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责任书

2024-11-19

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责任书(精选7篇)

1.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责任书 篇一

麦玉中学标准化建设 目标管理责任书

为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落实自治区《关于开展教育强县活动的意见》和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制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2015—2016)》精神,落实教育工作管理责任,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均衡发展,加快实施“科教兴乡”,推动我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均衡发展,特制订麦玉中学标准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

一、目标任务

切实发挥学校各科室的职能作用,协调配合教育部门和政府抓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确保各科室责任内容落实到位,按时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二、责任主体

本责任书由学校行政领导班子负责实施,党支部监督落实。各科室一把手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其中行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为相关责任人。

三、责任内容

1、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团结、依靠教职工,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改革;领导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年、学期工作计划,制定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检查和总结;根据学校规模、编制标准,实际需要和有关规定,设置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选

任各层次的干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

2、党支部书记: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在学校的全面贯彻执行;通过党支部加强对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发挥学校群众团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职能及对学校工作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

3、副校长:坚持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各门课程,不偏科。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搞好教学常规管理;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听课和评课,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了解并分析全校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推动学校教学工作。

4、德育主任: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建设德育工作骨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指导和帮助共青团、学生会、家长委员会开展工作,使学生工作形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局面。

5、教务室主任:教务科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改工作;七年级课堂教学改革:“同课异构”、八年级班主任工作改革:“班主任人文管理研究”、各教研组的公开课、教育课、教研课的探究与创新;具体制定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督查教师正常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

四、奖惩措施

1、能圆满完成责任书目标管理的,由学校党支部、校委会根据情况给予表彰。

2、因工作不力,致使在“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学标准化建设工作中出现失误的,给予直接责任人记过处分,并责令限期整改。

3、党支部书记对我校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学校各科室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和措施,学校党政工作人员要积极配合,及时认真进行整改落实。

麦玉中学党支部(签字盖章):

麦玉中学各科室(签字盖章):

麦玉中学标准化建设 目标管理责任书

阿扎克乡麦玉中学

2015年03月

2.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责任书 篇二

一、社会变革大潮下,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

正确认识与评价优质学校建设,必须与社会转型和变革大潮联系在一起考察与衡量。因为教育的发展与学校的建设,从来都不可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必然会受到社会发展条件与要求的影响与制约。只有把优质学校建设放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时期进行考察与衡量,我们才能正确认识与评价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1.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

说到优质学校建设,就不能不提到我国的重点学校建设问题。腾讯网在《共和国辞典:重点学校政策之变迁》(2011年9月28日第49期)中对重点学校作了这样的阐释和说明:“我国的重点学校与其他国家在自由竞争之下自然形成的名校不同,许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里,为了国家发展经济或者特定阶层的利益,通过行政权力人为地集中教育资源形成的‘贵族学校’。”[1]这是重点学校政策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诟病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采取这样的政策一定有其特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强调“首先集中较大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迅速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提高。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是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2]。文革结束以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学校教育,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在1977年至1978年间,约14次谈及要办重点学校,尽快培养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由此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层层重点”的重点学校格局。

现在回头审视这种做法,不能不说这确实有失教育公平。但是,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或许还不得不采用这种办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邓小平先生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先富带后富,进而实现共富”的指导思想与操作路径。我国教育的发展采取的也是这样的指导思想与操作路径。从实际效果看,它对培养高层次人才,既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来认定优质学校(重点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2. 优质学校建设的时代机遇

优质学校建设,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资金与人才。对于这两个要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靠政府划拨和调配的。但是随着优质学校(重点学校)的增多,特别是教育普及程度的逐步提高,教育经费与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政府开始无力满足优质学校(重点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刚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只能另辟蹊径,开始寻求依靠自身的优势来吸引资金与人才。“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出现,使优质学校的“赞助费”“择校费”“借读费”等收费项目,从默许、肯定到公开。

真正让优质学校建设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是在1990年代中期。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兴起,“名校办民校”的泛滥,差不多所有的优质学校(重点学校)都趁机办起了自己的“民校”,进而广开了财源、拓展了人脉。在这段时间里,优质学校(重点学校)也因此集聚了非常可观的资金,并利用这些资金,使学校的硬件设施与设备得到了彻底的改造与更新。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导致优秀教师在“名校效应与待遇优势”的双重吸引下,纷纷投身优质学校。大部分优质学校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历史机遇,在较短的时间内跨越式地实现了“资金与人才”集聚的原始积累或锦上添花。

3. 优质学校建设的现实意义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人民满意的学校,不仅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建人民满意的学校,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就当前整个教育和学校的现实情况而言,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显然还没有完全满意或比较满意。这或许正是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的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之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业已形成的优质学校,或许就是人民满意学校的样板至少是雏形。或者说在现有条件下,人民群众对于优质学校的满意度,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的。这不仅表现在优质学校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还表现在优质学校致力于对理想教育的不懈追求与努力中,更表现在优质学校深厚文化底蕴的影响与魅力上。就这一视角而言,大力推进优质学校建设,实际上就是在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建人民满意学校进行实践性探索,进而引领和带动更多的学校成为优质学校,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优质学校建设的现实意义,即在建人民满意学校的榜样示范效应中发挥它的最大价值。

二、教育均衡背景下,优质学校建设的责任担当

教育公平、教育公正、教育均衡,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和主题语。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与讨论优质学校建设问题,既要看到两者的相容性与一致性,也要看到两者的矛盾性与对立性,分析以往优质学校建设的负面影响,明确当今优质学校建设的责任担当,进而在切实保证教育公平、教育公正,着力推进教育均衡的基础上,实施优质学校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

1. 优质学校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优质学校无论是设施设备,还是师资队伍,都远远超过了一般学校,这是否意味着在教育公平、教育公正、教育均衡的旗号下,优质学校建设可以歇一歇、停一停、等一等了?当然不是。不过,在当下持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这就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理论梳理与实践厘清。

(1)教育公平不是“削平山头”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过程。优质学校特别是义务阶段的公办优质学校,正在逐步实现就近入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某种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不是将优质学校的“山头”拉平,不是也不应该停止优质学校的发展,而是要加快一般学校的发展,以实现动态的教育公平。

(2)教育公正不是“千人一面”

教育公正,简单地说,就是为个体的发展“量体裁衣”,为个体发展提供与其自身条件“相当”或“相称”的教育资源。不同的学校应该具有不同的个性与特色。优质学校可以而且应该凭借其所拥有的特定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其所施教的对象“量体裁衣”,因而也就更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的人才,进而实现教育的“百花齐放”。更重要的是,这与一般学校的个性发展与特色发展不但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得益彰的。

(3)教育均衡不是“杀富济贫”

教育均衡,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优质学校的存在,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与教育均衡相悖的,但从长远看,它为优质教育均衡树立了标杆和出示了榜样。如果采取“杀富济贫”的方法来实现教育均衡,到头来伤害的必然是教育自身,那种低层次低水准的教育均衡,不但于无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反而会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建设优质学校与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正、教育均衡的思想、理念与原则,是可以同生共享的,这样看来,优质学校的持续发展也因此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2. 优质学校对一般学校的负面影响与冲击

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在竞争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零和博弈”的情形?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就客观的现实而言,在社会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一定且有限的情况下,优质学校占据多了,一般学校就必然少了,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1)争资源

优质学校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话语霸权,误导了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某些领导的投资倾向和偏好,致使优质学校“锦上添花”的叠加行为屡屡发生,一般学校“雪中送炭”的迫切需要常常难以满足。或许正是这种“马太效应”的作用与影响,优质学校变得越来越好,一般学校变得越来越差。

(2)抢优生

优质学校的优势,或许可以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如果没有生源优势,其他方面的优势都有可能逐渐衰减。基础教育中的优质学校,对于优秀生源的渴望甚至超过了一般学校,他们常常跳出施教区,采用未必合情合理合法的方法和手段去招揽优秀生源,也确实招收到不少非施教区的优秀生源,致使其他一般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优秀生源所剩无几,进而带动了整个生源的流失,办学变得越来越困难。

(3)挖名师

优质学校之优,除了设施设备、生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师资。每个学校都希望拥有优秀师资,这是办好学校的关键。那么我们如何得到优秀师资,不少优质学校常常把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一般学校和农村学校优秀师资收为己有,致使这部分一般学校和农村学校,甚至找不出一个“种子选手”,整个师资队伍成了低质与劣质的“合并同类项”。由于没有优秀的教师,更加招不到优秀的学生,师生整体素质的每况愈下,学校办学就更加举步维艰。

3. 优质学校对一般学校的责任担当与义务

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同时存在,其矛盾与对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还是能够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与措施,来防止和减少零和博弈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冲击,进而增加和放大非零和博弈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与作用。由此看来,加强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合作乃是当务之急。在这当中,优质学校应当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与突显优质学校对一般学校的责任担当与义务,是实现非零和博弈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1)引领与示范

优质学校应当而且必须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同时还应当而且必须是“理想学校”的建设者与示范者,这是优质学校应当而且必须呈现的一种姿态和品位。优质学校之“优质”,所反映和体现的就应当而且必须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动态趋势。这样,优质学校所要思考与研究的就不仅仅是基于学校自身的兴衰与成败,更要将自己放在整体教育、所有学校的系统之中来定位和着眼,进而把引领一般学校的发展与进步,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来落实和履行。

(2)帮扶与接轨

目前,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在各方面的差距,关键是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正、教育均衡。而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其中优质学校对于一般学校的帮扶显得尤其重要。

(3)共生与双赢

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总是相对而言的。他们各自在某些方面的特色与亮点,或许值得对方学习与借鉴;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欠缺,或许需要对方的帮助来不断改进与完善。这就为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在合作办学中实现共生与双赢创造了基础与条件。目前不少地方,通过以优质学校为龙头,整合周边一般学校,组建教育集团,综合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学校的长处与优势,为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共生与双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优质学校建设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网络学校的兴起,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的出现,以及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和正在对学校教育,尤其是优质学校建设带来各种各样积极影响或负面冲击。

1. 从关注环境与设施的完善到同时更加重视文化的动态提升

优质学校建设,当然不能不关注学校环境与设施的完善。优良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是优质学校之为“优质”的基本前提和外在呈现。特别是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过程,优良的环境与完善的设施,对于保证优质学校之“优质”,具有更加突出的作用,因而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随着政府对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的加大,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在环境与设施的差距会越来越小乃至拉平,这就意味着优质学校在环境与设施上的优势一定会逐步丧失。面对这种情势,文化的系统凝炼与动态提升,就成为优质学校迫在眉睫而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建设优良的环境,配备完善的设施,其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为育人服务。这样,我们所要思考与研究的,就不仅仅是环境与设施本身的物质功能,更要关心和注重它的精神作用。

从这一意义上说,优质学校环境与设施的优良与完善,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指标,更是一个精神性的标杆。由此看来,从关注环境与设施的完善,到同时更加重视文化的系统凝炼与动态提升,就成为优质学校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在环境与设施上的着落与再造,也意味着学校环境的设计与设施的建造,必须同时考虑文化的渗透与植入。

就其渗透与植入的途径而言,一是自然的人文化,也就是让学校的自然空间、自然环境,诸如园林、道路、小桥、流水等等,显现出人文的意义与蕴含,从而让自然本身来诉说学校文化;二是人文的自然化,也就是让学校的人造环境与设施,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以自然的形态与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更多更好地与周围自然连成一体,成为校园整体的一部分。这样,我们所进行的文化的动态提升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2. 从关注学生与教师的优质到同时更加重视课程的整体优化

优质学校之优质,当然可以也应该表现在学生与教师的优质上。学生与教师的优质,是优质学校自身“建设”的结果,还是外部“引进”的结果。如果是前者,当然值得称道;如果是后者,也就容易引起非议。

因此,对于优质学校建设来说,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身上,满足于和一般学校比应试成绩的好坏和升学率的高低。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就近入学与教师的校际流动,成为教育新常态的今天,优质学校原有的学生与教师优势会逐步减弱,这就迫使优质学校更要重视优秀学生与教师群体的重新打造与强力关注。特别是在当前课程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优质学校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走在其他学校的前列。就当前而言,优质学校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要求融入到校本课程体系之中,从而从整体上来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使之在校本化、生本化、个性化、特色化上有所突破与超越,以更好地引领整个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3. 从关注过程与结果的控制到同时更加重视特色的个性彰显

优质学校之所以能成为优质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全面质量管理。他们目光聚焦的并不是一时一事的结果之优质,而是产生结果的全过程、诸环节之优质。或者说,他们正是重视了从过程到结果的优质,而使自己一直能够站在优质学校的行列。这是持续保持优质学校之“优质”的基础性工程。

同时,作为优质学校更需要看到的是,在当前信息技术非常普及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要想保持和实现所有领域或项目的全面优质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所优质学校要在与其他学校的非零和博弈中,始终保持自己优质的优势,首当其冲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在竞争中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转”的突破与超越,即怎样在重视特色的个性彰显上花力气下功夫。这是当前优质学校建设在决策层面迫切需要解决的方向性问题。优质学校特色的个性彰显,并不是随意搞几个特色项目那样简单,而要潜心研究学校发展的历史,并从中梳理、抽象、概括出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最核心的文化血脉,或者说是精神支柱。这是优质学校打造特色、彰显个性的源头活水。

由此可知,优质学校特色的个性彰显,必须也只能在现有基础上建造高楼大厦,必须也只能在原有底色上绘制最美图景。惟有如此,优质学校打造的特色、彰显的个性才会是长期的牢固的,而不会成为一时的应景之物、偶尔的应时之件。学校特色的个性彰显,不仅需要充分借鉴学校原有的文化积淀,更要在此基础上重视创新与超越,从而使特色的个性彰显具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韵,进而更富活力与生气。

摘要:社会变革大潮下,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的必然抉择,沉淀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建人民满意学校的榜样示范效应,彰显优质学校建设的现实意义。教育均衡背景下,争资源、抢优生、挖名师,弥散优质学校建设的负面影响;引领与示范、帮扶与接轨、共生与双赢,突出优质学校建设的责任担当。信息技术攻势下,从关注环境与设施的完善到同时更加重视文化的动态提升,从关注学生与教师的优质到同时更加重视课程的整体优化,从关注过程与结果的控制到同时更加重视特色的个性彰显,体现优质学校建设的未来趋势与自身取向。

3.学校信息标准建设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信息标准 信息化 编码规范 接口标准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目的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以数字信息化模式来提升教学手段、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流畅、建立蓬勃向上的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然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有以下两个问题较为突出。首先,信息系统互不兼容,无法进行数据交换。其次,管理组织上,缺少固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机构与人员,导致建设方向、建设步调、建设标准不一致,执行人员与决策人员职责与职权不对称。

信息标准建成后,通过数据的规范和各职能部门信息编码的统一,有利于改善各业务系统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利于信息能够实时自动的互连互通,保证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交换,消除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冗余,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

二、学校信息标准建设的实施建议

信息标准建设主要包括数据标准、自定义编码规则、公共数据平台和接口标准,下面对信息标准建设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展开详细说明。

数据标准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来量身定制,根据各部门标准基础数据要求逐步完善形成学校特色的数据标准。可参考的相关标准有:

(1)国家相关标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DLTS(教育部远程教育标准)。

(2)国际相关标准——SCORM(可共享课程对象参考模型)、IEEELTSC(学习技术系统标准委员会)。

以下是科研项目经费情况的数据标准样例:

KY010301XMJF计划经费总额N12,2单位:元

KY010302JFLY项目经费来源码C2参见DM-XMJFLY《项目经费来源代码》

KY010303BRRQ拨入日期C8格式:CCYYMMDD

KY010304BKS拨款数N12,2单位:元

KY010305ZDXK其中重点学科经费N12,2单位:元

KY010306ZDSY其中重点实验室费N12,2单位:元

KY010307GCYJ其中工程研究中心费N12,2单位:元

KY010308ZCRQ支出日期C8格式:CCYYMMDD

数据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实施的过程来看,需要明确几点:

(1)调研对象的确立。数据标准的制定工作主要是对各业务部门进行调研,调研工作的开展首先要确立调研的对象。凡是需要有数据交互共享的部门,都应该列入调研对象。调研的对象可以不包括二级学院,因为二级学院并不是数据源的汇总机构,二级学院数据最终会汇聚到各个职能部门,所以调研对象的重点放在各职能部门。

(2)调研内容。具体是对学校各个部门业务现状进行调研,调研的内容包括各个部门的基本业务情况;现行业务系统的运行状况;各个部门科室产生数据的内容、格式;各个部门科室在完成本部门工作中需要其他部门哪些数据;各部门科室在业务工作中对平台数据的要求情况;有关学校自定义代码工作的准备、调研和制定等。

(3)调研过程。调研需要各职能部门有固定的信息员积极配合,否则调研工作是无法开展的。这需要学校在信息标准建设之初就制定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并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各部门进行工作部署,委派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实施调研工作。

2、自定义编码规则

自定义编码的制定工作是信息标准建设的重要一环,形成一个学校的自定义编码规范其中包括教职工编码、档案号编码、文件编号编码、课程号编码、专业号编码、系所号编码、学生编码、仪器设备编码、家具编码、实验室编码、建筑物编码、部门编码等的编码规则和编码规范及说明。

学校自定义编码的规则制定要有扩展性和前瞻性,要考虑未来业务发展趋势,以保证更有通用性和寿命周期的长久性,比如职工号、学号、部门编号等等的编制就要保证其科学性和扩展性,要使其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永远都在使用寿命期内,不能出现几年以后就不能编码,不能扩充的尴尬局面。

以教职工编码(教职工工号)为例:采用8位编码,第一位为人员类别,可以用字母表示。二至五位为年份,后三位为流水号。

员工编码格式如下:

为了尽可能避免教职工工号的重复,年份选择了四位,而非二位,流水号选择三位,留有充分的余地。

3、公共数据平台

公共数据平台是指在校园内搭建一个高层应用的平台,实现校园内各种信息系统的互通互连和数据共享,并且以校园应用门户网站的形式将这些应用系统提供的服务集成在一起,根据进入系统用户的不同身份,统一分配不同权限,查询相关数据,享受相应服务。

4、接口标准

根据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等管理部门的数据需要及各部门内部零散的业务系统的分析进行接口标准的定义。接口标准分为数据接口标准和系统集成接口标准。数据接口标准就以上面提到数据标准为依据。系统集成接口分为统一身份认证(SSO)接口和身份权限接口。

三、结论与感触

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一种趋势的情况下,信息标准建设将成为各学校首先要开展的工作。信息标准建设不仅仅要考虑数据标准的建设和规范,更应该将应用程序、平台的接口标准也考虑在信息标准建设中,对于以后应用系统、平台的研发与选择、应用集成等信息化建设的展开会更具意义。

在信息标准建设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各部门的接受能力,因为各部门教职工对数据标准和数据管理的内容并不了解,对一些计算机专业术语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在與各部门的信息员调研沟通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保持足够的耐心,只有充分掌握了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和业务需求,才能够把信息标准建设好,为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铭,葛泓.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探讨.2004年11月 

4.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篇四

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为把我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特制定我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提高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做到在思想上筑起反腐倡廉的坚固堡垒。

二、自觉履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带头学习并遵守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确保不发生违法违纪案件。坚决不收受家长或他人送的礼品、礼金,做到廉洁从教。

三、严格遵守学校各项制度,实行阳光作业。在学校基建、招生、收费、大宗物资采购、后勤服务等关键部位和环节,强化自我约束,坚决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四、认真落实学校述职述廉、廉政承诺等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与评议。

责任人签名:

5.山羊堡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书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营造优良师德师风氛围,树立教师的新形象,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争创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全面、求实、灵活、创新”的教风,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充分、优质的教育,特与全体教师签订如下师德师风责任书:

二、责任对象:

学校所有教职员工

三、责任内容

l、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顼基本原则,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切实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依法施教,依法管理。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集体,服从全局。不参与迷信、赌博等活动;不向学生推销、代购教辅用书资料和其他商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心、爱护学生。按教学工作要求,认真制订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上课和开会不接、打电话、发、看短信,不擅自离开课堂和会堂)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组织课外活动,开展学科综合性评价。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在工作时间内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不无故迟到、早退、缺课、擅自调课或请人代课。不搞第二职业,不有偿补课。

4、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坚持正面教育,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与家长沟通不训斥、不指责。、加强自身修养,说话和气,以礼待人,尊重别人,热情接待来访,言行举止文明,衣着整洁大方,为人师表。、勤奋学习,锐意进取。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使自身各方面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得到提升。

7、关心学校,处处维护学校集体荣誉,加强团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杜绝有损于集体的言行,光明正大,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8、教师的师德表现和师风状况纳入学校目标管理重要内容,作为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校盖章:

校长签字:

教职工签名:

6.小河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汇报材料 篇六

以建设标准化学校为契机 打造人民满意的学校

--创建标准化学校汇报材料

沙井镇小河学校 二0一五年十月

科学谋划 规范管理 创新举措

以建设标准化学校为契机 打造人民满意的学校

沙井镇小河学校创建标准化学校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全体师生对评估组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向多年来关心、帮助我校建设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坚持“让学生成才,让教师成功,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遵循“养文明之气,求优质之学,育和谐之才”的办学理念,实施“育人抓全体,教育抓全面,教学抓全程”的管理模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确立了以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坚持教书育人、活动育人、情感育人、环境育人,精心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

一、基本情况

小河学校位于甘州区城西国道312线2678公里处的“红枣之乡”沙井镇小河村,地理位臵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2006年政府为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学校规模,撤并了邻近村的三所小学,在原小河中学的基础上,布局调整后建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09年,学校抢抓机遇争取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

资金,新建了学生宿舍楼,同时学校通过多方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先后建成师生食堂、餐厅、锅炉房,配备了高标准的餐灶具,完善学生住宿等配套设施,修建校门、透视围墙,硬化、绿化、美化校园;2013年争取到国债专项资金建设教师周转房1栋,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实现中长期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学校占地面积2570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9203.45平方米。目前我校现配备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仪器室、电子备课室等专用功能室23个,理、化、生、科学实验室设施设备达到甘州区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定要求,音、美、体育器材配备均达到省级三类标准,保证了实验课、活动课开足开齐。小学班级于2008年已实现“班班通”,2012年学校积极争取项目,中小学各班教室全部安装交互式触摸一体机,实现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各教研组新添臵了办公打印机3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3年5月,争取上级投资200万元,新建1256平方米的教师周转宿舍楼1幢,极大地改善了我校教师的住宿条件,增强了我教师扎根学校,全心全意为学校教学工作服务的主人翁意识。2015年6月,我校争取省级“改薄项目”资金40万元,新建高标准水冲厕所1幢,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厕所卫生脏乱差的状况,同时也彻底解决了我校全体师生入厕难的问题。

小河学校现有22个教学班,所有班级全部实现“班班通”。在校学生813人,其中小学生283人,中学生530人,寄宿生404

人;在编教职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教师学历达标,有教育硕士1人,本科学历53人,取得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4人,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队伍。多年来,我校实施“育人抓全体,教育抓全面,教学抓全程”的管理模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确立了以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积极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向管理要效益,靠管理促发展,教育教学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近年来,在区教育局和中心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认真研究学校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确立了“在困境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综合学校实际条件,紧紧围绕“创建标准化学校” 这一目标,各项工作稳步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学校先后被评为张掖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文明单位”、“平安校园”;2010年被区教育局命名为“学校文化建设示范学校”。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的中考成绩居农村学校前列,六年级毕业班成绩一直居全镇前三名,2010--2014年在镇中心学校教育工作管理和教学质量目标责任书考核中,连续获得一等奖,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合理规划校舍建设,创设优美学校发展环境

1、布局规划

我校严格遵守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认真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办学目标明确,制定了《小河学校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方案(2010-2016年)》。规划方案充分征求教职工意见,结合校情进行整体设计。至目前,已按规划完成了学生宿舍楼、食堂餐厅、锅炉房、校门围墙改扩建项目,教学楼、教师宿舍的维修工作;完善了校园文化宣传设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校园环境,绿化面积达到校园总面积的30%;基本建成校园广播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2015年6月,我校争取省级“改薄项目”资金40万元,新建高标准水冲厕所1幢,彻底解决了我校全体师生入厕难的问题。

2、校园校舍

校园用地面积25704平方米,生均用地26.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203.4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2平方米以上,均达到办学条件相应标准;班班有标准教室,使用面积每间76平方米,生均使用面积大于1平方米;课桌凳配备齐全,学生单人单桌,符合尺寸标准。教辅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的间数和使用面积达到办学规模相应标准。厕所符合卫生标准,使用方便。

3、活动场地

学校布局按教学、体育运动、生活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体现合理、集中、紧凑原则,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规范。体育活动

有200米以上环形跑道田径场和100米直跑道,篮球场、排球场和乒乓球、羽毛球场地等设施达到相应标准。

(二)完善设施设备,优化教育教学资源

1、实验设施配臵

2011年,为完成“两基”迎国检标准,政府专项投资建成了理化生实验室各1个,实验室及附属用房等设施配臵分别达到甘州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基本要求,理科实验教学仪器基本满足教师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不足;小学科学实验仪器达到配臵标准,并能完全满足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要求。2013年8月,学校投资6.8万元,添臵了物理、生物、化学实验仪器一批,新建了标准化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科学实验室各1个。

2、信息技术装备

学校先后投入经费对校园网络系统进行建设,初步形成了校园区域网,建有校园网站,建成校园闭路电视系统1套、校园广播系统1套、安全监控系统1套,学校建有计算机资料及工作室1个、计算机网络教室2个、多媒体教室1个,全部计算机光纤上网,接通远程教育系统,实现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班班通”,有满足教学需要的校本资源库,教师能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应用。2014年6月,学校又投资13.2万元,在教学楼二楼新建微机室1个。2015年6月,学校投资6.4万元,新购教师办公用计算机20台,3、图书、体音美设施设备

学校有满足需要的各类藏书设备和阅览设备,图书室藏书20968册,生均图书达到26册以上;报刊、杂志年订阅量达到67种;有一定数量的电子图书;班级图书角、留守儿童之家图书充实;图书目录账册健全,借阅规范,有借阅登记。有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各1个。建有体育、音乐、美术器材室各1间,有体育活动室、音乐、美术教室、电子备课室各1间;体、音、美教室和器材室设施设备配臵分别达到甘州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基本指标,体、音、美器材按甘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要求配齐,达到省级配备三类标准。2014年6月,投资6.5万元,购臵电子琴20架,古筝10架。我校还计划在2015年12月份投入资金2-3万元,新购图书一批。

4、学生食堂、宿舍

学生食堂建筑面积470平方米,基本达标;食堂设施符合食品卫生管理标准,并按卫生管理要求进行日常管理,定期消毒,通风,采光良好、卫生整洁。学生宿舍建筑面积2306平方米,基本达标;配臵了住宿生双层床 280 张,达到每生有一张床铺;宿舍坚固安全,配套设施齐全,通风、采光和卫生状况良好,宿舍楼设有卫生间和盥洗设施。2015年8月,新添臵学生用双层铁架床50张,进一步改善了我校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学生的住宿条件

5、管理使用

学校建立健全了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并抓好落

实;各功能室配备了兼职管理员,由各处室分工负责,按规定要求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使用率和完好率良好,能按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用足用好,实现设施设备和课程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1、干部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校级领导2人,中层干部13人,校委会由7人组成。实行校长负责制,校级领导持证上岗,中层以上班子健全,年龄、学科结构合理,学历达标,中级职称占60%以上。学校领导教育思想端正,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廉洁奉公。班子成员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推行政务公开、民主评议。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班子成员决不搞特殊化,凡事都要走在教师前面。每周工作有记载,每月工作都能做到工作前有计划、有部署,工作中有措施、有落实,工作后有总结、有反馈。

2、教师队伍建设

①学校把教师读书作为基本切入点,以读书为载体,通过“书香校园”等活动,努力培养学习型教师,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参加高学历进修,对于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教育理念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③强化师德建设,塑造教师良好形象。通过开展演讲、征文、组织观看师德演讲报告会等师德建设活动,以“模范

师德标兵”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师德师风教育机制,学校涌现出了像田丽娟等一批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受人尊敬的师德标兵。

(四)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效益

1、加强交流学习,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近两年来,我校积极对外交流,先后和本区几所学校进行定课研讨、同课异构、同题同考等活动;选派骨干教师到名校学习参观,参加高层次的听课、培训等教研活动,这对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视野的开阔、观念的更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学习,老师们以高度的创新精神投身实践,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气息,对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改变:一是由重知识传播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二是由重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四是由统一性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五是由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转向对教师、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2、强化管理,健全组织,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结合本校特点,构建了“三二三”教学管理模式。(1)建立了三级教学管理网络:①副校长代表校委会主管教学工作,负责定向;②教导主任主抓教学工作,负责定标;③年级组长落实教学工作,负责定位。自上而下的三级管理网络,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了教学的引领带动作用。

(2)建立了两个管理机制:①加强常规管理,由教导处主抓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检查,教师教学的指导、协调、评估,学生学籍、学习管理诸方面统筹安排;②加强教育科研管理,由业务校长、教科室主任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信息的收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加强调控与指导。

(3)抓好三项教学流程管理:①目标管理。学年初,根据区教育局和中心学校的教学质量发展性评价方案、学校要求、年级教师的特点,层层建立教学目标管理责任制;②过程管理。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制定了具有导向、激励、制约作用的措施,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③评价管理。依据工作目标对出勤、工作量、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评估,纵向求提高,横向比位臵,并把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做为评先、选优、晋职的重要依据。

3、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抓落实。

在管理体制上,学校建立了年级负责制、学科目标责任制和班组目标责任制。业务骨干除做好本职工作外,分工包教研组和年级组,参加分管教研组的集体教学研究活动,全体管理人员齐抓共管,人人有目标,层层有责任。根据《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由教导处统筹安排,加强了对教师的集体备课、作业批改、听课、月考、教学反思等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定期检查,及时公布。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后,进行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的“三级教学质量分析”的评价研讨体制。各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

师写出书面分析总结材料,通过交流研讨,找差距,定措施。学校始终把中小学部作为一个整体,各年级注重突出工作重点,搞好衔接。以中学部为例,七年级为起始年级,重点抓班风、学风建设,抓学习方法指导,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八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九年级面临中考,面临人生的选择,瞄准中考,确立目标,理清思路,分类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强化尖子生,抓好边缘生的指导,努力提高中考高分率和示范性高中上线率,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迈好人生第一步。

4、加强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效率。

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是学校实现特色化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在校本教研的落实上,形成了“机制调动、骨干带动、同伴互助、个体内驱、校际联动”等五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做法;重点实施了五项教学质量保障措施:一是专题培训,通过学习教育局的有关改革方案,观看教育权威讲座光碟、外出学习等形式,促进理论提升。二是实施领导听课制度,听课覆盖各个学科、各个年级。既有检查督促、又有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跟踪;既有共同研究,又有总结推课、示范带动的作用。三是开展了课堂达标活动,以教研组为小组,在共同研究下,集体备课,优案共享、个案补充,跟踪评课,研究改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教学协作。四是实施了学生问卷,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活动和课堂教学反馈。五是课堂评价中心的下移。在创新课堂评

价中,主要看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体现,能否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同时,我校在近几年着力打造高效课堂,与张掖四中联系,派学科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赴四中观摩学习课堂观察,在我校进行了两次课堂观察活动,涉及中小学11个学科,参与观摩的教师达到120多人次,深入推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教学质量。鼓励教师进行新课程研究,倡导教师坚持写好教学反思、教研论文及总结材料,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近年来我校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有两项省级课题立项、五项区级课题立项。有3人在省级教学设计比赛中获一等奖,先后有8人在区教育局组织的优质课评选中获奖,12篇论文在市教育局组织的优秀论文大赛中获奖。

5、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已经创建标准化心理咨询室一个,现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三名,积极开展学生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且已将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申报为省级课题。先后举办心理健康讲座16次,并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接待学生咨询700多次。

三、今后工作设想

1、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

2、不断深化办学理念,以改革创新促进学校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由于基础建设的实际困难,学校将努力争取社会力量,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在自身优势上做文章,使学校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5、巩固标准化建设成果,加快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同时在学校内涵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争取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整体学校文化,把小河学校经营成为沙井镇的窗口学校和全区农村标准化示范学校。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努力拼搏。我们相信,小河学校的领导和师生一定会坚持标准化建设的方向,发扬师生创新苦干的优良作风,巩固标准化建设的成果,把小河学校建设的更加美好。

7.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责任书 篇七

针对部分地方对学校食堂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滞后、质量不高等问题,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对学校食堂建设提出了五条要求。

一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落实建设资金。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农村学校食堂建设步伐必要性的认识,足额落实本地财政应承担资金,继续落实收费减免优惠政策,满足学校食堂建设需要。

二要突出建设重点,科学编报规划。一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编制完善2011~2015年学校食堂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做到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避免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按照轻重缓急分年度组织实施,力争到2013年底前基本完成国家试点地区的学校食堂建设,到2015年前基本完成中西部和东部困难省份其他地区学校食堂建设。

二是突出重点,解决急需。中央补助资金重点支持699个国家试点县,适当兼顾其他地区。中西部省份用于国家试点县的中央资金比例,应当不低于本省份所获中央资金总数的90%;用于学校食堂建设的资金比例应不低于90%。

三是坚持标准,因地制宜。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并满足功能使用和综合防灾要求;因地制宜选择学生食堂建设模式,贯彻“节俭、安全、卫生、实用”的原则,严禁搞超标准、豪华建设。建设和设计方案应征询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意见。

三要严格项目管理,确保建设质量。一是严把基础建设程序关,严格资格准入,规范设计、施工,严禁“三边”工程。二是严把工程质量关,依法执行国家有关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安全规则,确保工程质量达标。三是严把资金监管关,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格问责制度,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行为。四是严把项目验收关,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审计、结算、决算等工作,食堂建设项目要在正面墙体醒目位置设置永久性标志牌。五是严把制度落实关,实行简报制、倒排工期制、进度月报制、项目公示制、目标考核制、监督检查制等工作制度,实行国家重点督查、省市定期巡查、县级经常自查的监督检查机制。

四要做好前期工作,加快建设进度。各级教育部门要主动协调当地规划、建设、国土、消防、气象等相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项目如期开工。各地要制订项目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在保障安全和质量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进度。各级财政部门应按要求及时足额下拨资金,防止因资金不到位而影响工程进度。中央资金项目要在资金下达到省(市、区)后一年内完工。

上一篇:班级读书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国庆入党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