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如何培养创新能力(精选12篇)
1.简述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篇一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从小开始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导读: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创新性是很重要的,很多孩子因为从小接受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导致固定了思维模式,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和激情。所以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那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最好呢?
创新能力很重要,但由于从小接受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导致很多孩子固定了一种思维模式,缺少创新能力和激情。所以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母婴专家提出,想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从小开始。人的创新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创新教育也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
幼儿年龄尚小,经验缺乏,所以在学习中总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也就是说他们很容易会被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往往都是凭借兴趣去认识事物。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环境,如利用花坛、走廊、墙角等为孩子设立植物角、动物角、科学角、活动角等,以此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为孩子自主参与探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下面举一个例子,供家长或幼师进行参考:
如在活动角,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红、蓝、黄等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子,让幼儿任凭颜色相互搭配,这样便可以从中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变深、一会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等,显得十分的奇妙,孩子们一下子也会对颜色的变化产生极大的兴趣。
等到幼儿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对配色活动的兴趣,教师应该及时的为幼儿准备相应的宣纸和剪好的各式服装外形。之后用配置的颜色对服装进行装饰,你会发现,孩子的想象力很大,会从中搭配出不同的颜色。而一旦幼儿对自己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将会把这种学习方式当作一种乐趣。
2.珍惜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也是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产生好奇,才会想要思考和探索,并逐渐发展为创新或创造能力。如果孩子对你提问一些问题,如“夏天为什么会打雷?冬天不会打雷呢?”类似于这种问题,有些老师或家长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这时候要对孩子的提问表示肯定,不要感到厌烦,否则一旦批评孩子会挫伤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无论是父母抑或是教师,都应该珍惜幼儿的好奇心,发现幼儿智慧的火花,并采用“助燃”的方式,鼓励孩子进行提问,并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创造并寻求答案。
3.鼓励孩子标新立异,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孩子的某些想法总会不求边际,这个时候不要轻易的去否定他们,因为敢于别出新裁,追求新颖奇特才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内部动力。当你发现孩子的思维或想法有些不找边际的时候,你应该了解到这些标新立异的想法恰恰就是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无论是老师或家长,都应该多多给予鼓励,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条件和机会。
2.简述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篇二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情境激趣。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有的富于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2)以故事引趣。故事比较生动,十分有感染力,所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编故事,利用故事进行教学。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新之舟。“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课文,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辩,敢否定教师或他人意见,使学生的独特性有机会得到显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有独立的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次的创新活动中。
三、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指人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已有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组或重构而产生新形象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操作活动。语文教学中的汉语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都可以而且应该进行想象训练。一般地说,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最宜于进行再造想象训练。
四、引导发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一步。引导发现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事物的因果及内部联系并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格局和模式,可运用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把他们学到的、想到的悟道的说出来,要适时引导。
3.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培养 篇三
关键词: 体验 赏识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明代学者陈献者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语道破了“生疑”的神奇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以课本和教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把语言表达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设计板报、动手做小制作。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制作过程或用几句话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由于每个人的作品不同,语言表达的内容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还应积极引导,使学生从传统的模式、思维定势的藩篱中跳出来。如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高大对楼房正如低矮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学生很容易就写出“平房”的答案,教参中也是此答案。教学中,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训练点,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机会。于是,我启发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通过反复读和我的逐步引导,学生又提出了“草棚”、“草原”的答案,这并不是我所希望的答案。又通过反复点拨,学生自由思维的闸门终于打开了,“蒙古包”、“毡房”之类的答案便出来了。听了学生们的发言,教师抓住机会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学生也为自己有独特的见解而高兴。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锻炼的机会多了,创新意识的火花自然就会不断地迸发。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语文学科必须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1、教师要淡化分析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让他们从读中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从读中体会作者饱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所运用的语言逐渐内化。
教师要善于做引导者,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能读懂的就不再去讲,学生能够自己领悟的就不再去分析。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
2、让学生尽情地体验
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拿个梨子,亲口吃一吃……”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且必须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学习语文的影响,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激情和冲动,学生的视线方可突破坚固的“围城”,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才能表露出来,并得以完善和发展。
3、教师要注重赏识
教师的赏识是打开学生创造心灵的钥匙。教师要有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学生的心,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是不成熟的,甚至是可笑的。我们教师也要多赏识、少责难,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成为不断进取的、具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训练是形成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开启少年儿童、创新的大门,让他们的潜在的智慧因素活跃起来,壮大起来。
1、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创造力的始发因素。在高年级,随着年级的增长,教师应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从而使他们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孩子们在观察中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学科是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教师指导学生边想象文章内容边结合生活实际,把自己放到文章中有感情地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大有好处。如教学《草原》一课,要求学生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我先指导学生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再让学生想象一下话别的情景,最后讓学生根据过去学过的词语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完成这项任务,学生要检索过去,头脑中贮存的相关表象,并凭借这些相关表象将两句诗想象成一个画面,还要对语言进行重新组合。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3、指导学生续讲、续写故事的结局和写想象作文。
想象是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大意义。如讲完《凡卡》一课后,我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鞋店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去,是流浪还是找爷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了多种多样的片断。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老师》……这类题目趣味性强,想象空间大,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欲望。
4.简述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篇四
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来创设情景。比如:我在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一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诗人与主人的深厚友谊,我让学生去大胆的想象诗人与朋友“把酒话桑麻”时的情景。他们除了“话桑麻”,还说了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还要“还来就菊花”?学生思考后,有的说:“诗人还与主人说起了今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有的说:“诗人与主人谈起了往事”;还有的说:“诗人不请自来赏菊,说明他爱菊花,同时也说明他以前也许与主人一起饮过菊花酒。”创设情景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保持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在课堂中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古人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常常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多疑多问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它涵盖文章中字、词、句、篇的任何一方面,既可以个人提问,也可以小组质疑 ;既可以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报告。总之,让问题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又一重要手段。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一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朗读小组、作文小组、书法小组、读书角等,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二是开展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优秀作文展览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三是有控制地有选择地将千姿百态的社会信息引进校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五光十色的社会,让他们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开展野炊、社会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身从事改造世界的实感,体验和确认自身的创造力。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课中,课前,把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活动准备,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第五组:举办雨景摄影展、绘画展。可以诗画相配,增添情致。这样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5.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篇五
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他们虽不像成年人那样能有所创造与发明,但却有好奇、好问、好思考的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情感能相互沟通,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亲生他们的个性,鼓励大胆思考,肯定其独创性的思考与方法,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创新潜力得以开发。
如三年级讲口算除法时,出示80÷20=?学生口算出结果后,教师可将过去给学生讲“想的过程”的教法,改为让学生自己说出口算的思路。学生开始不敢说,老师就鼓励学生:“你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说出来,只要肯动脑筋,说错了也没关系。”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共说出三种思路,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我把80看作8,把20看作2,8÷2=4,所以80÷20=4”老师马上夸奖他 “你真聪明,你这种想法是后边我们将要学习的除法的一个规律,你现在已经发现并会运用了,这说明你很有创造性,真了不起……”得到老师的赞扬,该学生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全班同学也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以便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诱发其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神秘感、探索欲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这样引入新课:出示一个镜框并问学生:“要求钉成这个长方形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提问:“如果要给这个镜框装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呢?”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学习热情高、兴趣浓,教师此时可及时点拨,使学生进入探究面积概念及面积单位的情境之中。这样,整节课便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观察、操作与探讨中,有声有色地进行着。
2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动态过程,它顺应了小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增强创新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亲自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就可使其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些画圆用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根据材料自己想办法并亲自动手,结果出现了不同的画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到用这样的方法太笨,画得也很难看,于是就想到是否能制造出一种画圆的工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圆规”,接下来就出现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情境。实践表明,只要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有了创造的机会,学生就会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就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和对这个过程的分析。教师了解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结合学生与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就会有利于数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初步培养和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品质,并能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体会到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进一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化圆为方”“化曲为直”使未知化为已知,运用了化归思想。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剪拼成学过的长方形、梯形或三角形,再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这是转换思想。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将圆无限细分,所拼出的图形形状会越来越接近长方形(或梯形、三角形),在“有限割拼,无限想像”的学习中想像其终极状态测渗透了极限思想。通过这一系列思想方法的渗透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而在创新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4数学课堂的教学技巧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就会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并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6.简述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篇六
摘要: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创造思维 派生学习独创性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在实际交往中具备运用英语的能力,还要重视挖掘学生智慧能力拓展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实质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通过培养和训练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时,应更多地研究学生的`学法,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那么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要精心创设创新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重视讨论、诱导,互相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积极思考,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形成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心理。当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深思熟虑、构思新颖、巧妙设计,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开动脑筋,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去思考问题,这样能反映思维的广度,又能培养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挂图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其感觉身临其境。比如,在教八年级人教版上册的A Professional AthleteUnitFour,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世界著名运动员的获奖画面,运动员们很风光,很自豪。以及一些运动员比赛失利时的图片,他们看上去很沮丧。紧接着启发学生说出当一名职业运动员有哪些advantages和disadvantages。在此情况下,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不受约束和限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在英语课堂上,可以通过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派生来学习词汇
如speak,tell,say, tall,它们都有“说”的意思,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区别比较,正确运用。让学生们开动脑筋,造句:Can you speak English? The teacher often tells us stories。I can say it in Chinese。Please talk about your family。
Cost,pay,spend,take等都有“花销、花费”的意思,必须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注意这几个词在句型中的替换,
1。It costs akes us half an hour to have sports every day。
2。I spend half an hour in having sportson sports every day。 3。She pays much money for her clothes。 4。She spends much money in buyingon her clothes。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准确地掌握单词的用法。这样能提高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也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而且这种多途径多思路的训练有助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经常进行类似的一句多解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使学生找出问题之间的差异和内在联系,灵活处理问题,增强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七
一个好教师不只是教授学生书本知识, 还得告诉他自主学习的方法。现在各所学校都在积极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尤其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但是在当前国有教育体制还在注重“应试教育”的情况下,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显得举步维艰。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 我在学院学习的过程中, 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 特提出几点建议希望问题能得到缓解:
一、更新知识, 作为自我提高的突破口
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教师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教师应迅速更新知识, 作为自我提高的突破口。教师必须善于接受与消化新观念、新知识, 既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也要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 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同时,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教师应该严格规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二、激发学生兴趣, 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 对于学生也就有不同的兴趣点, 所以教师应把握住学科特点, 找出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点。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想不让他们探寻、创新都难。当代教师的教育理念应是: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然而在现在的形势下, 教育过分推崇知识教育, 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教育的真谛不仅在于提升人的心灵与智慧, 还在于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三、注重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能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 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 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应当“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 教师应当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尝试实施参与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 通过玩小游戏, 让同学们积极参与, 课堂富有趣味性, 才能使儿童精神饱满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课堂气氛, 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利用脑激励法鼓励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的鼓励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 作为教师,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创造性会受到表扬。
除了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鼓励其创新之外,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检查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教师可尝试一下脑激励法, 其中心思想就是把产生想法和评价这种想法区分开来, 针对这一方法, 教师应该如何来做呢?当然, 第一步, 必须首先提出问题;第二步, 应该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 其答案是否正确不予以考虑, 教师也不作评论, 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为止。脑激励法的原则就是激发尽可能产生的想法, 不管这个想法看起来如何片面, 有一点必须遵循的就是, 只有尽可能多地提出建议, 教师才可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评价、讨论、指导。学生也就能很清楚地从中了解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这期间, 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 取得真正令人瞩目的科学成果或创造性的艺术成就, 往往需要付出多年的努力, 甚至是付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相反, 如不付出艰辛和努力, 想要轻而易举地产生创造性产品是不可能的。但是, 我们更不能忽略的是生活中点滴的创造性行为。因此, 作为教师应充分鼓励和赞扬学生的创造性, 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 充分挖掘学生创新的潜力, 让学生自行求知, 做学习的主人。
摘要:“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师肩负着社会赋予的使命,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 甚至很有可能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未来。而在现有的国有教育体制依然注重“应试教育”的情况下,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显得举步维艰。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八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的欲望 创新氛围 创新活动 创新空间创新硕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是中国人民实现梦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需要的是智能型、创新型、开拓型的人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所在。那么,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时机,要注意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善于捕捉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通过表扬的功效,使闪光点“放大”成闪光面,甚至闪光体。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创新意识主要指一个人的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支持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种好奇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创造力潜能的流露,是一个人主动探究新事物,获取新发现的驱动器。
我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先是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课题,并希望同学们能象曹冲一样善于开动脑筋,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了解了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约1克之后,为了让他们根据2分硬币的质量或利用带有具体质量标志的物体估量5角硬币的质量,我说:“在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怎样才能知道5角硬币的质量呢?”稍停一下又说:“能不能利用已知质量的物体去估量呢?同学们动动脑筋,看谁能第一个知道5角硬币的质量,谁就是‘智多星’。”几句话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急于想创造出估量5角硬币质量的方法。有的同学一手掂着2分硬币,另一手掂着5角硬币,一边掂一边和同组的同学说:“再加一个2分硬币,还轻,再加一个2分硬币……”有的同学一手掂着5角硬币,另一手掂着一小包有质量标志的食品,一边掂一边说:“再加一个5角硬币,还轻,再加一个5角硬币……”还有的同学一手掂着几个2分硬币和几个5角硬币,另一手掂着一小包有质量标志的物品……
二、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
教学活动是弥漫、充盈与师生间的一种教育情境的精神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让学生置身于敢想,敢说,想说的氛围中,教师通过适时的激励性评价,把他们的创新之火变成燎原之势。
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在归纳出质数、合数的概念之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年龄是质数的同学起立,指名报出年龄,和他同一年龄的同学坐下;年龄是合数的同学起立,指名报出年龄,为什么这个年龄是合数?和他同一年龄的同学坐下。通过刚才的练习我发现,我们班同学们的年龄各不相同,但大家有缘在同一个班集体里学习,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使班里有浓厚的学习气氛。我为自己能和大家生活在五.二班这个大家庭中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你们想知道我的年龄吗?”同学们齐声说:“愿意”。“我的年龄呀,十位上是最小的质数加最小的奇数,个位是最小的合数。你们猜猜我的年龄是多少?”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喊到:“34岁。”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给大家出一道题,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十位上的数是偶数也是质数,个位上的数是奇数又是合数,这个三位数是多少?”另一个同学又说:“一个分数,分母是最小的偶数乘最小的合数,分子是10以内最大的质数,这个分数是多少?”……
三、拓展创新空间,使学生品尝创新硕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具有丰富性、多样性、补偿性等特点。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摆脱了束缚,获得了渴望的自由,这种自由的氛围,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发展。
我在讲《节约用水》时,让学生分组调查你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根据调查结果和拍摄或收集的图片,以《节约用水》为主题,通过诗歌、绘画、小制作、小发明等形式办一期板报。这期板报是图文并貌,非常精彩,非常有意义。板报通过一组图片(生活中浪费水的图片和西部贫水图片)对比,来说明水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和象征,如今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人祸”; 通过测量了一个滴水龙头一分钟的滴水量,计算一个滴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吨水?够你家用多久?说明检修用水设备,使用节能用水设备的重要性;还通过一组数据说明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通过1千瓦时电的作用和全国的电器待机消耗的惊人电量,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通过诗歌、警句等形式呼吁全人类节约能源。看着墙壁上的板报,听着老师的赞许,同学们笑了,笑得那么灿烂。是这次活动为他们拓展了创新空间,把他们的精力和兴趣引导到健康向上探索创新的活动中,使他们品尝到了创新的硕果。
9.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能力 篇九
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羊街镇羊街中学阳俊凤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
【关键词】学生主体合作探究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也将随之进入一个快速变化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转变教学理念,实施创造性教学。我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如下粗浅的探究。
一、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新课程也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活动参与者、促进者。在教学中让学生位于何种位置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每学期开学初将学生按学习水平,智能高低,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情况混合编成5—6人一个的合作小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题,要求探究题略高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把问题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果子能摘到”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活动引入最佳状态。先让学生围
1绕探究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后全班交流,得出最佳方案,这样能充分显示学生各自的思维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交流中捕捉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信息,不断地进行交换、处理,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小组自主探索中得到了自由发展。这样,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记忆知识教学过程转变成了学生发展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创造思维过程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二、学“问”和学“答”,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夜晚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以“问题解决”为特征之一的数学课,对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变课堂上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推动实施新课程教育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如何提问题,如何提出新颖、有独创性的问题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利用计算机上设计的程序,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的看到吊车上的沙土徐徐流下,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学生由趣生疑,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堆沙子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想知道沙子的形状叫什么?这堆沙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它的占地面积有多大?怎样测量它的高等
一连串的问题。接着,教师做一个实验,先拿出一个用厚纸做的圆锥容器,再拿出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在空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土,然后倒入空圆柱容器里,让学生数数,到几次正好装满。师问:你们看了这个实验,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时,学生纷纷举手提问,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有这样的关系?能不能把求圆锥的体积转化为求圆柱的体积来计算、、、、、、较有价值的问题?
三、主体参与和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别彼此的思考。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活动。教与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学生教学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引导,启发和传授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的创造精神,还特别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智利训练、趣味数学、数学竞赛等。因为课外活动能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吸引住,让学生完成一道数学题,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考,不到十分钟,奇迹出现了,同学们见写出了二十多种不同的算式。这时同学们无不欢欣雀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平时数学教材上的思考题,很多都是这样组织学生解答出来的。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从活动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是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培养。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每个学生的心田播下创新的种子。
[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法》 吕世虎石永生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关文信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
阳俊凤,生于1974年6月,女,云南元谋,汉族,本科,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羊街镇羊街中学,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地址: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羊街镇羊街中学教师:阳俊凤
10.简述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篇十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朱清时
[编者注:朱清时,1946年2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课题组长和研究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9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99年5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作客座教授,法国格林罗布尔、帝戎和巴黎大学作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和诺丁汉大学工作。在分子高振动态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要成果。曾于1994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光谱化学学报(Spectrochimica Acta)》设立的汤普孙经念奖。
这篇文章,应该说,既是老师们应该知道和了解的,同时也是广大同学们应该知道和了解的,教学相长,是需要共识的。关键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要素,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品味。”]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是我们这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这项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一流创新素质的人才。我在文革高潮中大学毕业,从西北地区的工人做起,改革开放后到过不少世界一流学府,后来又长期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因此对于青年人如何成才有较多的阅历和特殊的视角。本文谈我对创新人才素质的认识。它们中的一些内容,例如悟性和记忆力等,大家已有共识,这里不多讲了,只着重讨论那些容易被大家忽视,然而对于创新能力却是至关重要的素质,然后再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供大家参考。
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如,在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知识时采用灌输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这些弊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对此就深有感触。爱因斯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他在1955年3月(他去世前一个月)是这样回忆1896—1900年他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的学生生活的:“我很快发现,我能成为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也就该心满意足了。要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能力去很轻快地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要心甘情愿地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人们所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上;要遵守纪律,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作业。遗憾的是,我发现这一切特征正是我最为欠缺的。”“对于像我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爱因斯坦的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传统教育的弊病,遗憾的是,目前它们仍然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
西方科技先进的国家较早认识了此问题,他们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素质上已经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以下简介其中最重要的几点。
一、好奇心和兴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对自然现象具有好奇心的人就不多了,这种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因此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众所周知,核物理学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放射性的发现,就是因为年轻的居里夫人被
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选择了探索贝克勒尔射线的秘密作为论文课题。她花了整整四年时间,在一个破旧的棚房中坚忍不拔地重复着繁重而又枯燥的工作,终于找到了新元素镭和钋。
爱因斯坦对传记作家塞利希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又对一位物理学家说:“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清楚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直在揣摩这个问题,结果就比别人钻研得深一些。”他的这段极为朴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试请读者想想以下问题:
你是否对自然现象感到过好奇?自然现象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未曾经历过的异常现象,如火山爆发,对这类自然现象感兴趣的人很多,但能把这种兴趣持久下去的人就不多了。第二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如空间、时间是什么?对这类问题感兴趣的,或能够思考这类问题的人不多,其中绝大多数人只满足于一些简单的回答,能像爱因斯坦那样深入思考下去的人就是凤毛鳞角了。
在爱因斯坦70岁生日时,著名物理学家拉比致词说:“在爱因斯坦以前,在爱因斯坦以后,从来没有人这样深入地探索、研究过我们关于空间、时间、因果性这样一些人类最本能的观念。”拉比的话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但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是极少数能够深入思考这类人类最本能的观念的人,因而他对这类问题的好奇心可以持续下去。正巧他又生逢其时:科学的发展刚刚为解决此问题准备好了一切必要条件,能力和机遇的完美结合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或兴趣呢?
1、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做实验
前面讲过居里夫人的例子,她的好奇心是在她看到胶片被一种神奇的物质曝光引起的。爱因斯坦也是这样,他在《自述》中回忆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关于这种对科学的兴趣,他又说:“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敬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正是他对科学的这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的兴趣,使他在晚年拒绝了担任以色列总统的邀请。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科学博物馆等科普设施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好的学校都重视教学实验课和实验设施。这些正是我国目前最缺的,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2、教学方法很重要
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回忆说,他在上小学时,他的老师说:“想象一下,一个工人举起一块重石头,奋力顶住它,把它放在房顶上,他做功的能量没有消失。多少年以后,也许有一天,石头掉下来砸了某人的头。”这个解释能量守衡定理的例子使儿童时代的普朗克终生难忘,就像他被那个落下的石头砸着了一样。这种教学方法使普朗克对支配着物质世界的物理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并且从此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故事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它说明人的好奇心和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被引发,而且决定他一生的事业追求。因此,课堂教学永远是学校的中心环节,应该让最好的教师讲课。好的教师不仅对所讲的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而且也善于用学生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像普朗克终生难忘的老师那样。
二、品味、直觉和洞察力
好奇心和兴趣进一步升华,就可以形成一种英文称为“taste”的东西。这个词很难准
确翻译,这里暂译为品味。杨振宁曾对它作过一个精彩的分析(见倪光迥,中国《百科知识》,1987年第1,2期):“学好别人已经消化好了的知识,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要使研究工作真正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把当时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的见解,跟自己的taste结合起来,从而冒出新方向来,这才是研究工作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品味是如何形成的?他又说:“同时走到一类道路上去的人,后来所做出来的结果往往又是很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其分歧的基本道理,我觉得就是刚才所讲的taste,而这个taste的成长基本上是在早年。我认为一个人的幼年跟青年以及与他刚跟这个学科接触的时候所学到的知识恐怕是决定taste的基本因素。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至今我还没有看见心理学家或生理学家对它进行过分析。”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要素就是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品味。
当一个科学家在从事创造性工作时,他常常犹如站在分叉路口,他的品味(taste)是决定他选择哪一条道路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品味又与科学家们常说的直觉很相似。正如一个好的指挥员,面对复杂的局面,必须靠直觉和洞察力马上找到关键所在和解决办法。一位英国科学家在同我谈到我们都认识的一位美国青年教授时说,这是一位好科学家,因为他对科学有很好的直觉。类似的话我听过许多,有经验的科学家都知道,好的直觉是优秀科学家的必要素质。
什么是科学家的直觉和洞察力?为何它如此重要?爱因斯坦曾现身说法地解释过:“(学生时代)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下述奇特的经验。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不能决定自己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这显然是由于我在数学领域里的直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它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这里爱因斯坦强调了直觉在选择研究课题上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很年轻时就懂得直觉的重要,又选择了他具有最好直觉的领域——物理学。因此他能找到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取得突破的条件又已成熟、可以大发展的课题方向。
过去20多年中我认识许多研究生,他们念书时都很好,但20年后,成就相差悬殊。这是由于有的路越走越窄,有的越走越宽。如果一个人选项择的方向,在5至10年后大有发展,他就能有大成就;如果他选项的方向是强弩之末,就会白费力气了。影响一个人的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是:品味、直觉和洞察力。
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是创新能力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直觉和洞察力?它们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和浓厚的创新气氛中自己“悟”出来。因此世界上的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它们都通过教学与科研结合和扩大研究生人数,在学校里营造出浓厚的研究气氛,来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的成长。
三、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
在少年时代我最崇拜数学家华罗庚,他常说的名言“天才出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是我的座右铭。华罗庚还说过:“在中学时,别人花一小时,我就花两小时。而到工作时,别人花一小时解决的问题,我有时就可能用更少的时间去解决了。”此外,他还带出了优秀学生,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科学家在基础知识方面下的功夫很深,像老工人熟悉机器零件一样熟悉它们,因此也可以像老工人把零件装成机器那样熟练地用它们写出新定理,组装出新反应,完成新实验。当你看精彩的杂技表演时,就可以生动地感受到这个道理。杂技演员几年、几十年地练习一些基本动作,直到练得炉火纯青,以至使普通人认为这是天才做出的奇迹。科学研究和
杂技在这个意义上是相似的。陈景润说过:“做研究就像登山,很多人沿着一条山路爬上去,到了最高点,就满足了。可我常常要试9—10条山路,然后比较哪条山路爬得最高。凡是别人走过的路,我都试过了,所以我知道每条路能爬多高。”这句话揭示出了陈景润何以能超过别人达到顶点的秘密。
少年时代我们对华罗庚的名言的理解很片面,以为只要勤奋就能成为天才。我的几个好朋友常在一起学习,外在条件完全相同,花的时间也一样多,成绩却相差很大,有一位还得了神经官能症休学了。这时我们才明白,勤奋只是成为天才的条件之一。勤奋刻苦必须以身体条件和能集中注意力为前提。我在学生时代最怕熬夜,因为只要大脑累了,注意力不能集中,就不能再思考问题,挺下去毫无益处。能否集中注意力是决定工作效率的关键。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科学史上思想深邃的巨人都特别能集中注意力。牛顿曾在思考时误把怀表当作鸡蛋放进水里煮。奥托弗里希回忆说:“爱因斯坦特别能集中注意力,我确信那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诀:他可以连续数小时以我们大多数人一次只能坚持几秒钟的程度完全集中注意力。”这句话很精彩,它清楚地揭示出了优秀科学家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
因此,现在我想对华罗庚的名言做个注解:“天才比常人能更高度地集中注意力。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勤奋工作的人,才可能成为天才。”华罗庚和陈景润就是这样的天才。
事实上,陈景润的成功不仅是由于他有超常的毅力、耐性和不计代价的投入,更重要的是他具有长时间地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具有后一点,他才能做出别人做不到的事,也才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从而舍弃正常人的生活,愉快地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工作上。
学校不仅应该让学生具备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而且应该营造出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环境。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和社会原因。生理因素包含先天和后天两类,许多事实均说明先天因素的重要,但是其中的科学原理尚待脑科学家们做深入研究。后天因素则比较明显,例如充分休息和适当运动之后,脑部供氧充足时,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又如科学研究已确定:血液中铅含量较高的儿童会出现注意力缺失等。因此,足够的休息、适当的运动和恰当的营养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好的学校不仅应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好的休息环境和体育活动场所。
心理和社会的原因则比较复杂。例如,做自己很有兴趣的事最容易集中注意力;又如古人说的“宁静致远”,我有体会。我在学术上进展最快的几个时期都是我默默无闻的时期,那时心很静,注意力很集中,后来当选院士,社会活动大大增加,评审会,报告会不断,注意力再也无法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调整自己的定位:从一线退居二线。我也经常把此经验告诉一些优秀的青年人,过早地得到社会上的高知名度对学术研究不一定是好事。现在不少学校的校园里有很浓的商业气氛,青年人边读书边经商,这样一来,学生就难以静下心来,更谈不上集中注意力了。
四、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
有志在各自领域成大器的人才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
一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即善于看到自己的同行和竞争对手的优点和长处,在保持各自的风格和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支持。英国名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一句精彩的话,大意是:两个人交流思想与交换苹果不同,交换苹果以后,每个人手里还是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后,每个人都有了两个思想。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就能不断获得新思想,同时也才能有“团队精神”。目前我国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很多,学校教育又忽视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这是很堪忧的。
二是要提高自信心。举一例即可说明:获得了诺贝尔奖的约瑟夫荪效应被发现时,约瑟夫荪还很年轻。他发现此现象时并不理解,但他相信自己没错,就与他人合作,坚持研究
下去弄清了原理。其他人也曾看到这类现象,他们不理解,就认为自己的实验有问题,不再去想它。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在初期往往难以被人理解,有自信心的人才能勇于创新、不怕风险,这样才能领风气之先,反之,缺乏自信心,就只能去跟潮流。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希望这两点能引起大家重视。只有使我国的年轻人才普遍具备上述这些素质,我们才能造就一批科学界的大师,他们中才能有人问鼎诺贝尔奖。
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也有关。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利有弊,我国的也不例外。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其优点很多,我们十分自豪。但是也应当看到,尽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有辉煌成就,它们却未能发展成现代自然科学。爱因斯坦曾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作为如下评述:“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到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杨振宁也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根是公元前3世纪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其中只用了5个公理,5个公式和23个定义证明了467个命题,这是最早的完整的公理化体系),而现代科学诞生于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它完全采用以《几何原本》为样本的公理化体系。经过在17、18和19世纪对西方的科学思想的竭力抗拒之后,我国从20世纪初才开始引进现代科学。近年来又不断出现伪科学流行的怪事,值得我们思考。因此,要培养现代科技创新人才,我们还应考虑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大力普及科学和科学方法。此外,对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也不要性急,因为现代科学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仅有一个世纪,而大规模地进行还不到50年。要把单一的文化底蕴多元化,这点时间还不够长。
1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19-01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先导
新课程改革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教师的观念不更新,课改难以顺利实施。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树立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1.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师道尊严”观向民主平等的教学观转变;由单一教学目标向“知、信、行”、“懂、信、用”的多元教学目标观转变。
2.转变我们的人才观。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肯认真读书、循规守矩就是好学生。而从未来国际竞争的角度看,唯有具备迎战21世纪所需的特殊素质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特殊的素质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一,要突出一个“人”字。教育教学的本质是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第二,要敢说一个“不”字。要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第三,要讲究一个“思”字。要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那种开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因此,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抑制状态,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见兴趣是创造力的动力,是成功的先导。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中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开始逐步形成,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热点问题设计教学,使其产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只要我们的教学内容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并为他们创设主动探索、深入思考的条件,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创造性的火花随时都可能进发。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不能只顾自己讲,而应启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不应是仲裁者,而是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高质量问题的积极倡导者。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启发学生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从而发现高质量的问题,并通过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能否多角度思考问题,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关键是看能否打破思维定势,敏捷地灵活地思考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又要积极地发展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五、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在青少年时期最富有创新性思维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书本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应经常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或及时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中的时事,用教材中的原理观点分析说明,另一方面应拓展学生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这些活动,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创新思维能力。
1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二
一、激发求知欲望
求知欲望是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 展开假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因。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教师应当经常创设能引起观察和知识探求动机的新颖奇异的情境; 应当善于提出难度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应当引导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和找到答案。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中获得丰富而强烈的感受、体验乃至情感,激发他们思考与探究的欲望和激情,发展他们创新能力。
比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一组实验:飘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盆的吃水线在什么位置,然后往盆里装入几块石头,盆的吃水线又在什么位置,想想为什么吃水线位置会不同。学生好奇地看着,热烈地议论着,通过实验展示这一变化情境,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起了学生喜欢学习的情感, 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学生在观察中发挥了创造性思维,理解了水的浮力明白了曹冲称象的原理。很多同学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其他有关浮力的例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善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思维,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
1.鼓 励 同 中 求 异
教学时, 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突破人们的同一观点, 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 不苟同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使思维具有标新立异的特点。例如教学《狼和小羊》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小羊该怎么对付狼?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议论开来,想出各种方法。理解寓意时,不给学生定条条框框,约束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展开设想,从不同角度考虑,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小羊太软弱了,大家不应该像它那样;有的学生说小羊是弱者,我们应该同情弱者,批评霸道;有的学生说小羊不够机灵,不能及时逃脱坏人的魔掌。
2.重 视 异 中 求 佳
我们不但要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发挥独有才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异中取得最好答案。如掌握“器”字的字形,第一个学生说:上面两个口,中间是“犬”字,下边是两个口;第二个说:“哭”字下边两个“口”;第三个说:一只狗真少有,上下长了四个口。前两种是部件分析法识字,第三种是猜字谜法识字。显然,第三种识字法更形象,有明显的创新性,应肯定。
3.提 倡 假 设求 异
对小学生来讲,要想超越书本是不现实的。那么,是否可以提出假设,改变原来的一种或一些条件,再让学生求异呢? 比如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提出如果周围有许多大人,什么办法最好? 如果小朋友掉进的是小缸,如果掉进的是大水池……这样设想条件不但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聪明之处, 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还提高了学生根据实际想出解决问题办法的素质,真是一举多得。
三、引导质疑解难
质疑是创造之母,只有当一个人善于发现问题时,他才能主动解决问题。教师应始终以“质疑—探疑—解疑”的思维训练为主线,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大胆质疑,学会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把新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归纳,探索解疑,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 ,课文写的是思维的回忆 ,回忆了谁 ? 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 参与讨论, 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
四、重视合作学习
各小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讨论。对好的见解要及时表扬肯定,重点难点,适时点拔 ,拓展思维 ,将学生的 讨论引向 深入 ,使讨论交 流更扎实、更有质量。 重要的问题,教师尽量引导学生有所争议,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有两个小组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不明白, 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 ”这个问题是课文的一个难点,我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谈碰壁”,想想当时的社会背景,读读课文,小组再议一议。学生又投入读书、议论,接着汇报:“拉车的人在当时社会地位很低贱,有钱的人看不起他们,把他们当牛作马,鲁迅先生对此非常生气,非常愤慨。”“鲁迅先生从拉车的想到全中国受压迫的劳动人民。 ”“我从‘他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这句话中看出鲁迅先生此时 的心情很沉重。因为大人一般是抚摸小孩的头, 而后文却‘按’着我的头。 ”……教师的主导发挥了作用 ,促进了学生自主读书。
五、重视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到发展。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并将创新付诸实践。教学《董存瑞舍身 炸暗堡》一 文时 ,我问学生 :“几十年后 ,人民为他 立了碑、塑了像,这雕像是什么样子的? 请大家想象一下。”并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准确、生动地创造出了各种形象,这既检验了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又使董存瑞的形象得以升华并屹立于学生的心中。所以,教师应当重视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议 议;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说说、编编、演演。学生在画、说、背、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校园成为创新的校园,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这样国家一定会更强大。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当今社会经济竞争的核心;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发求知欲望;二是求异思维;三是引导质疑解难;四是重视合作学习;五是重视实践活动。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06-28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9-30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09-14
浅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西宁董莉08-21
简述公司风险管理能力10-13
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11-07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10-21
如何培养儿童的自学能力10-06
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12-19
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