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苦读》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5-03-2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精选9篇)

1.《欧阳修苦读》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一

欧阳修《海陵许氏南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海陵许氏南园记

欧阳修

高阳许君子春,治其海陵郊居之南为小园,作某亭某堂于其间。许君为江浙、荆淮制置发运使,其所领六路七十六州之广,凡赋敛之多少,山川之远近,舟楫之往来,均节转徙,视江湖数千里之外如运诸其掌,能使人乐为而事集。当国家用兵之后,修前人久废之职,补京师匮乏之供,为之六年,厥绩大著,自国子博士迁主客员外郎,由判官为副使。

夫理繁而得其要则简,简则易行而不违,惟简与易,然后其力不劳而有余。夫以制置七十六州之有余,治数亩之地为园,诚不足施其智;而于君之事,亦不足书。君之美众矣,予特书其一节可以示海陵之人者。

君本歙人,世有孝德。其先君司封丧其父母,事其兄如父,戒其妻事其嫂如姑。衣虽敝,兄未易衣不敢易;食虽具,兄未食不敢先食。司封之亡,一子当得官,其兄弟相让,久之,诸兄卒以让君,君今遂显于朝以大其门。君抚兄弟诸子犹己子,岁当上计京师,而弟之子病,君留不忍去,其子亦不忍舍君而留,遂以俱行。君素清贫,罄其家赀走四方以求医,而药必亲调,食饮必亲视,至其矢溲亦亲候其时节颜色所下,如可理则喜,或变动逆节,则忧戚之色不自胜。其子卒,君哭泣悲哀,行路之人皆嗟叹。

呜呼!予见许氏孝悌著于三世矣。凡海陵之人过其园者,望其竹树,登其台榭,思其宗族少长相从愉愉而乐于此也。爱其人,化其善,自一家而形一乡,由一乡而推之无远迩。使许氏之子孙世久而愈笃,则不独化及其人,将见其园间之草木,有骈枝而连理也,禽鸟之翔集于其间者,不争巢而栖,不择子而哺也。呜呼!事患不为与夫怠而止尔,惟力行而不怠以止,然后知予言之可信也。庆历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庐陵欧阳修记。

(选自《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见许氏孝悌著于三世矣著:显著

B.君素清贫素:吃素食

C.则忧戚之色不自胜胜:能承受

D.能使人乐为而事集集:成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作某亭某堂于其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治其海陵郊居之南为小园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凡海陵之人过其园者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D.自一家而形一乡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许氏宗族具有“孝悌美德”的一组是( )

①为之六年,厥绩大著②衣虽敝,兄未易衣不敢易③君抚兄弟诸子犹己子④而药必亲调,食饮必亲视⑤其宗族少长相从愉愉而乐于此也 ⑥使许氏之子孙世久而愈笃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子春擅长调度和运转,他在担任江浙、荆淮制置发运使的时候,对征收赋税的数目了如指掌,对运送物资的路程及交通状况也非常清楚。

B.只要能把握复杂事情的主要方面,事情就会变得简单,从而容易开展,并且不会违背事理,也能让人更省心力。作者认为许子春就是这样做的。

C.许子春有孝悌的美德。他服侍哥哥、嫂子如同父母;抚养侄子如同自己的子女,他心系生病的侄子,虽家境清贫,仍四处求医问药,细心护理。

D.许氏宗族的孝悌美德对海陵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者对此也给予肯定,他认为许氏宗族的孝悌美德不仅会影响到人,还会影响到物。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先君司封丧其父母,事其兄如父,戒其妻事其嫂如姑。(3分)

(2)久之,诸兄卒以让君,君今遂显于朝以大其门。(3分)

(3)事患不为与夫怠而止尔,惟力行而不怠以止,然后知予言之可信也。(4分)

参考答案

9.B(素:向来)

10.C(A介词,在;介词,比B代词,他的;自己 C助词,的;D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转折。)

11.C(①说明许君政绩斐然,⑤海陵人对许氏宗族的敬意,⑥是作者的美好设想)

12.C(“服侍哥哥、嫂子如同父母”的是许子春的父亲许司封)

13.(1)他的父亲司封在父母双亡后,像服侍父亲一样服侍他的哥哥,并告诫妻子要像服侍婆婆一般服侍嫂子。(“先君”、“戒”、“姑”各1分 , 共3分)

(2)过了很久,最后各位兄长把官位让给了许君,现在许君终于显名于朝廷了,光大了他们的门第。(“卒”、“显”、“大”各1分,共3分)

(3)凡事最担忧的是不去做以及懈怠而中途作罢,只要努力去做,不懈怠停止,便会知道我的话是可以相信的。(“患”、“不为”、“怠”、“信”各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高阳郡许子春,把海陵县郊的住所南面的空地整治成一个小园子,并在园中建造了某某亭和某某堂。许君担任江浙、荆淮制置发运使,统辖着六路七十州的广大地区,对征收了多少赋税,山岳河流路程的远近,船只的来去,他都能合理地进行调度、运转和迁移,即便是几千里以外的江河湖泊的情况,他也好像把握在手掌之上,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他能使人乐意去做他分派的事情,并把事情办成功。在国家对外使用武力以后,他恢复前人长期废弃的职责,为京外补足匮缺的粮食,这样做了六年时间,业绩极为显著,他因此从国子博士晋升为主客员外郎,由判官转为副使。

凡是处理繁杂的事情能够把握主要方面,那么事情就简单了,事情简单了就容易开展,并且不会违背事理,只有简单了,容易做了,这样认得心力才不会感到劳累,并且还有富余。他统辖七十六个州尚且心力有余,将几亩大的土地整治成园子,实在不足以施展他的才智。而对许君整治园子的事情,也不值得去写。许君身上美好的东西很多,我只写他的一段故事以给海陵人看。许君本是歙州人,世代都有孝顺的美德。他的父亲司封在父母双亡后,像服侍父亲一样服侍他的哥哥,并告诫妻子要想服侍婆婆一般服侍嫂子。衣服虽然破烂了,但哥哥不更换新的衣服,他不敢更换;饭食虽然准备得很充足,但哥哥还没吃,他不敢先吃。司封去世后,本该有一个儿子去做官,但兄弟们都互相谦让,过了很久,最后各位兄长把官位让给了许君,现在许君终于显名于朝廷了,光大了他们的门第。许君爱抚兄弟们的子女就如同自己的子女一般。有一年按例应该把统计账册上报朝廷时,碰上弟弟的儿子生病,许君滞留了很久,不忍心离开,侄子也不忍心脱离许君而留下来,许君便带着他一道赶路。许君素来清寒贫困,却竭尽家里的钱财,奔走各地,为侄儿求医抓药,侄儿吃的药,他一定亲手调制,吃饭喝水,他一定要亲自监护,甚至侄子大小便,他也亲自守候,察看排便的时间和将要大小便的神情,假如能帮助他料理便高兴,有时出现变化,违背了常规,便面呈忧伤悲戚的表情,好像不能忍受。侄儿死后,许君恸哭悲哀,连过路人看到了都叹息不已。

唉!我看见许氏一家的孝悌美德三代都非常显著。凡是拜访过许氏南园的海陵人,看到园中的青竹绿树,登上园中的亭台楼榭,想起许氏宗族,老少相随,在此地欢愉。敬爱许氏宗族的人,愿意接受其善良品德的教化,从一家进而到一乡,从一乡进而到远远近近各个地方。假使许氏的子孙世代长久下去,孝悌之德愈来愈深厚,那么就不仅仅影响到人,我们将看到他们园子里的草木枝条并列,异根连生,飞翔停落在园中的禽鸟,不争抢窝巢栖息,不只挑拣自己的幼雏捕食。唉!凡事最担忧的是不去做以及懈怠而中途作罢,只要努力去做,不懈怠停止,便会知道我的话是可以相信的。庆历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庐陵欧阳修记。

2.文言文欧阳修阅读理解附答案 篇二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读书辄成诵( )

(2)晚更号六一居士( )

(3)虽机阱②在前( )

(4)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

【小题3】用同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小题4】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小题5】阅读选文第三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4分)

【链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

【小题1】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小题1】(1)就 (2)改变,更换 (3)即使 (4)有人

【小题1】(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小题1】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小题1】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遵守结构原则,还要遵循意思原则,比如划分此句的节奏就要弄清楚因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此句翻译时除了要注意关键字于焉等字,还要注意语序于废书簏中得唐韩愈遗稿以及省略的主语欧阳修。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第三文段的内容来谈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的原因即可。

3.文言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译文 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康熙戊寅,噶尔丹败亡,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入朝,封和硕亲王。其子罗卜藏丹津袭爵,自以青海、西藏旧皆为领土,思恢复先业。会世宗御极,乃于雍正癸卯叛。世宗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以四川提督岳钟琪参赞军务,征之。

昊人某,少无赖,好勇,被仇诬作太湖盗,逃塞外,随蒙古健儿盗马久,性遂爱马。一日,见岳所乘,名马也,夜跳匿厩中,将牵其缰。未三鼓,岳起视,自饲马,某不能隐,被擒。岳上下视,问:“行刺乎,盗马乎?”曰:“盗。”问:“白日阑入乎,夜逾墙乎?”日:“逾墙。”岳微瞠,若有所思。秣马讫,命随入室,赐以杯酒,随解衣卧。迟明,岳起,唤盗马人同往大将军府,岳先入,良久,开军门传呼曰:“岳将军从者某,赏守备衔,效力辕下。”岳旋出,上马顾日:“壮士努力,将相宁有种耶!”

及岳征西藏,某从行。天暮,岳立营门,谕日:“此行非征西藏也,青海酋罗卜藏久稽天诛,昨其母与弟红台吉二酋密函乞降,机不可失。”收珠宝一囊,金二饼,顾某日:“先遣汝召贼母来,贼所居穹庐,外有网城,结金铃于上,动辄人知,非善逾者不能入。贼营帐四,上有三红灯者,其母也,对面帐居罗卜藏,左右居丹津、红台吉二酋。珠宝与金将以为犒。此大事,汝好为之。”解腰下佩刀授之。

某受命出,天大雾,行三十余里,至贼网城。腾身入,帐烛荧然,母上座,二首侍侧,叱问:“何人?”某日:“年大将军以阿娘解事,识顺逆,故遣奴来问好,囊宝贝奉赠,金二饼馈两台吉。”二人闻之,喜谢。吴乃诈日:“将军在十里外待阿娘,阿娘速往!”三人相顾犹豫,某解佩刀厉声日:“去则去。不去,我复将军。”其母日:“好蛮子,行矣。”上马,与二酋随十余骑,行不十里,岳来迎。须臾,前山火光起,夹道炮发,斩母与二酋回,入军营。次日,谍者来报,罗卜藏丹津已逃准噶尔部落,岳命竿三头徇,三十三家台吉皆震悚,乞降。

岳兵至哈达河,袭守地贼,追奔一昼夜,士马饥渴。塞外严冻,忽涌泉成溪,万马腾饮。遂追入崇山,歼贼二千。罗卜藏丹津穷窘无计,乃放平日所养野骡,使直奔岳军前。骡尾有焰上腾,诸军大惊骇,岳日:“此火牛故法耳,可一不可再。”乃命士卒各持长矛向前直奔,又以强弩百余尽力射之,骡怀痛,皆反奔,罗卜藏丹津阵大乱,遂歼焉。

(《清稗类钞》)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顶是

A.秣马讫,命随入室 讫:结束

B.岳旋出,上马顾日 旋:转身

C.青海酋罗卜藏久稽天诛 天诛:朝廷的讨伐

D.年大将军以阿娘解事 解事:通情达理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A.随蒙古健儿盗马久,性遂爱马 遂遣相如奉璧西人秦

B.珠宝与金将以为犒 不赂者以赂者丧

C.去则去,不去,我复将军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乃放平日所养野骡 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

3.以下6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岳钟琪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①岳起视,自饲马,某不能隐,被擒。 ②岳命随入室,赐以杯酒,随解表卧。③解腰下佩刀授之。 ④岳兵至哈达河,袭守地贼。 ⑤岳命竿三头徇。 ⑥乃命士卒各持长矛向前直奔,又以强弩百余尽力射之。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4.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达什巴图尔被清廷加封为和硕亲王,其子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却趁世宗刚刚登基之时,发动叛乱。

B.对盗马贼吴人某的任用,体现了岳钟琪的胸襟与远见;吴人某出色地完成任务,说明岳钟琪的用人之当。

C.征讨青海一役,岳钟琪巧妙利用三十三家台吉间的矛盾,杀一儆百,震摄敌顽,取得胜利。D.“塞外严冻,忽涌泉成溪,万马腾饮”的描写,使岳钟琪平定青海叛乱的故事具有了传奇色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外有网城,结金铃于上,动辄人知,非善逾者不能人。

②岳命竿三头徇,三十三家台吉皆震悚,乞降。

③骡怀痛,皆反奔,罗卜藏丹津阵大乱,遂歼焉。

参考答案:

1.B(旋:马上,立即)

2.A(A中两个“遂”皆译为“就”;B中前一个“以”是介词“把”,后一个是介词“因为”;C中前一个“则”,是“就”,后一个是“但是,却”,表转折;D中前一个“乃” 是“于是就”,后一个是“才”)

3.B(其中(①④明显不能体现岳钟琪的胆识与谋略,只是在直接陈述事实)

4.C(“巧妙利用了三十三家台吉间的矛盾”错,原文“昨其母与弟红台吉二酋密函乞降”,应是罗卜藏丹津与其母、弟间的矛盾)

5.①外面有网绳结成的城墙,上面挂满了金铃,稍有触动就有人知道。不擅长跳越的人是不能进入的。

②岳钟琪令命用长竿挑叛贼的.三颗人头示众,其余三十三家台吉都震惊恐惧,乞求投降。

③骡子感到疼痛,都反身往回奔跑,罗卜藏丹津军阵一片大乱,于是就被歼灭了。

附:文言文翻译

康熙戊寅年间,噶尔丹被朝廷打败并死亡,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接受朝廷辖制,被封为和硕亲王。他的儿子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罗卜藏丹津自己认为青海、西藏过去都是他们的领地,企图恢复先人基业。正赶上世宗刚刚登上皇位,他就在雍正癸卯年发动叛乱。世宗命令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让四川提督岳钟琪参赞军务,征讨罗卜藏丹津。

吴地有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强横无礼,喜好勇力,被仇家诬陷为太湖盗,逃亡塞外,跟随蒙古健儿干盗窃马匹的勾当时间很久,于是自已也就非常喜爱马。一目,他看见岳钟琪骑的是一匹名马,于是就在夜里翻墙跳入藏匿于马厩中,准备盗走那匹马。不到三更天的时候,岳起床巡视,亲自喂马,某不能继续隐藏,被擒拿。岳上下打量他并问:“你是行刺的还是盗马的?”某回答说:“盗马的。”岳又问:“你是白天擅自闯入的还是夜里翻墙而入的?”回答说:“翻墙而入。”岳微微地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喂完马,岳命令他跟随进入房中,赐给他一杯酒喝,随后脱下衣服休息。天刚亮的时候,岳起床,招呼盗马人一同去大将军府,岳先进入大将军府,过了好久,有人打开军门高声传呼:“岳将军的随从某某,接受赏赐担任守备一职,应当效力于将军部下。”岳钟琪很快走了出来,上马回头对他说:“壮士好好努力吧,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

等到岳钟琪征讨西藏时,吴人某也从行。傍晚时,岳站在营门,下命令说:“这次出征并非征讨西藏,而是因为青海首领罗卜藏长入以来就应当要受稽朝廷的讨伐,昨天他的母亲和他的弟弟红台吉两个首领秘密来函乞求投降,机不可失。”于是拿出珠宝一袋,黄金二饼,回头对吴人某说:“先派你去把叛贼的母亲召来,叛贼所住的帐篷,外面有网绳结成的城墙,上面挂满了金铃,稍有触动就有人知道,不能善于逾越的人是不能进入的。叛贼营中有四顶帐篷,上面挂有三盏红灯的,是他们母亲的,对面的大帐中住着罗卜藏,左右的大帐分别住着丹津、红台吉二个敌首。珠宝和黄金将要作为对他们的犒赏。这是重大的事情,你要好好地去干呵。”解下腰中的佩刀交给了他。

某接受命令出营,天降大雾,走了三十余里,到了叛贼的网城。腾身越入,见大帐中灯烛明亮,叛贼母亲坐于上座,二个敌酋侍坐一旁,他们见了吴人某大声喝问:“什么人?”吴人某说:“年大将军认为阿娘通情达理,知道事情的顺逆,所以派奴才我来问好,带来宝贝奉赠阿娘黄,金二饼馈赠给两位台吉。”二人听说以后,非常高兴表示感谢。吴人某于是就骗他们说:“将军在十里外的地方等待阿娘,阿娘赶快去吧!”三人面面相觑有些犹豫,他解下腰中佩刀厉声说:“去就要快去,如果不去,我还要回去禀报将军。”他们的母亲说:“好一个蛮子(北方少数民族对当时南方人的称呼),我们一起走吧。”翻身上马,争二酋以及随行十余个骑兵同行,走了不到十里,岳来迎接。很快,前山火光起,两边山道的大炮击发,清军斩杀了叛贼母亲与二个敌首领回到军营。第二天,密探者来报,罗卜藏丹津已经逃往准噶尔部落,岳钟琪令命用长竿挑叛贼的三颗人头示众,其余三十三家台吉都震惊恐惧,乞求投降。

4.文言文《三国志》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四

高柔字文惠,陈留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降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得滋甚。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勋,勋命乃遣柔还寺⑥。

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

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帝践阼 登基

B. 辟为丞相仓曹属辟 征召

C. 诚应枭县 首领

D. 诚非所以息奸省讼 诉讼、打官司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柔看问题比常人深远的一组是( )

①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 ②高干叛,柔自归太祖

③处法允当,狱无留滞 ④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⑤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 ⑥帝欲诛鲍勋,柔固执不从诏命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

B.高柔直言敢谏,秉公执法,虽然不阿顺曹氏父子,但确是为巩固曹氏政权而竭忠尽智。

C.曹氏父子信赖高柔,委以重任,高柔每有所谏,便即采纳,只在杀鲍勋一事上未采纳高柔的意见。

D.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2)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4、C 县:通“悬”,悬挂,示众

5、C

6、C

5.《欧阳修苦读》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五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1)录毕,走送之 走: (2)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略无慕艳意。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小题3】作者在学习从师过程中,除有“长途跋涉从师的困苦”之外,还遇到哪些困难?(请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

【小题1】(1)跑 (2)还言,分辩

【小题2】(1)丝毫没有羡慕的意思。

(2)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

【小题3】无从致书以观;无硕师名人与游;口体之奉不若人。(共3分,每点1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走”是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其意思是固定的。“复”要根据语境用确切的词语代替,如“答复、辩解”。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略无”“以是”“假”,这三个词分别译为“一点也没有”“因此”“借”。其中的“以是”是固定用法的词语,“是”在此为代词。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寻找“长途跋涉从师的困苦”之外的困难,根据“请用原文回答”的要求,可以提取出“无从致书以观、无硕师名人与游、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些切题的语句。

★ 《欧阳生文集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 范文正公文集序

★ 欧阳守道德文言文翻译

★ 《将进酒》习题训练及答案

★ 《松鼠》课后训练习题

★ 小升初数学训练习题

★ 文言文习题附答案

★ 初中二年级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

★ 文言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

6.文言文登泰山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六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也。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C.崖限当道者 当:挡住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B.①古谓之天门溪水 ②蚓无爪牙之利

C.①其级七千有余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4.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3分)

答:

⑵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分)

答:

⑶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分)

答:

参考答案:

1、D (磨灭。)

2、D(D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对象等,不译。A介词,在;用在状语与动词之间,表修饰。B 代词,代东谷;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 代词,代南麓山道;语气词,表反问,难道。)

3、B。(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

4、

⑴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不到一半路,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就到了泰山的顶峰。(循解释为顺着,至解释为到达,各1 分;句意1分。)

⑵等到已经登山泰山,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及 解释为等到,负 解释为背负或覆盖,烛 解释为照亮,各1分;句意1分。)

⑶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回视 解释为回头看,或解释为有的,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不到一半路,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泰山,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7.《欧阳修苦读》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七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4分)

⑴故不错意也( ) ⑵虽千里不敢易也( )

⑶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 ⑷秦王色挠( )

【小题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2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小题3】 唐雎说:与臣而将四矣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要效法他们三人,刺杀秦王。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意思的能力。理解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同时还要注意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比如虽这个字,在表假设时的意思为即使。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徒、跣、以、抢等关键字,有时还要句子的`省略成分以及句子的语序等问题。

8.《欧阳修苦读》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八

制卷人:向晖

(一)【甲】《岳阳楼记》节选(略)

【乙】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选自《贞观政要·务农第三十》)【注】(1)谏:委婉地规劝。

1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月不开

开:天气放晴

B.掇数枚而咒曰

掇:摘取,选取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品尝

D.所冀移灾朕躬

躬:身体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描写了一阴一晴两种自然景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中的范仲淹和【乙】文中的唐太宗,都具有某种共同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 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选自范公偁《过庭录》)【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2分)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故《记》中云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愤郁颇见辞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来回答。(2分)

【甲】文中体现范仲淹政治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表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絰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邻,賵殓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①邠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觞:酒杯。③缞絰:丧服,此指穿着丧服。④营理:筹办。⑤寓居士人:客居在外的读书人。⑥賵殓: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⑦棺材外面的套棺。⑧彻:通“撤”,撤去。⑨周:救济。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公亟令询之

()(2)賵敛棺椁皆所未具

()(3)公怃然

()(4)使毕其事

()

2.翻译: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亟令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游岳阳楼记(节选)袁中道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墓,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谍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已,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屏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已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予时四望惨淡()

(2)泫然不能自己也()

1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皆以美于徐公

B、以数谏故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屠惧,投以骨

13、眼前的景物不同,作者的心情也不同,请根据上面的语段概括作者的心情。(1)风渐劲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猛风大起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第二段所说的人物滕子京是范公在初中课文(题目)_____________中提到的,在文中作者指出古仁人面对不同景物产生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养鱼记

欧阳修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①,修竹环绕阴映,未尝植物,因洿②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③,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

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④而无识者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注]①非非堂:堂名,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②洿(wū):掘土为池。③甃(zhōu):指砌池壁。筑:指夯平池底。④嚚(yín)昏:愚蠢糊涂。13.写出下列文言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⑴折檐之前有隙地 隙:__________________ 3 ⑵任其地形 任:__________________ ⑶纵锸以浚之 浚:__________________ ⑷湛乎汪洋 湛: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选句与后句中加粗文言词意义完全相同的是()(2分)A.修竹环绕阴映 茂林修竹(王羲之《兰亭集序》)B.予偃息其上 偃旗息鼓(陈寿《三国志·赵云传》)C.潜形于毫芒 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D.晶乎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王禹偁《清明》)15.把下列文言句翻译成白话文。(3分)

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文意回答问题。(3分)

⑴①文中“巨鱼”喻指_________(A.有才华而郁郁不得志的人;B.一般才能或才疏学浅的人);②“小鱼”喻指_________(A.有才华而郁郁不得志的人;B.一般才能或才疏学浅的人)。(1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⑵童子“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①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②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③,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④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⑤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滃(wěng)然:水盛大的样子。②周师破李璟兵:后周出兵由赵匡胤指挥,进攻南唐,在滁州的清流关大败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③铲削消磨:削平削灭。④涵煦: 4 滋润化育。⑤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

13.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回头

B.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升:登上 C.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察看

D.遂书以名其亭焉 书:写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B.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因为本其山川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

B.文中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之意。

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达到突出颂扬赵宋王朝统一天下的功德的写作目的。

D.作者欧阳修时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将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与百姓相处和谐,关系融洽,于是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9分)(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沧浪亭记

(明)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①,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鏐因乱攘窃②,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①纳土:指吴越灭亡,淮南的土地归于宋国。②攘窃:指窃取帝位。16.对下列句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 环:环绕

B.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易:改变 C.迨淮南纳土 迨:到,等到

D.极一时之盛 极:完全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即苏子美沧浪之地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C.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钱鏐因乱攘窃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8.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2分)

国 富 兵 强 垂 及 四 世 诸 子 姻 戚 乘 时 奢 僭 宫 馆 苑 囿 极 一 时 之盛 19.翻译下列句子。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西湖游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3.翻译下列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月景尤不可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描写西湖春景、月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最后一句话中的“此乐”是什么意思?“俗士”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用这句话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具体描写“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文中找出原句,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13.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一舍 一舍:三十里。

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玩:嬉戏。C.使其中不自得 中:内心

D.收会计之余 会计:管理钱粮财物等。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不以物伤性

不赂者以赂者丧

D.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5.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快哉”二字着墨,表面上赞赏迁客张梦得“自放山水之间”,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寓有自我劝谕之意。

B.先写江流之胜,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这种从大处着眼的笔法,使行文不同凡响,也是览观胜景而“快哉”的需要。

C.前人认为开篇“谪居”二字,引起全文议论,其中,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无往不快的思想,颇含人生的哲理。

D.作者凭吊赤壁“流风遗迹”,联想到此处发生的楚王宋玉论风、曹操孙权争雄的故事,既点明题目“快哉”二字出处,又使人生快意添上了怀古的内容。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江流之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3分)

耆卿词,善于铺叙,羁旅行役,尤属擅长。然意境不高,思路微左,全失温韦忠厚之意。词人变古,耆卿首作俑者也。蔡伯世云:“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己。”此论陋极。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人自辨之。(选自[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十)观捕鱼记

松江产鱼非一,取鱼者,或以罩,或用叉,或以笱,或以罾。巨家则斫大树置水中,为鱼藂①,鱼大小毕赴之。纵横盘亘,人亦无敢辄捕者,故萃而不去。天始寒,大合。渔者编竹断东西津口,以防其佚②。乃彻树,两涯鼓而殴之。鱼失所依,或骇而跃,或怒而突,戢戢③然已在釜中矣。于是驾百斛之舟,沉九囊之网,掩其左右,遮其前后,而盈车之族,如针之属,脱此挂彼,损鳞折尾,无一纵者。

予观而叹曰:“鱼之托于水也,非无九州四海之可归也,而归于数亩之陂,朽株之下,以为至安无患,若登龙门焉。恶知诱之者将以致之,养之者将以杀之?人之机亦巧且深矣!予又伤其而无遗,何其不仁之甚耶?呜呼!天下之死于尽取者,岂独鱼已乎?” 【注】:①藂cóng:聚集,丛生。②佚:同“逸”,逃跑

③戢戢:停止的意思。16.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巨家/则斫大树置水中

B.驾/百斛之舟

C.鱼大小/毕赴之 D.以为/至安无患 1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毕:__________________

(2)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解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损鳞折尾,无一纵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恶知诱之者将以致之,养之者将以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此文松江鱼的悲剧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拓展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一)10.C 11.(1)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2)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粮食,这对百姓有害。

12.为下文引出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议论做铺垫。

13.忧国忧民,以民为本

(二)1.书信

所以

2.(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言辞中和脸上。

3.【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4.(1)我们要有忧国忧民的精神(吃苦在前,享乐在后)(2)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3)对朋友要真诚帮助(4)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5)做人要谦虚。

(三)1.(1)急忙,赶快(2)具备,齐备(3)失意的样子(4)结束,完毕

2.①闲暇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高楼摆酒宴

②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有的人感动得流下眼泪

3.公亟令询之,怃然,即彻宴席,厚周给之

4.表现了范仲淹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与人格魅力。

(四)11、(1)我(2)停止

12、B

13、(1)亦甚雄快(愉快)

(2)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悲伤)

(3)《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所作为而发的感慨。

(五)13.⑴空

⑵因,顺着

⑶疏通

⑷深

14.A

15.沿着水面的波浪,有一种茫然身处千里江湖上的感受,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解脱

16.⑴①A ②B

⑵作者指出了大鱼“大得其所”,小鱼“有若自足”的不公平现实,借指责童子“嚚昏而无识”,强烈抨击了(批判了)当时社会随意利用权力主宰别人的命运、人为制造不公平的权贵(强烈批判了当时社会随意利用权力主宰别人的命运、认为制造不公平的现象)。

(六)13.A 14.B 15.C

16.(1)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3)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欢它的风俗安宁闲适。

(3)于是(我)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水,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

(七)16.D

17.D

18.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

19.吴越王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建造园林。

(八)13.(1)我当时被桃花之美迷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

(2)绿柳如烟,桃花似雾,一片浓艳,长达二十多里

(3)月光下的美景尤其不能用言语形容。

14.春景:今岁春雪甚盛……尤为奇观;湖上由断桥至苏堤……艳冶极矣

月景:月景尤不可言……别是一种趣味。

15.“此乐”指游湖赏景的乐趣。“俗士”暗指忙于功名利禄而没有雅兴的人。作者用这句话结尾,是为了抒写自己游湖赏景的乐趣和体会,表达自己寄情山水、愤世嫉俗的感情。16.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17.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九)13.B

14.C

15.D 16.(1)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场景的胜景。(2)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3)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17.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儿女私情耳/东坡少游皆是情余于词/耆卿辞余于情/解人自辨之。

(十)16.D 17.(1)全部

(2)离开

9.《欧阳修传》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篇九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以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划分下句的朗读节奏。

自 幼 所 作 诗 赋 文 字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孤( )

(2)为( )

(3)或( )

3.翻译下面句子。

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夫人在欧阳修幼年时是怎样教他读书的?(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欧阳修的勤奋好学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选文后,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自 幼/ 所 作/ 诗 赋 文 字

2.(1)死了父亲

(2)写

(3)有的

3.就到邻近的读书人家里去借书读。

4.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5.以荻画地写字,借书抄录,昼夜读书。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寒假趣事作文随笔下一篇:十年后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