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语文课语言的魅力(精选9篇)
1.品读语文课语言的魅力 篇一
语言的魅力
预习提示:
1.借助工具书预习课后生字。
2.熟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自己先试着解决。3.请用几个你认为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大地母亲。
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等)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带着刚才提出的“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一问题,仔细读读课文,比较加了一句话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说说感受。
2.小组交流: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⑴重点词句比较:是什么导致人们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呢?
①我什么也看不见。
②春天到了,可是„„
反复读读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⑵朗读训练中比较:
①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②在这样的季节中,人们都会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③当我们陶醉在良辰美景时,盲老人的眼前是什么?有感情的读读相关的语句,想一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⑶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现在你知道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⑷教师小结:
这就是语言产生的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富有诗意,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使人受到震动的语言。只有这种语言,才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领略一下语言的魅力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
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2.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3.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⑴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⑵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⑶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她?
⑷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她钱?
4.现在你知道语言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吗?
五、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六 布置作业:
1.一句话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2.收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用来交流的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内容:
1.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两项作业。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一课,我们能流利读课文,下面老师想请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前现来给大家读一下,哪位同学有这个决心啊?
二、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语言的魅力是什么
学生联系课文各抒己见。
1、复习课文内容:
2、作业交流:
3、一句话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4、收集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用来交流的语言。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结合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段意。
7、比较这篇课文与《大地的话》有什么不同?
三、学写生字:
学生自学生字。
交流重点字:褴褛
四、作业设置:
摘抄表现描写具体的的句子。
摘抄优美的词语:选择一个造句。
板书设计:褴 褛
检测题:
一. 积累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莺飞燕舞()()()
()()()二. 改写句子。将下面的句子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意思不变。
1. 是的,春天是多么美好啊,那蓝天白云,绿树红花,那教堂尖顶的莺飞燕舞,那塞纳河畔嬉戏的孩子,怎能不叫人陶醉呢? 2. 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实验小学 邵丽娜)
2.品读语文课语言的魅力 篇二
一、品读词句, 感悟深情
每一篇课文都是由很多句子构成的, 这些句子或者语言优美, 或者寓意深刻, 或者平淡质朴, 但是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句子, 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 而不停下脚步用心品读, 是很难发现其中的深刻含义的。所以, 我们要学会品读句子, 在反复品味中才能感受真知, 才能领会到文本中蕴藏的深厚情感。
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第一次抱母亲》, 通过题目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关于母爱的。但是, 母爱的形式有很多, 作者描绘的又有什么不同呢?这篇文章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文本去品读。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句进行品读, 在文中有这样的句子, 作者在抱母亲的过程中才发现母亲并不是力大无穷的, 母亲那么轻出乎作者的意料之外, 对于这样的句子, 经过仔细品味才能发觉在这些话中流露出作者深深的自责之情, 因为自己太不了解自己的母亲了, 而且还可以体会出母亲为了家庭付出的艰辛, 表达作者对于母亲的敬爱之情, 文本要展现的母子之间的深情在品读的过程中深入人心, 令人感动, 同时使读者的感情世界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这样的例子很多, 在文本中往往那些语言质朴平常的句子容易被人忽略, 大家不会去欣赏品味, 但是往往在这样的句子中却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以及深刻的含义。因此,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品读那些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而且做到反复品读,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品味欣赏的过程中感悟到文本表达的深情。
二、品读意蕴, 体会内涵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名家的经典之作, 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凝练经典, 生动优美, 特别是文中的某些片段内容上新颖、形象, 给读者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 所以, 品读文本就是品读文本的意蕴。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 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 从而体会出文本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教学《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时, 教师是这样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首先提出要求:下面我请同学们认真品读文章的第十五自然段, 然后请大家谈一谈在你与课文对话的过程中收获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下, 有的学生说:在我读课文中, 我注意到这样的词语“很对不起”, 通过这个词语我看见文中的主人公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很有诚意的道歉。有的说:“不小心”让我看到课文中的主人公对于自己严格要求, 并且对于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还有的说:在课文中, 主人公还主动向对方索要购货单据, 想把钱寄给对方, 这就可以看出主人公的道歉不是走形式的, 而是出于自己的真心实意。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去阅读文本, 充足的时间去解读文中的段落, 鼓励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 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想象, 启发学生思考, 升华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深入文本, 充分解读文本, 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这样才能从中品味出文本的意蕴。
三、品读标点, 激活想象
单纯的语言文字并不能将作者的感情准确而充沛地抒发出来, 语言表达还必须借助标点符号的作用。标点符号使书面语言的表情达意淋漓尽致, 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理解文本。特别是文本中的省略号, 总是让人产生一种意味无穷的感觉, 引发读者的无尽想象, 所以, 品读文中的标点, 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二泉映月》,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关于瞎子阿炳的故事,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阿炳的性格特征, 体会阿炳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任务。在文中, 有这样一处省略号, 描述阿炳的喜好, 在阿炳的世界中出现了自己可爱的家乡, 还有美丽的月光, 之后作者使用了省略号, 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空白点, 引导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想一想阿炳还会喜欢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们畅所欲言, 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 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提升, 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对于文本中阿炳这个人物的认识也更加透彻, 整个课堂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通过这样的例子就可以看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总是有限的, 但是学生的想象是无限的, 小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较为强烈的阶段。因此, 教师抓住文本中标点的留白, 对学生进行鼓励以及启发, 让学生品读标点, 从而感受在标点背后隐藏着的巨大魅力。
可以说, 品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中的字、词、句, 甚至标点符号, 教会学生品读的方法, 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品出文本中的深意, 悟出文本中的内涵。品读, 使语文课堂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只有真正品读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有滋有味的课堂, 才是魅力无限的课堂。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形式很多, 不同的阅读教学形式对学生产生的效果也因人而异,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善于根据学生实际, 指导学生学会品读, 领会文本内涵, 把握语段精髓, 对语文教学和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无异于插上有力的翅膀。
3.品读中感悟语言的精神魅力 篇三
不过正式上课时,没想到我课前的担心成了多余,我低估了孩子们,因为他们也爱上了青海高原这株柳,稍加点拨,他们就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品读感悟文字时,我让学生默读静思写写批注,交流时学生的发言让我惊喜连连。有学生说从“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看出这棵柳树很刚强,一般人都说柔柳,可是这棵柳树没有一丝柔弱之态,他反而像一个坚强的男子汉。话音刚落即有人举手站起,“这棵柳树让我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他们都有旺盛的生命力,蓬蓬勃勃。也让我想到了小草和大树里的勃朗特三姐妹,他们和柳树一样具有顽强的毅力。”这时更多的手举起,“我从‘绿得苍郁,绿得深沉中看出这棵柳树的‘绿不是那种鲜绿、嫩绿,反而是‘绿得深沉,平常地方的柳树生长在水边,环境很好,所以显得娇嫩,但是好像也没什么内涵,而这棵柳树就好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经历了风风雨雨,所以他绿得深沉,绿色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回味。”说得真好,发言的精彩程度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思考并有了深度。还有学生站起来说:“文中说这株柳树生长在高寒和缺水的高原上,可是这棵柳树却活了下来,而且长得非常粗壮、高大,它一次次与高原的风雪抗争的情景,把自己的根拼命往下伸,往下伸,去寻找水源,保全生命,他就像在岩缝中生长的小草,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放弃。从他的生长中我还想到了霍金,这棵柳树和霍金一样,也是一位不向命运屈服的强者。”智慧点燃智慧,思维激发思维,孩子们浮想联翩,有学生说 :“我想到了司马迁,他忍辱负重写成了《史记》,还有谈迁,他也是凭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重写了《国榷》。”“还有我们前一课学到的《安塞腰鼓》中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后生们,他们虽然生活的环境艰苦,但是他们从没有放弃追求的脚步,放弃希望,他们表演的安塞腰鼓让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惊人的能量。”课堂上学生们思如泉涌,一边品读文字,一边发表见解,个个精神振奋,这样的鲜活的课堂,也令我激情澎湃,不时地巧妙点拨,那些后进的学生也有种豁然开朗之感,跃跃欲试想一吐为快。此刻的课堂上思绪飞扬,学生真正把书读活了,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已经深深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为了检测上课的效果,课后布置了写话作业(三选一):“1.我要做这样的一株柳——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2.我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以自述的口吻介绍柳树的成长过程。);3.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一封信。”第二天改完学生们的作业,我深有感触,一篇好的文章好比是一座宝藏,我们除了能从中领略到作者语言的魅力,更能从中挖掘出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学生A写道:正如古人云:“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正是逆境,造就了柳树的不平凡!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告诉我们一种精神,坚持与韧劲!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轻言放弃,要抓住每一丝希望。这也许就是人生的哲理!
学生B读后感言中这样说:这颗柳树是从“生命的谷底”出发的,但它却不向命运低头,以自己的力量长成了合抱粗的大树,其精神真了不起呀!我也要做这样的一株柳,我要学习这样的坚忍不拔、在逆境中求生的精神。
学生C联系实际写道:年幼时,当我独自一人站在这片土地上时,我觉得一切都十分不和谐,世界黯然无光,铁铸一样的青山与黑黝黝的土地十分刺眼,我想摆脱,摆脱这艰难、乏味的生活。而今,我习惯并爱上了这片土地,他与我一起长大,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每天都享受着彼此依偎的美好感觉。没错,我是一株柳树,一株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在青海高原上努力生长、最终变成一方壮丽风景的柳树。
读着孩子们鲜活生动发自肺腑的文字,我再次被打动。孩子们不仅爱上了青海高原这株柳,也读懂了作者陈忠实的心声,这节课达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完美境界!
4.品读语文课语言的魅力 篇四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语言的魅力》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关键词来掌握文章大意,并能通过语言的魅力来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体会文章中诗人乐于助人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强大魅力。在实际生活中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
教学重点:对于文章大意的把握以及词语所产生的强大语言魅力的理解与体会。
教学难点:运用关键词把握文章的大意,并能通过学习课文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
教学方法:情景引入,对比突出。
教学准备:课件,纸卡片,学习单。
教学过程:
1.任务引入,导出课题
师(出示烈士陵园图片):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是哪里?引导生说出烈士陵园。
师:哦,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老师上周呢也去过那里,然后看到那里的管理员叔叔陷入一个难题。他发现最近去里面参观的人在里面吸烟,于是想在里面贴几张提示图片,但是他却在两幅图片中不知选什么,想让我们的同学帮忙他参考下意见。我们一起来看下。
师(出示提示语图片):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两幅图片,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它们图片一样,英文字也一样,就是字不一样。
师:同学们真棒。首先请同学分别把上面的内容读一下。那再请我们的同学来思考下,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呢,并要说说你的理由哦
生:思考并发言。(注意引导学生向语言的魅力方面展开表达。)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对比发现我们的确可以看出来第一幅图片字很简单,但却随处可见,并不吸引人。相对来说第二幅图片更好,因为它的内容更丰富,更详细,考虑到人的健康,更吸引人,更有语言的魅力。好谢谢我们的同学们的思考选择。大家看了吸烟是对健康有害的,那么大家家里有大人吸烟的也要及时的劝阻。我相信管理员叔叔应该知道选哪副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的情景任务入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也能让学生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2.关注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师(板书“魅力”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生字“魅”的书写):我们来一起看看生字词,请同学们找出你认识的.词,并组词成句。之后关注要求识记的词语。
生:(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为学生自主阅读做铺垫。同时先学生自认为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进入文本,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大声的读课文,并和老师一起完成这两个任务。请同学读任务卡
生:(读课文,完成任务)
师:时间到,我们一起来检测下同学们完成任务的情况。(检查情况,注意引导学生用关键语句概括中心内容,并及时点评,引导到木牌的字的变化。)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使学生能快速捕捉关键信息,以及提取文本核心内容)
4.再读课文,提取信息。
师:大家都注意到了这块木牌的在这篇课文前后发生了变化,那大家再默读课文,完成学习单,要注意的是要尽量使用精确的语言,有的地方需要概括出来。
生:(完成任务)
师:(讨论表格内容,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5.精读课文,细节理解。
师:请同学们看看课文,找出描写老妇人的语句。请同学把相关语句读出来。
生:(读出相关语句)
师:这位同学读的真棒,有没有同学愿意挑战一下把这个老人的情形给演出呢。
生:(表演)
师:这位同学表演的真好,给你一个赞。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图片,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老人的形象,不禁对她产生一种怜悯之心。这个老人的身边有块牌子,请大家想像一下,如果你是这位盲老人,你如何读出她内心的独白,请同学尝试下。
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出木牌上的字。
师:同学们都特别厉害。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人的状况,我们在来看看这时老人的幸运之神来临了,诗人的出现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请三位同学分别对应这段话的三个角色来试着读一读,要注意的是虽然诗人和盲老人的对话内容比较短,但是需要有感情的朗读。
生:(读课文,教师给予评价。)
师: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老人的木牌上添上了四个字“春天到了,”所以当人们再看到这块木牌的时候,就变成了这样。那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找这时,行人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请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
师:我们看到这里用了几个关联词,无论,还是,都,就连,也。用了这些关联词,与前面老人所说的“我什么也没得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试想一下,读第三自然段,为什么诗人仅仅加了“春天到了”,就产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你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吗?
生:(读课文,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太佩服你们了,找的真准确。我们来看下,春天到了这几个字,春天在我们小朋友眼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春天很美丽,春天是绿色的.......师:真好,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有蓝天白云,有绿树红花,有莺歌燕舞,有小桥流水,怎么能不让人陶醉呢,可是这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来说,是虚设的,她看到的只是一片漆黑。(幻灯片图片同步更进。)当人们想到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这样的情景怎么能不让人产生同情之心呢?一定会的,一定会让人们产生同情之心。
(设计意图:通过对细节的把握,使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和所要表现的情感更加清晰)
6.总结归纳,抓住主线
师:这篇课文到这里我们就清晰了,请同学们说下,你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的分享。
生:畅所欲言的谈感想。
师,同学们都太厉害了,通过大家的总结老师发现大家对这篇课文学习的都很透彻,说明大家这节课学习得都很棒。黑板上老师也小小的总结了下,通过课文我们知道语言确实有它强大的魅力,那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去体会语言的强大魅力,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平时在说话过程一定要注意用语言的魅力来感染人。同学们能学习做到吗?
生: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升华主题。)
7.牛刀小试,拓展延伸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用你的魅力语言来给这图片配图,看看你能行不行。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下。
生:看图完成写一句话。
师:请我们的同学来读一读他的写得一句话......生:分享他的魅力语言。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知识迁移)
8.复习巩固,知识梳理
师:老师好佩服我们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有语言天赋。老师也来分享下我的一句话。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出来具有不同的效果,有魅力的语言更能吸引人。我们同学们也表现的很棒,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很有魅力的语言。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下这篇文章讲了件什么事情,你能不能用你独具魅力的语言概括出来呢?
生:踊跃发言,复习概括文段中心思想。
师:同学们很棒,今天这节课老师也收获很多。我们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同学们的配合。课后请同学们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搜索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下节课我们来一起分享。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设计意图:回归文本,复习巩固,梳理知识,使学生能对课堂学习加以整合)
9.课后作业:
搜集有魅力的语言,并赏析写小短文。
10.板书设计
语言的魅力
我什么也看不见
5.品读语文课语言的魅力 篇五
语文教师想要教学成功,课堂教学语言尤其重要,以优美的教学语言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的语文课,能让学生听后如沐春风,使教师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充满魅力。我认为教师应从知识性、趣味性等方面来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
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把握,是学生思维的主要导向。因此,教师要在每一节课里都让学生吸收到新的`“养分”。就必须有真才实学,使学生真切地感到自己通过学习在不断地充实,这就需要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钻研和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各学科的内容相互渗透。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对语文课文中所涉及的其它学科知识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由“专才”变成“全才”。例如,我在教《时间的脚步》,对文中所涉及到的历史学、生物学、地理学知识,我都能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悄悄议论“嘿,咱老师真了不起,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教师的课堂语言仅具有知识性是不够的,试想学生每天一堂接一堂的课去听,这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难耐的“剪熬”。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教学效果便大大削弱,这就要求教师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能从课堂中得到享受和乐趣。教师在授课中,可以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笑话在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6.品读语文课语言的魅力 篇六
一、如何引导学生用心品读英语课文
在现实生活中,“品”是一种动作行为,而在阅读过程中,“品”是一种意识形态,但两者都是建立在感知与体验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加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知与体验是英语教师的重要责任。那么,应当怎么读?读什么?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引导。
1.要加强学生对“读”的认识
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英语课文与课外读物的取舍之间,他们永远都会选择后者,这是基于两者之间的目的不同,读前者的目的`是为学习,而读后者的目的是为兴趣。因此,加强学生对“读”的认识应从发掘课文的趣味性入手,引导学生更广泛地开展阅读活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厌读的根源,通过与学生交流掌握什么是学生喜欢读的,什么样的读物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以此为基础发掘英语课文中的艺术层面,加强学生对“读”的认识。
2.读思想,体验中外文化的差异
例,在Module2 Unit2 Wish you were here第二课时“Reading”一课之前,班上的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收到了其他同学的来信,信里用中、英文两种文体叙述了自己和家人在暑假的旅游计划。原来这是笔者在本班组织的一次交流活动,信的英文内容即“Reading”一课的原文,而中文内容则是课文的翻译。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在学习“Reading”一课时几乎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而也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外文化的差异。
3.读文本,感受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语言,与中国文化相似,英语的背后也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于民俗风情的差异,而这些都在课文中用文本体现出来。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更深入地品读文本,结合高中生群体的个性特点,不仅要让学生爱读、乐读,更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继而在阅读中感知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
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9 Unit 1中出现单词Country,而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里,“Nation”、“State”、“Power”等几个单词的语法虽然不同,但都具有国家的含义,因此在这一课中,教师可将单词在不同文本中的应用制作成标语在教室中展示出来,或纯文本,或配以图片,以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的认识。如此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单词到文本,乃至整篇课文,养成边阅读、边感知、边体验的良好习惯,而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品读课文的内涵。
二、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思维
在探究本节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语言表达思维”。严格来说,语言表达的构成是建立在许多基础因素之上的,如语境感受、环境适应能力、反应速度以及思维的敏锐程度等等。在语言表达中,前者将收集的信息汇总到大脑形成思维,最后经过思维的加工处理用语言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思维活动是语言表达的关键环节,而这即是语言表达思维,这一过程即是感受语言表达思维形成的过程。
在上节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表达思维,教师仍需要从高中英语课文入手,让学生在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文的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Module 1 Unit 1 Reading部分 School life in the UK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引导,继而完成感知、体验思维的感受过程。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关于shchool life他们是比较熟悉的,那么谈及school life in the UK,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致。在reading部分学习之前,教师可安排一个简单的warming up活动,学生在2~3分钟的时间里讨论What about school life in China or in our school,首先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感知和体验英语文化。其次,在讨论过程中检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收”与“放”来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这一过程,继而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思维。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应当紧密联系课文,让学生首先会读和爱读课文;其次再向课外延伸,以课文为出发点,深化发掘课文的教育功效,而不是将课堂打造成为“杂学”课堂,漫无边际地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也只有这样,高中英语教学才能发挥效用。
7.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 篇七
一、语言的体验性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哲学、心智—建构主义。语言的体验性是基于体验哲学提出的。体验哲学的提出者Lakoff认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 而且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言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在现实世界中体验的基础上, 经过加工而逐步形成的。所以, 语言具有体验性, 认知和意义是源于体验的。
基于“体验”的视角,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种注重语言理解的感觉运动基础、强调经验作用的理论研究观点, 并取得许多实证的成果。它认为语言理解中意义主要涉及运动的、知觉的、情感的和社会的知识, 这些知识规定了语言的内容。意义取决于个体在实际环境中其身体具有的这些经验, 而面对语言的输入, 个体重新演练这些经验, 并运用它们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输出。
语言起源于体验性, 那么语言理解应回归于体验性。张传宗也认为, 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应坚持“从语言文字出发, 再回到语言文字”特有的教学原则。因此, 我觉得语文课程的真谛应该是, 先从体验语言的生命开始, 然后融入语言, 最后把握语言。
二、语言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中对语言的体验是指针对语言蕴涵的主体性, 通过语言唤醒学生自我的主体意识。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文本的文化内涵时, 应教会他们以自己的主体性去“体验”其中鲜活的情感联想和引申意义。
一直以来, 语文课程更多关注语言的概念性, 有意无意地把它们的意义窄化了, 然而语言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时, 它才是有意义的。如“中国共产党”, 不能把它仅看作是某些先进者组成的集合体的代码, 而忽略了这个词由历史积淀而存有的极其丰富而生动的内涵。因此, 语文课程应从传统教学中注重所谓“概念”“技巧”等形而下的东西, 转变成关注学生“情感”“思想”等形而上的需要, 力求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语言的情感魅力。
任何一个经典的文本, 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 组成文本的语言, 就像一个个充满生命气息的, 在不断展现曼妙舞姿的音符。如胡明刚的《江南蓑衣》 (高二月考的一篇现代文)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 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这是文章的末段, 许多学生都表示不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该文本语言进行如下的情感体验。蓑衣的主人昔日在江南过的是披着蓑衣,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辛苦劳作”的“清贫”而“欢愉”的生活, 在终于摆脱艰辛劳作, 融入城市之后, 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蓑衣”所蕴含的曾经清雅的志趣、曾经自由潇洒的内心和曾经宁静平和的生活。在学生对文本语言反复体验后, 他们逐步明白这样的道理, 在这个充满喧嚣和骚动的年代, 现代人已经习惯了在物质追求上向外寻找, 向外用力, 而忽略了内心的渴求, 几乎遗忘了在我们心灵深处还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点到这里,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验语言的魅力, 再以不久前刚学完的庄子《逍遥游》, 并结合庄子的故事来拓展。庄子朋友有一个五十斗大的葫芦, 用大葫芦来装水, 葫芦皮太薄, 承载不住过多的水;把葫芦剖成两半来作水瓢, 可是水瓢太大使用也不方便, 朋友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葫芦大而无用。与常人思维方式不一样的庄子却说, 真傻呀不懂大葫芦的妙处, 如果把大葫芦栓在腰上, 跳到湖水中, 在湖上自由地浮游, 多潇洒多享受啊!朋友又说, 他家有一棵大树, 树的枝干特别弯曲, 用来做家具很困难, 于是说这棵大树大而无用。庄子还是说, 真傻呀不懂大树的妙处, 如果到了夏天, 弯曲的树干遮蔽之处不就形成一大片的树阴吗?你背着手在树阴下悠闲地散步, 你不散步躺一会儿也行, 怎么说没用呢。所以在庄子的眼里, 有用不一定是实用。当然大葫芦和大树没有物质上的实用价值, 但是它们有精神上的价值, 可以给我们带来非常悠然的、潇洒的精神的愉悦。就如《逍遥游》所言的一样, 人应“无所待”, 在精神领域中作一番自由、逍遥的遨游。而胡明刚《江南蓑衣》要传达的也是同样的理解, 现代人在为物质生活疲于奔命时, 却忽视了对最为可贵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经过一系列对语言的体验之后, 许多学生内心的反思、醒悟会与《江南蓑衣》产生碰撞、共鸣, 这就是不同的个体可以呼唤出形态各异的情感体验, 它是和学生的感觉和想象、经验和情绪交融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写起来容易, 读起来简单的“蓑衣”所带给我们丰富的体验魅力, 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
三、注重语言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时, 总是要求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 先读懂字句, 大致了解内容, 经过教师和同学的讲解和分析后, 进一步思考课文具有怎样深刻的思想意义、生动的文学形象、丰富的文化知识, 然后再回到语言文字, 具体体验这些深刻的思想意义、生动的文学形象、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怎样用独特语言表达出来的, 从而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工具的知识和能力。但尤为注意的是, 绝不能脱离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 放纵学生对语言自由的体验。
学生体验文本语言的过程, 其实也是开掘语言意义和精神内涵的过程, 学生不仅占有文本的精神内涵, 而且在语言体验中会逐步转化为自身精神内涵的促进者。所以, 语言的情感体验, 不仅促进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也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了一座“统一”的桥梁, 这正是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之所在。
摘要: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许多理论、实证, 都说明了语言具有体验性;语言也是起源于体验的。既然语言是基于体验而产生, 那么, 对带有特殊性质和特殊任务的语文课程而言, 其教学的真谛应该是先从体验语言的生命开始, 然后融入语言, 最后把握语言。这也是语文课程中语言情感体验的魅力之所在, 语言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促进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又能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一座二者统一的桥梁。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言,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屠锦鸿, 徐林祥.六十年来语文课程性质研究之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6) :97-102.
[2]Lakoff. G.&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1999.
[3]王寅, 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 2003, (1) :20-25.
[4]鲁忠义, 高志华, 段晓丽, 刘学华.语言理解的体验观[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2) :275-281.
8.品读语文课语言的魅力 篇八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 教学语言的纽带作用随之有所减弱。但我认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媒体, 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语言, 相反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因为我们授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 教师富有情感地面对学生用口语讲解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尤其是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方面, 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与之相比的。
一、质疑——发现课堂语言艺术的不足
深入课堂, 我们常发现存在这样的想象, 教师语言令人嚼之如蜡, 黯然无色,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流水帐”语言:一堂课, 教师表情严素, 语调平淡, 没能突破重点, 教师照着原先的教案走流程, 类似“是不是呀?”“对不对呀?”“懂了吗?” (2) “指令性”语言:“我再说一遍。”“请大家给我听好了。”“打开书, 读第一自然段”。 (3) “接话式”语言:一节课, 处处铺石搭桥, 生怕学生回答不出, 教师说前半句, 学生补充后半句。 (4) “打断式”语言:在课堂上我们也经常听到“不对!请坐。”“错了。谁再来?”“能不能多想想?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 学生必然“金口难开”, 从而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 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可见, 语言艺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 如何才能发挥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 以提高课堂效率呢?
二、思考——发挥课堂语言艺术的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该精致, 它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精确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老师的话来说有‘四美’:1.音美, 要讲普通话;2.意美, 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生动美;3.形美, 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 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这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字字珠玑, 句句似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于日常口语, 但又不同于‘大白话’, 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 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 又要有美丽严密的书面语言, 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 受到教育和感染。”
三、行动——走进课堂语言艺术的殿堂
如此看来, 走进课堂语言艺术的殿堂并不是无迹可寻的, 根据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 唤起生活体验激发爱好。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 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 能感染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 能吸引学生, 让他们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使教材化难为易, 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我曾看过一些教学视频, 有位老师教学《笋芽儿》时是这样操作的: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显然,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 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有些难, 于是, 教师又问:“比方说, 你和妈妈一起出门, 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 你很喜欢, 可是, 妈妈不给你买。这时, 你会拉着妈妈的手, 说……”教师一边说, 一边做动作, 学生看了, 也模拟她的样子, 细声细气地说:“妈妈, 给我买吧, 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 再回到课文中学习, 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可见在教学中, 老师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 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 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听课过程中, 激发了学习的爱好, 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某些难词的意思。同时, 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些字词进行迁移, 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展现优雅体态激发情感。
教师的课堂教学, 也是在“台上”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 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 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教师体态语。教师的教学行为, 不仅是一种智力的投入, 而且是教师整个人体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 一个赞赏的微笑, 一个肯定的点头, 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几乎一切无声的语言, 即体态语言都可以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 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医院儿童心理咨询部主任罗伯特·布鲁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长时间注重以便于完成任务而言, 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
9.品读语文课语言的魅力 篇九
1.精读课文, 赏析藤萝之美;
2.品读课文, 感受藤萝的悲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美好的,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 常常引发我们的想象, 触动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为之喜, 或为之悲。一株藤萝的命运牵动了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情思。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幽径悲剧》这篇散文。 (板书:幽径悲剧)
关于悲剧, 鲁迅先生有过怎样的论说?
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悲剧”就是美的毁灭,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 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幽径的美丽,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说说幽径之美。
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师提示:用“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说说幽径之美。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小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秋末, 过一阵换一个颜色。
生2: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夏天一团浓绿, 人们仿佛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生3: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 红枫、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生4: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林中小鸟, 枝头鸣蝉, 仿佛互相应答。
生5: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湖中夏天绿叶接天, 红荷映日, 有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师: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生6: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冬日山上松柏精神抖擞, 绿色浓烈。
师:美在它强烈的生命力!
……
过渡:师:幽径真美, 同学们表达得也很美。但这美丽的幽径上最美的是什么呢?
生齐说:是一株古藤萝。
师:好, 接下来我们共赏藤萝之美。
活动二:精读课文, 赏析美景。
(1) 师提示:找出文中描写藤萝之美的文字, 赏析藤萝之美;
(板书:藤萝之美)
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班级展示。
小组一展示: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 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的气概。”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藤萝的形状, 写出它有气势的美。
生3:“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 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生4:这里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藤萝的幽香和美丽, 藤萝的香与美引来很多蜜蜂。
生5:“在一团团绿叶中……一朵朵紫红色的花, 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生6:“绿叶、紫红色的花、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色彩的角度写出藤萝之美。
师:这一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赏析藤萝之美, 这样的藤萝有形有声有色, 可观可闻可嗅。
还有小组补充吗?
小组二展示:
生1:“……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
生2: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 写出藤萝的干刚劲有力。
生3:“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两三百年, 同他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生4:藤萝很善良, 奉献着自己的美丽。
师:哦, 原来藤萝外在美, 内在更美啊!
(2) 师:藤萝之美, 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可见作者对藤萝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直到此时, 我才清晰地……, 顾而乐之了。
师:还有吗?其他学生补充。
生2:每次走到它下面, 嗅到淡淡的幽香, 听到嗡嗡的蜂声, 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 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师:由此可见, 作者对藤萝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3:喜爱。
师:好, 美文需要美读。接下来, 我们就带着对藤萝的喜爱之情, 读出藤萝之美。
(3) 小组朗读PK, 读出美感与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朗读要点, 尝试合作朗读。
小组一: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要读出气势, “直上青云气概”重复两次, 从而体现藤萝的气势美。
生2:“绿叶”“紫红色”“万绿丛中一点红”等词必须重读, 体现出藤萝的色彩美。
生3:……我们小组首先尝试一下。
小组一齐读。
小组二:刚才小组分析得好, 但美感读得不够, 我们来挑战他们, 把美感和喜爱之情读得更浓烈些。
小组二齐读。
过渡: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 很美。这么美丽的紫藤萝按理我们应该尊重它、呵护它, 但它却逃不了悲剧的命运, 接下来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 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其被毁后惨状的语句, 品读、赏析。
总结:就是这么一株美得有神韵、美得有内涵的古藤萝被毁了, 美的毁灭就是悲剧。 (板书:悲剧) 悲剧没有人愿意它发生, 愿意看到它, 但悲剧的意义在于它给人以启迪, 给人以警醒。是谁酿造了悲剧?带给作者怎样的震撼?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反思:美文需要美读, 作为一篇散文, 写藤萝被毁的悲剧, 只有去充分品读有关藤萝之美和藤萝之死的文字, 两相对照, 才能让学生在品读中自然去感悟悲剧的魅力、悲剧的力量。所以本课的重点不仅在赏析, 更是在诵读。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为赏读藤萝之美、感悟藤萝悲剧作铺垫;活动二、活动三都是先赏析, 再诵读。有了精确的赏析, 才能对文本有较深刻的理解, 诵读才能有进一步升华。那样才能读出魅力, 读出味道。
【品读语文课语言的魅力】推荐阅读: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09-30
品读古文的方法11-16
值得品读的关于诚信的励志故事07-18
品读《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01-02
品读教学专著07-05
情感美文品读10-17
品读鲁迅12-20
品读课文体验内涵08-02
品读《朝话》,感悟人生11-23
品读《论语》有感优秀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