去欧洲市场消费了,因为那里更便宜,而且选择更多。”欧阳坤说,在一线城市,很多奢侈品牌专卖店的销量都在以每年5%到10%的速度下滑。
在对二线城市消费群的调研中,欧阳坤发现“二线城市对奢侈品的态度是:需不需要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能不能体现身份,能不能跟上所在圈层的档次”。
另外,二三线城市的奢侈品消费还具有“酬付性”,也就是买奢侈品是为了送礼而非自用。“二线城市,购买奢侈品送礼的比例达36%,而在一线城市约是28%。”
救命稻草
二三线城市不成熟的消费模式,成为不少正在没落中的奢侈品牌的救命稻草。
欧阳坤说,在家庭月收入5万到10万元之间以及10万元以上的消费群体中,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在奢侈品上的消费金额,几乎等同甚至超过一线城市。54. 6%的二线城市消费者认为,价格高低不会影响他们对奢侈品牌的购买。在高级服装配饰上,二线城市每年花费在2万元以内的人群有74. 9%,每年花费2万到10万元的人群有23. 5%,每年花费10万到20万元的人群与一线城市基本持平。
二三线城市有了消费群,却没有成熟的消费环境。“二三线城市很少能看到铺天盖地的奢侈品广告,也很难从时尚杂志中得到足够的信息。他们认知奢侈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看身边的人谁在用。”欧阳坤说,在二三线城市,一些人开始以使用什么样的奢侈品,来判断对方是否属于自己这个圈层。
对一些正在没落的奢侈品牌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大众化程度越高,在二三线城市拥有的认知度就更高。”上海富克斯集团CEO陆强对《望东方周刊》说,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对品牌的认知有一个时间差,“一线城市已经被挤出奢侈品行列的品牌,在二三线城市还能继续风生水起。这和一些品牌在国外并不知名,但在中国大受追捧是一个道理。”
低龄化和标识化
现在,低龄化和标识化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深。
“我们在北京101中学做过调查,发现80%的孩子,都觉得父母给自己的物质条件,和自己能否好好学习,能否和同学打成一片,有相当重要的关联。”欧阳坤说,奢侈品在中国被附加了标识性的功能,部分家长又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代言人,“所以孩子写字也得用万宝龙的钢笔,上学要背GUCCI的书包。”
这样的消费结构,还催生了一个新产业- - -奢侈品电子商务平台。
自2010年以来,以奢侈品为主要销售对象的电子商务平台纷纷出现。“在国外,奢侈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多是限时、限量的抢购形式,这些网站大多门槛很高,例如必须是某品牌的VIP客户才有资格成为网站的客户。”佳品网总裁杨培锋告诉《望东方周刊》,中国的奢侈品电子商务平台,大多以销售过季的奢侈品牌经典款为主,以3到5折的价格,直接面向大众长期销售。
面向的消费者,则是那些“大学以上学历,对价格敏感的顾客。”杨培锋说,这样的消费群结构正符合中国市场的特色。“在欧美,人们决定消费一件奢侈品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例如,欧洲人买一块奢侈品牌手表的平均时间是4小时,他们要仔细欣赏,看这块表是否符合自己的风格和品位,他们不大会仅凭网络上的一些照片就下订单。”
中国市场却有些不同。“在电商平台上,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卡地亚、百达翡麗卖得都不错。”杨培锋说,他曾遇到过一个中国顾客,“两个月下了30多个订单,我还以为她是买回去搞批发。我自己打电话去做客户随访,发现她都是自用和送人的。她最满意的,网站上的品牌她都知道,而且价格便宜。”
8.大学生消费奢侈品文献 篇八
2010-12-29 9:12:58
与曾经的消费市场相比,中国的确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首个消费大国,但其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中国奢侈品市场改革之路必须马上启航。
“中国年轻人更了解品牌”
中国年轻消费者自成一格的奢侈品消费观正冲击着传统的奢侈品行业。
意国时尚董事长、北京大学奢侈品管理项目总监严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北京为例,消费奢侈品的人群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来自北京周边东北、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消费者,在这些地区,奢侈品的产品线往往不齐全,而财富新贵却越来越多;受传统送礼文化影响,来京找关系、找朋友,临时购买作为礼品的人群;集中在北京的文体明星、演艺人士;“富二代”和那些在信息开放时代,对生活品质有更高追求的年轻人们。这其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有钱人和明星,数量最为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维系着奢侈品牌的未来。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群体更加年轻。”计划落户于北京金融街西单广场的法国百年高端百货业品牌“老佛爷”集团董事长Philippe Houzé表示。
这正是奢侈品牌对于中国消费群体的基本判断。有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大约在20岁到40岁,而欧美地区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多在40岁至70岁。无论是中国“新出道”的富人还是有着显赫背景的“富二代”以及正在打拼的白领阶层,拥有几件奢侈品对他们而言看似都不太遥远。毕马威中国对15个城市进行调研后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虽然有49%的受访者称他们无力购买奢侈品,但是将来打算购买。
但是,与裹在一身名牌里,将奢侈品作为身份象征的“前辈”不同,他们更理性,也更任性。“就我观察,中国的年轻人比外国年轻人更了解品牌。”严骏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国年轻人比欧美人对时尚、色彩、风格的接受尺度更大,整体年轻人的奢侈消费意识在迅速成熟。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是全世界对奢侈品牌的品牌忠诚度最低的消费群体,他们喜欢好的东西,但并非只迷恋某一品牌。对于这一点,奢侈品牌们心知肚明,他们不能仅仅依靠“品牌故事”、“品牌精神”就打动中国年轻的消费者。在中国,他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战略。
“谁说奢侈品就不搞促销”
“谁说奢侈品就不搞促销。”在媒体工作的牛小姐年薪不超过8万元,但仍旧踩着Céline的高跟鞋。她说自己是可以为了省钱买一个Chanel 2.55,每天追公交的人,“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会选择每年买一两样奢侈品牌的鞋、或者包,这种东西身上只要有一样感觉就不同了。”而近年来,大牌们在中国的入乡随俗,让她的奢侈品欲最大化地实现了。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全球的奢侈品牌都开始思考是否需要延伸到大众市场。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众多大牌把中国市场作为救命稻草,当年,在中国市场的换季打折也来势汹汹。新光天地举行奢侈品特卖会,最低1折起,周边写字楼的白领们为了在第一时间抢到货,连午饭也牺牲了。
在中国市场,为应对更多平民化的奢侈品拥趸们的需求,不少老牌奢侈品还推出副线品牌。Armani推出了售价较为亲民的副线品牌A/X。奢侈品牌还尝试为中国消费者度身打造产品。爱马仕在上海开了一家“上下”品牌店,只在中国销售。这一举措在奢侈品行业可谓前所未见。
机场免税区正得到大牌们的重视。在LV零售战略中专门有一条规定是不在机场开店,但有消息人士称,首都机场正与LV谈判,欲将其引至T3免税区开店。
奢侈品牌的曲意逢迎是否会影响大牌们的高贵形象?对此,商家大多不愿多谈,不过,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中国不赚钱的奢侈品牌几乎没有。一个LV店,月流水在300万元人民币左右是再保守不过的。”高盛发表的亚太区消费数据显示,今年,几乎所有在中国落地的奢侈品牌都获得了两位数增长。
步调一致货品“零时差” 大牌选址遇难题
大望路这个地铁一号线上曾经不起眼的地名,如今却因为一个大牌云集的商场成了北京的潮流风向标。新光天地总面积17.3万平方米,PRADA、CHANEL、GUCCI、S.FREEAGAMO、HUGOBOSS、COACH等均在新光天地设置旗舰店,据称,这些旗舰店首次同时做到货品“零时差”,即每一季新品与其在巴黎店或纽约店中展示的步调一致。
以王府井金街为例,在王府井百货大楼至乐天银泰不到百米的距离内,就有3家Cartier专卖店。东方新天地、乐天银泰百货和转型高端的王府井百货大楼形成的高端商业氛围越来越清晰,BURBERRY、BALLY等奢侈品牌有时会同时入驻几家。
为吸纳世界奢侈品入驻,国内百货店免租金、倒贴装修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不过,在北京,大牌们的高傲气势这两年已经不比从前。“两三年前,我们要引入大牌都是主动上门去谈,他们还半推半就,难度很大。”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这两年经营情况越来越好,“大家已经在平等的平台上谈合作了。”
严骏表示,奢侈品牌虽然定位“高不可攀”,但仍不能改变其高度依赖零售的本质,选址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奢侈品牌对于选址的要求大同小异,希望环境幽雅,面积足够宽敞,周边消费能力和购买力要达到一定水平,并且看重“邻居”,大牌如果能够聚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高端客源。但即使在北京、上海等这样的一线城市,具有这种条件的物业都是稀缺资源,或者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晚进入的品牌本身就会感受到选址难的制约,更不要说当大牌们都看好中国市场,一拥而上的时候。
中国商务部预计,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占全球总量的23%左右。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在奢侈品销售上,北京整体消费量占全国第一。北京品牌进驻比例在全国最高,旗舰店最多,不少品牌的旗舰店销售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第一,比如新光的GUCCI、COACH,可以做到全国销售第一,而CHANEL更是成为其全球第一店。
避免客源流失 机场免税区可先行
目前,由于税收的限制,中国境内奢侈品牌的价格与其他市场相比仍旧偏高,因此,不少消费者都选择借出差、旅游等机会在香港、欧美等血拼大牌。“香港今年内地客人太多,大牌的标价很多和国内是一样的,基本就是个汇率的差价。但是LV、CHANEL这样的店门口还是排大队,大多是内地游客。”刚刚从香港购物归来的邢小姐在香港入手了一个港币标价8000多元的GUCCI男士背包。“虽然标价一样,但是因为有汇率差,还是比北京便宜了1000多元。”海关今年严格实施5000元以上货品征税的海关新规“第54号令”,但却也难以阻挡消费者境外买大牌的热情。“香港商家都与时俱进了,主动问你要不要单独邮寄包装,减少被查出来的风险。”邢小姐说。
严骏认为,在国内绝大多数没有免税区政策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机场的免税购物,尤其是扩大达到后的免税购物区,扩大“低价”奢侈品销售。比如,首都机场日上免税行不但在国际航班候机区有,在下机后的取行李区也有设立,但目前其品牌还非常有限。
9.大学生消费奢侈品文献 篇九
中国真的存在一个巨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吗?
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是: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近年高速增长。
※到高速增长,2010、两年出现井喷现象。
※即便的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还是增长了16%,仅稍低于前几年20%的增长水平,但仍大大好于许多国家的奢侈品市场。中国奢侈品消费将达到1800亿元(按固定汇率合270亿美元)。届时,中国将占全球奢侈品市场的20%还多,超过目前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市场日本。
这些数据是真实的,但是由此简单推出结论,中国存在奢侈品消费市场,而且很大。这个结论需要仔细推敲,否则,我们的企业就一直在错误的战场上用错误的方式战斗。
中国人买奢侈品,但并非精神消费
魔鬼,总是藏在细节之中,我们看看如下消费行为:
※中国人在不同地点购买的奢侈品,购买比例为:中国大陆:港澳:欧美国家=1:1:1。其原因为境外价格便宜。
※中国消费者还存在较低的品牌忠诚度和较强的印象型消费观,并没有对哪个品牌情有独钟。
※中国大多数奢侈品消费者在品牌选择上偏好选择大众知名度较高的奢侈品牌,属于“随大流”的情况,他们的选择范围会集中在社会主流倾向的少数十几个品牌上。
※以第五大道网站为例,品牌知名度高、Logo明显的产品明显要卖得好,而且这些商品都是那些品牌入门级别的基本款,
这些是奢侈品消费应有的特点吗?不是,这些特点说明,中国人不是消费的品牌文化,他们消费的是载体本身!
中国大量存在的是次奢侈品消费(高端商品消费)
由上文的消费特点可以推断出:中国大量存在的是次奢侈品消费,而不是奢侈品消费!(为了便于区分和表述,以后的文章中我们把次奢侈品消费称为高端商品消费)
当高端消费得不到满足时,消费者拥入奢侈品市场
有人提出疑问,你说消费载体本身我同意,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买国内更高品质的载体?比如,国内某品牌服装包包款式,用材更好,为什么不热销?
这是一个好问题。
我给出2个公式:
奢侈品消费=消费精神文化
高端用品消费=精致物质享受+A
这2个公式有助于我们理解消费扭曲的过程:中国大量的奢侈品消费并不是为精神文化买单的,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消费行为,中国市场真正大量存在的是高端商品消费。而目前中国的高端用品品牌无法同时满足必须满足的2个因数,有的品牌无法提供精致物质享受(各行各业都有装B装格调,产品含金量上不去的品牌和企业),有的品牌无法提供那个精神方面的A(本文暂不讨论A与奢侈品品牌精神有什么不同),于是呢……?
大家转入购买国外奢侈品,于是有了中国特色的奢侈品市场(扭曲的奢侈品市场)。
这就是我这篇文章试图引入的话题――中国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高端商品市场。
而大量企业家被限制在如何挤入奢侈品市场的固有思维中了,仅此一条,会延误掉企业的未来!
下一个讨论的话题是什么呢?何种类型的产业更适合推出高端商品?
10.奢侈品消费进入中国时代 篇十
“张艺谋、刘德华、孙红雷”, 周媛的目光随着手指在每个人的头像上移动,她迅速读出了这些人的名字,作为一个关注时尚潮流的女孩,她对新潮的东西格外关注,在上地铁前她买下了这本新创刊的《智族GQ》杂志,封面上时尚的“中国新绅士”们以身上穿着的一切标明了自己的身份。
周媛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杂志里的珠宝、美容护肤奢侈品。
680元的袜子,2795元的丝巾,3万元的钱包,50万元的手表……正在成为周媛向往的生活用品,而有一部分人已经开始习惯消费这样的产品。
据《2010-2013年中国奢侈品行业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指出,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已经达到86亿美元,占全球25%,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销售市场。这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迅速膨胀的中国奢侈品市场成为了全球奢侈品品牌的必争之地。
“中国就是下一个日本”
“中国应该能马上超过日本成为最大的一个奢侈品消费国了。”曾在深圳中信LOUIS VUITTON旗舰店工作的丁雯说道。“再早几年,或许仅有一小部分人知道LV这个牌子,但是现在从仿冒产品增长的程度来看,大家对LV显然是非常熟悉的了。”谈起LV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丁雯感到很有信心。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早在2007年,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8%,消费人群已达到总人口的13%。预计到2015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2%,超过日本。
日本的奢侈品消费在经济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一度占到全球的47%。日本92%的女性都有一件LOUIS VUITTON产品,他们把LOUIS VUITTON手袋、爱马仕丝巾看作身份地位的“证件”。日本市场是很多西方奢侈品牌的“消费大户”。
今天,日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景象在中国再次重演。1992年,LOUIS VUITTON在北京王府饭店开设了国内第一家专卖店。疯狂的热潮一发而不可收拾。近年来,随着高端商业的日渐繁荣,LOUIS VUITTON、GUCCI、Dior、Chanel,越来越多的高端消费品正在进入他们的视野。
为了争夺进入内地的奢侈品牌,百货公司、购物中心甚至发起了品牌抢夺战。2009年7月17日晚,LOUIS VUITTON亚太最大旗舰店,以全球最新形象耀眼亮相深圳万象城二期。LVMH集团还将在杭州万象城开设1880平方米的专卖店,它将成为该品牌全球最大的旗舰店之一,PRADA和DIOR也分别准备在杭州万象城开出10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的旗舰店。
“中国市场是非常巨大的,也是非常旺盛的。”从事奢侈品市場研究的卢晓博士对此做出肯定。“奢侈品对于美国欧洲日本来说不像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是很新鲜的东西。”美国、欧洲、日本的销售额依旧很高,但是它达到了一个稳定的量,一个接近饱和的状态,这种市场再高速发展生长并不现实。卢晓表示中国情况与之不同:“中国是一线二线三线城市轮着发展,纵深比较大,所以它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超过日本甚至超过美国都是可以预计的。”
奢侈品背后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奢侈品市场强大的购买力背后,到底是谁在消费奢侈品?
麦肯锡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的富裕消费者不同于外国富裕消费者最明显的因素之一就是年轻:他们大约 80%都在45岁以下,而美国富裕消费者这一比例为30%,日本则为19 %。“在西方,奢侈品消费者都有很高的收入或者来自非常富裕的家庭,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固定的,比较理性的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牌也有深入的了解。”Season Zou总结道。“与之相比,中国奢侈品消费一族不论年龄层或平均收入层都低于欧洲很多。”
在香港中环上班的李昶越生性节俭,他对其妻子的奢侈品爱好感到异常烦恼。“我们算不上富裕家庭,但是她就是对名牌包情有独钟,两三个月就忍不住要买一次。”李昶抱怨道:“那些要价两三万的名牌包,如果像香奈儿那种全皮的,成本只是几千元,LV那些人造皮的,成本可能低至一千多元一个。”在英国留学的张斌是个典型的80后,去年圣诞节她在伦敦一区的百货买了一个LOUIS VUITTON的手袋和一个MIUMIU的钱包,总共花了750英镑。“我一直都想买一个LV的包,因为可以用很久,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吧。” 张斌说,在那些奢侈品百货里,经常见到的就是亚洲人,而中国学生在其中占最高比例。“他们很多都在打折期间连夜的排队。”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自然地形成了两大族群,一群是追捧族,一群是送礼者,他们的目的都很明确,一般不会考虑价格的问题。主力的购买者主要是海归、留学生、大学教师、银行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高管等。“总的来说,他们的收入层比普通民众要高。” 英国知名设计师伯瑞斯.艾米解释道:“这些人统称HNWI,即世界高资产净值人士。”他们很多都是直接冲着品牌来的,几乎从来不问“打不打折”,他们只关心这些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品位。
但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奢侈品消费群年龄层下沉。30岁左右,月收入四五千元,对前景充满信心的年轻人逐渐成为奢侈品的拥趸,甚至连20岁出头的年轻学生也开始展现奢侈品。消费奢侈品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新富阶层的“面子”市场
有意思的是,高盛公司的调查显示,22%的中国男性新富消费者都有一块劳力士手表,而女性新富消费者花在每一样护肤产品上的钱平均达到280美元。
新富阶层渴望明确自己的社会身份,因此他们通过必备的奢侈品达到这一目的。
浪琴手表的故事颇能说明奢侈品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当这家瑞士最大的手表制造商第一次进军中国的时候,他们试图推出一条专门设计的、更激进的产品线,旨在吸引中国的富人消费者。但他们后来发现自己完全失败了。该公司的中国市场营销副总裁 Li Li 后来解释说,当中国消费者发现,在其他国家买到的浪琴表与在中国买到的完全不同时,他们感到十分怀疑。
浪琴最后的做法,当然是把中国造的产品改成和瑞士产品完全一致。在卢晓博士眼里,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消费是社会性的消费,即它不是一种纯粹个人的消费。相较来说,成熟市场的消费一般是个人的消费——他们自己喜欢才购买的。所以在品牌偏好上西方成熟的市场跟中国的市场有很大的差别。“我们这个市场还是比较躁动的市场,一个新富的市场。”卢晓表示,新富阶层很典型的一个消费特点就是对于新的奢侈品的购买是非常关注的。“之前没接触过,财富在进行积累了以后都要进行尝试的。”
奢侈品牌最开始对消费者进行奢侈品常识的普及体现出的是“标志的力量”。LOUIS VUITTON交叠的字母,香奈儿反向的双C,巴宝莉棕色的大方格——它们都象征了顶级、奢华、身份。而一个男人拿着MONT BLANC限量的钢笔签字就相当于上面贴了上千美元的标签。
奢侈争议:一边炫富一边仇富
奢侈品已经进入了中国时代了吗?
世界奢侈品协会预言:5年后,中国奢侈品市场将达到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顶峰,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12月30日,一个世界级的奢侈品展览将在南京举行。深圳、杭州也在筹办类似的展览。之前世界奢侈品协会在中国九个城市的豪华展出都曾引起新富阶层的追捧。
在奢侈品消费上,世界是平的。11月5日,全球知名战略咨询公司贝恩在沪发布《全球奢侈品市场报告》称,2008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规模约为86亿美元,而2009年可望增至96亿美元。
“大部分中国消费者并没有很好地了解奢侈品的历史和其功用。”曾就读于法国奢侈品市场高等学院的朱女士不无忧虑地指出。“以炫富的角度来切入奢侈品文化,我们很难发现它所带来的社会价值。”
尽管全球经济低迷不振,但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仍在不断攀升。到 2015 年,中国将会拥有全球第四大的富裕群体。当越来越多的白领们因为身着奢侈品牌而愈发步履轻快时,当越来越多的新贵们因为出席奢侈品牌酒会而愈发气势轩昂时,更多无力消费的人们被扭曲了原本平和的内心,变得“仇富”,他们不但刻薄地对那些常在镁光灯前抛头露面的明星名流们评头论足,还会莫名其妙地就改变对身边普通人的正常判断。
11.台州消费水平文献综述 篇十一
台州市居民消费水平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消费是伴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消费形式的变化也就越来越快,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只有把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内需的增加上来,才能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发展(2011.11.16)[1]。这次文献综述我主要针对影响台州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研究。首先假定了影响居民人均消费的四个因素——GDP、居民可支配收入、CPI,进行研究这些主要变量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台州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政策性建议。
一、近几年台州市的国民经济
台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11.28)[2],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回升态势。据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25.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经济增长逐季回升,全年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6.5、4.1和2.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91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1039.01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854.55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8:52.8:40.4调整为6.5:51.3:42.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5148元,比上年增长7.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5145美元。
2009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73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7.3%。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144元,比上年增长6.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7048美元。
台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11.28)[3],国民经济回升势头良好。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15.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增速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2011.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99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262.66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992.47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5:51.8:41.7调整为6.6:52.3:41.1[1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1582元,比上年增长12.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6143美元。
2010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855.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427元,比上年增长11.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8188美元。
台州市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03.26)[5],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据初步核算,2011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94.9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8.90 亿元,增长
3.0%;第二产业增加值1443.97 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1162.04 亿元,增长8.6%;三次业结构为6.7:51.7:41.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7779 元,比上年增长8.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7398 美元。
2011 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987.18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9.1%。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3537 元,比上年增长8.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9837 美元。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
据统计局资料显示,台州市城调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2.04.25):一季度全市城[6]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2012年第一季度,台州市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0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2007.06)[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实际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消费构成中,除医疗保健类比上年同期下降6.8%外,其他七大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11.11.28)[7]。其中,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大幅增长,人均分别为382元和282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6.4%和29.7%;其他商品和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支出增长较快,人均分别为194元和868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8%和10.5%;食品类、衣着类、教育文化娱乐类增长相对平稳,人均分别为2482元、933元和102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8.3%和6.7%。
[10]农民消费观念落后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8)认为农民
消费观念限制其消费行为。农民一生中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婚丧嫁娶、建房、子女学等,一年的大项消费多集中在重大节日,常常是多年积累,一次性大量消费,理财观念和方式落后,不利于形成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强大支付能力。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何飞(2008)[13]认为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农民权益,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大胆地消费,从而拉动村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认为从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非正式养
一、关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研究的需求视角
二、关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研究的供给视角
三、从需求到供给: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有效对策,老保障制度以及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三个方面
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台州市城调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2.04.25)[8]:一季度市区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增长10.3%。一季度,台州市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0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实际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15]。消费构成中,除医疗保健类比上年同期下降6.8%外,其他七大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大幅增长,人均分别为382元和282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6.4%和29.7%;其他商品和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支出增长较快[18],人均分别为194元和868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8%和10.5%;食品类、衣着类、教育文化娱乐类增长相对平稳,人均分别为2482元、933元和102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8.3%和6.7%。
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3月份,市区CPI同比上涨4.3% 涨幅有所反弹(2012.04.17)[9]。1.8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CPI反弹的重要因素。与上年同期相比,所调查的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呈现为五涨一平二跌[1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5%,衣着价格上涨7.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3.0%,烟酒类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2%,居住类价格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1.6%。
1、食品价格反弹较为明显(2008)
[19][12]。3月份,市区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2.5%,涨幅较上月提高5.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0%。在16类被调查的食品中,同比价格上涨幅度达10%以上的有:菜类价格上涨37.2%,主要是受阴雨天气影响导致市场供应量减少;因燃油价
格上涨导致运输费用增加,还有受到近海鱼类资源减少及饲料、人工等养殖成本上升的影响,水产品价格上涨22.2%;茶及饮料价格上涨16.5%; 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1.2%;糕点饼干面包价格上涨12.4%;在外用膳食品价格上涨10.0%。
2、工业消费品价格继续上涨。3月份,市区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2.0%,比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因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推及炼油厂产量下降,液化石油气上涨19.0%;清洁类化妆品价格上涨14.2%;衣着上涨7.9%;受成品油调价影响[20],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上涨
7.8%;建房及装修材料上涨4.8%,烟酒价格上涨1.7%。部分工业品价格涨势依旧,其中床上用品价格上涨27.0%,家用手工工具价格上涨25.6%,衣着材料价格上涨23.9%,厨具价格上涨19.8%,中药材及中成药上涨13.5%。
3、服务项目价格略下降[17]。3月份,市区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下降0.7%,指数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同比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有:洗车费上涨27.8%,专业技能培训费上涨18.4%,衣着加工服务费中的清洗上涨14.4%。部分服务项目价格回落,其中飞机票价格下降11.2%,旅行社收费下降6.1%。
综上所述,影响台州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研究。影响居民人均消费的四个因素——GDP、居民可支配收入、CPI,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台州市总体的消费水平增长得很平稳。消费是伴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消费形式的变化也就越来越快,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起着不可替代作用。
参考文献
[1]吕萍.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EB/OL]?t=***382011.11.16
[2] 台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台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tats.zjtz.gov.cn/tjgb/201111/t20111128_140997.htm
2011.11.28
[3] 台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台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tats.zjtz.gov.cn/tjgb/201111/t20111128_140999.htm2011.11.28
[4] 孙荷银.台州市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发展[D].《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年11期
[5] 台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台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tats.zjtz.gov.cn/tjgb/201203/t20120326_160631.htm2012.03.26
[6] 市统计局.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
[EB/OL]http:///zwgk/xxgk/028/05/0516/201204/t20120425_166320.shtml2012.04.25
[7] 台州市统计局.统计指标解释
[EB/OL]http://stats.zjtz.gov.cn/tjzs/tjzb/201111/t20111128_140979.htm2011.11.28
[8]市统计局.一季度市区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增长166320.shtml2012.04.25
[9]市统计局.市区CPI同比上涨4.3% 涨幅有所反弹
[EB/OL]http:///zwgk/xxgk/028/05/0516/201204/t20120417_164851.shtml2012.04.17
[10] 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启动欠发达地区农村消费市场的难点与对策[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年第8期
[11] 吴睿,农村消费市场现状与启动对策[J],南方论刊,2008年第2期
[12] 郭海清,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关键[J],乡镇经济,2008年第6期
[13]何飞,关于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统计,2008年8期[4]尹折桂,刘春侠,当前我国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问题探析[J],陕西统计与社会,2007年第3期
[14] 何飞,关于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统计,2008年8期
[4]尹折桂,刘春侠,当前我国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问题探析[J],陕西统计与 社会,2007年第3期
[15] 陈端计,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供给问题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10]彭惜君,从需求到供给:宏观政策面临重大选择[J],商业研究,2003年第16期
[16] 许会明,对进一步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2期
[17] 刘伯雅,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7年第11期[1]朱信凯,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撬动世界经济的杠杆[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27期
[18] 黄登春,供给创新:激励消费需求的新视点[J],经济师,2002年第4期 10.3% [EB/OL]http:///zwgk/xxgk/028/05/0516/201204/t20120425_
[19] 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大学生消费奢侈品文献】推荐阅读:
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原因10-31
大学生消费结构论文06-19
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论文11-05
大学消费10-22
大学生生活消费情况调查11-04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06-08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报07-28
大学生服装消费调研报告08-24
大学生手机消费的调查问卷09-13
大学生消费计划书范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