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第二课时

2024-12-16

跳水第二课时(精选14篇)

1.跳水第二课时 篇一

——《跳水》第二课时分析与教学基本思路(说课稿)

云南省威信县旧城小学

李清富

一、把握教材,明确目标

《跳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讲的是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上最高的一根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了横木。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用枪逼着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充分表现了船长遇事沉着、机智、果断的品质。本组课文主要描写了几位类似船长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训练重点是继续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跳水》作为本组课文的第一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分为四段。第三段描写的是孩子走上横木遇险,事情发展达到高潮时的情境,是全文的重点。第四段是事情的结局,主要讲孩子跳水得救。理解船长为什么命令儿子跳水是课文的难点和关键。课文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完成课后作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作为五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年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理解课文第三段、第四段的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能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地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选择教法,指导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暮闷嫘摹⑶笾浞旨し⒀闹鞫馐逗徒【瘢甲灾鳌⒑献鳌⑻骄康难胺绞健!薄缎驴纬萄胺绞降谋涓铩芬皇橐睬康鳌霸亩潦且桓鲋鞫骄康墓獭薄M保谛驴纬萄爸校淌巧丫湮暗淖橹摺⒁颊摺⒉斡胝摺=岷仙鲜鲂驴纬汤砟钜约拔颐茄K沟摹冻⑹蕴骄啃匝把芯俊房翁馐笛榈某醪绞导已∮贸⑹蕴骄渴浇萄Х椒ǎ佳擞谩按帧⒕⑵贰比恋脑亩练椒ǎ凶灾髟亩脸⑹裕⑼ü∽楹献魈骄浚炼?FONT size=4>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三、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为了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我按以下三大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设问导学——激发探究兴趣

情境性、问题性是尝试探究性学习的典型特点。合理创设情境,恰当设置疑问不但具有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首先,直接引出课题后,指名复述前两段大意;(教师板书要点:水手戏猴,猴子逗孩)再以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画面,让学生说说图意。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如: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结果会怎样?等等)。在学生自主发问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探究问题:孩子的处境怎样?假如你在场,你会用什么方法救孩子?(让学生大胆猜想)

然后教师小结引入课文学习。(提出探究问题: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处境怎样?想知道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三段,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划下来。)自然转入第二步。

2、读议结合体会险境——自主尝试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三段。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答案。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感知。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词句,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通过读一读、议一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这是孩子走上横木的原因)。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和两个复句(灯片打出)。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以领会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孩子追猴,横木遇险

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学习第三段的方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学生归纳出第四段内容。板书要点:跳水得救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中指出:“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在本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以及板书等,综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内容;“精读”是用“勾、圈、点”等方法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3、讨论交流发散思维——引导探究创新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学生学习第四段时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学生独立发言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还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办法同船长的办法进行对比,说说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与评价,拓宽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并且深深地懂得了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以感情朗读全文结尾,回归整体,进一步使学生获得深层的感悟与体验。

四、板书简洁形象,体现故事发展变化

本课的板书设计呈阶梯式,紧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故事从“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一步步发展变化的过程。

附板书设计

横木遇险

孩子追猴(高潮)

猴子逗孩(发展)

水手戏猴(起因)

(结果)

(注:此稿为笔者2005年5月参加昭通市小学骨干教师第二期培训时抽到的说课参赛内容,敬呈同行,予以交流。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ziyuan/0603/200632292545.asp

2.跳水第二课时 篇二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药”安排在茶馆里?

师:对于“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药’安排在茶馆里”这个问题除了龚伟同学提出外,另有八个同学也提到这个问题。这是个基础性的问题,它对我们确定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很有帮助。

生:茶馆是众人聚集之地,他是社会的窗口。

师:你对茶馆的特性的理解准确。

生:茶馆是人们交流信息、发布新闻的场所。

师:这是个什么档次的茶馆?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生:这是个低档次的茶馆,这里的茶客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

师:课文中写的这段茶馆“议药”事件主体是谁?议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生:主体应该是华老栓。

生:应该还包括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几岁的人等。

生:应该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师:越说越明白了,我也觉得应该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明确了这篇小说的作者主要是要反映“群众的愚昧”,可见这篇小说里的主人公应该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问题2:文中有三人说夏瑜“疯了”,为什么作者要安排他们三个人说夏瑜“疯了”?这样的安排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师:我非常欣喜的是几个同学都提到了关于有三个人说“疯了”的问题。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个有难度的问题,好在我们有不少同学提的问题对解决这个问题起了设置阶梯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由骆一正同学提的问题——“夏瑜挨了阿义的打为什么还说‘阿义可怜'”,为什么?

(学生看相关段落)

生:夏瑜以为阿义不懂他的革命是为了解放像阿义一样的劳苦民众,还要打他,搜他的东西,说阿义可怜是因为阿义的愚昧落后。

师:这个问题解答得很完美,大家应该感谢你。接着我们来看由叶得秋同学提的问题——“三个人说夏瑜‘疯了’的理由是什么”。

师:为什么“花白胡子”“二十多岁人”说“疯了”的时候作者都用了“恍然大悟”?

生:我看这三个人其实都没能听懂夏瑜的话。

生:“恍然大悟”只是装的,这更说明这些下层民众的愚昧落后。只是这“二十多岁的人”落后到无药可救的地步,还“恍然大悟”似的,真可悲。

师:“不幸”被你言中,我也觉得他们没有听懂,这就更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你对“二十多岁的人”的分析十分细致独到。接下去我有两个问题请教同学们。(教师展示自己提的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说“疯了”?为什么前两个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后者只说“二十多岁的人”?)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这三个人是所有茶客的代表。

生:我发现这三个人应该是三个不同年龄段人的代表,“花白胡子”是老人,“驼背五少爷”应该是中年人,“二十多岁的人”是青年人。

生:这三人代表着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也就代表着当时整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这就说明作者要强调当时民众愚昧落后的程度之广。

师:你真是视野开阔,思考也深入。那么我提的第二个问题又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作者用“二十多岁的人”而不用借代是为了强调他的年轻。

师:你们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说说年轻人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生: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特点是容易接受新思想,思维活跃。

师:而文中这位“二十多岁的人”有何特点?

生:是个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的没头脑的人。

生:这“二十多岁的人”的醒目的数字与落后愚昧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师:分析入理,那这反差说明了什么呢?

生:那醒目的数字警示着人们,年轻人是社会的希望,连年轻人都这个样子,这个社会就没希望了。

师:如果刚才作者选择三个人说“疯了”是为了说明病态社会中的民众的愚昧落后的程度之广的话。那么作者特地将这醒目的“二十多岁的人”指出来,更是要说明当时民众愚昧落后的程度之……

生:之重、之深、之甚。

师:均可!你们的分析入木三分,令人欣喜,也令人佩服。有一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个问题是“茶馆里除了三个人说夏瑜“疯了”外,还有谁说夏瑜“疯了”?

生:(一时语塞)

师:难道茶馆里只有三个茶客?在文中找找其他的茶客是怎样反应的。

生:应该说很多的茶客都说“疯了”,不,是全部茶客都说疯了。

师:何以见得?

生:课文有这样的句子“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师:这句话能说明什么?

生:“听着的人的眼光”说明所有的茶客的眼光,都“忽然有些板滞”,话也不说了。说明都对夏瑜的“阿义可怜”一句表示不解和愤怒。

师:请问“板滞”什么意思?

生:“板滞”就是指神情呆板。

生:这里应理解为眼光都停住了,一下子懵了,反应不过来。

师:这里主要指所有的茶客听了康大叔转述夏瑜的“阿义可怜”一句都无法也不能理解,其实所有的茶客在心里都在说“疯了”。

3.《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篇三

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檢查预习,认识亲情

(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

(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

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

他很孝敬母亲。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

(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五)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我们随莫怀戚一家散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

(六)抒发情感,课堂总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4.太阳 第二课时 篇四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1、自由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想,太阳和我们有哪些关系?

2、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太阳和我们的关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4、全班交流。

三、前后联系,整体感知。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齐读课文。

3、鼓励学生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五、反馈应用,积累语言。

六、总结谈话。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继续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出一期黑板报。板书设计

21、太阳

动植物的生长

人类生活

和人类的关系

自然气候

5.雾凇 第二课时 篇五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3.体味科学小品文用词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迁移运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难点:体味科学小品文用词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迁移运用。【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应该具备读完两三遍课文,就能感悟到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玉树琼枝之美。那本节课教学价值是什么?显然,第2自然段“雾凇形成过程”描写极为精彩,值得诵读积累、迁移运用。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合理大胆的想象,是值得师生细细品味咀嚼的。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想象体会、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小品文《雾凇》。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说雾凇的特点。

我看到了、、的雾凇。2.PPT出示: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闻名全国

雾凇奇观

3.这样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景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浪漫的探索之旅。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雾凇特点引入,激发孩子学文兴趣,让他们脑海里留有深刻印象。

一、读出层次

1.PPT出示:

听老师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思考:用一句话来说明雾凇的形成过程。

小提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交流。(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3.明确:第二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自然段落,初步感知段落的构段方式。

二、读出变化

PPT出示: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雾松奇观形成时的美丽姿态的? 1.交流。(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全都是银松雪柳了。)2.指名读,读出变化,谈朗读处理理由。

3.看图片,再读。感受“最初……逐渐……最后……”这一句式之妙。4.训练擂台一:请学生用这一句式造句。PPT给出句式。

天空阴沉沉的,曼妙的雪花最初… …逐渐… …最后… …

春天的暖阳里,校园操场边的香樟树最初… …逐渐… …最后… … 5.学生自由用句式造句,体会关联词之妙。

教师强调: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能使行文条理清楚,动态感强,让读者身临其境。不仅是科学小品文如此,我们平时在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可以恰当使用关联词,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也让听众听出事情的一波三折。如果扩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

过渡:作者写雾凇,除了按顺序描写,还有其它奥秘呢,我们继续探究!6.PPT出示: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涂上了白银。

镀: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一种物质附着在别的物体表面。7.文中的“镀”可否改成“涂”?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个别发言。(镀在文中是指雾气一层有一层地凝结成霜花附着在松针柳枝上。它有金属的厚重感和光泽感,有厚度,珍贵。涂一般是石灰、水泥等,价值不高。)8.训练擂台二:填词

初冬的中午,灿烂的阳光给美丽的校园镀上了。

童年时代的大量阅读给我的人生镀上了

底色。9.学生用“镀”自由说话,感受“镀”字的厚重感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读出动态 PPT出示:

默读雾凇形成的片段,找一找,哪些文字体现了雾凇形成的动态,圈画关键词,写批注。1.根据交流,相机出示教学内容。

(1)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① 生交流。② “涌”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①水或云气冒出

②像水涌般的出现 ③ 联系旧知,《泉城》这样写道: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当中的“涌”体现了——(生答:珍珠泉水少而急,有颗粒感和光泽之美。)④你觉得雾气涌向松花江两岸一幅怎样的画面?

雾气争先恐后,像一个个少年奔向远方;又像海浪,追逐嬉戏,一路向前,拍击岩岸,绽出生命之花;随着雾潮,无数个细小的雾气急着挣脱松花江的温暖怀抱,去书写自己新的美丽人生。

⑤ 这几个动词真是妙!谁来读出雾凇的动态美?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把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读出韵味 PPT出示: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的,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給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1、生交流叠词之妙。

2、追问:这里的逗号,能否换成顿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体会叠词、逗号作用的同时,感受这句话所表现的对仗美、节奏美。

3、探究: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作者是在松花江畔的长堤上仔细观察雾凇的形成过程后,才写下这篇文章吗? ①带着问题看雾凇图片。②生交流。

4.讲授:PPT出示: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其一生信仰科学,是少见的科学作家。

凡尔纳被人们称赞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后来,许多科学家都曾谈及,他们是受凡尔纳作品的启迪,才走上了科学之路的。

如:潜水艇发明者之一,美国青年科学家西蒙·莱克在1897年建造了“亚尔古”潜艇。莱克在自传的第一句话便说:“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飞跃北极的海军上将伯德、气球及航海探险家奥古斯特·皮卡德、无线电发明者之一的马可尼,在谈到他们的创造发明时,都说是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中受到了启发。

法国的利奥台元帅甚至这样说过:“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凡尔纳逝世时,人们对他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5.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4.生动大胆的想象能让科学小品文激发读者想象,对美的追求。5.再指名读,齐读。

6.这么美的雨后景,不仅要停留在眼前,更要永驻心田。根据提示试着背背看!喜欢哪句背哪句。

【设计意图】

通过一读,感受顺序美;二读,感受言语美;三读,感受表达美,这样层层深入地解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使每一次的朗读感悟训练落到实处,进而习得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按顺序,打比方,抓动态,用叠词。

五、当堂训练 PPT出示:

请用“最初… …逐渐… …最后… …”的句式造句。写一段含有“镀”字动态变化的文字。

1.本节课我们重点交流了哪些知识点?请同学来总结一下!(抓住动态描绘景物,学会用恰当的动词和叠词等)。

2.生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3.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将作者的描写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文章中来,从而真正做到学语言、用语言。

五、课后擂台赛(布置课后作业)PPT出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第2自然段。2.将写好的语段誊写在家庭作业本上。•

小组交流,看谁写得最棒。

3.推荐阅读:推荐阅读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感受想象的魅力。

雾凇之美来自严寒之时的锲而不舍地坚持,要想人前贵,人后必受罪。请大家认真阅读,打开自己的视野,用大胆地想象撑起属于自己的天空。【设计意图】

背诵第2自然段是很好的言语积累的过程,必须落实。阅读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也使得语文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板书设计】

按顺序

抓动态 雾凇

打比方

6.《孔子》第二课时 篇六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2.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通过故事学习其中的品质

3.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教学重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教学难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教学过程:

一.回顾《弟子规》--预计2分钟

师:同学们,还记得十月经典诵读的《弟子规》总序吗? 生:记得

师:那就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师:同学们真厉害,一字不落的都背出来了,为你们点赞!过渡:那你们还记得“圣人训”当中的“圣人”指的是谁吗?

生:孔子

师,对,就是名垂千古的孔子。二.复习旧知,立形象--预计5分钟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读了《孔子》,谁来说说你对孔子的了解?

(2-3人)

师: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齐读课题。这篇课文不仅写了孔子的生平概况,还介绍了孔子的推己及人、不饮盗泉水、识人不易、韦编三绝这四个小故事(可提前板书小标题:推己及人、不饮盗泉水、识人不易、韦编三绝)

三.深入了解,学主张。--预计10分钟

1、怎样从这些故事中却了解孔子呢?(相机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你真会学习!下面,就请同学们采用这些方法,翻开111页,快速朗读课文3-8自然段,画出关键词句反复品读,读完的同学选择自己最感兴的小故事,与小组成员说说自己的读书体会。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进行交流:*(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个小故事,我找到的关键句子是——,从中我体会到了——) 2.分享智慧--预计20分钟(此处学生回答不一致,需提前熟悉问题)A:推己及人:

师:在这个故事里,孔子提出了怎样的处世准则?(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处世准则。”)

师: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一齐说——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板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概括为一个成语呢——“推己及人”,意思就是——生:自己不愿意的就不要强加给人。

师:你认为我们在什么时候应该推己及人呢?

师小结:这就是大教育家孔子教我们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对方的感受。

过渡:感谢某某给我们分享了他们小组的智慧,接下来哪个小组继续给大家分享呢? B:不饮盗泉水

师:真是因为厌恶这个“盗”字吗?孔子真正厌恶的是什么?(偷盗行为)

师:那这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小结:偷盗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成果。

师:掌声送给某某,表扬他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发言,并进行总结,为你竖起大拇指,(板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接下来谁继续和大家分享你们小组的智慧呢? C:识人不易(1)“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小人?

生:君子代表的是那些德行端正、品德高尚的人,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为获取利益,自然不择手段。希望我们都能争做君子,不当小人。师:好一句“希望我们都能争做君子,不当小人。”同学们,老师也借着某某这句话,衷心的希望我们班的孩子都能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君子。师:某某迫不及待的把小手举了起来,那请你来给我们分享下吧!(2)“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

师:孔子是从哪件事后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生复述故事)能说具体点吗?

师: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可是孔子亲眼所见,可是他却判断错误,误会了颜回,于是他坦然地对弟子们说:——生:“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

师:这是在教诲弟子如何识人,也是对自己误会颜回这件事的深刻反思。

师:通过孔子的言行,你体会到这位圣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生:我觉得孔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于--知错就改,善于反思(板书:知错就改,善于反思)

师:上一单元,我们也认识了一位知错就改的老师,她就是—— 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反思,肯于反省,知错就改,才能不断地提高和进步,不断地拥有智慧。孔子正是因为这样,才被世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相机将八个字分别贴在孔子像两边)D、“韦编三绝”

师:你能说说“韦编三绝”的意思吗?

生:孔子为了读《周易》多次翻断了编书用的牛皮绳子,说明他读书很勤奋 师:《周易》是我国的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老师从中选了两句,大家读一读。(除去间隔之物,若能咬合嚼碎,则亨通顺利--写在小黑板1上)有什么感觉?用书上词语形容就是——文字艰涩,内容隐晦。

师:孔子是怎样读这本书的呢?——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师:那孔子究竟有多努力的读这本书呢?请大家随我伴着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点击课件,配乐--春江花月夜)春天,百花盛开,遍地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海,衬托着那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片片花海,一阵温暖的春风吹来,那浓郁的花香夹杂着青草的气息,多么令人陶醉„„但孔子无心看花,他打开《周易》。)《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指名学生读)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即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夏天到了——(指名学生说)烈日当空,酷暑难耐,刺眼的太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路边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站在那里打瞌睡,孔子却兴致勃勃地打开《周易》,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即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师:秋天,——(指名学生说)师:清晨——

师:夜深人静之时—— 师:公元前479年的一个冬日——天气出奇的冷,大雪下了几天几夜,师:此时,孔子已经走到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他毛发皆白,气息微弱,可他仍勉强地支撑着坐了起来,万般不舍地翻开《周易》,——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即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

师:孔子是多么地——勤奋好学,多么地——,多么地——多么地——(相机让学生上台板书)

四、拓展总结

师:孔子不论春夏秋冬、不论严寒酷暑都坚持阅读《周易》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你们认为是什么?

生:孔子很爱学习,而且孔子把研讨《周易》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所以,他学得认真,学得轻松,毫无疲倦,这告诉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指名读——小黑板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师:这句话告诉我们?

生:兴趣的重要性或要以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才能学得更 好。

师:在《论语》一书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记载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4页,看到“学习链接”(一一指名朗读)2、“万世师表”“天纵之圣”的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和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让我们自豪说一声:——(小黑板--3,同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仁礼中庸闪耀着人文光辉,超越了时代;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体现着教育的平等; 孔子是文化的传承着,编撰的六经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 孔子的思想惠及世界,和谐有序的理念凸显着儒学的当代价值;

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像品美味的浓汤一样,试着静下来潜心读读关于孔子的书,试着读读《论语》等四书五经。

五、板书

孔子

生平概况

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饮盗泉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识人不易知错就改善于反思

7.跳水第二课时 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反复研读, 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 在交流中不断升华自己的认识。

3.理解春天的多重含义, 体会安静对生活的热爱,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懂得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 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认识了一位可爱的小姑娘———安静, 她是个盲童。 (板书:盲童安静)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她的世界。

师:平时我们都是观察春天, 感受春天, 而作者为什么说是触摸春天呢?谈谈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导出课文的主人公盲童安静, 无法观察春天, 只能触摸春天。)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是阅读的起点,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训练点。这个环节的学习, 初步领悟课题中的“触摸”一词, 为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作铺垫。】

二、品读语言, 感悟“奇迹”

1. 范读第2自然段。

师:在这美好的春天里, 作者看到了什么?找一找文章中有关的句子。

(学生自由交流, 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申问题“盲童安静拢住了一只蝴蝶在明眼人看来难以置信”。)

师:拢住了一只蝴蝶对视力正常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奇迹, 怎么会在一个盲童身上发生呢?

(就学生的回答来理解“流连”这个关键词, 板书:整天流连。)

2. 指名读第2~4自然段。

师:看看哪些句子展现了安静的“流连”, 画出相关语句, 想象画面, 找一找作者捕捉到了哪几个镜头。

(学生读、画、想, 教师把找到的句子加以整合指名读, 引导读。)

师:正是因为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所以她才能“在花丛中穿梭”, 才能“走得很流畅”, 才能“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 才能“极其准确地……”, 才能“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

(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以上句子, 体会“整天流连”的结果———“拢住蝴蝶”。板书:拢住蝴蝶。)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整天流连”展示多层次的朗读教学, 在不近情理又合乎情理的矛盾的解决中完成了对重点词语的敲打和安静热爱生活含义的建构, 引导学生理解、再现文本中的镜像, 把握这些形象的实质和内涵, 让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

师:一个盲童竟然拢住了一只蝴蝶, 你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想要说的话吗?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述自己的感悟, 归结为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三、创设情境, 深化认识

1. 带着问题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进一步体会安静对生活的热爱。

师:一个盲童竟然拢住了一只蝴蝶, 这是因为她太熟悉环境的缘故。有一点她不熟悉的, 就是“拢住了的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 安静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出“惊讶”一词, 体味含义深刻的语句“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师:安静拢住了那只蝴蝶, 最终是怎么做的?文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找一找在哪里?

(反复读“许久”“张望”这些词语, 体会安静对这次全新经历的留恋。)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计,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安静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之前已经初读过这段话, 现在重新回顾, 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理解“灵性”的深刻内涵。在重点段的教学中, 努力创设情境, 让学生与安静的内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

2. 细读课文的第5~6自然段。

师:作者看到安静放飞了蝴蝶, 想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所思所想的?用笔画下来, 用心把作者的所想所感读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作者由惊讶到感动, 再到发出感慨, 把这条线索理出来, 更有利于学生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更能感悟到安静内心的多姿多彩。】

3. 品读点明中心的句子。

师:作者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你们能不能用诗意的情感来读一读这些诗一般的语言?

【设计意图:这里的“经历”和“体验”比前面的问题更深入一层, 走进安静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理解朗读, 去体验她之前的无助和现在的幸福。细读文本, 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文章, 让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心灵对话的桥梁,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和感染。】

四、主题延伸, 升华情感

师:如果你是此时用手拢住蝴蝶的安静你会怎样做?而安静却放飞了蝴蝶, 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热爱生命)

师:文章的最后写到 (学生齐读)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这句话中的“谁”究竟指的是谁呢? (相互交流, 升华主题。)

补充学习《我还有一只脚》。 (1) 简介小诗人:大家猜想一下作者可能是怎样的人。我要告诉大家的是, 作者周大观是在他8岁那年由于骨癌, 医生不得不锯掉他的一条腿, 他躺在病床上写下了40多首感人至深的诗, 每首诗无不渗透着他对生命的热爱。 (2) 指导朗读诗歌。 (3) 练笔:我是_____, 我有_____, 我有____ (写下自己的特点、骄傲) 我要____。 (写下自己的志向)

【设计意图:这首诗虽短, 但信息容量大, 重要的是故事更感人, 使本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更加丰满。最后的小练笔既内化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悟, 又让学生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结:让我们记住这句话, 我相信, 他一定会触摸到属于自己人生的春天。 (再读中心句子)

【设计意图:从情感的升华上, 让学生明白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当出示引领全文的主旨句时, 学生会感觉道理自在其中, 这样不仅对突破难点起到了作用, 同时通过学生的所思所想, 把深化主题这一主旨很好地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

五、作业超市, 课外延伸

1. 读一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

2. 体会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3. 出一期“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8.《学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要把学法的指导与语文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语文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思考的过程,学与思是相互融合的,让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在有趣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韵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让孩子喜欢的。

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默读课文,了解默读的方法,初步掌握默读的技巧,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背诵课文,学会把心中的感受通过声音、表情形象地表达出来;积累句式和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一、精读头尾,制造悬念

1.昨天,老师带大家学习了《学棋》这篇课文,谁能给大家简单地说说故事的大概意思。(可稍做提醒:开始怎样,那后来呢?)

边交流边板书:

一个学生 另一个学生

出色的棋手 没有多大长进

2.老师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了出来(出示第一段和最后段),大家读读。老师有个要求:边读边想,读出你的感受。

自由读。

指名读第一段,有不懂之处吗?

“能手”是什么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出示表格)

秋是下围棋的能手,所以远近闻名,这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来,再读读这一段,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

3.正因为如此,(引读第二段的第一句)

4.可结果呢?(引读第三段)

出色的棋手,也叫________,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一读。

那另一个学生呢?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读这句。

就这样边读边想,读书就成了享受,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故事的大意。这次没有老师提醒,相信这次会读得更好!

5.读到这儿,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酝酿问题、交流问题并归纳问题:为什么两位学生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设计意图:学始于疑,同样的学习产生不同的效果,孩子心中的疑问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时,这些问题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设计,就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材本身上来,对孩子学好语文的信心起了很大的帮助。】

二、重点突破,掌握学法

1.这问题第二段已告诉我们了。打开书本,自读第二段,不过,老师提个要求:

出示:默读课文

什么叫默读?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2.默读后交流: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边板书:

专心致志也叫

走神________也叫________

3.我们先来看看专心致志学下棋的学生吧!学生把书合拢,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要求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象,想想这位学生学棋的样子,好吗?

想好了吗?谁愿意读一读,读出你的想象!

指名读。

我看见了,多认真的孩子呀!

他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他还可能:他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可多啦!

走路时,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多舒服啊!

________,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是呀!你看他不明白的地方,还有问上几句。

来,一起来在脑中记一记,记住这位认真的好孩子。

面对这样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吗?

4.那另一个孩子呢?这一次小朋友还是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想,行吗?

(巡视时,相机提示:瞧,他的表情在告诉别人,他看到了________!他的眼睛会说话)

大家一起读,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声音告诉大家吧!

对不起,打断一下:你看到美丽的天鹅飞来,会是怎样的心情?再试一试。

人总犯错,错了就改才有进步,可那人——这种人你对他有什么看法?来,再试试!

就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就把不认真孩子的形象记下来。咱们再来想一遍,这次老师不提醒,有信心读好吗?

如果你是那位老师,想对他说什么吗?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这个要求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既要让孩子明白默读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技巧。技巧只能在应用中学会,通过两种画面的想象、体会,孩子就能初步掌握默读这一技巧。】

三、扩展延伸,积累句子

1.来!吸取他的教训,记住他的优点,边读边想,把文章美美地享受一次吧!

2.后来,那位没有多大长进的孩子长大了,也有了一个儿子。一天,他送他的儿子去学校了,他反复地叮嘱孩子:儿子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也想送他几句话。(即练习六中的“读读背背”)

出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读读、背背。

9.第二课时 篇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教学重点:

“假如你一直,你就可以成功。”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

要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大留意时间的流逝,时间似乎总是有,用也用不完。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想法吗?

(这样说是不对的,时间是有,但已经不是过去的时间)

文中的作者是一个敢于的孩子,由于他对时间的执著,这个长大后的孩子要告诉她的孩子:

假若你一直,你 _________ 。(课件)

为什么他会这样说呢?我们仔细学习课文

二、分析课文

(一)出示思考题

1、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和我说了什么话?画在书上。

2、作者当时是怎样想的?

3、作者又是怎样感到时间流逝的?

4、小组合作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不懂的问题。

反馈:

1、小组派代表说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了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

(课件打出上面的话)

2、作者当时对这句话是不理解的,认为那是一个谜,而且感到害怕。

教师指导:把课件上爸爸的话读一读。说说什么意思?

(昨天过去了,就再也回不到昨天;小孩长大了,就再也回不到童年。这就是“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的意思。不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不会深,所以“我”才会感到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

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出现的关于时间的谚语,说说是什么意思?

(“光阴”指时间,“金”即黄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说时间的宝贵。“箭”、“梭”,运动的速度都很快,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可以从中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

3、爸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作者是怎样明白的?

(作者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么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明天即使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时间一去不复返。)

4、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作者小小年纪看到时间过得飞快,心里非常着急,而且还很悲伤,他决定 。

1、课文是从哪几件事情写“我”的?

(和太阳比赛更快地回家,跑赢了太阳;一个暑假的作业 十天就完成,跑赢了时间;读三年级时就做五年级的作业 ,走在了时间的前面。)

2、通过小作者的做法,你有什么感受?

(我好像也和作者一样高兴,自己能够跑在时间的前面了;这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孩子;我认为我应该学习这位小作者……)

3、读一读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作者和太阳赛跑了二十年,请你想象一下,做什么事情时,作者还可以?

(做题、坐不同的车、……)

5、由于作者的坚持不懈,他因此受益无穷 。

(三)为什么作者要与时间赛跑,并要告诉他的孩子们?

当时他会是什么心情?

(生活经历使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从而受益无穷,所以他会告诉他的孩子这个道理。)

(自豪、高兴)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用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明,也可以用名人的事例来说明。

三、小结

课文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你就可以成功”。

四、作业

自选:

1、寻找关于时间的谚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喜欢的句子、段落背下来。

附:板书设计:

3

忧伤 —————— 自豪

假若你一直,

10.《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1. 这节课,我们将循着作者的文字走进一个关于水的难忘故事中——

2. (出示)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一组简简单单的数据,却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水的稀少,水的珍贵,水的来之不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3. (视频)崎岖的山路,炙烤的骄阳,浑浊的担水以及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挑水路上漫长而又艰难地前行,细小泉眼旁焦急而又无奈地等待……构成了水给作者留下的苦涩记忆——

4. (板书)苦涩

(二) 创境——体验文情

1. “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1) (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最珍贵”这三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并齐读——

(出示)

① 所以——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② 所以——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③ 所以——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3) 下面,让我们细细来品读这些句子,品味这些句子背后的故事——

2. 由于水的稀少,水的珍贵,洗澡对于那里的人来说,是一件太奢侈的事情——

(1) (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自己读一读,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2) 你能想象一下没有澡洗的日子吗?一天不洗澡?十天呢?几个月呢?天气凉爽的日子还好,夏天呢?

(3) (出示)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

① 知道“风干”是什么意思吗?根据字面猜一下,你能想象一下那种被风干的感觉吗?嘴唇?——皮肤?——嗓子?

② 当一场雨在这个时候不期而至,那该是怎样一幅画面?那会是怎样一种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雨中——

(4) (出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① 读一读这段文字,细细品味其中的一些词语,你能想象出它背后的画面,背后的故事?

② 谁为我们描绘一下你看到的,听到的?

③ 通过什么词,想到了(结合学生回答)那是一种什么心情?那是一种什么感受?你能读出来吗?

(5) (引导)

① 你注意到“抚摸”这个词了吗?抚摸是什么感觉?那雨水落在孩子们的身上,给他们一种抚摸的感觉,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② 从“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你能感受到什么?

③ 大家有没有关注最后一句话?在下雨天,无拘无束的孩子会在雨中洗澡,然而大人最终也加入到这样的行列,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水的珍贵——

(6) (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雨中洗澡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滋味?

(7) (板书)快乐

3. 像过节一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1) (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① 你能理解这句话吗?

② 让我们随着四兄弟一起来感受一下水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清凉吧——

(2) (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这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润滑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读一读这段话,其他同学闭眼想象,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3)(引导)

① 吸吮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一下这个动作吗?这是怎样的吸?由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对水的渴望)当那种极度的对水的渴望由于因为水滑过而得到满足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② “滑过”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从三个“滑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很轻柔,很舒服)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③ 哪里的水让作者感受到了这份舒服,这份畅快,这份满足?

(4) (出示)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有多少水让作者感受到了这份舒服,这份畅快,这份满足?

(5) (出示)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4. 现在能体会到母亲为什么这样说了吗?

(三) 读写——迁移文情

1. (渗透写法)雨中洗澡和一勺水沐浴让我们感受到水给作者他们带来的痛快,带来的满足,带来的幸福。然而,当我们读着这些文字的时候,当我们想象那一幅幅画面的时候,当我们透过文字背后,去触摸去感受他们的心情的时候,你又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这就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反衬写法。

2. (拓展资料)中国西北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极度缺水。那里的人、畜用水几乎全靠人工蓄集的有限的雨水。因无足够的资金对这种水窖的内部进行混凝土硬化,会很快出现渗漏。严重缺水的恶劣状况,导致当地农民生活艰难、生产原始、教育落后、妇女的疾病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妇女们承担着数倍于正常环境下妇女肩负的生活重任……

3. (升华情感)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4. (读写迁移)设计节约用水的公益用语。

11.《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点带面,以读促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

3.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成功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懂得“金子”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课文,理解彼得淘金失败,种花却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理解“真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让我们一起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把带有“金子”这个词语的句子都找出来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每人读一句。

2.在上一节课中,通过这五句话,我们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还将借助这五句话来认识彼得这个人,来了解彼得和金子之间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文的标题是《金子》,故事情节也是紧紧围绕彼得找金子来展开的,无疑,“金子”是文章的关键点。通过课文中五句带有“金子”一词的句子来展开教学,以点带面,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体现出了教者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二、精读感悟

1.埋头苦干,淘金失败。

(1)我们先来看前三句,都是写没找到金子,却分成了两段来写,这是因为第一段写的是谁?(生:淘金者们。) 而第二段写的是谁?(生:彼得。)根据内容的不同来构段,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这样做。下面老师想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淘金者和彼得,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生:目标或梦想一样,都想找到金子;结果也一样,都没找到金子。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梦想。)

【设计意图:先找出彼得与其他淘金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为接下来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作铺垫。】

(2) 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但都没有找到金子。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彼得与其他淘金者相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

师生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导句子的朗读。

是啊,一个“不甘心”让我们读出了一个更能坚持的彼得。谁能读好这一句?

是啊,“埋头苦干”看出了他的劳动强度之高,“几个月”看出了他坚持的时间之长,“几乎挖遍了整块土地”看出了他的工作量之大。谁能读好这一句?

虽然彼得淘金失败了,但是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会去努力实现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自然段。板书:努力。

【设计意图:与其他淘金者相比,彼得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呢?教者精选比较点,设计了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从而真切感知人物形象。】

(3)小结:彼得如此勤劳,却连一丁点儿金子也没有找到,看来要想实现梦想,光靠勤劳是远远不够的!

引读:六个月后……

【设计意图:这段总结性的话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下一环节“智慧”的出现埋好伏笔;一是承上启下,将教学自然、顺畅地引向下一环节。】

2.发现变化,若有所悟。

(1)彼得最后找到金子了吗?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有关“金子”的句子。(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彼得后来是怎么找到金子、实现梦想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到文中去找答案。

【设计意图:前文讲彼得没有找到金子,而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又说彼得找到了金子,这是不是前后矛盾呢?这一环节的设计设置了悬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师生交流。

1“若有所悟”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让他若有所悟?谁来读一读彼得所发现的土地的变化?土地和小草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物,彼得能注意到它们的变化,这说明什么?是的,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多么重要!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彼得的发现。板书:发现。

2那彼得悟到了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五自然段?现在你就是彼得,告诉大家,你悟到了什么?

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彼得思考的全过程:

A.虽然这里没找到金子,但是———(这土地很肥沃。)

B.因为这土地很肥沃,所以———(我可以用来种花。)

C.如果我把花种出来了,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

D. 如果人们都来买我的花,那我就———(能拥有财富。)

E. 如果真是 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

同学们,你们跟彼得一样,也非常善于分析和思考,你们把省略号里彼得的想法都说出来了!板书:思考。

【设计意图:初读过后,教者用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感悟彼得思考的严谨,丰富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这一环节主要通过精准的文本解读,紧扣“若有所悟”这一关键词来带动段落的教学,借助思维发展点来丰富学生的感受。】

3大家刚才有没有注意到老师说了多少个“如果”?若是把这些“如果”都放进句子里,这段话还好不好听?是的,他心里这么多的想法,作者只用了两句话、两组关联词语就写出来了,我们写作文时也应该像这样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再读读这段话,感受句子的通顺与连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悟句子的通顺与连贯,将写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无痕渗透。跟前一次的读的初步感知相比,这一次的读主要是理清句子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4这段话很短,读好却不容易。这些都是彼得的思考,读的时候语速应该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一遍?(范读) 谁也会像老师边想边说?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次的朗读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出思考时的语气特征,使朗读实现质的提升。】

5不管是善于发现还是善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说,这是一个智慧的彼得 。板书:智慧。

【设计意图:理解彼得成功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 重点,至此,“努力”和“智慧”这两个关键词都已板书到了黑板上,学生对于彼得成功的原因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3.培育花苗,找到真金。

(1) 彼得在经过冷静的分析与思考之后开始培育花苗,五年以后他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容易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五年,1825天,知道这1825天彼得是怎么过的吗?

学生分小组分别进行写话练习,写完后两组各找一人进行展示,两人的展示合起来正好是一段完整的话语。可根据时间展示2~3组:

1大热天,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彼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暴风雨过后,许多花都被打倒在地,彼得_____________;,彼得 ___________……

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2不久,花开了!彼得站在花田边,他看到原本只长着一层小草的土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欣赏着这一切,彼得开心地笑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设读写结合点,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进行扎实的 训练。这一训练指向明确,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多角度练习,训练效果佳。】

(2)看着这些花,看着自己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来的财富,彼得的心中充满了骄傲。谁来读读彼得的话?这句话中的金 子指的就 是———(鲜花)

还从哪儿能看出彼得非常骄傲?(唯一)“唯一”的言下之意是什么?第一自然段当中不是说还是有个别的幸运儿挖到金子了吗?那些人挖到的金子跟彼得的真金有什么不同?

小结:别人得到的金子早晚会用完,彼得的真金却是致富的方法,能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怪不得你会骄傲地说———(引读课文最后一句。)板书:致富的方法。

【设计意图:彼得所说的“真金”到底是什么?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者再次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彼得的真金与极少数幸运的淘金者找到的金子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便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所在。】

(3) 彼得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当时失望离去的淘金者都来向他讨教:彼得先生,你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假如你就是彼得,你会怎么回答呢?

【设计意图:当“努力”和“智慧”两个词语都出现在黑板上时,学生对彼得成功的原因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而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将这一认识进一步强化,同时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与思维训练。】

三、小结升华

同学们,彼得的梦想从未变过,他在经历了失败后,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找到了创造财富的方法,最终找到了真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像彼得那样,用智慧和努力实现梦想,找到属于你们自己的真金。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总结升华。】

12.草原第二课时 篇十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句子的含义。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

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蒙汉情深,理解民族团结互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草原风光图、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法学法:读书自悟,讨论交流,引导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让我们伴着蒙古族歌手那嘹亮的草原牧歌走进那美丽的大草原,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草原(播放视频)。

学生汇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学生课前查得的资料,老师适时点拨。(点击查询)

2、检查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字词点击)

三、体会草原风光美

1、教师过渡:

听着这优美的歌声,想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你们的心是不是和我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了呢?那么草原的景美在哪?请同学们快点打开书,快快到课文里寻找美丽的景色吧!

2、你认为草原的哪儿是最美的?给大家读一读。[出示朗读思考题]

生自由汇报,师及时讨论点拨理解重点句子:(结合课件)

(1)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草原图] “一碧千里”写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是这一段的中心句。[草原图]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羊群图一]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小丘图]解释“勾勒”与“渲染”、“翠色欲流”草儿绿极了,翠绿翠绿的,好像要流动了,那么富有生机。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仿佛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骏马图]

(5)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

4、指名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感悟草原人热情

1、过渡:草原的辽阔、美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辽阔的草原上又养育了怎么样的一个民族呢?

2、(思考问题)草原景色如此美丽,草原上的人给你怎样的感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先自读自悟,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参与同学们小组的活动。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文字图片]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2)亲切相见部分: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热情款待部分:

A、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象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B、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会心的微笑: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达的意思,并以眼神、微笑与之交流。“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作者对蒙族朋友的感谢,蒙族朋友对汉族朋友的热烈欢迎。这是心与心的交流,正是各民族团结互助的表现。)

(4)尽情联欢部分:你熟悉这些活动吗?(课件演示“套马”等游戏项目。)

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4、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配乐解释: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

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5、总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这优美的歌声中,我们要感谢草原,感谢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激发了老舍先生的写作激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亲如一家。

五、回顾拓展,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

1、搜集表现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及草原的美景图。

13.《掌声》教案(第二课时) 篇十三

305

高芳芳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奉献”。所以《掌声》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感受爱,更要让学生学会奉献爱。

《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掌声的深刻内涵,了解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珍惜别人的爱,奉献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描写两次掌声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英子的心理变化过程。2.感悟“掌声”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课前交流,引出掌声。

第二个环节:复习导入,引出英子变化后的段落,揭示英子变化的原因。

第三个环节:解读两次掌声,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感受英子的心理变化。

第四个环节:升华主题,欣赏诗歌,揭示掌声的内涵爱的主题。设计理念:

本课时的教学主要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 “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运用“以情促疑,直奔重点;以情激情,多元感悟;以情导行,情理相融”三大模块,紧扣文本,以情会文。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让课堂充满真情,构建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来听课的老师真多呀!你们用什么方式欢迎他们呢?(生鼓掌)师:掌声这么热烈,真是一群热情好客的孩子。不过老师有点儿紧张,你们怎么鼓励我呢?(生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的支持,你们是想用掌声告诉我什么呢?(生自由表达)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阅读了单元导读,知道了这单元的主题是一个什么字? 生:“爱” 师:同学们记忆力真棒!是的,爱的力量是很大的,用掌声表达出来的爱更是非同一般。它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那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生:齐读课题《掌声》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小女孩,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英子。课件出示填空题:

她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因此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身体的残疾让英子躲躲藏藏,失去了快乐,她变得非常的(自卑、忧郁)。

现在,英子像(变了一个认识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她变得非常(开朗、乐观)。

二、品读现在,感受自信,揭示英子变化的原因

师:现在的英子和原来判若两人,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老师这里有一封英子的来信,同学们想看吗?(出示课件信的内容)

谁来为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其他同学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找看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

生:掌声 师:原来是掌声使英子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课文一共写了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

(生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

三、聚焦“掌声”,品词析句,揭示掌声的内涵 师:好,同学们先划到这儿,哪位同学来读读你找到的掌声?

生: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想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相机理解“骤然间”)

师: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又因何而起呢?听老师来读一读这个片段,大家找一找英子的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并画下来,想一想,英子的感受如何?

生: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同学们把这句划起来)

师:同学们,轮到英子讲故事的时候,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那一刻英子的心情你们能体会出来吗?谁来说说,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忧郁 自卑)师:(出示课件)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地)把头低了下去。“(紧张 自卑)

知指导感情朗读,把紧张、自卑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师:同学们还划了哪些句子?

生: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师:现在我请大家都来当一回英子,老师则是英子最知心的朋友,你们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吗?

师:英子你为什么犹豫了?

生:我怕同学们看见我走路的姿势。生:我担心同学们会嘲笑我。师:同学们,可见这个“犹豫“里藏着的是英子的害怕、胆怯。那不去行吗?可是又不想去,不知该如何是好,拿不定注意,所以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师:从这句话里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英子的痛苦和无奈 师:最了解英子的就是你们了,能用你们的朗读体现英子的痛苦和无奈吗?先自己读读这句话。

师:小英子那一刻有多难受多痛苦啊?谁再来读读。生:感情朗读 师:尽管英子内心十分难受痛苦,但还是在全班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生自由表达)

师:千言万语,化作无声的鼓励——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想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课件出示,指导感情朗读)

师:这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老师板书,学生跟着记录。

师: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勇气和鼓励,此时的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请女生读这句话,把同学们的鼓励,英子的感动读出来吧!

女生:读

师: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次同学们又想通过掌声对英子说些什么呢?

生:(小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共同探究。重点理解两个“一摇一晃”前后的不同心态。

师:同样的路程、同样的走路姿势,可英子却在掌声前后走出了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人生,那都是源自同学们那充满鼓励,充满赞赏的掌声。

四、升华主题

师:如果这些话化作一个字那就是“爱”,就是这份爱医治了英子内心的病,使她从忧郁走向开朗,从自卑走向自信,所以她才能够微笑着面对生活。

14.《雪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雪孩子》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也是一年级第一篇没有给文字注音的课文。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 小白兔和妈妈堆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 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 可是, 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 雪孩子化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飞到了空中。课文文质兼美, 富有意境和童趣。由于一年级学生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 让学生观察插图, 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然后通过阅读课文, 把阅读与看图、想象、说话紧密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爱读、愿读、乐读, 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道理, 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 感知课文

1. 读一读, 说一说。 (学习第1自然段。)

(1) 初读感知。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理解词语。 (1)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呢?” (预设:“雪下得非常大!”) (2) 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到雪下得很大?” (预设:从“一天一夜”说明雪下的时间长, 雪很大。从“一片白”说明雪下得很厚。从“房子上、树上、地上”说明到处都有雪, 雪下得很大很厚。)

(3) 指导朗读。“一天一夜”要重读, 稍微拖长一些。读“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时语气要逐渐加强, 要重读。

(4) 再读感悟。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 让学生在读一读, 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 体现语文教学的情感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2. 看一看, 想一想。 (学习第2、3自然段。)

(1) 指导看图。 (1) 说一说:下这么大的雪, 小白兔家的食物也吃完了, 兔妈妈决定怎么做呢? (2) 指导学生看第二幅图, 说一说兔妈妈和小白兔堆的雪人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雪孩子的样子, 体会雪孩子的可爱。)

(2) 发挥想象。你堆过雪人吗?如果让你堆雪人, 你会堆一个什么样子的雪人呢?

(3) 图文结合。指导看第三幅图, 并在第3自然段中找出形容小白兔高兴的词语, (把“开心”换个词语, 体会词语的意思;学生做动作感受“又唱又跳”的意思, 引导学生从“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一起玩”, 体会兔妈妈对孩子的关心, 感受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的快乐, 想象小白兔和雪孩子快乐玩耍的情景。)

(4) 指导朗读。“漂亮”要重读, 读出雪人的漂亮和可爱。“开心、又唱又跳”要读得轻快, 活泼, 读出小白兔的开心, 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看着”的“着”。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插图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和亲身体验中, 在渲染与词句相对应的氛围中让学生主动了解和欣赏词语描写的事物, 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3. 议一议, 练一练。 (小组合作学习第4~7自然段。)

(1) 看图交流。学生结合插图在小组内和同学们议一议图中表达的主要意思, 再结合画面的内容, 体会小白兔往火里加柴的原因。 (因为屋子里很冷, 所以小白兔往火里加了一些柴。)

(2) 练习说话。 (1) 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情况危险吗? (引导学生从两个“就”字体会小白兔玩累了, 比较困, 加了柴, 没有仔细检查, 才使“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 从“睡得正香”和“一点也不知道”体会情况危险。 (2) 用“……就……”说话, 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更清楚。)

(3) 想象体会。 (小白兔正在危险之中, 兔妈妈提着找来的食物正在雪地里往家赶……可是, 雪太厚了, 她拎着篮子, 一步一滑, 走得很艰难。她怎么也没想到小白兔正面临危险。火越烧越大, 小白兔仍然睡得很香……)

(4) 指导朗读。 (1) 雪孩子看到小白兔家里着火了, 心里会怎样呢? (很着急。) (2) 他是怎么做的? (飞快地去救小白兔。) (3) 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语速稍快, 带着急的语气读。) (4) 雪孩子没有了, 小白兔心里怎么样? (悲伤、难过。) (5) 朗读第7自然段。 (带着悲伤的语气读, 语速稍慢。)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创设情境, 通过谈话体验, 让学生愿读、乐读,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感情朗读, 激发情感

1. 交流互动。

同桌学生根据课文互相说一说:⑴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 自己变成了什么?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 变成水。) ⑵雪孩子去哪里了呢? (他飞到了空中, 变成了一朵白云, 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2. 个性朗读。

自由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 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预设:⑴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 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 雪孩子觉得很高兴, 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要站在雪孩子的角度来思考, 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多么高兴呀!所以要读出雪孩子高兴的心情, 要从“美”这个词, 读出雪孩子的心灵美。) ⑵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 自己却化了, 小白兔觉得很伤心, 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 (要站在小白兔的角度来思考, 小白兔太喜欢雪孩子了, 雪孩子化了, 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多么悲伤呀!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读“很美很美”时, 要读得比较慢, 语调比较低, 读出小白兔伤心的语气, 因为她舍不得雪孩子的离开。)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 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 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达到朗读的个性化、多元化。

4. 想象理解。

(出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气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他还会回来吗?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议一议。)

5. 感情朗读。

请同学们伴着优美的音乐, 美丽的意境, 把雪孩子崇高的品质, 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读出来。

设计意图:“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这是学生们最想知道的问题, 通过课件演示“雪化成水、水蒸气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并通过课件演示“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从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深化情感, 拓展延伸

1. 说一说。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预设: (1) 我喜欢雪孩子, 因为他很可爱。 (2) 我喜欢雪孩子, 因为他乐于助人。 (3) 我喜欢雪孩子, 因为他舍己救人。 (4) 我喜欢雪孩子, 因为他很善良。……)

2. 讲一讲。回家后读一读课文, 再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家里的人听。

上一篇:以焦裕禄为镜下一篇:英语b级考试作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