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改写作文(精选6篇)
1.两小儿辩日改写作文 篇一
孔子创建了儒家学派,于是,他就去周游各国,宣传儒家学派。
有一次,孔子正在路上观赏风景,忽然,孔子听到前面不远处有吵闹声,便连忙走过去,走进一看,才知道,是两个小孩子在争辩。
孔子走上前去,问道:“你们在争论什么啊?”两个小孩子听到后,停止争吵。其中的一个孩子指着太阳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比较近,反而,当正午的时候太阳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反而,当正午时太阳离人近。
前一个孩子听了,立刻一边用手比划一边反驳道:“我可是有理据的,你们看,太阳刚出来时那么大,就像一个车轮,但是,正午时,太阳那么的小,像一个盘子,难道真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小,近的东西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孩子听了,连忙说:“我也有理据,太阳刚出来时有一种清凉的感觉,而正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那么的热,难道这不是离我们近的东西热,远的东西凉的道理吗?”
孔子想了一会儿,笑着说:“你们说的都挺有理,我也不能判断。”
两小儿听了,笑着说:“谁说你知识非常的渊博呢?”
2.两小儿辩日改写作文 篇二
一、情境:还原古典文化的真实场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来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还原特定历史下的文化情境。《两小儿辩日》出自于《列子》, 《列子》为列子所辑注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 表现了人类早期对于自然世界的深层疑惑或初步解读, 《两小儿辩日》所表述的是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疑问。因此, 对于该作品的解读过程, 应该去还原人类认知历史上的大致变迁, 并从而与该文的“辩日”结合起来。我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开放性感悟文本精神, 营造积极民主的讨论氛围, 让学生根据人物的朗读语气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感悟出古人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平等谦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二、启发:破解古典汉语的教学难题
新课改教学特别强调启发式的教学, 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良好的情境, 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要的激发能够产生非常有效的激励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通常大家往往把简单的的讲授法作为启发式, 使学生很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 虽然与“注入式”教学有所区别, 但是, 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被启动, 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被调动起来, 当然, 也就没有锻炼到学生的思维。
面对特定的教学对象, 要求他们去熟悉和掌握历史久远的语言和文化, 的确有可能造成特定对象求知主体上的厌倦。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于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促进身心发展。《两小儿辩日》教学过程中本人做了启发性教学的尝试。以标题切入课文, 围绕“辩”字入手, 确定“争辩”的内容, 引出“孔子怎么会听到了他们的争辩?两个小孩有什么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孔子对于两个小孩的争辩持什么态度?两个小孩对孔子的回答又是什么态度?”通过一系列问题把整篇文言文以故事的形式串了起来,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后, 我又进一步提出了问题“如何理解两小儿的笑”, 引出对朗读语气语调的把握, 进而分析人物的形象。
“教任何功课, 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辨析, 自己去历练, 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岂不就是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 就要为进入这样的境界。”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这样谆谆教导我们。情境与启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启用, 对于文言的教学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该模式和方法值得在其他文言课程的教学过程予以校验。
情境与启发是沿用已久、被大家所熟悉、为大家所认可的教学方法, 但是众所周知, 传统的“一言堂”已不能满足时下对教师的要求, 学生们希望遇到更有新意、教学方法更独特的老师。在此基础上, 也为使更多的同学主动学习文言文, 真正了解文言文的裨益, 我正在尝试不同的课堂互动方式, 如“现场模拟课本场景”“绘出课本中的形象”“插入音乐背景”……在枯燥的教学中融入绘画、音乐等现代元素, 期望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 所有的尝试都只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 助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创设生动形象又符合科学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 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消极被动状态, 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者意识, 更好启发学生的思维, 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以求得要学生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对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和需求起到一定的帮助。启发学生在更好的情景氛围中学有所长。
摘要:对于文言文的讲解, 如何使学生获得学中有景、景中有思、思中有乐的学习体验, 真正融入到词语简洁、内含寓意的文言文中, 是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所有老师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援引《两小儿辩日》, 提出“情境” (还原古典文化的真实场域) 和“启发” (破解古典汉语的教学难题) 两种互动方式, 以期对所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些许帮助。
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三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互动式的学习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使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这样,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回忆学过的课文《太阳》,说说你知道什么?
2.师:你们懂得的真不少,古代的孩子和大圣人学者是怎样认识太阳的?你们说不定可以成为他们的老师呢!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评析】运用学过的《太阳》一文导入,唤起学生对太阳相关知识的回忆,拉近了学生与本文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听其言,观其行
过渡: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两遍,看看能不能读通顺,读流利。
1.教师范读。学生听听教师是如何停顿的,拿笔画一画。
2.学生试读。学生试着按教师刚才的读法去读一读,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让学生读。教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读得不够流利的语句。
3.学生练读,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评析】学语文首先要会读,尤其是文言文。教师必须安排多种方式,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感知文章内容。当然每一次的读必须在学生“悱”和“愤”的状态下进行。作为教师,光停留在学生读的层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深入课文学习。
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过渡:文章的大意差不多读懂了,大家能把原文翻译一下吗?
1.合作译文。学生小组合作将课文翻译出来,并交流汇报。
2.文白对译。男读女译——女读男译——师读生译——同桌互译
3.合作填表。
要求:四人合作,用四种方式。(①用一个字填,②用现代语言填,③用原文填,④口头叙述。)
【评析】此环节的小组合作,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合作创新的体现,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保持,做到了乐读趣学,学有所得。
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过渡:课文大家都理解得比较透彻,老师还想知道你们是否能把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朗读和表演表现出来?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情感。
①先用白话文演《新两小儿辩日》。
②再用古文演。(表演时揭示写作特点与顺序,为学生背诵做铺垫)
2.背诵课文。先试着嘀咕,然后试背。
【评析】朗读表演相辅相成,理解背诵相得益彰。朗读、表演、背诵融语文课程中“积累”和“实践”等多种目标于一体,将有形的课堂在不知不觉中加以拓展,学生在拓展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与培养兴趣巧妙交融,三维目标充分体现并达成。
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谈话小结:学了这篇文言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你认为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2.继续探究:你能用你所学知识帮孔子回答两小儿的问题吗?(运用课前查询到的相关资料)
【评析】这样拓展、总结课文,学生从故事人物身上学习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领悟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激发了求知欲,培养了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许村小学)
4.两小儿辩日改写 篇四
一日,孔子东游,走着走着,突然发现有两个小孩子在争辩不已,孔子是十分好奇,询问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人类近,而上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不同意,他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上午时离人近些。
两个小孩各有各的不同,他们说起了他们的理由,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大很大,大得像车盖那样,而中午时太阳小的像个盘子,这不正是离远了大,离进了小的道理吗?”
后一个小孩子说:“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有一阵凉风吹来,而到了中午,而又很热很热,像把手伸进得滚烫滚烫的锅里,知了都不停的抱怨热呢!这不正是,近了热而远了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认为都对,各有各的理儿,都没有错,孔子也无法分辨。
5.两小儿辩日改写 篇五
其中的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低,所以离人特别近;可是中午呢,太阳升的那么的高,所以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与他不同,他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特别远,而刚出来的时候离人特别近。
不等孔子说话,第一个小孩就赶忙解释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那么大,就像是车盖一样,到了中午就像是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近的时候大,而远的时候小的道理吗?”
第二个小孩也不甘示弱,解释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非常的冷,就像是在冬天,可是到了中午,就好比把手伸入热汤里面热。这不是远的时候冷,而近的时候热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也不能决定是谁的对,是谁的错。
6.两小儿辩日作文800字 篇六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天空万里无云,小草在路旁随风摇摆。一个人背着一个书篓,正艰难的顶着太阳走向东边,没错,那个人正是我――孔子
太阳当空照我心情好不愉快,我正走着,隐隐看到两个小孩在大路上指手画脚地辩论着什么。他们一个身穿红衣,一个身披蓝袍。我心生好奇他们在那干什么,只见那个红衣孩子一会儿比划短,一会儿比划长,一会儿指指天,一会儿又指指地下。我越发好奇了,快步走上前去,他们正扭打在一起,见有人来了便连忙站起身,但还是相互扯着对方,谁也不服谁,我连忙问他俩:“你们为什么在光明正大地在路上争斗?”他们不屑地问老先生:“你是谁啊?别打扰我们,快走吧。”我见他们是这样的态度,非常生气,心想谁说东边人不仅礼貌还有学问,连我都不知道,还无缘无故地指责我,简直无理取闹。不行,我不能坐视不管一走了之,一定要震震他们。
于是我一字一顿的说:“我就是孔丘字仲尼,世人尊称我为孔子。”
两个小孩一听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停了手。那个红衣小孩抢先说:“我们在评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我又问:“那你们刚刚辩论出来什么结果了吗?”红衣小孩又抢着说:“我以为太阳在刚起时离我们应该比较近,而中午离我们比较远一点。”我暗暗想应该这是对的,我又问了另一个蓝衣的小孩,他却认为日出时太阳离我们远,而中午时离我们近。红衣小孩又说起了缘故:“早晨日出时太阳看起来如同马车的车盖一样大,但中午太阳却如盘和盂的.大小,这样的现象不就是近大远小的道理吗?”
我点头称是,另一个小孩却反问道:“早晨天气凉,而中午天气却炎热的很,难道这不是太阳离我们近而热远而凉的道理吗?”我摸摸胡须,这好像也有点道理的呀,这时两个小孩略带讽刺的问:“孔子先生,你说我们谁说的对呀?”
【两小儿辩日改写作文】推荐阅读:
小儿垂钓改写作文09-25
《小儿垂钓》的改写作文09-23
两小儿辩日10-10
作文改写:《小儿垂钓》5则范文09-04
两小儿辩日读后感250字10-02
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鉴赏11-14
小儿垂钓的作文550字07-25
改写《赠汪伦》古诗改写作文300字11-26
改写续写作文01-21
牧童改写成作文07-05