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总结

2024-07-13

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总结(共10篇)

1.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总结 篇一

2011年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工作总结

现代远程教育的中心在于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目的是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来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解决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教育信息资源不通的问题。因此,管好用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是实施农远工程的重点。

我校针对教学应用是实施现代农村远程教育这一工作重点,积极寻求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契合点,鼓励广大教师合理运用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设备。农村远程丰富的教育资源我校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也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首先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其次是主动收集教学信息的老师多了,自觉研究教学的老师多了,自主学习的学生多了;三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

总之,我们将不懈地努力探索、追求,把农远工程运用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农远工程的辅助下结出累累硕果。

白山市第六中学

2011年3月

—1—

2.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总结 篇二

现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着人类未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要求都与工程伦理教育息息相关[1]。重大责任落在未来工程师身上, 对于现在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 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是否得当和效果如何决定着未来工程师的工程伦理道德素质, 也决定着工程给人类带来的是福祉还是灾难。

1. 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

1.1 工程伦理教育目标及基本内容。

工程伦理的定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解释, 在英文中可以engineering ethics和ethics in engineering表述。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 不仅要使工科学生和工程师明确认识到工程活动与伦理密切相关, 也不仅是使他们能够辨别出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解决工程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的能力[2]。现在国内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涉及三个基本维度:技术、利益与责任[3]。多名学者认为工科学生中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保护人的生命摆在一切价值的首位;培养将要面对工程决策、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工科学生具有明确的社会价值眼光[4]。

1.2 国内外高校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情况分析。

世界各国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 20世纪70年代起, 美国开始讨论工程伦理课程的设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我国工程国际化程度加大, 工程教育国际认证越来越被认可和重视, 但却比较忽视工程伦理教育。按照文献资料显示当代中国工程伦理的研究从1984年开始[5], 200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 对工程教育进行了研究。一些本科院校开展了工程伦理教育, 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福州大学、清华大学开设工程伦理课, 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开始工程伦理研究与教学[6,7]。山东大学在生物、医学方面进行伦理课程研究与讲授, 可以追溯到1981年原山东医科大学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 当时主要是对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但是, 工程伦理课程却在2011年才以选修课形式出现。

1.3 目前工程伦理教学和活动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 在受到多元文化和功利主义严重影响和冲击下, 工程群体存在价值观混乱的现象[4]。如何从价值理性、选择理性和实践理性三个向度提高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工科学生群体的价值体系和伦理精神发生改变, 现在发生的“地沟油”、“毒奶粉”事件等, 是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失败和工科学生道德沦丧、价值错位的例证[1,4]。网络环境下, “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的教育, 相互冲突的理论已经严重影响工科学生面对工程伦理问题的判断时自我应如何去做。

但是现有工程教育过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科研意识的养成, 疏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1,8]。现在工科大学一般都是按照课程设置:必修课、选修课、任选课等。工程伦理类课程在诸多专业课程教学中没有涉及, 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大学期间的课程, 没有专门的伦理类课程设置。而现在“两课”教师讲授的课程没有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两课课程体系中。其中思想教育课一般授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 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一般是辅导员或其他老师。他们大部分没有工科背景, 单纯从理论方面无法说服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不等于工程伦理教育, 爱国教育不等于工程伦理教育。单独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教育模块的高校很少[6,7], 且班级授课存在一定的限制性, 案例分析法在各个教学环节应用较多, “工程两难教学法”是采用比较多的培养策略方法。

2. 工程伦理的认知及认可程度调研分析

工程伦理是一种调节工程与技术、工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对工程师伦理行为和工程建设起着引导、规范、开拓等重要作用。而工程文化教育是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一门学科。基于此, 本文主要从新入校大学生对于工程伦理教育和工程文化教育的认可与认知程度进行调研, 从而对高校实施工程伦理教育可行性进行分析。

2.1 样本的选择及调研方法。

本文选取S大学某校区的一二年级学生为样本, 调研数据共300份有效问卷, 其中网络答卷150份, 纸质答卷150份。该校区文理工学科均有, 比较具有代表性。调研主题:新生入校教育中的工程伦理与工程文化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调研目的:进行整体调研, 横向对比, 比较接触过工程伦理教育与未接受过该教育的同学之间的差异。

2.2 样本调研数据分析。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男生70%, 基本与实际人数比例相近。一定比例的文科及理科学生也作为调研对象, 以利于学科门类之间对于工程伦理教育认知的对比。样本数据分析如下:

2.2.1 对工程伦理及教育的基本认识

93%的同学表示没有接触过工程伦理。反映出中学及高校阶段对工程伦理知识灌输的不重视。对工程伦理的理解方面, 被调查对象认为它是工程道德55%, 工作态度28%, 工程构造11%, 即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工程道德”即代表工程伦理。调查表明, 学生对工程伦理的基本概念等存在模糊认识。

实际上, 工程伦理不仅涉及工程与技术, 还涉及工程与社会。在大多数同学没有接触过工程伦理的前提下, 半数以上人对工程伦理存在潜意识的认识。虽然工程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 但是与“工作态度”、“工程构造”息息相关。高校在开展工程伦理课程之前会得到学生潜意识的认同, 难度上将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调查数据反映出教育中对工程伦理教育的严重缺失。事实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工程伦理的评判情况, 但个人对此了解较少。因此, 高校在工程伦理与文化教育方面还需加大关注度。

2.2.2 对工程灾难的伦理评判态度

对因工程伦理缺失而发生灾难的态度, 大部分人认为是工程师的道德缺失问题, 相对较少的人归咎于企业、政府、学校。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灾难认定的关注点集中在个体, 而非集体, 认为这是一种个体行为。但是, 如果仅把责任归咎于工程师本身的话, 那么社会影响力就会被大家忽视掉, 而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和道德水准恰恰是这一切的根源。

在假设调查对象为一名工程师, 则调查对象们认为“企业监督”、“工作人员态度”、“工程师伦理道德”在工程灾难中均承担较大责任, 其中企业监督问题39%, 工作人员态度问题26%, 工程师伦理道德问题36%。说明同学对于事故灾难的伦理评判态度还是非常理性的, 不会且不能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面。但企业监督问题占比重较大说明现在经济发展中“官本位”思想的严重性, 个人主人翁意识还有待加强。

2.2.3 工程伦理教育谁来关注

在“谁将负责推动工程伦理进行”的问题上, 被调研对象认为政府46%专业团队26%, 学校13%, 自己14%。对“高校有无必要开设相关课程”及“工程伦理教育是否能有效提升工程人员社会形象”问题中, 82%认为是。可以看出政府在重大决策和社会重大事件关注方面在群众心目中是非常正面的力量代表。对于高校学生而言, 高校教育无疑是最好的解决途径。因此, 高校一方面必须加强工程伦理课程的设置, 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工程伦理相关的活动。

3. 积极推行工程伦理教育

3.1 加强高校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引导。

3.1.1 工程伦理教育的必然性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 高校教育将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由知识考察、技能达成转向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5]。借鉴国外经验, 积极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将工程伦理教育作为工程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做。调研发现, 学生对于工程伦理教育认识和认知的贫乏。通过工程伦理教育, 可改变学生伦理意识、责任意识淡漠的局面, 增强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增加学生对职业行为标注的理解, 在个人职业规划中明确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协助学生改进对工程伦理问题的判断能力。通过“两难”问题的讨论, 教会学生掌握应对负责局面的方法。

3.1.2 转变教育工作者、学生的思想认知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未来建设的主流, 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要双面发展。要打破现行高校的授课体制是不可行的, 但在授课过程和举办活动中逐步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其中却是可行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 工作者本身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理念的树立, 对工程伦理知识进行学习, 并且掌握工程伦理教育可以采用集中方法。在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要加强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一个学生拥有健全人格不代表具有良好的工程伦理道德, 必须在思想认知上树立工程伦理教育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观念。

3.1.3 注意工程伦理教育的活动导向

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合理结合, 有的学者提出对于理工类大学而言, 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9]。工程伦理教育不仅是专业课程教师的责任, 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 同样可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主题上进行引导, 探索工程伦理与非技术课程整合[10], 将专业活动引入工程伦理教育机制, 时刻将伦理教育灌输其中。如形势政策课讲授就业方面的情况, 完全可以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设计成两难问题,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 提高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品质。另外, 可鼓励具有工科背景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开设相关课程, 较为全面地传授基础知识。

3.2 借鉴经验, 积极开展工程伦理教育。

3.2.1 工程伦理教育方式多样化发展

现有工程教育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传授和科研意识养成,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错位[5], 所以开设的课程中极少提到工程伦理教育内容, 单独开课的高校较少。工程伦理教育可以采用教育讲座树立素质概念、专业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培养素质、通过专题研讨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学生实践具体探讨在工作中的伦理章程等多种方式进行[11]。单独开课和融入式课程各有特色[1]。在开设的课程中可以进行嵌入式教育, 将案例分析引入其中。采用“工程两难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多维度、多因素、全过程和全方位剖析课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这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将更容易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2.2 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转向

目前, 各高校本科学生的课业学习还是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轻实践活动的锻炼。现在各国工程伦理界关注实践的工程伦理教育方法-S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 侧重点是培养解决伦理问题所需的技能。建议工程伦理教育加强实践环节锻炼, 如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 加大学生对于实习期间遇到的案例进行讨论、调研, 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如铸造专业学生在工厂中遇到的铸件浇注温度是靠师傅经验估计或粗略测量, 但提供给客户的浇注温度记录表却非常详细[11]) , 也可以作为工程伦理活动的一部分。

4. 结语

作为培养工程师的基地与摇篮, 高校工程教育在教学设计和学科课程结构、日常实践活动中, 能否引入工程伦理教育, 积极发展工科学生的价值理性是教育行业日益关注的问题, 工程伦理教育问题正处在逐步摸索和实践过程中。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 要积极开拓适合本国国情的工程伦理教育方式, 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工程恶性事件不断出现, 反映出工程伦理道德的严重缺失。本文就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国内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现状进行探讨, 通过高校相关课程设置、学生认知状态分析, 认为与未来工程紧密相关的在校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势在必行, 同时提出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应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工程伦理,教育,认知

参考文献

[1]王丽霞, 于建军.困境与走向:对我国工程教育现存问题的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6) :114-146.

[2]陈大柔, 郭慧云, 丛杭青.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转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8) :32-37.

[3]朱海林.技术伦理、利益伦理与责任伦理[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 (6) :61-64.

[4]赵云红.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三种理性向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 (10) :43-46.

[5]王永伟, 徐飞.当代中国工程伦理研究的态势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5) :45-50.

[6]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5) :37-39, 48.

[7]仲伟佳, 丛杭青.美国工程伦理的历史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4) :33-37.

[8]段新明.工程哲学视野下的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1) :28-31.

[9]李庆云.工程伦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53-54.

[10]王冬梅, 王柏峰.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探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2) :40-44.

3.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总结 篇三

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于2011年10月选举产生。5年来,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的指导下,在广大理事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协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为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自身也得到了较好发展。

五年来,继教协会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发挥职能优势,积极配合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协会五届理事会期间,正逢国家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我们按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配合知识更新工程组织实施,坚决落实人社部赋予协会的职责定位和工作任务。

一是积极承办国家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协会按照高水平、小规模、重特色的要求,围绕装备制造、信息、生态环境保护等12个重点领域,以及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9个现代服务业领域,累计举办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项目22期,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1500多人。

二是大力开展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协会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对象,以提高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为重点,联合中国信息协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华北电力大学等行业组织和会员单位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为经济社会相关领域培养了骨干专业技术人才2000多人。

三是重点建设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协会于2012年获批成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我们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每年培训不少于2000名专业技术人才;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之间的沟通联系,谋划成立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联盟;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国际交流,配合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承担了4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管理骨干赴外培训团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加强学术研究,承接继续教育课题研究工作

我们持续开展继续工程教育政策理论研究,特别针对当前继续教育难点、热点问题的对策研究,为政府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咨询意见和解决方案。组织协会专业力量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为探索建立适应继续教育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服务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实践中,协会注意发挥专家智库的优势,针对继续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调查分析和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期间,协会按照人社部的安排承担了中国工程院课题“我国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分课题“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问题”研究工作,组成课题组深入40多家企业和部门单位开展企业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继续教育现状调查,召开了60多场座谈会,开展了涉及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政府人社部门、200家企业、100所相关高校、50家相关行业协(学)会和3万名不同层次的工程科技人才的网络在线问卷调查,访谈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30多名的相关专家,深度探寻了影响和制约我国企业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工作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人社部又组织专技司和人科院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提炼概括了对工程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基本认识、当前的突出问题及建议采取的政策措施。这一科研成果不仅对推进企业工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深化包括工程人才在内的所有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认识,有着深远影响。之后,连续承担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继续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和“继续工程教育远程培训问题研究”。此外,协会还与原总装备部的《继续教育》杂志社开展战略合作,将其作为协会会刊,为协会理事会员单位交流先进经验、展示研究成果等提供一个权威的纸质媒体平台。

(三)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继续教育远程培训

一是参与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建设和日常管理任务。该平台已建成信息发布系统、高级研修项目管理系统、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和岗位培训项目管理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公开课堂等模块,基本具备了信息发布、申报审核、登记统计、数据分析、证书查询、在线学习、意见反馈等功能。目前,该平台已逐步成为深入推进工程实施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业务平台。

二是协会重新改版建设了协会门户网站,并依托网站建设了国家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了协会作为联系政府以及各级各类继续教育机构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桥梁纽带作用。网站和平台按照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之家”的理念,立足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的职能优势,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及各地方、各行业系统的会员单位为服务对象;以配合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为重点;以与会员单位共同开展大规模在线学习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创新发展。

三是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原则,国家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还积极与各地、各行业、各施教机构、各继续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关心与支持继续教育的院校、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各类合作项目。截至目前,协会已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5家合作单位免费搭建了分领域的行业性专业技术人员远程培训学习平台,并提供从网站设计、课件开发、技术支持到升级维护、学员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四)参与国际交流,扩大协会国际影响力

5年来,协会的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与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期间,在上海承办了“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2013年理事会”,共有10位理事出席会议,8位理事参加了同步视频会议;在北京举办了“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2015年春季理事会暨继续教育在线学习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墨西哥等国的16位国际协会理事参会,13位中外专家作了专题演讲。协会与亚太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共同主办了“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和“亚太协会第21次执委会”。协会分别组团赴西班牙和美国参加第13届、第14届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并成功连任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我们充分利用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副主席国单位、亚太协会执行理事的影响力,以及与众多国家相关组织和国际组织的友好关系,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国际交流和相关业务合作,为理事会员单位提供了一个开拓视野,了解国际继续教育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平台。

以上是成绩的概括,而问题和不足也肯定是有的。这包括:在改革变动中,协会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与地方人社部门、地方协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协会的内部建设始终未跟上工作发展步伐;经费窘迫等。究其原因,不是出在指导思想上,而是出在工作布局和力量组织上。当然,这些虽是前进中的问题,但却是亟待解决。

二、做好协会工作的几点认识

协会工作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新形势下,促进协会又好又快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协会30年发展历程,特别是近5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只有深化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才能加深对协会自身的认识;只有推进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才能使协会有所作为。

(一)做好协会工作,必须坚持突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协会作为人社部指导下的社团组织,各项工作必须紧密围绕人社工作大局,尤其是要突出服务人事人才工作。继续教育作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人才队伍发展的整体规划。多年来,我们按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大局下开展工作,致力于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十二五”时期,协会发挥职能优势,配合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把实施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作为中心工作,才能在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大规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

(二)做好协会工作,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根本

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领域众多,岗位层次不同,地域分布广泛,更新知识的需求差异较大,因此开展继续教育必须分类分层、因事因人而异。继续教育工作要充分体现科技发展对人才的创新要求,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协会工作无论是参与政策制定、开展调查研究,还是联系各行各业、举办培训活动等,都必须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本,以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兼顾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企业是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聚集地,从更好推动继续教育工作的角度来看,需要大力发展企业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做好协会工作,必须顺应新趋势,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方法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期,各类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也处于变革性的创新阶段。第一,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尤其要积极探索符合工程技术人才特点的继续教育方式方法。第二,要创新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培训方式;推广案例式研讨式教学;组织观摩性、操作性继续教育实践活动。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服务手段,组织开发慕课课程,以及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课程、移动课程,构建广覆盖、开放式的网络课程体系,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前瞻性、实效性。

(四)做好协会工作,必须坚持培训者先培训,以全面提升继续教育管理者能力素质为核心

截止2015年,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已达到6800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群体,如何更好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这考验着继续教育管理者们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继续教育工作需要一支热爱继续教育事业,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综合管理能力、创新精神的专业骨干力量。协会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每年都会举办1-2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骨干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开展继续教育考察交流活动,提升继续教育管理者政策理论水平,更新教育培训经验方法,提高组织管理能力等,受到广大参训学员的好评,已形成协会品牌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围绕国家发展大势,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继续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继续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尹蔚民部长指出,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人社工作的新变化、新挑战和新要求,强调在新常态下,要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而继续教育是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继续教育事业大有可为。

4.和谐家庭教育工程活动总结 篇四

二年级(1)班

随着时间的推移,奇台五小家长会如期而至,虽然天气炎热,当丝毫没有影响到家长的热情,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现对本次家长会总结如下:

一. 提前规划,准备充分

因为我知道这次家长会的重要性,所以在期中考试前,我就开始对家长会进行构思,在加上考试后,在刘组长的指导下,我们二年级班主任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这就为家长会的顺利召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家长到会率高,满意率高

本次家长会到会率达 100%,并且有的家庭家长还不止一位,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欣慰。

三. 家长会内容概况

本次家长会主要分两个部分:首先,由亢书记对家长进行培训,时长达两个半小时。第二部分,由班主任对班级工作进行详细总结。作为班主任,我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给家长交流:1.对本班期中考试情况进行总结2.给期中考试优秀生和进步生进行颁奖3,给家长提一些建议4,学生给家长说说的心里话,5.,给家长谈一下以后考试的一些大概情况6,让家长留下宝贵 的意见7,给家长单独交流。通过交流我与家长达成了如下共识:

1.对学校和班级的管理非常满意。

2.对学生成绩的变化表示理解。

3.正确看待学生的分数,给自己孩子一个科学实际的定位。

4.在关心孩子衣食住行外,更要关注孩子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5.常与班主任进行交流和沟通,仔细阅读每次所发的校信通内容

6.不让学生来校携带手机,MP3,MP4,学习机等不利于学习的东西,不让孩子染发,不让孩子理怪发,不给孩子买奇装异服等。

7.关注孩子星期天在家的举动,并 同意星期天在家多陪陪孩子,多给孩子沟通。

四.家长意见和建议

1.教师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该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上,加大教育力度。比如:教育孩子回到家里面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 的活,不要回到家就睡懒觉等

2.学校应从各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文化熏陶。比如说:广播站应播放一些高雅 的音乐,或者朗诵一些名人名家的文章等

3.加强孩子的纪律教育,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应在上一个台阶

4.积极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希望学生能够多读一些书,而不是一味的去做题。

本次家长会增进了学校,家庭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双方的沟通和信任,取得了预期的目的。许多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非常有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听取。事实说明,本次家长会是成功的。

五、本班的家长会收获。

1、让教师对孩子在家的表现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以便教师针 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处理。从家长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了一 些孩子在班级里没有发现的问题。

2、让家长对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让 家长们学习到了一些优秀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以使自己在管理孩

子时,能够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法处理不同的事件。特别是王爱玲的介绍,以 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跟家长进行交流,并对家长们的疑惑给予解答,一 个个亲身的体验,一个个真实的事例,给家长们提供了很多实用而又有效的方法。

六、本次家长会启示。

家长们对新形式下的教育是很关心的,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很 高的。我们做为教师有很多地方离他们的要求还相差一段距离。有的家长要求教师对孩子能不能相隔几天,就将孩子这段时间的行为、思想等向家长进行反馈;有的家长要求教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孩子能不 能标准有所差异;有的家长要求教师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提出了 “教师的话比家长的话好用”的观点等。

2、也许有一个局限的条件是班级里的学生太多,教师的时间太少,与孩子们单独交谈的时间与机会比较少的原因吧,从与家长的谈话中,可以发现:我们教师对孩子的了解还是不很深,有许多孩子的内心世界,教师没能够进入,没有真正了解与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言、所行。

七、今后改进的措施

5.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总结 篇五

通过努力,在市电教站及镇教管办的领导和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认真地做了以下工作,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了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机构。成立了以校长都镇昌同志为组长,计算机教师石良为副组长,都本福、都本厚、都珍元、李振岗、谢树同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做到明确分工、各施其责。

二、认真完成了后期接收、教学、教研及维护工作。

A.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出远程教育教学计划。

其中,光盘播放点课程表,以班为单位,每二周一节,计划全年110节;严格按照课表进行教学,认真保持保量地完成拟定任务,并做好了登记工作。

B.积极配合学校领导、有关人员做好与教学有关的远程教育IP数据接收工作,并认真做好进行数据的保存、整理,按要求整理好后投入使用。

C.认真执行仪器、设备保管完好、干净,严格执行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管理各种仪器、设备、机器的规格、性能和使用方法,熟悉各种仪器的保养和维修要求,并动手保养和维修,延长使用寿

命。

D.按时完成远程教育教学工作,备好课、上好课,将远程教育资源与学课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努力做到“能用、会用、好用”,真正的做到为教学服务项、为学生服务、为老师服务。

E.经常向师生进行远程教育仪器和遵守管理制度的宣传与教育,制止一切不规范行为。

三、做好培训工作。

A.按时参加上级领导部门的各类培训工作,认真做好记载,回校后及时组织学校青年教师参与培训。

B.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组织培训青年教师使用计算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学习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力争做到了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学会使用电脑,以更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当然,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许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群策群力,把我校的远程教育工作做好。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作总结

老峒峪小学

6.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总结 篇六

—— “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学期总结

范县“一主三元”幸福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我们濮城镇中心小学也开始了自己的“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这一路走来,既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又经历了孜孜以求之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喜悦。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我们发现,只要认真实践,不懈探索,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通向理想、通向幸福教育的康庄大道。

新形势下,我校以实施“一主三元”幸福教育工程为载体,着力构建阳光校园,实施阳光教育,注重以实施高效课堂为载体,打造阳光快乐课堂,让校园成为师生成长的幸福乐园;通过构建阳光校园,让师生走进经典,让艺术浸润校园,提升师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全面发展。

一、实施高效课堂为载体,打造阳光快乐课堂

高效课堂是我们永不放弃的目标,我校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开展了我是课堂的小主人”活动,把小组建设,小组的文化建设做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学校调整了学生评比的办法,每次评选优秀小组、优秀组员、高效课堂自主之星、参与之星、展示之星、希望之星后班级以喜报卡的形式告知家长,学期末学校通知家长拿着学生高效课堂卡换取高效课堂能手奖状。

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变了,徜徉在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氛围里,学生们阳光、健康,乐学、群学,人格得以发展、完善,体验到了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心灵感悟,学业进步,身心全面发展。学生的表现真是让我们惊叹不已,课堂上学生那流利的讲解,大方得体的举止真的就像是一个老师,只不过更贴近学生更符合学生罢了。一场心灵深处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原来学生可以做的这么好,真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他们甚至可以比我们做的更好!

课堂上教师转变了自己的角色,有主角变成了配角,从辛辛苦苦的满堂讲变成了悠闲自得的点拨者,课堂上,孩子成长了,教师幸福了。

“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深处,教育应该秉承道德的准则”,“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让教学合乎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成长规律,构建和谐自主生命力强的学习生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情感收获”,这就是高校课堂!一种从最朴素的真理出发,又回到朴素的简单课堂!真正体现教育规律、合乎教育本质要求的生命课堂、生态课堂;一种溯本追源、返璞归真的简单课堂;一种回到真实找到真谛的真理课堂!

二、构建阳光道德校园,让书香充满校园,让艺术浸润校园。

1、道德校园落实上。我校开展了“十星级评选”,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制定名人伟人小时候的事迹教育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伟人目标,成功开展了学生荣誉申报活动,成立了学生监督组织:戴证上岗,班级和校级卫生监督员、纪律监督员、礼仪监督员、劳动监督员、习惯监督员等等。我们实施了感恩教育,构建感恩文化。让学生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应当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美德。所以我校大力开展了“十佳孝星”评选活动,把“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习”的道德长跑活动纳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学校厕所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调:温馨的标语牌、适用的提示语。学校在红领巾广播站、校报上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开展道德校园建设的情况,大力宣传学校道德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营造“讲道德,做好人”的浓厚氛围。目前,学校道德校园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教育效果良好,成为推进学校师生道德素质提升的一道精神大餐。

2、书香校园落实上。为了营建浓浓的书香校园氛围,我校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读书意义的活动。

学校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学校开放式阅览亭、班级图书角、黑板报、宣传栏、网站、校园广播、悬挂宣传条幅,多渠道、深层次宣传读书活动的重要意义,为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年级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读书星”评选,每学期进行一次“书香班级”评选。认真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每生每周不少于5篇),每学期举行一次读书笔记评比。营造读书活动的浓厚校园氛围。并通过在全校师生中召开动员大会,召开主题班会等进一步提高对读书活动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树立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新风尚,在全校形成浓厚的读书学习风气,使读书成为我校学生良好的习惯。

3、艺术校园落实上。我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适宜符合自身素质特点的体、艺活动项目,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学生体育、艺术素养修炼,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陶冶学生艺术、体育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本学期,我校在艺术校园上打下功夫,成立了“小小讲解员”,大课间上我校为了不让学生产生对大课间的厌倦,在原有大课间基础上又创新了一项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又不失艺术气息的实现了“三字经”、“沙筒操”、“韵律操”、“冬季长跑”等。整齐划一的动作,韵律十足的旋律,让人看后回味无穷。给艺术校园充满了活力,同时也陶冶了全校师生的高尚情操,为培养具有艺术气质的幸福小公民这一办学理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学校组建了“朝花夕拾文学社团”、“揭秘阁数学社团”、“金话筒演讲社团”、“巧巧手绘画社团”、“童之梦舞蹈社团”、“小百灵演唱社团”、“心随舞动体育组社团”等七个艺术社团。由于我们广泛深入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大多数学生在兴趣小组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学得开心,能比较“自由”的发展,因而其乐融融,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和其他活动上,使学生在校产生一种“寓教于乐”的感觉,使我校的艺术教育硕果累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强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必然在我校结出丰硕的果实!

7.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三项工程 篇七

实施电子政务提升工程

建成教育政务服务平台。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实现教育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办理, 提供网上办事和群众关心的教育信息等服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教育单位根据自身工作特点, 建设集政务公开、网上办事、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在线互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政府和单位网站, 并实现与市教委政府网站的融通和整合, 形成网上政府门户, 满足广大市民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需求。

建成教育政务管理平台。各区县、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直管直属单位进一步完善内部电子政务 (校务) 系统, 并与市教委办公系统连通, 探索实现协同办公, 促进文件、信息的高效流转, 创新行政管理、校务管理体制。在完善原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IC卡的基础上, 逐步开发标准统一、融通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数据、提高管理效率的教育政务管理平台。

建成教育决策支持平台。搭建教育决策信息共享平台和教育地理信息系统, 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信息。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危机紧急处理系统和风险评估系统, 制定安全等级标准, 提出各项应急预案, 推动全市教育系统监控预警系统建设, 应对各类紧急事件;逐步开展电子政务 (校务) 效能评估体系建设, 通过技术手段, 采集电子政务 (校务) 的效能, 开展科学分析, 使管理者、使用者了解电子政务建设带来的成效, 促进电子政务 (校务) 工作的更大发展。

实施数字化学习创新工程

建成开放便捷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市教委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信息技术,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2010年前, 建成1000门高校市级精品课程资源, 300个特色教育资源库。以中小学及幼儿园资源平台、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市民终身学习资源建设为基础, 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信息资源有机整合, 将各类教育资源逐步规范化、标准化, 形成开放共享、标准统一、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服务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和自身素养的提高, 服务于学生和市民的自主学习。

构建人人受益的网络教育平台。市教委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搭建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科研应用平台, 为提升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创造条件;合理利用已建成的各类网络教育平台, 建立一个集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为一体的远程教育体系, 完善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的建设, 搭建服务全社会的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 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终身学习服务, 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 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化学习环境。

建成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互动平台。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协调社会力量,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建设学生社会学习、实践的网上互动平台。大力推进数字德育建设, 开拓“资源丰富、管理科学、全员参与、彰显个性”的网络时代育人方式。

实施基础设施优化工程

优化北京市教育网络。北京教育信息网的骨干网络全面升级至l 0 G带宽并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络标准;继续开展区县区域网络和学校校园网络的升级改造工程, 所有校园网络不低于10M带宽接入北京教育信息网等区域主干网;各级各类学校完善内部基础网络, 加快幼儿园的网络建设, 全面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和技术支撑。

构建北京市教育数据管理体系。市教委制定教育信息化数据管理规范。区县教委、各级各类学校 (含幼儿园) 依据规范制定相应管理办法, 逐步建设数据存储和容灾备份中心, 逐步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的教育数据管理体系, 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数据的整合和科学管理, 为教育决策、管理、应用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建成北京市教育电子认证系统。市教委将逐步统筹建设北京教育电子认证系统, 制定北京市教育网络认证管理规范, 保障网络和信息数据的安全传输与授权使用。区县教委、直管直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 (含幼儿园) 应按照管理规范逐步实现与市级教育电子认证系统的对接, 完善网络实名工作, 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责任意识, 培养健康的网络行为, 传播先进的网络文化。

政策措施

建立机构统筹规划

市教委成立北京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 (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 负责指导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 下设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办公室 (以下简称“信息办”) , 挂靠在市教委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 由市教委相关业务处室及直管直属单位组成。信息办负责拟定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制定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 组织实施北京市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教育系统电子政务 (校务) 工作, 管理北京市教育信息化项目, 统筹市级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系统建设。

市教委成立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 作为领导小组与信息办的咨询机构, 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规划建议和技术咨询。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组设在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区县教委、直管直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 (含幼儿园) 应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 逐级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 明确信息化工作管理职能部门, 加强统筹协调, 理顺关系, 统筹教育信息化在各部门中的推广和应用, 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效益。

完善标准科学管理

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 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标准战略研究, 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 重点制定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标准、教育从业人员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加强对标准执行的监督检查。

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市、区县教委将组织专家, 依据评估标准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市级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推进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绩效突出的区县和学校给予表彰。

项目单位应依据市教委相关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 制定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细则, 科学、规范地管理教育信息化项目, 保证项目高质量完成, 项目成果标准化和可共享。

制定社会服务教育、关心教育、参与教育和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市民终身学习的服务流程规范;建立北京市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和激励机制, 大力整合资源, 协调教育内部关系, 与全市各单位通力合作, 加强校际之间、教育单位之间、教育内部和社会之间的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

加大投入注重效益

加大教育信息化规划、咨询项目的投入, 科学引导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投入方向, 逐步确定科学合理的投入比例。根据网络和信息技术设备正常运转和维护更新需求, 合理设定经费定额, 保障网络和信息设备的日常运转和应用。保障信息化培训经费。在保障投入的同时, 注重投入带来的教育、社会和经济效益。

区县教委和学校要建立规范的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 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 使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规范化、常态化, 形成长效机制, 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培育队伍提高素养

培养一支既精通信息技术应用、又懂教育管理的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为信息技术人员队伍创设更好的工作条件, 在任职资格、人员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明确政策支持。

加大对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培训力度, 加强区县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基层信息化推广带头人。区县教委和学校应制定师生信息能力培训规划, 建立培训制度, 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建立激励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绩效考评, 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果;组织开展网络文化宣传活动, 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网络道德、健康的网络行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有用人才。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为全民信息能力提升作贡献。

加强监督安全运行

加强信息内容管理, 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支持高等学校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学科和专业设置。开展信息安全普法和守法的教育,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增强信息安全技能。

建立保障教育信息化安全运行的长效机制, 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数据的安全。严格执行国家及北京市制定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 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 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培训,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交流促进合作

8.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模式;改革进程

一、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经历了从工程技术型、工程科学型到工程实践型的演变和发展。如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最大区别在于“捷变性”和“复杂性”。具体表现在:科学技术更新周期短,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快,产业结构调整频繁,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渗透、制约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愈来愈高,知识经济社会化得以凸显。同时,社会对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高等工程教育从科学型向实践型的转变更加迫切。[1]

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看出,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对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工业界和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在高等教育中片面强调科学而忽视技术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他们呼吁高等工程教育要向科学与技术并重的模式改革。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强调工程技术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特别是现代人们对工程的认识,已从单一的技术体系发展到由多种技术集成的综合知识经济体系,工程的开发与建设瞄准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综合目标,反映了科学技术的综合集成性。现代工程越来越朝着集成化、巨型化、经济化方向发展,同时将受到环境生态、人文、政治的大背景因素的制约。在这种环境的推动下,美国人在现代高等工程科学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工程观的概念,并发展了与之相应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除关注高等工程科学教育外,还引入了系统工程学理念,重视生产、设计、环境、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的传授与实践。强调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强调集成创新实践的培养。法国人对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通用工程师的教育理念,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借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外著名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的高等工程教育经验,现代大学的高等工程教育愈来愈关注培养集科学家的分析洞察能力、工程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科学与技术并重的教育模式,强调人才的工程实践和集成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及实践。要求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工程经验、先进的技术手段、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模式与类型

从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来看,未来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可归纳为“一元、二面、多层次”结构。

“一元”指的是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目的,必须为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服务。就我国而言,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在培养过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二面”指的是高等工程教育的科学型和工程型,总体上体现基础化、综合化、国际化和实践性的特点。“多层次”既体现教育程度的不同,即博士、硕士、学士,还体现具有高等工程教育特色的不同类型,即工程技术型、工程科学型、工程实践型等。

高等工程教育分为科学型、专业技术型、工程复合型等。其中,科学型——也称为理论型,以美国、德国的理工科大学为代表——信奉精英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研究方法;无行业的限制,但受到学科的制约;旨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学术大师。法国的巴黎综合理工学校、北航的高等工程学院等均属于这类性质的院校。

专业技术型——也称为应用型,以各国的工程应用技术大学为代表——信奉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技术实践能力;受到行业和学科的限制;旨在培养未来不同行业的工程技术专家,这也是我国各工科大学的按专业院系划分的培养模式。随着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不断增强,该模式更加注重探究式学习、合作经验和跨学科培养,更加注重教学、研究和实践相结合。其特点是:坚持以专业知识教育为核心,重视工程系统教育,加强集成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复合型——也称为工程实践型,以法国的里昂中央理工大学为代表——信奉系统工程理念(法国的通用工程师概念),重视生产、设计、环境、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的传授与实践,强调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受行业和学科的限制;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背景的工程师,并使之成为企业经理和跨国公司总经理[2]。北航的中法工程师学院属于这一类型,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壁垒,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体现综合性、多元化、灵活性、整合性与集成性相统一;强化通识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系统工程理念,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的培养。

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进程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从重技术、重科学,逐步发展为重工程实践。在1895年至1952年期间,我国的有识之士在科学技术救国思想的推动下,移植英美国家的办学模式,创办了21所现代大学,设理科、工科和法科等,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工科,服务国防和工业建设。在1952年至1978年期间,我国处于以农业为主导的工业建设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急需工程技术型人才,所以,当时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主要学习前苏联根据学科专业分类,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在1978年至2008年,也就是改革开放的30年期间,我国处于以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由工程技术型转向工程科学型,各大学按学科分类办学,其特点是知识结构单一,突出对基础科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从2008年至今,我国进入以信息化引领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由工程科学型转向工程实践型,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在重视基础科学、宽口径、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突出集成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在培养过程中,遵循工程教育要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重视对工程人才国际视野的培养。在此培养理念之下,高等工程教育强调以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使学生能以实践的、主动的、在课程之间构建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其中特别强调对学生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集成能力等方面的培养[3]。特别是现代工程的复杂性要求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未来工程师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对未来工程师的非技术教育,使他们具备必要的社会、经济和人文地理知识。要建立科学技术、系统工程、人文社会的综合教育体系,使学生掌握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接受多样性、多元化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3]刘沛清.漫谈现代大学之内涵[J].世界教育信息,2011(6):28,29.

[2]顾建民.大学职能的分析及其结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1(8):69.

9.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总结 篇九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

作为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高校,天津科技大学以卓越计划实施为契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结合天津市发展需求,依托我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进行卓越人才培养,以点带面推进全校的卓越计划的开展。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我校积极推进卓越计划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主要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规划,将“卓越工程师计划”纳入我校“行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多年来的办学宗旨和特色被凝练为“坚持拓展轻工特色,精心培育行业中坚,矢志服务国计民生”这24个字。我校在2010年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实施行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作为我校在新时期发展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的重要任务。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我校与卓越计划的目标一致,我校实施的行业卓越人才计划和教育部卓越计划都是依托我校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国家级和天津市级特色专业进行,因此将卓越工程师培养纳入我校卓越人才培养整个体系之中,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实施。

我校“卓越计划”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组建“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自2011年我校依托我校优势学科专业,选拔有工科背景的学生组建了“机械电子类”、“材料化工类”、“食品与生物类”、“经管类”共计四个实验班。2011级共计选拔240名,2012级选拔212名。实验班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按照大类培养,进入三年级由学生自主确定专业。

第二层次:以实施教育部卓越计划的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三个专业为引领,加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测控技术与仪器、印刷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8个工科天津市品牌专业,整专业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实施。

第三层次:我校其余工学专业本科生按照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落实好工程实践环节,增加来自于企业的选题来加强毕业设计阶段的综合训练,突出有特色、应用性强的设计课题,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做好前沿性工作。

二、健全管理机构,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为保证卓越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长为负责人,企业家任副主任的的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卓越计划组织协调和工作部署。

为保证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卓越人才培养管理中心”这一专门副处级单位,设编制3人,统一协调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学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50万元,经费主要用于卓越计划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

各相关学院成立由院长牵头的卓越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专业教学组织的实施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办公室负责学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由教学秘书具体负责各部门间的信息联系与沟通;由班导师和全程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规划进行具体指导。

我校卓越人才计划采用校院两级管理。卓越人才培养管理中心负责学生素质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专业教育和实践。

三、完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卓越计划实施工作

依据《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教高函[2011]17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2〕7号)文件精神及我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我校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按照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件中关于“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等有关要求和以上对素质、能力、知识的要求,依据“应用型理论教学,工程技术型实践教学”的理念,修订了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提高学生持续学习能力培养,强化实践,贴近工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授课学时由18学时1学分调整为16学时1学分,降低了课堂教学总学时量,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和工程实践,专业教学内容中提高了工科类学生实践教学比例。加强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启动选题,强化过程管理,选题要求与工程实际或企业实际相结合,做到真题真做。此外,我校对文科类专业学生一年级增加了“工程认知实践”教学内容,使文科类学生对工程有一定的认识。

除此之外,实验班学生培养方案在一二年级设置大类平台课程,加强了基础课教学、实施外语分类教学加强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进一步完善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2.组建教学团队,以团队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为提高卓越人才教学质量,学校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优先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各级教学名师授课。在教学中,以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引领,通过组建校基础课教学团队来加强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学校根据卓越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目标的要求,聘请了校内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市级教学名师,组建了《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两门课的教学团队,负责卓越人才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法研究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发挥团队的传、帮、带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除在基础课教学中由团队开展教学外,我校在专业课教学方面也引入了团队模式。实验班开设的《专业导论课》均由多名教学经验丰富、各有专长的知名教授以团队形式授课,以名师开启学生进入专业之门。《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由不同认课教师根据自己学术专长分专题授课,而且引入校外师资授课作补充。经管学院《教授与企业家论坛》一课是为卓越人才培养专门设置的创新型课程,该课在不同学期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贯穿学生大学学习,课程由该院不同教授以灵活的教学形式进行授课。

3.建设工程实践中心,以生产实际为主线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由天津市财政投入2000万,校自筹500万在我校建设食品与发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我校开展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场所,该中心下设机电工程实践、生产加工实践和包装印刷设计实践三个分中心。面向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印刷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教学。

三个分中心建设思路分别如下图所示: 设计制造类模块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类模块虚拟现实和仿真模块接触和非接触式三维测量模块车削类模块铣削类机床模块加工中心机床模块特种加工机床模块包装产品生产线自动控制通用食品机械过程控制实验模块基于机器视觉的轻工产品质量检测模块类型识别实验模块食品机械包装机械玻璃器皿成型机械轻工通用机械设计与仿真平台模型制造技术平台样机测试与控制平台控制轻工装备平台以食品机械、包装机械设计、制造为主线机电工程实践教育分中心

食品科学基础模块微生物遗传学模块生物化学模块微生物学模块食品加工与保鲜模块 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模块食品、生物工程工艺模块食品生物技术模块食品营养与添加剂模块食品研究与开发食品机械设备液体类生产线糖果类生产线食品加工工厂设计基础实验平台综合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应用实践应用平台以从生产线仿真实验到企业实践教学为主线食品生产加工实践分中心绿色整体包装解决方案模块 机械类产品包装模块包装结构造型与装潢模块电子电工基础模块金工实习模块计算机及美工设计模块工程制图及CAD设计模块包装材料模块包装设计模块包装工艺模块包装结构模块包装机械模块包装运输模块食品包装模块公共基础平台素质专业基础平台能力专业方向平台项目推动下的包装工程实践能力进阶为主线包装工程实践教育分中心 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有力的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大大加强了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以完整的产品线实践将所学知识串起来,有助于形成体系。实践教育中心的建立初步解决了当前学生生产实践不足的现状。

4.完善各项政策,以制度建设促进卓越人才培养工作 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进行相应制度建设,良好的制度和机制可以使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实现健康发展。我校卓越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天津科技大学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计划》(津科大教[2011]14号)文件规定进行的,文件规定了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管理机构、学生选拔程序以及学籍管理等相关内容。

为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我校制定了《天津科技大学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学生分流与增补实施办法(暂行)》,根据分流条件完成了我校2011级试验班学生分流与增补工作。17名学业成绩不达标学生分流出实验班。同时经学生自愿申请,学院面试考核,8名普通班学生增补进入2011级实验班,对22名学生进行了学业预警。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卓越人才培养管理工作,针对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制定了《天津科技大学关于加强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工作若干措施》。提出了我校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思路,为进一步完善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管理等工作指明了方向。

5.进行教学改革立项,以教学研究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了更好地配合卓越计划各项工作的开展,我校教务处在学校教学改革立项工作中专门针对卓越人才培养进行校级教学科研立项,通过教学改革立项工作鼓励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校“十二·五”共计立项60项,其中卓越人才培养相关10项。学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天津市各类教学改革项目,获批市教委卓越计划重点教学改革项目2项,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多项。

此外,学校在下学期将在实施卓越计划的个专业中启动专业核心核心课和双语课建设项目,通过教学改革立项和课程改革必将进一步推动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6.全校通力配合,以合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卓越人才培养工作,校长、书记多次召开相关专题会议研究相关工作。计划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全校各部门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从学生选拔、面试、食宿等过程得到了学校招办、学生、后勤和机关党委等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全校共同努力是推进工作的主要因素。

自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学校专门为实施卓越计划的学生组织了各类讲座和报告十余场。引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拓展国际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学校也积极为学生培养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积极探索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模式,机电实验班在中西机床利用最先进的数控设备完成金工实习并取得欧盟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经管实验班将课堂延伸到北京西站和清华大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7.实施小班课堂教学,改革考核办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为提高课堂授课效果,除选聘有经验教师承担课程讲授外,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课一般以小班形式开出。在课堂教学中推行启发式、研究讨论式教学,采用问题导向式或项目驱动式教学。鼓励教师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改革,考核从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成效转变,加大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力度,确保人才培养各项标准得到具体落实。

四、加强实践环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本科生参与卓越计划采用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实施“3+1工程实践不断线”培养模式。强化工程实践环节四年中不断线训练,在校内参加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实验和基础工程训练;在企业参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项设计、企业课程学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做到4年不断线,累计1年时间。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工程实践,也可按双向选择原则,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采取的“3+1”模式是前6学期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第7学期到工厂进行毕业实习,加强学生对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认识,提高其实践能力。第8学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按国际化标准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该专业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参加并通过了专业认证工作。

为更好帮助学生成长,促进个性化发展,整个培养过程实行导师制,导师通过师生互选确定,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对学生学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卓越人才培养力量

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卓越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除了在前面讲到的通过团队建设来加强本校师资队伍外,学校重视对于青年教学能力的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参与试讲、督导听课、教学观摩活动、讲课比赛等活动,吸取他人经验,改进自己不足,提高教题的课堂教学能力

为打造一支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在2013年将启动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工程和教研室达标工程等六项教学改革工程。为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和素养,学校计划每年派遣一定数量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参与工程项目研究,教师通过深入企业来提升自身工程能力素养,解决学校教师队伍工程能力欠缺的不足。

六、校企合作,协同发展

校企合作是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保障,企业的遴选至关重要。我校已与SEW-传动设备(天津)有限公司、天津中西机床技术培训中心、赛文(天津)工业有限公司、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酒公司、天津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顶峰淀粉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尖峰天然产物有限公司和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等几十家著名企业建立了校级、院级的实习基地。通过对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对卓越计划有积极性和有意愿合作的满足条件的企业进行筛选和确定,初步与部分企业达成了实施卓越计划的意向,为开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保障。

多年来,我校的校企合作工作在各个方面深度展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生物工程学院成立天津市首个学院董事会,吸引杏花村汾酒、衡水老白干、安琪酵母、天士力、日照金禾、王朝葡萄酒和利民调料等国内27家知名企业参加,校企双方共同就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以及学生就业等进行了深度合作。包装与印刷学院通过设立校外教学指导委员会,由知名企业老总、专家组成校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校外教学指导委员会促进了我校相关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加快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已经完成首届的换届工作。

在下一阶段实施卓越计划的工作中,重点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实现“工学结合、校企互动”。校企联合共同研究课程体系,联合编写教材,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融合学科体系和职业资质标准;校企联合开发新课程和新实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讲授实际案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七、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

我校卓越计划也同时积极推进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面向世界培养工程师。为更好的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我校卓越人才培养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部分专业按照工程认证的国际化标准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制定培养计划。外语教学实施个性化的分类教学,开设由外教授课的口语选修课,加大双语课比例,这些都为后续学生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还不断拓宽教学资源,采用国外名校教学资源作为教学辅助材料。

学校充分利用目前国际合作项目培养学生,鼓励各学院主动联系国际合作项目。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了“2+2”的国际合作培养工作,使学生能够走出去,了解国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现状和发展。

八、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计划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对于促进我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起了重要作用,各学科专业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可以看到,随着工作推进也发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存在问题

(1)师资队伍不足,随着工作推进,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如何激发教师动力,是需要尽快解决的难题。

(2)校内实践场地不足,特别是实践教育中心场地不足,有待进一步建设。而且实验设备台套数不能满足全部学生需要。

(3)企业参积极性不足,如何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企业教师授课水平,教学质量如何考核评价,工作量如何计算等问题都亟待解决。2.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持续不断的抓落实,特别是工程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保证取得预期的培养目标。

(1)与行业企业进一步完善符合卓越人才发展的培养方案,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对实施“卓越计划”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整合,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确定实践环节教学内容。

(2)继续制定和完善与“卓越人才”培养有关的文件,使此项工作的开展更具规范性和操作性。

(3)建立有效的校内外实践基地运行机制,切实保证合作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10.大学机械工程系素质教育总结 篇十

突出两种能力 强调一种素质 形成知行合一特点

机械工程系素质教育贴近实际,围绕学院“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专业和职业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形成“知行合一”的素质教育特点,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的人才奠定坚持基础。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良好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就业的基础,机械工程系充分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加大了与企业的沟通力度,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为提升学生实战能力创造了优越条件。近年来,与南京第一机床厂、南京工艺装备制造公司、南京汽轮机电公司等30多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组织学生参加企业技能培训、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邀请企业技术骨干给学生授课,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既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应用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机械工程系学生就业形势一直很好,几年来就业率都在95%以上,在上海、南京、苏在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等地建立了就业基地。

丰富技能竞赛活动载体,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结合经济社会对自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机械工程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活动,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技术革新能力。**年,组织*****,**年******。自**年以来,自行组织和参加省市级数控技能大赛达**场,获奖省市荣誉达**人次。(加个人成绩或者集体成绩)以竞赛为载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钻研专业技术的兴趣,成功地打造了学生就业优势。

上一篇:个人代理商管理办法下一篇:读后感小学生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