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夺冠》电影观后感作文

2024-10-02

中国女排《夺冠》电影观后感作文(精选10篇)

1.中国女排《夺冠》电影观后感作文 篇一

这段时间,由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女排》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经过多日的协商,电影发行方终于作出一个新决定。

1月17日晚上,电影中国女排微博紧急宣布:《中国女排》更名《夺冠》。由于是春节档电影,正式开启预售。电影海报已经公布,“夺冠”两个大字,配上女排姑娘的英姿飒爽,让人热血沸腾。

《夺冠》由著名导演陈可辛执导,黄渤、巩俐联袂主演,巩俐饰演郎平,黄渤饰演陈忠和。两位都是观众熟知的实力派演员。此次联袂出演《夺冠》,自爆出筹拍以来,就获得了无数观众的期待。黄渤是这几年人气极高,口碑极好的男演员。巩俐是国际影后,此次他们一起来诠释这段热血往事,引起了很多中年观众的期待。

此次改名之前,一些观众还担心这部电影能否顺利与观众见面,大家的热情非常高,希望大年初一能带着家人一起去电影院观看。这下终于发放心了。还有一件小事让无数网友都感动了。

电影改名《夺冠》的微博发出仅仅几分钟后,中国女排官方微博就点赞了这则微博,这也回击了之前所有的疑问,让人看到中国女排非常支持《夺冠》这部电影的上映。感动,相信在陈可辛、黄渤、巩俐和中国女排的众志成城之下,一定能给观众带来惊喜。

有观众留言:作为中国女排十五年老粉,“中国女排”是由无数运动员,教练员和所有为女排事业贡献的人组成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国女排的一部分,我们看到她们夺冠,也要看到低谷的时候。 所以我很赞成改名!“中国女排”还是留给纪录片吧,那样会更加真实。还有不少观众纷纷期待:那我们就票房夺冠吧。

2.观看女排电影《夺冠》的观后感 篇二

这部影片讲述了郎平年轻时到做教练时的事情。郎平年轻时,训练很刻苦,她要举100公斤重的哑铃,还要把一个动作做到上万次。因为训练很刻苦,连续获得5年世界冠军。后来,她做了美国队教练,让美国人夺得了冠军。但她并不开心,因为她是中国人。她队友的离世,让她感到自己要为中国女排做点事,她说她有着60岁的心脏,却有些80岁的身体,但依然坚持着,带领女排队员快乐的训练。在年里约奥运会的比赛的最后一局淘汰赛中,中国队战胜了巴西队,最后夺得了世界冠军。在中国国旗升起的那一瞬间,同学们一起唱起《国歌》,心情无比激动!

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通过影片,让我感到:做什么事情都有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一个人的力量小,团队的力量是无穷大。

3.观看女排电影《夺冠》的观后感 篇三

朱婷把自己的信仰和榜样定为郎平,郎平听后非常生气,说朱婷不可能成为自己,不是因为郎平傲气,而是她想让队员活成自己想活成的样子。所谓不负此生,从来不是活成任何人的样子,而是找到最好的自己。

朱婷家境并不富裕,但是她心中有那股想往上冲的信念,也是这股信念让她在追梦的道路上坚持下来。也许她学习排球的初衷并不是热爱,但后来接触排球后,她从接纳到喜爱,从喜爱到热爱,她从排球上实现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我要向她学习,学习她身上那股拼命往上爬的拼劲,学习她不因自身条件不足向命运低头的勇气。

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活成朱婷,我们必须先要成为什么,然后才能遇到什么。我知道,我必须刻苦训练成为冠军,才能遇到我心心念念的那块金牌。别轻易否定自我,毕竟我才十几岁,我的未来还很长。

4.电影《夺冠》观后感 篇四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夺冠》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电影《夺冠》观后感1

天高云淡,看看《夺冠》。

这是儿子的假期作业,也是我的假期安排。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文艺作品的解读都有多面性,哪怕如《夺冠》这样的国庆档期主旋律电影都不例外。有人把它看成《郎平传》,有人把它看成《郎和陈的故事》,我看到的是价值观的变迁,集体和个人关系的变化。

老女排能取得五连冠,这是集体主义的胜利,外在条件贫乏不堪的情况下,正是强调“我们”而非“我”,才最大限度凝聚了力量,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弥补了技术和科技的不足。这也是我们理解的女排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拼搏,努力,即便一身伤病,也无怨无悔。

郎平执掌中国女排,女排队员已经是九零后,这代人已经不是靠空洞的鸡汤和体制的压力所能动员。所以会有陈鹿离开考大学,丁霞会说她心中的那个人就是她自己,朱婷会咆哮“我会成为你,你满意了吗?”郎指导不愧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金牌教练,她的三大改革除了战略战术的意图,还有很核心的一点,就是尊重每一个个体,所以会变“主力——替补”为“首发非首发”,会鼓励球员们谈恋爱,会对朱婷说“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我觉得这可能是电影表达的女排精神的第二个层面:尊重每一个个体,让每个人成就自己,而非仅仅只是在为集体去努力。

集体主义和尊重个体其实并不矛盾。新一代女排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更加精彩的比赛,还看到了同样精彩的队员,惠若琪、张常宁、丁霞等等,我们喜欢这批女排队员,不仅仅因为她们获得了冠军,不仅仅因为她们肤白貌美大长腿,还因为她们真实而个性纷呈。

电影《夺冠》观后感2

原本计划在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女排》,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推迟到了9月国庆长假,我终于来到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更名为《夺冠》的电影。

《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创造了五连冠的奇迹,之后30多年的风云跌宕,到20__年里约奥运会上,不负众望,再创辉煌的故事。通过电影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几代女排队员百折不挠、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看完电影,我思索了很久······

202_年,对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我在这一年里,顺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进入了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我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可是远没有达到我期望的“优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有的成功,都是艰苦的付出换来的。中国女排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至今已经十次问鼎世界冠军。女排队员们平日里刻苦训练,在赛场上奋力拼杀,为了实现理想,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她们为什么可以一次次创造传奇,与她们每天都有明确的目标,坚持不懈地艰苦训练分不开。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韧精进、追求卓越”,这是王老师为我们制订的班训,也是老师们对我们寄予的厚望。《夺冠》这部电影,正好诠释了这段话的含义。郎指导这样勉励朱婷:“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我现在12岁,正是最有冲劲的时候,正是要给自己下“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的时候。我们同样可以用最猛的劲儿,展现出最不一样的“自己”。

“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让你心中的雏鹰展开双翅,在梦想的星河中征战出只属于你自己的那颗最耀眼的星。加油吧,少年!

电影《夺冠》观后感3

1月19日,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片尾曲发布,王菲那英两位乐坛天后联袂献唱#生命之河#,美妙的歌声娓娓道出几代女排的心声,也让更多人想去影院重温振奋几代国人的女排精神。

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五连冠开始,中国女排有辉煌也有低谷,但女排姑娘们始终将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中国女排十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更成为鼓舞以苏宁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奋勇拼搏的楷模。

传承不辍,坚守自己的未来

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中国女排精神开启传承;1990年,张近东创立苏宁,将“执着拼搏、永不言败”定为苏宁的企业精神。30多年来,中国女排无论兴与衰,女排精神从未缺席;而苏宁无论沉淀期还是跃升期,“执着拼搏、永不言败”也始终未变,成为女排精神的最佳企业注脚。

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曾说,“零售服务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苏宁要用百米的速度跑马拉松——既要速度快,又要稳健;既要有敢于冲刺的拼劲,又要有坚韧顽强的耐力;既要目标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胜不骄,败不馁。”

女排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女排姑娘对冠军信念的执着,不管是“铁榔头”郎平领衔的60后队员,还是90后为主力的全新铁血队伍,都对胜利充满了渴望,激发自身砥砺前行。在苏宁,从60后到90后的苏宁人,都展现着“执着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在服务消费者领域,苏宁持续深耕细作、开放融合,将“服务是唯一的产品”理念贯彻到了自身的每一个动作,成为每一代苏宁人“执着拼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电影《夺冠》观后感4

太真实了!这是记者的感叹。影片一开始画面上的“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这16个字,就贴在现在中国女排北京训练馆墙壁上,是女排精神的写照。随后的那句话高度概括了女排精神的内涵: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中国人渴望找到某种方式让世界重新看到自己”伴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人的风貌一出现,就瞬间将人们思绪拉到那个奋斗年代。

中国女排40年征程弹指一挥间,从球员到教练,郎平的确是贯穿前后的那个人,直到现在仍是中国女排主帅。从最初老女排那第一个黄金时代,到陈指导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再到如今郎平指导的第三个黄金时代,这简直就是中国女排“黄埔军校”,而陈指导和郎平几乎贯穿始终的其实是情怀,两人演绎的对手戏感人至深,赛场上惺惺相惜,而共同的情结恰恰就是女排精神。

许多话语直抵人心,陈指导这样对郎平指导说:“我身边的许多人都对我说,时代变了,中国人不再需要中国女排了”,他摸着自己的胸口直言:“但是我需要!”其实,她们流露出的恰恰是对冠军的无限渴望,以及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女排精神传承至今永不褪色,他们书写了传奇,五星红旗如此鲜艳,义勇军进行曲如此雄壮。

影片在里约奥运会夺冠颁奖中落幕,银幕上闪现出中国女排历史上十次登上世界之巅的画面和记录,那广大球迷熟悉的一幕幕在闪回,中国女排10次夺冠经历,最后一个镜头又回到了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那才是初心。

电影《夺冠》观后感5

中国女排的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女排精神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是一种不骄不躁,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他诠释的是:“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这种精神曾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影响了几代人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我一直将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一直激励着我。古人云:“人贵能持之以恒。”这句话也不证实了这个道理吗?正如中国女排,他们在经历了11年的低迷期,在关键时候压不弯,踩不扁,打不垮,顶的住,扛得起,最终荣登世界之巅。中国女排因为努力,因为坚持,他们成功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不努力。

我们要向中国女排学习,学习他们吃苦不怕累的精神。人生有苦也有甜,想过舒服的生活。就得吃得苦中苦。应该用汗水,泪水刻苦钻研,苦中作乐,无所畏惧,迎难而上,勇攀高峰。

5.《夺冠》电影观后感 篇五

据说当初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后,人类幸好还保留了一件东西,那就是希望,正是希望让人们坚持向前。中国女排低谷时期,临危受命的郎平说过,她只是给人们带来暂时的希望。话虽这样说,郎平却竭力把这希望发挥到了极致,最大程度激发队员蕴藏的能量,她更想要的是一支积极阳光的中国女排,看重的是乐在过程以及精神的永存,并不是寄全部希望于夺冠。在与实力相当的巴西女排决赛中,理性地说胜负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退其次了。事实上,不管曾经几连冠,长胜不败是不可能的。

你为什么打排球?这个问题并不是可以简单回答,甚至都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述,但又是一个不得不回答的根本问题。朱婷打排球最初就是为了能够离开农村,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但在老一辈女排精神的激励下,她将自己的目标扩展并逐渐得到升华,成就了球队以及自己人生的辉煌。夺冠路上每个队员的人生中,都具有类似的升华过程。当然能有中国女排这样的平台,她们是幸福的。

郎平率领女排夺冠的经历再次证明,解决思想问题是首要的。到了一定年龄才能体会到,快乐和解放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是件多么难求的事,但它又会激发出多么大的能量。推及我们每个人正在做的大事小情,都可以问自己是为什么,可以尝试在心底回答一下。

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追求的天性,追求更多精神的愉悦,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用社会学专业名词来表述,就是具有自我实现的欲求。但追求是要付出的代价,就如同看电影《夺冠》要花钱买票一样。每个人欲求的目标应该是无上限的,就看你愿意付出多么大的相应代价,这可不是说说那么容易,更不是电影所能够完全展现出来的,例如朱婷深夜里的独自痛哭。越高的目标越容易产生灰心的情绪,因为难度等级会让你对正在和将要的付出产生怀疑,从这个角度说,对影片中自愿退出发队员,应该是可以理解的,谁又不曾知难而退呢?做不了英雄不可怕,只要心中依然敬慕英雄。

虽然个体的目标最初往往显得私人、零碎、渺小,但当心往高处的时候,普通人的大事小情足够升华出意义。如此,对自己的存在便少一些怀疑,不再纠结是否身体残疾,不再纠结能力大小,最大程度地享受人生就好。精神升华了,付出大约等于收获的公式也就容易成立了。这不是鸡汤,是切切实实的事实。

6.电影《夺冠》观后感 篇六

那次比赛刚好也是18岁的郎平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出战,尽管中国队当时只拿了亚军,但陈可辛的心里仍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

之所以对那场比赛无法忘怀,深层来说还是激起了他潜意识里的集体共鸣和民族认同。进一步而言,正是因为身处异国他乡,他心底的“大中华情结”才更容易、更强烈地唤起。

陈可辛自己的人生以及他的家族的经历,漂泊/流浪都是绕不过的关键词。 他的父亲生于内地长于泰国,五十年代的时候曾一度返回北京生活,后来辗转至香港入了电影行,最终因事业不如意而举家定居泰国。陈可辛是在香港出生,11岁随父母到泰国,18岁到美国读书,暑假回香港时机缘巧合碰到剧组招翻译,也像父亲一样入了电影圈。

十年代,陈可辛从行政做到监制,再转做导演和公司老板,拍出了《金枝玉叶》《甜蜜蜜》等经典,1996年赴美后与斯皮尔伯格合作了《情书》。

好莱坞归来后,陈可辛又牵头做起了泛亚洲合作电影,把中国香港、泰国、韩国、日本的导演们聚到一起拍了恐怖短片集《三更》系列。

紧接着他又北上内地,以《如果·爱》开始了合拍片的新阶段。可以说,泰国、香港、美国、内地,每一个地方都是陈可辛生命的重要组成,但每一个又都不是他的家。 故乡、故土、身份对他来说都是模糊的,操着一口流利的泰语、粤语、国语、英语的陈可辛,始终是一个无根的流浪者。

即便他是以香港导演为影迷所认识,但他自己说过一句——“就算在香港,我也没融入香港的美学”,因为他从来没拍过那些热热闹闹的香港优势类型片。身份上没有具体的归属感,电影风格也跟当时的潮流相左,这反而让“流浪者”陈可辛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更加懂得变通、适者生存。

他可以把自己的体验、对事物的看法放得更宏观或更抽象,侧重提取中国人的共通点。比如最开始拍90年代民间创业的《中国合伙人》时就有很多质疑声,说他缺乏内地生活经验,不足以驾驭题材。

陈可辛回应道那个时期的确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他目睹过香港的80年代。普通人对物质财富渴求的心理和向往外面世界的风气其实是类似的,产生的价值冲突也是相通的,所以他不认为拍《中国合伙人》就一定得是内地导演。另外,陈可辛还表示过,《中国合伙人》里主人公们的经历,跟自己有很多重合—— 比如都是60年代初生人,都见证过贫穷到富足的时代大转变,也都有过成功之后的怅然若失。

因此就过渡到了第二层,陈可辛拍《中国女排》,除了民族认同和自豪感这一大前提外,还有没有其他私人的表达?有人说,有的导演一辈子都在拍同一部电影,陈可辛大致可归于这一类。

《中国女排》讲的是什么故事?影片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冠的高光时刻回溯几代女排队员的奋斗历程,横跨四十年历史。

郎平作为主线人物,她既是女排第一个黄金时期的创造者,也见证了女排从艰难起步到一鸣惊人再到创下五连冠历史记录,然后从高峰滑向低谷再重整旗鼓的整个过程。

并且郎平的个人经历很丰富,以“铁榔头”打出名声、巅峰期退役、多年海外执教(特别是任教美国女排)、两次受命于危难之时回国担任教练,个体和大时代之间产生了很强的戏剧性。

细细看的话可以发现,《中国女排》所要展现的故事里有着太多陈可辛电影里频繁出现的元素。像时间跨度,《甜蜜蜜》是十年,《中国合伙人》是二十年,《中国女排》更延长至三十年;

大的时间跨度下必然涉及旧时代风貌的还原,“怀旧”也是陈可辛的偏爱,记得他说过“总喜爱比自己大十年八年的东西,觉得六七十年代有趣”。比如,他曾拍过缅怀五六十年代老香港的《新难兄难弟》。

到了《中国女排》中,从预告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女排队员在七八十年代的训练和生活氛围。

还有像半自传投射,《双城故事》《甜蜜蜜》《中国合伙人》的主人公都曾在美国漂泊,郎平也在美国生活多年,回国前还担任过美国女排教练,这些都与陈可辛本人的经历有重合。

还比如友情,陈可辛非常喜欢拍朋友,并且是那种“亦敌亦友”的情谊——《双城故事》《投名状》《中国合伙人》。

7.电影《夺冠》观后感 篇七

影片老一代女排中,她们练习排球没有先进的技术,就是靠着一股坚韧苦练,被磨出血的膝盖,扎进刺流血的手,身体的伤都能看出他们训练时的心幸苦。老一代的女排就凭着艰苦的训练,在赛场上为女排杀出一条血路,为人们呈现了什么是女排精神,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电影中,我依晰记得朗平对新一代女排队员说的话:当你的判断成为下意识的时候,你在赛场上,才可能出现正确的位置,下意识怎么来的,训练来的,不是一般的训练,而是千百万次,上亿次,不断重复的训练,只有坚持下来的人才能走到最后。一段话,是女排队员在多次训练下才悟出的道理,熟成生巧。新一代的女排也慢慢地开始领悟,面对世界第一女排巴西,中国女排拼尽全力,赢得了那场比赛,不试一试,不拼一拼怎会知道蕴含的力量。中国女排是什么?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团结,拼搏,坚持这是女排精神。

8.看《夺冠》电影观后感 篇八

从传承到传奇

《中国女排》再现新一代女排荣耀瞬间

“新一代女排”海报中,冠军队员们身着蓝白球衣,驰骋赛场,将观众的记忆拉回那经典一战——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对战巴西!那一战,扭转了里约奥运原本不利的赛局。中国队最终站上了里约奥运最高领奖台,时隔,再夺奥运金牌!新一代女排是女排精神的传承者,也是新传奇的缔造者:

主攻朱婷(朱婷饰),中国女排的头号尖兵。入选国家队之后,女排的每一场硬仗,都有朱婷拼搏的身影;

副攻徐云丽(徐云丽饰),从小丽到丽姐,从超级替补到“三朝元老”,这位老将撑起了中国女排的艰难时光;

主攻张常宁(张常宁饰),排球世家的传承人,不满20岁便以主攻身份拿下世界冠军;

二传魏秋月(姚迪饰),同为“三朝元老”,一双腿饱经风霜,却一直忍痛为中国女排书写传奇,令人起敬;

自由人林莉(林莉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被称作“最强自由人”;

主攻刘晓彤(刘晓彤饰),中巴之战时,替补惠若琪上场,打巴西女排一个措手不及,实现赛事逆转,功不可没;

副攻颜妮(颜妮饰),大器晚成,郎平麾下一员悍将,是最可信赖的副攻;

主攻惠若琪(惠若琪饰),16岁被陈忠和指导带进国家队。两次心脏手术,满身伤病折磨,也未能阻止她在赛场上奋勇拼杀;

二传丁霞(丁霞饰),作为“X因素”,每次上场都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副攻袁心玥(袁心玥饰),用“中国女排史上第一高”的肩膀,撑起女排的未来,向排坛巨星发起冲锋;

接应龚翔宇(龚翔宇饰),用一股咬牙坚持的拼劲,证明了自己的全能价值,年纪虽轻,潜力无限。

新一代女排的传奇是中国女排所有球员集体写就的。

重走“里约大冒险”集体泪崩

冠军队员被剧组高还原度震惊

首次“触电”的冠军球员们,一入剧组就被高还原度震惊。丁霞感慨拍摄现场非常贴近真实,才让毫无表演经验的自己有了代入感:“当时真的有比赛的感觉,我要跟对手红眼,心里有了一定要拿下这场球的感觉。”

影片拍摄了新一代女排从集结成军到决胜巴西的故事,对每个球员来说,就像重新经历了一遍当初的人生。惠若琪透露拍摄中巴之战那场戏时,球员们都哭了:“想到当时我们多不容易,想到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大家都哭出来了。那一场戏很多人都敞开了心扉。我们坐在场地里,导演都不打扰我们了,就让我们自己聊,每个人的很多情绪,都在这个点被激发出来了。”颜妮自白,当初真正比赛时都没有哭,反而是拍戏时哭了:“演的时候,就像又经历了一遍。对战巴西那场球对我们来说真的特别特别艰难,我们没有任何的优势,只能靠自己拼命。”值得一提的是,魏秋月由现役国家队队员姚迪出演,她不曾亲历里约奥运会,却有别样感触。姚迪感慨:“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就好了。”一句话道出每个运动员对梦想的执着和憧憬。

女排队员们真人出演这部电影,也是对传承“女排精神”的另一种期冀。朱婷表示拍戏时所有人都想尽力做到最好:“希望更多人能通过电影银幕了解中国女排这支队伍。” 面对时代发展,女排精神与时俱进,但数十年如一日的,是为国争光的信念。无论是“五连冠老女排”、“黄金一代”还是如今新一代女排,一直传承着打不垮、拖不烂、不放弃的奋斗精神。

9.电影《夺冠》观后感影评 篇九

众所周知,中国女排一路走来简直太不容易了。自里约奥运会开赛以来,这个女排在小组赛上战绩并不佳,仅仅取得了2胜3负名列B组第四的成绩。但是,在最后三场非常关键的比赛中,中国女排姑娘们逐渐进入状态、蓄积多年的能量终于爆发,不仅打出了精气神,更让亿万国人热血沸腾,纷纷直呼又看到了“中国女排精神”。

先是四分之一决赛中在巴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之下,中国女排以3:2逆转战胜巴西队昂首挺进四强。再说在半决赛中对阵荷兰队,中国姑娘更是势如破竹,以3:1力克荷兰队,不仅报了小组赛不敌对手的一箭之仇,更是让中国女排时隔再度闯进奥运会决赛。最后说决赛迎战塞尔维亚,中国女排在先输一局的不利开局影响下,没有放弃、没有服输,而是稳打稳扎、一分一分地顽强拼搏,并最终以3:1绝地反击逆转塞尔维亚女排,强势夺冠,真正打出了中国女排的精气神,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

对于“中国女排”,相信大多数国人并不陌生,而且有着非常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曾经在世界大赛中创造了“五连冠”的辉煌伟业,也成就了“中国女排精神”。国人曾以女排为荣,为女排而傲。很多人是听着中国女排故事长大的,在“女排精神”的滋养和鼓舞下成长起来的。在那个时代,“女排精神”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精神,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符号,它激励了一代中国人。

探究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得奥运冠军的奥秘所在,不管是记者、队员还是“郎指导”,说得最多的还是归功于“女排精神”。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女排姑娘们之所以在此次奥运会上能有精彩的表现,就是得益于“女排精神”的支撑和激励,她们在赛场上的每一分争夺、每一次扣杀,都是对“女排精神”的最好延续和完美诠释。

10.电影夺冠观后感 篇十

我没有经历过郎平叱咤球场的时代,虽然久闻她“铁榔头”的“大名”。对于中国女排,我对她们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这是一群有拼劲、不服输、在赛场上喜欢大声叫喊互相打气的女孩。观看完《夺冠》这部影片后,中国女排“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影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郎平质问女排姑娘们为什么打球的那一段。当问到朱婷打排球要什么,朱婷回答要“成为你”,郎平教练的话发人深思,她说:“那你就搞错了,你永远都不会成为我。你不用成为别人,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的确,我也时常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但每次想到这些问题,我的脑子里都是其他人对我说的话,你要向谁谁谁学习,你看看人家多厉害之类的,而从未想过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还记得今年9月份去参加集团的新员工培训,教务组的老师问我们,你为什么加入蓝城?很多人都会说,因为蓝城的文化、价值观等等。是的,正如宋总说的,蓝城是一所学校,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一点,从我加入萧立这个大家庭起就深有体会。从篮球赛的组织、七夕K歌比赛、团体生日会到这次的观影活动,每次活动的举办都在让每一位萧立人变得更加优秀。

正如女排精神所表达的一样,蓝城萧立这个大家庭不断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team,不分我和你,只有我们。对于工程人来说,团队永远是排第一位的,一个优秀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在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工程本身就存在着很多无法预料到的困难,因此更加需要团队。

上一篇:文明就在我身边作文550字_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宪法学材料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