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论文(16篇)
1.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论文 篇一
张俊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摘要: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是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直接反映出该校的整体教育与管理水平,同时也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已经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管理与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项教育与管理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对策,以期对提高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2.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论文 篇二
关键词:弱势群体,初中英语学习,积极关注教育,转化
一、问题的提出
朱永新教授在《理想的教育与教育的理想》一诗中这样写道:“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无论是城市的, 还是乡村的, 富贵的, 还是贫贱的, 无论是聪慧的, 还是笨拙的。在一个群体里, 学习方面的弱者依然存在。特别在英语学科, 随着学习年级的提高, 弱势群体比例呈递增的趋势, 这成为我们英语老师心中的疙瘩。”笔者认为教育者要积极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转化他们, 而不是逃避和放弃他们。
二、概念的界定
1. 什么是英语学习弱势群体
笔者认为英语学习弱势群体指的是英语学习方面比较弱的一群人, 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良好的英语学习, 需要学校、老师、同学和家长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群体。他们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基础薄弱、能力低下、毅力不足、兴趣淡然的学生群体。主要表现为: (1)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心理环境; (2) 基础知识差, 接受能力弱, 不能跟上正常教学节奏; (3) 对英语缺乏兴趣, 主动性差; (4) 英语学习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弱等。
2. 什么是积极关注教育
积极 (positive) 一词的拉丁文是positum, 是全面的意思, 不仅仅指正面的, 也包含负面的。笔者认为积极关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即面对英语学习弱势群体时, 我们不仅要看到症状和问题的负面影响, 也要对它进行正面的、积极的、热心的诠释, 用进取的, 积极的暗示和手段使受教育者受到热切的关注与期望, 并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主体参与性, 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素养和英语成绩。
三、初中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成因
如同“伸出双掌, 十只手指长短不一样”一样, 在学习的群体里不可避免存在学科成绩落后者, 即学科弱势群体。在英语学科方面亦是如此。随着学习年级的提高, 弱势群体比例呈递增的趋势。据调查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弱势群体中, 大部分并不是因为学生智力低下, 也不是学生自身的发音器官有缺陷。笔者对身体健全的弱势群体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 得出非智力因素是引起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
1. 性格因素造成
性格抑郁、急躁、孤独、自卑、焦虑的学生要比性格开朗、温和、大方、自信的同学要差多了。英语是一门语言课, 它需要听说读写, 需要与人交流。抑郁、孤独、自卑、焦虑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当他们碰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时, 他们不敢向老师、同学讨教, 久而久之, 问题越积越多, 内心产生一种无尽的不愉快和痛苦之中, 从而产生厌学英语。
2. 学习动机不明确
他们认为中国人没有必要学英语, 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缺乏学习热情, 把英语学习看成一种苦差事。
3.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当
很多英语弱势群体认为, 朗读既浪费时间又无聊, 没有成就感。他们基本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没有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另外, 一些学生学习虽然非常努力, 但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还有一类学生, 认识到自己英语学科薄弱, 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可是是又无从下手, 心有余而力不足。
4. 学校评价制度的落后
首先, 学校原有的评价制度不适合学生的发展。它为弱势群体服务太少。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选择功能, 人为地把学生等级化。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 通过考试、评选三好生等名目繁多的竞争活动, 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班级成了学生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竞技场。学生以优等生为荣, 以与优等生交往为荣, 对“差生”弃而不顾, 甚至不愿与其同桌, 被同学排斥。
5. 家庭、社区不良环境影响
长辈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如家长的纵容, 过度保护或缺少对儿童合理的限制, 形成儿童自我中心主义, 形成不良行为方式, 无法适应群体生活。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增多, 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 使其情绪消极或冲动, 性格孤僻或偏激, 行为退缩或攻击性强, 常形成亲子间、师生间、同学间对立。此外, 社会不良风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文化环境, 影响孩着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6. 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不和谐
由于小学英语教育师资的缺乏和小学英语教学制度的不完善及中小学的评价制度的不同, 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不良的态度, 为今后的初中学习带来不良的后果。
四、积极关注教育的方法及意义
由于以上的6种原因造成的学习弱势群体, 心理上普遍存在缺陷, 认为自己是多余的, 一无是处, 是社会的多余, 家庭的累赘, 班级的耻辱, 老师的眼中钉, 同学的笑料。他们自卑, 也更自负。转化他们, 非做不可、义不容辞。以下是笔者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几种方法: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实际水平。
2. 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树立其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3. 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 做好中小学英语学习的衔接。
4. 勤家访、报喜讯、多鼓励、少批评。
5. 开小灶, 提供复习资料。
6. 利用学分评价制度, 全面评价学生。
五、积极关注教育在转化初中英语学习弱势群体中的运用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实际水平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各种有意思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
2. 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树立其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Humans can make mistakes.学生进入初中时, 英语已学三年多, 他们对外语已失去了信心, 同时基础也是不怎么样。这样一来, 他们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班上学生尤某某, 在小学升入初中的素质评价考核中他的英语成绩只有2分, 数学成绩98分。很让人蹊跷, 我怀疑他的学习有问题。我便主动接近他。
“尤某某同学, 你觉得小学升入初中的英语学科难吗?”我的话音未完, 他就接话了, “老师, 您不用管我, 我的英语已学了5年, 学不起来的……”
他的话真让我吓了一跳, 教书的时间也算不短, 可没听过在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天有同学竟如此直白地评价自己的英语学习。
尤某某的数学成绩是班上鼎鼎有名的, 我没表扬他的数学成绩, 应以我认为这是有目共睹的, 不需要老师的再次表扬的话, 会显得很虚, 好像他除了这个优点外没有别的。我想, 最好在英语方面表扬他, 发现了, 他的英语模仿能力强, 这可是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条件呀。在课堂里, 在大众面前, 我让他模仿磁带, 赢来阵阵的发自内心的鼓掌声。我知道, 我的教育, 开始使这个顽固的英语弱势者开化了。往后的晚自修前, 我们总能听到他朗读英语的声音, 看到他向同学求教英语的身影。
3. 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 做好中小学英语学习的衔接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 特别是着一群英语弱势群体, 对英语的学习缺乏安全心理。老师就其特点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了解学生在小学的一些情况, 比如说, 学了哪些词汇, 学了哪些句型, 你会哪些词汇和句型。还要了解学生的:favorite teacher, favorite food, favorite subject, favorite holiday等最基本的一些学习内容和生活的习惯, 是老师能最快地了解学生, 也使学生地适应中学学习和生活。
4. 勤家访、报喜讯、多鼓励、少批评
作为家长的, 最高兴地看到孩子受到学校的表扬, 最害怕的是孩子受到学校老师的批评。尤其是学习上是弱势群体的孩子的家长们, 他们最怕老师的电话、家访, 怕听到“告状”。作为教育的工作者, 除了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别忘了也给家长安全的教育孩子的心理环境。因为, 良好的学校教育离不开良好家庭教育。我们在家访或与家长讨论子女的时候, 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优点, 然后基于优点, 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5. 开小灶, 提供复习资料
缩小弱势群体与普通群体的差距, 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帮助该群体学生复习。笔者在平时的转化过程中, 往往会在新课前给该群体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 比如:在上新课Unit3, BII前, 我先帮他们罗列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和有关的文化渗透, 然后就“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与这群孩子先讨论, 缓解他们对新课、新语法的恐惧。上完课后, 再帮他们罗列复习
6. 利用学分评价制度, 全面评价学生
学生英语学习一周评价学分计算对照表
笔者在平时采用学分制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谁高谁低, 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激发其主体参与能力, 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素养和英语成绩, 达到转化他们的目的。所以, 在平时的操作过程中, 现有学生自愿申请听写、考试、背诵, 可以申请同一份试卷测好几次, 直到学生本人满意为止, 成绩取学生自己满意的最高成绩, 这种评价手段大大激发了弱势群体的学习能动性。
六、总语
弱势群体是我们教育者心中的疙瘩。怎样做好转化弱势群体的工作, 是每个英语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更是义不容辞的任务。关注我们的弱势群体, 在不远的将来, 每位弱势群体不再弱, 那时, 我们才能真正解开心中的疙瘩。
参考文献
[1].苏仁平, 郭春蕾.英语学科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与分析.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Serial No.72) , 2007
[2].李铁峰.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Serial No.80) , 2007
3.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论文 篇三
[摘 要]抗生素类药物用途较为广泛,近年来由于一定程度上抗生素过度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抗性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社会公众对抗生素污染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该如何正确去应对抗生素污染。大学生群体思想先进,接受了多年的良好教育,大学生对抗生素污染和环境风险的认知能力,更能直接反映出我国的抗生素环境风险教育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 抗生素 环境污染 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 G5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29-03
抗生素是一类具备抵抗细菌活性,能够通过注射、口服和外部创口治疗等方法进行使用的自然界产生、半人工合成或全合成的化合物[1],被广泛用于人体医药卫生和畜禽养殖疾病的预防和控制[2],同时也被运用于饲料添加剂,促进动物生长和替代部分营养物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抗生素的生产和使用量也越来越多。我国既是抗生素的生产大国,也是抗生素的使用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约138克(美国仅13克)。[3]抗生素被当作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遇到头痛发热或喉痒咳嗽,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使用抗生素。不合理、不科学地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若存在抗生素的长期刺激,就会使一些病原菌发生变异,形成“超级细菌”。[4]除此之外,家庭丢弃的过期抗生素类药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时,甚至变成有毒的或更具持久性的物质。[5]
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经受药动物靶器官作用后,仅有少部分被吸收,约有30%-90%随着排泄物最终进入环境中[6],导致环境中抗生素及其代谢活性产物的浓度逐渐增大,进而诱导环境中耐药性细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产生,降低微生物对抗生素本身以及其他有机化合物的降解能力。[7] [8]2008年Martínez在Science撰文,认为ARGs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后果难以预料。[9]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在不同流域、不同环境介质检出了多种抗生素。朱永官等2013年发表在《PNAS》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畜禽养殖中过度使用的抗生素,促进了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大量出现并释放到环境中,使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受到潜在威胁。[10]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7月发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468.1万人,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个巨大分支和组成部分,在抗生素药物使用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一般学生会在宿舍中储备一定的常用药品,以备不时之需。不过由于大学生群体正处青年,体质和抵抗能力较佳,常常导致很多储备药品过期无法服用,对过期药物处置不当则会加重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作为思想先进,接受到良好教育的一方代表,他们对抗生素污染及其环境风险的认知能力,更能直接反映出我国的抗生素环境风险教育是否亟须加强和提高。
南京师范大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江苏省属重点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学校占地面积2009906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25个、独立学院2个,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6405人,在校研究生共10297人。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推进“厚生育才”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为调查样本,以探究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抗生素污染的贡献和认知分析。通过对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为学校、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了解大学生环保理念,从而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奠定基础。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大学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宿舍常备抗生素类别、平均每学期需服用抗生素药物次数、平均每次服用与医院开给的抗生素药物数量、对过期抗生素药品的处理方式、随意丢弃抗生素药物会对环境造成何种污染等。
本次调研借助电子平台,采用将问卷上传网络平台,在网上发放填写及回收问卷,以践行环保理念。抽样时将生成的问卷链接发送给东区、西区和北区的同学,通过问卷平台的后台监管,回收问卷数达到预计样本数后停止扩散链接。本次调研问卷总有效填写人次为104人,由于是网络填写与回收,回收率为100%。调查样本中,男生32人占31%,女生72人占69%;本科生为94%(其中一年级占6.73%、二年级占45.19%、三年级占23.08%、四年级占19.23%),研究生为6%。地域上包括了整个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
二、主要结果与分析
(一)抗生素用量的基本情况
在应对感冒时20.19%的同学首选抗生素用药,大部分学生对于抗生素还是有一定的戒备心。表1为应对感冒首选措施统计:
表1 应对感冒首选措施统计
■
大部分同学表示生病去配药时不会首选抗生素类药物。81%的学生也认为在感冒时,会选择先休息观察观察而不会首选去吃药或者挂水。
图1为受调查的学生对宿舍中常备抗生素药品的统计数据(因本题为多选题,数据累加不等于100%):
■
图1 宿舍常备抗生素类别排名
从图1来看,大学生宿舍中最常备的抗生素药物为头孢类(67%选择该项),其次是青霉素类(占65%),然后依次分别为大环内酯类(占26%)、喹诺酮类(占19%)以及甲硝唑(占12.5%)。研究表明目前在中国地表水环境中已检出68种抗生素,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内酰胺类和其他六大类。[11]本次调查的数据也与之部分吻合。
表2为大学生平均每学期服用抗生素药物次数统计:
表2 平均每学期服用抗生素药物次数
■
从表2看来,大部分同学身体素质均较佳,其中约92%同学每学期生病服药次数在2次以下;83%的学生生病后吃药4日以内痊愈。
表3为平均每次服用与医院开给的抗生素药物数量统计:
表3 平均每次服用与医院开给的抗生素药物数量统计
■
由表3可以看出,校医院给大学生开药时通常会开得比较多,导致剩下的抗生素药物比吃掉的还多(有58%选择该项)。95%的同学希望每次校医开1-2板 / 包药物。同时还发现72%的同学再次感冒后,会优先选择服用宿舍剩余的药物,从而增加了一定的用药风险。
(二)抗生素的环境风险认知
在对过期抗生素药品的处理方式上,94%的同学选择直接扔到宿舍垃圾桶中,仅占4%的极少数人知道学校的校医院有废弃药品回收处,仅2%的同学会把过期抗生素药品拿到废弃药品回收处进行妥善处理。95%的学生认为随意丢弃抗生素药物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有63.46%的同学觉得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有31.73%的同学认为对环境有影响,但是影响不大;仅有4.81%的同学选择了没有影响。
三、讨论与建议
从上述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抗生素环境风险的认知度上,基本能够做到不滥用抗生素。但是由于校医院开药过量、学校废弃药品宣传力度不够、回收设备不到位等客观原因,再加上学生群体对于抗生素废弃抗生素药物处置意识的普遍欠缺,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抗生素的环境风险的认知度上,意见并不统一。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群体基数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应适度加强对抗生素环境风险的教育。
从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角度考虑,除了加大相关宣传外,也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减轻抗生素药物污染做一些财政上的支持。从学校角度,学校应该加强环境风险的宣传,对新生进行环境教育知识普及,或者每学期请环境保护相关院系进行环境污染控制的专题知识教育,特别是要倡导学生实实在在做到废弃药物的回收。此外,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也要跟上,加大回收设备的投入和宣传。
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严格加强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不仅自身控制抗生素污染,还需要在抗生素回收方面做好工作,尽自己所能为降低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作出相应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应走出学校,到社区或小学进行抗生素风险控制的普及和教育。
[ 注 释 ]
[1] Kemper N. Veterinary antibiotics in the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8(1):1-13.
[2] 陈永山,章海波,骆永明,等.苕溪流域典型断面底泥14种抗生素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2011(3):667-672.
[3] 李福长,刘梨平.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及其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9):175-177.
[4] 王东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及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J].当代医药论丛,2014(2):295-296.
[5] 江英.药物环境污染引起关注[J].中国环境科学,2008(6):541-542.
[6] Sassman S A,Lee L S.Sorption of three tetracyclines by several soils:assessing the role of pH and cation exchange[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5(19):7452-7459.
[7] Finley R L,Collignon P,Larsson D G J,et al.The scourge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environment[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13(5):704-710.
[8] Pruden A.Balancing Water Sustainability and Public Health Goals in the Face of Growing Concerns about Antibiotic Resistance[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4(1):5-14.
[9] Martínez J L.Antibiotic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J].Science,2008:321,365-367.
[10] Zhu Y G,Johnson T A,Su J Q,et al.Diverse and abundant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Chinese swine farms[J].PNAS,2013(9):3435-3440.
[11] 王丹,隋倩,赵文涛,等.中国地表水环境中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4(9):743-751.
4.卫国戍边英雄群体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近日,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祈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等4名官兵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军人忠诚、担当、勇敢、奉献的优秀品质,他们的英雄本色与日月同辉,他们的凛然正气树起巍峨丰碑。
媒体报道,“204月以来,有关外军严重违反两国协定协议,在加勒万河谷地区抵边越线修建道路、桥梁等设施,蓄意挑起事端,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甚至暴力攻击我前往现地交涉的官兵。”面对强敌入侵,以祈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为代表的中国军人,义不容辞扛起守卫祖国边疆的使命,与来犯之敌殊死搏斗,直至流血、牺牲……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一代代中国军人展现出来的敢于亮剑、忠于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坚。从“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抗美援朝战争,到“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30多年期间,中国军队历经数次战争洗礼,“钢铁长城”更加坚固,斗争精神更加顽强。
“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亮剑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来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中国军人敢打必胜,愈战愈勇,挫败世界“头号强国”,御敌于国门,打出国威军威,赢得边境长久安宁。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场上,无数年轻战士用一腔热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唱出了最美的“青春风采”。巍巍喀喇昆仑,千里热血边关。祈发宝,这个年轻的戍边团长,面对数倍于我的外军越线抵边入侵,毫无惧色与对方交涉,大声呵斥:“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压倒敌人。他受到重伤后还扯掉绷带往前冲,中国军人的血性展露无遗。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革命军人还得有血性。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军人有血性、有担当,敢打硬仗、不畏强敌,用铮铮铁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忠于祖国。“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一首高原边防官兵喜爱的军旅歌曲,道出了中国军人热爱祖国、扎根边防的心声。“好男儿,当兵去”成为当代中国青年的时尚选择。“,高中毕业的祁发宝报名参军,带着新兵营“军事课目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向组织申请:到高原去、到斗争一线去。,陈红军从地方大学毕业,本已通过公安特警招录考试,可听说要征兵就临时“变卦”了,最终走进火热军营。后,年轻的肖思远、王焯冉、陈祥榕也相继走上边关。”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无数年轻战士像挺立的小白杨茁壮成长,日夜守护着祖国的边防前线,用热血书写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青春扛起军人的责任担当。在这场对敌侵略的战斗中,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壮烈牺牲,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英勇牺牲,他们以生命赴使命,践行了“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对峙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甘于奉献。祁发宝所在团不这条成文的“规定”,是新时期中国军队“官兵一致、生死与共”的生动写照。“边防斗争中,各级指挥员与官兵同住地窝子、同爬执勤点、同吃大锅菜、同站深夜哨、同背给养物资,平时铆在一线、战时带头冲锋,凝聚起以命相托的生死情谊和团结战斗的强大力量。”英雄的中国人民军队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关心战士、保护战士是中国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也是各级军队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红军长征时期,有“老班长”咽鱼骨、战士喝鱼汤的故事;抗美援朝战场上,有连长命令战士吃苹果的场景;新中国和平年代,有将军代替战士站岗放哨的佳话……在中国人民军队里,官亦兵,兵亦官,战场上是“跟我冲”,关键时是“我先上”,彰显了中国军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一个英雄的集体,必然是团结的集体。在惊心动魄的边防战斗中,“团长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一名指挥员动情地说。正是因为我军官兵上下同欲、生死相依,凝聚起强大的战斗力量,最终赢得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
5.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论文 篇五
——以上海静安学习网网络课程的学习为例
宋其辉
1(上海
200062)
摘要:在学习型社会中,自主学习是实现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老年群体通过网络开展的自主学习,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自主学习的不同定义,对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进行了界定,并通过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案例分析,提出了引导老年群体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引导策略
在学习型社会中,强调“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在二十一世纪,只有学会自主学习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与时俱进的去理解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带来的新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界定
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一致公认的观点。以下是关于自主学习的几种典型定义。
人本主义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由个体主动发起的对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多方面发生作用从而实现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的学习活动过程。
维果斯基心理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
操作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行为,它是个体基于外部强化而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的过程。
社会认知学派则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都进行自主控制和调节的学习。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从狭义上讲,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主学习,从广义上讲是基于计算机网、通信网和卫星广播电视网多网合一的综合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习要素由原来基于课堂教学的学习者、内容、技术、教师而重组为学习者、资源、网络学习环境、教师。
宋其辉,(1976——)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研究生,成人教育方向。
22曾庆玲.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22卷第2期. 基于以上分析,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即学习者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建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围绕自我学习目标,自主性地进行信息获取,同时对自我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激励和强化,完善自我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
二、引导老年群体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一)引导老年群体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是适应社会老龄化趋势,保障老年人学习权的需要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寿命在不断延长,社会老龄化和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深,老年人口的迅速攀升。根据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统计局联合发布《2008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年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显示:2008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1.6%,达到300.57万人,比2007年增长4.8个百分点,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53.44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7.8%,比2007年增长了6.4%。
面临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老年教育,加强老年学习显得尤其重要,提供老年人积极面对老化、适应变化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从社会层面来将,它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保证。从个人层面来讲,它是满足老年人学习需求,保障老年人学习权的迫切需要。早在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四次世界成人教育大会提出:学习权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手段。学习机会均等不仅仅针对同一年龄层次,老龄人口的学习权同样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应该得到各方面的学习保障。
(二)网络课程学习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
网络学习是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资源和内容为导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媒介输送和表达内容的学习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具有传统学习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成为符合终身教育思想和要求的、适合于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
老年人虽然已年届退休,但由于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知识,关注社会的变化,希望从各方面了解有关信息,仍然保持较旺盛的学习需求,但由于身体健康方面的原因或者交通不便利等原因而阻碍了老年人学习。网上的学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形式上弥补了参加社区学校课程班学习所受的时间、场地、师资等方面的限制,真正为“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创造了条件。网络学习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为满足“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提供重要载体和手段。
(三)开展网络课程学习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必然 要求
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要求: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硬件、软件共享的网络教育化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教委在2005年出台的《上海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2005年1号)中决定:构建社区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全体市民的“上海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广网上培训课程是社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体现,正是国家及上海重大政策及决策的重要体现及有效落实。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被广泛运用,电脑就像电视一样已经走进普通家庭当中,网络的普及率也已经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为社区教育提供良好的、便捷的、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营造现代氛围的学习支撑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生产方式都步入到被改造、被引领和被变革的新时期。通过网络来学习的条件已经具备。
(四)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适合老年人自身特点
从老年人自身特点看,他们学习电脑、上网冲浪也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具体包括:老年人退休在家,时间比较充裕,学习上网有足够的时间;老年人精神生活相对单调,上网学习可以大大丰富晚年生活;老年人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和与人沟通表达,网络提供了获取信息的窗口和在线交流的平台;老年人的知识素质和身体素质不断提高,有基础学习电脑,上网的人群基数很大;老年人意志坚定,一旦产生浓厚兴趣,能比较执著、投入地学习,热情很高。此外,上网享受冲浪乐趣,如网上购物、聊天、收发邮件等,有利于身心健康,保持年轻心态。
三、静安区老年群体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现状
(一)静安学习网建设
为丰富社区居民的学习资源,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环境和氛围。2008年,静安学习网正式开通(网址是:
另附作者简介一份:
6.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论文 篇六
普通人遇到喀喇昆仑后会是什么?是崇拜,因为这是世界中、低纬山岳冰川最发育的地区;是残酷,因为这里终年低温,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是敬畏,因为这里山势高大陡峻,处处是绝壁和塌磊。而戍边军人遇到喀喇昆仑后,崇拜变成了忠诚担当,残酷变成了艰苦奋斗,敬畏变成了无私奉献,他们的负重前行,只为那一句庄严的宣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忠诚担当守护山河无恙。巍巍喀喇昆仑,座座雪峰耸峙,与之相对的是一条条狭窄、深邃、陡峭的河谷,但在此深处却有一线官兵蹚冰河、踏雪原、御寒风,就像陈红军营长说的一样:“党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业。”戍守边疆是他们身上肩负的天职,不让寸土即是他们立足岗位的担当作为。年轻干部大多是从单纯美好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到基层,但基层工作繁琐复杂,没有那么“高大上”,容易让人心生倦怠变得浮躁。然而年轻干部在每一个岗位中都要有心怀家国天下的赤子之心,对国家忠诚,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以强烈的担当意识,积极主动作为,在繁琐小事中磨炼耐心,在服务群众中锤炼初心。我们不能像戍边官兵一样守家卫国,但可以在山河无恙的沃土中绽放青春之花。
艰苦奋斗照耀万家灯火。在海拔5380米喀喇昆仑山口的神仙湾哨所是喀喇昆仑精神的发源地,这里是冰封雪裹、大气稀薄的“生命禁区”,官兵们以守卫祖国最艰苦的地方为荣,战风雪、斗严寒、抗缺氧,逐步形成了闪烁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光芒的喀喇昆仑精神。新时代的年轻干部,从小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大多都较为优越,甚至部分年轻干部在走出校园前都未下过农村,工作之后面对基层工作生活的“困苦”容易萌生退意,但我们现在眼中的“困苦”,其实是戍边官兵为我们守卫的岁月静好。广大基层干部要学习喀喇昆仑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特征,把眼前的“困苦”当作培养坚强意志的磨刀石,真正做到“撸起袖子”“挽起裤腿”,在基层工作中砥砺奋进新时代。
7.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论文 篇七
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但又带有盲目性, 对自我评价往往是自尊伴随着自负, 自卑又总是同固执、孤僻交织在一起。 (2) 成熟感产生日益强化, 在独立意识发展的同时, 存在幼稚、偏激的一面。 (3) 情绪不稳定, 易消沉、暴躁或洋洋自得, 常外显为冲动性的过激行为。
二、弱势群体子女形成不良心理问题的几个因素
造成弱势群体子女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有外因和内因。外因即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 内因则是弱势群体子女的自身因素。
1. 家庭因素
(1) 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虽然面对生活贫困, 大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发奋图强,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贫困而承受较大的压力, 并且不能正确地缓解压力, 从而产生一些问题。
(2)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弱势群体一般处于经济弱势、文化弱势地位, 而弱势群体家长普遍存在压抑心理、孤独心理、自卑心理, 情绪不稳定、易暴易怒心理特征, 问题心理必然导致问题教育。如父母情绪低落时, 对子女缺乏关心和爱护;碰到不顺心的事往往就把气往孩子的身上出。这些都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 使子女逐渐从内心上产生一种自卑感。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 可归纳为:“一吓二推三替四乱五‘认命’”。“一吓”, 就是吓唬孩子, 常用“不好好学习将来让你吃苦头去”, 或“家里可没有那么多钱来供你复习”等来“激励”孩子;“二推”就是“全拜托”学校老师了, 或是靠孩子“自觉”, 希冀孩子能“树大自然直”;“三替”是指教育方法简单化。一是用“读、读、读”的催促代替对孩子的辅导;二是用唠唠叨叨的说教代替对孩子的引导;三是用简单粗暴的打骂代替耐心细致的教育。“四乱”是指弱势群体家长对子女教育无原则, 使子女不能正常建立秩序感和道德感。“认命”是部分弱势群体家长在与子女交流中时常流露出悲观、生活无力感, 而将过高的期望寄托到子女身上, 无形中增大了子女的心理压力。
2. 学校因素
主要指考试压力、学业压力, 师生间、学生间人际关系不融洽而被忽视或排挤等因素。较重的学习任务, 频繁的测验考试, 再加上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及应有的教育教学技能, 动辄训斥羞辱、讽刺挖苦, 向家长告状等, 使弱势群体子女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的情绪。其次, 在为弱势学生减免有关费用时, 为了大造关爱弱势的声势, 常常将这些人的名单公示。这种做法无疑会大大地削弱学生的自尊心, 增强他们的自卑感。
3. 社会因素
在教育社会化的今天, 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直接影响着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二是人们往往对弱势学生另眼相待。多种因素交相作用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 将弱势群体子女紧紧围绕, 凡无力摆脱就造成程度不一的行为障碍, 出现了心理上的种种问题。
4. 自身因素
主要是生物性 (遗传和生理缺陷) 和心理障碍两方面。主要表现为:
学习的压力, 不少弱势群体子女学生成绩下降, 心理负担很重;受托付的亲戚朋友无法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 弱势群体子女不服管, 其行为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由于出现管理真空, 不少弱势群体子女自制力差, 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自由散漫, 纪律松懈, 缺失上进心。
三、改变不良心理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1.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由于弱势群体子女普遍敏感, 感情脆弱细腻, 他们渴望能与教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 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可以实施“师友制”, 教师与学生交朋友, 做到一视同仁, 不拒收、不歧视, 规范师生的言行, 营造民主、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 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教师要想他们所想, 急他们所急, 思想上不能歧视, 感情上不能厌恶, 态度上不能粗暴, 努力让他们睡得安稳、吃得放心、学得舒心、玩得开心。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适时加以表扬, 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 让他们在鼓励中长进, 在微笑中认识不足。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对弱势群体子女来说, 更需要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他们, 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磨练意志。如学校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内外活动, 使他们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 陶冶高尚情操, 养成健康心理状态, 使他们在一个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中, 感受生活的温暖和爱。
3. 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校本课———心理健康课, 针对弱势群体子女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4. 加强对弱势群体子女的个别辅导。
弱势群体子女的性格类型和性格特征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通过集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教师应通过个别咨询, 对个体进行指导, 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 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班主任要随时随地观察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动态, 倾听他们的心声,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引导, 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 解开一个个心结。
5.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
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 还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营造立体的教育氛围, 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此, 学校可充分利用家长会和教师家访的机会, 通过举办讲座、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 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为家长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学校还可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 组织弱势群体子女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把学校和社会融为一体, 为全方位、多角度培养优化弱势群体子女成长的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
8.重塑英语学习的“弱势群体” 篇八
体”。本文从多角度分析英语“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若干重塑方法。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使用广泛的语言,也是一种学习的工具。新课程强调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其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教师必须去关注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不能放弃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但是实施新课标后,笔者在实际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发现,七年级的一部分学生就很难跟上正常的教学节奏,就放弃英语学习,成为英语学习的“弱势群体”。
英语“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农村中小学的英语衔接成问题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小学三年级就要开设英语课。而在农村绝大部分小学,虽然安排英语课,但英语教师却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多没有接受过真正的英语培训,语音大多不准,现代的英语的教学理念也不去讲究。英语课大多被语文、数学教师占用。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不作要求,英语课形同虚设。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一下要面对这么多的课程,又要适应初中的生活,再增加这样一门外语,好多学生措手不及,他们既很难一下子应付好初中的生活又加上信心不够,就很难学好英语。如果英语教师不注意这些,就会有许多学生在初学英语时掉队。
农村的学生缺乏一些背景知识,无法就新教材的好多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英语新教材编写得新颖、话题广,然而许多农村学生对教材中的好多话题感到陌生。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展开话题,一大批学生就呆在那里。另一方面,新目标七年级的英语是在学生有小学4年英语的学习基础上编写的,词汇多,句子对话长,听力又提到一个新的层次。这对于小学英语教学几乎是零,而最初的引导只是负面的农村英语教学而言,又怎么能一下子让缺乏小学衔接的农村初中学生消化新教材呢?因此,一大批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导致落后。
家长的原因农村学生小学毕业后,一部分家长才开始注意孩子的英语学习,他们往往在孩子即将升入初中的那年暑假让孩子参加一些大学生或高中生办的英语补习班。各类补习班良莠不齐,他们多是教学生即将要学的七年级前几个单元的单词、对话、课文等。这样在开学后,参加过英语补习班的学生在课堂上急于表现,教师当然不会扼杀他们的最初的学英语的热情。所以英语课堂上是很热闹的。这样就在无形中打击了那些没有参加过补习的学生的自信心。参加过补习班的一部分学生对初中英语教材的好奇感也不复存在。英语教师容易被表面的课堂状况所迷惑,从而忽视潜在的英语“弱势群体”的产生。
初中英语教师的最初引导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考虑尖子生,则英语“弱势学生”会丧失积极性;课堂要求低一些,又满足不了尖子生的拔高的渴望。
另外,现在的农村中学不再像以前那样设置所谓的快班与慢班,这样就形成同一班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差不齐。那些接受能力强、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因为在小学或补习班里已学得不错,因此效率更高。这样,小学毕业生自进入初中时起就已经存在“弱势学生”。教七年级的英语教师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一天天地造成两极分化的问题的加深。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好差及兴趣爱好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自学能力差。一部分学生总随着教师的要求转,好多学生则需要教师批评、训导,他们才会有所努力。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自觉,表现较随意,对英语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英语课上有时调皮捣蛋,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反感,在英语活动中受到排斥,最后被课堂彻底抛弃。一部分学生虽然喜欢学习,态度相当端正,但是因为接受能力差,反应慢,前一课内容还来不及消化巩固,又要学新课,“夹生”地勉强跟着学下去,以致产生恶性循环,慢慢地步入“弱势群体”的行列。
英语学习“弱势群体”的重塑方法
补救音标音标教学是英语入门的一把金钥匙。英语“弱势群体”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拼读未能及早过关。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拼写跟发音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不是科学地从音到形去记单词,而是从字母到拼写形式去死记硬背,就这样忘了又记,记了又忘。另一方面,用汉字注音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根据汉字注音读出来的单词和句子令人啼笑皆非。如果学生在七年级没打好语音基础,以后的英语学习就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单词念不准,缺乏自学能力,学习兴趣锐减,最后导致放弃不学。英语教师一开始就要注意音标教学、背诵任务的逐一落实,做到事必躬亲。那些英语“弱势群体”往往对于枯燥的音标教学毫无兴趣,而现在农村中学往往大班设置,如果英语教师都像齐宣公那样,势必造成一大批“滥竽充数”者。因此,英语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弱势群体”,及时地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补救。
及时关注和鼓励英语教师在情感上千万不能忽视“弱势群体”,不管口头上的表扬还是物质上的奖励,都会对他们产生良好影响。学会发现、欣赏他们的优点,确立尊重他们的观念,照顾到他们的情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与期待,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关爱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激发的是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动力。同时,教师的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学生,当一个学生备受表扬,其他的成员也会备受感染,他们也学会尊重、宽容和理解,形成一个宽容互助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弱势群体”会产生安全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由此可见,教师的一点点的表扬和鼓励会产生许多的奇迹。
建立信任和融洽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愉悦的情感体验犹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撒播在这样的土壤中,才会更好地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综合自己和同事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的点滴,笔者深深地感到,要想改变“弱势群体”,英语教师千万不要歧视他们,也千万不能与他们闹僵关系。他们一旦与教师失去感情的纽带,那么好多人往往会更自暴自弃,师生更容易形同路人,而经常对英语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教师走进教室上课常会因为带抵触情绪的学生的一言一行产生很不愉快的烦躁心情,而不能上好一节精心备好的课。
因此,英语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弱势群体”,与他们保持融洽的和谐气氛,促进他们更加愉快、有信心地面对英语学习的艰难,从而缩短与英语优等生的英语差距。
实行分层教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顾及中下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现作业的分层布置,在同一课堂上对不同学生提不同的要求。为此,英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A、B、C三组,A组学生为英语优秀者,他们为组长,教师检查他们的笔记、单词和课文的背诵、作业;B组学生英语水平属于班级的中等;C组学生则是班上的英语“弱势群体”。英语教师,A组、B组的学生一起帮助C组学生,帮助他们读准单词、句子,每天检查他们的单词、经典句子的背诵和听写。并且在“弱势群体”中展开各个方面的竞赛,避免C组学生因与前两组学生相比而导致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实际上,把“弱势群体”放在班级的整体中进行比较,效果不是很大,而一开始就把“弱势群体”中的学生放在同一群体中比较,他们会产生“争强好胜”的一面;若与比自己优秀很多的人比较,他们往往会产生远远不如他人的失落感。因此,英语教师要尽量使“弱势群体”内部产生“你争我赶”的趋势。
经常检查笔记笔记往往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要掌握的语言、语法知识等的精华。英语“弱势群体”大多是不知道如何记课堂笔记或懒得记课堂笔记的学生。加上对基础知识缺乏巩固,因此,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掉队,久而久之就成为“弱势群体”。在考试中,他们在知识点的考查方面会出现更多的错误。错误多了也就失去更多的自信。笔者对每个英语“弱势群体”都指派一名负责的A组或B组的学生,由其每天检查他们是否记了笔记,记得质量如何。记得不好的,督促他们及时补上。当在考试时或平时的课堂表达中错误减少后,他们就会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传授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知识的摄取速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当代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效果=50%学习策略+40%努力程度+10%智商。学生成绩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习方法不当。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进行学法指导,英语教师要教给他们方法,使他们能够自助。所谓自助,就是使“弱势群体”走向自立。教师的帮助固然重要,但是,最终摆脱弱势地位还是要靠弱者自身的努力,外部支持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强弱者改变其弱势地位的能力。完全依赖外部支持,是无法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他们自学英语的能力、方法,让“弱势群体”逐步在自力更生的努力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鼓舞学习兴趣,提高成绩。不管怎样,要实现他们成绩的提高,关键是英语教师能不能始终关心他们的学习,正确对待他们的弱势地位,诚心诚意地帮助他们提高。这样,在情感和理智的双重作用下,英语“弱势群体”一定可以提高英语成绩,实现学习目标。
要想减少英语学习的“弱势群体”,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和英语课堂的正规化,而且需要学生扩充知识面,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弱势处境。在新的时代,新的英语改革浪潮中,农村初中英语教师需要采取必要的重塑方法,耐心对教学中出现的英语“弱势群体”进行情感的投入,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教学能力,努力改变英语“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9.发展特殊教育 关爱弱势群体 篇九
每天的太阳从这里升起,一路走来,希望一直在身边,每一个眼神都流露出对爱的渴望;每一个笑容都传递着成长的坚强;每一份专注都只为追逐美丽的梦想,这个温暖的地方就是东海县特殊教育学校。
东海县特殊教育学校始建于1975年8月,原名东海聋哑学校,系徐州地区东陇海线唯一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1983年划归连云港市,是连云港市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2007年更名为东海县特殊教育学校。学校位于东海县和平东路252号,校园占地面积近15亩,总建筑面积4800多平方米。学校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现设康复部、听障部,培智部、0-6岁智力和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共13个教学班,170余名在校学生,39名教职工,办学规模位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学校坚持人性化管理,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以师资建设为保证,求实、求真、求新、求活、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建进程,全面提升学校现代化教育办学水平,基本实现“管理科学化,硬件现代化,师资优良化,办学特色化”等目标,努力把我校建成和谐校园、安全校园、文明校园、现代化校园。
一、加强硬件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真情关怀帮助下,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紧紧抓住现代化创建的契机,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办学品位,按照“有品味、有特色”的目标,彰显“内涵、精品”的创建持色,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创建各项准备工作。围绕“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优质的特殊教育,为每个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对照“丰富特殊教育内涵,争创连云港市特殊精品强校”的办学目标,坚持“做实生活化教育,做强康复教育,做大职业教育,做优艺术教育,打造东海特殊教育品牌”的工作思路,打造学习型团队,寻求内涵发展,努力实现特殊教育发展新跨越。形成校园环境花园化、育人环境优美化、教学设施现代化。
学校坚持科学发展、弘扬奉献精神、实施创新型素质教育,奠定了创办优质特殊教育的硬、软件基础,为我县残疾学生创建了优良的育人环境,现有图书、阅览室、生活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听力言语检测与康复室、个训室、感统训练室、肢体康复室、蒙台梭利工作室、多功能厅、餐厅等十几个专用室。环境布置做到内容丰富,美观朴实。楼道内展示着学生的书画作品,教室内洋溢着浓厚的班级文化气息,文化长廊、休闲广场、劳动实践基地环绕着教学楼,既具园林风格又显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成为学生读书、康复、休闲的理想场所。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
1、推进课程改革。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扎实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开展“清晰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件设计”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2011年全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在东海县特殊教育学校举行,市教育局副局长徐向阳、基教处处长侯沛成、副处长金立山、张恒主任及全市七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等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共同参观了学校,观摩学生手工艺品的制作等,倾听了校长们的工作亮点和办学经验汇报,大会还表彰2011年市特殊教育创新创优项目和先进个人。
我校承担了2012年连云港市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教学模式研讨活动,孙静、王永莉、刘晖、周春平四位优秀老师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风采,教师们娴熟地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异彩纷呈。课堂教学观摩后,来宾对观摩课进行高度评价,市教研室周海青研究员对观摩课进行精彩点评。研讨会上,我校还对“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优化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交流发言。通过此项活动,提高了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获得了全市同行的高度评价。
2、强化业务研修。
我校积极创造机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交流。派遣王永莉、许君仪、时丽、刘利芹、孙静、徐波、孙芹、姜超等相关老师参加了省市县各类培训,培训回来后,将接收到的新信息和学习到的新理念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二次培训,并把培训内容和课件上传至学校校园网,供全校教职工学习借鉴,不断更新大家的育人理念。利用每周学习时间通过集中学习、分组讨论、自学笔记等方式学习教育法规、教学理论及我国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优秀教师先进典范、国家领导重要讲话等资料,并记录详细的学习笔记,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3、实施名师培养工程。
学校积极推进“333工程”和“晶都名师”培养工作,开展一对一的传、帮、带,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年教师观摩课展示等教学评比工作,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进程。其中5人次获连云港市和江苏省特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人获连云港市特教校优质课评比一等奖;5人被评为市“优秀教育园丁”;2人评为市县师德模范和爱生模范;10余人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现有省骨干教师3人,市骨干教师7人。
4、教育科研兴校。
在教学的同时,教师们又开展了特殊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我校有30多个省、市、县课题圆满结题,“十二五”开局之年,我校分别向省、市、县申报了23个“十二五” 规划课题,其中一个课题已被省级立项。我校承担了《耳聋学生学习焦虑与课堂气氛》、《耳聋学生不良行为成因与矫正》等在市教科研成果展评中获奖。近5年,我校有12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核心期刊、标准刊物公开发表,所发表论文数居全市同行学校之首,促进了自身专业化内涵的发展。我校被评为“市县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市教育科研创新创优集体”、“县论文发表先进集体”、“县教育科研综合考评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关爱特殊儿童,用爱心育残童
(一)、开展以“爱心校园”、“爱心教师群体”建设
学校开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 办人民满意教育”活动,增强教师的履责意识、师表意识和爱生意识。以“爱心校园”、“爱心教师群体”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实施以爱呵护脆弱心灵的特殊教育,在教师中广泛深入开展“爱生如子,厚德崇教,为人师表”的师德教育活动。用特殊园丁一颗赤诚的爱心去守望、去呵护残障儿童脆弱的心灵。
几十年如一日的相伴相随,如同一家人的温暖情谊,爱恰如涓涓细流延绵不绝。在特教老师的眼中,孩子们是默默的小草,没有鲜花的绚丽芬芳,却为春天增添了一抹新绿。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特教老师用行动诠释着上善若水、无疆大爱。这份关爱,正如美妙的音符,为孩子们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也正是这份爱,叩开了孩子们孤独的心灵。学校涌现出一批师德先进典型,“晶都育人楷模”薄竹君、“市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周春平、县“十佳教师”李君萍、县“十佳班主任”姜超等。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孩子们学会了生活与感恩,他们互相帮助与支持感动着每一个人,听障孩子帮助智障孩子,大孩子帮助小孩子。学校开展感恩系列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家人,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在校园里,孩子们学会了生活,学会了感恩,生活融入了教育,教育也正改变着孩子们的生活。
(二)、关爱特殊儿童工作主要措施
1、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由校长和工会主席为组长、政教、团队和班主任为主要成员的关爱特殊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特殊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实施“1+1+1”结对帮扶特殊儿童制度。
我们实行“1+1+1”结对帮扶制度:就是由一名好学生和一名教师共同帮扶一名困难学生,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共同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每学期开学,班主任都认真排查学生中特殊困难的学生,及时上报名单,确定学生中互帮互助对象;工会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每位老师要重点帮扶一个学生。特别是寄宿的儿童,教师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特殊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从学习方面对特殊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特殊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特殊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特殊儿童患病时,及时和家长沟通,及时诊治,悉心照料。对于智障的儿童,主要指导他们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特殊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班级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特殊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让特殊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5、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加强与特殊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整合资源,强化济困助学服务。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社会上爱心人士的助学基金。多年来,我们和东海县第二中学、实验中学、高级中学等单位结对子,他们热心关爱残疾学生,给困难学生捐棉衣、捐书,和残疾孩子一起打篮球、做游戏,使残疾学生感受到和同龄人交流的快乐,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四、用爱心助残成才 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让教师掌握新的教学理念,融知识传授、能力发展、智力发展、情操陶冶于一体,突出知识性、思想性、实践性,让学生全面发展,能根据学生特征进行教学,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学校历届毕业有28人考取了南京特殊职业技术学院或职高。庄茜以优异成绩顺利考入天津理工大学本科,2008年毕业后,回到母校任教。
学校建设了职业教育基地,教会孩子一技之长,学会生活,学会自立于社会。学校开设丝网花、十字绣、书法、舞蹈、雕刻等社团活动小组,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残疾学生的一技之长。学校还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精品校本课程评比;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指导,加强对特色活动课的检查、监督、评估,编写出适合特殊学生需要的综合实践样本教材,力求过程精细化,效益最大化。
10.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论文 篇十
如何关注弱势群体,如何教育“特权”学生
对于班级的管理,我一直都在学习中,今天借这个机会,结合我工作中的经历谈一下“如何关注弱势群”,以及“如何教育‘特权’学生。”
一、关注班级的弱势群体。
班级的弱势群体,其实不仅仅是指那些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学生,还有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内心比较软弱的学生等。对这部分学生,往往不会被教师所关注。一个班级要想全面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多下功夫。
1、创造机会,让他们重拾自信。
我们班王杰同学就是学习习惯差,做事又很懒散,所以学习一直难有进步。后来一次上课,王杰在课堂上听课还是不太用心,我就特意暗示他,等下我要提问他某个问题,王杰的心思一下子回到了课堂,非常认真地听课,当我提问时,他很有信心地举起了手,我叫他回答,他答得很不错,我表扬了他,并称赞他听课非常认真。课下,我抓住机会就会表扬他的自觉、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杰的进步很明显,他现在对学习变得自信了,课堂纪律也好了很多。
2、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注。
小言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她妈妈生她时难产去世了,所以在她的心灵里有挥之不去的阴影。天天郁郁寡欢,不愿和老师、同学们交往。这样的学生我也是第一次碰到,但我的直觉告诉我,一定要给这个学生更多的关怀,让她找到集体的温暖。于是,课下我组织女生班干部多去带她一起玩,班级活动让她多参与。因为怕触及到她内心的伤痛,我就多和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小言在家的表现,然后在班上表扬,她做了好事,我又在班上大肆宣传,让全班同学向她学习。久之,她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现在,经常看到她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当然,做法还有很多。比如学生生病在家,我们组织学生干部给他打个电话,组织班级活动,从另一个方面展示这些弱势群体的闪光点。利用集体来温暖他们、感化他们。
二、“特权”生的教育
所谓“特权”生,就是班级个别个性特别强的孩子,他们学习可能比较出色,但面对错误,却不愿接受批评教育,甚至和老师对着干,对于这类学生的教育就需要更多机制、耐心与宽容。对这类学生,把我的体会和大家分享。
1、巧妙利用集体权威
小淳,是我班上一位非常聪明的小男孩,成绩优秀,但个性张扬,固执己见,对待任何他认为不满意的`事情,总是很难使其接受。上学期,因为小事和几位科任老师都有过“较量”,在家里,妈妈对他的固执,也是软硬兼施,结果都不够理想。()前段时间,班上例行全体调换座位,小淳理应轮换到第二排,可他一心想和刚当选的班长――他的好朋友小曦坐在一起。他趁我没注意,自己跟同学调了座位,和小曦成了同桌。班上几位同学都在提他意见,小淳却洋洋得意,无动于衷。我看到后很生气,就要求他换回去,可他却说不,就要和小曦坐在一起。班上同学议论声此起彼伏,让我这个班主任很是难堪,火气一下子窜了起来。刚想张口狠狠地批评他几句,可抬眼却看到他祈求的眼神。怎么办?让他坐在那里吧,班级统一规定的调换座位的制度就此打破,班主任的威信也将受到很大影响,强硬要求他坐回去,可以他的性格又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拉锯战。
上课铃响了,这个问题必须立刻解决,不然会影响整节课。这时我想到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法,弱化班主任的权威,将个人意志转化为集体意志。于是,我心中有了主意。我先要求同学们静下来听我讲。我对小淳说:“小淳,你想和小曦坐在一起,肯定有你的理由,你跟大家说出来,只要大家同意,我没意见,就让你和小曦坐在一起。”小淳自知理亏,站在那里憋红了脸。同学们都看着他,催他说。小淳终于控制不住,哭了起来,说他和班长坐在一是为了向班长学习。希望大家能给他这个机会。我要求全体同学举手表决,结果令人欣慰,同学们被小淳的真诚所感染,全票通过,同意小淳和小曦坐在一起。我立刻宣布结果,并提出了要求:“既然是同学们都同意小淳和小曦坐在一起,小曦一定要用心帮助小淳,其他同学也要做好监督,看一看小淳和小曦坐在一起有没有进步,小淳也要加油,别让同学们对你失望。”
2、多沟通,赢得他们的信赖。
这些“特权”学生,之所以会对老师的教育如此地叛逆,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老师还不够信赖。他们会固执地认为老师的教育是针对他们的。我认为这种情况下,和学生的沟通就变得格外重要了。当面沟通不行,就找同学向他传递信息或给他写个小便条。只要我们的态度是真诚和宽容的,就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呼应的。
11.浅谈弱势群体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理想;乐趣;心理需要
一、树立远大理想
只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才能保持长久的动力。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讲述一些身边的实例,深入了解名人的成就和他们的志向之间的关系,知道那些不学无术者自立后生存的艰难。帮他们了解社会现状,甚至是国内国际形势,比如钓鱼岛问题,中国科技学术等的现有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等等,这些也是学困生关心的大事。可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目标,就会产生内在的动力,浸润其间,兴趣自生。
二、营造向上氛围
在一个以勤奋学习为荣,不学落后为耻的环境中往往会产生强大的共生效应。因此教师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前进。从班级环境的布置、学生座位关系的调整、学生心理的疏导到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行为方式的引导等等,教师必须以有利于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核心,深入考虑,有目标、有计划、有成效地组织实施。
三、享受成功乐趣
兴趣变成乐趣,自会乐此不疲。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认为,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往往为下一次成功奠定基础,而失败常常酝酿着下一次失败。成功往往给人带来巨大的喜悦,并被人们所赞赏和认可,而这些都是人们的心理需要,会对人们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对自己的追求更为坚定自信,并为下一步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成功往往为下一次成功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而失败则可能使人消沉、自卑,逐渐丧失进取的动力。绝大多数所谓的差生在心理上都弥漫着沉重的学业失败感,而不断暗示自己,“我不会”“我不行”,而丧失了斗志,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因此,有经验的教育者往往使他的学生相信“我能行,我是最棒的”那么学生怎样才能认为我能行呢,这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励,首先必须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充分认可学生的点滴进步,微小的成功,然后给予及时的又是实事求是的赞扬和奖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成功进步的喜悦,这样他就会加倍为下一次成功进步而努力,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微小成功进步漠不关心,学生对自己取得的成绩也会觉得无所谓,便会松懈甚至是放弃,从而铸成失败。
总之,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不是靠某一种方法一蹴而就,而是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实践,才能让这些落后学生逐步赶上来。
12.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论文 篇十二
网络时代由Web1.0时代, 到强调互动、参与的Web2.0时代, 再到以服务为主要内容, 强调主动性 (Initiative) 、多维化 (Multi-dimension) 的第三代互联网系统。教育也紧随时代的变化, 由20世纪9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倡导的“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 是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到后来的“建网, 建库, 建队伍”, 再到当前新兴的以云计算为特征的社会化网络学习。网络学习也从关注内容到关注个体到关注群体学习一步步演变。
●云计算概述
1. 云计算的含义
所谓云计算, 是指把大量的计算机应用迁移到互联网上, 通过服务提供商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的海量存储和处理能力, 来存储用户数据和运行应用程序, 而用户端只需通过浏览器随时随地访问这些应用服务。从用户的角度来说, 云计算是一种以服务方式提供给用户的计算机能力, 允许用户在不了解提供服务的技术、没有相关知识以及设备管理能力的情况下, 通过因特网获取需要的服务。譬如, 目前经常使用的信息搜索、收发E-mail、使用网络硬盘、上传并在线编辑照片、编写在线文档等, 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可以上网的计算机上使用这些服务, 无需软件或平台的下载、安装、维护、升级。
2.云计算的特点
(1) 价格优势。不论是普通个人用户还是企业机构, 无需为购买软件、服务器而耗费资金, 极大缩减了用户的成本。例如, Google公司的一系列云计算服务 (Google文档、Google协作平台、Google论坛等) 为学校提供了费用低廉的办公系统, 为教师提供了免费软件。
(2) 时、空、机优势。所有的网络服务几乎都不受时空限制, 但云计算较以往的网络服务还有个优势:在任何时间、任何计算机上使用是无差异性的, 不会因为计算机硬件条件或所装软件的差异导致不能使用;而且所有资源都可以存储在“云端”, 可以进行随时更新, 无需携带优盘等移动存储工具。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硬件要求很低,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可以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享受同样的服务, 消减了地区差异。可以说, 云计算是不受时间、空间、机器影响的新一代服务。
(3) 简单易用。云计算为用户提供了安全、可靠、经济、方便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目前而言, 众多云计算平台提供的服务, 技术操作简便, 并且不需要下载安装任何软件就可享用最新的服务, 对有技术障碍的普通用户来说无疑解决了大难题。
●云计算对教育的影响及其应用现状
云计算在国内发展十分迅速。在商家点燃云计算应用的火焰之后, 其他领域也将目光聚集到了新型网络时代的发展上。云计算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云计算有助于降低数字校园建设的成本
鉴于云计算的种种优势以及越来越多的IT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提供云服务, 正在开展数字校园建设的学校可以积极采用云服务, 以减少购买服务器、防火墙、存储设备等硬件的高额费用;减少对这些硬件产品的日常维护费用。同时, 大型的云服务提供商还可以为学校提供企业级的优质软件环境, 所以学校也可以直接定制这些软件系统, 而不用自己重新提出需求, 进而完成相关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这些举措将大大降低学校建设数字校园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而且学校无需担心软件系统的维护问题, 因为供应商通常都有优秀的团队去维护产品品质, 并且不断增加相应业务模块以满足用户不断增加的需求。虽然云服务对大型用户不完全是免费服务, 不过在同样费用的情况下, 云计算服务将为学校提供最合适的性价比。
2. 云计算为远程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
云计算通常会依托大型高速计算机集群、大容量存储设备、高速带宽等硬件设备的支持, 这些设备远远高于一般学校的硬件设备。因此, 如果将远程教育系统部署在云服务环境上, 将最大限度利用远程教育系统的并发性和交互性, 使师生之间的交互更加实时、流媒体播放更加流畅、访问速度更加快捷。云服务完全部署在互联网上, 用户只要能够访问到Internet就能够完全访问远程教育系统, 因此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远程教育的物理距离, 简化远程教育的获取方式, 提高远程教育的传输质量。
3. 云计算有助于学生开展移动学习
云计算无需用户拥有较高的客户端配置, 就能够获得很强的多媒体能力。这一特点使得学生通过手机、PDA、便携上网本等设备就能够访问网络, 进入相应的应用系统, 进而获得想要了解的知识或技能。云计算提供的云服务降低了移动学习的费用, 增加了移动学习的多样性, 为学生进行移动非正式学习奠定了技术基础。
4.云计算有助于教师创建在线群体协作学习环境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并不陌生, 然而过去由于网络环境的限制, 无法充分调动学习者积极性, 技术实现的难关也阻碍了教师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云计算低技术、低设备要求、低消费的特点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一线教师可以利用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免费平台或者软件, 建立在线协作平台, 为学生创建资源丰富、协作互动的学习空间。例如, Google协作平台、百会笔记本等, 教师不仅可以在平台上呈现资料, 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讨论互动, 甚至共同建设学习环境, 充分体现群体协作学习特点。而且平台的创建不再是复杂的代码编写, 而是简单易懂的窗口编辑形式。
云计算的影响推动着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探索。2008年12月, 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首次提出“云计算辅助教学” (CCAI) 及“云计算辅助教育” (CCBE) 概念, 其含义是指学校和教师使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辅助教育教学。随着专家学者在各地的应用推广, 全国掀起了云计算辅助教学热潮。云计算在教学应用中的众多优势深受教师欢迎, 尤其是中西部城市的教师, 普遍认为云计算将为当地信息化教学的改善做出贡献。
目前, 国内已经有很多教师在尝试云计算辅助教学。2009年年末,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面向全国一线教师及教研人员征集“云计算辅助教学”案例, 提倡在教育技术“云服务”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中, 教师根据本地教学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云计算提供的软件、存储、安全等要素, 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 支持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群体智慧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
●基于云计算的群体协作学习环境的应用实例
云计算辅助教学 (CCAI) 重视学习的协作性。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群体协作学习旨在通过协作发展“群体智慧”, 而不仅是提升个体智慧。充分发挥云计算的优势和特点创建群体协作学习环境, 促使教师从关注内容转而关注学习者, 从关注个体转而关注群体协作。下面是面向实习生学习而创建的云计算群体协作学习环境案例, 供一线教师参考。
1.背景介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大四本科生将进行为期2个月的实习。按照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 每个小组配备一个实习老师, 每个学生在实习学校有一名实习指导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分散状态, 学生和实习老师是单线联系。由于实习老师工作原因, 并不能全程跟踪学生实习过程, 给实习老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于是研究小组计划利用云计算平台, 创建协作学习环境, 解决交流协作的障碍。
2.环境构建
根据对成本及技术门槛考虑, 研究小组决定使用Google提供的免费的云服务——Google论坛, (Google Group) 、Google在线文档 (Google Docs) 、设计实习论坛, 名称为“上师大06教育技术实习论坛”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06shnu) 。Google论坛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论坛的最新更新会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论坛中的所有成员, 成员只需要查收自己的邮件并在邮箱内回复即可, 所有回复自动发送到论坛。这极大提高了论坛的互动性。Google在线文档的突出优点是一份文档可以支持十人左右同时在线编辑, 并且是即改即存, 还可以恢复到以前版本, 非常有利于小组协作学习 (如图1) 。
该学习环境支持任何学生、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计算机都可以进行无差别的学习, 如学生只需要一个账号就可以在任何机器上完成工作;支持多人在线协作, 如几个人可以同时修改教案, 并能给予及时的反馈;支持完全的共享和独立, 也就是一个人的资源可以共享成所有人的资源或者小组的资源。
3. 栏目设置
在论坛中, 研究者设置了“实习最新公告”, 用于给学生发出最新的通知;“实习简报”由小组共同协作创建, 每周一期由小组轮流完成, 充分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在线协作能力;“实习新闻”是共享大家在实习单位发生的最新的事件, 由学生自己发表, 这是一个学生之间互相了解的信息之窗;“常见问题答疑”由教师及管理者就学生常见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汇总和更新, 不断为学生答疑解惑;“实习评价标准”是根据当前高校师范实习存在问题和本校实习中在评价方面遇到的困惑制定的一个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该标准得到了专家及领导的认可。
在Google在线文档中的栏目主要有实习周记、实习成果、实习科研论文 (如图2) 。所有这些都是在线完成且全部共享的, 在论坛中都有链接通道实现Google文档和论文的连接。
4. 成果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06级教育技术实习从2009年10月9号~12月9号, 共八周。在实习结束后, 对本次教育实习项目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38份, 有效问卷35份。
在论坛对学生合作与交流的作用方面, 有8位学生认为论坛和邮件绑定回复形式提高了参与程度;17位学生认为一个账号集成了所有服务方便学习;20位学生认为只需要一个账号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 具有简便快捷性;5位学生有其他意见。
在论坛是否促进同伴合作和学习交流方面, 77%的学生认为本次教育实习所采用的论坛有效促进了同伴合作和学习交流;23%的学生认为没有促进。
本次教育实习论坛中共发帖1513篇, 约合每天200条帖子及回复。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表现了极高的热情,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该种形式的交流学习比较满意。
5. 案例小结
学生通过Google云平台达到了很好的协作效果, 并且真正做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工作, 也解决了学生分散、不容易管理的难题。指导教师通过这个平台不仅了解了学生平时的工作学习情况, 还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反思和动态。平台为学生创建了一个群体协作环境, 初步满足了教师的需求, 但是如何促进学生群体协作的机制策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技术始终是为人服务的, 使用的成效如何不在于技术的高低, 而在于如何应用。
●小结
上述的研究案例在云计算支持的群体协作学习环境上做了初步的探索。鉴于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多方面优势,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用合适的平台。譬如, 利用Google的文档、Gtalk通讯工具、Google论坛组合创建协作交流环境, 延伸课堂教学, 开展丰富的课外学习;使用“百会项目”平台设计学生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 指导学生自行管理项目进程;利用好看簿的图片共享平台, 发起师生间、校际间的活动, 充分交流共享, 共建资源库等。
13.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论文 篇十三
学习“10・24”长江大学舍己救人英雄群体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10・24”长江大学舍己救人英雄群体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正文:学习“10・24”长江大学舍己救人英雄群体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舍己救人的大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永远离开了我们。一个前赴后继、奋力救人的英雄群体让千万人感动落泪。这是当代大学生用理想和信念谱写的一曲舍己救人的奉献之歌;这是18个人用灵魂与身躯铸就的“人链”精神丰碑。我们的思绪在飞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以“90后”大学生为主的英雄群体?他们舍生取义的壮举有什么样的时代意义?思索、回答好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对英雄的一种纪念。 一疾风知劲草,烈火识真金。生命的光辉在安与危、生与死、美与丑的选择时,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时间定格在10月24日下午2时20分,人生考验出现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段。两名少年在江流中呼救。此刻,是退缩、犹豫,还是勇往直前,便成为英雄与懦夫、伟大与渺小的.分野。他们选择奔向江流,选择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青春之花得到灿烂升华。18个人组成的“人链”,是在救援过程中自发形成的。除了15名大学生,还有3位市民。是把两个孩子救上来的共同信念,将他们紧紧凝聚在一起。那一刻,长江上矗立起一座惊天动地的英雄群雕,奏出一首响彻神州的悲壮史诗!二考察英雄群体的时代意义,离不开其出现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是一场新的革命。个人物质利益受到重视和尊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大大丰富,金钱在整个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等等。这些变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给人民带来福祉。但是,历史发展难免利弊交织,正效应与负效应往往伴随而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开始滋长、蔓延。在这样的背景下,荆州英雄群体的出现,再次帮助我们回答了两个重要问题。我们的社会、民族,还有没有过去那种凝聚力?危难时会不会是一盘散沙?事实已作了回答。参与救人的徐彬程同学说:“大家都是凭着内心的责任与勇气下水救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困相帮、难相助、病相扶”。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既是善行的始点,又是行善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都肩负着向他人传递光和热的职责。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社会上有人议论:“为救两个少年牺牲三位大学生,值得吗?”值不值,反映出一种价值观。市场经济让我们不免用等价交换的法则来判断事物,但我们的生活并不完全是等价关系。生命没有价格标签,金钱并不能购买一切。生命无价,责任无价。无论在哪一个年代,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英雄们都没有“值不值”的经济考量中国大学网()
14.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论文 篇十四
陈秀兰
这学期,我担任一年一班班主任一职,无论对于教学还是管理,明显比上学期要累的很多,需要不断学习,下大力气。这学期,我班新生中有几名学生很特殊:智力缺陷的和家庭特殊的。其中有一名脑瘫儿童。针对这样的孩子我制定了一下工作计划:
一、班级管理方面
要管理好班级,就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根据我们班级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制度:
1、奖罚制度。每周一的班会,我都对学习有进步、上课认真等学生进行夸奖,奖励学生小红花,以此激发学生不断地上进;而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要进行批评与教育,帮助学生改正身上的不足;
2、班级成员轮值制度。每一天我都安排一个学生值日,管理卫生,纪律,让全体学生在能意识到我是这个班级的成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对于那些能力稍微差点的学生,要在能力好的学生帮助下完成,结组完成。(如于浩泽的腿不好和手部方便)
3、培养较强的卫生意识,每周一早晨带着学生打扫班级卫生,然后评出环保星,给予奖励。
二、学生日常行为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是孩子心中的榜样,他们时刻关注着你的行为,以你的行为为自己行为的榜样。只有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不仅读书写字像你,连说话、动作神态都像。所以,当学生对我喊“老师好”的时候,我总会而带微笑地回一声“你好”。这虽是小事,但却是无声的教育,教育学生对人要有礼貌。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也要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上课时,你发给学生东西,学生可以很礼貌主动说声“谢谢”;下课时,和老师说完再见,提醒学生主动把椅子放在桌子下面等,这些都是生活学习的细节,教育孩子,要从细节做起,做一个细心的人。
三、努力钻研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适合智障孩子的教学方式
由于智障学生感统教材很少,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更少,所以在感统教学中需要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对智障学生教授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内容。智障学生的教学方式不同于普通学生,感统教学也不同于普通的语文、数学等教学,不同的学科就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感统作为一门新学科,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式。
四、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提出:师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为此,在对待学生上,我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多关心他们,有空就多和他们谈谈心,说说话,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学生就乐于听你的话。这些感情投资总比等到学生犯错误时大骂一顿效果好些,对于智障孩子,老师要通过沟通告知学生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该做的,当他们犯错误时,要告诉他这样不对,以后要怎么做。多给这些孩子一些爱心、耐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被关心的。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教育很重要,是我们教育学生的的手段之一。
五、多与家长沟通,听取家长的意见,保持良好的家校关系
保持学生家长与学校良好和谐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校需要家长的支持,老师需要和家长共同努力完成教育康复任务。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多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也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彼此沟通,加强了解,虚心听取家长提出的意见,有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学生的点滴进步都是家长老师快乐幸福的源泉,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在校的成长情况,方便老师对学生进行下一步教学目标的制定。为了学生,为了每个家庭,为了学校,建立良好和谐的家校关系,是很必要的。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我经验明显不足,需要不断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但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不间断,管理也不停歇。所以,我还要不断积累经验,争取更上一层楼!
15.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论文 篇十五
目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较普遍的问题, 影响高职生学习动力的因素主要来自个体、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 学习动力不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诸多因素相互影响、渗透。追本溯源, 探析学生从小学至今的教育, 好的评价指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而在香港等地, 评价指标是德智体群美的五好学生。笔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在强调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而团队合作对培养高职生的学习动力意识有着极为有效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 特别是独生子女化的因素, 高职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如何培养和体现学生的群体合作精神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这是目前我们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去探讨和实践的教育内容。
2. 群体合作的构成要素
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提出:群体不是静止的, 而是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 群体的目标、规范、舆论、凝聚力、心理气氛与士气等社会心理现象是影响群体动力的内部心理因素, 它们不仅影响群体成员的个性发展, 而且影响群体发展的水平与群体绩效”。[1]这一成熟的理论为我们培养高职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对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必须充分利用群体合作积极、有效的因素, 提供和创造满足学生增强学习动力的外部条件, 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此应有充分认识, 并对群体合作认知过程的深入采取多种策略, 使学生在集体中受到良好教育和熏陶, 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 从而达到增强学习动力的目的。
3. 群体合作在高职生学习中的作用
3.1 群体合作能激励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一个群体中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和精神风貌, 在这个群体中每个成员都不能单纯地强调自我的意识和行为, 而要注意个人行动对他人或组织的影响。在群体活动中为同一个目标大家互相参与、互相激励。自主意识是一个群体奋斗的催化剂, 在集体意识中, 每一个人都为这个集体目标的实现自觉地付诸行动, 即是集体自主意识。如果没有自主意识, 而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安排, 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没有活力, 缺乏生命力。自主意识是一种自发性的行动。这种意识和行为有助于集体观念的形成, 也有助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即使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 也会有自信、自强的一面, 在群体意识中, 每一个人都为这个群体目标的实现自觉地付诸行动的行为, 就会激发起这种向上的激情, 就能创造出不俗的成绩, 这种集体自主意识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 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真正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恒心。没有这种热情, 被动地接受父母、老师的安排, 其结果必然是没有活力, 缺乏生命力。
3.2 群体合作素质能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个性发展就是教育者在教育的不同阶段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注重影响学生个性形成发展的各种因素, 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等, 大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 就没有创造性, 引导大学生学会竞争, 学会挑战, 学会超越前人和自我, 充满对科学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成长为有个性、有主见、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更需要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学习生存, 在实践中学习技能, 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合作, 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创造情感、创造动机和创造能力, 使独特的个性在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3.3 群体合作能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群体合作精神就是将人的智慧、力量和经验等进行合理调动, 使之产生最大的规模效益, 这也是团队合作重要之所在。目前, 高职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而不断地提高其职业素质, 对高职生的就业和创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团队精神是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 对于学习动力普遍不足的高职生而言, 培养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群体合作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如何利用群体合作来增强学习动力意识
4.1 组织者一定要明确合作小组在本次群体合作目标中的组织结构和应该明确的分工负责部分;
一定要强调全员参与, 明确每一个成员在群体合作中的作用和具体任务。群体合作的成员他们之间的合理分工与组织对协作学习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从群体结构的角度来看, 主要包括以下组织策略:选择合适的协作小组规模。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表明, 在群体活动的任务比较简单时, 组间同质的活动效率较高;反之, 则组间异质的活动效率较高[2]。合作学习使学生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拥有学习自主权, 自己负责学习过程中各种相关的学习活动, 把握学习进程, 安排学习任务, 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相互帮助, 又不断地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 不仅能锻炼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 而且能对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2 注重对学生在一线岗位从事现场和实际的职业活动
合作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技能的实践, 把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自立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坚持以“项目化教学”的原则组织教学, 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 强调因材施教, 追求实效。营造一种学生能够参与的良好学习氛围, 以学科成绩和个性指标接近的学生来合作学习, 使得群体合作后学习规划制定教学内容、作业布置、项目设计等变得更容易、更科学, 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激发学生兴趣, 确保为各类学生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优化服务, 其目标就是通过群体合作学习达到整体推进, 缩小差距的目的, 从而培养出社会满意, 具有高职特点的合格人才。
摘要:本文对群体合作的构成要素及其对高职生学习动力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 充分利用群体合作的积极、有效的因素, 提供和创造增强高职生学习动力的外部条件, 使学生在集体中受到良好教育和熏陶, 培养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 充分激发起高职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高职生,学习动力,群体合作
参考文献
[1]李原, 郭德俊.合作学习对学生同伴关系[J].成就动机和成就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 V1995.4.
16.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论文 篇十六
一、关于教师的教育与发展
教师学习需要有多样化的方式和策略。教师学习的好环境是向教师提供大量机会,让他们进行研究和探索、试验、讨论和评价教与学的效果,教师教育是要发展教师系统和敏感地探索学的本质和教的效果的能力。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必需教师积极参与和配合。顾泠沅认为,在职进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进修模式要实现从接受式向参与式发展。教师可以依不同需求而获得不同的培训内容或培训方式。[1]
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并且是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不能让教师正确理解由学生的多样化而带来的教学的复杂性。强调专业发展意味着要给教师提供反思的机会,要让他们形成关于内容、教学法和学习者的新观点。教师发展是没有一定终点的,所以谈不上完成。教师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挑战,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全力以赴,以达到自我实现之目的。
二、目前教师培训现状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中,认为参加过的业务培训中理论学习多,实践指导意义差,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现象明显的教师占近80%。这主要反映的是目前许多教师培训因追求全面而忽略了针对性;因重视理论学习而怠慢了实践指导。
梁国平、杨驰在反思教师培训现状时,除指出以上问题外,还指出了受培训教师的主体性问题和培训资源问题。他们认为,在培训中,培训者与受培训者地位僵硬。对受培训教师的主体性体现不够,受培训教师大多比较被动,参与意识不强,导致学习不主动、无创意。[2]由此可以看出,针对广大中学教师而言,高校培训及类似的培训在普及性和实用性方面尚有不足之处。教师的内部学习动机远未被激发出来,对自己职业理想不明确,为之付出努力的劲头也就不足。而从根本上讲,教师应当对自己的学习主动负责,当教师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宰者时,培训才能跃上一个新台阶。其实中小学教师很多都具有一线教育教学经验,见多识广,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应被作为财富挖掘,当做一项教育资源在教师培训中派上用场。
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在国家组织的各种层次的大规模的统一培训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更好地解决教师发展的个别化问题?在社会规范与个人发展要求之间,能不能找到一种“链接”方式,以促进教师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三、问卷调查及分析
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本校教师的情况,笔者对本校在职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教师问卷发放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分析问卷结果发现,45岁以下的教师基本上都参加过岗前培训、计算机、校内组织的新教师培训。30岁以下的有65%的教师参加过双师考证。学校有硕士学历的5人,在读硕士5人。84%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技术、计算机的培训。在问及是否主动参与时,数据显示的是教师的极大不情愿,“教师岗前三门课”40%主动参与,“职称外语”30%主动参与,“现代教育技术”87%主动参与,“校内组织的新教师培训”35%主动参与,而“硕士以上学位”100%主动参与,“双师考证”88%主动参与,“计算机”90%主动参与。90%以上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在进行的。有74%的教师认为目前中专教育的压力很大,学校收获较大的师资建设举措是“双师素质”。
其中对教师培训有何建议一项里,有大部分教师对2007年7月份进行的继续教育模式持十分赞赏的态度。因为这次继续教育不再是去请专家学者来作报告,而是根据专业分成若干小组,对这一学年的工作进行讨论、反思,共同探讨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大家都觉得收效很大。有一位教师这样写道:“老是抱怨中专的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继续教育也是盲目地参加,校长安排听什么就听什么。学校的发展似乎与自己无关。这次继续教育让我体会到了一种主人翁的感觉。以后应多多开展类似的继续教育,而不是一味地去听专家的报告,专家的研究不一定都适合我们学校的发展。”
学习怎样教学以及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专家指导以实现技能发展,而且需要得到专门的知识及道德和态度的提升。
四、教师学习群体 (Learning Community)
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性,以及发展内容从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的超越,使得西方学者对教师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尤其是个体或小组模式(Individual or Small Group Models),并相继提出了“基于案例的专业发展(Case-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自主发展(Self-directed Develop-
ment)”、“合作发展(Co-operative Development)”、“反思模式(Reflective Model)”、“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以及“教师叙述(Teachers’ Narratives)”等发展模式。
这些模式对于教师的发展都是行之有效的,而它们的有效性也体现了在教师发展中教师群体的作用、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同时也印证了Fullan (1991) 之言:“当教师真的需要帮助时,最有效的帮助来自同事,其次是管理者和专业人员。”
学习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根本方式。学习群体 (Learning Community)是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模式。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有关管理者、培训机构及学校领导,对教师学习群体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机制和作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给予已有的教师学习群体以积极肯定和大力支持,并在对教师教育的环境进行设计时,把教师个体学习的社会本质当做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将教师发展中的学习群体当做一个单位来考虑,充分发挥教师学习群体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关注教师发展要关注教师学习的特点,把教师的社会交往互动、教师个人的经验以及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融入到教师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是最有效的。教师培训,更多地强调了培训中的互动和信息的多向交流。教师学习群体从根本上就是“教师本位”的,它是教师之间在面临共同的教育教学问题的情境下,通过交往互动,实现经验共享,自主发展的教师持续学习模式。在此,教师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很自然地得到了体现。
教师自己组织的教师学习群体能够营造宽松、安全、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教师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让教师更真切地感受与别的教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而共同努力的体验;可以将自己与他人的感受和视角有意识地融合起来,加速自己在教学认知上的发展,获得教学效能感;可以使教师相互交锋不同意见,产生思想火花,生成新的知识;可以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提高自我反思能力,促进自我专业发展。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组织多个教师学习群体 (Learning Community),在不断的讨论中反思,在不断反思中进步,从而达到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学生的进步、学校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以及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的大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顾泠沅,王洁.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 [J]. 课程. 教材. 教法,2003(1).
【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远程教育系统分类分析报告10-07
远程教育学习工作总结06-15
远程教育学习心得体会09-25
远程教育学习自我鉴定10-21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记录08-12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学习制度11-17
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06-09
2023年教师网络远程继续教育学习总结09-28
2022国培计划远程教育学习心得体会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