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笔记

2024-07-25

药理学笔记(共10篇)(共10篇)

1.药理学笔记 篇一

第十五章 抗帕金森病药

掌握左旋多巴和苯海索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了解常用复方制剂的药理作用。

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纹状体有来自黑质起抑制作用大多巴胺(da)能神经,还有来自其它部位起兴奋作用大胆碱能神经。在生理情况下,这两种神经在功能上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运动机能,维持平衡状态。当黑质中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后,多巴胺神经能不足,而胆碱能神经相对占优势,从而出现震颤麻痹症状。

【分类】1.原发性震颤麻痹(帕金森病) 2.继发性震颤麻痹(帕金森综合征)

【病因】1.da神经元变性,导致da不足,ach相对兴奋

2.ne神经元变性,导致ne不足

3.组胺和5-羟色胺之间的平衡被破坏

4.mao-b能氧化mptp、da等物质,使其变成神经毒

【治疗】1.补充da或激动da受体,抑制或阻断ach的作用

2.补充ne的前体物

3.应用抗组胺药,补充5-羟色胺的前体物

4.mao-b抑制剂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药物

根据上述发病机制,抗震颤麻痹药有①拟多巴胺类药和②中枢性抗胆碱药

一、拟多巴胺类药

左旋多巴

[作用与用途]

抗震颤麻痹 少量(1%左右)进入脑内当左旋多巴,经多巴脱羧酶脱羧转变为多巴胺而发挥作用,余下大部分在脑外生成多巴胺引起不良反应。

[作用特点]

1、对多数患者有效,对轻症,较年轻患者疗效较好。

2、改善肌肉僵直及运动困难效果较好,对肌震颤效果差。

3、对抗精神病药吩噻嗪类引起对锥体外系反应无效。

4、显效慢,1~6个月显示最大疗效。

[不良反应]

1、胃肠反应 最常见,消化性溃疡慎用。

2、心血管反应 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

3、精神障碍 不安、焦虑、失眠。

4、不自主的异常运动和“开关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

1、vitb6可增强多巴胺脱羧酶活性,故左旋多巴与vitb6合用其外周不良反应增强。

2、与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α-甲基多巴肼或苄丝肼合用可增加疗效。

3、抗精神病药(如吩噻嗪类、丁酰苯类)禁与左旋多巴合用,因前者阻断da受体。

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

【常用药】

1.卡比多巴(a-甲基多巴肼)

2.盐酸苄丝肼(色拉肼)

复方左旋多巴制剂

【常用药】

1.心宁美(信尼麦):卡比多巴+左旋多巴

2.复方苄丝肼(美多巴):盐酸苄丝肼+左旋多巴

溴隐亭

【特点】

1.直接激动da受体

2.左旋多巴或其复方制剂无效,本品常可有效

3.可与左旋多巴复方制剂合用

金刚烷胺

对多型震颤麻痹有效,机制可能是促使脑中多巴胺的释放,与左旋多巴合用有协同作用。

二、中枢性抗胆碱药 (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

苯海索(安坦)

[作用与用途]

中枢抗胆碱作用较强,而外周抗胆碱作用约为阿托品的1/10~1/2。

用于震颤麻痹,疗效壁左旋多巴和金刚烷胺差,适用于轻症,也可作为左旋多巴治疗的辅助药物。对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震颤麻痹(锥体外系反应)有效。

[不良反应] 较阿托品少

第十六章 镇痛药

掌握吗啡和哌替啶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熟悉吗啡的作用机制,依赖性产生原理及其防治。

了解其他镇痛药和阿片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特点。

【病因】各种形式的伤害刺激作用于神经末梢均可引起疼痛(锐痛、钝痛)。

【镇痛药分类】分为强镇痛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两大类。

强镇痛药镇痛效果强,主要缺点反复应用容易导致成瘾,属麻醉药品,应严格控制使用。

第一节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具有强大的镇痛用,反复应用易于成瘾,故又称成瘾性镇痛药(或麻醉性镇痛药.麻醉性药品)

吗啡 (morphine)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镇静 吗啡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对持续性钝痛较间歇性强.

a皮下注射5-10mg,可持续4-5小时。

b镇痛范围广,各种疼痛均有效。

c镇痛时,意识及其它感觉不受影响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和欣快感,消除焦虑、紧张、恐惧等,提高疼痛的耐受性。如外界环境安静,可致入睡。

d镇痛机制: 与不同脑区(脑室导管周围灰质、丘脑、脊髓背角胶质区等)的阿片受体(吗啡受体)结合,摸拟内阿片肽(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的用.

(2)镇咳 为抑制咳嗽中枢所致

(3)抑制呼吸 a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治疗量: 呼吸频率减慢;中毒量: 呼吸衰竭死亡。

b由于抑制呼吸,新生儿、婴儿易中毒死亡,肺气肿、肺心病禁用

(4)其它

a催吐: 初次使用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反复使用可减轻。

b缩瞳: 针尖样瞳孔为中毒特征

2、心血管系统

(1) 扩张外周容量血管及阻力血管,其机制与促进组胺释放和中枢交感张力降低有关

(2) 由于抑制呼吸引起二氧化碳潴留,继发性引起脑血管扩张、脑脊液压力高

3、平滑肌

(1) 强大、持久地兴奋胃肠道平滑肌, 使蠕动减少, 此外还能抑制消化液分泌,可导致便秘.

(2) 胆道括约肌痉挛性收缩,使胆道内压升高和诱发胆绞痛.

(3) 输尿管收缩.

(4)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可诱发哮喘发作.

(5) 膀胱括约肌张力提高,导致尿潴留

[临床应用]

1、镇痛

(1) 用于其它镇痛药无效的急性锐痛;

(2)胆绞痛、肾绞痛宜合用阿托品.

2、心原性哮喘

(1) 措施: 吸氧、应用速效强心甙、氨茶碱配以吗啡,以改善症状.

(2) 吗啡用于心源性哮喘的机制:

a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肺水肿消除.

b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使呼吸频率减慢,消除窒息感

c镇静作用,消除恐惧感,降低心肌耗氧量.

[不良反应]

1.副作用: 眩晕、恶心、便秘、排尿困难.

2.反复应用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

3.过量可致急性中毒,出现昏迷,呼吸深度抑制,瞳孔针尖样缩小,尿潴留,严重缺氧和血压下降,呼吸麻痹.除对症治疗外,尚可注射吗啡对抗药纳洛酮.

[禁忌症]

1.诊断未明的急性腹痛.

2.分娩和哺乳期止痛.

3.支气管哮喘、肺心病.

4.颅脑损伤所致的颅内压升高者.

可待因

[特点及应用]

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1/12,镇咳作用为其1/4。对呼吸中枢抑制很轻,成瘾性较弱,但久用也可成瘾。为中枢性镇咳药,用于镇咳;也可用于中等度疼痛

2.药理学笔记 篇二

关键词:中药复方,血浆药理学,血清药理学

自1988年日本国东京都医院的田代真一[1]正式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来, 其在我国医药界得到广泛应用。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是动物给药后取血, 静置离心, 吸取上清液[2]。而贺石林提出的血浆药理学是认为中药的成分在消化道中被吸收后是进入血浆, 而不是血清。血清的制备有凝血过程, 而体内通常不会发生凝血, 凝血过程中生成一系列酶, 刺激白细胞释放溶酶, 释放大量生物活性物质, 刺激血小板, 同时伴有纤溶、抗纤溶、补体、激肽等系统被活化情况。制备与灭活血清的过程会导致中药成分与中药介导体内释放的物质损失[3]。

含药血浆的制备方法是动物给药后取血, 在新鲜血液样品中加入抗凝剂, 吸取上清液, 即为血浆[4]。血浆是抗凝血液离心后去除血细胞的上清液, 血清是凝血完成后未稀释的细胞外液[5], 故血清与血浆最大的区别是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 不含某些参与凝血的蛋白质, 却含有凝血时产生的某些物质, 如血小板受到凝血酶的刺激会产生数百种蛋白, 如黏附分子、生长因子、凝血有关因子、蛋白S、PAI-1等[6]。血清与血浆生化指标也不同[7], 如钙 (Ca2+) 、镁 (Mg2+) 、肌酐 (Cr) 、钾 (K+) 、氯 (Cl-) 、葡萄糖 (GLU) 、乳酸 (Lac) 、α-淀粉酶 (Amy) 含量均有显著差异。血清中的微量元素锌、铝和铷的含量也远高于血浆[6]。此外, 血清与血浆中的某些氨基酸含量明显不同, 且随着血清与凝块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升高[8]。血清与血浆的物质成分不同, 对实验的影响也会不同。

1 血清药理学和血浆药理学的比较

早在1998年, 何玉军等[9]就开始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对中药复方进行研究, 如保肾冲剂含药血清[10]、黄连解毒汤含药血清[11]、传统经典妇科良药逍遥丸[12]、薯蓣皂苷含药血清[13]等。尽管血清药理学在我国应用广泛, 但凝血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使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血浆药理学来代替血清药理学。李永忠等[14]利用血浆药理学方法探讨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能够显著降低TRAP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的活性, 抑制骨吸收陷窝数量增多, 其认为在某种程度上, 血浆药理学较真实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过程。徐平华等[15]将鳖甲超微粉含药血浆加入HSC-T6细胞体系中, 观察鳖甲超微粉抗肝纤维化作用, 由于药物进入体内后部分会与血浆蛋白结合, 使血浆中的药效成分较血清中高, 故用血浆代替血清加入细胞体系。

血浆药理学在代谢组学中亦有应用。陈峰等[16]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在大鼠血浆中鉴定出槲皮素和异鼠李素两种代谢产物结构。将血浆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结合, 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的阐明以及血药浓度的测定。血清药理学在代谢组学中也有应用, 如葛根[17]、大青叶[18]、六味地黄丸[19]等中药及其复方均采用血清药理学结合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气相色谱 (GC) 等手段研究其在血液中的成分。早先贺龙刚等[20]曾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大鼠进行中药脑泰方实验研究, 发现在PDS紫外扫描条件下, 含药血浆仍保存较多该复方的极性成分, 而含药血清中则大部分消失或明显降低, 提示血浆的含药成分更符合体内状况, 能较好地再现机体内的药理效应。也有文献报道[21]对中药脑泰方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进行蛋白质 (肽) 组学比较分析, 发现含药血浆和血清有24个差异蛋白点。而在药效成分研究中, 罗琳等[21]为确定复方五仁醇胶囊的主要药效成分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乙素的含量, 采用HPLC法检测大鼠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浆, 结果发现两种药效成分在血浆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血清。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在代谢组学和蛋白 (肽) 组学研究中采用血浆做标本, 只有在抗凝干扰实验中, 才考虑用血清[5]。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人们在探讨中药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等方面会根据中药不同成分和组方选择不同的方法, 特别是对于含有活血化瘀的中药复方。2007年, 马琦林等[23]利用血浆药理学方法, 将SD大鼠的含药血浆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以观察通心络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活力及内皮细胞组织因子的影响。结果发现通心络含药血浆能够显著抑制组织因子和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的表达。他们认为血清的凝血过程可能会对药物有影响。因此提倡对于中药 (尤其是活血化瘀中药) 的研究, 采用血浆药理学方法更为科学。

王东生等[4]探讨活血化瘀方剂大黄蛰虫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发现只有血浆药理学可以进行血栓与止血的体外研究, 而血清药理学受到限制, 说明在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中应注意血清药理学的不利影响。丹参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 对缺血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贺龙刚[23,24]将丹参注射剂作用于日本大耳白兔, 采用HPLC法比较兔子血浆和血清中原儿茶醛和丹参素的含量。同时将含药血浆与含药血清作用于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 结果发现血浆药理学的效果优于血清药理学。丹参能显著降低血浆中血栓素TXA2的代谢产物和内皮素的含量, 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抑制血小板聚集[26]。

以上结果表明, 血浆药理学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与血清药理学的结果不一样。笔者认为做实验要根据组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如抗凝剂对药物在血中的代谢有影响, 则选择血清药理学;若无影响, 则选择血浆药理学更为科学。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采用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进行平行实验。此外, 在血浆药理学中, 为了避免抗凝剂干扰, 建议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凝剂进行平行实验。

2 对中药血浆和血清药理学的评价

血清和血浆药理学采用动物的含药血清/血浆进行半体外实验, 开辟了中药研究的新思路。与将复方或其制剂中的某些单体成分直接进行体外药理实验相比, 其不仅能够避免中药粗制剂本身的理化性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且更具说服力, 毕竟药物在体内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转化, 直接进行实验无法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27], 体现了中医对人体治疗的整体性、规范性。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均具有重复性好、实验条件可控性强、药物效应易检测等优点。

2.1 血清药理学的优势和不足

血清药理学可以进行体外实验直接观察中药的药理效应, 便于从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阐述药理机制, 同时还能观察和追踪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 消除各种体外实验干扰因素的影响, 较清楚地反映药物的有效成分及活性部位, 为药物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28]。该法在药物研究中应用广泛, 有较多的资料与数据可供参考, 在动物选择、采血时间、是否灭活等问题上有较多的经验可借鉴[29]。

然而, 血清的制备具有凝血过程。凝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不仅明显改变了血液的成分, 还可能影响药物在血中的含量。同时, 药物的有些成分可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 而血清却不含纤维蛋白原。此外, 有学者[30]指出在我国发表的有关“血清药理学”的论著中, 只有极少部分是真正的血清药理学, 大部分是血浆药理学。例如, 在研究某些含有活血化瘀中药时, 药物的某些成分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这时若取血后立即离心, 得到的很可能是血浆而不是血清。再者, 部分学者通过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的平行实验研究活血化瘀中药, 结果证明含药血浆的作用明显优于含药血清, 这可能是由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导致。

2.2 血浆药理学的优势和不足

2002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关于血标本选择专题报告”中指出:“由于历史的缘故, 过去通常采用血清, 现在许多实验室倾向于采用血浆。因为凝血引起的级联与相关反应可用抗凝剂加以避免, 显然血浆的组成较血清能更好地反映体内的实际情况”[31]。由于正常人体内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是血浆, 因此, 体内含有药物成分的是血浆, 应用这种血浆进行体外实验, 能够客观地模拟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更接近体内的真实情况, 深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 同时可以排除中药制剂直接进行离体实验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避免假阴性与假阳性, 提高可信度。

虽然血浆药理学具有众多优点, 但仍有不足之处, 首先其制备需要加入抗凝剂, 常用的抗凝剂包括肝素、EDTA的钠盐和钾盐、柠檬酸盐等, 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有些还会改变血浆中药物成分的含量[32]。肝素可抑制某些生化反应, 如抑制PCR中的Taq聚合酶;EDTA和柠檬酸盐可能对某些离子, 如NH4+、Cl-的分布有干扰, 其还极易与金属离子螯合, 如与锌结合抑制碱性磷酸酶、金属蛋白酶活性及金属依赖性细胞功能试验等;进行蛋白电泳前必须去除纤维蛋白原, 以排除纤维蛋白原的干扰。因此使用血浆时必须设有参比, 以避免这些干扰。在有对照的情况下, 这些干扰是可抵消的。此外, 有人认为对于体外培养的细胞、病毒、病原菌或离体的组织器官, 含药血浆中原有的酶、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而干扰实验结果。但血浆灭活后可排除这种影响, 有助于减少血浆的非药理性干扰[33]。

3 结语

3.自学心理学笔记。 篇三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科学。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发生的反映。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

心理现象作为脑的机能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它以脑的神经活动为物质基础。脑的神经活动是生理的,生化的过程,而心理活动则是在这些过程中发生的对现实外界刺激的反应活动,是对外界信息的加工。

环境刺激事件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神经过程对他们的加工和处理就是心理活动。心理的反映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首先:心理是观念的反映。

其次: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管映像。

第三:心里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着。

感觉:对物体的个别属性

知觉:对物体的整体属性

感觉和知觉是关于事物的外部属性的反映,他们是以映像的形式发生。

记忆:在一定的条件下,储存的映像可在观念中再现。

表象:在记忆中储存和再现的映像。

想象:孬种映像在人经验中的积累和丰富,在另外的条件下映像的重新组合而呈现与原来不同或全新的映像。

思维过程:对于某些事物,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属性,可通过对他们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届时他们的内在属性和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过程统称认识过程

认识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也是首要的心理功能。

意志活动是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情绪活动是伴随认知与意志过程而生的独特体验。

认知,情绪和意志是组成人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的主要形式。

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智慧与才能和气质与性格两个方面。

智慧与才能主要是由人的认识能力所组成。

气质与性格所涉及的心理特性比才能更加广泛,他们不仅包括认识特性,而且包括意志和情绪特性。

心理学的分类:从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和性质看,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涉及研究领域分: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

心理学研究客观现实通过人脑而产生的反映活动的规律。

心理学基础研究的3个领域: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展的一般规律;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神经生理机制;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社会化、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

社会实践的多样性对心理活动的不同影响,可分为两大范畴:其一,人自身处于某种具体的、特定的状态下的心理活动规律。其二,人出于某种具体的特定实践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心理学服务于了解人、揭示人的心理能量和发挥人的精神作用。这将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和发挥人的潜在力量,用以改善人的生活和人类生命的质量,这以论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认识人的心理健康,提高人的心理潜能。

其次:从心理上了解他人,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增进人之间深层次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帮助。

第三,按照个体心理功能各方面的差别,把人放置在最适合的位置,有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效用。

第四,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的分类: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性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特定社会、群体条件下,心理动机人际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

学校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劳动心理学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研究操作程序、操作条件和操作者的心理特点相适应等问题。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接收者,人脑中进行积极的、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在充分发展自我的潜力时,力争实现自我的各种需求,从而建立完善的自我,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的价值在于它对变量的精确控制以得出可

靠的量化结果,而不在于它是用多少或多么昂贵的仪器设备。即使只用纸、笔进行的实验也可能揭示重要的心理规律。同时,也有缺陷:一方面,有些问题可能涉及伦理、道德或难于直接控制,无法使用实验法,如:离婚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实验法中严格控制变量和条件,与现实生活总不免有一定的差距,在推广使用试验结论是受到一定的限制。观察法。优点在于保持了心理表现得自然性而不附加人为的影响。测验法。模拟法。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功能

神经细胞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传入神经元,组织器官。

传出神经元,肌肉纤体。

联络神经元,脊髓、脑。分析综合的作用。

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相结合。突触后电位有两种类型,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突触后电位(IPSP)。

外周神经系统就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机构,它包括从外周感觉器官内导到中枢的神经组织和从中枢外导到效应器官的神经组织。从结构上看,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和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组成的自主神经系统。

从脑神经的机能来看,可分为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与混合神经。12对脑神经给予确定的编号:

(1)嗅神经:嗅神经自脑的前下部出发,分布于鼻粘膜,主管嗅觉。

(2)视神经:视神经由间脑底部出发,其末端分布而成为眼睛的视网膜,主管视觉。

(3)动眼神经:动眼神经由中脑出发,分布于眼球的肌肉内,控制眼球的运动。

(4)滑车神经:滑车神经也有中脑出发,分布于眼球周围的肌肉中,也负责控制眼球周围的运动。

(5)三叉神经:三叉神经有脑桥发出,因每侧都有三个分支而得名,它分布于颜面、颌

等部位,主管面部,牙齿,鼻腔,角膜,头发,口唇和咀嚼肌的运动和感觉。

(6)外展神经:外展神经发自于桥脑,分布于眼球的肌肉中,主管眼球向外侧的旋转运

动。

(7)面神经:面神经分布于面部肌肉、舌部和泪腺、唾液腺,主管面部肌肉运动和部分

味觉,并支配眼泪和唾液的分泌。

(8)位听神经:位听神经也叫听神经,发自于脑桥和延髓之间,分布于内耳,主管听觉

和身体平衡觉。

(9)舌咽神经:舌咽神经子延髓发出,分布于舌、咽等处味觉、咽头肌肉运动,也支配

唾液腺的分泌。

(10)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发自延髓,分布于头、颈、胸、腹等广大部位,它有调节内脏、血管及腺体等机能的作用。

(11)副神经:副神经发自延髓,分布于颈部、胸部肌肉中,主管咽部和肩部的运动。

(12)舌下神经:舌下神经从延髓发出,分布于舌的肌肉中,主管舌肌运动。

上述12对脑神经中,第128对是感觉神经,主管感觉活动;第3,4,11,12,对是运动神经,主管有关的运动活动;第5,7,9,10,对则是混合神经,兼有感觉、运动两类机能。上列12对脑神经的分布给人以清晰的印象,即由脑

整合的心理活动,其来自感觉的和发至运动器官和腺体的信息,是经过外周神经系统,尤其是经过脑神经的通路输送的,它们为人的高级思维的产生和发出指令传递信息。

脊神经:是自脊髓通过脊椎椎管发出的神经,共31对。主管颈部以下的身体感觉和运动。

脊神经按脊椎的分段可分为: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自脊椎两侧椎间孔发出的每根脊神经又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分布到身体腹面、两侧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后支分布到身体背面的肌肉与皮肤,分别 主管有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脊神经自脊髓发出后总是向下行。因此,任何一节脊髓受损伤,这节脊髓和这一节以后的神经组织将丧失其功能,但是只有这一节一下的神经所引起的感觉和运动能力将受到损害,而受损的这一节本身所支配的感觉和运动能力仍然保存。因此这些能力是来自上面的神经承担的。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冲动起源于下丘脑,其种树级神经元分别位于中脑、延髓和脊髓。

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未尝平滑肌和腺体等,不受意识支配,特殊情况下,一定程度上意识或意念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两部分。

1,交感神经系统。中枢级神经元位于脊椎胸、腰段。主要功能是激活这些器官(心脏、血管、气管和肺、胃肠消化器官以及肾和肾上腺、生殖器官),引起诸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糖浓度上升、骨骼肌血管和心脏动脉舒张、皮肤和消化器官血管收缩、胃肠活动减慢、汗腺 和 肾上腺分泌增加等反应。提高有机体的唤醒水平,发动体内储存的能量,为有机体应付紧急事件做准备,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2,副交感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在脊髓以上的部位,可看作在进化的不同时期由内向外、有老到新发展起来的3个同心层的结构,他们是(1)以脑干和小脑为主要的中央核心-----原始的维持生命活动的低级中枢:(2)丘脑系统和边缘系统——维持基本生物需要和情绪动机的中枢;(3)大脑皮层——高级心理活动中枢。

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

第三章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感觉是客观的。

2,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体的反映。

3,感觉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作用于人的感觉、作用于神经系统而最终在大脑产生的。4,感觉还只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错觉的特点是绝大多数人在同样人认知环境下都产生同样的错觉。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错觉是正常的错觉是人们对客体不正确 的反映,可以产生在感觉水平,也可以产生在知觉水平。幻觉是错误 的知觉,通常并没有任何真实的客观刺激,只是主观的虚幻反应。

感觉是认识的源泉,是客观通向主观的通道,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感觉的意义还反映在为适应生存提供重要的线索或依据。

感觉的种类】

1,按照刺激物与感觉器官的接触方式:距离感觉和接触感觉。

2,根据医学临床需要:体表感觉和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

3,根据内外感受器及其所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内感觉和外感觉和本体感觉。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临界值)的大小来度量。

4.公共管理学笔记 篇四

品和公共服务,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2.公共管理的特征:

1、其主体具有多元性

2、其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3、其对象是公共

事务

4、其过程是民主参与

3.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的特征的物品。

4.纯公共物品: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如国防、公共安全、外

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等。

5.准公共物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消费非排他性特征,如道路、能源、交通、通信、城市

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

6.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科际整合的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视阈更开阔

3、公共管理的研究领域和主题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4、公共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5、公共管理学拥有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

7.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主体理论、公共资源管理理论、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

理论、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理论、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理论

8.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P途径(公共政策途径)、B途径(企业管理途径)

9.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验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10.公共选择理论:其三条思路:

1、进行宪政改革,改革要点在于建立程序约束机制和建

立真正的分权原则

2、市场化,即引入竞争机制

3、建立利润激励机制

1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1、掌舵而不是划桨

2、顾客导向和市场导向

3、广泛授

权和分权管理

4、放松机制

12.新公共服务的主要特征:

1、政府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2、公共利益是目的,而不是副产品

3、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4、公民价值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13.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1、管理的主体不同

2、管理的客体不同

3、管理的机制不同

4、管理的手段不同

14.善治的基本要素:合法性、法制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参与性、稳定

性、廉洁性、公正性和包容性

15.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

3、治理的管理

网络体系

16.公共组织:是指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

务为职能,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而形成的组织体系

17.公共组织的特征:社会性、公共性、共享性、非营利性

18.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目标、机构、人员、权责关系、制度规范、物质因素

19.衡量公共组织结构合理的标准:

1、职能目标结构

2、权责关系

3、人事结构

4、人际

关系结构

20.公共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目标与原则:目标:

1、提高公共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与

改造能力

2、优化公共组织的结构

3、增强公共管理者的现代管理理念

4、建立起高绩效的公共组织 原则:

1、适应原则

2、整体原则

3、配套原则

21.政府体制的类型:

1、内阁制(英国)

2、总统制(美国)

3、半总统制(法国)

4、委员会制(瑞士)从政府的纵向权力分配方面看:

1、单一制(英国)

2、联邦制(美国)

22.治理:使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23.西方国家政府治理模式:

1、市场式政府模式

2、参与式政府模式

3、弹性化政府模式

4、解制式政府模式

24.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在试图弥补市场缺陷的过程中有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另一种缺陷,即

政府活动的非市场缺陷。

25.政府失灵的表现及原因:

1、公共政策失误,原因:1)公共利益的模糊性2)公共决策

体制及方式的局限性3)信息的不完全性4)政策执行上的障碍

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原因:1)公共物品评价的困难2)竞争机制的缺乏3)激励机制的缺乏4)监督机制的缺陷

3、内部性和政府的扩张

4、政府寻租活动

26.政府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或者指那种维护既得

利益或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27.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服务型政府是民主政府

2、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

3、服务政

府是责任政府

4、服务政府是有限政府

28.建设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

1、政府公共服务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

2、政府公共服务

职能较为单薄

3、政府公共服务水品出现失衡现象

29.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展望:

1、发展社会性公共服务

2、运行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3、坚持“覆盖面广,水平适度,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4、积极推进公民社会参与

30.非政府公共组织:是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各类社会组织,大体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

31.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特征:公共性、非政府性、互益性/志愿性

32.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提供丰富的公民服务,改善公民生活

质量

2、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保障政令贯彻落实

3、有利于促进社会改革,完善社会治理结构

4、有利于建立三位体制,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33.促进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发展的思路:

1、由政府选择模式转向社会选择模式

2、开放

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以及企业的良性合作方式

3、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内部的良好秩序

4、加强各个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内部治理

34.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公共问题或实现社会目标,依法定程序做出的决

策。

35.公共政策问题界定:是公共权力部门或社会公众感觉到社会现实中出现了与现实利益、价值与规范强烈冲突的真实情况,社会公民、组织或团体呼吁公共部门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公共部门列入决策议程的改革问题。

36.公共政策规划的特征:针对性、可行性、预测性、整合性

37.政策评估:是指评估主体依据标准与程序,采用实证或规范的方法,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的效果与价值进行评价与判断的技术或政治行为。

38.战略管理:是指组织高层在对组织内外部环境及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分析与预测的基础

上,明确组织的目标与定位,谋划全面、宏观、长远的组织发展计划,提升组织核心能力,落实战略举措的各项活动的集合。

39.战略管理的特点:前瞻性、宏观性、针对性、操作性

40.战略规划:就是对组织内外的环境进行分析,寻找发展的趋势,发现对组织发展构成威

胁和发展的机会,以使潜在的利益最大化。

41.战略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战略实施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

断的一种行政行为。

42.战略评价的内容:

1、审视战略实施的环境基础

2、考核实施绩效

3、纠正实施偏差

43.战略评价的标准:一致性、协调性、可行性、可接受性

44.战略评价的方法:前后对比法、专家评定法、对象评定法、自评法

45.公共财政的特点:公共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非赢利性、公平性、公开性、法治性

46.公共财政管理:是政府的财政部门在掌握公共财政运行规律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财理

念为指导,对公共财政的收支过程进行策划、组织、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统称。

47.公共财政管理的内容:国家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公共财政收入管理、公共财政

支出管理、公共财政绩效预算管理、公共投资管理

48.人力资源管理:是国家和各种组织对本国或本组织人力资源现状、规划、投资、成本收

益核算、培训、使用、保障、研究和发展等一系列组织、决策活动。

49.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

驶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力应用、开发规划和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5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特征:战略性、系统性、社会性、预见性、动态性

5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1、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系统认识

2、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引入规划管理

3、建立科学的、适合国情的职位分类制度

4、加强教育培训,实现知识管理,努力塑造学习型组织

5、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6、加强公职人员的流动和在实践中学习,实现公共人力资本增值

7、加大考核结果,与收入水平的联系

8、丰富政府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以吸引新的人才加入

52.绩效评估:就是根据管理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判断,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的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放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并划分等级。

53.政府绩效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

作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

54.绩效管理流程:绩效目标与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与面谈、绩效结果与

应用

55.我国地方政府开展绩效评估的现状与问题:现状:

1、在绩效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

取得一定成就

2、在评估实践方面已取得一定经验

3、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 问题:

1、公共评估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2、公共管理部门内部存在的问题

3、绩效评估技术上的问题

4、绩效评估制度、法律缺位的问题

5、绩效评估效用发挥的问题

56.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环境的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

57.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

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方面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性、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58.电子政府的特征:

1、倡导科技领先、2、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

3、政府与民众之

间的互动机制

4、更有效率

59.公共管理责任:公共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根据职务的要求,在职权范围内履行职权、实施公共管理行为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以及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时必须承担的后果。

60.公共责任的内容:积极主动回应、灵活、有能力、公正、负责任、诚实

61.公共伦理:就是执政党、国家机构、公共管理部门和国家公共管理人员在公共管理领域

5.管理学读书笔记 篇五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有特地从网络上查找了该书作者的生平简介,百度百科上的资料显示曾仕强教授真的专注于“中国式管理行为”研究三十年。此外,他还对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与阐释,间或地出现荀子之类的儒家之流和老子之类的道家之流,彰显了笔者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前言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他认为尽管西方在全球化中重大而明显的成就,但是中国仍然将在政治上统一世界,并且带来共同的和平。我非常喜欢和欣赏曾老师这种自傲骄傲的口气开场,带我很有底气地阅读下去。中国式管理,应用了易经中的道理,充分体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来合理运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而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中国式管理又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国人都有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计天下”的积极而乐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当中国只局限于黄河谷地之时,传统的 中国式管理便已充分发挥了它的功效了,所以我也一直很笃定,中国式的管理历经几千年的考验而不衰,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书上提到说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用推、拖、拉来解决问题,以化解代替解决,务求尽量减少后遗症。这让我想起了“化干戈为玉帛这句话”。太极拳的动作无外乎是推、拖、拉的配合,组成各种花样,以求在动态中维持平衡,而立于不败之地,着推、拖、拉在我看来就是借力打力,在紧要关头争取缓冲时间,也是太极阴阳交接处的那条线。这并不是鼓励大家用阴奉阳违,恰到好处地使用这推、拖、拉是可以化解很多尖锐的矛盾,缓和大家的情绪,点到为止,不偏不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长久的发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环境下,曾老师的源于中国古典管理哲学,具有本土化性质管理行为的中国式管理能为中国企业大力来新的惊喜。在修己安人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目标描述了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支撑与管理特点。其坚持辩证法思想的新管理模式西学中用,运用中庸之道,在强调原则的前提下,变通地进行灵活的管理也是中国现代企业所需要的。

中国人把“推、拖、拉到没有解决问题”称为“圆滑”,这样的结果人人痛恨;把“推、拖、拉到把问题圆满化解掉”称为“圆通”,这样的结果但然人人都喜欢。国人都是喜欢圆通而厌恶圆滑的,同样的手段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慎用、善用推、拖、拉,能换干戈为玉帛才是皆大欢喜的管理方式。

书上还有一些观点深得我心,让我不禁反复翻阅细细体味。这就是中国人擅长的“把二看成三”,以“二合一”来代替“二选一”。庄子说:“万事有所分,必有所成;有所成之后,也就必有所毁。一切事物,若是从通体来看,既没有完成,也没有毁坏,都复归于一个整体。”把二看成三,便是分析成为二以后,不要二中选一,因为二选一的结果往往是趋于极端的。梁漱溟曾指出:“把一个道理认成天经地义,像孔子那无可无不可的话不敢说出口。认定一条道理顺着往下去推,就成了极端,就不合乎中”。就像老师上课时讲到的头脑风暴法一样,最好的方案并不是一个人的主意,而是将所有的好点子融合成一个绝妙的方案。二选一其实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辨证思想,更不符合咱们中国的阴阳交融的思想,二合一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精妙之处。

无为的领导精神也是我从书中学到的一种管理方式。提起无为,大家就会想起老子,因为老子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当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为而不争”,是无为的态度,无欲的心境记忆虚静的状态来达到无为的管理。这的确,无为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如果一家企业有了全面而完善的规范制度,分工明确的指挥,领导人无须有所作为,企业的工作也是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的。上司无事,大家才有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上司无欲,大家便朴素过日子。这样的无为才是一个团队甚至一家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方式。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许多观点引起我的共鸣。例如“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持经达变”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实实在在。这句话完全应和了“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持经达变更是符合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很多时候,中国人更喜欢讲道理而不是条条框框来强加于人,西方国家倾向于法律法规的透明化、台面化,将一切请勿都要用法律包装起来,一点都不近人情,而国人讲求衡情论理,不死守法律条文。就像台湾的“立法院”天天打架,不立法,难道“行政院”就要苦等法律出炉后才执行吗?行政院明知无法可依,或者原有法令已经不合时宜,仍然天天上班,办理很多事情,所做的便是“有法中无法”。这没什么不对的,准确把握随机应变,而不是投机取巧,理法自然就合二为一了。

6.药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篇六

1 合理安排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受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的限制,很多老师为了完成课时计划,常常将每堂课都填得满满的,有易懂的,也有难以理解的,有学生能跟上,也有学生感到吃力不堪。针对这种情况,经过认真观察,我们认为在药理教学中不妨给学生留些"空间",在一定要求下,让他们自学。可以在一、二个章节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复习、检查式的自学,如"药理学总论"讲授完后,不急于进行新课,可留一定课堂时间让学生将"总论"内容消化吸收,明白重点内容所在,知道药理学学什么,怎样学,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能抓住重点,事半功倍。也可以是新课内容的自学,如抗癫痫药、抗帕金森病药、抗寄生虫药、抗肿瘤药等章节,这些章节内容简单明了没有特别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自学,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使教学时数偏少的矛盾也得到很好地解决。自学课能使学生冷静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作恰当的调整与弥补。同时,通过学生的自学,教师的检查,能使难点、重点更加突出。在自习课中首先提出要求,限时阅读、复习;其次,布置习题,检查结果,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加强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一种综合应用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制作的教学软件,可以使精细的结构宏观化,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整体的过程动态化。它可以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栩栩如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它可以使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清晰美观、生动活泼、简单有趣、直观明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些优点,比如讲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心律失常形成的机制,很抽象,难理解,学生不容易接受,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

3 联系临床实际,做好基础教学和临床用药的合理连接

由于药理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临床用药更新很快,若一个典型的临床病例,开出的却是六十年代的处方,难免让人啼笑皆非。为避免药理学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我们教师走出课堂,深入到临床一线,了解临床各科用药的实际情况,尽量收集药物的商品名,把相关的知识带入课堂,让这些知识与药理学的理论知识有机的融合,让学生真正掌握药物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哪些属常用药,同类药物之间疗效的差异,新特药在临床应用的有关情况,以及有的药物拥有很多的商品名,其实都是一个药等。这样真正避免了基础教学与临床脱节,也更好地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4 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核心。以往的药理实验教学多以单纯验证与理论相关内容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验证手段,把实验教学作为深入理解理论课所学知识的辅助方法,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师生的双向交流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客观考察。通个对机能的生理、病生、药理三学科实验课的整合、重组,按实验方法学将正常机能活动、异常机能模型、代表性药物的作用结合起来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如从正常的生理血压实验做起,测量正常血压,后加入升压药看血压的变化,再次制造急性心衰模型,加入强心苷类药物观察其纠正心衰的药理作用等。通过综合实验,达到加强医学生实践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目的。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我们将继续深入的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充实、完善、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药理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更多更优秀的医药卫生类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丽娟.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3):16-18.

[2]何纯莲,黄浩,赵冰清.药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7,32(5):407-408.

7.《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七

艺术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艺术家独特的个性。有了这个,其他的无数缺点我都乐意原谅。

把艺术仅仅看做是一门匠人才能通晓的手艺是个可笑的误解――艺术乃是情感的流露,而情感所诉诸的语言世人皆知。不过,有一点我是赞同的,即缺失实际的绘画技巧知识的评论家,很难对作品真正的价值发表出什么真知灼见。

一个人每天都应当做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对灵魂大有好处。

钟摆摇过来又荡过去,时间的循环无止无休。

那些荡气回肠的话语在说的人看来是独领风骚,事实上却早已是陈词滥调,就连口吻都是大同小异的。

我想,曾经的我们总是羞于流露情感,因害怕遭人嘲笑而不敢过分张扬。

偏见:不喜欢他人

偏见指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偏见能帮助有钱有势的人将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特权合理化)人们在孕育或者减少偏见的方式下被抚养长大。家庭、宗教团体及更广阔多社会都可能维持或者减少偏见。社会制度部分出于惯性对原因也支持助长偏见。

偏见的动机根源

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者莫名其妙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替代性攻击”。例如,美国内战后南方地区对美国黑人滥施私刑。另外,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偏见(对某些人来说)就成为报复的手段。例如,加拿大人对移民的抵触随失业率而上下波动。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比他人优越

我们不仅在群体中为我们自己寻求尊重,还在群体中寻求自豪感。我们认为我们的群体比较优秀,有助于让我们感觉更好。

内群里偏见(ingroupbias):偏袒个人自己的群体,或喜欢内群体或讨厌外群体或两者兼而有之。当我们的群体相对于外群体规模较小、社会经济较低时,我们更容易表现出内群体偏见。即使是毫无逻辑依据而组成的群体意识也会产生某种内群体偏见。

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

认为自己有地位,我们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获得肯定,人们将对外群体做出更积极的评价,自尊受到威胁,人们就会诋毁外群体,以恢复自尊。蔑视外群体可以强化内群体。知觉到一个共同的敌人会使一个群体变得团结。

偏见的认知根源

刻板印象可以是我们简化复杂世界的心理机制的副产品,它是正常思维过程的副产品。

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

如果一个群体内部的人具有一些相似性,那么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群体成员身份,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刻板印象能提供“获得的信息与付出的努力二者间的一个较好获益率”。

(1)自发类别化;(2)知觉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一般而言,我们越是熟悉一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其越多的多样性,我们越是不熟悉,我们的刻板印象就越严重。例如,白人能更准确地在认白人面孔而非黑人面孔,黑人更容易辨别黑人面孔;人们能更准确再认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

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独特的人、生动或者极端的事件往往能吸引我们注意力并歪曲我们的判断。我们对与众不同者的极度关注制造成了一种错觉,使得这些人比实际上显得与众不同。即使双方都是善意的,一个强势的人和一个弱势的人之间自我意识到相互作用仍然会令人感到紧张。污名意识就是人们在多大程度上预期他人会对他们产生刻板印象。我们遇险的刻板印象能引导我们“看到”根本不存在的联系。我们对非同寻常的事情的格外关注也会产生一些虚假相关。例如,当一个自称时同性恋的人谋杀,人们往往会提到同性恋,但如果是异性恋,它的性取向却很少会被提及。

归因

我们常常犯基本归因错误,我们总是热衷于将人们的行为归结于他们的内在倾向,以至于不大理会那些重要的情境力量。利群偏差:我们总是对我们自己的群体成员给予善意的理解,而在解释其他群体的成员时,我们更容易从最坏的角度去设想。公平世界现象:当观察者无聊改变受害者命运时,他们就经常会否定和贬低受害者。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

偏见的后果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趋向于自行永久存在,并拒绝改变。偏见是一种预断。我们的预断能引导我们的注意、解释以及记忆。只要群体成员行为举止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就会重视这一事实,我们先前的看法获得验证。当群体成员的行为举止与我们的预期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会以特殊情形为由对这类行为闪烁其词。

标签的作用犹如一个拉响的汽笛,它让我们对所有平时能感知到的细微差别充耳不闻。也许你能回忆起在过去某个时候,你无论怎样努力都摆脱不了某人对你的评价,当时你无论做什么,始终被人误解。

再分群法:一旦人们有违我们的刻板印象时,我们会通过分出一个新的子群体来维护以前的刻板印象。再分类法:把偏常的人归入一个不同的类群。子类别时群体的例外,而子群体则是作为整个群体的一部分而获得承认。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刻板印象能通过自我实现对预言创造出它们相应的现实。

态度之所以可能与社会阶层等级相一致,还因为歧视影响到了它的受害者。社会信念能够自行验证。

刻板印象威胁

当你置身于别人都预期你会表现很差的情境中,你的焦虑可能会使你验证这一信念。媒体能激起刻板印象威胁。当然,正面刻板印象似乎能促进成绩。

人们在评价个体时,往往比评价由这些个体构成的群体时更为积极。人们常常相信一些刻板印象,然而一旦接触到生动到轶闻趣事,他们又会无视这些刻板印象。例如,许多人认为“政治家是骗子”,但“我们的参议员琼斯是诚实真正的”。然而,强烈且显然相关的刻板印象确实能影响我们对个体对判断。当刻板印象足够强,而关于某人当信息又模棱两可时,刻板印象能微妙地扭曲我们对个体对判断。

他们的生活就像一曲田园牧歌,美得独一无二。

美是世界上最曼妙最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必须经历灵魂的折磨才能从纷繁世界中将它采撷出来。

蒙受苦难可以提升人的品格,此话有假;能使人高贵的有时是幸福,大多数的苦难只会使人心胸狭小,报复心强。

8.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八

各种生活的审美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无所不在的。大众消费文化的兴盛,使审美活动日益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情景:街面上眼花缭乱的各式广告招牌、超级市场里造型精美的工业消费品、地铁站川流不息衣着时尚的摩登人群、影视作品中光怪陆离的震撼视听„„这些审美活动越来越超出纯艺术的范围,渗透于大众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用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今天的“审美化生活”或者是“生活化审美”。在消费文化时代,人的消费行为将愈来愈多地受到感情 因素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审美色彩。只有实用性而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日常商品正越来越被人们所摒弃,艺术设计正是将这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它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商业、消费市场、科技等诸多因素,再现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使之不但具有物质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而作为设计日常的一些应用就应注意到一下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李砚祖先生认为:“设计直接影响和反映着生活质量的高低,生活是设计的目的,设计也是 生活的一面镜子,而设计则成为人类生活艺术化的工具。”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艺术设计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现实转化。众所周知,商业设计对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成为一种可以为日常生活增值的服务,并能引导大众消费,带领艺术进入生活或者生活艺术化进程。徐恒醇先生认为:“大众的审美需求,总是与社会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生产对于消费者的魅力在于,通过商品的生产把适用于审美功能以文化的多样性在产品中结合起来,它能提供各种时尚商品而造成流.日常生活审美化”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话语空间日常生活审美化将一些过去不屑于审美价值的东西纳入审美范畴并加以关照,进一步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话语空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审美活动的增多,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更趋于多元,这在一定程度推动公众审美教育和艺术眼光的提升,而同时,代表性的社会文化及审美观念在对日常生活产品的需求中释放出来,也可以影响和促进产品设计和服务的不断完善。尤其在后现代语境下,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需要是因为产品的物质功能已经得到普遍保证,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与丰富、人类自我意识的情感化需要变得更加迫切,于是人们将使用的物品和生活环境视为人的价值 和意义的一种表征,甚至“把世界作为自己的作品来关照”。

如何管理复杂

“复杂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它不应该令人困惑” “好的设计能够帮助我们驯服复杂,不是让事物变得简单(如果复杂是符合需求的),而是去管理复杂”——唐•诺曼

这本书贯彻了一个思想就是:复杂的事物也可以令人愉快。有些复杂正是满足需求的,事物太简单时,也会被看做呆板和平庸。人们更喜欢中等程度的复杂,太简单会让人感到厌烦,太复杂会让人感到困惑。人们更喜欢复杂、功能多的事物。

而应对复杂的关键是找到理解的两个方面:一是事物的设计决定了它的可理解性,它是否有潜在的逻辑作为基础?二是我们自己的一套理解能力和技巧,我们有没有花时间和经历去理解并掌握其中的构造?可理解性和理解力是两个要掌握的决定性要素。

让复杂不再可怕

书中提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当然我想以更本土化、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说出来。就如很少人愿意多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网站,当花上几分钟后网站依然没有太多的闪光点时,大多数人就会关闭网页了。但很少听到有人因为学习骑自行车、开汽车很难,因而放弃或者逃避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对这些任务而言,这些时间是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设计师一方面要让产品具有可理解性;另一方面,当复杂(需要等待、学习等)是不可避免时,用让用户理解复杂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世界如此复杂,但是我们大部份都能做得很好。甚至在没有经验的全新的情况下也能应付。重点是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语义符号,它像是指示器,使得社会中的各种信号能被解读。很多语义符号并非是蓄意设计的,而是在事件中自然而然产生的附加品。但是利用这些语义符号进行设计,能起到非常有效的结果。

综合起来说就是复杂不可怕,让人们无法理解、认知混乱才可怕。那么如何为人们进行设计呢?遵循人们的使用轨迹,了解人们的真心愿望。同时将产品和服务做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如何处理复杂呢?对组织结构和模块进行符合逻辑的划分,充份利用一些自动化功能,如默认选项、强制功能等以简化操作。一个简单功能的物品和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一样,却并不被人看好,人人喜欢好的功能,因此对“简单”的追求很有可能只是存在于道德层面的一个伪命题。心理学生来说,复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简单的事物反倒令人困惑。设计优秀的物品应该是容易被人理解的,它们给用户提供了操作方法上的线索;设计拙劣的物品使用起来困难,因为他们不具备任何操作上的线索,或是给用户提供了错误的线索,从而使用户陷入困惑,破坏了正常的解释和理解过程。

设计情感化

“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

——唐•诺曼

我认为对于诺曼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产品也可以将情感信息元素从设计者那里传递给使用者。现在,居多事实表明,在审美上令人感觉快乐的物品能使人更好的工作。使人感觉良好的产品和系统会较容易使用,并引起更和谐的结果。在与人的情绪和情感有着良好沟通的物品,容易让人有更长久的情感依赖。设计生产那种没有情感可言的、冷血型的产品,就不会给人们的交流带来愉快,也不可能拉进人们之间遥远的感情距离。而如果产品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具有较强的情感化因素,就会让人们在交流时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喜欢它,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将因为情感化的设计而靠的更近。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组成部分,在人性化设计的诸多定义中就有“最大限度的迁就人们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情感,使人感到舒适”,“适应人的身体和情感并让人能在产品背后得到更多关怀的用品的设计”,这些含义中都包含了对情感的关注。情感化作为人性化设计的一个方面,与人性化设计共同致力于产品设计对人本身的关爱和呵护上,在产品设计中全面灌注“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提高产品的亲和力。只不过情感化设计在细致层面上更注重满足人们情感上的需求,给人们带来更多轻松快乐、幽默新奇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再者,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建立在个性时代的基础上的。对情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个性是人精神世界的突出表现。随着物质均质化的结束,个性消费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热点,设计师要充分认清不同年龄、性别、社会经历的消费者的独特需求,将情感化设计的着眼点放在情感需求的差异化层面。时尚是产生在社会大众共同体的情感需求层面上的,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因而建立在时尚基础上的设计本身就是对大众情感需求的体现。

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制造商对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已经不在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人的需求正向着情感互动层面的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设计出更多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将会是市场的必然趋势。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当以物品的特殊品质使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喜爱的情感就产生了。从而交易也产生了。一切都是为了打动你!而让形态打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需要:

1、漂亮的外形、精美的界面由此提升产品的外在魅力,并最快传递视觉方面的各种信息。视觉的传达要符合产品的特性、功能与使用环境,使用心理等。

2、产品特质的情感化

真正的设计是要打动人的,它要能传递感情、勾起回忆、给人惊喜 产品是生活的情感与记忆"只有在产品/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通过互动影响了自我形象、满意度、记忆等,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品牌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

3、操作的情感化

巧妙的使用方式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情感上会越发喜欢这种构思巧妙的产品,这种巧妙的使用方式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愉悦感,从而排解了人们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所以得到用户的青睐。

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情感化设计在更深层面上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和体贴,它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诠释着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和向往。把对人情感需求的充分关注融入设计之中,满足实用性以外的需要,设计出令人快乐的产品,为人们带去更多可以获得愉悦和感动的产品,激发生活的热情,让生活丰富多彩。

9.如何上好《临床药理学》课程 篇九

大学视培养人才为其根本使命,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是目前国内大学教学备受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如何提高《临床药理学》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出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和大家共勉。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1. 根据授课对象明确教学目的。

每一位大学教师都非常明确对于学生长期的教学目的:即大学是为学生进行职业准备的摇篮!而这一长期教学目标是要通过每一个短期教学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的。关于短期的教学目的, 单就这一门课来讲, 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进行确定和调整。我们授课对象的专业可能是医学、药学或护理学, 授课对象的层次可能是本科生、研究生或继续教育生, 因而他们的基础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等就会有较大差别;培养目标也就不尽相同。因而, 我们会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背景知识的不同,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授课对象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要点。例如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这一章, 如果授课对象是医学生, 关于抗菌药物耐药性这个问题, 就会着重讲解“主要致病菌对各种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率及发生环境”、“发现细菌耐药后, 如何换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如何正确合理选择抗菌素, 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发生”这些问题;而面对药学学生, 则要着重介绍“各类抗菌药物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如何根据已知的细菌耐药机制, 通过结构改造或成分改变研制新的抗菌药物, 解决耐药性问题”, 同时也要针对“如何避免细菌耐药性的发生”这一重要医药卫生问题进行讲解。更进一步的, 再根据医学生、药学生的不同层次, 对各部分内容需要掌握的程度进行细化和调整。

2. 充分备课。

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三尺讲台作为教师的舞台, 真可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只有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深入剖析教材内容, 并结合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将自己在该学科领域获得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融会贯通, 才能创造出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知识立体的崭新课堂。基于这样的目标和追求, 多年来, 我们在备课时除了以赵香兰、黄民教授主编的《临床药理学》作为基础外, 还参阅了国内其他多位教授如王永铭、李家泰、徐淑云等主编的不同版本的《临床药理学》教材,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刻理解和领会知识点, 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语言;同时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 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框架, 从而使课堂讲解条理清晰、层次清楚、事半功倍, 受到同学的欢迎和好评。比如在讲授遗传因素与临床用药这一章时, 针对药学本科生, 我们除了根据赵香兰、黄民教授主编的《临床药理学》, 讲解了基因多态性可以通过改变代谢酶、转运体、受体的表达影响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之外, 还根据徐淑云主编的《临床药理学》详细介绍了遗传因素的种族差异导致的药动学药效学的差异, 使同学们认识到国外引进的新药, 即使在国外人群中做了详尽的1~4期临床试验, 也要在中国人群做系统的临床研究, 以明确真正适合中国人群的给药剂量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如果针对药学研究生, 除了上述内容的讲述外, 还要通过查阅最新的国内外文献, 讲述遗传药理学与药物基因组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比如相关代谢酶/转运体的上游调控因子、核受体的基因多态性对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二、授课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思维

临床药理学发展历史不长, 该学科的教学存在也存在较多问题, 如: (1) 教学模式单一, 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 这样的课堂讲授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偏重知识传授, 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进行着不断的思考和改革, 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1,2,3]

1. 重视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教学模式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所谓的“Lecture-BasedLearning”或“TeacherCentered Learning”模式, 是以教师为主体讲授知识和技能, 学生被动地接受与存储, 没能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老师讲得累而枯燥, 学生听得烦而乏味, 教学效果很难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逐渐将“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以问题为本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 在总论教学中坚持重点突出临床药理学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纲举目张, 抓住基本概念;个论教学中抓住常见病、代表药讲深讲透, 使学生对问题举一反三, 并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 训练学生通过研究问题、分析和思考问题, 培养其自学及实际工作能力。例如在讲解“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临床应用”等章节时, 针对医学生, 我们给出临床典型病例, 然后针对这样的病例, 提出诸如“如何应用代表药物进行治疗?”、“相关药物可能出现哪些不良反应, 其发生机制如何?”、“怎样合理使用相关药物?”等问题;而针对药学生, 我们在给出典型病例后, 会概括介绍常用的治疗药物及相应的作用机制, 提出诸如“相关药物可能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其发生机制如何?如何进行新药研发, 减轻相关不良反应?”, “通过对药物的药理效应与副作用的发生机制的比较, 思考强选择性与弱选择性药物的优缺点?多靶点药物与复方药物的发展趋势?”同学们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后, 对相应的问题建立了自己的认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 对相关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使其相应的知识体系系统而完整。

2. TBL (Team-Based Learning,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

习) 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 是以学生团队作为学习主体, 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教学过程。我们也曾经在2007级药学本科生中尝试几次课采用TBL模式教学, 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分析该结果的原因, 主要是TBL的实施前提是假设学生具有较强的医药学相关背景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 而作为刚刚升入大三的本科生, 其相关知识体系尚未完善, 毫无实践经验可言, 这就导致学生虽然在课前花大量时间查阅相关文献并阅读相关教材, 但对所提问题的回答、对知识点的理解仍然是支离破碎, 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明确该教学方法更适用于研究生的相关教学, 而不适用于本科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学习阶段。

三、重视课后总结

每次课后, 要及时根据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反应和疑问, 进行详细的总结, 确保在下一次课时, 将同学不易弄懂之处多着笔墨;并根据自己在上课过程中的体验, 找出本课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及时修正, 保证下一次课能够扬长避短, 形成备课—实践—修改—再实践这样的良性循环, 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四、有热情, 还要有激情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 教师的任务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同学们的思维吸引到教师讲解的思路中来, 这是每个老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讲课要有热情, 如果缺乏热情, 语言就显得平淡无力, 没有应有的抑扬顿挫, 就会缺乏感染力, 那么无论课堂内容准备得怎样丰富充实, 也很难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是我们在多年《临床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经验和体会,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起同道对于该课程的教与学的方法的广泛讨论, 以求互相沟通, 共同进步, 在教学中茁壮成长。

致谢:多年来, 在《临床药理学》的教学工作中, 赵香兰教授对我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给予了我们不遗余力的培养和指导, 并督促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求新求变, 使我们能够在临床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同时, 在本教学论文成文的过程中, 赵香兰教授同样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帮助!在此, 谨向尊敬的赵香兰教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摘要:临床药理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药学与临床的桥梁学科, 无论对于医学教育还是药学教育, 都具有重要意义。临床药理学发展历史不长, 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和形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如何提高《临床药理学》的教学水平和效果, 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文对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概括总结, 和大家共勉。

关键词:临床药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Severiens, S&Schmidt, H.Academic and social integration andstudy progress in problem based learning.Higher Education, (2009) .58 (1) :59-69.

[2]Loyens, S., Magda, J., &Rikers, R (.2008)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Self-Regulated Learning.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 (4) :411-427.

10.《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十

《怪诞心理学》是英国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曼的专题报告集,理查德•怀斯曼——一位长期从事不寻常领域的科学家研究专研的课题都显得神秘而有趣。怪诞心理学几乎与所有的传统背道而驰,非理性的事件比比皆是,人们会为达到免费送货的最低限额买上两本不想看的书,会因为对事物正面或负面的期待影响最终的事实判断,会因为对虚拟所有权的依恋拍下比真实价格高得多的拍卖品,会因为安慰剂效应买更昂贵的药物或挂专家号——人们的行为远没有自己想象的理性。这看来似乎与常理不和,却偏偏又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还有就是关于Q试验,我们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撒谎高手。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撒谎者,小时候对着父母撒谎,其实,在我看来,也许我们并不是因为天生会撒谎,而是因为撒谎可以使我们或得最大的好处,人都是趋利的,在最快接近自己最大利益的时候,人总是这样逃避眼前的责罚,而选择对我们最有利的一面。父母的责罚是眼前的,而撒谎可以逃避这样的责罚,这就使得小孩学会撒谎。久而久之,人们都习惯了撒谎。有一个例子:一女孩小时候打碎了碗后会被家人责罚,女孩每次摔碎了碗都会悄悄把碗扔掉,父母问起,也说自己不知道。长大后,父母已经不这么会再责罚,但即使被发现了女孩摔碎了碗,女孩也会否认。这个已经女孩已经习惯性的学会了撒谎。小时候的责罚其实恰恰是这个促使小孩说谎的外部压力。而小孩说谎的另一个诱因就是成人的榜样作用和电视作用。这样的负面影响也造成了孩子撒谎。

而在怪诞心理学中,还有一种假记忆的塑造,这样的虚假记忆其实是一种记忆的混乱现象。也许人们并不是因为记得,只是因为实验者的描述而建立了相对应的想像图,有的人想象丰富一点,自己就早早的编好了故事,有的人想象力差一点,就只能根据实验者的描述构建出单板的影像。家长对小孩子的记忆引导正是如此,其实小孩子在大脑没有发育完全的时候,领不能够很好的记忆。而家长回忆起自己孩子的童年的时候,那样的图画就构建在了小孩子的头脑中,因为是自己家长说的,于是深信不疑。父母时常温馨的提起这样的画面,小孩子在记忆混乱的时候,只是记得这样的图画以前在脑海里面出现,而忘记了先前父母告诉自己这个事情的那段记忆,所以就理所当然的认为那段记忆就是自己本身发生的,而自己脑海里构想的那份记忆就被认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一种记忆混乱就是,脑海中的画面多次呈现后,被试就没能辨别出脑海中的画面是亲身经历的还是想象的。书中提到研究工作显示,人类记忆的可塑性要比我们所能够想象的更为惊人。一旦某位权威人士指出我们有过某种经历,多数人都会觉得很难否认,随后就会用设想填补记忆中的空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事实和虚构情节之间的界限就变得难以区分了,于是我们开始相信谎言。这种效果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权威的声音也能够愚弄自己。有时候,我们甚至完全有能力把自己骗得团团转。

这样的生活小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撒谎的时候与我们不撒谎的时候用的词句都不一样,思考的时候也不一样。我们容易被一些事情误导,如果小时候的记忆很重要,那么对小时候的记忆的塑造会不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呢?记忆的塑造对那些失去自己亲人的孤儿是好还是不好呢?

如果小时候塑造的记忆是自己有哪方面的天赋会不会因此而真的对那方面的学问特别感兴趣呢?从而成就了一代宗师。而对孤儿进行记忆塑造,会不会减

少孤儿在抚养家庭中的排斥感,而认为自己就是这个家里的一员,只是小时候走丢了,现在回到这个家里,脑子里面也还有关于这个家的记忆,和父母一起玩耍的记忆呢?如果这些都是可行的,那罪犯犯罪的记录也会增加,拐卖儿童的案件也会爆发吧……

上一篇:新五步英语教学法下一篇: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