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生活考点解读

2024-10-03

文化与生活考点解读(共6篇)(共6篇)

1.文化与生活考点解读 篇一

2018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考点解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考点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涉及到商品的质量)

注意:A、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有使用价值;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必须重视商品的质量。考点

二、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 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3、其它职能:

①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②支付手段:税收、利息、债务、租金(房租、地租)、工资的支付。③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考点

三、纸币的流通规律

1、其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速度)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

(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

2、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注意:A、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国家有权决定纸币发行的数量、面值(面额)、但无权决定纸币的购买力。)B、纪念币为法定货币。C、纸币发行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经济衰退)。

3、通货膨胀:

①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②表现和影响: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纸币贬值,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4、通货紧缩

①实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②表现和影响:经济滞缓,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考点

四、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优点: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②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主要有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考点

五、外汇与汇率: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注意:外币不等于外汇,外汇能够用于国际间结算,外币不一定能。)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则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

4、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有利于我国进口(进口商品价格降低);②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有利于出境旅游、出国留学;③减轻了中国外债的压力;④节省企业进口商品的费用,有利于我国企业升级转型,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

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不利于我国出口(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②使得外商在中国市场购买商品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不利于引进外资和吸引外国游客;③内销困难,将会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④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和缩水。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汇率稳定,对人们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

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起源上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看,它是一般等价物;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要用之有益(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有意义的事),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能节省的要节省)。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考点

一、供求关系与价格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直接因素)来实现的。

2、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

考点

二、价格与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二者成正比关系。考点

三、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考点

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1、每个商品生产者用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的,都只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2、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则意味着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该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的价格降低,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考点

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考点

六、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互为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1)调节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考点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根本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总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亦然。(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未来收入预期乐观,消费量就会加大;反之,会减少消费量。)

(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3、物价水平(反比)。

4、其他: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商品性能与质量、外观与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等。考点二:消费类型:

1.按交易方式,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三: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跟风随大流,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过分标新立异不提倡。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不健康。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讲究实惠,根据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考点

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原则(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主旨——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核心——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科学的消费观念,体现了新的发展观要求,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斗精神,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和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考点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考点

二、公有制及其主体地位

1、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地位: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

(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考点

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注: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最大的区别是是否以雇用劳动为基础)②地位: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2)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怎样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②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③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4、注意: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特指公有制经济。B、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地位),但二者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即市场地位是平等的.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考点

一、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

1、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公司是依法设立的,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制是企业主要组织形式之一。

3、公司的法定公司形式:①有限责任公司 ②股份有限公司。(本质区别: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

4、组织机构:

决策机构——股东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大会(股份有限公司),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董事会对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负责

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 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5、公司的特点和优点: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实体;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科学管理结构。三大机构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考点

二、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1、经营的直接目的——利润。

2、经营成功的因素:

(1)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考点

三、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1、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考点

四、劳动和就业

1、劳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

2、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根本: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2)党和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3)劳动者:

A、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 B、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C、发扬创业精神,自主创业。考点

四、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2、劳动者权利的内容: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它劳动权利。

3、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1)国家:不断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切实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政府要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企业:增强法律意识,严格守法,遵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劳动者:A、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B、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C、劳动者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考点

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2、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就业。

3、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就业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选择职业。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考点一:我国的商业银行及其主要业务

1、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目标:利润

3、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除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险箱等服务。考点

二、利息、利率与本金

1、利息:

①含义: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②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③影响因素:本金、利息率水平、存款期限

2、利率:

①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例.存款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②表示方法: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年利率=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天 考点

三、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1、不同的投资方式,风险不同,收益也不同,一般来说,投资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

2、注意点:

①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②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利弊,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增值。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薄弱可投资储蓄或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选风险高、收益率高的投资方向,如债券、炒股等。

④投资方向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考点

四、储蓄、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等投资方式

1、储蓄存款

(1)含义:个人将合法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2)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3)分类,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4)特点:是一种便捷的投资方式,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因通货膨胀而贬值及定期存款因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股票。

①含义: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东可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②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来源于利润)、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③特点:A高风险、高收益同在;B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要么等公司的破产清盘,要么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C流通性强(经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股票一般可以在股票市场上交易)

④意义: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债券

①含义: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③类型: 国债:风险小,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金融债券:其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

企业债券:风险大、利率高。

4、商业保险

①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②类型: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③投保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④特点: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非避免)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考点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原因:(1)可能性,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现实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必要性。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意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考点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形式:

A、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外资企业的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B、按资本要素分配:a私营企业主收入,b利息,股息,债券,股票收入等。C、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取得的收入(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D、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的收入 E、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F、按信息要素分配:信息工作者提供信息 ③意义: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我国的分配制度: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区分:

(1)适用范围:按劳分配范围——公有制经济 按生产要素分配范围——任何经济形式(2)工资的分配性质:

A、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的工人工资:按劳分配 B、公务员工资:按劳分配

C、私营、外资企业的工人工资:按劳动要素分配 考点

三、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的公平:

(1)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地位和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考点

四、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矛盾性)。

3、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③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考点

一、财政收入及其来源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基本收支计划是国家预算;上一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国家决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的两个方面。

2、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考点

二、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是其主要因素。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3.分配政策的影响:(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

(1)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2)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考点

三、财政支出及其种类

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分类(用途):①经济建设支出(居于首位)②科教文卫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债务支出。考点

四、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1、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①收大于支,存在节余;②支大于收,出现赤字;③收支相等。

2、财政收支平衡:①收入等于支出;②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③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注意:这里的平衡是相对平衡,不是绝对平衡;收入等于支出是最理想的状态)

3、财政赤字,支出大于收入。(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考点

五、我国财政的作用

总: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是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如免费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租赁房)、抗震救灾、帮护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投资大型的基础设施工程,基础工业以及支持某些行业、某些地区的建设)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与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是逆风向调节

(1)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2)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考点

六、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考点

七、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1、增值税:

征税对象: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作用: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行为。

2、个人所得税: 对象:个人所得额

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考点

八、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

2、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A、偷税(不缴或少缴)B、欠税(拖欠税款)

C、骗税(欺骗税收优惠)D、抗税(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

3、树立纳税人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

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 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 和国家的利益(权利意识)。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即必须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因):

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考点

二、市场调节的作用和局限性

1、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其实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

2、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说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自发性:制假售假,环境污染等不正当经济行为、收入差距拉大 盲目性:经营决策出现盲目性;后果: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滞后性:市场调节一定的时间差,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村及大型建设项目上影响更大)

4、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考点

三、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1、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措施:

(1)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措施——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2)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3)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考点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考点

五、科学的宏观调控

1、必要性 :为了弥补市场调节不足;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

2、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手段 :经济手段——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规划;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

法律手段——立法规范、司法打击

行政手段——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辅助手段,用得比较少。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新要求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完成、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盼,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考点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原因

①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忽视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

③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提,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方式和体制机制。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果。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是统筹兼顾根本方法。要坚持从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考点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措施: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掘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考点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影响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4、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考点

二、跨国公司

1、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

2、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或本地区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

3、跨国公司的作用: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考点

三、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世贸组织(WTO,前身是关贸总协定GATT)(1)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作用: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最重要的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2、中国与世贸组织

①加入:2001年12月11日

②必要性:加入世贸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影响: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考点

四、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①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改动的地方p96)

③必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2.文化与生活考点解读 篇二

当一个成功的建筑作品完整地呈现时, 它已化为一幅动感画卷, 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建筑是凝固的雕塑, 建筑是流动的音乐!”它往往会使人观之震撼, 由此产生向往, 展开遐思, 这就是审美的力量。作为长庆油田生产配套的生活基地之一, 长庆油田泾河工业园住宅区的建设, 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庆油田职工从70年代的“干打垒”“旧帐篷”以居家, 到90年代的配套设施缺, 再到今天的功能齐全, 轻松舒适的大型住宅区, 如何让入住者安居乐业, 这是建设者早就倾注于建筑本身的一种人文情愫。

秉承这一建设理念, 长庆油田泾河工业园项目组在龙凤园、泾渭苑、泾欣园住宅区建设时创作了许多景观及小品。其三条文化主线相呼应。一方面, 油田职工在艰苦环境作业, 为祖国强盛奋斗着;另一方面, 他们居住在环境优美, 设施齐全的新建小区尽享企业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 滋润在建筑所带来的审美中。

沐浴在传统文明的圣光中

【龙凤广场】位于龙凤园小区。龙是“众兽之君”, 凤为“百鸟之王”。龙和凤代表的是吉祥如意, 取“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之意。广场旁有铭记石, 阐述了长庆人从陇东庆阳“凤城”之地到今泾河西营“古周赧王斩龙脉”之处建园始末, 故曰龙凤园。

【四季演艺广场】位于泾渭苑一区。设计灵感源于“天圆地方”这句古语, 该广场围绕“天”表达建造思想。与记忆广场相互呼应。

“天”广场是一个大圆, 外形似八卦, 按照易经思想设计建造。广场四周分布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浮雕, 且与易经卦象及自然方位完全对应。广场中心以北极星为圆心, 分别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布置有四组北斗七星图, 每一眼泉, 代表北斗的每一颗星。广场中心区域的太阳能地灯, 又代表宇宙中闪烁的星辰。

设计浓缩了古人对天相和宇宙认识的主要元素, 集活动、演出、聚会、娱乐、景观和文化等诸多功能, 寓意风调雨顺, 四季如歌!

【五福临门】位于泾渭苑一区。“五福”原出于《书经》和《洪范》, 分别代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五种含义。只有五福全部临门才是十全十美、幸福美满的人生, 其中以“好德”之福最为重要。设计建造时用象形文的“門”字和分别用真、草、隶、篆、行五种书法雕刻的“福”字进行表达。

【和为贵】位于泾渭苑二区。语出《论语·学而》“礼之用, 和为贵。”小品用象棋的一盘残局表达“和”的内涵。在棋盘之侧又特意刻有一古体“咊”字, “咊”者, “口”“禾”也, 拥有天地之大, 生者不外乎一“口”“禾”也, 去者不过携一木也, 又有什么过不去的呢?景墙的背面还巧用民间对联“择居仁里和为贵, 善与人同睦为邻”来祝愿小区家庭和融、邻里和睦。

【忠孝两泉】位于泾渭苑小区。中国自古就有忠孝难两全的说法, 忠孝两泉 (全) 景观却另辟蹊径, 从人文的角度, 用艺术诠释它的对立与统一。忠孝双泉外形似传统的太极图, 上面分别刻有“忠”“孝”两个篆书大字, 忠泉呈阳, 孝泉为阴, 高低错落。水从忠泉涌出, 池满沿太极轨迹流入孝泉。忠泉上用鹅卵石从两个不同方向镶嵌成一大一小两条汇聚在一起的鱼形图案, 大鱼慈目下视小鱼天真仰望:在阴阳的交汇与融和中表现了长庆人对忠孝的另一种诠释。含蓄地表达了谁说忠孝不能两全的深意。

【仁义双泉】位于泾渭苑小区。“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五常”的主要伦理思想, 中国价值体系最核心因素。

仁者, 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 能做到融洽和谐, 即为仁。仁者, 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 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为别人考虑, 做事为人为己, 即为仁。

义 (義) 者, 人字出头, 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 帮人一把, 即为义。古字义, 离不开我, 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 在人家需要时, 及时帮人家, 即为义。

【福寿双泉】位于泾欣园小区。是泾渭苑忠孝两泉 (全) 景观和仁义双泉 (全) 小品的延续, 也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进一步诠释。

福寿双泉设计了九级水阶, “九”为数字之首, 在中国有长久之意。位置也处于小区的中轴线, 按照太极阴阳之道布置, 寿泉设计建造的相对较高, 意为高寿。“寿”字又用篆体书写, 字体狭长, 寓为长寿, 是第一级水阶。水从寿泉涌出, 沿九级水阶缓缓流入福泉。福泉是第九级, 也是最后一层水阶, 呈阴, 且下沉, 水覆盖“福”字图案后, 寓为满福。

“福”字取材于江西赣县白鹭乡白鹭村钟氏民居古墙上保存的一幅明清时期的图案。图案中的“福”字, 工整中显灵动。字的左上部画的是“回头鹿”, 下方连着一只展翅的蝙蝠。按照客家音译理解, “鹿”者, 禄也;“蝠”乃民之福。寓意福禄相连, 富贵绵长。字的右上部画了一只仙鹤的头颈及腾空的祥云, 接上一个工整的“田”字, 腾空的仙鹤象征长寿, 而“田”代表田户、土地、农耕等多重含义。“福”字左边的“衣”字偏旁和右边的“田”字, 寓意有衣有田, 丰衣足食。福寿双泉 (全) 小品祝颂小区的住户幸福安宁。

诗化的长庆人

【记忆广场】位于泾渭苑二区。建造灵感也来自“天圆地方”这句古语, 是一个方形的下沉式广场, 主要演绎“地”上的故事, 也是泾渭苑一区以“天”为主题的四季演艺广场的延续, 是整个泾渭苑二区景观文化的核心。主要展现长庆人为祖国献石油的壮志情怀。通过四幅大型浮雕组画, 再现长庆历史, 给经历过的人以回忆、未经历过的人以启示!

第一组浮雕为石油源说。主要从一片鸟化石开始讲述生命的出现, 呈现鄂尔多斯的地质构造, 再现人类钻木取火改造自然, 描绘人文初祖的黄帝陵, 记述沈括发现石油记载于《梦溪笔谈》的故事。

第二组浮雕为艰苦奋斗。从1907年9月陕北延长开采出中国陆上第一口油, 到1970年9月26日长庆第一口油井——“庆一井”出油, 长庆人跑步上陇东, 吃压裂饭、唱压裂歌, 三个石头一顶锅, 以天为被、以地为床, 以干打垒的精神, 在鄂尔多斯广袤的盆地上, 掀起了石油大会战。五路口、红井子就是当年最为著名的两次石油会战。

第三组浮雕为辉煌长庆。“塞一井”出油, 敲开安塞油田特低渗开发钻采的大门;毛乌素沙漠的“陕参一井”则揭开盆地中部大规模天然气勘探的序幕;

王三计这个当年安塞大山深处的无名计量小站, 却创造出享誉中国石油的“好汉坡”精神;陕京一线圆了长庆人“圣火送北京”的梦想;“西气东输”让长庆的天然气也输到了大上海, 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的鸟巢再次燃起…….

第四组浮雕为和谐矿区。油田经过多年艰苦创业, 实现了大发展, 职工的家也从山沟、戈壁、小镇搬到了大中城市, 油田职工的生活环境从“有其居, 到优其居”。华灯初上时, 矿区万家灯火, 祥和安宁。

【童趣】位于龙凤园小区。小品由两组铜雕组成, 布置在750米长的步行街上。一个踏水小子、顽皮活泼, 旁有小桥不走, 偏要踩水而过。另一个调皮的男孩, 在幼儿园旁边, 头戴父亲的安全帽, 放眼远方, 长大要接父亲的班。两个小品表现的是长庆孩子的天真快乐和胸怀大志。

【回家】位于泾渭苑三区。福归桥下, 年迈的老母在儿媳的搀扶下, 拄着拐杖, 驻足盼望, 表情慈祥急切。福寿照壁前, 前线征战归来的职工, 风尘仆仆, 顾不得褪下身上穿着的工衣, 半跑着伸手去抱蹦向自己怀中的女儿。小品塑造的故事贴近油田职工日常生活, 感人至深, 给小区的住户以强烈的归属感。

【一老一少】位于泾欣园小区。景观由两组小品组成, 分别位于小区主大门内的东西两侧。设计思想紧贴油田现状, 在油气上产的背景下, 年轻的职工奔赴一线, 驻守井站, 远离家庭, 小区留驻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小品建造时, 就以此现象为灵感, 巧妙地以一个在门前悠闲遛鸟的老人和三个放风筝的孩童游嬉的场景表达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人物雕塑栩栩如生, 表情刻画逼真, 以“雅趣”和“奕翔”分别给其命名。做好“一老一少”的服务, 也成为当前油田创建和谐社区的主要内容。

让现代文明与生活的心灵同行

【百家福】位于泾欣园小区。民谣中说:“一口田, 衣禄全”, 是民间对“福”字的解释。百家福景观就以家喻户晓的传统“福文化”为题材构思。小品位于小区的万福广场, 是一处景墙, 位置处于小区的主轴线上。从主大门进入小区, 举目南望, 透过“福天福地”的大牌坊, 视线被一堵景墙所挡, 景墙上镶嵌了一幅9米长, 3米高, 黄铜色的百家姓图案, 图案正中间又篆写了一个1.8米的楷书红色福字 (谓为洪福) 。小区有两千多户人家, 百家姓就代表了小区所有的住户。

【福运常转】位于泾渭苑三区。“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深厚, 中国人自古就有祈福盼福、崇福尚福的习惯。该景观用一块具有旋转功能的大红色的中国福结, 表达小区人的福气运气似水流年, 永不停息。小品在表现中国传统福文化的同时, 进行了艺术化加工, 当福铃转动时, 听着悦耳的“叮当”声, 在‘诗意’和‘画意’之外, 似乎真正使人感到一种‘建筑意义’上的“福韵”长转。

【涌泉相报】位于泾渭苑一区。以一块年代久远, 饱受风侵雨蚀的白色钟乳石为材构思。石材上面钻孔取水, 呈滴状流下, 巨石下以五眼急涌清泉呼应, 取成语“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意境。

【岁寒三友】位于泾渭苑一区。以中国几千年来文人墨客最为喜爱的梅、松、竹为题材, 应用传统国画工笔手法和陕北剪纸艺术形式, 以窗棂印象勾勒出红梅傲雪、青松挺拔、绿竹婆娑的神韵, 预示小区的人们要有梅的傲骨、松的坚强、竹的虚怀, 更要相互间视为友人, 和睦共处, 和谐共生。

【珠联璧合】位于泾欣园小区。成语的意思为珍珠联串在一起, 美玉结合在一块。小品以这句成语巧妙构思, 以整块巨石雕刻而成, 使珠璧连而合一, 并在石璧上篆刻百家姓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荷花, 寓意为众美毕集, 相得益彰, 让美好的事物都聚集在小区的千家万户中。

【风帆】位于泾渭苑二区。三组几何形状的雕塑, 外形似帆船, 充满时尚活力, 在喷泉水幕描绘的风浪中前行, 预示企业乘风破浪, 一帆风顺。

在倾诉的建筑中生活

3.文化与生活考点解读 篇三

《新课标》中提出:初中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近年来在各地中考试题中颇受青睐。信息提取与概括是语文阅读能力、思维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在考查时,以主观题为主,要求考生在理解所给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要求提取、筛选相关信息,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归纳要点。

【题型透视】

1.拟写标题

【典型试题】(2011年山东省日照市)请为本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2010年12月29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山东省教育厅表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是全省统一规划建设的课程科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要广泛征求意见,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

【解析】新闻标题必须涵盖文章内容,且要醒目。给新闻拟标题时应抓住导语和关键词语,注意语言简洁精练,同时尽可能使语言生动形象。概括时要运用“何人”(何单位)“何事”表述,句子一般采用主谓句。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但要抓住包含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一定注意字数的限制。示例:山东省要求中小学慎重选择传统文化诵读内容。新闻标题必须涵盖文章内容,且要醒目,做这种类型的题目先要分析段内层次,然后进行综合概括,最后还需词语转换等。

2.概括主要内容

【典型试题】(2011年湖北省襄阳市)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昨日,襄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统计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全市第六次口普查主要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5500307人;其中枣阳市常住人口最多,达到1004741人;鱼梁洲常住人口最少,不足1.3万人。据全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襄阳常住人口 数量位于全省第四,仅次于武汉、黄冈、荆州。

【解析】紧扣导语概括。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往往是新闻的前一、二句或者第一段,找出导语后根据字数限制对导语进行压缩。本题就是对第一句话进行压缩。示例:襄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或“襄阳市公布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3.补写导语

【典型试题】(2005年江苏)导语是对消息核心内容的概括。请在下面这则消息的横线上补写导语。

抗日战士聚徐州

本报讯,今天是徐州沦陷纪念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者了解到,9名老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镇江、济南、南京、长沙等地,但都是徐州籍,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已83岁。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老人们相约在徐州沦陷日前夕,相聚到徐州,重话昔日的峥嵘岁月,再游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前日上午,他们参观后感叹徐州的变化太大了。这些耄耋老人谈起徐州沦陷前后的战斗经历,激昂慷慨,还激动地唱起了《救亡军歌》。

【解析】 首先问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能回答这一问题的基本上就是答案的要点了,再根据字数要求,增加人物、时间、地点及意义等,做这类题时特别要注意“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找出能涵盖几方面的概念,但不是将几个方面简单相加。 这道新闻题考查的是撰写导语。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导语则是新闻的主旨,撰写时通常要简明扼要的语言交代报道的中心或结果,让人了解到新闻最主要的事实。做这类题时首先问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能回答这一问题的基本上就是答案的要点了,再根据字数要求,增加人物、时间、地点及意义等。做这类题时特别要注意“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找出能涵盖几方面的概念,但不是将几个方面简单相加。本题示例:当年曾在徐州生活、战斗过的9名八旬老人从全国各地齐聚徐州,共忆往昔峥嵘岁月。

4.补写结语

【典型试题】(2003年江苏)将这则新闻的结语补充完整。

南方网讯 至6月4日,三峡工程蓄水进入第四天,越来越多的漂浮物在库区水面成片聚集,给三峡大坝垃圾清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自秭归县凤凰山顶放眼望去,一条条长短不一的垃圾带和一片片面积不等的漂浮物明显可见,形成一道道与峡江平湖美景极不谐调的“另类风景”,向库区上游延伸。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大坝蓄水后,江面的漂浮物日益增多,主要是一些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和牲畜尸体等。这些漂浮物不但污染环境,而且易使三峡发电机组进水口拦污栅破损、破裂,威胁发电机组安全,降低发电效益。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_____________。

【解析】 结语出现在正文的结尾,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段话。它的作用一般是总结上文或点明中心,也可以指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所以完成这类题主要要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本题重在考查语言概括能力。第二小题考查的内容为补写结语。结语出现在正文的结尾,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段话。它的作用一般是总结上文或点明中心,也可以指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所以完成这类题主要要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读了该题的导语及主题部分的内容,我们能了解三峡库区水面杂物聚集,清理工作艰巨这样的信息,能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我们可以顺理写出如下的结语:“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刻不容缓”或“加大库区‘清漂’力度。”

5.一句话新闻

【典型试题】(2011年山东省聊城市)将下面消息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

昨日(5月30日)中午11时39分,刘若曦发表微博说:“还有十天,我便成为一名成年的中国公民。经与父母商讨,我已决定参选今年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姓名:刘若曦 年龄:十八岁 参选理由:依法参选人大,是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权利。理念:人民代表为人民。为民众表达诉求、争取利益。口号:民主政治,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请投下你神圣的一票。”

刘若曦在微博上对自己的简介是,就读于市高级中学高二八班。将参选2011年第六届深圳市福田区人大代表选举。

【解析】“一句话新闻”就是抽取新闻的主要要素予以整合。 第一步,提取新闻的主体及事件,首先按照“谁发生了何事”写出基本结构。“谁”不要狭隘地理解为“人”,地区、事物、行为方式等都可以作为主体。第二步:突出独特性、新颖性:在找出基本的新闻要素的前提下,着重突出新闻最吸引人、最有价值的信息。如:“首次”“世界最大”“排名第一”等,以及具有新闻价值的时间、地点。第三步:整合要素,准确写出“一句话”。答案示例:高二学生刘若曦5月30日宣 布满十八岁后将届时参加福山区人大代表选举。

【模拟演练】

1、给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字)

北京时间6月4日,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在罗兰加洛斯展开女单决赛。中国金花李娜以2:0战胜卫冕冠军、意大利名将斯齐亚沃尼夺得冠军。她创造了历史,成为首位捧起法网女单冠军的中国人。罗兰加罗 球场第一次奏响中国国歌。

2、概括下面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3个字。

传世画作《蒙娜丽莎》的原型一直是个谜,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她是佛罗伦萨一位丝绸富商的妻子。经考证,佛罗伦萨市中心的一家修道院遗址是其原型的安息之 地。意大利考古学家目前宣布将挖掘《蒙娜丽莎》原型的骸骨。

考古学家将借助透地雷达搜寻人类骸骨,然后通过科学方法测定骨头年代,筛选出与 《蒙娜丽莎》原型去世时年龄相符的骸骨。考古学家还将提取骸骨的DNA,将之与其子女们骸骨中提取的DNA进行对比。这样,将找到的足够多的头盖骨碎块通过电脑整合出《蒙娜丽莎》原型的面部图像,就能复原那让世人着迷的神秘微笑。

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内容。(不超过20个字)

中国教育报北京3月23日讯 记群从文化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

4.文化与生活考点解读 篇四

(一)文化与社会

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考点二 文化的形式

考点三 文化的社会作用

考点四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2010年新课标卷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科二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

(2)根据材料二,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8分)(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何在?请对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提出方法论的建议。(6分)答案要点:

(2)答案一:不赞同。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功能。(教材原话)材料二中,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只强调了文化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其他功能。

答案二:赞同。“文化搭台”只看到文化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教材表述为: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唱戏”则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经济功能(教材表述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等功能。(教材表述为:文化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意义: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教材原话)。发展文化产业,能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

方法论的建议: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可以借鉴经验,但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材原话)。

考点五 文化与综合国力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2.(2011年新课标卷39).(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妈祖被誉为“海上女神”,传说妈祖姓林名默,宋代时出生在湄洲湾畔(今福建省莆田市境内)。她一出生救急扶危,行善济世。妈祖去世后,人们在湄洲岛建庙祭祀。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业不断发展,船工渔夫越来越多,妈祖信仰越传越广,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妈祖庙5000多座(其中中国台湾800多座、港澳地区50多座),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每逢妈祖出生和升天纪念日,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都隆重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弘扬妈祖信俗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文化发展,近年来,到美洲来祭祀妈祖的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华裔、华侨越来越多,妈祖文化日益成为凝聚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

答:①挖掘(继承、宣传)妈祖文化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

②发挥妈祖文化的凝聚作用(利用人们对妈祖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祖国统一);

③扩大(利用)妈祖文化的影响,扩大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④赋予(创新、发展)妈祖文化新的时代内容,更好地发挥其精神纽带作用。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任意两项可得满分4分。

考点一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考点二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3.(2013年新课标卷20).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历进一步印证

①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决定性作用 ③优秀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④优秀文化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的主导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三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4.(2012年课标卷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之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诞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糟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爱你了一颗野生龙脑樟树!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当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树原料体,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

取成套设备,改进了创痛龙脑提取方法,来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广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12分)【答案】: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惜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三)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考点一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考点二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考点三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考点四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考点五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考点六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考点二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考点三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考点四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文化创新

6.(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一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栽,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从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10分)(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4分)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2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3)结合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4分)(3)答案示例:创新托起中国梦;知识改变人生,创新成就梦想。(答案围绕教育创新的主体,符合题目要求,每条2分,满分4分。)

考点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考点二 文化创新的意义

考点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考点四 创新与借鉴、融合考点五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六)灿烂的中华文化

7.(2013年新课标卷39).(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考点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8.(2012年课标卷21).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登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三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考点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考点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考点三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考点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八)走进文化生活

考点一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考点二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考点三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考点一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考点二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考点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考点四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考点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体系和主要内容

考点二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考点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5.文化与生活考点解读 篇五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考点1

1、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⑴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联系: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⑶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考点2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考点3

3、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与真正哲学的关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对哲学概念的总结:⑴从字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古人说“知人则哲”,就是其义。⑵ 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⑶ 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⑷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考点4

4、哲学的作用(功能)

⑴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⑵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⑤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P25 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好哲学,终生受益。P25 ⑶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真正的哲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5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考点6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有以下三种基本形态: 考点7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考点8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考点9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四、唯心主义的及其状态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考点10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考点11

2、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考点1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考点13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考点14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毛泽东思想

⑴地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⑵精髓:实事求是 ⑶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

⑴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又一伟大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⑵基本内容: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⑶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⑷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⑴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⑵基本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⑶意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具有可知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考点15

1、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考点16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⑵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⑶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答:(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⑷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考点17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考点18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考点19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考点20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四、物质决定意识 考点21

1、意识的含义: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⑵意识是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考点22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产生的。考点23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2)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点24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比如预先制订蓝图、目标和计划,这点和动物的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动物的活动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同时,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性的东西,把握其规律。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考点25

2、意识能动性的两个表现:(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考点26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3)应用范围: 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考点27

2、认识世界的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②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七、实践 考点28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考点29

2、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考点30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考点31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⑵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考点32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⑴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⑵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⑶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考点33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补充: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

5、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方法论运用: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坚持实践标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来自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丰富和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九、真理 考点34

1、真理的客观性

⑴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⑵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为什么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⑶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考点35

2、真理的具体性

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⑵真理的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考点36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考点37

4、真理和谬误

⑴区别:人们的认识就总体而言,既有真理,又有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⑵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转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5、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十、认识过程

考点38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及方法论

1、认识具有反复性

⑴含义: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考点39

2、认识具有无限性

⑴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⑵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⑶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上升性)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唯物辩证法 考点40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⑴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⑵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考点41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⑵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42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联系的含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3)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误区]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考点43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⑴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表现: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关系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⑶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考点44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⑴原因: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⑵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⑶意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⑷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45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⑴原理内容: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 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A、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⑵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⑶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考点46

2、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⑵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⑶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四、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考点47

1、发展的观点原理及方法论

⑴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⑵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⑶方法论: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⑷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看待一个人应当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说明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看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前途,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态度上,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考点48

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②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⑶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⑷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说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说明要站在发展的立场上,支持改革等新生事物,促进其发展壮大;说明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坚信光明的前途,才能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向着正确的人生目标迈进。考点49

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⑴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①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③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⑶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注意反对两个极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⑷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待有益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促成飞跃,而对于某些事情则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盲目蛮干的思想和行为;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去实现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说明青年要把理想和苦干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说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明显改变劳动力、土地和生产工具的数量,但是改变了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分配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就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巨大飞跃,从而证明了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道理。有进有退,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也体现了上面的原理。

五、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考点50

1、矛盾(客观性)的观点及方法论(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考点51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⑴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①原理内容: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③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处理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关系;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邓小平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说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速度与效益、效率与公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教育、经济与人口、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等矛盾;说明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谦虚与骄傲、先进与落后、成绩与问题、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矛盾。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说明在看待任何事情,要看到事物的利弊、好坏、取得成就和存在不足两个方面,如网络,科技,基因生物,克隆等 ⑵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①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这种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②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③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不能混淆不同性质的事物,因为“万物莫不相异”;说明我国农村在致富的过程中,不同的地区状况所走的路子不相同;说明我国城市企业在改革中,企业自身现状不同,经营方式、改革方式也不同;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不同的地区、领域、部门、行业和不同的时期,二者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也应有所差别;说明在我国社会生 活中,必须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应该有所不同。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①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也是没有的。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②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说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共产党的领导等,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说明邓小平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辩证统一;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六、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52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⑴含义(原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⑵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⑶方法论: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⑷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其他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说明在经济建设中,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要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说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说明国有企业改革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放活国有小企业。考点53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⑴含义: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⑵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⑶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⑷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⑸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说明国有企业从现状上看,绝大多数向着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但也确有少数企业面临困境和问题;说明建国后特别是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这是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困难;说明实行“一国两制”以后的中国,国家的主体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国的国家性质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我国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主流,但是也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所以要加强廉政建设;说明青年的绝大多数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⑴原理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⑵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⑶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⑷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注意]: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虽然都是讲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但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考点54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是什么?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为什么?①理论依据是矛盾特殊性原理。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③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考点55

4、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⑵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七、辩证的否定观 考点56

1、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⑴辩证的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⑵辩证的否定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⑶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⑷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考点57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八、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考点58

1、辩证法的革命和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2)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考点59

2、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的必要性)

⑴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原因: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②科技创新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⑵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①创新不仅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而且还带来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②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③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⑶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①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的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创新实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⑷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依据:创新意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辩证法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创新意识体现了包括人的认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发展之中。

认识论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答:(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考点60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考点61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及方法论 考点62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考点63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考点64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4、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考点65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考点66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⑵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答:(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考点67

1、人民群众的概念:

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考点68

2、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⑴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⑶方法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考点69

3、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党的群众观点:

①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

②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党的群众路线:

①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五、人生价值 考点70

1、价值和价值观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2)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①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②评价: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补: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

(2)方法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考点71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②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4、应用范围:说明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明先进人物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如航天英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等。补: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1)原理内容: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2)方法论: 要求我们 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3)方法论运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同时必须坚持以德治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考点72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⑴含义: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客观依据--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考点73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

⑵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考点74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从不同阶级的角度看,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考点75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需要有一个根本衡量尺度: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①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③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答:

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②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③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④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七、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考点76

1、价值的实现方式(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具体途径):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社会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等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要做到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⑴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6.文化与生活考点解读 篇六

(一)企业自身努力:

1、尊重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创新营销模式,优化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需定产,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率,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依靠科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决策流程。

3、要遵守法律和法规,市场规则,遵守职业道德,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树立品牌意识。

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要遵守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诚信经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②企业要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劳动者营造安全生产环境。③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资源利用率,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落实在生产中,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6、通过强强联合或兼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企业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7、协调劳资关系,提高劳动者素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劳动者营造安全生产环境,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待遇,提高生产积极性。

8、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坚持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实行出口多元化,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9、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能力,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10、配合政府宏观调控,借力政策扶持,整合资源优势 个别细节拓展:

1、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意义:(1)满足人民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扩大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规则,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也有助于整个社会整体责任感的提高(2)企业尊重员工,满足其需求,会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富有创新的激情;

(3)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环境污染,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理念。

2、企业技术创新:

(1)怎样提高创新能力:①企业自身: 加大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创新活动;通过奖金、股权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合作;积极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

②政府如何促进企业创新: 政府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使人才、资本等市场充分发挥对创新的积极作用;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激发技术创新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对创新主体进行引导,完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制度,推动技术创新;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创新法治环境,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打击创新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创新者的利益。

(2)创新的意义:①对企业: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自主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销量;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②对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效益,资源利用率,转方式,调结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对外开放水平,生态文明,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地位;满足人民需求,提高生活水平;

(二)政府:(能为企业做什么)

1、提供服务。创造条件发挥市场调节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费用,提高服务能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监督机制,出台符合市场规律的宏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完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良好环境,减少发展的体制障碍,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2、监督管理。工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依法对企业的产品服务加强监督,运用政策、计划、税收、信息等宏观手段来引导企业生产。

3、政策鼓励。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激发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实施宏观调控,制定科学的资源配置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品牌,对创新,品牌,技术,专利给予财政补贴、信贷优惠、降低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困难,鼓励和吸引国内各类投资者,从而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出口

二、发展企业的意义

1、总体上: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繁荣了市场,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决定了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是消费的动力;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增加GDP(产值),是创新的主力军,促进社会创新发展;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增加了政府税收;推动合理市场秩序的建立,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良好的企业经济利益和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结合具体企业类型的意义: 国企:

集体所有制企业: 民营(私营)企业: 外资企业: 股份制企业: 文化企业:

一、公司/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一)企业自身努力:

个别细节拓展:

1、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意义:

2、企业技术创新:(1)怎样提高创新能力:

(2)创新的意义:对企业:

对社会:

(二)政府:(能为企业做什么)

上一篇:初中历史3班简报下一篇:安徽省物价局关于合理调整电价结构有关事项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