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6-12

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11篇)

1.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浅谈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分重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指出“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列为首位[1]。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2001年 4月,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认证体系建设取得了极大进展,但从总体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现状

1.1管理职能交叉,管理职责不清

目前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主要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农工商分离,产加销脱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权限分散在农业、贸易、工商、环保、卫生等不同部门,都依据相应的工作职能和行业法规,各自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这种多头管理的现象导致部门职责不清,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管理脱节,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正常开展。同时,目前仍缺少对政府管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制度化措施。各部门通过立法的途径使其部门利益法定化,这种法律的部门化,进一步加剧了部门之间职能的重复交叉,而且大多的管制政策出台颁布后没有较好的事后监督和评估[2]。

1.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体系建设不完善

(1)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上,表现在制定和颁布主体分散化,标准交叉现象严重。农业标准从计划的提出、制定到审批发布涉及政府多个部门,部门职责不清,管理分散,相互掣肘,不仅导致管理的低效率,而且不可避免地造成技术标准重叠、交叉甚至技术内容矛盾的现象。同时,标准制定不科学、透明度低,标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差,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的参与主体较少,标准的制定程序不规范,缺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咨询的过程。

(2)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上,一方面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自检能力薄弱。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基地建立检测点的建设仍不足,大部分生产经营者还没有能力建立检测设施[3]。一些质检机构为获取利益往往违背基本的职业操守甚至变成生产经营者欺骗消费者的工具。另一方面,检测机构的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镇一级的检测机构数量仍较少,食用农产品安全类质检机构的数量不足,投人品类机构偏多而其检测任务不足。

(3)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有:1)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没有完全纳入法律范畴,无公害农产品等认证没有从法律的角度给予明确和肯定。2)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总体规模较小,认知度低。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加上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和消费者对其认知程度有待提高。3)是认证)

流于形式,国际互认程度较低[4]。

1.3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和生产过程控制难度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还较薄弱,在生产环节,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大多为分散式的单位和个体,规模化程度还较低,农业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由于长期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缺少社会监督和自我约束限制,科学施肥、用药及标准化生产规程很难在生产上完全实施[5]。特别在当前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资价格过高,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投入多,回报少的情况下,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加上农资经营环节不规范,虽经多次农资打假整顿,一些不法商贩和生产者仍然违规使用禁药,这种分散农资经营体制问题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以及生产过程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农药、种子、兽药等生产资料的标签不规范,商品名多、杂、乱,包装简陋,也很难分辨出其主要成分和用途,农民无所适从,很难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1.4检测机构基础薄弱

农业部门(含畜牧、水产)检测检验机构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农业大市的地位不相符合,不能满足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业环境的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生产,主要在农村和城市周边。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农药化肥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以及工业污染,上述污染已经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水平。

2.1农药、化肥污染

(1)重化学防治轻综合防治 由于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中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的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对用农药防治病虫产生了依赖思想,因而不重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6]。过多使用农药,严重污染环境,加大农药残留,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

(2)用药结构单一 有的地方常年使用一种农药,严重伤害天敌,引发病虫抗药性,增加防治难度和用药数量,降低防治效果,造成很大的浪费。

(3)农药施用方法不科学主要表现在:1)是不能对症下药,乱用药;2)是施药的时间、时机不当;3)是农药配制比例不准确,随意性太大;4)是农药用量偏大、用药次数偏多。

浅谈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使用限用高毒农药灌根防治地下害虫 在蔬菜产区,有的农民在菲菜、洋葱、芹菜等蔬菜上使用限用的高毒农药灌根来防治地下害虫,轻者农药残留严重超标,重者成为毒蔬菜。

(5)违规使用禁用高毒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 主要原因是禁用高毒农药还未彻底清除 1)是企业过去生产留存 下的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还未完全处理,随时可能流入市场; 2)是个别农民手中还留存少量的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7]。

(6)假冒伪劣农药充斥市场市场检查中随处可以发现相当数量的假冒伪劣农药。表现在有的掺杂使假,有的以肥冒药,有的有效成份含量不够,有的以次充好冒充名牌,有的纯属“三无”产品等。使用假冒伪劣农药不可能做到科学合理。

(7)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因为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的有害物质残留非常严重,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2.2畜禽养殖污染

近年来,由于农村畜禽养殖得到较快发展,而这些畜禽粪便至少有2/3以上未得到利用就直接排放[8]。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气,使水中的其他微生物无法存活,特别是一些含有抗生素类污染物渗入农业土壤,进而通过农作物吸收进人食物链,从而产生“有机污染”,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2.3农村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的成份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份也明显增加。许多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运送扩散,而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最基本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地,广阔的天地成了垃圾的天然排放场,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

2.4工业污染

由于城市的发展,工业“三废”和生活污物排放量增加,以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等,使农田土壤、农区水系及大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部分农田或菜田受到污染。另外,由于城市的扩建,原有良好的农田土壤、农区水系和大气,有可能面临遭受污染或破坏的危险。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及措施

3.1实行严格的质量追溯制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对生产农产品的农户,实行严格的户籍编码制度,一户一码,不管每户生产何种农产品,都使用统一配发的、每户唯一的编码。每批产品上市,除)

加贴编码外,还应加贴本批产品采收日期,同一采收日期的产品,为同一个批次。对经检验部门检验的,还应附带产品检验合格证书。一方面是一但发现质量问题,便于该批次产品的召回而不影响其它批次产品;另一方面是可以根据编码溯源找到生产者,有利于责任追究[9]。

3.2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

(1)加大对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的投入,保证检测机构正常开展检测工作;(2)加强现有检测机构检验人员的业务培训,以适应新的工作任务要求;(3)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加大检测频率,及时上报检测数据,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详实的基础依据。

3.3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队伍建设

要保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必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管。(1)农技推广人员、植保人员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积极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施肥、科学用药、适时采收,要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示范等多种途径的方式,千方百计引导生产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10];(2)检测部门要不定期对各生产基地的产品进行监测,及时将检测结果上报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监管部门要根据检测结果时时监管;(3)监管人员要经常深入到生产者中间,多了解、多询问、多查阅有关生产记录或档案,发现违规生产,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置,必要时,可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3.4科学使用农药

农作物病虫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搞好农业、生物、物理防治的基础上,实施化学药剂防治。开展化学防治把握好用药时期,绝大多数病虫害在发病初期,危害轻,防治效果好,大面积暴发后,即使多次用药,损失也很难挽回。因此,要坚持预防和综防,尽可能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以减轻对环境及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3.5全面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1)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这样既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可以弥补因速效肥料后劲短而造成的作物生长后期缺少必要营养而减产;(2)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避免造成浪费,减少化肥对耕地的污染;(3)推广科学的施肥方法,做到底肥机械条施,口肥人工穴施,追肥为垄沟深追肥,有效地提高肥料利用率[11]。

3.6普及综合防治技术

最大限度减少农药用量在病虫害防治上,积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对病虫防控实施农业防治、农业与技术、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综合措施,尽量减少应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必需使用时,也要严格控制农药的用量,在使用上,认4

浅谈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真选好农药品种、用药时间、用药浓度,使农药污染减少到最小程度。对于农药的研发和生产,国家有关部门应严格控制高毒、剧毒农药的生产,监督或引导企业研发和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要大力投入研发资金,发展生物农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要尽快建立一支由植保专业技能人员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队伍,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手段,进行专业化的统一防治,为生产者提供统一的技术服务。

3.7大力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都起源于农业。可以说“三品”是农产品的品牌,也是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它们都是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过程中,为适应新的发展和质量安全要求而逐步出现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现在,国家从食品安全的战略高度对“三品”的发展予以重视并大力提倡,地方政府在发展 “三品”生产过程中,如何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或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更多的“三品”产品,应该成为当务之急。相信所有农产品都是“三品”以上标准,农产品的质量自然就有了保证。

总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保证民生健康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又是以农业部门为主,其它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民参与的食品安全行动,需要上下同心,齐抓共管,合力推动。只有人人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人人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人人食用安全的农产品,不安全的农产品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和温床。讨论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由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食源性疾病还时有发生,因此,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当务之急。但是对于其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到底该如何完善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方永美,区晶莹,杨振刚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J].现代农业,2009(1):73~74 [2]雷百战,郑玉燕,肖广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361~362 [3]孙鲁威.让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新农村标志[N].农民日报,2006-03-21,13-14.[4]刘毓侠,于传宗.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6:1-2.[5]田世英.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对策措施.中国农业信息,2005,4.[6]郭红生,孙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党史文苑,2005,4.[7]李光.浅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河南农业科学,2007,8.[8]马雷,张洪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效能分析.粮食与饲料工业,2005,8.[9]李振山.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科技通讯,2005,8.[10]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7(2):7 [11]粘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须全面提高[J].中国果菜,2007(1):11-13

浅谈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致 谢

四个月的毕业实习很快就过去了,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和忙碌完成了毕业论文。由于缺乏经验,所以难免有不足之处,尽请老师给与指导。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指导和同学们的支持帮助,完成论文有很大的困难。

本文是在白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虽然白老师工作繁忙,但仍抽出时间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使我从中受益匪浅。在此,谨向白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其次,还要感谢大学三年所有指导过我,教育过我的老师们。正是你们不倦的教诲,使我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在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应用与提高。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能够顺利地完成此次毕业论文。

最后感谢答辩场的各位老师,感谢各位老师的辛勤工作,感谢老师的指导。由于本人学识能力有限,一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谢谢!

2.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对策,新疆昌吉

昌吉市是昌吉州的中心城市和州政府所在地, 处于乌鲁木齐市至乌苏市沿线的天山北坡经济带上, 是新疆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区域, 目前已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要的农产品对外出口生产基地。另外, 市内的园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均被列入国家定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每年有大量的瓜、果、蔬菜、农副产品发往各地。昌吉市作为农产品生产源头和批发零售流通环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尤为重要, 近几年昌吉市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从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超市“双管齐下”, 加大监测力度, 从源头和流通环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 昌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1.1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取得认证

昌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已于2012年取得自治区质量监督局实验室计量认证 (CMA) , 2014年9月底通过自治区农业厅机构认证现场审核, 目前等待获证, 成为全疆第2个通过“双认证”县 (市) 级综合性质检中心。进一步扩大了检测范围, 提高了检测能力, 能够依法开展本地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等各项检测工作, 同时承担指导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超市和市场自检站的监测工作。

1.2 各乡镇均已建立监管站

昌吉市9个乡镇均建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每个监管站配备1~2名检测人员及快速检测仪器设备, 主要承担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抽样检测、配合执法等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监管部门,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在日常工作中完成各自辖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 定期做好农产品上市之前的抽检工作, 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1.3 各销售环节建立自检室

昌吉市1个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30家蔬菜直销店的配送中心、2个农贸市场、6个超市均建立了农产品自检室, 均按要求加强销售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进货时索要每批蔬菜水果的进货检测报告, 并存档, 对无检测报告的蔬菜要按要求进行自检, 检测有问题的产品及时下架处理, 确保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1,2]。

目前, 已构建了以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为骨干, 乡镇监管站为支点, 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超市检测点为基础的监测体系。从生产源头和流通环节保障昌吉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昌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 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不高。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观念的影响,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存在不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 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 忽视了质量。

2.2 未做到标准化生产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采用统一标准来组织实施。但是, 目前昌吉市农村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2.3 宣传引导不够

近年来, 昌吉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三农”工作、开展“科技之冬”活动的过程中,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知识和国家产业政策及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等科技信息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真正把这些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到位。农产品生产者获取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渠道狭窄, 未能够掌握实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

2.4 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有限

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检测技术人员均是兼职, 对检测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 人员不稳定, 检测技术水平有限[3,4]。

3 对策

3.1 强化宣传引导

通过每年的“科技之冬”“三下乡”活动和包村支农等工作, 在基层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采用发放宣传单、印制实用的农产品种植技术手册等多种宣传形式, 让广大农民学习农产品标准化种植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 让生产者充分认识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 切实树立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的观念, 调动生产源头的广大农民朋友自觉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5]。

3.2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需做到以下3点:一是各乡镇生产基地尽快完成“三品一标”认证;二是推行各类农产品的农业标准化生产, 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三是在生产过程中, 切实落实生产者、基地负责人的各项责任, 基地负责人督促生产者做好各个生产环节的档案记录。

3.3 加大培训力度和经费投入

加强对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超市、批发 (零售) 市场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 由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安排相关培训班, 提高检测技术人员的检测技术水平, 使其能够独立完成检测任务, 从源头和流通环节确保各自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 保证足够的检测经费, 确保各监管站能够按要求开展各项检测工作, 正真做到完善昌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为昌吉市及周边居民营造安全的农产品消费环境[6]。

参考文献

[1]栾玉龙.关于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思考[J].吉林农业, 2011 (11) :6.

[2]朱建忠, 李仕钦.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 2008 (5) :36-38.

[3]华斌.浅析加快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措施[J].上海农业科技, 2011 (5) :32, 34.

[4]符建伟.郑州市县 (市) 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 2010 (1) :34-35.

[5]张吉国, 胡继连, 张新明.我国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 (3) :19-23.

3.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1 海南热带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质量安全管理意识的缺乏 海南热带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是以质量安全管理意识为基础和保证的,如果质量安全管理意识缺乏,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在其指导下就不可能完成。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由于海南的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起步晚,人们缺乏先进的质量安全意识,特别是部分地区的干部及领导、有相关工作经验和在其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意识不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了解的不透彻,使很多质量不合格的热带农产品流入市场[1];第二,有些农户、企业以及商家等对热带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生产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有所欠缺,为了短暂的经济利益,在农产品生产、管理过程中不能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淡化质量安全意识,没有责任意识,逃避责任,给热带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发展完善带来很大影响。

1.2 检测设备相对比较落后 仪器设备是开展检验工作的必备条件,正确配置检验所需的仪器设备,能更好地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产品检测设备也在快速更新,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部分基本检测数据可依赖日常的设备得到,但随着农业投入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和人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检验设备的更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为了提高热带农产品的检验合格率,检测机构必须要依据实际需求,第一时间配备好所需设备,有些区域已经拥有了新的设备,例如:LC-MS、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1.3 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目前,海南根据《海南省市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在全省的各县市已经基本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同时增加了相应的人员和检测设备。检测监管体系不能够覆盖整个热带农产品基地,暂时无法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督,受阻因素就是热带农产品生产地范围很广,农户的经营和管理比较分散。

2 推进热带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2.1 加强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和普及农产品检验检测知识 首先,政府要加强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责任意识。其次,政府要重视农产品质量和标准化工作,提高热带农产品消费市场信誉。再次,政府要加快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着力建设反季节瓜果蔬菜、热带水果等农产品示范基地,达到基地环境质量、种植技术、生产过程、监测方法等统一,产品标示一致, 引导农户对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等)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加强推进先进、安全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推广无公害农药品种,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和有机肥、复混专用肥。严格组织规范标准化生产示范,同时在产品采收、加工、运输、批发销售等环节都推行标准化管理。

2.2 检测工作要全面覆盖 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全过程的监管是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前提要求,也是依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相关规定。热带农产品业也是这样,开展环境评估是产前工作,以确保所发展的热带农产品周围的农业生态环境是无污染的,主要检测产地环境中的水、土、气;产中,重要的是检测好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还有就是农药、化肥、饲料、除草剂、农作物种子、农膜、种畜禽、种苗、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设备和各种农用机械设备等;产后,检测热带农产品是不是满足国家要求的准予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的对象包含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营养、卫生等指标。

2.3 加强各级检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各级检测站应该完善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对现有的仪器设备进行合理使用和维护。同时依据不断更新的农业投入品种类及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标准,及时更新或购买新型、精密的仪器设备,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确保仪器不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过程所得结果有影响,并减少因为仪器设备检测结果带来误差。同时,要保持各热带农产品检验站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合理配置利用各实验室的仪器资源,达到资源共享[2]。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各项目建设,改造一个科学性、人文性、安全性的实验室。

2.4 开展规模生产经营和管理 由于海南农业发展较缓慢,以农户分散生产为主,缺乏集中管理。地方政府意识到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打造“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同时,为了解决“小农户”与标准化生产的矛盾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标准化生产方面的带动作用。

2.5 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 首先,要加强农业投入品的规范管理,加大产品质量和安全指标的检测力度,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其次,规范农产品从生产到上市各环节的检验检测标准,把好检验检测关,实行将主管部门抽检与生产企业自检相结合、定量检测与快速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加强生产环节、运输环节以及流通环节中各项安全指标检测。再次,对已经在流通过程中的产品,按照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实时进行溯源监控。最后,要认真开展热带农产品的认证工作,有关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和认证结果公开,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提高热带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海南热带农产品产业将迎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能在机遇中推进产业发展,稳定海南热带农产品在国际、国内消费市场所占比重,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完善海南热带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对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实施监督管理,杜绝有损海南经济形象的各类“有毒农产品”事件再次发生,用积极地投入换得产品质量安全性高、社会稳定性好、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优厚回报。

参考文献:

[1]王玉梅.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漏洞和建议[J].农林科研,2012.

4.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摘要: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疑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针对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农业推广体系;问题;对策;农业技术

中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具有明显的行政推广体系特征。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其运行也是非常有效的,它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种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忽视农户效益的推广体系也己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市场进程的要求。

目前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授权或行政机关委托的执法和行政管理,如动植物检疫、畜禽水产品检验、农机监理、农民负担管理等等。二是纯公益性工作,如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报、组织防治,无偿对农民的培训、咨询,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对农药、动物药品使用安全进行监测和预报,参与当地农技推广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对灾情、苗情、地力进行监测和报告等等。三是带有中介性的工作,如农产品和农用产品的质量检测,为农民提供产销信息,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等等。四是经营性服务,如农用物资的经营,农产品的贮、运、销,特色优质产品生产及品种的供应等等。

农技推广体系为各时期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组织推广了大批动植物新品种和重大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增加了粮食、禽蛋、肉类、鱼类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种植业技术推广系统平均每年立项推广技术6万多项次,面积20亿亩次;畜牧业技术推广系统每年推广瘦肉型猪等重大技术10多项;水产业技术推广系统每年推广稻田养鱼、网箱养鱼、水产名特优品种的健康养殖技术及对虾病害防治等重大技术,新增水产品120多万吨;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每年推广各类作业机具260多万台件;农村经营管理系统每年管理的农业承包合同和农民负担卡均超过2亿份,调解、仲裁农业承包合同纠纷90多万件。

一、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机构设置分散,管理落后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需若干职能部门直接的密切配合,各个专业协同作战,才能形成共同的合力。然而我国现行的各个推广机构设置分散,彼此之间自成体系,分属于林业、农业、水产、畜牧、水利等部门,各个推广体系分别对农户实行农业科技推广,各大农业推广体系间缺乏合作,难以发挥体系的整体效益使各项科技很难综合运用于生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也加剧了经费紧张的程度,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难以发挥其整体优势。

1.2农技推广体系人事制度不完善

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低下与国家的在职教育制度、推广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用人制度和职称评定的不完善、不健全有关。有漏洞的资格认证制度,使许多不具备资格的人蒙混过去;而现存的在职教育制度也使许多推广人员的知识逐步老化:当前残缺的用人制度和职称评定,使许多人思想懈怠,也挫伤了他们积极奋斗,敢于开拓的精神。所以,我们必须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这种制度来约束并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

1.3农业推广方法落后,手段单一

农业推广即被动的接受上级的行政命令,之后再写一个推广操作规章流程,借助行政的力量,由农村的基层干部遵照试验、示范、推广的严格程序,要求我们的农民照章行事,而农业推广机构及相关人员却只需要搞好技术指导就可以了。这种也就是目前农业推广中仍被普遍采用的推广方式,只是这种推广体系所起到的作用却越来越小了。

1.4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其经费来源情况较为不足也极为复杂,它一般包括自我创收、上级财政拨款以及同级财政拨款三部分。市、区级的推广经费主要用来发工资。乡镇级的很大一部分农技人员缺乏稳定的工资收入,其工资主要是靠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获得的盈利来发放,这些乡镇的农技推广人员只能仅仅通过经营求生存。

二、对策

2.1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业务素质

加强对在职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提高推广工作水准的有效方式,这样可以摆脱传统的农技推广的约束。提高农技推广效果是现行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发展、建设的需要。因此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逐年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的力度。

2.2完善项目经费的投入机制

完善项目经费投入机制,要体现政府投资的突出特点。为了确切保证项目经费的正确使用方向和投入效率,要建立系统的资金监督审计制度,使农技推广项目经费务必做到专款专用。并且要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内部实行项目管理制度,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同利益分配密切挂钩。

2.3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 要创新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我们必须要积极引进人性化思维,要充分体现农民至上,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这样做很有利于及时并深入细致的了解农民的现实需求。农业技术服务必须由之前的推广什么农民接受什么逐步转变为农民需要什么推广什么。要讲给农民们听、教给农民怎么学,使农民的农业科技意识增强;可以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地,示范给农民看,带着他们干,让农民看到模板样子;可以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数据库,然后根据需要随时提供需要的详细信息;逐步把农业技术广泛培训、非常规农业教育作为今后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流方式。

2.4改革机构设置 提高管理

我们应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内的部门之间相互隔离、农业技术不能相互交流的僵局,这种改革也已经开始在重庆市农业结构推广中实行。应改变原有的干部一张嘴,群众就跑腿的农业推广体制为群众一张嘴,政府就跑腿的农业推广体系。要把县乡农技推广中心作为一个基础平台。这样做有利于理顺区、县与乡镇之间推广机构的关系,实现垂直管理。既可解决项目经费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又可以避免乡(镇)政府对基层农业推广机构资产、人事等方面的干预。

三、结语 传统农技推广体系以及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如何实现农业科技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近年农技推广工作的重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5.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发布时间:2010-11-05 12:46:34.419 浏览次数:823 [返回]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对社会治安实施全方位动态防控的系统工程,是党委、政府、公安机关、人民群众等共同参与,并运用社会各种有效资源,以建立治安防控网络为手段,实现打、防、管、控为一体的社会治安综合控制工作系统。近年来,丘北县以创建“平安县”为契机,以落实“和谐稳县战略”为目标,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不断探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丘北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大步迈进,人、财、物流动加剧,社会治安日趋复杂和严峻,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形势,构建新时期适应丘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面临着新的考验。现结合实际,就当前丘北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谈一些看法。

一、基本现状

丘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北部,东隔清水江与广南县毗邻,南与砚山县、开远市接壤,西隔南盘江同弥勒、泸西两县相望,北与师宗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衔接。国土面积4997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社区)1263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苗、瑶、彝、白、回等民族,总人口46.9万。近年来,丘北县以创建“平安丘北”为载体,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按照防范严密、控制有力、全面设防的要求,不断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了防范和控制社会治安的整体能力和水平。2007年、2009年先后被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平安县”、“先进平安县”荣誉称号。目前,全县社会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能部门整体联动,点线面立体防控格局已基本形成。近年来,丘北县各级党委、政府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治安防范的重大工程,重视体系建设的各级机构、编制、经费、装备等基层基础性建设,基层综治办建设得到加强,各级调解组织、村(社区)委会警务室建设逐步实现规范化,村(组)信息、治保、调解、巡防人员逐步落实和覆盖,有效凝聚了各种力量参与防控网络建设。在经费保障方面,从2010年开始,县级按总人口年人均2元的标准将综治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多渠道加大维稳工作经费投入,城区按每人每月不低于800元的标准将专职巡防队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同时,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积极创新社会参与的投入模式。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楼院积极筹资解决保安、物管人员工资;村、组两级采取“几个一点”等办法多方筹资解决群防群治工作经费;社会各界多渠道投入资金落实技防、物防措施。上半年,我县共投入综治维稳工作专项经费27.5万余元,有力推动全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创新发展。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地方党政机关的主导作用,逐级落实维稳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了综治维稳成员单位和各级综治维稳机构(组织)工作职责,把责任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团体、基层组织,横向上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纵向上形成乡镇综治维稳委督促管理、村(居)委会具体管理、村(居)民小组组织管理、单位院落管理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县各职能部门整体联动,点线面立体防控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防范措施逐步向多元化转变,科学技防成效初步显现。我县始终把技防建设,特别是科学技防建设摆在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突出位臵,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积极探索“电信投资、政府出资、公安管理”的新模式,县政府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投入专项资金400余万元,于2009年11月启动了“平安丘北”城市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一期工程,计划于2010年建设164个监控点、5个卡口点。2010上半年,共建设完成138个监控点,5个卡口点,并面向社会招录、培训了16名文职协警员专职从事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的操作,相关配套软件也逐一到位安装并投入运行。另外,我县在不断探索技防建设的社会化发展模式,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建小区和居民群众安装技防设施。截止2010年6月,全县共在各重点单位、要害部位建成视频监控系统11 套,报警系统6套,门禁系统4套,旅店业信息管理系统62家,歌舞娱乐场所安装视频监控21家,有各类监控探头140个。上半年,公安机关利用系统采集车辆信息共15万余条,破获交通肇事逃逸案2件,为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提供线索12 条,为调查取证提供有效证据27 次,动态防范指挥调度8次。半年来,在监控区域内共立刑事案件56起,破获47起,破案率83.9%,与去年同期相比立案数减少9起,下降13.8%,挽回经济损失38万元。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的建设完成技防建设的社会化发展,使我县“人防+物防+技防”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形成,防范措施已向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等要素参与的多元化转变。

(三)基层队伍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治安综合防控队伍工作成效明显。在基层队伍的建设上,全县在乡镇设臵综治维稳委、政法工作委员会、矛盾调处中心“两委一中心”。综治维稳委主任、政法工作委员会书记、矛盾调处中心主任由乡镇党政分管领导担任,“两委”下设办公室并合署办公。在村委会(社区)设综治维稳委、治保会、调委会、警务室、调解室“三委两室”,综治维稳委主任由党总支书记担任,并配备综治专干,与治保会、调委会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机制,具体办事机构为综治维稳办、警务室、人民调解室。在村小组设综治维稳、治保、调解“三小组”。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县共成立乡(镇)综治维稳委12个、村(社)综治维稳办99个,自然村综治维稳小组1256个,治保小组和调解小组1399个,社区警务室4个,农村警务室38个,农村110报警点100个。乡镇分管综治维稳党政领导12人,综治专干12人,治安信息员1247人、人民调解员2960人,专职巡防队13支90人,群防群治队伍1279个56649人。另外,为全面提高基层维稳队伍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力,全县各乡镇充分发挥县乡党校的阵地作用,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县、乡、村综治维稳干部和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提高基层维稳队伍人员素质,全面整合各基层维稳组织。同时,大力推行“以奖代补”的人民调解模式,探索建立公调对接、诉调对接、访调对接机制,并将综治维稳工作经费兑现到基层调解组织,使群防群治工作逐步由“义务无酬”向“义务+有偿”的方式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群防群治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社会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格局,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建设加入了新鲜的内容。2010年上半年,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调处婚姻家庭、邻里、山林土地等各类矛盾纠纷1008件,调处成功975件,调处成功率达96.7%。防止群体性上访14件,制止群体性械斗事件10件,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7件13人,全县共兑现人民调解“以奖代补”资金62552元。

(四)周边治安联防体系初步形成,行政接边地区的治安防控能力逐步增强。近年来,我县针对在省际、州际、县际、乡际、村际行政接边地区出现的大量涉众性矛盾纠纷和流窜作案等严重影响行政接边地区社会治安的问题,按照“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原则,接边县、接边乡(镇)、接边村组(社区)之间建立了维稳联席会议制度,签订了《联防协议》,建立了矛盾纠纷应急处理机制。各级分别成立治安联防组织,积极开展联防、联调、联治、联谊、联创“五联”活动,各行政接边地区建立了“互济互助、合作共赢”的良好关系,在打击犯罪、排查调处化解矛盾、协调处臵群体性事件等诸多方面实现整体联动,已基本实现了“重大行动联手、互涉案件联办、维稳工作联动”的工作目标,行政接边地区治安防控能力呈逐步上升之势。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丘北县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多制约系统运行、影响防控效果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治安防控管理理念落后,综合防控意识亟待加强。由于近年来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部分领导干部对做好防控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一片大好,且防控工作是软指标,看不见摸不着,投入多见效慢,很难看到成绩。因此,部分乡镇和单位对治安防范管理工作不重视,“大联防”、“大综治”观念淡薄,存在重打轻防、依赖政法部门等方面思想,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政法部门在防范舞台上演“独角戏”,单打独斗。这就造成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整体联动效益不明显,消减了防控的力度和作用,综合治理“综合难”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管理理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尚未完善,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巩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各部门、单位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就目前丘北县情况而言,防控网虽然已初具框架,但不规范,各项基础也不牢固。一是机构设臵和队伍建设的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在部分乡镇和部门,由于各种原因,机构设臵、人员配备不到位,“有编无人”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人员兼职过多(如无专职专抓政法工作的乡镇领导和综治专干),基层普遍反映人少事多,大多数精力放在保证机关运转上,难以集中精力开展工作。有的乡镇和部门机构设臵不规范,没有挂牌,综治机构名称没有统一,甚至存在“有人挂名,无人办事,有人发话,无人落实”等现象。二是防控网点分散运作,整体联动、综合防控的效能未能全面发挥。目前,由于社会力量参与治安防范的体系尚未规范,各乡镇、各部门的防控力量限于管辖区域工作,防控网点只是在纵向面上运作,政法各部门与参与的综治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也不够密切,“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导致部分地方和部门漫无目的地防范,使打击和防范脱节,以至于出现了防不胜防的格局。各治安防控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停留在靠领导督促、统一行动的层面上,信息的共享和日常沟通不够,没有形成强大的打击和防范合力。整体联动,综合防控的网络尚未完善,整体优势未能全面发挥。三是基层防控网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在社区,由于社区民警多趋老龄化,应用科技管理的能力有限,导致基础工作未全面展开,社区防控网的社会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另外,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县城区呈现出城中村、村中城的格局,虽然建立了巡逻防范制度,但由于方式单一,难以主动发现具有隐蔽性的深层次犯罪活动,现有的社区警务管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联防群治综合效果难以显现;在单位,由于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场所的内保组织仅仅是担负比较单一的治安巡逻和守望等职能,远未发挥整体联动的社会效应,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阵地控制能力薄弱;在农村,由于群防群治组织的存在依据、运作规范和保障缺乏法律依据,群防群治队伍的经费、地位、职责、权限等缺乏法制保障,运作困难。由于农村人口分布不均匀,派出所警力少,基层治保组织又量少质弱,治安防范方法成旧,依靠“人海战术、“家狗门灯”的传统控防模式,致使整个治保会工作局面并未根本改进,对相继发展起来的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缺乏相应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报酬也未落实,导致防控工作开展不正常,效果不明显。

(三)警力匮乏、经费不足制约着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推进。我县整体来看,呈现出防控的力量明显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基层的警力配备不足,大部分乡镇派出所警力严重紧缺,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警力还需担负大量的非警务活动,使警力不足的情况更趋严重。部分居民区地处偏僻,由于防范力量不足而成为死角;虽然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对防控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绝大部分资金也下移到乡镇、村、组基层使用,但由于农村面广,现有的经费与工作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距离,尤其是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人员培训等方面资金缺口较大。由于村集体、部门、企业“几个一点”的群防群治经费筹集办法尚未规范,难以长期坚持;保安、物管人员和专职巡防队员工资待遇偏低,未能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影响了基层防控队伍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长效机制不够完善,防控体系建设标准有待于规范和统一。目前尚没有一套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没有统一具体的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考评考核标准。没有考核评价体系来评估防控网络的价值,没有形成规范的工作格局。从已有的考核评估体系看,仅仅是纳入年终综治维稳工作目标量化考核中的部分项目,且过于抽象和宏观,并不具体,指标体系也不够科学,反映社会面治安状况的显性指标与反映公安机关打击处理、治安防控的能动指标等没有科学衔接。如刑事发案总量、重大恶性案件发案总量、可防性案件发案总量等考核社会面治安状况的显性指标,在考核时,要求增幅逐年下降;破案数、打击处理数等反映公安机关工作的能动指标,要求逐年提高,没有把发案指标与破案、打击处理指标科学衔接。按这种指标考核,考核评估分值最高的地方,不一定是治安状况和动态防控最好的地方。

三、工作对策

(一)牢固树立社会治安防控管理理念,努力构建治安防控整体联动的局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并加大“大防控”思想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现代治安防控管理理念,各级党委政府要面对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明晰思路,把治安防控工作摆在重要位臵,纳入发展规划,注重长效投入,全面构建“社会面防控网、社区治安防控网、内部单位治安防控网、阵地防控网、农村治安防控网、技术防控网”六张防控网络,牢牢把握社会治安工作的主动权。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重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善于在工作中发现治安防范的漏洞,善于把法律手段和其他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把治安防范贯穿于日常业务中,真正做到“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职责任务,密切配合,共同抓好社会治安防范工作,逐步消除综合治理“综合难”的现象。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切实加强治安保卫工作,“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服从地方党委、政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的领导,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业务指导,努力构建“政府领导、警方指导、社会参与、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头绪多,任务重,必须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把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根据丘北县的城乡结构、治安特点,探索因地制宜的多样化的治安防控模式,使其最大限度提高防控网络的覆盖面。在城镇,一是要加强城区技防措施的广度覆盖,科学合理地抓好整体布局、科学布建治安岗亭、治安卡点、电子监控等基层防线,并配齐配强民警、巡防、保安和其他辅警力量,筑牢防控违法犯罪的屏障。二是加强街面巡逻。以巡逻特警、交警、治安、派出所民警为主,以各种群防群治力量为辅助,强化社会面巡逻控制工作。按照“网格布警,屯警街头”的网格化巡逻模式,合理调度警力,采取公开巡逻、设卡守候、车巡、步巡多种形式,纵横交叉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在街面上。并根据各个时期社会面的治安特点,及时调整警务,以打击控制“两抢”等街面案件为重点。整合人力、物力,加大对主要街道、繁琐路段、重点部位和城乡结合部等易发案地区的巡逻密度,做到昼夜联动,城乡互动,多种手段并用,优化网格化巡控机制,最大限度挤压犯罪空间。三是要进一步突出防控重点,把防控重点时段放在夜间,防控重点对象放在“重点人口和流动人口”,把管理重点放在“特种行业”。进一步明确公安、社区、村居、司法等部门职责,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把辖区实有人口全部纳入管理范围,重点管好可能影响社会治安的重点人群;对流动人口,要加强其落脚点和活动场所特别是出租房屋、餐馆、建筑工地等场所和部位的治安检查,提高登记办证点。做到人户一致,切实掌握其动态;切实加强“社会人”的管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把群众工作做进社区,管理工作落实到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社会等,避免“社会人”游离于传统的管理体制之外,成为管理“空档”和“盲点”;对于行业场所管理,要强化对易滋生犯罪,易于藏污纳垢的场所和行业实施透明化、信息化、制度化管理,推行市场准入标准,加强管理,压缩滋生犯罪空间;要建立和完善以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品管理为重点的治安管理防控机制,加大管理力度,强化治安管理防控工作。四是加强单位内部管理,严格贯彻落实“内保条例”,积极推进平安机关、平安企业、平安医院、平安校园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内部单位保卫组织的作用,以巡回看护、安全检查为基本形式,严格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全面加强内部单位治安防控工作。

在农村,要统筹好城区和农村的关系,着力构建新型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消除广大农村的治安防控盲区。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以乡镇、村组为基础,以民警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以信息预警、快速反应、协作联动、考评奖惩等机制为保障,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广“中心派出所模式”,以各个警务室为依托,建立协作区,优化警力资源配臵,推进农村警务工作的创新发展。二是调整充实基层农村综治、治保、调解、帮教、巡防组织,积极推行乡、村、组、户“四级”治安防范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基层群防群治组织,建立健全“十户联防”和“接边地区联防”等联防机制,建立行政接边地区治安协作区,加强联防、联调、联创、联谊等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联户联防活动,全面构筑新型农村治安防控网络。三是加强“大走访”、“民警进万家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农村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的自防和联防意识,通过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投身到治安防范工作中,达到看好自己的门、守好自己的物、管好自己的人,从而使防范工作由单一的民警防,转变为群众防、大家防、社会防,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进一步整合防控网络,加强综合信息研判,全面推进防控体系建设纵深发展。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政机关的职能作用,积极调动村组、企业、经济实体等组织的在基层防控工作中的作用,逐一落实工作职责,巩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形成以基层政权组织为基础,以综治维稳机构为龙头,以基层政法组织为骨干,以群防群治队伍为依托的治安防控网,系统地推进打击、防控、服务于一体基层防控网络的建设。从而依托各基层组织,大量收集的各类全方位、多层次的情报信息,加强分析、研判,充分发挥信息在侦、防、控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打击的精确度、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打击、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实现对社会事务的有效管理和对人民群众的高效服务。要破除闭关自守、各自为战的观念,加强横向联系,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掌握新的治安形势、规律特点、发展动向和趋势,适时调整防控措施,及时预警应对,形成全县“一盘棋”的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格局,进一步推进防控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四)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多方整合社会防范资源。一是把加强综治维稳工作经费保障作为规范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完善“政府主导、以奖代补、社会参与、形式多样”的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将人民调解经费、综治维稳工作专项经费按照省、州有关规定纳入财政预算,将专职巡防队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明确每年以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逐年加大综治工作经费投入,并最大限度地向基层倾斜,采取“以奖代补、以件计补”的形式兑现,切实落实基层维稳队伍人员的报酬问题。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整合资源,积极创新社会参与的投入模式。继续推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楼院积极筹资解决保安人员工资,矿山企业、工业园区将部份工业反哺农业资金直接用于开展防控工作,村、组两级采取“几个一点”等办法多方筹资解决群防群治工作经费的模式,社会各界多渠道投入资金落实技防、物防措施,为政法综治维稳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6.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对策

[摘要]饮用水的质量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农村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在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根据农村的特点,采取相关的措施来保证农村饮用水的安全。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问题;对策

一、前言

在农村饮用水的质量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饮用水的质量和人们的身体情况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在饮用水工程建设过程中要采取相关的措施保证农村饮用水的安全。

二、国农村饮水安全的现状

饮用水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所以饮用水的质量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如果饮用水的质量不达标,将会对人体造成各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村的饮用水中,如果含氟量过高,将会引发多种疾病,如果长期饮用高氟水,甚至会出现氟中毒的现象,威胁到人们的生命。饮用高氟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以北,在华北、西北以及华东地区分布较为广泛,在这些地区因为长期饮用高氟水,而出现了氟斑牙和氟骨症,对骨质密度有极大的影响,严重的会造成半身瘫痪,丧失自理能力,对人们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影响到农村的发展。

2、用水中,如果含砷量超标,会造成砷中毒,引起皮肤癌和内脏器官的衰竭癌变,含砷量高的饮用水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新疆以及宁夏等地。在我国的华北、西北和华东等部分地区,饮用水中还有苦咸水,长期的饮用苦咸水将会引起肠胃功能的紊乱,致使免疫力低下,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威胁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

3、饮用水的水源被污染,会形成致病微生物,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水源被污染,会造成地表水或者地下水的污染,如果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将会造成伤寒以及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的发生,目前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因为饮用水受到污染,致使癌症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4、段时期,我国的南方部分地区因为血吸虫所引发的病疫有回转的迹象,因为在疫区的人们因为生产生活所需,会饮用含有血吸虫的饮用水,导致病情的反复感染,对人们的健康存在巨大的威胁。

三、存在的问题

淮安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工程建设和建后管理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宣传工作不够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 由于宣传工作不够到位,农民安全用水意识和参与、支持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还不是很强。有些地方老百姓把看上去清洁的水等同于安全、合格的饮用水,特别是对老年人而言,他们认为用自来水不但要交钱,还不如井水好喝,前辈人生活在这里没有自来水一样过。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 淮安区农村人口基数大,虽然前几年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达40~50万人,且分布较散,遍及全区各村,无法实现整乡整村推进。饮水工程实施后的乡镇,真正实现并村联网规范管理的水厂数量较少,还有相当部分的水厂因管网改造没有到位,饮水不安全问题仍然存在。

3、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和卫生评价工作未能正常展开 目前,虽然淮安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督和卫生评价体系,但由于开展监测

和卫生评价的费用在政策保障上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大多数农村饮用水工程未能开展水质检测和卫生评价工作。

4、农村饮水环境较差

农村供排水、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大量直接排放,对农村局部地区水环境造成广泛的面源污染,导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中农药、氨氮严重超标,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四、如何提高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

由前文可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质量往往受到环境、材料、方法、机械、设计、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着重把握上述影响因素,采取措施实现项目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除增强项目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外,本文认为也必须从下列方面进行控制:

1、全面落实责任制。实践证实,责任制的全面落实要求明确具体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同时明确项目负责人及单位领导,实现责任制的层层落实,保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转和发挥保障作用,同时完善相应的监督与检查工作。根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技术要求与施工规范,本文认为有必要实施项目工程质量终身制,以确保项目工程当事人始终对项目工程质量负责。

2、全面实施项目工程建设“三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必须全面实施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投标承包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此乃提高项目工程质量的根本保障。若想确保项目工程始终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组织建设,项目工程法人必须承担着项目建设的所有责任,即把项目工程质量控制贯穿到项目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项目工程招投标过程,必须落实好资质审查工作,其中投标单位的资质与实际业绩均应纳入审查范围,此外也必须高度关注项目工程的资源配置问题,注意严禁层层转包行为的出现,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严禁分包建设。

3、全面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有必要采取“三控制”,即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其中事控制要求事先对施工单位的技术措施、技术方案、管理制度、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严格审核,尤其应严格控制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与数量,同时对项目工程的机械设备、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进行严格控制,注意质量不达标的材料构配件严禁进入施工现场。总体而言,事前控制能够把项目工程质量问题控制到萌芽状态,进而确保项目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事中控制(又称工序控制)要求采取“二级三检报验制”,其中“二级”具体包括:施工单位建立“班组初检、施工队复检、施工企业终检”的质检制度,以实现项目工程质量监理的既定目标;施工单位内部检查合格后,再以报验申请的方式请求项目工程指挥部进行复验,若复验合格,监理工程师再组织进行终验,以确保上道工序合格后再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注意评定表内必须有单元工程师与监理工程师的验收意见及评定质量等级,同时上述检验过程质检人员必须全程监督。事后控制要求对那些已完成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进行后期观察或检测,同时对项目工程的运行情况进行收集整理,此外再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工程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五、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思路和建后管理

1、规范前期组织建设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由具有一定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组织好前期工作和水源地保护,落实项目计划和资金。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抓好示范村建设 因地制宜做好饮水安全工程的规划。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工作量大面广,任务艰巨,做好这项工作要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每个乡镇抓好3~5个不同类型的农村饮水安全典型示范村建设,加强对示范村的指导,示范村要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饮水安全发展模式、技术路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创造经验,树立样板,辐射带动条件类似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

2、加大投入,引导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所需资金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并安排相应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技术审查、专题研究、人员培训、技术推广、检查评估、水质检测和监测等项目管理工作,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引导和组织好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并自筹部分的投资。

3、精心组织、规范运作,加强质量监控

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管体系,确保水质安全。施工前,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实施方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施工质量负责人和施工安全负责人,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施工过程中与监理单位、有关镇乡村相互配合,做好技术指导,协调各方关系,督促施工进度,严格施工质量,作好材料设备、隐蔽工程等中间阶段的质量验收,设计变更验收等记录。施工单位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需要变更设计时,需征得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同意,由设计单位负责修改。通过层层强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4、资金管理

饮水解困是德政工程,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大多不明显,因而缺乏足够的基金积累,为实现滚动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农村供水工程基金制度十分必要。一方面,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工程建成后要明确工程折旧费和大修费的提取、管理、使用办法及有关规定。对于基金管理,各项目县将各工程所提取的基金,全部交由水利局下设的农村供水站进行专户储存,统一管理。在基金使用上,规定大修标准,依照“谁的费、谁使用”的原则,在各级供水协会的监督下,严格按照规定程序专款专用。基金制度的建立拓宽了两费渠道,确保了工程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高扬程工程,供水成本偏高,一般每方水成本价在5-6元,个别地方高达8-9元,而这些地区群众生活困难,水费标准与群众的经济水平不相适应,个别工程建成后,群众因承担不起水费而不愿意用水,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对这类工程,在水价核定中,只计基本运行费用,而对折旧和大修等费用,笔者建议政府设立农村饮水安全高扬程工程补贴基金,用于补贴贫困地区高扬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费用,确保工程正常运行。

5、规范档案管理

建立项目专项档案,将项目踏勘、设计、立项、批复、招投标、合同、施工、验收、监理总结及交接证书、财务结算报告和审计报告等文字图片资料全部归档,并责成专人进行规范管理,做到随时调用和检查。

6、加强技术培训和工程建后管护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组织技术人员不间断进行指导。抓紧培养水处理、供水系统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骨干,特别要做好对农村水厂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和业务考核工作,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运行管护机制,责成有关镇乡村成立项目管护小组,确定专人负责,做到齐抓共管,保障工程建一处、成一处、效益一处,长期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

六、结束语

我们通过有效的管理不断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筑的质量,保证农村饮用水使用的安全,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证。参考文献

7.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1 广西蚕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1 蚕业生产现代化条件刚刚起步

一是机械化。随着市场中工业品的丰富, 人们开始尝试用机械动力取代人畜动力, 用机械操作取代手工操作, 比如用小型汽油机带喷淋器取代手摇式的喷雾器消毒;用电动切叶机取代手工切桑叶等, 以提高生产效率。二是桑园水利化。近年来广西进行了农田改造工程,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桑园灌溉条件, 为提高桑叶单位产量、质量打下了基础。三是电气化。目前广西有几个蚕种场建设了配备有电热自动控制系统和湿度调控系统的蚕种催青室、配备有中央空调或独立空调的蚕种生产车间。四是蚕房标准化。蚕区很多蚕户的蚕房不再是简易式, 而是水电方便、六面光、有对流窗, 有的已安装空调和排风扇等先进设备。

1.2 现代科学桑蚕生产技术有所普及

统一催青、小蚕共育、少回育、简易自动上簇等生产技术在广西都已取得很好的成绩, 并得到了推广普及。

1.3 蚕业生产产业化基本形成

近年来, 广西蚕业一直重视产业化, 通过加强对企业及蚕农的帮助扶持, “多予少取放活”, 致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 规模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2009年, 广西共有持证加工茧丝的企业78家, 自动缫丝机24万台, 约消化广西蚕茧总量的70%, 年生丝产量约1.6万t, 居全国第2位, 产值约42.9亿元, 为城镇居民和吸纳农民工就业提供了4万个工作岗位。

2 广西蚕业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蚕业投入不足

蚕业投入的不足, 使广西蚕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乏力。蚕业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2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对蚕业专用器械的现代化改造, 设计上缺少投入。目前, 在生产中用于蚕业生产的机械一般都是广大蚕农和蚕桑技术人员为节约劳动力而利用市场中某些同类产品稍加改造后用于蚕桑生产, 不能完全适应蚕业生产要求。二是劳动力投入不足。劳动力弱化, 蚕业劳力素质普遍下降。由于城市的高度开放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广西区蚕茧主产地, 青壮年一般都外出打工, 留在村中种桑养蚕的一般都是些老、弱、妇、孺, 从事种桑养蚕的劳动力趋于弱化。

2.2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广西蚕业科技人才不足1 500人, 具有高级职称的仅38人, 占全区蚕业科技人员总数的2.5%。其人才现状与广西桑蚕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态势形成强烈反差, 极不相称。只有大量的科技人才支撑, 才能确保广西蚕业可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最终实现蚕业现代化。

2.3 产业化程度低

蚕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蚕业现代化的途径之一, 而现在广西蚕业的产业化发展程度普遍比较低, 阻碍了蚕业现代化的进程。主要体现在桑蚕业产业化水平低、企业规模小、没有形成核心品牌产品、茧丝加工水平较低、加工技术比较落后、缺乏熟练工人、产量达不到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级不高、深加工企业太少、经济效益不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低等方面。

3 促进蚕业现代化建设的对策

3.1 加大蚕桑业的资金投入

在全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委托有能力的科研单位或机械设备制造厂家设计制造能满足蚕业生产需要的现代化设备。比如符合要求的削茧机、分蛹机及简易适用的簇具及采茧器械等从种桑养蚕到蚕种生产的一系列现代化的生产设备, 尽可能地降低蚕业对手工劳力的依赖。

3.2 加强桑园生产基础建设

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的原则, 标准化种植, 建设配套的排灌设施, 建立高产桑园。

3.3 多渠道培养多层次蚕业专业技术人才

针对广西蚕业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 建议在广西高等院校和高职恢复或设立蚕学专业, 因广西大学有专业教师、设备、蚕房、桑园等, 教育条件十分成熟, 恢复专业并不困难。还应建立蚕业技术培训长效机制, 以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力量。多渠道招生、多模式培养, 是完善广西茧丝绸产业各级科技人才网络的有效措施。

3.4 大力提高广西蚕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进一步把广大蚕户的分散生产和善于管理的企业统一经营相结合, 由统一的组织向蚕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从而提高广西蚕茧的产量质量。二是推进蚕业由简单初级蚕茧生产向产供销一体化转变, 改进缫丝工艺, 延长蚕桑产业深加工的产业链。三是提高蚕业资源的利用率, 如桑叶和桑枝切片制药、蚕沙沼池建设、冬季桑园套种等。

摘要:总结了广西蚕桑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分析了蚕桑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以期为广西蚕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蚕业,现代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广西壮族自治区

参考文献

[1]徐作明.安康市蚕桑业发展的困境及其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8 (7) :90-91.

[2]冉景旷.凌云县蚕桑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蚕业, 2008, 29 (1) :76-78.

[3]莫嘉凌.广西蚕桑业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J].广西蚕业, 2005, 42 (1) :38-43.

8.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近年来,信阳市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认证体系建设取得了极大进展,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就信阳市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关系到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贮运和市场准入等环节的管理,涉及到种子管理、植保、农技推广、农村环境保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多个单位,是一个系统管理体系。但就信阳市目前的实际来看,关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1.1.1 产地环境管理缺乏

产地环境管理需要财政、水利、水产、土地、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通力协作,依法进行。目前,产地环境管理大多实行属地管理,各乡镇人民政府对属地环境负总责。鉴于人力、财力等的不足,各乡镇并没有对农产品基地制定统一的发展计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县级或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对产地进行分类与整理、保护与建设,也未在农产品基地建立长期定位环境监测网点,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更是缺乏监督机制。

1.1.2 生产过程监督管理缺位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如实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情况,动物疫病、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收获、屠宰或者捕捞的日期等。并且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生产过程记录的管理。省农业厅和市农业局多次下发了关于生产记录管理的通知,但是,由于当前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分散农资经营体制等问题的存在,使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的难度较大,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县开展生产过程的全面监管工作。

1.1.3 农产品安全生产指导缺失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指导,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据了解,绝大多数县(区)农技推广队伍体系不完善,并没有专门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工作,更没有从推广农业标准化、指导农民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指导服务。

1.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不到位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县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应当按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信阳市只有市农业局和固始、淮滨县专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三个检测机构中只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开展了监督抽查工作,还存在着检测范围小、检测能力弱等问题。八县两区因无专职检测人员、检测设备不齐全等,到目前为止,监管工作还不能进行。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较低

总体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机构、人员和力量上与监管工作的要求还很不适应,矛盾比较突出。当前的检测能力不足,通过认证的检测项目少,不少新的风险参数没有能力检测,检测的人员也严重不足。

1.2.1 检测设备不完备

从全市范围看,目前只有市检测中心具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试验室,设备配置还不齐全,部分机构的仪器设备已经老化。八县两区中,只有六个县区分别争取到了300-400万元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资金,但检测设备还不齐全,其中的四个县区还都没有建立检测机构。开展检测工作的县区,检测水平只限于定性分析。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基地建立检测点的建设更是不足,大部分生产经营者没有能力建立检测设施。

1.2.2 检测队伍素质亟需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认定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应当具有与其从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活动相适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技术人员比例应当占机构总人数的70%以上。申请省级考核认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技术人员应当不少于5人,其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比例不低于40%。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技术人员应当熟悉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产品生产特性,具备相应的检测技能,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培训和考核合格。信阳市各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严重存在缺编、缺乏技术人员的问题,检测技术力量薄弱成为制约当前检测工作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市检测中心也存在着专业技术人员不足、检测人员专业不对口、检测与管理人员混用、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少等问题。

1.3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问题

1.3.1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总体规模较小,认知度低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加上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和消费者对其认知程度较低。认证的产品得不到消费者的认知,在市场上没有优选性,直接导致认证作用和意义的削弱,又导致生产企业认证率低。另外,有些生产者为逃避监管和责任追究,直接拒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1.3.2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GAP、GMP和HACCP体系认证的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前期的考察与标志审批,对于认证的后续跟踪监管和用标过期企业申请续展等的工作重视不够,直接影响企业和农户进行质量自我监查的自觉性和进行认证的积极性。

1.3.3 认证流于形式,国际互认程度较低

我国标准的技术内容老化、标龄过长、标准的层次不合理,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较低,缺乏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研究,使现有标准难以与国际标准接轨,又没有与国际上许多认证机构达成互认协议,我们认证的产品不被国际认可,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特别是外企认证的积

极性。

2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各项规定,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积极构建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1 建立有效协作机制

要强化部门协调,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加强食药、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横向配合,强化纵向联动,明确各自职责,严管各个环节,对农产品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应组建由多个部门组成的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开展大规模的专项整治行动,对违规销售和使用农兽药的行为进行重点清查整顿。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2.2 加快农产品监测机构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各县区必须成立独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业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检测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在加强和完善市、县区一级农产品检测机构的同时,按照农业部推进乡镇监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建设进度,加大投入力度,合理成立镇一级的检测机构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及超市检测点,让其作为县区级检测机构的延伸点,使检测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建立政府检测机构的同时,应有重点地扶持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立自己的检测

机构。

2.3 提升检测队伍的工作水平

农业行政部门协调人事管理部门,根据农检机构和认证机构的实际需要,确定机构工作人员事业编制,建立专业、精干的检测队伍。各级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要严格按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求,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强培训指导,强化岗位练兵,切实提升基层农业部门依法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不断拓展工作思路。

2.4 强化制度管理

建立基地准出和农产品准入制度,对农产品进行售前检测,凭检测合格证获得市场准入资格;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生产者、经营者信誉管理档案,加强跟踪管理;加强产地源头管理,逐步建立定点采购和检测制度;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规和制度,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2.5 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

加强基地管理,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和推广,对农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进行农业标准化培训,引导他们按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开展对生产投入品的监管,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实行规范的标准化生产。在产业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当中,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模式。

2.6 加快建立认证体系

加强认证机构建设,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提供硬件和人力支持与保障。加强认证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三品认证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严格“三品一标”的认证程序,提高认证门槛,严把认证质量审核关,重点加强证后监管,建立退出机制,实行认证产品的持续性监管。加大对获证企业的生产监管,依法查处不合格产品和生产企业冒用品牌、超范围使用标识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 陈幼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

[2] 范玮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3] 雷百战,郑玉燕,肖广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

[4] 李莉,李阳.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1,(7).

[5] 李仕强.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工作思路[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8,(3).

[6] 任玉娟.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7] 石雪花.农产品质量安全困境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20).

9.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 经济 的 发展,商品流通已由 社会 生产中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要求必须强化 农村 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现代 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目前 的农产品流通还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人们在经济水平提高后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要求。

(一)商品双向流通渠道十分不畅

农产品流通建设十分薄弱,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突出。农产品信息滞后,流通不畅,很容易造成生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商品流通 网络 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农村商品流通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成本高;农村商品流通网点数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农村市场监管工作薄弱;商品质量不高,食品安全隐患较大。

(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设施不齐备、经营管理手段落后是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特征,且缺乏现代的、有组织的流通 企业 和流通体制。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普遍处于低位,农业生产循环不畅;市场主体及其组织的迟滞发育;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

(三)流通方式落后,集贸市场、夫妻店仍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

商务部和 中国 农业大学对20个省500个村的1万家农户问卷调查,80%的村没有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97%的农户盼望城市超市向乡村延伸,77%的农户买过假冒伪劣商品。中国目前农产品交易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分等、分类和包装等标准化水平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在超市销售的比例超过75%,美国、德国达到96%,而中国平均只有5%左右。

(四)流通产品档次较低

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不到10%,保鲜储藏不足18%,加工比例不到25%。农产品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能力还比较弱,标准化程度还很低,与安全卫生、新鲜营养的食品消费潮流很不适应。

(五)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

我国农产品成交价格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农产品的供求状况,而批发市场上农产品的供求数量又存在不确定性。一旦出现供求失衡,就可能产生价格和产销量的变动呈发散型的不稳定状态。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价格,反复出现大幅度涨跌,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 影响。

(六)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处于弱势地位

我国农民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他们为农产品物流提供

商品源,却很少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的更少。农民不可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不可能对价格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数转嫁到农民身上。

(七)农产品流通体系不符合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要求

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致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发展速度迟缓,与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日益增长的要求不符。

二、完善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解决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优化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实体流通等环节,完善农产品供、产、销相配套的整体流通体系,建设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过程。

(一)认真贯彻国家相关 法律 法规,大力 发展 特色农业,带动农产品流通三农 问题 是近年来我国的焦点问题,国家政策大力向农业倾斜,农产品流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建设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时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某些地区沿海、沿边、生态、文化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使传统的生产加 工业 与 现代 的 旅游 观光农业共同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的特色,带动农产品流通。

(二)加快体制改革,建设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培养高素质的市场主体,改善流通方式落后问题

首先要开展多种贸易方式,规范市场管理。可以开展期货、拍卖、展会等贸易方式,规范订单农业发展,以产定销,减少生产盲目性。其次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性作用,建立健全具有引导功能的信息平台,使信息尽量做到集中、有效、实用性强。在此条件下,既要有政府的无偿信息支持,又可以适度鼓励有条件的 企业 提供适度收费的有偿信息服务。

(三)优化产品结构,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源头上改善农产品流通状况,优化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减少劣、差产品的数量,最终优化农产品结构。还要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从加工处理等环节进行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加工深入化、销售批量化,提高生产的效率。

(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 科技 含量,创建知名品牌

对农产品进行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大科技在生产加工环节的投入,最终都会体现在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上;提高产品的包装水平,能较好地做好产品的营销;品牌是商品的名片,同质量、同包装、不同品牌的商品在价格上会产生巨大的差别。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步伐

加强 交通 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促进物流与商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加快建立与国际相互认证的标准化体系,是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我国正在逐步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标准,完善检测手段,并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督。我国在各地设立认证中心,强制推行食品安全认证,并于1998

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注成立了 中国 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在国际认可论坛大会上首批签署了国际认可多边承认协议。这标志着取得中国CNACR认可证书,就取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质量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

(六)培养有 理论 基础、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农村推进小城镇建设及国家 教育 政策的倾斜为高校农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吸引力,这些以前的冷门专业逐渐热起来。目前,农林专业,与农产品相关的植物保护、食品加工等专业也日益火爆。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农产品结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发展农产品贸易、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着极为深远的 影响。

参考 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10.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

随着我国“三农”事业的繁荣,农民个人信用问题也日渐突出起来,由于缺少有效的制度约束,目前许多农民出现了信用危机。因此在农村,积极要求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维护信用交易安全的呼声不断增高,而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征信体系,即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适当地收集并公开个人的信用信息。与“三农”密切接触的就是农村信用社,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一、个人征信在农村发展的现状

个人信用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个人信用报告是征信机构把依法采集的信息,依法进行加工整理,最后依法向合法的信息查询人提供的个人信用历史记录。

尽管近几年农村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是目前农村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涉农的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征信体系建设涉及的诸多环节还不尽完善,各种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

(一)信用环境差

信用环境差主要体现在对失信行为的制裁不足,守信价值体现不充分上。近几年来,农村信用体系中对于个人失信行为的制裁上缺乏联动,制裁和惩罚的对象针对的往往是失信者拥有的单个产品或服务,而不是失信行为人本身。对失信行为制裁上的“合力”不足,使失信行为难以从根本上受到有效遏制,信用风险继续蔓延。

(二)收集、整理、核准评估、查询农村信用信息难

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本上覆盖到了全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已经直接联网,总的来说农村地区已纳入到征信体系当中。但收集、整理、核准评估、查询信用信息难,由于目前农户的经营形式多,绝大多数的农户存在多种经营,半数的农户存在人口临时流动,因此导致农户信用信息原始资料调查采集困难,信用基础信息多变,真伪不易甄别。农户信用数据库所需要的基础信息很大一部分隐藏于民间,收集整理工作量多、难度大。

二、农村信用社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农村征信现状,农村信用社个人征信系统积极与人民银行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接,该系统可以帮助农信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信贷理效率,防范信用风险,促进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诚信水平。可是农信社个人征信系统的使用,出现以下种种问题。

(一)信息资料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现有的进入系统的信息包括农户的个人基本信息(姓名、身份证件、详细住址、联系电话等)、家庭财产、家庭债权债务以及借还款信息。个人征信系统要求将这些信息汇集到其身份证号下,但有些农民的姓名与其身份证号下的姓名不符,有些农民没有二代身份证,只有l5位身份证号码、甚至还出现身份证号重复的现象,还有些农民没有家庭财产、债务信息。所以,这都导致农户信息资料不完整。

(二)经营粗放,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经营不细,管理不严是各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山区,一些信用联社各项制度,责任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工作质量。

(三)信贷员凭“人脉”不凭系统

在农村,大部分乡镇只设有农村信用社单一的金融机构。农户贷款渠道选择性单一,只能在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发生异地贷款的可能性很少。况且,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是长期生活在信贷员身边的村民,他们彼此之间都熟悉,在进行贷款调查时,信贷员更加看重自己实地调查得到的信息。因此,农村信用社信贷员不想也不愿意通过联网来了解农户信用信息。

针对以上农村信用社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农村征信主力军,农信社应当积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三、加强农信社个人征信系统建设的对策

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征信力量,同时多元化农村征信建设的机构。以当前情况看,信用社仍然是农村征信体系的主力军,因此其应发挥自身扎根农村的优势,弥补不足。

首先以农村信用社为依托,加快系统程序开发,科学组织基层农信社的财力和高层人力资源,尽快开发农村信用数据库软件程序,为加入全国网络做好准备。

其次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引进高学历的新员工,加大企业内部员工的培养。

再次加快建立农户信用记录档案,增加入库信息,不仅应包括农户基本识别信息和借还款信息,还要增加诸如农户的完税信息、守法信息、财务管理信息、产品质量状况、盈亏状况和个人违约情况等方面的记录,这样才方便提供查询服务。

最后信用社要充分发挥个人征信系统的作用。调查一笔贷款时,一定登录征信系统进行查询,然后发放贷款。既提高个人征信系统的使用率,又宣传了征信知识,使借款人增强诚信观念,积极保持自己良好的信用记录。同时,对已存在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实行人性化管理,对非恶性意识形成不良信用记录进行修改,使农户更加珍爱自己的信用记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11.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农业推广;问题;对策;农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07-1

中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具有明显的行政推广体系特征。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它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种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忽视农户效益的推广体系也己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市场进程的要求。

一、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设置分散,管理落后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需若干职能部门直接的密切配合,各个专业协同作战,才能形成共同的合力。然而我国现行的各个推广机构设置分散,彼此之间自成体系,分属于林业、农业、水产、畜牧、水利等部门,各个推广体系分别对农户实行农业科技推广,各大农业推广体系间缺乏合作,难以发挥体系的整体效益使各项科技很难综合运用于生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也加剧了经费紧张的程度,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难以发挥其整体优势。

(二)农技推广体系人事制度不完善

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低下与在职教育制度、推广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用人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有关。有漏洞的资格认证制度,使许多不具备资格的人蒙混过去;而现存的在职教育制度也使许多推广人员的知识逐步老化:当前残缺的用人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使许多人思想懈怠,也挫伤了他们积极奋斗,敢于开拓的精神。所以,我们必须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这种制度来约束并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

(三)农业推广方法落后,手段单一

农业推广即被动的接受上级的行政命令,之后再写一个推广操作规章流程,借助行政的力量,由农村的基层干部遵照试验、示范、推广的严格程序,要求我们的农民照章行事,而农业推广机构及相关人员却只需要搞好技术指导就可以了。这种目前农业推广中仍被普遍采用的推广方式,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了。

(四)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其经费来源情况较为不足也极为复杂,它一般包括自我创收、上级财政拨款以及同级财政拨款三部分。市、区级的推广经费主要用来发工资。乡镇级的很大一部分农技人员缺乏稳定的工资收入,其工资主要是靠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获得的盈利来发放,这些乡镇的农技推广人员只能仅仅通过经营求生存。

二、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业务素质

加强对在职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提高推广工作水准的有效方式,这样可以摆脱传统的农技推广的约束。提高农技推广效果是现行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发展、建设的需要。因此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逐年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的力度。

(二)完善项目经费的投入机制

完善项目经费投入机制,要体现政府投资的突出特点。为了确切保证项目经费的正确使用方向和投入效率,要建立系统的资金监督审计制度,使农技推广项目经费务必做到专款专用。并且要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内部实行项目管理制度,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同利益分配密切挂钩。

(三)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

要创新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我们必须要积极引进人性化思维,要充分体现农民至上,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业技术服务必须由之前的推广什么农民接受什么逐步转变为农民需要什么推广什么。可以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地,示范给农民看,带着他们干,让农民看到模板样子;可以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数据库,然后根据需要随时提供需要的详细信息;逐步把农业技术广泛培训、非常规农业教育作为今后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流方式。

(四)改革机构设置 提高管理

我们应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内的部门之间相互隔离、农业技术不能相互交流的僵局,这种改革也已经开始在重庆市农业结构推广中实行。要把县乡农技推广中心作为一个基础平台。这样做有利于理顺区、县与乡镇之间推广机构的关系,实现垂直管理。既可解决项目经费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又可以避免乡(镇)政府对基层农业推广机构资产、人事等方面的干预。

传统农技推广体系以及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如何实现农业科技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是近年农技推广工作的重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现存问题的政策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2005,(2).

[2]曾福生,刘战平.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与优化[J].农业技术经济,2006,(2).

[3]刘佛翔,等.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模式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5).

上一篇:非常励志的优美句子下一篇:乡镇环保迎检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