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茶馆教学详案

2025-02-05

扬州茶馆教学详案(共3篇)

1.扬州茶馆教学详案 篇一

《扬州茶馆》是朱自清先生的《说扬州》节选。朱自清是一位语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纯真朴实的风格见长,给人疏朗清新的感觉。这篇《扬州茶馆》,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带着后生到扬州茶馆品茶吃点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来饮茶的先后顺序、烫干丝的具体步骤、扬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层次清晰,共分为三小节,分别介绍了零碎小吃、烫干丝、小笼点心这三类扬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类小吃的特色,有条理地从色香味、做法、选料等方面介绍。第二小节“烫干丝”的制作过程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在课文的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爱吃的小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这篇课文的字词教学方面,我还是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揽”一词时,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想象自己就是卖零碎的,自己会怎么叫卖生意,能够更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学生交流表达时,声音都比较小,没有叫卖的感觉,我应该加强指导。

学习文章时,我先让学生找到概括写扬州茶馆特点的句子,然后指导突出重点朗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找到扬州茶馆吃的花样后,我引说“在扬州茶馆,有XXXXXX等零碎小食,有XXXXXX,还有XXXXXX,所以说吃的花样XXXXXX。”这样的句式,在训练运用句式说话的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在指导学生学习零碎小食的部分,通过让学生自己读,找到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点,在读中感悟到一个“香”字,并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一边听他人朗读,一边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复现茶馆的画面,再来谈谈“走进扬州茶馆,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闻到了什么?”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将各自的所看所听所闻清晰地表达出来,进一步体会到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把“烫干丝”的过程清楚地说给大家听,学习复述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对于刚学习复述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老师要给学生铺设好台阶,因此,在这一部分处理中,我先给学生观看我在网上搜集到的制作烫干丝的视频,让他们边看边想厨师做了哪些动作,然后再圈出文中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细腻。再通过填空,理清烫干丝的先后顺序,然后再抓住重点词尝试边做动作边复述,有了动作的辅助,复述就不会太难了。

课后,经过戚老师的点拨,我想在这个环节,可以处理得更到位些,在借助影像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后,在同桌互说的同时可以再播放一遍视频,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多给学生一些扶手,学生也会说得更好。

另外,阅读好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扬州茶馆的著名不仅是由于茶馆中吃的花样最多,还与扬州人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息息相关。于是我提出了“扬州人为什么爱上茶馆呢?他们仅仅是去品尝茶点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对扬州茶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初步感受到中华民族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教学有个整体的回归。

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使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及时的改进,让我在这次评比课中收获不小。

2.扬州茶馆 篇二

天馨学校

范培文

教学内容:沪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十八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烫干丝”过程复述给大家听,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更进一步了解扬州茶馆的特色。

2.知道茶馆是大众聚会的场所,并引导学生通过扬州茶馆来感悟扬州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扬州小吃特色,初步感受中国传统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动词、标点符号,把“烫干丝”的过程有条理地复述清楚。教学准备:PPT课件、干丝、水、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师板书:馆,读后组词 2“馆”什么意思?

3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茶馆(板书:茶)4“茶馆”什么意思?

5无论南方北方,茶馆是极多的,今天课上我们去扬州,(板书)(提醒学生注意扬是提手旁)。

6简介扬州,这就是扬州著名的景点——瘦西湖。扬州在我国江苏省境内,长江北部,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城。今天我们去扬州看看那里的茶馆。齐读课题

7课题扬州茶馆边有一注释,谁来读?

8媒体出示朱自清图片及简介。师述:朱自清——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原籍浙江绍兴。三代人定居扬州,他6-18岁在扬州生活了13年,对扬州充满感情,故自称“扬州人”。这篇文章原名叫《说扬州》,写于1934年,记述了他在扬州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文章对于我们四年级同学来说太长,编者选了其中的一部分,加了个题目叫《扬州茶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1)抽读生字新词

2)课文有几节?指名三人读,注意读正确。

3)请你自己扫读课文,用直线划出文章中直接概括写扬州茶馆的句子 指名交流,自己练读,指导朗读:

突出:最著名(在扬州茶馆和澡堂是最有名气的)

满满的(哪些人?)

花样最多(花样可以换哪个词?)指导后再指名读,齐读

2.师生合作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说明:找直接概括扬州茶馆的句子,变换句式概括文章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体会

1扬州茶馆吃的花样怎么个多法?请同学们圈出文章中吃的花样的名称(板书:吃的花样最多)

2指名交流,逐节交流后板书:

零碎茶点、特色茶点、小笼点心 3练习说话:扬州茶馆吃的花样最多,有---------,有--------,还有-------。说明:找吃的花样名称,通过说话训练,梳理文章结构

4选择你最喜欢的茶点,反复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茶点的特色,读出你的喜欢

5师引读第一节:先要坐定了„„瓜子花生炒盐豆什么特点?(读出香)女生读 接着,------炒白果什么特点?(又热又香)怎么会是热的?男生读 接下去是,„„五香牛肉又有什么特点?(香)哪些香?齐读 6师小结:这个时候的扬州茶馆热热闹闹中又显得那么的悠闲。7学习第二节——烫干丝

1)自读,你说它的特色在哪呢?读后交流。(快、清、香、细)烫干丝色香味俱全、制作工艺精细,所以才称得上是特色茶点。2)它怎么做的?在文中标出(-)做“烫干丝”的动词。(板出切→切→放;

浇;

滗→拨→倒→搁)“滗”演示

共几步?(准备——烫——摆盆)

3)复述训练:借助图片和动词说说“烫干丝”的过程。指名说,再自己边说边做,指名上台说

4)小结:说时迟那时快,——烫干丝整个过程就应该快而不乱、有条不紊。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烫干丝不仅描写具体,而且情景交融,字里行间透出先生对这一特色点心的喜爱。

说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读文后,通过关注“;”,说说“烫干丝”分几步。这里除了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外,也渗透了分号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关注分号,知道烫干丝主要分成三步,而且这三步是有先后顺序的。学生对分号的作用有所感知,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感受到厨师厨艺的精湛,作者用词的精妙。

过渡:课文除了介绍烫干丝外,还介绍了什么小吃?又是怎样介绍的呢?

8.引读课文第三节

①小笼点心也是那么让人回味无穷。

②如果你是茶客,走进茶馆是不是一定按朱自清先生的顺序点呢?

四、总结全课

扬州茶馆人那么多,是什么原因?——聊天、聚会、交流信息,扬州人的生活更是离不开茶馆。先生走过许多地方,到过很多茶馆,但他总说扬州茶馆是最好的,也许是作者的故乡情结。1934年的茶馆已成历史,真得感谢朱自清先生,他用笔为我们留下了了那段历史与文化,让我们感受那个时代扬州茶馆的韵味。

五、课后作业

在座的同学现在都生活在上海,我们可以和妈妈、奶奶一起做做小吃,学着朱自清先生介绍一样上海小吃的特色,或说说一样点心的制作过程。

说明:本课在落实了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扬州小吃的特色,初步感受中国传统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后,再将内容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了解、感受自己的故乡——上海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语言实践。附板书设计:

零碎茶点

吃的花样最多

特色茶点

切,切,放; 扬州茶馆

(烫干丝)

浇;

滗,拨,倒,搁。

小笼点心

人多(聊天、聚会、交流信息)教学设计说明:

我设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用形式多样的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读、默读、引读中感悟文章的内涵。本堂课,我设计多处形式多样的读。从一开始的指名读到学生自己扫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内容。重点研读部分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思考,圈圈划划;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读出特点,读出喜爱。解决问题后,师生合作读。第三小节的教学更是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进行教学。

课堂上,我注意突破难点。如:烫干丝的复述通过读通句子——找动作的词——找标点——练一练——讲一讲的过程,帮助学生减少难度。

3.扬州茶馆教学详案 篇三

这篇文章写得很朴素,这就像朱先生的为人,是那么的实在。文章里没有什么花哨的词句,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修辞技巧,更没有虚张声势的夸饰,就像在与老朋友谈话,娓娓道来。我们似乎能感觉到,朱先生聊着聊着,就出神了,不知不觉进入了怀旧状态。少年时代的扬州,就借着他对扬州茶馆的追忆复活了。

朱先生的文笔可真是细腻啊。他说扬州茶馆里吃的花样多,便不厌其烦地写了卖零食的如何用着各自特异的方法来兜揽食客,茶房烫干丝的高妙技巧和小笼点心的种.种特异之处。粗粗一看,也许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有些琐碎,但只要你稍稍多读几遍,你就会感觉到平淡之中有真醇,细微之中有真情。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在平铺直叙,不是的,这是在回味,在享受,在品尝和捕捉那已经永远消逝,只存留于记忆中的那种美。

比如说,他如此不厌其烦地描写小贩兜揽生意的方法,如何地爆着白果,如何一片铲子声响,炒爆了白果,又如何用铲子送过喷香的白果来等等,这难道不是在回味那旧时的生活吗?不是在重新体会那世俗的温情吗?还有写干菜包子的美味,“到口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儿余味”,细腻到把味觉的回忆都呈现出来,深蕴其中的怀恋追忆之情便也不难体会了。

从表面上看,这篇文章似乎侧重的是描写记叙,但实际上却是一篇怀旧之作,文中的抒情气息其实是很强的。只不过这种情感表达得很含蓄,也很节制。

上一篇:关于防洪防汛自检回复下一篇:微商正能量经典句子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