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2024-09-22

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精选8篇)

1.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篇一

《智慧广场—还原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三年级下册65页智慧广场。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教学过程:

活动一:问题导入,感知策略。

(课件呈现。)猜一猜:一个数除以7再加上3,正好是8,这个数是多少? 师: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35)师: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先用8减去3等于5,然后用5乘7就得到了35。师:你是由结果往前倒着推想得到的,是吗?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

【设计意图:设计猜一猜,使学生初步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活动二:初步体验,明晰策略。(1)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图中的信息。)

师:你能把这些信息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吗?(2)整理信息。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预设: a.画示意图。

展示交流,让学生明白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和数量间的关系:用长方形表示原有的豆浆,不知道有多少升。卖出一半,剩下的一半用黄色表示,这是第一幅图。再加入10升是28升,用第二幅图表示。

b.画线段图。

展示交流: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原有豆浆,卖了一半,取线段的一半,改用虚线表示;又加10升是28升,在原来的线段右延长一段,表示又加的10升。

活动三:深化理解。师:现在你能解决了吗?(学生可能还是解决不了。)

师:别着急,我们一起来回顾梳理一下。刚才不管是哪种方法整理,同学们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整理信息的。你能用更加简洁的方法的再整理一下信息吗?

学生讨论交流。

(课件呈现。)原有?升 卖了一半 又加入10升 现有28升 师: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回忆“猜一猜”环节所用的方法,产生“倒过来推想”的想法。)师:我们试着从结果出发,倒着想想看看。(1)小组整理信息,教师巡视。(2)展示交流。事情发展的顺序(课件呈现)

倒过来推想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 活动四:解决问题。

预设:(1)28-10=18(升)(2)(28-10)×2 18×2=36(升)=18×2

=36(升)

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

小结:有些问题倒着想反而更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像刚才这种“倒过来推想”的方法,在我们的数学中和生活中经常使用,板书:倒过来推想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感受、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体会它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活动五:自主探究,理解策略。

1.课件出示:张军原来有一些卡片,后来又收集了20张;送给李明32张后,还剩18张。张军原来有多少张卡片?

师:谁能来演示一下这个过程?

(学生借助卡片演示收集、借出的过程。)师:想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预设思路:

预设算法:

(1)18+32=50(张)(2)18+32-20 50-20=30(张)=50-20

=30(张)

3.回顾反思。

师:通过刚才解决这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交流。

师小结:知道现在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数量,我们可以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推想,寻找答案。【设计意图:由直观向抽象过渡,有了前面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进一步理解“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4.实践应用,深化理解。(1)填数练习。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总结方法:(课件显示。)

(2)提高练习。

一个抽屉里放着若干玻璃球,每次取出其中的一半,这样反复操作3次,这时抽屉里还剩5个。抽屉里原有多少个玻璃球?

(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订正。(3)生活中的数学。

307公交车到达A站后,下去8位乘客,又上来12位乘客,这时车上有24位乘客。到达A站前车上原有多少乘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安排不同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分享自己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七: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尝试设计一道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作业,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感知数学的乐趣和魅力。】

2.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篇二

新课程标准为数学课程目标体系成功地设置了一个支点。它将所有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之中。有效的数学学习应在蕴含思维的“数学活动”中产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活动的进行是学生借助学具发挥潜力, 创造性展示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地观察, 切实深刻地操作、试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 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味数学, 从而内化数学思维。所以, 学具的多维度使用是数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但当今的现状是严重缺乏与教材配套的数学学具, 低年级还稍好一些, 高年级基本上没有。而高年级数学学习却正是处在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的重要过渡阶段, 尽管多媒体技术已在数学课堂中显示出一些优势, 但学具的特点及操作活动的特点, 尤其是一些探索性学具的操作活动, 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得知识提供了机会, 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同时学具的形象性、具体性, 便于学生理解以此为载体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摆弄学具这种行之有效的直观手段, 对于一些适宜的教学内容来说, 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 学具的缺乏对学生的验证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影响非常大, 甚至可以说让学生在“做中学”成了一句空话。自主精心设计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学习特别是探究式学习的实效成为必然。

二、精心设计合适的学具, 使其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助推器”

1. 学具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运用学具操作不是要直接向学生说明某一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 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观察、思考、探索和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性东西, 因而学具的选择要很慎重。在使用学具前, 教师应该对学具有充分的了解。学具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如何应对, 通过操作可能会得到怎样的结论等, 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事先了解对学具进行改进或创新, 那么具有针对性的学具的设计将会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

学具:纸尺一把, 就是一张长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用笔在其中一条长上加重描色, 并以厘米为单位画好刻度。

在这节课中, 教材上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基本上采用的方法都是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来围三角形, 学具一般都是小棒或小棒的替代品, 如吸管、牙签之类。但不论小棒还是这些替代品学具, 都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环节的一个难点:三角形两边之和能否等于第三边。我们知道, 这个操作环节的难点就是有的学生就能用长如2厘米、4厘米、6厘米的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

我们都知道其实用这样的三根小棒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但学生们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时教师往往会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纠正, 指出接头的地方没有对齐, 再往右动一下上面就不接触了, 但这样的说明不是很有说服力。如果再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理论来证明, 又完全违背了让学生通过操作性活动积累经验的本质。那该怎样解决?关键要看问题产生在哪里, 问题就出在选择的学具上, 三角形的三条边是三条线段, 而无论小棒还是牙签其实都是圆柱, 有一定的粗细程度, 从而导致问题产生, 如下图:

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使选择的学具没有粗细度, 但没有粗细度又怎么好操作呢?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具:

选用一张长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用笔在其中一条长上加重描色, 并以厘米为单位画好刻度。纸片是我事先裁好发给学生的, 每人一张, 上课前要求学生加重描色并画好刻度。操作时要求学生自己把这把纸尺剪成三段, 每段长都是整厘米数, 然后尝试用剪成的三段来围三角形。这样的学具设计不仅打破了原来总是提供给学生固定长度的三条线段的限制, 让学生自己自由选择三条线段,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把纸尺是数学图形与实物的完美结合。学生动手操作的是纸片, 但用来围三角形的是三条标准的线段, 不仅便于操作, 而且用这样的学具就没有实物学具有粗细的问题, 从而使得问题迎刃而解。如下图:

2. 学具的设计应具有延伸性, 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思维深度

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时期, 仍需要依据实际经验或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来获得概念。在课堂学习中, 应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操作实践, 并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 自己获得知识, 锻炼自己的分析、推导和概括能力。在教学中, 如果通过操作学具, 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那么必然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掌握。

案例: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性质”。

这节课看似简单, 很多教师也会觉得很好上, 课后练习的反馈也很好。但其实这节课的知识本质对学生来说, 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0.3为什么等于0.30?这需要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有着深入的理解, 因此对这节课中的学具, 我并没有简单采用教材中提供的课件演示, 而是采用很基础的动手操作, 来加深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学具:每组准备2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 (各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 ;1把学生米尺;2条1米长的线绳;1张数位顺序表;每人一张练习纸及水彩笔、直尺等。

探究过程:任意写一个一位小数, 然后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者两个0, 充分利用学具袋里提供的学习材料, 或者运用自己积累的学习、生活经验, 验证它们的关系是否相等。

以提供的正方形学具为例, 可以将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 其中的3份写成小数就是0.3, 另一个正方形取其中的30份就是0.30, 将它们移动, 重合比较;如果再将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 表示其中的300份, 可以用什么小数表示?那我们如果将它与前两个图重叠, 会是什么结果?请学生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再观察屏幕, 和你的想象一样吗?那我们可以写一个怎样的等式? (0.3=0.30=0.300)

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眼前直观的学具来真正理解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 还可以自然而然从直观的学具出发, 进一步想象。这从抽象到直观, 再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度的拓展。

案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

“圆, 一中同长也”, 这句话可以说是圆认识的核心本质。那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本质, 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学具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掌握重点。

学具:两根细绳, 一根是棉线, 另一根是具有弹性的橡皮筋, 两根绳子一端各拴着一个小球。如下图:

探究过程:选两名学生各用这两根绳子来画圆。 (固定绳子未拴球的一端, 笔在拴球的一端, 拉直绳子画一周)

很明显, 使用橡皮筋绳子的学生画不成圆, 因为不是“同长”, 这样原来需要动手去测量验证的“同一个圆里, 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就在这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3. 学具的设计应具有生成性, 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广度的拓展

江苏省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有白板, 与传统的电脑PPT演示不同, 白板课件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具资源, 对此也进行了认真的钻研, 发现其在课堂探究学习中可以发挥强大的作用。

案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学具:可以随机转动的“幸运大转盘”。

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中, 很多教师都会采用一道“幸运大转盘”的练习, 但在我的教学中, “幸运大转盘”并不是一道练习, 而是学生可以动手的学具。在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分组进行比赛, 采用转转盘游戏来决定由哪一组来答题。设计的一个用意是让学生加深对等可能性的理解与运用。

课件出示:把全班分成四组, 分别叫灰组、白组、黑组、黑线组, 设计一个转盘, 转盘上的指针停在哪种色块上, 相应色块的组就获得答题资格, 答对一题得一颗五角星。

课件出示方案一:

师:哪个组有意见, 为什么?为什么不公平?

课件出示方案二:

师:这样设计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可以随机点动转盘旋转, 转盘转动的结果并不是我事先设计好的, 完全由白板程序决定。另一个用意是在练习的最后, 我一共准备了四道题, 四个组获得答题权的可能性都有, 但最后很可能并不是每个组平均回答一题,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好地让学生接受了可能性只是事件发生的概率, 实际发生时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个事实, 使得抽象的概率变为了活生生的事例, 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其实也突破了这节课最大的难点。

总之, 数学的实验操作活动是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手操作为学生积累了宝贵的感性材料, 它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根”与“源”。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学具, 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从而真正实现学生在“做”中学, 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学具在细微处彰显出智慧。

摘要:数学的实验性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而小学数学的实验性操作活动的工具就是学具。但当今现状是严重缺乏与教材配套的数学学具, 特别是高年级。学具的缺乏对学生的验证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影响非常大。因此, 自主精心设计学具, 提高课堂学习特别是探究式学习的实效成为必然。本文中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中对学具设计的思考, 和同行交流探讨。

3.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篇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人类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育也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先进的教育、学习理念大量涌入,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在不忽视基础能力的前提下,更强调智慧发展,从数字教育转向由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教育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育必将发生巨大变化。本文在分析智慧教育及其特点、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变革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小学数学智慧学习案例,希望为广大智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

● 智慧教育

1.什么是智慧与智慧教育

智慧,按中文解释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类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后者对智慧的作用更为巨大。因此,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发展。信息时代,随着现有“数字土著”(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及其以后的年轻一代人)成长以及新生“数字土著”的诞生,他们的学习风格、认知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模式与传统教育存在根本区别,客观上要求新型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以契合“数字土著”独特的学习方式、体验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因此,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智慧教育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智慧教育在基本内涵、方法手段、支持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所指的智慧教育专指信息技术支持下,为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教育。

2.智慧学习环境的基本模型

我们认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来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

因此,发展学习者的智慧是智慧环境、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智慧学习环境构建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①智慧学习环境主要由学习资源、智能工具、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②学生和教师通过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与其他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发生。离开了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智慧学习环境就不是学习环境了。③有效学习的发生是个体建构和群体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者的互动、协作、交流;教学共同体是教师共同学习、协同工作、寻求持续专业发展的统一体。④学习资源和智能工具同时为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提供支持。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工具的共同作用,各类智能工具为学习环境的“智慧”提供了全面支持。同时,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为资源和工具的进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智慧教育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促导、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

● 智慧课堂的构建及其应用分析

泛在网络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利用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进行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这也为智慧教育环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智慧教育环境有很多种,包括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等正式的教育环境,以及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探究基地等非正式的教育环境。这里对智慧教室的组成做了简单分析。

如图2所示,智慧教室包括社会化云平台、网络、电子白板、电子书包、交互电视、教师、学生。其中社会化云平台包括云资源(各种多媒体素材、微课素材等)、云教学、云学习、云管理。教师可以在云资源中下载并选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材料,然后在云教学中进行备课、指派与批改作业、生成班级诊断报告。学生则可以在云平台中记电子笔记、回顾学习历程、接收诊断报告、进行补救学习。同时在云平台中,教师也可以与学校管理单位、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智慧课堂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进行知识呈现,学习小组与学生个体可以通过交互电视与电子书包进行协作学习以及与教师的互动。其中学生的课堂任务以及作业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到云平台,教师登录到云平台中进行批改诊断,再通过网络发给学生。

这样的智慧课堂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载,使其可以用较多精力在较大的知识粒度上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将知识学习上升为本体建构。②拓展学习者的体验深度和广度,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知、情、行聚合水平和综合能力发展。③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与协作学习水平,从而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集体智慧发展。④给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扶助,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成功期望。

●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数学学习

数学学科是小学最基础的学科,它具有内容抽象、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等特点,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智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探究。

首先,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入手,提出实际生活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去探究体验。其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加生动的智慧情境,提供有效的智能探究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产生好奇,主动探究其中缘由。在智慧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而不是指导学生,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完成意义建构,扩充自己的思维图式。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及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总结,并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这样学生就会在智慧环境中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这样的反思式思考会强化训练思维,才会真正做到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

● 案例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境来解决具体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因为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尤其是渗透了转化思想,这些都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面积,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完成显示生活中与图形面积相关的具体任务,发现、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感受转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方向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

5.教学过程

①情境引入。教师在师生互动教学平台上,通过创设动画情境,给学生安排打扫公共区的任务。

设计意图:创设动画情境,可以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②独立探究,合作学习。如图3所示,课件中呈现三个组合图形,给出必要的数据。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图形进行分析探究,可通过任意辅助线分或补,小组讨论分析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并推送每个图形不同的解决方案。学生分析图形的特点及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平台中的工具软件,让学生分析探究每个图形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参与热情,引发深度思考,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自选图形,巩固练习。课件出示随机抽取动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抽到第几组,学生就进入第几组的题库。学生完成后,还可以根据自己完成练习的情况,再进入挑战组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选题库,既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又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④学以致用。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情境,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⑤总结归纳,生活延伸。今天我们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用了什么方法?(揭示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分割、添补)课件出示一系列生活场景,每一幅图都用有色边框显示组合图形。

4.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智慧 篇四

山西阳城一中 茹阳龙

我所在的高中是当地一所三类高中,学生生活拖沓,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生活和学习惯,一段时间以来上课非常郁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面对复杂课堂教学场景,我觉得教师必须充满智慧.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在等待中成为智慧型数学教师。

智慧可以通过多读理论方面的书,多读教育心得之类的书,有理有据,鲜活实际;多实践、勤总结、多借鉴等途径积累!、创没问题情境,引导想象,促使主动发现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猴子坐在一辆正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狼狈前行。同同们看到猴子被颠得一上一下,乐得哈哈大笑,又不禁联想到: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学生心中久存的疑惑:大街上飞驰的汽车,车轮为什么一定是圆的呢?各种形状的车轮岂不是能让世界显得五彩缤纷吗?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在问“为什么”的同时进发出思维的火花,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实现问题的直观解决.智慧可以通过充分的期待来实现。等待,可以培养学生对数的直觉;等待,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等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美国的一位著名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询问一个高中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这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当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主持人接着问:“如果你驾驶的飞机没有燃料了,而此时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怎么做呢?”该学生想了一下说:“我会背上伞包跳下飞机。”话毕,主持人开始也有点愕然,现场观众也跟着窃窃私语:当一名优秀的飞行员怎能不顾乘客的安危自己逃生呢?主持人等了等,随即又问其原因,该同学又接着说:“因为我要去拿燃料,再回来救飞机上的人。”……反思我们的教学,这样的“等待”实在是太少了!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甚至不等待!

当我们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回答出来时,我们很直接就给了他们答案,然后自圆其说,自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没有给学生一点思考的余地。我们平时抱怨学生的愚钝,抱怨学生的不配合,我们自己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了么?尊重学生的想法了么?给学生探索的机会了么?或许,有的老师会说,一堂课就那么点时间,哪里能让学生的思维“撒野”!可是,我们看到,我们打断了学生的思考,就是阻断了他们思维的再发展,限制了他们对问题的深度探索。随着岁数的增加,教学经验增加,我在提出问题,没有回应时,我没有着急,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们,静静地等待,一会儿就有人举起小手。错了,再来,错了,再来,让学生直抒胸臆,趋于完美!

5.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篇五

【摘 要】教学反思是总结教学当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并优化教学方法。教学中既要反思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又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勤于写教学反思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学生;成长;财富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时,通过不同程度的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改善教学实践的一系列活动,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它是一个教育者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超越的过程。反思成功之处。每一位教师在专题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教学反思时要注意吸取这些经验,并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反思失败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存在疏漏失误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常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教学起点过低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确定改进措施,以便在以后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教师教学中要和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会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为了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不能“纠正”学生的“误读”,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之余,我们要对自己反思,如果能多与学生交流,师生感情会更融洽,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一种很大的帮助。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谈话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多问多观察学生。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爱心,比如,当天气冷了,及时问问学生冷吗?加衣服了吗?这样学生会体会到教师的温暖,在学习上更努力。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会影响着学生,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鼓励学生结合所解问题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通过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和研究,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因而成为当前教育界比较流行的话题。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的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梳理工作思路,在回顾一段段教育经历的同时,问问自己:“我做好了吗?我做错了吗?哪里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在反思中学会反思,养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乐于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反思,树立鲜活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融洽师生关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生命境界,教师的每一节新课都会比上一节课安排得更合理。这样日积月累,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自己的教学会日趋完美。

写教学反思,可以真实地记下自己教学中一个个真实的例子,一点点真切的感受,就能保留下珍贵的材料。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李镇西老师说:“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30年的教学笔记,那就会成为教育专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写教学反思,这样日积月累下来,那可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啊,面对这宝贵的财富,谁都会涌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受。

要迎接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就要努力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提炼、升华的过程,它使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得出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教学反思中积累的心得体会,可为写教育教学论文提供最直接的灵感和素材。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要有一个良好的积累资料的习惯,这样,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就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可以催生出教研成果。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6.浅论小学数学中的智慧课堂 篇六

智慧教育内涵丰富,尽管我们不是专家,我们无法把握全部的内涵,但我们在教学中还是可以尽自己所能,用我们的教育智慧来实施我们的智慧教育。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教育智慧。

一、让学生领略简练的数学语言

可以这样说,一个成功教师的重要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个能力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外,还要看表述的是否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简练准确,恰到好处。

我们应该运用我们个人的魅力与有意的训练使学生明白数学的语言是精彩的,数学的语言是简练的,数学的语言中还蕴涵着智慧,任何动人的文字语言在数学语言面前都黯然失色。

要说数学语言的精练在几何下定义时尤为突出。例如,我们都知道: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而有些学生常对“只有”和“有”这两个词的概念比较含糊,所以到了判断“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就是梯形。”是否正确常常无法准确判断。

于是在教学中,我把这两句话放在一块,并让学生讨论:只有可以改为有吗?为什么?请你说说理由。学生不由自主地辩论起来:有的说梯形是有一组对边平形啊,这本来就是对的;也有的说,梯形是有一组对边平行,可是平行四边形也有啊,而且还不止一组,难道也说是梯形吗?所以只有和有是有区别的,只有“只有”这个词说明,只有一组,没有两组,所以另一句是错的。

„„在这样一个辩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步领会,原来数学的每一个字都是简洁精要的,来不得半点含糊。同时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准确领会含义,也领略到数学语言还蕴涵着智慧。

二、让学生领略深遂的数学思想方法 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所谓的根即指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教材中的各个例题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的互相融合成就了一种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会被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忽视。然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交待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作为教师应当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审视和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时机,有意无意地向学生传递一个完整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圆柱体与长方体、圆锥体与圆柱体的教学中,转化思想是最为明显的。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1)复习面积公式 师: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

(2)计算长方形面积

师: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呢? 5x3=15(平方厘米)

2、巧妙变形,提出问题

(1)变形出题 师:我还会变、变、变,这是什么图形?(将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谁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2)重叠法,比大小

师: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再来看一看?(课件演示重叠的过程.)

(3)小结:看来这样一拉,图形的形状变了,面积也变小了,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是不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开动大脑,讨论交流

师:既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底边乘以邻边,那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呢?

师:从刚才的图中你能发现什么?(可以将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可讨论)„„

这样导入是每个老师常用的好方法,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教学水到渠成。老师也就是在这样的教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逐渐让学生明白遇到新知时,也可以转化成旧知进行解决,从而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让学生领悟优秀的数学修养与文化

个人认为,数学与语文不同,语文尽量要用优美的、丰富的语言来描述世界,而数学则是关于“数”的学问,是如何学会用这些符号和数字来解释世间与之有关的现象。然而,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可以这样说,文化性是数学学科的特质,数学文化与数学同在,我们教学中不应该拒绝数学文化。大家应该不会忘记在六年级圆的周长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从a点到b点往哪条路走会更近?让学生讨论,刚开始时,大部分的同学认为里面的路更长,通过计算后发现,原来里外的路长其实是相等的,从而得出无论里面有多少个半圆,结果还是一样的。但就在此时,我却说:“这两条路可以说是一样的也可以说是不一样的。”学生瞪大眼睛不解地问到:“为什么呢?”于是,我讲述了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夺得马拉松冠军的故事:名不见经传的山田本一在连续两次马拉松比赛中获得冠军,记者采访他,问他是用什么方法取胜的,他却回答:“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很让人意想不到,因为大家都知道马拉松比赛是考验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当时还真让人觉得有点勉强。

直到三年后,他的这个谜团才被解开。

7.“智慧数学”课堂六性 篇七

2.多向性。数学教学应进行思维的发散、创造, 数学的本质就在于它自由, 要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打开思维的天窗, 切忌用单线的教学设计封闭学生的思维, 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 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3.探索性。数学教学是一种探索活动,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想象、直觉、猜测、检验等活动, 经历智慧的生长过程。数学文化要进入好奇的阶层,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 学生才能取得数学的创新和突破, 数学教学中要保护学生好奇心, 多向探索, 切忌教师直接的牵引、给予、灌输。

4.简洁性。简洁是数学美的首要标志, 数学教学应注重基础, 提炼出最基本、最本质、最简约的内容。数学不应繁琐, 不应一味追求繁难高深, 不仅要训练学生记忆累积的能力, 更要培养化归求简的能力, 掌握最基础的, 才能把握更深奥的。

5.抽象性。抽象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数学的抽象是有层次的和永无止境的。抽象提升思维的品质和境界, 数学不应停留在“生活剧”中, 数学追求深度思考的价值, 不应停留在简单的实用上。

8.走进数学课堂,点燃智慧火花 篇八

关键词:数学;生活;兴趣;课堂

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堂依然存在或多或少的挑战,学生不能够积极地回答问题,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归结于数学课堂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那么如何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呢?关键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那么,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在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二、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有信心学习数学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迈入知识殿堂的金钥匙,从而体会学习的欢乐。这就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改变以往“唯师独尊”的现象,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智力发展潜力,要相信他们是能够学好的。

如:我在讲“13+26”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摆小棒,想算法,刚开始,学生的想法只有一种,即:13+26=39,想:13+20=33,33+6=39,在“看看谁的办法多”的语言激励下,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出现以下几种想法:13+26=39,想:①10+20=30,3+6=9,30+9=39,②10+26=36,36+3=39。最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简单的一种方法。这样,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开阔了思路。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数学时体验乐趣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桥头堡。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并且把握好教学策略与方法,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获得知识与幸福的源泉。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从而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分组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把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看看展开后是什么形状,有的学生沿着直线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生沿高剪开,展开后是正方形等。通过大家动手操作后认识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以高,这样,学生就学得主动、活泼,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圆柱体侧面积的公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练习是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在联系中教师要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上获得的成功,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师出示算式:24÷4,让学生说一说这一算式的意思,或用这一算式说一句话,学生的答案多姿多彩,如“把24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几?”“24里面有几个4?”“24是4的多少倍?”“一个数的4倍是24”,还有的学生把定算式编成了一道应用题,如,“小红家有24只母鸡,4只公鸡,母鸡是公鸡的几倍?”“把24个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学生每说出一种不同的答案,我都给予鼓励的评价。这种训练形式,不仅把单调枯燥的试题计算变成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乐学的情绪。

学生能否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欢迎任课的老师,学生总是把对教师的情感泛化所教的学科上去,“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学会尊重学生。当教师把孩子作为一个权利主体来尊重时,他们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培养少年儿童好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既可以显示教育的人情味和人性化色彩,也有利于培养民主、平等的习惯意识。学生得到尊重,受到重视,有助于学生养成温顺、谦和、乐于分享、善于沟通的性格习惯,而教师自己也会更有人情味。

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每位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优化教学过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世界的奇妙,感知数学学习的精彩,真正利用数学的课堂,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李明兰.让猜想走进数学课党.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0).

上一篇:10年镇妇女儿童工作小结下一篇:我喜爱的动物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