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试题教案详解

2024-11-27

初二地理试题教案详解(共9篇)

1.初二地理试题教案详解 篇一

1.B解析:地球自转一周,绕地轴旋转距离最长的是赤道或者是靠近赤道纬线上的各点,观察图1可知,选项中的四个城市,最靠近赤道的城市是印度的孟买,故正确选项是B选项。

2.C解析:6月14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最长观察图1可知,莫斯科纬度位置最高,白昼时间最长,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D解析: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时差,“东早西晚”,越往东,时间越早,越早迎来日出,看到太阳。观察图1可知,选项中的四个城市,经度最往东城市是堪培拉,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

4.A解析: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中,巴西是移民国家,但印度不是;巴西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印度人口主要集中在中部恒河平原和沿海地区;巴西居民多信仰基督教,印度居民多信仰印度教。综上所述,BCD三个选项都是错误的,只有A选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

5.D解析:印度首都新德里在北回归线以北,故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巴西的最大城市是圣保罗,不是其首都巴西利亚;印度的信息技术中心是班加罗尔,而不是其首都新德里。故ABC三个选项都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6.B解析: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不可能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印度视牛为神圣,不可能大量杀牛出口牛肉;印度的主要饮料作物为茶叶,而不是咖啡;故ACD三个选项是错误的,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

7.B解析:读图4,根据小麦图例可知,法国主要的小麦产区是巴黎盆地。

8.解析:法国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光照充足,有利于葡萄糖分积累。故选项A正确。

9.A解析:法国葡萄酒酒香醇厚,畅销世界各地的最主要原因是其独特气候造就的优质葡萄原料和先进而独特的酿造工艺。

10.B解析:观察图5虚线依次经过的区域,可知,首先经过的是属于太平洋海域的我国南海,然后是位于非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印度洋,最后是非洲和南北美洲之间的大西洋海域。故正确答案是B选项。

11.D解析:南极洲酷寒的主要原因是“三高”即:纬度高、海拔高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高。所以只有②③两种说法正确,故正确选项是D。

12.C解析:白熊是北极地区的常见动物,而不是南极,故C选项说法错误。

13.B解析:图6中,海域①红海而不是亚丁海,③是孟加拉湾而不是安达曼海,④是南海而不是爪哇海,所以①③④说法都不对,只有②说法正确,故正确选项为B。

14.B解析:图6中efmn四个区域的气候依次是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而图7中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即只有f图丙对应正确,也就是只有印度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是正确的。故正确选项是B。

15.D解析:岛国n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石油资源不丰富,故以出口石油为主的A说法是错误的;新加坡人口密集而不是稀疏,故B说法也是错误的;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而不是亚洲和非洲,故C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答案只有D选项。

16.D解析:f岛是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向的夏季风不稳定,容易给该区域形成旱涝灾害。故D选项正确。

17.A解析:图8中甲山脉是秦岭,属于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的一部分,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故A选项说法是正确的。

18.D解析:图9所展现的耕作场景是南风稻田插秧,属于④地区,故D选项正确。

19.A解析:①地区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地区,而不是中温带,所以A说法是错误的。

20.A解析:观察图10可知,主要甜菜制糖厂大多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北部地区的甜菜产区;主要甘蔗制糖厂大多分布在华南及四川盆地的甘蔗产区。即制糖工业主要分布在其原料种植区,故A选项正确。

21.B解析:图10中,①是准噶尔盆地,而不是塔里木盆地,③是东北平原而不是华北平原,④是松嫩平原而不是辽河平原,所以①③④说法都是错误的,只有②说法正确,故选项为B。

22.C解析:盆地地区地形中间低,四周高。中间地形较低,气温就较高;四周地形较高,就不易散热,故年均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故C选项正确。

23.B解析:黄土高原地貌类型主要是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三种。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等高线稀疏的地方面积较,大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如图③;黄土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地等高线稀疏的地方成典型的长条状,如图②;黄土峁是四周低,顶部高而平坦的小土墩,如图①。故正确答案是B选项。

24.A解析: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窑洞的特点是门口多向南朝阳,而不是向北;多依山而建,而不是占用良田,造价较低,故A选项正确。

25.B解析:黄土高原地区相比比山东半岛,远离海洋,降水较少,日照相对充足,光照较强,糖分积累更多,故口感更甜。故正确选项是B。

解析:(1)读图可知:①是落基山脉,②是美国流经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密西西比河,③是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④是白令海峡东侧的阿拉斯加州。

(2)北京和洛杉矶的时差:根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时差的计算方法可知,东8部区的北京和西八区的洛杉矶两地的时差为:8+8=16小时。又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区时的计算方法,可知,洛杉矶时间为:8+16-16=8,即洛杉矶的当地时间也正好是2016年7月8时。洛杉矶属于地中海气候,7月份正值北半球的夏季,故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

(3)当地的白种人多是历史上欧洲殖民者移民及其后裔;黑种人多是历史上欧洲殖民者贩卖的非洲黑人奴隶及其后裔。

(4)黄石公园所在的洛杉矶地处美国西海岸,处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

(5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机械化和高度的商品化的特点,所以生产效率很高。

解析:(1)读图可知:①是刚果盆地,②是埃塞俄比亚高原,③是马达加斯加岛,④是尼罗河。

(2)读图可知,突尼斯位于地中海南岸,非洲大陆北端。同样读图可知,降水总量比较:巴马科多于突尼斯;降水季节分配:巴马科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突尼斯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冬季多雨。

(3)巴马科地处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光照强,热量充足;临近河流,灌溉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4)解决草原退化沙化的措施是划区轮牧,避免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还牧。

28.解析:(1)读图可知:①是祁连山脉,②是柴达木盆地,③是新藏公路,④是雅鲁藏布江

(2)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纯净,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物积累;气温低,作物生长期较长。

(3)主要是体现人文因素,如建筑:布达拉宫;如民居:碉楼;如:食品糌粑等等。

(4)青藏高原海拔高,引起高寒缺氧;空气稀薄,紫外线辐射强,常常会导致皮肤灼伤等等。

29.解析:(1)读图可知:①是南岭,②是四川省会城市成都,③是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④我国的台湾岛。

(2)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中年高温,降水较多。底层架空,便于通风散热、防潮,防止野生动物的袭扰,楼顶尖、坡度大,便于下泄雨水。

(3)“西电东送

”对于西部地区的好处是变西部地区的能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东部地区的好处是改变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和能源紧张状况。

(4)贵阳夏季“寒暑适中

”的原因是位于云贵高原,海拔高,夏季气温低的地形因素决定的。

30.解析:

(1)读图可知:A是弥河,B是潍河。北部滨海低地人口稀疏的原因是因为临海,受海水长期侵蚀影响,土壤盐碱化严重;南部低山丘陵区人口稀少的原因则是因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2)读图可知,安丘辉渠的地形主要是起伏和缓的丘陵地形,其油料作物是花生。

(3)

读图,根据图17左下角的人口密度图例,可知,潍坊市人口密度是574人/平方千米。山顶夏季积雪,气温必须达到0°C以下,又根据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C的气温分布规律,可得到下列算式:25.6/6*1000-1032=3235米。

(4)昌乐县由于远古时代的火山喷发,蓝宝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2.初二地理淮河线测试题 篇二

八年级地理淮河线测试题

课时: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秦岭—----淮河--线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

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

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学习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这句话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秦岭—淮河一线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一、秦岭—淮河的位置

(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

2、淮河的流向是自至。

3、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注入东海。

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B、山东C、江西D、山西E、河北F、浙江

(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

(二)、介绍秦岭和淮河

1、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

2、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

A、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畅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从复习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温度带的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加深对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的理解。(0℃、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

2、课本P76活动

3、课本P77活动

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请你解释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岭的阻挡,冷空气的影响,在秦岭南侧减弱。)

4、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竞赛)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拓展)

综上所述: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课本P77)

三、四大地理区域(课本P78活动)

看一看下列山脉是哪些地区的分界线。并用线连接起来。

阴山第二阶梯与第三级阶梯

太行山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秦岭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课本P79活动根据课本阅读材料,用直线将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连接起来。

沙漠广布

东南半壁农耕为主

牧业为主

西北半壁人口众多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反思:

五、作业:

1、完成填充图册P32—34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没有明显差异的是()

A自然环境B地理景观C居民主食D人种和宗教

3、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A.小米B.小麦C.高粱D.水稻

4、下列哪条线不是秦岭—淮河线经过的地方()

A.800mm年降水量线B.一月0℃等温线

C.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D.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5、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类型是()

A.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6、下列河流中,冬季有结冰现象的是()

A.长江 B.珠江 C.黄河 D.闽江

7、读面四大分区图,表示西北地区的是哪个字母?

()

3.初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分析讲解 篇三

一、试卷总体评价

本份试卷重基础,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结合了曲靖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次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强调三基,突出主干。

(1)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强调三基、突出主干是地理考试的一贯思想和命题原则,本次考试也不例外,本次考试覆盖面广,基础性较强,整套试卷覆盖了全册书的各章节,且各部分知识点的分布比较合理。(2)突出了知识系统性。在本次考试中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对知识系统性的要求,考查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重点突出,人口和自然环境等各章节占的分数比重较大。

3、综合性较强。试题的综合性较强,综合题50分都有较强的综合特性,取消了填空题的这种较为死板、机械的题型。如34题,利用地形地面图,将我国的地形、地势、河流等的特征和地形地势对河流气候等的影响综合在一起。

4、主观性、开放性试题比重增加。33、34、35等各题中都涉及到了这类开放性的试题,这些试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些试题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的理念,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5、突出对考生读图、识图、用图能力的考查。地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如:31、32、33、34、35题,一个图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6、试卷中运用了卡通人物,使学生在看到试卷和答题时有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学生放松考试的紧张情绪,如35题。

二、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一)学生基础知识不牢,概念模糊。

第1小题曲靖市属于低纬度地区,有的同学选中纬度,有的同学选高纬度,更有甚者选西半球;第2小题假如你暑假去昆明旅游,你应该选择的地图是昆明市旅游图,有的同学选昆明市地形图,有的同学选云南政区图,这个题都还有选错的,不可思议。

(二)基本原理不清,是是而非。第6小题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主要原因,原因是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之有高山的阻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有的同学选海拔较高,有的选纬度较高,有的选风沙太大,对原理理解不是很清楚。

(三)读图不仔细,判断失误。

第34题(1)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自西向东流经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第34题(2)划分长江中游和下游的界限是(湖口)。所示的地图非常清楚,可以直接从图上找出来,较往年的题难度降低许多,居然有学生乱填乱答。(四)错别字现象仍然存在。

在这次考试中,错别字现象在有些同学中仍然存在。如“京沪线”写成“京泸线”;“珠江三角洲”写成“朱江三角洲”等等。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一)挖掘教材内容,拓展基础知识的教育

(二)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基础原理的理解

根据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主要学习地理现象,多需记忆,而理解原理性的地理知识往往又分解在不同的章节中,这些都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教学阶段后及时的总结归纳,不因为八年级只是面临结业考试,而放松对基础原理的教育教学。又以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分布为例,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但在青藏高原,天山等地夏季的气温仍然比较低,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与七年级所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相联系,讲清原因,三是让学生理解在普遍性中有特殊性,进行辨证思维的教育。

(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当前初中地理教育面临许多困难。一面是学生普遍不重视,一面是课改教材系统性不强,一面是其他教师的不正确说法,很有可能极大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师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初中地理教师要有忍劲、有“钝感力”,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作为共勉,认真搞好地理教学工作。

上文是初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试题分析,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4.初二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的测试题 篇四

单选题(本题包括35小题,共35分。)

1.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B.我国东临太平洋,东部广大地区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生产

C.我国主要位于热带

D.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近50°,南北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我国陆地相邻,并且均为内陆国的有()

A.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B.哈萨克斯坦、印度、缅甸

C.蒙古、阿富汗、老挝D.朝鲜、尼泊尔、老挝

3.下列各组中,属相邻的两个省级行政区的是()

A.黑龙江省和辽宁省B.云南省和广东省

C.甘肃省和重庆市D.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

4.下面关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B.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

C.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D.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

5.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A.丘陵和平原B.丘陵和盆地C.山地和高原D.平原和高原

6.下列关于我国国土面积、疆界和邻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陆地面积达960平方千米B.我国大陆海岸线长2.2万多千米

C.我国陆地界线长18000多千米D.与我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4个

7.世界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是因为我国()

A.季风气候显著B.夏季普遍高温C.气候复杂多样D.雨热同期

8.下列地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温带季风气候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B.东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D.华北平原

9.我国内流河大多分布在()

A.东南沿海地区B.东部季风区C.西部非季风区内D.黄河和长江流域

10.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有两个简称的是()

A.河南省B.湖南省C.甘肃省D.山西省

11.下列有关我国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西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东南季风

B.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西部地区

C.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D.季风区降水比非季风区降水较多

12.下列城市中冬季平均气温最低的是()

A.北京B.哈尔滨C.上海D.广州

13.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自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

①广东②广西③云南④台湾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14.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A.南方人口多,北方人口少B.北方人口多,南方人口少

C.西部人口多,东部人口少D.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15.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东南、西北B.西南、西北、东北

C.西南、西北、东南D.东北、西南、东南

16.关于我国的地势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多山地高原,四周低、中间高D.西高东低,山脉呈网状分布

17.长江与黄河共同流经的地形区有()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横断山区D.青藏高原

18.我国秦岭-淮河一线是()

A.热带与亚热带分界线B.暖温带与中温带分界线

C.湿润与半湿润区分界线D.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19.台风给我国部分地区造成巨大损失,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发生于秋末、春初季节

B.除西藏、云贵高原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台风影响

C.台风是灾害性天气,带来大风降温和霜冻

D.台风带来大量降水,可缓解伏旱。

20.下列高原与它们各自的地形特点的连线组合,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雪峰连绵B.内蒙古高原-地面崎岖

C.云贵高原-地势平坦D.黄土高原-平坦开阔

2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曲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请你判断,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所在省(区)是()

A.广西B.西藏C.新疆D.内蒙古

22.既临渤海又临黄海的省级行政区是()

A.辽宁、河北B.河北、山东C.辽宁、山东D.山东、江苏

23.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

A.大兴安岭B.太行山C.昆仑山D.天山?

24.我国关于人口问题的国策()

A.控制人口数量B.提高人口素质

C.实行计划生育D.晚婚、晚育、优育

25.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居住地的自然条件有较大改变

B.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

C.商业贸易活动日益频繁D.社会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增加

读图,完成以下26、27题。

26.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美誉,也是我国民族个数最多的省区是()

A.①B.②C.③D.④

2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省南部有阳光直射书室B.②省简称粤

C.流经③省的河流冬季会结冰

D.④省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省,也是我国最东、最北的省

28.我国陆上疆界长,邻国多,从经济角度看有利于发展()

A.海洋事业B.边境贸易C.淡水养殖业D.种植业

29.12月京广高铁全线贯通。京广高铁所经过的湖北省的简称与省会城市的组合正确的是()

A.鄂-武汉B.豫-石家庄C.湘-郑州D.冀-长沙

30.贴春联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春联“林海雪原,沃野龙江麦浪滔”,“碧水蓝天,沙滩椰林稻花香”反映的省区分别是()

A.黑龙江海南B.河南江西C.辽宁江苏D.陕西云南

31.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其分界线大致是()

A.漠河-腾冲B.黑河-腾冲

C.800mm等降水量线D.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32.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

A.渤海、黄海、东海、南海B.黄海、渤海、南海、东海

C.东海、黄海、渤海、南海D.南海、东海、黄海、渤海

33.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B.冬季风不稳定

C.南北跨纬度大D.地形复杂多样

34.下列地区与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连线,正确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耕地B.大兴安岭——草地

C.内蒙古高原——林地D.东北平原——荒地

35.下列地形区中既位于暖温带,又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的是()

A.柴达木盆地B.云贵高原

5.初二地理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标六大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而地形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的自然分界线

地势对河流、气候的影响

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

本节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的各章节之首,本节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分类、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理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它既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严重影响着别的因素,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图引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参照图例,利用教材上的“沿32O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抓住图中颜色与高度的关系这一线索,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并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读图的能力,对世界的地形有所了解,在次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从而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及阶梯间的分界线。

3、本节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是对“沿32O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的理解。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剖面图”,举例说明,把一根萝卜竖着放,沿萝卜的中部剖开,同学们看到的形状就是一根萝卜 的剖面图,地形的剖面图也是如此。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从中国的地形剖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如图

教学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利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读图、分析,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联系实际归纳我国地势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3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难点是利用“地形剖面图”和“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总结出这些特征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播放《水浒传》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导入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教育,把人文感情融合在地形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采用多媒体观看“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图)和“地形剖面图”,让学生在地图上直观地看,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3、明确三级阶梯的界限

看图讨论问题并分组归纳: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一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三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山为界?

再观看提前准备的景观图: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6.洋思中学初二地理教案 篇六

洋思中学初二地理教案

课题: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10 执教:严永翔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我们学习了解了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那么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中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本节课首先学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1)”,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  运用分层高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 2、  学会分析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流向、水能和交通的影响。 二、学习新课 1、  自学指导(出示投影) 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22-23,思考下列问题,约6分钟后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①联系读“中国地形图”和课本图2.1:我国地势特点是 高  低,呈  级阶梯状分布(画简图示意) ②联系读图2.2:说明各阶梯的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和海拔。(开展P23“活动1”) ③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流向、水能和交通的影响。(开展P23“活动2、3、4”)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 3、  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4、  检测、点拔: ⑴思考题①―― A、指名填空答题,得出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B、教师指名两个同学根据填空内容上讲台板图,师生评点。 ⑵思考题②―― A、关于三级阶梯分界线: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投影,教师说明我国各阶梯间的分界线是一系列山脉,然后请两个同学上讲台板演一二级和二三两级的分界山脉名称,最后师生评点。         B、关于各阶梯的海拔和主要地形:a 指明在“三级阶梯简图”上板演,师生评点时要求对照《地理图册》P10-11“中国地形图”读出各阶梯一些具体的.地形区名称(第一级: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级: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第三级: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b教师设问:“第三阶梯是不是延伸到大陆海岸线就截然而止了呢?” ⑶思考题③―― A、“活动2”:a教师在学生所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简图上画4个箭头分别代表“海水蒸发、水气运动、降水、河流流向”,指名说明我国的水循环。b 教师引用俗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和古诗词“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引导记忆。     1    3 2   B、“活动3”:a 教师设问:“假若建造水电站,让你设计选址,你认为选择在何处较为合适?”然后指名在“我国三级阶梯”简图用“O”表示,并说明理由。b 师生评点时说明我国正在建造的三峡水电站就坐落在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 C、“活动4”:指出答题,要求从有利和不得两方面去考虑,得出一些方面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交通的巨大障碍。 5、  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6、  教师引导系统小结,学生复习巩固。 7、  检测题:对照“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填下表  阶梯 海拔 主要地形 一     界线 A 山脉―B  山脉―C 山脉 二     界线 1  ―2  山脉―3  ―4 三    

7.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篇七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单元概述

本单元分为三节: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呈现了以下结构特点: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本单元的特点有:

1.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2.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3.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3.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

过程与方法: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2.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形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3.通过对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单元内容与教学思路分析

本章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本单元第一节教学内容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3、关于本单元第三节教学内容的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课时安排建议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3课时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3课时

第二节 河流和湖泊 3课时

本单元复习小结 1课时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教学建议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结构分析: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内容分析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

2.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对这两幅图的阅读和分析是学生理解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关键。图2.1加注了海拔高度的网格线和经度线,可以从图中方便地读出各个地形区的海拔高度,并与分层设色地形图进行比照。图2.2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示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它的颜色不代表准确的高度。这幅图主要是便于学生分清阶梯的界线,而阶梯的内部特征和平均海拔等,要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来分析。

3.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可以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4.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图2.7给出了四种山脉走向,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采取近似的方法。例如:大兴安岭和太行山可以看作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5.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6.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地方,黄土的特点是土质疏松,再加上这里多暴雨、缺乏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图中所描绘的就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有宽广而平坦地面的黄土高平原被称为塬;有长条脊线的是梁;各自独立的丘状土山是峁。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典型的杰作,这种特殊的“建筑”,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在一定的高程内向纵深掘进,挖成拱形窑洞,施工技术和工具简单,也不需要贵重的建筑材料,就获得防风避雨、冬暖夏凉的功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7.“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举世闻名的《敕勒歌》创作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北齐时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据考证,敕勒川指的就是阴山之南的草原地区。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一望无际。除镶嵌在东部边缘和内部几条不高的山脉外,其余大多为“远看似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状起伏高原。这里的蒙古族

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内蒙古高原丰富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

8.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1/4。它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的边缘和内部分布着一系列雄伟的山脉,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山脉之间,高原起伏平缓。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内部的山脉一般相对高度不大,“远看是山,

近看成川(平地)”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9.教材提供了一段有关“地形与民俗”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分析这一段材料时应注意,地形可以对当地风俗习惯起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例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到了大作用。

10.山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

11.山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上,山区具有我国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山区也存在着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等自然方面的劣势。再加上山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近年来开发强度偏高,研究程度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断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发达国家的实际证明,只要重视山区开发和山地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山区经济能够迅速发展,达到甚至超过平原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教学建议

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注意,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具体地形名称的记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另一重点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二、课时教案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本课题用3课时完成。

[教学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重点:我国的主要地形、地势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难点:运用地图分析分辨各种地形.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图片、视频创设意境:播放我国各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设问引入:根据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实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图册10-11页),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深浅,看一看中国地势与下列图示哪一个相吻合?(B图有可能特点:呈阶梯状分布)。回忆有关地形剖面图的知识,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3.让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1小题,第一步:读图2.2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第二步:展示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注意: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第三步:在2.3图中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的名称.

4.评价我国的地势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小组内有具体分工并由专人记录,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深入,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提示:从同纬度的沿海与内地湿润程度的差异谈起)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学生动手演示:地势高低与河流流向的关系并品味“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含义)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自制一个透明小水槽,用实验来说明阶梯交界处的水能资源。(视频:三峡)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地形复杂多样】

1.读第24页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我国地形的类型有哪几种?(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齐全)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 并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日本美国等)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

2.回忆山脉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页的活动1。( 多媒体分布展示:我国主要山脉 )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3. 参照课本24页中国地形图,完成第26页活动2和3。(此处可以酌情延伸)

4.不同种类的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的学习重点之一,提前布置学生围绕“地形对人们的影响”课下去搜集材料 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和交流,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队针对人类和地表形态的关系进行讨论。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第25页的四幅景观图,配合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并针对教科书第24页的4幅景观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形种类的特点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最后带领学生阅读第26页的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了还是越来越小了?

注意:在这段教学中,过程和结论同样重要,应该让学生体会探求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记住零散的知识。

-------【山区面积广大】

1.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2.学生活动:完成第29页活动的第1小题(提示: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

3.口述: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山地丘陵以及比较崎岖的高原,从而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

4.活动: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合第30页活动的第2小题,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有利条件,另一组分析不利条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归纳

有利条件:资源丰富(矿产水利旅游),农业也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交通困难,基础设施难度大,地形崎岖,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自然灾害多等

5.活动:第30页的活动第3小题,(此活动应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围绕如何帮助山区脱贫致富展开讨论,研究平原和山区经济的互补性等问题。

三、学案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学习目标]1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分析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 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并能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会运用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

4。通过认识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学法指导]

1.要通过阅读地形图、阶梯示意图、地形剖面图获取信息;

2.动手自制中国空白政区图,用彩色笔填注主要山脉、地形区,形成空间印象。

[释疑解难]

[自我检测]1读图回答

(1)说出主要山脉的名称① ② ③

(2)把四大高原盆地三大平原填注在图中

2读上图回答:(1)A是 山脉,

(2)B为 高原,位于我国第 级阶梯上

(3)C是 (地形区),(4)D为 (地形区)

(5)由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特点是:

【视野拓宽】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这里说的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全国各类地形中,山地约33%,高原约26%,盆地约19%,平原约12%,丘陵约10%。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四、参考资料

第26页活动内容

1.一、二级阶梯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之间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人海洋。

3.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加大,水流湍急,水能集中,便于建立水电站,进行水力发电。

4.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第29页活动内容

东西走向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山脉:横断山脉东北――西南走向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

8.初二地理试题教案详解 篇八

1.识记南、北方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2.能够分析自然环境差异的原因。

3.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二.教学重、难点:

南、北方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三.自学指导:

1.自然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南、北方的.位置、范围。

3.列举南、北方主要地形区,并能在图中相应位置找到。

4.结合课本P7图5.9四幅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南、北方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5.结合课本P7图5.9二幅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图,从水量、汛期、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南北方河流特点,并分析产生特点的原因。

9.初二地理试题教案详解 篇九

一、选择题

1.冶炼钢铁的工业生产过程属于

A.从自然界获取能源的过程

B.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源的过程

C.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

D.对原材料进行再加工的过程

2.下列工业属于轻工业的是()

A.纺织工业 B.煤炭工业

C.化学工业 D.钢铁工业

3.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

A.农业B.工业

C.交通运输业D.工业和旅游业

4.与印刷厂没有联系的工业生产过程是()

A.伐木B.造纸

C.运输D.发电

5.我国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多分布在()

A.京九、京广铁路沿线

B.兰新、京沪铁路沿线

C.宝成、浙赣铁路沿线

D.京沪、哈大铁路沿线

6.下列地区位于我国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的是()

A.辽中南B.长江沿线

C.黄河流域D.陇海铁路沿线

7.下列城市属于长江沿江经济发达地带的`中心城市是()

A.上海、济南B.南京、武汉

C.重庆、成都D.南昌、杭州

8.下列工业基地按纬度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辽中南、沪宁杭、京津唐、珠江三角洲

B.珠江三角洲、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

C.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D.京津唐、辽中南、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9.有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B.多依附于大城市

C.多依附于大中城市D.具有相似的开发重点

10.位于沪宁杭工业基地的城市是()

A.上海、福州B.南京、青岛

C.杭州、南昌D.苏州、常州

11.下列城市位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沿海开发区的是()

A.苏州、福州、广州、沈阳B.大连、青岛、桂林、昆明

C.天津、上海、无锡、吉林D.海口、重庆、南宁、南京

12.鞍山-本溪作为国家重工业骨干的工业部门是()

A.采矿工业B.钢铁工业

C.机械工业D.造船工业

参考答案:

1.C2.A3.B4.C5.D6.A7.B8.C9.B10.D11.A12.B

非选择题

——“工业的分布和发展”

一、读“我国某工业基地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某工业基简图

1.此图所示是我国的__________工业基地。

2.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①__________市;②__________市;③__________市;④__________市;⑤__________矿;⑥__________海;⑦__________海。

3.①城市有著名的__________工业;③城市有著名的__________工业;④城市有著名的__________工业和__________工业。

4.本区工业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有:资源__________且__________好,如有__________油田、__________煤矿、__________铁矿等;交通__________,如重要的铁路枢纽__________,重要的铁路干线__________、__________线等,重要的海港__________港。不利条件有__________不足。

二、读“我国某工业基地简图”,分析回答:

我国某工业地简图

1.此图是我国的________工业基地。

2.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①________市;②________市;③________市;④________市;

⑤________市;③________市;①________江;③________湾;

②________湖;①________海。

3.下列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分别是:上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业,南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业,杭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工业。

4.该工业基地是我国最著名的________(重、轻、综合性)工业某地。试从资源、交通、市场、科技等方面简要分析该工业某地的发展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区工业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为什么二十多年来乡镇企业还迅速蓬勃地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②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中应以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力量为依托,侧重发展________型高新技术产业。

参考答案:

一、

1.辽中南

2.①沈阳②抚顺③鞍山④大连⑤本溪⑥渤⑦黄

3.机械钢铁造船化学

4.丰富资源配置辽河抚顺鞍山(或本溪)便利沈阳京哈哈大大连水源

二、

1.沪宁杭

2.①杭州②上海③苏州④无锡⑤常州⑥南京⑦长⑧杭州⑨太⑩东

3.上海:机械纺织化学钢铁电子有色金属南京:机械电子钢铁纺织石化杭州:机械纺织化学电子钢铁

4.综合性本区虽然矿产资源缺乏,资源配置不好,但该地充分利用本区雄厚的科技力量、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和广阔、优越的市场条件,积极发展工业,使其成为我国最著名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上一篇:党员干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现场会下一篇:学校禁毒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