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观后感600(14篇)
1.感动中国观后感600 篇一
今天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视频,看完后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每次观后,总会给人以长久的思索与追问: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令九州动容?
如今,在里又增添了十位值得我们去尊敬的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无私、坚韧、奉献和关爱。
这是央视给郎平的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
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
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
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于9月6日晚3:1击败日本队,以10胜1负的战绩,历史上第四次捧起女排世界杯的冠军奖杯。
曾经以球员身份铸就无数辉煌的郎平首次以主教练的身份夺得“三大赛”冠军,续写着自己在世界排坛的传奇。
54岁的郎平在她辉煌的体育人生中又一次实现了对自我的巅峰超越。
在运动员生涯创造无数辉煌的郎平,又在率领中国女子排球队的姑娘们重夺阔别的冠军,她从人生的一个高峰迈向另一座高峰,这是人生角色的一次华丽的转变。
她也像姚明、邓亚萍、李宁等体育明星一样,开创新的人生征程,书写人生另一段传奇。
郎平场上是严师,场下是慈母。
训练时,在郎平的言传身教下,谁也不会偷懒,大家都想方设法去学习去提高。
到了场下,队员们则成了郎平口中的“孩子们”,就连“饭前洗手,病从口入”这样的小事她都会叮嘱队员们。
她是光芒万丈的中国女排的核心人物;她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女子排球界“三大主攻手”之一;她就是有“铁榔头”之称的郎平。
如果说“铁榔头”的一锤定音是力者果敢的展现,那么作为教练的郎平则更多体现的是智者的谋略。
力者与智者的完美结合,郎平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排坛的传奇。
2.张杰:从感动绍兴到感动中国 篇二
茶叶蛋里的希望
在成为爱乡楷模的道路上,张杰从未考虑过将来会有谁认识他,未曾想过能得到什么回报。
张杰是绍兴上虞人,1928年出生,家境贫困。他小学尚未毕业就外出谋生,经历过流浪奔波,做过各类小工。磨难磨砺了他的个性,也打造出他坚韧的品格和高洁的灵魂。
到而立之年,张杰开始了香港的“淘金”生活。他在香港九龙租了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零售铺,做起了卖茶叶蛋、卖粽子、卖蟹的小本生意。生意不大,忙忙碌碌,买进卖出,但也慢慢有了起色。
打拼积攒的一些辛苦钱,张杰并不想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他保持吃粗茶淡饭、穿廉价衣衫的习惯。张杰说,他没有喝过咖啡,没有出去旅游,只是希望用省下来的钱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添一份力。
我见到张老先生是在当地“最美人物”表彰晚会上,他着一身灰色布衣,脸上笑容质朴。主持人将张老先生留在舞台上,面对摄像机镜头,他说:自己只要身体健康,就会想到家乡的教育事业。
张杰每次回上虞,总不忘大包小包地将一些土特产带到香港卖。1996年是上虞中学40周年校庆,张杰受邀参加活动。活动间隙,他背着一只大蛇皮袋去街上采购。平凡的小本生意中也有深刻的人生大义。张杰的人生大义就是报国爱乡、捐资兴学。有人称他为老板,他对之回应:自己依然睡地板,因为“商住楼”总共只有30平方米。他说,香港天气湿热,但家里很少开空调。对自己节约得近乎“吝啬”的他,却将所有财富都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几十年来,小钱汇成大钱,张杰捐资逾千万元人民币,建起乡间一幢幢教学楼。他千金散尽,留给孩子们知识文化。
如今,张杰告别了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小店,开始在家安度晚年。他的生活来源依靠子女的供养,日子过得并不阔绰富裕。然而,张杰对家乡的关爱依旧不改。八十大寿那年,子女一一拿来祝寿金,他不多想便将这些钱捐往上虞21个乡镇(街道)的敬老院,给每位老人100元慰问金,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春节。
每个人活在世间都是有限的,但“最美”的精神是无限的。张杰作为一个普通商贩,在节衣缩食的背后,表现出人性大爱,铸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故乡的风故乡的云
在上虞的悠久历史中,曾有过许多像杜亚泉、陈春澜等捐资办学的乡贤。张杰几十年的付出与坚持,说到底都是出自他对故乡无法忘却的爱,他愿为那里的一草一木增添更美丽的色彩。
早些年,张杰被上虞旅港同乡会推为永远名誉会长。一介平民的他心中一直怀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准则,从故乡到祖国,从小家到大家,他时刻不忘的是祖国的繁荣与昌盛。
经历了旧社会生活的艰苦,饱尝了移居香港后的风霜雨雪,张杰深刻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深知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提高教育水平。对家乡学子的关爱,令他年迈的身躯变得伟岸和高大。惠泽乡里,功在千秋。自1979年以来,张杰共向家乡捐资1500多万元人民币,助建过38所学校,直接受益学生1.5万多人,在这些学生身上,都带着张杰爱乡爱国的美好心愿。
以前,梁湖江山中学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资源也十分缺乏。工作学习在此的师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环境的不理想,很难吸引好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影响到当地的文化教育。得知这一消息,远在香港的张杰深感不安。1995年暑假,他特意回乡,顾不得旅途疲劳,第二天就冒雨去了江山中学,和大家商量出了一个方案—将江山中学并入梁湖镇中。次年,张杰慷慨出资,新建了梁湖镇中教学大楼,两校合并顺利完成。为鼓励学生勤奋学习,他还捐资设立了“张杰奖学金”。
这些年来,从城区到偏僻的山沟沟,张杰一共资助建造了21幢教学楼,包括上虞中学的教学大楼、图书馆、宿舍楼,还有皂湖中学、皂湖小学、覆卮中学、湖西小学等的“张杰教学楼”,并为这些学校增添了许多教学设备。一幢幢大楼,一张张课桌椅,都浸满了他对家乡学子的爱和期望。他说:“看到故乡的土地上建起的新教学大楼,我感觉自己活得很充实。自己好,不算好;家乡好,才算好!”
2007年,梁湖镇中改名“张杰中学”,并聘请张杰为名誉校长。该校特设了一个永久性的张杰事迹陈列室,将他的“最美”事迹展示给众人,教育学生学习“张杰精神”,不忘家乡,不忘报国。如今的张杰中学,校园里干净整洁,朗朗读书声回荡在走廊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下一代的新希望。
永恒的浙江骄傲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投资慈善仿佛向来是富商之为。一个卖茶叶蛋的小贩,坚持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奉献一生,这是最让人们感动和深思的,这也是“张杰精神”中最珍贵的地方。
张杰的故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也有不少人产生怀疑。有人去香港,专门到他的小店铺察看。当看到他的小小店铺、看到他在辛苦地干活时,人们明白了支撑他的力量是一种美好的信念,而不是金钱和财富。张杰并不是一个存于新闻中的“遥远”人物,而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
2005年,张杰当选为“浙江骄傲”和“感动绍兴”十大人物,2006年他被列为“感动中国”候选人。他向故乡人民展示的是小人物的伟大,他的不朽义举让生命的意义更加厚重。
在上虞,像张杰这样的人物层出不穷,他们是这片文化热土的传承者。这里的人们一直保持着质朴纯善的本真,并把美好的精神播扬开去。这里各种各样不同事迹的“最美人物”用他们自己真实的故事,向更多的人传播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社会正能量:不论个体的力量多么微小,只要有坚持的勇气,只要能够团结一心,就能汇聚成一条大河。
上虞“最美人物”表彰晚会令我们十分感动。夜幕下晚会散场,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很多感慨,人们对生活的领悟更加深刻: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回报社会。当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同时,个人的精神也将得到提升,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美好。“最美人物”的“最美现象”不只是一时的,它激发的正能量是永恒的,它始终为和谐浙江的建设提供着精神支柱。
张杰是我们时代的骄傲。他不仅感动了绍兴,也感动了全中国。“张杰精神”将会永远保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励后代。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3.2015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 篇三
5每年公司都会倡导所有可诺家人共同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2015年2月27日晚上20点整,《感动中国》节目如约而至,可诺家人们一如既往的守望于电视机前,感受一份又一份感动。
每个人物的出现,都让我们心生敬佩。你一定会被那个坚守工作岗位,半生如一日,兢兢业业付出的人所震撼;会被那个竭力助人,掀起慈善文化也并传承着一脉脉香火的炎黄所触动;会被那陪伴失聪儿子学校生涯16年,只为让他如同正常孩子一般的母亲所温暖;会被那用青春照顾病重父亲的诗人女儿和全心全意照顾邻居的温暖大院所感动。
他们用质朴的语言描绘着看似平凡的故事,他们以最平凡的坚持的仁心感动着小小的村庄,他们用自己最真的情感呵护最真挚的爱,一切都是那么看似平常,而他们却用自己的一生在守护。点点滴滴彰显的是一份对祖国的爱,一份对子女、父亲的爱,一份对社会的责任与感恩。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信念比生命还重要,他们用微笑诠释这世上最美的诗,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篇篇精彩的华章。正因为他们,让我们这个爱的国度,更加温暖。
也许我们的生活会面临不如意,我们的工作会碰上不顺心,也许我们还会抱怨老天的不公平对待;那么,当你听到他们温暖的故事,当你看到他们朴实的笑容,当你被他们满满的能量所感染,当你早已泪流满面,那热血的左心房已经深受触动,在一点一滴轮回间沉淀。
2015感动中国观后感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
——题记
在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感动我的有10个人,他们是于敏;朱敏才、孙丽娜;赵久富;张纪清;陶艳波;木拉提·西日甫江;肖卿福;朱晓晖;陇海大院;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其中于敏很让我感动,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是: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2015《感动中国》观后感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201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节目,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动不已。有被称作氢弹之父的物理学家于敏老先生;有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10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有为了孩子学习而与孩子同桌16年的陪读母亲;也有敢于与暴恐分子作斗争的警察叔叔木培提;还有为了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人员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于敏老先生,当主持人宣读颁奖词,于老先生的儿子接过奖杯的那一刻,距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朱光亚院士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那是一段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一代物理学家的故事。1966年12月28日,我国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这次试验的测试结果,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核试验基地都是在条件恶劣的高原和大漠上,当时40岁的于敏身体虚弱到这样的程度: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的距离,有时要歇好几次,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移步。由于过度操劳和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现场。但在那样高难度、高辐射的条件下,于老先生仍以命相搏。经过无数次的测量,中国的氢弹原理实验成功了!
4.感动中国观后感600 篇四
王宽,国家一级演员,河南豫剧名家。,王宽从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的位置上退休,和妻子王淑荣凭借着并不丰厚的退休工资,收养了6个孤儿。为了抚养这6个孩子,功成名就的王宽10余年风雨无阻,撑着多次病危的身体,去茶楼“卖唱”,将这几个孤儿养育成才。十多年来,他们还为社会各界需要帮助的人士捐款超百万。
温暖需要传递、爱心需要弘扬。王宽、王淑荣夫妇以退休之龄、含辛茹苦养育6名孤儿长大成人的大爱故事打动了社会各界。他的事迹经河南以及全国多家媒体报道后,众多网友纷纷为这个爱心家庭点赞、祝福。去年11月,王宽被中宣部、民政部等六部委和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去年12月底,王宽被提名为“感动中国”候选人。
从忆苦思甜到同苦共甘“王宽家”感动亿万观众
颁奖典礼上,王宽和老伴王淑荣相扶相携走上领奖台,并接受主持人白岩松的专访。
“苦尽甘来”和“忆苦思甜”,白岩松说,看到老两口他想起了这两个词。
王淑荣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她的老母亲带病去立交桥下卖烟贴补家用;孩子的鞋子穿烂了自己拿按钉固定一圈;为省钱她总是下午去买些卖剩下的便宜菜……
说起这些,王淑荣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台下不少观众的眼里也噙满了泪花。“军功章里你占60%,我占40%。”王宽由衷地说。
王宽坦言,他当时已经60多岁,再到茶楼去“卖唱”,遭受了不少白眼,有时一晚上连登台的机会都没有,他心里憋屈呀。可为了孩子们,他一直咬牙坚持着,“我的这些孩子都是孤儿,他们上学、吃饭、穿衣都很难,家里一点着落都没有,怎么办?我和我爱人说接回郑州,咱们同吃同住,把孩子养大成才。孩子们抱着我放声大哭,我说孩子们放心,只要我在,不会让你们上不起学,一定叫你们幸福地活下去。”王宽的话引起全场热烈的掌声。
白岩松又问:“刚开始是苦尽甘来、后来是忆苦思甜、然后就是同甘共苦、现在就变成同苦共甘了,幸福了吧?”王宽老两口幸福地笑了,他们说,两个女孩都大学毕业,现在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几个男孩也都工作了。
但这些孩子们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交不起赞助费,孩子们上学成了老大难,郑州市南阳路一小当时的张校长听说他们的事迹后,免费接收了孩子们;后来去茶座唱戏,大家都知道王宽挣钱养孤儿的事情,纷纷伸出援手,都来点他的戏。“我的家庭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孩子们也都长大成才了,我能不高兴吗?我现在是心花怒放呀。”王宽高兴地说。
最后,这幸福的一家人走上舞台,拉板胡、吹笙、弹古筝……在孩子们的演奏下,王宽唱起了豫剧。“好!”“太棒了”“真好听啊!”观众们连连鼓掌叫好。
颁奖典礼录制刚结束,观众们纷纷与王宽夫妇合影留念。“我的眼泪一直在流,王宽的事迹非常感人,他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大爱弘扬了河南人的传统美德。我是河南人,我很自豪。‘王宽家’已经成为一个爱的符号,他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帮助弱势群体。”在北京工作了20多年的朱军梅感动地说。
“养育6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儿,这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我又羡慕又敬佩,如果将来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也要伸出援助之手。”来自山西太原的观众李震英说。
5.感动中国观后感600 篇五
XX《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一:
感动是什么?感动就是对生命之美的关注,就是对灵魂之美的悸动,就是对刹那间永恒的希冀。无法预定,无法奢求,但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悄悄触动你的心灵。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然而,在多日的匆匆中,心灵因为生活磨砺而变得坚硬,不再如过往一样细腻,而渐渐冷漠,习惯了这样高速运转的世界,不愿停下脚步去倾听心灵的声音,更不愿意去回味感动带给心灵的慰藉。曾经,我似乎也忘记了感动的滋味。
今天我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繁杂心灵......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杨乃彬儿时发烧导致失去了听说功能。为给孩子治病,走过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为了儿子,她学习唇语,然后教儿子说话、识字。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辞职陪孩子一起上学。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后来,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看完这个故事,我早已热泪盈眶。
是什么让这位母亲如此坚强执着?
是什么让这位母亲泪流满面熬过黑夜?
是什么让这位母亲一次次地听医生说,抱歉?
是什么让这位母亲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儿子说话?
是什么让这位母亲愿意辞职来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
是爱。
有一种爱,无须华丽的表白,你却始终相信它是真爱。它永远真诚永远不变 它无需华丽词包装;它像寒冬熊熊烈火 它像炎夏一缕清风,它激活我们生命能量,它体贴相伴永远。没错,这是母爱。母爱的力量有多伟大?我们无法测量,它往往超越奇迹,铸就辉煌。
XX《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二:
是谁,让你在XX年为之动容?是谁,让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寒冬?
——题记
每年,都会有这样一群人,站上感动中国的舞台。这是一个朴实无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背景,也没有耀眼的闪光灯。但这个舞台,却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如同这舞台一样,朴实无华,但他们却在这样一个经济繁荣的年代选择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他们,感动了中国。
在他们其中,有隐姓埋名三十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年届九十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段爱平;有三十五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坚持出诊的仁医吴佩兰;有为子女筹学费,耗时三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芝;有荣誉迟到二十八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还有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他们,都有着同一种精神——奉献。
在他们当中,有一位老人最令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刘盛兰。他是一位标准的“五保”老人,七年来坚持拾荒助学,而自己却几乎未尝肉食,未添新衣。老人的衣物以及许多的食物都是捡来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老人,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这七年来所寄出的金额竟多达七万余元,前后共资助了一百多名贫困学生!七万元,对于这样一位“吝啬”得连馒头都舍不得买的老人,该是一笔多么巨大的金额!七万元,或许仅仅是企业家随手抛出的一张支票。从一方面来说,那些企业家们的确是富有的,但他们的内心,却是空虚的!刘盛兰老人的精神财富是他们不能用金钱换来的。
刘盛兰老人为这些学生们倾其所有他在自己风烛残年之时,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老人是普通的,或许在茫茫人海之,我们不能寻觅到他的身影;但老人却又是不平凡的,因为他有着一颗善良博爱的心。或许,他的身体已经变得佝偻;但是,他却用自己高贵的心灵,在九旬的高龄上俯视生命。
当我们大把地挥霍着父母的金钱时,我们是不是该想想,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位老人,将一堆堆废品小心翼翼地放进编织袋里,用这些废品,攒起一个又一个贫困学子的梦想!
几多落花擦过额际?几多枯叶缀上衣襟?几多流水带走熟悉的人群?几多雁阵驱走脸上的笑颜?时间悄然掠过我们的头顶,万物以惊人的速度和奇妙的规律变化着。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老人善良博爱的心。是他,让我在二零一四年为之动容;是他,让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寒冬。
XX《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三:
XX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6.“感动中国的瞬间” 篇六
4月5日晚,“奥运圣火号”专机搭载着北京奥运圣火抵达伦敦。这是火炬传递在西方国家的第一站,也是在境外传递距离最长的一站。
6日上午10点半,火炬传递在漫天大雪的映衬中启动,到下午6点半,第80位火炬手、英国著名中长跑运动员霍尔姆斯手举祥云火炬,跑上千年穹舞台,点燃圣火盆,北京奥运圣火伦敦传递安全结束。80名火炬手参加了全长50公里历时八个小时的圣火传递。
作为下届奥运会的主办国和主办城市,英国和伦敦市政府对火炬传递高度重视。伦敦市精心设计了传递路线,火炬途经市内著名景点和主要街道。除开、闭幕式外,还组织了13场颇具特色和欢快喜庆的欢迎活动。
《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
不期而致的大雪并未阻止伦敦市民期盼奥运、支持奥运的热情。数万伦敦人扶老携幼,夹道欢迎火炬的到来,他们中间有挥手致意的老人,也有在风雪中表演节目的演员们。据统计,约8万人参加了欢迎火炬的活动。
布朗首相在唐宁街欢迎火炬的到来。大伦敦市长利文斯通出席闭幕式。安妮公主出席闭幕式并致辞。她指出,奥运火炬传递是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独特活动,将激发人们对奥林匹克事业的兴趣和激情,伦敦为能够参与这一进程感到骄傲。她表示,北京奥运会将加深世界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更好地展示和平、友谊、合作的奥林匹克精神,她期待并相信北京奥运会取得成功。
英方举办的欢迎活动丰富多彩,在不同地区组织安排的庆典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
在诺丁山街,当地组织了狂欢活动,人们载歌载舞,欢迎奥运火炬的到来。在斯特拉福街(伦敦2012年奥运村),不少当地群众夹道欢迎,向车队挥手致意。
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婚夫妇兴高采烈地走到火炬车队旁拍照,记录下这难得的一刻。
大约有5000名华侨华人和留学生顶风冒雪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火炬传递的沿线上。有的人天未亮就出发了,有的全家出动。许多华人和学生身穿统一印制的T恤衫,手举自制大型横幅,敲起自带的锣鼓,在火炬抵达前两小时便组成了欢迎队伍。大雪纷飞至下午两点左右才停,但大家的热情一直未减,支持与陪伴火炬手完成传递任务。
在开、闭幕式活动场所以及沿途的唐人街、特拉法加广场、伦敦塔桥等地段,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锣鼓喧天;大英博物馆外、特拉法加广场、白厅大街等地,《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有一位青年学生为压倒“藏独”分子的气焰,跳进冰凉的池水高举五星红旗,这一行动后来被中国网民评为“感动中国的瞬间”,这位青年被评为“最帅的帅哥”。还有中国学生为与“藏独”分子抗衡,一路跟随火炬连续奔跑数公里。他们这些自发的爱国举
动,充分体现了海外学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让火炬运行团队和沿途欢迎群众为之动容。
傅莹大使高举火炬
出现在唐人街
在伦敦,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第一次受到有计划、有组织、不间断的大规模干扰和破坏。大批示威者在大英博物馆、首相府外等重点路段聚集,冲击火炬车队。还有一些示威者一直尾随火炬传递团队,或在街道上围堵,或试图抢夺,甚至试图用灭火器扑灭火炬,致使传递几次陷入困难和危险境地。
火炬传递的第二棒就有人企图强行挤上火炬传递的汽车。第三棒火炬手最为蹊跷,她名叫哈克,在传递之前就发表过支持“藏独”的言论。那天她起跑很正常,但是经过一个拐弯处突然自己就停了下来,而马上就有一名中年男子从侧面突然冲向火炬手并试图抢夺火炬。幸亏护跑手及时保护住火炬,英国警察立即制服了这个人,保证了火炬的安然无恙和传递继续进行。事后哈克不仅不感激护跑手,还在媒体上指责他们“粗暴”,为媒体诬蔑我们的护跑手火上浇油。
根据路上不断出现的危险情况,火炬运行团队的指挥中心与英国警方保持密切合作,坚定不移地继续前进。因为我们知道,这些破坏分子的目的就是阻止我们的传递活动。英国警方还是很有经验的,他们也不断调整措施,增加警力,排除险情,最终保护火炬在计划时间内安全抵达闭幕式会场。
在火炬传递之前,“藏独”组织搞了大量反华宣传,利用媒体误导民众,煽动和抵制北京奥运和火炬传递,向英政府和火炬手施压。这些人策划在大英博物馆路段组织了上千人准备冲击傅莹大使,但是傅莹却高举火炬出现在红旗招展、喜气洋洋的唐人街,现场一遍欢腾。
傅莹大使担任火炬手也曾经受到媒体和一些政客的挑衅,但傅莹坚持参加火炬跑最终得到各方好评,认为这一举动是对伦敦火炬传递的有力呼应。旅英华人华侨纷纷表示,傅莹大使坚持参加传递火炬,勇气可嘉,令人鼓舞,是对广大华侨华人、留学生、中资机构人员爱国热情的巨大支持。有网友评称,此举“展示了国人的勇气和骨气”。
想对国内读者说几句话
“藏独”等反华势力对火炬传递的干扰破坏,以及近期一些西方媒体对火炬传递和西藏问题的歪曲报道,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有人试图通过阻挠奥运,妖魔化中国,阻挠中国的发展,结果却让这些人始料未及,不仅让西方媒体声誉扫地,而且激发了全球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凝聚了人心,擦亮了眼睛。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在这一刻都表现出空前团结,捍卫祖国的统一和尊严,捍卫奥运的圣洁。圣火传递也激发了“80后”一代中国年轻人的政治热情和深层思考。
7.感动中国观后感600 篇七
小学生感动中国2020观后感作文600字一
1、精神的觉醒
感动中国到昨天就已经整整十一个年头了,其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一种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与发展迅速的物质水平相对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落后了太多太多,以至于被西方某些国家称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但是,感动中国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对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国人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接轨的媒介,是美好品质发扬传承的载体。
2、榜样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感动中国》,与其说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不如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通过感动中国传遍大街小巷,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他或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榜样,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与其说是被获奖者的无私感动,不如说是被他们人性中的那种真善美感化、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翻腾,化作一种独特的动力,使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社会的风气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感动中国的力量,是榜样的力量,更是人性的力量。
3、时间的流逝带走感动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人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似乎一直很沉重,眼泪总是停不住,但典礼结束以后,人们又恢复了之前的一切,内心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人们把感动中国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途径,把一年的泪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流干净,第二天重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麻木不堪地活着,期待着下次感动中国。不信的话,可以扪心自问,你能叫出几位曾经感动过你的他或她的名字?大多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了吧。不管怎样,我希望被遗忘的仅仅是名字,是符号,而不是其背后蕴含的一种精神。
小学生感动中国2020观后感作文600字二
令人期待的《感动中国2019颁奖典礼》落下帷幕,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心中五味杂陈,几度眼眶湿润。
获奖者,有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洋;有为雪域高原送来温暖的邮递员吉美多吉;有身在市井却只身勇斗歹徒的吕保民;有捐出千万积蓄只为家乡发展的马旭夫妻;有坚守海岛32年尽职尽责的王继才夫妇;有临危不惧冷静应对绝境的民航机长刘传建等等。
平凡的生活中亦可见不凡,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忘本心,坚持信念,因而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正如钟洋所说“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人民。”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几年,而是一辈子。几十年如一日,将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奉献给他人。
虽然他们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巨大的正能量,温暖人心,使人观后心生感动。看了他们的事例,再想想自己的生活,相较下感觉我们好像生活在温室,生活中遇到的些许痛苦便不值一提了。
小学生感动中国2020观后感作文600字三
曾经的清华“校草”、校男排主力队员王风潇如今已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西山村晒得黝黑的村第一书记。从小接受排球训练的他也专程赶来向女排姑娘们致敬:“我曾经想把国旗印在胸前,但未能如愿,于是我把她装在心里。现在,我在脱贫攻坚的一线,用自己的努力为内心的这面国旗增光添彩。感谢女排姑娘、中国女排为国家带来的荣誉,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
1981年,中国男排首次冲出亚洲,中国女排第一次站上世界冠军领奖台,北大学子在燕园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1981年3月29日,当时北大篮球队队员,法律系1979级学生张雪与到访北大的郎平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今天,张雪也来到北大,见到今天的女排,想起当年的女排,与郎平同岁的她感慨万千:“女排精神,这么多年来一直激励着大家。女排精神是一种爱国精神,一种拼搏精神,其精髓在于不是得了第一才是胜利,不是赢了比赛才是成功,而是明知艰难而不放弃,明知没有希望却要争取胜利。”
从1984洛杉矶到2004雅典,再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第三次站在奥运会世界之巅的女排姑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奋勇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女排精神,这个80年代开启的精神王国有过挫折和沉寂,却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褪去光芒,反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历久弥新,与日益富强的祖国一样,散发出更自信和耀眼的光芒。
小学生感动中国2020观后感作文600字四
“提到中国女排,就有落泪的感觉。”这几天,年轻网友这样说。
伟大的精神总有催人泪下的力量。正是靠着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中国女排在极其艰难的情形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赢得了一场场荡气回肠、慷慨壮烈的史诗般胜利,最终在里约赛场赢得金牌,再次在奥运赛场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高高升起五星红旗。
这种感动整整绵延了35年。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起,拼搏精神一直深植于中国女排,成为这支光荣集体的强大基因。尽管其间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一直洋溢于国际赛场。在最艰困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奋起,而没有丝毫放弃。这种愈挫愈奋的坚强,铸就了几代中国女排的精神气质,在漫漫岁月中丰富了中国女排精神的,成为一代代中国观众热爱女排、支持女排、守望女排、将女排视作“英雄之师”的重要理由。
一支英雄之师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献和传承。在中国女排漫长的奋斗历程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需要我们铭记,她就是郎平。在中国女排最需要、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她一次又一次放弃个人利益,不计荣辱得失,毅然走向一线,担当起国人的期望与重任。
小学生感动中国2020观后感作文600字五
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 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5次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5次夺冠的队伍。
8.感动中国观后感600 篇八
2.201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渠伟事迹心得体会,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精选
3.201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张渠伟的个人事迹介绍
4.感动中国观后感优秀范文2篇
5.201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感动中国优秀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6.2019感动中国钟扬先进事迹观后感2篇
7.2019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事迹学习,感动中国观后感精选3篇
8.2019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范文精选3篇
9.2019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学习心得,感动中国优秀观后感精选3篇
9.中国美丽,感动世界 篇九
在现代多元并举的艺术语境中,陈逸飞一直是站立浪尖的弄潮儿,是恪守理想和英雄主义情怀,用自己的作品去追求和验证永恒的艺术价值,以自己的方式寻梦的理想主义者。他在中国现代油画历史的坐标系上,占据着重要而显赫的位置。每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必然是基于对世界范围文化发展和当今中国大文化背景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深刻思考。陈逸飞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的油画作品作为一种载体,正可成为这种思考的物化呈现和表述方式。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创作热情和表现力,一种顽强不息的探索精神。但更重要的,无论是油画语言的创新,还是艺术形式的个性化;也无论是自我超越能力的提升,还是对当代审美的人文关怀,其最本质的,仍然是突现出这种思考的深刻性和当代性。
陈逸飞的艺术实践有力地证明,一位艺术家只要能够将自己主动置于时代的潮流之中,让艺术回归本体,那么他所提供的视觉经验,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和提升其原本就应有的文化意义,并且进一步实现与大众接受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虽然这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活动手段和平台,而我们这本画册。就是希望能够成为这样的手段和平台。
10.感动人物观后感600字 篇十
朱婷的采访好像永远都是从1米98身高和小时候的排球经历开始的,她的这双大长腿也分外抢镜。因为天津女排即将在1月7日征战排超联赛的决赛,所以天津女排队员在元旦节并没有放假,而是正常训练。
朱婷在谈到女排精神时表示,女排精神就是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最主要的就是团队精神。目前国家队队员都在联赛中,大家彼此隔网相对,球迷也都在为自己的主队和喜欢的球员加油助威。但中国女排最重要的比赛是女排三大赛,这需要所有的女排国手精诚团结、并肩作战。
朱婷在再次获得世界冠军、最有价值球员、最佳主攻手,这三个奖项中的每一个都是一名运动员梦寐以求的荣誉,但朱婷却认为自己20最好的时刻是在国庆当天登上花车。朱婷直言这对她而言是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这番话也展露了她的赤子之心。
随后朱婷表示女排队员在场上也是战士,相信很多关注女排比赛的球迷也有这样的感觉。每当女排在场上比赛时,大家总能感受她们纪律严明,团结协作,英勇顽强的团队作风。不论场上的局势对我们多么不利,女排队员们从来都没有慌乱过,这一点没有强大的自信和心理素质根本不可能做到。
展望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朱婷表示她们需要更加努力,让中国女排这个世界第一能一直保持下去。女排世界杯结束之后,中国女排的排名重新回到第一位,同时也成为其他各支球队在东京奥运会上的目标。面对这种情况,郎平和女排队员们的策略是放平心态,以冲击者的姿态去面对这些世界强队。
谈到朱婷本人的期待和期望时,朱婷表示这个不太能说。上一次朱婷这样回答采访者时,对方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女排的战术特点是什么,朱婷的回答很干脆,不能说的不说。
11.校园感动人物观后感600字 篇十一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12.他们感动着中国 篇十二
白方礼
这位老人现在已经离开了我们,但许多人都还记得他的名字,并且会一直记下去,这也正说明他是真正活在了人们心里。
1913年,白方礼出生于河北,由于家里穷,他从小没读过书。长大后,他靠蹬三轮车养家糊(hú)口,拉扯大了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老人的儿子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要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
1987年,白方礼决定做一件事:靠自己蹬三轮车挣钱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年,他74岁。
这一蹬就蹬了十几年。2001年,年近90的他已经蹬不动三轮车了,就在车站上给人看车。他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juān)了出去。
2005年,92岁的白方礼离开了人世,自发去为他送行的人挤满了马路。
在十多年间,白方礼先后捐出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他对受助学生说的话最能体现他朴实的心意:“你们花我白爷爷一个卖大苦力的人的钱确实不容易,我是一脚一脚蹬出来的呀,可你们只要好好学习,朝好的方向走,就不要为钱发愁,有我白爷爷一天在蹬三轮,就有你们娃儿上学念书和吃饭的钱。”
“一个馒头,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简单生活;300学子,35万捐款,他就这样感动中国。”①
吴菊萍
有的人一直平平淡淡地活着,但时候到了,就会绽(zhàn)放出夺目的光芒。吴菊萍就是这样。
2011年7月,1980年出生的吴菊萍来杭州工作已经11年了,家里有个7个月大的孩子。7月2日下午,在杭州的一个小区里,一个2岁的女孩从10楼的窗台摔落。就在这所有人心中一紧的时候,正在楼下的吴菊萍张开双臂,向女孩落下的方向飞奔而去,在女孩快要落地的一刹那,用左手臂硬(yìng)生生地接了一下。在场的人只看到:女孩和吴菊萍都昏倒在地。
经过抢救,女孩脱离了生命危险,吴菊萍左手臂多处骨折(zhé),需半年时间才能康复。明知接住坠(zhuì)楼的女孩会有危险,为什么还要这么做?不少人都这样问她。吴菊萍回答:“这是本能,是作为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
吴菊萍舍身救女孩的事传遍了中国,传到了国外,人们赞美她是“最美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yù),吴菊萍说:“我是个普通人,终究还要回到普通的生活中去。”在绽放完光芒后,她又过回了平淡的生活。
黄小勇、黄舸父子
1995年,7岁的黄舸被诊断出得了一种不治之症(zhèng),得了这种病的人一般都活不过18岁。为了给儿子治病,黄小勇卖了饭馆,花光了所有的钱。
父子俩的遭遇打动了许多好心人,人们从全国各地为他们捐款(kuǎn)捐物。父子俩把所有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都记在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希望有机会能报答他们。
在更多好心人的帮助下,2003年5月,黄小勇实现了儿子去天安门看升国旗的愿望。黄舸对父亲说:“爸爸,我们能不能借这个机会完成您的也是我的心愿,我们能不能去谢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
黄小勇怎么忍心让儿子短暂(zàn)的生命留下遗憾(yí hàn)?于是,在2003年8月的一天,父子俩来到了他们感恩之旅的第一站——天津,敲响了一位好心人的家门。结果,这位好心人已经搬走了,没有人知道她搬去了哪里。也许是父子俩的诚心感动了上天,一位摆摊的大爷还留有好心人的电话,马上与她取得了联系。父子俩终于能站在好心人面前,亲自对她说一声“谢谢”。
这一次与好心人的见面,让父子俩大受鼓舞,他们决定把感恩之旅走下去。虽然途中遇到了不少的坎坷(kǎn kě),但黄舸的坚持让黄小勇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满足儿子的心愿。他说:“我非常爱我的儿子,哪怕在这个世界上让他多停留一天,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快乐。”
在三年当中,他们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走入了全国87座城市,行程总计13 000多千米。
2006年10月30日,黄舸在北京度过了他18岁的生日。他的生日愿望是能撑到北京奥运会。
2009年11月6日下午,21岁的黄舸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他将自己的眼角膜(mó)捐给了需要的人——一位30多岁的女士和一名10岁的北川男孩,他们将替他继续看着这个世界。
张正祥
滇(diān)池,我国云南最大的淡水湖,这里风光秀丽,碧波万顷(qǐng),湖光山色,令人陶醉(táo zuì)。张正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张正祥,昆明市富善村村民。1955年,7岁的张正祥失去了父母,成为孤儿。他一个人钻进滇池边的深山老林,过起野人一样的生活。张正祥说,父母给了他生命,滇池养育了他,他是吃着滇池里的鱼和山上的野果长大的。14岁时,他回到村里,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学会了读书、写字。19岁时,他当上了生产队长,给村民立下了规矩(guī ju):不能在滇池里洗衣服,不能往滇池里倒脏东西,不能砍滇池边的树。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滇池边的矿藏(kuàng cáng)引来了开矿的人。张正祥很清楚,大规模毁(huǐ)林开矿对滇池意味着毁灭。为了保卫滇池,他拿着昆明市政府1988年颁布的《滇池保护条例》,绕着滇池走了一圈又一圈。每绕滇池走一圈就是126千米,他一共走了1 000多圈。劝阻(quàn zǔ)不成,他把采石场破坏环境的场面拍成照片,写成材料,上交有关部门。
这场“滇池保卫战”花光了他家里所有的积蓄(jī xù)。张正祥的妻子无法忍受,离他而去。他的家人也常受到不明身份的人的恐吓(kǒng hè),小儿子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liè)症。张正祥自己更是经常遭到毒打。2002年深秋,张正祥去一家私自开矿的矿场拍照时,被打得右眼失明,右腿骨折。见他这样不要命地维护滇池,不少人叫他“张疯子”。张正祥说:“不是我疯了,是那些人疯了,不知道天高地厚了,疯得只知道钱了!”
在媒体的报道下,张正祥保护滇池的事迹广为人知。2003年1月,滇池自然风景区内33个大中型采矿、采石场全部被封停。
张正祥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他还在同破坏滇池的人作斗争。一个从前不知道什么叫“环保”的人,居然做了几十年的环保。对张正祥来说,环保不是一个词,是一种行动。
张丽莉
2012年5月8日晚上8时,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的同学们上完晚自习,纷纷向校门口走去。突然,一辆失控(kòng)的大客车向正在过马路的学生们撞来。此时,张丽莉老师同一群学生正要过马路,她只要后退一步,就能安然躲过大客车。危险就在一瞬间,张老师没有时间犹豫,她赶快冲上前,拉住了一个学生,又推开了另一个学生,用身体挡在了大客车前面。两个学生没有受伤,张老师却被大客车轧(yà)在车下,造成骨盆粉碎性骨折,双腿截肢(jié zhī)。
经过紧张的抢救,这位年仅28岁的老师终于醒了过来。医生告诉她:“现在外面有很多人支持你,你的学生们都很关心你,很惦记你,他们都在等你回去。”张老师的眼圈红了,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她努力地张了张嘴,好像要询问孩子们怎么样了,但这时,她还说不出话来。
当张老师终于可以说话时,她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们,谢谢大家。”
谢谢你,张老师,有你这样一位老师,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13.感动中国观后感600 篇十三
伍淑清认为,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都源自于教育,她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伍淑清祖籍广东台山,1948年中秋出生在香港,少时就读于香港,后赴英美留学。
伍淑清上小学时,来自北京的中文老师教他们中国历史、古文,也常常讲起内地的情况、北京的故事。这样的教育不仅为伍淑清打下了扎实的中文基础,也赋予了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伍淑清发起成立“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每年资助组织香港中学生到内地参观考察。,伍淑清成立了中华基金中学。谈到她创办的学校和香港其他学校的区别,伍淑清说我们学校的校歌是中文的。教学以英语为中心,也要懂得普通话和广东话。学校常常组织学生跟老师去内地和国外考察。每次出国,伍淑清都会安排学生到当地的中国使领馆拜会,在国旗下唱国歌,让学生们知道出了国,为他们提供保护的是中国的使领馆。伍淑清讲她曾花2万多元钱从内地买地球仪空运到香港,她说因为内地买的地球仪不仅有中文名字,而且大陆跟台湾是一个国家。而在香港或其他地方买的地球仪,台湾有可能和大陆是分开的。
因为担心当代香港青年在成长中因缺乏国家观念而被误导、被利用,伍淑清邀请了多位有心人编写了《国史百闻》,介绍近当代一百宗历史事件。同时,专门培养能够教授中国历史的老师,让香港的年轻人了解,香港和国家是不可分的。
14.感动中国观后感600 篇十四
这次感动中国第一位出场的是卢永根,他在十九岁的时候,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卢永根爷爷还是一位老院长。最后他还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绢了出去。
第二位出场的是一对姐妹,她们是卓嘎和央宗。他们住的那个地方只有他们一家人,他们的妈妈在去看病的路上去世了,他们最小的妹妹当时被卡在了冰里。但他们的爸爸始终不离开这里。他说中国不能少一块儿土地,他们要守护这里,最后他们成了那里最后的一家人。
第三位是刘锐,他驾驶着战神,冲破了一个个鬼门关,他要向别人证明中国人是很勇敢,不怕死的。当时他驾驶着战神穿过了一道道闪电,他说当时感觉静电都在往外拉。
第四位是黄大年。他爸还在读书的女儿带回来,和妻子放弃了他们当时的药铺,回到了中国。回国后他每天的日程表都满满的。最后因为睡得太晚饮食规律不好得了重病,他一直瞒着自己的学生,继续努力工作。最后他的病已经无法治了,在五十八岁时就去世了,他还没有看到自己的孙女。
第五个是卢立安。他是一位教授,他的家乡是台湾,可他选择了回到祖国大陆。每天卢立安都在一点一滴的努力。她的心愿是两岸的发展会更好。
第六位是王珏,他一直拖着病体为病人服务。他的病好好休息还可以活几年。可他坚持要捐款。在临走前他还惦记着捐款。
第七位是黄大发。他住的那个村子很缺水。黄大发希望自己的村子变个样,他们就开始了引水工程,但没成功在村民们失望的时候,黄大发仍然坚持。饮水工程继续进行,但很危险要一个人在绝壁中间凿,如果绳子没抓好就会掉入深谷。在这个时候只有黄大发敢去干。最后他们成功了,村民谬上了幸福的日子。
第八位出场的是三代人的代表,他们那个地方本来天气很恶劣,经过他们的努力那里成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到处都是树林。
我们看完感动中国后特别感动,里面的人物都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刘锐,他为了向别人证明中国人很勇敢不怕死,决定亲自驾驶战神完成任务。先不说他不怕死,就说他的勇敢,我们值得学习。
【感动中国观后感600】推荐阅读:
《感动中国》观后感优秀作文600字07-21
最新2020感动中国观看心得体会_2020感动中国观后感09-05
年度感动中国观后感10-24
《感动中国》观后感800字08-16
《感动中国》观后感200字09-09
《感动中国》初中学生观后心得10-04
年感动中国读后感10-04
感动中国观后感结尾怎么写07-07
央视2022感动中国个人观后感10-26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素材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