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试题整理选择题部分(中国现代史)

2024-07-16

历史中考试题整理选择题部分(中国现代史)(精选10篇)

1.历史中考试题整理选择题部分(中国现代史) 篇一

2011中考试题分类——中国现代史——选择题

1.(2011河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最早实现的地点在右图中的字母代号是 【 】

2.(2011河南)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下列属于邓小平理论创新内容的是 【 】

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⑤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3.(2011江西)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到:“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A.西藏解放 B.抗美援朝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标志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民族大团结这句话,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很容易知道本题说的是A 4.(2011江西)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解析:本题的解题只需要抓住时间文化大革命就又可以,不适合的很明显是D。因为文革期间我国外交是有重大进展的,如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等等 5.(2011南昌)小芳同学在笔记中写到:“粉粹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A.西藏解放 B.抗美援朝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6.(2011南昌)小敏同学准备作一个题为《 我眼中的“文化大革命”》 的发言,以下内容不适合出现在发言提纲中的是

A.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B.国民经济破坏严重 C.文化教育历经浩劫 D.外交事业停滞不前

7.(2011重庆)经济特区的创办使复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在短短几年内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它是

A.珠海

B.厦门 C.汕头

D.深圳

8.(2011重庆)小明同学为班会准备了以下方面的素材,下列各项中较适合作为本次班会主题的是

A.朋友遍天下

B.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C.科教兴国

D.“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9.(2011福州)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是 A.渡江战役的胜利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0.(2011福州)“每个生产队办一个食堂,社员家里不开伙,铁锅铜勺都献出去大炼钢铁,只管到时候到食堂打饭打菜。”这种现象发生在

A.抗日战争时期 B.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1.(2011福州)“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终于在联合国总部冉冉升起。”指的是

A.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国加人亚太经合组织 12.(2011贵阳)从1956 年到1966 年,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取得的成就是 ............①石油全部自给 ②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③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2011贵阳)下列图片能反映我国20 世纪70 年代外交成就的是

A

B

C

D 14.(2011贵阳)祖国统一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开辟了正确道路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15(2011海南).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朵“磨菇云”在西部地区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此付出毕生心血的科学家是

A.李四光 B.詹天佑 C.袁隆平D.邓稼先 16.(2011杭州)(2011杭州)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较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 A.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B.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中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7.(2011杭州)小张以“中国外交”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他发现2011年是我国某一重大外交事件发生40周年,这一外交事件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C.中美签署《联合公报》

D.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

18.(2011河北)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它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 C.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D.三大改造稳步推进

19.(2011河北)“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履行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这一誓言的人物是

A.聂耳 B.冼星海 C.邱少云 D.王进喜

20、(2011吉林)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1、(2011吉林)“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是()

A.珠海 B.汕头 C.厦门 D.深圳 22.(2011山东)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23.(2011天津)邓小平的语言简洁精辟,善于抓住问题核心,传达出耐人寻味的深邃思想。下面与港澳回归有关系的是()B A.“三个面向” B.“一国两制” C.“第一生产力” D.“发展才是硬道理

24.(2011武汉)某班主办的黑板报有这样一段文字: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协议,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1951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胜利进驻拉萨。这段文字反映的是 A.设置驻藏大臣 B.和平解放西藏 C.修建青藏铁路

25.(2011武汉)同文同宗本同根,骨肉别离泪满襟;港澳回归雪国耻,两岸三通待复兴。3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在武汉举办“百年中华回顾与展望”文化论坛。承辛亥革命精神,促两岸文化交流,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声是 A.实现祖国统一 B.维护世界和平 C.推动科技创新

26.(2011武汉)拨乱反正秉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改革开放开创社会主义特色道路。下列描述,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三大改造奠基础 B.一五计划谋发展 C.经济特区显活力

27.(2011武汉)中国“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2570万亿次的实测运算速度,成为世界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完美谢幕,“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整装待发。计算机技术与航天技术的巨大进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表明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28.(2011黄冈)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了一组建国后珍贵的历史图片(图6),根据图片内容,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B.外交战线硕果累累 C.民族关系融合发展 D.民主政治发展演进 29.(2011上海)“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30.(2011上海)“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2011绵阳)2010年9月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周年庆祝大会在深圳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A.30 B.35 C.40 D.50 32.(2011绵阳)2010年10月1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

A.天河一号

B.神舟七号 C.嫦娥二号

D.天宫一号

33.(2011福州)香港传媒评价:“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创造”是指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一国两制”构想

2.历史中考试题整理选择题部分(中国现代史) 篇二

NAU 法金1班 丁小美

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年中,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演变中,也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重视。

经验:

1、农民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必须依靠农民才能取得中国革命胜利。但是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比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都失败了,这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虽然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只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而资产阶级由于受本国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自然经济的抵制,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说明资产阶级也也不可能领到中国革命去得胜利。

3、中国共产党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认识到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就不能去得胜利。

教训: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单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技术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不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没有发动广大群总。改革过程急躁,甚至对列强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维新派无法战胜一慈禧为首的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

3、在国民大革命中,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陈独秀企图以退让拉住汪精卫,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结果汪精卫发动了7.15反革命政变。共党从此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自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

4、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部队进攻长沙受挫,率部到达井冈山,开辟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分析中国国情。中国农村广大,有着众多可以依靠的农民,而敌人力量薄弱。而在城市,敌人力量强大。此后,中国的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而长征则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结束了左倾思想在中央的统治。

5、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历史中考试题整理选择题部分(中国现代史) 篇三

第六、七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考点二:“贞观之治”。

唐的建立:六一八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贞观之治”:

时间:六二六年,李世民继位,成为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以“贞观”为年号,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原因:唐太宗从隋朝的兴亡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懂得了“为君之道”,明白了怎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他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基本上做到了广开言路。政策:

政治上: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丝绢或麻布)来替代劳役。

法制上: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制定《贞观律》。

文化上: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唐朝中央设子学、太学等学校,唐太宗常到学校视察,下令扩建校舍,增招生员,他还鼓励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

民族关系上: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评价: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六二七至**九)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的政绩也使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考点四: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背景:1,从三国到南北朝,主要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2,隋朝建立和统一全国后,急需大批人才。

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发展: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1,科举成为唐朝选拔官员的最重要的方式。基本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2,唐朝科举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序:初试——省试。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的进士往往被委以重任。影响: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通过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科举制前后沿用了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考点六: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遣唐使来华:唐朝时,中日两国交往频繁。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日本官方十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跟随遣唐使来华的,还有僧人、留学生等,他们当中的不少人为日中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突出的代表有空海、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中日两国的史书都记载了他们的事迹。

鉴真东渡: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两国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玄奘西行: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唐太宗时,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学习佛学,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大量佛经,为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

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考点一: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明朝的建立:一三六八年初,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秋,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目的:加强君权。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把朝廷的政务分别交给六部处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使皇帝直接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明成祖: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权;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以强化君权。

清朝的建立: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族名为满洲。一六三六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一**四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雍正: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在宫中建立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皇帝选用亲信为军机大臣。

乾隆:进一步加大了军机处的权力,军国大政均由军机大臣遵照皇帝的旨意交给有关机构和官员执行,一七九一年,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军机处成为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八股取士:

内容和形式:明清时,仍采取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考试的内容和文体形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八股取士的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考生答卷必须按呆板固定的格式来写,所论述的内容须遵循宋朝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评价及危害:八股取士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文字狱: 原因:明清统治者为了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实质:文字狱是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所谓的错误而兴起的大狱。危害:在文字狱的威胁下,人们不敢谈论政治,惧怕作文写诗,大批书籍被焚毁,不少人死于冤狱。文字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考点二: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

目的:明成祖朱棣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概况:一四零五年,郑和率领六十余艘船只,载着两万多人和大量物资,浩浩荡荡地从刘家港出发,到达印度古巴后返回。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郑和又六次率领船队下西洋,他一共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影响及评价: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他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考点三: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倭:

背景:明朝中期,朝廷腐败,边防松弛,加之明政府继续推行海禁政策,以致倭患日益严重,使东南沿海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概况:一五六一年,倭寇大举进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寇,后又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由于东南沿海军民坚持进行抗倭斗争,明政府又部分地开放了海禁,几年后,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评价: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彪炳千秋。郑成功收复台湾:

概况:十七世纪二十年代,荷兰殖民者霸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一六六一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攻破殖民据点赤嵌城,(今台湾省台南市南)。一六六二年初,荷军被迫投降,被荷兰殖民者盘踞三十多年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评价: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雅克萨之战:十七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他们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建立城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六八五年和一六八六年,康熙帝亲征,领导了两次雅克萨自卫战并取得胜利,一六八九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考点四: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二零一四年是清朝设臵台湾府三三零周年。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对西藏的管辖: 措施:驻藏大臣的设臵: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和五世**,雍正时,设臵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共同管理西藏。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继承人时,也由驻藏大臣督办。

作用及意义:驻藏大臣的设臵,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台湾府的设臵:

时间及意义:一六八四年,清朝设臵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的设臵:

背景:十七世纪,清政府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十八世纪平定回族大小和卓叛乱。

目的:为了加强对北部和西北边疆的统治,先后设臵了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

作用: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起了重要的作用。

清朝疆域: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勒喀什池,(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在辽阔的领土上,生活着汉,满,回,蒙,藏,维吾尔等五十多个民族,各族人民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启示:1,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历代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管辖,充满着艰辛。今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加倍珍惜。3,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必将导致国运衰退。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谋略。

考点五:封建帝国的危机。闭关锁国:

目的及内容:清朝初年,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对违禁者处以死刑;到乾隆年间,面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贪欲,清政府又加强了限制,只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并颁行了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此后,清朝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4.历史中考试题整理选择题部分(中国现代史) 篇四

一、近代列强侵华史

(一)鸦片战争(道光帝时)

1.时间:1840-1842年

2.发动者:英国

3.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5.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挑衅,战争开始(标志)。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战争结束。

6.结果: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时)

1.时间:1856年10月一1860年10月;

2.发动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3.原因: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

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目的),扩大侵略权益。

4.经过: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5.结果:清政府同列强签订《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

6.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甲午中日战争(光绪帝时)

1.时间:1894-1895年

2.发动者:日本

3.根本原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4.重要战役:

(1)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平壤陷落。)

(2)黄海大战(1894.9,致远舰邓世昌牺牲,日军取得黄海海城控制权)

(3)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占领九连城、旅顺、大连:并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4)威海卫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丁汝昌自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日本最早取得在华办厂权,它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6.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光绪帝时)

1.时间:1900-1901年

2.发动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

3.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帝国主义在华权益。

4.将领: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德国人瓦德西。

5.经过:大沽一天津一北京: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6.结果: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赔款最多,参与签订国最多)。

7.影响:

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②从此,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年—1860年,英法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与其签订了《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与英、美、俄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五)20世纪的日本侵华战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局部侵华:1931年9月18日,九-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2.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日本

全面侵华

开始,中国全民族、全国性抗战开始)

3.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三事变、南京大屠杀。

4.战场:(1)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

(2)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5.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6.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二、中国人民抗争史

(一)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曾抗击洋枪队。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安路势力。

2.义和团运动1900年,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口号:扶清灭洋。抗击八国联军,取得廊坊大捷。

(二)著名民族英雄(地主阶级杰出代表)

(1)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6月25日,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关天培坚守虎门炮台: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坚守虎门炮台英勇牺牲。(淮安籍)

(3)陈化成牺牲:鸦片战争吴淞口战役中,陈化成率众抵抗,力竭牺牲。(4)邓世昌黄海大战殉国: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中,壮烈牺牲。特点: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

(1)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1898年)

(2)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1911年)

(3)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特点:由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有革命性又有依赖性,所以民族资产阶级在斗争中时常体现出两面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四))无产阶级的抗争(1919-1949)

1.1919年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前期爆发:1919年,中心在北京(天安门前),主力是学生游行示威:

(3)后期扩大:1919.6.3后,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4)斗争口号: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③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五四精神:爱国(核心)、民主、进步、科学

(6)结果:初步胜利(表现: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③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7)性质:①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

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8)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9)意义:

①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②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反帝反封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时间: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7月(7.1建党节)

(2)地点:上海一嘉兴南湖游船

(3)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会议。

(4)中共一大内容:

①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③成立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中共诞生的意义:

①中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焕然一新,“新”的含义:新的领导政党是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新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

押题预测

★百年巨变的启示:

(1)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会挨打,闭关锁国必然导致国家落后:要想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必先取得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反帝反封建。

★用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到

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陕甘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请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的作用阐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

5.历史中考试题整理选择题部分(中国现代史) 篇五

一.选择题: 1.(2007•江苏•7)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修订宪法,把什么内容写进了宪法? A.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科教兴国”的战略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A 2.(2007•江苏•8)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A.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海峡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答案:B 3.(2008•江苏•8)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国宣布采用“和平统一”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最早出现在

A.《中美联合公报》 B《告台湾同胞书》 C.“一国两制”构想 D.“九二共识” 答案:B。4.(2009•江苏•12)我国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献是

答案:B。5.(2009•江苏•15)“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据材料信息,这应出自

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1992年“九二共识”

C.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 D.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 答案:A。6.(2009•江苏•16)宣传画又名招贴画,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为目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下列宣传画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

答案:D。7.(2010•江苏•14)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 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答案:A。8.(2011•江苏•14)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制定“这样的宪法”的大会应该是

A.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C。9.(2011•江苏•1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10.(2011•江苏•20)2011年2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再次到台湾访问,与海基会及有关单位商谈合作事宜。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交流活动始于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两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D.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答案:C。11.(2012•江苏•16)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答案:C 12.(2012•江苏•20)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唯一机构”。为了便于与之联系、商谈,大陆随后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当时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A.两岸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 B.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 D.两岸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 答案:B

二.判断题: 无。

三.材料题:

13.(2008•江苏•37)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第一章 总纲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参议院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 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某一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材料三: 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1分)这部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2分)

(2)材料二中《人民日报》报道的会议召开于哪一年?(1分)这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具有怎样的性质?(1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新中国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3分)

(4)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什么内容写进宪法,从而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2分)

答案:

(1)三权分立原则。(1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2分)(2)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分)

6.历史中考试题整理选择题部分(中国现代史) 篇六

非选择题(共50分)

26、(6分)将下列合适的内容,填写在对应的栏目中。

(1)切断传播途径()

(2)控制传染源()

(3)保护易感人群()

A、隔离和治疗传染病患者B、医务人员喷洒消毒液

C、接种疫苗D、体育锻炼

E、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F、大力消灭病原体

27、、(2分)当有人因触电而停止呼吸时,某人对其进行口对口的呼吸法,每分钟内吹气的次数为次,如果该病人,说明人工

呼吸抢救有效。

28、(6分)现在的家庭,忧患意识和保健意识都比较强,家中常常配备了小药箱,除了备有某些家庭成员特殊的药物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药物,感冒类的如,发烧类的如,肚子着凉发炎类的如,外伤类的如。常用的药物,如乘晕宁在时用,硝酸甘油是常用的药物。

29、(3分)现代文明病主要有、和,它们虽然不是传染病,但现在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30、(7分)某家庭中,哥哥患了病毒性肝炎,并且传给了弟弟,请分析:

(1)导致弟弟患病的传染源是,弟弟很快就染上了此病,说明他是。

(2)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和。

(3)从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看,对哥哥采取隔离措施属于;对他们的饮食用具进行消毒属于;禁止其亲人随便去医院探望属于。

31、(4分)连线题:将左边的传染病名称与右边相对应的疫苗用线连接起来。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麻疹疫苗

甲型肝炎乙脑疫苗

麻疹甲肝疫苗

乙型脑炎脊灰糖丸

32、(5分)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1)探究的课题是。

(2)实验的方法是探究法。

(3)设计的`原则是:原则。

(4)提出的假设是:如果烟草浸出液加入到含水水蚤的水中,水蚤的心率加快了,说明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生命活动有影响。如果烟草浸出液加入到含水水蚤的水中,水蚤的心率没有受到影响,说明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生命活动没有影响。

(5)实验用的水蚤的数量是10只,分成两组,一组为,另一组为。

(8)实验的结论是。

33、(9分)阅读下列药品说明书,并完成下列问题。

主要成分:罗红霉素

适应症:本品用于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及扁桃体炎,敏感菌所致的鼻窦炎、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所致的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尿道炎和宫颈炎,敏感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

用法和用量:空腹口服,一般疗程为5-12天。成人一次0.15g,一日2次;也可一次0.3g,一日1次。儿童一次按体重2.5-5mg/kg,一日2次。

规格:0.15g╳6粒/盒(15万单位)

贮藏:闭光,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产品批号:200305092

生产日期:2003年05月09日

有效期:至2005年04月

(1)这种药是西药还是中药?

(2)这种药适合哪些人、那些病症使用?

(3)这种药每盒 粒,共重 g。每粒重g。假设一个3-4岁的儿童,体重15KG,根据说明书你能指导一下这个病人每天应服几次,每次应服多少粒药吗?

(4)你认为在说明书中缺少哪些方面的内容?

34、阅读并分析下列问题。(8分)

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一种传染性强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在国内部分地区有病例发生及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它是一种冠状病毒亚型变种引起,并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

1、流行病学史

1.1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1.2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2、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大于38摄氏度,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注意:有少数病人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病人

(1)SARS病是一种传染病吗?为什么?

(2)请你分析“非典”传播的三个环节:

7.高三两校联考试题(历史部分) 篇七

24.南北朝时期,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一方面派皇家子弟到地方出任务州的军事行政长官一刺史;另一方面又派出身低微、品级低下的官员到地方各州出任典签。典签职微权重,“一州之事,悉以委之”,州镇要事须典签批准方能实行,“诸州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上述史实表明南朝

A.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B.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提升

C.中央集权衰落

D.皇室贵族势力下降

25.唐朝后期学者李翱提出“复性说”。“复性说”主张:人性本善,圣人不为情欲所累,故未丧本性,一般人往往溺于情欲而迷失本性,以致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要扭转道德沦丧造成的社会混乱,必须劝导人们灭掉情欲,从“弗思弗虑”中求得“至诚”。由材料可知,李翱“复性说”

A.以佛教思想完善传统儒学

B.体现三教合一趋势

C.要求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D.带有佛、道融合的倾向

26.桑巴特提出资本主义的精神出于犹太教。资本主义采取了一种数量上的计算(quanlitative calculation),把所有的精力用于获得财物,“用武力,用魔术,用计谋,用新发明和用金钱去获得财物”;“自从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每一个国家内都有两种力量出现,一是对黄金的贪婪,一是创设企业的精神,不久这两种力量凝结一气。”作者强调的资本主义的精神是

A.与犹太教的精神一致

B.对财富的追求

C.自由、创新

D.贪婪、剥削

27.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材料反映丘浚

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

28.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危机的深重使救亡图存压倒了人权启蒙

B.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C.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不足以为思想启蒙提供土壤

D.人民的排外情绪影响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9.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战役结束后,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在给美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该战役应该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0.19世纪30年代末爆发的英国宪章运动明确提出:“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限制,使各选区得以选拔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上述主张

A.体现了直接民主的政治诉求

B.要求打破工业资产阶级垄断政权的局面

C.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D.反映工人阶级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31.他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步入苏联最高决策层,而又在理论上准备不足的人物。他谴责了独裁,但未触及专横的权力。以下言论或行为符合该领导人的是:

A.“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 B.“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 C.“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 D.“用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32.据统计,在1941—1945年,美国西部就建起了全国58%的铝工业,90%的镁工业,71%的飞机制造业,52%的造船工业。”为此一些史学家惊呼“战争使这个国家向西部倾斜了!”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西进运动促进了西部工业经济发展

B.战争对东部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促使工业西迁

C.政府资金大规模倾注西部

D.西部地区土地广袤,资源丰富,拥有发展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33.对于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沈志华教授认为:“中苏之间谈的不是利益问题,而是原则问题,就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中国有一套解释中国共产党行为、政策的理论,苏联另有一套理论,都说自己选择的道路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双方争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解释权。”沈志华认为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

A.国家利益发生了冲突

B.双方对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领导权的争夺

C.中苏领导人之间关系恶化

D.对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看法不同

34.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

A.勃烈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

B.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

C.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

D.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35.“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碍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的上升。”此段材料主要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A.英国经过启蒙运动的充分洗礼 B.殖民运动增强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C.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价值观念与法律关系的变革 D.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历史发展有本质不同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9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研究的开山者阿诺德·汤因比写道:“革命之后,土地乡坤在英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控制了从国家到地方的行政权力,作为社会政治权力基础的土地成了人们狂热追求的对象。对商人来说,只有首先成为地主才能获得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

英国工业化时期,具有巨大经济特质的土地是一个家族在政治上成功与否的物质基础。在英国民众的心目中,头衔和以地产为表现形式的财富具有共生关系。在地方社会,乡绅把持着官员的位置,作为当地领袖的地位无可挑战。土地本身所赋予的价值不仅仅包

含农业经济价值,而且还涵盖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土地家族大规模地购买地产并以之为介质控制选区的选票,最终达到操纵政治的目的。

内战结束后,土地贵族和乡绅居于社会中上层,完全垄断了国家和地方政权。具有强大经济价值以及社会政治影响力的土地仍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在城市地区,商人用财富购买土地,成为土地阶级的成员,继而确立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在工商业界,银行家把财富转化为地产、取得贵族身份、融入土地阶级的进程比原来加快了;工业家也将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地产业,获得乡绅或贵族的头衔,进入土地阶级。

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圈地运动全面展开。准备圈地的村社往往出售部分土地以筹集圈地费用。小土地所有者也是土地的主要供应者。在建立大地产的过程中,地主们常常卖掉零散的外围地产,集中、强化主体地产,这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由于圈地运动需要筹集资金,从而造成一些自耕农销售部分土地,圈地后许多自耕农抛售土地;旧的土地家族因为债务而出售土地;许多土地家族为扩大主体地产而卖掉外围地产,市场上待售土地源源不断。

一方面,绝大多数农业人口转向了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土地家族、各类职业者、工商界人士疯狂地追逐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并且与权力密切关联的传统物质——土地,以土地为工具,形成了以贵族、乡绅、自耕农为代表的土地阶级,控制了中央、郡、社区的权力。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大地产和大农场经营制度的形成。

——摘编自汤普森《19世纪英国土地社会》和《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动与经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化时期英国出现的社会心态。(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化时期英国买方土地的主要来源,(8分)并简要分析促进土地流动的推动力量。(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动与经营在哪些方面对英国政治和经济产生影响。(6分)

41.(12分)北京大学郭卫东教授通过对地理大发现后的中外交往,特别是对物流和贸易交往中占有重要角色的茶叶、白银、鸦片等物品的考察,揭示出由贸易关系扩大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对当时政治、军事、外交具有着潜在而又持久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

——摘编自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爆发主要原因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

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

——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10分)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以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

——摘自《曾国藩家书》

材料二 民国学者郭斌和教授认为:“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摘自《曾文正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的主要教育思想。(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郭斌和与革命党人评价曾国藩的角度。我们应依据何种标准评价曾国藩。并指出影响评价人物的主要因素。(7分)

24—30 BA

BCA DD 31—35 ACBCC 40.(25分)(1)以土地为物质媒介获得贵族和乡坤头衔,融入土地阶级,获得政治权力和社会声誉进而掌握政权,成为当时一种社会心态。(5分)

(2)来源:因筹措圈地资金而需要出卖的土地;圈地后自耕农出售的土地;旧地主因为欠债而抛售的土地;土地家族为强化主体地产而卖掉外围土地不断涌向市场。(8分)力量:以地产为工具加盟土地阶级、进而掌控政权的社会心态,促使土地家族、政府官员等职业群体、工商界人士等社会群体参与土地的购置,成为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流动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圈地运动(圈地运动需要筹集资金)、工业革命和工业化也是推动力量。(6分)

(3)①以贵族、乡坤等为代表的土地阶级垄断了土地、进而掌控政权,使土地获得了超经济价值的社会属性,成为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的基础。(2分)

②以土地为工具,形成了以贵族、乡绅、自耕农为代表的土地阶级,控制了中央、郡、社区的权力。(2分)

③在客观上促进了大地产和大农场经营制度的形成。(2分)

41.答案一:同意鸦片战争的爆发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英经济贸易关系上的经济利益冲突所致的。(3分,只有观点没有说理不给分)由于英国购买大量中国茶叶,其工业品在中国闭关锁国政策下滞销;英国出现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向中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给清政府带来严重危害,禁烟运动爆发,英国为了贸易利益发动了鸦片战争。(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答案二:不同意鸦片战争的爆发最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英经济贸易关系上的经济利益冲突所致的。(3分,只有观点没有说理不给分)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向中国扩张是其殖民侵略的继续;其贸易带有殖民贸易的特点;鸦片贸易更是罪恶的,带有资本原始积累性质;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发动了鸦片战争;禁烟运动只是其借口。(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5.(1)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为清政府赢得了喘息的机会;(2分)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和执行。(3分)

(2)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渐进地推进;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点2分,共10分)

48.(15分)(1)主要教育思想:孝友;耕读;勤敬;戒傲惰。(6分)

(2)评价角度:郭斌和从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之荣的角度评价的。革命党人是从曾国藩镇压农民运动和镇压人民反侵略运动的角度评价的。(4分)标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全面评价。(2分)

8.历史中考试题整理选择题部分(中国现代史) 篇八

一、选择题

1.(2012年1月黄山市一模)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对均势概念做了重新解释,提出现在是一个五极世界,其中的一极便是中国,它应该摆脱孤立局面。这说明: A.“一超多强”的格局正逐步形成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需要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D.中国致力于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

2.(2011年10月无锡一中月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11月7日在开罗访问了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并发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重要演讲,强调不同文明要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它所体现的中国外交原则开始于()A.中苏建交

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不结盟运动

3.(2012年4月北京市崇文区高三模拟)2007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的马拉维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目前承认台湾的国家仅有20多个,这表明()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B.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C.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D.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4. 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中国领导人是 A.朱德 B.周恩来 C.叶剑英 D.陈毅

5.邓小平在 1984 年 5 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其含义是()A.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B.中国不支持苏联,也无需苏联支持 C.中、美、苏要友好平等 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6.(2011年1月清远市一模18题)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收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7.(2011年12月湖南四市九校11题)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表明美国政府()

A.坚持“一中一台”立场

B.确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 D.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8.(2011年10月淄博一中检测22题)以下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编制)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

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2011年9月温州八校联考15题)一代伟人邓小平经常妙语连珠,以下语录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③“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结盟”;④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11.(2012年5月宁德市高三质检)新中国初期掀起一股留学热潮。以下对这一时期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以欧美国家作为热门留学国 B.体现“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主要是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最吸引学子们的是科技与工业成就

12.(2011年11月苏州市期中10题)外文部最近公布的外文档案中有一份原始档案引起了广

泛的关注(右图)。这是周恩来总理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证。这次国际会议

A.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

13.下图是一面在联合国大厦前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这种情形始于()。

A.1949年

B.1971年

C.1972年

D.1979年

14.(2012年3月南昌模拟)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 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15.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山东高密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6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事业的发展与国内外

形势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指出:“中国和印度„„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它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从此,我国外交有了自己的“定海神针”,它表明我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作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至今依然放射出真理的光芒”。

——据《新中国外交历程》等整理

材料二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任何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9月29日中日《联合声明》

材料三

2001年6月15日,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提出:“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是我国对外关系中“求同存异”方针的又一次重要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请同答:

(1)简要指出材料一中“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提出的背景,并说明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原因。(5分)

(2)依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原因有哪些?中日建交在当时具有怎样的影响?(5分)

(3)结合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时的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其成立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意义。(6分)

17.珍贵的历史照片可以反映一段精彩的历史瞬间。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图1所示照片中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人物是谁?照片拍摄地点是在哪个城市?(2)周恩来总理握住他的手,第一句话就表示欢迎:“您这个手可是跨越了世界最宽的海洋。25年咱们没有交往了。”“世界最宽的海洋”指的是哪个海洋?“25年咱们没有交往了”是什么意思?两国之间的这次外交活动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3)图2所示照片拍摄于1972年,照片中的毛泽东正将一部《楚辞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来访的日本首相。你知道这位日本首相的名字吗?他的中国之行与图1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联系?如何评价他此行的成果?

专题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解析:考查现代中国外交知识点。从题干中的“多样性中求同,在差异中求各谐”可知,体现的是“求同存异”外交原则,因此,正确选为B,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外交原则。

3.A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2007年12月28日、目前承认台湾的国家仅有20多个”,可见当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4.B 5.D 解析: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一向坚持的方针。故选D。

6.B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进步和发展。A项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项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会议,与上合组织无关;D项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本题选B项。

7.C 8.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日贸易变化,因此与中日关系正常化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故③正确。④是在1991年,不是因素。

9.B 解析: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确立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10.C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①为1984年提出,②为1978年提出,③为1984年《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提出,④为1992年日出。

11.A 12.A 13.B 解析:五星红旗代表的是新中国,而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后。

14.C 15.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可以排除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与美国没有关系,排除①,故选B项。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且为不定项,故需要逐条判断,①组建上海

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70年代尼克松政府调整对外战略和政策,从越南撤军,访华并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故选B.②④

二、非选择题

9.历史中考试题整理选择题部分(中国现代史) 篇九

一,选择题

13.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

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15.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6.图6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1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B.北渡长江C.跨越陇海线D.挺进大别山

18.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19.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名话强调是的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21.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旅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沙皇政府B.俄国共产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 布尔什维克党沙皇政府D.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2.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B. 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3.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

A.思想史构成了全部历史的主干B.一切历史都可以被置换为思想史C.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D.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图7示意全球8个始终开放与40个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年经济平均增长率(1966—1990年)读图回答24—25题。

24.下列关于图7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②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数时期经济呈现现负增长 ③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和欧盟④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5.图7启示我国发展经济必须

A.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B.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C.保障外资经济的优先发展D.保持人民币持续升值

二,非选择题

38.(37分)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X在狱中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事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兵,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边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故谓人有那女则可,谓见(见:见汉)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间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梵书》

材料二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凡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

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于此同事,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扰,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雨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怒在丧其元;我令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材料三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禁止不动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出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决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她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时,他说:“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

——摘编紫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的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5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单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种的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41.(15分)历史

在A、B、C三题中任选一体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国民议会。

行政权委托给国王。

司法权委托给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驶之。

每年缴纳直接税达三天工资以上者,被编入居住地国民自卫军的男子,享有选举权,即“积极公民”;而处于奴仆地位的、被提起公诉的、破产和不能清偿债务的以及其他不具备积极公民条件的人,则属于消极公民,无选举权。——摘编自法国《1791年宪法》

材料二凡出生于法国并在法国有住所的男子而年满二十一岁者,„„均有行驶法国公民权利的资格。

立法权由普选产生的国民议会掌握。

行政权由24人组成的执行会议行驶。

大理院为最高审判机关。

(1)在国家政治体制的设置上,材料一二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该原则源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那部著作?(4分)

(2)指出两则材料在国家政体与公民权利规定上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相关规定。(11分)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部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员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记录》

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6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9分)

参考答案

13.D14.D15.C16.B17.A18.A19.C20.C

21.D22.B23.D24.B25.A

38.(37分)

(1)主张:反对将儒学教条化;提出“童心说”;反对歧视妇女。时代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2)相同原因: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相似之处: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射虎提出自己的设想。

(4)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深入发展,近代科学兴起,人文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教会统治受到冲击。布鲁诺坚信自己的学说是科学真理,对未来充满信心。

41.(15分)历史

A.(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1)原则:三权分立。著作:《论法的精神》。

(2)差异:材料一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实行共和制;材料一将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以纳税额和社会地位限制公民选举权;材料二取消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之分,扩大享有选举权的公民范围。评价:共和制的确立和公民权利的扩大,有利于调动人民积极性,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没有给妇女公民权,有其局限性。

C.(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方面起了表率作用。孙中山:

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迫,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10.淘宝部分笔试题选择 篇十

第一题,两台电脑在局域网中,机器为千兆网卡,一台作服务器里面有一张网页为1K字节,问另一台下载这个网页的速度,

我答:我不知道1K是指1024还是1000…不过按我的`算法没区别,1000 000000/8/1k

我选了10 000张/秒

第二题,单链表插入一个节点的问题。在p指向的节点后插入一个q指向的节点。

我答:q->next=p->next;p->next=q;

之后乱序,我记不清楚题号了,

有一题,地图染色问题,每个国家用矩形表示,让相邻国家颜色不同。离散里面有

有一题,问快速排序达到最坏情况时间复杂度n2的原数数组的具体情形。见数据结构

有一题,很扯的…指针取址符号混乱,选项却很白痴。

有一题,入栈序列1,2,3,4,5,..,n,第一个出栈的是n,问第i个出栈的是多少。

我答:n-i+1

上一篇:飞扬的青春鼠年精选高分作文下一篇:学生会文艺部的工作计划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