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高中新课程美术培训心得体会

2024-06-24

省级高中新课程美术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7篇)

1.省级高中新课程美术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总结

扬州大学培训基地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07年普通高中新课程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办师[2007]18号)文件精神,扬州大学培训基地自7月23日至8月12日完成了普通高中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化学、体育6个学科749名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现将本次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保障有力

本次培训一如既往地得到校、院领导的重视。培训的组织体系为:学校分管校长周新国教授统一指挥协调,师范学院总负责,各专业学院承办相关学科的培训工作。师范学院与各专业学院按照省教育厅师资处和教师教育培训中心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精心挑选有较强针对性地培训内容,严格规定了学员管理措施,并做好培训的组织与后勤保障工作。培训工作做到了组织健全、责任明确、分工协作、保障有力,为保证培训工作收到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训目标明确

本次培训以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第一要务,坚持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学员整体把握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领会各年 1

段学科教材体系和编写意图,增强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针对高

一、高二教学特别是选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教材和具体案例,探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员进一步提升课程实施的水平;深入研讨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围绕课堂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等,结合课案、课例的观摩和点评,提升学员的教学实践能力;结合2008年高考方案及语文考试说明的解读,为学员提供符合课改理念、课标精神的教学策略。

三、师资阵容强大

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本次培训的讲课教师有国家课标核心组的组长及成员、省以及大市教研室的教研员、高级中学的特级教师(其中相当部分是教授级)、省编教材的编写人员以及高校的教授、博士等。如:化学和体育学科的讲课教师中就各有3名国家课标核心组的组长及成员;江苏省高中体育3个特级教师中的2人被邀请授课。学术造诣深厚的权威专家与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对学员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绝大多数学员们非常珍惜难得的机遇,学习的自觉性和纪律性明显增强。

四、培训形式多样

我们始终强调培训方式的开放性、多样性、参与性和研究性。倡导培训者与学员的互动交流,注重培训者和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相互启发与研究,改变培训者“一言堂”的注

入式讲授方式,采用“参与——分享”式培训模式,搭建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者之间的对话的平台,以实现最充分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比如,在培训专家讲授过程中,学员可随时提出问题,在每个单元讲授结束之后,有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讨论、质疑。在短短的5天培训期间,安排两个单元让学员围绕所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探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方案与措施。同时,还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各学科培训都力求安排学员去中学听课。

五、培训效果显著

本次培训澄清了学员们一些模糊认识,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方向树立信心,强化了适应21世纪培养人才需要的现代教育意识,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加深了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基本思路的理解,进一步了解新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更加全面地把握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评价要求,较好地掌握了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明确了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转变的基本要求,增强了探索研究体现新课程标准思路的教学方式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六、管理服务到位

在省教育厅师资处和教师教育培训中心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大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落实培训计划到选派培训人员,从制定培训方案到遴选主讲教师,从修订工作规程到具体组织实施,从面上的统一管理、宏观调控到点上的分步安排、质量监督,从催促报到率到保证听课率等等,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操作规范。

例如,我校为每位学员准备了材料袋和必要的文具用品,在培训结束前向学员发放通讯录和刻有每位讲课教师演示文稿的光盘。为确保学员去中学听课安全、顺利进行,我校安排了车队的空调车,为本次培训服务。

另外,在学员的食宿方面,我校选择了有较强接待能力和丰富接待经验的扬州春兰大酒店承担学员的食宿接待,为学员提供了良好的食宿服务和培训场地,确保学员在高温期间能学好、吃好、住好。

七、提供网络资源

今年的培训工作区别于往年的又一特点是增加了教学录像和课件(均为电子版)的制作,为江苏教师教育网络提供资源。因此,我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07年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师[2007]1号)和《关于实施江苏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通知》(苏教师[2007]4号)的要求,在征得讲授专家本人同意的基础上,抽调精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确保人力、物力,进行了共30场次(其中高中新课程培训共18场次)的全过程录像。后期,我校又按照省教师教育培训中心专题会议确定的硬件技术与软件制作格式的统一要求进行整理、编辑、制作、刻录,并将全套光盘上报。

八、主要存在问题

本次培训中发现三个问题:一是由少数专业的主讲教师由于特殊原因易人,使之不能严格地执行预定的培训方案;二是少数学员由于学校补课等多种原因未能参加培训;三是对高考升学率的过度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对新课程的理解与认识。

二〇〇七年八月

2.省级高中新课程美术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一、选择内容的广度方面

《新课标》明确提出:高中美术课程不是高考平台, 更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美术家, 其内容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 应符合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本校高二年级学生选择美术内容调查结果

(1) 要有时代感占40.7%;

(2) 要贴近学生生活占27.5%;

(3) 不局限于教材,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占20.7%;

(4) 增加美术技法知识占4.8%;

(5) 奇异的名画占2.7%;

(6) 应当有美学知识占1.8%;

(7) 增加民间美术的学习内容占1.8%。

2. 设置课程内容过程中尽量考虑学生的建议

增设相应的鉴赏课题, 如学生们喜爱的动漫、媒体设计、时尚等课程。因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 会造成选择学习内容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心理学家布洛在颜色知觉实验后, 提出了客观型、心理型、联想型、性格型四种欣赏类型, 认为不同心理一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 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 而且, 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鉴赏的结果。

3. 审美兴趣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

(1) 女生的审美趣味更趋于生活化和情感化, 更富于幻想性, 喜欢看言情动漫和影视作品, 与传统女性的角色意识相一致, 更趋近于联想型欣赏。

(2) 男生则更喜欢抽象思辨, 更热衷、关注现实, 喜欢具有控制意味的作品, 喜欢有刺激性的网络游戏、动作片、科幻片, 对成年“男子汉”角色的认同, 使其更趋近于客观型欣赏。

美术鉴赏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各种学生的心理需要, 例如, 在欣赏“欧洲古典建筑”时, 既介绍建筑外表、园林景观、内部装饰的视觉美感, 以适合女生, 又要选择建筑设计、结构施工等理性内容, 以适合男生。

二、选择内容的深度方面

1. 要加强鉴赏基础的学习

包括美术元素和组织原理等美术语言, 以及绘画、工艺、雕塑、建筑、书法与篆刻、现代设计艺术、摄影、摄像等门类的基本鉴赏方法。学生只有具备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才能真正进入艺术鉴赏活动之中, 获得审美快感和愉悦, 提高美术素养。

2. 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基础性鉴赏内容

使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中, 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 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尊重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提升人文精神。

高中生审美感知的敏锐性、全面性、精细度增强, 不但能感知内容的美, 也能感知形式的美;在审美想象力方面, 开始融入理性因素, 更接近感性加理性的审美成熟阶段;在审美理解力方面, 不仅能从表层理解艺术作品, 而且能从社会的、历史的角度阐述艺术作品的本质意义。因此, 教师在美术鉴赏时, 应该根据高中生即将形成的个性心理特点, 设定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例如, 在鉴赏“中国玉器”时, 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民族文化意义, 让学生结合中国历史、哲学观和玉器本身的形式美, 来深入理解玉器之美。

三、选择内容的价值度方面

1. 选择的内容应有提高性

通过美术鉴赏课, 增加美术知识,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和对生活的审美能力, 提高美术素养, 把平淡的生活体验变成丰富的审美体验, 通过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找回人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缺失的精神品质。

2. 选择课程内容应有愉悦性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虽然接近成熟, 但在很多方面都不十分稳定, 而且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 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调节, 使身心获得平衡。美术课带来的愉悦, 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教师可以多讲述美术名作、名家的趣味故事, 例如, “史前人类为什么将野生动物的形象画在岩壁上?”“达·芬奇如何将教堂主教的形象画成《最后的晚餐》中的犹大?”“‘扬州八怪’中朱耷画的动物为什么白眼朝天?”等。也可以在鉴赏时, 设置完美的画面或利用悠扬的背景音乐, 增强教学的愉悦性。

3. 选择课程内容要有实用性

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探析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美术鉴赏课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这是新课标就高中教育所给出的教学结构。就美术这门选修课程而言,作为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综合素质。于此,笔者特结合个人的美术教育经验,对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鉴赏课程做出如下阐释。

一、美术鉴赏课程对高中生的作用分析

所谓的美术鉴赏,就是“运用观察者自己所掌握的所学所闻,通过视觉去观察美术作品,而后进行体验、分析、判断美术作品,并产生各种联想,从而去理解美术作品,享受艺术文化的过程”。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之下,通过在鉴赏课程中去欣赏、分析及评价古今中外卓越的艺术作品,不但能夠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所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去感悟作品中所涵盖的精神内涵,而且还能够树立他们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心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而做到陶冶情操以及促成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建立。

然而,如若想让美术鉴赏课程发挥其作用,首先就需要课程健康有序地进行。与此同时,课堂的顺利进行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予以支持。

二、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探微

众所周知,“新课标”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同时它还要求“教与学的高度统一”,因而,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为教师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同时,美术作为一门“有感情的艺术”,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学生“有感情”地参与其中。经过多年探索,“情景教学”这一教学方法由于能够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因而,它被许多美术教师大力应用。而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个人认为“趣味性”和“灵活性”是两个不能忽视的“基本点”。

1.“趣味性”在教学活动中的实现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带给我们教师的启示就是:兴趣在学习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将“兴趣”渗透到美术鉴赏课程中,则需要教师不但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而且还要在课程中将“趣味”广泛渗透。

(1)充足的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在美术鉴赏课堂中上得津津有味,在赏析美术作品中,逐步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于教师来讲,首先,我们就要充分了解所教课程的内容,备好教案。同时,为了让学生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教师除了要不断地充溢自己的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诸如书籍、网络等方式,为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以便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2)“趣味性”的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美术鉴赏课程中的“趣味性”应当从课堂伊始便建立起来。一般而言,利用讨论这种互动教学方式是展开趣味性课堂一个有效的办法,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讲一个和课程有关的故事,来开始当天的课程。

众所周知,美术、音乐和舞蹈这三个美的形式共称之为“艺术”。而在美术鉴赏课堂中,让学生去欣赏舞蹈、聆听音乐是非常有利于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例如,在鉴赏我国的水墨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春江花月夜》,或是在鉴赏敦煌艺术之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敦煌舞”等“视听一体”的片段,来带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2.“灵活性”在课堂中的实现

由于篇幅原因,在此所讲的“灵活性”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我们知道,随着社会发展的瞬息万变,包括高中生在内的所用人,在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而,美术鉴赏课的课堂内容应当具有“时事性”,例如,让学生欣赏当代国内的优秀建筑等艺术作品,同时,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审美观,比方说,带领学生去分析他们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的色彩和构图等艺术特色。

在我国现行的“分数制”选拔体制下,美术这门选修课尚属于高中教育中的“擦边球”,然而它对每一个人人生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做准备的。”对美术课等艺术课程而言,它的这层含义更是明显。而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我们应当认清美术对高中生的重要性,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锐意进取,不断革新教育观念,以实现美术课程的功能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

[2]邹玲莉.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优化[J].体育与艺术教育,2011.

4.高中体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大邑县安仁中学 陈东风

通过两天的培训,专家的讲座使我进入新课程,从中获取了许多课改知识。作为体育教师除了需要有一般教师的“适用”素质和基本功外,还须具有体育学科特点与时代特色相融合的素质与基本功,这样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与体育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使用好这一特殊的教师群体,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当前体育教师队伍的实际及部分教师实践,我们提出了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体系下,需认真做到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善于学习的策略

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扑面而来,在新课程体系下,学校体育从课程功能、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将在这场革命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超越,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必须善于学习,改善自己

二、善于会做人的策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是培养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人,体育教师也不例外,在某种程度,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团体合作精神方面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功能,体育教师经常和学生进行直接的交往,老师的精神面貌,行为方式,思想素质,做人准则,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对学生的影响是特久而深刻的,所以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要善于会做人。

三、善于教学的策略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的本职和义务,是一切体育工作的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不能够良好实施体育教学的体育老师,也必将不是一个称职的体育教师,现在许多基层学校领导、老师热衷学校运动队,运动员比赛的名次成绩,而忽略最根本的体育教学,舍本求未,体育课成了“放羊”课,体育课教学之所以称之为教学,就是因为它有“教”又有“学”,没有了“教”的学是失败的教学,是误人子弟的教学,体育育人也成了一句空谈口号,最终各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体育教师一定要抓好体育教学这一环节,守好这一块“主阵地”,利用这一平台真正实现全面育人,挖掘出体育学科的真正价值,让学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团队合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诸方面有一个真正的提高,为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提高,终身体育观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善于科研改革的策略

体育教师的科研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老师的科研基本功是体育老师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新时代体育教师新的学术形象。

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科研认识不清,一些人认为体育科研很高深,那是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干的事情。一些人认为自己教学训练都很紧张,哪来时间搞科研,所以体育科研成为一个很薄弱的环节,甚至空白,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体育是不动脑筋,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人干的事情,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体育教师应该重新反省自己,大兴科研之风,让体育科研之花,绽放飘香。

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老师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收集资料,开发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严谨的治学作风,独自设计实验和计算的能力;具有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敏锐性和深入性,具有组织管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在具体科研中首先要选准、选好自己的课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研究,收集好课题所需的材料,整理分析好所搜集材料。撰写提炼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在选题时,切记要从学校体育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学生的实际以及时代特点来选题。

五、善于创新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体育与创新具有天然的联系,没有创新就没有体育的发展。因此,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业务素质。做到

1、教法的创新。

2、场地器材的创新。

3、课程资源开发创新。

六、善于组织管理的策略

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学校体育课涉及的对象多,地域广,随意性大,活动开展涉及的相关部门多而杂,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组织教学、组织课内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体育比赛,体育教改活动,体育群体娱乐活动,体育常规管理等诸方面要体现实践性,技术性、艺术性、政策性和综合性。

5.高中政治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安县中学成劲松

在参加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培训的四天里,新课改的部分专家给我们介绍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及核心理念;分析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及评价要求,使我了解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天,本人仍然受益匪浅。

在学习过程中,本人的最大感受是新一轮课改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一个“变”字,涉及到教材编制、教育教学理念、教法学法、评价考核标准等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已向我们袭来的时刻,作为一个高中政治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直面新课改大潮的挑战,则需要的是更多的勇气和魄力,更多清醒的认识和改革创新的精神,需要去积极思考和探索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的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本次的学习培训,我了解到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我们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树立起全新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评价观”。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课改的关键和核心却是教师。因为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是新课改的直接执行者,肩负重大使命。所以通过培训,我感觉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需要多方的努力和改变。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学习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拓宽自己知识面,紧跟时代步伐。新教材对于我们刚接触老师,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都是新手,面对新课程对于每个老师来讲都没有现成的路可走,而新课程的任务又重,所以我感觉要想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有从头做起的准备,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其次需要各个老师之间共同研究、讨论,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把课上好,才能把课改精神落到实处。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准确理解现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依据内容定位合理配置教学时间统筹规划,大胆“放手”,不留恋于“过去”,不滞留于“熟知”,分层次教学,善于整合教材,善于把握重点。新课程改革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新教材力求改变“繁难偏旧”的倾向,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落实:要正确对待这个目标,高中生应该主要是思维活动,该目标同样非常重要,而且有很多课的情感目标重于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并不矛盾。达成目标的方法:利用“逻辑推动”实现目标,抓住“各种境遇”实现目标抓住“新鲜事实”实现目标。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重视生活经验、重视情境体验、重视过程方法、重视学生参与、重视迁移运用、重视归纳。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设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从而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该更重视过程,而不只是重视结论。教学应该更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本身。

4、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关于一些新课程教学评价问题。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注重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性

关于学习方式的选择:

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那种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接受学习以可以是有意义的;而如果教学条件不合适,发现学习亦可以是机械的。

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和“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扬弃;固然要重视“创新”,但不意味着可以彻底进行颠覆„„

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合作学习,强调自主与探究式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摒弃讲授和接受式学习,更不可放弃对个体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要求。

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活动是这次新课改的一个亮点。这些内容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应予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哪个环节、什么时间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教学需要可以作适当调整。

但是探究活动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防止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陷入形式主义。

二是过分依赖现代多媒体手段。

探究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它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不能本末倒置。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

新课改虽然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多参与,活动。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教学方式?是不是学生参与的多了就符合课改的要求,是不是一定要有这些环节才体现课改的味儿?所谓参与主要是看学生的思维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一个专家讲的好:即使一堂课没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但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思考问题,那么这任是一堂成功的课,虽然有时候只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如果他的问题能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这也是一种合作。这就是说我们要全面深刻理解新的教学方式,不能为转变而转变。所以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不应是“快乐而肤浅”的,不应只有“温度”而没有“深度”;它应当是充满内在张力的,有体验提升的,有思想深度的。

对于学科教学来说,一堂好课的底线是尊重学科规律,坚守学科本色!

5、作为教师心里要确实装着学生,真心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有一位专家把教师分为这么几类:

? 生存型的教师:无奈的苦捱

? 享受型的教师:吃苦也是享受

? 发展型的教师:创造的幸福

生存型的教师

? 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

? 把教师的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 把教师职业当作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

享受型的教师

? 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

? 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

? 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的满足

发展型的教师

? 教师: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 终身自我教育:教师生涯的推动力

? 教师职业:“不仅在给予也在收获”

所以我觉得在新形势下,作为教师,不管你是喜欢教育也好不喜欢教育也好,不管你将来是否要从事其他职业,既然我们现在是在教育的岗位上,那么我们就应该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着想,切实要担负起我们应有的责任。

感谢学校为我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也感谢华师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期三天的培训虽然显得有些仓促,但通过“我思我想新课程”、“实话实说:新课标、新教材”等活动、与专家教授面对面的交流,促使我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认同感,主动思考课改相关的问题,能做到这一点,我想这次培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6.高中体育新课程推进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郑州外国语学校分校 师帅

通过培训使我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实施有了进一步的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我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后的几点浅见: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不但没有淡化运动技术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强化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教学。

二、运动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当中要高度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这样对他形成运动习惯,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乃至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都是有现实的和长远的影响的。

三、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与模块教学计划的制定。

四、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与模块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模块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水平差异对组织教学的影响、运动技能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对运动技能也要达到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就是说,比较熟练的掌握一到两个项目。

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理念如何进入实践领域,它在进入了实践的一开始,并不会这样顺利,它也会有缺点出现,但是它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我们可以设想,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必将进一步地深入人心。今天我们的讲课主要阐述了如何把课程理念落实到课程实践中去,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传统体育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与发展:

1、对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的反思: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工具陈旧的问题.2、如何构建新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1评价内容多元、2评价方法多样、3评价标准多元、4评价主体多元:(1).教师评价;(2).学生自评;(3).学生互评。

七: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分评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包括学分评定的过程与方法进行了讨论,也总结了老师在学分评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个比较深入,比较细致的探讨,相信对这方面的探讨,可能对老师今后的一些工作会带来一些益处,能够在今后自己的实践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办法出来,然后能够奉献给更多的老师,让大家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共同地进步和发展。

八: 如何设计课堂学习内容:场地器材的问题实际上还包括师资力量等方面,但是总的原则是我们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条件。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我们才能提高体育课的效果,这实际上也涉及到今天我们在选择和设计内容的时候对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这对促进老师的专业化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过去我们老师不需要去选择和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只要根据国家的体育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有什么内容我们就上什么内容,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的所以这对老师的成长和发展是没有多少好处的,这对各校如何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去开展富有个性、具有创造性的,有特色的教学也是没有好处的。更主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教学设计,它对促进我们体育教师从过去的那种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到课程的主动的建设者和设计者的转变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我想我们老师在新课程下要主动的去开动脑筋想办法去设计每堂课有效的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这对提高教学的效果是很有帮助的,那么在设计了每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后如何教这些内容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

九、为什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要设计多样化的课的结构?第一个问题,就是传统的体育课的结构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但它有它的弊端,它的每个阶段的内容、组织形式是需要改进、改革和发展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清楚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结构不是一种、两种形式存在而是应该多种形式并存。每一种形式都是老师们思想和实践的结晶,都有渗透着他们对课堂教学结构,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我想是从实际出发的、是思考了的。创设新的课堂结构如何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所以说,应该提倡多样化的教学结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课程理念要遵循四个方面: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二、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四、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7.省级高中新课程美术培训心得体会 篇七

一、北川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前后的校本分析

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 重建北川中学成为全校师生苦难经历与美好希望的历史性转折点。在灾后教育重建过程中, 许多优秀的教育专家、学者、教师及教育管理工作者支援北川中学, 为北川中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初步探索的经验。2010年9月, 四川省全面实施课程改革,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试行) 》的精神, 北川中学立足学校实际, 遵循“正德惟和, 实干创新”的办学思想, 秉承“自强不息, 奋斗不止”的校训, 弘扬“严谨治学, 爱生育人, 因材施教”的教风和“惜时明礼, 弘毅慎思, 笃信好学”的学风, 在总结和继承学校多年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特别是初中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基础上, 大力推进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以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办好北川中学的重要突破口, 努力构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以学生为本的现代高中新课程和新教材体系, 积极推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生动、个性化发展, 造就一支适应新课程理念、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为实现北川中学“三年恢复, 六年提升, 九年跨越”的重建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改革实践的路径选择

汶川“5·12”特大地震给四川灾区的教育造成巨大破坏:全省受灾学校1.18万所, 灾区师生的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教师生存的基本条件遭到破坏, 教师的工作状态和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北川中学受此影响更为严重。灾后社会各界纷纷对北川中学的教育重建给予大力援助, 其中对教师的培训的支持意义更为深远。众所周知, 地震不仅让许多教师付出了生命, 而且阻碍了正常的进修培训。在这一形势下, 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成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大特色。结合北川中学校本培训的改革实践, 提出几点创新举措。

(一) 社会各界对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支持的创新之路

“校本”即“以学校为本, 以学校为基础”。[2]受重创的北川中学在大灾面前, 选择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 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通过顶岗支教, 置换岗位外出学习培训方式, 提升教学水平

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 北川中学顶住压力, 一方面以绵阳市教体局、绵阳师范学院为首派出优秀教师与大学生顶岗支教, 充实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为提升教育质量, 北川中学派出各科教师前往全国各地优质中学校观摩学习培训, 如山东名校杜郎口中学、偃州一中等积极提供课程改革成功经验, 指导北川中学教师打造“高效课堂”;香港伙伴教育基金会联合香港圣保禄学校、香港福建中学等方面的力量, 对北川中学的英语教师进行全员在港培训, 对部分语文教师进行在港培训。

2. 通过创建教师校本培训中心, 提高师资质量

社会各界纷纷在北川中学建立“教师培训中心”, 以北川中学为本, 开展师资培训。譬如, 北京西城区教委与北川中学达成三年援助计划, 除每年派出优秀教师到北川中学支教外, 还对北川中学高中英语教师进行英语课程改革的全程培训;IBM志愿者服务团队对北川中学英语教师进行口语训练, 为北川中学提供智力援助;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领导和专家, 多次带领中学教学研究团队, 指导北川中学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天津体育学院与北川中学心手相连, 发挥各自优势, 抢救、发掘、整理、弘扬羌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全力支持北川中学构建高水平体育教师队伍。

3. 通过开展教学、科研、管理讲座方式, 进行校本培训

作为对口支援的本地高校, 绵阳师范学院为北川中学教师培训提供智力支持, 将“绵州大讲堂”迁至北川中学, 按期派出各学科专家、教授前往北川中学对全校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及管理方面的校本培训;江苏翔宇教育集团与北川中学达成领导互派学习培训协议, 提升北川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同时, 将其成功的教改经验和案例引进北川中学教师教学活动过程。

(二) 北川中学自身探寻教师校本培训改革之路

2010年9月, 四川省全面实行高中课程改革。爱心和教育智慧的汇聚, 为北川中学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珍惜机遇, 把感恩之情化为发展动力和实际行动, 搭建新的工作平台, 实现社会爱心资源的再聚合, 形成外部支持的长效机制, 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使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与一流的硬件相匹配, 推动北川中学向一流学校迈进。[3]由此, 北川中学掀开历史新的一页, 从学校实际出发, 探寻着一条校本教师培训的改革之路。

1. 创建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搭建教师培训平台

经过深入探讨和思索, 北川中学在校本部成立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通过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整合来自高校、知名中学、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力量, 形成交流合作、双向共赢的长效机制, 并与社会各界共同搭建北川中学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实践平台, 共同致力于北川中学教育事业的振兴和繁荣。该中心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中的八大领域和学校实际情况设置四个模块, 中心成员单位或个人可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及援助意向自主选择并签订合作“协议书”, 为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可持续的援助。其中第一模块即是教师队伍建设与学校工作团队高效管理, 包括青年教师、班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培训, 班集体、学科组、年级组、职能处室建设与管理, 学校民主管理体系建设, 团学组织体系建设等项目。

2. 以教师校本培训为先导, 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北川中学在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将教师校本培训作为改革的先导, 由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研讨实践为主的专业培训, 转变和更新教师观念, 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开展校本培训。在时间安排上, 集中于教职工大会、学科组活动以及专门的培训时间;在培训形式上, 采取远程同步互动学习、个人灵活网络自学, 集体参加专题研讨, 个人书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在培训内容上, 以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关系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课程与评价改革、新教材学习、学科课改方案、课堂教学设计及课改专家讲座为主。另一方面是开展校本主题研修。一是进行集体备课, 重点探讨学情学法、课堂教学设计和研究专题;二是上公开教学, 重点探讨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课程改革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推广高效课堂,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三是进行课题研究, 积极引导学科教师进行校本课题研究, 重在解决北川中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开展评优活动, 组织课程改革案例、优秀教学设计评比, 评选高效的课堂, 及时总结推广课程改革经验。

3. 实施教师培训“1357”工程, 提升教师水平

基于“北川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与“模块化”的教学研究体系,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使教师在需要状态下学习, 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在创新状态下发展。为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北川中学启动青年教师培养“1357”工程, 即1年站稳脚跟, 3年熟悉教材, 5年成为骨干, 7年形成特色。充分利用一流设施设备和校外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名师工程,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 为保证校本研修研训顺利进行, 学校建立“北川中学听课制度”“校本研修研训制度”“理论学习制度与管理激励制度”等,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 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校本论坛、专题讨论、专业会谈、协作教学、经验交流、专家指导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主题研修研训, 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等活动, 为教师参与校本培训搭建平台, 创造条件,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基于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路径的几点启示

汶川“5·12”特大地震给北川中学以沉重打击, 但在恢复重建过程中, 北川中学师生顶住各种压力, 坚毅前行。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下, 北川中学探索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教师校本培训之路, 既提高了教师整体队伍素质, 同时也保证了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从北川中学教师校本培训的成功经验中, 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1.校本培训模式可具多样性

部分学者、专家认为校本培训应立足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本体, 以此为基地展开培训活动, 而从北川中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 模式可具多样性、灵活性, 以达成实效性之目的。据此, 根据培训地点不同, 可划分为三种校本培训模式, 实现“三足鼎立”, 又相辅相成: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重在教师的进修或继续教育, 目的是偏重于专业与理论素养的培养;以优质中学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重在教师实践技能与经验的获得, 目的是偏重于教学技能的培养;以受训教师所在学校为中心的培训模式, 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目的是偏重于将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理论与优质中学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 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搭建教师校本培训的教研平台

通过成立中学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北川中学掀起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热潮, 从如下两方面搭建教师校本培训的教研平台:一方面, 在中学创建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融聚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共同研制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另一方面, 在高等师范院校创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共谋中学教改的实施计划, 提升师资质量与水平。通过高等师范院校与地方中学的课程改革研究中心的双向互动, 可实现准教师与在职教师培养培训双赢互惠, 推动教师培养一体化进程, 共同致力于提升基础教育师资水平。

3.提供教师校本培训的时间保障

灾后北川中学师资紧缺, 但仍保证着本校教师校本培训, 这既得益于高等师范院校优秀大学生的实习支教, 又得益于地方教育局优秀师资的援助。由于当前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编制计划紧缺, 许多教师无暇顾及专业培训, 因此, 首先可通过多种方式补给, 充足师资, 从而保障教师校本培训的时间, 譬如一方面, 可通过与高等师范院校搭建合作平台, 通过顶岗支教方式补充师资, 或是监督和规范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到农村中学从事教师工作。另一方面, 也可通过“西部志愿者”计划或“特岗教师”计划, 充实中学师资队伍。[4]其次加大城镇学校特别是优质学校教师对农村中学的支援力度, 可通过教育局统一组织安排任务, 依据一定的时间段, 城镇中学教师分批次地到农村中学进行对口支援。[5]以上几种方案均是通过置换形式, 使在岗教师能有机会和时间保障投入到校本培训之中, 促进专业化发展。

【本文系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灾后教育重建背景下‘双元双向’实习支教共赢模式的构建研究” (项目编号:FFB090647) 的阶段性成果;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新课程背景下四川高中教师校本培训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TER2009-030)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四川高中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项目编号:CJF09032) 的阶段性成果。绵阳师范学院重点教育改革课题“《规划纲要》视域下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合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号:Mnu-JY1028) 。】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 2002 (11) .

[2]李冰, 叶际琴.有效性:校本培训的应然追求——基于校本培训管理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9 (5) .

[3]邹俊川.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用“爱”筑起新学校[N].四川日报, 20110107.

[4]蒋平.《规划纲要》视域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平性论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16) .

8.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教学 篇八

一、创设有新意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前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教学新课的导入的方法很多。例如在我讲到人物画这一课时,我在讲课之前,让两个学生到讲台演示人物画的常用创作手段面对面写生,并提问“如果让你来画这位同学,你会如何表现?”同学感觉新鲜,津津乐道,然后我把写生的一幅4尺大小的人物画挂在教室,学生从未看过如此大而且近距离观看的写意人物画。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在介绍《步辇图》等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内容、思想感情、有关历史故事,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在讲到玉器鉴赏我先给学生讲述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故事,在讲到青铜器艺术鉴赏时用“楚王问鼎”来导入教学内容。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要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新课讲解要有亮点。

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在学生印象中美术课就是以老师画,学生临摹这样的方式进行的。一节课下来一看分不清谁谁的作业,而现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例如“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是爱与美的女神”学生的思维就会就此而止。如果变成问题“你觉得如果把她的手臂复原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就能启动学生思维。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道理:思维止与结论,而起于问题。《马踏匈奴》这一作品,先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一段场面。然后提问“这一作品为谁设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一下就能想到问题答案。学生思维扩展开来。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大量图片,这个特点就使得美术鉴赏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多的需要多媒体电脑课件来辅助教学。如果一节课让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全由教师捧着书本在讲、在介绍作品,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听得昏昏欲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在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用课件上课基本上取代“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式课堂教学。一件准备充分制作精美的课件能让学生目不暇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让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书上没有的作品内容,让学生有新鲜感。从而让上好美术鉴赏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充分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端午节、元宵节、等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很有必要的。例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节,玉石文化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比较生疏,平时的关注程度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品种有相当的差距。馆内可以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再者,有许多玉器加工厂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这是很有必要的。同学们对这些有如此悠久历史的工艺品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可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观念。此外,高中美术教师应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本土文化,树立为促进我国的美术事业乃至文化事业而努力的志向。

五、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到中国民间美术鉴赏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到农村、集市中去搜集旧的剪纸、年画、民间玩具等,邳州是剪纸之乡,学校走廊橱窗展示好多剪纸图片,如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也可以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我们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这些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兴趣大增,又是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果一节课的学习基本由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我觉得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许多学生懒于动口,阐述自己的观点更是“无言以对”往往用“不知道”来回答,长期下去,学生会形成你讲我听,不想动脑的惰性。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分析、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该多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是由这几大因素构成:艺术修养、文化知识、社会生活经验、理论水平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以上因素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为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也应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用形、色、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过程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构思、探索表现的方法。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必须经过教育。”即使在传授美术技术的时候,也一定要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9.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紫溪中学叶贵智

新课程培训即将结束,我认真的听了各位专家对新教材的解读和分析,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的观念应发生改变高中化学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

二、教材的内容和功能发生了改变高中化学新课程与现行和原有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课程,要不断的更新自己教育观念和知识体系,及时补充新知识,并对原有知识进行整合,更需要调整自己原有教学思路和方法,是自己的教学节奏适应新的教育形式。新课程在教材的取材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新教材采取模块式教学,分选修和必修两类,采取学分制,因此新课程表现出模块化、多元化和层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以三条内容线索来支撑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落实,体现知识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要

从生活走向化学,再从化学回归社会,以高视点、大视野、多角度、多层次地传授知识和方法,将化学溶解于实际生产生活中。

三、教学方式的不断改变。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学而不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同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容统一,并且要强化化学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

四、学生的评价方式发生改变高中化学课程实行学分管理,学生要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必须完成必修课程模块化学

10.省级高中新课程美术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通过十天紧张有序的学习以及与同行和专家们的交流、研讨,我对这次新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消除了我先前对新一轮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些疑惑。新课程培训的这些日子,每一天对于我来说都极为重要,每一天都有颇多的收获和感受,无论是座谈和讲座的专家们还是一同培训的同行们都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于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高中英语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近一月的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我所获得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可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观念,大胆创新。

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不是一个小手术,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2.专家们的讲解精辟独到,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众多亮点。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英语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因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有全面把握而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学习新英语课程标准,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英语新课程的重要性和收获一些良好的教学实施建议。

整体把握高中英语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英语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英语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英语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英语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高中英语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英语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英语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英语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4.网络上优秀老师们生动具体的课堂案例和专家们的精彩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11.省级高中新课程美术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一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单纯地运用传递一接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弊端。本文从教师的引导作用、实施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条件建构和引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节来阐述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创新。最后运用实例验证了教学模式的实用性。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0-0064-03

1引言

《国家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指出: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理念是教与学方式的实质性变革,它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健环节和重要标志。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强调自主发展已成为美术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扬弃,也是教与学关系的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在高中美术新课程背景下,实施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当前美术教育领域中一个急需研讨和推行的教学模式。下面就教师的引导作用、实施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条件建构和引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节来论述,最后给出应用实例。

2教师的引导作用

与国外的研究者相比,在自主学习的获得途径上,我国学者更多地强调教学的主导作用,他们认为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的。在自主学习获得的具体过程中,一般分为领会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三个过程,或者是愿学、会学、乐学三个层次。可见,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齐莫曼指出,通过个人学习实验和偶尔的观察这两种途径来获得自主学习能力,任务繁重,充满挫折,效率低,其效果比采用直接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要差得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把教学作为一个最主要的途径。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任务很繁重,仅靠自己的摸索和观察来获得自主学习能力,显然会影响效率。那么,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具体的美术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以上列表中反映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如下:

(1)导趣。根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愿望、需要,形成强大的内驱力。具体到课堂上问题情境的设计。

(2)导向。根据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发展实际,确定自己发展的方向目标。具体到自我目标的设计、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3)导法。指导学生具体设计、规划学习的程序,探索学习的方法。包括具体的学习策略的运用。

(4)导控。指导学生实施学习计划,突破学习障碍,攻克学习难关,完成深层探索和训练,并时时监控评价。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监控和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5)导思。指导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自我调整。 即是引导学生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成败,使学生逐步掌握自我评价策略。

(6)导境。创设发展条件,包括宽松、民主又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充裕的自主时间和机会,提供自主发展必备的训练材料,不断给学习有效的激励和指导。即营造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3实施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条件建构

自主性学习的发生是有条件的,现实教育没有给其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因此,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自主性学习创造适宜的条件。

美术新课程设置了5个系列、9个模块内容,每个模块均为选修课,体现了构建重基础、多样性、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并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提出要求,尽可能尊重学习的自主选择。课程设计思路建议,建立一种开放性的新的课堂教学形态,这种形态就是要对学生的课堂自主权进行开放,以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开放的自主权利主要有:受到尊重的权利、自主学习的权利、独立思考的权利、自我发展的权利、参与问题研究的权利、享受课堂快乐的权利等.赋予了学生这些自主学习的权利,也就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从“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上。学会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必然要求,对于教师来讲,其教学任务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教会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学习策略。教会学习策略比教会知识更为重要,我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对于学习策略的教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一般性的和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具体策略,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即学生不仅要有策略本身的知识,还要有如何调控策略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实现自主性学习的策略,掌握运用自主性学习策略的能力。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学习资源才能完成。学习资源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支撑和促进的作用。教师所应提供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资源、设备资源和社会资源。教学资源如图书、图片、课件、幻灯片、DVD教学光盘等,设备资源如投影机、幻灯机、影碟机、银幕、音响系统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社会资源主要有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工作室,以及校园的艺术活动、师生作品展、专题文艺汇演等,所有这些,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各种新知识和新信息,可为学习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场所和创造多种自主发展的机会。

4引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节

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不应该是固定的,应该是丰富灵活的,可以因地、因时而变化,正所谓“教无定法”。但课堂终究是师生的主阵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一些策略,仍然是可以设计一些基本的环节。值得一提的是,美术学习中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以及internet等网络手段创造具有复杂性的情境,比起简化了的课堂环境更容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1课堂组织形式

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为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当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难度的时候,教师应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便小组内可以展开研究、讨论,大家经过讨论、研究,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但如果所要研究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时,也就没必要分组进行。

4.2基本教学环节

根据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和庞维国博士提出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般教学流程: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自学教材内容、自学检查、集体讨论、教师讲解、练习巩固、学生小结。笔者认为,美术课堂上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教学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积极投入

这是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定向阶段。建构主义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情境创设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点拨指导,自主探索

教师把学生置于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情境中,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而应该提供给学生有关的线索和工具,放手让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的主角。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探索性活动是极为重要的。首先学生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学生要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确立对所解决的任务的子任务,提出不同的假设并从不同的侧面努力加以验证。其次,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策略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

(3)合作互动,意义建构

在上一环节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已对问题、概念、任务或事件有了一定的认识。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自己所建构的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与防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将更为充分,教师在开始时保留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并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而后再进行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观点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或者从学习者的见解出发进一步提炼与概括。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将会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合作加深对问题的不同侧面的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5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分宜中学高一班(56人)开展实验,在美术鉴赏课和绘画工艺设计课上运用现代教育观念,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在实验结束前一周对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见表1、表2。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从表1、表2可以看出,经过本阶段的自主学习,实验班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动机有了较大增强。如在调查问卷中发现认为美术课有意思的人数百分率从实验前的24%上升为58%;现在上美术课感到时间过得很快的人数百分率实验前为40%,实验后为70%;在美术学习中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的人数由实验前30%达到实验后的66%;认为美术知识重要的人数百分率从实验前的20%上升到54%。这些数据反映出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和动机有了明显变化。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即“能学”、“想学”。在本实验中,由于教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对学生有很强的“诱导效应”。动力和无形的压力激发起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进入自觉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亢奋状态,学习潜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参考文献

1伊少淳.美术“好课”之我见.中国美术教育,2007(2).

2邱振伟.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定位反思.《师爱润心田》,2007.

3林思宁.《体念式学习》[F].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新课改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体会 篇十二

本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 开设了五大系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9个学习模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摄像”和“电脑绘画/电脑设计”供学生自主选择。其基本理念是要通过改革, 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美术课程体系, 为不同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而受高考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多数学校把美术鉴赏作为必修课, 其它模块的实施则面临着不少困难, 很难有效的付诸实践。

首先, 应试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实施之间的矛盾。

无论是从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到家长学生, 对音体美课都持轻视态度。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但应试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没有削弱。人们仍视音体美为小科, 可有可无, 从而导致学生们也对这些科目的重视程度不够, 上课自然就很随意。无论教师用怎样的方式, 如讲故事, 视频等, 都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思想上的轻视导致思维上的懒惰。

其次, 课程设置的人文性与美术教师专业水平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高中美术课程将鉴赏作为必修课, 内容丰富, 包含绘画、雕塑、现代艺术、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单单是美术史和技能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涉及其它学科的知识, 更与我国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古代青铜器一课中, 青铜器的成分与化学有关;印象派绘画又涉及到光学原理。中国建筑雕塑绘画与西方比较, 其各自的风格特点, 已不仅仅是反映出艺术上的不同, 更进一步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这对于美术教师, 在知识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其它交叉学科的知识。

再次, 学校现有的硬件条件与开设学习模块必需的设备和器材之间的矛盾。

一般学校受条件限制和高考的影响都开设美术鉴赏课, 而对于其它模块的教学则很难实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齐备的硬件设施不仅无法全面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同时也削弱了同学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而只有鉴赏, 不去动手操作, 理论与实践脱节, 难以深刻的理解美术作品, 也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

面对着国家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设置来看, 其全面性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多样性, 对学生综合素质“多元智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要实现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课程的真正意义, 则需要多方面的相互协作。从领导老师到家长学生都应及时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认识到素质教育下美育对提升新一代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 (一) 陶冶审美情操, 提高生活品质 (二) 传承文化艺术, 弘扬人文精神三) 激发创新精神, 增强实践能力 (四) 调节心理状态, 促进身心健康 (五) 拓宽发展空间, 助益人生规划。

所以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转变观念。观念转变了, 其它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学校领导是最关键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学校领导可根据师资情况, 配备专业教室,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如香港政府非常重视艺术教育, 每年都有专门的拨款, 美术室内工具材料齐全, 包括画板、各种纸张、颜料、调色碟、画笔等, 应有尽有, 所有的工具和材料都是免费提供给学生用的。学生上美术课什么也不用带就可以开展任何形式的美术课程了。这样优越的环境怎能不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同时又为学生们准备各样的材料所遇到的困难提供了便利, 节约了时间, 何乐而不为呢?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又怎能不喜欢不重视美术课呢?

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这也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领导应尽可能为老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充实教师的头脑, 提升专业水平。因此美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仅有一碗水是远远不够的。其次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首先是艺术家, 然后才是教师, 自己的艺术品位高了, 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优秀的美术教师是富于创造性的, 这种创造表现为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课堂上充满智慧和幽默, 这样你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所以教师更应转变观念, 在课堂上是组织者, 引导者, 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是平等的地位, 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 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交流, 思考实践。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新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要求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构建了全新的高中美术教学目标体系, 提出了基础性、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 对高中美术新课改充满期待, 但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美术新课改的实施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要使高中美术新课改能顺利开展并有效实施, 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改进。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刻的变革, 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新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要求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构建了全新的高中美术教学目标体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欣赏课,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转变观念,研究

参考文献

[1]《外国美术鉴赏》作者:汪涤, 王译敏著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1-1

[2]《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主编:常锐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09-5

13.高中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体会 篇十三

我深深地懂得,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要从知识的“垄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想方设法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拓者”;同时,教师要由学习上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

作为教师,要淡泊名利。从学习中了解到,上海一位退休教师,把自己的一处住房以250万元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四川汶川赈灾。这是多么伟大的教师啊,她淡泊名利,视钱财如粪土。她真正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实在值得我们后学仿效。

当然,对那些教师中的败类,我们要坚决铲除。我学习中,了解到,有些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做事不择手段,做出种种出格的行为,如,一篇文章被抄袭25次,还有“公开课作秀”,考试作弊,拷贝论文等,这些行为,实质是师德的问题。为此,教师的确要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确实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时时处处警醒自己,一切名利都是“浮云”。要着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境界,加强自身修养,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要真诚,要严格,要全面。要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尤其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拓宽学习的界面,从而更好地让自己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也要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促进教师人格的升华。

作为教师,要真正对得起教师这光荣的称号,要在教育教学方面下大苦功,切实搞好教研活动。要向教研要质量。我们知道,教研对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教师会在自己的教研中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断超越,而且,在不断自我超越中,教师有很大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研究中,要注意几点: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直观印象。总之,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

14.高中数学新课程远程培训学习体会 篇十四

在这次学习培训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新课程的变化与时代的变化的关系,新课程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一、时代的变化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这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可以说这更是数学的巨大的成就。互连网的出现,标志着“比特时代(董光壁语)”即信息时代的已经到来,也开始了人类自工业科技文明在向着比特信息文明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是短短十多年来,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享受着信息生活的魅力与乐趣,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比特文明时代,这就是数学在促进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的结果。

纵观数学历史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到了近代、现代,随着计算机的出现,数学在各个学科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数学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数学知识层面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上,都正在越来越凸显着数学思维方式的作用与应用。所以,通过学习认识了解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使得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数学这门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价值之所在,也使得我们能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中学数学课程的改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关系。

二、课程目标与能力要求的变化

由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不仅需要数学知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需要数学思维方式的应用。

现在的高中课程目标,是在过去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和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的基础上制订了6个具体的目标,将传统的知识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和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溶在6个具体的目标值之中。

主要变化体现在于:

1、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这是因为数学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

2、把过程当做目标。因为学习数学真正能给我们留的住的是学习数学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一些经验和思维的方式,对将来的工作及在社会中发展是相当重要的,这就恰恰能够体现出了数学思维方式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数学教育不只是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利用好这个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看待世界最重要的观念。通过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好的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能够从演绎思维到归纳思维的发展,这也是创新的前奏。

另外,在能力变化方面

把三大能力变成了五大能力,除了继续强调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增加了抽象概括能力,最后加上数据处理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调整与结构的变化

由于课程目标的改变必然带来课程内容与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在知识内容上,增设了一些反映近代数学思想以及数学应用方面的内容,比如像向量的内容,像优选法、统筹等等放进了课程的内容。强调了数学的文化内涵,把数学史、数学上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也放进来,更好地体现数学所蕴含的文化的因素,使数学内容更加“丰满”,也使学生对数学能有更完整的理解和认识。调整一些基本的内容放在选修里面,把必修部分原来一些必念的,比如说不等式放在里面。这样让数学内容的选择上也更具灵活性了。

在高中数学课程结构上,整个课程做了模块教学这样的设计,一共是五个模块。第一块就是必修的内容,选修内容有两个系列,系列一有两个模块,相当于过去有志于读文科的学生选学的内容,系列二系列二有三个模块,相当于理工科这些同学,对数学要求比较高的同学选修的内容。此外还有系列三和系列四。系列三的内容,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应用方面的内容,相当于介绍一些数学思想的内容,像优选法、统筹等等。所有高中课程里面,采用模块教学,就是为了便于选择性。

15.省级高中新课程美术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五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

在人类发展长河中, 还没有一种发明像计算机那样应用如此广泛、影响如此深远。如果以往发明的工具都是人类躯体的延伸, 那么计算机则是人类大脑的延伸。高中信息技术分《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 )、《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数据管理技术》(选修 )、《人工智能初步》(选修 )。吉林省《信息技术基础》是会考必考的,大部分地区选修的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信息技术基础》的体系结构:把4个主题内容按照认知、技术、社会三者的规律及关系重新编排,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体系结构:按照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算法和程序设计为主线,对3个主题的具体内容重新编排,紧紧围绕用算法和程序设计求解问题的过程,交叉介绍算法、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教学难点螺旋式逐步呈现。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重视程度不够,再就是认知有问题,学生认为会打字、会玩游戏就会电脑,家长觉得不参加高考就不用学,学校认为会考过关就可以,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应用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中。某种程度上讲, 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决定信息技术教育效果。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首先强调教师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的重建, 即教师首先具备信息素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大部分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而来的,或是从校外临时借调、临时代课的。因此,他们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缺点。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较快,信息技术教师的队伍壮大也快, 现在的高中教师大部分都是由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的, 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扎实,但教学经验有待提高。

三、重技术与知识,轻信息技术文化培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应当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和应用,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积极参与,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教师没有把握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殊性,机械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重知识、轻技能,教学效果差。在信息技术课程实践中,信息技术想创新还是有很大空间的。首先用先进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趣的创意提升学生的兴趣,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热情。让信息技术课生动、活泼、创新需要教师付出努力。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要合理

目前, 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方式仍采取统一上机考试的方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定位为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体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实现课程总目标, 教学过程中以组织活动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五、加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与文化培养

要组织好一堂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把活动安排得更细致,并考虑周全。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需要教师有非常好的引导力,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要有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调动气氛。当要求各小组讨论时,要及时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巡视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与表扬,进而带动整个课堂气氛。课堂设定的评价机制要明确,活动要实现的目标要明确。

16.省级高中新课程美术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六

关键词: 课程改革 美术欣赏 艺术素养 启发式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欣赏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应将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置于首位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其条件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笔者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我们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通过理解各个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2.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学会评论,以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加强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二、要美術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课和美术欣赏课在一般场合并不分开,统称为“美术欣赏课”。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美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元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的用现有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以及色彩的冷暖、面积的大小等形式要素,给人造成的心理感受与爵士乐、百老汇所特有的属性的联想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来表现出自然给人的不安和恐惧的,使人们在19世纪末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三、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

现行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经笔者调查可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因而学生欣赏的无所适从,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就作品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欣赏作品。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性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那么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接的瞬间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定势思维,人云亦云。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让学生去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接着自然的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体裁、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思考作者通过作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自终以宽慰的态度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感知作品,自己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后,为了再次深刻的认识作品,对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而对不同体裁、风格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清楚的感到画家各自的风貌。一般来说,经过分析比较后,再次感受作品,学生就会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阅读作品、丰富相关美术、历史等知识,查阅有关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发表见解前,首先要扭转凡是课本上都是正确的“被动式”观念,让学生清楚教材编著者的观点与思想也不一定是完全准确和全面的。在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只要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总之,只要教师真正做到心中装着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一定会在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大有收获的。

17.省级高中新课程美术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七

独山子第一中学中学 吐尔孙江·伊米尔

经过了这些天的省连胜级通用技术培训研修,使我明白了,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养,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认识到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就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我们必须高举对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听了几位国家级的教授专家关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教学设计的方法的报告,明白了在传统的技术教学中,教学关系往往是教师管教、学生管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这样的课堂里,实际上学生不是自己学会技术,而是被教会技术,技术教学往往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活动,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新课程又要求我们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所以就要求我们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探究解决教学中难题并使研究成果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再指导技术教学的实践。这种研究不会脱离教学实际就会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新课程得到创造和实施。

另外我们也认识到教师在通用技术新课程的教材实验中要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反思,我们要准确定位在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和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过程中,从重知识传授走向关注设计创新、从重技能训练走向学习技术思想方法,从重作品结果,走向关注参与过程。从单一教学方式走向多样化教学的方式,要实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教学的引导者,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通用技术是一门源于实践,内容宽泛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时代性,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通用技术的教学内容既来自课本,更来自学生生活,来自课堂师生交往中共生知识的形成,由于学生存在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原有的基础和基本条件都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就不应该要求学生去适应教材,用教材来限制学生的发展和想象空间,我们应该把两者进行综合考虑,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教材只是范例,但同时我们也要尊重教材,因为教材的内容有较强的经典性,可为我们教师确定开展教学内容和方试。我们教师如何吃透好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通用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成功地完成课堂教学,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经来“吃透”教材,为进一步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我认为反复阅读钻研《新课程技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新要求,因为教材是依据这些精神编写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新理念和新目标对于理解“吃透”教材具有重要意义,接着我们要反复阅读钻研教材,进一步明确教材所体现的新理念,新目标明确教材作者的编写意图及居此安排的结构和体系,明确全书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明确各章节所处地位,作用及前后衔接的关系,从而确定为每单元,每课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打下基础,在弄懂、弄通基本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和体系的基础上,我们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阅读一些有关的教学参考书资料,包括相关的教学参考书或教科书中小资料,小辞典阅读材料,探究、讨论。使我们的视野能进一步地拓阔。

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要线索进行内容的组织和编排的,所以学生的动手制作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肯定会面临场地、设备、仪器、工具材料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在设计教学中,即能体现教材要求,又能紧密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选用简单,常见的材料和设备来组织学生完成实践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并有一定实际难度的工作,因此我们教师就必须开动脑筋,尽量运用本地可用的工具和材料,或选用一些替代的材料来完成课堂教学的实践任务。我们也要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紧密结合教材,给出贴近学生生活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与制造实践来解决生活中的技术问题。感知技术从生活中来,技术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在当代,科学在生产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几天的通用技术国家级培训,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就不能现代化,而我们通用技术课程恰恰是培养科学技术种子的温床,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努力奋斗。

上一篇:诚信失真下一篇:第一次在大海里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