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能力提升方案

2024-10-19

组织能力提升方案(精选10篇)

1.组织能力提升方案 篇一

深刻领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战略意义和深刻内涵, 把深化理论武装作为第一位任务, 大力加强局队两级班子自身建设, 努力提高执法队伍整体政治理论水平

通过深入学习党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以及市委、区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部署要求, 局党委“一班人”进一步认识到创建学习型执法队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设学习型政党, 是党赋予组织工作新的历史使命。落实到基层、体现到工作中, 就是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党组织, 就是培养学习型党员、学习型干部。一是突出理论武装。抓好党员领导干部自学, 着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使党员领导干部成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二是要开展创建活动。培养和推广不同层次的先进典型,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结合起来。三是要落实学习制度。加强和改进党委学习制度, 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学习考核等制度, 把提高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有鉴于此, 我们在全局努力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 把加强局队两级班子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按照“抓班子, 带队伍, 促工作, 创一流”的工作思路, 努力创建“学习好、团结好、纪律好、作风好、政绩好”的领导班子。同时, 狠抓执法行政队伍的政治思想、组织保障、作风纪律和业务建设, 确立科学先进的学习理念, 培育永无止境的学习精神。结合实际不断探索管用有效的学习办法, 不断提升局、队两级领导班子和全局干部、党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素养、工作本领, 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周密安排, 建立了学习考查制度, 养成良好学风。全局上下利用每周五下午的时间进行学习, 由党委办公室负责学习计划的制定和抽查工作, 确保学习不流于形式;二是认真组织全体队员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提高执法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三是做好“五个结合”, 即: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学习相结合;与法律知识学习相结合;与解决思想实际问题相结合;与队伍作风建设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通过学习文件和会议精神, 使队员们加深了对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了个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同时, 对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认真查摆、分析原因、积极整改。四是加强和改进学风, 做到学以致用。围绕一个问题, 弄通一个观点, 指导一次工作, 写出一篇体会, 真正做到把学习融入到工作之中;五是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一课两会”制度,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班子成员做到互相尊重, 互相支持, 识大体, 顾大局, 同心同德, 团结协助, 大事讲原则, 小事讲风格, 在重大问题上集体讨论研究, 不搞一人说了算, 实行科学决策制度。

立足实际、学以致用, 使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成为增强本领、推动工作的过程, 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保持执法队伍旺盛斗志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 学习的成效体现在推动实际工作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重在学习、贵在实践。局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党组织的一系列指示精神, 切实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今年首要政治任务来抓, 从提高执法队员思想觉悟、自身素质、增强队伍向心力入手, 在全局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今年实行的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及机构体制改革工作, 提前准备、认真谋划、做好预案、顺利过渡, 确保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做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精神文明活动载体,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抓出成效, 为完成各项执法任务提供有力思想保证。

1.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进一步夯实思想基础。我局党委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 在区委指导检查组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下, 全面完成了三个阶段六个环节规定的各项任务, 并巩固整改工作取得的实效, 认真组织了“回头看”。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6个基层党支部、116名党员, 认真学习了规定的学习篇目, 处级以上领导撰写了1万5千字以上的学习笔记, 普通党员撰写了1万字以上的学习笔记。局党委还组织各党支部开展了学习笔记展评和学习体会交流会, 通过认真学习、扎实调研、解放思想讨论, 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提高了认识, 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深入开展形势政策宣讲活动, 有力推动中心工作。局领导班子带头, 紧紧围绕执法工作实际, 深入各地区大队, 建立了联系点, 结合分管工作列出专题, 做好现状调研分析, 拿出专题报告, 制定整改措施, 紧密联系我局改革和发展的实际, 坚持学以致用, 把学到的理论用来指导创建和谐班子的实践。定期召开形势政策宣讲会, 分析我局当前发展的主要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指明我局今后的发展方向。我局还制作了20块宣传展牌, 深入到全区12个街道进行广泛宣传, 以此推动了城市管理和拆违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 又投入资金2万余元, 给每个地区大队都建起了教育园地, 把阅报栏、队务公开栏、形势教育宣传栏排在一起。

3.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学习, 不断完善规范执法行为。随着《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 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配套性法规、规章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 这就对执法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对此, 局党委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法规学习计划, 要求落实到每个队员。通过专题讲座、集中培训、知识竞赛等方式针对日常执法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条款进行逐一分析讨论, 逐步达到了法律、法规运用熟练正确, 执法程序合法有序的目标, 使依法行政的政策水平和执法工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深入开展执法经验交流, 快速提升执法效能。目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内涵正在不断延伸, 已不再局限在清理占路摊贩和拆除违法建筑, 而是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科学执法, 寻找法律、法规中的盲点、难点, 不断探索新思路, 解决新问题。各地区大队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每月全局的队长办公会上, 各队都会针对近期内摸索出的执法经验和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交流。同时从实际执法角度出发, 对以往所处理的处罚案例进行分析、解剖, 针对案件处理中值得借鉴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结合现有正在处理的有特点的处罚案例, 以内部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分析。此举大大提高了现场执法人员的实际执法水平, 使执法工作效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借助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契机, 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彰显, 执法能力和为民办事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扎实开展, 使得执法局的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基层党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 为实现河东区“发展起来, 繁荣起来, 漂亮起来”, 推进提速发展、全速发展、超常规发展, 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全局各项工作呈现出健康、快速、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1.良好学风进一步形成。目前在执法局, 从机关到大队、从局长到队员, 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为载体的学理论、学法规、学技能活动正如火如荼, 蓬勃展开。学习日益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在全局上下逐步形成了自觉学习、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正是由于坚持不懈地学习, 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2009年我局有4名同志走向正科级领导岗位、11名同志提拔为副科级基层领导干部。

2.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 服务意识、党性观念明显增强, 政治责任和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 能够立足本职岗位, 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扎扎实实为群众谋利益。以开展“三进”活动为有效载体, 努力打造执法为公、服务社会的队伍新形象, 主动为驻区企事业单位、利税大户、困难商户提供服务, 坚持每月走访重保企业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原则, 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 完善信访、提案和热线反映承办制度, 强化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

3. 执法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法制业务培训, 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保证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坚持法制员例会制度, 健全各类档案资料, 夯实依法行政工作基础。实施“三步式”执法管理模式, 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 严格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 加强督促检查,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2.动荡时代,五步提升组织动态能力 篇二

在动荡环境下,企业要形成组织动态能力,需从五个步骤着手,依次是:扫描变化,建立预警机制;设定议题,把握变革时机;重构组织,面向市场洞察;整合资源,兼顾长短绩效;领导过程,滚动修正行动。

一袭黑色西装,一副无框眼镜,加上一张天生的娃娃脸,马化腾似乎永远以“邻家大哥”的姿态出现在各类公共场合。但2013年底,在腾讯公司WE大会上,当那句“巨人倒下时,身体还是暖的”的话从他嘴里轻松说出时,即使是身家百亿的互联网巨头,也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是的,此时的世界,在澎湃发展的互联网经济面前,巨头们似乎不堪一擊: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摄影器材巨头柯达公司2013年9月宣布结束破产保护状态,进入为期两年的痛苦转型;号称卖出史上最多手机的诺基亚手机部门以72亿身家卖给微软公司。

冲击不仅发生在IT领域。这一年,互联网渗透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历程同样声势浩大。比如支付宝在推出预期年化利率6%以上的“余额宝”后,短短半年时间融资即达5000亿规模,天弘基金一跃成为全球十大公募基金。

新的时代已经开始。有人把互联网和蒸汽机、电力的出现相提并论,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实质性展开。不管我们是否接受这种称谓,我们都需要承认这是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时代。在这个动荡年代,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不仅多,而且应对方式更为复杂,除了需要主动创新,甚至要勇于自我“革命”。

尽管我们都认同企业家领袖在变革中的革命性力量,但企业终归是由企业家、管理者和所有员工共同组成的,要适时应对环境变化,仅仅依靠一个“英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奢望他不犯错,事实上,多数优秀企业的衰败也与企业家的决策失误密不可分。

企业自身需要形成应对动荡环境的能力。David Teece于1994年首次提出“动态能力”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能力,能够驱动企业永续经营”,指出它“通过整合、重构、建立相关资源与能力,实现对环境变换的及时、快速应对。”那么,现实中的企业应该怎么做呢?在动荡环境下,企业要形成动态能力,以下五个步骤至关重要。

第一步:扫描变化,建立预警机制

企业在正常战略周期内,总会围绕特定目标,构建正式的战略计划,为各层级员工设计和布置责任内涵明确的任务,甚至将薪酬奖励与绩效结果挂钩,实施严格考核,但由此也会导致整个组织产生思维惯性,进而行动僵化,忽视外部环境中正在悄然出现的各种变化。优秀的企业总是善于建立特定的沟通渠道,与外部环境保持实时互动,捕捉并处理外部环境中出现的变化信号。通常,一套运行有序的预警机制包括三项重点工作:监测环境变化、判断演变趋势、及时采取对策。

监测环境变化。一项新技术、一种全新商业模式、对手在竞争中采用的新手段,一类新的管理技术,甚至消费者的吐槽和抱怨,都可能成为需要被企业重点监测的信息,因企业所处行业与发展阶段不同而异。小米公司为它的粉丝群专门开辟了网上社区,在那里,消费者不仅可以交流手机使用心得,更可尽情抱怨手机的设计,对期望中的新一代手机大胆畅想,建议被采纳的粉丝会因此获得奖励,比如新款手机的免费公测试用。当然,小米公司也由此掌握了用户心理,具备及时推出令粉丝尖叫的产品的可能。

判断演变趋势。环境中会产生很多干扰信息,有些可能成为行业趋势,有些只是昙花一现。组织需要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视野,跟踪观察这种变化,在保持警觉的同时明辨趋势。2006年7月,以Twitter为代表的自媒体开始在欧美国家兴起,国内也迅速出现了一批跟风企业,如饭否、叽歪、嘀咕等,多数公司艰难前行。而直至2009年8月,新浪才正式推出微博内测版本,说明新浪直到当时才确认web2.0时代自媒体流行已是大势所趋。即使这样,两年前,技术储备与测试就应该已经开始。

及时采取对策。判断趋势的形成需要冒一定的风险,但错失时机会遭遇更大的危机。2013年春节前后,微信推出了“抢红包”功能,短短几天内,800万用户乐呵呵地抢了4000万个红包,但更重要的是微信支付方式借此被迅速普及,数百万张银行卡被绑定到微信平台。而在这场大会战中,作为传统霸主的支付宝,甚至无所作为。

第二步:设定议题,把握变革时机

由于环境变化的不可预测性,相对于监测信号和判断趋势,短时间内采取对策变得更加困难。对策不应是简单的“硬碰硬”或“抖机灵”,未雨绸缪地开展规划,制定相互配合的策略才有助于推动变革。但现代企业层级制的管理模式决定了:一个好想法要变成现实,首先在企业内部需要被包装为议题,能够通过贩卖进入管理团队的视野,最终才可能被转化为正式的战略计划,进而被实现。

从想法到议题,从议题到计划,这个过程长、变数多。卓越的公司总能顺利推进这个进程,其中的要点包括:激发员工思考、鼓励提报议题、合理甄选议题。

激发员工思考。员工在一线工作,对企业内外变化的信号捕捉更为灵敏,也有一些应对思路,但这些思路和想法初期可能是不成熟的。企业需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手段,鼓励员工积极开展创新性思考,同时还应赋予基层管理者整合这些想法的权力和责任。Zappos是全球最大的女鞋在线销售商,呼叫中心是其实现销售的一支神秘力量,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将呼叫中心外包的方式不同,Zappos认为呼叫中心恰恰是公司的核心部门,公司选聘购物经验丰富的中年家庭主妇作为接线生,赋予他们处理客户投诉、满足客户合理要求的权力,无需逐级向上汇报。这些接线生每天倾听大量顾客的咨询与投诉建议,汇总这些意见后交给公司管理层,用于对Zappos服务流程的优化。公司为了招募到数量充足的优秀客服人员,甚至将所在地从旧金山搬迁到拉斯维加斯,只是因为那里服务意识更好,当地人员的工作时间也相对灵活。

鼓励提报议题。一线员工拥有更多创新性的想法,这些内容需要被整合起来,才能变成可正式讨论的议题。公司需要设置正式的报告机制,鼓励创新性议题不断被基层员工上报。在这方面,IBM公司的“个人业绩承诺制度”是一项表率,它要求所有岗位员工在拟定年度工作目标的同时,提出实现这些目标的系列行动计划,这样公司就能在每条业务线上,源源不断地汇集创新性工作思路,这些思路经过梳理和整合,就自然形成公司级别的行动计划,确保推动战略目标实现的“方法库”不断更新。

合理甄选议题。员工或基层管理者在整理和提报议题的过程中,出于争取资源、获得奖赏或者凸显个人智慧的考虑,有可能对一些实际并不重要的议题进行策略性包装,这使得议题的甄别过程变得富有挑战。在一次针对200名EMBA学员开展的配对问卷调研中,我们发现:下级为了成功上谏议题,往往会按照特定的方式整合材料,这一策略首要目的是改变上级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比如,如果希望上级采纳更具创新性的方案,就要提供素材,让上级相信目前的市场还是处于可控范围之内,而不是很快将产生不可控的逆转。当然,高管人员的视野、智慧甚至阅历,对合理甄选议题至关重要。

产生与甄选议题的过程还需要更敏捷。即使企業最终选择了一系列正确的议题,但错过变革的时机,也会功亏一篑。尤其是当外部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时,竞争对手留给你思考的时间不会太久,时间窗口错过后就会关闭,此后变革已无意义。

第三步:重构组织,面向市场洞察

组织是个围绕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有机体,像一个人:有骨架,有血肉,还有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当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时,我们需要有一个指挥得当、互相协作、调度有力的组织。从组织控制的角度看,三项工作必不可少:优化架构设计、灵活授权体系、推动跨级沟通。

优化架构设计。组织有两种基本架构:追求效率的职能型架构、强化分权的业务型架构。组织再造方式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如何处理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直线职能制方式试图让两者制衡,事业部制强化激发事业部的活力,矩阵制则试图利用项目组方式将两者联合,即使是最新的流程型架构,也只是试图在用业务部门的订单去穿透职能部门的管理。

每家企业因所处行业不同,有特定的成功法则,架构选择模式很多。电子商务企业追求的是服务质量与效率,官僚体系恰恰是这一行业的大忌。2012年中期,阿里巴巴集团提出了设置淘宝、一淘、天猫等七大事业群的架构,仅仅半年后的2013年1月,旋即推出新的架构:将7个事业群拆分为26个事业部,组织变革后的阿里集团,甚至没有“淘宝”这个事业群的称谓了。正如马云自己所说:“阿里变革的方向是形成新的互联网生态,在给竞争者与中小企业留一个机会的同时,也给我们自己留下一个机会。”

灵活授权体系。动荡时期的市场竞争,需要业务单元具有更敏锐的观察、更及时的行动,而在组织设计上,需要赋予业务单元负责人以更灵活的权力。传统条款繁多、审批严格的授权手册已经过时,管理理念、企业文化需要增加更多的灵活性。小米公司近年来高速成长,公司于2010年4月正式成立,在2013年,全年就能卖出1800万台手机、实现年销售收入316亿元。在这样一家高速成长的公司,管理层级少,8个合作人各自率领自己的小组,从研发、组织生产到在线销售团队作业;工程师没有关键业绩指标、不接受传统程序复杂的考核,差旅报销仅凭电脑截图就可完成;没有苛刻的制度流程,粉丝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程序员顺手就改了,然后整合发布,如此才能每周升级一次MIUI。

推动多级沟通。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群体之间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与交互,既可以沟通信息、达成共识,也能消除误解、润滑运行。需要指出的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跨级沟通尤为重要,这也是管理者搜集信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有时甚至不能一概排斥下级的“小报告”,除非你能判断他的报告动机有明显问题。当下90后员工已逐步进入职场,高管们如果善于传递公司愿景,并与他们友善沟通,将极大促进企业凝聚力的产生,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这一点,对知识型企业尤为重要。联想的柳传志、新东方的俞敏洪、阿里巴巴的马云,他们不仅是员工的领导,更是他们的精神指引者和人生导师。

市场对企业组织的运行特征有清晰的要求,这些虽发端于消费者,但主要受竞争对手驱动。明确自己的利益市场,选择主要的竞争对手,建立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指标体系,对这些特征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与日常监测,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第四步:整合资源,兼顾长短绩效

无论设想有多美好,要想获得高绩效增长,就需要投入大量的发展资源,资源投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出的可能。

有些资源的投入对长期发展不无裨益,如:人员培训、基础研发、质量体系建设;有些资源的投入对短期业绩改进大有好处,如精益化管理、业务流程优化、促销广告与渠道补贴的投入。事实上,每一项被冠以“经营活动计划”的内容,都需要投入相应的公司资源进行支撑,否则就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企业需要平衡短期绩效与长期发展。对企业而言,在一个特定经营时段内,长期资源与短期资源投入,两者此消彼长、互为掣肘,而变革的时机却稍纵即逝。精于此道的企业家把眼光放得更远,在他们整合资源投入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方向:保持资源冗余、整合外部资源、控制当期绩效。

保留资源冗余。企业发展离不开资源的使用,量入为出、保持一定程度的资源冗余,对企业永续经营至关重要。最近两年,中国大陆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绷得过紧,并总体保持了60%以上的负债比率,而同期香港地产开发商的负债平均水平是30%,如果考虑到两地实际融资成本的差异,这种负债水平背后的假设真值得认真推敲:要有多高的项目动销水平和投资回报率,才能消化这么高负债带来的现金压力,更别提“影子银行”动辄20%以上的利率水平了。企业除了需要保持财务资源的冗余,一定程度上的人力资源富足也是必须的。变革期,转型往往是从项目级别展开的,如果所有人都在从事当前业务,那么,面向未来的转型从何谈起?

3.提升组织领导能力的3个有效方法 篇三

赵成筠:实战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曾任 上海金融学院 工商管理副教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培训专家 卓越领导力

团队建设与领导力

在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不能不抓,更不能松懈放任自流。改革开放到了关键时期,到了攻坚阶段,市场经济瞬息万变、腐败手段千就万化,腐败方式层出不穷,作为基层纪检监察部门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反腐针对性、实效性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好基层执法部门反腐倡廉工作,笔者认为应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加强工作领导组织领导能力、纪检监察机构的协调能力,进一步整合力量,形成合力,把反腐倡廉工作下到一线,落到实处,确保基层纪检监察反腐倡廉工作做出特色,做出成绩。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应做好如下三点:

组织领导能力提升方法

一、强化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龙头”作用。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是反腐倡廉的“龙头”。落实责任制的过程就是纯党风、清政风、带行风的过程。基层执法部门必须要坚持和完善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切实担负起全面领导责任。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应树立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负总责,重大问题亲自过问的意识;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一岗双责”意识,抓好分管部门和本单位的反腐倡廉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抓好责任分解,把反腐倡廉任务分解到每位领导班子成员、相关职能部门和具体承办人员身上,使每一项制度建设和工作任务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时间进度和工作质量要求。牵头部门要牵好头,协助单位要全力协助,责任人员要负责。提僧组织领导能力,领导干部既要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又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反腐倡廉工作敢抓敢管,真抓实干。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穿到行政执法、综合管理、安全监察等各项业务工作之中。就我们质监部门而言,要把质量管理责任制、执法打假责任制、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制等各种责任制都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这个“龙头”统起来,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往深处想,往实处做,管不好不撒手,管好了不松手。要加强对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和奖惩兑现全过程的监督检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经常查一查:分工负责的工作抓了没有,该抓的工作落实了没有,该发现的问题发现了没有,该解决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该责任追究的追究了没有。

组织领导能力提升方法

二、加强组织协调,认真履行两项职能。

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源头治理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工作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与各部门的业务工作关系更加直接、更加密切。纪检监察机构要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协助党组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部署和任务分解,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对需要多部门共同完成的工作,要有效组织,合理调配,整合力量;对那些与部门业务紧密相关的工作,要充分发挥部门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组织而不越权,协调而不包办。

纪检监察机构要在充分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同时,认真履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党政监督的整体效能。要加强执法监察,积极开展对《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做好重特大责任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同时加强廉政监察,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加强效能监察,健全行政效能投诉受理机制,全面推行行政问责制,切实解决个别部门存在的效率低下、办事推诿、资源浪费等问题。纪检监察机构抓住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拓展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监督效能。继续加强对稽查办案、行政许可、评审推荐、企业采购、财务审计、工程审计等重要工作的监督检查。纪检监察机构还应派员列席案审会,所有招投标项目要事先向纪检监察机构通报方案。

组织领导能力提升方法

三、加强纪检监察的组织领导能力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纪检监察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各单位党政组织应进一步加强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要高度重视纪检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在政治上信任重用他们,在工作上支持帮助他们,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纪检监察机构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深入开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加强纪检监察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要以培养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三宽型”干部为目标,组织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其政治思想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认真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质监业务知识,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专门人才。

基层行政执法机关应及时选配党性强、综合素质高、业务好、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充实到纪检监察队伍中来,同时要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多岗位的使用和锻炼,注意把纪检监察机构的优秀干部交流到其他部门的重要岗位上去,为干部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提高创造条件。纪检监察干部自身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努力做到“六戒”:思想戒“腐”、作风戒“飘”、办案戒“情”、交友戒“滥”、业务戒“平”、纪律戒“松”,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执纪的组织领导能力,以过硬的素质、优良的作风、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4.组织能力提升方案 篇四

——兼谈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多年来,北京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从2003年开始,市政府每年都把培育社会组织工作列入了折子工程之中。2007年12月,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首都社会建设,加快推进首都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步伐,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北京市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建设办公室。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建设办分别作为市委的派出机构和市政府的工作部门,实行合署办公。原市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发展办的职能也并入其中。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着力搭建宏观管理平台,研究制定首都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推动社会建设各项任务的分解落实和督促检查。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着力扩大载体,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着力加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着力加强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使社会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有序建设的阶段。

一、北京市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北京市和全国一样,社会组织官办的居多。这时候的社会组织由管理机关主办,要么是以“二政府”的形式出现,要么就是依附于管理机关,靠管理机关的拨款生存。这些社会组织缺乏社会组织应有的民间性和独立性,它们也为政府部门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在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情况下,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平等独立的合作是无法实现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机构改革进程的加快,社会组织的发展,使得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逐渐增多。从目前情况看,我认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首先是政府部门要有合作的需求,其次是社会组织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另外,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有很大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的权力和能力。当政府还具备对于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的能力的时候,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就不太可能实现。反之,如果当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实现之后,社会组织得到了广泛的活动和生存空间,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则才会逐步走向正轨。

北京市近些年来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组织能力进一步增强,一些群众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逐渐增多,政府职能转变步伐逐步加快,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提供了条件。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在推进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中做了许多卓有实效的工作。其中,中关村园区管委会、市工业促进局、市商务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关村园区管委会的30家社会组织全部是民间自发成立的,市工促局和市商务局两家行业协会共有68个,占全市市级行业协会的39%。这三个单位在发挥本领域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与社会组织合作方面有着相同的特点:

一是管理部门转变观念,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展,重视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建立起与社会组织相互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是制定本区(领)域管理办法,完善政策环境。中关村管委会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社会团体管理办法>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社会团体组织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商务局制定了<本市商务领域行业协会规范治理和脱钩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依法活动、政府购买服务和资金扶持进行规范。

三是明确管理机构,加强服务引导。三个部门都设立了社会组织的专门主管部门,把培育、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作为主要职能,开展对社会组织的服务工作。

四是设立专项资金或购买服务,加强合作,提升社会组织地位。中关村管委会每年从园区产业发展资金中拨付专款,对社会组织及其项目提供资助。2001—2006年,中关村园区管委会共资助社会组织工作经费1 148.95万元,资助社会组织78家次,资助项目225项。市工促局与社会组织合作完成了政府调研、政府调查、行业统计、行业标准编制、企业创新成果评审、承办展览、制定和实施行业“十一五”规划、职称评定等工作。市商务局除了将一些工作转移给社会组织之外,还积极与社会组织合作,按照《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迎奥运三年行动计划》、<北京市商业服务业奥运会(残奥会)2007年测试赛场馆外围保障商业整顿工作实施方案>、《北京市大型商场超市购物环境规范(试行)>、<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选编》、<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迎奥运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和《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员工行为礼仪规范(试行)》的要求,在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消费环境、强化员工素质、提高服务技能、构建信用体系、倡导行业自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五是坚持政社分开。中关村管委会自身没有举办社会组织,也无政府工作人员在社会组织兼职。在日常管理中,采取“社会组织自我发展,政府指导但不干涉日常工作,努力提供服务”的工作模式。对在园区外注册在园区内活动的社会组织,不问出身一样给予服务。市工促局和商务局从社会组织长远发展出发,坚持政社分开,稳步进行行业协会脱钩和解除公务员兼职问题,保持了社会组织的民间性、独立性,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六是加强培训,打造专业队伍。中关村管委会注重社会组织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制定了人才培育计划,委托专业机构对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进行1000人次以上的培训,提高了专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例如,北京市中关村科技民营实业家协会有14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研究生和双学历有5人,大学本科学历8人,大专1人,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0岁,平均工资在4000元以上。

二、社会组织作用突出,成绩显著

社会组织通过从事向政府输出服务、制定行业规划、规范行业秩序、维护企业利益、反映共性诉求、促进产业发展等工作,发挥了沟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营造出良好的产业发展、创新创业、企业信用、市场环境、人才流动、国际交流、技术成果转化环境,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1.促进产业发晨

中关村园区社会组织打造和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增强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北京闪联信息产业协会通过制定标准,推动了园区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完善和聚集,闪联标准通过国际标准组织ISO立项,并被国家标准委员会评为中国标准创新一等奖。市商务局收集和整理国家标准23个、国家行业标准1 5个,北京市地方标准13个,编辑印刷了<商业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资料选遍》,各协会结合行业实际,不断研究探索通过国内贸易标准的实施来规范、促进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途径。同时,大力加强国内贸易标准的宣传推广工作,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标准化意识,积极开展采标和达标活动。依照<关于严格控制本市商场超市室内空调温度的通告》,加强节能宣传。市工业促进局的协会加强品牌建设,服务北京工业。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继续开展了“2007:fl;京十大时装品牌”评选工作,还积极组织参与“迎奥运北京工业品牌展览会”,承办了“时装之都品牌展”。北京食品协会支持北京奥运会赞助商、供应商和食谱原材料遴选企业,引导北京食品企业,借助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契机,以北京奥运会期间来京的旅游者为对象,推出了一批具有北京历史文化、京味口感突出、携带方便、包装精美、适于馈赠的旅游特色产品,满足来京旅游观光的中外消费者的需求。大力拓展“京药”品牌建设,提升北京医药的市场竞争力。受北京市工促局、市药监局委托,北京医药行业协会在第56届全国药交会上,开创全国医药系统由行业协会组团参展之先河。

2.服务会员企业

中关村科技园区社会组织在通过提供品牌服务、推进会员国际化发展等方面,为会员企业提供服务。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德国杜塞尔多夫国际医院及医疗设备博览会,参加德国汉诺威CEBIT展览,主办“北京企业与外资银行面对面”融资沙龙,举办“中关村高科技企业进军东盟高层交流会”、“中国品牌企业东盟战略高峰会暨北京交流会”等系列活动:自主品牌创新发展协会开展了园区第一批快速成长企业的评选、“V815”民族品牌创新发展高峰论坛、2006年“品牌万里行”北京站系列活动、2006年京台科技品牌论坛专场等。依照<北京市商业服务业迎奥运培训工作指导意见>和<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员工行为礼仪规范(试行)>,行业协会配合各区、县商务局大力参与奥运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市商业服务业参加培训人数已达24万人次,涌现出3"48家“首都文明服务示范窗口”、80名“首都文明服务明星”、29个“奥运培训工作先进单位”、104名“奥运培训工作先进个人”,培训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工业促进局的协会在2007年就开展了考察、交流、培训、论坛、参展、研讨等经济活动达620多次。一些协会不仅重视国内的学习交流,更注重扩大与国外同行的合作,社团管理研究15开拓国际市场。仅北京市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2007年就接待了德国、法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来访的经贸代表团180多人,组织本市30多家企业领导参加了对外商贸洽谈1 2项。

3.协助政府工作

中关村园区社会组织通过为政府建言献策,协助政府开展工作。2006年,协会联席会成员撰写的关于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90条政策建议,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制定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一五电子产品市场发展规划)、<中关村十一五人力资源规划》被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总体规划采纳;软件行业协会、创业孵育协会、电子产品贸易商会、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分别发布行业分析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不动产商会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小企业创业服务楼”,降低小企业创业成本,为创业小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北京工经联、矿业、医药等30个协会完成T72个调研课题。其中家具、机电、饲料协会分别完成5个课题。这些调研课题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提出很好的意见、建议。北京质量协会根据北京迎奥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专家向2008奥运会工作提合理化建议。从质量管理的角度联名向奥组委提出三条工作建议,并对每项建议都具体制定了初步实施方案,这些建议得到奥组委的高度重视。北京医药行业协会、北京电子商会、北京汽车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依法开展了行业统计工作。北京质量协会接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完成2007年北京市质量管理优秀企业的现场评审工作。北京企业联合会接受市工促局委托以北京市企业组织代表的身份参加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组成的北京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参加“三方”联合办案,代表雇主合法权益参与劳动立法工作,定期分析我市劳动关系状况,为北京市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做了大量的工作。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成功经验分析及存在问题 从北京的政府管理部门同社会组织合作的经验分析看,都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部门领导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和作用发挥。二是所在区域或领域的社会组织具备一定的实力和活动能力。三是政府职能部门思想转变的程度相对较高。从北京市社会组织的总体上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组织存在着政社不分,社会组织实力薄弱、自立能力不强、发展和活动空间有限、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年龄老化、经费不足、内部民主决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致使协会的服务面窄和自律、协调功能难以发挥,部分协会会员数量较少、行业代表性不强、缺少影响力。另外国有企业的比重大也是北京市行业协会和沿海省市相比存在差距的一个原因。

因此,要使社会组织进一步得到发展,建立起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政府部门耍转变观念

扭转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的思想理念,要重视发展和培育社会组织,更要相信社会组织的能力,和社会组织平等合作。

2.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调,制定对社会组织的财税优惠政策,允许设立社会组织扶持专项资金,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公益事业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建立社会工作专业资质评定制度和社会工作者资格等级制度,促进专业化队伍建设。同时,注重社会组织群体的民主政治权利的实现,提高社会组织和专职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剥离的力度,真正把社会管理职能转移给社会,改变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时的被动性,由社会组织承担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工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效率的提高,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步伐。

4.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5.组织能力提升方案 篇五

基层计生协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育龄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计生协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所在。近年来,新港街道办事处计生协会不断夯实基层计生协会基础,不断提升基层计生协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计生协会的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新港街道办事处计生协会加强和改进组织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计生协会组织建设实现“三个早”

协会成立早、定位群团早、进行“三定”早。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是做好计生协会组织建设工作的根本。我们注重顶层设计,立足抓早抓实,特别是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积极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取得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计生协会组织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夯实“三个基础”

一是以协会精神为抓手,夯实思想基础。就是夯实热爱人口计生工作和计生协会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是以村(居)计生协会和协会小组建设为重点,夯实组织基础。我们在选配好基层计生协会会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副会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的建设,改变过去一些地方“墙上协会”、“干部理事会”等状况。把协会小组建设成为扎根基层的人口计生和协会工作宣传服务阵地。

三是以提升会员素质为核心,夯实群众基础。我们注意把群众中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热心人口计生工作的积极分子吸收到计生协会组织中来,努力提升会员的整体素质。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经过会员、群众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到人口计生工作中来,从而自觉遵守计划生育,为人口计生工作在基层顺利落实打牢群众基础。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升基层协会关怀服务能力和水平

我们把真情为育龄群众服务,作为计生协会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组织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关爱育龄群众的各项活动,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深入发展。

(一)宣传倡导,感染育龄群众。一是丰富载体,典型引路。办好《计生协会小组》,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把内刊办成既宣传人口计生工作,又交流工作指导基层的宣传实用读本,起到了弘扬主旋律,解疑解惑,引领倡导的作用。

(二)真情服务,感动育龄群众。我们坚持把生育关怀行动和创建幸福家庭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打造服务品牌,用真情服务感动群众。

(三)挂点结对,感召育龄群众。开展 “一家人•一家亲”挂点结对活动,与基层干部和计生协会会员同吃、同住、同工作,加深了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感情。我们结合办实事、解民忧、促发展。

新港计生办

6.组织能力提升方案 篇六

一、城市社会组织治理能力定义及其困境

城市社会组织的治理能力,从主体讲,既涉及各级城市社会组织,又涉及城市社会组织的领导成员、会员;从内容讲,既指推动城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管理能力,又指城市社会组织履行职能完成任务的能力。尽管我国城市社会组织能力不断提升,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 城市社会组织发展的价值迷思

“作为新公共性最重要的承载者,NPO、NGO等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新公共性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由于城市社会组织承载着多元的价值理念,表达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价值需求,因此很难形成公约的共识。与此同时,每一种价值诉求在价值的多元诉求的决定下往往难以同社会的公共性完全达到一致,城市社会组织发展运行如果仅仅以价值诉求至上,那么就会导致所涉及的社会群体利益和公众利益发生矛盾。

2. 城市社会组织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当前,城市政府对城市社会组织的管理主要采取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机关双重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一方面城市政府通过设置过高的“准入门槛”将城市社会组织和城市政府置于相互对立的关系上,一些城市社会组织为了绕开过高的“准入门槛”,选择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或者干脆放弃登记;另一方面,很多城市社会组织为了取得合法的地位,采取了挂靠党政机关的方式,从而成为党政机关的附属组织,这就导致城市社会组织过度依附政府体制内部,严重影响了其独立性。

3. 城市政府和社会对城市社会组织的不信任

城市社会组织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个重要实体,它需要城市政府和社会的信任,尤其是来自城市政府的信任。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政府和社会都会对来自民间的城市社会组织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一方面,既希望它能对城市政府的职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担心城市社会组织发展会给党和政府的权威带来挑战。这种不信任,会加大城市社会组织为公共事业服务的成本,限制公共事务的治理能力,这将是我国城市社会组织治理能力提升的阻力。

二、“三圈理论”的分析框架与其对城市社会组织的考察

1.“三圈理论”的分析框架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马克·莫尔在1995年出版的《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公共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价值、能力、支持三个因素的相互统一。首先,政策方案目标是否能体现公共价值,称之为“价值”(V);第二,要考虑约束条件,称之为“能力”(C);第三,方案能否获得各个方面的认同和配合,称之为“支持”(S)。如图1所示,上边的圈是指公共价值,左边的圈指的是能力,右边的圈指的是支持。某政策如果要得到有效执行,那么要力图这三圈相交,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为这一理论可以用三个圆圈形象的来表示,所以称其为“三圈理论”。

根据三圈相交所形成的区域,可以将进行决策时出现的情况分为以下几种:耐克区(V+C+S):三个圈相互重叠部分,表示能力、支持和价值都具备的最佳决策或实施区,最有可能获得成功;梦想区(V):价值圈不与另外两个圆相交的部分,表示具有公共价值,但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支持。只停留在梦想阶段;梦想实现区(V+C):价值与能力两个圆圈相交的部分,表示有价值、同时又有足够的资源能力,但因缺乏支持难以实施;风险项目区(V+S):价值和支持两个圆圈相交的部分,表示有价值,同时会获得支持,但能力不足,实施有一定风险;别人的梦想区(S):支持圈不与其余两个圈相交的部分,表示仅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而缺乏价值,也无能力实施;噩梦区(C+S):能力和支持两个圈相交的部分,既有广泛的支持,又有足够的能力来实施,但却毫无价值,是最糟糕的一种情况。

上述三圈是动态的存在,因为可以通过三个圈的移动来改变各个区域的大小,努力扩大中间的耐克区。“三圈理论”认为,成功的决策可以基于“价值圈、能力圈和支持圈”三个要素进行考量,同时追求其结构性的平衡,所以制定一项决策,要全面考虑V、C、S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这三者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2.“三圈理论”框架下的城市社会组织考察

⑴城市社会组织的“价值圈”。城市社会组织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面对社会管理民主化、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城市社会组织具有优势,具备在很多领域承担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城市社会组织能够在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方面,作为公共服务承载者,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能代替政府对其成员组织进行有效管理,因而在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⑵城市社会组织的“能力圈”。城市社会组织的“能力圈”,就是要考虑我国城市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约束因素,即人、财、物条件是否具备。当前政府职能的精简正在成为当前体制内外的共识,需要转移出不符合政府应用的职能,承接政府职能的重要载体无疑是城市社会组织。从国外城市社会组织发展的情况来看,城市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治理能力的提升,使其是有能力来承接政府部分职能。

⑶城市社会组织的“支持圈”。城市社会组织的“支持圈”,主要从政府、市场、社会民众对城市社会组织的支持方面来研究。

首先,政府对城市社会组织的支持。加快政府职能向城市社会组织转移,将政府承担的部分职能交由有关的城市社会组织来承担,可以使政府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集中力量更好地履行其核心职能。因此,大力支持城市社会组织发展是推进政府职能转移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次,市场对城市社会组织的支持。市场性组织是城市社会组织中一类重要的组织,例如商协会、贸易促进会以及各种金融、资信评估机构和审计、会计等专业部门,正是这些机构让政府与市场联系起来,在国家经济秩序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重要作用。这类城市社会组织成为市场与政府的桥梁,给市场带来了诸多便利,这也是市场支持城市社会组织发展的原因。

第三,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组织的支持。很多拥有社会功能的组织在现实中或多或少地能够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与社会公众有着密切的特殊关系,因而对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众主人翁意识的增强,参与政策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城市社会组织成为公众表达利益需求的重要渠道,从而得到公众的支持。

三、基于“三圈理论”提升城市社会组织治理能力的路径

“三圈理论”是一个良好的分析框架与战略分析工具。可以通过分析某种战略决策或机制处在“三圈理论”中的某个区域,来决定解决相应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只有当V、C和S这三个圆圈向中心移动并出现重合部分之时,决策效果才是最好的。最优决策是在这三个要素的博弈中寻求耐克区,即V+C+S。

1. 针对城市社会组织“价值圈”,明确组织价值边界提升治理能力

城市社会组织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确立其价值边界。第一,城市社会组织在实现自身价值诉求的过程中,要和国家、市场以及其他城市社会组织在协商与妥协中共存。第二,要尊重不同价值需求的合理性,并认清价值理念背后的利益诉求。第三,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具体社会情境对组织价值诉求的内涵进行调整。相比国家,灵活的行为模式是城市社会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优势。

2. 针对城市社会组织“能力圈”,加强城市社会组织独立性提升治理能力

城市社会组织的行政性要逐步淡化,积极探索一条去行政化道路。行政级别逐步淡化可以完善城市社会组织的独立性,这有利于让城市社会组织在项目中发展道路,在现实中培养一支有能力、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激发城市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上的潜能,尽快而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中,逐步实现社会自治,加快社会与市场的转型。

3. 针对城市社会组织“支持圈”,加强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组织的支持以提升治理能力

⑴加强政府对城市社会组织的支持。在财政政策上政府要加大对城市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由于我国城市社会组织在经济方面和资金方面的能力非常不足,使得其在很多层面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要努力承担公共服务的购买,主动把一些事务外包给城市社会组织,同时给予其足够的支持经费,适当的政策辅助,尽力让城市社会组织为社会作出足够的贡献。

⑵确立城市社会组织的市场取向。我国的城市社会组织要转变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观念,适应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新角色。通过舆论、教育和实践由小农经济观念向市场主体转变,要逐步认识到城市社会组织是市场经济运行效益化、效率化的重要前提,积极主动地利用城市社会组织为自己服务,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分享由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利益,同时以此作为经济主体自身转变经营机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内容和契机。

⑶激发民众主体意识。要靠变革社会制度发展我国的城市社会组织,更要着力于每个社会个体的内在品质的提升。只有让每个社会个体内心都认同参与社会管理理念,城市社会组织日常工作的开展才能有的放矢。对原本仅仅是消极被动的小个体行为的转变,转变为自主自觉社会主人公的意识,这能够让民众在处理小个体与大社会的复杂关系中,加深认同感,同时使其备能够肩负起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能力,从而为社会提供福利。

参考文献

[1]田毅鹏.东亚“新公共性”的构建及其限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6):65-72.

[2][美]马克·莫尔.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曹俊德.“三圈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决策方法论意义[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37-41.

[4]段宇波,赵怡.“三圈理论”视野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86-96.

7.组织能力提升方案 篇七

一、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面临的主要挑战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上海城市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比如,社会流动趋于频繁,社会阶层分化加大,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由单一主体向多主体转变,社会成员的自主性意识逐步提高,基层党组织传统的说教式宣传动员模式对青年白领群体的影响力开始减弱,等等。基于这些变化,基层党组织动员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结构中不同群体的需求呈现明显差异,传统的同质性社会动员面临较大挑战。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上海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在所有制结构上,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许多新变化,有以“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为主的弱势群体;有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等为主的社会中间层群体;有以企业、新兴产业的主要领导者为主的相对富裕群体,等等。随着上海社会结构的逐步分化,新的社会结构中不同群体需求差异日益明显,既表现在消费需求方面,也表现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方面。比如,对于一般的白领群体来说,他们的主要需求体现为对自身权益的维护,要求政府对涉及自身财产增殖的投资领域进行有效监管等,这个群体的社会公共事务参与愿望偏低;对于社会结构中相对弱势的人群来说,最主要的需求则体现为要求政府完善社会基本保障体系、面对利益冲突时对该群体进行利益保护等。社会结构中的不同群体对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将变得更加复杂,也意味着传统的以同质性需求为基础、追求整齐划一效果的社会动员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从这个角度来看,基层党组织要更好地动员社会力量,就必须在动员内容上更多地考虑差异性需求间的有效衔接。

2.城市基层社区越来越呈现为“陌生人”构成的“流动”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有效动员日趋复杂。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的快速提高,一方面,当前上海城市社区以较快的速度成为陌生人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既有融入群体、寻找归属感的需求,又有扩展私人独立空间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的生活和工作空间的变动越来越普遍,流动已成了城市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使得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困难增大,社区成员对参与公共活动的态度较为多样化,社区党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努力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社区居民拥有的资源情况、参与的积极性以及运用的方式方法等。

3.群众的社会认同呈现出多样化取向,基层党组织迫切需要在实践中引领和倡导社会动员所必需的共同价值导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思想观念呈现出多样、多变的特点。从社会思想的内容上说,各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正确的与错误的、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交织,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从社会思想的发展过程说,随着经济发展、体制转轨、现代社会变化的节奏和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越来越快;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普及,人们思想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更大了,呈现出多变的特征。应该看到,社会思想的多样、多变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激发创造活力。但也要看到,这对党组织如何以“一元化引领多样化”,增强党组织社会动员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境下,基层党组织要开展有效的社会动员,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必须高度重视重构新时期社会动员的价值基础。

二、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能力的总体方向和路径

探索有效的党组织工作与动员机制,必须在继续发扬和完善传统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充分把握近些年来基层社会转型的新特征,建立制度化的、可操作性更强的新机制。

1.把握基层社区社会空间的组织活动,建立党在新时期社会动员的组织基础。市场经济必然产生一个主体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社会。我们党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多元互动中实现和谐,在活力迸发中产生秩序,在利益协调中达致均衡。这些年来,城市基层社区自发组织起来的娱乐、健身、互助等组织快速发展,表现为数量快速增加、活动领域不断拓展、功能和作用日益重要,凝聚和团结了社区中的一批群众。从社会管理和控制以及利益诉求的表达来看,组织化是一个基本要求和趋势。虽然社会人的流动性强,但所有的社会人至少都有一个组织归属。目前,社会人的组织归属的形态主要有单位组织、维权组织、民间组织和群众自发性的活动组织。因此,基层党组织要把凝聚社会的重点放在加强党对这四类组织的领导和引导上,推动基层社会在新的基础上实现组织化、有序化。

2.营造基层社区“多方共治”的社会秩序,确立党在新时期的治理基础。城市社区中有各类党组织和行政组织、驻区单位、企业和民间组织等,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政府一元主体的社会管理与多元主体合作下的社会建设并存,呈现出多方共治的发展趋势。当前,基层社区中一些公共事务就是通过这个共治系统的动员来实现的。上海城市社区的党组织从1997年开始就被赋予了协调、整合各种社区组织关系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个“领导核心地位”虽是自上而下明文规定的,但真正的获得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加强。基层社区的党组织要根据基层社区组织的结构功能情况,探索并逐步构建多方共治的制度规则和运作机制,形成多方共治系统,为建设新权威并开展有效的动员创造有利条件。

3.探索社区核心文化建设,构造新时期社会动员的价值基础。社会成员能否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集体的认同感,是有效开展社会动员的重要心理基础和主要动力来源。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前及初期基层党组织能有效开展各项社会动员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体系是紧密相关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观念日益多元,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力下降,社区空间内社会整合的价值基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不断巩固和加强。在这种背景下,上海的社区管理部门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尝试着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守望相助”、“邻里和睦”等价值基点,试图把社区“家园化”,进而重塑一种“温情”的“生活空间”,重新构造一种新的价值认同基础。但是在城市社会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社会流动加快的背景下,单纯向“传统文化认同”回归又面临了一系列困难,需要对“营造什么样的价值认同”、“如何营造价值认同”等进行思考和探索。

三、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机制建设的现实切入口

1.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主导的“项目化”引导机制,促进社会性组织的充分发育,构造社会动员的多维组织网络。通过项目化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对于基层党组织动员社区民间组织积极投身到有利于社区建设的公共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现在社区(街道)往往有一定相应经费,但分散在民政、文教、综治以及市政等科室的相关条线工作经费中,这不仅使得其公共性变得不突出,而且受条线分割的影响,原本应以区域性、公共性为目标的社团发育与公共服务也被“分割”了。为了更好地发挥资金的综合效应,建议设立“社会发展与公共福利基金”。由于该基金是面向区域性的,体现社区建设整体价值与目标,因此它应在社区党工委的领导下,由社区党组织来负责它的整体规划、立项计划以及最终审批。具体的组织结构框架:一是以社区民间组织管理中心为主,设立一个“基金项目资质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使命有两个:审核参与招标的社团的资质(如果没有合法登记显然不具备这种资质);根据团队完成项目的实际情况每次给予其一个资质认证——该认证直接影响到某个社团下次参与招标的成功率。二是以社区社工协会、相关条线派出的联络员为主,设立“项目指导委员会”。目前,在城市社区组织架构中,社工协会虽然是单独注册的团体,但其主要的职责范围相对较小。从章程上来看,主要是“搭建一个学习、交流与资源整合的平台”,开展培训和联谊活动。一旦协会成为基金“项目指导委员会”的主要单位,其业务指导的功能将会大大凸显。三是以社区委员会、主要条线部门的联合办公机构以及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企业为主,设立“项目招标与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广泛征求社区需求,结合相关条线的具体工作安排,以项目化的方式对社区主要团队展开招标,并负责对参与竞标的团队进行评估。考虑到该委员会涉及到的事务范围相对较广,因此可以考虑结合条线部门的专业特点设立分支委员会(比如社会福利与保障委员会等)。通过上述组织架构,一个充分追求区域性福祉、体现公共性的基金有可能在社区党组织的引导下有效运作起来,这对于促进社会发育、整合社区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2.进一步完善街居制框架下党的基层组织系统。街道党工委和居民区党支部作为街居制框架下的党的组织系统,其工作对象和工作领域已变得日益复杂,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机制,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会动员能力。一是发挥核心领导地位。街道党组织要加强对驻区单位的影响,强化对体制内外资源的汲取与运用功能,促进形成积极活泼而又广泛的社区参与新格局。居民区党支部要形成对物业、业委会、各种社会性活动组织的有效影响,完善和拓展基层党建的网络,逐步将社区内具有影响力的党员代表、最活跃的社会性团体中的党员代表、最主要利益群体中的党员代表吸纳进来,从而使居民区党支部的权威得到有效的保障。二是谋划社区公共事务。街道和居民区党组织要抓好社区公共事务,促进社区居民获得良好的生活环境。一方面,要通过社区民间组织等各种途径,及时掌握民生需求,并切实予以解决;一方面,积极发挥社区党员作用,比如可以探索把社区中具有不同专长和兴趣的党员分别组成专业化的工作委员会或活动小组,参与各类社区公共事务,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治安、物业管理等重要社区问题。三是发挥基层民主引导作用。街道和居民区党组织要在居民区选举等传统领域继续发挥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特别是针对当前因环境问题、业主维权问题等社区居民自发的“有组织集体行动”,要发挥自身的组织网络优势,进行快速预警,并通过对其中的各种“精英”施加影响进行有效引导,努力避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四是发挥社区民间组织作用。党组织定期组织街区内的活动性团队交流、共享经验,并引导它们进入街区内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决策领域;在社工站的配合下,定期展开有关的培训项目,提升团队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技巧与工作理念;定期组织一些专项活动,努力促进街区内的社会性团队关注自身所处的街区环境。

3.加强党组织对“两新”组织工作上的有效渗透,努力在互利中开展动员。这些年来,按照中央和上海市委提出的要求,全市各社区积极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现从“组织覆盖”到“工作覆盖”的发展,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今后,要重点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企业管理等密切结合起来,努力提升“两新”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一是以企业和居民“双满意”为抓手,建立一批模范示范单位,既有效地影响企业的运行方式,又切切实实地为居民和企业带来便利。二是建立社区内企业间、企业与居民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现在许多街道都已经建成了性能较好的政务网站,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外挂一个供企业员工、居民交流的板块(比如“生活在某某社区”),并发布一些主要供需信息和就业信息,打通驻区单位与社区居民的交流通道。三是充分调动社区内的资源(比如居民中的政府公务员、学校教师、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展公益性的面对企业的普及性培训,同时以较为生动活泼的方式普及党的知识与时政信息。

4.探索社区核心文化建设。有学者在研究了大量成功的“价值基础”构造案例后提出,要成功营造“共同的价值认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经验上的可信度、经历上的可测量度和叙事的可靠性。从社区成员的角度来看,经验上的可信度要求党组织所提供的“价值”在经验上是可信的;经历上的可测量度要求党组织所给出的“价值”必须是可以被最大限度现实化的;叙事的可靠性则是社区成员对党组织宣传的内容所做出的可信性评估,如果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宣传的理念,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在价值和规范的内化上接受党组织的引导。一是逐步明确社区核心文化的努力方向。比如,这种价值基础涵盖了社区中不同社会阶层成员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它是以一种宽松而融洽(非紧张、非对抗)的氛围为基点,包含了全体居民对社区公共利益的充分重视,暗含了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及其供给者的充分尊重,显示着居民群体对不同意见和不同需求表达的充分宽容,展现了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二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力量,社区党组织在营造包括上述四个方面内容的价值基础过程中,要在营造方式上予以不断更新,摆脱以往的简单说教式宣传模式,结合本地区的文化特点,在人们的内在理念与现实境况之间寻找到某个恰当的契合点,并以一种可信的方式传递给社区居民。

作者系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干部、上海大学博士生

8.组织能力提升方案 篇八

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执政能力建设的担负着重要职责。当前各项组织工作的开展,必须牢牢抓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以发展的观念、创新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统筹兼顾抓部署,突出重点抓大事,形成合力抓落实,才能实现用组织工作新成效确保党的执政能力新提高。

一、多渠道培养锻炼干部,不断提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党员干部作为党执政使命的具体践行者,其执政能力――尤其是驾驭市场经济、引领第一要务的能力高低,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重大。为切实提高干部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我们不断拓宽干部实践锻炼渠道,在干部实践锻炼方式上寻求突破。一是选派干部上挂,共选拔8名干部到省直机关挂职。去年上挂干部共争取利华益集团“863”石化项目等7个,项目总投资10.3亿元;争取资金1000万元,同时争取到了大量政策支持和产业发展优惠措施。二是选派40名优秀年轻干部组成专业招商队伍,到经济发达地区招商。专业招商干部在外有效地宣传、推介了利津良好形象,共引入项目45个,计划投资56.68亿元,已到位资金14.62亿元。三是组织干部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去年3月,按照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培训等程序从县乡机关中选拔了48名干部,奔赴上海、温州等南方8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把干部推到了市场经济前沿和经济工作主战场,不仅干部本人得到了丰厚的.经济回报,还极大地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四是组织乡(镇)长挂职锻炼。去年7月份,组织全县9名乡(镇)长到浙江上虞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挂职锻炼,有效增强了乡镇党委驾驭市场经济、统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以合同监管为载体构建和谐稳定新农村,大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构建稳定和谐社会是党执政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内容。因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条件制约,农村社会矛盾相对较为突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成为重中之重。去年,我们针对基层群众上访等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不断增加的实际,找准切入点,组织开展了后进村集中整治活动,在全县倒排查出50个后进村,选派熟悉乡镇基层工作的科级干部进驻,找准症结,分类施治。整治中,发现70%以上的不稳定因素是由于合同不完善造成的。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北宋镇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推行了农村合同乡镇监管制度。乡镇依托司法所成立合同监管中心,各村也成立了由村“两委”成员等党员干部组成的合同协管员队伍,为农村合同、特别是集体土地承包合同的起草、签订、履行提供全程服务。合同监管制度施行以来,因土地承包不规范等引起的上访事件大幅减少,有力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消除了重大不和谐因素。

三、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建立高素质的基层执政队伍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人。只有选好人,用好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善于驾驭复杂局面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才能不断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我们抓住这次村“两委”换届契机,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切实严把“三关”:一是严把依法办事关,做到该遵循的原则一个也不变通,该履行的法定程序一个也不减少,该交给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一点也不保留。二是严把程序关。选民登记采取“小户”登记办法,把大家族人口有效分离成小家小户,从根本上杜绝了家族式委托投票。严格进行“两控”,即控制流动票箱的使用和控制委托投票,最大程度地支持群众直接参与投票。三是严把分类指导关,坚持分类指导、因村制宜的原则,做到先易后难,层层推进。这些有力措施,保证了绝大多数村选出了群众威信高、文化素质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村级班子。全县村“两委”换届工作于1月份全部完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人兼”比例达93.7%,两委交叉任职率98.6%,比上届精简村干部1102人,减少42.6%。

四、圆满完成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任务,搭建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执政能力的新平台

9.组织能力提升方案 篇九

湘潭农商行组织中层管理人员参加管理能力提升研修班 3月9日至16日,湘潭农商行组织辖内17名中层管理人员赴上海财大商学院参加了中层管理人员管理能力提升研修班,这是湘潭农商行与上海财大商学院组织的第二期培训班,这也是农商行“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的延续,通过一周的学习,学员们受益匪浅。

此次培训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习课程内容丰富,包括《领导者情商与个人魅力塑造》、《中层管理综合技能提升》、《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与热点问题》、《银行业媒体危机公关与声誉风险管理》、《EVA管理与绩效考核》等课程;二是师资力量雄厚,教授们授课深入浅出,有讨论,有互动,有意境,形式多样,紧张活泼,学员们学习兴趣比较深厚;三是学习比较系统,课程安排紧凑,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家形势到农商行现状,从自我管理到团队建设,从媒体危机公关到声誉风险管理,从EVA到绩效考核,实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系统性与理论性相结合,深受参训人员好评。

通过培训与学习,学员们进一步开拓了视野,启迪了思想,创新了思维,纷纷表示将所学所思所感所想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引领团队加强协作与沟通,加强自身修养,为打造“一流的现代银行、幸福的职工家园”而努力奋斗!

10.组织能力提升方案 篇十

关键词: 中职  班主任  主题班会 设计组织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16

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的必修课,也是本校课时安排表上重要的一门课。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体学生一起参与的为解决班级或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各种教育问题,围绕某个主题而实施的班级活动。主题班会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自我教育功能、激励功能、感染功能,可是很少有专业培训课教班主任组织与设计主体班会。由于班主任对主题班会的经验不足,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上好主题班会课,很多时候,班主任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在开主题班会,因此,往往导致主题班会的僵化模式、倚重表演、单向灌输、共鸣缺失等问题。

主题班会的问题表面看来是教师的教育技巧、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的问题,但是,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是班主任主题班会的设计理念缺失,以及相关理念知识的缺乏。也就是说班主任需要对主题班会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必须彻底摈弃“拼盘式”的设计思路和搞活动式的设计理念,必须回归到简单容易操作的常态,回到实实在在的实效上来。班会的主题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可能按着学校既定的德育计划一成不变地执行下去。因为主题班会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和需要相联系,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因此,主题班会既是稳定的又是相对变化,稳定的是我们社会和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相对变化的是我们如何选择学习的内容、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技巧等。那么,如何提高中职班主任主题班会设计与组织的能力呢?本文基于相关文献、问卷调查及座谈等研究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梳理如下。

一、师生共设,凸显以人为本理念

按着习惯的做法,大多数班主任会在重大纪念日不失时机地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对社会上有些人见义勇为而有些人却明哲保身等事件开展讨论;关注社会主义、公平教育,关注民族利益教育,关注个体文明朴实的程度教育等。其实这样的教育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条而又空洞。其实在这信息瞬变的社会,学生可能比教师接受的信息更多,信源更广泛、更新颖。生活处处是教育,当我们教师疲于搜集信息、素材的时候,何不利用学生的力量,为教学所用呢?这样改变了班主任仅仅局限于学校提供的教育活动资源的局面。更重的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了活动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教师只需给学生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样的好处何乐而不为了。

学生在搜集素材的时候往往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他们不断从报纸、电视、网络及现实中寻找合适作为主题的素材,从而构建丰富的资源库。在资源库中,学生要去选择、辨别、分析等一系列的活动。“活动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但是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是相对狭窄和有限的。如学生在评价中,往往表现出思维缺乏深度、灵活性不强、批判性不足、创造性缺乏等问题。因此,班主任在活动中应按着“自选——分析——综合——评价”的程序组织主题班会。创设主题活动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评价、自我调节等,让他们经历挫折与失败、探索与成功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从未知、知之不全到已知的自主探索,使其认知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重组中提高建构的能力。

班主任要根据学生重组的素材,组织涵盖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智能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艺术审美素质的活动。班会活动不能缺失道德教育,依然是典型榜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关注人文精神,强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班主任必须要在班会活动中执行并实现这一精神,依靠各式各样的主题活动实现价值引领作用、激活思维作用。下面举例一个师生共设及组织的主题班会。

案例1:主题班会《感恩父母》

活动主题:感恩父母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命不是一人所有,请珍惜生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感恩父母。

(2)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最主要是让学生不要忽视了解父母,积极与父母沟通,正确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具体过程设计:

活动开始:主持人通过提出“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提示“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引出本次班会的主题 “感恩父母”,然后宣布主题班会正式开始。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例如:妈妈经常在单位加夜班通宵到第二天早上7:00下班回到家,马上走进厨房准备给我做早饭,然后带着极度疲惫的身体送我到学校上学,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想?

通过模拟体验以上的情景,我们能了解到父母的辛苦,那么我们如何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呢?

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再每组轮流举手发言。

(2)互动游戏:谁是最了解父母的人?

主持人提出以下十个问题:

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爸爸从事什么工作?

爸爸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妈妈最喜欢吃什么菜?

爸爸最喜欢什么颜色?

妈妈最喜欢看什么书?

妈妈的鞋子尺码是多少?

爸爸的身高是多少?

爸爸最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妈妈晚上家务劳动到几点睡觉?

以上十个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然后让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回答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总是抱怨父母不了解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父母。其实,上面的十项内容父母知道的要比孩子多,学生往往认为这些都是父母应该了解的,却忽视了从同样的方面去了解父母。当然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了解的远远多于这十项,这个互动游戏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了解父母做起,积极与父母沟通。

(3)回味幸福时光。关于父母养育、关爱自己的一些难忘的事;父母工作、做家务的辛苦与劳累;和父母在一起的难忘的快乐时光等。

从内心深处表达对他们的感激: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表达努力学习的决心,尽力让他们放心;决定做一件令他们开心满意的事情。

(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全班齐唱,提升主题班会教育氛围)

活动小结:

主持人总结并提议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了解父母,积极与父母沟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最后宣布活动圆满结束。

通过本次“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收获和感悟了很多道理,他们知道了应该如何跟家长沟通,并深刻理解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大部分学生表示回家要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如扫地、做饭、洗衣服等日常家务活,这些说明了本次主题班会达到了教育目的。同时通过电话家访和家长主动到校交流发现学生在家对父母的关心有很大的提升,如何使学生长期坚持对父母的关心和尊重,体谅父母将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二、形式多样,强化渲染收获喜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做了大量情感投入、精力投入,也蕴涵着他们智慧的结晶。在班会活动中,学生自己创设的各种素材,自主选择的主题能够创造一种真情实感来打动自己,如同演戏时,只有进入角色,才能吸引和打动观众。因此,班主任要关注活动中的细节处理,掌握情感技巧,倾听学生的真实的想法,让他们的个性在活动中充分张扬,使他们的积极性、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此外,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要反映学生实际现状,解决实际困惑,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获得成就感、价值感、幸福感,使他们的情感自然而真诚地流露出来。这样能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强项,形成积极的心理,保持愉快心情,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学生通过活动消除不利情绪,放大学习生活中的快乐,提高了学习质量,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案例2:主题班会《班规制定》

活动主题:班规制定

活动目标:高一年级刚开始组建班级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大不相同,所以必须要建立班级公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但是班主任又不能草率地制定出一套班级公约规定,所以本次班会主题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制定班级公约的活动中来,同时也了解自己提出的公约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进而使学生从主题班会活动中收获成就感和喜悦感。

具体过程设计:

活动开始:

(1)导入主题:班主任提出国家社会如果没有法律的话,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学校如果没有校规的话,将会是什么样子?班级如果没有班规的话,将会是个什么样子?请同学们分别谈谈。于是引入班规的重要性,接下来是怎样制定班规呢?

(2)分小组制定班规:

①班级目前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考虑该如何应对制定合理科学的班规方案;

②小组长记录组员的每一条班规建议并在组内讨论可行性;

③每组的小组长分别到班级讲台宣读本组通过的班规方案,由同学们提出意见,赞同或者不赞同;

④班主任最后把关确定学生通过的班规方案;

⑤把班规制作成提示牌子挂到教室的墙上;

(3)开展人人遵守班规的学生签名活动。

活动反思: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活动,学生充分认识到班规的意义和重要性,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作用,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讨论制定了班规,体现了民主的班级建设氛围及个体在班级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明辨关系,理顺主题班会脉络

(一)处理好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在班会主题创设的过程中,师生互动、协商、交流、合作与对话,要打破教师“讲” 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思维,主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在学习共同体中形成学习思维共识,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智力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克服“领导心理”和“唯我独尊”的倾向,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创设者。教师应该把自主的权利还给学生,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有可能,学生都可以自由地选取素材,可以就素材自由发问。教师应该欢迎和鼓励学生提出多种的观点和见解,能够提出与教师观点不同的看法,要正确评价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评价,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二)处理好班会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从近年来有关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对所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问题的探索,大多是在激发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边缘上打转,并没有真正涉及到对学习内容选择问题的思考。班级活动“主题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是以一个生活情景和实验呈现情景的形式展开的。选择、确定的生活情景和实验情景,包含有一系列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研究欲望的探究性问题,通过探讨这些问题,不仅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建构知识系统,还能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使思维不断扩展,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并产生研究的动力。这样的学习内容选择和呈现、展开方式,不仅是主题明确,而且有利实现与学生经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沟通。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能激活、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能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

四、设计组织“主题班会”要考虑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作用

班主任在设计与组织“主题班会”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体现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包括健康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个人发展的能力,还要注重学生个人对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目前的适应能力,还要注重他们未来的发展能力。

图1

“主题班会”针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计划的进行,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学生的成长是个渐进而反复的过程。

五、感想体会

(一)依据原则,强化班会的针对性

确定主题班会要把握好四个原则:教育性、针对性、计划性、整体性。富有教育性主题班会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且自始自终贯穿、渗透着极强的教育性;具有针对性主题班会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主题的确定必须寻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思想问题;认真确立主题,做到计划性主题班会必须有计划性,有严密的序列步骤,不能随意而发。针对性原则要求班主任在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关照教育对象和现实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题班会的主题必须针对班级中现实的问题,以解决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二是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的阶段性特征。班主任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依据,设计主题班会的主题内容,选择适宜的实施方式。整合性原则是对班会的设计和实施中所涉及的主体和主要活动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在主题班会的实施中,整合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整合;二是媒体演示和言语解说的整合。

(二)四点创新,分步骤分阶段提高

主题班会的创新就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根据当下学校德育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在主题类型的确定、内容选择和形式设计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主题班会创新设计的“四个一点”即目标再低一点;主题范围再小一点;活动形式再灵活一点;创新的尺度突破再大一点。这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支撑,需要班主任大胆突破已有的条条框框,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大胆创新。主题班会实施阶段班主任要关注的细节:老师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老师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避免“一问一答”的僵化模式,要引导学生思考。班主任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同行交流、在实践中自修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素养;通过案例式研究和论文撰写,完成从经验描述到理论提升的研究。班主任要把抽象的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使自己不仅具有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同时具备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独立开展教育研究能力。

(三)“主题班会”要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体现

所谓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素养,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班主任要通过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来教育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立的素质,逐步形成善待他人、团结合作、交流沟通的做事方式,最终成为一个回报社会、乐于奉献、善待自然的成功人士。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主要通过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格特征、审美趣味等体现出来,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标志。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核心,对于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

综上所述,主题班会不是班级的联欢会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实施的需要达到一定教育效果的教育活动;主题班会不同于班级的常规班会,而是为了完成主题教育而实施的特殊教育活动,要充分凸显其教育功能;主题班会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其特殊的活动要求;主题班会要摒弃那种追求大场面的设计思路,要让主题班会回归常态。《学记》中有“导而弗,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样一句话,恰好说明了班主任主题班会设计与组织的真谛——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不是强行拖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班主任要善于反思和构建,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和模仿;要善于把学来的知识转化为个性化的知识,并且及时地生成实践成果;班主任在专业学习中要创造性地学习。班主任要当好主题班会的总设计师,注意不同活动形式的班会穿插配合,增强主题班会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直接兴趣,避免主题班会主题扎堆、形式雷同的问题。主题班会不是唯一形式,也不可能成为唯一形式,在实践中,不可能把所有学生教育都通过主题班会来完成,因此,班主任要对主题班会进行系列化设计,突出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计划性和系统性,避免主题班会设计实施的随意性。

六、改进建议

第一,目前中职班主任的任务比较繁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创设有效的“主题班会”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政策计划制定是相对容易的,如何有效实施才是具有挑战性的。班主任要定期参加教育门组织的培训教育活动,要不断学习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方法。

第二,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待改善的方面,我们不能责怪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和素质差的问题,要找出方法对策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地区学校之间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师生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为了传递感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重视、关心、爱护。

第三,中职学校的“主题班会”要根据自己学校班级的学生特点来安排不同的“主题班会”内容,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来创设“主题班会”教育方式。中职学生的个性是非常鲜明的,班主任要认识到“主题班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职业素质素养、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迟希新.有效主题班会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澜,杨小薇.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黄向杨.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科学出版社,2004.

[5]郑学志.高中主题班会设计技巧与优秀案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6]张旭宁.微情境在主题班会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5).

[7]徐卫.主题队会与主题班会的区别与联系[J].福建教育:德育:F版,2015(1).

[8]吴艳.试论新时期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4).

[9]杜金洲.一节《专注学习成就自我》主题班会[J].考试周刊,2015(57).

[10]吴昌涛.利用主题班会,重塑中职学生自信[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13).

[11]李迪.中职主题班会设计技巧与优秀案例[J].教师,2015(17).

[12]李春敏.小议如何开展好一节主题班会[J].语文学刊,2015(1).

[13]高继生.中小学主题班会异化现象透视[J].教学与管理,2015(7).

上一篇:教师赴青岛学习体会下一篇: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