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2024-06-11

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精选8篇)

1.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篇一

团队成功入驻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

209月12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北石化仿人机器人创新团队正式入驻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理工园),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为大学生倾力建设的“一街三园”大学生创业园孵化体系,各园区内汇聚了众多诸如联想,腾讯之类的国内外知名IT企业。依托强大的资源优势,各高校的优秀团队在这里进行创新创业,拥有浓厚的创业氛围,为国家的互联网和信息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团队经过一年的努力与探索,在年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评选中荣获“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称号,并获得入驻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理工园)的资格。

理工园即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厦,位于西三环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园内,共11层,总建筑面积17000平米,12月由市教委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共建框架协议。理工园位于中关村核心地段,面积最大,交通便利,设计容纳团队200余支。未来理工园将形成集办公、政策咨询、服务指导、信息发布、就业招聘、培训交流、创业指导、创业孵化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厦。

入驻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后,团队将以机器人培训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的完善,软硬件系统的开发,同时积极参与与机器人知识普及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除此之外,还对与其相关的创业活动进行设计与规划。作为学校首批入驻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的团队,我们为此感到高兴与自豪;这不仅仅是团队的荣誉,更是学校荣誉。在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努力拼搏,永不言弃”的团队精神,在创业园中展现属于团队、属于学校的风采。

2.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篇二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层次依然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高校共青团肩负着团结、带领青年学生完成党的中心工作的重任, 同时又有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 大学毕业生的具体工作, 虽然有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 但由于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始终服务于青年学生, 而就业又是大学生最为迫切的现实需求, 因此共青团在实际就业创业工作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 高校共青团如何服务好大学生就业创业, 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真实需求, 是每位高校共青团干部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活跃、最有生气的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 是一支富有创造精神的积极力量。高校共青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 是广大青年学生的利益代表, 是高校组成中的重要部分, 是我国共产党联系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其自身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严密健全及广泛的组织体系、竭诚服务青年等特殊优势。因此,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帮助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教育中提高综合能力, 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创业。

一是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 是一种氛围, 是一种环境, 是引导大学生、激励大学生和鼓舞大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 校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 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高校共青团组织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 要服务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就业创业教育与学习的氛围, 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里相互影响、潜移默化, 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与活动, 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创业理论、创业实践教育的目的。

二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高校共青团应当牢牢占据第二课堂阵地, 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将就业创业教育有意识、有目的的融入到第二课堂中去, 让第二课堂在就业创业教育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及作用。首先, 第二课堂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 让大学生对于参与实践的过程有充分的自主权, 积极促进了学生们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其次, 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们在就业创业问题上的交流。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这将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效率, 缩短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和时间。

三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在社会中, 技能要求越高, 待遇越高, 职位数量越少;技能要求降低, 工资待遇下降, 职位数量增多。高校共青团要帮助大学生积极调整就业心态, 充分认识到大众化的趋势, 调整自身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校园文化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方式, 对大学生进行启发式、互动式的就业指导, 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其次, 创业意识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必要准备, 是创业的先导。高校共青团应当将创业教育的内容引入到系统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对社会经济的需求和动向进行深入分析, 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设置创新性、灵活性、生动性的创业教育课程。这样, 共青团既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传授系统的就业创业知识, 又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四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 是指在一定的必要条件下, 发挥自身的潜能, 将自己成功地推销出去;创业的能力是将自己的创业设想、创业计划转变为创业实践并且成功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在大学生成功就业及成功创业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在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要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加强建设就业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建设大学生社团、建立稳定的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基地等措施, 循序渐进地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五是搭建高效有力的外围平台。高校共青团对青年学生的全覆盖使得共青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引导、动员、组织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能够到达每一个学生。从高校的外部环境看, 共青团组织遍及各个领域、各个单位, 团组织之间感情深厚, 关系密切。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关系网络,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上搭建有效的外围平台, 加强与当地政府、校外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间的联系, 适当引入校外的社会有利资源, 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提供服务。

高校共青团还要加强对社会的调查研究, 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社会化运行机制。通过建立以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为调查对象的社会调查系统, 让政府和社会及时、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动态和需求, 影响和参与政府及有关社会组织关于保障和扶持青年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决策。同时, 高校共青团要联系青年联合会、青联地方会员组织, 通过协调动员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实业发展促进会等多方社会力量, 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帮助。

摘要:就业创业工作是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 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高校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学生的群众组织, 是高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助手。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的一项重点工作。因此, 关注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障支持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3-72-2

0 引言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程,它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和高校、社会进行协作,才能真正保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有效实施。目前我国对于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严重阻碍了广普式就业创业教育向纵深方向的发展。在我国推行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还能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

1 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的必要性

1.1 解决人才供需矛盾

我国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是因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而兴起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这就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调查显示,从2000年开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逐年降低,毕业生供给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的需求,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式都不乐观,有些专家认为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出现的“知识失业”问题已经慢慢在中国出现[1]。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措施,只有解决人才供需的矛盾,才能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1.2 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往往对于某一社会成员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要求是比较固定、单一的,所以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不管在人才培养还是办学思想上都比较注重人才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强调人才的专业对口。在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竞争性、创新性和自主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培养人才的决策能力、经济头脑、工作效率、沟通能力和法制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将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这就更加需要许多勇于创新、视野开阔的创业者。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更好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2 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保障支持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指导团队

若想保证有效实施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就业创业指导团队。在这支就业创业指导团队中,最主要、最基础的力量应当是高校的教师,还有另一部分力量是法律专家、政府人员、技术专家等各类专家。但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师资普遍不足,这种情况不仅仅在我国,其他发达国家也均有这种现象。所以高校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开展的重要因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校教师缺乏创业精神,也没有足够的创业实践经验[2]。若是我国高校教师的素质仍然得不到改善,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2.2 缺乏组织机构

就业创业教育组织服务与协调机构是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关键。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已经开展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也组建了相关机构专门负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相关的教育方式和活动内容看似非常丰富,但仍然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化,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就业创业教育组织服务与协调机构。国外各大发达国家都已经组建了就业创业教育组织服务与协调机构,取得的成效也较好,我们应当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组建就业创业教育组织服务与协调机构,才能使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好。

2.3 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近几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都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十分的重视,陆续颁发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文件,但高校对于这些政策的重视度较低,许多大学生甚至对这些政策全然不知。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同时也说明了高校与社会的对接并不完善,所以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来说,资源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整合多方资源,与政府和企业的相关政策进行对接,才能保证实践教育的实效性[3]。

2.4 缺乏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只有具备良好的就业创业文化环境,才能提高学生参加就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都认为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没有创设较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而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主要依靠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企业家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所以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开展一些活动,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3 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保障支持的建议对策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师资不足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它会对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我国高校必须加强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引入社会的力量,选择优良的师资,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招募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还可以在校友当中选拔优秀的校友在校内开展专题性讲座。随着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可以制定考核机制,吸引有兴趣、有能力的优秀教师来负责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建立一支专兼职动态发展、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就业创业指导团队。

3.2 建立组织机构

我国高校要根据我国国情和自身的特征来建立就业创业综合服务与协调机构,这样才能保证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当中的各个工作环节不会出现制造不清、分工不明的现象。建立这种类型的就业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不仅能够为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提供平台,还能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提供知识和技术等保障支持。同时高校的相关部门也能与就业创业综合服务与协调机构分工协作,保证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基层贯彻落实,有效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

3.3 整合校内外资源

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前提就是对校内外资源的整合,所以高校必须整合校内外资源,保证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通过校内外结合的就业创业指导机构,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咨询中心,中心成员可以从高校或企业的优秀群体中选拔,也可以在政府和校友当中选拔。再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咨询中心开展高校、政府和企业的交流会,或者开展企业负责人和政府相关负责人进校园活动,使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发展。

3.4 建立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若想真正有效地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并没有完善相关机制,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无法达到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工作的需求。若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的纵深发展[4]。所以高校需要建立就业创业实践教育的激励机制和服务管理机制,按照各个学生的情况来提供咨询和辅导,引导他们能够成功就业,并对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将各个就业创业实践活动的环节完全掌握。对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各个阶段的进程也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使高校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工作得到良好的效果。

4 结语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还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所以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实践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只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教育得到良好的成效,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为我国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库。

参 考 文 献

[1] 宋杨,尚文浩.大学生创业心理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2(68).

[2] 程春兰.大学生就业创业信息资源配置与利用研究——基于高校图书馆的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12(02).

[3] 谭慧明.浅析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网络创业[J].经济研究导刊,2012(04).

4.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篇四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授牌暨大学生十佳创业之星表彰仪式在浙江工业大学举行。目前包括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浙江工业大学在内的38所在杭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这意味着在杭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实现了全覆盖。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把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走出了一条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新路子。建立指导站是继续深入推进这条新路子的重要一环,政府有关部门将触角伸到高校内,搭建起一个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互通平台,加强各方的资源共享与相互协作,按照大学生创业就业愿望和实际需求,面对面为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专业性的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使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做好创业就业的充分准备,是帮助大学生迈好成功创业与走向社会就业的第一步。

5.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篇五

读《中国高校学生创业现状的分析》有感

………………………………………………………………………………………………………..大学生创业就是利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所整合的资源创造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进而进入市场,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经验和资源远远不足,所以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小。

十年前,创业是大学生眼中的陌生词语,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融入到创业队伍中来。一份针对长三角沪宁杭17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15.7%的学生有过或正在创业,这一比例超出了人们预想。

“许多年轻人晚上凑在一起谋划,聊着聊着头脑一热,第二天就打电话跟老爸老妈要钱。”前天,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业论坛上,两次创业,两次失败的06届校友余家汉这样评价目前大学生的创业状况。他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可能连1%都不到。从他的创业经历中,我们能察觉到80后创业群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状态的努力和尝试。

上述成功率小的原因跟许多因素多有这密切的关系: 1.创业教育缺乏前瞻性,起步较晚;1999年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中国才开始正式起步。2002年初,教育部才研究决定在全国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1966年就提出“自我就业”的概念,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并为此教育和培养他们。据统计,中国只有5%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美国大学毕业生中走向创业的有25%,日本有15%。中国的创业教育也走在后头,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2.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中国高校学科建设中,创业课程几乎是空白。目前表现在课堂上的创业课程是零碎的,缺乏作为一门学科应有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内创业教育几乎是空白。3.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创业资金短缺,目前,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普遍上是“自学成才”,教师数量少,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创业教育经费不足,不能保证创业教育的持续开展。这种情况导致在中国高校中创业教育只能在某一时间段展开,质量得不到保障,无法建立创业教育的长效发展机制。

4、高校学生创业意识淡薄,认识不足,高校学生对开展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缺乏主动进行创业活动的意识,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创业就是打工赚钱,没有深刻理解创业的真正内涵。在创业的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资金,从而忽视了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学校是否要开展创业教育,很多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认为该创业的自己会去创业,表明高校学生没有认识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5、创业实践活动较少,处境尴尬,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创业教育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体现。当前,中国高校尽管开展了一系列创业实践活动(比如开办公司、高校创业中心、创业科技园、创业实践基地),但具体到每个高校、每个学生身上的活动仍然较少,某些活动的举办尽管表面上很红火,但是创业实践活动的处境相对而言比较尴尬,主要体现为活动经费短缺、场地得不到保障、缺乏活动长期延续的机制,因此创业实践活动短时期内红红火火,但

是不能长久开展。

6、创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差异显著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差异显著。教育部规定9所高校(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

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从2002年4月启动,重点高校尤其是“985”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发展方面开展了大量红红火火的工作,并且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3种创业教育模式。然而,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中国绝大部分高校至今未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关于对我国创业的现状的改善计划,阅读了一些材料之后总结如下:

1.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筹备充足的资金用于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设立创业教育专项经费。同时,要建立一支优质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师梯队,要具备较高的创业教育理论水平、丰富的创业教育经验,逐步实现创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此外,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加强创业教育的研究,使创业教育的内容始终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协调。

2、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方式、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实施创业教育,首先要具备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用来指导整个创业教育的进行。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创业教育的课程来实现的,高校必须建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要在传统教育课

程的基础之上把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管理、商务、公关、法律、税收等和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添加进来。创业课程结构要实现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相结合。在创业教育方式中采取各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包括课堂授课、创业实践、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同时要建立、健全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3、统一思想,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实施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于学生课本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实施创业教育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由求职者转变为“创业者”、“企业家”,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和解决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4、建章立制,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创业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的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关爱、支持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关系到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现,是政府、社会以及广大人民的共同责任。政府、企业、新闻媒体都要广泛关注、支持创业教育。同时,由于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事业,涉及到教育、科技、人事、计划、财经、外事等诸多部门,需要政府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制定统一、权威的指导、扶持、激励政策和法规。要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规范性,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以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5、大力开展创业实践活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创业实践对于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团委等团学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挖掘新兴资源,要鼓励学生创建各种各样的创业团队,加强创业基地的建设,不断提升创业实践活动的含金量,做到举办的创业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提高学校创业教育的水平,使学生由被动式的创业转为主动式的创业。

6.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篇六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发放了大概100多份调查问卷,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10.4%,女学生占89.6%,基本上都是专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和年龄的分布,大体上能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与特点分析

(一)大学生认为和未来就业有关的因素分析

调查中显示,认为你现在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有74.7%的同学认为“目前没有工作经验”是最大的障碍,有45.2%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不好影响择业,30.5%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档次影响了未来就业,32.6%的同学认为成绩水平和未来就业有关,还有21.2%的同学认为靠关系才能找到好工作。从这些资料里可以看出来,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使不少学生认为“关系”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非常踊跃,并热情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工作、勤工俭学、打工兼职等,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应对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工作经验”。所有这些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旨在更好的应对当前就业市场的挑战。

(二)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目标方面

首先,调查了关于大学生对择业方向的选择。首选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发达城市的占78.3%,首选在自己家乡的占21.4%,且绝大部分为女生,主动去边远地区的仅仅占0.3%,这个数字低得很,甚至可以忽略掉。这其实反映了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而且比较实际。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

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外又关注单位和个人发展前景,都显得比较实际,没有人愿意去偏远的地方。

其次,对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单位进行了解,结果发现,选择到外资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约占36.2%;其他依次为国家机关27.2%,私营企业占18.6%,高等院校10.6%,国有企业7.4%。从数据看出,目前的同学较多的倾向于去外资企业工作,这可能与改革开放的加强,外资企业大量进入,且其有较高的福利待遇有关。国家机关,如公务员、高等院校、其他事业单位、科研单位等传统就业单位也不在少数。

另外,对于大学生毕业工资选择方面,我们调查的专科生中,67.2%的人选择了1000-2000之间,13.3%的人选择了1000以下,选择2000以上的有19.5%;

(三)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就业途径

在调查中,有56.7%的学生认为 “亲自到用人单位应聘”是就业最有效的途径,有46.8%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人才市场中介或者学校网站”,这说明大学生正习惯于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而求得职位。另外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首选“依靠父母、亲戚关系”获得就业,占25.3%。有些硕士和博士生选择由“学校推荐”,有12.7%的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不同于校园中介网,而是社会上的中介网,有风险性)。总之,概括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主要靠市场和父母的关系。从目前就业途径的选择看,网上择业所占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正越来越被大学生青睐。

在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网络中介成为了一种潮流。网上求职可以极大地缩短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在沟通中的时间差。由此可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职业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就业,是大学生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可以发现,在求职渠道上,社会招聘会、学校招聘会所占比例分别为31.7%和36.7%,表明招聘会作为求职主要形式之一,在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二、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以上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着误区

首先,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急躁的心理,即所谓的“一步到位”,就是要一次性得到自己理想中的岗位,怕麻烦,一有困难就怨天尤人;另外,不少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不少本科生希望到工资很高的公司就业,或者担当公司的要职等,这些想法都不切实际。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就业也势必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就业转轨。从大城市逐渐走向地方城镇乃至广大农村,从大企业走向中小企业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客观趋势。其实大学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想法,注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能力。当前人才市场竞争激烈,比较诱人的职位又有限定,但是毕业生却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少有人问津,部门方面毕业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外资企业、政府机关等,对广大的基层单位不愿理睬。这充分反映当前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已经毕业,但是还没找到就业单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自我设计过于理想化而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

(二)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存在着缺陷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也都把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必要条件。但是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都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实践经验,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了解,发现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讲诚信、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较多的只注重书面知识,兴趣范围也有限,这使得他们在竞争职位是难以胜出,所以大学生只有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努力拓展自身素质、提高综合能力,才能更加容易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学校在制定大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思路时关于市场就业情况的意识不强

一方面,科教兴国和知识经济社会迫切需要适用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却出现困难。许多学校热衷于升格改名,办学模式贪大求全,学术上急功近利,高等教育趋同性愈来愈强,竞争区间愈来愈窄。与此同时,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未能怀有同样的热情去思考去应对,高校自身办学特色是什么却思考不够深入。很多高校决策不作市场和社会调查,陷入闭门造车、一厢情愿的境地,全然不顾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二)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 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三)学校要改革教学过程与教育方法

7.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篇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年来, 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新, 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 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 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并不理想, 还需要进一步的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扩招与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矛盾, 出现了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 使得大学生就业预期与社会现实产生了偏差, 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就业竞争大, 岗位供大于求

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 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据相关的调查显示, 截至到2011年末, 我国高校毕业生由曾经的30万左右上升到了600多万, 创下了历史新高, 同时每年还有大约100万的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 而社会就业岗位并没有太多增加, 出现了严重供大于求的现象, 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大, 部分大学生甚至是无业可就。

(二) 就业能力不足, 创业成功率低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 往往看重的是应聘者的能力, 文凭等方面的要求处于次要地位。但是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并不相适应, 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比如一门课程, 90%以上的课时都是属于理论课教学, 而仅有不到10%的课时属于实践教学, 而这10%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 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忽略了创业教育的培养, 导致大学生走入社会时, 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等方面存在欠缺, 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出现了有业难就的局面。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则因为在校期间未受过专业的创业教育, 创业能力明显不强, 创业的成功率极低。

(三) 就业观念偏差, 有业不就、有业不创

目前,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普遍存在一定的误区, 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就业单位的选择以及职业岗位的选择等方面, 大部分大学生大都选择去东部沿海地区, 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予考虑, 这使得东部地区就业岗位竞争不断增大, 而对西部边远地区、农牧地区的就业岗位却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关于创业方面, 因为自身没有很好的创业能力作为基础, 所以对于这些前途未卜、没有保障的自主创业很少有学生敢涉足。

二、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举措

(一) 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咨询平台

目前, 各种就业创业信息繁多, 但是大学生能够把握的有用信息很少, 所以高校需要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咨询平台, 对大学生所需要的就业创业信息及时提供, 这样一方面能够使用人单位将信息有效系统的被广大学生群体接触, 保证信息的通畅性;另一方面能够对社会所需求的人才起到预判和定向培养的作用。

(二)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和心态

针对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岗位“百里挑一”的现象以及边远地区、农牧地区的就业岗位“无人问津”的局面。高校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 对于部分看重工作地点、单位性质、福利待遇等主观方面不合理、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 需要老师开展个别的就业指导, 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调整就业观念和心态, 准确定位, 从而正确的认识整体就业环境, 促使其自身与社会所需的职业角色相匹配。

(三) 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

高校可以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帮助大学生增加就业经验值, 提高创业竞争能力。

1.实施“直击市场”、“就业见习”等主题活动

首先, 将大学生的“专业认知、社会认知”与“学业规划、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的启蒙教育。从大一起, 高校就可以开始进行就业及创业意识教育。比如通过“模拟职场”等活动, 让学生了解创业者们的就业经历、创业历程, 了解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

其次, 通过“直击市场”主题活动, 引导学生参加人才市场、创业项目推介市场、网上市场等实体的或者虚拟的市场环境去真实地培养市场感觉。

再次, 通过“就业见习”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围绕专业和兴趣到企业里去实践体验, 从而增强责任感, 由此产生学习原动力, 理性规划大学生活及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

2.开展学术科技活动,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通过开展一些学术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逐步培养、提高学生学术科技素质。比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 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活动, 等等, 从而形成良好的科技学术氛围, 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平台, 为学生的社会适应奠定了基础。

3.结合实习基地建设, 搞好就业创业基地建设

高校在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的同时加快就业创业基地建设步伐, 结合实习基地建设, 来缩短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适应期, 最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比如可以根据高校所设置的专业, 实现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 组织、动员学生参加各种实习实训。

(四) 探索就业创业教育新模式

在已有的就业创业教育方式下, 不断优化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探索一条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就业创业教育新模式。目前, 我国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相对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稚嫩的, 所以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置就业创业教育课程、实践环节、就业创业团体等, 依托已有的就业创业教育成果, 使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能够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服务体系。

三、结束语

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为大学生的学习、实践、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并不断完善机制, 扎实做好服务工作, 为使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之路走得更加宽广和长远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燕.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 :23-26.

8.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影响因素 创业能力 对策

我国创业教育开展得较迟,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引入创业教育理论。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最早始于清华大学。至今,国内许多高校已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并鼓励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然而,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是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不足,另一方面是高校创业教育活动项目相对匮乏,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有限等因素,都造成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沦为学生具有负担性或者功利性的参与项目,而非兴趣使然。

一、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

(一)资金因素

企业资本资源最关键的表现形式为资金,其也是企业运作的血液,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条件。缺少充足的资金,就无法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作用很大,其不但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主要生产要素,还组成了企业的三大要素,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资金不足常常掣肘了大学生的创业起步和发展。

(二)制度因素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国家政策为人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我国鼓励创业,国家也颁布了很多推动创业的政策。创业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创业型经济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影响。国家制度倾向可以有效优化创业环境,为创业提供很多有利条件。

二、高校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积极培养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第一,设计自我学习的目标。只有正确树立自我学习的目标,才可以激发刻苦学习的动力,获得良好的成绩。大学生应当联系自己的真实情况,综合社会市场需求,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

第二,善于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大学生必须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准确判断学习目标、方法以及效果,不能盲目为了达到目标而忽略质量,可以联系真实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学习目标。

第三,提升转化学习知识的能力。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了解最多的就是专业知识,缺少实践活动。大学生进入校園之后,必须坚持一种思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利用学习的知识对实践积极指导,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二)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有效解决具体问题,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丰富,大学生应当充分应用这部分时间,踊跃参与到社会创新实践活动中,让自己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实践能力,积累大量经验。

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有很多途径,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设计职业生涯比赛、勤工俭学、社会调查报告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中寻找实践机会,例如,利用假期到企业中实习,参与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

1.科学构建大学生创业平台

建设大学生创业平台,需要形成清晰的构建思路。首先需要根据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的需求情况,进一步明确投资规模,提供服务项目。其次是在提供服务时,设置对应的服务项目操作程序、服务方式等。

2.优化学校资源,整合机构

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独立中心,配置独立人员,聘请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教师对创业课程教育以及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进而使创业与就业工作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

3.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带头,教务处辅助,设置大学生创业教育专业,鼓励有创业意识以及符合创业要求的学生学习该专业,学习之后学校对其颁发大学生创业教育结业证,这一证书是学生在校创业以及享受创业优惠政策的凭证。

其次,综合学生特征以及学校科学设置的大学生创业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具体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报告三部分。理论知识部分:综合设置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会计学等课程专业,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实践活动部分:包括参与创业规划比赛、设计职业生涯、管理校园后勤、寻找创业项目等,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创业能力。专业报告:定期邀请创业较为成功的学生、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等到校演讲,以提升大学生创业动力。

综上所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便是发展创业经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而鼓励大学生创业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虽然大学生创业的人数在不断增加,然而创业成功率却不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今后还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敬宝.2009年北京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人才,2010(07):76-77.

[2]徐小洲,叶映华.大学生创业认知影响因素与调整策略[J].教育研究,2010(06):83-88.

上一篇: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题下一篇:学习部干事月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