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精选15篇)
1.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篇一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有了新的要求。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成为语文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本文从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出发,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39
新课改的深化使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尊重学生,还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模式上也要以新的标准不断创新。所以,在新课改下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殊不知,学生如果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那么必定也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那么有效教学也就无从说起了。众所周知,兴趣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因而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样,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必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此,方能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不断深化和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改在很多高中学校开始实行了,但也有很多高中仍然以单一的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教学活动既枯燥又乏味,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使教育本质发生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学方法不断深化和改进,在日常教学中也要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要融合现实生活,语文教师也要为学生讲解典型知识内容,使语文课堂的授课形式有更多样的特点,提出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文章的情与学生的情融合为一体。例如,《赤壁赋》一文的学习,教师要把景物描写和苏子、客之间的感情结合在一起来讲解,分析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明丽的情景,使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苏子和客间其乐融融畅饮欢快的场景。
三、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活动的真正主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他强调人的能力不是靠“听”来获得的,而是靠“做”来实现的,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因此,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能力真正提高,必须让学生做课堂活动的主人,在课堂活动中口、脑、手全部动起来,通过亲自参与和实践来提高学习的效果,这其中包括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等。
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教学可以将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和直观化,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优势作用,语文教师必须要进行充足的备课,只有备课越充分,语文教学课堂才能越精彩,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课件制作是关键,只有良好的课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良好的语文课件可以有效地整合电、光、声等各种效果,引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语文学习中。可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既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效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更容易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五、拓宽学生阅读面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文的博大精深要求学生时刻进行学习,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面。学生要想培养自身的文学气质,提高文章的理解能力,就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受课本篇幅和考试升学的影响,高中课本不能概括所有的文章,很多优秀的文章没有纳入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广泛地阅读各种读物,将文章中描写的意境真正贯彻到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去,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明的就是这一点。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不断地向学生推荐优秀书刊,扩大学生阅读面。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适当摘抄,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在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同时丰富自身的写作材料。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关注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使学生成了知识的接收器,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过分关注语文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进行机械的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改完全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尤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造性的意识,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成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树立发散性思维的目标,再明确思维的针对性和方向性,这也是辩证思想的要求。为此,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得到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七、提倡合作探究,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逐渐转变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好发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并解决问题,辅以教师的指导和鼓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当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重以问题为引导,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尤其在模式上,要从学生和教学的需要出发进行优化。
八、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首先,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语言水平。由于每个教师加强语言修炼的重点不同,语文教师应该正视自己教学语言存在的不足,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根据自身的特点修炼语言,这样才能使教学语言得到真正提升。其次,教师应认真学习语言,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尤其要重视语言的学习。?W习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其中多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和看教学案例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欣赏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时,摸索出他们有效教学语言表达的规律,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语言。另外,教师还应美化自己的教学语言。优秀的语文教师能以语言来影响学生,以自身的魅力来获取学生的认同,他们清晰纯正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畅达完整的语流都将使学生成为快乐的享受者。因此,美化教学语言对教学效果也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九、评价多明辨,而非随意迎合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给予的评价是课堂有效性的另一至关点。在课改之前,教师多是用“不对”“错”等生硬干涩的词语作为评价,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发言的信心和勇气;而在课改之后,我们的教师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取而代之的是“好的”“很好”“非常好”等评价。在尊重主体的今天,不少教育家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所谓的“赏识”指的是对于学生,教师要多看到他们好的方面和长处,多给予鼓励和肯定,但这绝不等于不讲原则地一味讨好和迎合学生。当然,它对激励学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从长远看,廉价的表扬是很害人的。我们可以想象,在课堂回答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回答的差别,有对错之分,有质量之分,都给予学生相同的评价,好学生得不到鼓励,一般的学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依然原地踏步走,错的依旧错,差的仍然差,而且还会养成学生信口开河、随便接嘴的不良习气,长此以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只会越来越下滑。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定要认真观察和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新课改的良好发展做出努力。新课改是在摸索中前进的,一定会遇到困难和阻碍。所以,教育部门也要把新课改的思想真正落实下去,各学校要深入进行新课改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师也要把握好新课改的理念,学习先进理念,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反思,使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广西灵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535400)
2.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篇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备课,策略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前几年我们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 认为教学就是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就教材而备教材, 强调教师怎么“操作”, 学生就怎么“操作”, 是一种机械式的教法。这种现象急需改变, 为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备课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备课的重点不应该只放在知识的讲授上, 操作技能的训练上, 更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 怎样学, 更应注重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合作交流, 拓展视野, 勇于创新, 提高决策水平, 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 形成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二) 尊重课程标准、指导纲要和教材, 但不能拘泥于此教材才是教学之本
备课时, 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 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教学的重、难点等。
二、新课程中信息技术备课“要”备的内容
(一) 备好课程指导纲要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我们要认真研究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河北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二) 备教材
教师在备教材时, 首先要对选修、必修教材有一全面的了解。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有关信息技术信息, 找出哪些是教学中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资源和素材。比如, 在学习使用“Access数据库派”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时, 教师首先要熟练掌握使用“Access”软件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通过备教材, 教师要做到:1.能准确熟练地掌握教材中设计的教学内容、背景资料以及课后练习等;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练习;3.掌握教学软件操作的小技巧;4.能分析出教学重点, 并能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教学难点;5.对于教材中设计到的某个教学内容, 教师要知道需要哪些知识的铺垫, 知道此知识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奠定什么基础。
(三) 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是教学环节中的主体。教师要想教会学生, 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搜集相应的教学资源或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 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备学生, 教师要做到:1.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及欲望。比如学生喜欢上网,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此为契机, 用“上网”这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2.了解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实际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所任教的每个学生情况都有具体了解。3.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实际生活水平, 这对于设置练习、创设学习情境具有很大的作用。
(四) 备教学资源
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 教学资源的准备不光指硬件上的准备, 还应包括一些教学软件方面的准备。
(五) 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备方法要解决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包括考虑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重难点、贯彻教学原则、渗透新课程理念、安排教学环节等。面对新课程,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 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课要向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解决好为什么学的问题。2.合作性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 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3.伙伴教学: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外几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最大特点是重视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目的是通过同伴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生间互教互学, 以便促进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在伙伴教学中, 教师既减轻了自己的压力, 又缓解了教师辅导不全的问题。
(六) 备好教学组织形式
这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和组织学生上机。
(七) 备好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不同于其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在备课时, 要确定教学结束后把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点, 从而对学生做出书面或者操作要求。
(八) 备课后辅导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学生对课堂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的最终掌握, 离不开课后的消化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但课后的辅导, 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的重复, 应该是针对所教课程中, 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 再次备课, 根据所查 (反馈) 的“漏”进行补“缺”。课后辅导课要在“补”字上动脑筋, 要通过作业小结课、综合训练课、习题补导课、实验操作讲评课, 以及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三、教学方案设计
应考虑以下几个内容:
(一) 目标的弹性化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首要任务。目标的设定要具有弹性化, 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此外, 目标的设定不能仅仅局限于认知, 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二) 重、难点弹性化
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来确定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的设定要涉及情感、能力及方法等。
(三) 教学过程的弹性化
教学过程是设计教学方案的主体部分, 它包括本课教学全部活动方案和主要内容, 一般以教学环节为单位进行表述。面对新课程, 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特别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参与时间与空间, 要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估计和引导。
总之, 新课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准备充分,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驾御自如, 才能把要讲的知识内容有声有色地传授给学生, 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立新.《信息技术教师用书》[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谈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三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不少教师忽视历史教学的作用,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1.学校忽视历史教学。
很多学校忽视历史教学,给历史教学安排较少的课时。
例如,有些学校每星期给历史教学安排3个课时,而给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学安排8个课时。
2.学生忽视历史教学。
首先,学生普遍认为历史是“副科”,不用投入太多精力进行学习,应该在“主科”上多花时间,而且历史知识以前都学过一些,不用再花时间去学。
其次,不少学生不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认为在考试前背一背历史知识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传统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三维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感性认识,了解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形成系统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契合了素质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往往难以实现。这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效果难以在短期内显现出来。这种教育偏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三维目标的落实,因此教师要提高自我修养,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么样的结果。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促使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为目的,而高中历史正是培养学生人格和道德的核心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高中生的阶段性特点
高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见解,思维接近成熟,性格趋于稳定,但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缺乏理智,容易冲动,处于半成熟状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所以,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五、学习历史的意义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戴安娜·诺维茨基教授曾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由此可见,历史课堂是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最佳阵地。
历史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和素材,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拓展知识面,增进对世界的了解;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学习可以培养优秀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另外,许多历史事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尊重历史,追求真实,传承人类优秀文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七、高中历史的人文教育优势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素材。
1.日本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原因。
教师可结合教材提出问题:日本为什么会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讲解:①军国主义思维和武士道精神的影响;②耻感文化的影响,只有羞耻之别,没有善恶之分;③用屠杀泯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和人民,捍卫国家的利益。
2.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促成国共合作,这种视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与气魄值得我们学习。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这表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胜利。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表明日本犯了滔天罪行,全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要有世界意识。
3.抗战胜利的反思。
日本曾与中国、苏联都进行过战争,但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说明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不同时期,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捍卫国家利益的方式。我们要牢记历史,但不能牢记仇恨。我们如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会使我们前辈为维护和平所作的努力付之东流。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珍惜和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4.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篇四
作者:冯蕾蕾单位:阜阳二中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各个学校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高中数学课堂通过师生互动、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题型、导学案等几方面实施的教学技巧方法,从而更好地推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关健词:新课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技巧方法
正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也给所有的高中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模式。在摸索的过程中也折射出另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表现有没有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因此,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技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接受,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改倡导应用导学案,但完全交给学生,学生自己挖掘问题的能力不够。所以,我认为应该两种模式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讨论的余地,并及时给予提示和补充。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一根拉面在拉面师傅对折拉伸5次后,变成多少根,拉伸10次呢,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根数超过10000,学生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出通项公式,并计算出数值,远远大于10000根。通过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
活动中,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用讲授基础知识后,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讲,学生评,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应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让学生展示点评时,教师应就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质疑、补充扩展。以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发现数学知识的奥妙,掌握数学规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如在讲解归纳与类比时,可以用最新的问题,禽流感h7n9的病毒研究时,可类比h1n1研究。这样既关注了时事又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从生活事例,发觉数学的奥妙美,体会数学思想。从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总结规律,挖掘出学生的数学潜质。
四、教学中加入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数学的整合,是解决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大大增加了课时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样轻松、偷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三视图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几何体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五、利用启发性思维引导学生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
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已知x,y满足方程xy221。求y2的最值。x2
这道题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很难思考出来,这时数形结合思想就体现出来了,数学式子的几何意义给我们提供了解题的简便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使用了有效的教学技巧方法,就能激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技巧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智慧性,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减轻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的顾虑,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值得每一位教师不断思考创新。
参考文献:
[1] 徐西林.提升成人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的教学策略[J].成人高教学刊 , 2005,(03)
[2] 刘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3] 马延宏.高等职业院校中高等数学教学策略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 2003,(04)
5.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篇五
(和政中学 宋晓霞)文言文一直是一个难题。文言文意味着文章是古代的、远离现代的,至少跟现代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那么跟中学生的关系是远隔的,是疏离的,换言之,功利性差。但文言文要考,这也是事实,并且占的比重约是基础分25%。文言文的存在不只是为了考试,还有着有传承问题、文化问题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等等。作为老师,必须去教文言文,并且要尽可能地去教好文言文,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文言文。面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借用新课标的契机,遵循课改所倡导的人人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浅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对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和想法。
一、现阶段教师讲授文言文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文言文一直是许多教师教学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得痛苦。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印象中,老师们讲授文言文的方法多是逐字逐句地从头到尾串讲,遇到自己认为的重点或者是教参上说明的重难点,更是不厌其烦,举一反三地讲,学生不懂的地方讲,学生已懂的知识照样讲。讲授的内容,学生往往不能照单全收。“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懒得动脑,各种能力逐步缺失。
从学生层面看,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白话文的相去甚远,也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又不广泛,因此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学文言文无用,知道一点词句就可以了,故而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文言文的学习。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也会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且教学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因此,古诗文的学习也需要与时俱进,一种基于合作互动的学习,自然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一条思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二、新课改下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文”“言”并重
“文”“言”并重,是一种理念,不是教条。一篇文章要讲字、词、句等语言知识,又要传授文化常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写作方法等等,如果不分轻重,这肯定是不可行的。应把“文”“言”并重这种理念贯穿在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课文有难易,年级有高低,任务有轻重,关键是要灵活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传记文字词句相对容易些,可以少花一些时间,而牵涉到的人物可能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可以作一些发挥和联系。讲《鸿门宴》,文字上应该没有多少问题,其他方面教师大可以作些补充和延伸,如刘邦、项羽的性格、作风等。写景散文,字词句上的变化较多,教学时不宜过快,对有些词义的理解会有见仁见智的事。讲《滕王阁序》,仅是文字疏通上就要花不少时间,因此老师在“言”上有必要加强。高中三年,也不宜一刀切,可分成三个学段进
行,高一年级着重培养、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高二年级重点放在文章的体悟和鉴赏上,高三年级则重在强化应试能力上。从现行的教材看,必修一至必修五是第一层次,多的是在语言知识上,选修《论语》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是第二、第三层次,重在文章鉴赏上、作者理解上、文化传承上,人文性体现得最为充分。
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更要强调文本之后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使“文”“言”不分,“文”“言”并重。
(二)积累文言知识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后,要学生深入学习,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教师引导同学学习文言知识的方法:注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词义的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从中摸索出规律。
在讲授新课时,可四人小组为单位,据讲授过的方法布置小组成员每人一段或二段,先独立思考完成应积累的文言知识的归纳,然后小组内的成员相互对照纠正。全班交流时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小组的成果。说得不够或不完整的,其它小组补充。
开始学生会找得较少,错漏也会较多。但我不急于批评,而是肯定他们的成果,并进行表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竞争、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掌握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达成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用文言文来教学,教材是例子。《师说》、《过秦论》等都是经典,学生学了这些文章,能有举一反三的功效。一篇《赤壁赋》可以引起学生大讨论,对“主客对话”可以作不同的解读。“主客对话”是虚拟的,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也可以说是实有的,“客”是道士,是杨世昌,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自然是最符合他的身份与性格。
(三)积累成语典故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对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文化素养。《礼记》中的“教学相长”、“玉不琢,不成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史记》的“毛遂自荐”、“运筹帷幄”、“青云直上”;《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对于成语,要理解其意思,学以致用。
在古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察今》中的“循表夜涉”、“刻舟求剑”;《赤壁赋》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陈情表》中的“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促织》中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提高文采,丰富内涵。
(四)从诵读中感知文言文的魅力
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是结结巴巴、破句连连,没有美感的机械性的读书。只要真正走进文本,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读到的体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达到忘我之境界。从根本上激发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古文经过教师的讲解启发后,学生理解感染了,就会认为读或背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自然地理解,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样交给学生的是活的知识,是自己悟到的知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让学生在诵读中加以品味,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他们才会愿意接触,包括在课外。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能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
(五)学会质疑
《论语》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事物要有一种怀疑精神。这样,做学问才能去伪存真,社会才会进步,充满活力。质疑时要有的放矢,广开言路,让学生能大胆地交流。此时,教师扮演好组织,裁判员和学习者的角色。平常老师是讲授者,学生是学习者。老师往往挖空心思设计很多问题来启示学生,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但效果并不好,学生提问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现在位置换了,是学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来“考”教师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开发。另外,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老师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比以前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教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许多人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不会怀疑那个白首、醉熏熏的欧阳修与人们喝酒、游山玩水就是与民同乐。简单从欧阳修与民游游山、玩玩水、喝喝酒、摆摆宴得出的主题“与民同乐”,显然是与孟子“与民同乐”的本意是相悖的,是与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背道而行的,也是对作者的一种误解。他为徐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与滁人游山玩水,是滁民因为“休养生息”而“喜与予游”的内心喜悦,毫无粉饰做作,更没有高高在上的赏赐与矫情,是发自百姓与欧阳修内心的自愿与自觉,体现的是官民之间社会之间的和谐与人性。这才是《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真正意义。所以,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6.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篇六
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理念等。但中学政治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广大中学政治教师,在于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能否真正转变。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尤其呼唤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达到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学习质量的提高的目标。现就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操作谈几点体会。
1、教学情境应着眼于现实生活、跟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课本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如我在讲授哲学“两点论”这一知识点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生长在我们同学这一年龄段的人都喜欢交朋友,然而每个人交朋友又会有自己的标准,那么你的标准有哪些呢?这一问题贴近于学生的切身实际,因而一下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也就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总有一部分内容是大家所共同认可的,如性格、脾气、素质等,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提问:这个问题与本课内容有什么关系?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寻求正确答案。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因为这一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有较强的亲和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情境应设置为带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发现及提出常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张力”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一些教学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启示下去主动思考问题,探求新知,正如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所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例如在讲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的一段材料:据镇江大润发超市反映,该店自开业以来,经常有顾客拆开食品包装品尝,或是打开其他日用品包装试用,为此一项,超市每年要损失15至20万元。问:(1)这是不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为什么?(2)你还能够列举其他类似现象吗?(3)作为一个消费者,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学生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因此,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教学情境应保持价值中立,为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
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以深刻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政治课教学中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只是一种提示和启发,至于问题的答案,应该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思考和感悟,这样,可以为学生留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果在情境中本身已有老师带有倾向性的提示,这样的情境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这在实践中是不足取的,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例如还是在讲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一教学内容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情景:学生吴某到镇江某小商品市场买礼品,拿起张某摊上的一只玩具小熊看了看,然后放在原处,而张某却以吴某弄脏玩具为名,硬要他买下,吴某不从,张某当即破口大骂,甚至要动手打他,幸被旁人劝住。在别人的劝说下,吴某只好自认晦气,买下玩具熊。请评价材料中人物的行为,然后让学生回答。由于从情境本身是看不出明确答案来的,因此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再让学生经过学习、讨论后来回答,则问题的答案已不难得出。
4、应让学生参与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地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用系统论的观点去研究教学情境的创设,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创设情境绝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是师生情感的交融过程。在这里,教学情境应当是一个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教学中的师生是教学情境的两个极,教学行为是教学情境的中介。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的。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让学生在主要是由自己参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探求、感悟新知,在这样一种情境创设中,获得知识的多少还在其次,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而这种体验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5、教学情境的形式应当多样性
教学情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包括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景、演示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生活实例列举等等。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网络平台辅助创设情境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选择。总而言之,不论何种形式,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都应该采用,而不能只拘泥于一种形式。
7.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 篇七
一、地理教学载体的突破性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 它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其他学科互相联系, 在地理知识中包含着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在对地理问题进行理解分析时, 需要有其他学科作为基础。地理学科中既包括自然界中的科学知识, 又包括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例如, 在学习高一地理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地球运动、天体系统等, 需要学生在具有一定的地理思维模式下, 结合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进行解释, 才能清楚地理解这些问题的形成过程和原理。在地理学科特殊性的前提下, 如何让学生对这些复杂的知识感兴趣, 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新颖的课堂情境, 让学生在新奇中对知识进行探索吸收,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实施以来, 地理学科的教材也发生了变化, 不再仅仅是一些枯燥的专业知识, 而是图文并茂。让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结合地图来理解知识, 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为了提高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积极性, 教师除了利用地理教材中给出的教学活动外, 还可以创设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分析这些场景中包含的地理现象。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实际运用, 使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运用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师的发展性
1. 进行教学观念的调整。
新课改实施以后,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 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摆脱在传统教学中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这与以素质为主的教育中, 要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矛盾的。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 体会里面蕴涵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向, 努力把握新课改的正确方向, 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好的部分, 逐渐探索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方式。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教学中, 教师由过去课堂的主角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教师把握着整个课堂的学习方向, 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但是不能让他们漫无目的地进行学习。教师在上课前要把课堂进行学习的计划制定出来, 让学生按照课堂计划进行自主探索,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积极思考, 又能保证他们的学习行为行之有效, 偏离不了教学要求的方向。
2.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具有丰富的知识, 还要有应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的经验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运用能力。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时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融入到地理课堂中,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一个记忆的阶段, 而是通过对知识消化吸收后形成自己的一个地理知识体系,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从这个地理知识体系中快速准确地调出有用的信息。在地理课堂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进行强化, 让他们能具备地理思维的敏感性, 能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影子, 能用地理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例如, 在学习三圈环流这一课时, 教师先是提出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力环流状况, 接着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在自主探索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对副热带高压带及副极低压带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疑惑, 此时, 教师要找准时机解释这个问题, 使学生能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三、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1. 课堂导入的趣味性、科学性。
教师在每次导入新课时, 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让学生有新鲜感及对知识的渴望心理, 这样的一节课学生才能抓住主次进行选择性听课, 而教师也可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2. 重视实践教学。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 它在很多方面能直接或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 将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 又增长了社会见识。
3. 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参观访问。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而不关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状况, 甚至对于在课堂上经常提问的学生表示不满, 认为这些学生浪费了自己的教学时间, 可能会使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懒惰, 最后只是等待教师对自己进行知识灌输, 而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兴趣的同时, 加强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校外开展一些地理小活动,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观察,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8.浅谈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改;策略
在我国课程改革现阶段,新课程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可以说,新课程是根据社会发展、知识发展与学生发展的现状,试图在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所做出的努力。课程改革在进行了数年时间,历经了数次修改和完善后,对于提高小学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实行了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学与以往相比,课堂气氛更好了,学生学习更主动了,学习效率较之以往有了更大的提高.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在这里不想做过多的分析,作为一个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更关心的是,新课程对于教学实践所提出的一些新要求、新变化、新方法,到底应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运用和体现。
从教学实践上来看,任何情况下都少不了“教”和“学”这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归纳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学”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说到底,就是让教师怎么教的问题。前者是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后者是达致既定目标、方向的手段和方法。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标准,谈谈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与“学”关系的一点看法。
一、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谓“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要突出数学的实用性,科学大都有应用科学与理论科学之分,数学也有应用数学和纯粹数学的区分,它们在研究方向、方法上是有区别的。人们印象中认为数学枯燥乏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过去的教学过程,我们没有很好的对数学的应用和一般数学思维方法的学习理解,做区别对待,“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应该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所以六年学完,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给他们留下的只是消极的体验,甚至有的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害怕学数学。诚然,我们也承认,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可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而不可替代的应用,学生身边就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新奇有趣的内容,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
如果单纯从知识要点的掌握来看,新课程与以前的教材上所要求的并没有太大的分别,增加的“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两项内容都是针对数学应用的,这也就是《数学课程标准》上强调的: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有鉴于此,那么现在主要的问题就落到了如何“教”上来。
二、解决如何让“教”的问题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一点似乎已经是一个常识问题,但是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是,长于记忆而短于理解,也就是说,抽象思维的水平还比较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继续过去那种单方面灌输的教学模式,毕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一种思考习惯的形成,是要经过一个过程的,小学阶段的教师同样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角色。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掌握小学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解决课堂组织的问题,我想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按照这一要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这些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需要一些技巧。我的体会是,与其由教师挖空心思去“捕捉”、“设计”一些所谓的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设计问题,并组织就他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疑还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衡量数学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得到了怎样的发展。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课堂组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核心的理念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提高有效的教学。大家都懂得,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教师。人天生就有好奇之心,这是求知的起点,尽管具体到每一个个体,会有差异,但是,就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尽自己的努力去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远比知识的教授要重要得多。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说过:伟大的刺激、鼓舞乃是一个教师的主要功劳、主要影响方式。(《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在这方面,新课程显示出了极大的开放性,这也给每个教学实践的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这还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积累新的经验、新的方式方法,以求能够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争取开辟更有利于新课改教学的有效途径。
9.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篇九
城固二中
谢春华
【摘 要】本次高中政治新课改产生了许多新亮点,但同时又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在肯定新课改优点的基础上对新课改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阐述了一些应对新课改不足之处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 优点 不足 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于2004年秋季开始在广东、宁夏等省市试点实施,2007年秋季开始,陕西省也纳入新课改范围。新课改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不断接受新课改理念,把握新课改精神、变革教学模式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不断进行新旧教材对比,查找变化,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的过程。在新课改实施以来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在以上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现粗浅地谈谈对政治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优点和不足
从内容上看,新课改为我们构建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与以前各版教材相比,内容的编排和叙述的方式都使人耳目一新,“三贴近”原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如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的课程具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经济生活”模块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上删去了许多内容,对一部分内容进行了压缩,吸纳了西方经济学中许多经济理论,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如替代商品、互补商品、需求弹性、恩格尔系数等内容。同时对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更新和修正,如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政治生活”模块为以前版本所没有,它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和国家观为基础,反映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和新进展,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政府执政的新理念,同时又把原高三政治学中的少部分内容分解到本模块,也吸收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内容,如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布丹的国家主权思想等。“文化生活”模块也是全新的内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的前提下,定义了文化现象,阐明了文化自身运动发展的过程,也反映了近年来学者们在文化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如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最新变化,深受学生欢迎,教师的讲授也有许多可挖掘的内容。“生活与哲学”模块对原有版本进行了大量压缩,但也增添了一些内容,如系统和要素关系的方法论,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等。新课改的上述变化降低了知识难度,减少了内容,使理论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读、易学,体现了教材编写以学生为中心,凸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感、时效性和趣味性。从形式上来看,加入了大量的紧跟时代变化的彩页、漫画、名言、相关链接、专家点评等作为正文的辅助,一改以往教材编写的严肃正统,代之以灵活多变的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同时又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一定的提升和深化空间,有助于发展学生兴趣,适合不同学习能力层次学生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钻研的能力,凸现出了很强的学生主体目标。
现行高中政治新教材在改革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亮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和初中思想品德内容的衔接不紧密,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先备知识,对课本理论知识就很难理解或是一知半解,知识的运用更是不着边际。如“经济生活”模块讲到大力发展生产力时,讲了几个方面的措施,但这些措施的理解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知识为基础,而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教材编写时则没有考虑到和高中内容的衔接。再如讲到我国的分配制度时也存在缺少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这样的先备知识的问题。又如“文化生活”模块中的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和谐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概念
没有相关的内涵和范围界定,容易引起学生理解模糊、混乱。其次是同一知识点有可能散见于一框、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几个模块中,但叙述的角度有可能不同,这样一来使知识的体系化、系统化程度大打折扣,给学生学习也带来一些困难。
二、面对新课改的一些思考
面对本次新课改,对新课改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方面的优点要充分利用,发挥好新课改对转变教育方式,对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新教材呈现的内容是新课改精神一个重要体现,课堂改革执行的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通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授课时,将教材知识和学生周围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教材的知识很好的融入到学生生活实际当中去,使学生借助自己的体验来理解知识,这样更容易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同时对新教材的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可以做一些方法方面的处理,仅供参考。
对于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衔接不紧,学生学习时缺少先备知识的问题,教师上课时应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补充先备知识。因为没有先备知识作基础,学生对更高层次知识的学习就存在很大障碍,也不容易调动学习兴趣。在补充先备知识时要注意的是不求面面俱到和理论的系统性,只要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即可,只对课本内容起到辅助作用以免冲淡课本知识,也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对课本某些地方内容较少,但学生理解难度又较大的知识点(如经济生活中的“汇率”、生活现哲学中的“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在讲新课时可以按课本讲解即可,在一个框题结束之后可以以小专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符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也体现学习知识的循序渐进性,可避免一节课容纳的知识点太多而让学生感到枯燥或思路不清或难以消化。学生专注于一个知识点就易理解,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对于新教材在编写时出现的许多专业术语,而课本又没有给出解释时(如文化生活中的“文化生产力”等概念)有的也可不给出正式的定义,而代之以恰当的事例来说明,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化生产力是什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即可。有的专业术语较为简单但对形成某个理论较为重要,可以给出正式的定义(如“资源配置”等)有助于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处理好课本生活化和专业学术规范的关系,既深入生活,结合实际又能站在更高的位置透视生活现象背后本质的和规律性和东西。
10.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篇十
单位:贵州省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 姓名:杨再维
【内容提要】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教师应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上进行有效性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
生物素质
探究
一、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
三、对新教材各栏目做合理取舍,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新教材的栏目很多,不可能全部讲解或处理,我取舍的原则是:第一,考虑全体学生 的知识实际。第二,有利于实现本节目标。第三,体现重点知识,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节的“问题探讨”,只讨论
1、分辨一共有几种细胞?它们的共同结构有哪些?而
2、“你能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说明造成细胞不同形态结构的原因吗?”则不讨论。
对知识跨度大,教师知道学生讨论不会有结果或难以有正确结果的问题,及时引导,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中的“思考与讨论”
2、“细胞内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分别是哪一种?你能推测它们对生命的意义吗?”第2问对我的学生来讲,显然是个难题,于是我从旁边引导:“一个人缺水和缺食物哪个更严重,如果算占细胞干重的话,那么有机物量多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通过及时引导学生终于说出了“它们对生命的意义”。但我发现有的学生屈解了课题,理解为细胞像是一个容器,里面装的是元素和化合物,于是我粉笔一挥,改课题,把《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改为《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改了以后,由元素组成化合物,再由化合物组成细胞的体系能明显地表露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对内容的灵活处理,给了学生以启迪,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四、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巧设导入创设悬念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我个人认为,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下面的学习设置了悬念,使学生很想去揭开自杀的原因。
五、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高二第二章第三节“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
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癌症如何食疗”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为何广东珠三角是鼻咽癌的高发地区”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创造一定的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六、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和健康的心态,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教材中,寻求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和健康心态的材料,如结合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及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计民生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每个人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自然的一员,生态系统的优与劣,直接关系我们自身的生存,我们总不希望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吧?结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让学生了解神经—体液调节的关系,知道它们在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从而从生理基础方面,认识健康心态的重要性,正视现实,在生活上不攀比,在学习上不松气,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七、加强实验,培养实验动手能力,是提升生物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是能直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把能做的实验,尽量让学生做,有几个不能做的给学生播放该实验的光盘,让学生获得实验的第一手资料。
11.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改革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化学 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06-02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中化学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础的教学,并且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目的,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且更加具有弹性,在达到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下,实现“不同的学生能够学习到不同的化学”的目标。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不仅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当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例如,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可能会出现很多种方案,究竟哪一种更加合理、有效,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从中选出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探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勇于向他人挑战,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又能有效提高对知识的构建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要求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例如,在学习煤和石油的知识时,首先向学生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一些举措等;又如可以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等等,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而化学又源于生活。
三、灵活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单调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而现代多媒体声画并茂的教学特点,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中抽象的、微观的概念或过程的描述,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这种耳闻目睹、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有助于在教学中弥补学生的经验不足。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再现性,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点,这种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以更加新颖独特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四、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还能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题,形成独特的个性,从而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同时在教学中,如果老师有效的运用了课堂提问,还能掌握课堂活动的主动权,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给予学生评价,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与鼓励,促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飞跃性发展,最终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
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学生提供对客观世界的最一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高中化学新课标在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中提出,要使学生认识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化学中的运动观教育
化学中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以“运动的观点”观察和理解各种化学变化。如讲到原子结构内容时,可以联系原子核外电子绕核运动的情况;讲到“电解质溶液”内容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当学到“物质的溶解与扩散”、“化学平衡”?、“盐的水解”等内容时都可以渗透物质是运动的,以及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化学中的对立统一观的教育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在高中教材中,不管是必修课本还是选修课本都蕴藏着对立统一规律。例如在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这节中,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
3、化学中量变到质变规律的教育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要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质变规律在化学领域里表现的特别普遍和明显,而且形式多样。例如在《元素周期律》这一节中,对于第三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数次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小,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综上所述,利用化学教学,在相关的知识点渗透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又可以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孙桂启,孙扬眉.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教学,2012,(13)
[2]连英平.谈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J].学科教育,2013,(6)
[3]任秋芬.浅议如何对高中化学进行有效教学[J].教育科学,2012,(10)
12.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篇十二
体育课程作为高中教学内容的一门基础课程,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程的浪潮下使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更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 成为我们每位体育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下面就这一问题, 我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更新观念、明确方向
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是完全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 依据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而提出的, 是符合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的。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较之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大变化下, 一些困扰学生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 如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 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甚至有的严重影响了学业;有些学生因为缺乏锻炼和运动, 一些所谓的“富贵病”也随之到来, 如过度肥胖、血压高等问题。这些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终身成长都是有害的。于是, 关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成为家长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对于学校来说,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提醒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 提高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明确角色、以生为本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充分保证学生的核心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课堂教学仅仅是由教师到学生的一个单向的教学过程,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和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只能学什么, 而为什么这么学, 学了又是为什么, 学生根本不清楚, 更不用说它在学生今后的人生中有何用处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 学习效果是非常差的。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体育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等内容上, 结合学生的实际, 把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细化分组,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课堂教学首要地位。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在学生的亲身参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享受学习的乐趣, 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民主与沟通、演绎新型的师生关系
高中阶段的学生, 在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上较初中阶段有了明显的提高, 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思维也日益走向理性。在这样的状况下, 学生是渴望走近教师, 希望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也希望在沟通中收获知识、完善自我。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 主动地走近学生, 用真心去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要乐于倾听学生的认识和想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安排我们的教学。学生在受到教师的关注之后, 会更加喜欢上这门课, 当然也会大大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在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 跳绳练习, 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 先让学生模仿兔、袋鼠等动物跳, 然后布置学动物跳绳, 比一比谁学得快。练习过程中, 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 一方面, 引导学生学习, 一方面, 让这些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 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 有时作出惊讶表情, 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 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 不仅体育课上跳, 回家也跳, 最终学生在区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
13.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 篇十三
一提起普通高中音乐班的特长生,从学校的领导到文化课教师到文化课的学生,那真是谈虎色变,好象对音乐特长生有天生的敌对情绪,对这些音乐特长生好多的行为习惯十分看不惯,甚至瞧不起。怎样教育这些个性十足、敢顶撞班主任和文化课教师、做事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问题学生,让他们走进音乐艺术院校这条阳光大道呢?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想法。
一、音乐教师要有过硬的师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搞音乐特长生培养的教师都知道,我们的生源98%是文化课学习成绩很差的与现在学校所称的问题学生,到我们这里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的,因为文化课是没有希望了。怎样当好这个“伯乐”,怎样去挖掘你面前的这些“千里马”,就要看我们这些音乐专业教师的了。
1、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与精髓。
爱心和耐心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他们,去耐心地教育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些问题学生身上,发现许多闪光的东西。我们音乐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一闪即逝的东西,多鼓励、多表扬,也许会发现,我们的这些所谓问题学生几个星期下来,有的甚至几个月或一年、两年下来,他们真的变了,变得敬重同学了,学习上进步了。例如:我教过的一个男学生,是从平度第十中学转到平度九中的,因为学习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倒数第一,科任教师没有管他的,级部主任、班主任找过好多次,无效果。家长无奈才转到我这里,让我死马当活马医,看着办吧!我考察了一下还行,就收下了。上了几节专业课后,发现这个学生有两个优点:一是对老师特别是专业老师非常有礼貌;二是嗓音条件好。因此,我抓住机会及时表扬。我告诉他,你的嗓音条件特别好,专业过了,文化课过不了,岂不可惜?我不是白白为你出了将近三年的苦力吗?经过我的多次劝说和耐心的开导,他的学习自信心大增。经过三年的拼搏,以318的好成绩考入了新疆师范大学音乐表演专业。
2、教师要有一颗理解与宽容的心,学会尊重与相信学生。
理解和宽容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特别是我们这些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因为大都是一些问题学生。但是,在我的课上从来不挖苦学生、打击学生,不揭学生的短处,因为体罚与训斥学生是教师缺乏理智或无能的表现。正因为这样,所以我特别尊重这些学音乐的学生们,愿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因此,这些学生有好多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我听听。譬如说,他们的同学为其班主任起了一个什么外号,某个男同学与某个女同学要好了,星期天回家妈妈做了什么好吃的等等,每次我都认真地听,并帮他们分析分析哪些话是对的.、哪些话是错的。
我对学生的理解与宽容,换来了他们对专业的兴趣与生活的信心。 3.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师德当中关键的一条。
(1)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的特殊要求。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这句话也为我们的专业教师指明了方向。
(2)我们的教师对待自己的学生还应该以诚相待。在我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对学生隐瞒什么,并诚心诚意地告诉他们,你的老师曾经当过农民、建筑工人、农村医生、环卫工人,还当过砖瓦厂的技术工人。平度九中“和谐教育”一书,20万字的手写稿件也是我抄写的。老师的真诚,也换来了学生的真诚,因此,我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教与学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二、音乐教师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专业教师光有高尚的师德是不够的,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因为音乐专业考试考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专业教师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那么音乐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呢?怎样去运用好它呢?
1、音乐专业教师过硬的音乐理论知识是专业特长生成才的基础。
音符——音值组合——音程——和弦——调式——移调乐器——半音音阶——常用的记号……这些理论知识,专业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例如每年的音乐专业理论考试,我的学生回来后告诉我说:“老师,理论知识试题很简单,可很多的外地同学说这题难死了,为什么?”我只是笑笑,没回答。这是因为从音符到常用的记号学生们掌握得非常熟练,所以就不难了——我心里很清楚。
2、专业教师一双敏锐的耳朵,是保证音乐学生成才的前提。
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很重要的一点是:灵敏的耳朵。无论是歌唱、演奏、舞蹈,都离不开耳朵,所以,专业教师不能光唱得好、弹得好、舞得好,耳朵更要好,这样才能符合音乐艺术专业高考的要求。老师们可能看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民族、美、流行唱法金银奖的歌手其差别就在音乐的综合素质上。因此,这就要求音乐专业教师要把视唱练耳重点来抓。
14.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四
中方县中兴学校
杨水清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兴趣、改革、素质教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改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课程改革便成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中,走进了新课程的实施中。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融入生活,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该如何教呢?
一、先学后教。
我们要正确地理解新课标下关于教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学后教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师的教应在学生“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这样才有针对性。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学”全部按照教师的“教”去进行,那么试问一下,学生这样的“学”是真实地“学”吗?是主动地学吗?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经过“自学”、“自反”,才能“自得”。正如孟子所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自得之学可以终身用之,记闻而有得者,衰则忘之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掌握的东西,能深刻理解,学以致用,得心应手,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反思一下我们每个人的语文学习经验,现在所能记住的主要是当年的“自得”之处,至于老师当时的分析,恐怕大多数人已经淡忘了。
二、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映,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这样的课堂将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前的教案只是一种预案,而每一堂课就成为一种不可重复的创造性活动。一位教师执教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当他走进教室,发现不少学生在折纸飞机,于是,灵机一动,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采用新的方式,从学生喜欢的折纸入手,让学生每人折一只纸船,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并且在纸上写几句话送给妈妈,然后教师让学生诵读写在纸船上的话,教师也谈起小时候折纸船的事后,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然后将学生关注的重心自然地引导本节课的课题上来。教师打破了预设的教学思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多学少教
多学少教,就是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学生能自学掌握的内容和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距过远的内容就不必教;对于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问题,应该并且必须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既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精力,又能感到学有余力,享受“自得之美”。使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
需要指出的是,多和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教师去做辩证的认识和处理。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非常生疏,也没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教师教的时间就可以多一些;反之,教师就要少教。少教,意味着要教在点子上,通过教师的教唤醒、激发学生的智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是必须由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创造性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而教师绝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豁然开朗的新境界,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麻雀》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地:“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老麻雀很勇敢、很伟大,为了保护幼儿奋不顾身,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上好课的关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的组织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较好的获取知识,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注重教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我们不能理解为语文教学仅是孤零零地训练一些词句,把阅读课上成仅仅是字词的训练课。难怪有人担心,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是否会割裂课文内容的完整性,是否会影响思想教育和人文性的贯彻实施。其实,坚持语言训练为本和语文教学要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并借助正确的课文朗读,把感悟的情感给予充分地表达,从而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形成,促进学生口语的发展。
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在《小鹿的玫瑰花》教学中,以读为主,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读的内容来看,有全文朗读,有自然段细读,有句子精读,由整体到部分;从读的形式来看,有自由读,有指名个别读,有师引生读,有全班齐读,有朗读,有轻声读,有不出声地读……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从读的层次来看,开始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是读中领悟、读中理解,最后是感情朗读,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有一次的效果。有“质”有“量”的读催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注重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巩固和发展学习的内部动机的过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l、注重激发整理与复习的兴趣,加强整理方法指导。
2、注重逐步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整理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整理习惯的形成。
(五)、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使教学要求无限制提高,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这样一来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碍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l、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深入钻研大纲,把握大纲要求,做到不拔高也不降低,不拖欠也不提前,不搞课内损失课外补,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遵循起点低,台阶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则设计课堂练习。
2、调整课外作业结构。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是减轻负担的有效措施。从前,以书面形式为主的课外作业,只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习题机械地重复,其作用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对作业应付了事,课外作业会因此失去应有的作用。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可将单纯的书面形式变为多种形式,如口头作业、社会实践作业、语文课外活动等形式。例如,我们学了几篇有关描写春天的课文后,结合探究型课程,就可以布置“我眼中的春天”这一作业。学生可以去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谜语、谚语、古诗、诗歌、文章、故事等等;也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画成图画;可以把踏青的春景拍成照片;也可以编制春天的剪贴小报、手抄小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最后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体验了“春”的魅力,激发了对“春”的喜爱之情。同时学生的欣赏、想象等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必须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意识,采取相应的对策深化素质教育.真正转化师生角色,努力创造条件,把学生从过去被动学习的境地中解放出来,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让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5.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篇十五
关键词:新课改,转变教育理念,探索教研活动,丰富教学活动
自从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 我秉着对教师这份神圣工作的热爱, 刻苦努力, 以做一名合格的老师为标准, 认真思索新课改的精髓。新课程的改革是从2008年开始的, 我感同身受, 因为我也是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2008年我送走了课程改革前的最后一届毕业生。好像迎来了新生一样, 我和新课程改革有了亲密的接触。那时候, 新课程改革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理论的词汇。对它, 我们所有人都是一无所知的, 还是走着老路子。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很肤浅, 很抽象。很多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一学期的教学测试结果并不理想。直到那个时候, 我们才意识到我们犯了多么大的错误啊!我们组织老师专门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这才对新课程的教材和精髓有了认识与理解, 继而寻找其中的原因。
一、分析原因, 查找问题
学生之所以觉得高中英语难学, 实际上是由初中升到高中后, 他们对英语学习还不适应, 尚未习惯。在初中阶段, 教材浅易, 对话丰富有趣, 大多阅读课文篇幅较短, 那么课堂上就有充分的学习时间, 不需要课前花时间预习, 学生对所学内容格外熟悉, 一些简单的词组和句型能倒背如流。即使他们不能说出语法上为什么, 但也能依葫芦画瓢地运用, 在考试中能得分。但是到了高中, 情况却不同了。教学内容颇多, 阅读材料篇幅较长, 课时相对减少。阅读理解材料篇幅很长的课文讲两课时才能结束。加之词汇量增多, 语法较为集中, 写作要求提高, 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而且, 课后自习时间不足, 没有计划, 不做合理安排就不能及时有效组织预习和复习, 几单元过后心中便没底了。这只是客观原因。从初中到高中在学生的心理上也是一个质的变化, 许多学生一反初中在课堂上主动积极、踊跃发言、主动参与的好习惯, 而变得腼腆、沉默寡言。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养成不善交流的自闭的坏习惯。试问这样的状况能学好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摆在我们教师的面前,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 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改变。
高中英语新教材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体验、参与、研究这样一种过程中去学习认识, 最大地增加学生的参与量, 要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语言是实用的。可是我们呢?却本末倒置, 在“教”方面大包大揽, 用喂食型的教授方法, 唯恐学生不了解, 为什么呢?因为做惯了妈妈型的老师, 舍不得让学生自己去做, 其实, 我们都错了。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 才能让他们自己得到锻炼, 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各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二、必须改变教育理念
要搞好课改, 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 只要认识到位, 转变了观念, 就可以将课程改革顺利推行。首先应抓好通识性培训, 组织有关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 使英语教师了解新课程的标准, 要求教师提前学习课标、解读课标, 了解课改的基本要求, 并且在每学期的教研组活动中组织学习、讨论、交流课标, 做到人人对课标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现代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 把学生作为中心, 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 与学生商讨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 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 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 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 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 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
教育本身不仅仅是授予学生知识, 还要提高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妈妈型的教师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比如合作、创新、组织能力等等。
三、必须从教研活动中探索
开展了扎扎实实学科培训学习, 做到边学习边实践。今年县教育局专门组织全县骨干教师去永威学校取经, 学习别人的先进的经验。回来之后组织了全校老师学习, 掀起了学习永威模式的浪潮。永威的模式就是先学后教, 当场练习。将学生学习的知识当场消化吸收, 达到课课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效果。坚持每周开展集体备课, 研究教材, 讨论教法和学法。把通识性学习与学科性研究有机结合, 力求将课改教学做到正确把握, 适用有效。
四、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 作为英语教师应认真实践, 努力按新课程改革理念去进行教学。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听得鸦雀无声”课堂状况, 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让师生成为学习的集体, 加强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平台, 改善课堂教学气氛, 使得学生能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改下物理教学模式论文11-14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11-02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11-17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10-20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新训工作07-13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新课改教学设计06-28
浅谈新形势下的卷烟品牌培育08-07
浅谈新形势下的师德师风建设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