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翻译

2024-10-14

陶渊明归园田居翻译(15篇)

1.陶渊明归园田居翻译 篇一

《归园田居·种苗在东皋》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其六)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作品注释

1、东皋(gāo):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东皋”、“西畴”。

2、阡(qiān)陌:原本田界,此泛指田地。

3、巾柴车:意谓驾着车子。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

4、归人:作者自指。烟火:炊烟。

5、檐隙:檐下。

6、百年:一生。役:劳作。

7、桑麻: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8、蚕月:忙于蚕事的月份,纺绩也是蚕事的内容。

9、素心:本心,素愿。

10、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语本《论语·季氏》。

作品译文

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

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

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我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作品鉴赏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

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或名渊明。一说晋世名渊明,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陶征士诔)。浔阳柴桑(今在江西九江西南)人。晋代文学家。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陶渊明归园田居翻译 篇二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晋义熙元年 (405年) 11月, 42岁的陶渊明主动辞去彭泽县令, 挥挥手, 与相伴十三年的官场作别, 下决心归隐田园。“宁风霜自挟, 毋鱼鸟亲人”他宁愿像风霜一样抱守自己清高的节操, 也不愿像缸中鱼, 笼中鸟一样成为别人的附庸。义熙二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 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 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 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 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 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是我们解读陶渊明田园理想的总纲。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归隐原因的交代, 不愿意迎合世人去追名逐利, 本性喜欢山林田园, 只是一种含蓄的说法。其实质是腐败的社会, 浑浊的官场让人心生厌倦。为官之道在于圆滑, 八面玲珑, 上上下下要搞好关系, 清官难做, 所以是“误落尘网中”;因为鄙弃, 因为厌倦, 所以官场的应酬成为负担, 也有违自己的本性, 十三年的官场奔波也就觉得特别漫长, 犹如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以“笼中鸟”, “池中鱼”比喻对官场的鄙弃,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由此引出下文十句对理想的田园生活的具体描绘。

陶渊明追求的生活首先是自立, 自食其力, 坚守内心的那份纯真。“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他认为一个人在城市在官场混迹多年, 就会慢慢迷失自我, 不再纯洁, 只有在山林田园之中, 自己劳动, 自己养活自己, 养活家人, 心灵才会永远清澈透明。也许是城市里个人的生存空间太小, 总让人感到心里难受憋闷。“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回到老家, 一定买一所大院子, 盖几间草房子,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随心所欲,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房前屋后, 绿树成荫, 桃李争妍。这里的树与城里的完全不同, 脚下随处可见的是深厚的泥土, 时时可嗅的是泥土的芳香, 花草树木如此芬芳茂盛。作者笔下的田园生活如此的迷人优美, 让我们今天蜗居在城里的人们流连忘返, 魂牵梦绕。“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静动结合, 远近结合, 突出了理想中田园生活的恬静之美。我们试着闭目冥想:夜幕降临, 缕缕炊烟袅袅升起, 远处那个村落就是我的家园, 走近, 走近可以听到鸡鸣狗吠, 可以看到熟悉的风景。这里才是最适宜于人们心灵栖息的地方。

以上十句, 是作者对理想的田园生活的直接描绘。我们在官场生活与乡村田园生活的相互比照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山林田园归隐生活的向往热爱之情, 也深刻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归隐田园的生活本质。即自力更生, 自立自爱。这是立身之本, 千万不能被物欲横流的世界迷惑, 在金钱和权力面前失去自我, 就像《蜗居》中的海藻成为别人的玩物, 真正的丧失了人的尊严。

最后四句字面上写居室之乐, 以出樊笼、返自然呼应开头, 收束全诗。“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二句中的“户庭”与“虚室”皆有双关之意, 既指庭院与居室, 也可以指人的心灵。回到山林田园之中, 心中没有一丝尘杂, 心灵才正真体会到一种悠闲自在。“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自然生活, 是作者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古语云“众人师贤人, 贤人师圣人, 圣人师自然”, “樊笼”的比喻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内心无限的喜悦, 这才是顺应本性, 顺应自然的天地大道啊。

读到这里, 我又一次想起了《修身宝壁》中的这段话:“君子处世宁风霜自挟, 毋鱼鸟亲人。刘直斋云, 好合不如好散, 此言极有理也。”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生活在东晋王朝的乱世之中, 厌倦腐朽的官场, 鄙弃那种污浊肮脏的生活, 他总是希望自己出污泥而不染, 坚守清廉纯洁的本性, 不作笼中之鸟, 池中之鱼, 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不靠别人的供给生活。“好合不如好散”, 在宦海奔波了十三年之后, 他毅然选择了辞官归隐山林的人生道路, 开始了躬耕山林的田园生活, 聚亲朋, 乐农事, 访故旧, 欢夜饮, 生活清贫而充实, 乐在其中。最重要的是, 他创造的山水田园诗歌, 为我们疲惫的精神灵魂提供了栖息之所, 隐士文化田园诗歌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财富。读陶渊明的诗, 我们的心无比的纯净澄澈。

3.“归园田居” 篇三

关键词:嵇康 养生 “归园田居” 上班族

嵇康养生论综合吸收了道家、道教的思想,形成了自己形神供养的养生思想。这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以追求精神自由为目标,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通过嵇康养生论视角来审视上班族回归田园生活的现象,形成一种古人的生命哲学和现代人的人生观的碰撞。

一、回归自然的倾向

嵇康的养生思想主要是体现在他所著的《养生论》、《答难养生论》、《声无哀乐论》以及部分诗歌中。在著述《养生论》过程中,在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斗争中,嵇康面临的困境却使他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另辟蹊径。

正因为当时曹魏政权已到了寿终正寝的局面,老谋深算的司马氏逐步掌握了大权,正始名士也由于政治、社会及自身成员的原因趋于瓦解,于是司马氏集团打着名教的幌子,罗织罪名,诛除异己,把名教变为残酷毒辣的权力争夺工具。面对现实情境中的政治打压,只有服从于当权者的统治才能有继续生存的可能,这便是众多士人无可奈何的保身之道。就连嵇康的亲兄长嵇喜,密友山涛,也不得不违心背性投靠司马氏。但刚肠嫉恶的嵇康与阴毒诡诈的司马氏是两相对立的,他顶着巨大的政治、精神压力傲然不仕,陷于黑暗现实困境中。另一方面,嵇康是以名教和自然相结合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其六言诗《知慧用有为》中写道:“法令滋章寇生,纷然相召不停,大人玄寂无声,镇之以静自正。”说明他能清醒地认识到当时虽“法令滋章”,但若有“大人”出来推行“镇之以静”的政策,这个理想有实现可能性。但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下,嵇康的精神支柱逐渐崩溃,他的思想经过痛苦的演变过程,进而在转向自然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

“在封建社会中,名教是一种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人们只能把它当成既成的事实来接受,在它的规定下参与社会生活。”[1]与封建社会截然不同,现代社会中只要在法律范围内人们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思想倾向,思想文化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的时代给予人更多施展才华,圆梦理想的机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上班族而言,这一群体面临的压力和束缚十分巨大。工作上来自于上司、同事、自身各方面的要求令上班族应接不暇,家庭生活中住房、日常生活、家庭成员关系也是纷繁复杂,上班族在社会舆论中的风口浪尖更让他们手足无措。在没有政治压迫的环境下,面对以上复杂的现实情况,一些上班族选择从纷乱繁杂的城市移居到相对安静祥和的乡村小镇展开自己的新生活,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极大地解放。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对现实的规避,隐约透露出一些隐逸意识,因此在这方面与嵇康回归自然的养生思想有契合之处。也可以说这样的抉择,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另类生存哲学。

二、养生思想内容对“归园田居”阐释的合理性

嵇康的养生思想并不只是狭义上的颐养天年,祈祷长寿的养生之道,而是对如何更好地调和现实与理想关系所做出的主观反映,所以相对比而言,上班族的“归园田居”的选择也是他们对现实情况和理想人生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一)回归田园,寻找理想的精神世界——形神相亲, 表里相济

上班族在此的定义范围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领”,他们的工作地点基本上是在城市里时尚气派的办公大楼。当然他们没有财富前沿的那一类人收入那么丰厚,但工作条件和生活质量确实比在外风吹日晒,劳力打拼的“蓝领”们要理想得多。那么“工作”可以说是一种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对于上班族而言到底具有何种意义,我们可以通过调查结果来探讨,有近半数认为是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有近四成认为是赚钱之道,其余的认为工作就是生活。但上班族也有自己的无奈和彷徨。上班族的确是实现了一定的自我价值,但也渐渐成为了工作的奴隶,他们的肉体和精神几乎是机械运转,所以他们也逐渐开始疑惑这些价值的实现对于自身而言是否是真正需求,因而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可以释放身心,找回本真的地方,那么村镇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村镇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也许是更贴近自然的。

如果说这种回归田园的选择是对生活的一种新的探索,在这条道路上先贤嵇康给上班族们指明了方向。重视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追求身心两全是嵇康养生心理学思想的主旨, 他继承了《淮南子·原道》:“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以及《太平经》中“保养精神,故能长存”等思想,集中地论述了精神心理与养生健体的密切关系[2]正如嵇康所言:“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衰于外,犹君昏于上,而国乱于下也。”[3]用国家与君王的关系来比喻精神对形体的操控力最为形象不过,从中也透露着嵇康对明智君王能管理国家的美好希冀。嵇康可谓找到了治国之本和养生之本的共通性。他接着说道:“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 安心以全身。”[3]在此嵇康是将养生放在了精神和形体两种关系中的第一位。他认为,要成为君子必须要知道肉体是依靠精神来支撑的,而精神则是依托肉体而存在,正因为肉体和精神的相互共生关系,所以要养生就要修炼自身的品性,使内心平静,才能做到二者都保养。而当精神层面出现问题,也就是“神躁于中”时,那么这个时候“形”则会容易“丧于外”,“形丧”并不是肉体的消亡而说的是肉体受到的损害。当上班族逐渐成为工作奴隶时,不仅是他们的肉体受到迫力,精神上的迫力更是无法释放。选择回归田园,放下繁琐工作,使自身精神得到静养,肉体的压力也会随之减轻。

(二)逃离欲望都市,寻找心灵的安稳愉悦——去欲顺性,清静虚泰

嵇康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养生的真谛是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这主要是体现在:“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彊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也就是说因知道贪求名位有失道德而不去追求,并不是心有欲念而强行禁止自己。知道口腹之欲有害性情,所以弃而不顾,也不是原本贪求而后强行控制自己。真正做到外物因牵累心灵而不存于内,神气因纯净洁白而独著于外,心胸开阔豁达没有忧患,神态安详娴静没有忧虑。[4]“知名位之伤德”“识厚味之害性”实质就是反映了嵇康提出的“清虚静泰”、“节欲顺性”的观点。“厚味”是屈从口的欲望,过分追求只会导致病从口入,在这一点上确实是有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思想的精髓,嵇康主要还是劝诫人们知晓控制自己的欲望,并不是完全抛弃,只是让膨胀的欲念控制在有效范围内,不给自己造成痛苦和灾难。

以此观上班族,发现他们在物质追求、社会价值方面都有自身不同的期望值,诸如名利、身份、金钱等,然而激烈的竞争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危机感、恐惧感加速了内心膨胀的恶性循环。嵇康承认“嗜欲出于人,而非道德之正”,这些欲望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却不符合道德规范和养生要求,这些欲望也是他所定义的“性动之欲”。 那么对于这些“性动之欲”就要顺应自然之理的前提下,使之得到合理满足,而不能无限纵欲。那么当上班族寄予依靠外物来达到内心的愉悦,在都市潜在强大诱惑的包围下,这些来自外界欲望和内部情绪各方面的损害和困扰使得他们在负重的泥潭中深陷无法自拔。那么逃离都市,转移欲望的牵扯,也可以算是他们的一棵救命稻草了。

从城市到村镇,上班族们逃离了钢筋水泥的丛林,每天面对自然之景,体验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也是一种嵇康所推崇的“用智遂生”的生存方式。因为要控制“性动之欲”在合理的范围内,需要理性的指导。“节欲顺性”并不是要禁止一切欲望,前文已有阐述,也就是说上班族回归田园后的悠然自得,清淡静谧的生活并不是毫无所求,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生活也是内心的一种向往,也是一种欲望,因而需要他们以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智慧来取用物质生活资料。相较城市而言,在村镇这种颇有自给自足意味的获取途径少了竞争的压力和束缚,这是可以用是否达到内心的自然“意足”来衡量生活质量的。

(三)远离快餐垃圾,寻找舌尖的山珍海味——服食养身,远害存宜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上班族们处于麻木工作和拼命找寻休息空间的矛盾中。在“时间就是金钱”的至理名言的推波助澜下,“快餐文化”席卷而来,但在不知不觉中牺牲掉了人们的健康。面对城市的饕餮盛宴,面对日益增多的快餐连锁,他们早已不厌其烦。乡村的饮食更多的是就地取材,食材、水等受污染的程度很小,添加剂、防腐剂等食品安全危险品也不会存在。再者一些城市少见的野草野菜却是乡村饭桌上司空见惯的,还有从种植、收获、加工整个过程都是“自力更生”的经历,让上班族们充满了新鲜感,也多了几分情趣。这也是他们倾向于回归田园,找寻乡土风味的主要原因。在一些调查报告中也说明了,回归田园的饮食方式确实让很多上班族的健康问题得到改善,由此可以见得服食养身的重要性。

在嵇康的养生理论中,服食养身是也极其重要的。嵇康相信“上药养命,下药养性”,曾“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在《答难养生论》中提倡服食“流泉甘酸,琼蕊玉英。金丹石菌,紫芝黄精”之类。在《代秋胡歌诗七首》中称康写道:“授我神药,自生羽翼。”这里的神药,就是指“服食”。虽然所说的服食养生主要是服食散药为主,当然服食丹药方面要辩证看待,过于仙化的饮食方式与现代生活并不一定契合。但是嵇康主张“蒸以灵芝,润以醋泉,稀以朝阳,绥以五弦”的辅导之法也还是具有很多启示意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食材新鲜程度、无化学成分的要求上,能满足这些要求最直接的来源也是在乡村,由此看出饮食也是一门生存的大学问。

三、“归园田居”与现实的矛盾性

上班族放弃城市,转移到村镇,享受着身心自得的悠闲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乡村的另类小资。虽说是暂别了繁重的工作,避开了激烈的竞争,争取到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田园式的慢生活需要在计划前就有足够丰厚的物质条件。在没有任何物质支撑的前提下,完全地“归园田居”那是十分艰难的。那么“归园田居”只起到了暂时的“镇痛”作用,在没有了更多“资本”运转后,又要回到城市,这样的反复有可能会激发人内心更大的苦痛,这便是“归园田居”与现实状况的一个矛盾。

这与嵇康思想的转变颇为相似。嵇康的养生思想体现了他调节现实与理想矛盾失败后追求的一种生命阐释目标,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基础上,不是自然与名教的对立,而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嵇康、阮籍虽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但是由于出身大家贵族,他们所受的教育仍为礼教之熏陶,根本仍从礼教中来,他们的学说乃是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放达,而不只限于外表也。”[5]嵇康将人的欲念归结为养生的“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即养生的五大天敌:名利、喜怒、声色、滋味、思虑。但就现代人的生活状况而言,想要克服这“五难”很难做到,也很难逃出养生与现实的矛盾性的怪圈漩涡中。

另一个矛盾所在就是“”归园田居”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问题。部分上班族通过驻地转移实现了身心的释放,但是对于整体而言,这样看似隐逸的思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消极作用,有可能会把一种悠闲的慢生活方式寄托在远离城市的乡村生活中,那么对城市发展也有不利。实际上,根据前文所述,能够调和矛盾的方法主要还是来自自身能够保养精神,在精神境界上使自身得到解放,而不是只专注于生活区域的选择。“归园田居”是一种养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

参考文献

[1]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04.

[2] 吕锡琛.论嵇康“安心全身”养生心理学思想[J].船山学刊,2000(1):22.

[3] 嵇康.养生论[A]//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5,146.

[4] 吴晓峰.在养生中体味理想人生境界——《文选》嵇康《养生论》中的自然养生观[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

4.《归园田居》陶渊明 篇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 稀少。

③兴: 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⑤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⑥狭: 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湿。

⑩足: 值得。

⑪但使愿无违: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 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 违背。

【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气,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4]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写作背景】

5.归园田居陶渊明饮酒 篇五

少无适谷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旧。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重点字词解析】

①适谷:适合世谷。韵:风度,情调。

②丘山:自然山水。也指一种真朴的生存状态。

③尘网:指官场。诗人认为整个官场就如同一张捕鸟兽的罗网。

④三十年:有论者认为是“十三”之误,因为诗人自太元十八年癸巳(393)为江州祭酒,至乙巳(405)辞彭泽令归隐恰好是十三个年头。其实“三十年”亦通,诗人说官场中的十三年如三十年一样漫长难熬。

⑤羁鸟:笼中之鸟。

⑥池鱼:池塘之鱼。渊:潭。以上二名说,自已在场官的生活就如同束缚于笼中的鸟,育养于池塘中的鱼。

⑦际:间。

⑧拙:愚拙,指人的自然本性。

⑩荫:荫蔽

【《归园田居》赏析】

陶渊明的归隐是建立在对黑暗虚伪世道、人事极其清醒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因而他更能体会到淳朴的乡村生活的乐趣。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场官和田园相比较,认为官场的生活就如同“羁鸟”、“池鱼”一样,扭曲人性,毫无自由快乐可言,而归隐田园则是鸟归山林、鱼归深潭,一种久违的朝恩夜想的生活就要重新开始了,诗人庆幸、欣慰又有些许兴奋。

无论是后檐的榆柳、堂前的桃李,还是暮色中的远村、袅袅升起的炊烟,甚至狗吠甚至鸡鸣,都让他觉得新鲜亲切,兴味盎然:田园生活,那是真正的.人间天堂。结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看似平静温和,但诗人内心深处如春潮漫涨,激动难宁。

6.陶渊明归园田居翻译 篇六

【原文】

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⑴,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

羁鸟⑶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⑷。

开荒南野际⑸,守拙归园田⑹。

方宅十余亩⑺,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⑻,桃李罗堂前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⑾。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⒁。

【注释】

1少:指少年时代。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3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4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5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

6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7荫:荫蔽。

8罗:罗列。

9暧暧:暗淡的样子。

10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1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意。

12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3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14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翻译】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解题】

《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去彭泽令归隐,其时四十一岁。《归园田居》大约作于归隐的次年。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陶渊明所写的大量歌颂田园生活的抒情诗,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注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俗:适应世俗。动宾短语作“韵”的定语。韵:指气质,性格、情趣等。性:生性,性格。本:本来,副词。.丘山:这里指山林。○以追述往事开篇,言自己从小就厌恶世俗官场,本性喜爱大自然,体现出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尘网:尘世的罗网,指官场。官场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罗网。去:离开,指离别故园的丘山。三十年:应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十八年(393)初做江州祭酒,到熙义之年(405)辞去彭泽令归田,刚好过了十三年。○写诗人对以往误入仕途的深刻反省。“尘网”一词,是首句“俗”的具体化。诗人将官场斥为“尘网”,见其憎恨之情。“三十年”,极言时间之长,加重了“误”的份量,见其追悔莫及的心情。以上为一层,写自己的本性与误落“尘网”的矛盾。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关在笼里的鸟。羁,束缚。旧林:过去栖息的山林。池鱼:被捕捞来放养在池里的鱼。故渊:过去生活的深潭。这两句的“恋”与“思”“旧”与“故”均为互文。○承前叙诗人误落官场“尘网”,意如“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于是思恋“旧林”“深渊”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见其急切思归田园的心情。诗以“羁鸟”“池鱼”作比,贴切形象,既与前面的“尘网”呼应,又为后文的“樊笼”伏笔。

开荒南野际,守拙(zhuó)归田园。 南野:一作“南亩”,泛指田野。际:间。守拙:安守愚拙的本性。拙,指不善于在官场逢迎取巧。“守拙”句是说自己宁愿抱守愚拙的:性归隐田园,而不愿混迹在巧弄机谋的仕途之中。○叙诗,现在终于离开仕途归耕田园,流露出无限的欣愉之情。“守拙”一词,与诗的开头两句呼应,既是对“俗”的尖锐讽与否定,又是返朴归真“爱丘山”本性的再现。以上为层,写自己归耕田园的决心。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方宅:住宅周围方,旁,周围。宅,住宅。○写诗人归隐后,只有微薄的产业,简陋的家室,表现了诗人淳朴的生活,淡泊而又舒畅的心境。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荫:树荫,引申为遮蔽,荫蔽。罗:罗列,排列。○写诗人田居的环境。屋后榆柳,相互掩映,凝绿于夏,堂前桃李,列植成行,争艳于春,令人逸兴遄飞,心驰神往。

暧(ài)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暖暧:模糊不清隐约可见的样子。远人村:远处的村庄。村庄是人聚居的地方,所以称“人村”。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烟:指炊烟。○写远望之景,静中寓动,一切都呈现出安宁、柔和的情调。“暖暖”一词,写出了轻烟淡雾迷漫飘忽下,乡村似隐似现的杳远景象,极富诗意。“依依”一词,画出了炊烟袅袅中的村落的安闲景象,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完全契合。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子,还原过来是“远人村暖暖,墟里烟依依”。这种主谓倒装句是诗词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这种倒装与诗句的节奏、押韵都有关系。从节奏方面看,“暖暖——远——人村”,节奏是二一二,。读起来顺口;还原为“远——人村——暧暖”,节奏是一二二,就读不顺畅了。从押韵方面说,如不倒装,“依”字押不上韵;倒装以使“烟”成为韵脚,就能同上文的“田”“间”“前”等相押了。由于诗人们常用这种例装句,它也就成为了旧体诗的特殊句式之一,并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风味。运用得恰当,句子的诗味似乎更浓一些。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泛指顶部。○写近听之景,以动显静。“狗吠”“鸡鸣”都衬出了田居的宁静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以上为三层,写田园生活的情景。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户庭:门庭,门户和庭院。尘杂:尘俗杂事。虚室:虚静的内室,陈设简单而安静的屋子。这两句说,归田以后,因无世俗杂务的纠缠,闲暇的对间就显得多了。○隐居家中,无世俗杂务烦扰,自然清静。

久在樊(fán)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比喻仕途。复:又,副词。得:能,助动词。返自然:回到大自然,指归耕田园。这两句是说,辞官归田,有如长期关在笼中的鸟兽又重返大自然一样;○用一比喻,其欣喜舒畅之情,溢于言表。“樊笼”句与前面的“羁鸟”“池鱼”遥相呼应;“复得”句与诗首二句相绾合。全诗章法,转承起伏,变化多端,前后勾连,一脉相通。以上为四层,写重返自然的感受,是全诗的总结。

【译文】

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习性,生性本来热爱田园和丘山。

违背本心误入仕途罗网,一别故园屈指一十三年。

笼中的鸟儿眷恋着旧林,池中的鱼儿思念着故渊。

如今在故乡山野开荒种地,安守愚拙的本性返回田园。

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简陋的茅屋盖上八九间。

榆柳成荫遮蔽着后面屋檐,桃李争妍罗列在厅堂面前。

远处的村庄望中隐约可见,村子里家家升起袅袅炊烟。

狗吠在深深的里巷之中,鸡鸣在宅旁的桑树之颠。

田家的门庭没有尘俗杂事,简朴的屋里多么安静清闲。

象鸟儿长期被关左樊笼里,如今又展翅飞回到大自然。

【简析】

第一首诗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7.《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 篇七

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吟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性情,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有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上讲,本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第二十二课《爱莲说》中出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而陶渊明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归园田居其一》《五柳先生传》等,因此帮助学生读懂《归园田居其三》,教会他们赏析陶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诗歌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诗歌赏析的技巧,再加上在本册《桃花源记》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和了解了陶渊明以及他的社会理想,《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赏析本诗的语言特色,理解诗中陶渊明的田园乐趣、高洁品质等打下基础。同时,这一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又已教会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此诗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费力了。

对于这一节课的得与失,我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

古诗文的学习可以概括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既全面又简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

二、利用概念间的关系,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1. 利用同一关系,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

在中小学数学里,有的概念叙述简洁,寓意深刻,有的概念用式子表示,比较抽象。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它们的外延完全重合,而它们的内涵可以有所不同,根据这一情况,抓住同一关系的概念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

2. 利用从属关系,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概念

具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在中小学数学里大量存在,对这些概念的学习,就可以通过确定它们彼此的从属关系,揭示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把有关概念逐个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概念链。例如,在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进行复习时,就可以利用集合图来表示它们四者的从属关系,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

3. 利用反对、矛盾关系,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

具有反对、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在数学上也是大量存在的,了学的基调。

二、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教学生之所需。在学生朗读熟悉课文后节获得理解体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再进行引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提高

我在教学中注重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意境,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创造力,让学生想象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并用自己的语言尽情描述,其余学生在该生的描述下闭上眼睛想象所描述出来的场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意境的品味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意境的创设和争当背诵王的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提高了阅读能力,丰富了语文素养。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习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等。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

解了它可以采用充分分析一方而另一方必然自明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等边三角形与不等边三角形时,有的学生把等边三角形视为不等边三角形的否定,事实上,我们知道,等边三角形是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是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因此,这两个概念是反对关系的概念,但不是矛盾关系的概念,两者之间还有一种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参考文献:

[1]郝澎.关于初中数学课本中概念定义的商讨.数学通报,

[2]汪绳祖.小学数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1.

[3]刘电芝.小学数学学与教的策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8.《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归园田居;陶诗;教学反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怎样结合该诗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并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是落实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吟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性情,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有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上讲,本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第二十二课《爱莲说》中出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而陶渊明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归园田居其一》《五柳先生传》等,因此帮助学生读懂《归园田居其三》,教会他们赏析陶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诗歌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诗歌赏析的技巧,再加上在本册《桃花源记》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和了解了陶渊明以及他的社会理想,《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更加深了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这些都为学生赏析本诗的语言特色,理解诗中陶渊明的田园乐趣、高洁品质等打下基础。同时,这一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又已教会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此诗的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费力了。

对于这一节课的得与失,我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

古诗文的学习可以概括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既全面又簡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二、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教学生之所需。在学生朗读熟悉课文后节获得理解体验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再进行引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提高

我在教学中注重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意境,丰富情感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创造力,让学生想象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并用自己的语言尽情描述,其余学生在该生的描述下闭上眼睛想象所描述出来的场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意境的品味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以及意境的创设和争当背诵王的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提高了阅读能力,丰富了语文素养。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习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等。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

9.陶渊明归园田居翻译 篇九

1、 了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全面理解陶渊明其人。

2、 反复吟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 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用心灵之笔描绘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学习重难点】

1、 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 反复诵读,感受五言诗的魅力,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

3、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4、 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时安排】

1学时

【学案内容】

一、知人论世

1、认知作者

陶渊明,又名--------,字--------,---------(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又自称作 “------------”。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 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10.陶渊明归园田居翻译 篇十

如果没有路边不时出现的路牌,广东城市群边缘这片巨大的原始密林几乎让人误以为身处幽静的印度克拉拉邦。

翠竹掩萤灯

车速减缓,不经意一瞥才发觉酒店已近在眼前。竹林间不显眼的入口,花岗岩和竹子堆砌的小桥,田园闲趣已迫不及待地迎面而来。没有老北京四合院的规则,也没有徽派马头墙的秀气,只是一座座零星撒落在岭南山中淡淡的居舍:客家夯土墙与竹林掩映,充分融于山中。摒弃了高墙大瓦,飞檐斗拱的中式“滥调”,将传统融入了平常之处,这一份如家般的轻松闲适便显得十分难得。

坐在酒店大堂向窗外远望,四面都是莽莽苍苍的原始丛林,唯独这里是一个天然的山谷。两条溪流在这个山谷里交汇,“十字水”就是以此得名。几年前酒店未建设时,整个山谷还是一片果园,而正是因为果园已经是人工化的土地,酒店的建造从开始就没有影响到自然的原貌,也没有破坏生态链。

月下虫鸟鸣

沿着石径灯光,溪水声越来越响了,伴随着夜晚沁凉的空气和一片嘤嘤虫鸣,溪边的酒店客房依稀可辨。度假村为客人提供了32间联体别墅、15间溪畔别墅和1套“浣溪别院”,所有的建筑都采用了广东客家的夯土墙工艺,材料也是五花八门,就地取材:河里的卵石、山上的竹子,甚至还有回收利用的当地旧瓦和旧铁路枕木。所有客房依山临溪而建,地势起伏处均采用架空或吊脚楼工艺,保护了原生地貌。院落旁设置了众多镜面水池,水池中休憩着紫色的睡莲,平整的水面将南昆山绿色的山景完整呈现,只需要在院落里支一张躺椅,就可以360度完全沉醉在绿涌的林海里。

推开房门,几乎要雀跃。在客家夯土墙和瓦屋顶下,细竹编的隔屏将室外的飞虫隔开,却透进溪声和绿意。藤木家具和陶器饰品、手织纯丝、纯棉的幔帐寝具,房间正中是巴厘岛式大床,周围一圈窗边都是宽窗台和软垫。实木地板、竹子做成的屋顶、大大的露台、四周落地的玻璃以及露天的浴缸——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更加贴近自然和舒适,看似不动声色,但都暗合着中国传统的含蓄和西式的优雅,虽奢华,但更多的是质朴的精致。

“浣溪别院”是酒店最具特色的房间,是由两组套房组成的一个小院落,中间是公用的厅堂,体现出客家民居的结构概念。两幢联体别墅背倚山景,每间房间都面对可赏四时花果蔬菜的“莲园”和“篱园”。这两座小园又和酒店其他别墅通过石径相连,石径两旁高不过踝的路灯远近错落,五色明灭,如繁星闪烁。露台上有竹叶散漫地从缝隙之间伸出来,让人搞不懂是山借房子的一角,还是房子借了山的一角。让人心也如这竹子般,坦然得就如天生天养在这里。一砖一瓦,一台一阶便都成了风景,带着自然的神秘却又让人放松了下来。

写意悟人生

傍晚到十字水坊小憩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这间森林SPA引进了印尼传统工艺,并结合了中医的护理方式。当然,这里依然延续度假村的自然、生态理念。所有产品全部选用天然材料,不含人工香料和化学添加剂。

晚间,可以在修竹环抱的亲水台上品尝一份自助烧烤。自采的有机时蔬、肉质鲜甜的山鱼、远近闻名的龙门胡须鸡,这一切都不得不感谢自然的馈赠。

十字水度假村的宁静并非仅仅是荒山犬吠、溪谷虫鸣而已,刘禹锡的名句也只能将其描绘一般。或许只有真正融入这里的清风、竹林、纱窗、清溪、碧水与蓝天,才能体会自然的博美,感悟人生的闲适。

十字水避暑活动推荐:

手工磨坊。在都市难得一见的原石磨盘上亲手磨杯豆浆,更可搭配绿豆等食材制成夏日消暑特饮。

米饼作坊。酒店有各种花式的木制模具提供给游客,亲自动手制作南昆山特色米饼,由度假村代为烤制后,可以作为最佳手信送给亲友。

森呼吸亲水之旅。十字水沿两道交叉的水道而建,环境清幽。由导赏人员带领,沿其中一条清澈的溪流溯溪而上,沿途听水声潺潺,观怪石奇花。竹林古木中还有飞鸟鸣禽,山猫野狸出没其中。

11.陶渊明归园田居翻译 篇十一

引发笔者思考的机缘来自之前一个学生的发问, 他认为中国的读书人与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陶渊明当然不能免俗, 我们却在课堂上忘乎所以称道他“归”的田园之乐, 忽视了他在“归”与“仕”之间抉择的痛苦和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们该怎样去评价陶渊明呢?

面对这样的提问, 那些年在教学中唯教参是瞻、空谈理论的我竟然无法给出一个令他满意的答案。直到当我再次翻开那篇《归园田居》, 低吟“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之时, 我想, 应当放下手中那些无用的杂务, 来为这个尘封已久的问题找找答案了。

中国的读书人自古以来都很难走出“仕”这座围城。“以天下为己任”这个道理, 作为家境“先前也曾经阔绰过”的陶渊明不会不清楚。其曾祖陶侃, 官至大司马, 八州都督, “媵妾数十, 家童千余, 珍奇宝货, 富于天府”, 可谓昌极一时。其祖父陶茂, 官至武昌太守。其父虽不济, 也做过安城太守, 其母孟氏, 是曾做过大将军桓温参军的东晋大文人孟嘉之女。只是这样显赫的家世也有月亏之时, 陶渊明在《祭从弟敬远文》中说自己和从弟敬远同在8岁时遭丧父之难, “相及龆齿, 并罹偏咎”, 幼年即家道中落。在封建时代, 知识分子摆脱生存困境的出路无一例外都在仕宦之途, 与统治阶级合作, 转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只是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一个和东晋一样的时代。一方面, 门阀观念重, 士族当道,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陶渊明身处其时, 怎能不耳濡目染?更何况彼时他已是士族和寒族之间的一个边缘人, 强烈的归属感不允许他弃家族振兴于不顾而与官场决裂。另一方面, 当时玄学盛行, 清谈风气日炽, 这种心态改变了东晋文人的思维方式, 他们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更多地体现在个人情感的体验与满足中, 更多地倾向于玄言和山水。

陶渊明的思想受儒、道二家影响颇深, 如果说陶渊明的“归”是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 那么他的“仕”就是儒家思想“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具体体现。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这样写道:“陶潜诗喜说荆轲, 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 江湖侠骨恐无多。”陶公在他的诗中频繁出现荆轲这样一位义士应该不是偶然, 而他更是在《读山海经》中吟出“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这里的“猛志”, 应当是他年轻时“大济苍生”的目标与诉求。不然, 一个内心恬淡寡欲的人, 何来“猛志”一说?

此外, 挣几口养家糊口的柴米钱也是他出仕的另一个原因。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说:“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陶公深知“归”亦有道, 穿衣吃饭才是根本。“晨出肆微勤, 日入负耒还”, 这个“微”字用得实在, 可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实在不是稼穑的好手。他一生育有五子, 供养这样的一个大家庭并非易事。“余家贫, 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 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 未见其术。”当这个男人面对家庭的重担力不从心之时该如何呢?孟子给出了答案———“仕非为贫也, 而有时乎为贫。” (《孟子·万章下》) 这一点在他出任彭泽县令时体现得尤为明显。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李简夫诗集后》中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 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 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 贵其真也。”好一个“贵其真也”!我们真正敬渊明、爱渊明的原因, 绝不仅仅在于他喊出了惊世骇俗的口号, 表明了与众不同的价值观, 更在于他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浮躁的时代, 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简单的一个“真”呢?所以笔者认为, 陶渊明“归”的意义, 借鉴多于评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 强调了它由单一性 (工具性) 向双重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 的转变, 暗示了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如果语文教学不能“以课本为本”, 而是“以教参为本”, 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 这样僵化的语文课必会把学生仅存的一点探究知识的欲望销蚀, 这也与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

12.归园田居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体会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风格特点。

2.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教学难点:

作者的真挚情感与高尚情操。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新课: 一个人在都市生活久了,离恬静纯朴的大自然越来越远,现代物质文明带给人们的是精神生活的退化。整天萦绕于心的是焦灼和忧虑,回旋在耳畔的是嘈杂和浮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田园的宁静、恬淡而优美,向往那份潇洒自由放松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的梦想。早在1700年前,我国东晋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呀,为了追求心中那个“田园梦”,自解官印,回归田园。并且在他回归的过程中,他开创了“田园诗派”,他被后人喻作“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之祖”。大家知道这个诗人是谁呢?——对,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首巨作—————《归园田居》。二 关于作者: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忆陶渊明(学生回答)提示: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始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三 整体感知:全体同学齐读 四 解题

找题眼:归 归向何处:田园 五 品味田园之景

1.找出诗歌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2.诗人着重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户庭 虚室

3.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安排这些景物的?(或者说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排列在一起?)

总体上来说,诗人由近处的土地、草屋一直写到了远处的村庄、炊烟。然后,从视觉上转入到了听觉上。先交代了大致的居住环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然后,把居住环境的镜头推近,突出了一个细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接下来,再把视角往远推,把自己的小房子放在一整片宁静的村庄中。“依依墟里烟”,让我们在一片炊烟袅袅中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为了不让我们有冷清之感,又及时的配上了一点声音。接着,又由室外又转到了室内,更显出了乡间的恬静幽美,清新喜人,安静祥和。

六 赏析归园之志

1.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明确:“尘网” “樊笼”(官场生活)

“尘网” “樊笼”的生活让诗人失去了自由,在这种状态下,他选择了回归田园,也因此获得了自由。自由,对陶渊明来说,就是可以不受世俗的束缚,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所以说,这里的自由,是人的一种本性,陶渊明回归的也是这种本性。

追问:上面说诗人归向田园,这里又提到他回归的是自由和本性,那么这两者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明确:

田园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包括诗人的“性本爱丘山”,这里提到的山,它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由和本性可以说他是在自然而然地生活,顺其自然,不用勉强和为难自己,把上面的两点合在一起:自然界,自然而然地生活,那么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真正想归去的地方是————自然。所以诗歌的最后一句“复得返自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2.回归田园之后的诗人心情又如何呢?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对全诗的总结,写出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悦心情,抒发了回归田园的乐趣。这两句诗与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发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既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七 课堂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第一个是“朴”,处世要质朴,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成为一个真实、正直、质朴的人。八 再次朗读全文 九 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13.归园田居教案 篇十三

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读中走进诗人陶渊明的情感世界

2学情分析

学生读古诗,大都能准确地有节奏地诵读,但往往缺乏深入细致的品味,尤其是走进诗人心中。所以要披文入情,要借助读;要通过多样的读品味诗的情和诗人的美好内心世界。

3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味诗人的情感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

荀子在《劝学》中有这么一句话,“登高而超,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基本意思是登高可望远。这句话给我们读诗、读文一个启示,这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把握诗文的思想内容。高度从哪里来,标题、文眼、主旨句、抒情句等。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涉及多了,就从标题开始。

“归园田居”怎么读呢?是什么意思?回答了什么问题?有一个字最重要,你认为是哪个字?这个字是如何领起全诗内容的?

活动2(活动)初读

素读:咬准字音

活动3(活动)梳理内容

让学生梳理内容(归何处、为何归、归如何)

活动4(导入)局部品读

女生读:“归何处”即“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

思考与交流

1、这一节,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可否描述一下?

2、选了一些什么样的写景角度,用了什么写景方法?

3、诗人为何对平凡简朴的田园景象如此津津乐道?

活动5(活动)局部品读

男生读:“为何归”即“少无适俗韵……池鱼思故”

先弄清“从何归”:

1、从何而归?

2、诗人把官场比做什么?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人把自己喻为什么?要表达什么?

再弄清“为何归”

1、“适俗”的“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活动6(讲授)走进诗人

既然诗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做官?

先看陶渊明家世与经历:

家世: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思想:孟嘉是名士,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经历: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法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然后可归结原因:

1、做官是由于生活所迫。

2、有“平天下”的壮志。

但为官艰难,难伸志向,还做背良心的事。一个“误”字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

活动7(活动)局部研读

齐读:“归何处”即“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

“复”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活动8(活动)美读

1、怎么读“归何处”这一部分呢?

一要读出景物的美(纯朴、宁静、和谐),二要读出情的深(如释重负,轻松自然)

女生复读。

2、怎么读“为何归”这一部分呢?

一注意“本”字(出于本心,心甘情愿),二要把握好“误”(后悔与憎恶)、“鸟、鱼”(兴奋与自在)。

先抽两位学生读“误落尖网中,一去三十年。”最后教师范读。

男生齐声复读。

3、如何读“归如何”?

把握好“无”与“有”(清静、闲适)、“久”“复”(苦闷与欣喜,读得缓慢而放松)

全班复读。

活动9(活动)扩读

诗外读诗人

1、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自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2、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而这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和伟大。——学者叶嘉莹

3、七律赞陶潜

君子固穷归园田,赋诗饮酒五柳前。

不为五斗折腰米,只图南山赏菊闲。

烟销云飞人已去,流传后世有佳篇。

沧海桑田逾千年,梦里犹寻桃花源。

诗内读诗人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无”的是适应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热爱自然的本性。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无”的是世俗的虚伪机巧,“有”的是真诚拙愚。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无客套与应酬;“有”的是“余闲”,有充分的时间劳作、读书、写诗。

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樊笼”的禁铟与网罗,“有”返自然的自由与快乐。

活动10(测试)背诵全诗

试背全文

活动11(作业)课外练习

1、写一篇随笔,两个题目任选:

(1)归之乐

(2)诗意地生活

2、背诵全诗

14.归园田居其四 篇十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注释

①去:离开。游:游宦。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

②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③试:姑且。榛:丛生的草木。荒墟:废墟。这两句是说姑且携带子侄,拨开丛生的草木,漫步于废墟之中。

④丘垄:坟墓。依依:思念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在坟墓间徘徊,思念着从前人们的居处。

⑤杇(wū ):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⑥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焉如:何处去。

⑦没(mò):死。一作“殁”。

⑧一世:二十年为一世。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这句和下句是说“一世异朝市”这句话真不假。

⑨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这句和下句是说人生好像是变化的梦幻一样,最终当归于虚无。

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赏析

公元4(东晋安帝义熙二年),亦即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人便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当时诗人四十二岁。此诗是其中的第四首。

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

15.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 篇十五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

起句很平实,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

上一篇:心理教育作业下一篇:儿童节辅导员、少先队员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